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教育敘事范文

時間:2023-10-25 17:23: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科學課教育敘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科學課教育敘事

篇1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課程

科學(3―6年級)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規定在小學階段新開設的綜合課程之一,其實施的關鍵在于教師素質。也就是小學科學教的素質關乎科學課程實施的成效,關系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目前,小學科學課教師大多為非專業出身,教師總體勝任力不強。調查顯示,能勝任科學課教學任務的占11.8%,比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勝任的占36.3%。而且繼續教育課程體系存在著課程設置重知識課程輕實踐課程、課程實施重講授輕活動參與的方式、課程評價重鑒別輕發展功能等問題。對此,應構建基于小學科學教師發展需求的先進性、可行性的課程體系是當務之急。本文擬從從小學科學課教師繼續教育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四個方面對課程體系進行探究。

一、課程目標:提升專業綜合素養。促進教師自主發展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對教師素質的特殊要求,確定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目標是提升專業綜合素養,促進教師自主發展。

教師專業素養的內涵雖有不同,但一般認為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等三個方面。所以,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目標旨在提升科學教師應有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態度。具體地說,通過對小學科學教師的繼續教育,使他們確立面向全體學生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科學課程相關的學科專業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具有較高的科學課教學設計、多元化教學策略、教學反饋與調控、教學評價、課程資源開發、探究學習環境創設等教學實踐能力,以實現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強化教師的自我反思與合作意識,提高其自我規劃、自我調控與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斷促進小學科學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

二、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地開設綜合性、實踐性、發展性的課程

我國目前科學教育專業畢業的科學課教師較少,調查表明,現任科學課教師中有70.1%來自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理工類學科,有6.4%來自音樂、體育、美術等文體類學科,有23.4%來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學科。這些非專業科學教師經過一段時間科學課、其他學科教學實踐的鍛煉,雖然已具有作為教師的一些專業素養,但由于缺乏科學教育專業的系統培養和切合科學課教學的專業培訓,他們還欠缺勝任小學科學課教學的一些專業素質。所以,他們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緊迫性的困惑或問題將是培訓的主要內容。

依據科學教師勝任力模型的五維度:教學理念、學生理解、知識體系、行為能力、專業成長,結合當前小學科學教師素養的現狀調查和發展需求,遵循教學理念的先進性、專業知識的綜合性、專業能力的實踐性、專業發展的合作性與自主性等原則設置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內容。本文主要從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師專業發展等四個課程模塊選擇最具針對性、操作性的內容對小學科學教師進行培訓,堅持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協調統一。

(一)學科知識課程

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都屬于專業知識素質,它們是教師從事有效學科教學的基礎。

學科知識單一是目前影響小學科學教學成效的因素之一,調查表明,25.9%的小學科學教師最急需得到“學科專業知識”的培訓。科學課是一門融合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等多學科于一體的課程,所以小學科學教師應具有多學科融合的專業知識。針對小學科學教師對一些重要的科學術語和科學觀點存在著一定的誤解,應加強包含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在內的跨學科知識的培訓。為了達到學生理解科學本質的要求,教師首先要認識科學本質,針對我國科學教師對科學本質觀理解的偏差,可以開設科技史專題、科學哲學專題。

總之,通過開設科技史專題、科學哲學專題、綜合科學知識、生命科學基礎、物質科學基礎、地球與宇宙科學基礎這些課程,加深小學科學教師的學科知識。

(二)學科教學知識課程

僅具有深厚的學科知識并不是教師知識的特征,教師應掌握如何把特定學科知識轉化為適宜學生學習的教學知識,即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師專業知識的核心。塔米爾(TaHlir)提出學科教學知識應包括課程知識、學生知識、教學知識、評價知識。據此,相應地確定科學課程改革理念、課程標準深層剖析;小學生心理發展與學習;小學科學課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知識,為提高小學科學課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

尤其要提到關于小學生心理發展特征與學習的知識,這是教師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是進行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和選擇教學策略的主要依據之一,為此,必須了解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如何學習科學、已有的科學經驗等知識。另外,上述教學知識運用于具體的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闡述的教學實踐能力,所以,課程設置時把教學知識與教學實踐能力相結合,重點在下面的教學實踐能力課程模塊中詳細闡述,本模塊中的教學知識和評價知識整合形成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教學指導這一內容。

(三)教學實踐能力課程

教學實踐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中的核心構成。一般認為,小學科學課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學調控、教學評價、課程資源開發等能力。

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師運用科學探究進行教學的能力。調查發現,不少教師在科學課教學中,是在“講科學”。而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的核心,也是科學教育的目標之一,所以,應強化教師如何運用探究教學策略的指導,提高教師運用科學探究進行教學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師抱怨實施科學課程的資源缺乏時,卻忽視了教師就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所以,通過對教師如何進行科學課程資源開發進行有效指導,提高教師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和能力,為小學科學課的實施做好充足的準備。

(四)教師專業發展課程

教師的專業態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師個體專業發展、反思與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時代趨勢下,教師專業發展,尤其是教師自主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教師自主發

展是其專業發展的持久動力。

教師通過學習、研究、實踐、反思與合作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教育科學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以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為目的,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進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學與研究密切結合。25%的小學科學教師最急需得到“科學教育研究方法”培訓,為此,開設科學教育研究方法與實訓專題,提高小學科學教師的科學研究意識與能力,促進其逐步成長為“研究反思型教師”。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師自主發展的核心因素。教師通過對教學行為、教學過程和結果等方面的反思,激發教師不斷自主更新與發展的原動力,促進教師不斷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強調教師自我反思的同時,還要密切教師之間的合作、對話,創建教學共同體,共同提升教師綜合素養。為此,通過教學反思、教學合作案例的解讀,提高參訓教師反思、合作的意識與能力;結合小學科學優秀教師成長案例的分析,激勵參訓教師自我規劃、自我提升。

三、課程實施方式:采用參與式、案例式、校本培訓等多樣化方式

課程實施主要分為集中培訓和分散研修兩個階段。集中培訓階段主要完成重要專業知識的理論學習、研討與體驗,教學能力與專業發展課程的強化訓練、案例分析、參與體驗;分散研修階段一方面是對集中培訓內容進行實踐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學實踐能力在小學科學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得到訓練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過設計選修課程,開展更切合小學科學教師個體情況的培訓,使培訓更具針對性。

(一)集中培訓

傳統教師培訓存在重講授、輕參訓教師主體參與,忽視培訓者與參訓教師積極互動、平等交流等問題,為此,適用有利于參訓教師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體驗、互動交流、反思實踐的培訓方式。針對小學科學教師普遍欠缺且需要專家引領的理論內容,可以采用講座與研討結合方式,這樣在傾聽、思考、研討中深化小學科學教師對專業內容的理解。但是,這并不是主要培訓方式,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將主要采用參與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樣化培訓方式,通過多種培訓方式相結合,以提高培訓效果。

1.參與式

參與式培訓是在全員參與的氛圍中,參訓教師親身經歷主動、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從而達到自身教學觀念、態度和行為的轉變,并能將所學知識和方法運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訓活動。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課教師應運用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實施科學探究是目前小學科學教師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通過參與式培訓,讓小學科學教師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做”中體驗,“做”中學,在主動參與的氛圍中逐步提升教師科學探究教學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師的在職培訓應和他們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密切結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訓是以小學科學課教學案例的解析為主線,以所學教學技能的運用為內容,在教學觀摩、研討、反思、實踐中,逐步提高參訓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活動。案例式培訓一般指向小學科學課教師遇到的教學問題,所以,培訓更具針對性、更具實踐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訓是多人共同參與的場域、過程,且參與人員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相互對話溝通、共同思考、調查與分析、提出方案或規劃,并一起討論方案如何推動、如何付諸實踐,以及如何反思、改進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實的教學情境,圍繞特定的主題進行,由參訓者、優秀學科教師、學科專家共同互動交流、積極思考,制定主題的行動方案,并在實踐與反思中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階段,參訓教師將在小學科學教學的具體實踐中繼續參與培訓,所以,針對這種情況,主要采用校本培訓與網絡培訓方式。

1.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是指以校為本的培訓,是在學校情境中,基于教師的具體教學實踐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的培訓活動。學校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場所,小學科學教學是教學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訓難以有效訓練教師的教學能力,需要在小學科學日常教學實踐中,在運用專業理論的過程中,在理論和實踐相互促進中,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設計、具體實施中,在教師相互觀摩、交流中得以訓練。校本培訓更有助于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師持續專業發展。

2.網絡培訓

在2004年《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規定的指導下,發揮教師網絡聯盟在教師培訓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師教育網,建設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豐富資源,為小學科學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通過視頻講座、專家在線答疑、同行交流互動等網絡學習方式,為小學科學教師之間、小學科學教師與名師、科學教育專家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一個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發展氛圍。

四、課程評價:促進教師提高的發展性評價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在發展性評價理念的指導下,為參訓的每位小學科學教師建立檔案袋,實行教師檔案袋評價。

教師檔案袋評價是通過系統地選擇、收集被評價教師的一些文本材料、實踐記錄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時間內發展狀況的質性評價方法。它不僅記錄教師的成長過程,而且有利于教師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篇2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數學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面向全體學生,引發學生的內在機制,使學生生動活潑自主地進行學習,在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早已為大家達成共識,我們數學備課組從三方面改變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對學生素質培養的要求;關注學生的個性,注意研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關注學生的情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一、教學與研究相結合

如何把教學與研究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數學教研組備課的有效性,是我們數學備課組一直都在探索的問題。怎樣的備課活動才更有實效性·在歷次備課組活動中,對于教材中與以往不同的內容,我們積極探索不同的教學方式。各組員結合新課程標準對教材單元教學活動或補充或質疑,暢所欲言,達成共識,對于有爭議的教學意見,各持己見的,請教同事、專家、網絡,最終形成共識,杜絕自以為是的觀念。根據學校要求,大家一致認為:要提高備課的實效性,首先集體備課前要確立主題;主講人和各位組員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抓住單元重點例題和重點練習進行教法和學法的交流;還要重視課后反思的交流等,在實際活動中,我們也一直堅持按照學校的集體備課要求去做,并且形成了自覺的習慣。

教師們精心準備導學案、課件,集體備課。各人每一節課的導學案至少備兩次,先自己備,再參加備課組的集體備課,根據集體討論的統一意見修改自備的導學案,上課則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先帶頭講課,青年教師先聽后上,確保課堂教學效果。完成修改的導學案傳到辦公平臺,實現資源共享。

平時集體備課,老教師們研究教材,新教師們提出問題,各位老師一起討論解決問題。互相研究,討論問題,無形之中形成了每時每刻都在集體備課的風氣。每天中午、下午放學后,辦公室里總會發現數學老師到位整齊,鉆研教材,精心備課,尋求最佳的授課方案和途徑。

二、思維與實踐相結合

我們遵循課改思想理念,循序漸進,發展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在動手、動口、動腦中完善自我。利用合作學習將自我的感受和體驗加以交流,在辨析中揭示知識的內在規律和尋找最佳的學習方式。在疑難問題上,要求學生能夠各抒己見,登臺講解,使他們開闊了思路,提高了能力,淡化了純粹的記憶。

我們還嘗試讓學生重視數學閱讀。特別條件的聯合思維使學生保證了閱讀時思考,條件記憶和結論分析的有機統一。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把記憶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結合起來,只有在對周圍世界的現象和規律性深入思考時,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發展”,讀是訓練這種結合的有效途徑。

批改作業是教學工作中的一件繁重的工作,每天都要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來批改業,有統批、面批、講評等形式,通過對作業的批改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每位老師還都利用下課及課外活動課的時間針對學習成績差、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使他們不掉隊,他們的工作態度令人欽佩。

我們數學備課組,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老師備課量大,作業批改量大,學生層次差異大,學生思想波動大等,但可以保證,在職的每一位教師都是在盡心盡力,努力作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歷次數學學業測試,我們均取得較好的成績。

三、情意與教學相結合

篇3

一、生命敘事符合兒童的特點

生命敘事就是由敘事主體表達自己的生命故事,生命故事是敘事主體在生命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富含對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經驗和追求的故事。生命敘事強調的是敘事主體對自己和他人生命故事感悟的個性化表達,關注與每一個個體生命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領域。生命敘事運用于小學德育課堂教學的優勢,首先在于它與兒童的特點相吻合。

生命敘事在兒童的頭腦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會影響其一生。在小學德育課堂教學中,生命敘事所展現的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情境,為兒童描繪出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活動歷程,因而會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這種印象很可能會伴隨終生,在未來的生命歷程中,它很可能會在適當的時候“跳出來”,成為兒童日后思想、行動的參照,許多研究都證實了這一點。腦科學研究表明,正常生活方式或環境中的任何微小變化,都會在人的神經元回路上反映出來,源自環境的刺激程度將決定神經元之間怎樣連接,從而決定你個人的記憶,并使你成為你這個人。 [1]

以生命敘事方式組織的課堂教學,使兒童可以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以他們自己喜歡或擅長的方式,表達日常生活中的故事。這不僅能夠使他們參與到德育課堂活動中來,在活動中有話可說,更滿足了他們好說好動的天性。這種滿足不是被動地迎合,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引導,這種引導主要是讓注意力不穩定、自控能力不強、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兒童,尤其是低年級的兒童,能夠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表達,從而幫助他們適應學習生活。

生命敘事符合兒童的思維特性,易于激發其學習動機。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方式為主,即使到了小學高年級,兒童也并未完全擺脫具體形象思維方式,這一思維特性與故事性相吻合。德育課堂上的生命敘事,將道德教育寓于具體、形象的故事之中,不僅使兒童從中習得了道德行為,豐富了他們對生活的認識與理解,而且還有助于多種思維能力的發展。兒童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與具體事物、外界刺激是密切相連的,生命敘事呈現給兒童的就是一個圖景,其中的人物、情感、生活有機地形成一個動態的畫面,能夠抓住兒童的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生命敘事符合兒童注意發展的特點。進入小學的兒童,學習成為他們的一項主要活動,這對他們的注意能力有了新要求。兒童注意發展的一般特點是從無意注意占優勢,逐漸發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導。對于低年級的兒童而言,無意注意仍占有主導地位,他們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因此德育課要適應并利用這一特點來開展教學才能獲得成效。心理學研究發現,容易引起無意注意的刺激常常是新穎、多變、直觀、生動的事物,而生命敘事本身恰恰具有這樣的特性。如“我生病了,媽媽帶我看醫生”這樣一個事件,也會因孩子的不同經驗、不同感受而有不同的表達,這種不同之中就蘊含著新穎、多變、直觀、生動等特點。所以,生命敘事易于引起兒童的注意,從而增強德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生命敘事有助于營造良好的

德育氣氛

良好的德育氣氛是有效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爾諾夫曾指出,教育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生活環境中一定的內部氣氛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態度——教育氣氛,這些是要達到教育目標必須具備的根本條件。他認為,如果要在更為廣泛的人生范圍內正確理解教育問題,那么了解一般人對教育得以實現的人類環境產生的心境,以及有關人(無論是受教育的兒童還是作為教育者的成人)在其中產生的直覺具有極大的意義。 [2]

生命敘事具有營造良好教育氣氛的“天性”,借此開展的小學德育課堂教學能夠給兒童帶來快樂,促進兒童的學習與成長。生命敘事本身滿足了人訴說的需要,滿足個體生命“多態性共在”的需要,即改變人存在的時空感,使過去與未來“共在”,真實與虛幻“同在”。當一個人的需要得到滿足,他就會產生快樂的情感。不僅如此,生命敘事有助于個體自身經驗的呈現、交流、反思、深化、拓展,有助于促進一個人的健康成長。由于成長本身是快樂的,所以每個個體生命在生命敘事中的成長也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

生命敘事有助于個體生命情緒情感的調節。通過敘事,一個人可以宣泄、釋放、平衡他自己的情緒情感。博爾諾夫指出,與成人相比,情緒對尚未成熟的兒童影響更大。情緒不僅對學習效果產生作用,而且對人的各種能力的發展同樣具有深刻影響,對于那些無法有意識培養的能力更是如此。教育者必須嘗試去誘發有益的情緒,并且幫助受教育者預防或改善有害的情緒。愉快心境能催人奮進,兒童愉快發展的首要和最高條件是幸福、無憂無慮、不為恐懼和擔憂困擾的基本心境,而獲得、發展和保護這種愉快心境以及在各種不可避免的障礙后重建它,是對教育者提出的最高要求。[3]顯然,生命敘事能夠幫助教育者實現這一要求。

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emphasizes the rules that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ust follow, through analyzing interest, live, real, ordered; and introduces some gam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promo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strengthen learning ability.

關鍵詞: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新課改

Key words: primary English;classroom teaching;new curriculum reform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2-0215-02

0引言

2003年以來,全國開始實施從小學階段的三年級推行英語教學,至今已有七個年頭。與此同時,教育部出臺了《小學英語課程標準》,以推動新的課程改革。到底怎么進行課程改革?許多教師不知從何做起,課堂上該抓什么。因此,有必要一起來了解《小學英語課程標準》。

1小學英語教學的課程目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小學英語課程標準》規定:“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發展需要,小學階段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語音、語調基礎;使他們形成初步的用英語進行簡單交流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標準》同時規定:“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小學英語教學要創建以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小學階段不講解語法概念,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采用聽、做、說、唱、玩、演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大膽表達,側重提高小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語進行聽、說、唱、演的能力。”

從《標準》中我們了解到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的任務、教學目的、教學方法以及要達到的一級、二級目標。雖然一、二級目標對于小城市及鄉村學生確實有點高,比如:小學英語的一級目標要求學生能唱15―20首英語歌曲,會背誦15―20首英語歌謠;二級目標要求學生能唱30―40英文歌曲會背30―40首歌謠,要求學生掌握600―700個單詞;這些目標相對而言確實較高,但并非不可達到。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一個挑戰。

2新課改的理念

開頭我提到新課改,怎么進行新課改?歸根到底就是新課改的理念問題。我們要運用新的理念來進行英語教學,完成或達到小學英語課程標準。我簡單總結為以下四點:

2.1 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提到教學方法,大家一定會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根據馬丁?韋德爾和劉潤清(2003,319)英語教學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我國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教學方法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十九世紀初期的語法翻譯法,到二十世紀早期的直接法,二戰期間的聽說法以及七、八十年代相繼出現的交際教學法、自然法、沉默法、暗示法。現在流行的是任務型教學模式。根據王薔(2006,26)的觀點“任務型教學是一種進化了的交際教學法,他們有共同的觀點,就是語言必須在盡可能接近現實的環境中學習。并且任務型教學側重強調把語言形式教學和交際教學相結合”。

關于任務,語言學家有不同的定義:一項要完成的工作;一項要求達到目的和結果的活動;任務就是以目標為起點,要求一組人達到某一目標等等。按照Clark,Scarino和Brownell(1994,40)觀點,任務必須有四個要素:目的、語境、過程和結果。既然要運用任務型教學模式,就必須明白每節課的目的(pourpose)、語境(context)、所遵循的過程(process)要達到的結果(product)。另外根據Littlewood(1993,39-55)對練習和任務的區分:練習注重單個的語言項目;任務注重有目的有情景的交際。據此讓學生把英語字母各寫50遍這是練習;讓學生把英語字母歌學會唱會在班上表演出來,這是任務。

2.2 創設英語教學情境任何學習都離不開一定的環境,每一項任務都必須通過一定的過程來完成。所以英語教學就必須盡可能地創造有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來學來用。比如最簡單的課堂問候,一般都是老師先問候學生,而現實生活中人們打招呼并不是固定的。因此有必要告訴學生,如果你想與人交際,必須先開口以便主動與別人打招呼。

另外,學習食物、水果等可用圖畫或者實物來創設情境,讓學生辨認、記憶然后進行搶答比賽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達到學習的效果。

2.3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是一項必要的教學手段,可以化繁為簡,創造一種立體的教學環境,對學生形成聲、光、影的多重刺激,增強記憶,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電腦、投影等教育技術的運用,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方便,也使理解和掌握變得輕松和容易。我們提倡合理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但不要勉強而為之,不要為運用而運用,每節課都想搞個英文短劇或電影讓學生看,那樣結果會適得其反。

2.4 使用合理的評價手段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建立自信心,這些都需要老師付出極大的耐心和熱情,真誠地欣賞學生每一點一滴的進步,適時適度地給予表揚和鼓勵。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受到贊賞和鼓勵的學生會表現得自信大膽、個性張揚;而經常受到批評的孩子則表現出膽怯、優柔寡斷、缺乏個性。由此我們應該努力去呵護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采用贊賞、肯定等方式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絕不可隨意地呵斥、責罵學生,以免造成不良影響和后果。

3從“趣”“活”“實”“序”入手,搞好課堂教學

3.1 “趣”指的是趣味、興趣,就是要讓學生感到學習英語的快樂我們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興趣,不教而學;學生沒興趣,雖教不學。所以課堂的趣味性是學習的關鍵。

如何使小學英語課堂充滿趣味?第一點:教師的教學方法多樣富于變化。不要固守3P的教學模式(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即呈現-練習-輸出,要善于思考大膽創新,在方法上求變求新。以聽說教學法為例:可以先聽后說、聽說結合、說唱練習、視聽說結合;還可進行聽與畫、聽與做、聽與選擇等練習活動。第二點:課堂活動形式多樣,以活動吸引學生。比如學習家庭成員,可將學生分組相互提問家庭成員,并讓他們把家人用英語寫出來,用圖畫出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家庭也在慢慢變小,并非每個家庭都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叔父等。有個別學生成長在單親家庭,所以要充分了解學生,采用不同的活動形式保持課堂的趣味性。

3.2 活――就是靈活、活化和活用教材簡單地說:把文字活化為話語,把教材活化為實際生活,把課堂教學活化為實際的交際活動。比如學習水果,可立足現實,問學生吃過什么水果?喜歡什么水果?把自己喜歡的、知道的水果都畫出來;然后相互提問what fruit do you like?can you say it?最后讓學生對比南、北方水果的品種,北方有蘋果、梨、柿子、核桃等;南方有桔子、香蕉、荔枝、菠蘿等。這時個別好奇的孩子會問怎么用英語說柿子、核桃、荔枝等,作為老師應提前準備,盡可能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3 實――就是實在,就是讓學生學得實在,學有所得“實”可理解為務實,相反的是華而不實,具體到課堂上就是知識落到實處,活動落到實處。不求活動過多過繁,以免使學生疲于應付,勞而無功。“實”還可理解為真實,語言材料的真實,交際情境的真實。使學生感同身受,方便理解和記憶。教學活動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與經歷。比如談游戲就必須提到孩子們過去玩的蹺蹺板、滑滑梯,現在玩的電腦游戲等,這些真實的語言會極大幫助學生學習。

3.4 序――指的是順序。英語教學必須做到循序漸進,有序可循小學英語教學應遵循的順序是:字母―字、詞―句的學習,強調語音、語調,以便形成語感,促進學生持續學習的能力。字母和字注重讀音,詞與句注重語調。字母教學要求發音準確到位;詞與句的語調要結合情景采用不同的聲調,因為不同的聲調表示不同的意義。在強調語音語調的同時,可以適當給學生一些連讀、弱讀、失去爆破等語音常識。根據我的調查問卷發現許多農村學校的學生根本就沒學過語音知識,甚至沒有聽說過48個國際音標,這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4教學游戲的運用

4.1 語音游戲:A.成對辯音:will/well;till/tell;fill/fell;ship/sheep

B.判斷順序:寫出三個一組的單詞,以不同的順序讀出來,讓學生按1/2/3寫出讀音順序。例如:ear tear bear;bed bet pet;fit hitbit.

C.判斷相同或相異:例如:meet/met (d); well/well(s); well/will(d)

D. 運用繞口令來練習語音。Silly sheep weep and sleep.Two tigers take two taxis to town; Very well,very well,very well;She sells seashells on the seashore.

4.2 單詞游戲:A.詞語接龍:book-knife-ear-read-driver….

B.詞語歸類:動物類,水果類,職業類,國家名稱類,服裝類等。

C.詞匯網絡:house-rooms-kitchen,bedroom,bathroom,sitting-room

D.改頭換面游戲(change the face):late-fate-date-hate-gate-mate-rate

4.3 語調游戲:A.唱歌或背歌謠:“背誦是練習語音語調,形成語感的一條很好的途徑”例如:Tinkle t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up above world so high,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B.用拍手的強弱和聲音的高低來練習語調:a kilo of sugar, Give me an orange.

4.4 聽力游戲:聽與寫;聽與畫;聽與做;聽與選擇或判斷。

總之, 小學生對英語充滿好奇和興趣,作為教師應該盡力保護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各種途徑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不斷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增強其繼續學習的能力。此外,還要不斷的關心、關注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同時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記得美國教育家H. Jerome. Freiberg在他的Universal Teaching Strategies寫到:The average teacher tells, The good teacher explains, The superior teacher models; Great teacher inspires.其意思是:普通的老師靠告知;好的老師靠講解;更好的老師靠示范,偉大的老師靠啟發。那么,我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老師呢?

參考文獻:

[1]Clark,J.L.,Scarino,A.&Brownell,J.A.Improving the Quility of Learning: A Framework for Target-Oriented Curriculum Renewal in Hong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1994.

[2]Littlewood,W.Cognitive principles underlying task-centere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Hong Kong:Government Printer,1993.

[3]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馬丁?韋德爾,劉潤清.外語教學與學習――理論與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篇5

一、目前我國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的現狀

目前,由于網絡技術條件、教師繼續教育的目標和網絡課程設計等方面的限制,無法適應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需要。

具體表現在:

中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的基本思想與目標方面。

(1)課程過分重視學歷培訓,輕視有效提高教學能力的多樣化培訓。

(2)網絡課程只重視師范類學科知識的講授,忽視培養中小學教師改革傳統教學的精神與意識。

(3)忽視培養中小學教師改革傳統教學,推進素質教育所必須具備的理論(如教學設計理論)、素質與能力。

中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形式:

(1)網絡課程分課時、系統化,多屬課本搬家形式。

(2)網絡課程只注重知識的呈現,對學習者缺乏引導。

中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內容:

(1)課程內容缺乏聯系中小學教育改革和課程教材改革的實際,缺乏展現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2)內容缺乏現代認知主義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理論

二、中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的設計從總體上應體現三個特點:

1、 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的設計應立足于向教師們傳授教育教學理論,更新傳統教育觀念。

課程的設計應立足于向受訓教師傳遞最新的教育教學觀念與理論,特別是現代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與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力求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以適應改革傳統教學的需要,適應素質教育深入開展的需要。

2、中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的設計應圍繞當前基礎教育素質化必須具備的能力和知識,提高教師們觀摩教學、評析教學的能力。

網絡課程內容及其體系的構架應以培養一位優秀教師所需要的各種能力與知識條件而展開,而不應更多地拘泥于大中小學學科知識點,特別要打破長期以來以教師學歷培訓,提高教師文憑為特征的局面。

3、中小學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的設計應以引導中小學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與現代教育技術結合具體學科教學,探索新型教學模式為中心,展示大量具有借鑒價值的優秀課堂教學實例。

網絡課程要反映教師職業培訓的特點,培養中小學教師構建新型教學模式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應密切聯系當前中小學教育改革和課程教材改革的實際,把中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放到中心地位來處理。展現大量優秀的具有實驗性、開拓性的中小學課堂教學活動。

三、中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的新型結構設計

(一)中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結構的總體特征:從制作其學歷文憑的系統課程過渡為培養其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意識與精神、素質與能力的專題學習。

用于繼續教育和遠程培訓的特點決定了每個專題可直接對重點和難點進行表明,沒有必要追求其結構的系統完整,可以直接將具體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一個個分離出來,每個專題只解決一個問題。每個專題展示教育技術的一個理論問題與具體教學過程結合的實例,包含學科教學專家對本教學活動點評,教育技術專家對理論探討和教學實踐的點評。通過虛擬課堂主持人與學習者互動交流的方法來擴展。

(二)每一個專題學習的內容體系結構由虛擬課堂交流、教學活動場景、專家點評三個模塊構成,具體如下:

1、根據中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的新一代目標,設計虛擬課堂。

2、通過虛擬課堂和教學設計,實現虛擬課室里主持者與學習者的交互。

3、展示課堂教學范例(這些范例是探索教學新模式的典范)

4、專家對范例的點評。讓中小學教師從中學習對新穎的教學活動的評析能力和觀 摩能力,從而對照自身教學活動的優缺點,進一步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

5、從認識論角度來看,存在著兩種比較對立的觀點:客觀主義和建構主義。客觀主義認為:教師是知識標準的掌握者,因而教師應該處于中心地位。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與情景的交互作用過程中自行建構的,因而學生應該處于中心地位,教師是學習的幫助者。

6、從價值觀維度來看,同樣存在著兩種比較對立的觀點: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個體主義在教育中表現為普遍采取個別化的教學計劃,鼓勵學生個人間的競爭。集體主義價值觀在教育中表現為普遍采取集體化的教學計劃,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和發揚團體精神。

7、我們可以將兩個維度交叉,得到一個CAI模式的二維分類模型。據此可以將CAI模式分為四類:OI(客觀主義—個體主義),CI(建構主義—個體主義)、OC(客觀主義—集體主義)、CC(建構主義—集體主義)。

四、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新型內容設計的幾個指導原則

i、中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的內容設計應注重其目標、內容、對象的單一性和明確性

首先,中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的目標是明確而單一的:就是增強中小學教師改革傳統教學的素質與能力,推進基礎教育的素質教育化,目標太大、太廣、太多、太遠都會影響課程內容的設計,這要求我們突出重點。

(二)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應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

1、教育教學理論主要包括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與現代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現代教學設計理論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問題和需求,并教學結果做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知識。“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

2、網絡課程的內容要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教學活動內容要轉變教學要素與結構。

教學過程要素:

教師角色:有知識的傳授轉變為意義建構的幫助者

學生地位: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

教學內容:有教師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

媒體的作用:由教師傳授知識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創設情景、協作學習、會話交流的認知工具。

教學過程解構:由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轉變為學生意義建構知識的過程

(3)探索中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的新內容和新形式

i、要想使設計的網絡課程超越原來的形式與內容,且迎合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須在設計與制作前作大量的實踐調查與理論研究

1、大量的關于基礎教育現狀的調查,設計當前中小學教師急需的內容:深入各個經濟與教育發展水平彼此都不同的地區,對中小學教師及其基礎教學狀況做深入細致的調查,才能設計出得到中小學教師支持的網絡課程。

2、做大量文獻調查和理論研究,設計中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新型模式:綜合國內外各種類型的教育網站,從中吸取優秀的成分:從理論上建立中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新內容和新形式的基本特征。

ii、對制作出來的網絡課程進行跟蹤調查研究和實際效果研究,改進與完善網絡課程設計。這部分研究的內容包括:

1、設計二級模糊綜合評估中小學教師遠程繼續教育網絡課程質量的指標體系

篇6

關鍵詞 教育敘事;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9-0088-02

教育敘事就是講解與教育有關的故事,但是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認清楚教育敘事的目的是完成課堂的教學目標,而不是講故事。因此,在日常的思想品德課上,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了解學生,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的教學內容選定講述的故事,通過故事的講述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換言之,教育敘事是通過故事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進行描述,是主觀教育體驗的發掘和揭示的過程。

1 教育敘事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的價值

為課堂注入活力,促進教學創新 目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已經認識到教育敘事這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在日常的小學思想品德課中,教育敘事是開展教學的重要手段,它是連接師生的紐帶,能夠輕輕松松完成課堂的教學目標,還能夠使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為課堂教學注入活力。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較,教育敘事改變了“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采用多樣性、多形式的方法進行施教,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采用教育敘事方法視角,不僅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這就要求教師將深奧的知識淺顯化,才能夠順利完成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標。掌握教育敘事技巧的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故事,引導學生提問、思考以及探究,從而掌握相關知識,還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更能夠使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思想品德課的重要性。

消除師生隔閡,構建和諧課堂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永遠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在思想品德課上,教師按照教案進行知識的講解,而學生只能夠被動地聽講,將教師給出的重難點做好比較。這樣的教學過程,師生之間的交流非常少,甚至可以說毫無交流。久而久之,學生的內心就會產生消極情緒,從而失去原本并不濃厚的學習興趣。可見,傳統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形成不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利于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而采用教育敘事,可以很好地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下存在的問題,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構建和諧的課堂。學生對于教師的認識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語言與表情,因此,教師在教育敘事時要采用充滿“愛”的語言進行講解,要選用學生較為熟悉的事情,才能夠引發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情感,更能夠使教師得到學生的認可,使學生從內心將教師作為自己的榜樣。換言之,合理運用教育敘事,能夠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拉近師生關系,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從而不斷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個性 教育敘事有三大特性:親切性、生動性以及啟發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教育敘事的特性,結合學科的特點與學生的實際,積極落實,才能夠實現目標。在傳統模式下,學生猶如一個接納器皿,任何內容都要死記硬背下來,完全處于被動位置,而學習的能動力、主動性以及個性化都被無情地漠視,更不能夠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平臺與空間。將教育敘事方法運用到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完成“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使學生擺脫被動學習的局面。另外,在問題討論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苛責質問學生,而是要尊重學生的觀點,給予正確引導,才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能夠使學生的內心由“封閉”走向“開放”,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保留與發展。

2 教育敘事與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

敘事明德 開展思想品德課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學生成為一名品行良好的人。當代一線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將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且將開展思想品德教育作為自己的根本追求。因此,教師要善于通過敘事明德[1]。通過實踐研究,教師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敘事應用中應該注意兩點。一是教育學生認識且尊重社會公德。社會公德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基本義務,更是每個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教師要按照公民道德綱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培養學生公德的方向。二是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的主要內容,更是公民社會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樹立愛崗敬業意識,積極發揮個體作用,更要讓學生尊重各個行業,樹立職業自豪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敘事啟智 教育敘事是一種教學手段,它能夠促使學生完成知識的轉化,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從而使學生的智慧得到提升。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敘事目的,同時要根據敘事做好問題情境創設,為學生營造一個主動探究的氛圍。換言之,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的教學內容,使敘事合情合理,還要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因此必須要注重敘事方法的選擇,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進行思考、分析、判斷。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創設恰當的情境。另外,教師還要善于整合教學資源,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讓學生通過交流探究,逐步形成獨到的見解,促使學生養成善于思考、樂于學習的良好習慣[2]。

敘事育美 每位學生都非常在意教師對自己的看法,從某種程度來講,學生對于教師的喜愛程度,直接關系到學習教師教授學科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用愛去滋潤學生的心田,通過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為德育之花提供一個盡情綻放的空間。通過教育敘事有助于放飛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使學生感受到自然之美,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社會、熱愛家庭的情緒[3]。教師要想講清楚道理、講明白事理,除了做好課堂環境創設、敘事表達和學生引導,還要以親切自然的教學態度,讓學生從內心接受學習任務,甚至將學習作為一種享受。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善于發現美、創造美,充滿愛心。

3 結語

教育敘事是一種教學方式,它確實能夠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率,還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得到提升。應用教育敘事施教,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實況與課堂教學的實際內容,還要善于用教學語言,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愛,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展現。目前,教育敘事的應用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要不斷探究和創新,確保價值得到發揮。

參考文獻

[1]石京京.道德敘事在小學品德課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篇7

關鍵詞:程序設計;財經院校;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36-10388-0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rogramming Courses for Finance & Economics Colleges

XIAO Wen-fe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 At least one programming course is offered in finance & economics colleges nowadays. Due to the usual think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of finance & economics students, these courses are quite difficult for most of them. This paper analyzed in detai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e & economics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in recent years, aimed at the problems in recently teaching practice for programming courses, presented mor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policies.

Key words: programming design; finance & economics colleges;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從20世紀中期至今,電子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改變社會的一支主要力量。在當今的大學教育中,計算機程序設計類課程也已經不只針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開設,而成為了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課程之一。在財經院校中,不同的專業會開設不同的程序設計課程,比如:Visual FoxPro、Visual Basic、ASP語言等,即使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理工科學生來說,這些課程一般都比較難于把握,對于財經院校的絕大部分學生來說,其學習困難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本文根據作者多年來在程序設計類課程中的教學實踐,分析總結了財經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中的難點,針對現有的一些典型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從而提出了更為有效的教學設計和組織模式,從課程的總體教學設計、教學目的、教學組織、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方法和考核的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從而使財經院校中開設的程序設計類的課程能真正達到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競爭實力的實際教學效果。

1 財經院校學生的特點分析

根據財經院校學生來源、一般專業要求和教學實踐中的表現,可以總結出其基本特點如下:

1) 學生普遍對計算機類課程對將來自身發展的作用缺乏認識。財經院校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大多是文科學生,而在大學畢業后絕大部分會從事財會、金融、法律或其它管理類工作。這些專業的學生普遍認為程序設計類課程是一種純技術,與將來的職業發展關系不大,因而主觀上缺乏學習的動力。

2) 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學習過程中不得要領。程序設計類課程要求對文字和語句的目的和含義進行深刻的理解,要理解問題的本質后再通過嚴密的邏輯思考進行具體實施。而財經專業的學生大多只側重對文字字面意思的理解,而不習慣對文字深層的含義和相互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太多思考。所以很多學生往往在上機時會非常機械地按例題的提示原封不動地鍵入命令語句,而稍微改變一下題目要求,就不知該如何編寫語句了。這和他們的多數課程主要要求相關知識廣博的思維方式有關。

3) 基本動手能力較差導致學習中的恐懼感和挫折感。財經院校的其它課程大多不需要實際動手操作,近年雖然在財經院校中增加了一些實踐教學內容,但和理工院校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而程序設計語言對命令和語句的要求又是絕對嚴格的,因此在上機實踐過程中,學生會經常因為一些小小的疏忽(比如空格、引號之類)而導致無法完成實驗,從而加劇了對這類課程的恐懼感和挫折感,導致越作不出來越怕動手的惡性循環。

4) 學習方法的不同導致學習中掉隊。財經院校的其它課程大多在各部分內容之間沒有太強的連帶關系,因此很多學生中間即使差幾次課的內容沒有把握,一般也不會影響下面內容的學習和邏輯。這些學生往往不會每次課都及時消化吸收已學會的知識,而習慣于最后進行考前突擊。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則通常是環環相扣,如果前面的知識沒有掌握,就基本上不能理解后面的內容,所以就會從沒理解的地方開始掉隊。

5) 想學的內容與實際授課的內容有差距導致學習興趣的喪失。現有的程序設計課程大多比較重視程序設計的理論知識,而很多財經專業的學生往往想學習到相關程序設計在本專業中鮮活的應用實例。當學生感覺到教學內容與實際的專業具體應用聯系不緊密時,會覺得這些課程與自己所需要的計算機技術脫節,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僅僅為獲得學分而學習。

3 現有典型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程序設計原本只對大學計算機專業或相關專業講授,而講授的教師也大多是來自計算機相關專業,受過嚴格的理工類課程教育和思維訓練,在講授的模式上也基本沿襲了對理工專業學生的教學方法。典型的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典型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流程

這種教學模式對理工類的學生是有效的,能夠保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精確完整闡述,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相關程序語言的內在精髓和來龍去脈,也符合理工類學生一貫的學習方式。但針對財經院校的大部分學生,這種傳統的教學過程會在實施中出現很多問題,具體總結如下:

1) 學習的目的和要求不同。財經類院校的學生學習程序設計類課程更多是為了開拓視野,增加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和體驗,往往不需要過于深入探究程序語言后面龐大的基礎理論知識,也沒有相關的基礎。這種典型的教學模式通常會造成學生的學習要求與教師的實際講授有一定的錯位。

篇8

關鍵詞:虛擬學習社區;課堂教學模式;高效;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4)02-0029-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08

1 . 虛擬學習社區背景下英語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突破

人類步入21世紀后,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使用聊天室和論壇等工具結交朋友、討論問題、組成社區、網上互動已成為時尚。這為虛擬社區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和軟件基礎,使虛擬學習社區有可能成為人們開展協作學習、知識建構和智慧發展的理想環境。

所謂“虛擬學習社區”,源于“社區”“虛擬社區”“學習社區”等概念。“社區”就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內的家庭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會網絡(Howard, 1993)。“虛擬社區”則是互聯網用戶通過網絡進行互動,彼此擁有足夠的情感后形成的人際關系網絡。“學習社區”又稱“學習共同體”,是指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在學習過程中成員之間經常溝通交流并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Hof, 1997)。“虛擬學習社區”是指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在互聯網上形成的,由相互之間聯系相對密切的人所組成的網絡學習共同體(Wenger, 1997)。其交流工具主要有電子公告板(BBS)、聊天室(Chat Room)、討論組(Discussion Group)、博客(Blog)、維客(Wiki)等(韓小強,2008)。

虛擬學習社區顛覆了課堂教學的傳統模式,近年來在國內外遠程教育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推廣和應用,同時也被廣泛用于課堂輔助教學。

傳統課堂教學的概念源自17世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他的《大教學論》為班級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而班級教學的主要形式就是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最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課堂教學具有特定的教學目標、特定的教學內容、特定的教學方案、特定的學習方式、特定的教學材料、特定的教學場所、特定的教學時間等等一系列特征。這種教學模式以班級為教學對象,擴大了教育面,提高了教育效率,規范了教學行為,保證了教學質量。不過,在網絡時代,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弊端越來越明顯,而虛擬學習社區在很多方面正好可以彌補其不足,從而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固有的局限,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首先,虛擬學習社區突破了傳統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學場所和時間的限制。通過網絡這個學習媒介,教師與學生只要有一網電腦,就可以在世界的任意一個角落,隨時參與到學習社區中,使學習者享有巨大的學習自由。

其次,虛擬學習社區改變了傳統英語課堂教學中師生的特定關系,轉變了師生的角色。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知識尋覓者和學習的參與者。教師的角色也從教導者逐漸轉換為學習過程的設計者和指導者,師生的地位趨于平等化。

第三,虛擬學習社區轉變了傳統英語課堂教學定的教學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成為可能。學生不再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在知識獲取的渠道上和老師處于平等地位,同時社區中的虛擬教師能夠二十四小時面對每一個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教育部,2011)。

第四,虛擬學習社區改進了傳統英語課堂教學的學習方式,能夠創造出逼真的英語學習情境,達到“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教育部,2011)的要求,讓學生與虛擬社區中其他成員一起進行學習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獲得學習英語的成功感受”(教育部,2011)。

第五,虛擬學習社區擴大了傳統英語課堂教學中教材的概念,涵蓋“英語教材以及有利于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其他教學材料、支持系統和教學環境……人的資源,如學生資源、教師資源和家長資源等”(教育部,2011)。事實上,網絡的出現和發展,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數字化時代,拓展了人類的第二生存空間即網絡社會,使教材的概念拓展到了數字化教材(王進軍,2010)。

總之,虛擬學習社區使“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資源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多種媒體的手段、多種類型的平臺和多方位的空間”(教育部,2011)。

2 . 虛擬學習社區背景下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就目前而言,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技術使課堂教學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已經成為影響課堂效率最主要的因素。如何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這一優勢,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目前教學領域亟待解決的一大課題。而虛擬學習社區作為人類教育技術史上又一次突破性革命,為解決這一難題貢獻了一種選擇。事實上,作為20世紀西方教學科學化的結果,“有效教學”的提出和現代教育技術息息相關,它要求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教學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于平均水準。當然,教學效率不是簡單地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而是取決于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成效。

從虛擬學習社區的理論基礎來看,幾乎都是現代學習論中的最新理論,無一不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作為虛擬學習社區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而獲得的(甘永成,2004)。虛擬學習社區能夠很好地滿足“以學生為中心”的要求,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學習情境,共同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虛擬學習社區另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該理論認為學習具有社會性,需要在社會環境中得以產生,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而獲得(Bandura, 1977)。虛擬學習社區正是這樣提供了一個成員間交互學習、協同合作的場所,有利于學習的發生。

虛擬學習社區第三個理論基礎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情境認知論,認為學習離不開活動,有意義的學習能夠促進知識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或者說“情境是一切認知活動的基礎”,強調“實踐共同體(社區)”在情境認知與學習中的作用。虛擬學習社區可以運用多種媒體形式創設認知情境,利用學習社區中的交互工具創設合作學習情境,通過問答創設問題情境(Brown, 1989)。

虛擬學習社區還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這就是分布式認知理論。該理論認為認知分布于個體內、個體間、媒介、環境、文化、社會和時間等之中,它的發生不是孤立的,知識的傳遞不是簡單地從教師到學生,而是通過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認知對象之間以及認知工具之間的意義協商而主動構建的。該理論同樣強調虛擬學習社區提供的社會交互作用(Cole, 1991)。

國內外關于虛擬學習社區的研究才開始不久,1997年Wenger才提出“虛擬學習社區”的概念,國內研究緊跟著于1998年開始,之后無論國外還是國內該方面的研究都呈現出蓬勃之勢,然而總體來看,該方面研究還很不充足,尤其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還不多見,對于英語課堂教學的輔助作用,研究的就更少了。

3 . 虛擬學習社區背景下英語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虛擬學習社區包含諸多要素,比如網絡平臺、成員組織、管理方式、學習資源等等。根據這些要素,莞城英文實驗學校逐步建立了以學科為中心的英語虛擬學習社區。

首先搭建了網絡平臺。按照英語虛擬學習社區教學設計的要求,學校斥資購建了一流的網絡及多媒體硬件環境,建起了千兆網,裝備了綜合電教室、視頻演播室、語音電腦室、電子閱覽室、網絡主控中心、軟件制作室等功能室,拉通DDN專線,建成了學校網站,接入東莞教育城域網,同時并入因特網。該虛擬網絡平臺配置了教學傳播功能模塊,可支撐網絡課件和教師公告的、教學資源的下載、學生作業的上傳、教師批改點評作業、成績統計、作業共享瀏覽、答疑討論等各個環節,能夠在網絡上展開教學活動。

其次是以學校英語學科為中心成立了社區成員組織,所有英語老師擔任社區組長并作為社區核心成員,各班英語課代表及英語成績較好并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組成各小組核心成員,隨著社區學習活動的開展,普通學生作為社區成員加入到社區中,根據角色劃分、權限劃分、評價措施等對成員進行管理,各成員采用多重互動方式進行交互活動。

第三是配置了大量英語學習資源。這些資源根據來源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各成員利用各種渠道收集的現成資源,比如網絡上直接下載的英語教學課件、視頻、flash等資源,其中大量該類資源來自于VCM新課改主題資源平臺和東莞市英語教研網;二是通過對獲取的資源進行適當加工處理形成的改編資源,比如收集整理“三學苑”“一百億”以及其他學校或教育資源網的優秀英語學習資源,根據學校英語教學需求進行適當增添刪減,然后進入學校英語虛擬學習社區資源庫;三是自行開發的英語教學資源,主要是根據英語課堂教學需要而錄制、拍攝、制作的動畫、歌曲、flash等教學輔助資源。比如為了模擬“restaurant”的真實場景,學校英語教師專門赴莞城區“紅色莊園西餐廳”拍攝了西方用餐的禮儀及用語。此外,該類資源還包括英語教師們制作的PPT和flash課件以及編寫的優秀教案、英語習題和試卷等。到目前為止,學校英語虛擬學習社區資源庫具有的資源統計如下:

第四是交互工具的選擇。為了便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交互,學校虛擬英語學習社區提供了兩種類型的交互工具。第一種是異步類交互工具,主要是電子郵件和BBS,前者主要用于社區成員間發送、接收資料作業等,后者內嵌在社區網絡平臺中作為其中一個功能模塊,用于社區成員討論、發表個人觀點和建議。第二種是同步類交互工具,也就是即時信息工具比如MSN和QQ,學校主要采用QQ工具,有時候也采用NetMeeting用于小組即時學習和交流。

4 . 虛擬學習社區背景下英語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運作

英語虛擬學習社區搭建完畢之后,對師生進行了信息技術能力方面的培訓。對于英語教師,首先進行了校本培訓,包括虛擬社區環境下信息的攝取、查詢、組織處理等基礎知識和技能,還有動畫制作、視頻剪制、圖像處理、聲音及音樂的錄制等教學課件的前期素材制作技能和利用校園網資料庫上傳及下載資源等技術能力。同時通過集體備課、外出聽課學習等方式,提高教師的課堂實際運用網絡信息技術的能力。對于學生,主要是通過信息技術課,使他們掌握基本的網絡查詢、基礎文檔制作、電子文稿、幻燈片制作等技術,使他們能夠根據教師的要求,在虛擬社區環境下自主進行個人與小組的合作學習,熟悉網絡資源上各種平臺的操作方式,適應教師的教學要求。

培訓完畢之后,英語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對學生們進行了引導。每個學期,英語教師都要根據各年級英語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制訂詳盡的教學計劃,包括每周的教學內容、作業要求、教學進度、考核指標等,具體到詞匯、語法、句型、交際功能等,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英語虛擬學習社區之中,輔助英語課堂教學的開展。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在制訂英語教學目標的時候,順應當代課程綜合化的趨勢,以英語為主,融入了大量自然、音樂、科學、品德、社會、勞動、體育、美術等多種學科的知識。

接下來就是虛擬學習社區上的互動學習。學校采用多重互動的學習方式,綜合采用多種互動方式,包括虛擬課堂授課、虛擬答疑、網絡公告、電子郵件、電子郵件組、網絡討論區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與教師、同學進行互動。不僅教師可以提供學習資料,學生也可以向大家推薦資料并提供下載。

學校虛擬學習社區下高效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會話課和閱讀課中。以會話課為例,由于英語課文多以對話形式呈現,這些對話貼近生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只有把課堂教學模擬成一個真實場景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真切性。虛擬學習社區正好可以利用各種形式的媒體,創設出圖文聲像并茂且極具交互性的英語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而生動的語言輸入,大大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

具體而言,在英語會話課教學中依托英語虛擬學習社區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1)形象直觀法:利用虛擬學習社區,為學生提供豐富而生動形象、具體直觀的物體和動作,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供學生學習使用。(2)趣味游戲法:借助虛擬學習社區提供的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集成的虛擬情境,開展趣味英語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在情境中扮演相關角色或完成一定的任務來體驗和習得語言。(3)試誤學習法:利用虛擬學習社區創設各種情境來組織相關活動,讓學生練習對話交流,嘗試學習,通過嘗試、糾正、再嘗試再糾正,在同伴咨詢和教師咨詢中獲得完美的表現。(4)暗示學習法:借助虛擬學習社區創設的各種情境,在活動中融入大量的語言對話,使學生在生動有趣、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大規模接觸英語,做到無意識英語學習,產生想用英語對話的沖動。

就虛擬學習社區背景下小學英語高校課堂教學模式而言,以會話課為例,可以分為四大步驟。(1)預設目標,形成主題。在進行教學之前,英語教師根據全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興趣等特點,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從英語虛擬學習社區資源庫選擇豐富的教學資源,確保大容量、高頻率的語言輸入。這些資源都是按照連續和相關的原則進行整合,形成系列性的主題,圍繞某個主題將語言交際貫穿始終。學生通過參與一些熱身活動,如歌曲、游戲、猜謎、頭腦風暴等活動,激活大腦、開啟思維、調動學習熱情,且通過對舊知的復習和鞏固,降低新知難度,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2)活動引領,創設情境。會話教學離不開情境,而情境的創設是為了開展語言活動。在會話課教學中,英語教師借助虛擬學習社區提供的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媒體教學資源,創設真實自然的語言交際情境,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相關主題活動,讓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并通過體驗、感知、交流與實踐,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3)知識深化,展示提升。在會話課教學中,教師會利用虛擬學習社區提供的資源,播放游戲、歌曲、chant等讓學生在玩中鞏固句型,不僅能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又能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得到放松。教師還會根據教材中的對話示例,創設適當的新語境,設計一些更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交際活動,讓學生將書本上學到的語言知識運用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4)監測過程,反饋效果。在會話課教學中,網絡為教師有效實現學習過程的檢測以及學習效果的反饋提供了重要的中介條件。通過運用虛擬學習社區,英語教師可以隨意調出所需課件、錄像、歌曲、flash、練習題等,及時、客觀、正確地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課后,教師還可以通過郵件、論壇等形式和學生進行交流探討、批改作業、收集整理反饋信息,為下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5 . 虛擬學習社區背景下英語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成效

近幾年來,通過對虛擬學習社區下高效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學校英語教師與學生在如何運用網絡技術和虛擬社區進行交流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對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得以加強。

教師們不再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建構一種理想的英語教學環境,以實現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創設、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學習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課堂的教學結構發生根本變革,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落到實處。

由于虛擬學習社區“改變了信息的社會分布形態和人們對它的擁有關系”(祝智庭,2002),教師的角色從傳授者、權威者轉換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支持者和幫助者,信息技術則成為教師輔助學生學習,為學生提供指導的重要工具。師生由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變為平等、和諧的關系,使家校遠距離、長時間間隔的關系變為隨時隨地溝通的關系。網絡信息技術快速、隱蔽、靈活等特點,豐富了傳統的師生互動、家校互動方式,使師生、家校之間增加了更廣泛、更民主、更有針對性的交流。

虛擬學習社區是一種理想的英語學習環境,建構了一個真正自主互動的學習社區,學生互動的對象主要是學習軟件和學習社區中的其他學生,教師的作用主要在對互動的學習資料和學習過程的設計和研究上。學習可以不再受時間、地點、校園的限制。這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研究領域,如何以英語學科為中心建構多重交互的英語虛擬學習社區,重構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Bandura,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M]. New York: General Learning Press, 1977.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18): 32-42.

Cole, M. On socially shared cognitions[C]. In L. Resnick, J. Levine & S. Behrend (Eds.), Socially Shared Cognition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1.

Hof, R. D., Browder, S., Elstrom, P. Internet Communities[J]. Business Week, 1997(5).

Howard R.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 London: MIT Press, 1993.

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甘永成.虛擬學習社區中的知識建構和集體智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

韓小強.網絡虛擬學習社區特征分析[J].科技廣場,2008(6).

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篇9

論文關鍵詞: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科學發展

一、在當前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經過幾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形成了完善高效的教學管理體系,靈活多樣的聯合辦學模式,充滿活力的獨特辦學團隊和集成人高等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遠程教育和自學考試于一體的立體化繼續教育體系,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終身教育培訓網絡覆蓋城鄉,辦學實力顯著增強,為國家尤其是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可靠的人才和知識支撐。

看到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的迅猛發展,作為繼續教育工作者竟然感到諸多不安。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在發展實踐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缺乏一套相對科學的評價體系和監控方法來規范合作辦學機構(單位)的辦學行為

普通高校繼續教育校內外合作辦學機構(單位)分布廣泛,辦學形式復雜多樣,辦學條件良莠不齊,加上利益驅動,對辦學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關系處理認識不夠到位,往往為了辦學規模、追求效益犧牲了教學質量。盡管各高校加強了對考風考紀的規范與整改乃至整個教學過程的管理與評估,但難以形成有效的監控機制。對長年招生業績不佳的合作辦學機構(單位)清理力度不徹底,對校內外辦學機構(單位)招生、收費、教學管理和監督,以及各類辦學協議合同依然不夠規范。

(二)缺乏一套相對合理、更加靈活、更具市場吸引力的分配方案

繼續教育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招生形勢日益嚴峻,很多高校的分配比例(特別是非學歷教育培訓分配方式)與國內辦學機構相比難以形成競爭優勢,在實際辦學中難以調動各辦學機構(單位)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尤其是某些有一定市場前景但目前需要扶持的教育項目,當前的校院分配比例很難有效拓展辦學空間。

(三)創新能力不足,缺乏辦學自主品牌項目

普通高校繼續教育辦學的成本意識和經營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開拓創新的魄力和能力尚待增強;學歷教育的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還存在結構性矛盾,專業數量偏多,與市場的實際需求和成人的學習特點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各高校非學歷教育培訓的整體辦學思路已經明確,但缺乏有效的項目策劃和市場開拓能力;合作項目和合作機會猶存,但缺乏高端自主品牌,學校增值空間不大。

(四)管理隊伍素質參差不齊,“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風氣不夠濃厚

普通高校繼續教育業務差異較大,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部分管理部門之間各自為政,未能形成有效合力;部分管理人員做事不講效率,不計成本,貪圖享受,講究排場。有些管理人員以個人為中心,拉幫結派,不愿溝通,對真正干事的人員進行無端猜疑和攻擊,破壞和影響同事之間的團結和工作積極性。有些管理人員大局意識淡薄,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比較武斷,缺乏一定的客觀分析研判能力和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政策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二、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存在問題的主觀原因探析

以上問題的產生和存在,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辦麗的因素,從客觀上講,繼續教育面臨的整個彤勢都與過去完全不同,辦學面臨的挑戰、矛盾、環境和問題自然不同。從主觀上講,管理隊伍在助推普通高校繼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思想認識上,在駕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上,在辦學管理的作風、方式和方法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戰略宏觀能力和決策水平還需進一步提升

管理的重要工作就是決策。有的管理成員大局意識和政治敏感性還不夠強,政策理論水平尚存差距,面對復雜問題、矛盾比較集中的問題和涉及普通高校繼續教育長遠利益的問題,缺乏一定的凋研、成熟的思考和客觀的研判,決策上往往缺乏客觀性、系統性、連續性和穩定性,難以做到未雨綢繆,無形之中造成管理上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二)官本位思想尚存一定的空間,公仆意識、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部分管理成員還沒有轉變觀念,沒有將手中掌握的資源真正用來服務各辦學機構(單位),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一定的官本位思想。對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事財務、招生考試、辦學站點設置等敏感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畏難情緒,在工作中過于求穩,過多地考慮個人因素,缺乏開拓創新的激情和攻堅克難的勇氣。在對待有些事情上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度,群眾觀念和服務意識不強,對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的長遠持續發展缺乏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三)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工作視野和個人胸襟還不夠開闊

有時管理成員陷于具體事務,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還不夠;管理成員集中學習、靜下心來思考普通高校繼續教育改革和未來發展還比較欠缺。有時同于長期工作在學校部門,喜歡用經驗和習慣辦事,工作方式過于簡單,缺乏一定的市場敏銳性和戰略經營意識,難以形成“跳出繼續教育思考繼續教育”的工作思維。面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不同的聲音,在以開放的意識和態度、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度,凝聚教職員工的力量和智慧方面,做得還不夠。

三、推進普通高校繼續教育新一輪科學發展的主要思路與對策措施

(一)主要思路

1.堅持解放思想,必須以新的思維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繼續教育發展的新定位,進一步提高其管理創新和科學發展能力。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出臺,普通高校繼續教育何去何從,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該如何發揮大學的綜合性優勢,“建立健全繼續教育機制體制,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已成為繼續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問題。普通高校的繼續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應當用一種新的眼光并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和理解繼續教育,在辦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管理上,都應該重新審視,不斷創新,進而推進其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滿足社會成員日益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要利用繼續教育融入市場前沿、主動適應經濟社會需求的特點,在開放辦學、專業設置(項目策劃)、課程設計、人才培養、服務社會、政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試,積累經驗,為學校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教學和科研提供借鑒,進而推動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把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真正辦成學校服務社會的窗口、人才增值的窗口、知識創新的窗口和機制改革的窗口。

2.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和深化繼續教育辦學指導思想,辦學模式和發展模式主動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繼續教育是一種貼近市場、貼近現實的特殊教育形式。管理者必須緊緊地把握市場的脈搏,以“順應市場謀發展”的理念和戰略,進一步思考“辦什么樣的繼續教育和怎樣辦繼續教育”這一根本性問題。普通高校繼續教育要進一步探索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更加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辦學機制,不斷增強高校通過繼續教育服務社會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吸引力。在維護學校品牌、遵循繼續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融合行業企業,堅持市場細分,不斷創新辦學模式和發展模式,適時調整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培訓的專業課程設置,科學制訂和修訂教學培訓計劃,教學管理過程凸顯繼續教育的特色和成人的學習特點,充分適應目前各類教育對象的教育需求及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著力把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建設成為融繼續教育項目策劃、課程設計、市場拓展、教學培訓、政策咨詢、理論研究、人力資源(教師庫、學員信息)推介于一體的教育品牌。

3.搶抓機遇,開拓創新,依然把艱苦創業當作是當前繼續教育各項工作的第一主題。繼續教育的發展規律要求繼續教育管理者需要企業家的勇氣和教育家的智慧。既要有加快發展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更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管理中一定要樹立主動出擊的意識,以敏銳的市場眼光,及時地捕捉市場機遇,培育現有市場,搶占新興市場,開拓潛在市場,擴大我們的辦學領域。樹立大教育、大培訓觀念,以條件定發展向以需求定發展,穩步發展學歷教育,多元化開拓市場項目,把非學歷教育培訓作為學院辦學新的增長點,創新辦學思路,盤活學校現有資源,把學校教育和其他教育辦活、辦實、辦好。

4.堅持“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規范”的辦學原則,加強規范管理,注重內涵建設,確保把辦學質量看做是推動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科學發展的生命線。普通高校繼續教育職能部門承擔學校成人高等教育、網絡教育、自學考試、非學歷繼續教育管理和教學工作,辦學形式復雜多樣,辦學單位分布廣泛,辦學條件參差不齊,亟須建立和健全規范、科學、合理和有效的各項辦學制度,不斷加強辦學環節的監控與管理,面對數量和質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矛盾時,堅持既要做大規模,也要規范管理,注重內涵建設,實現繼續教育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決不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為了一時利益犧牲學校品牌。

(二)對策措施

1.強化管理,塑造品牌,提高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的競爭力。品牌是現代繼續教育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無形資產,也是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和參與市場競爭的必由之路。積極推進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品牌建設,是增強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競爭實力、全面推進新一輪科學發展的迫切要求。一要創新思路,精心培育具有市場前景、高校特色、增值價值的繼續教育核心品牌。強化“大教育、大培訓”理念,深入分析外在需求,認真挖掘內在優勢,突出學校的學科、人才等綜合優勢,突出行業企業特點,突出社會市場需求,打造能充分體現普通高校繼續教育核心價值、與地方經濟社會緊密相關,層次高、專業強、受歡迎的一流精品項目品牌。二要樹立“管理增效益,質量塑品牌”的理念,以良好的信譽維護高校品牌。以嚴肅考風考紀為突破口,不斷完善教學過程管理制度和相關操作規程,不斷強化各種服務功能,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切實保障和維護好高校品牌。創新機制體制,制定和完善獎懲制度,不斷增強學校內部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推動品牌項目走向市場。三要多渠道加強宣傳,擴大繼續教育品牌效應。充分利用學校校友資源和社會公共資源,增強社會各界對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的關注。發揮網絡、報刊等媒體的力量,及時傳播學校招生、培訓、新聞動態等重要信息,提高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在各行各業的影響力,全面推動學校的新發展。

2.盤活資源,加強合作,提升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的生產力。進一步融合普通高校現有教育教學資源,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繼續走好網絡教育與成人高等教育融合、自學考試與高職高專院校相溝通等辦學新路子,開展多樣化、多層次、多方位的辦學形式,拓展辦學空間,加速繼續教育的新發展。全面加強和推進與社會的合作、與政府的互動、與行業協會的互惠溝通,必須“聯合起來,走共同經營發展之路”,實現社會、政府、社團、學校四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不僅要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合作,也要與中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合作,廣泛聯系政府、企事業單位和行業協會等社團組織,通過人才培養、培訓,不斷開拓服務領域和合作空間。努力爭取國際合作項目,推動與國外知名大學的項目合作,提升國際交流的規模和層次。積極發展與繼續教育內部同行的相互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求得共同發展。加強與校內外相關部門的協調與合作,共同開拓辦學空間和建立辦學新品牌,做大教育培訓市場。

篇10

關鍵詞: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科學發展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09―001―03

一、在當前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經過幾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形成了完善高效的教學管理體系,靈活多樣的聯合辦學模式,充滿活力的獨特辦學團隊和集成人高等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遠程教育和自學考試于一體的立體化繼續教育體系,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終身教育培訓網絡覆蓋城鄉,辦學實力顯著增強,為國家尤其是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可靠的人才和知識支撐。

看到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的迅猛發展,作為繼續教育工作者竟然感到諸多不安。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在發展實踐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缺乏一套相對科學的評價體系和監控方法來規范合作辦學機構(單位)的辦學行為

普通高校繼續教育校內外合作辦學機構(單位)分布廣泛,辦學形式復雜多樣,辦學條件良莠不齊,加上利益驅動,對辦學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關系處理認識不夠到位,往往為了辦學規模、追求效益犧牲了教學質量。盡管各高校加強了對考風考紀的規范與整改乃至整個教學過程的管理與評估,但難以形成有效的監控機制。對長年招生業績不佳的合作辦學機構(單位)清理力度不徹底,對校內外辦學機構(單位)招生、收費、教學管理和監督,以及各類辦學協議合同依然不夠規范。

(二)缺乏一套相對合理、更加靈活、更具市場吸引力的分配方案

繼續教育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招生形勢日益嚴峻,很多高校的分配比例(特別是非學歷教育培訓分配方式)與國內辦學機構相比難以形成競爭優勢,在實際辦學中難以調動各辦學機構(單位)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尤其是某些有一定市場前景但目前需要扶持的教育項目,當前的校院分配比例很難有效拓展辦學空間。

(三)創新能力不足,缺乏辦學自主品牌項目

普通高校繼續教育辦學的成本意識和經營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開拓創新的魄力和能力尚待增強;學歷教育的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還存在結構性矛盾,專業數量偏多,與市場的實際需求和成人的學習特點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各高校非學歷教育培訓的整體辦學思路已經明確,但缺乏有效的項目策劃和市場開拓能力;合作項目和合作機會猶存,但缺乏高端自主品牌,學校增值空間不大。

(四)管理隊伍素質參差不齊,“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風氣不夠濃厚

普通高校繼續教育業務差異較大,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部分管理部門之間各自為政,未能形成有效合力;部分管理人員做事不講效率,不計成本,貪圖享受,講究排場。有些管理人員以個人為中心,拉幫結派,不愿溝通,對真正干事的人員進行無端猜疑和攻擊,破壞和影響同事之間的團結和工作積極性。有些管理人員大局意識淡薄,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比較武斷,缺乏一定的客觀分析研判能力和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政策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二、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存在問題的主觀原因探析

以上問題的產生和存在,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辦麗的因素,從客觀上講,繼續教育面臨的整個彤勢都與過去完全不同,辦學面臨的挑戰、矛盾、環境和問題自然不同。從主觀上講,管理隊伍在助推普通高校繼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思想認識上,在駕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上,在辦學管理的作風、方式和方法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戰略宏觀能力和決策水平還需進一步提升

管理的重要工作就是決策。有的管理成員大局意識和政治敏感性還不夠強,政策理論水平尚存差距,面對復雜問題、矛盾比較集中的問題和涉及普通高校繼續教育長遠利益的問題,缺乏一定的凋研、成熟的思考和客觀的研判,決策上往往缺乏客觀性、系統性、連續性和穩定性,難以做到未雨綢繆,無形之中造成管理上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二)官本位思想尚存一定的空間,公仆意識、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部分管理成員還沒有轉變觀念,沒有將手中掌握的資源真正用來服務各辦學機構(單位),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一定的官本位思想。對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事財務、招生考試、辦學站點設置等敏感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畏難情緒,在工作中過于求穩,過多地考慮個人因素,缺乏開拓創新的激情和攻堅克難的勇氣。在對待有些事情上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度,群眾觀念和服務意識不強,對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的長遠持續發展缺乏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三)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工作視野和個人胸襟還不夠開闊

有時管理成員陷于具體事務,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還不夠;管理成員集中學習、靜下心來思考普通高校繼續教育改革和未來發展還比較欠缺。有時同于長期工作在學校部門,喜歡用經驗和習慣辦事,工作方式過于簡單,缺乏一定的市場敏銳性和戰略經營意識,難以形成“跳出繼續教育思考繼續教育”的工作思維。面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不同的聲音,在以開放的意識和態度、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度,凝聚教職員工的力量和智慧方面,做得還不夠。

三、推進普通高校繼續教育新一輪科學發展的主要思路與對策措施

(一)主要思路

1.堅持解放思想,必須以新的思維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繼續教育發展的新定位,進一步提高其管理創新和科學發展能力。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出臺,普通高校繼續教育何去何從,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該如何發揮大學的綜合性優勢,“建立健全繼續教育機制體制,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已成為繼續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問題。普通高校的繼續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應當用一種新的眼光并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和理解繼續教育,在辦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管理上,都應該重新審視,不斷創新,進而推進其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滿足社會成員日益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要利用繼續教育融入市場前沿、主動適應經濟社會需求的特點,在開放辦學、專業設置(項目策劃)、課程設計、人才培養、服務社會、政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試,積累經驗,為學校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教學和科研提供借鑒,進而推動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把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真正辦成學校服務社會的

窗口、人才增值的窗口、知識創新的窗口和機制改革的窗口。

2.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和深化繼續教育辦學指導思想,辦學模式和發展模式主動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繼續教育是一種貼近市場、貼近現實的特殊教育形式。管理者必須緊緊地把握市場的脈搏,以“順應市場謀發展”的理念和戰略,進一步思考“辦什么樣的繼續教育和怎樣辦繼續教育”這一根本性問題。普通高校繼續教育要進一步探索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更加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辦學機制,不斷增強高校通過繼續教育服務社會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吸引力。在維護學校品牌、遵循繼續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融合行業企業,堅持市場細分,不斷創新辦學模式和發展模式,適時調整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培訓的專業課程設置,科學制訂和修訂教學培訓計劃,教學管理過程凸顯繼續教育的特色和成人的學習特點,充分適應目前各類教育對象的教育需求及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著力把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建設成為融繼續教育項目策劃、課程設計、市場拓展、教學培訓、政策咨詢、理論研究、人力資源(教師庫、學員信息)推介于一體的教育品牌。

3.搶抓機遇,開拓創新,依然把艱苦創業當作是當前繼續教育各項工作的第一主題。繼續教育的發展規律要求繼續教育管理者需要企業家的勇氣和教育家的智慧。既要有加快發展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更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管理中一定要樹立主動出擊的意識,以敏銳的市場眼光,及時地捕捉市場機遇,培育現有市場,搶占新興市場,開拓潛在市場,擴大我們的辦學領域。樹立大教育、大培訓觀念,以條件定發展向以需求定發展,穩步發展學歷教育,多元化開拓市場項目,把非學歷教育培訓作為學院辦學新的增長點,創新辦學思路,盤活學校現有資源,把學校教育和其他教育辦活、辦實、辦好。

4.堅持“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規范”的辦學原則,加強規范管理,注重內涵建設,確保把辦學質量看做是推動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科學發展的生命線。普通高校繼續教育職能部門承擔學校成人高等教育、網絡教育、自學考試、非學歷繼續教育管理和教學工作,辦學形式復雜多樣,辦學單位分布廣泛,辦學條件參差不齊,亟須建立和健全規范、科學、合理和有效的各項辦學制度,不斷加強辦學環節的監控與管理,面對數量和質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矛盾時,堅持既要做大規模,也要規范管理,注重內涵建設,實現繼續教育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決不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為了一時利益犧牲學校品牌。

(二)對策措施

1.強化管理,塑造品牌,提高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的競爭力。品牌是現代繼續教育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無形資產,也是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和參與市場競爭的必由之路。積極推進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品牌建設,是增強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競爭實力、全面推進新一輪科學發展的迫切要求。一要創新思路,精心培育具有市場前景、高校特色、增值價值的繼續教育核心品牌。強化“大教育、大培訓”理念,深入分析外在需求,認真挖掘內在優勢,突出學校的學科、人才等綜合優勢,突出行業企業特點,突出社會市場需求,打造能充分體現普通高校繼續教育核心價值、與地方經濟社會緊密相關,層次高、專業強、受歡迎的一流精品項目品牌。二要樹立“管理增效益,質量塑品牌”的理念,以良好的信譽維護高校品牌。以嚴肅考風考紀為突破口,不斷完善教學過程管理制度和相關操作規程,不斷強化各種服務功能,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切實保障和維護好高校品牌。創新機制體制,制定和完善獎懲制度,不斷增強學校內部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推動品牌項目走向市場。三要多渠道加強宣傳,擴大繼續教育品牌效應。充分利用學校校友資源和社會公共資源,增強社會各界對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的關注。發揮網絡、報刊等媒體的力量,及時傳播學校招生、培訓、新聞動態等重要信息,提高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在各行各業的影響力,全面推動學校的新發展。

2.盤活資源,加強合作,提升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的生產力。進一步融合普通高校現有教育教學資源,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繼續走好網絡教育與成人高等教育融合、自學考試與高職高專院校相溝通等辦學新路子,開展多樣化、多層次、多方位的辦學形式,拓展辦學空間,加速繼續教育的新發展。全面加強和推進與社會的合作、與政府的互動、與行業協會的互惠溝通,必須“聯合起來,走共同經營發展之路”,實現社會、政府、社團、學校四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不僅要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合作,也要與中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合作,廣泛聯系政府、企事業單位和行業協會等社團組織,通過人才培養、培訓,不斷開拓服務領域和合作空間。努力爭取國際合作項目,推動與國外知名大學的項目合作,提升國際交流的規模和層次。積極發展與繼續教育內部同行的相互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求得共同發展。加強與校內外相關部門的協調與合作,共同開拓辦學空間和建立辦學新品牌,做大教育培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