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研究方向范文
時間:2023-10-30 17:58: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質學研究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地中海貧血的治療方法
1.1 地中海貧血重型患者手術治療方法
通常而言,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
會時常出現溶血現象,對此,臨床診治醫生需對地中海貧血患者實施輸血治療.若是患者為重型地中海貧血,經常輸血可能會造成繼發性血色病,針對此種境況,則需要采用別的方式進行治療.比如給應該給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采用鐵螯合劑,促進重型地中海貧血鐵的排出.地中海貧血患者紅細胞僵硬并伴有膜損傷,紅細胞在脾內破壞,引起溶血,脾超出常規大小的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可考慮脾切除手術.此外,有條件的地中海貧血患者可嘗試用異基因骨髓或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此外,鐵螯合劑也是地中海貧血的一種治療方法,但是使用過程中會對心臟產生毒性作用,醫護人員應慎用。
1.2 地中海貧血重型患者的藥物輔助治療 溶血危象是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經常出現的一種臨床現象,除了對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進行輸血治療之外,醫護人員可以嘗試采用糖皮質激素進行藥物防御.需要注意的是,地中海貧血雖然可以采用藥物治療控制地中海貧血病癥,但是患者用藥必須遵循相應的藥物原則,按照地中海貧血病情嚴重程度對患者進行按部就班的藥物匹配.
2 地中海貧血的藥物治療研究方向
2.1 一般治療 地中海貧血患者應注意個人休息和飲食營養,醫護人員在給其服用藥物的時可適當補充葉酸和維生素E.此外,保持病房內的環境衛生和空氣清新,并提前進行消毒處理,盡力減少地中海貧血患者感染因素。
2.2 輸血治療 對地中海貧血患者進行輸血治療是當前來地中海貧血臨床診治中最常用到的一種治療方法,也是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醫護人員對地中海貧血患者實施輸血治療時,需注意的是紅細胞輸注僅適用于中間型和地中海貧血,不可用在重型地中海貧血.對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醫護人員應從發病治療早期,就對其實施中、高量的輸血治療,便于地中海貧血患兒生長發育期盡量接近正常,避免地中海貧血患兒在之后出現骨骼病變.具體的方法為:首先醫護人員向地中海貧血患者反復輸注濃縮紅細胞,使地中海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含量達120~150g/L;然后每隔14~28d向地中海貧血患者輸注濃縮紅細胞10~15ml/kg,使患者的血紅蛋白含量能保持在90~105g/L以上.但是此種地中海貧血治療方法,極易造成地中海貧血患者鐵血黃素沉著癥,對此,醫護人員在進行輸血治療的基礎上,還應加入鐵鰲合劑輔助治療,共同改善地中海貧血患者的病癥.
2.3 鐵鰲合劑 針對鐵螯合劑對地中海貧血患者的治療,一般情況下是在給地中海貧血患者輸注紅細胞1年之后,根據患者體內鐵含量的多少,對其進行鐵螯合劑輔助治療.比如SF g/L,就需要使用鐵鰲合劑進行地中海貧血臨床病癥的輔助治療,常用藥物為去鐵胺、地拉羅司等.給地中海貧血患者注射去鐵胺每日25~50mg/kg,每晚1次,連續皮下注射12h,每周5~7d,堅持長期應用.雖然去鐵胺副作用不大,只是偶爾情況下地中海貧血患者會出現過敏反應,然而,一旦長期給地中海貧血患者使用,患者很可能會白內障和長骨發育障礙.對此,醫護人員可將維生素C 與鐵鰲合劑聯合.2.3手術治療地中海貧血患者的手術治療中,最常見的治療方式為骨髓移植,或者是造血干細胞移植.目前為止,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是醫護人員能找到徹底根治重型地中海貧血唯一的治療方法,但是造血干細胞移植需要事先進行HLA 配型,對此,醫護方面應著重對HLA 相配的造血干細胞的多渠道宣傳,一旦重型地中海貧血患者需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醫院方面能第一時間找到符合的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避免延誤地中海貧血患者治療的最佳治療時機。
3 地中海貧血藥物治療的研究進展
3.1 珠蛋白肽鏈基因調控劑 在人體發育的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的珠蛋白肽鏈基因會呈現不同的開啟和關閉形式,用于調控血紅蛋白四聚體組合發展的不同形式.比如,胎兒期主要是為HbF,在胎兒出生六個月之后一直到其成年,其血液中紅細胞的組成主要有三種血紅蛋白分別是HbA、HbA2 以及HbF,其含量分別是HbA95%、HbA2 在1.0%~3.5%之間,HbF2%.按照這個標準,對地中海貧血患兒進行相應的輸血治療,但是要建立在患兒可承受的范圍內.肽鏈基因活化劑能有效激活地中海貧血患者體內原本關閉的 基因,促進基因的急劇增長,使得新合成的鏈取代有缺陷的鏈,而且基因還能與過剩的鏈構成HbF,提高血紅蛋白的含量,同時可以減輕鏈包涵體,進一步改善地中海貧血患者的臨床表現癥狀。
3.2 多功能干細胞移植 雖然地中海貧血危害很大,臨床上常用的定期輸血和去鐵治療治療費用高昂,因此在近些年的地中海貧血治療中,科學家將目光瞄準了近年來興起的誘導多能干細胞.通過誘導多能干細胞(iPS)通過對成體細胞進行重新編程,從而使細胞成為多能干細胞,重新獲得分化成多種細胞的能力.項目組將把病人皮膚細胞等體細胞誘導成多能干細胞系,然后通過致病基因的原位修復,進一步分化成有功能的血液干細胞,最終用于地中海貧血患者的移植治療,從而根治地中海貧血病.
篇2
1引言
現代醫學被認為是循證醫學,影像功能對于疾病的診斷越來越明顯,但是由于每種成像技術都有自己的成像原理、清晰度以及信息反饋等特性,影像的融合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最佳的路徑。為了使圖像融合精確,首先要解決圖像嚴格對齊問題,也就是圖像配準的過程。
2 醫學圖像配準與低秩矩陣恢復
2.1 醫學圖像配準的概念
對于人體的同一部位的一組圖像,將它們進行一定的幾何變換 ,使這幾幅醫學圖像上的對應點達到空間上的匹配。
2.2 圖像配準的步驟
步驟如下:幾何變換--插值運算--優化算法--相似性測度。
2.3 低秩矩陣恢復
低秩矩陣恢復又叫稀疏與低秩矩陣分解,指的是從被嚴重破壞的矩陣中找出主元素從而恢復矩陣。
隨著不斷的研究,低秩矩陣恢復被轉化為凸優化的問題。利用表達式強大的矩陣恢復功能,配合增廣拉格朗日乘子法,能夠快速處理矩陣恢復。
2.4 低秩矩陣恢復在醫學圖像配準中的應用
低秩矩陣恢復的原理可以被應用在醫學圖像配準上,因為自身的圖像具有線性相關的特質,其拉成的列向量組成的矩陣A符合低秩矩陣恢復的條件。
配準原理及過程:
假設n幅圖像….,待配準,圖像大小一樣,幾何變換參數為….,,自適應權重。
首先變換得到低秩矩陣
現有的理論指出當為正且單調遞增時收斂,這樣便可以解決凸優化問題,迭代輸出從而實現圖像配準。
3 實驗結果分析
以一組MRI圖像為例,圖像大小為 80×80像素,圖中白色部分作為剖析點。圖像 001.bmp―014.bmp以及圖像 018.bmp―050.bmp是原始圖像,而015.bmp、016.bmp、017.bmp是由圖像001.bmp、002.bmp、003.bmp 旋轉若干角度得到的(順代表順時針旋轉,逆代表逆時針旋轉)。以下為三組實驗數據,旋轉角度不同,實驗環境為 MATLAB R2010a結果如下:
第一組數據:條件:3張圖像,將圖像 001.bmp―003.bmp 依次順5°、順7°、逆5°旋轉后,得到015.bmp―017.bmp。結果:用時 400.3591 秒,收斂目標函數值為 12.3418。配準效果良好。
第二組數據:條件:10 張圖像,將圖像 001.bmp―010.bmp 依次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旋轉得到圖像 015.bmp―024.bmp。結果:用時 546.5667 秒,收斂目標函數值為 13.8。配準效果良好。
第三組數據:條件:25 張圖像將圖像 001.bmp―025.bmp依次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旋轉得到圖像 026.bmp―050.bmp。結果:用時419.3510 秒,收斂目標函數值為 14.9724。配準效果良好
結論:對于同一組具有相似性的圖像,基于低秩矩陣恢復的配準方法可配準任意張數的未配準醫學圖像,具有良好的準確性和魯棒性。
篇3
關鍵詞:海洋;地質;課程;教材;實踐;教師隊伍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4-0235-03
海洋科學是一個多系統、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體系。一個多世紀以來,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帶動了海洋科學的發展。隨著對海洋重要性認識的逐步提高,人類對海洋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勿庸置疑的是,海洋將成為21世紀科學發展和技術開發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21世紀將是“海洋的世紀”。《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也指出,我國是海洋大國,管轄海域廣闊,海洋資源可開發利用的潛力很大。然而,由于海洋長期以來在我國不受重視,我國海洋科學發展一直比較緩慢,設立海洋學科的學校比較少。當然,由于海洋事業發展緩慢的限制,人才需求增長也比較緩慢。隨著政府對海洋學科(例如海洋地質)的投入加大,我國的海洋科學研究和教育與國家、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海洋科學高等教育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我國與國外還有著很大差距。幸運的是,海洋熱潮的出現,對海洋科學類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社會背景,給高等教育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海洋學科的建設也正在起步。我校東營校區面向渤海,黃島校區面向黃海,海洋學科的發展應該具有獨特的優勢,然而目前來講,基礎卻較為薄弱。目前,學校和學院進行了大量工作以推動海洋學科建設。
一、整合資源、尋求支持,推進海洋學科建設
實驗室建設方面。2008年11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與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建了海洋信息技術實驗室,為海洋石油與海域管理的和諧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1.聯合培養、科研合作方面。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地學院院長、書記等領導一行連續走訪了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國土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等單位,與幾家駐青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以期借助各涉海單位的力量發展我院海洋地質、第四紀地質學兩個二級學科和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方向等。2010年4月,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長李鐵剛研究員等一行赴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探討了交流合作事宜。
2.學術交流方面。2009年6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秦蘊珊應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研究生院邀請來校,為師生作了題為《海洋地質科學的進展與國家需求》的學術報告。2010年3月至11月,來自國土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幾位研究員,專程來校做了相關學術報告。
可以看出,學校和學院進行了大量工作以推動海洋學科建設。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最基本的課程建設明顯不足。下面以《海洋地質學》課程建設為例進行淺顯的探討。
二、依托特色、加快《海洋地質學》課程建設
1.《海洋地質學》課程聯合授課。2011年6月份,筆者承擔了學院安排的研究生課程《海洋地質學》,明顯感覺力所不及。經過長時間思索與聯系,聯系了涉及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土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以及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部分青年研究人員,專程來校授課、報告。實際上,這些研究人員除了以上提及的單位,其學術思想和經歷還涉及到中國海洋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美國和德國等的高校與研究單位。研究海域從極地到日本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從淺水中國陸架―陸坡―西太平洋―東南太平洋;研究方向從海水―海氣―海陸作用,涉及沉積學、古生物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古地磁學、大洋鐵錳結核、可燃冰、洋中脊巖漿作用及與地幔柱相互作用等;涉及的尺度從秒―天―季―年一直到億年,從地質尺度到實時觀測,從海面以上數十千米到海底以下數千米。研究生課程的此番進行,使得課程內容更加豐富,課程質量得到了提升。實際上,課程仍然存在問題,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適合我校特色的《海洋地質學》教材。
2.教材編寫?!逗Q蟮刭|學》是地質學專業海洋地質方向的必修課程。針對目前國際海洋科學發展態勢和我國國家海洋發展戰略需求,考慮到我校東營校區面向渤海,黃島校區面向黃海的獨特優勢,我們應該將海洋地質學課程定位為地質學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程。目前我們已經開設了《地球科學概論》、《普通地質學》兩門相關的課程,另外還應增加一門《海洋科學導論》課程,這些課程都是學習《海洋地質學》課程的基礎預備課程。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國際地球科學的迅速發展,海洋地質學科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面對國際海洋科學的發展特點和我國海洋戰略需求,我們(以及未來的)的教學隊伍應當吸取國內主要教材的一些特色內容,吸收國際海洋地質發展的最新動態,盡快結合我校特色制定出適合我們的《海洋地質學》課程教學框架,完成《海洋地質學》教材的建設,為同學們將來從事海洋地質及相關研究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3.教師隊伍建設。因為海洋地質學科包容性非常強,目前關于海洋方向教師隊伍的嚴重不足。能夠參與到教學中來的教師人員嚴重不足,在學術研究背景方面勢單力薄,在課程教學中無法完成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甚至連基本的教學任務的完成也難以保證,教學質量更是不可保障。值得高興的是,海洋地質方向的人才引進工作得到了學院、系領導的關注。
4.實踐教學。地球科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科學。海洋地質學雖然是一門以基礎理論教學為主要特點的專業課程,但是實踐教學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難以組織學生進行實際得海上地質調查工作和實習。我們可以將海洋地質學的部分教學內容與普通地質認識實習和綜合地質認識實習相結合,利用陸上的河北秦皇島、安徽巢湖、魯東等實踐教學基地,針對一些海相地層的發育特征,現場進行海洋地質學的基礎內容教學。另外,可以組織學生到學校周邊如金沙灘、銀沙灘、唐島灣、靈山島等地開展海洋地質考察和現場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應該會得到學生的歡迎。2011年9月,地學院地質系在靈山島開展了一堂生動的野外地質現場教學公開課,呂洪波教授擔任主講,授課對象主要是來自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的100余名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這種現場教學不但開拓了視野,激發了靈感,還提高了專業素養,取得了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良好效果。當然,海洋地質研究終究離不開海上的科學考察,雖然該課程不可能安排學生到船上出海實習,但是青島港口內斷斷續續??恐浅6嗟目瓶即?,比如科學三號、向陽紅09號,“東方紅”號等科學考察船,可以考慮組織學生到這些海洋調查船上進行參觀考察,和船上的科學家直接進行交流學習。通過與涉海單位的加強溝通,這或許可行。
三、海洋學科發展的主要設想
2011年10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召開藍黃兩大發展戰略實施情況督促檢查工作總結會議,提出“振奮精神,再接再厲,努力開創藍黃兩區建設新局面”。中國石油大學的中期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國內著名、石油學科國際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了與學校的中期發展目標一致,海洋學科的發展以及海洋類專業的設置應該體現我校的辦學特色,海洋類專業與傳統石油類專業的結合是必然的選擇。
綜上所述,要加強與涉海單位的合作交流,需要組織力量,編寫一本適合我校特色專業的海洋地質教材,加強海洋方向人才的引進力度。實踐教學方面,必須將海洋地質學的相關教學內容與普通地質認識實習和綜合地質認識實習相結合,組織學生到學校周邊地區進行現場教學,組織學生到相關單位的海洋調查船上進行直接的參觀考察,我校的海洋(地質)學科建設將會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馮士,王修林,高艷.適應新形勢加快海洋科學教育的發展[J].中國大學教學,2002,(3):23-25.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Z].北京,2003.
[3]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海洋科學學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R].2007.
篇4
關鍵詞:資源勘查專業 本科生培養 石油與天然氣
前言
在 5O 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我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石油與天然氣地質方向(原石油天然氣地質及勘查專業)圍繞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和學校重點專業建設,在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改革與建設、實踐教學改革與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地質基礎扎實與實踐能力強、油氣地質與地球物理勘探充分結合、油氣地質勘探與油氣開發充分結合是本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與優勢。本專業為我國的石油工業培養了大批人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隨著石油工業及社會的發展、學生就業形勢等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為了培養更好、更快適應新形勢下油氣科學領域的后續梯隊人才,目前該專業本科生的培養值得進一步探討和完善。
一、現有資源勘查專業油氣方向本科生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專業學習寬度不寬,深度不深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石油與天然氣地質方向需要學習的課程很多,從“普通地質學”等基礎地質學,到“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等專業核心課,再到儲層地質學等具體的方向課,學習的課程門數和內容很多,要讓學生全部學到學精目前難度很大,因為學時有限的情況下只能門門涉及,樣樣不精。這樣的課程體系結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會讓就業單位“不好用”,也造成了學生“低不成高不就”的狀態,甚至會在就業過程中輸給了同行業的“技校生”。
2.專業課學時減少
20 世紀 80 年代,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石油與天然氣地質方向的本科生專業課總學時普遍達到1000 學時,其核心課程“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學習時間是 150個學時達到,而目前在校學生該課的學時僅為 72個,同時還是雙語教學,除去現代新技術帶來的便利外,課時數仍然較少。目前,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石油與天然氣地質方向的任課教師普遍認為其所教授課程學時太少。
3.缺乏專業責任感
目前,行業專業責任感與現有培養體系之間存在諸多不協調。事實上,包括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石油與天然氣地質方向就業行業在內的很多企業都認為畢業生最缺乏“工作責任感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其次是“自覺和自我約束”能力不足。資源勘查專業由于其專業特點決定了一開始必須從基礎工作做起,因此可能會在比較艱苦的地方工作,并且待遇也并非如想象的那樣,所以也就造成了部分學生“跳槽”的現象。如此結果,暫且不從國家能源安全等角度考慮,但也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行,以及行業單位對畢業學校的認可,其結果有可能“影響”學弟學妹在未來行業中的就業等。由此可見資源勘查專業對學生的專業責任感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也是個亟待提高的問題。
二、構建資源勘查專業油氣方向本科生培養的建議
1.借助計算機工具,學習專業大型軟件,緊跟專業研究技術
在計算機技術普及的今天,各個石油相關單位已經改變了傳統的研究方式,完成了從以前的“手工”到現在的“計算機”的轉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型專業軟件的出現為行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技術平臺,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培養的資源勘查專業學生必須盡可能的學型常用專業軟件,并盡量的達到基本會用的程度,只有如此,才可能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石油單位就業中立足,占得先機,更好地為資源勘查行業服務。
2.充分考慮學生就業單位情況,延續畢業設計研究方向
資源勘查專業是實踐和積累性很強的學科專業,在學生培養方面,各高校提供了大量的實習實踐,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本科畢業設計。本科畢業設計一般是在第七學期就開設規劃,學生進行選題等等,大多數學生在選擇本科畢業論文的時候已經和相關單位簽約,鑒于這種情況,學院系部應該通過收集學生簽約消息,根據學生就業地域情況提供學生畢業設計題目可供學生來選擇,通過對口指導畢業設計工作,讓學生提前了解將來要工作油田單位的地質情況,達到早日進入“工作型學習”階段。
3.重視專業寬度的同時,加強專業某一方向的深度學習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石油與天然氣地質方向需要學習的課程很多,在目前學生學時有限的情況下,保證專業寬度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專業方向的深度。針對這些問題,我校對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石油與天然氣地質方向制定了適應新形勢的課程體系結構。對該專業大學四年學習的課程進行了新的分類,主要有學科基礎課課程體系、專業基礎課課程體系、專業核心課課程體系、方向通選課課程體系和方向模塊課程體系。不同的課程體系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其中制定的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勘探方向、油氣地質與地球物理相結合方向、油氣藏開發地質方向三個專業方向課程就是為了讓學生加強深度學習所列課程組合。學生可以根據之前學到的知識和三個方向的介紹情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課程的學習,這樣可以使得部分學生在某個方向相對比較精,也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發揮優勢,如選擇油氣地質與地球物理相結合方向的學生,可以通過課程的學習,達到地質與測井、地質與地震資料的結合使用,運用測井資料、地震資料較熟練的解釋地質現象,進而得到合理的地質結論等。
結語:
我校資源勘查專業油氣方向在以往的人才培養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也具有一定的自身優勢,但隨著我國經濟和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現有的培養體系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新形勢的需要。這里簡單分析了目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適當的給了些建議,不足之處有待同行批評指正,更希望我們奮戰在第一線的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為我國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各類、各層次的合格人才,進一步把我校乃至我國資源勘查專業學生的培養事業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水工環地質;地學研究;現狀;突破
由于之前人們對自然資源的無休止掠奪開采,致使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隨著我國逐邁入人文自然社會,人們對自然環境也愈加重視,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有效支撐是通過水工環地質來進行的,它能夠對生態環境的平衡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使自然環境得以可以續發展。針對于水工環的研究,其研究對象主要是環境地質、全球變化和地質災害等問題對象,經過對這些對象的深入研究,從而提出人類生存環境改善的必要手段。
一、我國水工環地質的現狀
現階段的全球生態環境出現日益惡化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威脅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以世界對防止自然災害以及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工作都進一步加強,以維護人類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水工環境地質研究是在對環境變化趨勢預測、環境質量評價、防止自然災害的基礎上進行的工作。近三十年來,水工環地質工作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針對于水工環地質工作的調整、波動和重組,各地區已經對水工環地質工作進一步加強。地質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水工環地質工作,其有利的成為地質科學發展的重要推動點。
二、我國水工環地質研究存在的問題
1.現階段我國的礦產資源比較貧乏
雖然我國以地大物博和疆土遼闊著稱,但是由于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大,全國的人均礦產占有量較低人均資源產值低于世界人均產值的30%,在世界排名是第53,國家所含的礦產資源不是穩定的,它會受到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水平的影響。基于此,我國的礦產資源形勢比較嚴峻。
2.現階段我國的生態環境有待改善
地球的生態環境隨著人類的大肆掠奪索取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據初步統計,每年約有4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而森林的消失又會引發水源破壞,這樣大量的水土都在一定程度上消失,物種也在這種情況下不斷的減少,致使沙漠化地質形成,繼而使全球發生了溫室效應。包括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和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F階段我國的生態環境堪憂,60%的全球陸地面積,沙漠土地面積就接近占一半比列,每年約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被沙化。此外,水資源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由于工廠向水里排放大規模排放化學元素垃圾,致使水中一些有害物質嚴重超標,在水中生存的物種也無一幸免,甚至使其遭受到物種滅絕。人們的濫砍濫伐,汽車尾氣排放,化工業共產大規模生產致使酸雨形成,引發土壤酸化,農作物生長也受到了影響,土地變得更加貧瘠,同時森林綠化建筑領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以海洋赤潮現象為例,這就使生態環境危機的表現,它對海洋漁業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使紅樹林、海草、珊瑚礁等海洋生活的生長環境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3.我國的科技技術創新還有待增強
我國為了解決賴以生存的環境問題,一定要合理運用水工環研究技術。但是,由于我國國家的科技技術創新實力還相對落后,導致水工環研究技術還不是很健全。只有將水工環地質研究技術融入科學新型技術的硬件條件,才能將我國的水工環事業得到長足發展,這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4.相關技術人才供不應求
我國的水工環境地質專業人才已經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這致使我國的水工環地質研究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雖然政府已經對水工環地質研究工作提供了經濟保障以及將人才進行合理的配置,但是由于受到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影響使其成效不是很顯著。我國要不斷提高人們對水工環境的認識,這樣使人們環保意識增強的同時,又能夠使人們產生對水工環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實現水工環地質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
三、實現水工環地質新突破辦法
1.確定水工環地質發展方向
實現水工環地質新突破的基礎是要明確長遠的水工環地質技術發展方向,其方向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制定此研究方向時一定要從長遠角度出發,挖掘生長點,并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切不可三分鐘熱血。選擇正確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未來水工環地質領域的發展。
2.引用先進技術
水工環地質新突破的有效環節中最主要的環節就是對先進研究技術的應用與創新。同時,引進國外先進的水工環地質研究技術。現階段的水工環地質技術的裝備仍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其儀器、野外裝備和設備都有待完善。先進設備和技術是產生科學理論和認識的基礎,所以為了從根本上提高我國水工環地質研究的水平就要對現階段的技術與設備進行完善和創新。
3.進一步培養相關專業的人才
培養水工環地質人才是提高水工環地質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水工環科技現代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對于相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問題,這有助于水工環地質工作目標的長遠規劃。首先,要提高我國水工環地質研究工作者的專業知識素養,針對于水工環地質的研究,不能只是以當地臨時聘用的人員研究,因為其專業素質不夠,要培訓出更為專業的水工環地質研究人員,進一步加強對研究隊伍的建設,從根本上使水工環地質研究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進行提高。
4.建立野外實驗站
建立野外實驗站有助于實現我國水工環地質研究的新突破。研究自然客觀規律和現象有賴于現場實驗站或觀測站的建立。水工環地質研究的過程有一定的連續性,這是由量到質的一個完美轉換。任一時間段的自然現象只是作為觀測過程中的局部現象存在的,為了使掌握事物變化本質和規律,我們一定要對其進行長期的監測,這對于水工環地質的研究具有一定深遠的意義。而建立野外實驗站在水工環地質現狀的研究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時也為地學的理論發展和創新做出了必要的條件。
5.重視區域性研究
我國地質條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其自然環境之間的差別相差也比較大。針對于一些具有遼闊國土的國家,其自然區域也具有不同的特點,所以不同區域的水工環問題各部相同,為了更準確的研究我國的水工環地質的現狀一定要重視區域的研究,這也是水工環地質研究新突破的一項重要手段。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水工環地質研究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能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條件,同時還能使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做出必要保障。針對于水工環地質的研究,國家經濟宏觀規劃與其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水工環地質的研究工作能夠推動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在探究過程中,要充分對我國的基本國情進行結合,繼而進行整合,致力于解決我國的資源、環境、人口等問題,為我國的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貧乏地質災害的情況做大盡可能的改善,這有助于幫助我國水工環地質社會服務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建文,楊承君.淺析當代水工環地質現狀及發展趨勢[J].大科技,2014,(34):268-269.
[2]楊繼軍.論當代水工環地質現狀及發展趨勢[J].地球,2015,(1):53-53.
[3]鐘曉波.水工環地質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10).
篇6
關鍵詞:技術發展;巖礦分析;測試;應用;發展
一、巖礦分析
(一)巖礦分析的相關步驟
目前在巖礦分析由以下幾個步驟組成,首先是對試樣的加工,然后進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再選擇合適的測定方法,再根據選擇的方法進行實際操作和相關分析,最后得到分析結果。針對試樣加工,主要分為破碎、過篩、拌勻和縮分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試樣加工時要嚴格的遵守相關規范,不然會造成勘探、計算和分析等造成嚴重的影響;針對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定性主要是分析試樣屬于什么樣的巖相,其中的各類元素的組成成分,半定量是根據定性分析得到的相關的數據進一步分析巖礦中各類元素的含量,用以選擇更合理的定量分析方法;針對測定方法,是根據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得到的結果對試樣中元素含量與工程元素含量進行選擇,對含量高的元素通常情況下使用重量法、滴定法,對含量低的通常采用光譜法;針對方案分析及操作,由于該階段比較復雜,需要相關人員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經驗,主要涉及了分析和測定方法間的相互作用問題,然后對試樣進行分解,再對分取溶液進一步分組測定,由于目前的任何分析方案都不具備全面性,需要根據不同情況來確定和更新;針對審查分析結果,該階段主要任務是進一步去找出問題,以確保質量。
二、巖礦分析技術法
由于目前在礦產資源的勘探深度越來越深,并逐漸從陸地轉向海洋等原因,使得巖礦測試和分析已經向著多領域進行發展,隨著化學測試儀器的不斷進步,常用化學儀器分析技術法有分光光度技法、原子吸收光譜法、比色比濁法、電子和離子探針法、熒光測定法等等,而色譜法主要有熱解、氣相、液相色譜法,核技術法包含了y輻射測量技法、中子活化分析技法、x射線熒光測定法。目前最在對巖礦進行分析時,x射線熒光光譜法在技術上已越發成熟,對痕量和超痕量元素的研究開創了新的領域,主要是因為將該方法和一些操作數據、試樣模型、離子的分離和交換等領域想結合,得到的析結果很理想,例如硅酸鹽樣品中多元素的分析、對鐵、銅、鉛礦中的主次成分分析等;而過去的10年間常用的原子吸收光譜法的缺陷很明顯,雖然該法在操作上很簡便,干擾也比較小,但是該方法的驗出限效果不是很好,針對該方法中的缺陷很多學者采取了很多的辦法,例如在溶液中加入一些有機表面活性劑,或者利用原子捕集器提高巖礦中某些特定元素的靈敏度,經過改良也有不錯的效果;對貴重金屬或者稀有金屬主要采用的是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該領域目前是比較活躍的一個領域,主要是受到地質實驗室、樣品和靈敏度等原因的影響。
三、巖礦測試物理法
巖礦物理測試法近幾十年主要將晶體化學、量子力學以及晶體物理學作為研究基礎,再把礦物學、結晶學、波譜學等學科結合起來,主要包含了電子譜、x射線譜、發光發熱譜、核磁共振譜、紅外光譜、x射線譜、質譜、激光拉曼譜等等,再利用先進的儀器進行深入的測試,例如研究對樣品內部的超顯微顯示、對晶體的出溶、位錯、反相、晶疇研究、對x射線的微結構研究、對晶體的選取分析、對晶體的有序和無序研究、對晶體內部晶介分布研究等,除此之外,晶體化學研究領域中對晶體的元素成分分析、離子鍵、離子占位以及配位情況等都能提供科學的研究信息。經過了多年來的發展,巖礦測試物理法對巖礦測試學科有重大的貢獻,實現了對微區地質測試研究,多年來的研究取得了礦物在物理和化學性質上的重要科學成果,為礦物研究學科提供了寶貴的理論知識。
四、巖礦測試技術目前的發展狀況
隨著各項技術的進步和運用,對巖礦的測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目前對巖礦的測試技術主要有宏觀、微觀和古代研究。對于宏觀研究,主要的研究角度是從天文學角度進行研究,可以將地球作為一個小的研究對象,放眼于整個宇宙,把地球和其它天體進行對比研究,該研究方向視角極其寬廣,解決了很多的其它研究方案不能解決的問題,也可以將整個地球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去認識我們生存的地球,得到更多不為人知的信息,也可以把抽象的事物進行宏觀研究,比如對地球環境研究,讓人們認識到我們生存的家園面臨的問題和現在的承受負荷等問題,切實讓人們認識到環境問題,對保護環境有莫大的幫助。宏觀地質研究開創了新的研究區域,對巖礦研究有積極的影響;對于微觀研究,它的研究視角與宏觀研究正好相反,它的研究領域是微小世界的研究,比如對巖礦中的含量、元素種類等進行研究,微觀研究不僅對分子、原子的結構、地質學、巖礦測試技術等方面有重大的貢獻,還對各類顯微領域和顯微生產領域有重大的促進作用;對于古代研究,在考中學中,對巖礦的測試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這對古代的環境、氣候、生態都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在古代研究中,依賴巖礦測試技術是考古研究中重要的一環,例如對貝殼、疊層石、巖石結構等研究,都是考古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五、巖礦測試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
我國巖礦測試技術隨著科技的進步而進步,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還是圍繞著宏觀、微觀和古代研究,通過這幾個方面可以對巖礦的化學成分、構成結構、晶胞參數等巖礦內部結構都能精確的測試出,對于巖礦表面的價態、形貌、表面元素也可以通過儀器掃描出,對當地的氣候、土地結構等都有很好的確定。從巖礦測試技術發展來分析,未來在這方面的發展主要跟隨著三維立體圖像技術的進步而更加精準和細致,并在全面保護樣品的前提下盡量多的得到定量分析結果,在對常量元素分析時要盡量多的得到痕量、超痕量定量分析,在宏觀上加強對宇宙天體試樣品進行采樣分析或者遙測分析,對地下深部無法采樣的結構加強遙測研究,在微觀上,對儀器和分析方法進行更新,提高儀器靈敏度和清晰度,增強分析方法的分析速度和分析準確度,在此基礎上去探索自動分析技術,并要保證測試的質量。
六、結束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巖礦測試技術也得到長足的進步,根據多年來的研究經驗,人們對巖礦測試領域有了更新的認識,加上國家對巖礦測試重視力度在加強,所以巖礦測試工作在我國的能夠得到更快的進步,為以后的巖礦測試領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大中.對"巖礦分析質量要求和檢查辦法"的建議[J].四川地質學報,2009,23(1):57-61.
[2]王燕.探討巖礦測試技術狀況分析及解決辦法[J].中華民居,2013,(3):232.
[3]陳文,萬渝生,李華芹等.同位素地質年齡測定技術及應用[J].地質學報,2011,85(11):1917-1947.
篇7
關鍵詞:沿河-坪壩地區;上揚子地臺北緣;褶皺;逆沖斷層
引言
沿河-坪壩地區位于大巴山區的西部邊緣地帶,關于大巴山區域的構造及演化特征李瑞保[1]、劉戰慶[2]、李金璽[3]、付明慶[4]等作了相關研究。作者通過對已有的室內構造背景資料和野外調查收集第一手資料的綜合分析,以岔溪口-張家灣剖面上典型構造特征的詳細描述為例來加深對沿河-坪壩地區地質構造特征的認識,并繪制野外剖面構造圖。
1 地理位置及地質背景
1.1 地理位置
研究區位于大巴山西緣,在重慶市城口縣與四川省萬源縣交界處。區內山脈受地質構造排列較為整齊,諸列山嶺走向均為北西-南東向。
1.2 地質背景
沿河-坪壩地區屬于上揚子地臺北緣,位于南大巴山弧形帚狀構造帶上,該構造帶由一系列弧形沖斷和線形褶曲組成,外緣向南西略凸出。沿張家灣向南,背、向斜均表現為線狀緊閉褶皺,兩冀巖層傾角較陡,部分發生倒轉。
2 岔溪口-張家灣剖面特征
剖面為北東-南西走向,張家灣位于北東端,岔溪口位于南西端,從北東到南西出露南華系代安河組,中志留統紗帽組,二、三疊紀地層,主干構造依次如下:
2.1 張家灣巨型逆沖斷層
該斷層位于張家灣附近,斷距無法估算,在地質圖上測得其走向為316°,斷層的傾角接近直立,北東盤為上升盤,出露地層為南華系代安河組(Qh2d)含凝灰質板巖,南西盤為下降盤,出露二疊紀下統地層。該斷層斷開了張家灣背斜北東翼二疊紀地層,較老的南華系代安河組板巖上升至地表與二疊紀地層接觸。
2.2 張家灣背斜
張家灣背斜位于張家灣南側約100米處,核部出露中志留統紗帽組(S2s)頁巖,兩冀為二疊系,二者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該背斜形態似箱型,南西翼產狀較陡,所測梁山組地層傾向227°傾角69°,北東翼平緩,梁山組傾向29°,傾角30°。核部紗帽組露頭寬度近200m,核部出露是任河侵蝕的結果。該背斜北東翼被張家灣斷層所斷,僅出露梁山組和部分茅口組地層,南西翼地層出露較為完整。整個張家灣背斜的南西翼由于褶皺的作用地層產狀接近直立。大冶組下部巖性為灰色薄層狀灰巖,前行至燕窩寨處,大冶組中段出露的地層巖性為紫紅色泥質灰巖,巖層傾向39°,傾角為85°,地層發生了倒轉。由于中段巖性軟弱,泥質含量重,軟巖層層間受剪切作用局部產生膝折現象。大冶組頂部為紫紅色泥巖、鹽溶角礫巖。
根據背斜兩翼梁山組產狀:南西翼傾向227°傾角69°、北東翼傾向29°傾角30°,用赤平投影法得出該背斜軸面產狀為:傾向40°、傾角71°;樞紐產狀:傾伏向310°、傾伏角10°。由張家灣逆沖斷層走向為316°可知,背斜沿南東逐漸與斷層的下降盤相交而在地表消失,夾角為6°。
2.3 岔溪口向斜
岔溪口向斜位于岔溪口北約200米處,其核部沿走向形成一明顯沖溝,同時受岔溪口斷層的影響T1j2地層缺失。兩翼出露地層斷層接觸,傾角接近直立,北東翼T1j1灰巖露頭寬度約120米,地層傾向223°、傾角75°;南西翼為T1j3灰巖,地層傾向32°、傾角75°。前行至岔溪口,均出露單斜巖層,依次為T1j2的白云巖、膏溶角礫巖,T1j1的薄層狀灰巖。
根據向斜兩翼所測嘉一段巖層產狀:北東翼傾向223°傾角75°、南西翼傾向32°、傾角75°,用赤平投影法得出該向斜的軸面產狀:走向為127°、傾角為90°;樞紐產狀:傾伏向307°、傾伏角20°。向斜樞紐向南東方向延伸也相交于張家灣斷層的下降盤而在地表消失,夾角為9°。
2.4 岔溪口斷層
該逆沖斷層位于岔溪口向斜核部,斷層面傾向北東,上盤地層為T1j1,下盤地層為T1j3,斷層規模較大,斷距為缺失的三分之二T1j1 和全部T1j2巖層的總厚度約為270米。
3 小結
(1)研究區位于上揚子地臺北緣,廣泛發育北西-南東走向的線狀緊閉褶皺和逆沖斷層。(2)張家灣巨型逆沖斷層走向為316°,斷層面接近直立,從北西至南東,斷距有所變小。(3)張家灣背斜南西翼陡而北東翼緩,沿南東逐漸與張家灣斷層相交而在地表消失,夾角為6°。(4)岔溪口向斜核部被岔溪口斷層錯斷,向南東方向延伸同張家灣斷層相交而在地表消失,夾角為 9°。(5)岔溪口斷層斷距為缺失的三分之二T1j1和全部T1j2巖層的總厚度,約為270米。
最后繪制出岔溪口-張家灣構造剖面圖如圖1所示。
圖1 岔溪口-張家灣構造剖面圖
參考文獻
[1]李瑞保.南大巴山鎮巴-城口段構造變形特征及構造演化[D].長安大學,2009.
[2]劉戰慶.陜南鎮巴-紫陽地區構造特征及構造演化[D].長安大學,2008.
[3]李金璽.大巴山弧形構造特征及成因機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
[4]付明慶,董云鵬,張燕,等.大巴山地區構造地貌特征及演化――基于DEM數據處理與應用[J].陜西地質,2011,29(1):50-56.
篇8
關鍵詞:澇泥塘金礦化區;前景預測;地質條件;礦化脈
中圖分類號:P617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09)01-0015-02
澇泥塘金礦化區地處河北省平泉縣臥龍鎮碾子溝村,距平雙省級公路2公里,交通便利。通過對該礦化區成礦地質條件及控礦因素、礦化脈特征、原生暈地球化學特征等方面研究,認為該礦化區具備金的成礦地質條件,特對其成礦前景進行預測。
一、區域地質背景
澇泥塘金礦化區地處中朝準地臺―燕山臺褶帶―承德拱斷束―平泉凹陷束,位于東西向尚義一平泉深斷裂與北東向平泉一桑園大斷裂的交匯部位。
區內地層分布有中下元古界遷西群,上太古界阜平群,古生界寒武系中上統及奧陶系中下統,中生界三疊系下統、侏羅系中上統、白堊系下統,新生界第四系等。
本區構造比較發育,特別是斷裂構造尤為突出。主要有東西向壓性構造,北東向壓扭性構造,北西向壓扭性構造,南北向張性斷層。其中東西向壓性構造成生時間較早,北東向壓扭性斷裂形成時間較新,為本區主要的斷裂構造系統。
本區巖漿活動頻繁,持續時間長,類型復雜,生成方式多樣,特別是燕山期侵入巖尤為強烈,分布廣泛,與內生有色及貴金屬礦產的形成十分密切,如洼子店花崗閃長巖體內外接觸帶所分布的眾多金及多金屬礦點礦化點。燕山期侵入巖主要為中晚侏羅紀侵入巖,有花崗閃長巖、石英二長斑巖等。
二、澇泥塘礦化區礦化規律
(一)成礦地質條件及控礦因素
澇泥塘礦化區位于洼子店花崗閃長巖體內接觸帶。中下元古界遷西群上平房組三段(Arsh3),圍繞花崗閃長巖體展布,與巖體呈侵入接觸。該段巖石組合為黑云斜長片麻巖、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石英條帶狀混合質黑云斜長片麻巖及輝石角閃斜長片麻巖。澇泥塘礦化區直接圍巖為燕山期花崗閃長巖、巖體呈巖株狀、出露面積24km2,為中細粒半自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巖體具有一定的分異性,野外觀察可劃分為內部相及邊緣相,礦化脈賦存于邊緣相之中。礦化脈體即與巖體具有密切的空間和成因關系,還與巖體中的構造破碎帶有重要關系。這些構造破碎帶,是含礦熱液運移,成礦物質聚集沉淀,礦體賦存的良好空間。礦化區內發育一條NE向斷裂,屬壓扭性,將礦化區分為兩個礦化地段,即東部與西部礦化地段(簡稱東段與西段)。東段與西段均由若干條彼此相互平行的扭性裂隙帶所構成,其特點:
1.裂隙帶走向NNE(30b±),傾向西段W傾,東段以E傾為主,傾角60b~70b;
2.裂隙帶較緊密,一般寬度為0.1~0.5 m,較平直光滑;
3.裂隙帶具一定的延長與延深,從地表觀察延長可達3 00余米,延深推測可達100~200米;
4.裂隙帶中充填有石英脈(如I,II,Ⅲ,Ⅳ、V號礦化脈)及鉀長石脈硅化脈,這些脈體寬度均不大,最寬為0.5 m,最窄者僅0.05 m。上述這些特征顯示出扭性結構面的特點。
綜上本區最主要的成礦條件控礦因素為中生代燕山期花崗閃長巖及其中的NNE向扭性裂隙帶。
(二)礦化脈特征
根據實測剖面及沿走向追索,共圈定五條礦化脈,即I,II、Ⅲ,Ⅳ,V號礦化脈。其特征如下:
l.礦化脈宏觀特征:產狀為走向NNE,傾向W或E,傾角60b~70b,形態呈脈狀,礦化脈延長Ⅰ號脈250m,II號脈300m,Ⅲ號脈l20m,lV號脈l 50m,V號脈200m。寬度0.2 m~0.5 m不等,延深可初定為延長的1/2~2/3;總之礦化脈宏觀特征嚴格受NNE向扭性裂隙帶的控制。
2.礦化脈物質成分:礦化脈為石英脈型礦化、脈石礦物由石英構成,而金屬礦物由自然金、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等構成,屬含金的多金屬硫化物型礦化,尤其是方鉛礦較為發育。
3.礦石結構構造特征:主要為團塊狀、條帶狀、細脈狀、網脈狀及浸染狀構造、具等粒自形晶體,半自形、它形晶結構,一般方鉛礦晶體顆粒較大,可達1mm,且自形晶程度較高,黃鐵礦多呈自形一半自形,粒度0.1 mm±,一般為方鉛礦、閃鋅礦共生,自然金肉眼難以發現,在晶洞裂隙之中可見,呈粒狀與片狀,一般為0.05 mm之下,多為黃鐵礦,方鉛礦共生;上述組構特征反映出熱液充填脈型金礦化的特點。
4.圍巖蝕交:主要蝕變類型有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由礦化脈向外具不明顯分帶現象,蝕變的迭加性較明顯,蝕變帶寬度不大,一般只有20~50m,礦化與蝕變強度呈正相關系;圍巖蝕變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5.含金性分析:據地表及民采坑硐隨機揀塊樣品分析的資料,金品位最高達9.89lg/t,在所分析的樣品中有近14件達到lg/t以上。
(三)礦化區原生暈地球化學特征
據1993年長春地質學院在該區開展的原生暈地球化學資料,通過分析Au、Ag、As、Sb、Bi、Cu、Pb,Zn等八種元素,經微機運算處理得到如下認識:
l. 經聚類相關分析,Ag與Pb相關性最強,相關關系數達0.95,Au與Ag、Pb也具明顯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90,與Zn具弱正相關。
2. Au、Ag、Pb,Zn可做指示元素,特別是Au、Ag、Pb、Zn組合異常是重要的找礦信息。
3. Au、Ag、Pb、Zn各元素的背景值及異常下限值采用均值及均值加上二倍方差得出,在計算過程中剔除了特高品位,即大于l00ppb的樣品。
4. 通過對澇泥塘礦化區Au、Ag、Pb、Zn的分布趨勢圖及異常分布圖分析,Au、Ag、Pb、Zn元素分布趨勢及異常的分布,與地質礦化規律具一定的吻合性,因此具有找礦意義。也就是說利用原生暈來發現追索圈定礦化脈體是可行的。
三、礦化區含礦前景預測
澇泥塘礦化區屬原國有碾子溝金礦,具有就礦找礦的性質,經初步研究認為,澇泥塘礦化區具有一定的找礦意義。其預測依據如下:
1. 澇泥塘礦化區具有金礦形成的必要條件,即提供金礦形成的物質條件一金、熱液及熱源,具有金礦脈賦存的場所一NNE向構造破碎帶。
2. 礦化類型屬巖漿期后熱液充填型脈狀礦化,熱液活動比較明顯,圍巖蝕變較清楚,具有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等蝕變現象。
3. 經地表追索共圈定五條含金礦化脈,其中較有意義的為Ⅰ、Ⅱ、Ⅴ號等三條,它們的延長均大于200m。
4. 原生暈地球化學Au、Ag、Pb、Zn組合異常明顯,空間上呈線型展布,展布趨勢與Ⅰ、Ⅱ、Ⅴ等三條礦化脈基本一致;具有明顯的找礦意義。
5. 經地表隨機揀塊樣品分析及民采坑硐揀塊樣品分析,有10余件樣品品位大于1g/t,最高達9g/t。其中主要集中在I、II兩條礦化脈。
6. 由于礦化脈賦存在扭性斷裂結構面中,斷裂較窄但具有一定的延深。
綜上所述,澇泥塘礦化區含礦依據較為充分,應作為找金的有利地段,特別是西段的I、II兩條礦化脈,更應列入今后地質找礦的重點。
參考文獻
[1]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區域地質志[M]. 地質出版社.
[2]袁見齊,朱上慶,翟裕生. 礦床學[M]. 地質出版社.
[3]黃熏德,吳郁彥,等. 地球化學找礦[M]. 地質出版社.
[4]張成喜,鄭超,李力編. 金礦床地質學[M]. 東北工學院出版社.
篇9
“地球磁場逆轉”,是世界各國科技界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關于“地球磁場逆轉”,我們的前人并沒有任何記載。那么“地球磁場逆轉”是如何被發現的呢?原來國外科技界在研究地質時,對地殼巖石進行鉆探。鉆探機的鉆頭是空芯圓柱形,所以鉆探取出的標本呈現一個“巖芯柱”。在長長的“巖芯柱”上,科學家們發現,火山巖漿凝固時,其中的鐵總是按磁場方向排列,并留有巖漿冷卻時遺留的微弱的磁場。發現這個微弱磁場的方向,在形成的各個年代不盡相同的“現象”。于是得出“地球磁場逆轉”的結論。這個結論的發表引起世界軒然大波。如果地球內部沒有輻射能,是一個凝固體,那么鉆探的巖芯標本的磁場逆轉問題,是可以代表“地球磁場逆轉”。然而地球是由不同質量、不同溫度、不同材質組成的球層。如大氣層、水層、巖石層、巖漿層、地核等。內外都充滿活力,是一個非?;钴S的行星。地殼與有磁場的地核由于存在以上的特殊構造,導致殼與核有相對運動。這樣一來鉆探的巖芯標本磁場的逆轉問題,能否就一定代表是地球磁場逆轉就應另當別論了??磥磉@個問題存在著解釋上的失誤。顯然還存在著另一種解釋,那就是“地殼弦動”論。
大家知道地球磁場屏蔽了宇宙有害射線,主要是太陽風暴對地球的襲擊,它保護了地球所有生命的延續??梢姷厍虼艌龃嬖趯Φ厍蛏锏闹匾浴S谑歉鲊萍冀缤度肓舜罅咳肆?、物力、資金來研究地球磁場逆轉的原因。專家認為,地球磁場來自地球深處的地心部分。固體的地核四周是處在熔解狀的鐵和鎳液體。地核在金屬液中的運動,產生了電流,形成了地球磁場,而鉆探地殼巖芯的磁場是由地球深處磁場感應而來。我們可以在巖石上看到翻轉的情形,可是巖石不會告訴我們為什么。從地質記錄來看,地球磁場平均大約每20萬年翻轉一次,不過時間也可能相差很大,并不固定,上一次磁場翻轉是在78萬年前。
我們只觀察鉆探的地殼巖芯就得出地球磁場逆轉是否正確呢?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總理曾指出“地質的發生、發展從來是同天文學、生物學相聯系。把天體運動與地球運動結合起來,把宇宙作為一個體系,把運動著的天體、地球及生物作為相互聯系的整體,進行多學科的研究,是當代地質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最近總書記也指出“要堅持把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中國科學院路甬祥院長也預言“把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思維與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結合,可能出現一大批最為重要的、原始的自主創新。這樣看來我們在研究地質、地球物理時,應天地結合的綜合考慮,才不至于走“地心說”片面性的歧途。
我們在研究地球物理的同時,不但要考慮天體運動的引力關系,并且也要考慮地球本身的復雜構造。當前科技界把地球的結構由外向內基本分成(1)大氣層、(2)海水層、(3)地殼層、(4)巖漿層、(5)外核、(6)內核等。地殼處在“上有海水,下有巖漿”。是上、下有液體把它夾于其中,屬于腹背受敵。地球的這種復雜結構。當今科技界普遍認為地殼是由板塊組成。沒有磁場的地殼板塊是漂移的(魏格納大陸漂移)。我們是生活在漂移的大陸上,就如同我們站在會移動的船上,船調了頭是“一種現象”,而我們的船雖然方向變了,可指南針仍然指南,指南“才是本質”!我們生存在弦動的地殼上,為什么結論地球磁場在逆轉呢?實際說地球磁場逆轉就是地心說的翻版。地心說的觀點是;明明自己在繞著太陽轉,而硬說是太陽在圍著地球轉!同理看巖芯磁場逆轉,說是地球磁場逆轉也是犯地心說的同樣錯誤。是現象與本質的混淆。
篇10
關鍵詞: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地質實踐教學;秭歸
中圖分類號:G642.4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030-03
一、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定位與專業設置
實踐教學是保證地學教育質量的關鍵,是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1]。目前,實踐教學在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尤為突出,實踐教學改革已成為高校中的現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2]。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新興學科,以地球科學、計算機科學、空間信息科學(遙感、地理信息、衛星導航定位)的交叉為特色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基礎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前沿學科。它在國土規劃、城市建設、資源勘察和管理、災害預防與預報、地質環境研究、全球變化模擬、水體監測等方面都得到廣泛的應用。本專業基于計算機技術和遙感技術,應用地球科學和必要的數字化制圖知識,通過對各類圖像的數字處理和解譯,快速、準確、大量地提取各種信息,建立數據庫和數學模型,著重于研究并解決地質環境與自然災害、資源、土地利用、生態系統、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勘察、規劃、管理和動態監測等問題[3]。2003年,我校開辦該專業并招收第一屆本科生,學科定位主要以計算機科學為主、地學為輔。隨著國際國內人才市場的需求的更新,并為了突出我校學生與其他學校本科生在專業上有特色性的差別,本專業在開辦過程中,專業基礎課程更加突出了地學課程的地位。本專業培養方案的變化不僅在于學分數量的增加,更在于地學課程的具體化和專業化。如,由2007年的地質學基礎課,分劃成《普通地質學》、《巖石學》、《構造地質學》和《地史學》四門課程,從而能充分保證學生能受到專業、更扎實的地學基礎理論知識的訓練;此外,在以往基礎上,增加《礦物學》、《地質災害風險分析》等專業選修課程,能豐富學生的視野、引發學生對專業應用的興趣。在實踐教學環節,三峽秭歸地質實踐教學課程建立在為期一周武漢周邊地質認識實習基礎之上,實習周期增加、實習內容增加,是本專業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實習課程。作者通過多年帶課經歷,對本專業野外實踐教學有些基本認識,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探討。
二、實踐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
中國地質大學秭歸實習站坐落在距三峽大壩1Km的新秭歸縣城,是我校繼周口店、北戴河之后的第三個教學實習基地。實習區位于揚子地臺鄂黔臺褶帶與四川臺向斜兩個二級構造單元過渡區段的黃陵背斜內,結晶基底及蓋層出露廣泛,構造比較發育,巖石類型豐富,基礎地質教學內容齊全。實習區(包括江北)距今18億年前的古元古代到距今百萬年前的新生代之間的各個地質時代的地層發育比較完整,出露較齊全,具有不同時代的地層、各種類型齊全的巖石以及路線尺度、露頭尺度等各種類型的構造現象;實習區內崩塌(危巖體)、滑坡、泥石流、溶洞塌陷以及大型典型工程(如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鏈子崖危巖體、新灘滑坡等)具有實例可看;區內具有典型的峽谷、巖溶等地貌類型,為地理學、地貌學、旅游、美術等專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教材;此外,實習站交通便利,生活環境良好,是一個集基礎地質、工程地質、地球化學、旅游等幾位一體的綜合性野外實習基地[4]。
三、實踐教學內容和階段規劃
為期一個月的秭歸地質實習,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具備以下基本技能:掌握三大巖類的野外觀察方法與描述內容,以及地層系統的建立原則;掌握野外褶皺、斷層等構造現象的識別、觀察與描述;掌握野外相關地質圖件的繪制與要求;具備一定的資料綜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獨立完成實習報告的編寫,為以后的學習與工作打下堅實的地質學基礎。實習期間,教學形式多樣,如室內教學、老師領教、學生半獨立教學、學生獨立填圖、階段性考試、報告編寫、學術報告以及學生自由答辯等。整個實習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1.領教階段。該階段安排教學路線12條,學生由老師帶領,采取老師講解、學生記錄觀察的方式,主要使學生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野外三大巖類以及褶皺、斷裂構造的野外觀察、識別與描述方法。主要路線安排如下:①實習區踏勘:主要向學生介紹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技能與要求,包括:地形圖、羅盤和野外記錄本等的正確使用;標本的采集與編號要求;另外,實地向學生介紹實習地自然地理和地質概況。②地層路線(含褶皺、斷層內容)。翼家灣―九畹溪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層路線:帶學生觀察震旦系與寒武系地層的巖性特征以及巖性組合特征,觀察層間褶皺構造、斷層構造、以及層間劈理構造等;了解信手剖面圖的繪制,并繪制翼家灣―九畹溪震旦系地層信手剖面圖;九畹溪―鏈子崖地層、構造與災害地質路線:帶學生觀察寒武系至二疊系地層的巖性特征以及巖性組合特征,觀察層間褶皺構造(平臥褶皺)、九畹溪斷層,觀察認識新灘滑坡與鏈子崖危巖體;泗溪震旦系路線:帶學生觀察巖體與圍巖的接觸關系;觀察震旦系地層剖面,觀察各組地層的巖性特征以及巖性組合特征;觀察地層間的接觸關系及其特征。③巖石路線。黃陵巖基茅坪復式單元巖漿巖路線:巖體類型為侵入巖,主要為蘭陵溪巖體、中壩巖體、太平溪巖體、堰灣巖體和東岳廟巖體。主要觀察巖體的巖性特征、脈體特征及其穿插關系等;黃陵巖基黃陵廟復式單元巖漿巖路線:巖體類型為侵入巖,主要為三斗坪巖體、青魚背巖體和小灘頭巖體。主要觀察巖體的巖性特征與脈體特征等。④變質巖路線(含褶皺、斷層內容):觀察崆嶺群區域變質巖巖性特點,了解區域變質作用和混合巖化作用的基本特點,觀察變質巖區構造特點。⑤實測地層剖面路線:選擇泗溪日月坪南華系蓮沱組作為實測對象。讓學生掌握實測地層剖面的基本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測地層剖面工作。
2.室內授課。①區域地質介紹(3學時):簡述實習區區域地質特點、區內地質特征,概述構造運動與沉積發展史。②實測地層工作方法(2學時):介紹實測地層剖面的意義與工作方法,分工、注意事項;講解實測地層剖面的后期資料整理、剖面圖的繪制方法與注意事項。③野外地質填圖工作(3學時):介紹地質填圖工作的意義與方法,實習區地質填圖范圍、填圖單位與相關要求等。④實習報告的編寫與附圖的繪制(6學時):向學生介紹編寫野外地質實習報告的意義、報告的格式、章節與相應內容、報告主要附圖的繪制方法與要求等。
3.半獨立階段。選擇高家溪震旦系地層作為填圖單元,在老師的帶領下,讓學生掌握野外地質填圖的基本方法并分組練習。
4.階段性考試。安排一次室內閉卷考試,考查學生對前期路線教學階段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促進學生對前期的實習內容有個全面的掌握、鞏固和提高,并為后期的獨立填圖打下堅實的基礎。
5.獨立填圖階段。學生獨立完成測區的填圖工作,老師在填圖區主要地段留守及時指導與解決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
6.報告編寫階段。學生按報告編寫和圖件繪制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報告的編寫與裝訂。
7.自由答辯。在獨立填圖階段結束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報名,自由選題,以PPT形式,匯報實習成果及其中存在的疑問等。
8.學術報告。在實習期間,老師選擇與實習相關的內容,以PPT形式,開展相關教學內容或者科學研究的學術報告活動,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更多地了解地質實習的相關內容,激發學生對地質相關學科的興趣。
四、實踐教學效果
此次實習,學生在對理論的深層次理解、對專業的認識和對自我人格鍛煉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收獲。
1.教學內容本身。實踐教學使學生對所學地質相關理論知識有了更深刻的實踐性認識。在開展此次實習工作之前,學生已學過《地質學基礎》、《構造地質學》和《巖石學》等課程,但平時對理論的理解僅停留于書本和課堂,缺乏對地質知識的直觀認識。通過實踐教學的學習,學生認為對課堂知識掌握更加牢固。實習也在學生腦中形成了基本的地質工作步驟、程序和規范。經過前期的野外觀察實習,建立了基本的思維方式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對我們以后的工作至關重要。
2.對專業的認識程度加深。由于本專業相對我校其他專業而言較新,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尚且處于道聽途說階段,缺乏對專業的理解。通過此次實習,學生普遍認為所學的專業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明白了未來就業和繼續深造的具體方向,更加積極地熱愛和投入目前的基礎知識的學習中。
3.人格鍛煉。野外實踐教學中,具備獨立填圖環節,其具體實施過程是要求學生在沒有老師帶領的情況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面積約1.2km2的地質填圖工作。工作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制訂工作計劃,分配工作任務,指定相應工作的負責人;遇到知識分歧時相互辯論,在老師的鼓勵下,勇于創新,大膽提出自己的設想和見解;在野外遇到行動上的困難時,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形成一個有凝聚力的團隊;在野外的生活上,學生艱苦樸素,能克服生活條件的困難;在需要當地老百姓幫助時,不再畏縮猶豫,能很好地跟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從挑戰自我方面,除追求科學、追求真知的態度外,還要有不服輸不氣餒的態度,累了,再堅持一下就會有重大的發現;傷了痛了,忍耐一下,你就能成就一只隊伍……
五、教學過程中的工作體會
1.踏勘階段。踏勘是整個教學實習的最基礎路線。在實習過程中,應教授學生開展地質工作的基本思維方法,即宏觀――微觀――宏觀的工作模式。有的老師在領教過程中,只要遇到教學點,就讓學生近距離觀看,使得學生沒有一個宏觀的概念,沒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因此,在學生近距離接觸教學點之前,讓學生手持實習區地形地質圖,使其明白其所處的地形位置、地質區域,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在觀察描述結束后,再遠距離觀察,用宏觀思維的方式思考,總結此教學點與其他教學點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后再做總結,不能盲目灌輸。踏勘時,要求教會學生熟練使用羅盤。有的學生沒有一定的工作基礎,不能熟練使用羅盤;可現場攜帶一塊小黑板,將書本中闡述的巖層產狀理論用圖示的方式給學生演示并講解;將小黑板作為巖層面,讓學生模擬測量產狀,并教給學生在不同圖件(如平面圖、剖面圖)中正確的產狀表達方式。
2.素描圖的現場描繪。在野外,有的學生為了室內野簿的美觀和整潔,遇到構造觀察點時,不愿使用野簿方格子頁面,而是采用隨手的筆記本。這樣做的后果是,學生的素描比例不協調,室內整理時圖件失真。在這種情況下,應引導學生在現場使用野簿,教授其簡單繪圖方法,教其采用地形突變點作為繪圖控制點、使其學會估算現場的實際距離或高度,以便接近真實地進行素描。
3.變質巖的教學觀察。同巖漿巖的教學形式基本相同,但有所不同的是,某一教學點可見的變質巖巖性多樣。在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可以以某一種巖性為例,講述描述方法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采集不同的標本,老師現場認可后,讓學生回到室內,對野外標本進行觀察和詳細描述。
4.室內野簿檢查。由于野外教學時間有限,學生在野外對教學內容的消化也是有限的;此外野簿檢查結果可以作為實習平時成績的依據。因此,需要在野外教學后,在當天下午或者晚上進行室內野簿的整理和消化。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告知學生野簿檢查方式和具體時間。實踐證明,在學生上交野簿前半小時以小組抽查的形式效果十分顯著。
5.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第二天的教學。在當天野外教學結束時,現場總述教學內容,簡要介紹第二天的教學內容,并對學生提出疑問。學生回到室內,復習理論知識,帶著疑問參加第二天的實踐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第二天野外實踐的積極性非常高。
6.結合學生專業進行實踐教學。為了讓學生明確野外地質實習的重要意義,并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和愛好,在野外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結合專業特征,講述各教學內容在專業中的體現。此外,由于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一門較新的專業,相對本校其它地質專業而言,其在人才市場上的認可度還較低,學生對專業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因此,有必要在此次重要實踐教學過程中,結合專業進行適當引導。在進行礦物含量估計和巖性定名時,是否可以通過影像的解譯快速和準確的實現呢?在地質災害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在鏈子崖頂遠距離觀察對面的新灘滑坡,遙看就如一幅影像圖,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根據滑坡的野外地貌特征,如何使用遙感影像快速解譯滑坡并圈出邊界呢?
以上僅僅是教學中幾個簡單的例子,但是,實踐表明:通過這樣的例子,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應用方面有了一個更為直觀的認識和了解,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會有很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建朝,薛春紀.實踐教學是保證地學教育質量的關鍵[J].中國地質教育,2004,(1):24-25.
[2]梁四海,萬力,王旭升.實踐教學在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中的貢獻[J].中國地質教育,2006,(2):86-8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