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狹窄的癥狀范文

時間:2023-10-27 17:50: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呼吸道狹窄的癥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呼吸道狹窄的癥狀

篇1

[關鍵詞] 先天性;血管環;雙主動脈弓;肺動脈吊帶

[中圖分類號] R7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2(b)-0144-04

Surg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congenital vascular ring

LI Xiaobing WANG Beini SHEN Li XIE Yewei ZHANG Rufang

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Children's Hospital of Shanghai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surgical treatment and the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children diagnosed of congenital vascular ring. Methods The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35 patients diagnosed of congenital vascular ring treated in Children's Hospital of Shanghai from March 2011 to October 2015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mong whom 34 patients suffered from different degree of tracheosteno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were repeated pneumonia, chronic cough, asthma wheezing, respiratory distress, dysphagia and repeated vomiting. 22 cases of pulmonary artery sling, 6 cases of double aortic archard and 1 case of right aortic arch with left artery catheter accepted vascular repairation without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6 patients of pulmonary artery sling completed vascular repairation undergoing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The tracheostenosis weren't dealt with in the operation. Respiratory symptoms, enteron symptoms,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of tracheostenosis were observed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All 35 patients received the surgery successfully. The mea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was (47.80±133.19) h, the mean ICU observing time was (116.42±190.02) h, the mean length of stay was (19.22±13.07) d. The mean time of 6 cases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was (125.16±29.99) min. The mean time of 3 cases of aortic clamp was (70.00±13.00) min. 1 patient suffered from endotrachealgranulation tissue formation which aggravated the tracheostenosis. The patient accepted endotracheal metallic stents placement 10 d after surgery and weaned from ventilator after the placement. 2 patients suffered from dyspnea when weaned from ventilator, they accepted intubation immediately and were able to the remove the trachea cannula successfully. 1 patient wasn't able to be weaned from ventilator 42 d after surgery and the parents gave up treatment. 34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successfully and 1 case gave up treatment after operation. Postoperative follow-up lasted for 1 month to 4 years. In 17 cases, respiratory symptoms subsided completely. In 14 cases, asthma wheezing subsided. In 2 cases, recurrent vomitting subsided. Pediatric physical were improved and the tracheostenosis was under follow-up visit. Conclusion Patients suffered from congenital vascular ring are easily to have respiratory and enteron symptoms. Patients with manifestation of recurrent pneumonia, dyspnea, asthma wheezing, dysphagia and recurrent vomit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be congenital vascular ring. Echocardiography and MSCTA can confirm the diagnosis. The outcome of surgery can be good if diagnosed early. Congenital vascular ring associated with intracardiac anomalies and focal limited tracheostenosis do not need to be treated simultaneously.

[Key words] Congenital; Vascular ring; Double aortic arches; Pulmonary artery sling

先天性血管環屬于先天性主動脈弓血管畸形,盡管有些畸形并不形成一個完整的環,但都可形成血管包繞和壓迫氣管或食管。血管環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大血管發育異常,占先天性心臟病的0.8%~1.3%[1]。1737年Hommel首先報道了雙主動脈弓伴有氣管和食管壓迫綜合征,直到1945年Gross首次對1例雙主動脈弓患者進行外科手術,第1次在外科文獻中引入“血管環”這個名稱,現已被全球醫師認可。血管環解剖特點具有多樣性,一般分為完全性血管環、不完全性血管環及肺動脈吊帶(pulmonary artery sling,PAS)3種類型。先天性血管環臨床表現以反復肺炎、呼吸困難、喘鳴、吞咽困難、反復嘔吐為主要癥狀,臨床癥狀隨年齡增長而加重,不能自愈,需外科手術治療。既往先天性血管環患兒容易出現漏診,隨著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技術的開展和臨床醫生重視,現今診斷率已逐年提高。2011年3月~2015年10月上海市兒童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共完成35例先天性血管環患兒手術治療,現回顧性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于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35例先天性血管環患兒臨床資料,男22例,女13例;年齡1個月~9歲,平均(19.48±27.48)個月,3歲4例;體重3.5~22 kg,平均(9.74±5.32)kg。本研究中大部分患兒因“呼吸急促伴喉喘鳴”就診,2例患兒因“吞咽困難,反復出現進食后嘔吐”就診;1例患兒無臨床癥狀,因行雙側隱睪矯治術,術前心臟超聲檢查發現主動脈弓異常。34例患兒合并不同程度氣管狹窄。9例患兒為單純性血管環;20例患兒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房間隔缺損或卵圓孔未閉12例,室間隔缺損7例(含肌部缺損1例),動脈導管未閉10例,永存左上腔靜脈6例,右室雙腔心1例,肺動脈閉鎖1例;2例患兒合并非心血管畸形(雙側隱睪和食管裂孔疝各1例);4例患兒同時合并心血管畸形和非心血管畸形(房間隔缺損、無肛1例;房間隔缺損、尿道狹窄、無肛、血管瘤、脂肪瘤、小耳畸形、雙側肺氣腫、右肺發育不良1例;室間隔缺損、永存左上腔靜脈、漏斗胸、膈膨升1例;動脈導管未閉、韋伯綜合征1例)。

1.2 檢查方法

35例患兒使用彩色超聲診斷儀(PHILIPS iE 33或iE Elite)行心臟超聲檢查;33例患兒使用CT掃描機(GE lightspeed VCT或TOSHIBA AquilionTSX-101A)行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angiography,MSCTA);10例患兒使用內鏡診斷儀(OLYMPUS CV-290)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2例患兒使用X線機(SHIMADZ Uni-vision)行消化道鋇餐檢查。全組確診28例PAS,6例雙主動脈弓(double aortic arch,DAA)和1例右位主動脈弓伴左側動脈導管。氣管狹窄的判斷根據Freitag等[2]提出的標準,并制訂狹窄小于氣管全長1/3的為局限性狹窄,大于1/3為長段狹窄。全組34例患兒均為局限性氣管狹窄。

1.3 手術方法

21例PAS、6例DAA和1例右位主動脈弓伴左側動脈導管患兒采用左后外側切口非體外循環下行血管環矯治手術(同時行主動脈懸吊術3例,膈肌折疊1例,食管裂孔疝修補1例);1例PAS患兒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非體外循環下行PAS矯治術和房間隔缺損封堵術;6例PAS患兒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體外循環下行血管環矯治術(包括心臟不停跳并行循環下手術3例,心臟停跳下同時行心內畸形矯治術3例)。34例患兒合并氣管狹窄均未手術處理。

2 結果

2.1 手術情況

35例患兒均順利完成手術,34例患兒順利出院,1例患兒術后放棄治療,自動出院。全組患兒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為2 h~29 d,平均(47.80±133.19)h;監護室時間為16.5 h~42 d,平均(116.42±190.02)h;住院時間為9~68 d,平均(19.22±13.07)d。采用體外循環的6例手術患兒體外循環時間為96~180 min,平均(125.16±29.99)min;采用心臟停跳的3例手術患兒主動脈阻斷時間為55~78 min,平均(70.00±13.00)min。1例患兒術后發生乳糜胸,保守治療后痊愈;1例患兒術后并發氣管內肉芽生成造成氣道狹窄加重,脫離呼吸機困難,術后10 d行氣管內支架置入手術,術后順利脫離呼吸機;2例患兒術后拔出氣管插管后呼吸困難,再次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經積極處理后順利撤離呼吸機,痊愈出院;1例患兒非體外循環下手術未能成功,12 d后體外循環下手術,術后多次撤離呼吸機失敗,術后42 d仍不能脫離呼吸機,最終患兒家長放棄治療。

2.2 隨訪情況

術后隨訪時間為1個月~4年,患兒術后呼吸道癥狀完全消失17例,喉喘鳴癥狀明顯好轉15例,反復嘔吐消失2例,生長發育明顯改善,氣管狹窄隨訪中。1例患兒術后半年行肺動脈閉鎖、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矯治手術,術后痊愈出院;1例患兒術后半年行雙側隱睪下降固定術,痊愈出院;1例患兒術后1年在體外循環下行右室雙腔心矯治術,痊愈出院。

3 討論

先天性血管環指主動脈弓及其分支血管的先天性異常,血管結構、動脈韌帶包繞和壓迫氣管或食管,常伴有氣管狹窄或軟化。先天性血管環可單獨存在,也可合并其他畸形,其發病原因為胚胎發育過程中正常消失的仍然保留,正常應該保留的卻退化消失。胚胎發育早期主動脈囊先后發出6對主動脈弓(腮弓型),第4對主動脈弓持續存在則形成環繞氣管及食管的DAA。PAS則是因左肺動脈發育過程中落后于氣管、支氣管樹的發育,不能與左側的第6弓相連發生迷走,迷走的左肺動脈自右肺動脈后上壁發出,繞過右主支氣管向左后,穿行于氣管與食管之間,向左進入左側肺門,在氣管遠端和主支氣管近端形成吊帶,形成不完全型血管環,當伴有動脈導管或韌帶時形成完全型血管環。

先天性血管環主要臨床表現為反復肺炎、呼吸困難、喘鳴、吞咽困難、反復嘔吐等癥狀,個別患兒無臨床癥狀。PAS主要以呼吸道癥狀為主,反復咳嗽伴喘息,一般無消化道癥狀。DAA主要以呼吸道癥狀為主,伴或不伴消化道癥狀。臨床上出現的難治性氣喘,應排除先天性血管環的診斷[3-4]。本研究中32例患兒出現呼吸系統癥狀,2例出現消化系統癥狀,1例無臨床癥狀。

先天性血管環主要影像診斷方法有X線胸片、上消化道吞鋇檢查、纖維支氣管鏡、心臟超聲和MSCTA,現已有應用產前超聲檢查早期發現先天性血管環的報道[5-6]。X線胸片特異性較差。上消化道吞鋇檢查對于氣管病變不能很好顯示,但可以發現食管受壓情況,本研究中2例患兒通過上消化道吞鋇檢查發現食管有扭曲,食管雙側及背側受壓改變。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在氣管狹窄的診斷和手術療效的評估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辨別氣管狹窄是外部受壓改變還是氣管本身的先天性畸形,有利于指導手術方案和對預后的評估[7-8]。本研究中10例患兒應用纖維支氣管鏡觀察氣管狹窄大多是外部受壓所致。心臟超聲能早期發現肺血管異常,明確心內畸形類型。MSCTA檢查及三維重建技術可以準確地顯示血管與氣管、食管的位置關系,提示氣管、食管狹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圍,可為制訂手術方案提供依據[9-10]?;純盒g前不做MSCTA檢查,容易漏診,本研究中有2例患兒漏診。1例患兒出生后發紺,診斷為肺動脈閉鎖,低氧血癥,急診行姑息手術,好轉出院。術后3個月患兒出現進食后嘔吐,MSCTA檢查發現術前漏診DAA。1例患兒行先天性心臟病術后1年復查心超時發現肺動脈異常,MSCTA檢查發現術前漏診PAS。

血管環診斷明確即有手術指征,早期手術效果佳[11-12]。血管環患兒常伴有心內其畸形和/或氣管狹窄,完整治療方案包括血管環的矯治、心內畸形的矯治及氣管狹窄的矯治。合并心內畸形和氣管狹窄的患兒單純行血管環矯治還是同期行心內畸形和/或氣管狹窄的矯治目前并無定論。Oshima等[13]報道行一期根治術的28例患者,病死率為18%。安育林等[14]報道行一期根治術的6例患兒,病死率為16.7%。Okamoto[15]建議對患兒采取分期手術方式。Rutter等[16]認為呼吸道癥狀不嚴重,輕度氣管狹窄,不用采取過于積極的手術方案,只需進行血管環糾治術。Antón-Pacheco[17]對5例輕微氣管狹窄的患兒行保守治療,隨訪11年,生存率為100%,未出現嚴重并發癥,認為輕微氣管狹窄的患兒行保守治療是可行的,而只有嚴重的梗阻才需進行外科治療。Cheng等[18]報道對部分節段性及漏斗形狹窄保守治療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措施,長期隨訪觀察發現,患兒9歲時的氣管管徑完全達到了正常孩子的水平。國內學者也認為血管環合并氣管狹窄并不需要同時治療,應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19]。筆者認為應在術前明確氣管軟骨環發育情況,以判斷是否處理氣管狹窄,小兒往往能忍受50%以上的氣管狹窄。血管環患兒合并的氣管狹窄多為繼發改變,氣管壓迫解除后氣管發育能逐步好轉。本研究中氣管狹窄均未處理,避免了氣管手術后的繼發問題。術后患兒呼吸道癥狀完全消失17例,喉喘鳴癥狀明顯好轉15例,反復嘔吐消失2例,生長發育明顯改善,氣管狹窄變化需要長時間隨訪觀察,本研究中患兒術后隨訪時間較短,尚無遠期資料。

先天性血管環手術可在體外循環下完成也可在非體外循環下完成,采用哪種方法更好,目前尚無定論。本研究者中29例患兒采用非體外循環下手術,其中,28例患兒采用左后外側切口非體外循環下行血管環矯治(包括主動脈懸吊術3例,膈肌折疊1例,食管裂孔疝修補1例),1例患兒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非體外循環下行血管環矯治術和房間隔缺損封堵術。體外循環引起的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可導致全身多器官功能損害,尤其是肺功能損害,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長,甚至呼吸機脫離困難。我院2012年11月之前,5例PAS患兒手術均在體外循環下完成,其中,2例PAS患兒在體外循環并行下完成手術,3例PAS合并心內畸形在心臟停跳下完成手術。5例患兒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長,呼吸機脫離困難,醫療費用昂貴。2012年11月之后,所有血管環患兒均首選在非體外循環進行手術,29例患兒手術成功,1例患兒手術失敗。合并心內畸形的患兒僅1例通過介入方法矯治心內畸形,余患兒均未予處理。沈磊等[20]報道,血管環患兒術后需盡早拔出氣管插管,必要的無創通氣支持是保證患兒術后康復的主要措施。本研究采用單純行血管環矯治手術的方法,避免了體外循環導致的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為術后早期拔出氣管插管創造了條件。本研究中在非體外循環下手術失敗的1例PAS患兒,因該患兒右肺發育不良,右肺容積明顯小于左側,伴有雙側肺氣腫改變,無法耐受左側肺動脈血流阻斷,所以放棄非體外循環下手術?;純盒g后12 d在體外循環下完成手術,術后脫離呼吸機困難,呼吸機輔助治療42 d,最終患兒家長放棄治療。

先天性血管環患兒易出現呼吸道和消化道癥狀,臨床上出現反復肺炎、呼吸困難、喘鳴、吞咽困難和反復嘔吐癥狀的患兒應懷疑血管環的可能,心臟超聲和MSCTA檢查可確診,早發現、早期手術治療效果良好,合并心內畸形和局限性的氣管狹窄并不需要同時糾治。

[參考文獻]

[1] 丁自海,張希.臨床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273.

[2] Freitag L,Ernst A,Unger M,et al. A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entral airway stenosis [J].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2007,30(1):7-12.

[3] 范國清,張智睿,黎媛,等.單中心60例先天性血管環回顧性分析[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4,39(10):1414-1418.

[4] 龔立,皮名安,鄭楠楠,等.嬰幼兒血管環的早期診治[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2,33(8):575-578.

[5] 蘇曉婷,陳濤濤,張紅衛.先天性血管環的產前超聲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1(1):48-50.

[6] 汪越澄,王友軍,劉宗月,等.完全性血管環的產前超聲診斷及鑒別診斷[J].中國醫藥導報,2013,9(35):117-119.

[7] 孫云霞,何少茹,鄭曼利,等.纖維支氣管鏡結合胸部多排螺旋CT在嬰兒大血管疾病并呼吸道狹窄中的診斷價值[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5):1195-1198.

[8] Gaafar AH,El-Noueam KI. Bronchoscopy versus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ongenital vascular ring [J]. The Journal of Laryngology & Otology,2011,125(3):301-308.

[9] 邵劍波,鄭楠楠,王芳,等.MSCTA 對先天性血管環的診斷價值[J].放射學實踐,2013,27(11):1260-1263.

[10] 臧越,周杰,姜濤,等.兒童先天性血管環的多層螺旋CT診斷[J].中華醫學雜志,2015,95(35):2861-2864.

[11] 崔虎軍,陳欣欣,李建斌,等.先天性血管環的外科治療[J].中華外科雜志,2014,82(10):729-733.

[12] 崇梅,劉迎龍,金梅,等.肺動脈懸吊的診斷與治療[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2,31(4):398-401.

[13] Oshima Y,Yamaguchi M,Yoshimura N,et al. Management of pulmonary artery sling associated with tracheal stenosis [J].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2008,86(4):1334-1338.

[14] 安育林,付松,楊學勇,等.先天性肺動脈吊帶合并氣管狹窄的一期糾治[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0):247-248.

[15] Okamoto T,Nishijima E,Maruo A,et al. Congenital tracheal stenosis: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ssociated cardiovascular anomalies and the optimal timing of surgical treatment [J].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2009,44(2):325-328.

[16] Rutter MJ,Willging JP,Cotton RT.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complete tracheal rings [J].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2004,130(4):450-452.

[17] Antón-Pacheco JL. 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tracheal stenosis in infancy [J].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2006,29(6):991-996.

[18] Cheng W,Manson DE,Forte V,et al. The role of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in congenital tracheal stenosis:an evidence-based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J].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2006,41(7):1203-1207.

[19] 王濤,謝艷麗,汪力,等.嬰幼兒血管環合并先天性氣管狹窄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 28(7):556-558.

篇2

咳嗽的病因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如吸入刺激性氣體、氣道異物、炎癥、出血、腫瘤等)、胸膜疾?。ㄈ缧啬ぱ?、氣胸)、心臟?。ㄈ缱笮男牧λソ咭鸬姆斡傺?、肝水腫等)、縱膈腫瘤等。

咳嗽的發生是延髓咳嗽中樞神經受到了刺激所致。當來自呼吸道黏膜及呼吸系統以外器官的刺激產生沖動傳入咳嗽中樞神經后,沖動又經傳出神經傳到咽肌、聲門、膈肌及其他呼吸肌,進而產生咳嗽動作。其過程包括:短促的吸氣后聲門關閉,膈肌下降,然后呼氣肌和膈肌快速收縮,肺內壓升高,聲門突然開放,肺內高壓氣體噴射而出,沖擊狹窄的聲門裂隙而發出聲音,呼吸道分泌物或異物亦隨之排出。

臨床上,把咳嗽時無痰或痰量極少稱為干咳(干性咳嗽),常見于咽喉炎、急性支氣管炎初期、輕癥肺結核,氣管受壓(腫瘤)以及胸膜受刺激等。伴有痰的咳嗽稱為濕咳(濕性咳嗽),常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膿腫、空洞性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等。

咳痰

咳痰是指呼吸道病理性分泌物隨咳嗽動作排出口腔外。痰液主要是由呼吸道分泌的粘液、炎性滲出物、吸入的塵埃以及病原體(細菌、病毒等)混合而成。

不同疾病形成的痰液,其性狀不完全相同。慢性支氣管炎常為白色黏痰或白色泡沫樣痰,急性發作時并伴有感染時常轉為膿性痰(黃痰);支氣管擴張和肺膿腫時痰液量多,而且可呈現分層現象:上層為泡沫,中層為渾濁黏液,下層為膿性物和壞死組織;肺淤血、肺水腫時痰液多為粉紅色泡沫樣痰;肺癌和肺結核可見血性痰;大葉性肺炎可見鐵銹色痰。

咯血

咯血是指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出血,經咳嗽從口腔排出。

咯血可發生于支氣管和肺部疾?。ㄈ绶谓Y核、支氣管擴張、支氣管肺癌、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內膜結核等)、心血管疾?。ㄈ缍獍戟M窄等)、血液?。ㄈ缪“鍦p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急性傳染?。ㄈ缌餍行猿鲅獰岬龋?。

臨床上,咯血須與口腔、咽、鼻出血鑒別,大量咯血還須與嘔血(上消化道出血)鑒別。

哮喘

哮喘主要見于支氣管哮喘,是由于機體對某些變應原發變態反應、呼吸道炎癥和反應性增高、神經因素等作用,導致支氣管平滑肌收縮所致。典型的哮喘發作表現為伴有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咳嗽、胸悶,嚴重者表現為端坐呼吸。有些青少年的哮喘在運動時出現,稱之為運動性哮喘。

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是指患者主觀上感覺呼吸費力、空氣不足,客觀上還可以出現呼吸頻率和深度以及節律的變化,鼻翼扇動、端坐呼吸等表現。

篇3

二尖瓣狹窄幾乎均由風濕熱引起,是發展中國家最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但是,臨床上僅約半數二尖瓣狹窄患者曾經有過典型的風濕熱病史。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風濕性二尖瓣狹窄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例如上海),每年新診斷的風濕性二尖瓣狹窄病例極少。

目前風濕熱引起心臟瓣膜損害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大量的臨床資料提示,風濕熱是一個免疫過程,表現為發熱、皮疹、游走性關節炎和心臟炎等。某些鏈球菌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等)通常僅對心臟(包括瓣膜)產生輕度的損害,但是,這些鏈球菌抗原將會促發一系列免疫反應(風濕活動)。風濕活動急性期可使心臟瓣膜發炎、增厚,二尖瓣瓣膜表面和瓣葉的邊緣產生小點狀無菌性贅生物。同時,炎癥可延伸至瓣下結構,長時期發展后則引起瓣葉和瓣下結構疤痕攣縮,導致瓣葉交界粘連、瓣口狹窄。

二尖瓣狹窄青睞年輕人及女性

臨床上,風濕性二尖瓣狹窄多見于年輕女性,其確切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女性患者在接觸病原體抗原時容易產生自身免疫異常有關,如某些結締組織疾?。ㄏ到y性紅斑狼瘡等),也多見于女性。

從鏈球菌感染引起風濕性心臟病到出現典型的二尖瓣狹窄臨床癥狀(胸悶、氣急,且在勞累或運動動時加重)和體征(二尖瓣面容、心尖部舒張期“隆隆樣”雜音),一般歷時10~20年,因此大多數二尖瓣狹窄患者為20~40歲的青壯年。

如果風濕活動頻繁發作,則二尖瓣狹窄加速,臨床上可在更短時間內病情加重。

二尖瓣狹窄的治療

二尖瓣狹窄的臨床癥狀嚴重性主要取決于瓣口面積大?。ㄍǔ.敯昕诿娣e

大多數早期無癥狀的輕度二尖瓣狹窄患者不需特殊治療,僅應酌情使用抗菌藥預防風濕熱(活動)。對心動過速或活動時氣急的竇性心律患者,應用β受體阻滯劑減慢心率對提高運動量有益。對合并心房顫動的患者,則根據情況作適當的心律轉復及抗凝治療,以改善臨床心功能和預防血管栓塞。

篇4

方法:選擇2013年1月-2013年7月醫院收治的支氣管肺炎患兒6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2例。兩組患兒均給予吸氧、止咳、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綜合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α-糜蛋白酶注射液霧化吸入治療,觀察組患兒給予氨溴索注射液霧化吸入治療,均連續治療7d后觀察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

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9%,高于對照組的7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446,P

結論:氨溴索注射液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臨床療效顯著,應用安全,值得臨床積極推廣。

關鍵詞:氨溴索注射液 霧化吸入 小兒 支氣管肺炎 療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28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141-01

支氣管肺炎臨床主要表現為氣促、發熱、咳嗽等,主要由患者氣道因黏膜充血、水腫致管腔狹窄、分泌物增多引起 [1,2]。兒童因身體發育不完全,纖毛運動能力遜于成人,導致咳嗽咳痰能力較差,痰液不易咳出,引起呼吸道狹窄,氣道閉塞,嚴重時甚至造成通氣功能障礙,危及患兒生命 [3,4]。氨溴索注射液是一種黏液溶解劑、祛痰藥,筆者將其以霧化吸入的方式用于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3年1月-2013年7月醫院收治的支氣管肺炎患兒64例作為研究對象,患兒臨床表現為氣促、發熱、咳嗽等,所有患兒均符合支氣管肺炎的診斷標準 [2]。排除危重型、喘憋型、合并先天疾病或出現并發癥患兒。所有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3個月~4歲,平均年齡(2.11±1.02)歲;疾病嚴重程度輕度11例,中度15例,重度6例。對照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齡4個月~4歲,平均年齡(2.23±1.10)歲;疾病嚴重程度輕度10例,中度16例,重度6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疾病嚴重程度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均給予吸氧、止咳、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綜合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α-糜蛋白酶注射液霧化吸入治療,α-糜蛋白酶1500u加入20ml生理鹽水中,空氣壓縮泵霧化吸入,持續15min,2次/d。觀察組患兒給予氨溴索注射液霧化吸入治療,氨溴索7.5mg加入3ml生理鹽水中,使用空氣壓縮泵霧化吸入,持續15min,2次/d。持續給藥7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一個療程。

1.3 評價指標。①臨床療效:顯效:臨床體征如氣促、咳嗽明顯好轉,痰液量少稀薄易于咳出,肺部音明顯減少;有效:臨床體征如氣促、咳嗽有所好轉,痰液量中等稀薄不易咳出,肺部音有所減少;無效:臨床癥狀無改變或加重,肺部音未減少或增多。②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列表X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顯效18例,有效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9%;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13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78.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446,P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治療期間兩組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良好。

3 討論

兒童特別是嬰幼兒身體發育不完全,呼吸道管腔相對狹窄,血管豐富,黏膜柔嫩,纖毛運動能力遜于成人 [5]。一旦發生感染或炎癥時,極易充血、水腫,造成本就相對狹窄的呼吸道管腔更加狹窄;而其纖毛運動能力差,肺回縮力較弱,痰液不易咳出,不能有效清除微生物及黏液,還進一步加劇呼吸道狹窄,引起氣道閉塞,嚴重時甚至造成通氣功能障礙,危及患兒生命 [2,3]。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是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祛痰劑,研究認為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可以改善呼吸道纖毛區與無纖毛區的消除作用,調節漿液性與黏液性物質的分泌,從而降低痰液及纖毛的黏著力 [3],且鹽酸氨溴索注射液還能通過刺激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合成并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維持肺泡的穩定及末端氣道通暢,降低痰液黏附作用,促進痰液運輸,從而促進痰液咳出,減輕咳嗽癥狀 [1]。另外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分泌的增加會降低肺泡表面張力,松弛氣管和支氣管平滑肌,對維持氣道通暢,改善肺通氣和呼吸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本研究將鹽酸氨溴索注射液以霧化吸入的方式用于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結果發現,采用鹽酸氨溴索注射液以霧化吸入治療的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9%,高于采用傳統α-糜蛋白酶注射液霧化吸入治療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治療期間兩組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良好。霧化吸入治療是利用壓縮空氣為驅動,將藥液霧化為可吸收的微粒懸浮于氣體中形成氣霧劑,輸入呼吸道,更能增強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減少炎性介質釋放,促進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合成的作用,從而達到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2-4]。

參考文獻

[1] 劉永華,侯艷苗,王治國等.鹽酸氨溴索注射液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療效觀察[J].河北醫藥,2011,33(16):2485-2486

[2] 張恒金.鹽酸氨溴索注射液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3,34(27):5613-5613

[3] 孫勇.鹽酸氨溴索注射液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13,(18):213-214

篇5

【關鍵詞】小兒肺炎;沐舒坦;療效觀察

肺炎是小兒最常見的呼吸道疾病。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氣喘、呼吸困難等?;純河捎跉獾莱溲M窄,痰不易咳出,肺部體征消失緩慢,使目前單純進行抗感染及止咳化痰等常規治療效果往往不甚理想。沐舒坦是近來常用的一種化痰藥,我科今年聯合應用佐治小兒肺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9年10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124例肺炎患兒,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72人,男44例,女28例,平均年齡(15.5±3.6)個月,平均病程(4.8±1.5)天;對照組52人,男32例,女20例,平均年齡(14.5±4.5)個月,平均病程(4.8±1.2)天。2組患兒的年齡、性別、治療前病程經統計學處理(P>0.05),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入組標準所有病例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小兒肺炎診斷標準,雙肺有固定性濕羅音,X線片提示支氣管肺炎。

1.3治療方法:兩組均按第七版兒科學治療方案給予抗生素、抗病毒等靜脈滴注,并加用止咳化痰藥等常規治療。治療組同時加用沐舒坦(鹽酸氨溴素,德國勃林格殷翰大藥廠)緩慢靜滴,劑量為<2歲7.5mg/次,2次/d;2-6歲10mg/ 次,2次/d;≥7歲15mg/次,2次/d。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50ml,連用5-7天。

1.4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2組治療后咳嗽、氣促、肺部羅音情況,觀察2組治療5d和7d 后胸片炎癥吸收情況及不良反應。

1.5療效評定標準:顯效:3天內喘息明顯減輕或消失、精神明顯好轉。有效:5天達上述標準。無效:7天后仍未達上述標準。

2結果

2組病例均痊愈出院。治療組有效率為100%,對照組有效率為73.63%,兩組療效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且治療組發熱、咳嗽、氣促、氣喘等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5d和7d 后x線顯示炎癥基本吸收例數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在治療過程中未有不良反應發生。

3 討論

小兒肺炎為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疾病。由于嬰幼兒的氣管、支氣管較成人短且狹窄,粘膜柔嫩,血管豐富,軟骨柔軟,缺乏彈力組織,支撐作用不力,纖毛運動較差,清除能力薄弱,支氣管平滑肌薄而小,咳嗽反射弱,有痰不易咳出。支氣管、毛細支氣管黏膜充血、炎性水腫,分泌物潴留,使小兒相對狹窄的管腔變得更窄,導致通氣功能障礙,引起缺氧和CO2潴留。在臨床上表現為咳嗽、氣促、發熱、氣喘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肺部大量的干濕性音,嚴重者發生心力衰竭,危及生命。所以在小兒肺炎的治療中,單用抗感染治療,效果不理想,故選擇一種有效的祛痰藥物非常重要。沐舒坦(鹽酸氨溴索)是溴己新的活性代謝物質,為一種具有多種生物學效應的粘痰溶解藥。其藥理作用包括增加氣道內漿液分泌,降低痰粘度,使痰液稀釋,促進粘液排除作用,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同時促進纖毛運動,增加排痰功能,改善呼吸狀況,使呼吸道粘膜的表面活性物質發揮其正常的保護作用。同時它能夠促進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和分泌,有利于肺泡功能的改善。增加抗生素在氣道內的藥物濃度,增強其抗感染能力,加強巨噬細胞吞噬和殺滅細菌的能力。通過本研究可以看出,在治療小兒肺炎時,常規治療加用沐舒坦有更好療效,明顯改善臨床癥狀、縮短病程,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且未發現明顯副作用,值得在兒科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74-1185

[2]黃英,彭東紅.沐舒坦靜脈給藥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療效觀察.兒科藥學,2002,8(4):35.

[3]張國清,朱光發.大劑量沐舒坦防治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研究進展.國外醫學?呼吸系統分冊,2003,23(2):76.

[4]采科明,季申,楊波.沐舒坦對呼吸系統的保護機制[J].國外醫學.麻醉與復蘇分冊,2001,22(1):49

篇6

撫順礦務局總醫院老虎臺分院,遼寧撫順 113003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急性上氣道阻塞(UAO)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方法 對該院治療的24例該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總結。 結果 在上述24里患者當中,21例患者在進行相應的處理之后癥狀均得到了緩解,其中有2例患者在進行氣管插管之后缺氧才有所改善,而1例患者進行了氣管切開術。無死亡病例。結論 UAO是一組急性病癥的總稱,作為一種嚴重的、具有潛在致命性的臨床急癥,大部分的患者其臨床表現和體征均缺乏明顯的特異性,所以臨床上常易與支氣管哮喘及阻塞性肺疾病相混淆,因此在臨床上加強對于該類疾病的認識的了解對于更好的對疾病進行確診,對患者的健康進行更好的保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應充分引起臨床醫師的注意。

關鍵詞 上氣道阻塞;患者;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3(a)-0062-02

急性氣道梗阻一般是指上氣道梗阻(Upper Airway Obstruction,UAO),它是急性氣道梗阻的一種,是上氣道氣流嚴重受阻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臨床急癥[1],不具有明顯的特異性臨床表現,一般以刺激性干咳、氣喘和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呼吸困難多以吸氣困難為主,活動可導致呼吸困難明顯加重,變化可引起陣發性發作。早期一般無任何表現,往往在阻塞較嚴重時始出現癥狀。臨床上常易與支氣管哮喘及阻塞性肺疾病相混淆,目前關于該類疾病的臨床資料報道較少,現就對該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間收治的24例急性上氣道阻塞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該院從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間收治的24例該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的年齡在19~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2.8±2.5)歲?;颊叩闹饕R床癥狀表現為刺激性干咳、氣喘和呼吸困難,癥狀出現的時間為2~10 min,平均為(4±0.8)min,24例患者當中有支氣管炎患者14例,氣管插管患者2例,氣管切開史患者1例。以上患者均有氣促、呼吸困難,活動后明顯加重的癥狀,同時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無效者;肺功能檢查示最大呼氣流速、最大通氣量進行性下降,肺活量不變,FEV1降低不明顯,與最大通氣量下降不成比例即FEV0.5、FEV1.0降低, PEFR、MVV進行性下降FIF50%≤100 L/min,FEV1.0/PEFR≥10 mL/(L·min),FEVl.0/FEV0.5≥1.5?;騀EV1降低,但閉合容積肺活量而VC和CV正常可以診斷[2]。必要時可以做胸部MRI、纖維喉鏡或纖維支氣管鏡檢查進行確診。

1.2 治療

造成上氣道阻塞的原因有很多種,其具體的治療方案的判斷需要根據患者的病因和疾病的嚴重程度在進行絕定。但任何的上氣道阻塞的首要的緊急處理措施就是,現解除患者的呼吸道阻塞情況,然后進行吸氧,改變病人,使患者頭偏向一側,挺伸下頜首向前,以使頸部氣道梗阻盡可能地減至最小對一些類型的上氣道阻塞。對于存在感染的患者給予抗生素治療。癥狀嚴重的患者給予氣管插管、氣管切開術等[3]。

2 結果

以上24例患者在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之后缺氧癥狀均得到了改善,21例患者在進行相應的處理之后癥狀均得到了緩解,其中有2例患者在進行氣管插管之后缺氧才有所改善,而1例患者進行了氣管切開術,具體數據分析見下表1。

3 討論

急性上氣道阻塞在臨床上較容易出現,多種原因均可以導致,其對患者造成的呼吸抑制的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就會導致患者的死亡,特別是對發生在院外的患者而言。急性上氣道阻塞治療措施均基于有限的臨床觀察資料,不可能也不準許進行臨床治療的對比研究,因此其臨床治療方案就存在爭議,但總的治療原則如下

3.1 上氣道異物阻塞的救治

3.1.1 成人吸入異物的院前救治 (1)向患者口腔內伸入食指進行檢查,直至食指端達到患者咽部,使患者作防御性的深呼吸,保證呼吸道的順暢。(2)擠壓患者的上腹部腹壓,增加患者上腹部的壓力以幫助患者排出氣道內的異物。具體的實施方法根據患者的、體重等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救治姿勢和方法[4]。①成人清醒直立患者,搶救者站在患者的背后,用雙手環住患者的腰部,右手握拳左手壓右手,拇指朝向劍突的直下方,進行迅速地向上向內按壓。一次無效者,重復2~3次。在救治的過程當中注意異物有無排除,避免發生異物嵌頓在口咽部或重復吸入。②對無意識的成人仰臥患者,搶救者面向跪于患者雙腿兩側,保持上身前傾,使用同樣的方法按壓患者的上腹在救治的過程當中注意異物有無排除,避免發生異物嵌頓在口咽部或重復吸入,當患者咳出異物后即令其側臥位。③成人患者自救法(患者自行膈下腹部沖擊法),適于患者一人在場時,患者以一手握拳置于上腹部,用另一手置于其上,向上向內朝膈肌方向作連續快速沖擊。如不成功,立即采用以下方法,即患者將上腹部傾壓于硬物上(椅背、圍欄、桌子、水槽上或任何能夠支持身體重量的水平物體上),然后作迅速向前傾壓動作,以造成人工咳嗽驅出異物。(3)胸部手拳沖擊法:適用于妊娠后期及高度肥胖者。對立位或坐位患者(意識清楚),搶救者可立于患者背部以雙臂經其腋下環抱患者胸部。可一手之手拳拇指側頂住胸骨中下部,用另一手握緊此手拳,然后作連續快速沖擊(勿以手拳置于劍突上)[5],或至異物驅出或患者轉入意識不清。對于臥位患者(意識不清),可使患者仰臥,頭上仰并開放氣道,搶救者用掌根置于患者胸骨下1/2處,作連續快速沖擊。(4)手法鉤取清除異物:①先捏住患者的下頜打開患者的口腔,將患者的下頷向上向前提舉,用拇指及另4指分別緊壓舌及下頷,使舌離開咽喉后壁,保證通道通暢的同時還更加有利于異物向上移動。②搶救者用另一手的食指沿患者的頰部內側面緩慢進入,在患者的咽部及舌根部進行輕揉,直到鉤動異物后取出。

3.1.2 嬰兒和兒童吸入異物的院前救治 神志清醒1歲以內嬰兒:膈下腹部沖擊法:搶救者坐在椅子上,嬰兒背靠其胸部,坐在搶救者雙腿上。搶救者張開兩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嬰兒腹正中臍上方,低于劍突下,并快速向內向上沖擊腹部。用力要合理,如必要的話,可作第二次或更多次。如果嬰兒處于仰臥位,搶救者可呈蹲位,張開兩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嬰兒腹正中臍上方,低于劍突下,并快速向內向上沖擊腹部。

背部拍擊法:如嬰兒不能哭叫或不能有效咳嗽,搶救者以前臂支撐住自己的大腿,將嬰兒的臉朝向地面,騎跨在搶救者的前臂上,同時保證嬰兒的頭朝下要低于軀體部位,搶救者一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緊緊握住嬰兒的下頦,支持起嬰兒的頭頸部,用另一手的手掌的掌根部拍擊嬰兒兩肩胛之間的背部4次左右。拍擊背部的目的主要是增加嬰兒的氣道內壓力,迫使氣道內的阻塞物松動排出,但是要注意的是該種方法不適用于由于服用果凍類物品導致的阻塞。

胸部猛擊法:嬰兒臉朝上,搶救者一手牢牢托住嬰兒背部,用另一手的中指和食指用力拍擊嬰兒兩連線與前胸正中線交界的下一橫指處4次。幫助嬰兒的肺內空氣向上進入氣道,迫使氣道內的阻塞物松動排出。

神志清醒的兒童(1~8歲):如果患兒能夠說話或有效地咳嗽,不要去干擾他試圖咳出阻塞物。若不咳嗽或無效咳嗽,則堅持施行膈下腹部沖擊法,直至異物排出。方法為搶救者站在患兒背后,用手臂繞其腰部,右手握拳左手壓右手,拇指朝向劍突的直下方,進行迅速地向上向內按壓。每次都要較為準確的擊中嬰兒的腹部,以幫助更好更為快速的解除梗阻,直到數次沖擊排出異物。

失去知覺的兒童:搶救者開放患兒氣道,若確定無呼吸,則先給以2次口對口呼吸,若吹氣時胸廓不上抬,說明氣道完全阻塞,再次開放氣道,給以人工呼吸[6]。假如患兒躺在地板上,則搶救者跪在患兒足旁;如患兒在桌上,則搶救者站在其足旁,若為大兒童,則搶救者可跨跪在患兒的腿部,先將右手掌根部放在腹正中臍稍上方,將左手掌緊壓右手掌,快速向上沖擊腹部。當患兒咳出異物后即令其側臥。

3.2 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

許多急性上氣道阻塞的急救需要緊急進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來建立氣體通道,為有效的呼吸、保持氣道的通暢和引流及機械通氣提供條件[7],從而為下一步解除上氣道阻塞的病因贏得時間。下述情況合并呼吸衰竭時應考慮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喉水腫、喉痙攣、功能性聲帶機能失調、吸入性損傷、Ludwig咽峽炎、哮吼、會厭炎及氣管腫瘤[2]等。

3.3 鎳鈦記憶合金呼吸道支撐網架

氣道狹窄的治療較為困難。以往曾應用高頻電刀、微波經纖維支氣管鏡治療氣管或主支氣管腫瘤所致的氣道狹窄,有一定的療效,但需要反復進行,病人痛苦較大,且對管腔外壓迫引起的氣道狹窄效果較差,易引起出血、穿孔等并發癥。方法為先將記憶合金支架放在0 ℃冷水中冷卻后塑形成細管狀,植入氣道狹窄處后受人體溫度的影響,記憶合金支架復形,狹窄的氣道被撐開[8]。植入的方法有:經纖維支氣管鏡直接植入,經呼吸道支架植入器植入等。植入后的支架固定較好,不移位,與氣管、支氣管壁貼合緊密,且操作方便、創傷性小,病人痛苦小。目前可用于氣管肉芽腫、瘢痕縮窄所致的良性氣道狹窄,也可用于氣管內腫瘤阻塞或氣管外腫瘤壓迫所致的氣道狹窄,后者可緩解患者呼吸困難的癥狀,為進一步進行化療或放療提供時機。

參考文獻

[1] 王瑞,韓建京.經支氣管針吸活檢對肺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內鏡雜志. 2013,5(11):114-118.

[2] 魏桂珍,孫慨,張杰.老年人原發氣管惡性腫瘤4例報告[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0,13(2):90-96.

[3] 黎鰲,楊宗城. 黎鰲燒傷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171-177.

[4] 黎鰲,楊宗成. 燒傷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374-403.

[5] 陳意生,史暴泉. 燒傷病理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341.

[6] 唐曉熹,袁克儉,史濟湘. 吸入性損傷應用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的評價[J].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志,1989(1):17-19.

[7] 劉志國,岳茂興,李軼. 嚴重燒傷院外和急診處理策略[J].中國全科醫學,2004(24):1809.

篇7

[關鍵詞] 上呼吸道狹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CT-MPR呼吸道測量

[中圖分類號] R7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08-000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CT-MPR respiratory measurement in the location diagnosis of upper airway stricture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Methods From May 2012 to April 2014, 4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 3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upper airway obstruction sleep apnea syndrome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43 cases of healthy peopl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spiral CT scan from the top of nasopharyngeal to the inferior border of the cricoid cartilage, the index of the 4 plane in patient’s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such as cross sectional area,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were measured by the technology of MPR image processing, the measured values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of the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1 and experimental group 2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cross sectional area of the lingual region, uvula region and posterior region of the soft pal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in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Upper airway stricture;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CT-MPR respiratory measurement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又稱OSAS,屬于中老年群體多發病。據相關報道顯示,無論上呼吸道的舌后區、懸雍垂區等任何區域發生阻塞或狹窄現象,均可誘發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如患者上呼吸道狹窄部位定位不明確,其采用UPPP(懸雍垂腭咽成形術)治療的成功率僅為50%,重新對手術失敗病例的狹窄部位進行定位診斷發現,手術失敗患者上呼吸道有多處狹窄[1]?;诖?,術前正確估計OSAS患者的上呼吸道狹窄部位,對實現對癥治療、提升手術成功率極其有益。經螺旋CT對OSAS患者自鼻咽頂部至環狀軟骨下緣進行平掃檢測,同時采用MPR圖像處理技術進行輔助測量,能夠精確測定出患者的咽壁厚度、會厭后區、舌后區及懸雍垂區、軟腭后區的橫截面積等[2]。既往報道顯示,OSAS患者與正常人的各CT呼吸道測量值有顯著的差異[3]。本研究基于既往研究所得出的上呼吸道CT測量正常值范圍,觀察對比OSAS患者與健康人的CT掃描測量結果,以分析CT-MPR呼吸道測量在定位診斷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上呼吸道狹窄部位中的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的43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經PSG(多導睡眠監測)確診。其中,男34例,女9例;年齡23~57歲,平均50.05歲;體重49~82 kg,平均73 kg;臨床癥狀:憋氣、睡眠打鼾、疲乏無力、嗜睡等,將該43例患者設為實驗1組。選取33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發作時上呼吸道狹窄患者設為實驗2組,其中,男24例,女9例;年齡25~58歲,平均51.15歲,體重47~78 kg,平均72 kg。另選取43例健康人為對照組,其中男30例,女13例;年齡21~58歲,平均53.05歲;體重51~79 kg,平均69 kg;均無呼吸性疾病、睡眠性疾病。

1.2掃描方法

使患者取仰臥位,經螺旋CT對所有處于清醒狀態下的患者自鼻咽頂部至環狀軟骨下緣進行平掃檢測,另對實驗2組患者實施睡眠期掃描,掃描層厚:5 mm,以確定上呼吸道狹窄部位(睡眠呼吸暫停發作)。掃描后,采用MPR圖像處理技術進行輔助測量,觀察平面參照既往研究報道中的上呼吸道解剖分區平面(會厭后區、舌后區、懸雍垂區及軟腭后區)[4],如圖1~3所示。

1.3測量指標

測量指標包括上呼吸道各平面橫截面積、咽后壁軟組織厚度、咽側壁軟組織厚度及呼吸道左右徑、前后徑。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4.0,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或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實驗1組與對照組各平面橫截面積、前后徑等CT-MPR測量值比較

由表1可知(其中實驗1組簡稱為1組,實驗2組簡稱為2組),實驗1組的舌后區、懸雍垂區及軟腭后區的橫截面積及4個平面左右徑、懸雍垂區前后徑均比對照組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實驗1組與對照組咽側壁及咽后壁軟組織厚度CT-MPR測量值對比

由表2可知,實驗1組4個平面的咽側壁軟組織厚度比對照組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實驗2組與對照組各CT-MPR測量值比較

對實驗2組33例研究對象進行睡眠期CT檢查,確定了該組患者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發作時上呼吸道狹窄部位,檢出狹窄平面59個,部分患者有多處狹窄部位,會厭后區及舌后區、懸雍垂區、軟腭后區狹窄者分別有11例、11例、17例、20例。將該組33例患者的上呼吸道各CT測量值與對照組比較,由表1、2可知:在4個平面中,實驗2組與對照組的各平面橫截面積及前后徑、左右徑測量值均有明顯差異(P

2.4實驗1組與實驗2組各指標超出正常值的情況比較

根據既往報道的各平面指標的CT測量正常值標準,對實驗1組與實驗2組各測量值超出、未超出正常值的情況進行測定與比較[5]。結果顯示:兩組各平面橫截面積陽性率(低于正常率)有顯著差異,兩組會厭區、懸雍垂區的左右徑陽性率差異明顯,兩組舌后區前后徑陽性率有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發生機制與上呼吸道狹窄密切相關。為了提升手術成功率,術前應正確對患者上呼吸道狹窄部位進行定位。既往報道顯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的上呼吸道各指標CT測量參數與健康人有明顯差異,本研究實驗1組與對照組的比較結果也再次證實了這一觀點。但組間數據分布具有較大的交叉區域,難以參照對照組健康人的正常值范圍對阻塞性睡眠暫停呼吸綜合征患者的上呼吸道狹窄部位進行正確定位[6]。

為了探討上呼吸道CT-MPR測量在定位診斷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上呼吸道狹窄部位中的價值,筆者借助MPR圖像處理技術,對實驗2組33例研究對象進行睡眠期CT檢查,確定了該組患者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發作時上呼吸道狹窄部位,部分患者有多處狹窄部位,會厭后區及舌后區、懸雍垂區、軟腭后區狹窄者分別有11例、11例、17例、20例。將實驗2組中59個實際出現狹窄的平面于清醒狀態下的CT-MPR測量數值與對照組的43例健康人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在4個平面中,實驗2組與對照組的各平面橫截面積及前后徑、左右徑測量值均有明顯差異(P

為了更直觀、明確地了解CT-MPR測量在定位診斷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上呼吸道狹窄部位中的價值,筆者根據各平面指標的CT測量正常值標準,對實驗1組與實驗2組各CT-MPR測量值超出、未超出正常值的情況進行測定與比較。結果顯示:兩組各平面橫截面積陽性率有顯著差異,在實驗1組的172(43×4)個測量平面內,其陽性率與實驗2組的59個測量平面的陽性率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李樹華,董莘,石洪金,等. CT測量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上呼吸道狹窄定位診斷中的意義[J]. 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2,37(2):133-136.

[2] 李樹華,石洪金,曲勝,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舌后區上呼吸道CT測量[J].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2,37(6):415-417.

[3] 黃映紅,翟錦明,劉毅生,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CT測量上呼吸道狹窄定位診斷的觀察[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3,19(5):423-426.

[4] Zhou X,Wang J,Liu J. The study of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64-slice CT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in Müller maneuver[J]. Lin Chung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2013,27(3):139-143.

[5] Fong S Y,Ho CK,Wing YK. Comparing MSLT and ESS in the measurement o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syndrome[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5,58(1):55-60.

[6] Swagata Khanna,Sunil KC,Mahamaya Prasad Singh. Prevalence of symptoms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in children undergoing routine adenotonsillectom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2012,5(11):99-104.

[7] Suzuki Shigeru,Machida Haruhiko,Tanaka Isao,et al. Measurement of vascular wall attenuation: Comparison of CT angiography using model-bas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with standard filtered back-projection algorithm CT in vitro[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81(11):3348-3353.

篇8

目的總結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患者圍術期的護理經驗。方法回顧性分析并總結80例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患者術前準備、術后病情觀察、常見并發癥的護理及健康指導。結果80例患者術后頭暈、肢體麻木等癥狀緩解或消失,神智、語言功能均明顯改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停止或發作次數明顯減少。隨訪3~12個月,患者術后恢復良好。復查頸動脈超聲示頸動脈通暢程度良好。結論專業化的護理能有效預防和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手術效果,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頸動脈狹窄;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護理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是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最常見原因,多見于中老年患者。醫學研究顯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已成為治療重度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金標準[1,2]。本院綜合神經外科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80例,施行外翻式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手術過程順利。通過術后病情觀察及護理干預,臨床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本院綜合神經外科收治的80例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狹窄程度均為70%~99%,所有病例均經頸部血管多普勒超聲、經顱多普勒超聲(TCD)、頭頸部血管造影(DSA、CTA和MRA)等確診。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齡52~83歲,平均年齡(66.34±4.22)歲。

1.2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施行外翻式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術前1周開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及降血脂藥物(阿托伐他汀鈣)。手術成功,術后TCD證實術側頸內動脈血流通暢。

1.3護理

1.3.1術前護理

1.3.1.1心理護理

頸動脈狹窄患者多數伴有一定程度的頭暈、偏癱、失語,且癥狀反復發作,對病情焦慮,對手術恐懼。醫護人員要重視心理護理,講解該病手術治療的意義和術后并發癥的預防措施,增強自信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度過圍手術期[3]。

1.3.1.2術前準備

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充分了解患者全身健康狀況。對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壓的患者監測血糖和血壓,指導患者正確服用降糖藥及降壓藥,注意飲食調節。使術前血糖、血壓達到圍術期的要求。

1.3.1.3安全管理

由于患者均有典型的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病史,護士要做好高?;颊叩淖岳砟芰Α⒌箟嫶布捌つw壓瘡的評分及預防措施,加強安全宣教,護士經常巡視病房,協助患者做好生活護理。

1.3.2術后護理

1.3.2.1生命體征監護

嚴密觀察患者神志、瞳孔、語言及肢體活動情況。持續低流量吸氧。術后24~48h血壓通常不穩定,過高易引起腦出血,過低易引起腦灌注過低,導致腦缺血。血壓過高時給予硝普鈉微量泵泵入,保持血壓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

1.3.2.2術區血腫或出血

小范圍血腫的患者出現局部輕度腫脹、疼痛。較大范圍的血腫會導致相應的壓迫癥狀,引起呼吸困難,反射性心率減慢或心搏驟停。術后傷口覆蓋冰袋,沙袋壓迫止血24~48h。加強引流管護理,保持引流通暢,妥善固定。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量。囑患者避免用力咳嗽、打噴嚏,減少頸部活動,以免出血。如出現氣道受壓梗阻,立即行氣管切開。

1.3.2.3及呼吸道護理

術后未清醒時去枕平臥,頭偏向健側,清醒后給予半臥位。術后2~3d病情平穩,可指導并協助其離床活動。早期離床活動可預防墜積性肺炎和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遵醫囑超聲霧化吸入,3次/d,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1.3.2.4飲食護理

術后6~8h全身麻醉完全清醒后如無嗆咳,協助患者飲水,給予低脂高蛋白營養豐富易消化的半流食,第2天可進普食。鼓勵患者多飲水,進食富含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1.3.3常見并發癥護理

1.3.3.1腦高灌注綜合征

高灌注綜合征易誘發腦水腫或腦出血。嚴密監測生命體征、意識、瞳孔、肢體活動及言語功能,判斷患者頭痛性質。術后血壓控制在120~140/80~90mmHg(1mmHg=0.133kPa),血壓過高立即通知醫生,除常規降壓藥物外,加用20%甘露醇、地塞米松及利尿藥,達到降血壓、降顱壓的目的[4]。

1.3.3.2頸動脈血栓形成

頸動脈血栓常發生于術后1周內[5],血栓形成后患者15min內會出現如煩躁、譫語、偏癱、昏迷等嚴重腦損害癥狀及體征。術后常規應用抗血栓形成藥物,用抗凝藥期間護士應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監測出凝血時間。

1.3.3.3缺血性腦卒中

密切觀察患者肢體活動情況,判斷有無視力障礙[6]。指導患者遵醫囑正確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

1.3.3.4顱內神經損傷

觀察患者有無聲音嘶啞、語言表達費力、聲調降低。有無進食及飲水嗆咳,同側唇溝變淺、鼓腮漏氣、Homer’s綜合征等表現。應用營養神經藥物和激素等,早期給予康復干預,減輕損傷[7]。

2結果

80例患者術后頭暈、肢體麻木等癥狀緩解或消失,神智、語言功能均明顯改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停止或發作次數明顯減少。隨訪3~12個月,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3小結

由于患者大多為老年人,多數合并高血壓及糖尿病。指導患者多食低鹽、低脂、低熱量、高蛋白飲食,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及粗纖維食物。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指導患者嚴格遵醫囑服用降壓、降脂、降糖藥。需要長期服用抗凝劑的患者用藥期間每月監測出凝血時,教會患者自我觀察有無出血傾向。根據檢查結果及時調整藥物劑量。指導患者生活要有規律,勞逸結合,保持心情愉快。鼓勵患者積極參與肢體、語言等康復訓練。術后3個月復查頸部血管彩超。如果期間出現視力障礙及頭痛、頭暈癥狀及時就醫[8]。綜上所述,專業化的護理能有效預防和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手術效果,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作者:宮翠姣 單位:大連市中心醫院

參考文獻

[1]NorthAmericanSymptomaticCarotidEndarterectomyTrialCollaborators.Beneficialeffectofcarotidendarterectomyinsymptomaticpatientswithhigh-gradecarotidstenosis.NEnglJMed,1991,325(7):445-453.

[2]HallidayA,MansfieldA,MarroJ,etal.Preventionofdisablingandfatalstrokesbysuccessfulcarotidendarterectomyinpatientswithoutrecentneurologicalsymptoms: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Lancet,2004,363(9420):1491-1502.

[3]顧巧華,朱燕,方蕓,等.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患者圍術期的護理干預.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4):40-41.

[4]董劍,紀紅.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進展.天津護理,2014,22(3):279.

[5]聶海英,劉揚,劉花.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吉林醫學,2012,33(22):4868-4869.

[6]楊靜,何羽翔.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護理.當代護士,2013(7):43-44.

篇9

鼻病毒

鼻病毒是引發普通感冒的最重要的病原體,約有30%~50%的感冒是由該病毒引起的,目前醫學界已經發現了鼻病毒的144個血清型,而新型的鼻病毒還在不斷地被發現中。該病毒最適宜在溫度為33℃、pH值為7.0的環境中生存,這一溫度相當于鼻腔、鼻道的溫度,因此鼻病毒一進入呼吸道,就很容易在鼻腔生長,引發感冒。該病毒不耐酸性環境,pH值為3.0時可迅速被滅活。鼻病毒主要通過接觸和飛沫傳播,經鼻、口、眼的黏膜進入人體,在鼻腔內增殖,潛伏期為一到兩天,發病時患者常見流涕、鼻塞、噴嚏、頭痛、咽痛和咳嗽等癥狀,體溫不增高或略有增高,病程一般在一周左右。因為感染該病毒以后身體產生的免疫力持續時間較短,因此常常發生再感染。

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一,該病毒對溫度很敏感,33°C時生長良好,但35°C時它的生長就會受到抑制,由于這個特性,所以冬季和早春是該病毒流行的季節。冠狀病毒可通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體外,經飛沫和接觸傳染,感染后潛伏期一般為二到五天,平均為三天。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15種不同的冠狀病毒毒株,不同毒株引起的臨床癥狀也不盡相同,典型的冠狀病毒感染呈流涕、鼻塞、不適等感冒癥狀。另外,也有報道說冠狀病毒還可以引起發熱、寒戰、嘔吐等癥狀。感染冠狀病毒后病程一般是一周左右,一般沒有后遺癥。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流行的SARS也是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它引起的則是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患者以發熱、干咳、胸悶為主要癥狀,嚴重者出現快速進展的呼吸系統衰竭,是一種新的呼吸道傳染病。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感冒的病原體之一,可通過手、污染物品和呼吸道傳播,每年冬季均有流行,感染后潛伏期為2~8天。據統計,4歲以上的人群,幾乎每個人都受過感染。成人和較大兒童感染后表現為普通感冒或氣管炎的癥狀,而學齡前兒童及嬰兒,特別是1~6個月齡的嬰兒感染后,癥狀較重,感染該病毒以后,支氣管和細支氣管壞死物與黏液、纖維等結集在一起,很容易阻塞嬰幼兒狹窄的氣道,導致嚴重的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甚至造成死亡。另外,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人體產生的免疫力不強,不能防止再感染,可造成反復發作的感冒或咽喉痛,就連母體通過胎盤傳給胎兒的抗體亦不能防止嬰兒感染,因此至今未有安全有效的預防疫苗。

副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無處不在,不過在外環境下不穩定,肥皂水就可以使其失去活性。該病毒往往通過飛沫或人與人接觸傳播,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接觸了人的眼睛、口、鼻黏膜后也會發生感染。副流感病毒可造成反復發作的感冒和喉嚨痛;也能引發嚴重的反復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比如肺炎、支氣管炎和細支氣管炎,常見于兒童、中老年等免疫力低下者。發病情況因病毒的血清型不同而各異,Ⅰ型副流感病毒除了引起感冒,還可引起嚴重的喉炎、氣管炎或支氣管炎;Ⅱ型與Ⅰ型引起病癥的臨床表現相似,但不嚴重;Ⅲ型是嬰幼兒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的主要病因;Ⅳ型引起的病癥較輕。

腺病毒

腺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胃腸道和密切接觸而傳播,還可通過手將病毒傳播到眼睛,消毒不充分的游泳池還能引起腺病毒感染的暴發流行。與其他病毒相比,機體對腺病毒的再感染能產生有效的免疫。正常的健康人一般具有多型抗體,母親的抗體能保護嬰兒免除嚴重的腺病毒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腺病毒后會出現咳嗽、鼻塞、咽痛、發熱、寒戰、頭痛和肌肉痛等典型感冒癥狀。另外,有些兒童感染腺病毒以后還會罹患肺炎。

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經飛沫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播,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流感的高發季節。流感病毒分為甲(A)、乙(B)、丙(C)三型,可引起人和動物的流行性感冒,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在引起人類流感流行史上最為重要,是反復流行最為頻繁和引起真正全球流行的重要病原體。甲型流感病毒又可根據H和N抗原不同,再區分為若干亞型,已鑒定出16個H亞型(H1~H16),9個N亞型(N1~N9),近一個世紀在人間流行的只有H1、H2、H3和N1、N2幾個亞型,比如2009年爆發的甲型H1N1流感就是甲型流感的一個亞型。乙型、丙型流感病毒至今尚未發現亞型。流行性感冒傳染性強,潛伏期為1~4天,往往突然發病,有發熱、怕冷、頭痛、肌痛、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和厭食等癥狀?;颊甙l熱可高達38°C~40°C,持續1~5天,小兒溫度往往比成人高,可發生抽搐。年老體弱、免疫力低下、心肺功能不全者和嬰幼兒感染后5~10天易發生細菌性繼發感染,特別是肺炎,常危及生命。

禽流感病毒

篇10

COPD(簡稱慢阻肺)是內科臨床中較常見的疾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其急性加重期主要表現為咳嗽的加重、咳痰量的增加、出現黃痰和(或)喘息,多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腦病等嚴重并發癥,死亡率較高。

筆者將我院自2007~2009年收治的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應用α-細辛腦注射液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其臨床觀察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患者來源于本院門診及病房,共60例,所有病例均根據2002年COPD診治方案確診[1]。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發病年齡49歲月蹉跎83歲,平均年齡58歲。病史10~36年不等。根據就醫先后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治療組3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癥狀、體征、病程及既往治療情況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對照組常規抗感染、氧療、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及平喘祛痰對癥治療;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α-細辛腦注射液治療,用法:α-細辛腦注射液24mg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藥物濃度為0.01%~0.02%,每12小時靜脈滴注一次,療程8~10天。

1.3治療過程中詳細記錄患者的癥狀、體征變化,治療前后行血、尿、糞常規及肝腎功、心電圖、胸片檢查,同時注意觀察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當P

2 結 果

2.1 療效標準顯效:咳、痰、喘及缺氧癥狀明顯好轉,肺部音基本消失或顯著減少。

有效:癥狀和體征減輕或有所好轉。無效:上述各項無好轉甚至惡化。以顯效及有效病例計算有效率。

2.2 臨床療效治療組顯效和有效率為96.7%,對照組8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不良反應治療組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

3 討 論

COPD臨床上病史較長,是一種不完全可逆的氣道阻塞疾病,急性加重時咳嗽加重、痰量增加、出現黃痰和)或)喘息、伴或不伴發熱、紫紺。COPD患者的支氣管纖毛運動極差,使已經變形狹窄的呼吸道被痰液堵塞,可導致感染頑固存在。因此,COPD的治療除控制感染、氧療等以外,關鍵措施之一是有效祛痰,尤其對老年體弱無力者,應以祛痰治療為主。由此使用有效的祛痰藥物在COPD急性加重期的治療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藥理研究表明,α-細辛腦注射液是從中藥石菖蒲揮發油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具有明顯的止咳、祛痰、平喘、鎮靜、解痙等作用,可選擇性興奮體內β2受體,對抗組胺、Ach,使支氣管平滑肌舒張,改善循環障礙:同時可引起分泌物的增加,降低痰液的黏度,改善膈肌的收縮力,使痰液易排出,有利于呼吸道的通暢及感染的控制[2]。α-細辛腦有明顯增強氣管纖毛運動的作用,從而達到明顯的祛痰止咳目的。另外該藥還能提高大腦皮質的電刺激閾,抵制電刺激的突觸傳導及癲癇性電的擴散,具有鎮靜作用。

綜上所述,α-細辛腦注射在臨床應用治療COPD急性加重期,是較為理想的有效藥物,使用方便,療效顯著,無明顯的不良反應,且不宜產生耐藥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