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交際禮儀文化差異范文

時間:2023-10-27 17:3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交際禮儀文化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交際禮儀文化差異

篇1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英漢禮貌語言 差異分析

禮貌現象存在于不同的文化和語言中,對人們的言行進行有效地限制,使人們的交際活動得以協調。不同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傳統,其價值觀、思維方式、文化習俗、、生活方式以及禮儀社交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由于文化不同,禮貌要求的具體內容也會存在差異,中西方的文化、價值觀以及民族心理不同的,也會使用不同的方式對表達自己的禮貌語言,這種差異性會使得跨文化交際受到影響,因此需要對比英漢禮貌語言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要避免禮貌用語的使用失誤,實現有效地交際。

一、英漢禮貌語言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不同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現形式和衡量標準,由于文化間的差異,禮貌也存在不同,如果將漢語文化中的極為客氣、禮貌的詞語應用到英語會話中,容易使英語為母語的人感到不知所措,使跨文化交際出現障礙。由此可見,英漢禮貌語言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較大,需要對這些差異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對策進行解決,以保證英漢交流的無差異性。

1.交談的主題存在差異。在英美社會中,自由平等的思想認識深入人心,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在英語文化中也強調獨立自由和平等。個人的利益、自由等都是不可侵犯的。在語言交際中也有著明顯的表現。在與外國人交談時,需要注意交談主題的選擇,避免談論一些不該問的話題,比如個人的婚姻情況、收入、年齡、等,這是個人的隱私。而中國人在交談過程中則很喜歡談論年齡、收入、婚姻等情況,如你多大了?每個月掙多少錢啊?等等。在英美國家如果問這些問題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和禮貌的行為,但是對于中國人而言,這是一種關心,也表示雙方不是一般的關系。中國文化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心,注重集體性,個人受到社會、群體的約束,公眾文化深植于人們心中,是與英美的個人、私人的文化不同的,也就出現了禮貌方面的問題,容易產生交際問題。

2.稱呼的不同。交際中,稱呼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有一定的文化以及社會內涵,由于受到傳統倫理、血緣宗族等方面的影響,中國的稱呼與英語國家相比也更加復雜。漢語中稱呼人體現的是一種“上下有義,長幼有序”的觀念,要依據對方的年齡、地位、職業、身份或者親密程度、談話的場合等確定稱呼語,而英語國家由于受到個人本位以及社會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在稱呼上也比較平等。

在中國,孩子不可以直呼長輩大名,學生不可以叫教師的名字,下屬不可以稱呼上司的名字,否則就會被稱為不禮貌。在稱呼關系不是很親近的人時,可以加上對方的職務,比如張老師、王經理等,而在英語國家,則不需要這樣,對于上司,可以稱呼“sir”或“madam”,如果被允許,還可以直接稱呼上司的名字,學生可以直接稱呼教師的名字,孩子也可以稱呼長輩的名字。中國人的稱呼語要按照“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序”的標準進行,如果要稱呼老者,可以說成“老伯”、“老師傅”等,但是這種稱呼方式在英語國家則會引起人們的反感,他們認為老就是無能,沒有用,因此與西方人交往時不能說老,避免引起他們的不滿。可以使用golden years、the aged、a senior citizen等委婉詞語。

3.稱贊、恭維語的回答不同。對于中國人而言,尊人貶己是禮貌的明顯特點,中國文化中注重謙遜,人們盡可能的貶低自己,不表揚自己。而西方人則是欣然接受他人的表揚與稱贊,對于恭維、稱贊的語言,他們通常比較高興,會迎合對方,避免出現難堪的現象。中國人習慣先否定稱贊人的話語,表示出謙虛,但是這種行為會使西方人覺得面子受到了威脅。比如外國朋友稱贊You are so beautiful,對此中國人一般會回答,哪里哪里、沒有,我不漂亮等,這樣的回答會使外國朋友覺得很虛偽,雙方的交往也會受到影響。英語國家的人對于個人問題是比較自信的,對于別人的夸獎都是欣然接受的,對此,面對稱贊、恭維的話,我們也應坦然接受,回應thank you等話語。

4.問候語的差異。日常生活中,問候語是十分常見和普遍的,合適、得體的問候能夠使談話氛圍更加融洽,能夠保證交際的順利推進。中國人見面時通常使用一些寒暄的語言,比如“你吃了嗎?”“干什么去?”等,雖然表面看起來是詢問對方,但其實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表示友好。但是這些寒暄的話語在外國人看來就會比較奇怪,如果打招呼時要是問What are you going to do?他們會覺得你是在打聽隱私,因此感到不快,認為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對于英語國家的人,打招呼一般使用Hi或Hello。

5.委婉用語的不同。在人們的語言交際中,委婉語是一種間接的語言行為,并起到劑的作用,委婉的語言表達能夠使聽者更加舒適,實現交際的目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要科學的使用委婉語,防止禁忌語的出現,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

在與外國人的交往過程中,盡量不使用罵人的話語,不雅之事的語言也不能使用。比如上廁所時使用的詞語可以使用wash one’s hand、fresh up等詞語。在比如關于疾病、死亡等委婉語,在很多文化中,死亡都是人們不愿意談到的話題,因此人們都會避免使用表達這一含義的詞語。在英語國家,人們通常使用委婉語表達對已故者的尊敬,以及對其家屬的慰問。很少有人說“die”,一般使用pass away、fall asleep或者go west。

二、跨文化交際中英漢禮貌語言差異的相關啟示

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英漢文化之間的禮貌語言差異是不可忽視的,否則容易導致文化交流的不和諧,甚至衍生出更多的不愉快。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認識到英漢禮貌語言的差異性,并采用符合文化背景的禮貌用語,實現英漢文化的良好交流。

1.樹立英漢禮貌用語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要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不同文化,應使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利用網絡、視頻等現代化手段對當地的語言文化進行了解。其實最好的理解語用差異的方法就是直接與本族人進行交流,對跨文化差異的敏感程度越高,越容易克服“本族中心主義”,能夠有效地實現跨文化的交際。

2.要努力接受跨文化交際中的禮貌語言差異。不同文化的行為準則也是不同的,不能說哪個更好、更正確,不同的行為方式反映出的民族歷史以及文化也是存在差異的,其中蘊含著不同的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即使只是簡單的禮貌用語也能夠反映出民族的文化特點,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理解、接受英漢禮貌語言間的差異,努力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開展。

3.依據對方的價值觀確定跨文化交際的方式。經過上文中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如果只是根據自身的文化價值取向使用禮貌用語并不一定會讓覺得是禮貌的,禮貌是相對的,由于社會環境因素對影響,一定情境中的禮貌用語在其他情境中可能就不夠禮貌,或者過于禮貌。不禮貌的話語肯定不能夠被接受,但是過于禮貌的話語也同樣不能被接受,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明確雙方的文化傳統差異,了解語言的社會以及文化背景,使其與母語進行對比,明確其異同點,依據對方的價值取向使用科學的交際方法,可以利用語用移情的方式,就是在交際時,雙方能夠情感互通,想象和理解對方的用意。有語用語言以及社會語用的問題,關系到怎樣向聽話人表達心聲,聽話人怎樣理解說話人的想法和意圖,東方國家在跨文化交際中盡量使用英語國家的禮貌語言語用原則,尊重對方的民族以及文化習俗,避免由于差異而出現誤解,導致跨文化交際受阻。

三、結束語

交際活動是要受到語言文化差異的影響,由于中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使得跨文化交際中出現很多語用問題,這對于漢英兩種文化的良好交流與融合影響較大,甚至容易造成誤會,出現交際失誤,對此,充分認識到英漢交際中禮貌用語的差異性至關重要。要明確禮貌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使我們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避免在交際中由于語用失誤造成交際障礙。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要了解雙方的文化背景以及交際的原則,尊重其禮貌原則,做好不卑不亢,彬彬有禮,明確英漢禮貌語言的差異,正確交際,實現真正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李坤.跨文化交際中英漢禮貌用語的差異[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2:27-29.

篇2

關鍵詞:中職 英語 交際能力 文化差異 培養對策

中職階段的英語交際能力是提升學生進行國際交流的基礎,在培養對策中,不僅要注重聽、說、讀、寫、譯等能力,還要從課堂內外,引導學生來認識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特別是在思維模式、教育特色、民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語言源自生活,對社會文化傳統及習俗的了解是增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關鍵。

一、中西文化背景差異性研究

對于文化差異下的語言教學,我國教育還以傳統的學分成績為考核主體,對于學生的創新力重視不足,而對于西方教育,以學生的嘗試體驗為基礎,讓學生從問題中發現、解決難題,逐漸形成思維和能力。西方教育注重對人的潛能開發,特別是在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上,堅持以人為本。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一是思維上的差異。從中國文化的順其自然的處世哲學上,對于客觀規律的遵照和實施已經成為習慣。如對于某一事物在進行表達上,往往依照傳統的時間、事物發展的順序來進行,以浙江杭州市藝術學校為例,西方在翻譯時卻將事物的表達順序進行了轉換,Hangzhou Art School,Zhejiang,China.同時,中國人在思維邏輯上相對隨意,如在受到幫助時,往往說謝謝你的幫助,而在西方文化里,對思維邏輯的界定較為清晰,在收入幫助后回到為“Thank you for your help”,而其中的“for”,表示“因為”,對于他人的幫助是因為感激而已。可見,正確的構建東西方思維習慣及邏輯思維上的差別,對于提升學生對英語交際中的英語句式特征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二是上的差異,從中國的佛教文化傳承來看,對于“不看僧面看佛面”,“借花獻佛”等諺語,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人群中,如“上帝保佑”等,相關的句子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中國佛教在于以善救天下,普度眾生,而西方基督教認為人類是有罪的,請求上帝來寬恕,要從反省、贖罪中來拯救人類。了解中西方差異,對于了解西方為人處世觀念具有較大幫助。三是歷史文化典故的差異。從漢語中的“刻舟求劍”、“臥薪嘗膽”等成語中,都有源自歷史的典故;西方語言中的“face the music”(毅然面對危險、考驗),“Promise somebody the moon”(不要許下過分的謊言)。這些語言結構簡單而內涵豐富的句子,都與其文化典故有關,如果僅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則容易出現誤譯、誤解。如“Pull one's leg”,不是拉人后退,而是愚弄某人;“Take French leave”,不是“請法國離開”,而是“不辭而別”。四是習俗文化的差異。對于中國在聽到贊美之詞時,往往表示謙虛,而對于西方則恰恰相反,他們對于恭維和贊譽會樂于接受,并表示感謝。中國崇尚謙虛,并作為處事的低調;而西方認為謙虛是虛偽,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再如中國文化里對“龍”的情感是特殊的,我們有“龍的精神”,“龍飛鳳舞”、“望子成龍”等,而西方人認為“龍”是邪惡的象征,是罪惡的化身。如“The Old Dragon”在西方表示“魔鬼”,是與上帝作對的惡魔。因此,在深諳中西文化差異中,對于“龍頭企業”的翻譯,不能譯成“dragon-head entetprise”,而是要譯成“Leading enterprise”。

二、英漢語言結構的差異在英語交際能力中的基礎作用

英漢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在語言結構運用上表現差異較大。因此,從兩種語言的結構特點分析中,來探討其異同,往往對于交際能力事關重要。一是英語的動詞有詞性變化,而漢語沒有。在英語中對于“現在看電視”與“昨天看電視”,其中的“看”在使用中就有變化。如“Rose watches Tv in the evening.Rose watched Tv yesterday.”對于兩句中的“看”,一個是表示現在,一個是表示過去。再如漢語中的“是”,在英語中有“am/are/is”的差異。二是漢語的形容詞可以單獨作謂語,而英語沒有。對于羅斯很漂亮,漢語中的“漂亮”,可以作謂語,而英語中必須加上系動詞“be”,才能與“漂亮”構成謂語。如“Rose is very beautiful”。對于漢語中的“天黑了”,“黑”是個形容詞,可以做謂語,而英語中“It is dark”,則必須有“be”。三是漢語的句子成分一般為“主語+狀語+謂語+賓語”,而英語一般為“主語+謂語+賓語+狀語”。如對于“Tom studies English hard”,“Jack plays the piano after super.”對于漢語在表述時通常要先說“時間”,再說“地點”,而英語中則是先“地點”后“時間”。如我們明天上午在操場上打籃球,在翻譯時,We will play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 tomorrow morning.四是語言的多義性。對于漢語中的一語雙關、一語多義現象,而英語則相對固定。如“我想到下面活動活動”,對于該句的理解:可以是去樓下運動;也可以是去群眾中了解問題;還可以是理論工作者到基層參與調查研究。漢語中的無主語現象,僅在英語中的祈使句中使用。如“好冷”,表示為天氣很冷,在翻譯中“It is very cold”,其中的“it”是主語;這兒將修建很多居民房,在翻譯時變為“More apartment houses will be built here”,從句子中可見,英漢語言翻譯中的特點。

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英語交際能力在于實踐,從語言應用實踐中來提升、鞏固交際能力。一是積極開展英語角活動,利用英語角來開展英語交流,拓寬學生的實踐范圍。如通過不斷的變換主題,讓同學們從活動主題中來收集相關資料,增強交流的質量。另外,對于獲得主持人要善于調動氣氛,增強學生規范使用英語的能力。二是引入英語技能競賽活動,通過英語演講,讓學生從演講主題中來學習寫英語稿,并從自我表達上,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性,從而能夠增強自身對跨語言交際的理解和應用,提升語言演講質量。三是積極開展英語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與到商務洽談活動,從導游服務、語言翻譯中來拓寬英語聽說訓練氛圍,并從實踐中來擴充詞匯量,提升英語交際、翻譯能力。

參考文獻

[1] 丁靜.英語語言與西方文化背景的關聯性研究[J]. 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3).

篇3

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又是形成并溝通文化的媒介,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學習英語的過程,就是了解和掌握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學習外語就必須了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系的文化,熟悉有關的文化知識有助于保證外語學習的整體性。因此,本文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探討在英語教育中認識中西兩種文化交際差異的必要性。

【關鍵詞】

英語教育中西文化差異必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對文化的積淀、豐富與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它受到社會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心理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英語教學即語言教學,當然也就離不開文化教育了。英語教學,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指導學生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西方人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

一、中西方文化主要差異

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因此,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歷史,不同的社會發展使得文化也各有不同。首先,價值觀念的差異。在眾多的文化因素中,價值是核心內容之一,價值觀表現為某些符合社會文化,具有持久性,穩定性,為社會成員所接受的信念。個性,自由,平等,民主,行動,實際性,重時間,不拘禮節等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詞,而中庸,忠孝,容忍,謙遜,重禮儀,謹慎,保守,和諧等則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其次,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擅長形象思維,把事物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從系統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平衡與和諧、注重人情關系。而西方人擅長邏輯思維,處理問題的對象針對性很強,偏好將分析的對象分解成不同的發展階段或組成部分,從細節入手分析,這也是以理性思維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化的表現。再次,詞匯的文化內涵差異。詞匯的文化內涵一般指感彩,風格意義和比喻意義等。如果只是一味地對母語詞匯簡單地從字面附會,沒有領悟到在語境中詞匯的真實含義,而用英語進行交際會話,就會造成歧義,往往會詞不達意。最后,社交習俗的差異。比如,在中國人觀念里,長輩或上司詢問晚輩或下屬的年齡,婚姻,家庭等問題,是很正常的,是關心的表現;而在西方人的觀念中,這類問題純屬個人隱私,無論是長輩還是上司,詢問這類問題都是不禮貌的表現,這是英文社會的交際禮儀習俗和人們的普遍心理。

二、學習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必要性

文化是語言的基石,文化依靠語言來傳播。只注意語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英語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結構本身,還需要掌握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因而,在英語教學中導入中西方文化知識對于培養跨文化交際型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一,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英語教學中往往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覺得課文教學比較枯燥,又缺乏較好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學生參與面小,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顯得比較沉悶。學生慣用的學習方法無非是記筆記,背筆記,甚至背作文,這種枯燥的學習內容及方法使得學生對于學習英語提不起興趣。而在教學中滲透文化內涵則能從很大程度上改變這種狀態。例如在講解課文的時候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如歷史,地理,人文風俗以及價值觀念等,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第二,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有著重要的作用。思維方式是學習語言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從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學英語的思維方式出發去理解英語,才能真正地學好英語。這種思維方式的培養,必須要借助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學。文化差異對于我國與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不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解釋。通過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對于打破學生漢語的思維模式,避免出現中國式英語,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第三,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發展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聽、說、讀、寫和社會能力,但是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培養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進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第四,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相關知識,不僅可以使學生對于詞匯和語法有更好地把握,還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語言使用的語境、使用的方式,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將中西方文化的精髓結合起來,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

三、結語

中西方文化存在著許多的差異,因此,在英語教育中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十分必要的。英語教學中要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標,必須處理好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使學生在掌握英語的同時也能學到中西方文化的知識。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僅應向學生傳授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而且還應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增強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成為既具有專業知識又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作者:張萌 單位: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篇4

關鍵詞: 英漢文化 差異 涉外禮儀

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外國的交往越來越廣泛。在任何形式的交往中,禮儀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禮儀是我國傳統美德,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與道德原則,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差異型、規范性與傳承性。對此,在與國外好友進行社交的過程中,既需要遵守自身的禮儀文化,又需要照顧對方的禮儀文化,如此才能夠真正體現禮儀美德。

1.英漢常規語言文化差異

1.1介紹語差異

在中國,首次見面時,介紹普遍是以夸獎、表揚的語言開頭[1]。但是,在國外,例如美國,領導如果這樣介紹一位新教師,“My fellow teachers and all the students,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o you a beautiful new teacher,this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s very strong,she come from China,I hope you can take care of her”,這位女教師必然會顯得非常難堪。因為在國外,尤其是英美等國家,在初次見面的時候,不喜歡直接對其進行評論。許多國外友人認為,如果在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況下就對我直接進行主觀性的評價,盡管這是褒獎的話,受恭維的感受非常強,普遍會導致被介紹的人有種強加、唐突的感受,這樣的介紹在我國卻非常普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介紹國外好友應當以對方的身份、學歷或能夠直接觀看到的事物進行介紹,不得直接進行抽象或外貌的評論。對此,可以這樣對其進行介紹:“My fellow teachers and all the students,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graduated from Beijing University,she is a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er in China.”

1.2稱呼語差異

在一般的情況之下,英語文化中稱呼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其中一種是直接叫對方名字,例如“Tom,My dear。等[2]。這種方式在英國較為少見,但是在美國非常突出,特別是在初次見面時。這樣的方式不僅在年齡相等的人之間有,在年齡相差較大、在我國看來有輩分差異的人之間也能夠稱呼,在美國,直呼其名并沒有不尊重的意義,這樣的方式可以應用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這樣的方式不會讓人感受到沒有受到尊重,反而會讓人感覺自己平易近人,對方愿意與自己待在一起。

1.3問候語差異

在中國,朋友或親人之間見面,首先就愛說“吃飯沒有?”,這是因為在中國,吃飯是非常重要的,中國人認為“民以食為天”,這一問候語也是出于關心對方[3]。在國外,這一問候并不適用。如果向外國人詢問“What are you in the mood for?”,那么這位外國人首先會想,問我吃飯是什么意思,是想邀請我一起吃飯還是沒錢想讓我請客。在我國一句常規的問候,在外國人看來意義并不簡單。除此之外,朋友之間在街上見面,我們就會習慣性地問一句“你去哪?”或“干什么去?”,被這樣問之后也會下意識地模糊性回答“出去一下。”或“買東西。”這樣的答非所問兩者之間并不會介意,因為這只是朋友之間的常規問候而已。而在國外,在街上相遇,如果你問“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或者“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那么對方會認為你是在干涉他,想要“拷問”他。由此可見,我國常用的問候語并不能用于涉外禮儀當中,外國人非常強調自己的隱私,在問候時,盡可能地避免涉及對方隱私。

1.4隱私差異

對于隱私,相對于外國人,中國人并不那么注重,中國人會問對方是否結婚、收入、年齡、等。在國外,這些所有問題都是涉及隱私,都是侵犯隱私[4]。對此,與外國人談話時,應盡可能地避免這些問題。同時,對于年齡的認知態度差異非常大。在中國,“老”這一字代表著自己年齡較高,應當受人尊重;在國外,“老”代表著自己年齡大、沒有價值了,是社會的累贅。所以,在涉外交際時,盡可能不詢問對方年齡,尤其是年齡較高、身體健壯的老年人。

1.5請客差異

飲食文化在國際之間的禮儀文化中差異非常大,我國人在這方面非常熱情,但是如果不清楚對方的飲食文化,過于熱情的行為就會產生負面效果[5]。例如,我們在請客吃飯時,無論菜是否多樣,種類是否齊全,總會客氣地說“今天沒什么菜,將就吃。”或“照顧不周。”等客氣話,而外國人在聽到這樣的客氣話時,會產生兩種想法,一種是“明明這么多菜,為什么騙我?”,另一種是“既然要請我吃飯,為什么不做好菜,真沒誠意。”除此之外,中國人表示熱情的夾菜行為,外國人也是非常無法接受的,外國人請客會說“Please help yourself.”表示熱情。對于請客,英美等國家的請客吃飯在我國看來可能極為難以接受,這些國家的友人如果請你到餐館吃飯,最終結賬時并不是他付,而是各付各的賬。

2.英漢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

2.1對非語言交際的重視差異

交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沒有良好的交際能力,人與人之間就無法溝通。交際除了語言交際以外,非語言交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國,人們并沒有非常重視非語言行為,而在國外,重視程度非常高。在交際中,非語言交際主要有身體姿勢、穿著、眼神、手勢及表情等。例如,在我國,教師在課堂上一直都比較注重自身的威嚴形象,尊重自古以來的“尊師”,在課堂上普遍不會展現過于夸張的行為動作。而在國外,特別是美國,課堂上,教師非常習慣也比較重視自己的肢體語言,教師在課堂上常常利用肢體語言進行教學,尤其是在講授動物的時候,教師一般會模仿動物的叫聲、動作等,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引發與學生之間的共鳴。國外教師更加看重自己非語言的教學,也就是非語言交際,而在我國,教師則要求學生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教師在講課時不得說話,想要發言必須舉手等。再如,在禮物的接受方面,我國常常在接受禮物之后習慣性地將禮物放在一旁,待沒人之后再打開,而西方則不一樣,西方人認為放在一旁是一種輕視的行為,西方人習慣性當著送禮物人的面拆開禮物。對此,在接受西方人所送禮物時,應當當面直接拆開,而不是放在一旁。

2.2相互之間距離與空間習慣性差異

距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人與人交往過程中說話的距離及個人空間。相對于我國,國外友人與人交流時習慣保持一定的距離,尤其是美國人,認為10英尺左右才是正好的交流距離,他們不習慣別人過于靠近,認為過于靠近是侵占空間的行為。同時,如果侵占對方空間不及時進行道歉,對方就會產生厭煩情緒。對于空間的保護,不僅是我國,整個亞洲人都沒有考慮私人空間的習慣,許多人認為,距離越近就代表關系越親密。對此,日本人在與人交流時,常常會刻意靠近對方,這也是日本人與美國人在交流過程中,常常發生美國人一直“退讓”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國人習慣性將左邊的位置視為上座,而西方人則是習慣將右邊位置視為上座,這也是在涉外禮儀當中應當注意的事項。

2.3身體姿態差異

身體姿態主要包含手勢、腳的抖動、頭部搖動等。在不同的社交禮儀文化當中,身體姿態的要求差異非常大,尤其是在跨國家的文化交際中,身體姿態的異常行為極容易導致參與者有難以忍受的感受。例如,“OK”這一手勢是國際上都較為普遍的一種手勢,這一手勢在我國、美國等國家能夠表示“可以、好”等意義,但是在其他不同地區的國家所代表的意義差異巨大,例如,在巴西、意大利等國家,這一手勢代表藐視、不屑,在法國等國家剛好相反,這一手勢則表示價值意義為“零”,在日本則是代表“錢”的意思。由此可見,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交文化中,這一手勢所代表的含義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國際社交時,必須注重自己的身體姿態,不能亂用,否則會適得其反,讓對方認為自己被侮辱、貶低等。

2.4表情差異

在我國,微笑代表禮貌,代表友好,是一種積極的行為,而在東南亞等國家,微笑是用于表示內心的難受、尷尬的。與此同時,浪漫之都法國,微笑是不能平白無故的,在俄羅斯,如果在公共場合微笑,則代表這會讓人感到可疑。由此可見,在涉外禮儀當中,如果對方所習慣的文化差異中,微笑并不是正面的、積極性的行為。例如,中國人與外國人在同一餐桌吃飯時,如果外國人不小心打掉一個盤子,中國人習慣性地用微笑表達“沒關系”,而外國人卻不會理解,反而會認為他受到了嘲笑,會非常惱火。

眼神在不同文化差異當中使用目的也有所不同,在美國,眼神接觸太少便表示兩人之間關系較差,而在中國,會因為尊重、禮貌或服從等目的不會長時間注視對方,長時間注視普遍適用于表示驚訝、好奇等。在中美社交禮儀中,如果眼神注視時間過少或眼神一閃而過時,對方就會認為自己受到了藐視,認為中國人對自己有反感情緒、看不起自己等。中國人卻極不習慣對方一直盯著自己。

結語

英語是當前常用的國際交流語言,在涉外交際時必須深刻了解英文的社交禮儀。在商務行為中,一般而言,對對方禮儀文化上的認同、了解及熟悉越深刻,就越有可能成功。對此,在認識并掌握國外文化、對方國家文化知識背景的同時,還需要深刻認識對方國家的禮儀文化,清楚對方利益交際當中的敏感點,如此才能夠有效溝通,促使彼此之間達成合作與友好。

參考文獻:

[1]楊瑩.跨文化視角下的中西文化差異在商務禮儀中的體現[D].中南大學,2009.

[2]王馳.淺談文化差異和文化空缺問題在英漢商標翻譯中的體現[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旬刊,2012(2):55-56.

[3]郝佳麗.從涉外禮儀談跨文化交際――兼議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在跨文化交際中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J].新西部旬刊,2011(06):130-130.

篇5

本文將從習俗與禮儀、稱謂和歷史文化三方面探討中外文化的差異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消除文化隔膜。

一、中外文化在習俗與禮儀上的差異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約定俗成的交際習俗與禮儀,習俗的差異是由人們日常生活和交際活動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如果不了解日常言語交際的慣用準則,常會造成交際失誤。例如在中國最常見的打招呼的方式是“去哪兒?”,“干嗎去?”,“吃飯了嗎?”。在西方人們則說“How are you?”;“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

所以在進行Nice people ,Nice places(陳琳,中職課改國家規劃新教材:英語(基礎模塊))這課教學時,講到招呼用語,我會特意提醒學生注意使用場合。不能見人就問:“Where do you come from? (你從哪里來?) 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么?)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因為在西方國家,這些問題一般只在醫院、移民局、警察局等正式場合才使用。同時還須注意西方人在日常談話時對隱私的忌諱。將“七不問”交際禁區補充到教學中,讓學生引以為戒。

中西餐飲禮儀也有很大差異。中國傳統宴會,要求主人主動積極--敦促客人盡情吃喝。客人們也會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更有一套詳細程序,從座次安排到敬酒順序都有具體規定。而西式宴會,多是自助餐: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主人在宴客時只需說:“Help yourself to something”(請自便)。替他人取菜,向別人勸酒是用餐禁忌。

在教學中,我利用學校現有資源把課堂設計成模擬餐廳和客房,并進行角色扮演,創設具體情境:如電話接線員訂餐服務、迎賓員迎賓就坐服務和餐廳服務員點菜服務等語境,在訓練中體會中外習俗和餐飲的差異,熟練掌握職場禮儀,做到應對自如,游刃有余。

二、中外文化在稱謂上的差異

中外文化在稱謂上也有很大差異。有些稱呼在中國人看來極不禮貌,如小孩子一般稱呼爺爺奶奶時直呼其名,而不是grandpa和 grandma。再如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Mary,一個準爸爸可能會給女兒取名Mary。 美國有家刊物曾專門就稱呼問題做過調查,結果發現人們在實際工作中85% 的稱呼是只喊名字。年輕人稱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 加Mr、Mrs或Miss。

在英語中不能說"Teacher Zhao,"Engineer Sun等,而應Mr、Mrs、Miss 與姓(名)連用,表示尊敬或禮貌。美國人很少用正式的頭銜來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士等。例如:Professor Brown布朗教授, Captain Green格林船長、Doctor Thompson湯姆森醫生、等。再如中國人稱呼家庭成員、親戚或鄰居時,喜歡用"大哥"、"二姐"、"大嫂"、 "李大伯"之類,以示親近。而用英語稱呼時,一般不論男人還是女人,直呼其名即可。

在授課中,我注重對稱謂方面的差異具體講述。如在執教Family Tree一單元時,我會舉例講述中外文化在稱謂方面的差異,比如在講述Mr、Mrs和Miss時,再加上 Ms的用法和區別。

三、中外文化在歷史文化上的差異

英國是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所以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則是“揮金如土”。

再如在中國古代,人們把龍(dragon)和鳳(phoenix)作為皇權的傳統象征。龍代表帝王,鳳代表后妃,兩者都是富貴的象征。時至今日,龍仍作為一種象征吉利的動物,所以漢語中常說家長“望子成龍”,即希望孩子長大后能有所成就。給男孩子起名字也常用“龍”字,如“龍翔”、“龍龍”等。而西方人卻認為 dragon(龍)是邪惡的象征,是兇殘肆虐的怪物,應予消滅。

于是,在教學中我會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做英譯漢和漢譯英翻譯練習,設計情境對話,漢語成語和西方諺語“對對碰”,盡力避免因文化隔膜造成的非英非漢式雜糅語言。

因此,為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隔膜,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可采取如下對策:

首先,要注重創造良好的英語課堂環境,善于根據教材內容創設濃郁英語文化背景的情境,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

其次,在組織課堂活動時,突出特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這種背景下進入規定情境,并盡量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言語交際的環境準確地使用英語。

篇6

關鍵詞:中職英語 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3-0250-01

如果說英語是一棵參天大樹的話,那么文化是根,是語言的根本所在,離開了根,語言就會干枯,沒法對水分、養分的吸收和汲取,語言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成了無源之水,在文化中所滲透的文化思想是語言的繁茂的枝葉。克拉姆斯基說過“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可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本文從習俗、禮儀、歷史等方面論述中職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跨文化交際的知識,使英語課堂彰顯跨文化交際的魅力,消除中職英語中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和隔閡,減少語用錯誤,讓文化差異為中職英語教學而效力。

1 習俗和禮儀的差異,交際的基礎

“入鄉隨俗”這個成語說的就是不同的地區文化不同,那么,不同國家、不同地方的文化更精彩紛呈。每一種文化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地方,文化所反應的習俗和禮儀也不相同。習俗和禮儀的差異是由于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人們所生活的方式和行為習慣的不同而造成的。掌握這些習俗的不同和禮儀的差異有助于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使學生在運用中造成分歧和誤會。

如中國人相互見面最常用的交流方式是“你吃了嗎?”“你要去哪兒?”這在英語國家,如果問他們“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lunch?)”他們認為你是在邀請他們吃飯,到家中做客。而西方國家的人又不像中國人那樣會客氣一番,他們不會拒絕你的好意,于是答語“Thank you very much”而令人啼笑皆非;在英語國家問“你要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會被認為你在跟蹤他,在監視他的行蹤,因而引起極大的反感。

再者,按中國人的習慣,見面聊天、打招呼總是問“你叫什么?”、“你多大了?”、“你家是哪里?”等問題,而在英語國家,這些問題What i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do you come from等問題,在西方的英語國家,只有在警察局、醫院等地方才被問起。因此,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尤其是對外營銷、商務英語、旅游英語等中,枕頭這方面的文化知識,利于讓學生清楚不能逢人就問西方國家的人忌諱的問題,讓他們清楚“七忌”、“七不問”納入英語教學中,以免以后在交際中出現麻煩,讓學生引以為戒。

再者,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在餐飲方面的習俗也很關鍵,呃也有必要。如中國舉行宴會,盛請客人,一般是豐盛的飯菜飽滿桌,客人們按尊貴、卑微、年齡的大小等分主次而落座,并且主人會一直對客人十分客氣,唯恐客人吃不飽、吃不好而端酒、夾菜;而在西方國家,主人邀請客人吃飯,一般是自助餐,并且,客人們很隨和,不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主人會對客人們說Help yourself to…“請自便”、“隨便吃”之意,吃什么、喝什么也很隨便,可以自己挑選愛吃的飯菜,并且,這樣利于他們的交流,因為有些話不適合在大眾下說出,這也體現了西方人的開放和對他人的尊重。并且,在西方國家,勸酒、幫人取菜等都是禁忌。

2 了解稱謂的差異,交流中運用最普遍

稱謂和姓名是中文和英語出現率最高的詞匯,也是中外文化差異性最多的一方面。最常見的是中國人稱“老師”,不論是男教師還是女教師,學生們都稱之為teacher,而teacher這個詞在英語里是“職業”不是“稱謂”。中國人見到李姓的一位先生,會稱之為“李先生”,以此類推,“馬先生”、“朱先生”、“王先生”等,是先生在后,姓在前,在英語國家,這個正好相反,先生Mr在前,姓在后,如李先生是Mr Li等。在中國,稱謂名詞很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英語只有兩個單詞grandpa和grandma;而uncle和aunt翻譯成漢語就出現了叔叔、大爺、舅舅、姑父等以及嬸嬸、大娘、姑姑和妗子等。

更為明顯的是,中國人給孩子取名字不能和年長的重復同一個字,而在西方國家,為了紀念……Y就特意為孩子取那個名字。如Mary去世后,為了紀念他,就會為其后代取名字就叫Mary.z而在中國,這是一大禁忌。

3 中外文化的差異

眾所周知,英國是島國,歷史上曾經以漁船業而領先于世界。而中國是土地大國,大陸是中國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人們離不開土地,所以對于大手大腳花錢,就出現了分歧,在英語是Spend money as water,而對于中國人則理解為“揮金如土”。

中國人把“龍”、“鳳”看做權貴的象征,皇帝被稱為“一盤龍”,因此,時至今日,仍然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將來有大出息,應給孩子取名離不開龍、鳳之類。而在西方國家,“龍”被看做邪惡的象征,應該加以懲戒和取締。所以在做翻譯練習時,切記不能“對對碰”,以免翻譯因文化差異而出現分歧。

了解了文化差異,在教學中,應該設計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和運用這些文化差異,并且,巧妙利用這些差異性,給英語課堂增添一些活躍的氣氛,點綴英語課堂,使中職英語課堂彰顯無窮魅力。因此,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利用多種方法,呈現不同的文化差異的方方面面,以提高學生的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增強文化意識,讓文化的差異在課堂上得到突顯,使學生融在文化差異的氛圍里,從而讓差異文化展開翱翔的翅膀,成為中職英語教學的彩翼。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中西方;禮儀;比較

人類的飲食與生存有著密不可分關系,而“吃”的禮儀在不同國家,不同種族和社會生活樣式而有所不同。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隨著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國,中國的傳統禮儀也受到了西方禮儀與文化的沖擊。掌握中西方禮儀的區別會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跨出國門,更好地與西方人交流、合作,更好的樹立中國人的形象,也能更好地交流與學習。

一、中西飲食文化的淵源

(1)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

(2)西方餐桌禮儀起源于法國梅羅文加王朝,當時因著拜占庭文化啟發,制定了一系列細致的禮儀。到了羅馬帝國的查里曼大帝時,禮儀更為復雜,甚至專制。皇帝必須坐最高的椅子,每當樂聲響起,王公貴族必須將菜肴傳到皇帝手中。在十七世紀以前,傳統習慣是戴著帽子用餐。在帝制時代,餐桌禮儀顯得繁瑣、嚴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樣的用餐習慣。高盧人坐著用餐;羅馬人臥著進食;法國人從小學習把雙手放在桌上;英國人在不進食時要把雙手放在大腿上。歐洲的餐桌禮儀由騎士精神演變而來。在十二世紀,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國,餐桌禮儀和菜單用語均變得更為優雅精致,教導禮儀的著作亦紛紛面世。時至今日,餐桌禮儀還在歐洲國家繼續傳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須穿上得體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禮物,處處表現優雅的言談舉止。

二、中西餐桌禮儀的比較

1.中西方就坐和離席

中國的就坐與離席禮儀一般是等長者坐定后,方可入坐。席上如有女士,應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鄰,應招呼女士。主人一般坐在圓桌的正對著門的位置上,而主要宴請的賓客則分別就坐與主人的兩側。用餐后,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后,其他賓客方可離席。坐姿要端正,與餐桌的距離保持得宜。在飯店用餐,應由服務生領臺入座。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在西方的餐桌禮儀中的座次安排是以男女分隔而坐為原則,男主客優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邊,而女主客在男主客的右邊,其他夫婦則以對角方式就坐。通常遵循客人先入坐,長者先于年輕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優先于熟識的客人或家人入坐。離席時長者女士優先離開。

2.中西方的就餐衣著

在中國,人們在餐館用餐的穿著可以隨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褲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會上才穿的隆重一些。在西方國家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不可穿休閑服到餐館里用餐。

3.中西的餐具使用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禮儀最基本差異。我國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為我國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據游修齡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大約15世紀前后,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還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

4.中西餐飲對象的差異

中國有句古語:“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文化的地位,中國的飲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而且注重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輔相成等營養調和和理性認識指導烹飪。而西式餐飲的主要特點是生,如帶血絲的牛排;冷,凡是飲料都加冰塊;甜,無餐不甜。西餐主要追求快捷方便,比較大眾化。

5.中西餐上菜次序的差異

中餐上菜次序先冷后熱。熱菜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西餐上菜的次序通常是面包黃油、涼菜、湯、海鮮、主菜、甜點、水果。冷菜和湯同時就著面包吃,涼菜也叫開胃小菜,作為第一道菜,一般與開胃酒并用。

6.中西方就餐時使用手機的差異

在吃西餐的時候,西方國家的人基本上都不會開手機,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手機鈴聲都會很小聲,有電話一定要接的話,要向同桌的就餐者道歉,然后起身出去接電話。而這一條在吃中餐的時候很少適用,但在用餐的時候接電話,同桌的就餐者同樣會感到焦慮。

7.從餐桌話語上看中西文化差異

中國人請客吃飯時,擺在桌上的菜花樣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會更多,越名貴、越奇特的菜會越顯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卻往往要說“今天沒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點”之類的話。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這樣女主人會很高興,認為大家喜歡她做的菜。面對豐盛的宴席,主人會說“已經傾其所有來招待大家” 的話。對中西主人的餐桌話語進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國人遵循了“貶己尊人”的原則。而西方人強調效率和實用主義價值觀,在交際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

通過中西餐桌禮儀的比較,不僅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傳統,還折射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中西方國家的餐桌上的文化互相影響,相互融合,使得兩者都變得更加的完美和科學。因此,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需要建立一個對立統一價值觀,努力的去相互理解,相互適應,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完全拋棄他們自己的風俗和價值觀。餐桌禮儀的發展需要在結合自身的特點的同時對外來的禮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能夠發展的更加具有時代性。

參考文獻:

[1]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92-127

[2]李天民,《現代國際禮儀知識》,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2003.12:109

[3]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 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王俊霞,跨文化交際與中西文化差異[J],學術交流,2007(2)

[ 6]羅露莎,淺析中西飲食文化差異[ J],雙語學習,2007(5)

篇8

[關鍵詞]餐桌 文化沖突 中西文化 差異

[中圖分類號]G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9-0080-02

常常聽到外國朋友或疑惑或抱怨地提起在與中國友人餐敘之時遇到的種種在他們看來不可思議在中國人眼中則習以為常的事,同樣也或多或少地經歷和耳聞過一些與國際友人一同用餐時遭遇的尷尬軼事。總體而言,這些都可以稱之為“圍繞餐桌爆發的文化沖突”。

一、餐桌上的文化沖突

民以食為天。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初到中國,飲食本身以及餐具的不同姑且先不論,最不習慣的通常正是用餐習慣的改變,特別是用餐禮儀尤甚。正式餐會中,西方人與中國一樣,會由主人先以祝酒開席,在這一點上,中西差別只在于類似祝酒詞這樣細微的方面。但宴席一開始,差別立現,沖突也由此而來。首當其沖的便是餐具使用上的不同。不管是何種菜系,中國餐桌上的絕大多數菜都是一桌人共享的,對于習慣“各吃各的、各人一份”的西方人來說是一種對飲食衛生的挑戰。更為嚴重的是“勸菜”,在中國人的餐桌上,這可以算是最具代表性的行為。主人家或長輩通常會向客人或小輩碗中夾菜以示關懷、照顧之意,在鄰座和關系較親的朋友之間也常常如此。這正是西方人最不能接受的一種“中式餐桌禮儀”,最激烈的沖突也往往發生在此時――在中國人眼中,無論被夾入碗中的菜是否是自己喜歡的都要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謝,這是禮貌;而在西方人眼中,這反而是一種極其不禮貌的行為,既不衛生也不尊重本人的選擇權,雙方想法的差異因而造成沖突,甚至引發爭執,最后不歡而散。

與之類似的是中式宴席中的“勸酒”。在中國,酒的歷史源遠流長,逐漸形成了名聞遐邇的“酒文化”,自古多有詩篇詠之。“酒桌文化”也隨之而來。在中國人的餐桌上,酒的存在必不可少,中國人推崇“酒品看人品”,宴席之間的推杯換盞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甚至將男子酒量與胸懷聯系在一起。從敬酒、倒酒、祝酒到飲酒,中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相應的規則和禮儀。其中,敬酒是最重要也是最講究的一環,規則也最為復雜。舉例來說,根據雙方的社會地位、職務、親疏、年齡等的不同,在碰杯時,酒杯的相互位置須有所體現,社會地位、職務較低的一方須將酒杯略微放低于另一方的酒杯以示尊重。通常,中國人習慣于在宴席中以頻繁敬酒表示熱情、尊重等意,于是“勸酒”便成為“酒桌文化”中極重要的一環,而這也正是西方人最不能接受的“中式餐桌禮儀”之一。對西方人而言,酒是飲食的陪襯,作用在于襯托飲食的美味,什么時候喝、要喝多少都由各人自己決定,偶爾舉杯示意也不過是致意,沒有“干杯”這樣的說法。頻繁敬酒在他們看來是一種勉強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識的行為。

可以說,“勸菜”和“勸酒”是跨文化交際中在餐桌上最易引起文化沖突的行為,兩者其實都源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二、餐桌之外――文化沖突的背后

傳統的東亞文化強調人際關系之間的相互依存而非個體的獨立選擇,在這種文化傳統下孕育出的價值觀更趨向集體主義,無私為他人付出的行為受到高度推崇,理想的道德秩序是帶有烏托邦式理想主義色彩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但在推崇個人主義的西方人觀念中,這卻是一種人我界限不分的表現,出發點是所謂的“為你好”,但其實是無視對方獨立個人意志進行干涉的行為。反過來,西方人格外分明的人際界限在東亞人尤其是儒家文化發源地的中國人眼中卻顯得冷漠,缺乏親切感。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差異是導致文化沖突的內在依據。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是各類觀念的總和,在跨文化交際中最常引起文化沖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東西方的傳統文化孕育出的思維模式迥然不同,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與分析,偏向理性,而中國傳統文化思維則表現出直覺整體性,更偏向感性。因此,中國人特別重視直覺,在人際交往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常常影響到判斷。與西方人相比,中國人這樣的思維模式具有籠統性和模糊性,長此以往,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也就是跨文化交際中所謂的刻板印象。從本質而言,這樣的思維定式常常先入為主,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的相關認知態度,既帶有感彩,又常伴有固定的信條。在思維定式或者說刻板印象中,有些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到跨文化交際,造成交際失誤。比如我們常常認為:法國人浪漫;英國人保守而紳士;德國人嚴謹到苛刻的地步;美國人講求自由主義;日本人工作努力,加班是常態等等。這些忽視了個體區別的想法正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走到極端便成了偏見,嚴重影響到跨文化交際。

(二)價值觀的不同導致價值取向大有差異

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層的一部分,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它支配著人們的信念、態度和行動,是文化中相對穩定的部分,很少發生變動。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特定的價值體系來幫助人們區分美丑善惡,其判斷標準是不同的。在某種文化看來理所當然的事,在另一種文化的審視下可能是完全無法理解和接受的。正如“勸菜”“勸酒”這樣的行為在分別受中西文化影響的人眼中,其評價完全走向兩極。中國文化推崇謙虛守禮,追求隨遇而安,“任他風雨變幻,我自巋然不動”,社會風氣對過于突出的個人報持否定的態度,“槍打出頭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都是很形象的寫照。此外,集體主義取向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過于追求個性被視為嚴重的個人主義,在傳統價值觀的衡量下被定義為自私自利,會受到譴責。而與之相反,西方文化則非常推崇個人英雄主義,崇尚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取得個人利益,安分從時被認為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等同于懶惰、無能,會被社會和個人看不起。20世紀80年代Hofstede研究分離出了四條衡量人類價值觀的尺度,分別是個人――集體主義,對權力距離的態度,對不確定因素的回避程度,男性――女性。但是在深入研究中國文化之后,心理學家Bood為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東亞文化圈提出了一條額外標準:儒家工作動力。否則,關于價值觀的研究就很難解釋東亞文化圈中迥然區別于西方的獨特之處。

(三)民族中心主義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常常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范來判斷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各自出身的社會文化背景大有不同,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差異,往往會產生誤解、不快、尷尬甚至怨恨。這種以自己的是非標準為標準的想法體現的就是民族中心主義。不管是中國人源于照顧體貼之意,極力向西方朋友“勸菜”“勸酒”,還是西方人堅持不肯“入鄉隨俗”,直白拒絕對方好意的行為都或多或少體現出了民族中心主義,沖突也經常由此而生。再比如中國人習慣在敬酒時用酒杯位置表現雙方地位、年齡等差異,推崇平等自由主義的西方人自然而然地對此禮節表示排斥,卻會招致中國人認為其“不懂禮貌”。

三、文化沖突帶來的思考

隨著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跨文化交際越來越普遍,必須認識到,由于差異的存在,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過程中出現不和諧是難以避免的,文化沖突的出現是一種必然的結果。文化交互活動不斷地增多導致差異性文化越來越容易相遇,沖突由此而生。從文化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文化的發展是既橫向又是縱向的,各個不同體系的文化是彼此隔絕的獨立運動,這種相對獨立性和封閉性使文化產生自己獨特的內在本質和外在象征。也就是說,不同體系的文化彼此之間存在著天然的鴻溝,伴隨著文化交互活動,多元文化的存在必然引起文化間的沖突。沖突是融合的前提,在文化多樣化的道路中,文化沖突和文化融合是實現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與共同發展的主要方式。在全球化時代,文化沖突有加強的趨勢,為了我們人類和諧世界的建設,就要減少和避免文化沖突,加強促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對文化差異,要堅持和而不同,,尊重各自的文化,用和諧文化來化解文化沖突,實現文化認同。

時代的發展迅猛而影響深遠,全球化趨勢推動了世界上各個不同民族、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也使得當今世界不同文化的沖突日益復雜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如何正確認識文化沖突并減少其發生,是決定最終交際成功與否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彭增安.跨文化沖突的成因及處理方式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1):262-263.

篇9

(一)文化導入是正確理解英語語言的前提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學外語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記住了一連串沒有實際意義的符號,很難有效地加以運用,而且每每用錯。翻譯課本上有這么一句話“Thereareonlyfiveminutesleft,Ineedtogototherestroom”。這句話正確的譯法是:只剩五分鐘了,我需要上一下衛生間。但很多學生都翻譯成:只剩五分鐘了,我需要去休息一下了。究其原因是不了解“restroom”的文化內涵。英美人士對可能會產生不雅聯想意義的詞匯多用委婉語,所以與廁所相關的英文委婉語很多,“restroom”就是其中一個。

(二)文化導入是學生順利進行外貿活動的保證

中國人有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公交車上看見老年人要給其讓座,看見老年人掂重物要上前幫忙等。另外,“老”字還代表有經驗,如“姜還是老的辣”“老將出馬,一個頂倆”等;“老”也是對資歷深厚、德高望重者的敬稱,如“季老”。然而,在美國這樣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里,“老”是一種可怕的現象,因為“老”意味著精力衰退,生存能力降低,因而在通常情況下,人們都害怕說老,避免說老。英語里有很多“老”的委婉語,如seniorcitizen,theelderly等。在社會交往中,人們也往往不喜歡別人把自己當成老人對待,否則會感覺受到了侮辱,被人瞧不起。由此可知,在中西商務交往過程中,如果不了解文化差異將會帶來誤解和沖突,甚至造成交易的失敗。所以,商務英語教學中,在講授英語語言知識和商務知識的同時,進行文化知識的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二、商務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方法

商務英語教學的戰略目標是培養大量熟悉經貿知識和懂得文化差異的雙語人才,以滿足我國經濟和文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商務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不僅要注重英語語言知識和商務知識的教學,還要注重中西文化知識的導入。在此,筆者根據高職高專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以下幾種文化導入的方法。

(一)開設專門介紹西方文化的課程

例如,商務英語翻譯課本上有這么一句話“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學生都翻譯成“約翰值得信賴,因為它不吃魚并且玩游戲”。這種譯法令人有點摸不著頭腦:難道不吃魚和玩游戲能說明一個人值得信賴?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譯文呢?究其原因是由于不了解西方的宗教歷史。

(二)開設商務禮儀課程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東西方文化有著重大差異,作為文化的重要方面的禮儀在中西方也有很大不同。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商務禮儀已成為商務人員從事商務活動的必備利器。僅僅具有長遠的目光、睿智的頭腦和機敏的談吐的商務人員,如果不能夠得體地運用商務禮儀,也難保證商務活動的順利開展。在商務活動中,禮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代表了一個人的形象和素養,還直接關系到商務合作的成敗[4]。因此,在商務英語教學中開設商務禮儀課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商務禮儀知識,為其就業后順利開展工作打下基礎。

(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傳統的英語教學大都采用“教材+板書”的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唱“主角”,學生演“配角”,很難讓學生接觸到真實的語言材料,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加上現在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比較低,很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而商務英語是具體的商務環境中使用的英語,是一種交際性很強的語言,所以在商務英語教學中一定要打破教師“一言堂”的沉悶局面,展現商務英語的交際特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情景教學法、任務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交際教學法,結合真實的語言材料,努力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商務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其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學以致用。

(四)組織學生觀看經典的英美原聲電影

篇10

恭維語 中西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恭維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一種非常普遍的語言現象以及最常見的言語行為。恭維不是為達到特定目的的阿諛奉承,而是指社會交往中對人對事的一種積極評價。這種言語行為存在于每個社會群體,存在于各種不同的語言文化中,不同層面、不同程度地反映著人們的交際活動,它不僅可以縮短交際者之間的距離,而且可以聯絡感情,鞏固和加強交際者之間的團結,起到社會油的作用。由于文化的遷移,外語學習者常常會將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語言文化中,本文正是通過英漢恭維語的對比研究從涉及的話題和應答方式兩個方面研究分析中西方恭維語所存在差異的原因,并希望這些研究對從事外語教學的研究者和教學者具有一定借鑒作用。

二、英漢恭維語的差異對比

1.英漢恭維語所涉及的話題差異

英漢恭維語話題方面存在的種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價值觀念、社會習俗、文化背景等因素制約。本文僅就英漢恭維語話題涉及最多的兩個方面――“外貌儀表”與“成就和能力”進行對比分析。在美國文化中,女性的外貌永遠是被恭維的對象,這不受她們的年齡、社會地位和職業等因素的影響。但是,在中國對女性在“外貌方面”的恭維可能被認為是違反了禁忌,當傳統女性在外貌上受到別人的夸贊時仍感到窘迫不安無言以對。關于“成就和能力”恭維語,因為這兩者能反映出實現自我價值所做出的奮斗,因而也是一個頗受歡迎的話題。但是,西方文化中,涉及別人能力的恭維是很嚴肅的判斷,而且只有那些擁有評價能力的、社會地位較高的人才有資格這樣做,這類恭維通常出現在上下級之間或處于不同社會地位的人之間。而在中國文化中,這種恭維的范圍比較廣,對別人能力的贊美,只有那些擁有評價能力的人才有權利這么做;但同時也有年長者對年輕者的鼓勵性的贊美,而這僅僅是一種鼓勵;同時,年輕者也可以贊美年老者,下級也可以贊美上級,而這更多的是對贊美者的一種恭維。

2.英漢恭維語應答方式方面的差異

美國人由于受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個人為中心的社會價值觀。他尊重個人權力,強調個人利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面對別人的恭維或贊揚,他們一般會大大方方地接受。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價值觀使得美國人相信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應當依靠自身的力量取得成就,證明自己的價值。

徐章宏在《美語與漢語中恭維原則初》一文中詳細地論述了Herbert(1986)對英語恭維答語的出現頻率做的統計:其中,賞識/領情類和評論接受類,共計382人占回答人數的36%,是所有12種恭維答語類型中出現比率最高的。例句如下:

I like your shirt, Sharon.“評論歷史”類答語。在這類答語中,受恭維者首先同意恭維語,但給予非個人化或客觀評論,從而有效地避免白己直接受到恭維。中國人受集體主義思想的影響形成了群體取向的價值觀,這種傳統文化常常使中國人在社會交際中重視禮貌原則、遵循“謙虛準則”。

三、英漢恭維語差異成因

1.價值觀念

大學者嚴復曾對中西價值觀的根本差異有過精辟的論述,其中他指出“其接物也,中國更謙屈,而西人務發舒”(《論世變之亟》),中國文化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注重他人對自己行為做出的反應,對他人的語言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接受性,形成了自制和慎言的性格。而西方文化推崇“個人主義”,提倡實現個性的直率追求,重視個人權利和個人價值。

2.禮貌原則

就恭維語來說,不同社會對禮貌原則的不同準則的側重點不同。中國人視“禮貌”為個人內在修養和道德情操的外在體現,因此,在表示“禮貌”時,往往側重以言辭體現品德,而忽略發話是否與對方話語接洽。相比之下,英美人則持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在答復稱贊時,更注重遵守合作原則中的質量準則和禮貌原則中的一致性準則,希望在動態多變的交際中減少分歧,鞏固和加強“一致性”。

3.交際定式

西方交際的核心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交際定式。在這種定式下,使用恭維語是通過顧及被恭維者的利益來維護被恭維者的積極面子,所以恭維者和被恭維者之間的關系是協調平等關系;而東方則是以他人為中心的交際定式。在這種交際定式下,“禮”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禮”最初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來的,這種禮儀規范強調“卑己尊人”的禮貌準則,在交際時盡量表現謙卑恭順,“臉”、“面子”與求同準則。

四、英漢恭維語對比研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作為社交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恭維語是世界各國和地區的人民普遍使用的言語交際行為。英漢恭維語既有共同之處,又因為中西在價值觀念和文化取向方面的差異。恭維語在實施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在外語教學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傳授語用知識,對比語用差異并透過語言挖掘民族文化內涵來培養學生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語用能力。即社會文化能力、樹立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第二,教師們應該用一種動態的眼光去對待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習。因為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是僵化不變的,而是不斷更新變化的。

第三,就恭維言語行為的教學來說。教師應首先向學生傳授恰當的英漢恭維語的語用知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恭維語的語用差異和其中蘊涵的社會文化內涵。然后,再通過情景教學或電影教學的方式給學生提供第一手資料,從而加深學生對文化差異的理解。最后,再設計一些與恭維語的實際運用緊密相關的能力目標讓學生去完成。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在跨漢英文化交際時如何恰如其分地稱贊對方,并知道怎樣對對方的稱贊做出正確得體的語言回應,這對我們的日常交際、英語教學及語言研究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Herbert R K.The Sociology of Compliment work in Polish and English[C].Coupland N and Jaworski A Sociolinguistics:A Reader and Course book.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7.487-500.

[2]Holmes,Janet.Paying Compliments:A Sex―preferential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y[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l.

[3]Wolfson N.Perspectives:Sociolinguistics and TESOL[M].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89.34-78.109-117.16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