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基本條件范文
時間:2023-10-26 17:55: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哲學的基本條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奧斯??;塞爾;言語行為;間接言語行為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ActTheory)20世紀60年代初由英國哲學家Austin提出后,在語言學界引起了普遍關注,并在語言學研究的各個領域產生了很大影響。言語行為理論作為語用研究核心理論的地位已經牢固確立,任何屬于語用范疇的研究都毫不例外以“言必行”的語言哲學思想為基礎。
一、語言哲學基礎
西方語言哲學是西方哲學兩次轉向的結果.從本體論到認識論再到語言論,體現了語言哲學的研究目的,即通過語言研究來澄清由于濫用語言而造成的哲學問題.通過對語詞意義的研究反推出人的理性和哲思。Austin和Searle都是語言哲學家,他們對語言的研究都是在哲學軌道上進行的,他們所創立的言語行為理論最初不是用于語用學,而是為哲學研究目的服務。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語言是一種受規則控制的行為,語言研究應屬為行為科學。語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單位是被完成了的言語行為,而不是符號、語詞或語句。Seade認為,研究語詞的意義在原則上和研究言語行為沒有區別,它們是同一種研究。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講話就是做事”,人們講一句話就是在執行某種言語行為,如陳述、命令、提問等,這些言語行為遵守一定的規則,而且正是這些規則使得言語行為成為可能。言語行為理論旨在揭示這類語言運用的規則.
二、Austin與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最初由英國哲學家Austin提出。Austin是英國劍橋大學哲學教授,20世紀50—60年代。他在一系列的演講與論文中,提出并逐步發展了他的言語行為理論。其主要著作有《如何以言行事》《哲學論文集》等。
Austin首先區分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句子:敘述句和施為句(或施事句),他認為敘述句是用來說明、報告或描寫事物的句子,這類句子有真假值,如“中國在亞洲”、“天在下雨”等等;陳述句是典型的敘述句,我們可以通過評判句子的真假值來判斷句子是否是敘述句,從而糾正句子的描寫性謬誤。如果“中國在亞洲”為真,那么我們就說“中國在亞洲”正確地描寫了中國在亞洲這一事實,否則就是錯誤的描寫。Austin進一步發現很多句子沒有真假值。例如:一上校對士兵說:“我命令你們開火!”對這樣的句子,們不能問“是真還是假”這個問題。Austin認為像這樣的句子,并沒有描寫或報道什么事實.這句話是發話者在以言行事.即在用言語做下命令這個行為Austin把這種“以言行事”的語句叫做施為句。施為句沒有真假值,但有適切與不適切(licityandinfelicity)、愉悅與不愉悅(happyandunhappy)的問題。例如只有奧運會主席才有權力宣布奧運會開幕或閉幕,他的宣布行為是適切的,而其他人如記者的宣布就是不適切的。Austin還區分了施事動詞和非施事動詞、顯施事句和隱施事句(explicitandprimary)。然而,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Austin發現有些施事句像敘述句一樣也有真假值,有些敘述句跟施事句一樣也有適切與不適切的問題。Austin認識到在通常情況下,凡是說話者認真說出的話語都是在以言行事,于是他擯棄了敘述句和施事句的區別。
Austin認識到我們所要闡釋的唯一現象是在完整的言語環境中所做的完整的言語行為。擯棄敘述句和施事句的區分,Austin對言語行為理論的探索有了新的飛躍。Austin從一個完整的言語環境中抽象出三種行為:“說話行為”、“施事行為”和“取效行為” “說話行為”就是說出合乎語言習慣的有意義的話語;“施事行為”就是在特定的語境中賦予有意義的話語一種“言語行為力量”,即語力;“取效行為”指說話行為或施事行為在聽者身上所產生的某種效果。Austin還從說話行為中進一步抽象出另外三種行為:“發聲行為”、“發音行為”和“表意行為”。Ausn在說話行為、施事行為和取效行為中,談得最多的是施事行為。Austin之后的言語行為理論也完全側重于施事行為,施事行為成了言語行為的代名詞。言語行為到底有多少以及言語行為的分類問題是Austin關注的重點。他認為,言語行為不下于10的3次方.如此多的言語行為大致可分為五種:(1)評判行為類:對某事或行為做出判決或評價,諸如仲裁、判決、估價等;(2)施權行為類:實施權力、影響等,諸如任命、選舉、命令、敦促等;(3)承諾行為類:承擔義務、履行允諾,諸如答應、許諾等;(4)表態行為類:表明態度、褒貶等,諸如道歉、贊揚、祝賀、憎惡等;(5)論理行為類:在辯論或會話中作辯白、說理、讓步等。雖然Austin本人對他的分類不太滿意。但他并沒有做出比這更滿意的分類。他的言語行為分類被他的學生Searle繼承并加以發展。
三、SearIe與言語行為理論
SeaI1e是當代美國著名的分析哲學家,他深受Austin影響,并在很多方面修正和發展了Austin的理論。他主要修正了Austin關于言語行為的分類。Searle認為,Austin的分類缺乏統一的標準,把施事行為的分類等同于施事動詞的分類,而且類的內部內容雜而亂。他認為一個完整的言語行為應包括四種行為,即發話行為、命題內容行為、施事行為和取效行為。Seade提出的命題內容行為的概念為彌補Austjn理論中的缺陷提供了合理的解決辦法。
(一)Sear1e與言語行為分類
Searle認為。似乎無限的言語行為可以確定為有限的范疇.但確定言語行為種類的前提是首先區分話語的命題內容和言外之力之間的差別。他認為任何施事行為都包括內容和言外之力(交際意圖)兩個成分,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不同類型的施事行為之間的差別,并以此為基礎確立言語行為的分類的標準。Sear1e闡述了不同類型的施事行為之間至少存在著12個方面的差別.并從中提取出了三條作為主要的主要原則和標準,即施事的目的、適從向(directionof和心理狀態,再加上命題內容,這樣就確立了施事行為分類的四條標準:話語的目的(基本條件)、表現的心理狀態(真誠條件)、適從向(話語與世界的關系)和命題內容(命題條件)。Seade依據這四個條件把施事行為分為五類.每類都可以用這四條標準加以描述:
斷言行為:基本條件是說話人保證命題的真實性,真誠條件是說話人相信所陳述的命題為真,適從向是說話人盡力使語詞與世界相符。例如:使用state,affirm,claim,deny,report,conclude等動詞。
指令行為:基本條件是說話人試圖使聽話人做某事,真誠條件是說話人要聽話人采取某行動.適從向是說話人盡力使世界與語詞相符,命題條件是在將來采取行動。例如:使用order,request,demand,ask,insist等動詞。
承諾行為:基本條件是說話人隊將來某行動做出承諾.真誠條件是說話人打算采取行動,適從向是說話人盡力使世界與語詞相符,命題條件是在將來采取行動。例如:使用promise,Swear ,pledge,offer等動詞。
表情行為:基本條件是說話人表達某種心理狀態,真誠條件是反映出聽話人的態度,適從向不存在,命題條件是對某種事態的描寫。例如:使用thank,印0logize,congratulate,we1.come,deDlore等動詞。
宣告行為:基本條件是說話人想改變某一對象或情形的外部條件,真誠條件是不表達任何心理狀態,適從向是雙向的,不存在命題條件。例如:使用name,resign,d ne,declare,nominate等動詞。
從分類的系統性來看。Sear1e的分類顯然比Austin的更為成功,但他的分類同樣遭到其他學者的批評。英國語言學家kech從根本上懷疑言語行為理論中所謂施事句的理論依據,認為語言中的分類純粹是人為的,所謂的“可表達性原則”,實際上是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的。
(二)SearIe與間接言語行為
Searle于1975年提出間接言語行為的概念,解釋言外之力和句子形式或規約用法之間的關系.以及言外之力和說話雙方共有知識、會話原則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獨到的解釋方法,從而彌補了他早期經典理論的不足。
Seade指出.實施言語行為最簡單的方式是說話人說出一句話,確切地表達出這句話的字面意義。這種情況下,字面意義和說話意圖相吻合.也就是句子的結構和功能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關系,可稱作為直接言語行為(djrectspeechact)。但更多的時候。人們是通過間接的表達方式實現說話的意圖,也可以說句子的結構和功能之間存在著間接的關系,這就是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speechact)。用于實施間接言語行為的語句具有兩種語力:字面之力(1itemlforce)和言外之力。間接言語行為是一種以言行事通過另一種以言行事的表達方式間接地實現的。
Searle把間接言語行為分為規約性(conventiona)間接言語行為和非規約性(unconventional)間接言語行為。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時通過使用一定的規約手段來實現的,依據施事行為的地構成規則即合適條件可給以解釋.聽話人是根據語句的字面之力,按照使用的規約習慣推斷出言外之力或說話人的交際意圖。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沒有明顯的句法標記,要給以充分地解釋,聽話人必須聯系語境依據說話雙方共有的知識、壽語行為理論和某些會話原則才能推斷出言外之力或說話人的交際意圖,例如:
A:Let’sgotothemovietonight.
B:lhavet0studyf0ranexam.
但靠字面意義和言語行為的構成規則.A無法從B所說的:面意義中推斷出表示“拒絕”的言外之力。Sear1e對間接言語行為的解釋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語句的字面意義和說話人的話語意義的關系問題,揭示了語句結構和功能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多元關系。Searle把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應用到“小說語篇”、“隱語”、“字面意義”等問題,從而建立起了自己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篇2
論文摘要:本文嘗試對舍爾的言語行為理論進行評述,指出其產生的哲學背景、局限性及其對外語教學和翻譯的啟示作用。
1舍爾言語行為理論產生的背景
在1879年弗雷格改革邏輯學并創造出語言哲學以前,哲學家們也對語言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一般傾向于把語言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現象。比如英國的經驗學派、洛克以及休漠等人都認為:大腦中的觀點(ideas)通過模擬(resemblance)來代表世界中的客體,而詞語(wo記s)又通過代表大腦中的觀點來獲取意義(meaning)(Sear1e① : PS)??梢钥闯?,傳統的哲學家和語法學家重視的僅僅是語言的描述功能。
到了20世紀30年代,Wittgenstein對這個看法給予了挑戰,他認為語言是一種工具,描述事實只是語言無數使用中的一項?!皧W斯汀在30年代后期已經形成有關語言施事使用的想法,并在1946年的‘他人的心’一文中首次公開表露了這一想法…與Wittgenstein不同的是,奧斯汀不認為語言的使用方式是無限的,而堅持語言的使用方式是有限的,并認為我們可以對他們進行概括和分類?!?楊玉成2002:P68)奧斯汀把語言的使用劃分為兩類,即“記述話語”和“施事話語”,并對言內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外行為(perlocutionary act)做了區分。由于行為主義(behaviorism)語言觀總是試圖從他人處獲得行為效果(behavioral effects),而沒能對其運作機制加以細分,從而顯得過于籠統(Sear1e② : P3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把傳統的語言哲學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使人們對語言的關注焦點由語義的真值介定轉向了語用范疇。
然而奧斯汀對施事行為的劃分存在著不盡人意的地方,在舍爾(Searle 1979: P9-11)看來,它至少有以下缺陷:第一,它不是對言外行為的劃分,而是對言外行為動詞的歸類。奧斯汀似乎認為,對不同動詞的劃分就是對言外行為的劃分。但事實上,有些動詞僅標志著言外行為的完成方式。第二,最重要的缺陷在于,它沒有清晰一致的劃分原則。這也是舍爾要對言外行為重新劃分的重要原因所在。第三,由于沒有統一的劃分準則,導致言外行為和言外行為動詞混淆不清,并經常造成范疇間的重合。此外,王路(1999:P198)也指出:在奧斯汀的語言分析中,經驗的分析太多了一些.先驗的成分太少了一些。他的經驗分析完全依賴于對句子的具體涵義和具體運 用的理解,很難說這些方法是普遍有效的。顧曰國(1989)則從取效行為的角度批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指出“奧斯汀的因果流程,無論是影響因果或其他因果,都沒有傳遞性,因為聽者不是無意志的、聽任說者支配的機器人。這就挖去了奧斯汀的取效行為的哲學基礎?!庇纱丝磥?,有必要對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進行修正。
2舍爾關于言外行為的分類
舍爾認為存在十二條劃分言外行為的區別維度,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言外行為的目的、適合世界的方向、說話人的心理狀態、言外目的表達力度等。在此基礎上,舍爾確立了四條劃分言外行為的標準:基本條件、真誠條件、先決條件和命題條件。其中,基本條件對應于話語的目的,真誠條件對應于表現的心理狀態,先決條件對應于說話人的語詞和世界的關系也即適合方向,命題條件對應于命題內容。
根據上文所確立的標準,舍爾把言外行為歸為五類:
斷言行為(assertives),這類行為的目的是使說話者確保命題的真實性,它的評價維度是真或假,它的適合方向是使語詞與世界相符,說話人表達的心理狀態是信仰。這類動詞包括:suggest, insist, boast, affirm, deny等。
指示行為((directives),這類行為的目的是說話者試圖讓聽者去做某事,適合方向是使世界與語詞相符,命題內容總是聽者去做一個將來的行為。這類動詞包括:ask, order, request, plead,entreat等。
承諾行為(commissives),這類行為的目的是使說話者對將來的某一行為作出承諾,它的適合方向是世界與語詞相符,真誠條件是意圖,命題內容總是說話者做某一個將來的行為。這類動詞包括:guarantee, pledge, promise, swear, vow等。
表達行為(expressives),這類行為的目的是表達命題內容里事態真誠條件的心理狀態。它沒有語詞與世界的適合方向,命題條件是對某種事態的描寫。這類動詞包括:thank, congratulate,apologize, condole, deplore等。
宣布行為(declarations),這類行為的基本條件是說話者想改變某一對象或情形的外部條件,真誠條件是不表達任何心理狀態,其適合方向是相互的,即令語詞與世界相符,同時也令世界與語詞相符。這類動詞包括:resign, define, declare,nominate, name等。
張紹杰(1994)認為:按照合適條件對言外行為進行分類的最大優點是,似乎無限的言語行為功能可簡約到有限的范圍內,為解釋語言功能提供了理論依據。然而,舍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主要貢獻則是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的問題,并對其加以分析。
3舍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舍爾于1975年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這一特殊的言外行為類型。他的依據是:顯性的言外之力可以根據施為動詞來識別;陳述句、疑問句和祈使句(命令句)這三種主要句型通常表達各自的言外之力,即陳述、疑問和命令。他把這種與語句類型相聯系的言外之力稱為字面言外之力,而把不具備這種聯系的言外之力稱為間接言外之力(段開誠1988)。
舍爾認為,在間接言語行為中,說者依賴他們彼此分享的語言的和非語言的背景信息,加上聽者一方的一般推理和推斷能力,說者與聽者所交流的要比說者實際說出的多。說的具體一些,為說明間接言語行為的間接部分所必需的條件有,一種言語行為理論、合作會話的某些一般原則、說者于聽者彼此分享的事實背景信息以及聽者一方的推理能力。一個典型的間接言語行為的例子如下:
(1)學生X:讓我們今晚看電影去吧。
(2)學生Y:我得溫習功課準備考試。
舍爾通過十步論證,在理論上說明了如何通過次要以言行事行為來實現首要以言行事行為,并認為次要以言行事行為是字面上的,而首要以言行事行為不是字面上的。在對指令式的研究過程中,舍爾認為禮貌是間接形式的首要動因。舍爾進一步區分了六種慣例上用于完成間接指令式的一些語句,既有關H完成A的能力的語句、有關S讓H去做A的希望與要求的語句、有關H做A的語句、有關H做A的愿望與意愿的語句、涉及做A理由的語句以及將上述成分中的一種成分放人另一種成分之中的語句或是將一種明確指令的以言行事動詞放人上述語境之一的語句。
間接言語行為可分為規約性的和非規約性的兩種。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的重要特征是,它的間接言外之力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固定在語言形式中,并為人們普遍接受;在使用中,發話者和受話者可能沒有意識到它的字面言外之力。而非規約性間接言外示力行為更為復雜和不確定、更依賴于背景知識和語境(段開誠1988)。
4舍爾言語行為理論的綜合評述與外語教學
舍爾完善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廓清了交際意圖與話語理解之間的關系,對人類語言中的言語行為進行了分類,指出了其相互關系,認為在很多情況下,不需要判明句子的真值條件就可以獲取一定的理解,這給傳統的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以致命一擊。Verschueren (1999: P24)認為舍爾對言語行為的劃分是迄今為止最具有影響力的,但有兩點缺陷需要指出:一是各范疇間決不是相互獨立的(mutually exclusive),現實的語言運用包含許多類型的言語行為,比如:If I ever see you with mysister again, I’ ll kill you.這一句即是指令式的同時也是承諾式的。第二,這一劃分完全建立在三個變化維度上,即心理狀態印sychologicalstate)、適合方向(direction of fit)和以言行事目的(illocutionary point)。這樣看來,如果換一個角度分析言語行為,就會得出不同的分類。
Ixvinson (1983: P240)也認為舍爾對言語行為的劃分缺乏理想的規則基礎(principled basis) ,并不完全建立在他本人倡導的依據合適條件(felicity conditions)而建立的系統劃分方式上,因而存在著矛盾。舍爾(Searle② : P4 )也認為這種劃分方式的理論依據是:大腦反映現實的方式是有定的(the basis of this taxonomy is that there areonly a finite number of ways that the mind canrepresent reality),這中理論本身就有待于介定。辛斌(1995)指出:言語行為理論往往給人一種印象,似乎只有句子才是表達言語行為的最合適的語言單位。實際上,在真正的言語交際中,情況并非完全如此。應該把言語行為放在其出現的序列上考察其合適性。到后來,舍爾(Searle② : P5)提到網絡(network)與背景(background)兩個概念,試圖從宏觀的角度闡釋話語理解的機制。他認為,要想成功的理解一個句子必須依賴很多其他相關的句子,即相應的網絡,而網絡的特征是其不確定性(indefinite),而對網絡內語義內容(semanticcontent)的解釋能力的外在表現就是背景。應該指出,這都源于Wittgenstein的學說。
盡管舍爾的理論有一定缺陷,但他是繼奧斯汀之后最有影響的言語行為理論家,他有關言語行為的一系列觀點和概念,現在都被普遍接受和應用。尤其是對外語教學的影響和啟示,將會使我們受益菲淺。辛斌(1995)認為,外語教學要想真正培養學生在言語交際中有效實現語言形式的交際價值,必須超越單個言語行為而加強連續話語的教學。
篇3
在對哲學史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之后,再把哲學史中的認識論問題作為專題研究,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古代寶貴的哲學思想精華無不蘊藏于中國古代哲學經典文本之中。但是古代漢語多“之、乎、者、也”之類,艱澀難懂,認識了漢字并不一定就掌握了其中的真意。要在文本的字里行間讀出真意和言外之意,悟出其中的哲學思想精華,望文生義、斷章取義是要不得的。這里就有一個如何認識、如何理解文本的問題。再者,我們也驚奇地發現,哲學史上“言意之辨”現象早已為歷史上的一些哲學家所注意,并留下了可貴的文獻資料。這種現象與當代西方哲學主題的第三次語言學轉向以及國外伽達默爾、海德格爾創立的哲學解釋學傳入中國不期而遇、不謀而合。欲了解中國哲學史上的諸子百家之學、漢唐經學、宋明理學、陽明心學、明清實學,都有一個重新解讀以及如何科學地解讀的問題。我們對這種“巧合”不能無動于衷、視而不見。這意味著要建立中國的哲學詮釋學,就必須重視中國哲學史上“言意之辨”現象。儒家經典中的文字(言)、符號(象)以及他們所傳達的圣人之意(意)之間的關系怎樣?語言和符號能否表達意義?應如何把握意義?關于這些問題的討論就是所謂的“言意之辨”。它既涉及認識論問題,又涉及方法論問題,更具有哲學解釋學的意蘊,因而它就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
二、哲學史上“言意之辨”種種
言意關系的討論在先秦時期已有之。《易傳•系辭》中就有“言不盡意,書不盡言”這樣的話?!肚f子•外物》中也有“言不盡意”的不可知論思想,他說:“言者所以在得意,得意而忘言”。[1]當時《易經》中的“立象以盡意說”對漢代經學影響很大。經學家們的職責原本是通過對儒家經典的研究來解釋古代圣人的思想。可是怎樣才能了解圣人的思想呢?漢代的經學家們認為,《易經》里的卦象就完全體現了圣人的思想。由此推而廣之,也可以說儒家經典中的文字章句就完全代表了圣人的意思。于是他們在研究儒家經典時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卦象和文字章句的層面,而忽視了對儒家經典的精神實質的領悟,結果舍本求末,并形成了繁瑣的學術風氣。漢魏之際,漢朝滅,經學衰,人們不再用繁瑣經學和教條主義態度對待儒家經典,而是突破經典中的文字章句的限制,把握經典的言外之意,即把握經典的精神實質,于是經典中的言意關系再次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再者,當時盛行的品評人物是根據其外在的儀表舉止還是根據其內在的精神氣質的爭論也涉及言意關系。因為外在的儀表舉止可以言表,內在的精神氣質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梢?,經學的學術變遷以及品評人物的盛行直接促成了魏晉時期言意之辨的興起。這里我們擇其有代表性的幾種學說來討論。
(一)《易經》中的“立象以盡意”認識論
《易傳•系辭上》說:“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保?]這里“書”指文字,“言”是指《易經》中的卦辭和爻辭,“象”是指卦象,“意”是指卦象所象征、卦辭所說明的義理、意義、思想等。這段話的意思是,文字不能完全代表語言,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思想、意義。那么圣人的思想就無法表達了嗎?于是圣人就用卦象的符號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
(二)王弼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認識論
王弼(公元226—249)是魏晉玄學的創始人之一。王弼在他的《周易略例•明象》中研究了言、象、意三者的關系,并提出了“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認識論。他的觀點主要有:第一,卦象可以表達意義,語言可以說明卦象,也即是說言、象、意具有統一的關系。他說:“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保?]這里強調“象”“言”產生于“意”,所以能表達“意”?!耙狻笔钦J識的對象,“象”“言”是認識的媒介工具??梢娡蹂龀姓J認識必須通過某種媒介工具才能達到對本質的認識,言、象、意具有統一的關系。第二,言是明象的手段,象是盡意的工具,即是說言、象、意既有一致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其中一個是手段,一個是目的。他在《明象》中說:“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3]。這段話是說,意義就是靠著卦象而表現,卦象就是靠著語言而顯露。所以,語言是用以說明卦象的手段,把握了卦象就可以忘掉語言,卦象是用以寄托意義的工具,理解了意義就可以忽略卦象;這就好比蹄是用來捉兔的,捉到了兔子就可以忘掉蹄;筌是用來捕魚的,捕到了魚兒就可以拋開筌。這樣又把言、象與意對立、割裂了。第三,固執于言象就會妨礙達到目的,也即是說目的高于手段,把握目的比把握手段更為重要。他說:“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著乃非其言也。”[3]他認為,如果只停留在言與象本身,那么不但不能得意,而且會使言象失去“明象”和“存意”的作用。進一步說明了“忘言”、“忘象”的意義。并指出認識對象和認識媒介工具有區別,這是合理的。第四,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也就是說目的真正實現乃在于拋開手段,不受手段的束縛。他說:“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保?]王弼認為只有忘掉了“象”才能“得意”;只有忘掉了“言”,才能“得象”?!巴浴背闪恕暗孟蟆钡谋匾獥l件,“忘象”成了“得意”的必要條件。他無限地夸大了言和象作為認識媒介在認識過程中的局限性,把它們看成是“得意”的障礙,從而把言、象、意對立起來,割裂了三者之間本來存在的統一關系。這種“忘言忘象”的思辨方法是認識論上形而上學的典型表現。
(三)荀粲的“言不盡意”認識論
荀粲(公元209-238)是三國時魏國人。他崇尚道家學說,認為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意義和思想,主張“言不盡意”。他根據“夫子之言性于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子貢》)得出結論:“然則六藉雖存,固圣人之糠秕也”[4]他的意思是說,既然圣人沒有談論過關于人性與天道的義理,那么圣人思想的精華就沒有包含在儒家經典所記錄的圣人言論之中,而是在經典文字之外,所以那些保存下來的儒家經典不過是圣人丟棄的糟粕而已。他又說:“蓋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舉也。今稱立象以盡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辭焉以盡意,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則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蘊而不出矣?!保?]這就是說,微妙的道理并不是卦象所能表達的;《易經》里說“圣人立象以盡意,系辭焉以盡言”,可是卦象所表達的并不包括他已經表達的意思之外的意思,卦辭所傳達的也不包括他已經傳達的語言(圣人之言)之外的語言,這樣說來,卦象所表達的意思之外的意思,以及卦辭所傳達的語言之外的語言,實際上都蘊藏于圣人的心里而沒有表達出來。在他看來,卦象所表達的意義并非圣人之意的全部,而只是圣人之意的一部分,經典文字所傳達的言論也非圣人之言的全部,而只是圣人之言的一部分;而且圣人的精微之意和深奧之言根本就不是卦象符號和經典文字所能表達的。因此說“言不盡意”。這里,荀粲強調了卦象符號表達意義的功能和經典文本傳達語言的功能都是非常有限的。
(四)歐陽建的“言盡意論”認識論
歐陽建(公元267-300)是西晉時期人,他著有《言盡意論》一文,以反對當時流行的言不盡意論,認為語言可以完全表達思想。他的“言盡意論”主要觀點如下:
第一,歐陽建認為語言和概念來源于客觀事物,反映著客觀事物,概念是由人們約定而成的反映事物本身的符號。因此,名言雖是主觀的。但名言與客觀事物是一致的。他說:“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稱也。欲辯其實,則殊其名;欲宣其志,則立其稱。名逐物而遷,言因理而變。此猶聲發響應,形存影附,不得相與為二矣?!保?]這就是說,事物及其規律本身并沒有什么固定的名稱,只是因為認識事物和表達思想的需要,于是才給事物冠以不同的名稱,因此,名稱是根據客觀事物而有的,名稱和事物隨著事物及其規律的變化而變化,就如同回響是伴隨聲音、影子總是依附形體一樣,所以名言與客觀事物是一致的。
在這里,從認識論上說,歐陽建觸及到兩個問題:一是語言概念與實物之間的關系,語言概念是根據客觀事物而有的,因此它是有根據的;二是語言概念只是根據客觀事物而有的,它不是事物本身。他既看到了語言概念與客觀事物的區別,又看到了他們之間的聯系??梢姎W陽建在批判“言不盡意”的不可知論中把唯物主義認識論向前推進了一步。
第二,歐陽建論證了言(語言概念)的形成和作用,指出名言具有表達思想、實現認識的功能,闡發了他的唯物主義觀點,批判了“言不盡意”的唯心主義觀點。歐陽建說:“誠以理得于心,非言不暢。物定于彼,非名不辨。言不暢志,則無以相接。名不辨物,則鑒識不顯。鑒識顯而名品殊,言稱接而情志暢?!保?]這就是說,人們認識了客觀規律,不用語言概念就不能表達出來。因為事物客觀地存在于外界,不用概念,在人們的思想中就不能加以區別。如果不用語言表達人們的認識,那么人與人之間就無法交流。如果不用名稱把事物區別開來,那么人們的認識就無法表達出來。因此,用概念把認識明晰地表達出來,就可以分辨事物的不同品類;語言概念和它反映的客觀事物相一致,人們之間才可以有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在這里,歐陽建指出了語言的社會功用問題。因為語言是傳達思想和實現認識的手段和工具,人們可以利用它來彼此交流思想,達到互相了解。歐陽建在這個問題上是正確的。同時他講的也是認識論問題,認為概念能夠反映事物,以及事物必須用概念來反映。歐陽建表現出了可知論傾向,肯定了人們可以認識和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否定了唯心主義的“言不盡意”的不可知論。
第三,他又認為客觀事物不依賴于名言,名言也不能改變事物,名與實不一定相符。他在他的《言盡意論》中說:“形不待名,而方圓已著;色不俟稱,而黑白已彰。然則名之于物,無施者也;言之于理,無為者也?!保?]這是說,形形的事物并不等待人們給他們冠以一定的名稱就已經是那個樣子。因此,名與言對了解和認識事物不起什么作用,并不能對事物及其法則有所改變,也不一定相一致。他也指出了作為認識對象的事物和作為認識手段的名言是有所不同的。第四,“名逐物而遷,言因理而變。”[5]“茍其不二,則言無不盡意?!保?]可見名言可以表達事物,語言可以充分表達人們的思想。
三、對中國哲學史上“言意之辨”現象的哲學思考
(一)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
哲學史上“言意之辨”,表面上看是對儒家經典能否傳達圣人之意的討論、語言能否反映思想的爭論以及品評人物標準的探討,實際上已發展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認識論問題,即客觀世界能不能被認識或事物的本體能不能被認識的問題。因為卦象和語言屬于認識的形式,意義和思想屬于認識的內容。荀粲等玄學家提倡的“言不盡意”認為理存在現象之外,“象外之意”是不能由人們的感官和思維來認識的。因此,語言不能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這是一種不可知論。歐陽建的“言盡意論”反駁了這種不可知論,同時也打擊了王弼的“得意忘象”論。歐陽建把名稱、語言看作是與事物及其規律完全一致的副本,實際上也就肯定了作為認識形式的名言的認識功能?!暗鶕耘c事物一致的關系而斷定名言可以完全表達意義(言盡意),在這個前提和結論之間缺乏必要的論證環節。實際上,名言與事物的關系和名言與意義的關系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根據名言與事物一致的關系,只能說名言可以如實地反映事物,而如實地反映事物的名言是否能完全、充分地表達意義,還需要進一步證明?!保?]王弼的“得意忘象”論一方面肯定了卦象可以表達意義、語言可以說明卦象,這就意味著他承認認識的形式和認識的內容具有相應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他又把卦象與意義、語言與卦象看作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并據此認為真正把握意義就在于拋開卦象和語言,這意味著他又強調認識的形式和認識的內容并不相等,并且認為認識的內容可以脫離認識的形式,這是自相矛盾的。實質上,如果我們能夠跳出傳統哲學的唯物與唯心的評判、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思維定勢,“言意之辨”可以衍生出許許多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觀點、新思想來,也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領略、感悟其哲學的意蘊。就現實生活而言,我們知道,語言是能夠表達人們的思想的,否則,人們便不能交流思想表達感情;但語言文字真的可以充分表達人們的思想的本真含義嗎?不可能。否則,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的歧義、誤解又作何解釋?我們要表達音樂之美要訴諸于“通感”說:“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我們形容一位女子之美說:“有閉月羞花之容,沉魚落雁之貌”等。但是你能知道這音樂如何美妙、這女子如何動人嗎?可見,語言是蹩腳的、可憐的和有限的。面對宇宙萬物之繁雜,大千世界之無窮,面對人類思想意識之神妙莫測,區區26個英文字母的排列組合、幾百個邏輯符號的推演、幾千個漢字的字、詞、句、篇、章的增增減減,豈不是望塵莫及嗎?如果如此美妙的語言尚不能表達真意的話,那么有限的文字符號也只能望洋興嘆了!正因為如此,我們非常有必要將文本作為認識對象、理解的對象、認識的手段和工具,旨在科學的理解文本、逼近文本字里行間的“言外之意”(真意),來探索建立中國的哲學解釋學。
(二)從哲學解釋學的角度說
正是哲學史上“言意之辨”的哲學意蘊,啟發我們必須對文本的本質作深入的考察。本來認識必須借助一定的工具,包括語言、思維、形象等,來作為把握對象的前提條件。但是王弼的“得意在忘象,得意在忘言”認識論顯然又把“忘言忘象”當作了得意的必要條件和障礙,這是魚目混雜。它又啟發我們去考察理解文本的條件性。哲學解釋學告訴我們:理解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歷史,正確地理解理解,必須理解理解的條件性。理解的基本要素是理解的主體、理解的客體、理解的介體(中介)、理解的環體(環境)。理解就是他們相互作用的過程。而“理解得以進行的基本條件有:前理解(前見)、語言、間距、解釋學循環等。”[6]其中前理解屬于主體方面的條件,語言屬于主客體雙方都必備的條件,間距和解釋學循環屬于理解過程的條件。理解的最基本條件是前理解,人們的前理解不同,理解的視域不同,對同一文本理解的廣度和深度也不同,文本的言外之意也就不同。語言也是理解的基本條件,理解必須通過語言得以進行得以存在。主體在自己的語言中去理解對象的語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曾經有過“得意忘形”的經歷。在觀看舞會和音樂會的時候,也時時可見演員的“忘情”的“搖頭晃腦”的表演等??梢姟巴摇笔侨说娜粘I钚袨檎_M行的必要條件。一個在說話的人必須把注意力集中于所說的內容上,而把說話這件事忘掉;一個真正有感召力、說服力的演說家、教育家、藝術表演家是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其演說、教育、表演的內容上,而把自己行為的形式與性質忘掉。相反,一個總是想著我是在教育別人的人,并不是一個好的教育者;一個總是想著我是在表演的人,并不是一個好的表演者;一個在寫作中總是想著語法和邏輯規則的人,并不是一個好的寫作者;一個在做好事時總想著自己是在做好事的人,并不是處于道德最高境界的人,一個在考試時總是想著考試是決定前途命運的人,并不是處于考試最佳狀態和心態的人。
篇4
關鍵詞:科學教育;高中物理教學;培養學習方法;體現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102-01
科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現代文明的基礎,按照現代科學觀和科學教育觀,科學教育不應該只是科學知識的教育,它應該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案咧形锢斫逃闹饕獌热輰儆谖锢碚n程的核心地位,應包括最基本的物理知識、學科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它們是學生智力開發、能力發展、個性形成及后續學習的基本條件?!蔽覀儾荒苤话颜莆湛茖W知識當作教育的唯一目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關心的是怎樣使傳播知識的過程成為掌握發現真理、探索新知識的科學方法、開發學生智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物理科學方法在物理教育有以下重要性:
一、從物理學科教育的基本要求來看,學生不但要學習知識,還要科學方法。
按照現代教育思想,無論大、中、小學的什么學科,首先要學生學習這門學科的基本結構,即就是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規律,以及研究這門學科的基本方法。
二、按照人類認識和學習知識的規律來看,應該注重科學方法。
依照教育心理學規律:人們認識和學習客觀規律過程有三個階段,即建立實踐基礎階段、用科學方法進行思考階段、歸納總結規律階段。
三、從現階段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人才來看,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有利于盡快培養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
以往的物理教學中,我們過于注重知識本身的系統傳授,離開方法和思想的知識是“死”知識,消極接受知識的學生只能成為知識的“傳聲筒”。創造型人才的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方法。學習科學方法,可以使受教育者掌握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科學素養和科學鑒賞力,有利于進行創造性的研究工作。學生在早期學習階段接受科學方法的指導,為將來成為創造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避免在以后工作中憑個人經驗漫無邊際摸索,增強自覺性,克服盲目性,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四、從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來看,科學方法論比起任何特殊的科學理論影響大。
科學方法是科學思想的具體體現,方法論與世界觀是一致的,自然科學方法論是科學與哲學的結合。學習方法論必定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唯物論和辯證法,促進科學世界觀的形成。我們怎樣進行物理科學方法教育呢?物理科學方法教育是物理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物理教學應以知識教學為主要內容,方法教育應結合教學、能力訓練的過程,長期、分散、多角度地進行。筆者認為從下面幾點做起:
1、在平時物理教學中,注重物理科學方法的教育。
物理學與其他學科一樣,在整體上是由學科的知識和學科的方法論組成的。物理學的科學方法是伴隨物理學的發展而建立起來的,物理學的知識和體系是體現和學習物理方法論的最好載體。從教育心理分析可知,在平時教學中,每一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以自己的認識世界的思想和方法在影響學生,對學生的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論新課、實驗課,還是習題課,在傳授物理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對物理學歷史發展過程的介紹和說明,并對物理知識形成過程中物理學家的思想和方法進行點撥,在傳授知識時,滲透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理解物理學發生、發展和演化及其相應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變革的歷史規律,了解物理學發展的基本趨勢和物理學理論應用到科學技術的過程,這樣必將有助于學生了解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及物理學家認識和發現物理定理、定律的基本方法,從而“以史為鑒”,有意、無意識地以科學家認識世界本來面目的方式去認識世界 。如我們都知道伽利略和培根方法論對近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在講授變速運動和牛頓第一定律時,介紹伽利略的研究過程中,把伽利略的實驗方法及實驗方法、演繹方法和數學方法結合研究物理問題的科學方法進行點撥,并把培根的從實驗方法的需要出發發展的歸納邏輯和歸納方法論介紹給學生,并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滲透,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篇5
所謂德育哲學的切近基礎,就是指現代大德育的時空拓展,需求哲學層面的反思、批判、總結和概括,因而德育哲學應運而生。
現代大德育的基礎性問題,是德育的社會化,是德育社會化的內在趨勢和必然走向。這集中表現在:一方面,德育概念的涵量更為豐富和廣闊。另一方面,德育運動更加走向本真和深邃。
人類社會的德育現象,是伴隨教育現象而共同發生的,它已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人類文明特別是現代文明的不斷進步和教育的普及發展,規定了德育不可遏制的社會化趨勢,決定了現代德育概念更具豐富和廣闊的涵量。就內容而言,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意識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包括社會倫理、經濟倫理、科技倫理、生態倫理、生命倫理,等等),民主法制教育,情感情操教育,意志品質教育,審美意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就形式而論,倡導大、中、小學德育工作整體化、序列化、規范化,學校的各個學科專業教學與研究都要發揮德育功能和價值觀教育作用,學校要教書育人、管理盲人和服務育人,加強加深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功能,尤其是在社會環境、社區建設中的德育功能,要高度重視并充分運用大眾傳播媒體特別是國際互聯網的德育作用,等等,都是德育不斷獲得更為豐富和廣闊涵量的基本體現。
隨著德育涵量的不斷發展和逐步走向社會化,德育必然更加走向本真和深邃,這主要表現為四個“回歸”。其一,德育的權利和義務由國家主體逐步向社會主體回歸。從本質上講,社會主義國家中人民成為社會的主人。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德育的社會化,德育亦將成為民眾的自我教育、自我德性修養的基本形式,從而實現由國家主體向社會主體的回歸。這當然需要一個過程,但這種德育本真化的走勢正在逐步變為現實。比如,學校辦學自的加強、社區建設的興起與功能強化等,都突出表現了這一點。其二,德育的本質存在由“精英”目標取向為主,逐步向民族的大眾的“生活世界”回歸。黨的十五大報告曾講了這樣一段話: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因為它將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存在方式,它意味著文化建設將由“精英”目標取向為主逐步向民族的大眾的“生活世界”回歸。隨著德育社會化的推進,德育的本質存在方式也是如此。其三,德育的目的任務由工具理性主導逐步向建設人本身回歸。德育要為政治服務,要為國家服務,要為社會服務,這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德育的本質規定之一。問題在于,德育的本真目的任務是建設人本身。德育的社會化、本真化,要求以建設人本身為出發點,這勢必推進“主導”者的逐步回歸,但這與德育的工具理性并不是截然對立的。因為以建設人本身為主導,將從更為根本、更為長遠的層面上發揮出德育的社會意義和功能,將把德育為國家民族服務的工具理性置放于更為堅實的基礎上。其四,德育的運作方式由單向運動為主逐步向雙向、多向乃至“無窮向”回歸。因為德育社會化本身無論內容、形式,還是載體運作過程,都具有更大的普適性、普遍性和社會性。特別是在當今大眾傳媒高度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德性修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僅有過去那種一對一的德育單向運作方式,顯然已不能適應當今時展的需求。
總之,德育的社會化、本真化和深邃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走勢。這種“走勢”顯然已經超出傳統德育學研究的范圍。毫無疑問,德育“領域的發展”,確需德育哲學這一新興邊緣學科的探索和確證。
二、德育哲學的邊界、對象和任務
德育哲學思想的實際存在是淵遠流長的,但德育哲學作為一個重大課題提出,卻首見于1996年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課題指南;而作為一個門新興學科建構,目前仍然處于探索、研究和創作的過程中。
從哲學的視野看,任何事物包括理論學科要獲得相對獨立的生存權,其基本條件是具有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規定性。因此,探索德育哲學的學科建設,首要的問題是給定它的邊界。
第一,學科界定。一般說來,學科界定總是與研究對象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又必須準確把握其特定視角、特殊層面和內涵應然性的特殊價值指向。黑格爾說,“一個定義和它的必然證明只存在于它的發展里。這就是說,定義只是從發展過程里產生出來的結果”④據此,德育哲學的研究對象是:德育觀及其行為實踐所蘊涵的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和一般方法論問題。具體地說,一方面,作為理論形態,德育觀是關于德育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德育哲學研究首先要立足于這一層面上,但卻不是局限于德育觀本身,而是探索研究德育觀的前提性問題,即追問反思德育(包括其理論和行為實踐)運動的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和一般方法論依據、條件及其應然性形式。另一方面,哲學有兩個主要視角:一是真理性認知,即追索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二是價值性把握,即求索事物運動發展的評價性確證。哲學思維的這種方法論原則,運用于德育觀及其行為實踐研究,德育哲學的對象便獲得了真理觀與價值觀及其相統一的意義。所以總結起來說,筆者以為,德育哲學是否可以這樣界定:德育哲學是關于德育觀及其行為實踐的哲學前提性問題的理論學說。它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德育理論與哲學思維的有機契合,開展對于德育觀及其實踐運動的哲學研究,揭示人的德性修養的前提性根據和條件,揭示德育觀形成、運演、發展的歷史正當性和價值合理性,揭示德育運動規律的前提性根據和條件及其實現形式,等等。
第二,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主要是與德育學、哲學、教育哲學的關系。在筆者看來,“德育”概念在通常語義上有三種指向:一是德育實踐活動;二是德育學科;三是德性培育狀態的直接現實。但無論在何種意義上,作為理論它原本是教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之所以能夠從中剝離出來而成為相對獨立的一個研究領域,實際是標示了它在整個教育事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價值。“哲學”通常有三重意義:一是所謂“元哲學”,即哲學的基本原理;二是部門哲學(包括各種應用哲學);三是指某個領域、某類事物的最高理念或信條。德育哲學作為德育學與哲學的結合體,本質上是以哲學思維解讀和創新德育理論與實踐,開發其哲學價值和效能。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德育哲學雖然與德育學、哲學等雙重“母體”的聯系是極為密切的,但三者之間的“邊界”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說它畢竟要有個學科歸類的話,毋寧說它是教育哲學的一個層次,即相對獨立出來的一個特殊領域。當然,兩者的邊界也是非常清楚的。第三,設定德育哲學的邊界,還應從辯證思維中得到深入一步的說明。從這方面看,德育哲學主要不是去建立新的具體的德育范式,而是著重考察已有范式的依據、條件性、特性、表達方式以及范式更迭轉換的可能性空間;它不是要描述德育過程本身,而是要規范人們在德育活動中的選擇、定位和行為理性;它不是要作出德育學層面的結論和成果,而是要探討、評價德育學結論和成果中超出德育學層次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它主要不是去揭示德育運行的特殊規律,而是要探求反思人們揭示規律的思路、能力和方式;它主要不是去規范和給出德育研究的具體方法,而是要評價這些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能性,等等??傊?,德育哲學植根于德育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問題,又超越于這些問題而探索其前提性的哲學底蘊,這實際也就是德育哲學學科的基本特點。
三、德育哲學的價值現實
德育哲學作為一個新的學科領域,其發生的根源,說到底,在于當今時代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德育的許多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研究,亟需哲學的介入和哲學方法論的統攝。反過來說,即:對于德育理論與實踐從哲學視角作出多方位的分析和研究,從而對于德育的前提條件、基本理念、結構體系、實踐范式以及重要的德育現象做出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意義的深層次確證,這就是德育哲學的價值現實。從實踐操作的意義上看,德育哲學的價值實現,是整個德育哲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那么,德育哲學具有哪些價值呢?
第一,解讀性價值。從泛意上講,任何精神文化現象都是一種社會性解讀。解讀與解釋意義相近,它們都是直接面對思想和實踐的現實的,但解讀更接近于操作實踐層面。就德育哲學的解讀性價值而論,其獨特之處主要在于,一是注入了理想性追求。德育哲學的解讀性價值主要不在于對德育現象的映像式、模本式的解釋和說明,而是以一定的世界觀、歷史觀為基礎,以一定理想性追求為參照,反思、解悟和權衡其得失成敗,從而發掘和拓展出新的“歷史可能性”。二是注入了窮根究底式的思維原則。哲學的根本特點是不斷追索事物、現象的深層次本質,以期不斷獲得極度而適度的認識成果,因為被解讀的“文本”本身就是多層次的。哲學思維表明:“人對事物、現象、過程等等的認識是從現象到本質、從不甚深刻的本質到更深刻的本質的深化的無限過程?!雹菟缘掠軐W的解讀性價值,并不滿足于德育理論的一般解說,更不是停留在德育現象的表層理解,而是不斷追問德育現象背后的“更深刻的本質”。
第二,批判性價值。哲學思維的又一顯著特征是它的批判性。在哲學視野中,“批判”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方式和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它的核心思想是否定現狀和追求未來,其真諦是“揚棄”和創新?!芭小本哂形镔|實踐和精神文化兩種基本形態。德育哲學的批判性價值主要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它價值歸宿的獨到之處在于:它是德育的一種前提性批判。所謂“前提”,從邏輯上講,是指推理過程的確定依據。邏輯結論若要正確,首要條件是邏輯前提必須正確。從行為實踐上看,“前提”是事物發生發展的先決條件。德育前提性批判的重要價值,就是以時代和社會條件的變動為背景材料,以哲學思維和德育本真走勢為憑籍,不斷重新審視德育既成既有的出發點、根據、真理性標準、價值性尺度,不斷重新鑒別、選擇、取舍和篩定其前提性認知和價值取向,以推動德育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當然,這種前提性批判又是辯證性質的。因為在唯物辯證法看來,批判就是一種否定。但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事物內部生發的新質要素克服了舊的質的規定性;同時,恰恰又是由于新事物吸收、聯合了舊事物的合理成分,才能真正克服舊事物,實現發展。所以辯證性質的批判,就是一個“揚棄”的過程。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科恩“主張以認同、繼承傳統為特征的‘收斂式思維’與以批判、超越傳統為特征的‘發散式思維’之間建立‘必要的張力’。這一影響深遠的見解對于我們全面理解教育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啟示?!雹抟虼?,德育哲學的批判性價值,不僅在于它是一種前提性批判,而且還在于它是一種辯證性質的批判,由此便孕育了德育的前提性創新。德育的前提性創新,必然帶來德育理論與實踐的重大變革,促進人的德性修養的更新。這便真正實現了德育的前提性批判的價值。
第三,導向性價值。德育哲學的導向性價值是指向未來的。它的特點是前瞻性、超前性和預示性,這與價值本身的內涵是直接同一的。價值概念回答的問題主要不是“現在怎樣”,而是“應當如何”。德育乃至整個教育在絕對的意義上都是為或遠或近的將來“準備著”,亦即面對未來“應當如何”。這樣,“導向性問題”就顯得極為重要。導向即導引方向,實質是事物發展中內部諸要素的歷史性趨勢性的必然聯系。德育的導向性價值主要有三個層面的指向:一是德育實踐活動,其導向價值的觀照和實現在于作用于人的認知和心理層面。二是德育學科理論的教學活動,其導向價值的體現和作用在于德育對象的理性和理論層面。三是德育哲學層面,它的直接對象主要是德育理論和實際工作者,其導向價值在于通過德育的前提性問題研究,革新德育理論,創新德育活動,導引德育不斷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當前,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德育改革就有一系列前提性問題亟待研究。比如,既要堅持德育的一元化導向,又要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多樣化社會生活,發展人的個性品質,兩者統一的現實傾向性、歷史合理性及未來走勢的人性根據、實現條件、理想模式是怎樣的,它對德育體系革新具有何種價值?又如,德育的功能作用與人的精神世界自主自組織之間應當建構怎樣的合理性尺度?因為有個性需要就意味著有選擇,而有選擇就意味著至少對部分德育預期效應的否定,所以如何培養和造就人的德育需求理性自覺,便成為德育創新的立足點和前提性問題了,等等??傊?,德育哲學的導向性價值,生發于較深層次,關乎于德育宏觀走向,意義深遠而重大。
第四,方法論價值。抽象地講,上述解讀性價值、批判性價值、導向性價值都具有方法論意義。因為方法的實質是理論自身實現過程的“反哺”形式,換言之,拿了理論去運用、去解決實際問題,理論就轉化為方法了。所以理論與方法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就更為接近實踐的方面看,方法論應當是理論在認識上的深化層次。德育哲學的方法論不同于德育的具體方法論,而是一種宏大而深邃的方法論,具有重要價值。扼要地講,其一,它對德育一般方法論具有直接指導意義。其二,它是德育工作者實際工作的最切近的理論基礎。其三,它為人們的德性修養提供深刻的哲理性視野。其四,它是德育理論創新的重要指導原則,等等。
注: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頁。
②轉引自《科學學基礎》,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5頁。
③《分析的時代——二十世紀的哲學家》,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243頁。
④轉引自《哲學動態》1991年第7期第12頁。
篇6
1引言
如今當我們談論圖書館時,我們在談論什么?首先,圖書館毋庸置疑是一個圖書收藏機構,是書的海洋;其次是心靈休憩的地方,在這里我們能夠更好地思考;再次,就是打發時間的好場所,打發時間不是低俗的生活需求,而是人類的正當需要,圖書館以其獨有的氛圍為讀者提供了徹底撩動全身細胞的文字和其他設施,這也是打發時間的高級方式[1]。隨著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圖書館休閑空間也日漸成為圖書館服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有責任利用自身豐富的資源為讀者提供愉悅身心、激發才智等環境,滿足讀者對休閑的需求。追溯圖書館休閑文化的淵源,早在1986年圖書館學家謝拉(J.H.Shera)就說過:“圖書館在其技術和服務方面日益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靠得更近了,但我們要提醒自己記住,圖書館學始于人文主義?!盵2―3]學者黃宗忠在1988年出版的《圖書館學導論》中就提出,圖書館除了具有普遍認可的四項社會職能外,還有文化娛樂的職能,即圖書館“還要滿足社會對文化娛樂的需要,豐富和活躍群眾的文化生活”[4],學者宓浩等也在《圖書館學原理》一書中將文化娛樂職能視為圖書館的又一個不可忽視的基本職能,他們認為圖書館“具有豐富人民精神生活,提供文化娛樂的社會作用”[5]。
2休閑價值的淵源及內涵
中國著名學者樓嘉軍曾定義休閑文化是“指在工作、睡眠和其他必要的社會活動時間之外,將休閑時間用于自我享受、調整和發展的觀念、態度、方法和手段的總和”。休閑是一種人類文化,即包括積極、主動地發揮人的本質力量的高級活動,也包括消極、被動的一些消遣活動,但休閑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第一種活動中。
對于休閑價值的理解,在中國,受莊子哲學和禪宗思維方式的影響,中國人的休閑價值觀很推崇“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人在休閑中,心地明澈,感知事物的能力特別的細膩,是自我心境與天地自然的交流和融合,體現了精神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和諧統一。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柏拉圖,他認為“諸神憐憫生來就勞累的人們,因而賜予他們一系列的節日,并由酒神、詩神、太陽神相伴,由此人的身心獲得滋養,他們變得高大、正直”。此外,著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是對休閑給予最多贊美的人,把休閑譽為“科學和哲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休閑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在他看來,空閑時間不等于休閑,主張把學問與休閑聯系在一起,知識總是與自由相關,自由又同休閑相關,休閑與美德、愉快、幸福密不可分,并把休閑看成是哲學、藝術和科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
近現代,馬克思是現代休閑研究的開拓者,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的存在方式包括勞動、休息和休閑三種形式的。勞動是人類的對象化活動,但卻是為了生存和生活而不得不為之的活動;休息是人類為了再生產勞動力而進行的必要的“不”活動;休閑則是“不”閑著的活動,它既不是勞動也不是休息,而是介于勞動和休息之間的狀態。并認為休閑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全面發展自我的必要條件,是現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界的“物質”保障,是人類生存狀態的追求目標,自由時間是人發展自我的必要條件[5]。人們有了充裕的休閑時間,就等于享有了充分發揮自己一切愛好、興趣、才能、力量的廣闊空間,有了為“思想”提供自由馳騁的天地[6]287。
縱觀古今哲學家對休閑的理解和定義,可以認同為,休閑的境界寄托了精神的理念,是生命的一種自在的狀態,不是以他者為中心,而是以自我、自覺為中心,休閑能讓人的德性、智性、知性得到提升,進而更好地進行科學、藝術、哲學等各方面創造。因此正視休閑,尋找其價值,通過某種形式豐富其內涵。
3圖書館休閑空間設計理念
圖書館作為知識和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讀者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圖書館休閑空間區別于其他休閑空間,在細節上具有特殊性,它需要充分體現在了人文關懷,具有公益性、人文性、知識性和服務型相結合的特點,能展現具有的圖書館特色的休閑文化。
圖書館充分利用自身豐富資源的優勢,提供人性化、符合讀者多種需求的空間格局,書香與空間、藝術與空間的相互交融,可以讓讀者可以在休閑閱讀中受到教育,借助于輕松愉悅的環境,寓教于樂的舉措和服務方向,與上文中提到的休閑價值相輔相成。
4圖書館發展休閑文化空間的意義及舉措
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說過:通過任何一項事業的表象,可以在其背后發現一種無形的、支撐這一事業的時代精神文化氣質,在一定條件下這種精神力量決定著這項事業的發展[6―7],圖書館文化就是決定圖書館發展的重要標志,營造具有人文關懷的圖書館特色休閑空間,也決定了圖書館對讀者的吸引能力及服務能輻射的范圍。為讀者創建良好的休閑服務,可以讓讀者在“自由時間”內釋放疲勞、恢復精力、舒緩情緒、減輕思想壓力的同時,增長見識,開闊思想境界,對提升讀者學習質量,提升讀者德性、智性、知性、通達性具有重要作用。
4.1 提升學習質量
圖書館的環境對讀者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良好的環境,會給閱覽者帶來較多積極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曾把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教育功能形象地稱為“使學校的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圖書館也不例外,良好的圖書館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閱覽者的心理狀態,圖書館應該以人為本,創造一種自由、寬松的氛圍,使得讀者的學習閱讀活動進入到積極的狀態。在此方面,目前國內外圖書館已開展很多舉措[8―9]:
(1)尊重讀者閱讀習慣,優化空間布局,創建自由、文明、休閑的閱讀環境。將藏書區和閱覽區分離;通過大數據分析,將翻閱程度比較高的工具書或者休閑書單獨放置;設立地方文獻室或特色館藏室、休閑閱讀區、圖書報刊推薦推薦區等,有針對性地為讀者推薦學習熱點,加強休閑閱讀的導讀工作,提升閱讀率,并在此區域營造休閑閱讀的氛圍,讓其置身其中,即享受了圖書館人性化的休閑服務,又能領略濃厚的文化氛圍;設立電子閱覽室區、夜間自習室、討論區、電話區等滿足讀者在圖書館對各種空間的需求。此外,合理布局綠色植物,開辟露天空間,營造園林式的圖書館環境,使整個圖書館充滿了生機,不僅凈化空氣,美化環境,而且緩解讀者的視覺疲勞,提高思維效率。
(2)提供靈動的硬件設施。采用不同形狀的桌位,如提供隔板隔開的桌位,不受別人干擾并保護讀者隱私;提供半包圍式的沙發與多人圍坐式沙發,兩者既可以在視覺上相應成趣,又可以供讀者提供相對獨立的四人閱讀空間,或者小范圍開放的閱讀區域;提供色彩鮮艷,造型別致,又可以自由移動的多功能沙發,為讀者營造開放活潑的閱讀區域。
(3)尊重讀者獲取知識途徑多樣性,為不同讀者提供多種快速的知識獲取平臺。為讀者提供電子書借閱機;提供知識點覆蓋全面,視角清晰獨特的在線“視頻圖書館”,可以集視、聽、教、學為一體;為部分專業提供專業軟件,如為設計學院提供專業的非編圖形工作站,為計算機系學生提供Ubuntu系統及相關軟件。
4.2 陶冶讀者情操
一種生機勃勃、穩定和諧、健康的環境氛圍,本身就具有廣泛的教育功能,倘若將圖書館的靈魂在環境中具象化,將每一個區域的特點反映在空間中,那么讀者就能通過空間中一些細小的設計與知識產生互動,使讀者不僅僅獲得知識,獲得靈感,同時圖書館會變得更加有活力,像是知識在各個角落跳動著。圖書館通過圍繞的圖書館精神文化為讀者提供恰當的休閑服務,對于激發學生求知欲、塑造良好的價值取向,提升藝術文化品位,增強審美鑒賞能力,激發讀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具有重要意義。
(1)在圖書館墻壁上懸掛有底蘊的書畫作品,名言警句。在圖書館空間中,通過這些國畫、藝術設計、自然景觀的郵寄結合,營造出一種清雅而高尚的文化氛圍,是讀者身臨其境,喚起藝術的靈性與感受,從而體味閱讀之美好、文化之淵博。
(2)設置展覽空間和創意空間。展區是最佳的文件交流空間載體,是圖書館傳播文化的有力平臺,是圖書館職能的延伸[10],通過舉辦形式生動、內容豐富的展覽,可以讓讀者增長知識,拓展視野,加深對某一領域的了解,提高鑒賞能力。如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近幾年來在不同時期推出不同主題的展覽,如“物華天寶――中國傳統服飾圖片及實物展”“上海粉畫展照片”“讓經典走進生活――法蘭西傳世名畫特展”等,同時邀請相關專家做講座,并將講座內容至網上,每次展覽都吸引大批讀者觀展學習。
此外,圖書館可以舉辦系列活動,并在展區展覽活動后學生作品,吸納學生的構思,鼓勵學生參與到文化建設之中,促進其潛能和創造性的開掘。如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每年通過舉辦拓片制作講座及現場體驗,春聯大賽等活動。
(3)提供優秀的視聽資源和環境。通過影視的欣賞,增強讀者對影視文化的了解,提高讀者對經典影視的鑒賞能力和興趣,實現影視與文學的良好互動,啟發讀者比較文學與影視不同藝術形式的內在特質,并感受它們不同的魅力所在。如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除設立了專門的影視欣賞室,每周為學生提供經典電影欣賞,并定期請相關專家進行影視鑒賞討論,還在休閑閱讀區安放庫客數字留聲機,其內容有電影音樂、神州民樂、經典殿堂、音樂劇場、英文讀物、懷舊金曲等,讀者可以隨時戴上耳機走進繽紛的視聽世界和音樂殿堂。
篇7
關鍵詞:旅游商品 創意產業 癥結
旅游商品是我國旅游業中最為疲敝的部分。旅游業發達國家,旅游商品收入往往占到旅游總收入的40%至60%,國際平均水平也有30%。而我國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總收入的比重長期徘徊在20%左右,其績效堪憂。我國旅游商品卻輾轉于“零團費”與“純玩團”的困局,其前景亦堪憂。對我國旅游商品市場進行科學、理性的事件解析與對策研究,似已成為攸關旅游業發展的大問題。SCP范式,即“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雙向動態的行為主義理論,是新產業組織理論的基礎理論范式。本文擬在這一理論范式的認識框架內,對我國旅游商品市場作初步解析,發掘其癥結。
創意產業:旅游商品的理論市場結構
在旅游商品產業出現之前,主要由土特產充任自發的旅游商品。對自發旅游商品的“模仿創新”在創制自覺的旅游商品的同時,創制了旅游商品產業。在一系列“模仿創新”引發的思維和行為定勢背后,隱藏著對旅游商品理論市場結構的認知欠缺。新產業組織理論突出市場行為的重要性,認為:市場結構是由需求、技術等基本條件決定的外生變量。故此,對旅游商品市場結構的探討需由解析其需求與技術入手。旅游商品是因對旅游者的旅游價值觀及旅游場域(Tourism fields)具有配景作用,而獲得附加價值(value added)的商品,要研討旅游商品的需求與技術,就要先研討旅游者的旅游價值觀和旅游場域。
在人類學的視域中,旅游與日常生活是“純潔/污染”的象征模式;在社會學的視域中,旅游是對日常生活“好惡交織”的反應和體現;在心理學的視域中,旅游是“逆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集體表象;在史學的視域中,旅游是脫離不發達的生產力對人的規定性,追尋自由、發達的社會關系的社會實踐;在哲學的視域中,旅游是旅游者對自己的“占有欲、權力欲和創造欲”如何在“自然、自我和他人”中獲得滿足的思與練的同一體。反映在價值觀上,旅游價值觀是日常生活的批判性資源,它往往表現出一種針對日常生活價值觀的“大倒置”。
場域的概念主要來自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實踐社會學,它有3個具有方法論意義的關鍵詞:場域(fields)、性情(habitus)、資本(capitals)。旅游場域是一個抽象的東西,它是旅游者的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向旅游地滲透,并通過建構文化資本來支配旅游地的一種自我表達;它是以旅游地為言說中心的精神與身體性情在歷史中形成的結構化的位置空間,共時性是這一結構的特點。
逆向選擇的價值觀和共時性的文化構制,造成了旅游商品“既贊成X,又贊成非X,既反對X,又反對非X”的多元對話的悖論式的市場需求。這一需求模式,實質上是全球化、現代性的旅游價值判斷體系的產物,是后工業化時代的細分市場,是旅游者在比“熟人社會”廣闊得多的社會空間里進行交往與表達的工具。土特產與旅游商品的關系,就如同民族服飾與時裝,民間故事與電影,在那些“越土越成功”的事例背后,實際隱藏著后現代主義“超越真實”理論和經濟學“大規模定制”理論在消費社會建構起來的高度精密的創意產業。
創意產業是一個相當新的學術、政策和產業范疇,新技術、高智力和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是它的核心特征。創意產業提供了將投資、創作、生產、流通、消費等諸領域的創造性內生到一條利潤鏈上來的新技術。創意產業要求旅游商品從區域經濟演化為行業經濟,從景觀的附屬物演化為景觀的生產者。由于市場結構是由需求、技術等基本條件決定的外生變量,所以,融入創意產業是旅游商品發展的必由之路。
內部性經濟:中國旅游區的特殊市場結構
我國絕大部分旅游區產生和存在于社區之中,且社區的人居生態往往本身就是旅游景觀。社區天然具有的產權關聯,羼入人居生態景觀化形成的有機產權,使旅游區的產權格局高度復雜。這些旅游區市場化的過程存在兩種基本的模式:政府推進型模式。政府推進是中國旅游區市場化的主要動力。中國的現代旅游業并非自發產生的,而是隨著經濟改革,為了獲取外匯等目標,由政府以行政力推進的。這一模式有制度、法律、經濟、文化和產業形態等方面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在具體實踐中卻產生了產業主體“政企不分”的問題。其基本特質是持續保持對旅游企業的行政控制。社區推進型模式。主要是在一些政府無力或無意直接經營的地方,以社區集體經濟的形式進行的市場化,其初始動力無疑是社區福利。因為存在企業與社區的“嵌入”關系,這一模式往往固守在“內部人控制”的階段。
美國經濟學家范里安認為,經營行為的效用有“消費/產出”和“消費/投入”兩種體察模式。如果存在產權模糊,利益相關者便無法正確評估自己的資本投入,更無法獨立主張自己的資本投入,必然集中關注“消費/產出”,即私人的收益。中國旅游區市場化的特定模式強化了其集中關注“消費/產出”的基本規范。具體表現為行政控制的訴求和社區福利的訴求對經營行為的滲透。決策者經營決策時,主要考慮的是由產出中轉化出來的私人收益而不是社會收益。這一微觀經濟特征與主要考慮生產的私人成本而不是社會成本的“外部性經濟”相對應,可以稱為“內部性經濟”。內部性經濟是中國旅游區模糊的社會共同體產權的產物。在這一層面上可以說,我國的旅游區主要是在社會資本的平臺上運行的經濟。
內部性經濟成為中國旅游商品市場癥結的原因
在旅游區發展的初始階段和粗放階段,內部性經濟可以有效地動員和聚集原始資本、提升侃價實力和抑制收益漏損,是具有比較優勢的選擇。然而,這種比較優勢并不是一項獨立的經濟要素,它產生于社區的合作,嵌入于社區的肌體,是難以進行流通交換的。茅以軾認為,市場經濟的基本運行規則就是“優勢交換”和“馬太效應”。優勢不能交換,市場的增值效應便不能持續發展。黃仁宇認為,由內部性經濟到市場經濟“其轉換之艱難猶如‘由鳥變獸’”。市場化進程不能持續,旅游區的經濟資源就可能不斷內卷化。
篇8
【關鍵詞】探索;發展;馬克思;實踐活動
一、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主要理論淵源
在產生以前,德國古典哲學中的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問題對馬克思的人的本質理論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就是揚棄了他們的人的本質的思想的積極成果。
(一)黑格爾的人本質思想
黑格爾的人本質思想在人的本質理論上繼承和堅持了理性主義的傳統,他認為,人作為一種特殊的存在物,其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人的自覺的活動方式,即勞動。這個思想對于馬克思的啟發很大,但是,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站在現代國民經濟學家的立場上。他把勞動看作是人的本質,看作是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他只看到勞動的積極的方面,而沒有看到它的消極的方面。勞動是人在外化范圍內或者作為外化的人的自為的生成。黑格爾唯一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黑格爾正確地肯定了人的特征在于主動自覺的活動,但卻錯誤地認為這種活動只是精神、理性的思維活動。黑格爾把人歸結為精神,認為人是“絕對精神”的產物。他認為,一切都在“絕對精神"的統領之下,他把人類社會看作絕對精神外化的一個階段,把人看作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存在,人區別于動物之處在于思想、理性,人的本質是在改變自然與社會的創造性活動即在絕對精神的運動中實現的。這里,很明顯黑格爾也肯定了人的主體創造性,只不過是一種抽象的精神的運動。
隨著對現實社會的深入研究,馬克思遇到國家、法與市民社會、利益等一系列問題。這些現實與黑格爾思想存在嚴重的沖突,因此使馬克思對黑格爾的哲學產生了懷疑,此時費爾巴哈人本唯物主義思想進入馬克思的視線,此時的馬克思開始了對黑格爾哲學思想的深刻反思。指出勞動是人的本質的基礎,勞動是社會性的勞動,是人自我創造的活動,正是在勞動的基礎上形成了人的本質的規定,同時也形成了整個人類社會,馬克思對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進行了革命性的批判,從此,馬克思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
(二)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思想
與黑格爾不同,費爾巴哈繼承和堅持了人本質理論研究中的感性主義傳統,認為人是感性的存在物。把人的本質歸結為人的自然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唯物主義思想。費爾巴哈批判黑格爾在精神掩蓋下談自然和人,認為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就是上帝的代名詞,應當拋棄絕對精神,把人的根本還給人自身。費爾巴哈明確地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產物,是物質的、有血有肉的、有理性的“感性存在物"。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理解為自然的本質,并且把此當作人的唯一本質,認識停留在人的自然本質上,而不去深入探究更深層次的本質,把人的自然本質當作一種抽象的永恒不變的形而上學的東西,和人的現實社會關系相分離相對立,因而陷入了抽象的“人性論"。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在人的本質問題上的主要錯誤在于他把人的本質絕對化、抽象化、凝固化了。所以馬克思提出考察和認識人的本質應從人生活的現實社會關系中入手。
馬克思既不滿意黑格爾把人看作精神,也不滿意費爾巴哈把人看作近似動物的自然人。馬克思看到自然界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始終如此的東西,人的自然屬性也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他在總結前人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從實踐的角度進行了新的闡述,從而進一步揭示了人的更深層的東西。
二、馬克思人的本質的理論內容
(一)勞動即人的本質
第一,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人和人類社會并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由古猿和猿群進化而來的。從猿到人,從猿群到人類社的轉變,并不僅是生物進化過程,而且是從自然界向人類社會的根本性飛躍,其中的內在機制和現實基礎正是勞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一個基本條件。它既是人類社會從自然界中獨立出來的基礎,也是人和人類社會區別于自然界的特殊本質的標志,在人和人類社會形成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勞動是人的生存基礎。自然物質的運動有其固有的規律,動物的活動是被動適應環境的一種盲目的本能活動。而人的勞動,則是在一定的主觀目的即某種價值觀念的策動下進行的自覺活動,是主體自覺支配和改造客體的能動的創造性活動。通過勞動,實現對客體的改造,把觀念的東西“物化”為物質的東西,物質和能量的轉換,物質與觀念的轉化,這是人的勞動所特有的。馬克思曾經指出,對于一個民族來說,生產勞動不要說停止一年,就是停止一個星期,其生存也難以繼續,沒有勞動,人類就無法生存。
第三,勞動是人發展的動力。人類歷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勞動史。勞動連接著人和自然,也連接著人和人。人在勞動過程中不僅改變著客觀世界,而且也改造著自己本身。在馬克思看來,與獲得勞動報酬相比,更為重要的是人在勞動中不斷的發展自己的力量。勞動是人的自我實現,自我創造,自我發展。
(二)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即人的本質
馬克思自覺地清除費爾巴哈的影響完全超越費爾巴哈是從1845年4月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開始的。在這個短短的宣言中,馬克思開始了對費爾巴哈的批判,針對費爾巴哈的人本學的觀點,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重要論斷。
馬克思從社會關系的角度來理解人的本質,從根本上改變了歷史上關于人的本質的思考方式。從社會關系的角度認識人的本質,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關系的基本屬性。社會關系具有兩重屬性:即具有不可選擇性,又具有選擇性,它是可選擇性和不可選擇性的統一。社會關系的不可選擇性,是指社會關系是一種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在社會上的關系,還在我們有能力對他們起決定性影響以前,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開始確立了。”同時,社會關系作為一種客觀實在,又有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規律,這種客觀規律也是不能任意選擇或違背的。社會關系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就是,社會關系要適合生產關系的發展,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關系的可選擇性,是說人們在社會關系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而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活動影響社會關系的存在和發展,改變不適應社會生產力和人的本質發展需要的社會關系,選擇和發展適應社會生產力和人的本質發展的社會關系。但是,社會關系的這種可改變性和可選擇性,不是一種主觀隨意性的活動,而是以正確認識和掌握一定的客觀規律性為前提的。社會關系作為可選擇性和不可選擇性的統一,實際上反映了人是受動性和能動性的統一。
(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
馬克思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边@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要有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時這也是人們僅僅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都要進行的一種歷史活動,即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痹跐M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人們開始追求享受和發展。事實充分說明,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穿住行在質和量方面都得到基本滿足的時候,人們根本就不可能獲得全面發展。人為了生存需要必須進行生產,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后,又會產生新的需要,隨著活動方式的豐富,人產生的新的需要就越多,滿足需要的方式也就越復雜,正是這種越來越高的需要,促使人不斷深入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從而提高了人的實踐能力和認識水平,人的實踐能力、認識水平提高后又反過來促進了需要的發展。人的需要直接導致人的各種實踐活動,從而直接產生社會交往,結成社會關系。反過來,一定社會關系的性質和內容又制約著人的實踐的方式及其結果,進而改變著人的需要本身。
三、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的理論意義
首先,為我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本質提供了方法論。人的本質問題,是一個人確立人生觀的理論基礎。對人的本質認識不同,所確立的人生觀就會不同。探討現階段人的本質問題,根據馬克思所提供的揭示入的本質的思維方法,我們首先要考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以及人與人所處的政治關系、經濟和文化關系,只有正確的認識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人所處的社會關系才能對人的本質有正確的把握。
其次,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為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人,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得研究“人的問題”,包括人的本質問題。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基本觀點揭示了入的思想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而形成和發展的,人的社會關系對人的思想的影響極其重要。因此,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重視社會關系對人的思想的決定作用,考察各種關系的影響,認識和把握人的思想形成的物質原因和社會根源,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工作。
最后,為研究社會科學指明了方向。人的本質問題是眾多人文學科研究的共同主題之一。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都以極大的熱情關注著人的本質問題。
并且在本學科的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建立起了相應的人的本質理論。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作為對人的研究的一般性原則,具有普遍適用性,它賦予了涉及人的本質問題的各門具體學科可以從各自特定的角度研究和揭示人性問題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此為社會科學研究人的本質問題的各個側面和不同層次都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篇9
領導學大師沃倫·班尼斯曾說:“領導力就像美,它難以定義,但當你看到時,你就知道?!睆乃脑捳Z中我們可以得知,領導力的抽象性絕對不亞于“美”這個詞匯,而它所蘊含的意義與張力也是可以與“美”相比的。那么在中國哲學的闡釋中,領導力一詞如何詮釋呢?在百家文化融匯之處的東方,我們可以用四個字,那就是:天、地、人、和。
古人以“天”為萬物主宰,有: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之意。在國學文化中我們也可理解為:天數。而中國人相信無論是人的發展還是事的進程,都要遵循天道,按照世間事物的發展規律逐一進行?!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樣不斷運行,不斷努力。而人不管是自身還是作為管理者都可以通過對“天數”的掌控,統攬全局駕馭未來。
姓名學中根據《周易》形成五格,而五格當中便有一格稱之為“地格”。地格代表地利、地域、地理環境、同事、下屬、配偶等。這里我們可以理解與地相對應的則是人的“命數”。一個人的成長就像植物一般,生長的地方就是成就他之處。所以環境是影響命數的原因之一。有的人可以逆境生長,有的人則是沃土優生?!秾O子兵法》常言:“天時、地利”在一個人出生之時,父輩為下一代所打造的、家族為新一輩人所積攢的“地利”,也就是成長環境,是一個人長遠發展的不可或缺。所以,對于一個管理者而言,家庭的成長環境就會影響他的行事風格。
人生在世沉浮如電光石火,盛衰起伏,變幻難測。由此我們便可了解到“人”應對的則是:運數。“運”有循序移動之意。每個人周圍所處的環境、所接觸的人脈、所營造的氛圍都會影響這個人的運數。一撇一捺兩個獨立的個體,構成了一個“人”字,“人”的象形構成完美地詮釋了人的生命的意義所在。人本就是群居動物,相互支撐、相互幫助方能存活。所謂“一人成木,二人成林,三人成森林”其實無論是個人的發展還是企業的發展都是相通的,只要掌握了廣泛的人脈、那么未來的運數則彰顯平穩和諧之象。
篇10
提升教育技術學為一級學科的必要性
(一)現代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需要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會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高效學習的人,而培養這些人需要先進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化的學習環境,這些恰巧是教育技術學學科所要研究的問題,也是教育技術專業工作者的責任?,F代社會是需要教育公平的社會。而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教育資源分布也不均衡,要實現教育的公平就必須發展現代教育技術,讓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通過現代遠程教育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為實現全民教育及終身教育提供一個有效的途徑。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改革的制高點與突破口,用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是學生和教師如何利用先進技術和豐富的資源進行有效地教和輕松地學,目的在于優化教學,提高績效。從國家培養社會所需人才到促進教育的公平,提高教育績效,教育技術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功能和應用領域也超越了現有教育學一級學科所涵蓋的范圍。因此提升教育技術學科為一級學科是順應時代和社會需要的。(二)學科發展的需要當學科作為一種知識分類或一定科學領域的相對劃分的時候,學者的學術興趣和科學研究不會也不應該受到學科的限制。但當學科成為制度的一部分,演變成學科制度,特別是當其淪為一種行政化產物的時候,學科便異化為一種僵硬的制度模式、歸類體制或評價機制,成為影響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學科專業目錄,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是我國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制度的一部分。由這種制度所帶來的利益導向使得學科演變成為對于學問表達和學者活動的束縛,并成為教學科研活動的效益以及利益分配的一種現實尺度,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對正在成長起來的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的不利影響。[5]作為新興學科的教育技術學,從其獨立之日起,一直是教育學中的二級學科(1983年的《學科專業目錄》中還沒有這個學科)。由于教育技術學的迅速發展,它的研究領域逐漸擴展,其中融入了計算機科學技術、媒體技術、工程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的相關領域知識,而這些新領域是傳統教育學一級學科難以包容的。同時,隨著教育信息化的迅速推進,全國各種類型和層次的高校都相繼開辦了教育技術學專業,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隊伍迅速壯大,各種矛盾也隨之產生,如與“課程與教學論”專業“搶飯碗”問題(其實在學科發展過程中,各學科或多或少都存在過類似問題)。若不能很好地處理這些矛盾,必然會影響作為新興學科的教育技術學的發展,因此不斷有學者提出將教育技術學提升為一級學科的建議。[6](三)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一般說來,同在一個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有著共同的理論基礎,因此,高等學校的課程計劃一般按一級學科設置共同的學科平臺課程。但教育技術學卻有著與教育學其他二級學科不完全相同的理論基礎。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哲學基礎、系統科學基礎、具體學科基礎(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等)、技術基礎和藝術基礎。而傳統的教育學的理論基礎通常不包括技術基礎與藝術基礎,這成了按一級學科來設置共同平臺課程的巨大障礙。如果將教育技術學從原來的教育學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此問題將迎刃而解。
提升教育技術學為一級學科已經具備的條件
對照前述關于設置一級學科的條件,目前教育技術學已經具備如下條件。(一)有確定的研究對象和較完備的理論體系教育技術學已經廣泛開展了研究對象問題的討論,在研究對象問題上已經基本上達成了共識。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是現代教育技術問題,是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育教學問題。是為解決教育教學問題而開發、使用現代教育媒體中出現的問題,既包括過程問題,也包括資源問題。[7]以“現代教育技術問題”為研究對象的教育技術學,與“課程與教學論”等學科有明顯的區別,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技術理論體系的最初框架是上世紀80年代形成的。以南國農先生提出的“七論”為代表:即本質論、功能論、媒體論、過程論、方法論、管理論。后又經歷美國AECT’94定義的引入及兩項新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兩種新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的介入,教育技術理論體系的建設進入了多元化的發展階段,并且進行了融合。按其建立的依據,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美國AECT’94定義為依據建立的;另一類主要是在不斷總結本國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建立的。[8]教育技術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為設置一級學科提供了前提條件。(二)已經形成了比較獨特的范式和學術共同體北京大學哲學系吳國盛教授認為:一個學科之所以成為一個學科,就在于它有自己獨特的范式。范式有觀念層面的,也有社會建制和社會運作層面的。學科建設就是在這兩個層面上進行范式的建構和鞏固。觀念層面上的范式建構,目的在于形成一種知識傳統或思想傳統,或者具體地說是一種研究綱領。社會建制和社會運作層面上的范式建構,目的在于形成一個學術共同體,它包含著學者的職業化、固定教席和培養計劃的設置、學會組織和學術會議制度的建立、專業期刊的創辦等。[9]目前,教育技術學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初步范式,包括建立了自己的學術組織、創辦了專業期刊、打通了國際交流渠道、形成了獨特的研究方法等。影響較大的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已經擁有28個專業委員會,覆蓋了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四大領域,并定期地組織了高質量的學術交流活動;公開發行的教育技術期刊已有20多種,其中《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中國遠程教育》、《開放教育研究》、《現代教育技術》、《遠程教育雜志》等的學術地位日益提升,在教育領域產生了較大影響;自電化教育事業發展之初,我國就與國際間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從引進先進的設備到引進書刊、學術報告,保持著與國際間的合作與對話。當然我們在學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也不忘與本國國情相結合,最終形成適合本國的一套理論與實踐體系。(三)實踐中已經形成若干個可歸屬的二級學科教育技術學在我國從一項事業發展到一個領域、一門獨立的學科,期間不斷融合積累相關領域的知識,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技術學體系。2004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根據全國各地不同類型和層次的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人才的現狀,確定了五個專業方向:教育技術學(基本理論)、數字媒體技術、教育軟件工程、現代遠程教育、信息技術教育。李龍教授認為教育技術學下可設教育技術學原理、信息化教育學、遠程教育學、學科教育技術學、軍事教育技術學及教育軟件工程、數字媒傳技術、教育技術裝備、績效技術、知識工程等二級學科。[10]南國農先生也提出若干可歸屬于教育技術學的二級學科:教育技術基本理論、教育信息工程、學校信息化教育、社會信息化教育、現代遠程教育等。[11]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又根據教育技術學培養人才的現狀和社會對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重新確定了五個專業方向(課程組):教學與培訓設計、信息技術教育、數字教育媒體、教育軟件工程和教育技術裝備。筆者認為,提升為一級學科的教育技術學是廣義的教育技術學,可將原有的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分開,將課程論作為教育學的二級學科,將其中的教學論合并到教育技術學之中,這樣既可以實現教育技術學與國際接軌,又避免了教育技術學與教學論爭奪地盤。與國際接軌后的教育技術學可以包括教育技術學原理(或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含教學與培訓設計)、信息技術教育、視聽媒體技術、教育軟件工程、教育資源建設(含教育技術裝備)、現代遠程教育等二級學科?!敖逃夹g學原理”(基本理論)主要圍繞教育技術學理論基礎、基本理論等進行研究,包括教育技術概念、研究對象、學科性質以及教育技術學學科體系、教育技術發展史、教學與培訓設計等?!靶畔⒓夹g教育”主要圍繞信息技術教育基本理論、信息素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和媒介素養教育幾個方面進行研究?!耙暵犆襟w技術”主要涵蓋多媒體技術及其教育應用、新興媒體技術對教育影響,以及媒體技術的開發、設計等,偏重于教育電視的“攝、錄、編”或數字電視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敖逃浖こ獭笔茄芯咳绾斡霉こ痰募夹g和方法,開發和維護作為工程化產品的教育軟件。主要包括:(1)教育軟件及其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2)教育軟件的開發與維護的方法和技術;(3)教育軟件的標準、評審與商品化等。“教育資源建設”包括硬件資源建設和軟件資源建設兩個方面。硬件資源建設主要是指教育技術設備與裝備的建設,軟件資源建設包括四個層次:一是素材類教育資源建設;二是網絡課程建設,它是按照學科知識體系以及網絡教學的要求,對各種教育資源的綜合集成;三是資源建設的評價,通過評價篩選優秀的教育資源;四是教育資源管理系統的開發?!艾F代遠程教育”主要為現代遠程教育系統提供專門人才,包括遠程教育管理人才和遠程教育資源開發與設計人才。(四)社會對該學科人才有較穩定和一定規模的需求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其他媒體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教育領域,社會和一些教育機構對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人才需求不僅在量上日益增多,而且在規格上呈現多樣化的趨勢,需要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不同方向和規格的專業人才。(五)有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啤⒈究?、研究生(碩士、博士)、博士后等多種層次的培養體系。據統計我國高校已有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224個、碩士點83個、博士點8個,并在教育學博士后流動站中設立了教育技術學專業方向。綜合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教育技術學已具備一級學科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