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骨折康復訓練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3: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腿骨折康復訓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髖關節置換術;康復
人的髖關節由一個球形物(股骨頸)及杯狀物(髖臼)所構成,它是大腿骨 (股骨) 與骨盆所形成的關節,四周包圍著強力的關節囊、肌肉韌帶,是全身受力最重的關節。球體及杯狀物內緣由平滑的軟骨覆蓋,并有滑囊膜分泌黏液使摩擦降至最小[1]。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采用人工關節假體治療嚴重髖關節損傷及關節疾病、重建髖關節功能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緩解關節疼痛,矯正關節畸形,改善關節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髖關節置換術多為老年患者, 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及各臟器功能減退而影響手術效果。因此,術前、術后的康復訓練, 不僅可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使患者能早日下床活動, 而且可縮短住院的時間,減輕家屬經濟負擔, 最重要是使老年患者獲得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康復, 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2012年至2013年我們對35例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系統康復治療, 取得較好臨床效果。
1.臨床資料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35例, 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 年齡49 ~ 83 歲, 平均年齡65 歲, 60 歲以上占74%。股骨頸骨折20 例,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12例, 髖關節結核1例, 類風濕性關節炎1例,強直性脊柱炎1例。
2.康復治療方法
2.1術前康復指導
術前康復治療是術后康復鍛煉的基礎[2]。首先應建立病人、家屬、醫生與康復治療師之間的密切關系,病人對于手術均會產生恐懼、焦慮心理,擔心手術的費用、風險、各種并發癥及術后的恢復,因此我們在手術前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及各種顧慮,詳細解釋手術情況、術后康復方案,告知他們康復的最終結果取決于其自我康復意識,使患者及家屬均能積極配合各種治療。指導患者入院后進行力所能及的活動,教會病人進行踝關節“泵”式往返練習、股四頭肌、N繩肌、臀肌等長收縮動作,增強下肢及上肢的肌力訓練;學會深呼吸及咳嗽;教患者術后應用的訓練方法:床上及轉移活動,各關節的主動-助力、主動活動;如何正確使用步行器、拐杖等輔助器;介紹術后應避免的動作及。還有的病人術前需要制動,要讓病人了解手術前牽引制動是手術和術后康復的先決條件[3],術前牽引固定制動十分重要,其目的在于防止骨折段因活動而損傷周圍組織,肌肉、韌帶、關節囊損傷出血、水腫等,既不利于手術進行,術后也易產生組織粘連、攣縮等,但是制動不是絕對的,此時應行髖周肌群及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向病人及家屬講解家中生活設施安排:在沐浴室要按放安全的握棒或扶手;所有樓梯要有扶手;早期康復時,需要一個穩定的椅子,讓膝關節低于雙髖;要有一個便桶坐墊;沐浴時要有一個穩固的沖澡椅或凳子;要有一個穿衣棒、穿襪輔助器及長鞋拔,讓病人在穿襪穿鞋時不要過度彎曲新的髖關節。
2.2術后康復訓練
術后早起康復訓練在醫院進行,但術后14天以后, 患者大都已出院, 需在出院醫囑中詳細說明訓練方法。具體訓練方法如下:術后當天康復訓練:回病房后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術側肢體下可放置適當厚度軟墊,使髖膝關節稍屈曲,必要時暫時性防旋鞋。麻醉清醒后,無痛狀態下行患肢等長收縮訓練。患肢壓力泵使用。術后第一天:患肢踝關節的背屈和跖屈活動,股四頭肌、臀大肌、臀中肌的等長性收縮練習,保持收縮6-10s,重復10次/組,2-3組/天以促進下肢血液回流,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機會并保持肌肉張力,增加肌力。上肢做屈伸、外展及深呼吸運動,預防并發癥發生。指導病人三點支撐引起抬臀運動,方法:健側下肢屈曲,健足及雙肘關節用力支撐,也可以利用牽引架拉手上拉抬起臀部,側臥時將患肢用軟墊抬高,仍需保持外展位。術后第二天:開始膝關節及髖關節的屈伸活動,可搖床30-40°,髖關節屈曲5-10°,并有被動逐漸向主動過度,運動時以不引起明顯的疼痛為度,運動幅度逐漸增大。髖關節訓練:患肢腳沿床面向上移動,使患肢髖、膝關節屈曲,但應保持髖關節屈曲不超過90°。術后第三四天:開始外展練習:臥位到坐位的轉移,利用雙上肢和健腿支撐力向側方移動身體,并與床邊成一定角度。患側下肢抬高床面與身體同時移動,使得雙小腿能自然垂于床邊。然后雙上肢及健腿用力支撐半坐起。半坐起后可在背部用支撐墊穩住。術后五、六天:開始外展練習:坐-站轉換練習(第一次:性低血壓),患者在高床邊,坐位下健腿著地,患腿朝前放置(防止內收和旋轉),利用健腿的蹬力和雙上肢在身體兩側的支撐下挺起臀并借助他人的拉力站起,注意在轉換過程中避免身體向兩側轉動,站立位下健腿完全負重,患腿可不負重觸地。
術后一周:扶助步器站立。非骨水泥型:20%負重(2月之間負重逐漸增加到100%)
骨水泥型:可100%負重。站立位:N繩肌練習,開始直腿抬高。術后二、三周:
康復的重點是繼續鞏固以往的訓練效果,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患腿逐漸恢復負重能力。行步態訓練。在仰臥位下做雙下肢空踩自行車活動20-30次,患髖屈曲度數在90°以內,每10次為1組中間休息10min,這樣既改善了下肢諸關節的活動范圍;也訓練了股四頭肌的肌力。術后4周到三個月:康復的重點是進一步改善和提高治療效果,逐漸改善患髖的活動范圍,增加患髖的負重能力,使人工置換的髖關節功能逐漸接受正常水平,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進一步提高步行能力,可從扶助步器到扶雙拐步行過度到扶單手杖步行,但要求具備下面2個條件:一是病人能在手杖的幫助下,有足夠的支撐力完成步行中靜止期患肢的負重;二是患側股四頭肌能完成漸進抗阻的阻力至少8kg以上。注意在3個月內,持拐步行、過障礙物時患腿僅為觸地式部分負重,上下樓梯活動,早期主要是扶拐下健腿支撐上下,患腿從不負重到部分負重,但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減少患髖的彎曲和負重,最后過渡到棄杖步行。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手術后3個月禁止髖關節內收、內旋,不要把患肢架在另一條腿上。術后3個月防止髖關節屈曲超過90°,要禁止下蹲取物和坐在能使髖部彎曲超過90°的低椅或低床上。做到不盤腿、不側臥、不直角髖坐起,禁二郎腿、兩叉。
3.結果
本組病例共35例, 平均住院10-15天。術后無1例出現人工髖關節脫位、假體穿鑿、股骨等骨折。無1 例發生感染、肺栓塞、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通常在術后3月能棄拐行走,只有1例因年齡偏大且伴有其他內科疾病需持單拐。根據Harris評分(90 ~100分為優, 80 ~ 89分為良, 70 ~ 79 分為可, 70分以下為差),本組優良率為79.8%, 總體臨床效果較好。
4.討論
對于髖關節病變的患者而言,疾病的解除并不僅僅是手術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功能的恢復及生活能力的提高。在發達國家及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康復治療已經成為手術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工作中發揮著極大作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治療的目的主要是[4]: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如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感染、下肢靜脈栓塞和水腫、髖關節脫位等;恢復患肢關節的活動度及肌力;平穩及步行方法的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預防保健教育;提供所需的輔助器具。醫護人員首先要重視患者的心理教育,在整個康復過程,喚起、強化患者的自我康復意識,是極其重要的任務,使患者真正認識到功能鍛煉是髖關節置換術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環節。其次,在鍛煉過程中,應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不同患者、不同訓練時期的康復訓練做有針對性的指導,不能急于求成,需漸進式功能鍛煉,才能保證全髖關節置換的成功,保證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最后,醫護人員一定要重視出院指導:與病人一起制定出院后訓練計劃,包括繼續強化肌力、關節活動度、關節本體感覺、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掌握好休息與活動的時間;要強調術后應避免的動作及:勿交叉雙腿,勿臥于患側,如側臥,雙膝間應放一軟枕;勿坐沙發或矮椅;坐位時勿前傾;勿彎腰拾東西;無論何時,術后坐一定要使膝部低于髖部;避免側臥三個月;勿下蹲;勿在床上屈膝而坐;定期復查,隨訪。
參考文獻:
[1]于長隆主編.骨科康復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82-686
[2]谷翠華,孫曉革.老年患者術前心理護理[J].河北中醫,2009,31(5):763-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