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啟蒙識字教程范文
時間:2023-10-20 17:25: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兒啟蒙識字教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聾兒 語言 康復 科學認讀
一、早教專家提出的科學認讀
早教專家周德藩在《科學認讀8年實驗的論斷》提出:科學認讀,是指閱讀與識字相互協調、相互滲透的語文啟蒙教育。它是一種特殊的“閱讀教育”,或者稱“前閱讀”。所謂“認”是指對漢字(詞)形體的整體辨認;所謂“讀”則是指對漢字(詞)的正確發音。科學認讀是在讀的過程中進行認字,并通過認字來促進更好的閱讀,是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孩子的“啟蒙閱讀教育”。這種閱讀是非獨立自主性的閱讀,是需要成人幫助的師生共讀、親子共讀;這種閱讀同時還需要營造一種氛圍并建構一定的環境來加以促進,是一種“情境閱讀”。一般來說,當孩子有了一定的口語能力,能夠準確、清晰地發出音節,并認識、了解周圍的一些事物,就可以進行科學認讀了。
在聾教育中,賞識教育倡導者周弘老師,讓有聽力障礙的女兒周婷婷,六歲就認識了兩千多個漢字,能讀一般的兒童讀物。周弘老師的實踐讓我們堅信:在生活中、在說話中識認孩子,每個孩子在學齡前都會像學說話一樣輕松地學會閱讀。
聾兒通過佩戴助聽器或者人工耳蝸術后,生理上具備了“聽”。在康復訓練中,聽覺康復讓了聾兒能“聽得明白”,言語矯治讓聾兒能“講得清楚”。這個時期聾兒已經具備開展科學認讀的條件。我們探討,在聾兒語言康復中,結合科學認讀,有意識的為聾兒建構情景,讓聾兒從無意識識認漢字,到主動識認漢字,培養聾兒閱讀能力,從而擴大聾兒的知識面,發展聾兒的思維,開發聾兒的潛能,為孩子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二、科學認讀在聾兒語言康復中的理論意義
1、符合聾兒視覺敏銳的特點。視覺在人們的生活、學習中起著主導作用,我們憑借視覺感知事物,辨別其形狀、大小等。對聾兒來說,由于聽覺障礙,視覺成了他們接觸、了解、認識周圍世界的最主要的感官。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有數據表明,聾兒所接受的外界刺激90%以上來自視覺。他們在認識事物時,千方百計的強化自己的視覺,不分對象與背景指望把映入視野的所有東西都抓住不放。聾兒的視覺功能就是在這“以目代耳”的實踐中,得到了特殊的發展,其視覺功能的敏銳性優于健聽兒童。尤其表現在學習認讀漢字方面,健全兒童不會注意的一些特征和細節都能引起聾兒的注意。因此,在聾兒語言康復中開展科學認讀,十分符合聾兒視覺敏銳的特點。
2、符合聾兒的記憶特點。由于聽力缺陷,聾兒其記憶表現出與健聽兒童不同的地方,他們所記住的多是直觀形象的事物。因此,聾兒的視覺形象記憶占優勢,發展較好。不僅不比健聽兒童差,甚至強于健聽兒童,這是聾兒記憶的優勢。科學認讀就是充分利用這個記憶優勢,對熟悉事物的字詞卡片的視覺整體形象進行記憶。這類記憶是適應日常生活的需要,可以識記、保持和再認,比較準確、真實。所以,在聾兒語言康復中開展科學認讀,十分符合聾兒的記憶特點。
3、符合聾兒的注意特點。對健聽兒童來說,一般引起和保持他們注意的刺激主要來自兩個方面:聽覺和視覺。聾兒由于聽力缺陷,其注意大都由視覺刺激引起的。一般的有聲語言是不能引起聾兒的注意的。科學認讀強調創設合適的漢字環境,營造積極的認讀氛圍,充分利用視覺感受區的刺激引起注意,在環境的潛移默化中,使聾兒感悟認讀的奧秘,達到睹形而知義。所以,在聾兒語言康復中開展科學認讀,十分符合聾兒的記憶特點。
4、符合漢字自身的造字特點。漢字是語言的書面符號,漢字學的研究表明,漢語的漢字屬于圖形表意文字,盡管漢字有許多筆畫、偏旁、部首組成,但仍屬于某種有形物體,再加上聾兒處在整個感知覺發展過程中的形狀知覺敏感期,他們是整體的感知事物的形狀的。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一個的方塊圖像,很多字與實物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形似或神似,即使一些字脫離實物,但每個字都是一個具有某種特征的圖,有利于聾兒辨別,認記。因此,在聾兒語言康復中開展科學認讀,十分符合漢字自身的造字特點。
5、符合聾兒學習語言的特點。聾兒與健全兒童相比,有其自身學習語言的特點。健全兒童在入學前,先學會口語,入學后在口語的基礎上學習書面語,而聾兒學習語言不能機械地分兩步走,因為口語是以有聲語言材料為外殼,用耳聽口說相傳的。聾兒的耳口都有缺陷,要他們依據不留痕跡的口語去學口語,瞬間的信息刺激,聾兒難以充分感知,又無法自行重復一遍,十分不利。而書面語是手寫的語言,是用手寫眼看相傳的,是作為一種具體的交際工具而存在的。聾兒的眼手能力強,他們學習認字要比聽懂、看懂、會說容易的多,他們憑借書面語有清晰、穩定痕跡的特點,可以從容地學習語言,十分順利。因此,在聾兒語言康復中開展科學認讀,十分符合聾兒學習語言的特點。
三、科學認讀在聾兒語言康復中的含義
在聾兒語言康復中開展科學認讀,通過有聲語言訴諸聽覺,以聲波的形式刺激孩子的聽覺器官;無聲語言訴諸視覺,以符號的形式刺激孩子的視覺器官,在聾兒的神經系統中形成條件反射。借助環境的條件反射學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聾兒康復教育新觀念的提出,對聾兒語言康復教育又賦予了新的內涵。即:它是結合聾兒缺陷補償和品德素質、知識和心理素質的全面培訓與教育;是集聾兒各種素質的開發、培養和訓練于一體的整合教育。
科學認讀從聾兒的生活需要出發,為他們創設合適的漢字環境,并針對聾兒學習語言的特點,科學引導聾兒主動認讀,達到以形正音,以認促讀的目的。讓聾兒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輕輕松松地發音、學詞識字、閱讀,擴大聾兒的知識面,發展聾兒的思維,開發聾兒的潛能。
四、科學認讀在聾兒語言康復中運用的原則
1、以學習語言為核心,以兒童生活為內容。所選用的內容均為聾兒自己、家庭以及動物、食品等聾兒喜愛的事和物或社會自然常識。因為兒童喜歡,所以兒童用。因為兒童可以用,所以兒童喜歡。
首先,選擇孩子喜歡的小動物的名稱。小動物的友善、可愛形象,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聾兒在接受語訓前對一些小動物有了初步認識,如:小白兔,為了讓聾兒更加形象感受可以用圖片或動畫形式再現,進一步形象化,與漢字“小白兔”建立聯系。老師再進一步設計小白兔蹦跳動作、摸擬長耳朵給予適當的行為刺激,讓聾兒在興致勃勃,在快樂的活動中識字。
其次,選擇常用稱呼識字。常用稱呼是聾兒最熱悉的內容,身邊的人是聾兒最直接的感知。讓聾兒在應答中,在交流中學習識字,是聾兒獲取成功感覺的最直接徑。
再次,選擇已有動作的名稱。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走、追、跳、蹦、爬等是孩子習以為常的動作,也是孩子感到其樂無窮的事情。在識字活動中,以聾兒已有的動作為識字對象,在活動中學習,孩子會感到輕松自在。
最后,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水果實物名稱。當聾兒品嘗到新鮮水果時,會情緒激動。在認識這些實物的字時,他們的積極性會很高。
2、重視環境的影響。首先,利用現有的環境。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中常常有著豐富的認讀資源,比如說路標、住宅門牌、校牌、站牌、店鋪標牌、商品廣告以及各種商品的名稱、價格等等。不妨帶領孩子親密接觸環境,充分利用這些現存的認讀資源開展認讀活動。
其次,優化現有的環境。有時候,跟孩子生活密切相關的家庭、校園、社區等環境中缺少認讀資源。例如家庭的門窗墻壁、生活起居用具和各種電器,幼兒園的各種設施,社區里的建筑、道路和植物等。我們就可以在現有的環境基礎上,積極地構建一些相應的認讀資源,使每堵墻都能講話,每張桌凳、每件玩具都有“姓名”。在布置墻面時,我們運用墻飾內容的豐富多彩,能吸引聾兒無意注意力的特點,給墻飾貼上“小花”、“向日葵”等字卡,在設置游戲角落時,凡能出現漢字的地方都給布置出來。如:“醫院”、“圖書角”、“理發店”、“娃娃家”等。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引導聾兒玩指認游戲。在家庭生活中,指導家長給日用品貼字卡。這些固定物體上的字可逐漸讓孩子自己去發現,自己去學習。在課堂,課余生活中從識名字開始,指著黑板上名字一個一個點名,引發聾兒學習興趣。從上課環節到師生問話、基本交流的各個環節用字卡提示。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會自發地去看、去認、去讀漢字,既刺激了孩子的感官,又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認讀漢字的氛圍。
最后,營造濃厚的認讀氛圍。主要是在為兒童提供豐富多彩、圖文并茂的趣味閱讀材料的基礎上,在生活和游戲中實施親子閱讀、師生共讀。一方面,可以在家長的帶領下,以生活環境、童話故事乃至于各種活動為內容,開展親子閱讀。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以主題單元為內容,通過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讓孩子進行科學認讀。
孩子生活在一個五彩繽粉的世界中,他們所接觸到的東西都可以用漢字來表示。周婷婷等聾兒成功經驗啟發我們:科學識字會促進聾兒主動發展。
3、形式和途徑的多樣性。聾兒科學識字教育的形式和途徑多種多樣,墨守某一種方式不變,就會引起聾兒的厭學情緒。因此,必須合理安排各種形式,適時變換、交替使用,除了游戲識字之外,還有看圖識字、講故事識字、字卡識字等等,這些都是識字的好形式。使聾兒對科學識字教育始終感到快樂、新鮮、有趣、有吸引力,能積極參與認識漢字。如:學習“哭”和“笑”二字時,啟發聾兒說說哭時眼睛里有流出的淚,像字中的“、”,讓聾兒自己找出哪個是“哭”字、哪個是“笑”字,然后讓聾兒看字卡,做相應表情動作。聾兒很快就掌握了這兩個字。
4、循序漸進的原則。3歲是自然記憶能力和整體模式識別能力的最高峰,聾兒能像認識其他物品一樣自然接觸和認識漢字,這已被許多專家的研究和實踐所證明。聾兒識字,普遍有認得快忘得也快的特點。對一個漢字,必須反復出現、經常接觸、多次認讀。見得多,才能認得準、記得牢。因而,對聾兒進行科學識字教育必須經常反復,循序漸進,同時要特別重視復習鞏固的效果。
5、多認少寫,認讀結合的原則。針對聾兒對字形掌握較容易的特點,科學認讀先強調認讀而不要求書寫,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加快聾兒學詞識字量方面。認讀詞匯與同步閱讀相結合。科學認讀注重聾兒依文學語的特殊作用,要求在聾童學習了一定量的字詞后,選擇圖畫、文字、拼音三結合的幼兒讀物,展開同步閱讀,把學詞識字、閱讀、說話有機的結合起來。首先,能加深對詞義的理解;其次,更能及時鞏固所學字詞。隨著字詞量的增多,隨之加大閱讀量。久而久之,閱讀變成了聾兒的個性化行為。閱讀的多了,為字詞的理解運用創造了條件,提高了聾兒的閱讀能力。
五、科學認讀在聾兒語言康復中運用的主要方法
孩子象一張白紙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們的興趣主要來自于他們的內部需要。如果使識字成為孩子內部需要,成為他們感興趣的活動,這有利于提高聾兒識字效果,而教師選擇靈活的識字方法是使孩子感興趣的關鍵。
1、游戲法。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該方法是指老師根據目標、內容通過自編游戲或組織游戲培養孩子識字的興趣、豐富孩子詞匯。如游戲“客人來了”目的是讓孩子認識水果名稱,會做詞替換的游戲。在游戲中,“主人”拿出一盤水果(實物或圖片、卡片)招待“客人”,“客人”從盤中挑選自己喜歡吃的水果,再組句“我吃××”。
2、表演法。該方法是教師在聾兒理解所識字內容的基礎上,讓他們用動作、表情等方式來表現內容,以滿足孩子好動的特點。如認識“跳”這個字時,小朋友可以用身體動作表演,可以學小白兔跳、青蛙跳,在動作中識字,理解字所代表的含義。有如認識“哭、笑、生氣”等字時可以用自己的表情聯系起來,幫助理解含義,增加興趣。
3、聯想法。該方法是老師在孩子理解識字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聯想將抽象的符號與具體事物聯系起來。如認識“飛”時,讓聾兒想一想,“翅膀在那里”。認識“羊”時,找一找羊角;認識“狗、貓、老虎、公雞”等動物,讓聾兒聯想并摸擬其叫聲。這既是發聲練習又通過聯想幫助聾兒認識。
4、模糊換位識字。通過形象的圖畫引起聾兒無意注意,再用漢字替換圖片,讓聾兒進行字與圖匹配。如兒歌《太陽出來了》,××出來,××飛了,××開了,××綠了,×××笑了。出示時用圖表示,老師設計簡單的舞蹈指導聾兒讀,幫助聾兒理解句子意思,再用彩色標識的漢字替換,并重點強調詞的口形。通過讀,看,舞蹈,繪畫等形式識字。
5、直觀形象識字。⑴教具直觀。在識字中,合理運用一些教具,尤其是活動教具,容易引起聾兒的無意注意,激發其學習興趣增強記憶效果。如教“飛”時,運用課件出示昆蟲、交通工具動畫或觀察田間昆蟲的活動,讓學生模擬,給學生留下形象記憶;⑵動作語言直觀。聾兒根據教師的描述,動作演示,直觀形象,學得牢,學得生動。如:大、人……
6、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引導聾兒讀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一邊讀,一邊識字,讀中促識,識中促讀;又讀又識,學生不光認識了字,還理解了內容。認字與讀書同步進行,積累豐富的詞匯,為聾兒語言思維發展奠定基礎。
著名的漢字教育專家徐德江老師說過:漢字是科學的、易學的、智能的、國際性、藝術性的文字,是比圖畫、積木、魔方更巧妙的玩具。作為教師和孩子的父母只有為聾兒提供適宜的環境,創造有利的情境,開展豐富的游戲活動,充分發揮“漢字”這一高級智能玩具對促進思維發展的作用,就能促進聾兒語言康復,促進聾兒思維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德藩.讓8歲的中國兒童實現自主閱讀.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7(3)
2 銀春銘.試論我國聾校語文教學的改革問題.見:全國特殊教育研究會主編.聾校教學文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441~421
3 李宇明.聾兒語言康復教程.第1版.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55~168
4 王效賢等.聾校教育學.第1版.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56~71
5 陳淑云.聾兒游戲百則.第1版.北京:華夏出版社
6 陳文波.在漢字認讀中促進幼兒思維發展.現代特殊教育,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