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硬件市場分析范文
時間:2023-10-27 17:52: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腦硬件市場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與對待軟件業的千般重視態度相比,微軟對于電腦硬件外設的心態,在很多人看來像在“玩”。但從近期開始,微軟要真干了。
2008年9月17日,微軟硬件2009財年新品會以全球同步的形式揭幕。作為硬件領域的“玩”家,每個新財年微軟硬件的新品總能讓人看到一些消費市場的新風向。僅這次形式就不同于以往任何傳統IT新品會,它由微軟和視頻網站酷6網共同推出。的全過程都采用了在線視頻直播方式,這不僅是微軟首次采用在線形式新品,也是整個IT業首次完全利用互聯網平臺推出新產品和新技術。
借助本次,微軟向全球公布了他們在新財年推出的最新概念產品:折疊鼠標、可拆卸鍵盤,以及集變形功能、視頻留言等特點的攝像頭等多個極具創新性的產品。在這當中,最不能忽視的還是微軟一項新的革命性技術――用于鼠標追蹤的藍影技術,它或將成為全球第4代鼠標追蹤技術的代表。
種種跡象表明,微軟已經知道單靠賣軟件賺錢的時代即將過去,它必須找出另外的生存途徑。而擴大在硬件市場的影響,無疑是一種新的嘗試。
用意深遠
微軟第一次進入硬件領域的時間可以追溯至1982年。當時,為了配合辦公軟件Office第一版的推廣,首款自有品牌鼠標問世。自此,這家以軟件聞名于世的企業,延續了通過硬件產品來提升自己軟件使用和服務便利性的作法。
“軟件和硬件相結合,只有微軟能做到天衣無縫。”微軟全球游戲硬件產品市場經理Bill Jukes在去年10月表示,如微軟的攝像頭可以結合Windows Live Messenger進行優化;Vista操作系統的放大和快速瀏覽功能則可以在鼠標上實現,大大提高了用戶的工作效率和體驗。
然而,過去26年中,雖然微軟一再強調自己是電腦外設硬件領域最具創新的企業,每年的研發投入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到2007年,僅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硬件年投資額已超過7億美元),但長期以來,外界對它的這項業務卻知之甚少。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不排除微軟可能認為這部分業務的利潤空間不大,而不愿全面進入。但在其牢牢控制操作系統這一利器的背景下,與其他廠商一起打造產業鏈顯然更具主動權,也更有前途。反觀其他企業,芯片巨頭英特爾也扮演了類似的角色,它雖然是全球第一款電腦主板的制造者,但并不壟斷這個市場,而是把主板作為樣板,引導其他主板廠商設計能夠有效發揮自己芯片特長的主板。最后的結果是,采納了這些主板的PC企業將會采用英特爾的處理器,因為這最能實現機器的最佳性能,改善用戶的體驗。
在電腦外設硬件市場上,優秀制造企業數量眾多,微軟能在自己的操作系統或其他應用程序編寫之時,配套一些使之操作感受更佳的樣板硬件,同樣把持著技術的至高點。
據悉,早在2006年3月30日的時候,微軟曾將一項關于鼠標和鍵盤的全新知識產權,以頒發許可證的方式向電腦外設第三方品牌和硬件制造商開放。這一舉動被認為直擊了合作廠商的“軟肋”,因為它們無法拒絕這些免費的技術,且微軟自己也會保護這部分知識產權。
主導硬件技術,使之更好地與自己的軟件相配合,這正是微軟硬件的戰略意義。
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戰略合作部硬件創新中心一位負責人日前坦誠,微軟所有的硬件中心都有三項主要任務――“推”、“拉”、和“影響”。他解釋說,所謂的“推”是指微軟總部把最好的技術和項目推到中國來,在把技術推給用戶之后,再將合作伙伴“拉”到微軟的平臺上。微軟硬件部門還通過把用戶反映的問題(如對視窗系統的期望)回饋給總部,使之能及時對硬件和平臺作出調整,從而擴大在目標市場的影響力。
硬件新思路
過去26年中,微軟的硬件業務一直扮演著軟件業務推手的角色,視窗操作系統也讓微軟統治了整個PC市場。但近幾年來,微軟的軟件業務開始出現波瀾,如開源系統Linux商業化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它的壟斷地位。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的逐步飽和,微軟在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領域僅憑借軟件升級已經不能保證足夠的利潤。于是,尋求新的用戶群和業務發展成了它應對市場變化的必然選擇。
諸多觀點認為,強化硬件市場的影響力將給微軟帶來的好處十分明顯:首先,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電腦外設硬件產品市場,年增長率保持在15%以上,鼠標、鍵盤、游戲手柄等產品生產全部移到中國的微軟能獲得一個新的利潤來源;其次,一些新的硬件開發(如機頂盒)面對的是一個新的龐大的用戶群體,微軟也可以彌補自己在這些領域軟件應用的空白。
今年7月,鮑爾默寫給微軟全體員工的一封郵件曾被媒體曝光。鮑爾默在郵件中指出,在PC和Mac的競爭中,微軟的銷售量相對于蘋果是30:1,而蘋果的興起與其提供給用戶更好的體驗分不開。鮑爾默意識到微軟需要改變,為此他已經放出風聲要在2009財年中推出多項相關戰略。
而在此之前,2008年6月,微軟“Windows體驗店”已經進入了家電連鎖賣場蘇寧。按照微軟方面的說法,體驗店主要展示和銷售微軟正版Vista、Windows、Office軟件等產品,并計劃在本年度為消費者提供100個這樣的數字生活體驗平臺。據悉,這些體驗店的終端設備全部采用微軟自己的硬件。
與以往依靠合作廠商硬件強化自己軟件的策略相比,微軟正在做出改變。
篇2
一直有做大野心的王振堂眼見宏離戴爾和惠普的差距越來越大,只好把目光盯緊在一位之隔的聯想。此前,在聯想成功收購IBM PC事業部后,宏無奈退居老4之席。臺灣人對此一直食不甘味。
2006年10月25日,在慶祝公司成立30周年的內部活動中,宏公司董事長王振堂明確提出,要“突破任何障礙,明年邁入全球前3大PC品牌”。這是臺灣PC企業首次言明了挑戰大陸聯想的戰略目標。與此同時,另一條更讓人吃驚的消息從宏中國公司傳來,該公司表示,臺灣總部正在對收購美國PC界排行第3的Gateway公司一事進行評估。
業界人士一致認為,若收購美國PC企業成功,宏將更有沖擊聯想現在地位的底氣,而世界PC產業現有秩序無疑將被重新改寫。那么,是什么導致宏在近期作出如此沖擊前3的決定?長期壓抑在王振堂內心的怨氣能夠一朝得解嗎?
堅持分銷守來甜果
是宏在歐洲的成功喚醒了他們沖擊世界前3的希望。
在全球最大的美國、中國和歐洲市場,宏率先拿下了歐洲市場。2004年,宏在歐洲市場捷報頻傳。宏全球總經理、意大利人蔣凡可?蘭奇憑借分銷模式,使宏筆記本和PC在歐洲市場從第5名和第8名分別躍居到第1名和第3名。宏在歐美市場由分銷商給工廠直接下訂單的經營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讓宏成為歐洲最大的筆記本生產商,同時,也成為當時全球第3大筆記本電腦廠商。
宏決定把在歐洲的成功模式復制到中國大陸。在此前的經銷渠道改革失敗后,他們在大陸的業績呈現低迷的態勢。有數據顯示,2004年宏在中國大陸的出貨量約為2.3萬臺/月(聯想同期的業績接近40萬臺),其筆記本的銷售也被擠出了前10名。王振堂曾在當年表示,是戴爾強勁的直銷模式讓他們跟風而走入了迷途。
2005年7月,宏把全國總權交給了并列南北的英邁和神州數碼。后二者成為宏在中國大陸的兩家總,負責向過去由宏直接供貨的國內103個渠道商供貨和管理,宏則成為品牌營銷公司。宏中國總經理賴泰岳表示,這種模式對廠商和分銷商的角色有了明確的分工,宏主管產品研發和品牌推廣,而分銷商全權負責物流和銷售。其經銷模式的核心就在于,最短的物流供應鏈以及由此帶來的最佳成本控制。
據悉,在宏成立30周年慶典上,王振堂指出,戴爾的直銷模式有些過時,因為電子零售商可以通過網絡銷售電腦硬件。他進一步表示:“從近年來產業變遷與消長可以看出,經銷模式已經蛻變且展現出它的優越性,取得了主流地位。”
市場數據顯示,2006年,在被業內普遍認為是銷售淡季的2月份,宏營銷額較2005年同期增長3.5倍,其利潤也比2005年同期增長了40%。
目前宏的筆記本月銷量已經由原來的1萬臺增長到4萬臺,臺式機和顯示器銷量的增長率也分別達到了20%和95%。
Gateway助宏當老3
聯想自2004年底收購了IBM PC事業部后,一躍成為世界第3大PC品牌;惠普與康柏合并5年后,也于近日終于超越戴爾成為全球PC老大而被證明結合成功。同時,與惠普和戴爾相比,無論聯想還是宏都與它們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爭奪第3成為宏明智的目標。對于宏來說,另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聯想是憑借收購IBM PC坐上老3之位的,因此宏完全有理由用同樣的辦法來實現自己PC第3的夙愿。
在中國市場前景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宏唯有保證在世界最大,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美國市場拿下相當的市場份額,才有“叫板”聯想的可能。因此,在王振堂的計劃中,收購一家美國PC企業成為宏棋局中的關鍵一步。恰在此時,經營不佳的Gateway公司進入了他的視野。
美國當地時間2006年11月2日,美國第3大PC制造商Gateway公布了其2006年第3季度財報:利潤同比增長21%。
表面上看Gateway利潤有大幅上揚,但卻掩蓋不住這家公司的困境。近年來,由于戴爾和惠普市場份額持續增長,使得這一美國PC老3的業務不斷惡化。所以,盡管面對的是上揚的利潤,投資者對該公司的發展仍不看好。Gateway也表示,目前正面臨來自Firebrand Partners LLC投資集團有關提高公司利潤率的壓力,上述投資集團持有Gateway10.7%的股份。2006年10月25日,Firebrand創始人思科特曾表示,Gateway應該出售。
Gateway對此作出回應表示,他們正在考慮大股東Firebrand的要求,此外董事會還在考慮清除“毒丸條款”的限制,以便于可能出現的收購。
對于Gateway的表態,資本市場表現出欣賞和欣喜之態,其股價不降反暴漲12%。這說明股東和資本市場都認為出售才是Gateway的最好出路。這種情形無疑為宏擬議中的收購鋪平了一半道路。
作為全球第4大PC廠商,宏的市場核心在歐洲,北美市場一直就是宏的短板。對于風傳已久的宏收購Gateway一事,宏董事長王振堂表示,宏主要是依靠自我成長機制,但只要有合適的機會也不排除以并購的方式提高整體競爭力,達到進入全球前3大PC品牌的目標。他表示,宏要等到“有互補性、有價值且有錢賺的公司”,才會并購。
對此,美國科技產業咨詢公司分析師 Rob Enderle指出,Gateway在美國6%的市場占有率可以彌補宏在北美市場的知名度,將“Acer”的產品和品牌傳遞給美國消費者,從而真正在北美市場扎根。
宏之難
賽迪顧問PC分析師表示,盡管宏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已位居第1,但要想進入全球PC前3,僅依靠歐洲市場和快速增長的美國市場仍遠遠不夠。臺灣元大京華證券分析師Calvin Wei表示:“Gateway不是全球10大電腦廠商之一,臺灣地區的廠商不會通過收購這樣一個品牌而贏利。”
市場數據表明,目前宏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聯想,它在2006年第3季度的銷售量同比增長了34.3%,而后者只有10%。事實上,宏的這一發展速度甚至也超過了目前全球前兩位的惠普和戴爾,其銷售增長率分別為15%和3.6%。
此外,市場情況也印證了分析師們的擔憂。2005年,宏在歐洲的筆記本電腦市場實現了銷量第一,然而進入2006年,戴爾和惠普等廠商紛紛采取積極價格策略,市場分析認為受此影響,宏在歐洲的增長勢頭將有所下降。
另一面,雖然宏進入中國大陸PC市場的時間很早,但其發展并不盡如人意。2003年以后,宏在大陸的筆記本銷量更是徘徊在10名左右。進入2005年,宏在歐洲實現了筆記本銷量第一的驕人業績,在大陸市場卻只有10萬臺左右的銷量。
蘭奇表示,目前聯想在中國大陸約50%的銷貨比重集中在臺式PC市場,這與宏以筆記本為主力有相當大的差異。他指出,宏在中國市場將強化臺式PC的布局。市場分析師表示:“論價格,(宏)沒有聯想、方正等本土品牌低廉,論知名度,沒有IBM、惠普和戴爾等品牌有影響力。同時,宏在渠道建設上也落后于聯想和戴爾。”
Gartner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第3季度,宏全球市場份額(按銷量計劃)同比增長33.4%,以5.9%排名第4,緊追以7.5%排名第3的聯想。惠普與戴爾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6.3%與16.1%,排在第一和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