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的設計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23 17:34: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產品的設計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節約型”社會的提出,“節約型”設計也應運而生?!肮澕s型”設計與綠色設計、生態設計和循環設計雖然叫法不同,但其內涵卻大體一致,也可以說“節約型”設計是集合了綠色、生態和循環設計的一種設計。其最為重要的思想是將一些人棄之不用的物品或包裝依據他們原有的造型特點、特質特性加以重新設計、改良成全新的物品,可以讓它們再重新走入我們的生活,延續它們的生命。概括起來可以給“節約型”設計這樣的一個定義:節約型設計是產品一次生命周期結束后的第二次生命創造。著重考慮產品的可重復利用性,并將其作為設計目標,再滿足重復利用的同時考慮保證產品應有的基本功能、使用壽命、經濟型和質量等。因此,“節約型”設計適合人們的生活需要,是人類文化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
1簡約設計觀
簡約設計是指運用最簡單的結構、最儉省的材料、最洗練的造型及最純凈的表面處理等原則來進行產品設計的一種思想。
簡約主義是從現代主義中演化過來的一種設計風格,是對現代主義的部分繼承和發展,也是社會文明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趨勢。美國的國際主義現代建筑可以說是極簡設計的典型代表,最后卻不得不被炸毀拆除。誰能說它們是節約的設計?可能國際主義的設計師們有過節約的考慮,然而事與愿違,結果不僅造成了巨大的浪費,還帶來了其他的社會問題。在產品的設計階段,應以簡潔、明快、實用、經濟為設計原則,強調功能與形式的統一,使設計出的產品更加的合理化和實用化,能真實準確地反映其自身的價值,滿足消費群體的各種必要的審美和需求。在我國資源極度缺乏、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推崇簡約的設計理念,摒棄奢侈豪華的設計風格,是設計師應具有的社會責任。
2生態設計觀
生態設計是環境管理領域的一個新概念,也稱為“綠色設計”或“可持續設計”,是指將環境因素納入設計之中,在產品生命周期的每一環節都考慮其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通過設計改進使產品的環境影響降為最低。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傳統,古人將自己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天人合一”就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它要求人一定要尊重自然規律,按照規律辦事,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然而中國當今一些制造商、開發商往往出于經濟原因不愿在項目中推行生態技術,而更樂于在形式上冠以生態節能的名號。這些企業更多的是關注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項目所能創造的生態價值,更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在這一嚴峻情勢下,很多設計師都已意識到生態設計的重要性,做出與國際接軌的綠色設計。我校美術學院學生多人入選芬蘭國際2012生態設計特別展”。展覽作品中,他們對日常廢舊材料所蘊涵的潛力的再發掘引人深思。這種設計不依循僵化的設計理論教條,而尊重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基本規律,其態度本身就如同生活一樣具有可持續性,使日常材料的潛力得到再發掘,進而突破常規情境得到功能轉換、意義多樣并蘊涵情感的多重目的。
3倫理設計觀
設計倫理的中心點就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調節人類生活方式的新型倫理規范。設計中的異化現象屢見不鮮,如對產品的過度包裝就提高了產品的售價;縮短產品的使用壽命,使消費者不得不購買新產品;設計過多的功能鍵暗示產品的科技水平來提高價值,結果為了一些不必要的功能增加的厚厚的說明書連專家也很難看懂,更不用說普通的消費者。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要真正為消費者著想,要考慮社會效應。設計師的責任應該是“使這個世界更美好”,而不是更糟糕。用最少的資源實現最佳地社會效果,才有可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我們提倡“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同時也要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單純強調人的中心位置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只有將倫理學的內容帶入設計中,只有讓倫理設計意識成為每個設計師的自覺的組成部分,才有可能在未來的設計活動中徹底杜絕那種不負責任的、不道德的設計。
4中國節約型產品設計的發展趨勢
日本當代設計的代表“無印良品”的根本就是省去不必要的設計,誕生的商品都是單純的,無印良品的藝術顧問設計大師原研哉說:“要讓每個消費者都覺得用得順手,這正是我要的感覺?!逼鋵嵑芏嗳酥韵矚g無印良品,就是因為喜歡它的簡簡單單,不矯揉造作,簡言之,就是喜歡在設計中體現的自然,堅持的自然。作為另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東方中國,在進行產品設計時,更應該多發掘傳統的自然觀與美學觀;擁有13億人口的人口大國,更應該以人為本,設計出不似國際主義那種單調冷漠、也不像巴洛克那樣奢華浮夸的節約型人性化產品。
參考文獻
[1] [日]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全本)[M].朱鄂,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篇2
關鍵詞:可持續設計;綠色設計;產品設計;現有產品;可持續設計思想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4-0018-03
一、可持續設計思想概述
(一)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
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公害問題的不斷加劇和能源危機的出現,人們逐漸認識到經濟、社會和環境割裂開來謀求發展給地球和人類社會帶來毀滅行的災難。正是因為這種危機感,在80年代逐漸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模式是在《我們共同的未來》提交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提出來的。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概念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和自然環境的綜合的動態概念。其主要思想就是: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環境質量,以及維護環境所必須的投入將變得更為重要,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和切身利益相關聯。
(二)可持續設計
可持續設計指向的是設計發展的策略和方向,其含義也十分寬泛??沙掷m設計是一種構建及開發可持續解決方案的策略設計活動,均衡考慮經濟、環境、道德和社會問題,以在思考的設計引導和滿足消費需求,維持需求的持續滿足??沙掷m的概念不僅包括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也包括社會、文化的可持續。
可持續設計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設計中的實際應用。例如,塑料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在垃圾物中屬于極大的一種,怎樣將其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一直是可持續設計的熱點問題。如圖1,來自英國的“Re-Form Furniture”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設計出的椅子。這款設計風格簡約,產品原料主要來自于當地的塑料加工廠的再利用塑料,其設計堅持最環保最經濟的原則,“Re-Form Furniture”的椅子都較容易拆卸,很少使用黏膠,除此之外,“Re-Form Furniture”有一套非常精良的電能轉換機,可以用最小能耗將廢舊塑料再加工。并且它們就塑料的繽紛顏色而呈現出一種雜糅抽象的圖案,別有一番時尚感。這正是符合了在環境不斷惡化的背景下,可持續思想倡導的建立新的發展模式,從資源持續利用和資源配置的角度提出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二、可持續設計的主流思想——綠色設計
(一)綠色設計概述
綠色設計是可持續思想在實際應用中較主流的一種思想,反映了人們對現代科技文化引起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反思。綠色設計是指在產品及其壽命周期全過程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在充分考慮產品的功能、質量、開發周期和成本的同時,更要優化各種相關因素,使產品及其制造過程中對環境的總體負影響減到最小,使產品的各項指標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
綠色設計的核心是3R,就是Reduce,Reuse,Recycling。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指導下,減少產品的體量,簡化產品的結構,最主要的是減少產品對環境的污染。同時是再利用,讓本來脫離產品銷售軌道的零部件返回到合適的結構中,讓其充分發揮作用。其次是構成產品的材料或者零部件的材料經過回收之后的再加工,得以新生,形成新的材料資源而重復使用。
(二)綠色設計的應用
綠色設計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拿交通工具中的汽車為例,汽車尾氣是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很多設計師對汽車的綠色設計也是非常感興趣的。如圖2,這是一款由德國Loremo AG汽車公司最新推出的概念汽車,該車的環保關注點并不是體現在混合動力系統上,而是通過減輕車體重量來降低油耗、提高燃料利用率從而達到環保的目的。該車采用兩缸發動機驅動,燃油利用率達到150英里/加侖(百公里耗油約為1.56升),而如此之高的柴油利用率都得歸功于其超輕的車身重量,車身采用了新型材料——一種合成塑料,這樣一部汽車的重量僅為450千克。這種合成塑料的車身覆蓋件更有利于空氣動力學的外型,而且還有重量輕,防雨防曬,耐磨,經濟的特性。這個例子正是綠色設計中提到的Reduce。
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綠色設計一直都是工業設計的熱點之一。綠色設計不僅對于產品設計師來說是一種技術性的革新,而更重要的是理念和思想方面的轉變。
三、可持續思想下的產品設計
(一)產品生命周期
所謂產品生命周期,是一種產品從原料采集、制備、產品制造和加工、包裝、運輸、分銷,消費者使用、回用和維修,最終再循環或作為廢物處理等環節組成的整個過程的生命鏈。產品生命周期設計的核心是把產品的環境表現、人體健康風險、產品功能、材料法則等要求結合在一起,作為產品設計和評價的標準。這樣,既能滿足產品使用功能的要求,也能減少產品全過程的環境影響。產品生命周期設計的策略有: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延長材料的使用壽命;選擇無毒無害的原材料;減少對珍貴、稀少或環境敏感的資源的消耗;工藝過程管理;高效的配送系統;改進業務管理。
在延長產品生命周期的策略中,模塊化設計是一種應用較廣泛的方法。在模塊化設計中,其實現延長產品生命周期的策略就是通過實現產品的不同服務功能,模塊可單一使用,也易于更換和升級,根據需求的不同而實現不同的功能。圖3是一款多功能環保公交站臺,專為寧波商業中心設計。它采用模塊化設計,即站臺可隨意拆分組合,這種設計使得站臺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擴展,根據不同的實際需求,進行隨意的組合,不僅是延長了產品整體的生命周期,而且還能夠減少保養維修費用。
隨著人們對環境污染治理政策的轉變,由污染后治理轉變為從源頭上杜絕污染,產品生命周期設計在節約資源和防止污染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合理應用材料
在產品設計中合理的應用材料能夠達到可持續設計的目的。這里提到的合理應用材料是指:以最貼近自然的、對人體無害的、節省能源的材料滿足產品功能的需要,通過最少的用料來達到最佳的效果。材料的合理應用就要求設計師在進行產品設計的時候,要時刻都有可持續設計的意識,避免將有毒材料和那些經過提煉或者加工可能對環境產生危害的材料應用到產品設計中。當然,合理應用材料并不是只有一種思路,除了避免采用污染的材料,還有考慮材料的使用壽命等等。
塑料是一種對環境影響很大的材料,但是因為其在性能和價格上的優勢,一直沒有其它的合適材料能夠完全被取代。在可持續設計的指導下,通過新材料來替代塑料是一個大的趨勢。經過不斷地研究,一種以玉米為原料的新材料的研制很可能會取代塑料,這種新材料叫做“玉米淀粉樹脂”。其特點是能夠燃燒分解、生化分解,并且還能夠通過昆蟲吃食的方法消失,這就能夠很有效的解決“白色污染”??煽诳蓸饭揪驮浽邴}湖城冬奧會上使用了50萬只這種材料的一次性杯子,雖然這種塑料替代品的應用還不是十分廣泛,但是這為塑料替代品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
(三)技術創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可持續設計的問題上,技術的創新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
圖3是一款由美國的Frog Design公司設計的LED燈泡,這款設計與以往的傳統燈泡在外形上很像,它的特點就是將白熾燈鎢絲發光變成了LED發光,這使燈泡的壽命延長,并且更加的省電。LED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了能夠讓使用者在進行更換LED燈時以更低的成本更換,這款燈的基座插口采用了傳統白熾燈的基座插口。
LED的優點就是壽命長,無輻射和低功耗。LED因為自身的優越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在顯示屏、交通訊號顯示光源的應用LED等等。但是,LED技術從一個方面來說雖然是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但有調查結果發現部分LED燈中含有毒元素且其含量已經超過了監管部門制定的標準,通過普通填埋的方法處理這些廢棄的LED燈是會污染到土壤和地下水。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LED雖然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還是存在著其它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因此技術的發展給可持續設計帶來了一些好的產品技術,同時如果考慮不周全,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所以技術創新是可持續設計發展的有效途徑,技術創新能夠改善舊技術對環境和人類造成的污染或傷害,從根源上遏制了對環境的破壞,因此,通過科學的技術創新是能夠實現可持續設計思想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的。
(四)廢物再利用
廢物再利用是我們對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或者使用后廢棄的產品與部件重新設計,重復使用,以達到延長其生命的目的。這種方法的特點就是能夠增加廢物的價值,雖然廢物對環境的污染不可能完全地消除,但是能夠有效地延長材料的使用壽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材料的浪費。例如將飲料瓶變成花盆,瓶子變成小噴壺等。
圖4是一款諾基亞出品的最新環保手機。之所以叫做環保手機,是因為這款產品的外殼幾乎都是用廢舊物品制作而成的。金屬外殼是鋁制易拉罐回收再利用,底部的塑料部分則由普通的飲料瓶制成,而手機鍵盤則來自于廢舊的汽車輪胎。它的電路和屏幕也都采用了更加環保且省電的設計。雖然易拉罐、飲料瓶、汽車輪胎看上去是已經失去其價值,作為廢棄物被人們拋棄,但其實它們還是有其價值的,只要是通過合理的可持續設計,是能夠再次循環利用的。雖然這是一款概念手機,但是已經很好的給我們解釋了什么是廢物再利用,給廢物利用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四、小結
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前提下,全球變暖、氣候異常、災難頻發等都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因此人們對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可持續設計已經不再是一個時尚的學術詞語,它受到各國設計界的重視。通過對現有產品的可持續設計了解,我們可以看到,實現產品的可持續設計是有很多的創意方法的,例如:
(一)產品結構的創新,延長產品及零部件的使用壽命。具體方法:增加產品的耐用性;產品及部件能夠進行升級;產品結構易于維修;產品及部件能夠循環再利用。
(二)產品材料創新與合理利用,將構成產品材料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對于有污染的材料,可以找到其最優的替代品。
(三)構成產品的技術的創新,其目的就是通過技術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四)設計管理的創新。在產品設計初期就考慮到產品生命周期整個過程可能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做到防患于未然。
可持續設計在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理論的參照,與商業、產品的結合還不太成熟,在實際的操作上應用還不是很廣泛,還是受到一些公司的排斥,因此,可持續設計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
參考文獻:
[1]陳明著,羅家國,趙永紅.可持續發展概論.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8.
[2]許彧青著.綠色設計.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3]周仲凡著.產品的生命周期設計指南.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篇3
【關鍵詞】產品設計;機械結構;使用功能
設計方法是設計學理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對設計實踐具有現實性的指導作用,歷來為設計界學者所重視。如果缺乏對設計方法與工具的清楚認識,很難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使用,更不利于發展和創造新的方法和工具。通過經典機械結構移植手段實現新產品的開發,即利用現有工具來進行創新設計,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總結出一套簡單易行的設計方法。
一、運用和移植經典機械結構的意義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創造出無數經典的產品與結構形式。雖然設計師不可能深入了解每種機械結構,但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經常需要一些特定的機械結構來實現產品功能。按照傳統的設計方法,設計師只能向技術人員尋求幫助,過程費時費力,效率相對較低。如果設計師能獨立地將所需結構應用到產品設計中,將較大程度地提高效率。生活中,大到汽車、輪船,小到插座、臺燈,都包含了非常精巧的機械結構,不同機械結構之間的相互配合能實現多種復雜的功能要求。將功能特征作為切入點了解和掌握這些機械結構,對設計師而言并不困難。功能分析既是實現功能創新的重要方法,也是實現產品創新的關鍵技術,其將對實體結構的思考轉化為對產品功能的思考,以使設計師獲得更多元的設計構思。
二、如何移植經典機械結構
在實際設計活動中,設計師并不是在每次設計新的產品時都具備足夠的知識積累,以運用合適的結構實現產品功能,這就要求設計師能在短時間內找到設計所需要的結構。咨詢工程人員固然能得到有用的信息,但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給出的建議都過于專業,如果設計師對結構缺乏足夠的了解,將很難對其進行有效利用。這時,設計師若能從功能入手,探尋功能與結構之間的聯系,利用功能上的關聯性來尋找相關結構就能實現各種結構的再利用。這種利用功能上的關聯性實現結構再利用的方法,就是將機械結構進行移植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根據產品設計要求確定功能模塊。這一步驟就是將要設計的產品功能拆分成若干簡單的功能。例如,要設計一款能大范圍供暖的取暖器,可將其拆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個單元是發熱單元,其作用是產生熱量;第二個單元是操控原件,實現對取暖器的控制;第三個單元可設計一個轉向模塊。前兩個功能模塊都是取暖器的常規模塊,而轉向功能在取暖器上并不常見,這時就要將其獨立出來,進行創新設計。第二步,根據功能模塊來尋找相關聯的產品。這一步驟就是根據所需功能模塊來尋找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模塊的產品。上述例子中將目標鎖定在了“轉向”這一功能點,將其發散開,便能較為容易地找到電風扇、空調、園林綠化自動噴淋器等能轉向的產品的設計結構。第三步,提煉出相關產品中所需的機械結構。在找到具備類似功能模塊的產品之后,還要將所需模塊提煉出來,研究其對新產品設計的參考價值。電風扇能改變方向是因為后部的傳動機構;空調運用導流片的轉動來改變風向;園林綠化自動噴淋器則是利用水的壓力來推動噴淋器進行周期性轉動。將這三個功能結構提取出來,就能得到所需的功能模塊原型。第四步,改進機械結構使之應用在新產品上。在得到目標機械結構之后,設計師要對其應用環境進行研究,目標機械結構很多時候能在原有產品上發揮作用,卻無法在新的產品上實現設想中的效果。比如電風扇的轉向動力源自電動機的驅動,而在取暖器上并沒有電動機,因此,相同的結構如果要應用到取暖器上,就要設置額外的動力來源。空調通過導流片來改變風向,而取暖器大多都是采用熱輻射的原理將熱量散發出來,因此導流片無法應用到取暖器上。同理,園林綠化自動噴淋器的轉向結構也無法應用。按照以上四個步驟來進行經典機械結構的移植,并不需完全掌握這些機械結構,設計師只需要了解其功能特征和實現條件,就能將其進行應用,而這是很容易實現的。設計師通過模塊化的思維對身邊的產品進行分析和提煉,就能不斷積累這些功能結構的知識。模塊化的思維作為一種高度理想化的思維模式,對人們認識和整理復雜的事物能提供較多幫助。
三、運用經典機械結構移植的設計實例
為了驗證上述理論的有效性,筆者將其運用到一款教學用課桌椅的設計上。傳統課桌椅一般朝一個方向固定在地面上,不能同時滿足教師講課和前后桌的學生之間相互討論的要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款能轉向的課桌椅,而且轉向后也要保證其功能的完整性。下面筆者利用上述設計方法,對這一設計項目進行分析。
(一)功能模塊的確立
傳統課桌椅可分為兩個功能模塊,一個是固定支架,一個是支撐臺面,僅依靠這兩個功能模塊并不能實現課桌椅的轉向,因此需要設計一個新的功能結構來達成這一目的?,F設想三種方式(圖1)來實現這一功能。方案一是將支撐臺面設計成能在豎直方向進行滑動的形式,滑到上端可作為桌面,滑下來就成為椅面;方案二是將桌面和椅面作為整體,通過水平方向上的轉動來達成目的;方案三中桌面和椅面同樣作為整體,不同之處在于其是在豎直方向上進行旋轉,將桌面變成椅面,將椅面變成桌面。
(二)根據功能模塊來關聯相關產品
在有了設計方向之后,就可以根據所需的功能模塊去尋找相關產品。方案一中運用到了一種滑動機構,其不僅能夠滑動,在滑動到兩端的位置時還要保持固定,這時可以借鑒千斤頂和固體膠棒的原理,這兩者都能在豎直方向伸縮的同時又保持穩定。方案二和方案三都運用到了旋轉機構,它們都是在一定范圍內旋轉,而且也需要在兩個極端位置保持固定。這與電風扇的搖頭功能類似,但電風扇需要電力驅動,故排除?,F要尋找到一種簡單的機械結構,不需要額外的動力來源,僅靠人力就能完成操作。要實現其轉動并不難,難點在于兩個端點位置的固定,因此,這里將能夠在兩點實現固定的功能模塊分離出來,作為重點突破對象。生活中這樣的結構很多,最典型的有圓珠筆、插線板開關、儲存卡插口等。通過以上的發散思維,即使不能找到可以直接套用的機械結構,也能通過思維的延伸對功能模塊進行深入挖掘,以得到有關聯性的產品,再從這些產品出發提煉出所需的關鍵部分。
(三)提煉相關產品中所需的功能模塊
找到了功能模塊上具有關聯性的產品后,接下來就要將所需的或相關的功能模塊進行分離和提煉。在上面提到的例子中,關聯到的產品有千斤頂、固體膠棒、圓珠筆等,現將每一種產品進行分析,得出所需功能模塊。普通的液壓千斤頂的結構主要包括一大一小兩個液壓缸。通過管道連接油箱,管道間配上特定的閥門,從而實現其功能;固體膠棒則更為簡單,它就是一組螺栓和螺絲,螺栓和外殼保持水平方向上的固定;圓珠筆是典型的Push-Push結構,按一下,筆尖彈出,再按一下,筆尖收回,依靠內部兩個帶有斜齒的零件間歇式錯位來實現。
(四)改進機械結構
現對上述機械結構進行分析:千斤頂的必要構件包括液壓缸、管道、油箱、閥門等部件,要將這些部件應用到課桌椅上具有較大的難度。首先,液壓缸和油箱具有較大的體積,而且這些設備一般是使用在工業設備上,安裝在一款課桌椅上難免大材小用,也難以體現課桌椅的產品特征。很明顯,這種結構在理論上可行,但實際應用會出現難以調和的矛盾,因此放棄這種結構,將重點放在圓珠筆結構上。要運用圓珠筆的這種結構,課桌椅的設計必須采用縱向旋轉的方式來實現。桌面和椅面將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固定在支架上,通過轉動來實現課桌和椅子狀態的切換,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這兩個狀態的固定。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一個鎖定結構必不可少,其要求是在整體桌椅轉動時,鎖定部件能收起來,而到了兩個極限位置,又能彈出來卡住整體桌椅。如果將鎖定部件的收縮和整體桌椅的轉動兩個動作分開進行,技術方面比較容易實現,但會對用戶造成不便,因此需要將這兩個操作整合在一起,以實現只將整體桌椅轉動到一定位置就能自動卡住。要實現以上的設想,就需要在兩個操作之間建立起聯系,讓轉動桌椅的動力傳遞到鎖止件上,而鎖止件又能在恰當的位置鎖住桌椅。將這個過程與按壓圓珠筆進行類比,桌椅的兩個鎖定狀態剛好對應圓珠筆筆芯彈出和收縮兩個狀態,而圓珠筆筆芯伸縮這一結果可以轉化成鎖止件的伸縮。圓珠筆通過按壓就能實現筆芯的伸縮,與之相對應,從椅子狀態變成桌子狀態時,可以直接用人力轉動實現,這個過程類似于圓珠筆筆芯按出的過程。而要將桌子變成椅子,只需按相同的方向稍微旋轉,然后放開,就能在重力的作用下實現。這個過程類似于圓珠筆筆芯已經按出去了,再稍微按下去一點它就會彈回來。這樣,在一款新產品上便實現了整個機械結構的移植。結語模塊化不僅是一種設計方法,還是一種思維方式,如果設計師能將其轉變為一種思維習慣,將對功能模塊移植方法的掌握大有裨益。而功能分析是實現功能創新的重要方法,也是實現產品創新的核心技術。通過對生活中各種常見功能結構的觀察和分析,發現它們廣泛的適用性,進而提出一種利用機械結構移植來進行設計的方法,對功能性產品的設計具有積極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時迪,厲珺.設計研究方法與工具在不同領域內的定位研究[J].包裝工程,2016(4).
[2]成思源,呂瑟,卜研,等.基于功能&結構分析與TRIZ理論集成的產品創新設計[J].包裝工程,2016(6).
[3]施進發,游善華,梁錫昌.機械模塊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7.
[4]劉杰,侯智,廖林清.基于功能分析的產品創新方法的研究[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04(8).
[5]劉和山.典型技術的產品可用性設計方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4.
篇4
關鍵詞:界面設計;概念模型;原型設計;可用性;用戶體驗
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界面設計這個詞,也有越來越多相關行業人員開始從事界面設計的工作。然而,界面設計作為一個新興行業,目前在我國存在著機會大、門檻低的現狀,并且也還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行業準則。據了解,目前國內界面設計(UI)崗位的從業人員大部分來自工業設計專業、視覺傳達專業、動畫專業以及心理學專業等。因此,本文嘗試著簡單的介紹界面設計的程序與方法,旨在為希望從事界面設計行業工作的人們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產品界面設計的方法和程序,也不外乎包括大概四個階段,用戶需求的調查與分析階段、設計概念的構思與深入階段、概念原型設計階段、評估與驗證階段。
1 用戶需求的調查與分析階段
一個產品或設計的產生首先是從需求開始的。不論要設計的對象簡單與否,都應該根據使用對象的需求、行為習慣以及產品的功能、技術、視覺風格等角度來進行設計。產品界面設計也需要依托人――機――環境的大背景進行研究。具體用戶需求的調查和分析包括調查用戶的客觀需求和設計師對需求的主觀分析兩部分。
(1)調查用戶的客觀需求。首先要確定目標用戶人群。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定位,其喜好、習慣、品味也都有很大差別。只有確定了用戶人群才知道產品和服務是為誰設計的,才能在不浪費資源的情況下,有的放矢的針對特定的用戶展開調查工作。常用的調查方法包括田野調查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訪談法等等,調研人員可以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使用不同的調研方法,甚至可以各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目標用戶的性別、年齡、生活以及工作環境、用戶的品位趨勢、用戶對產品的功能需求、對產品的情感需求等等。
(2)設計師對需求的主觀分析。收集到大量的調查結果后,設計師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對這些需求進行科學的分析。在分析過程中,主要需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個因素是考慮該項用戶需求是否具有代表性。只有該項需求在具有大量數據支持,并且在用戶調查情況中較為普遍,才具有被研究的價值,因為界面設計產品只有針對市場主流用戶才能最有效地獲得最大利潤。第二個因素是評估用戶對產品的需求是否具有開發價值。設計師要從產品概念產生時就幫商家節約開發成本。第三個因素是用戶需求的可實現性。如果該項用戶需求是目前科技無法滿足的或需要超額成本投入,設計師就有必要考慮將該需求剔除或保留,以備技術發展成熟時再考慮實現。
2 設計概念的構思與深入
產品界面設計概念是在已獲得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系列初步設計,其目的是將用戶需求進一步轉化為產品概念。設計概念不斷完善的過程就是把用戶的需求轉化為最佳的概念模型,以便于設計師的理解與評估,并最終與用戶需求同步,達到建立有用、好用和想用的產品界面概念的目的。其中,概念模型是產品概念的表達形式,它的形式種類多種多樣,可以是草稿紙上的快速手繪、簡單的紙片模型、也可以是電腦上的二維效果圖或三維建模。按照使用角度來分它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設計師對系統或產品進行描述時產生的概念模型。一類是用戶在使用系統或產品的過程中形成的概念模型,也就是用戶的心智模型。
設計產品概念模型的過程大概分為四個步驟:步驟一:根據用戶需求對產品概念進行定義。產品概念的定義可以通過文字、表格、草圖等多種形式來表達。步驟二:發散思維生成多個產品概念。概念的發散的方式包括用戶調查、專家咨詢、專利和文獻檢索、網絡搜索、同類產品比較、同類產品比較、頭腦風暴和情緒版等等。通常在短期項目中較多采用頭腦風暴的方法,這種方法效率較高且容易產生不錯的新想法。步驟三:對產品概念進行初步評估。可以在設計團隊、用戶、專家以及相關人員之間進行,這樣專業性比較強,同時也節省了時間和成本。步驟四:反復迭代生成最終的產品概念。反復迭代的過程就是對產品概念進行反復的評估、實驗、修改,并得出最終經過檢驗的產品模型。
3 原型設計
原型(prototype)是產品概念的形象化和具體化,是一個或多個維度上對產品的一種近似和有限的表現形式。[1]可以表現為草圖、線框圖、聲音、視頻、網頁模型、實體模型等。原型不受到制作技術、制作工藝、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它的目的是最真實的還原產品的設計概念。界面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多維度的存在,隨著科技的發展,界面設計的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因此,原型設計是界面設計研究過程最適合的研究工具。原型設計更加自由、隨意,設計師們不需要因為謹慎的設計一個原型,而影響自己的靈感。世界著名的IDEO設計公司團隊中,他們對原型設計有著極大的包容度,甚至即便知道某些結果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他們還是堅持完成原型的構建,因為這樣不但有利于快速發現不合理的地方并快速修改,說不定還會有意外的驚喜。原型又包括低保真原型和高保真原型。低保真原型(low-fidelity prototype)的制作成本較低,時間和精力的花費也相對較少,只為快速呈現出概念的效果。低保真原型的表現方式包括草圖、線框圖、紙面原型等。高保真原型(high-fidelity prototype)的制作成本較高,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相對更加接近最終的效果。高保真原型的表現形式包括精致的油泥模型、發泡模型、石膏模型等,以及可以進行交互操作的界面、視頻等等。
4 評估和驗證
評估和驗證的過程就是對界面產品的概念和原型進行評估和驗證的階段。其實產品的評估和驗證就是一個無限循環的糾錯和改進的過程。我們通過展示產品來傳達設計理念,通過使用產品來評估和驗證設計成果,然后根據用戶反饋的信息進行修正,從而進一步的完善產品。產品界面設計主要從可用性和用戶體驗這兩個方面進行評估和驗證。
(1)可用性(usability)這個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的。ISO9241/11(國際標準化組織)中的定義是產品被指定用戶在特定環境中高效率、滿意的使用并達成特定任務的程度。一個界面設計產品的可用性評估的內容包括:用戶是否可以集中注意力獨立完成操作、系統是否操作簡單且易學、是否需要用戶刻意的記憶計算機軟硬件的知識、用戶學習操作的時間長度、在非正常的環境下用戶是否能夠正常操作、用戶是否能夠較少出現錯誤等等。可用性是檢測一個產品界面設計是否有用、好用的標準??捎眯栽u估的指標包括:易學性、效率、可記憶性、錯誤率、滿意度這五個指標。
(2)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Donald Norman提出的。ISO 9241-210標準中的定義是用戶對于期望使用的系統、產品或服務等的認知和反饋。用戶體驗的評估內容包括考察某件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是否令人滿意、操作是否有趣、是否富有美感、用戶在情感上是否能得到滿足等等。然而影響用戶體驗結果的因素又包括三個方面,即使用者的狀態(生理、心理)、系統性能(產品、服務、系統等的客觀條件)、環境(事件發生時的客觀狀況)。需要綜合以上三個因素,才能較為全面、客觀的完成用戶體驗的評估工作。只有一個具有優良用戶體驗的界面產品才能讓用戶產生想用的念頭。然而,用戶體驗是來自于用戶的一種較為主觀的心理感受,其評價標準大致包括,該產品在使用中是否令人滿意、是否令人愉悅、對用戶是否有益、是否具有美感、用戶在情感上是否滿足等等。
篇5
內容摘要 :基于企業對產品投資成本的變動,本文提出了一種產品優化設計的方法。該方法建立了投資成本、約束資源和設計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通過這種關系,企業決策者可以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調整相應的投資成本和資源量,以提升產品的升級換代。本文運用此分析方法,對一個飼料配方的實例進行了分析和設計。
關鍵詞:產品 優化設計 投資成本 線性規劃
企業在生產活動中,經常需要對現有產品進行升級改造,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企業必須要增加相應的投資成本。在企業追加投入的情況下,如何確保產品的升級改造取得預期的效果,關系到企業未來的發展成敗。
本文以此為背景建立了一個以投資成本為目標函數、以資源為約束對象的線性規劃模型,由此可獲得產品的一種最佳設計方案。由于模型所描述的市場環境是動態變化的,企業不可能通過生產一種不變的產品型號(即使當前是最佳的)來滿足未來復雜多變的市場需求,必須不斷調整投資成本和約束資源,以促進產品的多樣化和升級換代。這涉及到模型的優化后分析,而優化后分析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根據本文所討論的問題背景,筆者提出了線性規劃模型的一種新的優化后分析方法,這種優化后分析方法建立了投資成本、約束資源和設計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通過這種關系,企業決策者可以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調整相應的投資成本和資源量,以產生更合適的設計方案,確保產品的升級改造取得預期的效果。本文運用此分析方法,對一個關于飼料配方的實例進行了分析和設計。
產品優化設計方法
假設一個產品由n種原料構成,其含量分別是,x1,x2…,xn,如果要求該產品在滿足規定的資源約束條件下,使投資成本最低,則產品設計方案應該由以下的線性規劃模型確定。
(LPM)minf = cT x
s.t.Ax≥b,x≥0
其中,x∈Rn是設計向量,c∈Rn是費用(成本)向量,Ax≥b是由m個資源約束不等式:gi=ai1 x1+…+ain xn≥b(i=1,…,m)構成的不等式組。令xn+i=gi -bi(i=1,…,m),xn+i則是產品的第i種剩余資源量。
采用單純形法求解模型(LPM),本研究可以獲得產品的一個最佳設計方案。不妨設(LPM)的最優基本解為xB*=b*,xN*=0,最低投資成本(目標值)為f *,則(LPM)的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可表示為:
f = f *- c TN* xN *(1)
xB* = b*-B*-1 N * xN * (2)
其中,B*與N *分別是最優基矩陣與非基矩陣,c TN*=cTB*B*-1 N *-cTN*是與非基變量xN *相應的縮減費用(the reduced costs)。
由于市場環境時時處于變化之中,因此決策者必須不斷加大投入,研發新的產品來滿足未來的市場需求。開發新產品的一種方式就是調整原產品所含各種功效資源的配重(比),以產生具有不同功能的產品(系列)。相應地,企業在模型(LPM)的最優單純表(原產品的開發設計)的基礎上,對投資成本進行了調整。如果決策者將投資成本 f 從最低成本 f *增加到 f ,則投資成本平面:cTx = f 與模型(LPM)的有效資源約束:xN *≥0相交產生一個新的有界凸多面體,本文稱之為投資成本、約束資源和設計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體,記為S f,在這個動態關系體上,每一點都對應一個新的產品設計方案,它們具有不同的功效資源。注意到S f有n個極點,不妨設S f的第j個極點為:
x j(f)=(x1j(f),x2j(f),…,x jn+m(f)T,j=1,…,n
根據凸集的有關理論,S f中的任意一點x可以表示成它的所有極點的凸組合,即:
(3)
其中,0≤λj≤1(j =1,…,p),且。
假設c TN * < 0,通過式(1)和(2),可以求得S f的n個極點的坐標為:
其中,
是矩陣-B*-1 N *的第k行第j列元素。上述極點坐標可統一表示為:
(4)
將式(4)代入(3)中,得:
(POM)(5)
(POM)就是優化后分析模型。這是產品設計變量xi(i =1,…,n)和剩余資源量xn+i(i =1,…,m)關于新增的投資成本f的線性函數。于是,對新增的投資成本f,本文可以通過調節參數λ1,…,λn的適當取值來控制產品中不同功效資源的含量,從而產生新的產品(系列)設計方案,滿足未來市場的需求。
一般地,λj(j =1,…,n)相當于分配給各功效資源的權重。當時,所有功效資源在產品中均衡配置;當被賦值較大時,相應的功效資源在產品中所占比重就大。λj(j =1,…,n)的具體取值,由決策者和研發人員根據市場的需求、產品的試制狀況確定。
模型應用
本文以張建平(1989)提出的一個飼料配方問題為例來闡述本方法的應用。設有八個飼料原料:玉米、大麥、麩皮、豆餅、魚粉、槐葉粉、骨粉和石粉,分別配重x1、x2、x3、x4、x5、x6、x7和x8公斤,要制成一噸的飼料,使所配飼料滿足規定的八種營養成分(即消化能g1、可消化蛋白g2、粗蛋白g3、賴氨酸g4、蛋+胱氨酸g5、鈣g6、磷g7和粗纖維g8)要求,且總成本最低。
根據張建平(1989)給出的八種飼料原料的技術經濟指標,本文得到該飼料配方的一個線性規劃模型如下:
min f =0.236x1+0.256x2+0.132x3+0.43x4+
1.76x5+0.222x6+0.18x7+0.06x8
s.t. g1 =3.43x1+2.91x2+2.53x3+3.21x4+2.73x5 + 2.6x6≥3200
g2=64x1+74x2+90x3+346x4+439x5+132x6≥115000
g3=85x1+105x2+135x3+424x4+536x5+190x6≥150000
g4=2.9x1+3.5x2+5.8x3+28.1x4+24.7x5+ 10.6x6≥5600
g5=2.3x1+2.6x2+6.8x3+13.4x4+16x5+
2.2x6≥3700
g6=0.2x1+0.4x2+2.2x3+2.8x4+31.6x5+4x6
+300x7+400x8≥5000
g7=2.1x1+4x2+10.9x3+5.9x4+11.7x5+4x6 +135x7≥4100
g8=13x1+65x2+104x3+61x4+0x5+125.7x6≤45000
x1+x2+x3+x4+x5+x6+x7+x8=1000
x3≤70,x5≥40
x1,x2,…,x8≥0
應用MATLAB V6.5語言編寫了單純形算法和本文提出的優化后分析程序。通過該程序求解上述飼料配方線性規劃問題,得到八個飼料原料的最優配方是:675.7015,0,70.0000,96.3468,40.0000,110.2964,3.2622,4.3931 (公斤),及最低總成本為:f *=305.8712 (元)。在按最優配方配成的飼料中所含各種營養(資源)量分別是:消化能g1=3200、可消化蛋白g2=115000、粗蛋白g3=150130、賴氨酸g4=7230、蛋+胱氨酸g5=4200、鈣g6=5000、磷g7=4100和粗纖維g8=35810,由此可見,除粗蛋白、賴氨酸,蛋+胱氨酸和粗纖維的指標“超過”了給定的限度,其它營養元素的指標恰好達到給定的限度。
若根據市場需求,企業打算將每噸飼料產品的投資成本增加到f =310元,以研發新的飼料產品系列,要求在給定的成本預算下,在保持八項營養(資源)量和兩種原料(麩皮和魚粉)不低(或不高)于原來制定的最低(或最高)標準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所配飼料的某一(幾)項營養指標。為此,本文建立該問題的優化后分析模型如下:
(POM)(6)
其中,x8+i =gi - bi(i =1,…,7),x16 =45000 - g8經計算,可得:
在(6)中,增大λ2的取值,可調高飼料產品中消化能的含量。若取λ2=0.8,λ3=0.2,λ j=0(j=1,4,5,6,7),得到一個新的飼料產品的配方:713.32,0,70,113.87,40,54.659,3.5595,4.585(公斤),該產品所含各種營養(資源)量分別是:消化能g1=3240.645、可消化蛋白g2=116128、粗蛋白g3=150190.14、賴氨酸g4=7241.9、蛋+胱氨酸g5=4402.8、鈣g6=5000、磷g7=4100和粗纖維g8=30370,由此可見,當投資成本調整到310元/噸時,可研制新的飼料產品,使其消化能比原來提高40.645兆卡/噸,同時,可消化蛋白提高了1128克/噸,其它營養元素的指標都滿足最低(高)標準要求。
如果需要調高新產品中鈣的含量,可在公式(6)中增大λ4的取值。我們不妨取λ4=0.85,λ3=0.15,λj=0(j=1,2,5,6,7),得到一個新的飼料產品的配方:710.16,0,70,127.87,40,25.928,3.8485,22.201 (公斤),該產品所含各種營養(資源)量分別是:消化能g1=3200、可消化蛋白g2=116974、粗蛋白g3=150394.6、賴氨酸g4=7321.3、蛋+胱氨酸g5=4519.8、鈣g6=12056.6、磷g7=4100和粗纖維g8=27571,這樣,新產品配方的鈣含量比原來提高了7056.6克/噸,同時,可消化蛋白提高了1974克/噸,其它營養元素的指標都滿足最低(高)標準要求。
總之,決策者可以根據環境變化、市場需求、原料供給等因素,通過優化后模型的分析求解,重新設計合適的飼料配方。
結論
眾所周知,好的產品必須有足夠多的研發資金的投入作保證,但資金投入的增加不一定能帶來好的研發結果,必須要有科學的分析方法。本文提出的線性規劃優化后分析模型為企業在產品研發投資過程中的產品設計決策提供了一種定量分析方法。通過投資成本的變動(增加),可以根據投資成本、約束資源和設計變量之間的關系,設計出滿足未來市場需求的新產品(系列),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討論的投資成本僅僅指新產品的原材料成本,而不包括人力成本、研制成本等費用。
參考文獻:
1.萬蓉.線性規劃[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88
2.張干宗.線性規劃[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3.ei-wang Gao. Options strategies with the risk adjust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 192(3)
4.Pei-wang Gao. An efficient bound-and-stopped algorithm for integer linear programs on the objective function hyperplane.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007, 185(1)
5.張建平.模糊線性規劃及其在飼料配方上的應用[J].系統工程,1989,7(4)
篇6
【關鍵詞】電子通訊產品 ESD 防護設計 方法
電子通訊產品ESD防護設計是通訊企業所面臨的重要難題,其不僅影響產品的質量性能,還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由于ESD問題涉及很多領域,它不但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還影響材料供應商與產品使用者,使得ESD問題控制難度增大。因此,針對ESD靜電釋放帶來的影響,對電子通訊產品進行ESD防護設計,并采取有效的防護方法,避免產品在設計、生產以及使用過程中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
一、ESD對電子通訊產品造成的危害
(一)元器件損壞
因摩擦或人體釋放靜電而產生電流,對電子產品內部元器件造成電磁干擾,使得電子元件接受信號出現錯誤,進而影響電子元器件正常運行,一般情況下,經常會發生死機、黑屏等現象。具體來說,當靜電釋放后產生電流,周圍電磁場發生變化,致使電子產品運行效率降低,進而導致電子產品失效。發生這種情況很難檢測出電子元器件的損壞程度,因而造成非常大的損失。
(二)錯誤的信息
ESD能夠產生靜電電流,雖然其干擾范圍不大,但是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尤其通信技術日益發達,人人手中都有通訊產品,這也使得靜電釋放對電子產品的影響范圍增大。通過多次試驗檢測能夠了解到ESD是一種脈沖干擾,當靜電釋放對周圍電子產品造成影響時,其內部系統就會出現錯誤的信息,致使內部系統癱瘓。
(三)靜電可吸附微粒物
在生活中,我們在梳頭發的時候經常會釋放靜電,使得梳子將頭發吸附起來,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摩擦產生靜電的現象。當空氣中微粒物被靜電電荷吸附時,電子產品內部將受到污染,降低了電子產品運行效率,長時間出現這種狀況,就會造成電子產品內部器件發生故障。
二、電子通訊產品ESD防護設計中需注意的事項
要控制ESD不發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進行電子通訊產品設計時,應對ESD防護設計給予足夠的重視,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元器件的有效防護,在生產、運輸過程中也要進行有效防護。以下將對電子產品ESD防護設計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確定防護等級
ESD防護設計應遵循相應的等級原則,這是做好防護工作的基礎。一般情況下ESD防護方案執行等級分為基礎防護和全面防護?;A防護是對有傳導性的工作面進行接地處理,可以采用聚乙烯進行保護包裝。全面防護是對產品從設計、生產、包裝以及運行過程進行有效的防護,確保防護設計滿足防護效果。防護等級應根據相關規定設置。
(二)管理控制ESD問題
要做好ESD防護方案,就必須對易發生ESD的部位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要指派專門的防護管理員對整個防護方案進行審核和驗收,保證防護方案的可行性與可靠性。
(三) 有針對性防護
在進行電子產品設計之前,就應該考慮ESD防護設計,避免ESD問題對后期的開發使用造成影響,起到降低研發周期和成本的作用。在確定電子產品設計之后,要對ESD防護進行重新考慮,避免產品設計過程中以及設計完成后沒有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盡量避免生產階段出現變更設計,不然會影響ESD的防護效果。
三、設計方法
(一)防護等級的確定
電子通訊產品防護設計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避免防護過程中出現漏洞,對電子產品的每一個元器件以及所有裝置,都要運用抗ESD的對策。隨著人們對ESD防護的要求不斷提高,企業要制定有效的防護等級,當各項防護操作步驟完成之后,要對防護效果進行有效的檢測,避免防護效果得不到保障,影響產品質量。
(二)數據獲取的有效性
要實現電子產品數據獲取的有效性,就需要提高產品裝置的可靠性。HBM分類數據無法與ESD的防護對策相聯系,主要是因為這些裝置只有在HBM測試中才能進行分類,而對于ESD防護對策沒有給予充分的考慮。采用新的測試方法、數據分析方法在電子產品ESD防護設計中,能夠避免電子產品在數據信息獲取上受到ESD的影響,獲取更加有效的數據信息。
(三)裝置監控
對電子通訊產品進行監控,能夠提高電子通訊產品內部系統的可靠性,監控設備的主要檢查內容包括:接地線的完整性、工作面的接地情況以及生產包裝過程中接地腕帶是否有效佩帶等。如果工作時使用到電離設備,就必須進行嚴格的檢查,避免造成設備出現故障,影響正常工作。同時,設備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離子,在不滿足平衡狀態的情況下,會形成一種特殊的靜電流,進而給電子通訊產品ESD防護效果造成影響。
四、結語
綜上所述,ESD問題涉及很多領域,對電子通訊產品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另外,電子通訊產品ESD防護設計涉及很多方面,無法有效保證電子產品不受ESD問題的影響。因此,在實際防護設計過程中,應提高防護等級,對電子通訊產品進行全面的ESD防護設計;結合電子通訊產品內部系統的實際情況,制定良好的ESD防護方案,并且從電子通訊產品設計、生產、包裝以及運輸等角度,提供全程ESD防護控制措施,這樣才能對電子通訊產品實施有效的防護,真正提高電子產品的質量性能。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動畫;產品設計;跨界應用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3-0185-01
可以說,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產品設計已經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街小巷中我們隨處可見產品設計的身影,產品設計已廣泛的得到了運用。產品設計的形式和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作為一種獨特的造型語言和表現方式,動畫造型有著與其他設計本質區別的風格和特征,它豐富的幽默感和想象力,夸張的造型以及鮮亮的色彩運用,能快速抓住消費者的眼球,產生強烈的購買欲望,使產品具有無可比擬的市場競爭力。動畫造型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給商品帶來的利潤誘惑,以至于產品廠家逐步開始關注將動畫造型運用到產品的設計中,形成了一種新的設計風潮。
但和其他現代藝術形式一樣,動畫造型設計在中國的起步和發展都相對滯后,在理念、方法、手段和技術等方面與西方相比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就使得動畫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移植和運用顯得生硬而缺乏藝術性,無法體現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價值。從事動畫產業或產品設計的人士已經開始關注到這一現象,就這些學者在梳理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這些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動畫造型在產品設計中運用的發展進程,但在真正的將動畫造型的工藝方法運用到產品設計的內涵建設中去,以及目前設計市場整體意識薄弱,產品設計者們并沒有將設計意識上升為社會意識,沒有將不同的設計專業領域進行跨界融合。本文主要就是依據在動畫造型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找到一種不一樣的設計途徑與思路,打破產品設計帶給人們的統一化、流程化的感覺,將動畫造型融入到產品設計領域中來的目的也是希望借此契機能夠給產品設計帶來新奇的、趣味的、個性化的面貌。同時,也可使有動畫造型感的產品在市場商業競爭中更具選擇性,能夠產生更好的品牌效應,帶來更多的商業利潤。我們結合動畫造型的特點、功能和美學價值入手,從以下兩方面探究動畫造型在設計上的形式美感與產品造型設計相結合的方法:
一方面,夸張、有趣的動畫風格運用的產品的造型設計中??鋸?、有趣的表現風格在動畫造型領域的使用是司空見慣的,也可以看作是動畫形象的代言詞。動畫造型的受眾群體一般多以兒童為主,近幾年,也有很多青年人被動畫形象所吸引。所以動畫形象在本身簡潔的基礎上,都以夸張的面貌表現出來。這也是動畫造型吸引人們眼球的強項之一。我們理論研究,將這樣的造型設計風格運用于產品造型設計中去,無疑會增強產品造型外在形式感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會提高產品在消費市場的競爭力,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提升產品設計的銷售空間?!跋葘嵱煤缶瘛?,在我們日益發展的社會經濟發展下,人們的物質水平已經大幅度提高,產品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實用“道具”,我們也要找到合適的“舞臺”,不能只是在考慮滿足產品實用性的基本功能了,還要追求符合現代大多數消費者的審美功能。這對提升產品的視覺品質和吸引力有極大的幫助。簡言之,我們通過外在造型和內在功能的享受,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心靈的放松。找回我們純真的童趣。
篇8
關鍵詞:用戶需求 產品屬性 轉化 方法認知其識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6)01-0068-04
1 引言
當前,產品設計提倡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因此,設計要關注用戶的真實想法。設計師在進行產品設計時應該結合用戶的觀點進行設計,這需要一種更科學有效的方法,將用戶和設計師在需求到產品屬性轉化上的認知呈現出來,并找到設計師和用戶在認知方面的共識,避免設計師通過自己的主觀感受進行產品設計。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得到一種科學有效的需求轉化為產品屬性的有效途徑,以便于設計出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
2 方法目的鏈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MEC理論是綜合產品屬性、產品結果利益及價值的簡單結構,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了解消費者行為。
在市場營銷中方法目的鏈理論是研究產品屬性,用戶使用結果和利益以及價值之間的關系,以此未了解顧客是如何、為什么選購某種產品的,產品設計中,用戶的需求是受用戶的價值觀影響的,用戶的需求必須通過產品屬性來實現,將這種方法引用到產品設計中就可以回答如何設計產品以及為什么這樣設計的問題,在進行產品設計時要以用戶的需求為目標,產品屬性與用戶需求之間存在著很直接的相關性,產品設計的目的是滿足用戶的需求,用戶的需求受用戶的價值觀影響,并且,用戶需求的滿足需要通過產品屬性來實現,因此用戶需求,產品屬性和用戶的價值觀之間形成了一條關系鏈。在產品設計中借鑒方法目的鏈理論的研究方法,需要對原有方法目的鏈的結構進行改進,將使用結果層換成用戶需求層,因為在市場營銷中用戶選購某種商品的目的是實現某種使用結果或利益,而在產品設計中,設計是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
3 用戶需求到產品屬性的轉化過程
設計師關注用戶的真實想法才能避免設計的主觀性,才能使產品設計滿足用戶的切實需求,因此,在用戶需求到產品屬性的轉化上應該更加科學有效。
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屬性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將用戶和設計師在需求到產品屬性的轉化上的認知進行呈現,并找到設計師和用戶在認知方面的共識的過程。在產品設計中,借鑒聯合模板技術,事先確定有關產品屬性、用戶需求和價值的列表。將思維導圖分為價值、用戶需求和產品屬性這三層,因為在產品設計中,用戶的需求是受用戶的價值觀影響的,用戶的需求必須通過產品屬性來實現,這三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制定認知結構模型,通過進行結構性的,定性的認知導向研究,取得適用于產品設計的方法目的鏈,并制定指導產品設計的價值層級圖。
模型的構建主要分為三部分,首先構建一個呈放射狀的思維導圖(價值一用戶需求一產品屬性)去呈現設計師有關產品的認知。其次,創建一個評分矩陣,通過為屬性一結果和結果一價值矩陣中的一對元素之間的關系進行評估和賦值來給用戶提供一個表達他們觀點的機會。再次,設計師和用戶之間認知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將被區分開來。這樣設計師可以了解他們的認知結構相比用戶有著怎樣的差異,同時,也可以得到設計師和用戶達成的共識,并以此來指導設計。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3.1 構建設計師的認知結構模型的步驟
認知結構模型的建立是由設計師完成的,通過認知結構模型可以了解設計師對于產品屬性、用戶需求、價值之間的相關性的認識。
(1)建立編碼――為了方便用戶根據方法目的鏈模型進行評分和賦值,然后將收集到的價值、用戶需求、產品屬性、邀請3名設計師進行編碼和分類,編碼要采用數值編碼的形式,編碼的重點不在于關注各個要素,而是厘清要素間的關系,同時,編碼所反映的內容必須清晰而全面。Gutman (1982)提出分類結果要由其他編碼人員進行復檢,從而保障其一致性。
(2)首先把設計主題這個關鍵詞放在紙的中心,然后按照價值、用戶需求、產品屬性這三個層次從這個中心擴展其范圍。
(3)主要的分支將擴展出各個較小的分支,只能標注一個關鍵詞在各自分支上。
(4)所有較小的分支從主要分支中被擴展出來形成樹狀圖;主要分支和較小分支的分支線粗細遞減。
3.2 建立綜合關聯評分矩陣
建立綜合關聯矩陣是為了通過讓用戶評分的方式獲得用戶對產品屬性、用戶需求和價值之間的相關性的認識。通過矩陣,采用量化的方式實現被訪用戶的數據整理分析。有助于整合和量化消費者的認知取向,并以建立的矩陣來構建出價值層級圖,簡稱HVM,從綜合關聯矩陣可以看到,橫軸和縱軸包含了所有的編碼,而矩陣的每格都有自己的含義,表示在階梯矩陣中產品屬性層的各元素與用戶需求層的各元素之間的關聯程度,或者用戶需求層各元素與價值層各元素之間的關聯程度。
3.3 建構價值層級圖
通過方法目的鏈模型和關聯矩陣可以得到設計師和用戶對于產品屬性、用戶需求和價值這三層中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的共識,得到需求轉化為產品屬性的方法。由此可以得到幾條指導設計的方法目的鏈,根據所得方法目的鏈構建價值層級圖,在層級圖中所涉及的元素都可以采用編碼內容作為依據,而連接的線條則以關聯矩陣表中的連接順序為主,價值層級圖展現了產品的屬性、利益和價值,在MEC中的整體關聯關系。
4 設計實例應用
以老年人人移動通信設備為例,確定從用戶需求到產品屬性的認知結構模型,以實現用戶需求到產品屬性的轉化。
案例研究“老年人個人移動通信設備”詳細解釋了用戶如何考究設計師所產生的想法,然后雙方達成共識。在研究開始時,設計師使用思維導圖構思,并確定由26項“屬性”元素13項“需求”元素,和5項“價值”的元素構成的認識結構模型。然后,建立一個關聯矩陣讓被調研的用戶對屬性和需求之間的關聯度進行評價,以此可以得到消費者和設計師對“老年人個人移動通信設備”的認知異同,以及它們之間的聯動關系。最后,精簡的價值層級圖被用來表示設計師和用戶達成一致認知的想法,并利用這些信息指導產品設計方針。
4.1 確定從用戶需求到產品屬性的認知結構模型的三個層次
(1)價值是對特定行為或生活的終極狀態的一種持續性信念,會影響個人的行為方式或生活目標。依據Kahle (1983)所提出的List ofValues(LOV)中的九項價值并參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確定價值,將價值確定為溫馨的人際關系、滿足自我、趣味生活、安全感和成就感。
(2)通過訪談法、問卷調查法、人物角色建模以及情景分析的方法確定老年人的用戶需求層,得到以下用戶需求層:
(3)通過評語分析法確定老年人個人移動通信設備的產品屬性,本文根據在京東商城銷售量排前3名以及銷售量居后3名的6款老年手機進行屬性的分析和獲取。選擇銷售量排前3名的老年手機進行研究,可以獲取使用戶做出肯定決策的產品屬性,選擇銷售量后3名的老年手機可以獲取是用戶做出否定的使用決策的關鍵屬性。最后將這6款手機的產品屬性進行綜合,得到以下產品屬性表:
4.2 建立關于老年人人移動通信設備的認知結構模型
設計師運用思維導圖建立關于老年人個人移動通信設備的認知結構模型,三位設計師使用思維導圖的方法花了1.5小時,集思廣益。在主要分支價值上收集的要素有“滿足自我”,“溫馨的人際關系”,“成就感”,“趣味生活”,和“安全感”。子分支被擴展為需求,并從這些子分支到下一級所產生的分支是屬性。根據他們的個人經驗和知識,以及分層和分類關鍵字的原則,設計師建立認知結構模型的過程來闡述他們對“老年人個人移動通信設備”的認知結構,如圖3所示。
4.3 進行認知結構模型的可靠性評價:
邀請三位程序員中熟悉方法目的鏈和內容分析的人對元素進行分類和編碼。再對編碼信息進行可靠性評價。Wimmer&Dominick提出可靠性評價值要大于0.9,因此當評價大于0.9時設計師所建立的認知結構模型是合格的??煽啃钥梢酝ㄟ^以下公式獲得:
經過計算得出:可靠性計算所得數值大于0.9,因此設計師所建立的認知結構模型是合格的。
4.4 建立綜合關聯矩陣研究用戶認知
關聯矩陣中的元素根據圖2中的認知結構模型進行AD和DV關聯矩陣形式分類。首先,以屬性為行,以需求在列,形成一個AD矩陣。被調研的用戶對屬性和需求之間的關聯度進行評價。評價采用五分量表:非常密切相關是5、密切相關是4、次之是3、稍有關聯是2、并沒有關聯是1。類似地,DV表中所列的是需求和價值。
建立綜合關聯矩陣可以通過讓用戶評分的方式獲得用戶對產品屬性、用戶需求和價值之間的關系的認識。闡述用戶和設計師對“老年人個人移動通信設備”的認知異同。通過此矩陣可以描述用戶所理解的不同要素之間的相關性,并以此構建出價值層級圖,得到需求轉化為產品屬性的途徑。
4.5 問卷調查并分
創建一個評分矩陣,通過為屬性一結果和結果一價值矩陣中的一對元素之間的關系進行評估和賦值來給用戶提供一個表達他們觀點的機會。再次,設計師和用戶之間認知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將被區分開來。這樣設計師可以了解他們的認知結構相比用戶有著怎樣的差異,同時,也可以得到設計師和用戶達成的共識并以此來指導設計。具體流程為了干什么的。
問卷收集:
調查問卷(包括AD和DV),向用戶發放問卷98份,收回有效問卷86份,回復率為88%,
基于86名受調研者提供的數據建立一個整合后的含義矩陣。通過將矩陣每一個區域中采訪數據求和除以采訪人數可以計算平均組合值。計算合計AD矩陣每一小區域中的平均組合值公式如下:
i是屬性的數量,值為1到26;i是需求的數量,值為1到13;N是被訪者人數,86人;平均組合值,值為1到5。
根據86份問卷調查結果,獲得關于屬性A1-A26各個名詞與使用結果D1-D13各個名詞之間的各項評分的平均分矩陣和展示在認知結構模型,用灰色部分標記出來,這些代表設計師的認知。另一方面,參照尼爾森(1993)的研究,如果五點量表的平均值大于3.60,則意味著這個問題有一個“正”的值,用戶認為兩個元素之間存在重要的相關性。如果表中的數值是灰色底的加粗黑體字,那就代表設計者和消費者達到了正向一致;如果是灰色但不是加粗黑體字,那就代表是設計者的主觀意見;如果是加粗黑體字但不是灰色底,就表示代表著消費者的主觀意見:如果既不是黑體也不是灰色,代表設計者與消費者意見相反。
4.6 得出方法目的鏈
若設計師和用戶在某一類需求類別、需求以及屬性之間的關聯程度上達成了共識,那么就能確定一條需求類別、需求和屬性之間的關系鏈,以此類推,可以獲得多條具有較強相關性的關系鏈。
經過計算屬性與需求,以及需求與價值之間的相關性,可以得到14條方法目的鏈,通過這14條鏈,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各個產品屬性與各個用戶需求以及價值之間的對應關系??梢悦鞔_用戶的需求是在哪種價值的引導下產生的,通過哪一種屬性來實現需求。
4.7 建構價值層級圖
通過方法目的鏈模型和關聯矩陣可以得到設計師和用戶對于產品屬性、用戶需求和價值這三層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相關性的共識,從而得到需求轉化為產品屬性的共識。這些共識是通過得到的方法目的鏈體現的,因此,根據所得方法目的鏈構建價值層級圖,層級圖中所涉及的元素都可以采用編碼內容作為依據,而連接的線條則以關聯矩陣表中的連接順序為主,價值層級圖展現了產品的屬性、利益和價值這些元素在方法目的鏈中的整體關聯關系,這種關聯關系就是需求轉化為產品屬性的途徑,利用這些信息可以指導產品設計。
篇9
關鍵詞:房地產開發管理;產品設計;完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F29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帶來了經濟的加速增長,使居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不斷增加,從而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各個行業的理念不斷更新,房地產行業也不例外。傳統的房地產行業之間的競爭是資源性的競爭模式,隨著科學技術和人們理念的不斷創新,房地產行業面臨著新的競爭模式——那就是能力競爭。所以在現代社會中房地產的規劃和設計在整個房地產企業中起著關鍵作用,是現代房地產開發行業的靈魂。
1 產品定位的步驟
在現代房地產開發過程中,房地產產品的定位主要分為三個步驟:一、市場定位;二、設計定位;三、營銷定位。市場定位工作指的是將產品定位在最具有需求的目標市場。設計定位指的是根據客戶對產品外觀及其他功能的要求進行精心的設計,以達到客戶的審美需求和居住需要。營銷定位指的是在銷售環節中怎樣將產品進行推廣,是使產品得到廣大消費者的支持。
1.1房地產行業產品定位的步驟
在整個房地產公司的運行過程中,在公司產品定位工作的實施過程中主要有地產的策劃部門、項目部、銷售部以及管理項目部參與。地產策劃部門針對公司的運營狀況及市場調研資料對項目進行策劃和分析;銷售部門就公司的各種銷售計劃做出詳細的方案,同時將計劃方案交給項目部處理,項目部進行定位和確定;項目部對基礎資料進一步完善和補充之后,銷售部在完善資料的基礎上明確市場定位,積極的了解客戶需求,制定出明確的市場定位建議書,并與最初的成本相結合之后,同時將自有或公建的經營策劃方案考慮進去,這些資料和研究將與設計部的理念之間形成互動和交流。銷售部結合設計部門的設計理念和結論,將產品定位建議書編制好。
1.2流程設計最優化
(1)產品定位組織結構的創新化。在現代房地產行業的管理中采用矩陣式管理模式,在現有人員中抽出人員組成新的項目小組,在規定的時間要求之內做好該項目工作。在該項目工作結束之后,將小組成員調回原來的部門。采用矩陣結構管理模式能夠改善房地產行業人員緊缺的情況,并能形成新的管理思路和模式,強化各個部門之間的交流和討論,提高房地產企業的工作效率。(2)市場調研方式創新化。在現代房地產企業的市場調研工作的進行中,為了使顧客能真實的反應對房地產的需求,必須采用新的調研方式改進現代房地產行業中的問卷調查和訪問調查模式。比如由房地產行業的設計部門設計出不同模式的房屋,并制作出不同的房屋模型,在人群流動量較大的市區進行宣傳活動,請顧客選出自己最想要的房屋模型并說出自己選擇的理由,同時贈送小禮品。采用這種模式能夠掌握客戶的真實需求。(3)形成閉環結果,及時反饋信息。在房地產企業的工作中,項目策劃工作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對產品進行準確的定位并達到客戶的要求,所以必須強化對市場的分析,將客戶群進行細化分類,針對不同的客戶定位不同的產品,最后形成產品定位的詳細策劃書,并請相關的專業人員對策劃書進行評定,形成一個閉環結果,同時對設計中的變更是否按照具體情況變更進行及時的跟蹤,使變更得到有效的監控。
2創新產品
在現代房地產企業工作的進行過程中,要將市場空白點和需求結合在一起,分析和提煉國內某些項目產品及市場,采用差異化競爭策略,創新各類新產品。
2.1規劃與戶型創新化
在現代房地產工作的進行過程中必須要對地形以及周圍環境做到詳細的了解,尋找出項目的最優建設地理優勢,建設出最合理適宜的總體分布格局。比如有一個被山水所環繞的小鎮,在關于該小鎮的開發和建設過程中就要突出小鎮的山水特色,使住戶感受到美妙的山水美景。房地產企業中戶型的競爭是其中最為激烈的競爭之一,所以要針對不同的戶型提供不同的創新點。如在某住宅小區中花園洋房的設計中,改變了傳統別墅建設中多層的概念,引入空中院落的設計理念,取得較好的效果。
2.2立面與景觀的創新化
傳統的建筑設計強調立面的設計主題,在立面外面標注特殊符號,如古典、西式等。在現代房屋的規劃設計中,主要從外觀上進行塑造和刻畫,從而制定出統一風格、鮮明特色的品牌形象。如在某小區房屋的建設中,采用清新典雅的古典風,形成各種獨特風韻的建筑群體,在面料的設計中采用花崗巖和清水面磚作為裝飾面,從而給人以古典、沉穩和端莊的形象,從某種程度上達到了品牌效應。
在現代建筑中所追求的創新主要指的是在景觀設計上的創新,建設不同格局風味的景觀。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建設風格如北歐、英倫、東南亞、日本、意大利風情等,這些不同風情的創造和設計均是房地產企業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獨具匠心的設計。此外,在建筑的設計過程中必須針對不同的地理環境設計不同風格的建筑。如某房地產商在關于一個蘆葦叢生、水鳥出入的濕地的開發過程中,就將原來的池塘留存,整個小區的景觀圍繞著池塘展開,設計者在對原始池塘進行專業化的設計和改造之后,將它建設成一個原生態的水域,其主題以原生態水景為最佳創意點,形成了具有大型池塘水景的建筑群,該觀點的提出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一些客戶的需求。
2.3技術創新化
在房地產行業中技術創新是各種新東西的使用和開發,比如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等。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房地產必須面向節能、環保以及可持續方向發展。在項目的工作過程中要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成果,在材料使用過程中,采用各種環保性能較好的材料。在現代房地產中技術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科學技術的創新;二新材料、產品升級以及新設備的改良等方面。如太陽能新技術的使用等,在無錫某小區的建設過程中,采用新型建筑磚塊解決了建筑體系中出現裂縫的毛病。在南京某小區的建設中,建成中國第一例零耗能住宅,這是通過引進國外成熟的技術即采用樓板的采暖和制冷技術,最終取得良好的銷售效果。
3設計過程中成本控制化
在現代建筑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要對各種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對材料效果、施工技術、產品性能以及客戶敏感度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控制,使設計過程的成本得到控制。
3.1 設計準備工作控制化
設計師在準備設計工作的過程中必須按照設計說明書及限額進行設計,在設計環節中注意成本控制意識的培養。如關于室內的設計必須規定限額,對軟硬件的造價進行控制;在建筑設計施工合同中要確定一些比較硬的經濟指標,避免在建筑過程中過分強調安全性而忽略經濟性。如在現代的許多高層建筑中鋼筋含量不足50kg/m2,有的甚至低于40kg/m2,就這一項的計算,按照合肥修改市場的價格計算,就節約60-100元/m2。在項目的建設中按一定數目如5萬m2計算,就鋼筋這一項的成本節約達到了3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
3.2 設計階段的優化
在現代建筑的設計施工過程中,必須優化整個設計施工方案,尤其是對方案的中的技術必須進行一定程度的優化。設計施工的主要方面在基礎、結構、節能設計、人防方案以及對飾面材料的優化。如在某一個住宅區中人防方案的設計中,丟棄機械停車方案。不但節約初期關于車庫投資的90萬元,而且減少了后期環節中的銷售和運營成本。同時在施工設計過程中對基礎形式進行進一步的論證,是在施工設計過程中對成本和工期進行控制的另一種方法。比如在某一項目的施工過程中選擇更加經濟實惠的GFC樁,能夠最大程度節省資源,加快工期。在節能環節使用動態權衡法代替七項指標法,綜合使用多項節能措施,確定最佳的經濟方案。
3.3 施工過程中成本的控制
在現代房地產的建設過程中,縮短工期和降低造價是施工階段的重點工作。在設計中進行優化工作,精心選擇材料,并使施工單位不隨意改變設計方案,此外還要考慮客戶的敏感度,這些均是施工過程中成本控制的重點。在客戶敏感的部位如外墻的立面等必須將品質和成本結合在一起。如在選擇外墻的裝飾材料以及室內和景觀所用的材料時必須綜合權衡,選擇最佳方案。
4結語
總之,產品設計管理是房地產企業的核心之一,是房地產開發的靈魂。因此,房地產開發過程中必須對成本、工期、質量等各個方面進行考慮和綜合評價,使整個房地產的規劃設計管理方案更加全面化,從根本上提高房地產開發管理中的各項措施,從而加強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打造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品牌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穎,沈杰.關于房地產創新問題的探討[J].山西建筑,2004,(4):67.
[2]王照順.房地產開發規劃設計品牌質量管理[J].住宅科技,2006,(6):35.
篇10
半精紡設計理念產品開發現狀
近年來,隨著服裝面料的市場需求不斷地多樣化、差異化,各種新型的紡紗技術相繼出現。而毛紡業內半精紡紗的出現,一改傳統毛紡產品厚重、粗獷的特點,使毛紡產品外觀精致、輕薄、細膩、平整、彈性足、手感挺括,呈現出高貴典雅的風范,備受國內外客戶的青睞,市場份額越來越大。
1半精紡工藝的介紹
半精紡工藝是我國的一項創新紡紗技術,半精紡不僅打破了棉紡與毛紡對原料的使用界限,更是突破了其工藝與設備的界線。它屬于中長及以下短纖維紡紗,是傳統棉、毛、絲、麻產品的一大補充。它的原料使用、產品開發、工藝及設備開發,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產品風格各具特色、豐富多采,順應了當前消費時尚化、個性化、專業化和功能化的潮流,受到國內外客戶的歡迎。目前半精紡技術已被眾多的毛紡和棉紡企業所運用,江蘇、浙江、山東是半精紡產品的主要生產地。
2半精紡產品的設計理念
2.1多種天然纖維混紡色紗的開發
天然纖維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在開發半精紡產品的時候,將各種天然纖維引入半精紡產品創新中,將麻的硬、絲的滑、毛的柔、棉的糯充分結合,利用纖維染色加工后不同的纖維特性,形成多面的織物風格。例如利用麻纖維與絹絲等纖維混紡,其織物既有麻的涼爽、潔凈、挺刮,又有絲的柔軟、色澤,制成的服裝粗而不糙,吸濕透氣,適合做夏季高檔面料。
2.2高檔稀有動物纖維產品的開發
在設計半精紡產品時,可充分發揮半精紡加工技術對纖維控制能力,在半精紡設備上開發羊絨、羊毛、狐貍絨、貂絨這類高端毛類產品。在開發這類產品的時候,可結合利用各種新型纖維的性能,開發含稀有動物纖維的混紡產品,由其制成的面料雖不是純羊絨卻勝似純羊絨,具有很高的性價比,讓一般的消費者也能享受羊絨的高檔次風格。
2.3新型纖維半精紡紗線的開發
20世紀中葉以來,化學纖維加工業加大科技創新,包括各種改性纖維、差別化纖維、功能性纖維在內的一批批新型纖維原料紛紛面世,大放異彩,逐步為消費者接受,穩固占據了一部分市場份額。在開發設計半精紡產品時,應同樣關注各種新型纖維的發展情況,及時將新型纖維原料創新應用到半精紡產品中來。
2.4功能性紗線的開發
利用半精紡加工技術“批量小,檔次高,翻改快”的特點,結合功能性面料量小但附加值高的優勢,針對性地開發功能性的紡織面料。該類產品包括:帶有負離子功能的紗線;具有保健活絡血脈的磁性纖維混紡紗線;適合老人兒童穿著且具有阻燃功能的紗線。
近年來,半精紡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產品主要應用在針織橫機及少數仿毛類面料領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現今半精紡紗線的線密度、條干、棉結等水平與棉紡紗線還有很大的差距。可通過紡紗加工技術的革新,開發高品質、高支數的羊毛、羊絨紗線,也可以將羊絨、狐貍絨等高檔稀有毛類纖維與腈綸、竹纖維等其它纖維混紡,開發薄型針織或梭織面料用紗,特別是貼身面料,將半精紡紗蓬松柔軟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帶給肌膚全新的享受。
3半精紡產品的開發現狀
3.1半精紡機織產品
(1)“精經半緯” 的短順毛產品。體現“精經半緯”短順毛原料采用粗紡類短纖維作原料,纖維主體長度一般控制在30~40mm,由于紗支細,條干好,而且三根單紗并捻合股決定成品細膩平整的外觀和豐滿富有彈性的手感。
(2)半精紡花呢。原料捻系數16~18,比一般粗紡織物要大一些。因半精紡紡紗路線較短,紗線中羊毛纖維順直度較差,紗線表面毛羽很多而且較長,若直接用于織造,經紗問由于頻繁摩擦,毛羽相互糾纏,造成開口不清,經紗斷頭,無法正常生產,因此經紗在織造前必須經過上蠟或上漿處理,以使紗線表面的毛羽貼伏,織造時形成清晰的開口。
(3)精紡面料。綜合發揮了羊毛、棉和蠶絲的優良特性,使其具有了傳統襯衣面料無法比擬的豐滿活絡的手感,柔和自然的光澤,良好的吸濕透氣性和懸垂性,以及優良的抗折皺性能,用此半精紡面料做成的休閑襯衣,穿著自然舒適,易于護理,適應了人們對穿著的休閑追求,是新型春秋休閑襯衣面料的首選。
3.2半精紡針織產品
針織產品個性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內在的品質要求、文化內涵的要求越來越多。針織新產品的開發,不僅僅在于織物組織、款式、顏色的設計,更重要的是原料的創新。由多種纖維混紡的半精紡紗線將毛針織紗線的品種以單一纖維的純紡或簡單混紡擴展到各類天然纖維、化學纖維等多組分的混紡。這種多種纖維組合、優勢互補、風格各異的特點,正是開發針織新品的最好選擇。隨著半精紡紗線逐步成為當今針織市場生力軍的同時,對半精紡針織紗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半精紡針織紗線根據用途可分為橫機用紗和圓機用紗。傳統的半精紡紗線一直是橫機用紗,主要用于毛衫生產,紗支相對較粗,且為股線。圓機用紗線紗支相對較細,強力要求相對較高,傳統圓機用紗,產品以棉、化纖及新型纖維素纖維為主,而隨著半精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毛紡廠開發了以羊絨、絲光羊毛、絹絲等為主的用于針織圓機生產的混紡紗線品種,迎合了市場對羊絨和絹絲混紡圓機用紗的要求,豐富了傳統圓機產品品種。隨著人們對內衣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預計對半精紡針織圓機產品的需求將逐步增加。
4結語
新型的“半精紡”產品,是一種比較有創意的產品形態,這種產品解決了傳統的精紡和粗紡不能單獨解決的技術難題,既有精紡面料細膩、挺括、條干好的特點,同時又具有粗紡面料彈性好、絨毛豐厚的特點。在針織面料上的開發和運用使產品結構變得異常豐富,既能符合環保要求,又能提高穿著的舒適度與服用性能??梢灶A計半精紡產品的市場將越來越大。
參考文獻:
[1]陳繼申,蔡中庶,王艷.探究半精紡發展及其技術要點[J].現代紡織技術,2011,(3):27~28.
[2]閻均.半精紡產品的設計思路及技術要點[J].現代紡織技術,2011,(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