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方法研究范文
時間:2023-10-23 17:34: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然科學方法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地理學及地質學研究方法的意義
地理學及地質學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地質景觀的色彩寫生。任何自然風景都構筑于一定的地質構造。除非面對大海,寫生實踐中就無法回避地質結構。這是必須要面對、要把握的內容,否則畫面就會因刻畫不夠深入而缺乏說服力。以山地寫生為例,就要運用地質學的研究方法明確山地的地貌特征,以便使筆下的景物做到觀之可辨其質、可曉其理而不是囫圇吞棗、泛泛地描個大概。如根據地質學的研究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福建武夷山等名山屬于丹霞地貌,因地殼運動較緩而少有斷層;因巖石質地疏松而多被風化成細小紋理(而非太行山系那樣的大斷層大紋路);因巖石中含鐵量很大而多呈紅褐色。以此分析為基礎,色彩寫生時則要考慮巖石刻畫不能過于棱角分明,尤其在對其進行細節刻畫時,轉折處多做圓角處理,色調處理上要多考慮運用赭石、熟褐、土紅、朱紅等紅褐色系。
二、水文學研究方法的意義
水文學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水文景觀的色彩寫生。江、河、湖、海、潭、澗、溪、瀑等水文景觀也是色彩風景寫生的重點研究對象。因成因不同,其形態差異也很大。運用水文學的研究方法對其進行辨析和理解是必要的。尤其是全景式水域風景寫生時,如不能從水文學的角度來對其進行區分和理解就不能實現準確刻畫。各種水文景觀其構成及流勢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況且,不同的水文景觀大多被賦予了相應的人文情懷和文化意蘊,在具體刻畫時是必須要區別對待的,必須在表現手法和造型刻畫上有所區分。否則,大海的洶涌與湖泊的浩淼、淵潭的寧靜與深澗的舒緩、山溪的輕靈與瀑布的噴涌是無法相區分的,其背后各自的人文情懷和文化意蘊更無法得以表現。如黃山人字瀑與黃果樹瀑布相比較,雖都稱之為瀑,實則差異很大。從水文學的研究角度講,黃山人字瀑只是山間的溪流,是由山間石縫間的水匯集而成的。其季節性很強,平時就不寬闊,枯水期便更窄,也常斷流。而黃果樹瀑布則是上游無數條類似黃山人字瀑這樣的山溪匯集而成,其水量很有保障,寬度也很大。考慮到這些,在刻畫時就要注意不能把本是靜靜流淌的黃山人字瀑表現出洶涌奔騰的效果,否則在刻畫失之準確的同時也對其黃山特有的幽靜靈動意境失之表現。同理,在刻畫黃果樹瀑布時,即使在枯水期也要考慮其大落差、大寬度的客觀構造,刻畫時要以大取勝。否則,就會對其澎湃飛動、震耳欲聾的氣勢和西南第一瀑的人文意蘊失之表達。
三、植物學研究方法的意義
植物學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植物景觀的色彩寫生。如果只把植物當做畫面遠景處理則只需做符號化處理即可,植物學研究方法似無用武之地。但如植物作為畫面近景做特寫式的描繪,植物學研究方法就會大有用處。雖然沒必要像植物標本記錄那樣使每個細節都嚴格遵守該植物的生理結構,但必須在整體形態上保持一致。如畫面中明顯出現植物枝杈葉子則刻畫要更嚴格一些,要從植物學的研究方法出發確保筆下藝術形象與真實情況保持相對的一致性。色彩風景寫生不同于裝飾工藝繪畫可以為了畫面構成及形式的需要而對于植物的生理構造進行主觀變形。植物在風景作品中不但可增加畫面的生機活力,還可對畫面的地域性有明顯的標識作用。如刻畫江南風景,在民居瓦舍之旁安置棕櫚修竹不但符合其地域特征還對其江南特有的文化特征起到了有效的表現。
四、氣象學研究方法的意義
氣象學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對氣象景觀的色彩寫生實踐。大自然中的陰晴雨雪是色彩風景寫生的表現重點之一。包括夜景在內的所有氣象景觀都處于一定的光照之下。“光”作為色彩風景寫生最重要的客觀因素,氣象景觀可以作為其最佳的形象載體。傳統西方就產生過透納等專門研究氣象景觀的畫家,對色彩學有著重要貢獻的印象派繪畫對氣象景觀也多有佳作。氣象景觀往往轉瞬即逝,僅憑直觀的觀察和記憶是遠遠不能滿足刻畫的需要的。對此,氣象學的研究方法就會發揮巨大作用。可根據氣象學的相應規律,對未能詳細記憶的氣象景觀進行分析。由于分析的過程并不受時間局限,所以非常有助于寫生實踐。如云是色彩風景寫生的表現重點之一,對其分析和理解離不開氣象學的研究方法。由于時間、風速等因素的影響,云的形態可謂千變萬化而且變化速度極快,即便是寫生高手也很難在很短時間內將其盡收于筆端。于是,在不斷提高造型技巧及繪畫速度的同時更要加強對氣象學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訓練。云的形態的改變、流動的方向、顏色的變化、整合的趨勢等變化都有規律可循。只要依據氣象學的研究方法就可以實現對眼前變化無常的云做到理性把握,在對其各種變化的過程及趨勢做到了成竹在胸就可以從容刻畫而不會手忙腳亂了。再者,氣象學可以和水文學相結合,二者的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可有助于理解各種水域在不同氣象變化下的不同狀態。
以上就是色彩風景寫生實踐中運用較多的自然學科研究方法,只有實現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才能保障色彩風景寫生藝術實踐的順利進行。
作者簡介:
篇2
從哲學基礎上講,當代的科學哲學研究形成了兩個迥異的派別,一是分析經驗主義,其代表是作為20世紀西方哲學重要分支之一的西方科學哲學;二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為原則和立場的科學哲學,以俄(蘇)和我國的科學哲學研究為代表。就俄(蘇)和中國的科學哲學來看,雖然二者同屬的研究傳統,但由于兩國在科學、文化以及社會政治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鮮明特色。
一、蘇聯的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研究
蘇聯的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研究包括兩個領域。其一是自然科學本身的哲學,是對有關物質世界、自然現象的科學理論本身的客觀內容以及對所運用的相應的實驗和理論的認識手段所作的哲學分析。這一部分旨在揭示科學研究的具體世界觀和方法論內容,即越來越深入到自然科學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二是對整體的自然科學和自然科學各部門所作的哲學分析,旨在闡明自然科學理論認識客觀世界的規律和方法,闡明科學理論的結構、科學認識中經驗層次和理論層次的相互關系。這一角度的研究側重于科學理論的結構、科學認識的方法、理論原理和證明的論證方式、科學動態發展的規律等。蘇聯學者把這一角度的研究稱為“科學哲學的側面”[1](p2)。也就是說,蘇聯的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研究內在地包含了科學哲學的萌芽。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蘇聯關于該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個領域中。“蘇聯時期一直存在的重要爭論是辯證唯物主義和自然科學的關系問題。”[2](p2-3)從蘇聯出版的經教育部審定核準的第一部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的教科書《自然科學哲學問題教程》(該書由時任《哲學科學》編委、莫斯科大學哲學系教授、自然科學哲學教研室主任c.t.麥柳欣主編)的內容上看,蘇聯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研究的重心基本上圍繞前一個領域,而對所謂的“科學哲學的側面”則很少觸及。
20世紀60年代中期,蘇聯的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的研究出現了重大的轉折,傳統的自然觀研究開始退居次席,以科學認識論和科學方法論為核心的科學哲學研究逐漸成為研究的主導方面。1979年,в. а. 本文由收集整理卡爾普寧、б. м. 蘇哈諾夫和в. и. 沙羅格拉茨基出版了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作者認為,自然科學的發展會不斷揭示出自然界的發展趨勢和過程,而唯物主義辯證法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就是發展科學研究的方法論。該書逐一研究了力學、物理學、化學、技術科學的有關資料,論述了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進一步發展的前景和更為迫切的方法論問題,即,“科學認識中經驗和理論的相互關系,理論知識的綜合,科學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元理論研究的哲學意義等問題”①。與此同時,蘇聯的一大批學者,如б. μ. 凱德洛夫、μ. з. 奧麥利雅諾夫斯基、в. с. 高特、м. в. 莫斯捷巴涅科、в. и. 勃拉恩斯基、в. р. 伊瓦諾夫、а. д. 烏爾蘇爾、в. а. 施托夫等人相繼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從各個方面對自然科學的方法論進行了討論,這反映了蘇聯哲學界對科學認識方法論研究的重視。
在1981年4月22—24日召開的全蘇第三屆自然科學哲學會議上,科學院院長г. л. 亞歷山大洛夫指出,“自然科學哲學問題是對自然科學的方法論基礎,對自然和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最普遍的看法進行探索和思考的一個中心樞紐”[3](p407)。由此可見,這一轉向已使得蘇聯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研究的內涵發生了變化。
蘇聯科學哲學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在辯證唯物主義的傳統下進行的。對這一過程進行分析,有利于我們正確評價傳統下的科學哲學研究。從總體來看,西方的研究者對蘇聯自然科學哲學是持全盤否定態度的。[4](p99)西方的“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們長期討論蘇聯出版物中的這些問題,他們關心的是,這些問題是真問題,還是人為的、政治的產物。當真影響了蘇聯科學家們的思考,還是僅僅就是個裝飾”[2](p3)。只有少數西方學者對蘇聯自然科學哲學采取了比較客觀公正的態度。格雷厄姆在大量具體研究的基礎上,客觀地評價說:“我相信辯證唯物主義對蘇聯一些科學家的工作的確產生了實際的影響,在一些情況下,這種影響幫助他們形成認識結論,并贏得了國外同行對他們的認可。”[2](p3)
二、中國的自然辯證法研究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的第一個范式是自然觀范式。[5](p56)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自然辯證法的研究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并以自然觀為基礎,建立了由自然觀、科學觀和科學方法論構成的內容體系。
中國科學哲學的產生來源于自然辯證法研究范式的轉換。20世紀90年代末期,自然辯證法的研究范式發生了多個方向的轉向,其中包括科學哲學、科學方法論、科學思想史、科學社會學、自然哲學等。在傳統自然辯證法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有著雄厚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觀和科學觀。隨著研究范式的轉換,譯介和評述西方科學哲學的文章大量出現,科學哲學成為了《自然辯證法研究》和《自然辯證法通訊》兩本核心刊物的主要欄目。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隊伍都發生了重大轉向。
自然辯證法為中國科學哲學的產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背景。20世紀80年代初,自然辯證法學會曾一度號稱中國第一大學會,其研究絕不僅僅限于自己的學術圈子。自然辯證法的特點是兼容并蓄,既是一種學術事業,又直接面對國家發展的現實問題,在研究問題時常常借助于其他學科的理論方法。
自然辯證法為中國科學哲學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學術空間。科學哲學關注的問題其實是自然辯證法學科的內部問題。正因如此,從學科上我們把自然辯證法調整為科學哲學,但并未放棄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的研究以自然觀為基礎,恰恰是我們相對于西方科學哲學的優勢所在。“由于西方科學哲學僅僅面對自然科學,無視自然科學背后的本質和客觀基礎,因此,他們并不
能真正回答理論的內在完備性和科學理論進步之間的關系。”[6](p111)西方科學哲學的這一特點,是它們在很多問題上不能獲得正確認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的科學哲學是中國自然辯證法事業的延伸,傳統的自然辯證法研究決定了中國科學哲學的演進與定位。并且,在中國科學哲學的研究和自然辯證法研究呈并行之勢。
三、差異與趨同
科學哲學在蘇聯和當代中國的興起,既有共性,也有差別。其共性特征是,在各自國家已有的哲學研究中早已內在地包含有關科學哲學的相關研究。蘇聯的自然科學哲學問題中包含“科學哲學的側面”,而科學動力學和科學方法論的研究一向也是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在格雷厄姆看來,蘇聯自然科學哲學問題涉及十分廣泛的領域,包括生命起源、控制論、結構化學、量子力學、相對論和宇宙學等。“蘇聯上千種關于辯證唯物主義和科學的書籍、文章和小冊子都包含上述各種值得討論的問題。”[2](p3)蘇聯的自然科學哲學問題是以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為基礎的,而且他們認為,這種世界觀也必會通過相應知識領域的理論內容而被具體化。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科學不僅是關于世界的理論知識的總和,更是一種社會建制。因此,他們不僅研究科學哲學領域中我們熟知的那些主題,更為注重科學發展的社會決定要素和動力。科學哲學的研究內容屬蘇聯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可以說,蘇聯科學哲學的出現屬于問題研究的“內部轉換”。
蘇聯的自然科學哲學問題一直不是蘇聯哲學的獨立分支,只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一個研究領域。因此可以說,蘇聯科學哲學的出現使在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上對自然科學的研究由一個附屬的領域開始走向相對的獨立。
和蘇聯不同,自然辯證法在中國不僅作為一門重要的獨立學科來建設,而且已經成了一項有較大規模的社會研究事業。我們不僅成立了全國性的學術組織——自然辯證法研究會,而且這一學科作為高等學校理、工、農、醫類碩士研究生的公共課大規模進入了課堂。在“大口袋”思想的倡導下,自然辯證法的研究領域變得越來越廣泛。20世紀80年代,自然辨證法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觀、科學觀、科學方法論、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及科技與社會研究,90年代以來則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學術研究不斷拓展,成果更加豐厚。劉嘯霆將自然辯證法的精神財富和價值概括為五個方面。其一,它恢復和堅持了哲學中的分析精神;其二,它堅持和宣揚了科學中的哲學精神,包括對科學精神、科學理性、科學文化的研究;其三,它探索了科學發展和發展的邏輯、模式、機理等;其四,它回答了人與自然的基本關系;其五,它無私地培育和扶助了許多新興的學科,在自然辯證法的事業下還為很多新的學科如科學社會學、科學管理學、科學政策學等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發展的空間。[5](p58)1996年,于光遠在他的著作《一個哲學學派在中國興起》中指出,中國正在興起一個哲學學派——自然辯證法學派。這個學派的特征是:首先,它屬于;其次,除傳統的自然觀、科學觀研究外,它還特別重視社會實踐問題,如西部大開發、科教興國、國家創新體系、可持續發展等。
篇3
關鍵詞:技術科學;技術;技術哲學
前蘇聯以及現今俄羅斯的重工業技術和軍事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究其原因我們不能回避其發達的技術科學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實早在前蘇聯時期,學者們就對技術科學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其相關研究具有鮮明特色,不但代表了前蘇聯技術哲學的主要成就,也極大豐富了當今占主導地位的西方技術哲學體系。
一、技術科學哲學問題研究背景
前蘇聯和俄羅斯的科學技術哲學是世界技術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指導思想、研究綱領和研究重心都與中國和西方科學技術哲學有著顯著的區別,因而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科學技術哲學界特別關注的研究領域。值得一提的是,上個世紀我國學者在前蘇聯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的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對于作為前蘇聯科學技術哲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技術哲學的研究卻大相徑庭。之所以存在上述狀況是因為,一方面,正如俄羅斯學者指出的:“哲學顯然很晚才開始研究技術現象。……相對于實踐認識和實踐理性,哲學更偏好理論認識、理性和理論規則,顯然,這種偏好成為哲學很晚才轉向思考技術現象以及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的一個原因”[1]。的確,相對于其他哲學分支學科,技術哲學本身起步較晚,現代技術哲學就其本身而言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到目前為止發展也不是很完善,諸如技術的本質、技術是否是價值中立的焦點問題,以及技術哲學的奠基人物和奠基性著作還沒有形成壓倒多數的、相對統一的觀點。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前蘇聯時期的技術哲學往往被視為資產階級哲學加以批判。蘇俄技術哲學研究開始于19世紀末,那時“П.К.恩格邁爾(П.К.Энгельмейер)在自己的小冊子《19世紀技術的總結》(1898)中提出了技術哲學的任務。同時他的許多著作被用德語出版”[2]。但是,自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后,前蘇聯技術哲學研究開始轉向一個特殊時期。正如俄羅斯學者所評論的:“技術哲學在俄國的命運非常悲慘。關于技術哲學必要性的思想,是由П.К.恩格邁爾提出的。П.К.恩格邁爾是俄國工程師,他是技術哲學第一個研究綱領的提出者,這個綱領于1912被提出來。1929年,當恩格邁爾不得不再次號召建立技術哲學時,他遇到的是不理解和公開的反對。恩格邁爾在《我們需要技術哲學嗎?》一文中發展了技術哲學重要性的思想。而在這個雜志的同一期中還收錄了Б.馬爾科夫(Б.Марков)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技術哲學遭到批判-‘現在沒有,以后也不可能有獨立于人類社會和獨立于階級斗爭之外的技術哲學。談技術哲學,就意味著唯心主義的思考。技術哲學不是唯物主義的概念,而是唯心主義的概念’。從這時起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把技術哲學斥為唯心主義,在蘇聯哲學界已成定論,盡管馬克思就是19世紀有興趣從社會—哲學方向研究技術的一個創始人”[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技術哲學”的提法在前蘇聯時期被禁止,但是對于“技術”的哲學思考在前蘇聯卻從未停止過。那時(也包括現在)有一大批學者長期致力于技術哲學問題的研究,其中比較重要的人物有:В.М.羅津、В.Г.高羅霍夫(В.Г.Горохов)、Г.М.塔夫里江(Г.М.Тавризян)、Г.И.舍梅涅夫(Г.И.Шеменев)、И.Т.弗羅洛夫(И.Т.Фролов)、В.В.切舍夫(В.В.Чешев)和В.С.斯焦賓(В.С.Стёпин)等人。他們的研究成果頗豐,而且具有不同于西方技術哲學的典型特色,因而這些人的思想和成果成為我國學者和西方學者極為關注的研究課題。
В.М.羅津等在《技術哲學:歷史與現實》一書中曾寫道:“蘇聯時期對于技術的研究開始于世紀初(指20世紀初-筆者注)。由于П.К.恩格邁爾,技術哲學在俄羅斯獲得極大發展。后來在我國,這一學科被視為資產階級科學而被禁止研究。但是卻發展起一系列研究或討論技術不同方面的學科,并且,如今它們被部分地納入到技術哲學中來。首先就是技術史。……研究技術的第二個領域被稱為‘技術的哲學問題’。恰恰在這里討論了技術的本性和本質,……第三個領域在蘇聯時期急劇發展-這就是技術科學的方法論和歷史。雖然這門學科屬于科學學和方法論,但如今它們被包括到技術哲學中來。……第四個領域是設計和工程技術活動的本性和歷史。……正如我們已經發現的那樣,如今這些研究領域不僅僅單獨發展,而且還處于技術哲學的范圍之內。”[3]因此可以說,前蘇聯時期學者們把技術史、技術的哲學問題、技術科學的方法論和歷史、設計與工程技術活動的方法論和歷史等問題不同程度地納入到技術哲學的研究范圍內。在這四個組成部分中,對于技術科學方法論的研究最為充分,并且具有鮮明的俄式風格。
二、技術科學哲學問題研究重心
前蘇聯學者非常重視對技術科學認識論的研究,這主要包括技術科學的起源、對象、結構、功能、任務等問題,其中技術科學理論的結構問題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1.技術科學起源的內外史要素
前蘇聯學者普遍認為:“技術科學是關于有目的地將自然物質和過程改造成技術對象,關于構建技術活動的方法,同時也是關于技術對象在社會生產體系中起作用方式的特殊的知識系統。”[4]關于技術科學的產生,前蘇聯學者們的觀點可以概括如下:技術科學的產生有外史和內史兩方面因素。從外史方面看,人們的生活、生產(特別是機器生產)為技術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提出研究的課題,并決定技術科學的研究方向。從內史方面看,一方面,技術科學是技術知識的系統化、邏輯化的結果,它是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對象活動中所形成的對習慣、概念、認識的思考和概括;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技術科學的產生源于對基礎科學的應用,是從基礎科學中分化出來的;此外,還有一部分技術科學源于不同知識、模型、概念和原則的大綜合,是這些要素橫向搭構的結果。
2.技術科學對象的兩重性
關于技術科學對象,前蘇聯學者們認為,技術科學對象具有兩重性,即技術科學對象有“天然的”和“人工的”區分。而且其中技術科學的“天然性”對應著技術與自然、技術與自然科學的關系;而技術科學的“人工性”對應著技術與人、技術與人文科學的關系。正如В.Г.高羅霍夫和В.М.羅津在《技術科學的哲學方法論研究》中指出的:“在技術科學中可以統計出兩個技術對象:自然的技術對象和人工的技術對象。……技術對象的人工性在于,它們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它們的天然性首先在于,所有人造對象歸根到底都是由天然的(自然界的)材料制成的。”[4]而這種觀點也得到А.Н.鮑戈柳波夫(А.Н.Боголюбов)的認同,他指出:“技術科學不僅與自然科學(這決定了技術科學的‘天然的’特征)相聯系,而且它還與經濟學和人文科學有著不同的、極為重要的交叉(而這一點相對于它的‘人工的’特征)”[5]。
3.技術科學理論的三種結構要素
在對比自然科學理論和技術科學理論的結構時,前蘇聯學者認為,自然科學理論和技術科學理論的結構均可分為三個基本組成部分:本體論模式、數學工具和概念工具,但其含義卻有很大差異。其中自然科學的本體論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想化實驗中的理想對象的總和。而技術科學理論的本體論模式可分為三個基本層次:以數學描述為目標的函數圖像;在工程對象中進行的自然過程的連動模式;表現為構造參數和工程計算的結構模式,即研究對象的結構。此外,在自然科學理論中,數學工具首先是為了實驗計算,它們是建立和證明所獲得的理論知識的手段。而在技術科學理論中,數學則具有多方面作用:第一,用它來對工程對象的結構和工藝參數進行工程計算;第二,用它來分析和綜合技術的本體論模式;第三,用它來研究發生在工程對象中的自然過程[6]。可以看出,技術科學理論結構中的三個要素要比自然科學理論結構中的要素更為復雜。其原因恰恰在于技術手段具有特殊性,它是主體和客體相互聯系的中介,而且它往往比自然科學理論更多兼顧實踐的方面。
4.技術科學功能的工程指向性
與此相聯系,在對比自然科學理論和技術科學理論的功能時,前蘇聯學者認為,自然科學理論的功能主要是反映自然過程,研究理論問題,以預測和描繪理論發展的未來狀況。而技術科學理論功能的起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對工程對象的技術結構和工藝參數進行理想描述。而且技術科學理論功能的實驗層次不僅僅包括實際上是以概括工程師的工作經驗為目標的結構技術和工藝知識,還包括特殊的實踐方法知識。當前工程研究的目的是:把在技術理論中獲得的理論知識形成實踐方法的形式,提出新的科學問題。這些問題是在建立工程對象的各個階段中,在解決工程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而且它們將會傳播到技術領域當中去,以實現技術理論的功能[6]。
5.技術科學任務的實踐特征
技術科學與自然科學結構與功能的差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在科學領域中所擔負任務的不同。作為科學知識集合的自然科學的任務在于:揭示和研究新的自然規律,預測自然過程的發展;而作為技術知識集合的技術科學的任務在于,從實踐上利用這些自然科學成果,研究自然規律在技術設備中的作用,以及運用知識和計算保障工程技術活動[4]。盡管前蘇聯學者認為技術科學的任務在于實踐,但是他們仍然強調不應將技術科學的形成與技術科學在工程中的應用混為一談。В.Г.高羅霍夫和В.М.羅津指出,技術科學的形成與技術科學應用于工程實踐是有區別的:前一種情況說的是獨立學科的建立,這意味著各種不同科學知識、模型、概念和方法被應用于一定的研究對象,并建立起理想模式及其轉換程序,形成現有學科所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和任務;而后一種情況指的是在解決具體的工程任務過程中,各種科學知識、方法、模型和原理的系列化和組織化的過程[7]。
三、技術科學哲學問題研究特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蘇聯學者習慣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四個角度分析自然科學哲學問題,這一傳統也影響到技術科學哲學問題的研究,即學者們往往從技術本體論、技術認識論、技術方法論和技術價值論角度來研究技術科學的哲學問題。因此可以說“師從自然科學哲學”是前蘇聯技術科學哲學研究的重要特點。
在前蘇聯學者看來,自然科學方法論之所以能夠類推至技術科學領域是因為,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都是科學的組成部分,因此較為發達的自然科學方法論當然可以成為技術科學方法論研究的范例。這正如前蘇聯學者們指出的:“技術科學與自然科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在起源方面,還是在起作用的過程方面。技術科學最初的理論原理、認識客體和概念的方式,恰恰是從自然科學向技術科學傳遞過來的;同樣,技術科學自身科學性的規范、知識理論結構的確立、理想對象的結構和數學化,恰恰也都是從自然科學借用到技術科學中來的。”[4]尤其針對技術科學的數學化,А.Н.鮑戈柳波夫指出:“知識數學化的問題是歷史性的問題,從廣義上講,未必能夠在科學史和技術史的框架之外去研究它。特別是相對于技術科學,更是如此。多虧技術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緊密聯系,才產生出將適合于自然科學的數學化模型轉移到技術科學中去的可能性,并且同樣產生出利用自然科學數學化歷史來了解數學在技術知識發展中所起(或者說它應當起)作用的可能性”[5]。正是基于這一點,前蘇聯學者更關注自然科學對技術科學和技術科學哲學問題的影響。
概括說來,前蘇聯時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人們通常只是在科學哲學的背景下研究技術哲學,把技術哲學混同于規范的科學哲學的附屬物,并且僅僅從自然科學知識附屬物的角度來研究技術。技術被歸結為科學的附屬物,而技術哲學則被歸結為運用于技術知識結構的科學哲學和科學方法論研究的簡單附屬物,這就是20世紀50至60年代的特點[1]。如果說這一時期運用科學哲學手段研究技術哲學是自發的,那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前蘇聯學者就開始自覺地借用科學哲學和科學學的方法研究技術哲學,特別是研究技術科學的哲學問題。В.Г.高羅霍夫和В.М.羅津在《技術科學的哲學方法論研究》一文中指出:“雖然很早以前,技術知識的不同方面就引起了哲學家們的興趣,但只是在最近五六年才開始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在這個方向范圍內提出一個目標:就是用科學學和科學方法論的手段來系統地研究技術科學。”[4]他們還補充道:“技術科學方法的特點暫時揭示得還不太清楚。一方面,應當注意專業方法獨特的多樣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廣泛地應用一般科學的認識方法(如分析、綜合、模型化、實驗)。”[4]在此不可否認,分析、綜合、模型化、實驗等方法最先都是在研究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時成熟壯大起來的。
可見,由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自然科學充當了技術科學的基礎,因此我們不能脫離自然科學孤立地研究技術科學;但是我們同時也要看到技術科學相對獨立的特點,正如前蘇聯學者鮑戈柳波夫指出:“技術科學從本質上應當與不斷發展的技術相適應,并且最佳的情況是應當超前于技術。……技術科學、實用科學和基礎科學是知識具體化和概括化的不同層次。因此,技術科學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能夠變成實用科學(如果技術科學的應用范圍超出技術框架外),甚至變成基礎科學”。這表明,在技術科學與技術的辯證關系中,技術科學應當具備先驗的預測功能,而且技術科學、實用科學與基礎科學之間存在著轉換關系。這是技術科學發展過程中的又一個重要特點。
總之,通過上述研究我們能夠看到,前蘇聯技術科學哲學問題研究是其技術哲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斯大林高壓意識形態統治時期技術哲學研究的主要成績,其相關問題研究(如技術科學的起源、對象、結構、功能、任務等問題)即使在技術哲學日趨走向成熟的今天看來,仍然具有重大價值。
參考文獻:
[1]Отредакции.Философиятехники[J].Вопросыфилософии,1993(10):24-26.
[2]СтёпинВС,ГороховВГ,РозовМА.Философиянаукиитехники[EB/OL].(2006-06-20)[2007-08-02]..
[3]РозинВМ,ГороховВГ,АлексееваИЮ,etal.Философиятехники:историяи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EB/OL].(2006-06-28)[2007-08-02]..
[4]ГороховВГ,РозинВМ.Философско-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еисследованиятехническихнаук[J].Вопросыфилософии,1981(10):172-178.
[5]БоголюбовАН.Математикаитехническиенауки[J].Вопросыфилософии,1980(10):81-82.
篇4
關鍵詞:主流心理學;科學主義;自然科學取向
分類號:B84-06
1 引 言
心理學中存在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種對立的流派。代表前者的構造主義、行為主義和現代認知心理學接受“原子論、還原論、客觀論、決定論、量化方法五個原則”(高峰強,2001),,以較大的影響力,在心理學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主流心理學借鑒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化學、數學、生理學、醫學和計算機科學等,以機械自然觀為基本世界觀,以實證主義為基礎方法論,吸收了經驗主義、客觀主義、操作主義、價值中立等自然科學原則,并引進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技術、設備和成果,建立了類似自然科學的方法論體系,來指導自身的研究。這種自然科學取向,盡管促進了主流心理學的獨立和發展,但也存在著明顯的弊端,造成了“心理學研究課題、研究方法和社會責任的迷失”(Bakan,1996)。
那么,為什么主流心理學選擇走自然科學之路呢?近20年來,盡管不少學者對這一取向的不合理性進行了批判,但是對于它產生的原因,尚未做深入分析。作者從歷史、社會、經濟、時代精神、學科建制的背景下,考察了主流心理學選擇自然科學取向的原因,其中包括:歷史上自然科學對主流心理學的影響、自然科學具備成熟的方法論和有利的時代精神、自然科學的實踐性優勢、社會需求對自然科學取向心理學的促進、主流心理學研究者的心理因素,以及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作者提出,隨著心理學科的成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觀的演變,人文社會取向的心理學研究將會受到更多的重視。
2 自然科學對主流心理學的歷史影響
2.1 自然科學幫助心理學獨立
人類心理一方面作為哲學思辨的主體和過程,另一方面又作為哲學研究的重要對象,這種主客體的雙重角色,使得心理學同哲學相互交織,難以分離,無法跨出哲學思辨式的研究方法,始終無法獨立。近代自然科學首先提出了獨立的心理學研究的要求,并貢獻出方法論、儀器和測量手段,幫助心理學擺脫了附庸哲學的地位,實現了獨立。
19世紀初期,天文學家被反應時間差異所困擾。貝塞爾總結了“人差方程式”,提出了反應時間這一研究課題。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神經生理學、感覺生理學、腦機能研究涉及到了心理學領域。以醫學家布洛卡、維爾尼克和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為代表的研究者們,研究了大腦機能、神經沖動和知覺等,創造了臨床法、切除法和電刺激法,促進了生理心理學的產生。19世紀30-60年代,生理學家韋伯研究了物理刺激與心理感覺之間的關系;物理學家費希納利用物理學和數學方法,創造了均差法、正誤法和最小可覺察法,創立了心理物理學。1879年馮特借鑒自然科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研究終于具備了客觀性、實證性、經驗性和可操作性,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2.2 自然科學推動主流心理學發展
主流心理學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大量自然科學的原理和成果。艾賓浩斯以實驗方法控制記憶條件、觀察記憶結果,首次研究了高級的心理過程,推動了實驗心理學的發展。鐵欽納吸收經驗主義和聯想主義,秉承原子論,對注意、聯想、情緒和情感進行了研究,創立了構造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采取實證主義、機械唯物主義、經驗主義和還原論,吸收了條件反射學說和生物進化論,以刺激一反應模型對行為進行了嚴格的實證性研究。新行為主義接受邏輯實證主義、操作主義和物理主義,采用數學和邏輯語言來描述人類行為。認知心理學吸納了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數理邏輯、計算機科學,把人的思維看作物理符號系統來進行研究。盡管它反對行為主義對意識研究的忽略,但仍然繼承了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原則。當今的主流心理學出現了生物神經學化的趨勢。它吸收了認知神經科學、生物遺傳學、習性學的研究成果,從生物決定論的視角,以基因、神經和激素等生物層面上來解釋心理現象。
如此看出,在心理學獨立和發展的過程中,自然科學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人文社會科學的創立和發展,相對于自然科學來說比較晚。加之這些學科本身就不夠成熟,其對于心理學的影響也較為次要。
3 自然科學成熟的方法論和思想基礎
3.1 原則和方法論優勢
自然科學方法論建立在決定論、機械自然觀和客觀性原則上,追求普適性真理,采用實驗研究方法。與人文社會科學相比較,自然科學具有原則和方法論的優勢。
1)決定論:決定論假設存在著普遍的因果規律。這就意味著,一旦認識到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人們就有能力對事件進行預測和控制。因此,決定論是科學研究和社會控制的前提。與決定論概念相對的是自由意志,它較多出現在人文社會研究當中。自由意志排斥因果關系,然而沒有因果關系,學科的實用性就大打折扣。
2)機械自然觀:機械自然觀把宇宙比做精密的機器。這種世界圖景具有簡明性、精確性、規律性、可預測性和可控性,有利于研究工作的開展和研究成果的應用。人文觀點承認心理的主觀能動性、復雜性和易變性,這就造成了研究的困難。
3)客觀性原則:自然科學家堅持客觀主義,盡可能地排除研究者主觀態度、信念和偏見對科學研究的影響,以期發現客觀真理。客觀性原則還樹立了一元的真理標準,有利于研究者之間的交流和對成果的評判。
4)普適性:自然科學追求普適性的真理。自然科學家運用歸納和演繹的思維方式,來探索個別現象和普遍真理的聯系,這種方法有利于理論的產生、檢驗和推廣應用。
5)實驗方法:在實驗方法中,自然科學家通過控制變量來確定相關或因果關系,產生的結果具有必然性和較高的可信度。而人文社會科學的結論具有較大的或然性,可信度較低。
以上原則和方法的應用使自然科學具備了客觀性、普適性、準確性、一致性、可觀察性、可重復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了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方法論體系。
3.2 有利的時代精神
科學的發展是特定的社會階段和時代背景的產物。因此。“對心理學發展史的理解必須考慮這一學科進化的背景,考慮學科中的流行觀念和那個時代的文化,以及時代精神或時代的思想氛圍”(Schultz&Schultz,2007)。近幾個世紀的多數哲學思潮、時代精神都是有利于自然科學的。
唯科學主義極大地提高了科學的地位。自文藝復興、科學革命開始,天文、數學、物理、生理、醫學等自然科學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科學取
代宗教成為最為突出的理智的權威,成為文明世界的世界觀的定義者、審判者和護衛者”(Richard,2007)。唯科學主義隨之誕生,它認為自然科學能夠解決一切問題,而其他知識都是不可靠的。在唯科學主義盛行的情況下,主流心理學作為新興的、具有爭議的學科,采取自然科學的定位是明智的選擇。
從物理屬性來闡釋人性的機械主義人性觀也隨著科學革命而盛行。另一方面,由于工業生產方式,“現代社會的一個特征是機械化,工業化和技術化代表了機器變成社會中心這一過程”(Griffin.1998)。在機械主義人性觀和機械化社會的影響下,主流心理學走自然科學的道路,是符合社會思潮和需求的。
19世紀開始流行的實證主義崇尚理性,強調經驗,提出科學研究必須采用假設、演繹、驗證和數學方法,以揭示事物運動的規律。這些思想是與現代科學精神相一致的。通過這些主張,實證主義提高了自然科學的權威,為其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氛圍。
經驗主義是自然科學的基本原則。它主張人類知識起源于感覺經驗,而自然科學正是通過經驗性研究來實現的。與之相對的理性主義否認經驗的可靠性,也就貶低了科學的價值。在兩種哲學思想的交鋒中,經驗主義自13世紀開始占據上風,直至今天仍然處于主導地位。
現代工業文明由理性文化主導,這與自然科學的理性前提是一致的。現代經濟、政治、社會管理等基本活動都體現了理性精神,這一精神滲透到人們的思想意識當中,創造了有利于自然科學的文化氛圍。
除了剛提到的唯科學主義、機械主義人性觀、實證主義、經驗主義和理性文化之外,西方思想中的唯物主義、聯想主義、客觀主義、身心交感論、物理主義、操作主義,以及達爾文主義等哲學思潮,都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吸引了主流心理學向自然科學靠攏。相比較之下,人文取向的思潮,如解釋學、現象學、存在主義哲學,則影響力較小。
4 自然科學的實踐性優勢
與人文社會科學相比,自然科學具有較多的實踐性優勢。這些優勢即吸引了主流心理學,也成功地推動了主流心理學的發展。
4.1 研究對象的性質
從研究對象的性質來看,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物質世界,具有客觀性、機械性、普便性、同質性和易操作的特點。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不同的自然科學家能夠找到同質的研究對象,進行重復驗證。因此,自然科學易于積累、比較和評判研究成果。相比之下,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存在較大的主觀性、發展性、異質性、歷史性、文化性、倫理性和不穩定性,操作性也較差。人文社會學者很難找到同質的研究對象:很多人文社會現象隨著歷史推移而變化或消失;倫理性原則束縛了對研究對象的控制:社會現象、文化和人類個體較難作化研究。
從研究對象與外界聯系來看,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相對孤立的,較容易確定因果聯系。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對象則處于宏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交互錯雜的關系當中,較難尋找到規律。因此,主流心理學偏重研究具有自然科學品性的心理現象。
4.2 研究方法
實驗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實驗方法有固定的程序,通過控制變量來確定不同變量之間的關系,容易得出較明確的結論。因此它也贏得了主流心理學的青睞。在《四十項改變心理學的研究》一書里,40項心理學研究中,有28項采用了實驗方法,其他研究方法――觀察法、調查法、臨床法、總結性研究和思辨方法全部加起來,才占了12項研究(Hock,2004)。
自然科學應用數學方法進行定量、統計和分析,以求客觀性、精確性和可操作性。主流心理學追隨了自然科學的數學化趨勢,以對其重要思想進行嚴密的闡述(Thurstone,1986)。數學方法的引用為心理學帶來“簡潔精確的形式化語言,數量分析和計算方法,推理工具和邏輯證明工具”(陳宏,2006)。相比之下,人文取向的研究則較少采用數學量化方法。而采用定性方法時,其定性的標準又多為主觀,難以確定。結果就造社會科學比自然科學更難出成果,卻更容易產生理論分歧。
另外,技術、設備的應用幫助自然科學家更好地觀察、測量和控制研究對象。主流心理學采用了大量類似的技術和設備:從記憶鼓、棒框儀、閃光融合器到迷津、斯金納箱、測謊儀,再到磁共振成像技術、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事件相關電位研究技術等;近年來還出現了計算機化的研究趨勢。這些技術、設備的應用使自然科學成果產出穩定,相比之下人文社會科學較難應用技術、設施來輔助研究,故顯步履艱難。
4.3 研究成果的物質轉化
自然科學與物質進步直接相聯系,多數研究成果可以迅速投入到工業生產、生活消費當中,社會貢獻是外顯的。在實際運作當中,自然科學研究往往和農業、生產制造業、商業等聯系在一起,以研究成果換取資金支持。人文社會科學的成果則更多是非物質和隱性的,不直接貢獻于物質資料,較難投入商業運作,只能應用到政府、管理、學術界、藝術等有限領域,獲得的資金、政策支持也比較少。
4.4 社會認可度
自然科學研究具備客觀性和精確性,為社會作出顯而易見的物質貢獻,因此比人文社會科學受到更多的社會重視。從社會心態來看,由于自然科學距離生活常識較遠,大眾缺乏專業知識對自然科學進行批判。而人文社會科學貼近現實生活,大眾經常憑生活經驗對其進行批判,因此,它在大眾心目中的權威性不如自然科學。
5 社會需求對自然科學取向的促進
科學的發展受社會需求的推動。“科學已經有意識地并直接地指向具體的領域,而且這些具體領域的選擇已經越來越不由科學家決定了……科學研究工作越來越多……受科學以外的機關或團體――工業和政府部門所組織起來的研究機關或團體所控制”(Mason,2005)。心理學的獨立和發展歷經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大戰、信息化、經濟發展和社會制度建設。這種社會經濟狀況對心理學的需求,更多表現在物質建設的層面。工業、商業、教育、醫療、軍事、科學等領域的需求,有力地促進了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和心理測量等自然科學取向心理學的發展。
獨立的心理學研究的必要性,是由天文學、物理學和生理學等自然科學提出來的。主流心理學回應自然科學的需要,強調人的機械性和生物性,先天地與自然科學聯系到了一起。為了解決狗的腺體分泌遭遇干擾的問題,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轉向了對條件反射的研究。行為主義建立在條件反射原理上,與生理學產生了必然的聯系。
1903年法國政府對智障兒童的關注,1905-1913年歐洲向美國的大規模移民,1917年美國加入一戰時大量征兵,都需要檢驗人們的心理素質和能力(Gregory,2006),有力地推動了心理測量運動。現代社會的多個領域――教育、醫學、企業、行政、學術研究等,都大量應用測量技術對人的心理進行評估。
美國工業革命完成后,大量涌入美國的移民需要接受訓練,以適應新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不同地區、群體之間的思想分歧需要被調和,以鞏固統一的國家觀念;工業的迅速發展要求培訓工人,以提高工作效率。這使得強調行為塑造、社會控制的行為主義被廣泛應用,占據心理學統治地位長達幾十年。
二戰后,戰爭的推動、計算機與航天科技的發展,都要求對人類認知進行研究。隨著西方國家從工業社會邁入后工業社會,或信息社會,知識產業、信息產業發展壯大,推動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發展(車文博,2007)。
縱觀歷史,心理學獨立之時,正是工業化、社會化生產蓬勃發展及社會制度完善的時期。工業社會更多強調的是經濟發展、制度建設的目標,而非人文的、精神的關懷。在以機器生產為基礎的工業文明中,“心理學服務于這些機器的設計,使得機器最大程度地符合人的能力和特征,同時確保人最有效地使用這些機器”(Denis,2007)。國際競爭造成了近代科學發展的一般傾向:“工業不大發達的國家總是在大力開展工業方面的科學研究,而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則把大部分撥款用在軍事科學研究方面”(Mason,2005)。自然科學取向心理學迎合了工業和后工業社會的需要。
但是,后現代主義思潮已經開始挑戰工業文明和理性主義,強調社會、文化環境當中的人的生存狀態,為人文取向的心理學開拓了空間。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的富足,人們將更加重視自身文化性、精神性的存在。人文取向的心理學也會隨之發展。
6 研究者的心理因素
6.1 研究者的學術偏好
庫恩指出,科學中的一些決定并不是出于邏輯思考。而是基于個人的喜好、價值、政治信念和科學共同體中的共識(Kashdan&Steger,2004)。Karl Lashley和Gregory Kimble分別提出,心理學家的學術取向更多是出于性情和世界觀,而不是理性思考(Hergenhagnn,2004)。Lashley把心理學家劃分為柔性思想和剛性思想兩種,以此解釋了他們選擇不同學術取向的原因:“這些純粹是由性情決定的。是基于性情而不是理性的選擇”(Lashley,1923)。Kimble選取APA成員和大學生進行調查,得出結論:不同分會的APA成員、不同學術水平的人士分別傾向于不同的學科取向(Kimble,1984)。
主流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取向在相當程度上受到了學術隊伍組成的影響。在心理學早期的學術隊伍中,大批著名的心理學家,比如馮特、鐵欽納、詹姆士、高爾頓、卡特爾、麥獨孤和伍德沃斯等,都是從醫學、生理學或物理學轉向心理研究的。在心理學研究中,他們把大量的自然科學方法和成果帶入了主流心理學。在后來的發展中,主流心理學也大量吸收了生理學、醫學、計算機、數學等領域的人員。即使在今天。很多大學都鼓勵有醫學、數學或計算機基礎的學生報考心理學。接受自然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研究人員,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人文社會取向的研究者,這種狀況在相當程度上促成了主流心理學向自然科學方向的偏倚。
6.2 研究者的顧慮
在科學主義的影響下,將心理學建設成為一門自然科學,成為了無數研究者的夢想。但是,由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使得心理學誕生艱難,科學地位不鞏固,以至于研究者對心理學的合法性缺乏自信心。由于心理現象的主觀性和內隱性,早在17世紀,伽利略就指出心理學不能成為一門科學。由于心理現象在過去不能被實證研究,實證主義的創始人孔德拒絕把心理學列入科學的名單。由于不能采用量化研究,康德也認為心理學無法成為科學。心理學是否屬于科學的問題,至今仍在爭辯當中;近20年還出現了關于心理學合法性的危機論。
根據流行的英美科學體系,只有自然科學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社會學科只能勉強算是科學,而人文研究則只是“學科”,不是科學。因此,為了確立心理學的科學地位,多數心理學家選擇了自然科學而不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取向。很多心理學家對自己的研究方法心存顧慮,于是盡力遵循自然科學方法論:“以方法中心為根基的正統觀念鼓勵科學家保持‘安全、明智、穩妥一(馬斯洛,1987)。
哲學式的思辨成了主流心理學研究的大忌。Teo指出,“在20世紀,對哲學式思辨的指責成了對心理學家的死刑宣判”;在建立自己理論的時候,馮特、華生、斯金納和喬姆斯基紛紛批評前人對哲學思辨方法的依賴(Teo,2008)。為了避免哲學化之嫌,華生否認把意識作為研究對象,而是將心理現象還原為肌肉活動和腺體分泌的物理、化學現象。在斯金納的激進學說中,理論研究甚至被完全拋棄(Hergenhagnn,2004)。主流心理學家服從自然科學的權威,忽視了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點,造成了自然科學化的取向。
7 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點
7.1 早期的自然科學取向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有著復雜的屬性:物質性、生物性、社會性和精神性并存。這四個范疇之間有依存性和時間性的遞進關系:在依存性上,序列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由前者演進而來。在時間上,存在無機物、有機生命、社會、意識先后發生的時間關系。由于這四種屬性中占據前位的相對客觀、機械、靜止和外顯,所以研究起來比較容易。這就決定了學科自下而上的發展規律。學術研究從基礎性的對象開始,這樣不僅有利于進行根源性的探索發現,也有利于知識在由低到高的層次上積累和發展。另外,這種研究順序也符合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規律,從而順應了社會需求。
由于人類機械性與主觀能動性、生物遺傳與社會文化影響、物質性與精神性并存,心理研究面臨很大困難。剛誕生不久的心理學不具備完善的方法論對如此復雜的研究對象展開全面研究,只能從低級的心理現象入手。所以,機械性和生物性的心理現象受到了主流心理學的青睞。
7.2 未來的整合趨勢
主流心理學選擇自然科學取向盡管是明智之舉,但是也為此付出了代價:“理論和方法通過忽視不能被數量化的現象來獲得流行”fLalvor,2003)。心理學研究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從機械性到能動性,生物性到社會性、精神性,靜止到動態,外顯到內隱,由片面研究到整體研究,決定范疇到自由王國,功利追求到審美追求,從服務經濟到以人為本,從關注人的生存需要到發展需要。當心理學逐步成熟時,人文社會取向的心理學將獲得較大的發展,與自然科學取向心理學進行整合。Henriques指出,心理學面臨的困難是整合關于人的不同層面的知識的困難,并且提出了一個與上述觀點相似的樹形知識結構(由四個維度:物質、生命、思維和文化組成),來整合知識系統,從而解決心理學分裂的問題(Henriques.2008)。
洪曉楠從科學哲學角度闡述了科學與人文進行整合的必要性:
“科學只是揭示了人的生活世界的一個維度或幾個維度,……人對世界的把握并不僅僅限于科學認知,意義的追問和探求總是多向度的,這就需人文的探索和揭示來完成。只有科學與人文的互補整合,才能完整地表達人的存在的全面性和人的本質的豐富性”(洪曉楠,2008)。主流心理學將人機械化和生物化,忽略了人的社會、文化和精神維度,是不足以窮盡心理現象的豐富內涵的。一個更為宏觀、整合的范式才可以對人的心理現象進行全方位的探索。
8 結語――個宏觀的范式
由于以上原因,主流心理學在發展初期走自然科學化的道路,有其必要的學科建設意義。但是“近年來,我們已經觀察到逐漸上升的對科學心理學方法論,以及其相應的理論思考的不滿”(Toomela.2007)。采用自然科學方法論的心理學研究已經被批評為“解答問題的方法論與所提出的問題之間的不匹配”(Toomela,2007)。心理學中有很多問題并非經驗性問題,而是關于意義、理解、道德、文化等宏觀的問題,并不僅僅限于因果關系的描述上(Stam,2006),自然科學模式不能完全滿足心理學研究的需求。另一方面,科學方法論是由哲學規定的,并且在提出假設、建構理論和解讀數據的時候,哲學思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哲學思辨不應該成為心理學的禁忌。
篇5
現代教育的發展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對于學校教育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而是提倡培養具備真正能力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能力。物理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其科學性非常高,如何在物理學科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對于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科學習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物理;教學;學生;科學素養
一、問題的提出和背景
以往,我們中學物理教師過分注重學生對知識掌握的評價而忽略學生應有的基本能力的培養;過分重視知識點及規律內容的講授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及規律形成過程的了解;過分簡單地復述物理學發展的歷史而忽略了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概括和提煉;過分強調了理論的權威、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扼殺了學生的自主及探究精神。中學物理教學不能提供給學生一種可持續發展及終生學習的基礎和能力,這樣的教學很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物理課程標準在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課程總目標的前提下,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即“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實現人才素質的培養。其目的是要求我們在物理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生能力的提升為出發點,在學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理解物理學科的科學內涵,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較好的基礎。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學習、努力探究,培養學生對于科學的興趣。
新課標在對我們的物理教學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勢必需要我們物理教師更新教學觀念,用新課標的要求來改進我們的教學,既要重視對于知識的傳授,又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
二、還原對規律認識的歷史,注重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教育
在以往的物理教學中,人們過于注重知識本身的系統傳授,而忽視對知識形成的精心闡述;更多地重視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學習方法而不是物理科學自身的科學方法論。科學思想和方法論是對作為人類認識活動的自然科學的一種哲學考察,它為真理的自然科學提供堅實的哲學基礎,為自然科學家有效地進行認識活動提供指南。傳授物理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物理學歷史發展過程的考察,揭示物理學發生、發展和演化及其相應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變革的歷史規律,并對物理學發展的基本趨勢和它在科學技術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科學的說明,有助于學生了解物理學家認識和發現物理定理、定律的基本方法,從而“以史為鑒”,培養他們以物理學家認識世界本來面目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在一定意義上,通過對物理知識的歷史科研過程的了解,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科學方法訓練,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
科學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也是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工具。在物理教學中,學習和應用科學方法對于學生學習知識和能力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的許多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都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和概括出來的,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科學家們從來不滿足于接受現成的結論,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善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這種潛在因素,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和訓練。
另外,掌握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培養分析和概括能力,是科學素養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應盡力在教材內容中為學生尋找供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材料,引導他們通過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形式的訓練,培養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指導,加強分析和概括等能力的訓練,這是科學素養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通過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物理學科的一大特征就是它強調試驗在于使學生了解物理知識和科學現象的來龍去脈,使學生在直接觀看或者親自操作的過程中感受相關的知識。但是,從物理教學的實際過程來看,很多物理教師因為條件的限制或者時間的影響,往往忽略物理實驗教學在物理學科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更多的是教師的陳述、教授或者是教師自己的實驗演練,這樣的教學形式下學生只是在被動地接受,甚至是死記硬背,對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自身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
科學方法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元素,是科學的認識方法,實驗有助于學生通過自身實踐,去領悟、體會、觀察、分析、歸納問題結論的產生過程,讓學生從客觀實際中探求知識,讓學生在收集信息,處理、整合信息中獲得知識,實驗有助于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
英國物理學家貝爾納說:“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科學方法就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在科學研究中它被認為是產生知識的“知識”。
實驗作為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其中充滿了人類智慧的結晶——科學方法。在科學實踐過程中,除包括觀察、實驗、分類等一般方法外,還包括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設計并完成實驗、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解釋實驗結果并應用到新情景中、交流實驗研究成果等具體方法。在實驗教學中,以科學方法組織教學就是讓學生按照科學家認識世界的方法去從事學習,學會獨立觀察、獨立提問、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一旦將科學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結
篇6
一、培養目標重心的變化
在第三次全教會上,我國政府更為明確地提出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科學素質的大目標,加強中小學生科學素質的培育。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學階段科學教育的目標也都被確定為提高人的科學素質,即培養具有科學素質的人。
科學素質有四個核心因素,即:其一,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包括理解科學技術的性質、概念、原理、過程;其二,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關系的理解;其三,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其四,運用科學技術解決日常生活及社會問題的能力,包括運用科學方法的能力、判斷和決策的能力、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我補充和繼續學習的能力。
筆者認為,科學素質的培育是教育的整體行為和系統工程,它需要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貫徹在教育的整體系統中,并在這一觀念和目標的前提下調整結構,以使教育在整體上實現素質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科學教育作為教育整體系統中的組成部分之一,承載著科學素質教育的理念和理解科學的具體目標。
理解科學是科學素質的基礎組成部分,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對科學的理解是由四個部分組成的,包括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對科學過程的理解,對科學方法的理解和對科學對象的理解。
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有助于區別科學與非科學、科學與偽科學,是科學素質的基礎組成部分。科學的劃界標準是意在把科學與非科學或反科學,科學與形而上學區分開來,其劃界標準顯示了科學與非科學或反科學,科學與形而上學的本質區別,成為科學判斷的重要依據。在邏輯經驗主義看來,科學是使由觀察和實驗中得到的經驗事實邏輯系統化的語言系統或命題系統。命題是否有意義確立了一種界限,凡是能夠最終訴諸經驗的、被經驗所證實的命題就是有意義的,否則就是無意義的。邏輯經驗主義用這一標準把科學與非科學區分開來。邏輯經驗主義之后,英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波普爾用證偽替代了證實。可檢驗性是科學的必要條件,不具備這個條件就不是科學。但是,單單具備這個條件還不能成為科學。科學之所以為科學,不僅僅是在于其具有經驗上的可檢驗性,還在于科學形成了內在一致的邏輯上完備的理論體系。相比之下,社會歷史學派倒是更加看重后者。例如該學派的代表人物庫恩就曾提出,有無范式是科學與非科學、前科學的劃界標準。范式是科學成熟的標志,任何一門學科在它尚未形成共同的范式之前,它并不是科學的,而只有形成統一范式之后,方由前科學發展成為科學。庫恩的范式,其核心就是科學理論。由此可見,科學作為對自然界的現象――本質結構的反映,其知識系統具有經驗知識――理論的結構,而科學判據則具有經驗――理論的二元結構。對科學本質的正確認識是理解科學的首要條件。
對科學過程的理解展開了三個維度,首先知識是個過程,真理也是過程。其二,這個過程是個探索的過程,沒有必然的成功之路,沒有程式化的科學發現的邏輯。其三,通過科學史案例的教學可為學生“再現”從科研選題開始的科學研究的全過程。理解科學的過程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科學方法有兩類:經驗方法和邏輯方法。按層次可劃分為一般方法(原則方法),一般科學方法,具體科學方法。科學方法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科學的重大進步往往是來自研究方法的創新,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是能力素質培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理解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自然界是科學研究的最終目標,也是學習的根本目的。人類從事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獲得對自然界的總體理解。自然界是個整體,它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和被認識的。自然的齊一性決定了人類認識的整體性,不從整體上來理解自然,或者沒有獲得對自然的整體性觀點,就達不到對自然的真正認識。自然科學是一個整體,限于人類自身認識能力的不足和對自然認識的局限性,才形成了各分支學科。由于各分支學科都是從各自不同的側面形成的對自然界的認識,因此,它們所提供的自然圖景是孤立的、不完整的。要使學生形成對自然界的真正理解,就要培育整體的自然觀,而科學教育的綜合課會承擔起這一使命。
科學教育的目標構成了科學素質培養的核心,而且有著更加具體的內容,這門學科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理應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范式的轉變
科學教育目標的實施導致了教育范式的轉變,這種轉變是由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首先是理解科學的角度發生了變化,其二是理解科學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現代科學教育是指以物理、化學、生物學和地質學等自然學科為主體構成的并涉及技術、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及科學史在內的綜合性科學技術教育體系。從科學和技術的整體出發,理解科學,認識各分支學科。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隨著系統科學的興起和發展,使人類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變化,也使人類理解科學的角度有了轉變。西方科學是現代科學的楷模,它不僅帶來了科學認識的宏大成就,更以其貫穿的方法、精神和思維方式影響著人類。古希臘以來,西方科學鮮明的分析式的思維方式是從局部出發,尋求對局部的詳細、精確的認識,并期待在充分認識局部的基礎上形成對整體的認識。這種思維方式帶來了西方科學研究的精確性和嚴密性,達到了極高的成就。但是,隨著20世紀人們對復雜性客體的研究,這種分析式的思維方式的局限性開始顯露出來。
隨著系統科學的建立,系統方法作為一種新的思想方法隨之確立起來。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用系統的眼光來看待科學。科學社會學的興起使人們開始在更廣闊空間――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大系統來研究科學、理解科學。從系統角度來看科學,注重的角度是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要素的相關性。與分析的思維方式相比,整體的思維方式更具有辯證性。
現代科學的發展也導致了人們理解科學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從關注科學的靜態結構到關注科學認識的過程。
篇7
1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形成
早期神靈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醫學模式為經驗醫學,生物醫學模式強調醫學技術的進步與突破。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不否認生物醫學研究對主流醫學進步的巨大貢獻同時,強調病人的經驗以及不同時代或文化對身體和疾病認知的差異。
1.1心理和社會因素的作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以一元論為基本的指導思想,既考慮到疾病的生物學因素,也要考慮到心理因素以及環境和社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將所有這些因素都看作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1.1.1疾病譜和死因譜的改變凸顯心理和社會因素的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工業化程度的提高,人類的病因譜、疾病譜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在發達國家主要的健康問題是急性疾病。急性疾病經常由環境中的疾病因素引起,起病快、病程發展快或迅速導致死亡,這些致病因素可以對所有個體進行攻擊而不論其年齡、性別、種族或社會地位;全體人口的各個部分本質上都面臨同等風險。在現代工業社會這些疾病已經明顯減少,但是在一些欠發達國家它們仍然構成了主要的健康威脅。到20世紀中期,發達國家的急性病發病率下降,慢性病和功能退化逐漸成為主要的健康問題。這一轉變得益于居住條件和公共衛生條件的改善。上述改善導致的人口“老化”又進一步強化了慢性病的主導模式。
1.1.2對健康與疾病的認識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逐漸深入一些醫療效果的不足并不是因為缺乏適當的技術干預措施,而是因為觀念上的思考不夠。隨著人們對保護健康、防治疾病的經驗積累,認識也有了深刻的變化,對疾病的發生和變化由生物層次深入到心理與社會層次;對健康的思維也日趨全方位、多層次。20世紀開始,醫學的主要模式是疾病的醫療模式。二戰前人們相信這種醫療模式會使各種造成大部分死亡的流行病被消除。但由于急性疾病的重要性衰減,與生活方式、遺傳甚至心理狀態有關的慢性疾病和退化性疾病越來越重要,上述醫學模式逐漸失去意義。健康與疾病之間以及身體完好與生病之間的界限并不那么明確、明晰,因為他們還混雜有文化、社會和心理方面的考慮。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作出了新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痛苦,而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安好的狀態。這一概念體現了醫學轉換的基本精神。
1.2醫學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完成了從經驗到技術到科學的轉型醫學最早階段帶有明顯的巫術的性質,被歸屬于巫術;在古希臘希波克拉底時代,它與哲學水融;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醫學被視為自然哲學;17世紀、18世紀,醫學被認為一種“妙手回春”的技術;在生物醫學模式主導時期,醫學被自然而然看作是自然科學。隨著自然科學的長足進步,特別是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形成和應用于醫學,它逐步完成了從技術到科學的轉型。
1.2.1自然科學的理論成就推動基礎醫學的發展古代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得益于臨床經驗的積累和哲學思辨,另一方面也與當時的科學技術發展程度相關。近代以來,物理、化學的發展不僅是推動工業社會發展的杠桿,這些領域的理論成就應用于醫學直接推動生理、生化、病理的研究,特別是從生物角度深入研究人的生命活動,從細胞到分子到基因,人類逐漸認識到生命的本質。20世紀中葉,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的廣泛滲透和應用使得基礎醫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臨床醫學形成獨立的專業體系、為臨床實踐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2.2技術革命的成就推動醫學技術的進步歷次技術革命的成就為醫學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日益復雜化的醫學實驗技術和實驗設備,日益發達的臨床檢測技術,日益精密的治療儀器,生物醫學工程、影像學等新興學科的出現,直至器官移植等高難度醫學技術。實踐證明,醫學越是要發展越要更深入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越是需要技術的支持。
1.2.3科學方法論的發展推動了醫學方法變革醫學成為一門科學得益于科學方法論的應用,醫學方法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移植其他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方法并改造和發展。數學方法成為醫學的常規方法;生理、病理的各種定量測量大多是以物理學、化學為基礎發展;醫學的實驗方法的應用和發展得力于自然科學;20世紀社會學在醫學領域的強力滲透,社會科學興起了頗為矚目的研究方法。在現代條件下,科學技術的新方法以日益增快的速度向醫學滲透,改變著醫學研究和臨床診治的面貌。
1.3哲學與科學的對立統一醫學模式是在自然辯證法的發展中誕生,醫學觀是在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科學觀的指導下對醫學深入研究并與其結合。縱觀醫學發展史,一些西方哲學思想和方法如希波克拉底古代哲學、笛卡爾推理、演繹方法,培根經驗主義、歸納法,以及波普爾和皮爾士抽象主義、反繹思考的方法等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并且醫學的每次飛躍與歷史上幾次文藝運動有著直接的關系。
1.3.1現代哲學的認識論、方法論與醫學的發展系統理論提供了概念性的方法,不僅適用于提出的疾病的生物心理社會概念,也用于研究作為相互關聯進程的疾病和醫學護理。由于系統理論認為組織所有水平都在層次結構關系上相互聯系,以至于一個的改變就會影響其他的變化,采用它作為一種科學方法是以減輕整體-還原二分法和改善跨科學學科的聯系。更整體和全面的健康和疾病概念的主要方法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方法和精神分析,以及阿道夫•邁耶的反應-生活-應激途徑和心理生物學的概念和方法。心身醫學術語本身是一個二元論的痕跡,它成為一個媒介,借此生物和社會心理這兩個平行但獨立的醫學體系之間的間隔被連結。
1.3.2歷史上的文藝運動與醫學的發展①文藝復興運動。中世紀末文藝復興運動席卷整個歐洲。人文主義者提倡人性、尊重知識、主張研究、認識自然和人體自身,將被禁錮了千余年的文化和科學技術從宗教神學的枷鎖下解放出來。1543年比利時學者維薩里解剖學名著《人體之構造》出版,對近代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醫學科學發現不斷涌現,呈現出醫學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繁榮局面。病因學、生理學、內科學、外科學等取得了重要進展,醫學進入多學科發展階段。②科學主義思潮。文藝復興“人的發現”之后,科學和理性繼續在科學技術昌明、現代工業崛起的時代潮流中出演主角。19世紀中葉,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辯證法思想揭示生命的本質。隨著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物理學革命和電力應用及內燃機的使用為主的技術形態的動力革命,科學主義思潮風起云涌。推崇自然科學,主張哲學應當效仿科學,哲學由此成為對科學進行分析的認識論和方法論。③科學人文主義思潮運動。20世紀以來,生物醫學的基本指導思想就是還原論,基本方法是還原方法。醫學呈現技術主義傾向發展的勢頭,學術界批評蜂起,但收效甚微。由叔本華的生命意志哲學、尼采的強權意志論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所形成的人文主義思潮有力地沖擊著思想界。人本主義思潮以人和社會問題作為哲學的研究對象,關注人的生存、人的本質等,關注生存環境、社會環境等社會問題。在人本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醫學人文精神不斷升溫,人們開始對醫學科學技術和醫學人文精神的對峙進行反思,醫學僅僅關注生物人的局面正在為對病人進行生理、心理和社會3個方面的整體關懷所替代。
2啟示
恩格爾提出:“為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達到合理治療和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也應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的社會環境和由社會決定去對付疾病的破壞性效應的補充系統,那就是,醫生的作用和健康護理系統”。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及發展為護理模式的理論構建提供了參考和借鑒。護理曾經是臨床醫學學科群的子成員,在我國目前已成為一級學科,不僅需要有獨立的理論體系,更需要體現自身學科的特色。借鑒醫學發展之路,護理學科從哲學指導思想到具體研究方法,都應該在更寬闊的領域中學習、領會、吸收、融合,最后形成護理學獨特的研究模式和路徑。
2.1下設二級學科,注重基礎護理的研究有學者提出,在將護理學設置為一級學科后還需要設置若干培養方向明確、研究方法成熟、社會需求量大的二級學科。護理學二級學科的設立有利于護理專科化發展及各領域專家的培養,形成護理學學科體系;有利于在特定領域重點方向上取得突破,提高學術研究的自主創新力。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在生物醫學的肥沃土壤里開出了人文之花。基礎醫學的深入研究為臨床實踐創造了科學可行的條件。護理學學科建設也要注重基礎護理深入、細化的研究,保持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為臨床護理在技術、生理層面保駕護航。
2.2學習先進的科學方法,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醫學本身是理論要素、經驗要素、技術要素綜合而成的體系。護理學同醫學一樣屬于“異質綜合體”,這種復雜性決定了人們對它的認識難免產生眾多分歧,需要把握多重屬性才能逐漸逼近其本來面目。醫學發展是綜合各時代科學技術的成果,自然科學先進科學的實驗方法、研究方法是醫學得以發展并走上科學之路的基石。護理學要注重學科之間互相滲透、交叉,形成立體網絡結構,吸取其他學科的先進方法、先進成果發展自我理論和實踐。
篇8
[關鍵詞]化學史 素質教育 作用
化學學科知識是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的基礎,化學史知識是化學學科知識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著名化學家傅鷹說過:“化學可以給人以知識,化學史可以給人以智慧”。化學史是化學學科的形成、產生和發展及其演變規律的歷史。化學史不僅如實地記錄了影響化學發展的重要事件,系統地闡述了化學發展的歷程,而且向人們展示了化學家們揭開化學現象背后的規律所進行的思維活動和所采用的科學方法,以及他們所具備的科學精神,所呈現的科學道德。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貫穿化學史,可以使教學部局限于現成知識本身的靜態結論,可追溯到它的來源和動態演變,揭示出認識過程中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想,使學生學到發展知識和運用知識的科學方法,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使學生具有科學精神和科學品德,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一、在化學教學中進行化學史的教育,使學生的認知過程符合辯證思維,使學生全面掌握知識的基本結構
化學學科的研究對象是組成自然界的物質,化學學科的發展中存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矛盾沖突和斗爭,有時不免會出現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觀點和方法,但最終還是唯物辯證法取得勝利。不少化學家本來是想回避哲學的,但他們每個人都不得不受著他們那個時代哲學觀念的影響,以此可以啟發學生樹立自覺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并用來指導理解、掌握化學知識。如能在教學中有計劃地補充一些化學史的基本規律,與教學內容能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講氧氣反應時,介紹由“燃素說”到“氧化說”的演變,從而闡述人類對燃燒想象逐步認識的辯證過程。
二、讓學生逐步建立自然科學方法論
戴安邦教授指出:“全面的化學教育不僅傳授化學知識、技術,更要訓練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自然科學方法論是關于自然科學一般研究方法規律的理論,是從自然科學長期發展過程中抽象、概括出來的理論。通過化學史的事例,從變化到發展的過程中學習,就能達到生動、直觀的學習化學家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對它們的研究和挖掘可以啟迪學生的智慧、發展學生的思維。可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家發現問題----進行推理判斷----又提出假設進行驗證的完整過程,逐步樹立自然科學方法論,使學生學到動態的不斷充實發展的基礎知識,以提高解決化學問題的實際能力。特別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有非常好的指導作用。
三、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發展和促進
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它是學生力求知識世界,渴望獲得知識、不斷探索真理而帶有感彩的一種意向活動,它可以對學習活動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促使學生積極克服所遇到的妨礙學習活動的阻力和困難。當講到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時,學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產生厭倦情緒。如能恰到好處地把某些化學史實,以化學小故事或化學趣聞的形式介紹給學生,就能消除“填鴨式”的弊病。另外,通過給學生介紹化學世界的發展趨勢和美好前景,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闊學生的思路、視野,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客觀世界,把學習動機和遠大目標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化學史教學中更應該注重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使他們真正了解我們祖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正視我們偉大祖國的現狀和光輝未來,以提高他們的民族自信心,認識我到作為“龍的傳人”無尚光榮和自豪。利用我國化學工藝上的發明創造(如舉世聞名的火藥和造紙術的發明、瓷器的制造、食鹽的利用、侯德榜博士等人的愛國事跡)使學生感到我們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而且是充滿智慧的民族,以此來影響和感染學生。
四、培養學生的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力,全面發展學生的堅強意志
化學史的教育有助于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價值觀的養成,化學史的教育有效融合與化學有關的自然科學以及與人類思想、社會歷史有關的多學科的知識,并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中的感情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堅強的意志是克服困難、完成整個學習活動的重要條件,它包括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力。自覺性是指一個人在行動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并充分認識行動的社會意義,使自己的行動服從于社會的要求方面的品質,它是產生堅強意志的源泉。居里夫人還是學生時,就以一種驚人的自覺性放棄了其他青年拼命追尋的歡樂,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她永遠感到親切的科學領域中,以發狂般的英勇氣概去研究、探索,終于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為祖國贏得的榮譽。果斷性是一種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決定并實現所決定的品質。自制力是指能夠完全自覺、靈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動作和語言方面的品質。為近代化學史奠定了堅實基礎的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把自己的成就歸結為“不屈不撓”。像這樣的事例,可以教育學生培養自己的堅韌性,一種在執行決定時能夠堅持到底,在行動中能夠長期保持充沛的精力、堅韌的毅力,勇往直前,頑強地克服達到目的的途中的重重困難的品質,在自己的學習中不斷努力,持之以恒,終會有“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收效。
在課堂中滲透化學史教育,對學生的化學成績、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和整體素質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切實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所以課堂中滲透化學史教育史應該被大力提倡的。在化學教學中貫穿化學史教育,對重要的化學基礎知識產生的原因、形成、經過及發展加以分析,闡述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使學生從總體上有機地把握化學這門學科;在化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恰當地補充有關化學史知識,若講得生動形象,就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還可加深學生所學知識的印象、加強記憶、開闊學生的眼界。同時在化學教學中進行化學史教育,應做到選材得當,實時補充,遵循化學學科發展的基本規律,才能起到強化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作用,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臨忻師范學院學報》徐雷《化學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000.12
[2]《林區教學》李鳳英《利用化學史育人功能,加強學生素質教育》2010.4
[3]《新課程研究》姜麗紅《淺談化學史的教育價值及其在化學實踐中的應用》2011.12
篇9
關鍵詞:數學;自然觀;科技觀;科學技術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 G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9-109-2
0 引言
自然辯證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學科。數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 其研究和學習過程中處處都蘊含著自然辯證法的思想。本文分別討論了數學與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數學與辯證唯物主義科技觀以及數學與科學技術方法論之間的關系,進而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數學與自然辯證法之間的密切聯系,使人們進一步明確數學中的自然觀,增強哲學素養,把握科技發展規律,拓展科技創新視野,熟悉科學方法特點。
1 數學與“兩觀一論”
1.1 數學與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首先,數學理論的產生和發展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特點。數學是一個系統辯證的自然科學。不同的數學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系統的數學學科。數學作為方法運用于自然科學, 不斷加深人們對自然界各個細節的了解, 特別是對力學規律的把握, 進而形成對自然界的總體認識。另外數學在科學發展過程中也具有指導科研的作用。數學以自然科學為中介, 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豐富和發展表現在多方面。數學的各種理論常常為物理學等學科的理論突破提供絕佳的語言工具,例如微積分是牛頓力學的基礎;偏微分方程對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的指導;隨機數學是量子力學的基礎。總之,數學中充滿了辯證法的內容。
其次,數學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豐富和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進一步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對人與自然的認識有了新的觀點。16-18世紀的科學技術革命和機械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數學是近代自然科學發展最充分的科學之一。笛卡爾開辟了“解析幾何”的全新領域。我們所熟悉的x,y來自笛卡爾,正是這種代數對幾何的應用鋪平了微積分發展的道路。解析幾何成了物理學與自然科學研究方法中的常用利器。由此可見數學與自然辯證法是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隨后,牛頓和萊布尼茨各自獨立地創立了微積分,耐普爾發明了對數,歐拉等人致力研究了微分方程、微分幾何、變分法、無窮級數、復變函數等。這些數學成就進一步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展。
通過上述數學與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之間的關系,我們應該明確數學中的自然觀,培養人文精神,增強哲學素養。
1.2 數學與辯證唯物主義科技觀
數學是科學中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工具,正因為此,數學才能在科學技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反過來,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下,又加速了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促進了數學自身的發展和進步。科學技術發展的內在動力是科學理論內部的邏輯矛盾。科學技術在建構假說和理論的過程中,往往需要進行邏輯證明和數學推導。科學理論內部的邏輯矛盾是自然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悖論和佯謬就是科學內部矛盾的具體表現。
在數學發展史中,悖論曾引發了三次大的危機,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數學的發展。數學第一次危機是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希帕索斯悖論,希帕索斯發現了數學史上第一個無理數■,導致了無理數的引入,從而使數的概念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數學的第二次危機是微積分的發現,17世紀,牛頓、萊布尼茨各自獨立發現微積分,許多的疑難問題運用這一工具后變得簡單。牛頓和萊布尼茨所創立的微積分理論都建立在無窮小分析之上,這一問題的提出導致了第二次數學危機的產生。第三次數學危機是1902年羅素的理發師悖論,1902年,羅素發現了一個悖論,它除了涉及集合概念本身外不涉及別的概念。羅素悖論曾被以多種形式通俗化,比如涉及某村理發師的困境。為此,數學家們展開了長期而激烈的爭論,并使數學在更加嚴密的基礎上得到迅猛的發展。
從20世紀世界數學發展的態勢看,首先辯證唯物主義科技觀要以數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它加速了科學與技術的轉化,為人們分析和理解世界上的各種現象提供了強有力的定量分析和計算方法。其次,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主要的作用還是為其他應用科學提供理論和運算工具。第三,由于數學具有集創造力與想象力于一身的特點,它提供了大量富有創造性并卓有成效的思想,為科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反過來, 數學等自然科學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科技觀為指導,科學是數學的解釋和模型,是構筑當代物質文明的最底層的基石。由此可見數學等自然科學與辯證唯物主義科
技觀,二者是在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中不斷地向前發展,因此,要加速科學技術的發展,還必須千方百計把數學研究搞上去。
1.3 數學與科學技術方法論
數學方法是創立科學理論的基本思維方法之一。馬克思認為,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數學方法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已經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認識手段,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為科學技術研究提供簡潔精確的形式化語言。在科學技術研究中,借助數學的方法、觀點和語言,有助明確概念的含義,揭示隱含的內容,能夠確保把復雜的結構轉化為較為簡單的邏輯。數學方法的運用把某種精確性帶給了科學和技術,沒有各種數學方法的運用,科學研究工作將寸步難行。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二,為科學技術研究提供定量分析和計算的方法。要進行數量分析和計算,就離不開數學方法。數學可以使科學技術更精準,更有效率,更值得人們相信。很明顯,數學為科學研究提供了保障,數學是科學的后盾。數學推理為科學技術暫時沒有認識到的內容――科學猜想,提供了研究可能。數學和科學技術方法論二者形成合力,相互促進,為人類提供更多的知識,為改善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及智力提供更多的發明及發現。因此我們必須熟悉數學方法的特點,這樣才能夠將數學方法應用自如。
在當代,隨著生態價值觀的興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熟悉數學方法的特點,這樣才能夠將數學方法應用自如。數學方法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高度的抽象性。第二,嚴密的邏輯性。第三,應用的普適性。熟悉了這些特點,我們才能在數學的基礎上把握科技發展規律,拓展科技創新視野。
2 總結
首先人們要想在數學上取得成功,必須自覺地學習和運用自然辯證法這一思想武器,堅持唯物主義的理論。自然辯證法是人類認識發展的最高度的概括,可以確保數學研究方向的正確性,進而獲得促進人類進步和幸福的數學成果。其次,數學科學的發展,可以加深對自然辯證法基本規律的理解,豐富哲學內容,為科學思想方法帶來重大變革。總之,自然辯證法為數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 數學的研究和學習有利于自然辯證法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工作司組編.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2] 胡春風主編.自然辯證法導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篇10
重視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自覺加以實踐,是治學的首要特征。正如陳平原指出那樣,治學能獨辟蹊徑,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方法的自覺”。陳之所謂的方法,即建基于科學精神之上的實證論和歷史進化術。其中,對實證的重視又是他治學之突出特點。他將清儒考據之法與西方實證論結合,創造了胡式實證研究法,用他自己的話說即“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有十分證據,說十分話”,做什么事情必須要做到:拿證據來!他畢其一生所奮力的科學方法,骨子里也不過這種“有充分證據而后信”的實證主義。在《治學的方法與材料》中,他指出,“科學的方法,說來其實很簡單,只不過‘尊重事實,尊重證據’。在應用上,科學的方法只不過‘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而且他認為,近二百年來的西方科學方法和中國樸學,本質是一樣的,都要求做到“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不過,同時注意到樸學和西方科學方法間的差別:“考證學只能跟著材料走,雖然不能不搜求材料.卻不能捏造材料”.無論文字校勘還是歷史考據,都只能“尊重證據”,不能“創造證據”。自然科學方法則“不限于搜求現成的材料,還可以創造新的證據”,實驗的方法便是“創造證據的方法”。他舉例說,人工把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以證水是氫氣和氧氣合成的,這便是“創造新證據”。在他看來,樸學倚重的是紙上材料,而“紙上的材料只能產生考據的方法;考據的方法只是被動的運動材料。”因此,“考證家若沒有證據,便無從做考證”,但自然科學家“便不然”,自然科學的材料可產生“實驗的方法”,它不受“現成材料的拘束”,能隨意創造平常不可見的情境,“逼鑼出新結果來”。1922年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是胡將實證論用之于文學史研究、正式提出白話文學史觀前的一次演練。此文借占文和白話二分對立對1872-1922年間的中國文學發展態勢進行點評。從立足點來看,胡表現出了力倡白話文學和大貶占文文學的意圖,這當與是時業已云涌的新文學風氣有關。作為文學革命主將的,倡導白話文學,反對僵化的、脫離人民大眾的占文學,木是情理中事。不過,許是1922這個節點距的起點太過接近、新的文學尚不成氣候之故,此文對占文文學的考證剖析很細致,很到位,但對新文學,則闊論其文學主張,而具體的樣木,他則幾乎無據可考。這其實也折射出一個問題,即胡氏之長,乃占文文學、實證功夫,而非他言必揚之的白話文學。從文學史角度看,此文既勾勒1872-1922年間中國文學發展概況,當為一部略具體制的文學史。而且,此文業已初顯胡氏后來架構《白話文學史》的兩個理論支點:其屢試不爽的胡式實證法和進化之術。如此文論占文學,近乎處處小心,言必有據。在論《兒女英雄傳評話》的作者和成書年代中,他先據此書雍正十二年和乾隆五十九年的序之間的扦格,認定兩序均為假托,再據光緒戊寅(1878年)馬從善的序,斷定該書作者為清宰相勒保之孫文康,又據馬序中“昨來都門,知先生已歸道山”語,裁定文康死于同治、光緒之際,得出“此書為近五十年前的作品”之論。胡氏此論兼具樸學和實證的風格,此類風格在其對《儒林外史》的版木與《老殘游記》的研究中均可見出,這說明他著實是把實證法作為其文學史觀的首要方法來對待的。
1928年付梓的《白話文學史》是將實證法用之于文學史的典型。與諸時人的文學史開篇《詩經》不同,此著上斷自漢,避開了《詩經》,個中原因,在于他苦于無據,無從施展胡式實證研究,而非他在自序中的這個貌似謙虛之語:它是一段“很難做的研究”。移其實,早在該著著鞭前,已就《二百篇》發過不少專文,例如1913年的《<詩經)言字解》,1922年的《詩經新解》第1卷、1925年的《談談詩經》和《論<野有死腐)書》,而且,據日記載,1922年4月,他曾于平民大學講演《詩經二百篇》,同年6月9日的日記中,他還提及牟庭相關于《詩經》的“特別的見解”。砂所以,依他對《二百篇》的研習基礎,捉刀《白話文學史》當無需回避之,而其最終選擇回避,概在其對《詩經》的“一句一字”,“都要用小心的科學的方法去研究”這句話中。,.復以撰該著時,他剛回國,手頭“沒有書籍”,無從“拿證據來”,無以實現其要“把二百篇還給西周東周之間的無名詩人”之目標,⑩故只能忍痛割愛,以它是一段“很難做的研究”搪塞過去。故左右是作拋開《二百篇》最根木的還是胡的實證態度,拿不來證據,就不能妄論。不僅如此,該著的其他章節也是語出有據,實證色彩濃厚,如其對《孔雀東南飛》年代的考證,就分別從它的起頭、流變、母題等方而廣列證據,推翻了梁啟超的六朝說和陸侃如的宋少帝與徐陵間說,將其產生年代前推近300年。而其對佛教翻譯文學和唐初白話詩人工梵志的研究等則更以史料挖掘見長,頗見其實證功力。
胡式實證法的核心,借深得其真傳的顧領綱評南宋史家鄭樵的話可窺一斑:“鄭樵的學問,鄭樵的著作,總括一句話,是有科學的精神。……他尊重實驗,……做一種學問,既會分析(如《藝文略》、《六書略》等),又會綜合,既會通(如《大文志》、《動植志》),又會比較(如詩與歌比,華文與梵文比),又富于歷史觀念,能夠疑占,又能夠考證;又富于批評精神,信信疑疑,不受欺騙。”公畢其一生致力的科學方法,骨子里大概也不過“信信疑疑、不受欺騙”八個字。他在文學史中引入實證法既在通過言之確鑿的證據建構“言之不文,行之最遠”的白話文學是文學史正宗的觀念,也想勸告人們“莫把這些小說考證看作我教你們讀小說的文字。這些都只是思想學問的方法的一些例子。在這些文字里,我要讀者學得一點科學精神,一點科學態度,一點科學方法。; arc不過,對于文學史觀中已經足夠的實證態度,還有人頗有微詞,李嘉言在評張長弓著《中國文學史新編》中就這樣說,“著者因為要取材謹嚴,所以‘對于偽托及需要考證的材料,皆加以精細的鑒別”““這種態度用在作文學史上,我以為是最值得表彰的。過去作文學史的人,除了極少數的幾個人外,大部分所缺的就是這個。而且那極少數的幾個人,如先生,鄭振鐸先生,也未能全做到好處,或失之偏見,或失之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