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的缺點范文

時間:2023-10-20 17:27: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準醫學的缺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關節活動度 測量 康復醫學

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又稱關節活動范圍,是指關節活動時可達到的最大弧度。關節活動度評定關節運動功能損害范圍與程度的重要指標,是康復評定技術中極為重要和常用的評估方法,在康復醫學、殘疾學、法醫領域和公安刑偵技術中常被用到。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關節活動度的測量也在不斷的改進和優化,測量的結果越來越精確。大致可以把測量的方法和工具分為兩類:一類是較為簡便的傳統方法,比如通用量角器、方盤量角器、電子角度計、X線、照相測量法等;另一類是借助借助精準儀器的新方法,比如三維攝像測量系統、基于SR-3000、基于電磁跟蹤系統、基于Kinect體感交互技術等技術的ROM測量方法等。

1 較為簡便的傳統方法

臨床上ROM檢查的常用工具有通用量角器和方盤量角器兩種。其中通用量角器檢查法最為常用,由一個帶有半圓形(0°~180°)或圓形(0°~360°)的圓規連接一條直尺組成的固定臂和一條旋轉直尺組成的移動臂及軸心所組成[1]。該方法操作簡單,臨床常用;但誤差較大(通常估算到5°左右),不利于重復操作。

1974年,上海華山醫院設計了一種方盤量角器,由一個邊長為12cm的正方形,上有圓形刻度盤的木盤,加一個指針及把手構成。與通用量角器相比,此法操作迅速方便,誤差小,避兔了通用量角器的軸心往往偏離關節中心的缺點,使腕、踝等關節的測量結果更可靠[2]。

關節活動圖,即利用簡單的幾何圖形,形象直觀、快速全面地記錄和表達人體各關節的活動程度,以便區分出正?;虍惓顟B,可應用于法醫學檢查,對臨床骨科、康復醫學等學科也有實用價值[3]。

胡海滔等[4]提出了人體關節活動度的照相測量法,在被測關節的固定臂和移動臂上分別貼兩個圓形標記點,用相機拍攝標記點連線在關節旋轉前后的兩個定義位置,通過數學方法計算標記點連線間的角度在旋轉前后的變化,得出關節活動度。此法較之于傳統的量角器測量法,減少了誤差、縮短了測量時間,是一種精確、有效、經濟的新方法。

2 借助精準儀器的新方法

劉龍等[5]使用基于普通攝像機的三維攝像測量系統,對人體上肢的運動數據進行測量,并根據上肢運動的特點,將其簡化為具有7個自由度的剛體運動。其通過事先分析固定在上肢標記點的運動,建立了固連于上肢的關節坐標數據,得到了人體上肢關節日常活動的運動參數。

張建國等[6]認為直接用歐拉角來代替腕、肘關節ROM的方法不符合人體的實際情況。他們利用電磁傳感器測量出腕、肘關節屈/伸的實際方向,再將腕、肘關節的自由度進行重新描述,使其更接近于上肢的真實結構。并利用該系統來實時地跟蹤上肢的關節運動,提出了優化后的上肢模型ROM計算方法。

基于SwissRanger-3000(3D 深度測繪相機)的基礎上,有學者[7]提出了一種計算上肢肩ROM的方法。利用攝像機獲取人體三維數據,結合OpenGL 顯示人體區域,運用OpenCV函數,以及根據人體運動解剖學對關節角度的定義,通過計算上臂矢量在人體各切面上的投影與相關軸的夾角,實時、有效地得到肩關節的外展角、水平屈伸角和屈伸角等數據,為上肢肩關節ROM的測量提供了一種較好的方法。

利用Kinect 傳感器來捕捉上肢各關節點的位置,再把關節點數據傳至計算機,也可得到上肢關節活動度的數據。瞿暢等[8]通過檢測上肢體運動平面偏離人體冠狀面、矢狀面和橫斷面的距離,利用計算機自動計算肩、肘等關節的ROM數值,由體感人機交互界面實時反饋測量結果,從而自動完成測量。

胡超等利用NDI Polaris Spectra 來追蹤人體體表標志點上的固定反光小球的運動,通過反光小球的具體坐標數據,擬合出關節活動的軌跡,從而計算出人體關節活動度。該方法測量結果的精度可達0.5°,標準差不超過0.02°,其精度和穩定性都優于現有方法,足以滿足臨床的需要[9]。

3 結語

相比于臨床醫學各學科,康復醫學起步晚、發展快,康復評定技術作為康復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也在快速的發展之中。關節活動度的測量追求的是便捷、快速和準確。因此,尋找一種便捷、快速和準確的關節活動度測量方法對于康復醫學的快速發展十分必要。

關節活動度測量方法的發展和進步不僅僅是對康復醫學的發展做貢獻,而且還在推動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關節活動度的測量將會越來越精確可靠,也必將為實現精準康復這一目標提供巨大力量。

參考文獻:

[1]陳麗娜.關節活動度測量和訓練[C].浙江省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年會論文匯編,2005:24-29.

[2]范振華.肌力檢查及關節活動范圍檢查[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淺述人體關節活動度的測量方法

劉立夏 張麗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安陽 455001)

【摘 要】康復醫學的發展離不開康復評定技術的支撐,關節活動度(ROM)的測量作為康復評定技術的重要一環,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ROM的精確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ROM的測量方法也在不斷優化之中。本文擬列出在用、在研究的ROM測量方法供學者參考借鑒。

【關鍵詞】關節活動度 測量 康復醫學1998,2(6):277-282.

[3]鐘繼榮.描記關節活動度的新方法――關節活動圖[J].法醫學雜志,1992,8(3):141-142.

[4]胡海滔,李志忠,嚴京濱,等.關節活動度的照相測量方法[J].人類工效學,2006,12(2):13-15.

[5]劉龍,張建國.三維攝像測量系統在人體上肢運動分析中的應用[J].天津輕工業學院學報,2003,18(1):51-53.

[6]建國,汪莉.基于電磁跟蹤系統的人體上肢ROM測量新方法[J].現代制造工程,2006,3:81-84.

[7]鄒琴,潘曉露,李一民,等.基于SR_3000的上肢肩關節活動度計算方法[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1,11(30):7408-7411,7424.

篇2

關鍵詞:大數據;高等醫學教育;教學模式

醫學的教學與其他學科是不同的,其不僅僅要學生學習醫學知識,了解醫學動態以及發展趨勢,還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提升醫學人才的培養效率與質量成為了高等醫學院關注的焦點。

一、大數據的含義與特點

(一)大數據的含義

大數據指的是一些無法在一定時間內通過常規的軟件、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分析與處理的數據集合。大數據技術就是可以從各種各樣的數據類型中快速找到有價值信息的一種技術。

(二)大數據的特點

大數據主要特點包括:第一,數據存儲量較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數據的存儲單位也在不斷升級,到目前,其最大已經達到DB(“刀字節”)。第二,數據類型較多。大數據存儲的數據信息是多種多樣的,有文本、圖片、視頻、人文信息以及地理位置信息,正是由于多樣化的數據資源為人們的檢索與分析提供了依據。第三,處理速度快。人們對數據信息進行搜索的主要目的是應用,當搜集到大量的數據資源之后,如何對其進行歸納、整理與分析則成為了關鍵。大數據處理技術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對海量的信息數據進行精準處理,提升了信息的整合效率。第四,價值密度低。信息采集裝置是隨處可見的,信息量被無限放大,信息的價值密度就相應降低,怎樣才能快速的完成數據價值的提純,成為了大數據時代亟需解決的難題。目前醫學專業課教學學時一直在壓縮,而在大綱知識點依舊很多學時卻緊張的狀況下,傳統教學模式的集中授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效率,但是學生吸取率并不高,信息擴容效果也不盡人意,加上醫學的專業性,特別是基礎醫學所涉及的知識點較為抽象,因此,課堂上學生的專注力持續時間并不太長,課堂效率下降。為保證學生們學好基礎醫學,為將來學好臨床醫學奠定理論基礎,不僅需要考慮教學形式,還需要通過大數據與互聯網+的應用,激發學生的興趣,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近幾年,我們教研室開展多項教學改革,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網絡平臺的利用,展開了多項教學新模式,PBL模式、LBL結合CBL教學模式,微課等。本文根據多年的多項新模式教學實踐,探討如何在大數據時代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結合多項教學模式以及網上合作學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已經滲透至人們學習、工作與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在教育領域中也可以應用大習的方式進行醫學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理論,提高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從而培養與提高臨床思維能力的問題。

二、大數據時代高等醫學教學策略建議

(一)利用大數據優勢采用PBL教學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最初是在1969 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開始實施的。PBL教學法一般會設置一個真實的任務,然后由學生們自己圍繞該任務進行資料的查詢、問題的思考與討論,最終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鍛煉學生的自己探究能力與合作學習能力,并且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們還學習到了隱藏在其中的學科知識。而作為教師,在這一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進行引導與重點答疑,促使學生可以完成學習任務并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醫學教學中PBL的教學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筛鶕W科各論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內容采用PBL的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活動。例如選擇抗心衰藥、降壓藥、抗心絞痛藥物等關于各種藥物在某一個疾病中的應用來進行PBL教學。學生可以利用大數據查閱相關的信息資料,然后在與其他的同學展開深入探討,這樣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加深了對該內容的印象。在PBL教學法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不同專業層次的教學要求,設計課堂。對于具體疾病的概念和基礎知識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在學生重溫知識點、初步掌握的前提下,關于疾病的病因、疾病發生發展機制、防治等方面提出問題,供學生自學與討論。學生利用現有教學資源與海量的信息數據資源自主學習,小組學習與討論,課堂中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以及結合多媒體等形式,鞏固知識點,解決問題。課后教師以小結形式反饋學生信息,肯定成績找出不足,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進一步充實內容與方法,進一步完善下一個教學方案,為PBL課堂順利實施而做好準備。實施PBL教學的關鍵在于問題的設計。問題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PBL課堂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開展。問題的設計應以教學大綱規定的目標為基礎,以課程內容為依托,確定基本概念、機制及相關內容,需要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同時,要與工作和生活實際相關才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小問題之間需要環環相扣,逐漸深入。學生通過思考、分析與探討激發對學習的興趣,逐漸領會、掌握和鞏固知識點。設計有效的問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設計的問題太難,將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充分發揮,不利于引導。設計問題過于簡單,很輕易得知答案,達不到激發學生建構知識的目的。問題的設計需要具有真實性與典型性,還需要兼具系統性,連貫性,完整性和可調控性。PBL教學法的優點在于通過自主學習海量的信息數據資源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科教學期間需要培養并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大數據時代,隨著科技和社會的飛快發展,不斷加快的知識更新速度迫使社會所有人都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特別是對于醫學生更是需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終身學習是醫務工作者適應其職業生涯的最主要的武器,是自我發展,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維持高水平醫療所必需的,并且參加工作后每一步的晉升都離不開自主學習。因此,需要在本科生期間開始把終身學習理念融入腦海,培養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目前大多數課堂仍以教師為中心,大多數本科生仍習慣于依賴教師。這種教學方法使得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進程緩慢,達不到預期水平。自主學習強調個體獨立,主動,自覺,自我負責,有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創造性思維。中學教育以及傳統模式的高等教育,都以教材為唯一的參考書,視課堂為唯一獲取知識的場所。這種被動接受知識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學生們的不斷學習新知識的自主性,降低了未來在本職工作中的科研創新性。因此,需要學生對學習觀念的轉變。PBL教學法有很高的針對性,學生可以早期接觸臨床研究。自主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們對理論知識的興趣,通過發掘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和自主查找答案形成獨立的思考。并且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重溫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及時鞏固知識點,精準地解決問題,提高自學能力。帶著問題通過大數據-海量的信息數據資源學習,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層面上將會有一定的深度挖掘和廣度的拓展。同時學習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將為培養科研創新能力樹立基本思維方式,終身受益??傊?,在PBL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地改進培養方法,加深培養意識。在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階段,需要教師的指引。引導學生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探究能力,培養輻射思維的能力。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產生共鳴,領會隱藏在問題中的知識要點,體驗到探究的價值和意義,逐漸獲得未來工作與生活中的角色。PBL教學法的缺點是學習效率受影響。但是在大數據背景下,這一問題將不復存在,學生不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查閱相關資料。海量的信息數據資源給學生們資料的查詢提供了便利。利用大數據學生們快速查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這些信息還均來自于最新的數據,另外,大數據技術還可以快速地對信息進行處理。

(二)LBL與CBL教學法相結合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LBL(Lecture-basedLearning,LBL)教學法即傳統式教學法,以講授為主,以教師為主體,以教材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采用“灌輸”式教學的方式。這是我國學校教育中采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LBL教學法的優勢在于能夠節省教學資源,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要求也不高,知識的傳授更加的系統與準確。缺點即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不到有效鍛煉。盡管LBL教學方法存在著不足,我國的教學改革中也強調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但并非指要摒棄這種教學方法。LBL教學法結合多媒體與板書是目前在醫學教學過程中無論基礎醫學課程還是臨床醫學課程,實施的最普遍的教學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有選擇地采用教學方法。例如對于一些學習能力相對較差,基礎知識不足的學生,教師就可以采用LBL教學法結合多媒體與板書。對于一些理論性較強、晦澀難懂的章節,例如藥代動力學的章節也可以采用LBL教學法結合多媒體與板書。CBL(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學法是以真實的具體案例為中心的一種教學方法,在該教學法中案例是先導、問題是基礎、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其最主要的特點是引入現實中的臨床案例,也就是運用現有的具體病例和已知的方法探究解決方案,啟發學生形成一個臨床思維。CBL教學法可補充學生在LBL教學當中對接受了的知識消化不良的缺陷,使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提高獨立學習的能力。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師在LBL教學課堂中與CBL教學法結合起來,對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有很好的效果。先提出案例并提出簡單的問題,激發學生們的興趣,之后進入講解理論知識,最后重新提出案例,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解決臨床問題。以治療高血壓藥物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選擇病例:患者,女,68 歲,8 年前發現自己患有高血壓,自覺無癥狀因此未采用藥物治療。1 年前出現頭昏、眼花的癥狀,測量血壓為155/95mmHg。請為其寫出用藥方案。提出具體案例之后,進入思考。激發學習興趣。隨后進入理論講解,帶著問題聽講,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關注度加強,不會感到內容枯燥。講解高血壓的病因、病理現象和病理過程、臨床表現以及臨床治療依據,高血壓藥物的治療原理與用藥規范等。最后重新提出案例提出問題,為什么采用該藥物進行治療,如何進行用藥指導等等。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解決臨床問題。通過這種具體的案例,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學生們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查詢到該藥物治療高血壓效果最新數據信息,并以此來證明自己用藥的準確性與預估效果。通過多年的CBL教學實踐,我們認為LBL教學課堂中與CBL教學法結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感性認識、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更好的掌握理論。培養學生們的求知欲,創新能力和敏捷的思維,從而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正確性。隨著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革,PBL、CBL這兩種教學法逐漸成為了我國高等院校教學中非常重視的教育模式。CBL教學法常作為LBL教學法的補充,尤其在醫學橋梁課程中經常被采用。CBL教學法的引導式探究優于在LBL教學法課堂中容易實現。CBL教學中學生可以一次性獲得臨床真實案例的全部信息,如診斷結果,病史,體檢,實驗室檢查,目前治療情況等,并經過課堂中的討論即可達到教學目的。而PBL教學法的開放式探究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資料收集和整理,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用所學的和所查到的理論知識來解決臨床問題,提前需要設計,并組織PBL課堂,是一門相對獨立的課程設置。在PBL、CBL教學中,共同之處在于教師只起到引導與協助作用,而學生處于主體地位。PBL教學法允許多學科的復雜情景圍繞教學主題開展,保持學科交叉和融合性,整體性,完整性。近年來,對于臨床實習學生中展開PBL聯合CBL教學法也受到歡迎,并得出有很好的效果的結論。這種結合模式可顯著地提升學生對理論課的掌握水平及成績,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的興趣??傊琍BL、CBL教學方法的實施過程決定學生能力培養的方向。PBL、CBL教學的訓練與開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培養科研創新能力樹立基本的思維方式。

(三)依托大數據建立教師資源共享平臺

對于高等醫學院校而言,教學資源還是相對匱乏的,由于醫學的專業性較強,對外界各種資源的應用效率也較低。傳統的醫學院校教學資源主要是標本、掛圖以及影像,但是這些教學資源受到圖書出版周期、資料來源以及價格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教學資源更新速度慢。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醫學教學資源的問題也得到了良好的解決。目前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對醫學教學資源中的文本、表格、圖形、圖像以及音頻視頻等收集到的各種形式資源進行處理,一方面可以提升醫學教學資源的質量,另一方面還可以節約教學所需經費。教師根據每章節的教學大綱與教學要求,將大數據庫中收集到的教學資料與各種最新的數據信息上傳至該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利用該平臺上的信息資源進行學習。同理學生也可以將自己搜索到的合適的醫學資源信息上傳至這一公共平臺,教師可以通過權限設置將資料分享給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此外,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教師還可以對學習者的學習特點、學習能力進行精準分析,為學習者推送更加合適的學習資源,進而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實現個性化教學目標。在大數據背景下,強調打破不同專業、學科、學院和學校的多重壁壘,開展校內聯動與校際協同。很多醫學院校都依托于大數據建立了專門的電子資源庫以及資源共享平臺,一些教師甚至根據自己的教學科目建立了個人資源共享平臺。在大數據背景下,同一課程,同類課程,相似課程,交叉課程之間,可以共建教學資源,并共享聯動,實施多元化共建與共享??鐚I、跨學科、跨學院、跨校企的產學研,對教學與科研水平的提高、師生的整體水平的提高和學校的發展起很大的作用。

(四)利用網絡大數據展開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項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被激發出來,通過交流探討獲得了相應的知識,還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在一個比較開放的環境中就某一個問題進行討論,或交流意見。在臨床中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傳統的小組合作的教學會受到時間與場地的制約,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一些相對較大的醫學課題研究并不合適在課堂上開展。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解決了這一難題,利用網絡學生們不但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種數據以及信息資源,而且還可以隨時隨地的與其他同學展開小組討論,不再受時間或地點的限制。從教師的角度而言,可以根據學生每天在線時間、發言的次數、提出的觀點以及對項目的貢獻量等數據,來評估一個學生是否達到了學習的要求。這樣也可以對學生每天的學習情況實施動態監督?;赑BL與CBL的翻轉課堂可適當結合微課、以及慕課(MOOC),利用手機電腦等通訊設備,可以對實現教學目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型在線課程模式,如微課、慕課等通過自主網上學習獲取知識,可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微課以5-10 分鐘的微視頻為表現形式,針對某一知識點或某一教學環節為單位進行深入講解,內容精煉,知識點簡潔明了,高效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開拓視野。慕課的授課教師不受地區和文化的限制,學習者可接受來自世界一流水平的教育。微課、慕課等網絡化開放教育對于學生的積極性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幫助。在大數據與互聯網+的背景下,提升教學質量并促進學生的成長對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教學相長相互促進。

三、結束語

在大數據時代,各種信息資源在快速發展與更新,機構與企業的報告、產品的動態信息、學術科研動態信息以及各種專利文獻等,都為各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大幫助。高等醫學教學中也應當利用大數據的優勢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多種合適的教學方式并用,提升教學質量并促進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曉渭,許國雙,孫世仁,等.大數據時代臨床醫學教學模式的思考[J].醫學信息,2016 ,29 (30 ):15-15.

[2]葉明全,楊志成,盧小杰.“互聯網+”背景下醫學信息學課程教學改革[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 ,12 (21 ):156-157.

[3]馮石崗,李春華.關于加強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問題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 ,1 (2 ):65-68.

[4]熊靜,陳科,謝麗華,等.PBL聯合CBL教學模式在臨床醫學生內分泌實習的應用探討[J].亞太教育,2016 (17 ):255-255.

篇3

【關鍵詞】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應用

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在現實中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可以有效治療人們的疾病問題,為人民群眾帶來健康,電子血壓計、數字式體溫計以及血糖測試儀等設備使醫學治療變得更加簡便,提高了治療效率。可想而知,便攜式醫療設備是時代所需,對我國的醫學治療具有重要的作用。

1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發展狀況分析

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主要利用先進的電子設備,從而達到有效治療的目的。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與以往醫療設備具有很大的不同,是傳統醫療設備更新后的產物,具有體積小、功能性強、可靠度高、耗能低等優勢,有的便攜式電子設備甚至可以自由移動,擴大了醫學治療的領域,為醫學的有效治療帶來更多方便。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群眾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不少人也開始將重心轉向自身的健康狀況,不過傳統的醫療設備過于繁重,無法時刻進行有效的醫學治療??茖W技術的發展,各種電子化的醫療設備應運而生,解決了傳統醫療設備中存在的問題,促進了醫療界的發展進程。在國外,便攜式的醫療設備的其起源早,發展快,目前已逐漸趨于成熟階段。國外的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大體可分為兩個類型:其一是醫用型的醫療電子設備;其二是家用型的醫療電子設備。二者主要區別在于使用領域的不同。醫用型醫療電子設備主要包括監護儀、便攜式呼吸機以及除顫器等等;家用型醫療電子設備主要包括數字式助聽器、便攜式多功能皮膚美容器、健康體重磅秤等等。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核心研發領域包括歐洲、美洲等一些國外經濟發達的地區,這些地區也是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發源地,產品銷往各地,帶動國家的發展。相比國外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我國起步較晚,科技相對來說還沒有達到先進水平,而且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僅僅存在于我國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東部地區,分布極為不平衡,大多設備都是從國外引進,致使我國國產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開發水平沒有得到提高,只是處于一種跟風的起步開發階段,嚴重阻礙了科技和創新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我國的長久發展。

2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面臨的問題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我國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最初起源于90年代,要比國外的一些發達國家要晚了很多年,這使得我國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發展遭遇了困境,面臨著一些問題的存在,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也就意味著無法實現未來便攜式電子設備持續發展的不目標。

2.1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

2.1.1使用者沒有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無法進行有效使用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屬于新興的一種醫療器械,所以在使用上會對年齡有所影響,特別是對老年人,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不同,很多老年人無法了解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使用原則和方法,接受能力相對較慢,導致使用時出現錯誤。還有的就是一些兒童,在使用時往往需要家長的幫助,一旦脫離父母獨立使用時,難免也會出現錯誤。面對這一問題,就需要引導使用者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從而對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進行有效的了解,提高設備使用的準確率。2.1.2各種醫療設備存在功能上具有嚴重的差異性,與國外技術水平相差甚遠由于我國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起步較晚,所以無論是在規格上,還是在技術上都無法與國外匹敵。我國的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與國外相比,具有體積大、操作復雜、精準度較低以及信息采集速度慢等缺點,科技相對落后,無法達到國際水平,也就實現進一步發展的目標。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應當積極發揮創新精神,不斷彌補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缺陷,提出解決方案,不斷完善、發展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2.1.3安全系數不夠高,無法保障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目前還是存在著安全隱患,包括醫療設備使用后所產生的副作用、設備的壽命周期以及設備的生理實驗現在還都無法進行準確的闡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擔憂和顧慮,對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也就無法完全相信。這點問題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就是不斷提高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安全性,同時也需要廣大醫療部門的支持和關心,避免醫療安全性問題的發生。

2.2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發展趨勢

近幾年來,我國各個領域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計算機技術的使用范圍逐漸在全國得到普及,這也意味著未來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必然有所發展。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未來的發展趨勢具有以下幾點內容:2.2.1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更加趨于智能化和網絡化現在是信息化社會,計算機技術已經滲入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逐漸與社會分隔不開,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利用網絡自身蘊含的強大功能發展醫療事業,強化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功能的延伸。另外,便攜式醫療電子技術應當具備針對性,針對不同人群進行產品開發。2.2.2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更加趨于合作化我國的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存在局限性,所以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國外的卻不同,國外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較為發達,具有很多我國國內所沒有的優勢。未來我國的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必然會加強與國外的合作,吸收借鑒國外優秀的成果并完善自身,并一步步向國際水平邁進。2.2.3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更加趨于個體化、家庭化未來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不再只由醫院等醫療部門負責,專門致力于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的部門將會不斷涌現,為它的進一步創新發展作出了重要巨大的貢獻。另外,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將從醫院擺脫出來,走向人們更為方便社區之中,形成家庭化的醫療模式,為人民群眾帶來便利。

3結語

綜上所述,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是未來醫療領域發展的重要領域,也是醫療事業進步的重要體現,對我國醫療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雖然,我國的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但一定不會止步不前,一定會越來越好,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科學技術部.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十二五”專項規劃,2011.

[2]張崇.便攜式醫療電子設備應用及發展趨勢探討[J].醫療裝備,2014,27(02):27-28.

篇4

盧旺盛教授的這一觀點,引起了記者的高度關注。沙龍活動結束后,本刊記者就這一核心觀點和其他神經外科的熱點話題,深入采訪了盧旺盛主任。

復合手術治療

顱內動脈瘤優勢顯著

據記者了解,顱內動脈瘤多為發生在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腦血管意外事件中,顱內動脈瘤出血是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的腦血管意外。由于其病變位于顱內,手術治療中發生的任何問題都將對病人產生巨大影響。

一直從事神經外科臨床一線工作、開展過大量顱內動脈瘤手術的盧旺盛主任談及此話題時首先介紹說:“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遠比人們想象的高,據統計約為0.7%至7.9%。這種疾病可以發生于任何年齡,但大多發生在40至60歲之間。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殘率極高,首次出血病死率高達35%,再次出血病死率則達55%,幸存者亦多有殘疾。同時,由于顱內動脈瘤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沒有明顯的癥狀和體征,只有極少數病人因動脈瘤影響到鄰近神經或腦部結構而產生特殊的表現。因此,生活中極易被患者忽視,從而錯過最佳救治時間?!?/p>

“鑒于上述情況,”盧旺盛教授繼續說,“對于有手術適應證的顱內動脈瘤應積極干預這一點,已在業內獲得廣泛認可。”他進一步介紹說:“在手術治療方面,顱內動脈瘤主要有開顱夾閉和介入治療兩種方式,二者各有優缺點。顱內動脈瘤的手術屬于難度較大的手術之一,手術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并發癥,并不是絕對安全。”盧旺盛教授還強調,“關于這一點,醫生一定要讓家屬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并在術前取得家屬的理解?!?/p>

盧旺盛教授繼續闡述說:“顱內動脈瘤的手術并發癥主要包括:術中破裂出血,造成腦出血,腦血管痙攣或腦血管分支閉塞,造成腦缺血,這就比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另外就是有部分病例可能會有復發。那么如何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呢?結合外科手術和介入治療這兩種手術的優勢是最佳選擇之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復合手術’。”

盧旺盛教授接著介紹說,“顱內動脈瘤復合手術的優勢包括:外科手術為介入手術提供通路、保駕護航;介入手術為外科手術控制血供、無血手術創造可能性;同時提供術中實時影像學評估,指導手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先進的理念與先進的外科技術將給更多的病人帶來福音,也給腦血管病專家提供更好的輔助手段,它將在一段時間內引領顱內復雜動脈瘤比如血泡樣動脈瘤、巨大動脈瘤、蛇形動脈瘤,多分葉動脈瘤治療的創新思維模式。這種優勢在神經外科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為復雜性腦血管病的治療開創了新的思維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手術質量,而手術風險則明顯降低;除復雜顱內動脈瘤外,治療高分級腦動靜脈畸形、慢性閉塞性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體瘤、顱內富血運腫瘤等疾病優勢也很明顯。”

多位專家力推

顱內動脈瘤復合手術

談到剛剛結束的“京津冀顱內動脈瘤青年醫師沙龍”活動時,擔任本次會議執行主席的盧旺盛教授首先說,這個學術沙龍簡稱“3J顱內動脈瘤青年醫師沙龍”?!?J”即代表京津冀。當前,京津冀三地正在實施經濟一體化戰略,而醫療也存在同樣的發展趨勢。三地在醫療方面的合作有很高的互補性,必將迎來醫療行業的迅猛發展。本次沙龍活動開幕當天,來自京津冀三地的老中青專家齊聚一堂,共同就顱內動脈瘤的治療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據盧旺盛教授介紹,在沙龍活動上,來自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神經介入科的吳中學教授在闡述顱內動脈瘤復合手術的學科背景時介紹說,英國牛津大學一項研究發表在2014年10月的Lancet,結果表明,血管內介入治療有效且具有穩定性,這在治療1年后即可顯現,在隨訪第10年仍然維持。在最長18年的隨訪中,原動脈瘤再次破裂出血和死亡的風險很小,臨床實踐正在逐漸改變破裂動脈瘤患者的治療方式。至少在英國,目前已有85%的患者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的李桂林教授則強調,在顱內動脈瘤的治療中,復合手術室就是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安裝在常規外科手術室――潔凈手術室內,以滿足醫務人員聯合為患者同時進行常規外科手術和介入手術――即復合手術室Hybrid Operating Room,也稱為雜交手術――的要求。復合手術室實現了介入醫學、外科醫學和影像診斷學技術的完美結合。它將傳統的外科手術室和介入治療室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實現了多學科同步聯合的最佳治療方式。介入治療和外科手術同步進行,可以避免患者在手術室與導管室之間轉運的風險,降低患者損傷程度,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醫院的醫療效率、醫療質量和患者的生存率。復合手術室開展的手術類型涉及心血管外科、血管外科和神經外科等臨床領域,目前在心血管外科和血管外科開展相對較早較好,而在神經外科開展相對較慢,這主要與前者的手術量較大、相關設備投入較多,而后者從業人員的觀點相對滯后有關,這與這幾個學科的發展基本是同步的。

來自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神經外科的常斌鴿教授指出,復合手術的優勢在神經外科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為復雜性腦血管病的治療開創了新的思維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手術質量,而手術風險則明顯地降低,尤其是對一些復雜顱內動脈瘤、高分級腦動靜脈畸形、慢性閉塞性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體瘤、顱內富血運腫瘤等疾病,優勢較為明顯。復合手術在神經外科必將大有可為。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的呂彥鋒教授認為,復合手術的優勢包括:外科手術為介入手術提供通路、保駕護航;介入手術為外科手術控制血供、無血手術創造可能性;同時提供術中實時影像學評估,指導手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先進的理念與先進的外科技術將給更多的病人帶來福音,也給腦血管病專家提供更好的輔助手段,它將在一段時間內引領顱內復雜動脈瘤比如血泡樣動脈瘤、巨大動脈瘤、蛇形動脈瘤、多分葉動脈瘤治療的創新思維模式。

北京大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趙保鋼在發言中也表示,基層醫院、基層醫生其實面臨顱內動脈瘤這類患者很多,但如何保證這類患者得到最優的治療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對于復合手術在處理顱內動脈瘤的優勢是可見的,但作為基層醫院,建立一個這樣的復合手術室存在成本太高的問題,而復合手術平臺可能是一種當前形勢下最可行的解決方案。

另據記者了解,盧旺盛教授就職的天壇普華醫院的復合手術平臺是亞太地區第一家頂級手術平臺。在本次沙龍活動中,盧旺盛教授在發言時,系統、全面地闡述了復合手術在顱內動脈瘤領域的治療優勢之后,著重介紹了該醫院利用復合手術平臺的臨床經驗。他坦陳:“我院的復合手術平臺的確不同于一般醫院的復合手術室。它不僅對所有相關專家完全開放,還為需要進行復合手術的病人提供了最佳的設備保障和最佳的服務品質。我們醫院的復合手術平臺由天壇普華醫院與GE公司共同打造。截至2015年年底,我們已經在此平臺上完成了各類介入手術131例、共計20多種手術;其中部分手術由外院專家來院主持完成。從當前運行的狀況來看,這個平臺是非常安全有效的。它能夠保證患者獲得良好的醫療質量,同時結合普華團隊各方面的努力,也能使患者達到較高的滿意度。這個手術平臺中的IGS 730,無疑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行業中的佼佼者,而且我認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因“預設軌跡,精確移動,優質影像與精確移動完美結合”的特點,而被稱為“移動機器人血管機”。它引領介入從二維導航時代進入三維導航時代,其優良特性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概括:簡單――各科室多源影像直接引導手術;精確――多源三維融合影像術中實時精確指導手術;便捷――床旁或控制室操控一鍵完成。另外它還具有超大孔徑C臂、最佳成像質量的高清CT、彩色血流評估、多模態影像融合中心等特點。這些特點均為高端復合手術平臺的功能實現提供強力支持,保證手術更有效、更安全、更便捷地完成。

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將迅疾發展

前不久,機器人AlphaGo在與韓國圍棋棋手李世石之間展開的圍棋人機大戰中取得勝利這一事件,在社會各領域引發了高度關注;而與此同時,機器人在各醫學科室手術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使用機器人輔助的手術在多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此外,盧旺盛教授不僅多次參與國家“863”計劃“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關鍵技術與實驗系統研究”等多項研究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同時,他參與開展“便攜式機器人應用于血管介入手術的關鍵技術研究”又榮獲了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而且在以往的臨床工作中,盧旺盛教授還曾在多個病例的治療中使用機器人付諸手術。因此,記者希望他能夠結合自身的科研和臨床實踐,談一下手術中使用機器人的心得體會以及機器人輔助相比純人工操作的優勢和劣勢。

對此話題,盧旺盛教授首先表示:“近年來機器人技術在醫療外科中取得了迅速的發展。計算機技術與遠程通訊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遠程醫學的發展,它的優勢在于突破了常規手術的空間限制,增強了醫療專家的能力輻射,從而更好地服務患者。”

盧旺盛教授繼續介紹說:“目前,血管介入手術已經成為醫學的第三大支柱,并成為微創外科的代表,但也存在明顯缺陷,如暴露在射線環境、人手操作不穩定和醫生疲勞等各方面的不足。為減少這些缺陷,將機器人技術引入血管介入手術是必需的,而且機器人技術的進步也使其成為可能。我們正是在此基礎上申請到國家‘863’計劃的支持,經歷長達10年的研究工作,最后成功地應用于臨床,從整個系統上看,基本上達到減少醫生接受輻射的初步目的,同時通過操縱手可完全掌控導管運動,減少了人手震顫的影響,同時在圖像導航加強基礎上方便了介入操作,縮短手術時間,為提高手術質量創下有利條件,但本系統還有一些不足,有待下一步繼續研究并完善?!?/p>

盧旺盛教授認為:“機器人AlphaGo在圍棋人機大戰中取得勝利這一事實,雖然不能說機器人在人機大戰中已經取得全面的勝利,但這表明人工智能、機器人時代離我們已經不遠,因為AlphaGo背后顯示的是深度神經網絡的成熟,有著廣泛應用前景,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外科中會取得更為迅速的發展?!?/p>

記者還了解到,天壇普華醫院從天壇醫院國際部發展而來,神經內外科是醫院的發展重點,介入科也應運而生。因此在采訪中,作為天壇普華醫院介入科主任,盧旺盛教授提及該科室的發展現狀、未來規劃,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規劃時謙遜地表示:“就整體而言,我們介入科的發展現狀還處于初級階段,但這正是我們發展的動力。借助天壇醫院的神經學科優勢,我們將發展的重點放在了神經介入領域,同時兼顧向其他專業拓展,主要包括:立體定向微創治療、機器人外科、腫瘤介入等方面,以后的科室重點方向將定位于微創外科。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希望廣泛聯合其他專家的力量,包括京津冀三地醫學專家,借助三到五年的時間,打造一支精英骨干隊伍,借助互聯網的優勢,順應時代的需求,打造一個開放的復合手術平臺,更好地為更多的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p>

采訪到最后,話題又回到了剛剛閉幕的“3J顱內動脈瘤青年醫師沙龍”活動上。作為這個沙龍的執行主席,盧旺盛主任最后展望說:“目前,京津冀三地在實施經濟一體化的戰略過程中,醫療行業無疑也存在同樣的發展趨勢。緣于此,京津冀三地在醫療方面的合作將會有很高、很多的互補性,它將在國家的宏觀政策上迎來醫療合作發展的春天。所以,我們將持續高舉京津冀一體化旗幟,聯合三地的醫療力量,以顱內動脈瘤的治療為核心話題,共同就腦血管病的治療持續地舉辦青年醫師沙龍,以期形成自己獨特的影響力!”

篇5

1動物模型的選擇原則

一般動物模型的選擇,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基本原則:①能正確復制所要研究的損傷或病變;②可以多次或用多種方式進行實驗;③實驗可被別人重復;④在實驗中可獲取多個活檢標本;⑤容易操作并與動物實驗設備相適應;⑥有可供實驗觀察的足夠時間。而在創傷愈合研究中,動物模型的選擇需要更加精準和確切。對于不同的創傷愈合類型或是同一愈合類型中不同階段某個具體問題的研究,應該由與之對應的或相似度最高的不同實驗動物模型來進行。例如:在研究燒傷創面愈合的收縮增強過程時,選用小鼠燒傷模型較佳。而在研究創傷修復的再上皮化過程時,刃厚皮片供區的創面愈合模型或點狀植皮動物模型均被認為是合適的選擇。

2急性傷口愈合模型

急性傷口愈合模型(models of acute woundhealing),是指創傷發病急、致傷因素較為明確、病程相對較短,不伴有其他明顯影響愈合的有害因素存在,創口以急性炎癥反應為特征的一類創傷愈合模型。

2.1切開性傷口模型:通常是用剪刀或刀片切割動物皮膚,形成線形切口,可深至皮下。常用的動物有鼠、兔或豬等,切口常選在動物的背部或腹部。這一模型可用于觀察傷口愈合過程以及各種全身或局部使用的藥物、敷料等對傷口愈合的影響作用。另外,此模型還常被用來研究愈合創面的抗張力強度(tensile strength),其傳統方法是在傷口愈合過程中不同時間點上分別切取創面標本,再用表面張力計測量其張力強度,后作比較和分析。這種方法作為一種體外性測試,并且測量值是通過與切口垂直方向的單向拉力來獲取,因而與切口實際的多軸向力學作用相比還存在著一定差異。Gingrass等設計了一種活體測量傷口張力強度的動物模型,其方法是通過真空負壓裝置作用于SD大鼠的線形切口區,依靠吸引作用產生多軸向拉力。其相關實驗研究證實,這一模型的測量參數更接近臨床實際,結果也更為確實可信。

2.2切除性傷口模型:使用特制的打孔器或剪刀、刀片在動物體表(多在背部)切除一定面積的皮膚全層或斷層組織而制備。人體開放性創傷愈合過程的各個階段,包括肉芽形成、膠原沉積、再上皮化和收縮過程等,都可以在這一模型中進行模擬和觀察研究。各種局部用藥或敷料等的療效測試以及一些影響愈合的外界因素的作用分析,也都可以利用此實驗模型來進行。由于不同深度的開放性傷口有著不同類型的愈合方式,模擬制備的相應動物傷口模型,也就大致可分為兩種:即部分厚度的切除傷口模型和全厚切除傷口模型。部分厚度(保留部分真皮層)的切除傷口模型,或稱斷層皮膚切除傷口模型,一般是用標準取皮刀在皮膚相對較厚的動物身上制備而成。與人類皮膚結構近似的小豬或小香豬,使用最為廣泛。這一模型特別適用于再上皮化過程的研究,其評價指標主要是創面的再上皮化率與創口的實際閉合時間。全層厚度的皮膚切除傷口模型,動物的選擇和制作方法基本同上。它被廣泛地用于衡量影響創傷修復的各種因素的作用,如不同類型的敷料、皮膚替代品及局部用藥等都可以在此模型上進行觀察和研究。另外,因傷口收縮的程度在動物皮膚和人體皮膚之間有較大的差異性,如嚙齒類的小鼠,傷口的愈合90%依賴其傷口收縮作用,為了增加動物模型與人體創傷愈合過程的相似度,在制作模型時,就可以采取各種方法來盡量減低這一因素的差異。Carlson等在制作的小鼠切口模型兩側,用類似夾板樣固定的處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限制了其傷口收縮作用。而Mustoe等在1991年所報道的兔耳創傷模型的建立,也是利用兔耳腹側皮膚下方軟骨所產生的類夾板樣作用對傷口收縮的限制,從而使對肉芽組織形成和再上皮化等愈合過程的研究更利于開展和深入。近年來,Falanga等在小鼠尾部制作的全層切除傷口模型,Mustoe等。在小鼠頭頂部制作的切口模型,原理和方法大致如此。

2.3燒傷傷口模型:燒(燙)傷動物模型的研究進展較快,各種深度燒傷模型的制備,都有不少的方法可供選用。就創傷愈合研究而言,首先,動物的選擇應該是與人皮膚組織結構相似的豬、狗和大小鼠、豚鼠等較好;其次,建立燒傷模型的方法可選用火焰燒傷(凝固汽油、酒精等)和輻射燒傷(溴鎢燈、閃光粉等)這兩大類,具體可根據實際研究需要而定。而燙傷模型還可選用熱金屬燙灼法、點狀溫熱燙傷法和熱水(蒸汽)燙傷法等。相對來說,燙傷的溫度容易控制,作用均勻、面積也易掌握,一般比燒傷模型穩定、準確、重復性好。在制作模型時還應研究和關注的是:①動物體表燒傷面積的準確估計,往往容易將其數值估計過高;②一定體表面積燒傷的動物,是否能引起與人體相似的全身性系統反應。此外,由于人體深度燒傷在臨床上通常采用局部切除加皮瓣(片)移植的治療方式,其相關的動物模型研究也在逐步開展中。

3損傷傷口愈合模型

損傷傷口愈合模型(models of impaired wound healing),是指在創傷愈合過程中,由于受到或合并存在影響愈合的各種體內外因素的制約,如營養不良、感染、局部缺血、糖尿病、靜脈瘀滯不暢、壓力相關因素以及輻射損傷等所造成的以慢性難愈合創面為基本表現的一類動物模型。下面,我們將其中幾種較為常用、研究也相對較多的模型及其進展介紹如下:

3.1感染傷口模型:這一模型的制作過程并不復雜,只需將一定量已知濃度的某種致病菌加到動物的傷口創面,再定時檢測傷口組織的病理學改變并進行創面細菌計數。由于傷口細菌感染對組織修復的影響,也有其雙重性的作用存在,即大量重度的感染明顯延遲愈合,少量輕度感染常能加快愈合,故細菌的局部作用濃度是一個關鍵性要素。付小兵等認為,一般細菌計數超過lOs個/g組織創面愈合將發生困難,而在動物細菌計數還需要更高一些。Kendra等在小鼠燙傷感染模型的相關研究中,將200~300 CFU的綠膿桿菌注射接種于5mm×5mm的燙傷創面皮下,獲得了較理想的模型效果和可重復性的實驗結論。

3.2局部缺血傷口模型:局部缺血傷口模型的制作

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血管結扎方式來制備,Mustoe等將兔耳腹側面的三條供血動脈其中兩條結扎而制成的兔耳局部缺血模型,對于研究慢性創傷愈合過程中各種治療手段或處理因素的作用和意義可算是一種上佳的動物模型;另一類方法則是運用皮瓣形成的原理來制備,即通過增加其長寬比例來使皮瓣遠端形成缺血性改變。許多研究者設計了如雙蒂皮瓣或單蒂肌皮瓣等各式各樣的皮瓣模型,為不同實驗的實際需要提供了多種選擇和參考。

3.3糖尿病潰瘍模型:欲制備糖尿病潰瘍的動物模型,首先需要獲得患糖尿病的實驗動物。而這就有兩種方法可供選擇:①用化學藥物(如四氧嘧啶等)破壞正常動物胰腺B細胞來獲取,如人工糖尿病大鼠等。此方法有其缺點,一是不同動物之間的血糖難以確保處于同一水平,需經常檢查血糖;化學藥物對T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功能產生的影響,會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創傷愈合的過程。②直接選用基因突變型的遺傳性糖尿病大、小鼠或靈長類動物,這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純合突變的db/db小鼠,它由于缺乏leptin受體而致肥胖,隨即成為胰島素抵抗型的糖尿病小鼠。在此小鼠身上人為造成創傷,即可建立起糖尿病潰瘍的研究模型。目前,這一模型的相關研究已證實,其創傷愈合困難的原因之一是炎癥細胞的遷徙受阻,所致炎癥反應延遲,從而使得創口的收縮作用明顯下降,愈合更多地依賴于膠原沉積和再上皮化過程;同時,伴隨著各種生長因子釋放減少出現了基質金屬蛋白酶的生成增多,而后者對組織修復有明顯的制約作用。除了db/db小鼠以外,另還有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和ob/0b小鼠、LA-cp大鼠等也都可用于此模型的建立和研究。

3.4壓力相關性傷口模型:壓力相關性傷口,在臨床上最常見的為褥瘡,褥瘡作為住院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動物模型的研究已有不少的報道。過去常用于此模型的動物有大鼠、豚鼠、兔子、狗和豬等。而近年來,用小鼠建立這一實驗模型的研究也逐漸增多,曾有研究者在小鼠皮下埋置一不銹鋼片,再于皮膚表面用磁鐵產生吸引壓力來制備該模型。在此基礎上,還有人嘗試將金屬片埋置于肌肉下方,通過調控磁性壓力的方法來制作模擬患者深部褥瘡的傷口模型,但效果不甚理想。而Kemp-painen等用灰獵犬制作了一個壓力性傷口的動物模型,其方法是將一個短肢用的石膏管放置于狗一側下肢的內踝部位,再往石膏管中加入一定量填塞材料。石膏管內填塞的量和程度以及其持續放置的時間,被認為可以決定狗內踝部皮膚所受壓力損害的嚴重程度。對于這一模型的實用性和效果評價,尚有待進一步的相關后續報道。

4 病理性瘢痕模型

病理性瘢痕(又稱異常瘢痕,abnormal scar),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兩種。如前所述,創傷愈合研究一直以來面臨著的一個難題,就是缺乏理想的病理性瘢痕的動物模型。這些年來關于瘢痕動物模型的研究報道也有很多,但影響較廣泛、應用較多的仍然是以下兩類。

4.1裸鼠瘢痕移植模型:這一模型最早是在1985年由shetlar等首先報道,其方法是將人的瘢痕疙瘩組織移植到無胸腺裸鼠的背部皮下袋內,對處于寄生狀態下的瘢痕組織進行觀察。發現在移植后較長一段時間內,植入瘢痕能保持其原有的活性和組織學特性。這一開創性的設計為瘢痕的實驗研究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同時,這一模型也有其自身局限性。首先它并不是動物自身產生的瘢痕組織,且裸鼠缺乏胸腺和T淋巴細胞,故不能模擬出生理環境下自體瘢痕發生、發展和轉歸的演變過程;其次,在維持一定的生長期后,這類瘢痕還是均以吸收消失而告終,這與人體瘢痕疙瘩的持續增生是明顯不同的。

4.2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是在1997年由Morris等首先建立并報道的,他們認為在兔耳腹側創面的愈合過程中,傷口可以出現類似于人體增生性瘢痕的組織增生塊。此后,國內由李薈元等于1998年首先開展了兔耳瘢痕模型的相關實驗研究,認為免耳腹側創面愈合后確實可產生增生性瘢痕,并報道其發生率可高達83%,時間能持續超過100天,組織學檢查也顯示其結構與人增生性瘢痕相似。目前,此模型已越來越多地用于增生性瘢痕的發病機制和治療學的各種研究中,然而其產生的瘢痕塊的增生程度和持續時間與人體相比,仍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并且,模型制作的成功率也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5現狀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