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訊設備制造范文

時間:2023-10-27 17:50: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移動通訊設備制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不需要電話線,我們就算在嚴寒的南極、酷熱的沙漠,都可以隨時隨地的使用寬帶!

因為,丹麥泰納(Thrane&Thrane)公司推出的Explorer系列產品,把我們寬帶無處不在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習慣網絡的存在,工作要用到網絡,交友要用到網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用到網絡,沒有網絡存在的生活是無法想像的。但有的時候,人們因公或因私外出在某地時,經常由于當地條件的限制無法上網,不能收發郵件,不能收發傳真,甚至無法用電話與家人或同事聯系。如今,BGAN的出現解決了這種燃眉之急,使寬帶的使用不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Inmarsat的BGAN是提供高速數據及語音功能的移動衛星新服務,已于2007年覆蓋全球。丹麥泰納(Thrane&Thrane)公司作為全球領先的衛星通訊設備供應商,既是BGAN終端的制造廠商,同時也是推動和促進BGAN地面站和Inmarsat衛星網絡發展的公司。旗下兩個品牌Explorer和Sailor的產品使在陸地上和海上沒有條件使用寬帶的用戶能夠輕松上網,這樣一來,收發郵件、接收傳真、使用電話與外界保持聯系,縣至視頻會議都能輕松實現。

3月18日,丹麥泰納(Thrane&Thrane)公司在北京舉行了關于Explorer系列產品的演示會。

泰納渠道營銷經理翟惠蓮在產品演示前,先給在座的媒體介紹了Explorer一系列的產品。其中能以3至6斤的重量(Explorer 500重1.4公斤,Explorer 700重3.2公斤),不到一個筆記本的大小,提供將近400kbps以上的帶寬(Explorer 500的帶寬為464/448kbps,Explorer 700的帶寬為492/492kbps)的介紹,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介紹完畢,我們隨著泰納的工作人員,來到樓頂的一間辦公室里,進行Explorer 700的演示。為了能接收到較強的衛星信號,天線擺放在了窗臺上。翟經理按下按鈕,我聽到機器里傳來“吱吱”的聲音,翟經理說這是天線在接收衛星的信號,聲音越強烈。就表明我們很快就能接收到越強的信號。

“吱吱”聲音消失后,與之連接的筆記本電腦也已經可以上網了。我試著打開百度的網頁,速度不錯,與我們平時寬帶上網沒有什么不一樣的。但是我心里還是挺洋洋自得,因為我是在使用Explorer產品接收衛星信號上網。

為了更深刻的體驗產品的多種功能,我還使用了衛星電話。拿起電話的時候,我竟然激動的撥打了自己的手機。當手機響起的那一刻,我想,這個電話號碼我會長久保存的,因為這對于我采說,簡直是一次不尋常的體驗。

體驗之前,我和大多數人一樣,總覺得衛星通訊設備,都是太過高科技而遙不可及的。但是體驗之后,我有了很深刻的體會:衛星通訊設備不再是只為高端用戶提供,我們這些普通的個人用戶,一樣可以輕松、方便、快捷的使用這些通信新業務。

篇2

關鍵詞:移動商務;信息化;3G

本文系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部分成果(項目編號:L09DJY100),項目名稱:第三代移動服務消費者采納及偏好行為研究

中圖分類號:F49文獻標識碼:A

走過十幾年的創新之路,中國的TD-SCDMA已經進入全面商用時代,3G迎來產業化的春天。互聯網的未來趨勢將會是移動設備增值業務上,特別是3G時代的到來,移動設備將會取代普通電腦的地位,而成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學習、謀生的工具之一。發展移動設備增值業務前景是非常明朗的,利潤也是可觀的。3G本質的變化就是無線傳輸速度比現在的手機網絡快。可以預見,原來人們在電腦上發郵件、上網查資料、玩游戲等應用,今后都可以通過手機實現。

一、企業移動商務的發展

1、基本形式。移動商務的最初形式是短信,2000年中國移動推出短信業務后,中國移動增值業務市場正式啟動,并迅速成為中國移動運營商最大而且也是發展最快的移動增值業務之一。目前在中國,個人消費者市場短信業務的普及率已經非常高,與此同時新開發的企業用戶短信市場的空間在應用技術提供商和通信運營商的開拓下正加快放大。企業短信的應用形式:第一個層次是以純粹的短信群發為主,為企業提供促銷、廣告等消息群發的服務;第二個層次是把企業短信應用上升到具體的解決方案,在功能上進行了一定的定位和擴展;第三個層次是把企業短信應用與企業管理相聯系,向復雜的應用系統延伸。在對未來企業移動應用的主要系統調查中,以CRM和ERP為代表的復雜縱向應用成為企業移動應用的主要領域。中國企業移動應用開始由簡單的橫向應用轉向復雜的縱向應用。相對來講,短信應用是目前中國移動商務市場應用最多的一類,比移動支付、移動搜索等發展更快。作為技術比較成熟的一類業務,未來短信將在中國企業級用戶市場獲得普及化的應用,使企業的IT管理真正實現移動管理、即時管理。

2、近年來的發展。近年來,移動支付業務已開始在手機用戶中流行。隨著移動用戶數的增長,移動支付業務用戶數明顯增長,年增長率保持在10%左右。目前,國內可用來實現移動支付的支撐技術已經逐漸成熟,如短消息技術、無線應用協議(WAP)已經能為移動支付的安全實現提供保證。盡管技術上可行,但移動支付市場尚處于市場培育和推廣階段,消費者長期形成的消費習慣和固有的支付方式是這種快捷服務成長過程中必須逾越的一道坎。只有提供更多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支付服務,并逐步滲透到傳統支付模式中去,才能使該產業有長足的發展。

電子郵件是互聯網應用中普及率和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業務,因而也受到了移動運營商的高度重視。手機郵件被移動行業視為繼語音通話和文本信息之后的第三大收入來源,而成為眾多商家爭奪的目標,目前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對于該項業務如此積極的主要原因還是著眼未來的3G,特別是為高端數據用戶的發展做準備。但是,手機郵件業務在國內市場還處于初期摸索階段,我國用戶對其接受需要一個培養過程。尤其是資費問題以及手機屏幕顯示問題等都阻礙了用戶的應用。

手機搜索引擎是一種面向無線網絡的手機短信搜索引擎系統,為互聯網用戶和手機用戶提供搜索短信業務。手機用戶只要通過編輯短信,發出一個關鍵字到手機搜索引擎服務代碼,就可以搜索到需要的信息;同時手機用戶也可以在搜索引擎上自己的信息。手機搜索引擎提供了一個企業與手機用戶之間的商務信息互動平臺,并為一些服務型企業無形中帶來很多商機。企業用戶通過手機或者網站注冊手機實名,有信息需求的手機用戶就可以通過手機搜索引擎與其進行交易。目前已有不少淘寶者捷足先登進入這一嶄新的領域。目前在中國,互聯網搜索備受網絡服務商重視,中國移動也同谷歌一起推出手機搜索服務。

二、移動商務發展現狀

移動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電子商務方式,是對傳統電子商務的有益補充和擴展。相對于傳統的電子商務而言,移動商務可以真正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得到整個網絡的信息和服務。在成熟的移動商務應用的國家,人們可以通過手機了解交通工具的班次,查閱影院的放映內容和售票情況,并可以根據手機屏幕上顯示的影院座位圖來選擇座位。股民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了解股市行情,進行股票交易。外出旅游的人可以通過發短信的方式預定手機服務內容,有關信息被自動輸入專用監控系統后,用戶就能在預定日期內收到指定目的地的天氣預報。移動商務的優勢首先在于它的無所不在。通過移動通訊設備,企業所提供的內容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到達顧客手中。移動商務創造更高效、更準確的信息互動;其次是它的便利性。移動通訊設備便于攜帶,為移動商務開拓了更大自由度的商務環境。可以隨時隨地從事公司活動,通過移動通訊設備進行交易或取得資訊;第三是移動商務的個性化。移動商務的應用能夠達到個性化,呈現所需的資訊或提供所需的服務給特定的使用者。

1、信息化為移動商務提供了基礎。我國政府在對信息化的促進政策和自身在采用新技術的帶頭作用,為移動商務市場提供了保障。我國政府在促進企業移動商務的發展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2、商務活動的頻繁為移動商務提供了需求。目前在我國,客戶對移動商務的了解較少,在被調查的所有企業中,有50%沒有聽說過移動商務的概念,而余下的那些對此有些了解的客戶,又難以理解該方案能夠給企業帶來的好處。因此,有必要對客戶進行市場教育以幫助他們采用移動解決方案。在我國的金融業、運輸、物流以及零售等增長率高且競爭力強的行業中,很多公司正在采用移動解決方案來提高他們的運營效率和財務業績。

3、移動運營商為移動商務所做的努力。移動運營商修改他們的戰略、商業模式和內部運營,為他們的企業客戶提供各種端到端的解決方案。他們也對以往為大眾客戶而設計的組織、流程和技術進行必要的變革,以適應企業客戶的特殊需要。中國移動成立專門的集團客戶部,中國聯通推出的“新時空”,這些組織和業務都是為企業客戶的具體需求而打造的。

三、移動商務發展趨勢

1、在設備制造商中國產品牌成為主力。在2G時代,我們還沒有看到國產品牌擠進市場前三名,放眼望去,都是洋品牌的天下。雖然國產品牌林立,但上百種品牌市場份額總量相加,都不及諾基亞一家,關鍵是沒有外資品牌的那種影響力和由此帶來的高額品牌附加值。

但3G時代的到來正在從質上改變這種狀況。雖然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但從今年國產品牌市場表現來看,在3G市場上,國產品牌確實是大獲全勝的。雖然“三星”坐上了3G市場的頭把交椅,但國產品牌表現十分搶眼的卻不在少數,如“宇龍酷派”、“聯想移動”、“華為”、“中興”、“天宇朗通”等國產品牌在3G上都比較有斬獲。而外資品牌只有三星稍微閃亮一些,其他品牌都是業績乏善可陳。技術型企業的“宇龍酷派”在3G市場份額上,僅次于“三星”,成為亞軍,更重要的是,“宇龍酷派”定位高端,品牌附加值高。雖然目前中國聯通引進IPHONE成為大眾焦點,但“宇龍酷派”的N900以及聯想移動推出的基于OMS操作系統平臺的OPHONE,分別成為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對抗IPHONE的旗艦產品,在3G高端市場,形成對IPHONE的強有力競爭。

當然,3G時代除了比拼產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商業模式的一種競爭。將來手機企業賺錢的,并不是賣手機,而是軟件應用和內容提供。蘋果的IPHONE開辟的這種商業模式正在成為將來通信產業發展的主流模式。這種發展趨勢已被國產品牌捕捉到,并被群起效仿。這說明,國產品牌在把握3G的主流發展方向上并不落伍,除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在線軟件商店,天宇朗通、聯想移動都在向這個方面努力。將來不是通過賣手機賺錢,而是通過提供服務的內容來實現可持續的贏利增長,誰把握了這個方向,誰就把握了3G的未來。

2、3G技術標準的采用。國際電信聯盟(ITU)確定3G通信的三大主流無線接口標準分別是WCDMA(寬頻分碼多重存取)、CDMA2000(多載波分復用擴頻調制)和TD-SCDMA(時分同步碼分多址接入)。其中,WCDMA標準主要起源于歐洲和日本的早期第三代無線研究活動,該系統在現有的GSM網絡上進行使用,對于系統提供商而言可以較輕易地過渡,該標準的主要支持者有歐洲、日本、韓國。去年底,美國的AT&T移動業務分公司也宣布選取WCDMA為自己的第三代業務平臺。

CDMA2000系統主要是由美國高通北美公司為主導提出的,它的建設成本相對比較低廉,主要支持者包括日本、韓國和北美等地區和國家。

TD-SCDMA標準是由我國第一次提出并在此無線傳輸技術(RTT)的基礎上與國際合作完成了TD-SCDMA標準,成為CDMA TDD標準的一員,這是中國移動通信界的一次創舉,也是中國對第三代移動通信發展的貢獻。在與歐洲、美國各自提出的3G標準的競爭中,中國提出的TD-SCDMA已正式成為全球3G標準之一,這標志著中國在移動通信領域已經進入世界領先之列。

3、3G業務的發展方向。隨著3G發牌,國內電信行業正式進入3G時代。由于2005年歐美國家已經進入3G商用時代,因此可以借鑒歐美國家的發展經驗。歐美運營商的業務發展方向是主打視頻類業務、力推數據卡。3G業務發展初期,美國運營商以“內容為主”指導思想,推動數據業務的發展。2005~2006年美國三家運營商紛紛投建了新的3G網絡,覆蓋了美國大部分疆土,基本具備商用條件。在初期運營階段,三家運營商都以內容為主的戰略思想來開展數據業務,以視頻節目、視頻會議、音樂和游戲等業務來推動3G的發展。歐洲運營商在3G業務的發展初期還大力推廣數據卡業務。主要原因有:首先,終端不能充分支撐運營商的大規模發展3G業務;其次,與其他終端相比,數據卡終端較為便宜,操作簡易,便于客戶快速上手操作,體驗高速的數據傳輸能力。3G意味著商務的移動實現成為了現實,視頻業務會逐漸發展到個人業務方面。在個人用戶市場,不同種類的客戶對服務的偏好不同,主要分為商用型與實用型兩類。國內各家運營商對于移動支付也非常重視,有可能成為3G主要業務增長方向之一。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篇3

新圈地運動

雖然準備很倉促,但聲訊通公司終于趕在電信日的前兩天開通了“365do WAP"網站。今年5月17日,世界電信日的主題是“移動通信”。趕在電信日前后開通無線互聯業務的WAP網站還有很多。其中既有隨身網、聯通掌中網這樣的新玩家,也有新浪、新潤訊、世紀互聯等“老面孔”。據業內人士估計,自1999年11月,中國第一個移動信息互聯網站掌門網開通以來,中國目前的開展移動互聯網業務的網站已有60多家。覬覦無線互聯網業務的投資人像當初在固定互聯網領域一樣開始了圈地運動,只不過這一次,他們高舉的是WAP大旗。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無線應用協議)是針對移動通訊設備接入互聯網而設計規范標準,它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各種無線終端上網全球標準。

在固定互聯網領域創造新的概念已經越來越難,門戶網站和垂直網站的最有利地形已經被占領。而無線互聯網就像一個新大陸,大片大片的都是未開墾的處女地。所有人都在歡呼無線互聯的蛋糕是多么大。諾基亞1999年就宣稱要開創“移動信息社會”,總裁約瑪-奧利拉說:“我們估計,與互聯網連接的移動電話數到2003年將超過與互聯網連接的PC機。”愛立信公司總裁柯德川也預測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之一,他說:“到2004年底,中國的移動電話用戶將從目前的5500萬增加到2.5億。”幾乎所有的WAP網站都在自己的宣傳材料里強調,中國今年年底的手機用戶將達到7000萬。只要10%的用戶上網,那將是一個700萬的大市場。而1999年底,固定互聯網的網民不過也才890萬。中國移動的權威人士則預測,3年以后中國的WAP手機上網用戶將超過3000萬。  蛋糕怎么吃

無線互聯網重復著固定互聯網的游戲規則:這是前景誘人的大市場,但沒有人知道它確定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新浪網的CTO嚴援朝說:“振奮人心的事情正在中國發生,WAP的發展就是其一。新浪在WAP系統上也做了大量的技術準備和投資,我們感覺WAP的發展是一個很難預測和把握的增長。無線上網以后,服務領域將大大擴展,新浪正對此做認真評估,以決定我們的發展和投資方向。”一方面無線互聯前景美好,另一方面現實的市場非常小,業內人士認為現在不能說移動互聯的商機已經來了。無線互聯網只相當于1993年互聯網的發展水平,北京可上網的WAP手機用戶尚以千計,全國最多的廣東也不過5萬用戶。

盡管如此,無線互聯網領域的賭博初現端倪:當別人開始下注時,你除了跟進然后挺住外別無選擇。贏時通公司執行總裁朱在國認為:“盡管處在初試階段,我們必須開始行動。”

聲訊通公司董事長章翔凌坦言:“我們認為無線互聯網應該是明年這個時候開始起步,現在是被炒作得提前了。我很奇怪大家都在這個東西,沒有什么太大的意義。但商業上的東西別人要做了,你要不做挺難受的。如果我們不做,我們的無線互聯網解決方案業務會受影響。”

專心做WAP網站是要冒極大的風險,稍有不慎就會成為革命先烈。章翔凌不愿把聲訊通公司看成是單純的無線互聯網站。“我們是做基于電信網的增值服務,如短消息服務,為企業和機構提供無線互聯的解決方案等。”他的用意很明顯,網站是個招牌,盈利還得靠其他途徑。

誰將是贏家

無線互聯網漸成熱潮,移動電子商務也被提上議事日程。未來的無線上網終端被賦予了三大功能:通訊工具、個人錢包和個人秘書,被看好的移動電子商務包括股票交易、手機銀行、信息服務等。影響移動電子商務的因素有很多,調查顯示:無線互聯的接入設備價格偏高、技術不成熟和應用的不足嚴重地阻礙了無線互聯的市場化和平民化。無線上網的電話費和網費目前都讓人望而卻步;無線互聯目前在技術上還不成熟:WAP技術只是邁向無線互聯的第一步,傳輸速度和穩定性都不夠,輸入問題尚沒有解決;而沒有豐富、有效的應用,技術再先進,移動互聯網只是空中畫餅。

一家通訊技術有限公司的經理說:“目前WAP手機尚處于商業炒作階段。在概念沒有普及、各種支持沒有跟上的情況下,消費者的反應肯定不會很強烈。”不管目前移動電子商務有多大困難,那些設備制造商、網絡運營商和一些技術支持商將是最大的贏家,他們的商務模式很簡單:讓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設備和網絡無線上網。無線互聯越熱,他們越高興。

目前諾基亞、愛立信、摩托羅拉等手機巨頭不遺余力地在積極扶持應用開發商,現在的WAP網站無一例外的都成了他們的合作伙伴,目的就是為了讓無線互聯網的概念做得更大。

中國最大的網絡運營商中國移動已開通WAP的門戶網站,并且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提供“全球通WAP"業務,在5月31日前,為了促銷免收包括通信費、互聯網使用費和信息服務費在內的所有費用。

手機制造商和電信公司的努力沒有白費,世界范圍內的無線互聯網熱潮剛剛來臨:歐洲今年上半年的WAP手機剛剛形成熱銷,美國的無線互聯熱估計要到今年第三季度才會到來。而中國,現在可以自豪地說自己的移動互聯網發展已經“與世界同步”。

篇4

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截止到2001年底,已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90484戶,合同外資金額達7459.09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3954.69億美元。FDI和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經濟中已經占據重要地位。2001年,FDI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的比重為10.73%,在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為24.06%;外商投資企業的資產占工業資產總額的10.1%,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4.6%,銷售收入占全部工業銷售收入的26.8%,利潤占利潤總額的29.2%,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50.8%;外商投資企業提供的增值稅占全國增值稅總額的比重達25.91%(江小涓2002,見圖1)。

FDI和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性不斷加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對于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行為是否合理,國內一直存在擔心和爭論。爭論的核心是: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大量投資,是否會產生壟斷。如果形成壟斷,就會抑制國內投資,阻礙新投資者進入,并且向消費者索取高價,產生壟斷利潤,從而損害國內生產者和國內消費者的利益。如果這種情況存在,就意味著吸引外資導致的投資增加、技術進步和效率改善等多方面的利益,不是以更適用產品和較低價格的形式轉移給我國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而是以較高利潤的形式被跨國公司吸收。

這種擔心和爭論在近幾年有所加強。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著名跨國公司在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一些項目的規模很大,遠遠超過中國國內同類企業,占據著企業規模排名的前列,產量占全行業產量的較高比重。例如,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微電子、移動通訊設備、轎車、制藥、工程機械等行業中排名前10位的大企業,跨國公司投資企業都占據著2/3以上的席位。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外商投資企業的產品占據手機市場九成的份額,占據著轎車2/3以上的份額。其中一些企業,獨家占據了市場很大份額,市場集中度很高。從理論上推論,有產生壟斷的可能性。

當然,所有的商業性公司都在追逐利潤最大化,而不論其是國內公司還是全球性公司。如果市場監管力量薄弱,無論跨國公司還是國內企業,都有可能產生壟斷行為。但是,跨國公司具有規模、品牌和技術等許多方面的優勢,市場影響力更強,因此其行為特別引人關注。

對跨國公司在海外市場上競爭行為的分析,是產業組織理論和跨國投資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跨國投資理論在它的形成階段,就認為跨國公司海外投資的目的之一,是控制不同國家內的企業,消除競爭,使自己企業處于有利地位,獲取超額利潤。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實質上是壟斷優勢的擴張,本身就是一種市場扭曲,它會產生反競爭的不良效果(Hymer,1970,1976)。有學者認為,跨國公司在母國和東道國都有壟斷意愿,但其在海外比在其母國更易形成壟斷行為,這是因為在海外市場上競爭的對手較少,串謀容易,企業就會產生進行串謀的意愿和行為。(注:串謀是產業組織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中,主要廠商之間組成公開默認的價格同盟,對市場進行人為分割的行為。)通過串謀,將價格維持在一個相對的高位,企業就有可能獲取相對穩定的較高利潤

(Caves,1982)。相反的觀點也同樣存在:由于跨國公司海外投資,增加了東道國市場上的企業數目,使生產和市場的集中度降低,因此加強而不是削弱了東道國市場上的競爭(Fishwick

1981;Gorechi,1976)。稍后一些,有學者注重研究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企業之間的互動關系,假定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具有壟斷優勢,而東道國企業間卻是彼此競爭的關系,在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的較早時期,有可能增加東道國市場的壟斷性,但從長期看,技術外溢是一種必然現象,因而是跨國公司海外投資的一種潛在成本,因為免費搭車的當地企業遲早會變得足以與跨國公司相抗衡。最終結果,增加了東道國市場的競爭性(Das,1987)。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跨國投資增長很快,相關研究更加豐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中東歐轉軌國家大量吸引FDI,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有不少基于多國情況和大樣本案例的研究成果問世。但是,研究得出的結論仍然不一致。有一些研究表明,大型跨國投資特別是采用購并方式的投資,往往被用來消滅競爭(UNCTAD,1997);另一些研究卻表明,跨國投資引起競爭結構的變化只是暫時的,因為一旦一家企業的海外投資行為擾亂了市場上已經建立起來的均衡,其競爭對手必然會作出強烈反應以確保其市場地位。他們或者擴大投資,或者結盟,或者尋求購并,總之要努力使市場不被其競爭對手所控制。實證研究的結論也不一致。印度的研究表明跨國公司獲取了市場支配地位,例如聯合利華獲得了印度香皂市場75%的份額和洗滌劑市場30%的份額(Mehta,1999);一項對捷克87個制造業集中率變化的研究卻表明,雖然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捷克制造業的集中度加強和FDI大量進入同時發生,但數據分析卻表明,跨國投資與市場集中度之間并沒有相關性(Zemplinerova and Jarolim,2000)。

本文分析FDI與中國制造業市場結構的變化及對外商投資企業競爭行為的影響。技術開發和技術引進行為、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和定價行為,是衡量外商投資企業競爭行為的三個主要因素。

二、獨占和寡頭市場中外商投資企業的壟斷行為(注:如沒有另外注明,本文中各個行業的情況,來自作者在1997、2001年的兩次調研,其中洗滌用品行業的第一次調研是1996年。兩次調研都包括對管理部門和相關企業的訪談及統計數據的收集整理,1997年的調研成果反映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跨國投資研究中心《外商投資研究輯刊》第一輯中,2001年的調研成果反映在江小涓《中國的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經濟國際化的影響》中。凡引自這兩次調研的內容,文中不再加注。李蕊女士參加了洗滌用品行業的第二次調研,并計算整理了部分數據。)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一些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某些重要的產品市場上地位突出,一、兩家企業占有很高的市場份額。在這種獨占和寡頭市場中,外商投資企業確有壟斷動機和壟斷行為,典型的表現是不開發不引進先進技術、產品更新換代慢和產品價格居高不。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和整個20世紀80年代,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普遍不高。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外商投資企業中,被認定為技術先進企業的僅為2%左右,技術先進企業的投資額也僅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資額的5%左右。不過,此時外商投資企業以海外華人資本的中小型企業為主,不轉移先進技術的主要原因,是其本身的技術水平不高(江小涓1993)。

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發達國家大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增長很快,這些跨國公司擁有最先進的技術,但是在它們來華投資的較早時期,向中國轉移最先進技術的企業較少。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大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中,引進母公司最先進技術企業的比例僅為13%。(注:關于數據來源、技術先進性定義等,參見本文第四部分中對表5的說明。)

下面是三個典型行業的案例。

1.轎車制造業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國轎車生產的集中度很高,市場競爭很不充分,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和上海汽車總公司合資成立的上海大眾汽車公司市場地位突出。1983年4月,第一輛桑塔納轎車在上海組裝成功,1985年3月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上海大眾在長達10多年的時間里,在中國的轎車市場上占據著壟斷地位,20世紀80年代末期,桑塔納轎車幾乎占有國內同檔轎車100%的市場份額,90年代初期占有90%左右的市場份額,直到90年代中期,仍然占有60%以上的市場份額。到1998年3月,上海大眾在中國已累計生產了100萬輛桑塔納系列轎車。其間,1995年上海第二代桑塔納轎車(桑塔納2000)下線和投入市場。

從1983年到1999年長達16年的時間內,上海大眾的主導產品一直是第一代桑塔納,車型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在這個期間,上海大眾的外方母公司已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全球市場上淘汰了第一代桑塔納這個車型,但上海大眾卻長期繼續生產第一代桑塔納,并沒有引進其母公司在全球市場上推出的換代車型。桑塔納的市場價格也始終處于高位,在1998年年底之前,其在中國市場上的價格水平,高出其先前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近一倍。

上海大眾這種基于市場壟斷地位而產生的行為,長期受到國內各方面輿論批評,包括中方合作者上海汽車總公司,也對其不愿轉移先進車型的行為不滿意。1998年,上汽公司與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合資成立了上海通用汽車公司,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通用愿意將較新的車型放在中國生產。

2.無線通訊設備制造業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通訊業以極高的速度增長。通訊線路由1990年的1200萬條,增加到2000年的1.7億條。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中國移動通訊業的增長速度尤其突出,以手機制造業為例,到2001年8月,中國的手機擁有量已經超過美國,居全球第一位。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高速成長的無線尋呼市場和模擬手機市場幾乎由摩托羅拉一家公司壟斷,我國消費者以明顯高于國際市場的價格,使用其生產的落后于國際市場的產品,這個時期,摩托羅拉在中國獲得了豐厚回報。

3.洗滌用品行業

英荷聯合利華公司和美國P&G公司分別于1986年和1988年開始在中國投資。1992-1995年,除P&G公司和聯合利華公司繼續大規模增加在華投資外,全球洗滌用品行業三巨頭之一的德國漢高公司,也在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P&G公司、聯合利華公司和漢高公司,都是名列“財富500強”的跨國巨頭,1999年,聯合利華總資產280億美元,總銷售額440億美元;P&G公司總資產321億美元,總銷售額381億美元。而中國洗滌用品行業1999年的總銷售額僅為192.82億元人民幣,約折合23億美元,(注:這里的洗滌用品行業是指我國工業統計分類中的“肥皂及合成洗滌劑制造業”,統計口徑為國家統計局使用的“分地區輕工業系統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數據由國家統計局提供。)全行業產值僅為聯合利華公司的1/19,P&G公司的1/17。規模如此懸殊,致使當時國內存在許多觀點,認為中國洗滌用品制造業將會受到嚴重沖擊,洗滌用品市場將由跨國公司壟斷,甚至導致中國洗滌用品行業“全軍覆滅”。

到1995年底,我國洗滌用品行業中較大規模的合資企業有15家,全部是我國洗滌用品行業中排名前20位的大企業。這15家企業洗衣粉和香皂的產量,約占全行業產量的35%-40%。在這15家合資企業中,P&G公司投資的有5家,聯合利華公司投資的有5家,德國漢高公司投資的有3家。在15家合資企業中,只有兩家為中方控股,其余均為外方控股。在外方控股的企業中,大多數企業的外方股份比較高。外方股份在80%-98%之間的有3家,在60%-79%之間的有7家,在50%-59%之間的有3家。總體上看,當時我國洗滌用品行業中的主力企業已經由國外大跨國公司控股這些合資企業當時在中國市場上的行為令政府管理部門、合資企業中的中方及更多的方面都不滿意。合資企業生產的外方品牌產品,價格明顯高于國內企業同類產品的價格,20世紀90年代中期,質量相差不多的外方品牌產品的價格要比中方品牌的產品高出50%左右。合資企業在廣告宣傳上,都將外方品牌放在主導地位,對中方品牌的宣傳很少。1997-1999年,在35個大中城市中,寶潔和聯合利華對其麾下品牌的廣告費用一直排在所有產品廣告的前列,這些企業當時的銷售收入和利潤主要來自中方企業合資前的品牌,因此實際上是用中方產品的銷售收入為其產品促銷。1995年,某合資企業銷售收入的95%來自中方原有品牌的產品,但企業每年投入5000萬巨額資金為外方品牌作廣告,中方原有品牌的廣告費卻僅占其1/20。

當時,有關管理部門按照這些企業的擴建規模和發展設想推算,到2000年,合資企業生產的洗滌用品的市場占有率將達到很高份額,例如合資企業的洗衣粉將占我國洗衣粉市場的60%以上,其中外方品牌產品的占有率會大幅度上升。管理部門還認為,這些合資企業在站穩腳跟后,會通過再合資、合作、兼并、收購等方式,收編有實力的國內其它洗滌用品生產企業,進一步擴大對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因此,中國洗滌用品市場將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由世界三大洗滌劑跨國公司控制的市場,產品價格將處于高位,這些公司將從中國獲取高額利潤。

三、競爭性市場結構的形成:進口、多家跨國公司進入和國內企業的成長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以往少數跨國公司居壟斷地位的若干行業,市場結構迅速發生變化。三個方面的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1.入世后進口商品競爭預期

多年來,較高的進口關稅和過多的非關稅措施,對我國境內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都有顯著的保護作用。在外商投資企業占有重要地位的行業中,貿易壁壘主要保護了外資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即將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已成定局,對國內產業降低保護前景明確。

進口商品競爭預期是市場競爭性的重要因素。如果跨國公司繼續在中國使用其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失去競爭力的技術和產品,或者向中國消費者索取明顯高于國際市場的價格,消費者就會轉向購買進口商品。中國境內的汽車制造商在1999年后多次下調產品價格,應對入世后進口汽車的競爭是一個重要因素。

2.跨國巨頭之間在中國市場上展開競爭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政府在一些行業中放棄了以往堅持的“一個行業中只引進少數幾家跨國公司,以便給國內企業留下市場空間”的政策取向,開始允許更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從跨國公司的角度,當一兩家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并獲得較高收益時,其它跨國公司不會長期對這個潛力極大的市場視而不見,而是跟隨先行的投資者,也競相進入中國市場。多家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使跨國公司之間在中國市場上相互競爭。

在手機制造業中,中國市場的高成長性和投資于這個市場的高回報率,吸引了更多的跨國公司來華投資。1994年中國數字移動通訊網建成后,諾基亞、愛立信開始迅速擴大在中國的生產規模,摩托羅拉的壟斷地位開始動搖,三家企業一直在中國市場上進行著激烈競爭,市場份額此起彼伏,交錯變化。其它幾家制造手機的跨國公司也相繼續進入中國市場,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形成了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西門子、松下、三星等眾多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局面。

轎車制造業中,以往堅持多年的轎車布點“三大三小”的原則,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明顯松動。按近幾年全球汽車業收購兼并后形成的九大汽車集團考察,到2001年底,這九大集團全部在我國有大規模的投資,建立了合資汽車制造企業。通用集團的投資項目有上海通用汽車公司、金杯通用汽車公司、長安鈴木公司、昌河鈴木公司、江鈴公司、慶鈴公司、北京輕型汽車公司、北鈴專用車公司、南亞公司、南京依維柯公司和云雀公司。大眾集團的投資項目有一汽大眾和上海大眾。福特集團的投資項目有江鈴公司、長安福特和海南馬自達。豐田公司的投資項目有天津豐田公司和四川豐田客車。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的投資項目有北京吉普公司、亞星奔馳公司、北方奔馳公司、湖南長豐公司、沈陽飛機公司、東南汽車公司和起亞悅達公司等。本田公司的投資項目有廣州本田。雪鐵龍—標致集團的投資項目有神龍公司。雷諾日產集團的投資項目有三江雷諾、鄭州日產、杭州東風日產柴和風神公司。寶馬公司的投資項目有沈陽華晨寶馬。全球主要汽車制造商正在中國市場上展開激烈競爭。

3.國內競爭者的形成

經過2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有一批內資企業競爭力迅速提高,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上強有力的競爭者。轎車行業中,已經有天津夏利、一汽紅旗、安徽奇瑞、沈陽中華、浙江吉利等多款頗具市場競爭力的國內品牌車出現在市場上,而且不斷擴大著市場份額。中國的程控交換機市場也出現了同樣趨勢,國內企業的貢獻突出。一批內資企業如華為、中興、大唐的興起和發展,使得程控交換機市場由原來外資品牌產品之間競爭的局面,轉變為外資品牌與內資品牌產品之間交錯競爭的局面。

洗滌用品行業的情況更典型。剛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時,外商投資企業將產品價格定在高位。外商原先的市場戰略,是以國外流行的大比重高活性物的濃縮洗衣粉取代普通洗衣粉,并為此進行了密集的廣告投資,但由于國內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洗滌用品市場仍以中方品牌產品為主。

這個時期的市場結構的變化是合資企業中中外雙方都不愿看到的:合資企業大力促銷的外方品牌產品,由于價格居高不下,國內市場占有率上升緩慢;而合資企業對中方原有品牌的銷售力度很小,使這些原先市場份額很高的產品的影響力下降。這種狀況給國內一些原先居于“第二梯隊”的企業提供了擴張機遇。一批改制后的上市企業、股份制企業、集體企業和民營企業抓住機遇,迅速發展。表2是1992年和2000年洗衣粉產量排名前10位的企業(集團)名錄,入圍企業有較大變化。在2000年洗衣粉產量排名前四位的企業中,排名第一、第三和第四位的企業分別是南風公司(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全力公司(集體企業)和納愛斯公司(股份制企業)。跨國公司的市場份額和排序并沒有明顯上升,在2000年洗衣粉產量排名前四位的企業中,僅有漢高一家跨國公司排名第二,在前10位大企業中,利華公司和寶潔公司分別列在第6位和第8位如果以單個企業為統計口徑,合資企業在全行業排頭兵企業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按工廠法統計,洗衣粉產量排名前10位企業中的合資企業,1997年為4家,產量占全國比重18.6%;1998年3家,產量占全國比重13.4%;1999年3家,產量占全國比重11.4%;2000年4家,產量占全國比重15.2%。產量排名入前10強的合資企業,產量比重2000年較1997年降低了3.4個百分點。

1996年以來外商投資企業和外方品牌產品在我國洗衣粉產量中的地位。可以看出,外商投資企業的產量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較快增長后,90年代下半期的市場份額有明顯的下降。總之,由于國內競爭者的出現,洗滌用品市場競爭激烈,大型跨國公司并沒有在中國市場上取得明顯的優勢地位。

本部分的分析表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上述三個方面的因素共同發揮作用,使中國制造業中的大多數行業形成了競爭性的市場結構。

四、外商投資企業的行為變化:技術轉移和定價

1.產品價格下調

隨著國內市場競爭加劇,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上長期堅持的產品高價位戰略發生了變化。

篇5

【關鍵詞】Android應用程序結構軟件設計多線程序技術

互聯網信息交互技術的研究屬信息技術范疇,其融合了計算機網絡、移動通信、信息交互、數據庫等內容。基于平臺建設可把信息交互技術劃分成客戶端和服務器端,而移動通訊設備端和PC端的核心內容是服務器與客戶端的交互技術,注意客戶端信息實時更新技術的重要性。針對目前我國高校移動校園網絡建設,多數校園網均偏向于PC設計,則基于固定PC端地校園網無法滿足用戶的需要,進而對移動校園網的建設造成直接性的阻礙。近年來,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智能終端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則基于智能手機終端實現校園信息交流必將為移動校園網的建設提供有利的條件。本文就基于Android的校園網移動客戶終端設計和實現展開討論。

一、Android概述

Android意為“機器人”,屬輕量級操作系統,由Andy Rubin在2003年開發。Google公司在2007年下半年了Android系統,其是基于Linux內核的開源手機操作系統,由此便開啟了移動終端操作系統的新篇章。基于上下游資源的整合和與電信運營商及軟硬件商家的合作,Google公司領導聯盟成員就Android信息交流平臺制訂了協議和標準,進而擴大了移動互聯網產業規模。基于Android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先后經歷了G1/G2/G3,但Android智能手機真正被市場所接受發生在G3上市以后,且其已經成為了全球使用率最高的機型。自G3手機之后,與Android手機合作或加入Android手機陣營的手機設備制造商變得更多。隨著Android機型的增多,其功能也在此階段得到了快速地擴充,包括多點觸控技術和藍牙2.1等,隨后又新增了在線視頻Flash播放功能、動態桌面技術、網絡共享技術等。從Android1.0時代至Android4.0時代,Android系統在功能、機型、用戶體驗和界面等方面均得到了切實的改善。

二、Android應用程序組件和開發環境

(1)應用程序組件

Android開發程序包的“manifest.xml”文件可就An- droid開發工程的零散組件予以整合綁定,并就程序的某些特殊屬性予以描述,描述的內容包括程序的名稱或功用等。Android開發程序包包括六大主要應用程序組件,即Activity、Service、Content、Intent、Broadcast Receiver及Notification。本小節就前三個應用程序組件予以簡要介紹。

Activity組件屬Android應用程序的基本組件,其主要實現Android應用程序的畫面顯示。單個Activity組件等效于單個from,而單個程序包括多個Activity組件,且各Activity組件間均支持跳轉操作和傳遞參數。Activity組件配合Views程序庫可實現用戶界面的構造和界面操作的執行。Service屬Android應用程序的后臺服務組件,其主要實現實時信息的接受和觸發、后臺運行數據的更新等,且其可配合Activity組件完成某些后臺操作。Content囊括了Android應用程序中的SQLite數據庫。Android應用程序主要經ContentProvider對訪問Address數據庫等應用程序予以存取。

(2)開發環境

類似于其他操作系統,Android架構形式屬分層形式,從高層至低層依次為:應用程序層、應用程序框架層、系統運行庫層、Linux內核層。本案選用了Android SDK Platform-tools Rev11/Android SDK tools Rev19等兩個SDK版本,其開發環境是Eclipse,并基于JDK1.6予以編譯運行。

三、Android校園網移動客戶端設計

Android校園網移動客戶端包括信息處理模塊、信息顯示模塊、信息存儲模塊(見下圖)。其中,信息顯示模塊包括XML和多個Activity布局文件,主要基于可視化界面實現與用戶的交互,并完成信息的顯示。信息處理模塊包括數據解析和數據下載,基于對用戶體驗需要和流暢性的考慮,該模塊選擇多線程技術經超文本傳輸協議實現網頁的連接,進而實現數據的獲取。基于解析技術的HTML文檔解析、與正則表達式的比較結果,Jsoup解析技術的經濟性和簡易性更加明顯,則Jsoup解析技術最佳。

信息存儲模塊主要完成本地數據的儲存。Android數據庫包括Db4o/SQLite數據庫。其中,SQLite數據庫內數據以記錄為最小單位;Db4o數據庫基于對象存儲技術以對象為最小單位。Android平臺對SQLite數據庫的封裝處理要求開發人員無需就語句管理或數據庫連接做過多的考慮。所以,本地存儲信息記錄可基于SQLite數據庫加以完成。

四、Android校園網移動客戶端的實現

該軟件基于Animation類完成了歡迎動畫的設計。就某高校網站而言,事先選定目標信息(包括校園動態、教學信息、學院動態、公告通知、學生事務及就業與發展),基于主界面實現信息跳轉,并基于Jsoup解析和多線程下載信息實現信息的獲取,再基于對象形式把信息向Activity組件傳送,最后基于自定義ImageView和自定義ListView等控件向用戶顯示信息。Android校園網移動客戶端的實現包括多線程技術的實現、Jsoup解析HTML的實現和SQLiteDateBase本地存儲的實現。

(1)多線程技術的實現

Android應用程序界面多在某一個主線程內運行,即:若用戶與應用程序間的交互內容長時間停留在主線程內,其必定會影響應用程序對意圖廣播或輸入事件的處理,進而減緩應用程序的響應時間,并彈出ANR對話框。基于此類問題,其解決措施要求把連接網絡或下載等耗時操作皆交由另一新子線程完成,并待操作完成后,再基于對用戶界面的刷新以完成向主線程的繼續傳遞,最后就用戶界面予以更新。該軟件的數據解析和下載均由多線程技術完成,其整個實現流程為:開始確認下載建立連接主線程/新線程下載數據刷新界面完成。

(2)Jsoup解析HTML的實現

Jsoup主要針對Java程序予以HTML解析,可對HTML文本內容和某個統一資源定位符進行直接解析。Jsoup提供的API可經級聯樣式表、文檔對象模型和jQuery的類操作方法對數據予以獲取及操作。該軟件首先基于某個統一資源定位符以Jsoup.connect()方式獲取某個doc對象,再基于doc.select()方式就HTML文檔予以解析,進而獲取所需信息,此方法要求基于目標HTML文檔就其對應的解析規則予以制定。

(3)SQLiteDateBase本地存儲的實現

Android基于SQLite數據庫把一個輕量級關系數據庫提供給每一個應用程序,應用程序可基于原有關系數據庫引擎就有關數據予以高效且安全地存儲。一般而言,一切數據庫均未私有屬性,且僅支持原創應用程序的訪問。該軟件基于手機內存卡中的SQLite數據庫(自主創建)把歷史瀏覽信息保存完好,以便下次訪問。SQLite-eOpenHelper屬抽象類范疇,其可把數據庫的創建方法、打開方法或修改方法封裝完好。基于newsDB類完成SQLiteOpenHelper類的繼承,并基于onUpgrede()方法和構造函數、onCreat()方法的重寫就新數據庫的創建過程和更新過程予以處理。與此同時,把數據庫的查詢getLoCalList()、插入save()、刪除delete()deleteAll()等方法皆封裝于某個獨立的newsDBHelper類,并基于newsDBHelper類的調用方法完成各項操作。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以某該校網站為例。基于Android校園網移動客戶端,就校園動態、教學信息、學院動態、公告通知、學生事務、就業與發展予以分別訪問,并就本地存儲功能予以測試。實踐結果和測試結果均表明,此軟件運行效果和用戶體驗效果均較理想。此外,該Android校園網移動客戶端可用于不同的校園網,并基于對應的解析規則,及時獲取所在校園網的信息。

參考文獻

[1]羅偉.基于Android平臺的即時通訊系統的研究與實現[D].湖南師范大學,2009.

[2]鄧文.基于Android系統的幫客網客戶端設計[D].華中科技大學,,2012.

[3]胡曉光.基于二維條形碼的新生報到系統移動客戶端的研究與設計[D].天津大學,,2012.

[4]劉誠,段紅光,巴義等.基于Android移動視頻監控系統客戶端的研究與設計[J].電視技術,2013,37(4):85-88.

篇6

一、跨國公司技術轉移及其影響

(一)跨國公司技術轉移的積極作用

1.跨國公司帶來了新技術、新產品,加快了我國工業技術進步的步伐

截至2003年,全球制造業500強跨國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國設立了投資項目。大跨國公司投資企業具有先進的技術水平和管理經驗,其技術轉移效果更為顯著。在汽車、家用電器、計算機、通訊器材、數控機床、儀器儀表、醫療器械、食品加工等領域,跨國公司投資企業或直接轉讓了技術,或帶來了新產品和新工藝,促進了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使我國這些行業的技術和工藝在較短時間內縮小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

2.促進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我國貿易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

在跨國公司投資和技術轉移的推動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獲得了高速增長。1996―2003年間,我國高新技術制造業產值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0.8%,高于同期工業總產值增長速度9.9個百分點,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和整個產業結構升級做出了重要貢獻。

3.跨國公司進入產生了多方面的技術溢出效應

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跨國公司進入使國內企業和消費者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先進技術、設備和產品,提高了國內消費者、企業及相關研發人員對新技術、新產品、新管理方式的學習興趣和模仿能力。其次,面對跨國公司投資企業的競爭壓力,國內企業紛紛加緊技術沖刺。再次,帶動了為跨國公司配套的國內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時,跨國公司還為國內配套企業提供了技術標準、技術指導、產品樣品、存貨管理、物流等方面的技術支持,以幫助這些企業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另外,跨國公司通過OEM、ODM等方式,與國內配套企業建立長期供貨公司,并逐步將配套企業納入其全球生產體系。

此外,跨國公司在我國的技術轉讓和研發活動還產生了其他一些間接效應,包括人員培訓、人才流動、技術創新的組織管理經驗、各種層面的技術合作以及集群式研發等等。這些間接的促進作用不僅有利于我國創新體系的完善,而且有利于我國技術和人才市場的成熟發展。

(二)跨國公司技術轉移的局限性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部分行業出讓了市場,卻沒有換回先進技術

這種現象在飲料、啤酒、洗滌用品、化妝品等多國內產業以及計算機、移動通訊等高新技術產業比較突出。而且由于跨國公司進入后造成部分內資企業的市場份額萎縮,使我國一些本已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產業面臨著人才流失和技術主導權失控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內資企業的研發活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2.跨國公司技術轉讓的水平仍然偏低,而且以生產設備等硬件技術為主

即使在利用外資中獲益非淺的汽車、電子等行業,跨國公司對高端技術和核心技術也進行了封鎖。在計算機、通訊設備制造等高新技術行業,跨國公司從全球布點出發,利用我國勞動力的總量和成本優勢,在我國主要從事最終產品的加工組裝,而關鍵零部件仍大量依靠進口。組裝環節一般增值幅度小,技術含量低,不利于我國全面掌握技術、形成完整的生產和研發體系。

3.在技術轉讓方面,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外商投資企業的表現存在較大差距

一項調查顯示,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全部進行了技術轉讓,來自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對華技術轉讓的有19家,占被調查對象的55.9%,進行技術轉讓的香港企業的數目和比例較低,僅有21家,占比為36.2%。從轉讓技術的類別來看,大跨國公司更注重對技術訣竅、服務性技術等“軟技術”的轉讓(轉讓這兩類技術的跨國公司均占被調查對象的100%),而對商標(品牌)的轉讓進行了更多限制,跨國公司在中國商標(品牌)轉讓的比例為75.6%。技術轉讓中的這種差距是由不同來源地外資企業的原有技術水平、投資動機等因素共同決定的。

4.擠占了我國有限的創新資源和科研人才

目前,跨國公司對我國科技人才的爭奪不斷升級。外資研發機構工作的專業人才中,我國本土的科技人才占了90%以上。一些大跨國公司通過在我國著名高校設立獎學金或及早簽約的方式,將提前優秀人才招致麾下,增加了人才儲備,拉大了與國內企業在人才競爭方面的差距。

5.跨國公司技術溢出的范圍有限,其實際效果有待進一步擴大和提高

特別是在通過技術交流促進產業關聯等方面,跨國公司技術溢出的作用較弱。一項對蘇錫常三地科技園區中跨國公司投資企業與當地企業技術交流情況的調查顯示,跨國公司投資企業很少與當地內資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信息方面的交流。另外,有關研究表明,即使跨國公司投資企業采用最先進的技術,從帶動當地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角度上講,在中國各行業中并未產生同等的溢出效果。內資企業與跨國公司投資企業之間競爭能力差距較小的行業,溢出效應相對容易產生。可見,技術溢出是有條件的,內資企業與跨國公司投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是影響技術溢出效果的重要變量之一。

對于跨國公司技術轉移中出現的這些不理想情況,應做具體分析。首先,利用外資過程中畢竟存在著“利益錯位”。跨國公司不具有技術轉移的天然動機,其技術轉移安排要服從于全球戰略和整體利潤目標。出于維護競爭優勢的考慮,跨國公司不可能轉讓過多的高新技術和關鍵技術。其次,外資來源構成不合理,直接影響到外資項目的技術含量和總體水平。再次,我們必須認識到在引進跨國公司投資過程中,有些技術根本就不可得。如可口可樂公司在世界任何地方投資都不會轉讓可樂配方。對于這類投資項目,還應從擴大國內消費選擇、改善消費結構、增進消費者福利、刺激國內企業學習和模仿的角度看待跨國公司進入的意義。第四,我國自身技術吸收與創新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跨國公司技術轉讓和技術溢出的效果。我國利用外資主要以直接大量重復引進生產能力為主,對跨國公司轉讓技術的再開發和創新投入一直較低,對引進技術的升級基本上處于跟蹤爬行的狀態。同時,在引資談判中,由于信息不稱,中方往往對外方技術的先進性缺乏準確的判斷。這些都是造成跨國公司技術轉移出現一些偏差的重要原因。

二、跨國公司對華技術轉移的新動向

加入WTO后,高速增長的經濟和日益開放的投資環境使中國作為引資東道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跨國公司加快制造業海外轉移的過程中,中國憑借豐富低成本的勞動力、巨大的市場潛力、完善的國內配套體系以及不斷完善的投資環境,成為跨國公司產業轉移重要的區位選擇。同時,隨著中國國內市場競爭不斷加劇,跨國公司開始依據全球價值鏈,重新調整對華技術轉讓和研發投入的策略,使其對華技術轉移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一)跨國公司投資企業技術轉讓步伐明顯加快,已經成為我國技術引進的主要力量

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初期,其技術轉讓多采用漸進式策略。進入21世紀,跨國公司加緊了對中國市場的爭奪。為了應對來自其他跨國公司投資企業和迅速成長的中國企業的競爭,跨國公司改變了技術轉讓策略,將其對中國的技術投入與中國市場的開拓同步進行。一項調查顯示,目前,約有60%的跨國公司投資企業在中國采用了最近3年內的創新技術。大眾汽車公司將在5年內投資60億歐元與中國的合作伙伴共同擴大產能,并在現有車型的基礎上,將大眾汽車公司的全線產品平臺向中國市場開放。

隨著技術轉移步伐加快,跨國公司投資企業的技術引進規模持續擴大,進而帶動了我國技術引進的發展。據商務部統計,2002年我國共簽訂技術引進合同6072份,合同總金額為173.89億美元,同比分別上升了55.7%和91.3%。(二)跨國公司投資企業由被動的技術轉讓轉向自覺的技術投入

以往我國對外資企業的技術轉讓實行了一些強制性措施。2000年修改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規定設立外資企業必須“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同時,國家給予使用先進技術的外資企業設備進口免征進口環節稅等優惠待遇。但受制于國內市場發育狀況及競爭環境,這些措施并未達到預期效果,技術轉讓成為引進跨國公司投資項目談判中最大的難題。

加入WTO后,根據入世相關承諾,我國取消了對外資企業技術轉讓的硬性要求,相應放寬了專利保護期,加強了知識產權保護,從而為跨國公司技術投入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加之國內市場競爭的壓力,這些因素促使跨國公司投資企業由原有保守、審慎的技術轉讓觀念逐步轉向自覺的、系統性的技術投入方略。

(三)跨國公司在華的研發活動日趨活躍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中國在全球制造業分工地位的提高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加劇,跨國公司掀起了在我國進行R&D投資的。目前,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的各種形式的研發機構已達400多家。從研發機構的行業構成來看,跨國公司在華的研發活動主要涉及信息技術、商務技術、化工、醫藥、汽車、家電等行業。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的這種行業分布格局與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活動的行業特征基本一致,同時也與我國各行業的人才儲備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現狀有直接的關系。現階段,跨國公司在我國進行研發活動仍側重于適應型和專用技術的開發方面,其根本目的在于直接面對中國市場、招募優秀科技人才、尋求研發資源等。總體來看,這些R&D中心的建立及其技術開發活動有助于提高我國產業技術的整體水平,但也將進一步拉大內外資企業之間在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方面的差距。

(四)跨國公司加強了與內資企業的技術交流與合作

首先,隨著內資企業競爭力的不斷增強,跨國公司不僅將內資企業視為競爭對手,而且開始積極謀求與內資企業開展全方位的合作,與其建立長期的戰略伙伴關系。在技術合作領域,近年來跨國公司與內資企業結成了各種形式的戰略聯盟。通過技術合作,跨國公司與內資企業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有助于內資企業加入跨國公司全球研發體系,實現研發的規模效應。其次,跨國公司將技術投入與中國相關配套能力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加大了對配套企業的技術支持力度。

(五)采取多種方式,強化技術控制

盡管近年來跨國公司對華技術轉移的速度和力度不斷增強,但跨國公司技術控制的動機并為減弱。在進行大規模技術投入和研究開發的同時,跨國公司的技術控制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

1.設立獨資企業,或通過增資擴股加強對合資企業的控制,以便于實行技術內部化策略

隨著我國外資政策的放寬,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越來越傾向于采取獨資的方式。1997年外商獨資企業項目數開始超過合資企業,2002年獨資項目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占當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比重達到了60.15%,在各種利用外資方式中第一次居于首位。另外,在合資企業中,部分合資企業的外方通過增資控股等手段,取消中方原有的研發機構,或把中方的相關機構置于附屬地位,使中方技術發展受制于外方。

2.從研發機構的投資方式和股權結構來看,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機構主要采取獨資形式

跨國公司設立獨資研發機構主要是出于防止技術外溢、延長技術收益期以及強化總公司對全球R&D活動的控制等戰略考慮。

3.跨國公司為了在中國市場上保持長期的技術領先優勢,十分注重對專利的保護

4.采取內部技術轉讓方式

2002年我國45%的技術引進項目屬于跨國公司內部技術轉讓,同比上升了15%。另從不同行業跨國公司對華技術轉讓的情況來看,內部轉讓仍是最主要的方式。

5.跨國公司加快了在中國的業務整合,并通過向產業上下游延伸,將其在華投資項目納入其全球生產體系

盡管跨國公司的重組活動有利于跨國公司優化在中國市場上的資源配置,提高本土化程度,但同時跨國公司以此加強了對中國產業的整體控制,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國相關產業各環節對跨國公司技術轉移的依賴。

三、對策建議

篇7

經濟全球化給電信產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撥

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個國家的經濟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各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已具有不可分割性,世界經濟正在從工業經濟時代走向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全球化給中國電信產業提出了競爭壓力和挑戰。經濟全球化要求熟知國際慣例與規則,同時也給其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推動著通信全球化

中國加入WTO,按照WTO電信基礎談判協議,承諾對國外放開電信市場,世界通信市場開放的大潮在21世紀不可阻擋。而在通信業中,電信業發展最快,前景最好,發達國家通信企業憑借其強大的資金技術實力,加緊向發展中國家滲透,搶占市場。它們為了進一步促進全球電信市場的開放,在其他國家積極推行與本國政策標準相一致的電信政策,以加快全球電信市場一體化的步伐。總之,經濟的全球化帶來了通信全球化,目前全球電信重組和兼并浪潮風起云涌,已是不爭的事實。

經濟全球化帶來電信企業部分的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帶來了產業的全球化,據統計,目前世界各國的跨國公司近四萬家,其設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有25萬家。他們控制了世界生產的1/3以上世界貿易的2/3,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的4/5,世界技術成果轉讓的9/10以上。跨國公司使商品國際化、生產國際化、資本國際化和金融國際化發展到一個歷史的新階段。

中國加入WTO,而任何國家只在WTO基礎電信協議上簽字后,電信行業就必須以“合理,透明、客觀、公正”的原則開放本國電信業務,保證預定業務的所有供應者都能公平接入和利用公共電信網與業務網。這樣,電信就由過去一直被認為是“自然壟斷”的產業躍變為競爭行業。政府管制逐漸放寬競爭機制得以引入。競爭的全球化意味著中國電信要承受外國競爭的壓力,要參與外國跨國公司競爭。中國作為一個擁有近十三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通信產品的需求急劇增加,通信市場潛力巨大,無疑成為國外眾多在資金、技術、管理、人才方面有較大優勢的通信企業競爭的重點。可以預見,入世后,中國電信業首當其沖,面臨巨大的競爭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帶來顧客和市場的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生產和商品國際化,進一步促進市場全球化和顧客全球化。由于各主要國家市場經濟體制的實施,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大,各國政府對外產品進口及外國公司直接投資限制放寬。據統計,目前世界貿易總額已達11萬億美元,占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35%左右。隨著市場的全球化,世界各國消費者的需求日益趨同,通信產業市場和消費更加明顯。隨著國內通信市場的國際化,我國通信企業必須加入國際通信的總體大循環,經受國際跨國通信巨頭的挑戰。所以,我國通信業特別是電信業要放眼全球,強化市場營銷創新戰略,才能在未來的全球市場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

截止到2001年9月,全國電信業務收入完成2919.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3%

其中,電信業務收入完成2575.5億元,增長12.5%,增幅進一步回落。各大電信公司中,中國電信完成1342.5億元,增長5.7%;中國移動完成978.1億元,增長19.6%;中國聯通完成244.8億元,增長53%。

全國電話用戶新增7372萬戶,用戶總數突破3億,達到3.03億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新增2807.6萬戶,達到1.72億戶;移動電話用戶新增4564.4萬戶,達到1.31億戶。互聯網注冊用戶新增550.6萬戶,達到1402.4萬戶。無線尋呼業務繼續下滑,用戶減少657.4萬戶,用戶總數減少到4206.7萬戶。

全國新增長話業務電路77.8萬路,達到343.5萬路;新增長途光纜線路3.4萬公里,達到31.9萬公里,全國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130.5萬公里;新增局用電話交換機容量1562.7萬門,總容量達到1.95億門;新增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6186.7萬戶,總容量達到.192億戶;新增IP網撥號服務器端口81萬個,總容量達到150.7萬個;新增寬帶業務網端口4.2萬個,總容量達到7.9萬個。

網絡業務正在成為電信產業新的增長點

據美國一家權威調查機構近期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因特網給美國經濟注入3000億美元的產值,并創造了120萬個就業機會。為此,中國電信產業積極研發適合網絡時代需求的產品,在接入網系統方面推出了數據接入復用器、靈活接入設備SCAPCM-II、HFC接入傳輸系統、31M/45M分復接設備,寬帶同軸電纜,以適應寬帶接入業務的市場需求。為了對用戶進行全面的技術支撐,在無源光網、光交叉連接、光分插復用、光時分復用等技術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隨著網絡技術和設備的開發,2001年1-6月份,各類網絡業務發展迅速,數據多媒體通信用戶新增340.5萬,達到684.2萬,其中INTERNET拔號用戶新增330.6萬戶,達到629.4萬戶,專線用戶達到2.2萬戶。IP網端口數達到385.9萬個,寬帶網端口數達到28183個。

電信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一些新的矛盾和困境。由于國家電信資費的調整,使初裝費、入網費收入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了17.7億元,附加費減少了12億元。加上其它資費下調及政策性負擔等原因,企業減收因素明顯增多,資金運轉壓力增大,特別是對邊遠地區和廣大農村通信建設困難將更加突出。面對通信全球化的趨勢,中國電信產業更應加快建立全球化市場營銷運作機制。

中國電信產業營銷創新戰略

理念創新,樹立資源營銷新理念

中國電信企業可利用自己強大的有形資源(包括科技資源、網絡資源)和無形資源(包括商譽、口碑)大力開展資源營銷。一方面,在鞏固和發展傳統業務基礎上,充分開發增值業務;另一方面,利用中國電信業的網絡資源優勢,與移動通訊設備制造商、網絡服務商、軟件商和信息服務商連手開拓互連網業務,并向用戶提供簡便、快捷、滿意的服務努力為國民經濟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奠定基礎。產品創新,加入通信產品全球化市場競爭

對企業來說,產品是企業開展市場營銷活動的最重要的可控因素。企業要充分利用產品這個可控因素來刺激、激發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對電信企業來說,就是要不斷開發特色通信產品和提供特色服務。一方面,應繼續加強傳統產品和業務使其向縱伸方向發展,拓寬市場范圍和層次。如順應綠色消費的時代潮流,全力開發綠色產品。并以客戶為中心,著力開發中、低收入群體的客戶群市場,滿足不同消費層對電信產品多樣化的需求。同時還要集中力量加快短信息,數據,傳真業務等新業務的開發及來電顯示、呼叫轉移、呼叫等待等增值業務,最終滿足用戶的多層次需求并引導用戶合理消費。另一方面,為了順應通信全球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時代潮流,中國電信應立足于技術和產品和創新與開發,如加大信息資源的開發和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市場提供信息技術設備、信息服務、商務交易平臺、全球性多媒體移動衛星通信技術、移方式數字通信網絡等。

服務創新,實施顧客滿意戰略

通信企業的最大特點是生產和服務同時完成,沒有用戶就沒有消費,因而通信業的營銷要圍繞用戶展開,破除獨家壟斷,唯我獨尊的思想,全方位為用戶著想并為用戶服務,真正實施顧客滿意戰略。

實施顧客滿意戰略,是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客觀需要,是電信企業永恒的課題。電信業在追求規模擴大的同時,要想在競爭中爭取主動權,就必須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如開發增加服務種類,突出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并在全面合作的基礎上,建立與用戶的通信服務關系。同時,還要狠抓當前服務熱點與難點,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服務質量考核體系,健全企業內部服務規章制度,最終以服務創新贏得市場。

價格創新,實施彈性價格策略

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電信企業本地電話月租費和本地通話費在世界范圍內是比較低的。而與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美國國內長途的資費比較,我國國內長途資費已相當低,已基本沒有降價空間。透過對發達國家的電信資費狀況的研究,我們發現電信公司對外公布的“標準價”適用的用戶群不是電信公司的絕大多數用戶,而是那些使用頻率低,使用量也很少的用戶。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彈性價格在話務量營銷中的積極作用,對于經常使用電信業務的用戶,要相據使用頻率和用量,采用不同于標準資費和資費方案,以鼓勵用戶多打、多用。具體來講應作以下調整:

①調整總體結構,降低國際資費,提高本地通話費;對農村用戶實施降低月租費等價指組合等策略。

②調整通話費結構,借鑒一些電信市場放開、競爭激烈的國家的經驗,增加資費種類,并使之結構合理。如對經常使用的號碼給予折扣價格;對大用戶的折扣資費可實行捆綁性折扣資費和不同時段選擇資費等。

③調整信息資源服務費,加快網絡帶寬的建設,降低網絡信息服務費用,促進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

宣傳和公共關系創新,樹立中國電信新品牌

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品牌以其獨特魅力,可以超越國界和文化的障礙,吸引全球公民共同消費。現代企業競爭,已不再單純是商品和服務的競爭,企業品牌和企業形象的競爭正在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有了信譽卓著的品牌,就等于有了市場競爭力,就意味著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對于電信企業除了向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高技術設備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宣傳和公共關系在營銷中的創新作用,宣傳和樹立中國電信企業的新品牌。

①電信業應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進行新業務介紹,向消費者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并進行品牌和形象宣傳,以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良好的信譽。

②針對當前社會上消費者及新聞媒體對電信頗為關注的敏感問題,電信企業應面對現實,采取積極適當的途徑與用戶進行溝通,爭取公眾對企業的理解和支持,以便形成對電信業有利的輿論氣氛,使企業在社會公眾中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③電信企業應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通過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希望工程、募捐救助等社會公益活動,在社會上樹立起電信企業的良好形象。

④電信企業應積極參加國際競爭,通過在產品、服務、資本、技術、人才等領域與國際電信企業加強合作,在國際上樹立起中國電信企業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