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0-30 17:57: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知識經濟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知識經濟的意義

篇1

【關鍵詞】知識經濟 企業經濟管理 困境 策略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之后,人類社會實現了從工業經濟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的轉變,這意味著人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中,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業的更新周期不斷變短,人們開始發現世界如此廣闊,又是如此之小。社會各行各業都要面臨知識經濟時代的考驗。包括我國企業經濟管理。本文以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我國企業經濟管理為主題展開探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二、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我國企業經濟管理面臨的困境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企業的經濟管理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改革。但是從目前來看,面臨知識經濟的挑戰,我國企業明顯準備不足,陷入了以下困境:企業組織結構僵硬

眾所周知,我國大多數企業都是以職位分層次、以職能分部門,并以規章制度為主體,管理嚴密、分工細致。這樣做有利于管理,但是卻阻礙了企業部門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挫傷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的知識被局限在部門之內。

(一)激勵制度落后

如今,我國大部分企業還是采取以崗位定工資的傳統激勵模式,這種有錢大家一起分的分配方式雖然體現了員工的合作精神,但是并不能對員工的知識運用和發明創造進行肯定,從而不利于激發員工去主動創造知識。

(二)員工的思想觀念不夠先進

企業員工普遍存在這樣一種思想,就是對自己所擁有的知識進行保密,生怕知識交流之后,自己會失去擁有這種知識的“特權”,進而失去在企業中的地位。這種落后的思想觀念嚴重阻礙了先進知識在企業的傳播與交流。

(三)企業的物質技術基礎薄弱

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對企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管是硬件方面,還是軟件方面,我國企業都應該緊跟時展的步伐。但從目前來看,我國很多企業沒有建立自己的內網和外網,也沒有建立信息數據庫,這樣的情況不利于整個企業進行知識創新。

三、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如何創新我國企業的經濟管理

要想真正使我國企業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取得長足的發展,關鍵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企業內部要建立彈性的網絡組織

要加強企業內部的溝通與交流,就應該弱化企業內部金字塔形的職能分工,以此弱化各個部門之間的條塊分割。為此,企業要建立彈性的網絡組織,使廣大員工能夠跨時空地通過企業內外網進行學習與溝通。如果企業中出現什么問題,可以臨時組建在多個領域工作的人才組成特定工作任務組,共同解決問題。另外,企業還要加強與社會的聯合,在特定工作任務組中也可以聘請非本企業的社會上的專家,一起啟發智慧,進行經濟管理。

(二)改革激勵制度

為了激發員工進行知識創新的主動性,企業應該將員工的知識看作一種可投入的元素,而給員工支付一定的報酬。以全國知名企業華為公司為例,公司規章明確規定:“我們以知識、勞動和資本來創造公司的全部價值?!边@條規定充分說明,只有對員工在工作中投入的知識予以充分的肯定,才能不斷激發員工進行知識創新的動力。

(三)對知識進行專門管理

為了促進企業員工能愉快、輕松地進行知識交流與溝通,企業應該堅持個體參與、明確原因與熟悉規則這三個原則來對知識進行專門管理。知識是一種無形資產,對企業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建立專門的知識管理部門,監督知識在企業內部的流向和使用,這樣才能發揮知識對企業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四)改變企業的營銷戰略

我們都知道,在知識經濟時代,產品的物質含量所占產品價值的比例會不斷下降,同時知識價值含量會不斷那個,從而導致產業沒有壁壘保護,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所以,企業要改變營銷戰略,不斷研究科技的發展,力爭找出潛在的競爭對手和企業商機。簡言之,企業要立足于市場,扎根于市場,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取得長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五)企業要搞好市場創新

企業要重視開拓和占領新市場,將新產品及時推到市場上去,提高市場份額,擴大市場占有率。通過存量資產的流動和重組,對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建立一個企業資本運作速度快、資金流量大、生產和經營實力強、與政府溝通渠道多,以及與國內外企業聯系廣和信譽好的高水平的企業。

四、結語

知識經濟的到來已經成為一個事實擺在我們眼前,知識經濟能夠引起全球性的產業結構大調整,帶動資金的大轉向,使企業經濟管理向高新技術產業靠攏。因此,我國企業要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意識到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在內部要建立彈性的網絡組織,改革激勵制度,對知識進行專門管理,同時還要改變企業營銷戰略,這樣才能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沈莉莉.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濟管理模式[J].中國城市經濟,2011(18).

[2] 文艷.淺談施工企業工程施工成本[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1(09).

篇2

【關鍵詞】知識經濟 國際貿易 影響 對策

前言:不同于工業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具有決策知識化、發展可持續化等特點,其本質是知識與經濟的高度融合、滲透及互相促進。面對新時代,國際貿易傳統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趨勢,我國作為國際貿易中的一員,只有積極轉變傳統觀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才能夠在國際貿易格局中占據主動地位,爭取話語權,并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經濟利益。因此,加強知識經濟對國際貿易影響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一、知識經濟概述及其對國際貿易產生的影響

知識經濟主要是指在知識與信息資源耗竭、環境危機加劇基礎上,科學、合理利用現有資源,開發尚未利用的自然資源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資源的一種經濟形態。知識經濟特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資產投入無形化特點,知識經濟主要將無形資產作為投入基礎,依靠知識、智力等投入,在社會發展中,擁有更多知識的人將獲得更高的報酬,知識強國概念深入人心;二是經濟決策知識化特點,知識經濟將知識決策作為導向,經濟決策和管理知識化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知識經濟對國際貿易產生的影響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商品結構方面。與工業時代完全不同,服務與技術貿易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要內容,知識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為此,服務與技術等將知識產品作為主要交易對象的貿易將會迅速發展,在大環境影響下,將會朝著規范化、規?;较虬l展。

第二,貿易自由化進程加快。受到高新技術的主導,經濟活動流動性加快,貨物、勞務及資本等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更加便捷,使得規模日趨擴大。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和聯系日漸緊密,任何國家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尤其是隨著關稅壁壘的取消,國內外市場區域一體化,市場競爭逐漸演變為世界市場競爭[1]。正因如此,全球范圍內的經濟一體化與貿易自由化進程隨之加快。如21世紀初期20年間,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參加了屬于各自的區域性集團。

第三,貿易方式方面。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滲透及推廣,使得國際貿易方式逐漸由傳統方式轉向網絡貿易、電子商務等方式。網絡貿易作為整個交易過程,涉及交易磋商、簽約等多個方面,大多數通過全球電信網絡完成。且交易產品呈現數字化趨勢,如金融服務、網絡娛樂等,而實物交易中的簽約等環節也朝著網絡化方向發展,實物交付在具體地點進行。網絡貿易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下國際貿易的主要方式。

第四,貿易政策方面。由于時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被重新定義。對于對外貿易而言,各個國家和地區為了發展經濟,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貿易政策[2]。且隨著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日漸密切,自由貿易政策將成為主流政策,同時,國家為了保護知識產權,還應積極實施保護貿易政策。從本質上來看,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二、知識經濟時代下,推動我國外貿發展的有效對策

(一)提高我國知識經濟水平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應重新審視全新的時代,了解其對國際貿易產生的影響,轉變傳統觀念,增強自身緊迫感與使命感,并采取政策等多個手段,積極應對新時代的挑戰。切實立足于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制定戰略性發展目標,適當增加資金、人才等資源投入,大力提高知識經濟水平,為發展對外貿易提供堅持的保障。

(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眾所周知,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經濟時代下的產物。我國要想應對國際貿易帶來的挑戰,應從自身出發,大力發展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并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調整和優化,積極創新產品,提高產品知識及技術含量,搶占更多市場資源[3]。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能夠提高我國出口產品質量、水平,優化我國產品結構,使之逐漸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產品,以此不斷提高我國外貿經濟收益。

(三)大力推廣電子商務

網絡及電子商務以其自身優越性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下貿易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國應大力推廣電子商務,具體需要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方面應從宏觀角度,對電子商務進行整體規劃和布局,加大對電子商務的宣傳力度,引導網絡貿易健康發展。適當增加投資,改善網絡硬件環境,加快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網絡,為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要加緊出臺相關法律制度,規范網絡貿易行為,創建良好的網絡貿易發展環境。另一方面,企業管理者要樹立現代貿易理念,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加強對技術人員的培養,建立高素質技術人才隊伍,同時,積極借鑒和學習跨國公司先進經驗和技術,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探索一條適合企自身發展的高效率、低成本網絡商業發展模式。

(四)調整我國產業結構

科學技術是知識經濟時代下,對外貿易決勝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國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樹立創新意識,加強與高校及科研組織的合作,充分挖掘創新型人才。重視科技成果的推廣及應用,調整我國產業結構,將高新技術引入到生產過程中,促進我國產品結構升級換代,爭取在知識資源形成、積累等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提高產品競爭力[4]。國家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主體,應出臺相應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產業改變發展方向,并采取稅收、信貸等政策手段,促進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快速發展,適應知識經濟時展趨勢。

結論:根據上文所述,為了有效應對知識經濟時代帶來的挑戰,我國應明確認識外部和內部環境的變化情況,積極調整對外貿易戰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從多個角度入手,提高我國綜合實力,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參考文獻:

[1]余長林.知識產權保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研究述評[J].經濟評論,2013,01.

[2]張靚.論知識經濟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與對策[J].商業經濟,2010,02.

篇3

【關鍵詞】知識經濟,產業結構,調整

1、概述

21世紀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世紀,以知識生產、分配和消費為基礎的知識經濟的出現,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乃至思維方式帶來深刻的影響。知識經濟作為一種以不斷創新的知識為主要基礎發展起來的知識密集型和智慧型經濟,它強調勞動者創新素質是整個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因素。知識經濟與我國產業結構之間的矛盾極大地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成為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策略中的一項關鍵任務。

2、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特征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知識創新的日益重要,建立和發展國家創新體系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出現了經濟的知識化的趨勢;同時,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靠制度、組織、管理創新,依靠科技進步,出現了經濟的知識化的趨勢。產業結構的轉換是遵循一定的規律的,它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的結果。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體力勞動和物質資源的投入相對減少,腦力和科學技術的投入相對增加。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而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為基礎,知識是科學技術之源,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知識是決定經濟發展最重要因素。

3.我國目前產業結構的特點

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國的產業結構總的現狀是第一產業現代化水平低,不適應大市場的需要。傳統產業科技含量低,結構不合理,結構的知識化水平低。農業落后的、粗放式經營距現代農業相去甚遠。第二產業的結構比較粗放和落后、內在質量不高,低水平重復多,高水平生產能力過小,缺乏成型的支柱產業,出口產品以量為主,優勢和特長不明顯,競爭力不強。工業制造業結構知識化、集約化水平低,沒有成型的高科技支柱產業群。我國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生產集中度低,集約化水平低。工業企業規模結構不合理,水平低下、缺乏合理的專業化分工。從我國工業整體上來看,我國還存在著工業生產工藝、裝備落后。第三產業雖有較大發展,但水平低、內部結構也不合理,交通通訊、金融管理、科技開發、信息等產業嚴重落后,內部結構不合理,知識化和信息化發展緩慢。

4、知識經濟時代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特點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我國的產業結構需要一種戰略性的調整。

4.1市場主導型調整。知識經濟是以高科技知識產業為主導產業的經濟,不僅使增長高質量,人均收入水平也穩定快速提高,從而導致了社會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消費方式、消費結構的變更。充分發揮市場的經濟杠桿作用和市場的自我調整作用,以市場經濟的發展為主導,產業結構的調整一切圍繞著市場的需求展開,要求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市場為導向,采取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機制,新辦法,統籌規劃,突出重點。

4.2結構升級型調整。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調整要促進結構升級。充分依靠科技進步、技術創新、發展新能源等知識和智慧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推動各種新興行業或產業的出現或結構升級。

4.3 動態型調整。由于人力資源充分保證,而且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積極活躍,使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科技進步速度加快。我們要保持現有的穩定,在前進中謀求發展,在發展中推進結構調整,在結構調整中保持快速發展,在發展中不斷創新。技術進步是影響產業結構的首要因素,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正相關,科技進步越快,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就越快。我們要勇于淘汰落后的生產力和生產體制,將體制和技術的創新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4.4 全面型調整。從而導致企業的生產、技術結構的變化,引起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加快各類要素、商品在國際間的速度,促進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現有的難以適應甚至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產業組織和技術結構等要加以改進或者淘汰。在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產品結構不合理,地區結構不協調,而不是簡單的某個行業、某個產品的問題,由此決定了我們的結構性調整是全面的、全方位的調整。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知識經濟,也加快了產業結構的全面全方位調整。

5、知識經濟為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5.1知識的迅速擴張和日益更新促進了高新技術發展迅猛,為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了可能。高新技術產業由于其高附加值有力地支撐著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增長。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快了知識的生產、傳播及應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識的生產是無窮無盡的,通過知識、信息和技術的投入,帶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使經濟可持續增長成為可能。

5.2知識經濟時代下知識成為主體資源,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知識資源與物質資源相比,具有非消耗性、共享性、非稀缺性、易操作性的特點。信息資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實物資源,形成了信息產業和知識產業。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作為經濟資源,在提高資源效率方面投資越多,獲取的邊際效益越多。

5.3 經濟增長推動了技術進步,同時加快了知識經濟的發展

5.3.1隨著經濟的增長和國民收入的增加,用于教育和科研的經費增加。教育投入的增加,培養了具有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的高級人才資本,而且培養了大批在技術的傳播和應用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實用性人才,縮短了科學技術產業化的周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5.3.2隨著經濟的增長,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為了在競爭中始終保持有利地位,就得不斷研究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從而加快了技術進步。

5.3.3隨著經濟的增長和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將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需求結構的變化,導致產品結構調整、資源的重新配置。所有這些調整,都要求有相關的新技術和新產業,從而促進了技術的進步的結構的調整。

6.結語

面對新經濟時代的挑戰,世界各國都在采取措施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我國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應該順應這一潮流,迅速進行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知識型產業,加速知識化進程,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依靠科技進步進行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參考文獻:

篇4

(一)關于演進經濟學及其范式的一個理論說明

演進經濟學是一門關于研究經濟行為演化的學科,而不是新古典經濟學所研究的關于存在的學科(賈根良,1999)。演進經濟學興起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當代高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社會經濟結構處于一種高度不確定的創新變遷狀態,主流經濟學無力解釋日新月異的社會經濟實踐的變遷勢態;另一方面,20世紀中葉以來認知科學、生物基因科學以及現代物理學中的不確定性理論、非平衡系統熱力學和耗散結構理論等自然科學理論的革命性進展,為一門新學科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論以及分析工具。演進經濟學由此出現和成熟。

沿著schumpeter(1912)開辟的研究方向,15近幾年來演進經濟學在技術創新、知識經濟、網絡經濟以及制度變遷等領域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了頗有影響的學術成果。相比主流經濟學,演進經濟學還缺乏精致和清晰的數學推演以及嚴整的理論體系,但我們同樣可以歸納出其獨具一格的研究范式。

演進經濟學的內核可概括為:社會經濟本質上是一個動態非均衡的演進狀態。具體而言,包括以下三層含義:(1)時間不可逆。演進作為一種過程首先是一個時間的概念,而流逝的時間本質上是不可逆的,是單向的,是無法重復與試驗的。時間不可逆決定了經濟系統演進的路徑依賴特征;(2)非最優與多樣性。在各種高度不確定的隨機因素擾動下,經濟演進過程是非均衡狀態,演進過程無法實現最優解。另外,路徑依賴以及隨機因素擾動決定了系統中個體之間的期望、偏好、能力、知識存量和認知模式等都將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別,從而出現個體行為的多樣性;(3)群體協同演進(coevolution)。生物學新的研究發展表明,施加選擇壓力并被生物所適應的“環境”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動態概念,既包括變化著的非生命方面,也包括變化著的生命方面。生物個體及與之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都是其環境的一部分,相互作用的生物之間“協同演進”并彼此適應而非“生存競爭”,是生物世界的普遍現象。經濟學家對演進概念的理解是有分歧的,但生態系統協同演進觀是生物學類比的演進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命題。

與內核相對應,演進經濟學的保護帶包括:不確定性、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備且非對稱分布。這里的不確定性是knight意義上的不確定性,才有了非均衡的演進狀態的持續存在;這里的有限理性意味著對最優解的否定,意味著多樣化世界的本貌;這里的信息不完備與非對稱分布表明了個體的異質性以及信息(知識)分布的差異性,意味著經濟個體獲利機會的不同。

演進范式的內核和保護帶,決定了演進經濟學對知識的應有關注及強大的經濟解釋功能。實際上,演進經濟學的最初發展是寓于schumpeter(1912)的創新理論之中的,演進經濟學的成熟是與創新(本質上指的是知識創新)理論的發展交織在一起的。新古典范式中被忽略或被內在排斥的關于知識的一些重要命題和原理,如知識創新、知識演進等問題在演進范式中得到了充分闡釋。

(二)演進經濟學對知識性質的深化理解

遵循演進范式,經濟學家們對知識問題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首先是對知識性質的深化理解。

1. 知識創新的高度不確定性與系統性。知識要素的復雜性、知識配置的特殊性以及知識作用于經濟的多層次性,決定了知識創新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不確定性的經濟世界中,這個特殊性主要表現為知識創新的高度不確定性。在schumpeter看來,這種不確定性就是knight意義上的不確定性。16與knight意義上的不確定性世界直接對應的必然是認知主體的知識創新的不確定性。知識是主體對外在世界的認知和主觀反映,知識創新是知識主體對不斷演進、變遷的自然界和社會經濟機體的認識深化。

知識創新的不確定性,導致了知識創新的系統性。不確定的知識創新屬含著高風險性和高成本。知識創新的持續、順利推進需要一種能夠有效規避風險的分攤機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契約安排。這樣,就需要社會經濟體系中的各個要素、各相關經濟主體、各契約組織之間的有機協調、配套以及緊密合作,充分發揮系統效應。由此,才有了freeman(1987)、lundavall(1992)、nelson(1993)等人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形成。同時,創新知識的應用、傳播、擴散與檢驗也必須依托于一個相對完善的經濟體系。總之,知識創新本身就是一個系統,也即知識創新具有系統性,而且,知識創新的系統性與知識創新的不確定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2. 知識的不可逆性。這里所謂的知識的不可逆,是指知識所有者對某種特定知識的學習、獲取、體驗、應用必須在而且只能在某種特定的時空狀態下進行,不同的時空狀態(這里所說的不同時空狀態是種區間意義上的時空,是可鮮明地予以辨認和區分的)決定著不同的知識積累與知識存量,也決定著不同知識應用的不同效果。換句話說,知識的不可逆性是指知識積累和知識應用的實驗的異質性,這種異質性是產生于知識主體對知識體驗的時空性。這既包括同一知識主體在不同時空中形成的知識的異質性,又包括不同知識主體之間的異質性。

知識的不可逆性表明了企業知識的異質性。不同的企業知識,依托于不同的知識所有者以及不同的契約組織載體身上,具有實驗意義上的時空性,也就是不可逆性,由此形成了企業的異質性。企業之間知識的異質性框定了不同企業相應的競爭行為以及戰略取向,進而決定了企業之間長期存在著的競爭優勢以及利潤獲取上的差別(劉剛,2002:第66頁)。正是因為知識的不可逆性,nelson & winter(1982)、penrose(1959)、prahalad & hamel(1990)等才把企業知識和能力的積累看作是企業競爭行為的基礎以及利潤的來源,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各自的經濟理論研究。

3. 知識的難言性。因為語言的抽象性和局限性,知識具有難言性。任何知識都含有無法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的成分,我們可以明晰說明的知識僅僅是人的知識當中可用語言交流的那部分,還有很大一部分知識是難言的,這種難言的知識也稱為隱性知識(polanyi,1962)。研究知識難言性的重要意義在于:(1)個體或組織的隱性知識是一種高度專用性的、難以轉移的且難以模仿和替代的非競爭性要素,這意味著經濟個體和組織具有是異質性;(2)知識的很大一部分是難言的,如何把隱性知識轉化為可以表述的、規范的顯性知識而加以利用就顯得相當重要;(3)隱性知識是難以直接通過市場交易來進行計量定價的,需要一種特別的定價機制。

(三)演進經濟學關于知識創新機制的研究

對知識性質的上述判斷、理解與解釋,為經濟學家們研究知識演進問題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演進經濟學家眼里,知識演進機制就是知識創新機制,而關于“怎么做的知識”的技術的創新與知識的創新二者并無本質上的差異。演進經濟學家們關于知識創新機制的研究主要是圍繞技術創新來展開的。在現有的文獻中,有關技術創新、知識創新機制的研究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 創新的動力源研究。schumpeter(1912)是最早研究知識創新動力源的經濟學家, 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他認為,不論是在經濟組織外部,還是在企業實驗室中產生的科學技術,都是創新的源頭,進而提出了“科技推動說”。 schmookler(1966)對此提出了異議。他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發現,創新與其他經濟活動一樣,也是一種追求利潤的經濟行為,要受市場需求的引導和制約。換言之,在刺激科技創新方面,需求比科技進步更重要,由此形成了“需求拉動說”。mowery & rosenberg(1979)則指出,供給和需求都是創新成功的重要決定因素,只是在不同產業中以及在創新的不同階段上,二者的重要性可能會有所區別,但是,無論如何,技術和市場都是創新成功的基本因素。對于創新而言,科技推動與需求拉動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補充、交互作用、缺一不可,這就是創新的“雙因素說”。

2. 創新的契約載體研究。marshall(1890)指出,知識是生產中最有力的發動機,而組織則有助于知識的形成。penrose(1959)則直接把企業的本質理解為在知識積累過程中不斷擴展其生產領域的機制,也即“企業是知識創新體”。在penrose看來,企業新知識的積累,就是以某種特定方式,把關聯的和正式的知識轉化為非正式程序化的富有針對性的隱性知識的過程。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就逐漸形成了程序化的決策機制,從而有利于企業管理者才能的充分發揮,有利于企業的健康成長。在penrose的基礎上,nonaka(1994)構建了一個企業內部知識創造螺旋的動態模型,在該模型中,企業知識創新與知識積累過程被具體描述為四個知識轉化模式,即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顯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組合以及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等,這四個模式互為一體、相互轉化,共同構成企業組織知識創新與積累的機制。

知識擁有狀況框定了企業知識創新與積累的幾率,進而決定了企業的成長過程。20世紀80年代初興起的企業能力理論把企業內生的知識和能力的積累看作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17其中,對企業的競爭優勢起關鍵作用的知識和能力被prahalad & hamel(1990)稱為核心能力,企業正是通過其特有的核心能力的積累及由此所決定的競爭行為或戰略來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和超額利潤的。nelson & winter(1982)的企業演進理論推動了這方面的研究。他們認為,在企業演進過程中形成的生產性知識和能力表現為組織“慣例”,慣例框定了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行動方式,決定了企業的競爭策略及其后果。同企業的核心能力一樣,表現為慣例的知識也是高度隱性、難以模仿和替代的。nelson & winter同時指出,慣例象生物進化理論中的基因,雖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慣例也要相應地作出調整,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慣例才具有生命力。

另外,teece、pisano and shuen(1990)的動態能力理論則從演進的視點具體分析了企業核心能力的更新等組織發展問題,這引起人們關于如何運用已有知識去開發新知識問題的研究。近年來興起的組織學習理論就是對此的發展和深化。組織學習理論的基本命題是:(1)企業知識創新的方向并不是隨機的;(2)企業內部學習的功能在于實現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順利互動轉化,這與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密切相關;(3)對于風險和不確定性都很高的創新技術而言,企業的外部學習也是至關重要、不可缺少的;(4)當代市場經濟中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是以經濟網絡為運營平臺的。

3. 創新的生態系統研究??疾靹撔吕碚摪l展史,20世紀60~70年代,關于創新過程,大多數學者認為:(1)創新的過程遵循發明—開發—設計—中試—生產—銷售這樣一種線性的過程,研究與開發、生產與銷售之間以及與創新相關聯的各類組織之間的信息流動是單向的,不是一種互動循環;(2)整個創新過程都是在企業內部進行的,企業是唯一的創新主體;(3)創新與擴散過程是可以明確加以區分的。隨著創新研究的不斷深入,許多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nelson and winter(1982)較早認識到,創新過程的長期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創新不是一種由發明到擴散的簡單線性模式,創新能力也不是僅限于企業組織。1987年freeman提出了國家創新系統概念,后經lundvall(1992)、nelson(1993)等人的努力發展為國家創新系統理論。該理論認為,創新是一種交互的學習過程,是不同主體和組織相互作用的產物;創新主體是一個系統,是企業、科研機構、教育部門、中介服務機構、供應商和客戶等所組成的復合體,企業創新離不開其他經濟主體的協作;創新活動是一種動態的、相互反饋的非線性過程;創新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創新與擴散是交織在一起的,擴散過程存在增量創新,而創新過程本身就是新思想、新觀念的擴散。

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研究了創新的生態系統性,但并沒有進一步研究生態系統的形成和創新優勢的機理問題。這則是當前頗為盛行的集群理論研究所關注的重點。saxenian(1994)、錢穎一(1999)、chong-moon lee、william f. miller 、marguerite gong hancock & henery s. rowen(2000)等學者認為,知識創新是一個生態系統,成功的創新需要一系列的環境條件。硅谷作為創新與創業精神的棲息地,是由多種要素共同構成的,如大學、研究機構與產業界的互動、不斷促進創新的風險投資機構、鼓勵創業的氛圍、流動的高質量勞動力等。這些要素之間構成了某種復雜的、動態的、相互依存的演進關系。williamson(1975)、dunning(1997)、porter(1998)、bresson(1999)等認為,產業集聚所形成的知識外溢與信息共享機制、降低交易費用的機制、互補性機制以及競爭機制等增強了企業的創新能力,而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又增強了整個集群的競爭優勢,由此形成了企業與集群網絡共進的產業經濟發展格局。

綜上所述,遵循演進經濟學范式,人們對知識性質以及知識創新有了更為透底的認識,知識的經濟學研究由此跨入了一個新階段。

六、知識經濟學范式:一個結論

經濟學家們對于知識的研究是依托于嚴謹的經濟學范式之中的,同時也是隨著經濟學范式的變化發展而不斷深化的。上文我們是以范式演進的角度來梳理既有的關于知識的經濟學研究文獻的,從中,我們可以形成一個極有意義的經濟學范疇——知識范式。

之所以能夠形成和提出知識范式范疇,理由有三:

第一,知識的經濟學研究的進展是極其鮮明地附著于、滲透于、深化于經濟學范式的演進之中的。從古典經濟學范式到當前的演進經濟學范式,都在不同的角度、層面與視點注入了關于知識以及知識經濟分析的理論傳統與綱領啟迪。知識的經濟學分析需要對現有的經濟學范式進行高度綜合與概括。綜合出創新,概括出新意,知識范式的提出,其要義即在此。

第二,從本質上講,知識范式是從屬于演進范式的,但又是可以從中相對獨立出來的。一般地講,演進范式可以解釋一切經濟行為以及經濟行為所依附的經濟運行機制動態變化的根本內涵與本質特征,它所關注的對象與要解決的問題是高層面的,同時又是具有高度抽象意義的。鑒于知識作為當代經濟運行的一個極為突出的生產要素的身份,有必要對知識配置、知識創新及其相應的運行機制等問題給予特別的關注和青睞。這方面的深入研究,需要一個獨立的范式。

第三,總體而言,經濟學家們對知識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知識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還不成熟,還大有探索的空間。提出知識范式范疇顯然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與理論生命力。

筆者認為,知識范式的保護帶是古典范式保護帶以及演進范式保護帶的自然延伸。具體包括:生產方式變遷的內生性、knight意義上的不確定性、有限理性與信息不完備性。

與保護帶相適應,知識范式的內核可概括為:關于知識配置的經濟耗散系統。這包括如下兩層含義:(1)它是一個經濟系統。一方面,知識分工以及知識本身的性質決定了知識要素配置是一個系統的范疇;另一方面,在各類生產要素中,只有知識才是一種附著在勞動者身上的,最為真實、最為內在的要素,而勞動者又是經濟運行系統各個層面的全方位的參與者。因此,知識配置系統與經濟運行系統是相互嵌套在一起的,知識要素是根植于經濟運行系統的基本因子,滲透在經濟運行的所有層面。研究知識配置,就必須研究經濟系統的各個層面;(2)這個經濟系統是個耗散結構。18經濟耗散系統指的是在開放的、非均衡的條件下,通過非線性機制、正反饋機制和有規律性地波動漲落而最終形成的一種自組織和自適應系統。耗散結構的意思表明,系統處于一種動態平衡中,在遠離均衡態的非線性區內,一個非常小的隨機擾動或漲落就會通過以上機制的作用而放大發展為一個整體宏觀的巨大漲落,使系統進入不穩定狀態,達到一定閥值后又通過自組織再上升到一個新的有序狀態,形成一種充滿活力的、螺旋上升的有序結構。我們認為,經濟耗散系統深邃地揭示了知識配置的內在屬性,也是對知識本質的準確概括。

近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史表明,一種經濟理論是否完美與慎密,取決于該經濟理論的研究范式。一個規范、成熟、嚴謹的研究范式具有強大的經濟解釋功能與廣闊的理論拓展空間。某種既定的范式(尤其是其內核)在一段時間內往往是確定的,甚至是剛性的,但建立在此范式基礎上的某個經濟理論卻具有相當的彈性與柔韌性,可以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發展而不斷拓伸。同樣道理,知識范式的提出,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學術界對知識的經濟學研究已經有一定的理論積累,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為我們對以知識為對象的經濟學理論研究提供了一個規范的討論框架。我們可以基于這樣的知識范式,循著前人的研究成果,直面當代知識經濟社會的新勢態、新景象,作出更新、更廣、更深的知識理論的開拓。這當中,筆者認為,如何全面透析知識范式的保護帶,深刻理解知識的本質與特征,從知識及其知識配置的內在運行機理等層面來認識和把握當代社會再生產方式,以及如何深刻領會知識范式內核,準確剖析知識利用、傳遞、學習與創新等問題,具有廣闊的探索空間。而現有的文獻在這些方面的研究顯然還不夠深入、不夠系統、不夠全面,尤其是在關于知識配置的經濟契約制度分析方面,現有的研究還相當薄弱,這當中大有可為之處。作個大膽的假設,筆者甚至認為,把關注的目光與重心聚焦于此,或許會成為知識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向,甚至可能引發一場關于知識經濟學的革命。

參考文獻

alchian, a., 1950,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8, 211-221.

arrow, k. j., 1962,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9, 155-173.

becker, g. s., 1964,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ecker, g. s., and murphy, k. m., 1992, “the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and knowledg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4), 1137-1160. 

coase, r.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 386-405.

coase, r. h., 1972, “durability and monopol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5(1), 143-149.

debreu, g., 1972, theory of valu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rucker,p. f., 1971,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guidelines to our changing society, london:pan books ltd..

edgeworth, f., 1881, mathematical psychics, london: kegan paul.

ellison, g. and fudenberg, d., 1993, “rules of thumb for social learn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1,612-643.

hayek, f.a., 1937, “economics and knowledge”, economica, 4, 33-54.

hayek, f.a., 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5, 519-530.

hayek, f. a., 1952, the sensory ord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night, j., 1996,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onflic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reps, d., 1990, a course in microeconomic the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ucas, r. e., 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 3-42.

marshall, a., 1920, principle of economics,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milgrom, p. and roberts, j., 1991, “adaptive and sophisticated learning in normal form games”,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3,82-100.

north, d., 1990, institution, institution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raghuram g. rajian and luigi zingales, 1998,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 387-432.

romer, p. m., 1986,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 1002-1037.

simon, h. a., 1957, “a behavior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9, 99-118.

williamson, o. e., 1975, market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illiamson, o. 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relation contracting, new york: free press.

哈羅德•德姆塞茨,1988:《所有權、控制與企業》,中譯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雷家骕、馮婉玲,2001:《知識經濟學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

卡爾•夏皮羅、哈爾•瓦里安,1999:《信息規則:網絡經濟的策略指導》,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馬克思,1876:《資本論》,中譯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托馬斯•庫恩,1962:《科學革命的結構》,中譯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西奧多•w•舒爾茨,1971:《人力資本投資》,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亞當•斯密,1776:《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

楊小凱、張永生,2000:《新興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伊姆雷•拉卡托斯,1978:《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中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

瓦爾拉斯,1874:《純粹政治經濟學要義》,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汪丁丁,1997:《知識沿時間和空間的互補性以及相關的經濟學》,《經濟研究》第6期。

篇5

    關鍵詞:知識經濟  綠色會計  會計核算 

    序言

    知識經濟浪潮下,各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了使人類經濟能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既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使經濟達到穩定增長,又不使社會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使人類同自然資源統一協調、保持良好關系和最佳狀態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不僅僅著眼于自然資源和諧利用的問題,更加強調在自然資源使用上的公平問題,這樣就必須把會計主體視野擴大到主體同環境之間的關系,將整個社會生產消費和相應的社會生態環境都反映到會計模式中,來計量和揭示會計主體的活動給社會生態環境帶來的經濟后果。這樣“綠色會計”就應運而生了。

    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度增長是以自然資源的高消耗為代價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隨著我國加入wto,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必須建立與世界經濟接軌需要的綠色會計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為我國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融資環境。此時,綠色會計的建立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綠色會計相關定義解析

    (一)綠色會計的定義與內涵

    綠色會計,又稱環境會計,是在環境資源惡化和修正傳統會計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指以自然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而展開的會計,它將會計學和自然環境相結合,采用多元化的計量手段和屬性,以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并運用專門方法,對企業給社會資源環境造成的收益和損失進行確認、計量、揭示、分析以協調企業與環境的關系,其目的在于改善社會資源環境,提高社會總體效益。出其內涵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綠色會計處理中,資源和環境具有“資本”性質,這種資本的價值在于能向人造資本轉換,隨著這一轉換,它自身價值也在逐漸減少。因此,綠色會計要計量這兩種資本的轉換過程,并確定最佳的轉換比率,以利于保護社會總資產的平衡。

    2、綠色會計會計處理不僅包括與企業直接有關的信息、基金與物質商品,而且包括與企業有關的自然界各種物質資料、廢棄物以及隨后的處理。

    3、綠色會計的創建需要企業財務管理增加綠色財務管理的評價指標,需要揭示企業對資源環境的責任,要求企業站在社會的角度,考評企業財務管理的業績。

    4、通過綠色審計,幫助企業采取措施保護環境,確保所有的環境政策符合要求,促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逐步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二)綠色會計的本質

    綠色會計是運用會計學、管理學、環境學、環境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生態學等學科體系中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采用多種計量手段和屬性,對企業生產活動中所涉及的環境要素及其結果進行計量、記錄、披露與評價的信息控制系統。

    (三)綠色會計的目標

    會計目標是建立和完善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石??傮w說來綠色會計目標分主要有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

    1、基本目標,綠色會計的基本目標是可持續發展。即在促使企業提高經濟活動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環境,努力提高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2、具體目標,綠色會計的具體目標是組織相應的會計核算,確認和計量會計在一定期間的環境經濟效益和經濟損失,盡可能為社會提供企業環境披露的有關信息。

    (四)綠色會計核算的內容

    綠色會計核算于傳統的會計核算,它更強調自然資源的消耗和有償使用,具體而言其核算內容主要有:

    1、自然資源損耗

    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資本”消耗成本。前者指企業在生產、儲存、運輸等環節中對自然資源超定額消耗的損失;后者指除人造資本以外的可用貨幣計量的自然資源。

    2、環境污染損失

    主要指由于資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廢排放等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損失,如農田,漁塘及淡水、自然景觀、工農業、居民生活區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其損失數據可根據賠償費及罰款按歷史成本原則計價,也可按避免或重置成本核算取得。

    3、環境保護支出

    反映企業對環境保護所作貢獻,包括在“三廢”處理、控制、補救和減少自然資源耗費,美化工作、生活環境的各項支出,具體可以通過以下賬戶來進行歸結核算。①投入資本;②業務費用;③研究與開發費用;④環保行政與規劃費用;⑤補救措施費用;⑥復原或回收費用。

    4、環境保護收益

    反映企業從環保中所獲取的收益。通過對收益的核算,為企業決策者提供環保支出效益情況,從而鼓勵與鞭策企業改善環保工作收益,它主要包括:企業利用“三廢”生產的產品及對這些產品減免稅收所得到的收益;企業的綠色產業計劃對各項投資的吸引;消費者因樂意消費該企業的綠色產品而導致的利潤上升,以及股票價格上升而帶來的收益;企業實施環保措施后所帶來的一系列無形資產、社會效益及政府獎勵。

    二、我國實施綠色會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迫切需要在會計體系中建立綠色會計,披露環境信息,推動政府和企業將環境與發展緊密聯系起來進行綜合決策,遏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一)我國建立綠色會計的必要性

    1、建立綠色會計是我國環境現狀提出的要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社會需求的膨脹,造成了自然資源被過度開采,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這從根本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往往過度開發和污染自然資源,從而加劇了我國資源與環境的惡劣形勢。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惡化,從根本上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而綠色會計則把維護生態平衡,優化生態環境以及解決其它資源生態問題當作自己反映和控制的對象。引導和監督企業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活動去保護資源,維護生態環境。

    2、建立綠色會計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從企業發展內部環境而言,我國傳統的企業發展模式是高投入低產出,即以原料、燃料的大量投入來推動產出。結果造成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過度消耗和過度污染,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態環境補償能力嚴重滯后,致使環境極度惡化,從而阻礙了企業自身的發展。企業與環境關來密切,社會環境的惡化直接影響到企業自身的發展,通過綠色會計核算,積極協調企業與環境資源的關系,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可使企業健康發展,從企業長遠利益看,只有增大環保投入,重視綠色會計,通過綠色會計核算,積極協調企業與環境資源的關系,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才可使企業健康發展。綠色會計的構建有賴于企業環境和資源意識的提高。

    從企業發展[論文之家外部環境而言,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清新的生活環境要求日趨強烈,保持良好的環境已成為企業健康發展中函待解決的問題。企業應該為環境污染特別是由它自已導致的環境污染承擔責任。如果企業為環境保護作出諸如治理污染、采用符合環保標準的新型設備、研制新型綠色產品,那么企業將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社會公眾會把企業環境會計報告作為他們就一個企業的形象作出評判的依據之一,甚至會由此而影響他們的購買傾向,因此企業將過去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變為追求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已是勢在必行。

    3、建立綠色會計是正確衡量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生產成本的需要。

    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在衡量國民生產總值時,未將社會環境資源作為一種資產列入資產核算,從而使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不能如實反映經濟發展速度,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不能如實反映經濟發展速度,在某種程度上虛增國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經濟福利。在衡量企業成本時,傳統會計只計算人造成本往往忽視不能計價的“自然資本”,使企業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獲取“私利”,虛增其利潤。對企業來說,由于未考慮生產給自然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社會帶來的危害,事實上內部損耗減少了,但費用轉嫁給了社會。而綠色會計通過核算企業的社會資源成本,在產品成本中加入環境資源成本,從而能較準確地核算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生產成本,促使企業挖掘內部潛力,降低生產成本,促使企業加快發明創造挖掘的步伐,使企業在少污染或不污染的情況下取得最大的產出,從而降低“自然成本”,維護社會資源環境。

   4、建立綠色會計是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經濟發達國家,都提倡或要求其企業對外披露綠色會計信息。作為我國企業要和國際現代企業制度靠攏,那么就必須建立自已的綠色會計體系,并對外披露,這樣有利于國外對我國企業的了解,更有利于國際間的經濟合作。 具體而言:

    ①大量外資進人中國,要求我國建立綠色會計體系。由于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其國內的一些污染嚴重、破壞、掠奪自然資源的企業和生產項目通過對外投資方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把發展中國家當成其“污染避難所”,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環境剝削”。我國只有建立了自己的綠色會計體系,要求外資企業公開、披露其綠色會計信息,才能使我國免于發達國家的環境剝削。

    ②建立綠色會計體系可以防止外資企業資本流失。綠色會計要求把企業利用的“環境資源成本”計人其產品成本,這樣就可以正確地計算出外資企業所獲得的利潤。

    ③建立綠色會計體系可以促進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我國企業到其他國家建立企業,應自覺地公開,披露其環境信息,只有這樣才能使對外經濟合作更持久,更具效益。

    5、建立綠色會計體系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和經濟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并產生良好的效益要依賴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是由于經濟活動效益與生態效益的聯系在最初階段卻表現的與實際情況相反,所以讓人們覺得似乎經濟效益的取得是建立在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基礎上是合乎情理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但是,由于企業是一個理性的組織,追求的是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它很難將眼光放得長遠,即使有一部分企業認識到這一點,由于生態建設和綠色會計持續運作模式單一,因此,靠一個或幾個企業的努力,也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我國的綠色會計需要在國家的宏觀調控、建立全國財政補償機制的基礎上實現。

    6、建立綠色會計體系是我國會計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經濟下會計不僅要為微觀經濟服務,而且要有助于宏觀經濟調控;不僅要考慮到企業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顧社會利益。綠色會計不僅只核算與企業直接有關的信息、資金與物質商品,而且對與企業有關的資源環境、廢棄物以及與生態環境的關來等進行反映和控制。其所提供的信息不僅有經濟性信息而且有社會性信息;不僅能為企業自身服務而且能為社會大眾服務。它是一種微觀自主、宏觀顧及的“微觀—一宏觀共振型”的會計模式,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有助于會計改革和發展。

    (二)我國建立綠色會計的可行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綠色會計的作用已經越來越明顯,在我國實施綠色會計的條件也已逐漸成熟,具備了實施綠色會計的可能性。

    1、我國實施綠色會計已具備了一定的會計環境

    我國先后制定了《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防治法》等一系列環保法律。除此之外,我國還頒布了一系列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有關的政策、方案和計劃??傊?,從會計環境的角度來說,這些法律、條例和政策已構成了綠色會計所需的法律規范環境,這表明綠色會計在我國的實施具備了一定的條件。

    2、我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為綠色會計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總結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我國政府和企業已經意識到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力布局、改善生態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特別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這些為我國綠色會計的建立和實施指出了方向。

    3、市場經濟的建立,為綠色會計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自然資源市場也開始逐步建立和健全。在自然資源市場上,國家或代表國家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是自然資源的所有者和提供者,勘察企業和開發利用企業作為需求方,購買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實現資源的有償使用,并通過價格機制來進行調控。另外,隨著企業對環境保護所負責任的社會化,企業要從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方面來考慮其經營決策和管理方法,通過加強對自然環境的核算來真正提高效益,這些都為綠色會計的實行創造了條件。

    三、我國建立綠色會計的對策

    建立綠色會計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而言至關重要,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得以實施的重要保證,建立綠色會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綠色會計的規范標準

    1、在《會計法》中增加綠色會計的內容

    將綠色會計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將它付諸實踐的最強有力的手段。自然環境是國民經濟的重要資源,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都有使用環境的權利和保護環境的義務。如果法律規定企業必須對受侵害的人群給予相應賠償,那么該賠償必然導致企業經濟利益流出企業。這樣,企業的環境行為后果就應該納入會計核算系統,就能通過財務報告反映企業環境事項的合法性、真實性、公允性得到真實反映。為此應該進一步完善會計法、環境法規,使企業綠色會計內容納入會計法,這是實施綠色會計根本法律保障,是將會計理論付諸實踐的最強有力的手段。

    2、完善會計準則。

    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成為綠色會計財務報告必須披露的內容,披露內容主要有:①環境問題類型企業關于環境保護的措施和方案;②企業自定的環境排放指標以及企業如何對待這些指標;③根據政府法律規定而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和按照政府要求達到的程度,環境保護措施對目前企業的資本支出和損益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的影響;④環境經常性支出的數字,已資本化了的數字及攤銷情況。另外在會計報表附注中還可揭示環保措施對目前企業的資本支出和損益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的影響,同時反映環境經常性支出的數字等內容。

    此外還要增強信息披露透明度。確定并公布重污染行業及重污染企業名單,對重污染行業的環境信息披露提出重點要求。建立全國性的上市公司環境報告數據庫,通過互聯網公布企業的環境信息。

    3、建立會計制度。

    會計制度依據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有關環境原則進行設計,使綠色會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會計人員掌握。

    (二) 提高企業環境和資源意識                                                                                                                     

    環境會計的最終目標是為了達到企業經濟效益、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全面豐收。必須提高企業環境意識,使保護環境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為環境會計的實施創造良好的主客觀環境。只有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像并加強對環境的有效保護,才能真正達到綠色會計的最終目標,從而使企業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需求的可持續發展之間協調一致

    (三)完善社會責任的考核體系,加強監督

    綠色會計主要是以企業為會計主體核算企業對社會資源環境的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不能全面、如實的進行揭示,因此,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應加強監督,包括行政管理、監督和專項環境審計等方面的監督。由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進行的專項環境審計,強化對綠色會計的再監督。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應根據國家有關的環保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會計法規、制度和準則,對企業綠色會計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實性進行審查與鑒定,以取信于社會公眾,強化國家宏觀調控,并促使企業加強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工作。

    (四)確立綠色考核和獎懲制度

    推行一項新制度必須以法律為依據,使其具有一定的約束強制性。一旦推行綠色會計制度,政府部門必須明確、強制性規定企業對環境資源信息做出最低限度的披露,通過獎懲制度將企業的自覺性和政府的強制性結合起來。但目前由于與綠色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所以應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做到獎懲分明,用環保罰款籌集部分資金,建立綠色會計研究基金,用于獎勵舉報破壞、污染環境和研究綠色會計、治理污染等的有功人員,從而推動我國綠色會計早日實現。

    (五)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

    綠色會計是由會計學、環境學、生態經濟學、可持續發展學等多門科學交叉滲透而成。復雜的、多元化的產權關系,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有全面、扎實的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因此,必須不斷提高企業財會人員素質,讓企業財會人員充分了解綠色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以及交叉相關學科知識,從而使國家有關環境政策能夠被嚴格執行,綠色會計實務工作能正確開展。

    四、結束語

    建立和實施綠色會計,不僅是一個會計問題,而且也是一個復雜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內容復雜,為此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緊制定綠色會計的規范標準,完善綠色會計的外部環境,加強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建立一套可行的監督機制。建立綠色會計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孟凡利.環境會計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廖洪.會計理論及其應用分析[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3王金葉.綠色會計初探[j].財會月刊,1997 ,(7) .

    4陳志強.初探環境會計的特性[j].財會月刊,1997,(10).

    5李祥義.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綠色會計的系統化研究[j].會計研究,1998 ,(10).

    6高如云.綠色會計發展方向初探[j].財會月刊,1998,(7).

    7朱學義.我國環境會計初探[j].會計研究,1999.(10).

    8李玲.關于綠色會計在我國未來發展的兩點思考[j].財會研究,1999,(1).

    9鐘云波.淺談建立綠色會計體系[j]. 廣州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8,(1).

篇6

[關鍵詞]荊棘鳥 女性自我意識 覺醒 女權主義思想

[中圖分類號]I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4-0074-03

引言

1937年6月1日,考琳·麥卡洛出生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一個牧業工人家庭,是澳大利亞當代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她的成名之作——《荊棘鳥》,自1977年問世以來,至今仍魅力不減。在小說扉頁,她寫下了一個源自古老凱爾特人的凄美傳說,“說的是那么一只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愿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后,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盵1]無數人都被書中凄美的愛情故事所打動: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位讀者,曾這樣贊譽它:“《荊棘鳥》是所有時代最偉大的愛情故事之一,堪與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愛情比肩”;黎巴嫩的一位觀眾稱贊它是“迄今寫出并拍成電影的關于失去愛的最美麗的故事”;英特網上的欄目主持人更給予了考琳·麥卡洛“我們將永遠熱愛她”的高度美譽。這是一個美麗而凄婉、令人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那么,追隨著麥卡洛的步伐,讓我們感受這“三只”勇敢的“荊棘鳥”是如何在充滿“荊棘”的“自我意識”之途,用“鮮血”捍衛自己的愛情和生命,最終實現了女權主義。

一、女權主義思想

在延綿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女性的代名詞永遠是“弱者”,她們總是需要依附于男性,才能得以生存,正如《圣經·舊約》創世紀中寫的那樣,耶和華用世界上第一個男人的肋骨創造了第一個女人夏娃,并說:“女人,你是男人的一根肋骨,你必須附屬于男人”。[2]長期以來,男人天生是統治世界的霸主,他們主宰著女性的一切。女性除了在家庭中充當“賢妻良母”的角色之外,一無是處。正因此,女性在父權制社會中,永遠處于附屬、被壓制的地位,任意遭受男人的隨意支配,女性的壓抑也順理成章地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直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世界才興起關于女性的運動及研究,彼時,女性“弱者”的形象,才作為獨立的人格個體,逐漸登上了屬于她們的歷史舞臺,并日益受到重視。

女性主義(又名女權主義)(Feminism)是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女權運動號召女性解放自我,尋求男女平等;而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即女性從對男性的順從和依賴,轉變成對自我的發現和認識的一個過程。麥卡洛筆下三代人生活的變遷,完美地吻合了女權運動發展的三個基本時期:前期——“萌動期”:19世紀末,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工業經濟的到來,生活在澳洲的婦女們,逐漸不滿父權社會對她們長期的壓迫和漠視,渴望擺脫傳統社會道德的束縛,紛紛踏上尋求改變命運契機的征途。這一時期,女性主義主要表現為 “愛情喚醒了沉睡的女性意識”,以克利里家族的祖母,第一代女性菲奧娜為代表;中期——“覺醒期”:20世紀初,女性自我意識在變遷中的覺醒,以克利里家族的母親,第二代女性梅吉為代表;后期——“成熟期”:20世紀五六十年代,女性主義要求突破“愛情婚姻自由”,走向“獨立”,以克利里家族的孫女,第三代女性朱絲婷為代表。從英國女權主義者為女性的生存困境大聲疾呼,迄今已逾三百年,上世紀20年代,雖然女性基本上得到了平等的政治權利,但在社會生活和人們的觀念中,女性與男性仍不平等。在此期間,很多優秀的女性作家通過她們的作品,為捍衛女性權利、爭取自由、平等的機遇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例如,在1963年,女作家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奧秘》,首次抨擊了西方傳統中“賢妻良母”的形象,立刻掀起了一場把婦女從“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的運動;西蒙波伏娃的著名論斷“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變成的”成為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出發點,為女性主義文學奠定了理論的基石;美國評論家瑪格麗·富勒說:“婦女所需要的不是作為女人去行動,去主宰什么,而是作為一種本性在發展;作為一種理智在辯解;作為一種靈魂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中無拘無束地發揮她天生的能力?!盵3]由此可見,在尋求女權主義的荊棘之道上,麥卡洛同千萬個優秀女性作家一樣,用自己的優美文字,吟唱著一首首曠世“神曲”。

二、克利里家族三只“荊棘鳥”的自我意識之旅

(一)第一只“壓抑、無奈”的“荊棘鳥”

作為家族第一代女性的菲奧娜,是最早將刺扎入胸膛的荊棘鳥,那根她為自己尋找的荊棘——有婦之夫帕克哈,一個為了權力與地位,拋棄了愛人與兒子的虛偽政治家。菲的一生都在為她短暫、痛苦的愛情付出著沉重的代價但卻從未后悔。為了愛情,菲毅然放棄了“貴族”身份,離開了她在新西蘭地位“首屈一指”“一個純正的英國教會出身的老世家”——“阿姆斯特朗家族”。[1](P19)麥卡洛這樣描述菲的出場:“她是一個非常端莊、相當漂亮的女人。她身段優美,盡管下身已經懷過六個孩子,但纖細的腰肢還沒有變粗?!盵1](P9)可見,菲的確是一個端莊美麗且有教養的女子。菲的貴族小姐身份,在她女兒、丈夫和拉爾夫神父身上都有驗證。女兒梅吉,在她的朋友特麗薩、安南奇奧家時,人人都能感受到那種特殊的、難以言喻的、極有教養的神態,而這種神態正是從母親菲血統里繼承的,如此讓人無法抗拒,以至于見到她的每一個人都想討得她的歡心。對于菲的丈夫帕迪而言,菲簡直就是一位女神,在他與神父之間的對話中,我們就可見一斑,“因此,你娶了一個地位比你高很多的貴婦?!薄笆堑?。那時候她太漂亮了,神父,所以……我都傻眼了”。[1](P107)在內弗—內弗,拉爾夫神父第一次見到菲,“嘿,你真漂亮!”是他給菲的評價,沒有人能夠比他更迅速地看出誰是上等女人了。菲,這位赫赫有名的貴族詹姆士·阿姆斯特朗的獨生女,因未婚生子,令家族蒙羞,被他父親賜予了一樁門第極為不相稱的婚姻,由上層社會的名媛跌落為剪羊毛工的妻子,一生都在清貧而拮據的生活中掙扎,直至帕迪繼承姐姐卡森夫人的牧場,生活才稍有好轉。盡管丈夫疼愛有加,拼命干活掙錢,想讓她過得幸福一些,但菲的幸福早在愛人離開那刻已駐足,對帕克哈的愛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劇,正如她所言“反正從我遇上帕克哈的那天起,我就開始了不幸”。[1](P400)因此,她總是沉默寡言,不隨意多講話。命運的不公和貧苦生活使她心如死灰,對一切都失去了激情,除了兒子弗蘭克能給她帶去些許的安慰,就像帕迪說的那樣,“對她來說,你比我們所有人加起來還要重要,她決不會寬恕我的?!盵1](P104)

菲的經歷,映射出在傳統西方父權社會中,女性一直處于被動和從屬的地位,不能自主選擇生活,永遠只是男性的附屬品。“為了維護男性權威,建立男性統治秩序,男性沿襲了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式,貶低女性的地位,限制她們作為‘人’的權力和自主意識,以確立他們的地位?!盵7]菲就是在這樣一個女性備受歧視、沒有任何自利的社會中,公然挑釁自己父親的權利,誓死捍衛自己的愛情,顯然她的舉動不為世容,因此受到最嚴厲的懲罰——被父驅趕。盡管菲的斗爭最終失敗,迫使她無奈地屈從于父性專權;但她與帕迪相守,甘愿受苦的生活態度,又展示出她超越傳統、追求獨立的一面。在那樣一個沒有話語權的社會中,菲無疑是一只最勇敢的“荊棘鳥”,為世人唱出了最美麗動聽的歌曲;但亦是一只“壓抑、無奈”的“荊棘鳥”,被迫屈服。觀其一生,菲始終處于女性意識萌芽狀態——不清楚、不徹底。她渴望與帕克哈的完美愛情,可惜卻不能主宰自身的命運。這與她的出身不無關系,傳統的貴族家庭教導她要成為“賢妻良母”的典范。在自己的愛情無果之后,菲嫁給了帕迪,過上一落千丈的生活,但她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抱怨,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傳統“女性氣質”。菲的女性意識萌芽只是女性反抗的開端,她重視自身感情的同時也心甘情愿地從屬于男性?!胺茖矍榈淖晕艺J識、自我反省和自主的曲折心路歷程使我們看到了女情意識被喚醒后的一種美。這種美是一種無畏,是一種沉靜,是一種柔弱中卻散發著無形美麗又不可抗拒的力量?!盵4]直至她的愛子弗蘭克鋃鐺入獄;丈夫帕迪葬身火海;兒子斯圖爾特喪身公野豬身下時,菲的覺醒才達到了頂峰,才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愛:“兩天以前,我才發現我是多么地愛帕迪,就好像我終生都在愛著他似的——太晚了。我希望沒有人遭受過我這樣的痛苦”[1](P222)。菲平靜美麗的臉龐上是悲痛的積淀,內心則充滿了對世事的毫不妥協。

(二)第二只“覺醒、執著”的“荊棘鳥”

麥卡洛筆下的女主角,第二代女性梅吉,毫無疑問成為整個家族中最令人矚目的荊棘鳥,而那個高大、帥氣、風度翩翩,一心向往羅馬教廷權利的拉爾夫神父便是她那根最長最尖的荊棘。從小生活拮據,直至四歲,才有了一個菲在雜貨店為她挑選的生日禮物——玩偶艾格尼絲,“從沒想過”有一天,她也能夠與艾格尼絲玩耍。這樣一個善良、單純,從小就充滿母性的姑娘,被哥哥弗蘭克調侃為“小媽媽梅吉”,因為菲將所有的心力都用在與情人所生的兒子弗蘭克身上,對于家中唯一的女兒,從未給予太多的關心,就連梅吉15歲時,由一個少女轉變成女人,這個本該由母親提醒的閨房“秘密”,也是從拉爾夫神父的口中得知,可憐的梅吉,還以為自己患了癌癥。貧苦復雜的生活環境和缺失的母愛,逐漸造就了她堅強、獨立的性格,慢慢對非常關心愛護她的拉爾夫產生了深深的依戀。她有著與母親如出一轍的不幸愛情:菲試圖從一個已婚女人的丈夫那里獲得愛情,而她執著追求的是將靈魂托付于上帝的教士——她們的愛情同樣可望而不可及。如菲所言:“男人怎能抵抗那種顯達的機會呢?”[1](P401)對梅吉而言,她的愛情比菲的更為艱難。無疑,拉爾夫是愛梅吉的,從他第一眼見到梅吉時,就深深地愛上了她,“她是他有生以來所見到的最甜美、最可愛的小姑娘了”。[1](P74)為得到瑪麗的財產,他騙說:“她是個我永遠也不會得到的孩子。”[1](P148)而這樣的小伎倆怎能逃脫那雙銳利的眼睛呢?瑪麗得不到的東西,也一定不會拱手讓給任何人。她用1300萬磅與拉爾夫做了最后的較量,當然她贏的很漂亮,拉爾夫最終“出賣”了他深愛的梅吉,帶著瑪麗全部捐獻給教會的財產,踏上了通向紅衣主教的道路。于是梅吉嫁給了長相酷似拉爾夫的盧克,一個只對金錢感興趣、毫無責任心的男子,從不曾愛過梅吉,娶她也只是為了得到每年2000磅的收入。生下女兒朱絲婷之后,梅吉那“十分一般”的“家”的愿望徹底幻滅,她亦最終看清了自己的婚姻本質。在安妮的幫助下,身心俱疲的梅吉到人丁稀少的麥特勞克島休養,在那里她邂逅了生命中的摯愛,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幾日,得到了她最想要的東西——兒子戴恩。與菲一樣,傾其全力養育著與摯愛情人的骨肉。菲用自身的教訓一語道破了梅吉的不幸,“相信我吧,你會付出代價的。你不會比我更好。我以一個母親最糟糕的方式失去了弗蘭克。你等著吧!你會失去戴恩的。”[1](P401)26年之后,兒子戴恩因為救助落水女子身亡,梅吉的幸福也隨即消失殆盡。梅吉是不幸的,卻又是幸運的,從10歲到52歲,拉爾夫在感情上從未與她分開。劉墉曾說過:“追名逐利,此念一生,風流盡去。”拉爾夫一生都處于痛苦的選擇中,他的悲哀也正如此。他活得非常痛苦,也給梅吉帶去了痛苦,內心深處,他愛梅吉勝過他的上帝,“我愛你,以前一直是這樣的,將來也永遠是這樣?!盵1](P338)

從4歲起,梅吉就明白:“不為自己去爭斗的人是得不到什么幫助和同情的。”[1](P5)而這也正是麥卡洛給她戴上的最引人注目的皇冠,與母親菲的愛情相比,她對愛情更為執著、大膽,女性自我意識,從菲身上的萌芽期轉變為自我覺醒期,這種強大的力量讓她勇敢地與上帝爭奪摯愛,“對上帝這個終極父權的代表進行著大膽的挑戰”。[5]就像恩格斯曾經指出:“有覺悟的婦女對封建倫理觀念產生懷疑、動搖,并且進行抗爭,她們的這種覺悟首先表現在爭取愛情自由、婚姻自主上?!泵芳獜男【拖M麚碛幸粋€幸福的家庭、美滿的婚姻,這也是她一生最大的追求,而對“有愛情的婚姻的追求”則成為夫權制度下女性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女性的自我意識也通過對愛情的追求表現出來。即使沒有真正的愛情,倘若能通過婚姻,改變自身的命運,也是女性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一條重要出路??死锛易宓牡诙弧扒G棘鳥”,用一生的經歷向我們展示了它在荊棘之旅中取得的碩果:永不屈從命運的安排,大膽執著地藐視權威,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自我意識不斷加強、人格逐漸獨立的女性形象”。[5]

(三)第三只“反叛、獨立”的“荊棘鳥”

克利里家族第三只另類“荊棘鳥”——朱絲婷,作為一股新生力量,給德羅海達帶來了嶄新的時代氣息。這樣一個從小叛逆、獨立、個性張揚的新時代女性,“目光銳利、伶牙俐齒”[1](P405)“永遠屬于她自己”[1](P306),“她的天性決定了她對未來的駕馭和主動權”,[6]這些促使她在自我意識的荊棘之旅上,走到了勝利的彼岸,實現了祖孫三代人在追求愛情旅途上的圓滿結局。也許是性格的緣故,女孩子所鐘愛的東西她都不喜歡,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深,她對婚姻和宗教更是堅持己見——不愿結婚;抵觸宗教。這點在她拒絕親吻主教戒指時表現得淋漓盡致:“吻戒指是不衛生的,我可不愿意吻”,“令人作嘔”,“我是個無神論者。我認為宗教完全是一大套騙人的東西”[1](P411)。朱絲婷深諳經濟與地位的關系,選擇通過演員來實現自身價值,只身一人去充滿刺激和挑戰的大都市悉尼尋找自己的天地。當母親梅吉問她對婚姻的看法時,她“顯出一副蔑視的樣子”,“向某個連我一半都不如,卻自以為不錯的男人低眉俯首嗎?哈,哈,哈,我才不干呢!”[1](P436)她不打算結婚,但卻從未放棄愛情,弟弟戴恩便是她那根最長最尖的棘刺,她把所有的心力都傾注在戴恩身上,他就是她心目中最完美的男子。戴恩在克里特島溺水而亡的消息,對她是致命的一擊,令她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自責中:“從他還是個嬰兒的時候起,你就是他的保護者,你本來應該到那兒去的。要是救不了他,你就應當在那里和他一起淹死?!盵1](P528)戴恩的離開,固然令朱思婷傷心欲絕,但同時也將她從畸形的愛情軌道上拉了回來,讓她能夠正視自己的愛情,最終與苦苦守候了她10年的雷恩步入幸福的愛情殿堂。

朱絲婷生活的年代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女權主義運動在西方掀起了第二次,女性在家庭、經濟與政治上獲得了更多的權力,她們獲得了和男性一樣受教育的機會,不再以家庭為中心,可以有自己的事業,較以往有了更多實現自我的空間?!盵7]這只克利里家族的另類“荊棘鳥”,在痛苦的懸崖上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為家族三代人在追逐愛情這條荊棘之旅中,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在看懂了外祖母、母親的愛情悲劇的實質后,她終于懂得該如何把握、追求屬于自己的真愛。這個新時代的女性,在自我意識道路上無疑是最徹底、最革命的一類,她將自己的人生自我價值孕育到自己喜歡的職業中,完全沖破了父權制社會對女性的束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人們展示了新時代女性自信、獨立的一面;她大膽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并通過自身努力,最終獲得了大家的認可。朱絲婷圓滿的愛情結局揭示出:女性只有保持經濟和人格上的獨立,才能在實現自我價值中取得勝利,獲得平等受尊重的愛情地位。祖母菲、母親梅吉的德羅海達時代已經結束了,從此,女性便踏上了真正屬于她們的幸福之旅。

三、結語

“《荊棘鳥》之于澳大利亞,就像《紅樓夢》之于中國,《飄》之于美國。”[6]考琳·麥卡洛筆下三位栩栩如生的女性,用她們的生命去勇敢地呵護著自己的愛情和理想,在“荊棘之旅”上,盡情地釋放著自己的正能量,雖敗猶榮,她們的親身說教,將荊棘鳥永不屈服、義無反顧的精神代代傳承;從自我意識的萌芽狀態,到自我意識的覺醒狀態,最終沖破所有的束縛,完全徹底地解放了自我,達到自我意識的成熟期。三代女性生活的時期,正是女權主義運動發展的不同時期,她們分別代表著女權運動在不同時期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女性同傳統父權制社會反抗斗爭的歷程。這三只勇敢的“荊棘鳥”,用自己最美好的嗓音,為我們帶來的三首“愛和命運”之歌,使我們感受到心靈的凈化和升華;同時也使我們感受到,女性在爭取平等權利和自身幸福道路上的艱辛與困苦;更使我們意識到:女性只有在經濟、精神、人格上獨立,才能夠真正地擁有與男性一樣的地位和尊嚴。

【參考文獻】

[1]考琳·麥卡洛(著),曾胡(譯).荊棘鳥[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7月版.

[2]呂志士譯.圣經故事選(舊約)=Selected stories of the Bible (The Old Testament)[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

[3](英)貝納·頓斯坦,平野,陳友仁.印象派的繪畫技法[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4]馬偉蓮,趙翠玲.荊棘之愛——試分析《荊棘鳥》中菲奧娜的愛情自主意識[J].時代文學,2011 (7).

[5]韓秀蓮,郭淑麗.苦難的召喚——從女性自我意識角度解讀《荊棘鳥》的寓意[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5).

[6]付佳.《荊棘鳥》中女性意識的覺醒[J].時代文學,

篇7

關鍵詞:報紙廣告 知識產權保護 創意文化 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廣告業在國外從來位居創意產業之首。而國內對廣告業大多認為是產品或服務推銷的最主要手段、是商業促銷的一個環節,只重視其商業作用,而忽視了其樹立品牌形象和灌輸企業文化以獲得認同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廣告業也逐漸恢復并迅速發展,每年增長率達到40%以上,成為當今最普遍、最頻繁的經濟社會現象之一。然而,在報紙廣告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由報紙廣告作品引發的侵權事件也日益增多,如報紙廣告作品或要素被他人模仿或抄襲、報紙廣告作品或要素被無償使用以及報紙廣告策劃書中的報紙廣告預算、報紙廣告策略等屬商業秘密范疇的商業信息被惡意泄露等,使得對報紙廣告的知識產權保護已勢在必行。

一、報紙廣告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

自1998年5月金正狀告摩托羅拉的首例報紙廣告創意知識產權案開庭后,有關報紙廣告活動中的知識產權糾紛層出不窮。因此,通過法律手段保護和規范報紙廣告的創意文化屬性、促進報紙廣告的協調發展,有其客觀的現實性和必要性。

1.報紙廣告與知識產權保護的關系

報紙廣告的作品是以創意為核心和靈魂、以人類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基礎、以報紙的傳播方式為渠道,將文化藝術與經濟社會有機結合的一種智力成果,屬于知識產權保護的納入范疇。

這就需要運用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為報紙廣告作品形成過程中所產生的符合知識產權條件的內容提供保護。這種保護應覆蓋報紙廣告作品生命周期的整個過程,包括確定主題階段、創意階段、表現階段等,如圖1所示。

報紙廣告具有文化創意的特征,應該受到知識產權法的保護。但由于報紙廣告本身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了報紙廣告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具有較大的難度;此外,由于報紙廣告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報紙廣告的創意貧乏且價值有限、報紙廣告的實踐缺乏對知識產權的尊重等問題,直接導致開展報紙廣告的知識產權保護步履艱難。為此,有必要從法律法規層面明確報紙廣告知識產權保護的范疇、從行業協會層面加強報紙廣告知識產權保護的自律性,通過分析報紙廣告產品形成與知識產權保護服務的關系,從大系統思路實施報紙廣告知識產權保護的協調發展、形成“報紙廣告的知識產權服務”觀念,從而有效維護和促進報紙業及其廣告業的良性發展。

2.報紙廣告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1)對報紙廣告知識產權的價值認識不足,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尤其是鑒于報紙廣告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復雜性、多樣性,對報紙廣告知識產權保護的研究不夠,報紙廣告方面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不盡完善,社會對報紙廣告的知識產權問題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導致了無論是報紙廣告主、報紙業還是消費者都忽視了報紙廣告中的知識產權價值,當然也就更談不上對它的保護了。而實際上,報紙廣告除了涉及版權和商標權等知識產權問題外,報紙廣告中所有創造性內容都應該受到尊重和保護,如書面材料、照片、藝術用語、圖像、版面設計、廣告標語、商號名稱、標徽、產品名稱、產品外觀及包裝、電子報紙廣告網頁、域名和其它標記等。隨著報紙廣告中復雜性水平的增加,更多的知識產權保護權利也在增加。只有在知識產權的保障下,報紙廣告才會有實際意義上的經濟價值可言,也才能衍生出更多的新生價值。

(2)報紙廣告的實踐缺乏對知識產權的重視

報紙廣告創意貧乏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從報紙廣告的文化現象來看,一方面個別報紙廣告主、經營者或者片面追求所謂報紙廣告的轟動效應,忽視了報紙廣告的社會效果和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國內報紙廣告的行業規章、行業自律規則不夠完善,導致報紙廣告在某些方面的文化素質低劣、甚至產生一些不文明的現象。從報紙廣告對消費者的態度來看,作為創意產業的報紙廣告本應以消費者為導向,但當前普遍還缺乏對消費者的人性化尊重,主要表現在:對消費者缺乏了解、盲目追求廣告效應、忽視產品本身質量、缺乏對消費者的責任感等。

二、報紙廣告知識產權保護的途徑

1.從法律法規層面明確報紙廣告知識產權保護的范疇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發展報紙廣告的根本,而報紙廣告的發展又為知識產權體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報紙廣告中會涉及到多種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如專利、版權、商標、商業秘密和反不正當競爭等,由于報紙廣告創意作品本身的特征,導致報紙廣告迫切需要知識產權保障體系來激勵和保障其創意的勞動成果,實現報紙廣告創意作品的市場價值。所以,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完善對報紙廣告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有助于引領報紙廣告的協調發展。

首先要明確報紙廣告創意侵權案的賠償金額的認定。由于實際判賠金額與請求的判賠金額往往相差甚遠,大多不支持將創意價值與廣告客戶實施創意推廣帶來的經濟效益直接掛鉤進行索賠,因此,需要法律制度加強對報紙廣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懲罰力度。

其次是提高報紙廣告主體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由于報紙廣告的創意作品屬于經驗商品的范疇,針對報紙廣告創意作品的保護措施難以實施。因此,報紙廣告的主體要提高法律意識,即要尋求著作權法、又要得到合同法的雙重保護。

第三應加強對執法人員的培訓與考核。提高其對報紙廣告知識產權侵權案的審理水平,加大執法力度,嚴打報紙廣告知識產權侵權者,對侵權者尤其是故意侵權者除加重民事賠償責任外,必要時可追究其刑事責任。

最后也最關鍵的是形成“報紙廣告的知識產權服務”觀念,從知識產權角度出發,運用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為報紙廣告創意及其作品物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符合知識產權服務客體條件的內容提供服務。通過知識產權服務實現報紙廣告的經濟價值,才是報紙廣告實現市場價值的途徑所在。

2.從行業協會層面加強報紙廣告知識產權保護的自律性

廣告行業協會是由廣告公司形成的一個利益合作的共同體,通過集聚的力量,發揮行業協會監督和約束報紙廣告知識產權侵權的功能;通過為會員廣告公司提供服務和保護、并制約和協調會員單位之間的個體行為和共同行為,為報紙廣告的發展創造一個誠信的環境。

3.實施報紙廣告知識產權保護的協調發展

篇8

[關鍵詞]轉型目標 橫向的制度安排 縱向的制度安排 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326(2011)04―0066―06

關于中國經濟轉型的研究在邏輯上應該包括轉型路徑研究和轉型目標研究兩部分。但是,長期以來研究的主體集中于前者而忽視了后者。這一傾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明顯而巨大的:一方面,學術界在某種意義上放棄了探索可以與世界主要市場經濟類型并列的中國型市場經濟的可能性,其結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含義沒有得到全面的論證,中國實踐的理論意義被矮化;另一方面,忽視對轉型目標的具體內容的研究,屏蔽了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難題的潛在方案。

一、轉型目標:被忽視的研究方向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熱烈關注,而近年的金融危機讓這一熱潮繼續升溫。在這些研究之中,外國觀察家關于“北京共識”的研究由于將中國的經驗賦予與“華盛頓共識”對立的地位而備受重視。需要指出的是,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關于中國改革的新一輪研究和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我國經濟改革的主流論述在實際內容上并沒有本質差別。首先,兩者都將漸進主義和試驗主義視為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其次,更為重要的是兩者都將轉型路徑而不是轉型目標作為研究的重點。所謂轉型路徑指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途徑和方法,而轉型目標則指過渡完成之后出現的經濟模式的形態和性質。很明顯,轉型路徑和轉型目標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兩者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含義。一方面,路徑依賴導致轉型路徑影響轉型經濟的形態和性質;另一方面,對轉型目標的設計也必然影響對轉型路徑的選擇。但是令人驚奇的是,盡管世界范圍內的市場經濟明顯存在不同的模式,在關于中國經濟改革的文獻之中卻基本不存在對轉型目標問題的深入討論。

這一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學術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把握有關。第一,傳統的表述主要從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影響、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國有經濟的地位和宏觀調控的作用等方面來界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際上,這樣的界定是從市場機制的地位和企業制度的形態;以及國有經濟的強弱和宏觀調控的有無等兩組因素來突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內涵。從市場機制和企業制度來看,長期以來我國學術界的主流,有意或無意地將美國型市場經濟和美國型企業制度等同于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唯一形式。因此,我們對市場經濟本質的認識基本是在以美國型市場經濟為唯一參照物的基礎上展開的。在這樣的認識之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代表市場經濟的部分基本沒有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研究價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含義只能體現在國有經濟和宏觀調控之中。但是,宏觀調控和國有經濟廣泛地存在于先進工業國,其地位和強弱也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進一步地,在我國經濟的現實運行中,國有經濟更多地作為政府引導經濟發展的基礎而存在,并沒有明顯地對國民經濟的其他所有制成分的制度建設發揮示范作用,這些因素能在多大程度上從“量”和“質”兩個方面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主義的特色也仍有疑問。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代表社會主義部分的政治經濟學含義有下降的危險。第二,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解在相當程度上是從計劃與市場的關系的角度進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混合經濟體制論的痕跡。但是,制度經濟學的發展表明,與生產過程相關的微觀層面的制度安排和創新活動才是區分主要市場經濟類型的基礎。第三,這樣的界定在破除計劃和市場不能共存的認識的同時,也間接地否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在經濟計劃和國有經濟之外能夠體現“社會主義”因素的存在,以及這種因素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中體現“市場經濟”因素的性質和形態的可能性。

以上原因導致我國的學術界無意亦無力分析轉型目標問題而將注意力集中于轉型路徑研究??陀^地說,在經濟轉型的初期,與走向何種市場經濟即本文所說的轉型目標問題相比,選擇何種轉型路徑以完成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是更為緊迫的課題。但是在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地位已經確立、調整經濟結構和利益分配格局的重要性上升、制度經濟學的進展和世界經濟的演變表明,美國型市場經濟并非唯一有效且完美無缺的制度安排的情況下,對轉型目標,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含義進行研究的必要性正在上升。長期忽視對轉型目標的研究,這不但有使中國的實踐成為對美國型市場經濟的無聲復制的危險,而且限制了我們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具體問題的思路。

本文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含義存在顯在的和潛在的兩個側面。在現階段,宏觀調控和國有經濟無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含義的主要載體。但是,這樣的含義更多的是顯在的,并沒有涵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含義的全部內容。

二、交易形態與創新活動:市場經濟的類型學分析基礎

市場經濟多樣性理論在上世紀80年代之后取得的進展,集中地體現在比較制度分析學派關于美日經濟體系和美日企業行為的比較研究之中。相對而言,典型的美國企業(A企業)在勞動市場、制品市場和金融市場中的交易行為更多的是短期的、交易對象往往是流動的;而典型的日本企業(J企業)在上述市場中的交易行為更多的是長期的、交易對象往往是相對固定的。青木昌彥指出企業在上述三種市場中形成的交易慣例之間具有互補性,并從信息流動的角度對這些“風格化事實”進行整理。他認為A企業的信息結構更多的是垂直型的,而J企業的信息結構更多的是水平型的。青木昌彥證明兩種信息結構都可能達到最優。圖1所示的這一分析視角為市場經濟的類型化提供了理論基礎。

20世紀90年代之后,管理學家持續地對典型的美國和日本的企業行為進行比較。以基于產品建構的企業競爭力理論為依據,通過將產品建構的概念一產品結構(或工序)與產品功能之間的對應關系一引入組織理論,這些學者認為,在產品建構具 有模塊型特征的產業(IT、軟件、生物制藥、金融等)之中,模塊型的組織原則更易于促進競爭力的形成,而在產品建構具有集成型特征的產業(汽車、摩托、高級家電等)之中,集成型的組織原則有助于競爭力的形成。換言之,如表1所示,產品建構和組織建構之間的匹配關系是企業競爭力和創新活動的源泉。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集成型和模塊型的組織原則高度接近比較制度分析學派所說的理念型意義上的美國企業和日本企業的組織形態。至此,比較制度分析學派的分析獲得了具有實證基礎的支持。必須提及的是,盡管理念型意義上的美日企業的實踐更接近模塊型和集成型的組織原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美日企業所形成的組織形態已經達到極致而無法趕超。

歐美學者從制度互補性角度所進行的分析也值得關注。豪爾和索斯吉斯認為,市場經濟可以分為自由市場經濟和協調型市場經濟兩種,英美是前者的代表,而德日是后者的典型。習前者的特點是由市場機制對經濟進行協調,而后者的特點是由制度對經濟進行協調。類似地,阿瑪布從產品市場的競爭形態、勞資關系、金融體系、社會保障和教育等五個制度領域出發,運用計量分析的方法將市場經濟區分為市場基礎型、亞洲型、歐陸型、社會民主主義型和地中海型五類,其中的市場基礎型和亞洲型的代表分別是美國和日本。在研究方法方面,豪爾和索斯吉斯的研究盡管屬于政治學領域,但是其研究團隊將企業作為分析的焦點。他們在其著作的日文版序言中指出,德日的區別在于德國經濟中的協調機制主要以產業為中心而存在,而日本經濟中的協調機制主要以企業為中心而存在。如果用更為通用的術語來表述,那么可以認為德國是法團主義,而日本則是企業層面的法團主義。類似地,阿瑪布在其著作的日文版序言中不但直接承認青木昌彥的研究對其有重要影響而且將科技與產業特征這一與企業行為密切相關的變量作為分析的主要因變量。因此,市場經濟多樣性理論領域的這兩項最新的重要研究不但在主要研究工具(制度互補性)和主要分析方向(企業)方面與比較制度分析學派具有明顯的共同點,而且其對市場經濟所進行的類型化也基本上是對比較制度分析學派的美日比較的擴充和細化,沒有明顯超出前者的范圍。在這個意義上說,在現階段,以比較制度分析和基于產品建構的企業競爭力理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類型學仍然是我們思考我國市場經濟的特征及其發展方向時最有理論價值的參考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經濟的類型學最終指向是企業層面的組織創新和技術創新。也就是說,創新的形態和性質正在成為區分市場經濟類型的核心變量。因此,本文的研究問題可以表述如下:從制度經濟學的傳統出發,以創新活動為中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含義進行體系化的整理。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含義和現實選擇

在第二節的語境之下,分析作為轉型目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含義時,我們將遇到以下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代表市場經濟的部分是否可能在邏輯上不同于美國型和日本型市場經濟;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代表社會主義的部分,是否可能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代表市場經濟的部分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因此,我們需要發展出一種和第二節所討論的市場經濟多樣性理論的主流研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相容的分析框架,并以此為基礎對上述問題進行回答。

第二節提及的市場經濟多樣性理論的主流研究在方法論方面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沒有將所有的交易形式統一到一個分析框架之內。近年來獲得迅速發展的包括比較制度分析在內的廣義的制度經濟學均將交易視為經濟分析的基本單位。這一思路明顯來自舊制度經濟學。但這些研究涉及的金融、制品和勞動力市場中的交易不是舊制度經濟學家所列舉的交易形態的全部。如表2所示,康芒斯認為交易可以分為交涉型交易、管理型交易和配給型交易。交涉型交易的典型是產品市場中的買賣行為,管理型交易的典型是企業內部的勞資關系,而配給型交易的典型則是判決和政策。另外,新舊制度派學都沒有把自然資源和土地市場納入分析框架。第二,與上一個問題相關,這些研究者將交易形態的形成視為自發的,忽視了政策和法律因素的影響。實際上,從康芒斯對交易的定義出發,如圖2所示,我們可以發現配給型交易必然對企業內部的管理型交易和企業之間的交涉型交易的形態和性質產生影響。

將康芒斯提示的交易類型和資源、土地市場中的交易統合進第二討論的主流分析框架之后,我們可以獲得如圖3所示的新的分析框架。

從圖3所示的分析框架出發,我們可以發現作為轉型目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能在以下方面獲得清晰的政治經濟學意義。

第一,在資本主義國家之中,交易形態主要是市場進化的結果。而在我國,交易形態的形成可能是市場進化和政府介入雙重影響的結果。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含義可能存在于資源和土地市場的交易之中。在我國,由于資源和土地為國家所有,所以政府可以主導這一市場之中的交易形態并影響交易所產生的收益分配。第三,政府可以通過對金融、制品和勞動力市場中的交易施加影響來獲得對宏觀經濟的控制或實現對所得分配的調整。第四,依據市場經濟多樣性理論,在具有不同技術特征的產業群之中,更有助于競爭優勢的形成的組織原則和交易形態各有不同。不同的先進工業國中往往存在處于主導地位的組織原則和交易形態,其結果是這些國家往往只在同一類產業中發展出明顯的競爭優勢。由于我國地域之間存在文化上的差異,所以有可能分別在集成型產業和模塊型產業中都發展出與之匹配的組織慣例和交易形態并在這兩類產業中都形成競爭力。第五,不同的產業群要求不同的組織原則和交易形態與該產業的技術特征相匹配,而我國有可能形成國有經濟致力于發展更需要長期穩定的交易環境的集成型產業,而民營經濟在模塊型產業占據優勢的格局。隨著民營經濟向集成型產業擴展,有可能出現民營企業在研發人員的雇傭形態和某些關鍵性企業間關系方面引進國有企業的比較長期而穩定的組織形態和制度安排的可能。換言之,在長期內有可能出現國有企業在特定領域向民營經濟輸出組織原則和制度安排的可能。

以上述分析為基礎,我們可以從生產和分配、橫向制度安排和縱向制度安排的角度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含義進行分類。本文對橫向的和縱向的制度安排的定義借鑒了康芒斯對交易形態的區分。所謂縱向制度安排指與配給型交易有關的制度安排,其典型是政府通過法律或政策自上而下的主導的制度安排,而橫向制度安排指與交涉型交易和管理型交易有關的制度安排。

篇9

關鍵詞:環境經濟學;碳交易;知識體系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環境經濟學理論已表明碳交易是公認的最具“成本效率”的低碳治理政策工具,但環境經濟學卻未專門介紹碳排放交易體系,隨著碳減排約束的不斷加強,環境經濟學有必要對這一知識體系加以普及。碳交易知識體系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介紹。

一、限額設定與范疇

“限額”是指某一交易體系所涉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限額設定涉及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1、管制氣體。大部分排放交易體系關注然手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少數排放交易體系還管制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烴、全氟烴和六氟化硫等。2、管制行業。管制行業的確定需要權衡常規因素:第一,分析某特定行業的減排潛力與減排成本;第二,了解該行業對交易機制的熟悉程度;第三,了解該行業的監測、報告與核查的可行性。3、覆蓋范圍。如果包括每一個微小的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會超過管理計劃能力并導致交易成本的增加,但只包括少數單位則會減少配額市場的流動性。使用最多的方式是從核心行業著手,然后逐步擴大管制行業范圍。4、排放監管點。交易體系可分為上游體系與下游體系:在上游交易體系中,化石燃料生產商必須根據燃料中的碳含量交出相應排放配額;在下游交易體系中,排放者必須根據實際排放量交出相應的排放配額。

二、配額分配

在指明排放配額總量的前提下,確定每個排放者獲得分配排放限額的數量,確定排放配額是高度政治化的決策過程,政府通過設定排放限額有效創造稀缺的寶貴資產,然后在經濟體不同參與者中進行分配。配額的方法一般有三種:一是政府免費分配它新創造所有的資產,二是排放者必須從政府買所有它需要買的配額,但大部分的碳交易體系選擇的是混合型的。例如,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只是拍賣排放配額的10%,基于早年排放而對排放者分配排放許可證,這種方法叫做“溯往原則”。還有一種方法叫做“標桿原則”,根據某同質行業、給定產品組或經濟產量的績效評價確定排放配額的核配方式。采用溯往原則核配碳排放權相對簡單,僅需獲得待審計設施的排放數據即可,但弊端是獎勵了污染最嚴重的企業,因為它在不考慮企業效率的前提下將最高排放配額分配給排放量最高的企業。其次這種原則還鼓勵企業夸大其給定基準期的排放量,用以達到更高排放配額的目的。采用標桿設定原則有助于平等對待具有可比性的設施,生產效率高的企業能夠獲得更高排放配額,從而鼓勵企業努力提高排放績效,獎勵生產效率高的企業,懲罰生產效率低的企業。但其難點在于要為排放交易體系涵蓋的所有工業部門的所有異質產品設定標桿。

三、價格管理

由于碳交易市場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大,交易量過低、流動性過差、價格波動都會影響交易系統的環境效益,因此有必要設計一些工具來降低市場波動、控制碳價格。1、儲存配額。排放者可保留剩余配額至下一個履約期使用,配額價格除了能反映當前的配額稀缺程度,還能反映未來預計的配額稀缺程度。2、預支配額。若交易體系允許排放者通過預支未來交易期的排放配額滿足當前交易期的規定,則碳價格能夠穩定在較低水平。3、價格底線。通過設置最低碳價為投資者提供安全保障,通過這種方式可限制碳價波動、減少未來碳價的不確定因素。4、價格上限。通過為排放配額設置價格上限確保排放者合規成本不會超過既定閾值。如果配額價格達到上限,監管機構則必須增加配額供應。5、抵消。抵消信用額度是獎勵排放交易體系涵蓋范圍以外的溫室氣體減排成果的憑證??刹扇鴥鹊窒庞妙~度或國際抵消信用額度兩種方式。

四、監測、報告、核查及執行制度

為了保證排放交易體系市場既可信又可靠,作為監管者應確保覆蓋范圍內的設施遵守規則,關鍵在于監測、核實及報告實際排放量的準確性。防止發生欺詐行為不僅對該市場的有序運作至關重要,還關乎排放交易體系所維護的環境完整性。在力求監測結果準確可靠的同時還需考慮監測、報告及核查的費用。首先,使用與活動性質及規模相宜的監測規定。第二,報告要求清晰明了,截止日期應予以明確。第三,由外部機構完成對排放數據的核查工作。第四,針對不合規的行為制定各類懲罰措施。第五,設立電子登記處可確保準確記錄排放交易體系內發生的全部配額交易。

五、市場工具

篇10

方法:選取醫院與2010年3月-2011年3月所收治的30例精神疾病患者,并對這30例精神疾病患者進行分型適以相應的中醫治療療法,對實施治療后患者的癥狀進行分析研究。

結果:在這30例精神疾病患者中通過實施分型中醫辯證治療的方法,其中顯效14例,有效10例,痊愈3例,總有效率達到了90%。

結論:對精神障礙患者實施中醫分型和中醫辯證治療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競爭狀態,在臨床精神科治療精神障礙患者中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精神障礙 中醫分型 中醫辯證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93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8-0424-02

精神障礙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疾病,在臨床中其患病率和復發率都非常之高。中醫認為精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體的心血、思維、津液的循環規律都是由患者自身來進行調節的,那么一旦人體的自身調節功能出現長期失調的狀態,就會導致人精神的異常[1]。在對精神障礙疾病進行的研究中發現,其病癥的發生和患者的心理、體制以及遺傳都有一定的關系。精神作為支配人體活動的重要支柱,其一旦出現失常的癥狀就會嚴重的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態,同時還會給患者的家人帶來一定的危機。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在醫院與2010年3月-2011年3月所收治的30例精神疾病患者中,其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同時患有精神分裂的有5例,精神失常的有13例,失眠抑郁的有12例。在這30例患者中,其平均年齡為18-60歲,平均年齡為40歲,患病時間最長的為20年,最短的為三個月。參照ccmd-iir在診斷精神障礙的標準,這30例患者均具有3個月以上的病程,對自身的病情無判斷能力,生活能力和社會能力都受到一定的損害。

1.2 方法。首先對這30例精神障礙患者進行中醫辯證分型,其中痰火擾神型11例,其以精神運動興奮為主,在臨床上的癥狀主要表現為紅絳舌質,徹夜狂躁難眠、高歌狂呼、罵人毀物等;氣血瘀滯性12例,其以知覺與思維障礙為主,在臨床上的癥狀主要表現為紫暗舌質,面色暗滯、狂躁不安、頭痛心悸、容易產生幻覺和妄想等;脾腎陽虛型7例,其以精神運動型的抑郁為主,在臨床上的主要癥狀表現為舌質暗淡、舌體胖、面色萎黃、思維貧乏、精神抑郁、精神上的障礙非常嚴重,同時還具有抑郁癥上的一些特征。然后對這三種類型的精神障礙患者按照其患病的類型實施不同的中醫治療方法,其中對于痰火擾神型患者的中醫治療以清火化痰為主,其采用的中藥主要為:茯苓20g、甘草10g、遠志10g、陳皮10g、枳實10g、竹茹10g、膽星10g、半夏15g、當歸15g、郁金15g、菖蒲15g;對于氣血瘀滯性精神障礙患者的中醫治療以化瘀行氣為主,其采用的中藥主要為:甘草10g、菟絲子12g、紅花12g、地龍12g、桃仁12g、當歸15g、枸杞15g、五味子15g、柏子仁15g、棗仁15g、龜板15g、生地15g;對于脾腎陽虛型患者的中醫治療以補腎溫陽為主,其采用的中藥主要為:甘草10g、砂仁10g、陳皮12g、巴戟天12g、羊藿12g、附片12g、肉桂12g、黃氏12g、陳皮12g、仙茅12g、黨參12g,熟地15g、龜板15g[2]。將這些治療不同精神障礙疾病的重要,按照所需的中醫配方和重量用水煎分兩次服用,每天一劑,按療程服用,每個療程為30天。

1.3 療效判定標準。本次治療的療效判定有4個標準: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痊愈:患者的妄想癥狀消失,自知能力恢復,舉止神情恢復正常,對日常事務可以正常的處理;顯效:僅存個別的妄想或妄想癥狀消失,自覺能力基本恢復,可以勝任一般性工作;有效:妄想癥狀有所改善,對人比較淡漠,一些簡單性的動作只有在他人的監督或督促下才可以簡單完成;無效:精神障礙的所有癥狀都沒有得到改善。

1.4 統計學分析。對所有的數據采用SPSS13.0系統的軟件進行分析,在這個分析的過程中對計數資料通過采用X2來進行檢驗,用t來對計量的資料檢驗,發現其P

2 結果

在本次治療的過程中,這30例患有精神障礙的患者都堅持了治療,其中有6例患者檢查治療了8-9個療程,10例患者堅持治療了6-7個療程,14例患者堅持治療了3-5個療程,患者治療的平均療程為5個療程。在實施的治療結果中發現,這30例精神疾病患者通過實施分型中醫辯證治療的方法,其中顯效14例,有效10例,痊愈3例,總有效率達到了90%。

3 討論

精神障礙是大腦非器質性病變的一種精神疾病,臨床研究表明,其病癥的發生和人的遺傳、體制以及心理方面等要素都有一定的關系。類似于傳統醫學上的抑郁癥、癲狂不寐等。精神類的疾病在青壯年人群中的發病率是比較高的,病癥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在后期的治療難度就會加大。作為一種不斷變化和容易反復發作的病癥,患者的精神狀態是非常不均衡的,有時情緒會比較低落,有時又比較激動,但是這些病情如果沒有及時的得到控制,精神障礙患者就會出現生命上的危險,有些患者還會出現自殺的傾向。

中醫治療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對癥下藥。雖然精神障礙患者的病情主要集中在精神方面,但是引起他們精神障礙的原因是不同的,如果按照一個配方來實施治療的是無法達到理想中的效果的。對于精神障礙疾病,其在實施中醫辯證治療的過程中有三種類型:痰火擾神型、氣血瘀滯性、脾腎陽虛型。按照類型的不同,其在實施中醫治療的過程中所治療的主要方面有各有側重,因此這三種癥狀的主要治療方向是以清火化痰、化瘀行氣、補腎溫陽為主的,這樣就可以達到降火祛痰、行氣疏肝、定心安神的效果,精神障礙患者的病情也就會得到自愈。但是在實施中醫分型辯證治療的過程中,其藥方的使用一定要在中醫師的辯證指導下進行,不可盲目自行治療,這樣才可以避免濫用藥物的現象。

綜上所述,對精神障礙患者實施中醫分型和中醫辯證治療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競爭狀態,在臨床精神科治療精神障礙患者中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在臨床中大力的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