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業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10-20 17:2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律行業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國旅游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部門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尤其在法制建設上。如何建立健全與社會整體相適應的法制體系,以法治業,以法興業,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本文擬就這一問題在此作一闡述。
一、旅游市場現存的問題。
目前旅游市場尚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因而存在許多問題。從宏觀上講,主要是:
1、旅游宏觀調控乏力。行政管理部門權威不夠,缺乏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機構。部門所有、各自為政的傳統習慣難以改變,局部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使市場難以實行統一管理。同時,與管理相應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法律法規、措施未跟上,使
篇2
[關鍵詞]高等教育機構;師德建設;師德評價體制;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10-0051-02
[作者簡介]黃小琴(1987―),女,廣東汕頭人,碩士,三亞學院管理分院助教;石葵戀,女,海南樂東人,本科,海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師,中學一級。
師德,就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簡稱。而職業道德,是指“從業者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和必須具備的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1]。職業道德主要反映社會對于職業的要求以及職業本身的特殊利益和要求。[2]
從體制上看,教育由國家管理和監督,大學屬于國家的教育機構。從教師的社會地位上看,大多數教師屬于中產階級中的平民。民眾眼中對教師行業的認識是:收入不高;地位不高;沒有太大的可能發財致富;工作時間較為自由,更適合女性從事。教師自身則是在教學和科研中兩頭奔波,尋找二者的平衡點。
一、高校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師德教育的效果不明顯
實際教學生活之中,高校的師德教育往往只是紙上談兵,沒有建立具體、可實施的規章制度。國內也頻頻出現高校教師將科研放在教學前面,認為個人要發展,就得努力科研,教學只要不犯錯誤便可。
(二)師德評價機制有待完善
師德建設的關鍵在于建立有約束力、可評判、能實施的師德評價體系。當前師德建設規章制度很多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不能處理實際出現的新問題,有必要對師德建設體制和規章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
(三)師德監督和激勵機制乏力
現階段眾多高校都建立了師德監管部門,并對師德評價實施獎懲制度。但獎懲內容空泛,評價標準模糊,執行力度不強仍是監督激勵機制的軟肋。
二、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措施
(一)師德建設準則細化規范化并賦予法律或規范效力
國內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比較模糊,師德固然重要,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的條款也較為模糊,很難得到量化。教師職業道德的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形式一般依靠教師的自我約束和個人道德水準,外部約束的作用很難得到體現。針對國內師德核心內容的模糊、粗放轉化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能夠進行量化的教師道德倫理的規范。教師職業規范制度的成功例子來源于教育和經濟都高度發達的美國,在1968年,美國教育協會頒布了《教育職業倫理準則》從“對學生的態度、對社會的一般態度”兩個維度詳盡規定了教師日常教學活動所應當遵守的教師職業道德,在社會上獲得一致的好評和贊揚。經歷十幾年的發展,美國教師教育協會提出教育專業的知識要求[3],并于1986年,再次修訂《教育職業倫理準則》,此次修訂重點強調教師恪守職業倫理以及承擔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與價值引導的責任與義務。
(二)教師師德的評價標準應與所屬大學類型相對應
高等教育以育人為本,不同類型的大學的培養人才的類型、目標各不相同。科研型大學著重培養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綜合型大學則是培養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全方位發展的人才;應用型高校主要培養面向社會,服務社會的應用型人才。不同類型的高校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充分研究學校的辦學目標,教學土壤,依托豐富的研究材料和科研人才,針對各自學校特點制定出更為細致、可操作、符合不同類型高校次教師、不同層次高校教師需求的職業道德標準,通過切合實際的教師師德規范和標準的量化執行,使得師德建設逐漸發展為教師群體的自覺、自律行為;具體做法可以在評價體系的權重上進行科學研究,科研型大學的師德量化標準中可對教師的科研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該方面的量化權重可適當提高;針對應用型高等教育機構的教師,師德評價體系中的社會服務能力和素養則適宜分配較高的權重。
(三)教師自尊的重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之興,系于教師。”大學教師隊伍是學校活力的孕育者,是大學發展的核心力量。然而,肩負著培養祖國棟梁的這股核心力量在我國現有國情下不得不向現實彎下自己耿直的脊梁。現實生活中不乏諸如“某某名校教師放棄教師崗位,選擇下海經商”等新聞報道。除了驚詫,我們不禁要思考,這種社會現象出現的原因。筆者認為,撇開教師職業的光環,從社會經濟學角度而言,教師的本質是一個社會人,具有社會屬性。也就是說教師是勞動、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通常在中國式的大家庭中,教師還是家庭的經濟頂梁柱,承擔著家庭收入的大部分責任。教師棄教從商的根源是否與眼下社會不合理的教師經濟地位有關系呢?從商品經濟學的角度說,教師是以出售自己的腦力勞動產品的方式參與社會大生產,從而得到一定的報酬的。教師生產的產品難以用價格來衡量,然而對于社會的發展進步來講,人才卻是無價的。教師棄教從商現象的本質原因是教師經濟地位的滑坡,教師從眾人敬仰的職業逐漸走向大眾化和產業化。教師尊嚴的重塑勢之路勢必要經歷提高教師在社會中的經濟地位,使教師成為民眾眼中有前途的職業,讓教師這一崗位在社會輿論中得到認可和應有的尊重。教師在解決后顧之憂的條件下,應愛崗敬業,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學為本分,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進行研究,以達到教學與科研的完美結合,真正做到潛心教研。教師行業經濟地位得到整體提高,才能吸引大批青年人才投身教育事業,為高等學府注入新的力量。[4]
(四)對學生評教體制進行改革
改革是發展的前提,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果已經證明了這一條真理。教育要發展,還得靠改革。從哲學上講,改革就是對體系的不斷優化,不斷解決影響體系發展的矛盾,從而使體系得以健康的發展和進步。高校中的學生評教體制優點體現在賦予學生說話權,學生有權評價授課教師。缺點在于學生評教占整個教師評價成績的權重過大。[5-6]眾所周知,教師評教成績決定教師在學校的聲望,決定教師的待遇與福利,決定教師能否評職稱。由此產生的后果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變發生了質的改變。高等教育中的嚴師越來越少,更有甚者出現教師不敢管學生的現象。高等教育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教師盡量讓學生及格,學生盡量給教師評價高分。不難想象,由此發展,高等教育教學求真求實之風岌岌可危。筆者認為,學生評教體制在過去起到應有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改革已經刻不容緩,首先,學生評教占教師考核成績的比重應該降低到一個合理的范圍,杜絕學生說了算的可能性。另外,學生評教的方式應該進行改革。[7-8]傳統的評教方式類似于問卷調查,學生只是做選擇題,而不能表達自己對授課教師的核心意見和建議。建議采用調研報告等形式,使學生能夠對心中所想暢所欲言,教師能夠真正的從學生的評價中吸取養分,改進教學授課方法,提高教學者的教育素養。
高校師德建設改革的落腳點在于體制的改革,改革不是革命,不是對現有機制的全盤否定,改革應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法路徑,不斷在實踐中反思,不斷以今天的收獲去開啟明天的輝煌。高校教師應將師德建設融入教學實踐中,以教學實踐經驗豐富師德建設內容,用師德建設思想,指導教學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朱小蔓,等.教育職場:教師的道德成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4,30,5.
[2]檀傳寶.教師倫理學專題:教育倫理范疇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07,16-17.
[3]戚萬學,唐漢衛.學校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3,151.
[4]龍寶新.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人本觀[J].高校教育管理,2010(5):48-53.
[5]趙惠君,耿輝.高校學生評教倦怠現象及其歸因分析[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1(1):60-119.
[6]孟凡.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大學學生評教制度研究[D].武漢: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