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的經濟政策范文

時間:2023-10-30 17:33: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周時期的經濟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本單元簡介及設計總體思路

本單元主要是介紹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的古代經濟從時間上來看跨度非常大,歷經三個不同的社會制度和幾十個朝代,所包含的知識量非常巨大。而如此大的知識量在一個單元分為四課內容進行講解,在時間上很緊張,教學任務相對來說比較艱巨。要想順利實現教學目標,這就要求,一方面,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善于抓住重點,重視對知識點的梳理和進行系統化的講解,使得知識點能夠化零為整;另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指導學生積極利用自己之前學習過的知識以及身邊的學習資源,做好充分的預習工作。

二、教學目標

(一)了解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了解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和理解手工業發展的特點;了解古代商業發展概況,認識和理解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內容及其產生的影響,探究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的原因

(二)引導學生進行規律性的總結,使得學生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提升多方面的能力

(三)通過學習,讓學生領會和感受到中國古達的農耕經濟,并對今天的發展有所啟示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中國古代各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概況

2.手工業經濟、商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3.農業在整個中國古代經濟中占據的主體經濟形式的地位

(二)教學難點

中國古代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在不同時期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關系。政治與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

四、知識點梳理

(一)發達的古代農業

1.早前農業生產的出現

(1)起源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起源地之一,距今約一萬年左右,耕作方式主要以刀耕火種為主要方法。

(2)商周時期的農業階段

在農業工具方面以木制和石制的工具為主,如耒耜和石鋤、石犁,出現了青銅制農具。這個時期的人們懂得了開溝排水,耕作技術大大提升。農作物種類變得更加豐富,人們逐漸開始了定居的生活。

(3)中國農業的獨立發展時期

這個時期的農業發展自成體系,從而奠定了整個古代中國農業社會的基礎。

2.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農具上獲得了很大的進步

(2)耕作技術有了很大的提升

(3)耕作制度發生變化

(4)開始修筑水利工程,學會使用灌溉工具

3.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的特點

(2)小農經濟的影響

(二)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1.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

(1)冶金業

西周時期:青銅鑄造是商周時代的主要的手工業部門,商代的青銅器多為大件的禮器,而西周的青銅器則偏重于生活用具。

春秋戰國時期:創造了鑄鐵柔化技術,青銅鑄造工藝出現了金銀錯新技術。

魏晉時期:北魏相州的軍刀、百煉鋼技術成熟、灌鋼法發明。

唐朝時期:冶鑄業普遍采用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明朝中后期:以廣東佛山為代表冶鐵業生產規模擴大。

(2)紡織業

半坡氏族時期:產生了麻紡織業。

大汶口文化:絲織業獲得了進步。

商周時期:斜紋提花織物、刺繡的出現。

魏晉時期:織造機構的設立,吳國的八輩之蠶、蜀錦的出現。

唐朝時期:絲麻織品遍布全國,絲織品種類繁多,并吸收了國外的一些紡織方法和圖樣風格。

明朝中后期:蘇州出現了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絲織業手工工場。

(3)制瓷業

原始社會: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

商周時期:出現了原始瓷器。

魏晉時期:制瓷技術趨于成熟,以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為代表。

唐朝時期:唐三彩,為彩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南宋元朝時期:“瓷都”江西景德鎮的青白瓷聞名海內外。

2.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

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手工業受到鼓勵。

魏晉南北朝時期:遭遇摧殘。

隋唐時期:得以恢復。

兩宋時期:繼續艱難發展。

元明時期:棉紡織品數量增多,民間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

明中后期: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三)古代商業的發展

1.“重農抑商”下古代商業

“商人”的起源及其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歷程。

2.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

城市的形成和規模;不同朝代對城市的管理方式;各個時期的主要大城市。

3.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各個時期的對外貿易概況;對外貿易的范圍;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

(四)古代的經濟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變

不同歷史時期土地制度的演變概況及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2.“重農抑商”

重農抑商政策的概念、原因及影響。

3.“海禁”與“閉關鎖國”

政策出現的原因、影響。

五、教學思路設計

由于本單元內容量較大,所需的教學資料眾多,因此,在本單元,教師計劃利用多媒體工具進行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工具給學生在課堂上快速呈現課前搜集好的文字資料、視頻資料、圖片資料等,使得學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地吸引過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課的過程中,對于一些基本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活動。由于課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活動,因此,通過提問既可以檢查學生的預習狀況,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同時還可以節省課堂教學時間。由于有了多媒體工具的幫助和課前預習準備,課堂教學時間會顯得比較寬松,這時候,教師可以選取一些適當的課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以促進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思維活動的進一步深化。

六、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內容量較大,且知識點較為松散,涉及的知識范圍很大,如果單憑教師一人之力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因此,這課主要采取教師點撥,學生主體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包括課前的預習、課中的合作探究、課后的總結等等。對于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點撥,這樣,學生更容易消化,而一些較為簡單的內容則要求學生通過主動學習的手段來掌握。

篇2

一、全面整合學科知識

1.用通史體例整合歷史知識,增強歷史的時空感。

新的歷史教材(必修)是按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三大模塊來編排教材的,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培養出較強的時空感,因此按通史來整合歷史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按通史體例將教材整合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現代史五個部分。然后將每個部分按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模塊來整合。如中國古代史可以整合為:

2.用專題來整合歷史知識,構建學科主干知識體系。

近幾年高考試題中,無論是選擇題還是問答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根據某一專題挑選材料,然后依材料設計問題。因此按專題來整合歷史知識、構建學科主干知識體系也是非常必須的。

如中國古代史先秦和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征可以整合為:先秦(遠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時期;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對整個中國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政治方面:

(1)商周時期,王位、爵位實行世襲制;地方管理實行分封制,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王族內部實行宗法制。

(2)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出現了諸侯爭霸和割據混戰的局面;各國紛紛開始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

(3)秦朝統一后,中央實行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縣制,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4)漢承秦制,又有所損益。漢武帝時重用身邊工作人員,削弱相權,地方推行郡國并行制,又實行“推恩令”等措施,解決了王國問題。

經濟方面:

(1)生產工具:自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到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方式的轉變;漢代犁壁的發明和二牛一人犁耕法使牛耕方式發展。鐵犁牛耕成為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

(2)經營方式:經歷了從集體勞作到個體自耕農的發展過程,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的經濟形態。

(3)土地制度:經歷了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過程,封建土地私有制成為封建社會土地兼并現象的根源。

(4)經濟政策:從西周時期“工商食官”到春秋戰國時期大商人的出現;秦漢統一了貨幣,但秦漢時期歧視商人和實行專賣制度,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5)手工業:商周時期,青銅器盛行;漢代開始用煤作燃料冶鐵;秦漢時期,陶瓷絲綢遠銷歐洲,獲“絲國”稱號。

思想文化方面:

(1)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紛紛登場,提出各種治國方案和道德思想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2)秦漢時期,實行思想文化專制,西漢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納了法家、道家、陰陽家等眾多學派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學;漢武帝接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官方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3)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石氏星表》成為天文歷法成就的代表;《詩經》《楚辭》代表了當時的文學成就;戰國的帛畫浪漫而古拙。秦漢時期,以醫學、數學、天文學和造紙術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發展;“賦”成為主要的文學體裁;“印宗秦漢”的篆刻藝術產生。

3.用不同的歷史觀整合知識,培養多角度深層次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1)從文明史觀看,其主要內容有:

從橫向看,包括經濟文明(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政治文明(從人治、專制到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從迷信、愚昧到科學、解放)。

從縱向看,人類文明經歷了農業文明時代(新石器、青銅、鐵器)、工業文明時代(手工工場、蒸汽、電氣和信息)。

從范圍上看,可分為古希臘、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若干系統。

文明史觀的掌握一要注意不同文明類型的特點與主要成就。二要抓住兩個重點:農業文明時代的中華文明(古代)、工業文明時代的西方文明(近現代)。三要突破一個難點:政治文明史。以政治制度文明為核心,輻射物質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

(2)從現代化史觀的角度看,其主要內容有:

物質生產方式的改變――工業化、市場化、全球化。

民主政治體制的確立――民主化、法制化。

人們思想意識的演化――世俗化、理性化、科學化。

社會生活和風俗的演進――城市化、衣食住行現代化。

對現代化評價:現代化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需要人類在探索中糾正失誤。如工業革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工人生活惡化,女工、童工問題和環境問題等。

(3)從全球史觀看,其主要內容有: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初步形成、最終形成;世界經濟的體系化、制度化、全球化、區域集團化發展;中國古代文明對西方文明進步的影響及相互關系;西方近代文明對中國等落后地區的沖擊與這些國家的變化;中國對外開放歷程與和諧世界建設的主要舉措等。

(4)注意在不同史學觀理論的指導下多角度地審視重大歷史事件。

二、如何提高材料處理能力

通過前面知識的整合,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歷史思維能力都會有較大的提高。但要想高考得高分,還需要提高材料處理的能力。

1.仔細審題,帶著問題精讀材料。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材料解析題,仔細審題都是解題的前提條件。審題要做好“四讀”:一讀提示語,判斷是根據材料來作答還是結合所學知識來作答;二讀主干語,劃出材料中的主干知識,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三讀限定語,找準限定內容的時空范圍,有的放矢;四讀求答項,找準要求回答的內容。

2.把握命題意圖,弄清幾組關系。

首先是材料與設問之間的關系。據統計,70的主觀性試題都是要求直接從材料中提取答案,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帶著問題去讀材料,同時在閱讀時要時刻想著問題。其次是設問之間的關系。主觀題各設問之間往往是遞進關系,問題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直至推導出結論。在解答時不僅要注意各問之間的縱向聯系,還應關注其橫向關系。最后是材料與教材之間的關系。高考設計的材料再新,也都與教材有著密切的聯系,均是針對某一知識點而設計的,所以,再難懂的材料,也可以與教材中的具體專題對號入座。

3.提煉觀點,列出相應提綱,整合有效信息。

材料中體現出來的信息(包括顯性和隱性兩種)均顯現或隱于材料之間。這些信息需要去歸納、提煉、總結。然后依據總結、提煉的觀點,列出相應提綱,在列提綱時注重層次性。

材料一 ①歷代盛行的官營作坊,在明清時期受到沖擊。②江南城鎮附近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城中“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的情形亦載于史籍。③明萬歷年間,僅蘇州絲織業中受雇于私營機房的織工就有數千人,是官局的兩三倍。清初在蘇州復置官局,設機800張,織工230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機170張,機匠補充困難,而同一時期蘇州民機不少于3400張。④“家杼軸而戶篡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

――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

材料二 ①自中世紀晚期開始,鄉村手工業特別是毛紡織業在英格蘭東部、西部和約克郡地區快速發展。②商人發放原材料,回收產品,銷往海內外,這種新型的“鄉村制造業活動”被稱為“原工業化”。③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廠”,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16世紀初,紐貝里的一家毛紡織“工廠”雇傭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為婦女和兒童。海外市場的需求大大的刺激了此類“工廠”的發展,英國成為歐洲最重要的毛紡織產品生產和出口國,1700年毛紡織品占國內出口商品的70%。④棉紡織業作為新興行業隨之興起,其他行業也迅速擴張。機械化逐漸成為新的生產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歐洲大陸廣泛傳播。

――摘編自《劍橋歐洲經濟史》

材料三 包含著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的雇傭勞動是很古老的;它個別地和分散地同奴隸制度并存了幾百年。但是只有在歷史前提已經具備時,這一萌芽才能發展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恩格斯《反杜林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明清之際江南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中期以前英國工業發展的階段及階段性特征。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對恩格斯所說“歷史前提”的認識。

步驟一:整理設問,理清目標與路徑。

步驟二:概括材料,結合所學,得出關鍵詞。

步驟三:判斷觀點,尋找依據,做出論述。

觀點描述: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需要相應的歷史前提條件。

尋找證據

從材料看:材料一描述了中國古代手工業在明清之際得到發展,并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材料二描述了中世紀后英國手工業得到發展,不僅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而且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變。通過材料一、二的對比,材料三借恩格斯的言論做出結論: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需要相應的歷史前提條件。

從所學看:教材提到明清之際中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聯系以后的歷史看,卻沒有發展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原因在于專制主義制度的束縛。教材也提到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在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的刺激下,資本主義獲得長足發展。所學知識與材料信息基本一致。

篇3

當歷史老人緩緩步入商周時期,他頗欣喜地看到――

一位貧賤而尊貴的人物正向他走來,那就是姜子牙。

姜子牙,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金融戰略家,西周文、武、成王三代的主要政治、軍事宰輔。東海上(今安徽臨泉)人。后從其封地“呂”為姓,故曰呂尚。

姜子牙飽學,深明兵法戰策,但家極貧,大半生在窮困潦倒中掙扎。

他去殷商都城朝歌求仕,不成,乃輾轉赴陜西,落腳渭水茲源釣魚。

姜子牙釣魚是假,借垂釣等待他命運中的貴人――周文王的到來是真。

不信嗎?請看他那釣魚用的釣鉤,不是彎的,而是直的,且不放魚餌。

有人問其緣故,他半天懶得答理。倘若問得急了,他淡淡地說:“愿者上鉤。”

這就是婦孺皆知的姜子牙八十遇文王的故事前奏――“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文王西伯侯將外出打獵,命太史占卜出行的地點及吉兇征兆,太史經過占卜,對文王說:“所獲非龍非,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也。”

于是文王出獵,途經渭水之濱,果然遇見姜子牙在垂釣。

兩人一見如故,交談甚歡,周文王極為高興地說:“自從我的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果真是你啊?我的太公望之久矣。”故而姜子牙從此又號稱“太公望”。

于是,倆人一同坐車回城,周文王立封姜子牙為軍師。

80歲的姜子牙,終于遇見了能讓他一展雄才的周文王。

周文王(約前1152~約前1056),西周奠基人。姓姬名昌,季歷之子。季歷死后由他繼承西伯侯之位,又稱伯昌。在位50年。

文王建國于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而被囚于h里(今河南境內),相傳他在此根據伏羲氏的研究成果繼續演繹易經八卦。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劉向(約前77~前6)《說苑?政理》載,姜子牙在回答文王怎樣治理天下的詢問時,留下了一句經典名言――

“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之國富倉府。”

姜子牙認為,只有富民,才能真正稱王于天下;如果只富士人或大夫,則這個國家只能稱霸一時或僅能維持現狀;如果統治者只顧充實一己之府庫,很快就會亡國。

v觀史上的王朝更替,這無疑是當政者應銘刻在心的至理名言,違者已屢受歷史嚴懲。

姜子牙主張治國應富民,以達到強國目的;而富民的關鍵則要重視發展農業和工商業。

姜子牙主張富民是其愛民思想的自然延伸,同時也是從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得出的必然結論。

在姜子牙的輔佐下,文王表面上耽于游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發展生產,造福百姓;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終于三分天下有其二,遂自稱為王,即周文王,并將都城遷往豐邑――今陜西長安灃水西岸。

杜佑《通典?食貨八?錢幣上》載:“周制以商通貨,以賈易物。太公又立九府圜法。周官制太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幣、職金,皆掌財幣之官,故云九府。圜,謂均而通也。黃金方寸,而重一斤。錢圜函方,外圜而內孔方。輕重以銖。黃金以斤為名,錢以銖為重也。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疋。故貨寶于金,利于刀,流于泉,流行如泉。布于布,布于民閑。束于帛。束,聚也。”

姜子牙在輔佐文王治國時,按照周朝制度,以商通貨,以賈易物,在日益頻繁的貨物交換的基礎上,創立了歷史上著名而流傳久遠的姜子牙九府圜法――

所謂“九府”,指的是太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幣、職金九個政府管理部門,專門負責掌握調控財幣。

“圜”,均而通之意;圜法,指的就是貨幣制度。

查《周禮》“九府”之職能,就在于“通貨幣,易有無”。

姜子牙確立的“九府圜法”是一整套的貨幣制度:規定黃金方寸見方,重量1斤(約合現在的250克);錢之輕重以“銖”來計量;布帛寬2尺2寸為幅,長4丈為匹。

在姜子牙創造的貨幣體系中,以黃金最為寶貴,刀幣最為便利,人們使用起來就像泉水那樣周流不息,像布帛那樣分布在民間各地,像帛那樣可以卷束起來。

姜子牙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保證財貨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錢幣與布帛不斷流通,聚散適宜,無積滯,無匱乏。國以之富,民以之足。

姜子牙的財政經濟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的建立,不僅為周朝的經濟管理、經濟監督、賦稅收納、貨物保藏等完整嚴密的管理體系、管理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而且為齊國的強大,為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基礎。

姜子牙的生財之道、理財之策,即開源節流之制,是富民強國之道,為萬世治國興邦之正道,萬事不易之治道,故為萬世法。

就在大功即將垂成之際,中國歷史上的名君圣人――文王不幸逝去。

孔子稱周文王為“三代之英”,還感慨道:“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周文王逝,周武王繼位。

周武王姬發(約前1087~約前1043),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紂王所殺,故得以登上王位。

武王尊姜子牙為太師尚父,以周公旦為輔,繼續文王未竟的事業。

武王、姜子牙率領諸侯與商軍會戰于牧野,出師前,卜龜兆,不吉利,又趕上風雨暴至,諸侯們都很恐懼,惟姜子牙認識到機不可失,堅決勸武王大舉進兵。

果然打了個商紂王的措手不及。約公元前1022年,周、姜所率聯軍大敗商軍于牧野。

《詩經?大雅?大明》詩贊此事云――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譯為現代詩即是――

“牧野地勢廣闊無邊垠,檀木戰車光彩又鮮明,駕車駟馬健壯真雄駿。還有太師尚父姜子牙,就好像是展翅飛雄鷹。他輔佐著偉大的武王,襲擊殷商討伐那帝辛,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詩經?大雅?大明〉賞析》)

是時,商軍全線潰退,紂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臺。周武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朝代之一――周朝。

“‘散鹿臺之財,發巨橋之粟,大賚于四海,而萬姓悅服。’孔傳:‘紂所積之府倉,皆散發以賑貧民。’”(《尚書?尚武》)

“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命閎夭封比干之墓,命南宮括散鹿臺之錢,發橋之粟以賑貧弱也。”(《史記?周本紀》)

古典文獻中對周武王克商之后的利民壯舉多有記載,可見此事不虛。

“大賚于四海”之“賚”,賞賜、給予之意。大賚,即大規模賞賜物資、補恤天下也。

于是,一個強烈的對比形成――x殷紂王不顧天下蒼生的死活,橫征暴斂,“厚賦稅而盈鹿臺之實”,民心喪盡,火海葬身。周武王則將紂王從老百姓手中奪來的錢糧、物資,發還給天下老百姓,以順應天下民心。

如此一來,人心向背,生死存亡,誰勝誰敗,自然就立馬見分曉了。

周武王商紂、定鼎天下后,對功臣謀士和宗室進行了分封賞賜。

姜子牙被作為第一號功臣,封齊地,建都營丘――今山東臨淄東北。

姜子牙封齊之后,對齊地進行了精心的治理,經過一番艱苦的創業,齊國逐漸成為一個強大而富庶的東方諸侯國。

姜子牙輔佐西周文、武、成王三代成就大業,又是強齊的開國始祖,實無愧史家“佐天子為圣臣,治邦國為圣君”之譽。

歷代典籍都公認姜子牙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認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子牙作為軍事家,他討賊平亂,輔周滅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著書立說,實不失為中國兵家之始祖。

姜子牙作為政治家,他在治理周朝和齊國中所表現出來的順民富民、尊賢尚功、重視法紀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謀略,多為后人所廣泛效法和借鑒,既對齊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奠基性的影響,對中國影響亦巨。

姜子牙作為思想家,他的一系列思想哺育了英才,使齊國不同學說和文化發展有一個寬松的環境,最終孕育了戰國時代齊稷下學宮自由開放的學術風氣,開創出獨特的齊文化傳統,由此成為齊文化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