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范文
時間:2023-10-19 17:10: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表征,其主張“仁愛”、“誠信”、“中庸”、“克己復禮”等思想精髓推動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更啟迪著今天的企業管理。本文主要探討了儒家思想對企業管理的現代價值。
一、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綿延數千年,代表著中華燦爛文化,在春秋“百家爭鳴”的時代,經過“焚書坑儒”的洗禮,而后居于獨尊地位并非偶然,這同儒家思想本身豐富的內涵所具有的綜合性、感召力分不開的,因而儒學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及中國社會。
1.“仁學”――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理念。儒家認為人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即“仁、義、禮、智”。其中,“仁”為核心與基礎,它強調一個人只有在與他人關系中才能定義自己,只有通過“二人”才能定義“一人”,仁即“二人”的意思,故“仁者,人也”。 儒家認為,人首先要有一顆溫暖、親愛、感恩、謙讓、善良的心,即仁心。在基本的人際關系里,在親人與朋友的相處中,尤其應該體現這種態度。其次要將仁愛之心推延出去,并充實個人,盡力讓世界和諧。有仁心恩慈才是人生意義的核心。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過去數千年之中,為無數識字與不識字的人所接受,成為其核心價值信仰,正在于它指點出人性的根本需要。社會文明盡管快速演變,若不能掌握人生的核心價值,生命終究不免空失落。而儒家所重者,正在于如何認識并滿足人性中最核心而深邃的需求。儒家所提倡的核心價值,屬于價值性義理,其重點在于以仁心愛人、敬天惜物,這種價值提煉是任何社會所需要的。
2.儒家思想的大眾性、生活性、感召力
儒家思想之所以具有大眾性、生活性、感召力,在于這種思想同中國傳統小農經濟基礎相適應。農業文明對土地的依賴不僅沒能割斷同氏族血緣關系的聯系,反而將其繼承、延續下來。由于血緣關系具有先驗性和等級性,因而由血緣關系所結成的集體(家族)是一種立體狀的等級結構式,父對子、長對幼均有著絕對的支配權,之間不存在著任何平等。加之血緣關系是先驗的、超個體、超意愿的關系,任何人都無法改變、擺脫和超越。個人只能是認可、服從、順從這種關系,才能獲得自己的位置和利益。這就是中國家庭本位制建立的基礎。儒家強調“孝悌”為“仁”之本,這既是對以血緣親情關系為基礎的宗法社會制度的反映,又是對這種宗法制度的維系;堅持“人禽之辨”,進行道德教化,有利于敦化社會風氣,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肯定尊君和上下尊卑的等級制度的合理性,是對皇權和封建等級制度的認同;同時,又堅持“大一統”思想滿足了人們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情感。在思維路徑上以“中庸”為至德,要求“叩其兩端而執其中”,頗具有善于守成的優勢。最后,它主張內圣外王,既希望用自己的理論來教化并轉化社會,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積極入世;同時又主張正人先要正己,堅持自身的身體力行。儒學內涵具有大眾性、生活性、感號力的特點,能滿足社會不同階層、利益集團的需要,因而易為社會認同。
二、儒家思想對企業管理的現代價值
儒家思想對企業管理的現代價值主要有:以人為本、以義統利、以德服人、以信取仁、勤勞節儉、嚴于律己、重才尚賢。
1.以人為本
儒家主張“天生萬物,唯人為貴”、“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治理國家應以富民為本,“民為幫本,本固幫矣”。人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鞏固了,國家才能夠安寧?,F代經濟與科學技術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一些人往往只注重財富的增長,忽視了創造財富的人,不懂得人是目的。在企業管理中,也存在見物不見人的傾向。在企業經營管理中應“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積極性、創造性。
2.以義統利
孔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荀子曰:“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儒家以義作為重要的價值取向,不取不義之財,反對為富不仁。如何認識“義利”的關系,人們的認識不盡相同。有人極力批判儒家重義輕利的思想,認為它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事實上,儒家倡導的“義”指整體利益、民族與國家的利益。強調生財有大道,利己不損人。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可見,孔子不是反對致富,而是主張正當致富。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每個人都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每個企業也都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從而形成一種促進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這是積極的因素,必須肯定。但對于任何事物不應強調過分,若只講功利主義,甚至一切向錢看,不擇手段地牟取暴利,既不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也不利于經濟的正常運行。儒家強調“義”恰好可彌補這一不足。在經營管理中,一些企業家汲取了儒家的這一思想,明確提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經營宗旨,強調把追求利潤與服務人民結合起來,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3.以德服人
儒家主張以仁愛之心待人。在家庭中要“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謂之人義也”,形成一種融洽溫馨的親情關系。就整個社會來說,儒家提倡“溫、良、恭、儉、讓”,這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儒家的仁愛思想對于建立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增進員工之間、員工與企業之間的感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些企業以“和為貴”、“和氣生財”作為重要的經營準則,并且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強調對人的關心、愛護和尊重,講求具有人情味的管理,這正是東方管理的一大特色。現代企業管理主要強調制度與法律,這是十分必要的。不過,儒家更強調倫理道德的重要性,主張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會風尚,使人們高興地按照道德準則去做應做之事。如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又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顯然,制度、法律、規范應是相輔相成、同時并重,不可或缺的關系。道德規范作為一種無形的約束力量是現代企業管理不可缺少的。
4.以信取仁
誠信是儒家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人的一項基本原則。儒家認為“誠信者,天下之竭也”,“求財須有道,不義害自己”。主張真誠待人、誠實敬業、恪守信用、講求信譽?!把员匦牛斜毓保捌堖d不羈,蒙無異也”。誠信既是傳統美德,也是歷代經商之道。過去,我國許多小商號都掛著“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牌子,作為其的經營信條。弄虛作假、欺騙顧客、不履行契約的企業,是難以長久存在的。被稱為世界船王的包玉剛先生的成功之道就是“以信譽成交,借信譽發展”。事實上“誠信為本,信譽第一”已成為許多企業家的座右銘。同時,誠實信也是現代市場經濟運作的精神支柱。
5.勤勞節儉
儒家歷來都主張勤勞治國,勤儉持家。中華民族勤儉這一美德,在世界上是很有影響的。每一炎黃子孫,不論讀書治學,還是經商稱賈,共同的特點是十分勤奮刻苦,發奮圖強,吃苦耐勞,并且也是比較簡樸,處處提倡節約。儒家認為勤儉是心靈凈化的因子和快樂因子,它不僅讓人舒展筋骨,更讓人舒展心情。經常勞動、喜歡勞動之人,多豁達開朗、快樂常在。勤儉的價值觀念是符合現代管理要求的,任何企業都應精打細算、降低成本以提高效益。
6.嚴于律己
儒家主張正人先正己,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能自制,后可以治人;能治人,然后能為之用”。在嚴以律己方面,儒家還提出“慎獨”的修養方法。這些強調的是,要管理好別人,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正人先要正己。作為一管理者,應在才學、能力、品德、氣質、作風等各方面率先垂范,嚴以律己。這也是現代企業經營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7.重才尚賢
儒家主張“師道尊嚴”,尊師重教,重人才、尚賢能?!皣⑺ハ涤谌瞬?,功于才成,業由才廣”,充分闡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用人之道強調“許士之風必求其實,用人之術當盡其才”;“選士用能不拘長幼”;“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用人如器,各取其長”等。這些闡述了重才尚賢在經營管理中的重要性。
總之,儒家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的關系是互為獨立、又互為影響的,在猛進如潮的21世紀,儒家文化必將在世界經濟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郭洪星: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管理價值[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
[2]黃先海:中國儒家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J].杭州大學學報,1994(4)
篇2
【關鍵詞】儒家思想;現代企業管理
1.儒家管理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積極意義
1.1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仁學”管理思想的基本管理原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對于現代管理文化的建設具有借鑒意義?!叭蕦W”管理思想始于遠古堯、舜、禹、湯的先人們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傳統??鬃又徊贿^是中國遠古以來就已經產生了的道德統治和禮樂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換言之,道德管理文化產生于中國有文字記錄以來的遠古文明時代,經孔子加以弘揚和發展成為系統的“仁學”管理思想,并成為中國傳統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管理原則而延續到現代。“仁者愛人”、“為政以德”、“修己以安人”這樣一些范疇和管理原則,反映了中國社會傳統文化基本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其發揮作用的根本機制在于協調人與人的關系和行為,其管理驅動力就在于管理者以“仁愛”之心去對待他人。從狹義講,“仁學”管理思想是處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的管理原則。
1.2儒家管理思想彌補了科學管理以來的缺陷
“仁學”管理思想對于緩解現代西方個人中心主義價值觀念所帶來的精神危機,彌補西方管理文化的根本缺陷,促進人類新型管理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仁學”的管理思想,對于長期浸染于理性化、制度化和物欲化的西方管理人群來說,無疑是極為向往的精神需求。因此,以孔子“仁學”管理思想為特質的東方倫理管理文化,對于變革西方文化為背景的現代西方管理理論的基本構造,緩解個人中心主義價值觀念帶來的精神危機,彌補西方管理制度的根本缺陷,改善西方社會的人際關系,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參照作用。
2.儒家思想在企業管理的作用
2.1儒家“重視人倫和諧”的思想可以創造企業良好氛圍
個體總是生活在群體中,如何處理個體與群體的關系,是儒家思想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儒家非常重視人類生活的群體性,并以倫理關系解釋群體生活的特征,強調人倫和諧。其主要人倫思想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講求以和為貴,重視不同事物之間的和諧統一。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視為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和為貴的思想,是積極地看待自然和社會中的差異,分歧和矛盾,提倡發揮不同個體各自的積極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整體的和諧與發展。
二是講求“仁者愛人”。仁是孔子確立的最高道德準則,其核心是愛人,即對人的關心和尊重;為仁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三是強調“五倫十義”,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要維系人際關系的和諧,就要明確每人在不同倫理關系中的位置,及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將其以適當的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確立下來;
四是要求“知禮以立”“克己復禮”?!岸Y”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制度化體現,主張在等級秩序之下協調人們的行為??鬃诱J為社會要安定團結,個人要發展完善,沒有禮的約束熏陶是不行的。
19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崛起,使西方國家乃至全世界在驚嘆之余開始探索“東亞經濟奇跡”的原因。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赫爾曼·卡思首先明確地以儒家倫理來加以解釋,并稱日本與東亞“四小龍”為“新儒教國家”。日本筑波大學高橋進教授在分析日本企業經營與儒家思想之間的聯系時說,日本企業的組織原則為“集體主義”“終生雇傭”和“年功序列制”;組織倫理強調忠誠,孝順、智慧,否定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其中“集體主義”體現了“禮”“和”,“終生雇傭”體現了“仁”“孝”,“年功序列制”體現了“禮”“五倫十義”。美國環太平洋研究所所長兼大英百科全書主編弗蘭克·吉布尼則認為,日本將中國古老的儒家文化與戰后的美國企業引入的現代經濟觀念糅合在一起并加以巧妙運用,形成東西合壁的“儒家資本主義”,以人為中心的“人力資源思想”,“和諧高于一切”的人際關系,這才是日本經濟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
2.2儒家“育人為本”的思想可以提高企業人才素質
重視教育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特征。儒家思想既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也重視教育在個人發展中的作用,《禮記》中《大學》篇“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著名論述說明了儒家進行教育的過程和步驟,也表明了儒家對教育作用的看法:通過對事物、人心的了解(格物、至知)做到樹立正確的倫理觀念,不為各種私欲邪念所動搖(誠意、正心),從而形成完善的人格(修身)這是教育對個人發展起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每個人都積極促進各自家庭的和諧美滿(齊家)為國家的安定繁榮作出貢獻(治國平天下)這是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鬃印耙虿氖┙獭薄坝薪虩o類”“循序漸進”“舉一反三”“性相近,習相遠”等諸多教育理念從古至今對人類的影響、教育都有著重大意義和作用?!靶」咀鍪?,大公司做人”這是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該企業創造了完善的人力資源教育培訓制度,遵循著循序漸進、不斷更新崗位的原則讓每個擔任不同職務從事不同工作的員工都受到相應的階梯式的教育培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重視對人力資源的培訓教育,重視“資本知識化”,把培養人才比做“縫鞋墊”與“做西裝”,首先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一步一個臺階,培養出很多復合型高層管理人才,不僅使企業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觀念不斷更新,而且對整個社會素質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全過程中,教育培訓是基礎的、根本的環節,培訓如何做事、教育如何做人對企業的影響雖然不是一朝一夕可見到的,但卻為企業的發展壯大打下了深厚堅實的基礎。世界上沒有一個企業能夠不依靠各領域的人才而躋身與尖端企業中,也沒有一個企業能夠不通過學習—探索—創新就長久不衰的,并且企業中每個個體素質的提高還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因此教育培訓人才應成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使命。
2.3儒家“以德為先”的思想可以引導企業文化傾向
篇3
【關鍵詞】儒家教育思想 思政教育 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儒家思想是我國思想文化體系中的璀璨明珠,它經受了歷史長河的考驗與洗禮,依舊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熠熠生輝。對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來講,通過對儒家思想精髓的科學認知與合理借鑒,對于思政教育時效性的提升極具現實意義,是新時期擺在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n題。
分析儒家思想所蘊含的現代價值,集中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基于文化傳承性對于儒家思想價值的審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儒家思想的文化本性始終未發生改變,即通過文化來實現對人的“統治”。而現代思政教育衍生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二是基于歷史發展對儒家思想現實發展的審視。儒家思想在時代的變遷中飽受經濟、政治、文化的洗禮,在一次次的磨礪中塑造了其鮮明的應變性與融合性,在歷史的演進中,儒家思想始終承擔著“吐故納新”的重要作用,可以說儒家思想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伸與精髓所在。三是基于現實性對儒家思想價值的審視。就現實來看,部分企業以傳統道德作為指導思想來謀求企業的更好發展,部分地區通過開展優秀傳統道德教育和宣講工作,提升了公民的素質,改善了社會風氣。 儒家思想中值得借鑒與發揚的理論
以人為本的思想。對于人的價值肯定與尊嚴的重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疤斓刂腥藶橘F”是孔子的一句名言,他認為人的生命力是這世間上最寶貴和最具價值的。孟子基于孔子的理論,進一步強調了人的內在價值,內在價值即人的良知,是與生俱來的,而道德意識便是這一價值的內在表現。孟子認為人之所以為人,而非禽獸,是因其具備了道德意識與做人的尊嚴?!八猩跤谏摺薄八猩跤谒勒摺眱删涿员闶菍γ献印叭吮舅枷搿钡募斜憩F,第一句的意思是說人格尊嚴比生命更加的寶貴,第二句的意思是說人格的喪失比死亡更加的可怕,深刻地體現出對于人價值與尊嚴的肯定。中華民族在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長期影響下,行為模式與心理結構被賦予了鮮明的獨特性,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尊重自己,把自己當作一個真正的人,學會自尊、自重和自愛,通過在道德修養上的不斷完善,來實現對人的價值的開發與人的尊嚴的獲得;二是尊重他人,將他人看作真正的人,通過對人的尊重、理解與關心,來體現出對他人人格的尊重。而這一思想如能夠被現代思政教育工作者領悟,并運用于實際教學當中,便能夠形成師生間良性的互動,這對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可謂事半功倍。
國家為重、民族為重的思想。這一思想是儒家思想整體主義理念的集中體現,其中的“整體”指的是國家與民族,而“整體主義”則指的是個人需要服從國家與民族。正是因為儒家思想中對于“整體主義”的強調,才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特有民族精神,即輕小我,重大我,顧全大局,將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賈誼的名句“國而忘家,公而忘私”之所以為世人所廣為傳頌,便是因為其對“國家為重,民族為重”這一民族精神的深刻解讀。正是在“整體主義”的影響下,在中國歷史上涌現出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他們樂于奉獻,舍棄小我,而將生命意義體現在國家富強的建設之中,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使得國家與民族在經受無數次的內憂外患后不斷地獲得新生。而“整體主義”恰恰也是現代思政教育的目標所在,由此能夠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現代思政教育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拋開傳統文化來談思政教育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對于儒家文化中優秀思想的發揚與傳承,就成為歷史與現實發展的雙重需要。
重義貴和的思想。在以往的義利之辯當中,重義輕利備受儒家學者推崇,但要想在生活實踐中貫徹這一價值觀,“貴和”思想就至關重要,其能夠提供道德層面上的保障。所謂“貴和”,強調的是在矛盾處理中謙忍與恭敬的態度,在人際關系的協調上將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在儒家思想的認知中,“和”并非是無原則的一味調和,而是一種親和,受到道德制約是其典型特征。儒家思想中講求的是“和而不同”,即強調的非同一,而是統一,且這種統一是具有差別性的。而“重義貴和”恰恰是儒家思想的價值追求,其屬于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內容,對于現代思政教育的價值取向極具借鑒意義。 挖掘與探索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
上述思想是儒家思想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內容,其作為對龐大儒家思想體系的集中表達,是現代思政教育能夠借鑒的理論源頭。在對儒家思想現代價值的挖掘與探索過程中,可依靠對儒家思想的理論借鑒,來支持現代思政教育原則的確立。
立己立人。儒家思想的出發點是道德,核心是仁愛,“親親之愛”是其強調的重點內容,但顯然,“親親之愛”絕非目的,而是由此作為基礎來實現推己及人,“泛眾愛”便是對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仁愛不僅體現在“親親之愛”,還體現在“立己立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逼湟馑季褪侨思纫獝圩约?、立自己、達自己,還要愛他人、立他人、達他們,且對于自己厭惡的東西也不要強行施加于他人。對于現代思政教育工作者來講,真正領會“立己立人”的含義,并將其作為自身工作的基本原則,帶著飽滿的熱情,積極地投入到教育事業當中,必然會帶來良好的成效。同時,教師的這種狀態與承載的思想,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學生,這種超脫于課本、說教的教育形式,往往能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偟膩碇v,將“立己立人”的原則貫徹于現代思政教學當中,有利于師生間良性互動的形成,對于確保教學成果極具現實意義。
修己安人?!靶藜骸痹谌寮宜枷胫袀涫芡瞥?,將其視作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前提。所謂“修己”即修養身心,從本質上說是長期同自己薄弱意志和惡習進行斗爭的過程。古人圣賢,很多都將“修已”奉為一生的事情,為之孜孜不倦。對于現代思政教育工作者來講,“修己”同樣十分重要,“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便講的是“修己”是“安人”的重要前提。思政教育工作者作為學生在思想政治上的傳播者與引路人,首先要做的就應該是“正其身”,只有做到這點,才能夠形成榜樣的力量。而相應的,如果現代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正其身”,那么其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就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訥于言、敏于行。儒家思想中“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便是對于“行”重要性的強調,告誡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少說大話、空話,多用實際的行動,這對于現代思政工作來講亦是如此。在現實生活中,思政工作會給人一種相對空泛的感覺,難以形成實質性的內容。面對這一現實情況,我們必須從自身找原因,來就現行工作方法進行有效的改進,而這一過程中,“訥于言、敏于行”便是極具借鑒價值的儒家思想。家庭生活中,父母言行一致、以身作則,通過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學校中,教師應具備良好的品質素養,結合實際情況,來選擇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實地教學、網絡教學、多媒體課堂等等,充分發揮學校這一思政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社會中,思政工作者也需要采取生動、多樣的宣傳方式,適時通過榜樣人物的影響來形成對學生較強的思想沖擊,從而使社會教育的作用得以發揮??偟膩碚f,現代思政教育只有與實際聯系起來,擺脫僵化的教條與說教,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①李立國:《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與當代價值》,《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篇4
關鍵詞:儒家文化;作用;價值;積極;消極
儒家文化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
從孔子創立儒家思想至今, 儒家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按照儒家文化的發展階段可將中國歷史上的儒家文化的發展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是儒家文化的開創期。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保ā墩撜Z?子路》)在這里,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做官,孔子的解答是,“做事時懂得廉恥,出使各國能完成國君交付的使命即可”。這是孔子對“士”的標準,也是原始儒學思想的一個集中體現。在先秦所處的春秋戰國時期,原始儒學提倡的道德修養說在“士”這個階層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原始儒學的理想政治制度和治國原則為一統天下、禮義王道為上。仁與禮的統一是孔子為那個時代所提供的社會、倫理模式。①由于和當時四方割據的時局大相徑庭未受重視,故而儒家文化最開始只是關于道德修養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學說。
(二) 兩漢時期
從漢初對“六經”的教授和研究,到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文化不僅吸納并發揚了荀子關于禮法并重、刑德兼用的理論,還吸收了墨家“兼愛”、“尚同”的理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白虎通德論》的出現標志著儒家文化從一個“關于道德修養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學說”轉變為“社會政治制度的律條和道德規范”。正式確立了儒家文化在社會制度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但與此同時,儒家文化中自我修養的意義和作用則在其社會作用和功能的不斷發展中被大大減弱了。
(三) 宋明時期
宋明時期的儒家文化發展到了新的階段。隨著佛教、道教等宗教的興起,宋明時期的儒家文化性理學家在闡述原始儒學基本原則的同時還從形上學理論方面發展了儒家文化。這一時期的性理學在構筑起一套“天理”、“良知”的形而上思想體系后,使儒家文化在形上學理論方面與佛教、道教勢成三足。儒家文化發展到宋明時期,在相當程度上恢復了儒家文化的社會功能,又進一步強化了個人修養方面的功能。宋明時期以后,儒家文化在政治層面和個人層面的社會功能一致化,使得原本建立在自覺基礎上的規范變成強制人行為的嚴苛律條。
(四)近現代時期
近現代時期儒家文化發展的標準是康有為的近現代新儒學的確立。在中國封建制度解體的過程中,以性理學為代表的宋明時期儒家文化走向了衰落。在資本主義的侵略下,大批思想先進的國人奮起反擊。此時的儒家文化便在康有為等人的現代轉化的探索中開始了。但是康有為把政治制度層面的儒家文化與個人修養層面的儒家文化繼續捆綁在一起的做法卻并沒有促進儒學文化的發展。反而是以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錢穆、馮友蘭、賀麟等認為代表的儒學新家堅持在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前提下解釋儒家文化、發展儒家文化的做法實現了儒家文化的突破和傳承。新確立的儒家文化體系,在對儒家思想進行現代闡釋的基礎上,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使其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民族主體意識的確立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 儒家文化在中國古代作用
(一)積極作用
1、 提升自身修養
儒家文化中隨處可見的對自身修養的要求在中國古代的社會中有相當大的積極作用。儒家文化提倡人要敢于和善于追求個人的正當利益,提倡人合理的在法律和政策范圍內爭取個人的合法權益,還提倡要惠及他人,利他益眾,為中國古代人的行為樹立了良好的典范和標準。儒家文化重孝道,在儒家經典著作中眾多關于“孝”的論述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儒家文化中道德倫理的學說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成及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中,儒家文化的道德倫理學說促進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優質品質的形成,對提高個人的德行修養具有積極的作用。
2、 維護政治穩定
儒家文化中倡導的處事之道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穩定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儒家文化強調“和為貴”,倡導和諧生活,倡導天人合一。儒家的“和而不同”的思想維護了古代社會的穩定,儒家文化的“仁政思想”閃爍著民主的光芒,促進了歷史上多個封建制國家的興盛,為中華名族的發展和振興發揮了重大的積極作用。
3、 促進教育發展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儒學思想,儒學思想的創始人孔子興辦私學,以一己之力不斷推動著平民教育的發展。其“有教無類”、“學而時習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教育思想和理念影響了后世千千萬萬的教育活動的參與者。而且,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中還有提倡學習終身性的內容,主張“學不可以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犊鬃?為政》)就是儒家文化中提倡終生學習思想的最好例證。這種思想的存在對我國歷史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二) 消極作用
1、 阻礙商業發展
儒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有著非常嚴重的重農輕商的思想?;仡欀袊鴼v史的發展,當儒學文化興盛,商業的發展便遭到巨大的阻礙,這就是儒學文化對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濟和商業發展的消極作用。
2、 束縛個人思想
儒家文化重視“三綱五?!睆?,強調森嚴的等級制度,在被統治階級利用后更是嚴重的壓抑人的個性發展,造成了國民的愚忠愚孝。家長專制、家族統治下的中國古代社會數不勝數的人身壓迫、精神虐殺不僅制約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覺醒也阻礙了歷史的進步。
儒家文化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儒家文化的發展提升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帶動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進步,發展了中華民族的教育觀念和教育事業,但也對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和個人思想的覺醒產生了阻礙。因此,應當在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基礎上,拒絕走因“獨尊儒術”而導致衰敗的歷史覆轍,在建社會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科學的倡導國人自身修養的提升和和諧社會的建成,讓儒家文化為祖國的長治久安,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積極的貢獻。
(作者單位: 武漢理工大學)
注釋:
①李瑋著.先秦儒家榮辱觀的歷史意義與現代價值[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05.
參考文獻:
[1]黨延敏 著.對儒學思想當代價值的評價[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2 .
[2]劉喜珍 著.論儒家倫理思想的“和合”價值目標及其現代轉換[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5,02.
篇5
關鍵詞: 東西文化 差異性 儒家文化
文化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精神元素,它具有自身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它的演變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文化的差異實際就是價值觀的差異,即人們對有關事物的好與壞、對與錯、可行與不行的判斷標準不同。
一
東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在于東方重視整體,而西方重視個體。我們可以從語言上考察,因為語言是文化的產品,也是文化的載體,它最能反映文化差異。漢字,作為文明古國的一個顯著特征,從最原始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簡化字,漢字時刻影響中國百姓的生活。受到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漢字是四四方方、規規整整的,它的獨特千百年來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正是由于漢字可“變”,才使得廣大的勞動人民在生活及勞作中不斷創新,因此才有了聞名于世的四大發明。也正是因為“變”,才使得面對國家危亡的時候,愛國人士可以進行變中求生。漢字“正”的思想,使得中國人千百年來時刻都在以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同時在其生活中不斷體現出來。也正是這種“正”的思想,使得廣大中國人在求變的過程中又有了一些保守性,進而使得漢字“變”的思想受到抑制。從英文和中文的比較可以看出,英文簡單易寫,而中文則講究字的整體結構映襯,富有美感,但也復雜難寫。西方的文字主要以拼音文字為主,如英文、法文、俄文等。這些文字的字根發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但是在古希臘之前就是謎了。說到西方文字,最具代表性的應該算是英語。英文有自己獨有的魅力。首先是英文的“變”,相同的字母,不同的拼寫,也就組成了不同意思的單詞。為避免因為寫錯順序造成單詞的錯誤和理解的分歧,小心謹慎是不可缺少的,久而久之,英美人士形成了相對于其他各國更謹慎的生活與工作態度。英文的書寫相對是松散的,也正是由于英文的“散”的特點,使得英美等使用英文的人形成了享受生活、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漢語中,姓放在名的前面,這個人先屬于某個姓氏,即整體,然后才是他自己;而在英語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補充說明屬于哪個整體。西方很早就出現民主和人權概念,這和西方重視個體的文化有關;東方的傳統專制制度則是和重視整體的文化相適應的。
二
東西方文化中最容易影響百姓生活的還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影響百姓最深刻的是傳統節日的慶祝。中國的節日都有很豐富的內涵,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節日的來歷各不相同,每一個節日背后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和歷史淵源。而西方的節日大多圍繞宗教展開,如圣誕節、復活節等,因而他們的節日宗教氣息更濃。西方的節日更多的是為了娛樂,為了放松,而中國的節日往往帶有某種寓意,且作為傳統節日,慶祝的方法往往是單一的。
西方文化實質是一種資本主義文化,它是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對西方傳統的基督文化改造的結果。西方文化的特點主要有簡單現實,崇尚個性自由,惜時如金,自由,平等,開放。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海洋半島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社會。激烈的社會動蕩、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造就了其開放變革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塑造出了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
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家從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奧秘和征服與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分并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西方社會贊同的價值觀就是平等、競爭,法律也保護人們在機會平等的基礎上完全的競爭,就是自由、獨立,就是認為財富有價,肯定人的正常物欲。
中國文化可謂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東方文化的特點主要有重視親情和血緣關系,謙虛謹慎、含蓄內向,承認現實、滿足現狀,強調共性,禮尚往來。中華民族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誕生于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淀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既文章”,這培養塑造了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環境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了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
中國傳統價值觀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舍生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用道德解釋一切,國民樂于言義恥于談利,重道德修養,輕外在事功的價值取向,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從而表現出重義氣,輕功利,好保守的人格精神。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钡冗@些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觀念對社會的安定、和諧的構建起到了很大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會倫理思想,而這種社會倫理觀正是基于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人們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規范用通俗的語言或道德意識加以規范以此實現社會的統治和管理。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薄疤煜聼o道,禮崩樂壞。”孔子堅決維護在君主專制之下的集權政治,堅決反對地方主義的分裂,堅決維護國家的統一。政治上的“大一統”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統”做保障,儒家學說的弘揚使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把“大一統”思想演化成了一種民族的心理定勢,即只有國家的統一才能保障社會的安定。大一統思想對于維護國家之統一及民族間的團結與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士為己任,士者仕也?!睂κ侩A層的教育和培養關系到王權統治,更關系到黎民蒼生,士階層的品行和修養關系到政治清明和國家的穩定,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倫理道德對士的約束和培養在封建社會取得了良好效果,要知道禮義廉恥,遵守社會基本的道德,對自己的行為加以約束,使其符合社會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清正廉潔,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國封建社會“學在官府”只有貴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很難相信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孔子具有這種非常眼光,這對教育大眾化和教育平等化無疑是一大貢獻,孔子這種教育思想推進了后世教育在下層社會中的逐漸推廣。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對現代社會學生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樣,教育理念的創新符合素質教育和教育的現代化、教育的科學化、教育的與時俱進,儒家思想對教育的貢獻是巨大的。
儒家仁、義、禮、智、信等觀念在東亞各國有廣泛影響,儒家思想也伴隨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潮流與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廣泛傳播無不體現儒家思想的精髓獲得世界的認可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時代價值也在逐步發揚光大,對現代社會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影響逐漸擴大。對儒家思想的弘揚及其時代價值的彰顯對世界文化、文明是一種巨大的貢獻,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國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也是世界的思想文化。
三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其產生及發展的社會背景及時代不同。任何文化都帶有其產生的時代烙印,即時代特征。文化是一定區域的人們長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質,因此,文化既然已經形成,就沒有優劣之分。這也是我們在研究文化問題時必須謹記的東西。如今,家庭、親情觀念強的中國人來到了美利堅這塊土地,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及尊老愛幼的美德難免受到美國文化的沖擊,但愿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能堅持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讓中華文化這朵奇葩在美國各族裔的百花園里綻開得更鮮艷,更燦爛。
篇6
儒家學派創立于春秋時期,始祖孔子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到了戰國時期,孟子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對儒家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的闡發和創新,成為孔子之后的又一巨儒。他對儒學的發展,標志著儒家思想日臻成熟。及至現代教育開始,與教育相關的論述,大都是對孔孟教育思想的闡發。
1.1 孔子:儒家教育理念的開創者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鬃映錾肀拔?,而立之年,他在曲阜設舍講學。50歲始,孔子在魯國先后任中都宰、司寇,后來因政見異于朝廷而辭官率弟子游學。68歲時,孔子再次回到魯國,仍不受用。直到逝世前,孔子一直專心傳道著述。關于中國私學開創的具體時間以及私學究竟是誰首創,因史料缺乏等原因無從考證。但史書記載,孔子“弟子三千”,還培養了一大批極具影響力的學生,號稱 “七十二賢”。應該說,孔子設舍講學、傳道著述的規模、成效以及影響在私學創辦者中是佼佼者。
1.2 孟子: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年),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是我國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和孔子的人生經歷大體相似。他在孔子“以禮治國”和“德政”理念的基礎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又曾歷時二十余年通過游說齊、宋、滕、魯等國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在那個群雄逐鹿的時代,強者以期擴大疆土,成就霸業;弱者則力求保國安民,鞏固基業。因此,君主們只感興趣于成就霸業的“霸道”,自然對孟子的“仁政”思想表示懷疑。由于孟子的學說被認為“迂遠而闊于事情”,孟子晚年退居講學,并對孔子的思想進行闡釋,著書立說。
孟子對孔子十分敬重,認為“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他在弘揚孔子思想的同時,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首先,他從孔子“仁者愛人”的人道觀出發,深入論證了人性的價值判斷問題,總結出“性善論”。其次,他發展了孔子“以人為本”的思想,將“仁”過渡到“人”,在孔子“德治”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仁政”思想。在人格理想方面,他提出“大丈夫”,強調人格尊嚴和人格獨立的意義,豐富了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
2 儒家教育理念的現代價值
在我國尋求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儒家的傳統教育理念一度被西方新式的現代教育所代替。但在歷經種種挫折后,儒家教育理念于20世紀末開始復興,這說明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國開始挖掘傳統教育的現代內涵,要通過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回歸,培養具有傳統內涵并順應時展的復合型人才,以便為中國文化和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于是,儒家教育理念的現代價值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話題。
2.1 有教無類是現代教育的內在要求
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才有權接受教育。到了孔子的時代,下層民眾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孔子開辦私學的影響也日漸擴大。孔子認為人人都可以通過教育成德成才,主張“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是指不分貴賤,不分智愚、善惡,只要愿意學習,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一極具時代意義的教育公平理念,沖破了中國古代文化傳播的人為障礙,對于普及現代教育和提升整個社會全體成員的綜合素質以及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資源的交流、(下轉第21頁)(上接第3頁)融合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2 詩書禮樂是現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孔子在繼承西周“六藝”的基礎上,將教育內容的基本科目概括為“詩、書、禮、樂”?!霸姟保词强鬃觿h定以后的古詩書,稱“三百篇”,也就是《詩經》??鬃邮种匾暋霸姟钡淖饔茫J為,從詩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風俗盛衰,進而激發我們內在的道德情感,增進人人相處的情誼,還可以利用“詩”來評判國家政治,為治國安邦提供依據?!皶笔侵笟v史??鬃诱砹舜呵镆郧暗恼螝v史,并將其匯編成書,為重要歷史材料的保存作出了重要貢獻。“禮”即周朝的禮儀,它涵蓋了奴隸制的宗法等級制度、儀節以及道德標準等方方面面,是教育人們立身處世的重要規范?!皹贰奔匆魳罚糜谔找睂W生的情操。
現代教育具有豐富的教育內容,采取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使教與學緊密地聯系了起來。但是,禮樂陶冶仍舊與現代教育的成效是分不開的,現代社會豐富的詩文朗誦、音樂陶冶便是最好證明。
2.3 因材施教是現代教育的得力手段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提倡“教學相長”,總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就是從個體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差別教學,使任何一個學生都可以揚長避短,獲得較好的發展。孟子也非常重視“思”的作用,認為“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外,孟子強調“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種教學方法堅持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對現代教育頗有啟示。
綜上,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的原則與方法,是與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相統一的,在實踐中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是中國實現教育現代化理應吸取的精華。
2.4 “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是現代教育的終極追求
“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是孔子以來無數仁人志士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崇高理想。孔子是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最受推崇的偉大思想家,其影響已遠超出中華民族的范圍??鬃拥暮诵乃枷胧?“仁”,而“仁”要達到的目標是社會大治,最終理想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①如果我們將這種思想產生的特定時代局限性放于一邊,并在深刻認識現實社會具體實際的基礎上去充實它的合理成分,那么它的現代價值是不言而喻的?,F代教育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完善人格”為目標,這與“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是內在一致的。因此,現代教育應取儒家教育理念之所長,結合自身發展實際,以更好更早地實現教育現代化。
篇7
關鍵詞: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43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3-0144-03
從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我國GDP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其軟實力――文化軟實力與物質硬實力并不相稱。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而言,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直接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高文化軟實力,一方面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對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主要指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先秦時期的孔孟之道,其基本內核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基,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源泉,儒家文化中包含有豐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和民族的主流價值觀,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首先在第一個層面,儒家文化中含有豐富的“和”的思想,例如:《論語?學而》篇中有:“禮之用,和為貴?!薄墩撜Z?為政第二》篇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時,孔子也提倡建設美好的“大同”社會,如“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在第二個層面,例如孔子的“有教無類”,就是提倡人人平等,“重義輕利”“見利思義”體現了正確的利義觀,不唯利是圖,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在第三個層面,儒家文化中含有豐富的個人修身、正己思想,例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與社會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友善思想也是相融相通的。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民族發展與前進提供精神動力,儒家文化中包含有經久不衰的精神食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e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大家共同奮斗的堅強紐帶。儒家思想以仁愛為本,以民本為用,豐富的傳統道德觀念,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天下為公”體現了傳統忠德的責任擔當意識,是促進民族發展的強大動力?!叭收邜廴恕焙霌P愛人之積極情感,喚醒道德良知,提升奉獻意識,使人與人之間相互為善,彼此友愛??鬃拥摹熬忧笾T己,小人求諸人”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多依靠自己,少依靠別人,做人要有獨立擔當意識;從民本來說,主張民為國本、本固邦寧,希望統治者愛民、養民、富民、教民、博施于民,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古人重視精神的作用,從而不斷推進民族發展與強大。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解決時代難題的重要啟示,儒家文化中包含有豐富的為人處世、治國理政的思想
首先,儒家文化中含有豐富的哲學思想并經久適用,同時強調實踐,強調實事求是,于社會生活中追尋真理。其次,對于如何為人處世也有很多經典語錄,例如孔子關于做君子的要求: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聞、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告誡人們看到一種現象時要善于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要善于聽取不同的聲音,要平易近人,言行一致,對工作要有敬業精神,有問題要多向別人請教,心中有不平事,要克制自己的情緒,在有利可圖時,要想到是否合乎義,在利益面前堅守道義,不犯錯誤。要“敏于行而慎于言”。在治國理政方面,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此外,孔子的“中庸”“為政以德”思想及孔子的其他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包含的政治智慧、治國經驗等都有益于提高治國理政能力。
二、積極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是指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是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一)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與時代相結合,發揮借鑒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典籍浩如煙海。
以儒家文化為例,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很多思想、理念直至現在還有很大借鑒意義。例如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及教學組織形式等可以為現今教育提供啟發,在教育理念方面,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在教育方式上:采用研討式教學,孔子的教學,很大部分是和學生、官員、學者進行對話,經常和學生一起討論問題,包括老師問學生,學生問老師。采用啟發式而不是灌輸式教學,例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采用“共享式教學”,孔子在很多場合總是當眾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問題和感悟講出來,對一些問題重點教授和引導討論或讓學生之間開展討論,讓大家實現知識共享。在教學組織形式方面,形式活潑,“杏壇”教學法就十分典型,師生在樹蔭下、山水間席地而坐就可以上課,此外,孔子在后半生經常帶學生周游列國,這種游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開拓眼界,邊游邊學。孑L子教學注重問題、注重研討、激發潛能、發展個性的教學特點和今天信息化時代的學習型組織有很多相似之處,對于今天的教育工作仍然有重要意義。
從此例來看,要善于挖掘和闡發傳統文化精華,首先應善于總結和提煉,善于從零散的知識碎片或語錄、對話、或事件描述中去總結概括;其次,要把傳統文化精華與時代相結合,善于比較,找找共通之處,雖然所處時代不同,但基本要義是相通的,比如教育思想、教學理念等;再者,要多思考與動腦,多與他人討論交流,尤其要加強對那些不易顯現、隱藏于字面的傳統文化精華進行挖掘。
(二)完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創新文化表達形式,借助大眾傳媒和現代傳播技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
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須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本土與外來的關系。在提升文化競爭力方面,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特色,另一方面要根據時代的發展特點,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暢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好聲音。
1.根據時代的新要求,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補充、拓展和延伸
比如儒家的“重義輕利”“為政以德”思想,是根源于以皇權至上為核心的宗法等級社會制的存在,其原義是主張德治,強調道德和道德規范對調節人際或等級間利益關系的作用,但這種思想在今天看來是缺乏權利或權利平等的觀念和法制保障的,理解其內涵必須加入現代的權利意識和權利平等的價值觀。再比如儒家“和”的思想,是指社會中各等級之和,今天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中“和”的價值觀和思想,就應對傳統的“和”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鑒別和揚棄,豐富“和”的內涵,包括分配公平、司法公正等,堅決反對特權和“官本”文化,將“和”建立在人與人權利平等、人格平等的基礎之上。
2.改造傳統文化落后、陳舊、不合時宜的表達形式,賦予其現代表達形式
比如儒家文化中的“禮治”思想,“人無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等,今天仍然在講“禮”,但是儒家“Y治”思想在表現形式上過于復雜繁縟,在新的時期,對于“禮”的形式一方面要適當規范和簡化,恢復一些影響深遠的傳統禮儀制度,比如“成人禮”、傳統婚禮、“祭禮”,等等;另一方面,要積極建立一些新的禮儀制度并積極推廣施行,比如升降國旗儀式、烈士公祭儀式、職場禮儀、商務禮儀等等。
3.順應互聯網時代要求,把傳統文化與科學技術相結合
實現傳統文化的“兩創”,必須把傳統文化與科學技術結合起來,例如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西醫結合、數字書法技術、圍棋人工智能等。為順應互聯網時代要求,要將“互聯網+”引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努力創建以親民、時尚,又富含文化魅力的方式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
(三)讓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根據時代的發展進步,挖掘其當代價值,拓展其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融入生活,讓人們能看到、聽到、感知到,根據時代的發展進步,進行文藝作品創新、文化載體創新、營造傳統文化育人環境,完善傳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才能更好地對其進行傳承和發展。
1.創造更好的傳統文化文藝作品,不斷提高創作質量,努力推出優秀作品
以儒家文化為例,可以通過動漫、影視、書畫等作品對孔子的教學進行情景再創造,以多樣的形式對孔子思想進行深入挖掘,闡釋新意,創造優秀作品。
2.積極開發文化創意產品
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旅游紀念館等文化文物單位不僅要發揮館藏功能,為社會提供固定的文化產品,還應積極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推出貼近社會生活、“實用”的文化創意產品。
3.豐富優秀傳統文化載體
要積極結合社會重大節日,如紀念建黨95周年、勝利80周年;積極結合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舉辦文藝晚會、講座、開展主題創作展示活動。通過文藝形式、日常禮俗、飲食服飾等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入人們的生活。
篇8
【關鍵詞】儒家思想;人文主義;理論基礎
“仁者愛人”,是經典儒學的邏輯起點和理論支點。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經典儒家哲學就是以“仁”為本的哲學,也就是以“人”為本的哲學?!叭室舱撸艘?,合而言之,道也?!保ā睹献?盡心下》)“仁者人也”,儒家之道,純粹是人之道。儒道就是人道,儒學就是人學:“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保ā盾髯?儒效》)
一、重視人的作用
孔子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重視人的作用,把人與人生看做他的仁學的根本問題。他懷疑上帝鬼神的存在,認為他們并不能主宰人的生存和禍福。他堅信人世間的事情都是人做的,人完全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而不需要依賴這些鬼神虛幻的東西。孔子的這種觀點突出的人的主動意識和自我覺醒,表現了鮮明的人本主義傾向。
二、對人本性的深刻認識
孔子認為人具有生物本性。所謂“仁者人也”,是說人是人,不是神,神依靠祭肉的香味生活,人必須實實在在地吃飯穿衣才能維持生命,繁衍后代。凡是人類,無論貴賤,莫不如此。為此,他提出了“庶”與“富”的兩項主張。庶就是要使民眾不僅能生存下去,而且能繁衍生息。富就是使民眾的生活不限于維持生命的水平,也不限于延續后代的水平,還要生活得豐衣足食,也就是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鬃舆€認為人是社會中的人。人不是一般的動物,他必須要在社會這個大的環境里生存生活。社會這個大環境是由各種關系網所構成的。任何個人都是這個網絡中的一個點,他們收到這個社會中各種規范的制約。禮就是對各個階層的人的地位、義務、道德以及生活方式的具體規定,這些規定,就是各等級的人的社會本性的集中體現和基本范疇。在孔子看來,社會上的等級差別,是天經地義的,是人性的自然表現,是人性與獸性根本不同的地方。與此相應,他在政治上提出了復禮、正名等主張,既反對上對下的過分壓迫與剝削,更反對下對上的僭越與叛逆。
除此之外,孔子認為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還具有道德本性?!叭收呷艘病?,是說人的最高本性,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就在于人具有道德本性。沒有道德上的自覺,人就不能稱其為人。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保ā峨x婁下》)人不僅要有物質生活,而且要有精神的生活,這樣才能超越于動物,成為一個真正意義的人。
三、尋找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孔子認為,“仁”是高尚人性的目標,那么,體現“仁”的正人君子,就是理想人格的代表。從理想人格的角度來看,人生的意義,并不在于物質享受,而在于“仁”的道德實踐,在于像君子那樣過著高尚的精神生活,即使“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論語.雍也》)。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
四、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境界的認識
孔子認為,充分體現了“仁”的精神的“大同世界”,是人類最理想的社會境界。這種世界,曾經存在于遠古的往昔,是人類歷史的源頭,也將是人類和諧康樂的未來,是歷史前進的前景??鬃又赋觯鐣氖Ш馀c失序,歸根結底是由于道德的失落與失控引起的,唯有進行道德的復歸,進行“仁”的復歸,人類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普遍的繁榮。從表面上看,這種認識似乎有著復古的色彩,實際上包孕著歷史螺旋式向上的前進運動。
在儒學得到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整個歷史進程中,儒家人本思想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新儒學、實學、顯學、國學這些都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但最為重要的是要保持儒家文化中人本主義的基本內容和精神,虛心接受質樸的儒家人本思想是我們探索其現實價值、發揮其內在功能的前提。
儒家以人本主義為基礎的思想在當代社會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耙匀藶楸尽钡娜寮胰吮舅枷朐谏鐣髁x和諧社會建構發揮著重大的積極作用。儒家倫理重視社會的安定和諧,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成就君子人格,其“天人合一”、“仁民愛物”思想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社會、人與人的共生、共處、共榮的精神,反映了人們對人類社會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人類發展的需要。經典儒學當中的人本思想這些精華的部分與“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目的有著內在的一致性,能夠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統一性,正確處理個人、集體與國家以及自然界的關系,把個人能力的提升、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把人的發展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從而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美好理想。
【參考文獻】
[1]徐公喜.中國傳統文化理想社會觀[M].濟南:齊魯書社,2007.
[2]張立文.圣境――儒學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張崇飛.論儒家人本思想的現代化及其當代價值[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4]顧士敏.中國儒學導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3.
篇9
關鍵詞:儒家;節儉;欲望;秩序
一、先秦儒家節儉思想的社會背景
1.分封制崩潰
我國周朝時期在政治制度上施行宗法分封制,周天子居于最高統治地位,天子的傳承采取嫡長子繼承制度,即只有君主正妻的長子有資格繼承王位,這一支姬姓為天下的大宗,是姬姓乃至天下的最高家族長。宗法分封制是以血緣關系組成的等級制度,政權與族權緊密結合,在西周初期有效鞏固了周天子的統治,開辟了周朝的疆域。到了周朝末期分封制逐漸崩潰,各級諸侯,卿大夫權力的大增使得周天子權力受到削弱,卿大夫取代原來諸侯執掌權力,不向周天子服役的現象層出不窮,舊有的社會等級制度不再穩定,也就是所謂的“禮樂崩壞”現象。
2.井田制解體
在春秋晚期,生產力水平得到發展,冶煉工藝的進步使得鐵器能在農田耕作中得到普遍運用,牛耕的推廣也大幅降低單人耕作土地的時間,這都客觀上促進小生產者有能力進行家庭生產,不用依賴集體,個人有能力開墾一定數量的土地作為私地,耕地面積和農業產量得到提高,個體小農經營成為可能,公田逐漸荒廢。地方貴族由于個人私欲的需要也逐漸承認私地的合法性,并采取各種措施鼓勵私田的發展,同時隨著周王權力的下降對其公田的控制力也不斷降低,諸侯之間為爭奪公田展開了各種斗爭,公田歸屬發生變化。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逐漸廢除井田制度,承認私有土地制度,井田制最終解體。
二、先秦儒家節儉思想的組成部分
1.孔子節儉思想
孔子是先秦儒家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才能卓絕,在很多領域都有極高的造詣。他開創的儒家思想在隨后的幾千年中長期占據社會思想的正統地位,是統治階級大力推崇與宣傳的主流思想,對國人影響極其深遠??鬃幼非蠡謴臀髦軙r實行的禮樂制度,然而現實中不能實現進而退而求其次追求仁,這是一套系統的道德倫理規范,孔子認為人們必須抑制心中的不正欲望,遵行一定的社會規范進行交往,從而形成穩定有序的社會。禮統攝各級附屬思想,他的節儉思想也必然體現了禮的思想。首先,節儉是有不同等級的標準,人們處于特定等級有著特定的節儉要求,人們有義務遵循這一規定,孔子對居于陋室、甘于貧困的顏回表示贊賞,認為是賢德有才能的人。當社會等級上升時消費也發生相應變化,當徒弟顏淵去世后,因無錢顏淵的父親懇請孔子賣掉車子來買葬顏淵的棺材,然而孔子曾擔任大夫一級的官員,這一級官員應該乘坐相應的車子,所以孔子拒絕這一要求。其次,國家的財政支出也要符合禮的要求,要重視節儉,愛惜民力,來達到財政平衡。處理政事須謹慎精誠,取信于民。要節制財用,愛惜人才人力,體恤民生,役使民力要在適當時節??鬃又肛熖尜F族搜刮民脂民膏的弟子不再是他的徒弟,并支持別人反對這個弟子的行徑。
2.孟子節儉思想
孟子是繼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師,對儒家思想做了重要的發展,他主張民本思想,認為君主要重視和照顧百姓的利益,百姓利益高于君主利益,只有這樣才能維護長遠的統治。民本思想是其核心觀點,在他的節儉思想中得到充分體現。孟子并不反對君主的正常消費,比如對齊宣王的喜好美食、狩獵與女色的生活方式不持異議,但必須重視人民的欲望,百姓欲望得到滿足,就與君主同心同力,以君王的快樂為快樂,以君王的憂愁為憂愁,追求天下也就成為可能,“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三、先秦儒家節儉思想的意義
1.意義
(1)促進個人的身心成長。節儉與奢侈相對,節儉不是一味要求極度限制正常消費,而是在自身條件基礎上追求合理健康的消費,從而達到身心的健康成長;奢侈是不顧自身條件限制,受外界物質消費控制,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消費來愉悅自己。首先,樹立節儉的思想意識有助于認清消費主義的本質,避免受其不利影響,成為消費的主人。其次,奢侈損害了人的精神面貌,人在正常社會生活中難免會遇到許多困難,只有積極向上的面對才有可能解決,奢侈消費使人思想松懈,貪圖享受消磨人的意志,在遇到不利狀況時不能合理的解決。時刻保持節儉會使人們對生活態度端正、對未來充滿斗志、對自己充滿信心,從而積極主動地成長。
(2)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當前社會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崇尚節儉的優良傳統被一些人忘掉,他們一味攀比,追求排場,不僅造成大量的社會資源浪費也污染了健康的社會風氣。首先,當前社會分化明顯,富裕階層的公開炫富現象,在互聯網時代迅速得到傳播,網民對網絡信息的鑒別能力較弱,不能有效區分真正的善惡美丑,隨著拜金現象的彌散,受其影響下從而造成大眾盲目跟風,部分人改變原有的價值取向,片面強化金錢的作用,追求絕對物質利益,一些人則產生仇富心理,對社會表示不滿情緒,甚至采取極端行為。其次,個人對財富的追逐是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只要在合法條件下獲得的財富都可以自由支配,富裕階層的形象在炫富中受到損害,底層網民只看到財富對生活質量的巨大意義而忽視了財富獲取的艱難過程,不能積極進取改善生活。節儉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勤勞致富,是人們根據自身條件踏踏實實的逐步追求美好的生活,炫富現象恰恰迎合了大眾不勞而獲好逸惡勞的落后觀念,使人不能正視自己的處境,正確的追求財富。節儉思想是社會底層在艱苦奮斗的基礎上正確追逐財富,富裕階層富而不驕、殷而不吝,這有利于協調社會各階層關系,促成社會穩定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雷永強.孔子的經濟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第31-34頁.
篇10
關鍵詞:儒家生態倫理;旅游文化;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旅游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至今已有將近40年時間,但旅游業的發展并不夠完善,仍然面臨著困難的局面;而儒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主張博愛和尊重自然的核心與現代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不謀而合,對于協調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維護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一、儒家傳統文化的生態思想
在人與自然的長期交往中,人類的生態倫理思想開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其核心內容就是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儒家文化從先秦時期開始,提出了“珍愛生命、仁愛萬物”、“敬畏生命”、“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尊重自然規律”等生態思想,對于現在社會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平仍具有顯著的指導意義。要使得儒家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可持續發展相協調適應,必須全面把握儒家文化生態價值體系,正確分析儒家代表思想闡述的生態價值理念。
(一)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生態思想
1、孔子的代表性生態倫理觀“知命-畏天”的生態倫理觀念。據《論語》和《史記》中記載,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提出“五十而知天命”,這里的“天命”指的就是自然規律。“知天命”就是對自然規律的了解與掌握,把“知命-畏天”看作是君子應有的美德,強調賢明的君子要遵循天地自然變化的“寧儉勿奢”的生態消費觀??鬃又鲝垺皩巸€勿奢”。節儉也是君子應有的美德,提倡節儉、反對鋪張浪費。
2、孟子對生態倫理思想的豐富與發展。“天人合一”生態道德思想通常都以孟子為倡導者,但其實根源還在于孔子,這一觀點是孟子對孔子“天命”觀的繼承與改造。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講的是人與義理之天的合一,主張以仁愛的態度對待大自然,同時也肯定萬物存在的價值,而人類應該主動去熱愛大自然。古代人對于人與大自然關系的深刻認識,促使我們現代人文明旅游意識的提高?!斑m時而動”的生態倫理原則。孟子認為手段和工具固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條件和環境卻是客觀存在著的,不可超越的。
(二)現代化視角下的儒家生態倫理思想
1、傳統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以人為本”,都承認“天人合一”,表達一種萬物和諧相處的氛圍。儒家的天人合一又不同于道家與佛家,它既承認天地規律存在的客觀性,又充分尊重和重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提倡“有為”就是人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所作為。因此,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人類認識自身與自然的關系的深刻觀點,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哲學基礎。珍惜生命,保護自然的價值觀念。儒家認為天地是萬物之母,認為“愛物”的落腳點就是對大自然的保護。當今社會,資源環境負擔日益加重的同時,需要我們踐行合理的生態價值觀念,實現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威脅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
2、儒家文化與旅游主客體以及旅游媒介的耦合性。旅游業是一種綜合性產業,它所指的不是單純的旅游產業,不僅包含了經濟的部分,還涉及到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當旅游資源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驅使下逐漸轉變為旅游資本,旅游經營者借助于現代化的產業模式和高科技工具和手段,將旅游資源分類,按照旅游者旅游需求分類進行批量生產,打造出聞名于世的旅游產品。旅游主體與儒家生態思想:《論語》中有說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就是說君子有廣泛的文化知識并且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旅游客體與儒家生態思想:旅游客體是存在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中的,對旅游者有吸引力的事物或者說現象。旅游活動以對旅游客體的觀賞、游玩為主要目的。然而,由于管理不科學,利益的驅使使得在旅游資源在開發過程中遭到嚴重破壞。因此,為了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在開發中保護,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一理念與儒家的“仁”、“中庸”思想不謀而合。
儒家的中庸有兩層道理,一是自我約束不可逾越規矩;二是不過度。“致中和”不是趨向平庸,平庸指的是經過充分思考后做出的正確分析和判斷,并不是不思考、不作為。中庸指的是中道不偏不倚,既不過分貪婪,也不過分拘謹,做該做的,做能做的,知進退明取舍,而不是任性而為。
3、旅游媒介與儒家生態思想。《論語》有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以自我為中心。同樣,在進行旅游活動的過程中,對于旅游經營者和管理者來說,要想滿足旅游者的要求,就必須做到這四點。
二、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對現代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義
生態倫理思想是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逐漸產生的,其實質是以生態哲學的視角研究人與自然關系得出的一種理論概括,體現著人們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態度和道德傾向,同時也是人們制定基本的生態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的重要原則。因而人類要轉變近代以來征服自然的傳統觀念,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就需要從傳統儒家生態倫理思想中汲取寶貴的思想資源。儒家生態倫理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是我國先秦儒學家們“天人合一”生態倫理觀念的鮮明特色,這些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對于我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啟示是多方面的。
(一)尊重自然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在傳統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注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說君子的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來源于天地自然的浩然正氣。因此,孟子認為世界萬物都有能夠被人類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人類改造自然,要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開展旅游業同樣也是這樣,沒有了這一前提,不僅旅游業發展要受到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將受到相當大的威脅。人類處在現實社會中,就要對自然界萬物承受的痛苦負責,對遭到嚴重破壞而惡化的環境負責,重視并遵循生態規律,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準則。儒家主張“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和“量入為出”,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儒家思想強調要取用有度,物盡其用。合理開發旅游資源,應該以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為基準,以可持續旅游為目的。
(二)樹立正確生態觀。我國歷史悠久,具有優秀的傳統文化。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態道德教育的基礎。如果單純因為自身利益破壞其他物種生長發育,就會使得自然界生物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因此人類必須將自身道德意識擴展到整個自然界,反思以往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丟棄以人為中心的傳統思想觀念,重新認識自然,確立人與自然萬物共生共存的生命觀,提高維護生物的多樣性責任意識,保護我們共同的生存環境――大自然。
現代社會,旅游業開始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應加強生態觀念教育,樹立保護旅游資源與環境的道德觀念,防止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污染,抓住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通過科學的手段及工具加強自然生態倫理學的宣傳,使得各個方面的人員都能學習和了解生態知識,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和避免對自然生態環境和地方社會文化造成消極影響,推動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自覺以正確的生態道德準則來對待旅游資源。
(三)合理開發利用旅游資源?!叭≈卸?,物盡其用”是傳統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潮流和核心,是促進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哲學基礎,同時也是解決現代旅游業資源短缺及破壞、資源利用不合理的有效對策。資源的衰竭不僅證明了儒家資源節約思想,也給人類敲響了警鐘:資源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充分珍惜自然資源,對于生態旅游學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儒家生態倫理強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要求人們提高節約意識,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適度消費。
科學規范、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場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要想使旅游業達到擴大開放、拉動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能力,需要以傳統儒家思想作理念,以“仁”、“義”為目標,以文化作為帶動旅游業發展的核心,重視儒家文化與旅游文化的相關性,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提高旅游品質。
主要參考文獻:
[1]吳生怡,余志榮,高群.儒家文化與我國旅游業的發展[N].福建大學學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