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禮儀文化差異范文
時間:2023-10-31 17:59: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的禮儀文化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國際商務 禮儀 中西方文化 差異
一、商務禮儀中的文化差異
(一)處事方面的差異
西方人的特點是簡單直接,而中國人的特點是含蓄婉轉。進行商務談判的時候,西方人更愿意直接聊合作細節或者是工作中的題,但是中國人可能卻會通過請對方吃飯,贈送對方禮物,從而和對方建立良好、友好的關系,再進行接下來的談判。西方人過于直接的方式,中國人可能會無法接受。而且西方人對于中國人這種過于含蓄的處事方式,會誤認為是拐彎抹角。
(二)行為語言方面的差異
在文化差異中,行為語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具體展現在肢體語言、目光、雙方距離以及手勢、動作等方面。在進行商務談判的時候,哪怕是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可以體現出文化差異。舉個例子,在我國,彼此見面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握手。但是在美國、英國,雙方見面握手以后會馬上松開手,雙方的距離也會逐漸擴大。在這個方面,中國人會為了表達對談判方的尊重,會握著對方的手上下搖動,握手的時間也會增加。西方人對于這一動作,會感覺難以理解。在西方人看來,如果握住對方的手太久,距離太近,會使他們感到自己的空間被侵擾,甚至會產生防衛和防備的心態。
(三)宴會禮儀的差異
1.使用餐具的差異
在我國的宴會上,所使用的餐具一般都是筷子、盤子、碗和酒杯、碟子等。但是如果在西方國家的宴會上,采用的餐具則是叉子、刀、紅酒杯以及勺子等等。一般情況下,在吃西餐的時候,各種菜品要采用不同的餐具,而且也要根據飲用酒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酒杯。
2.用餐方面的差異
在中國,一般暫停進食的時候,人們會將筷子平行放在碟子上。但是在西方國家,如果吃到一半停下來說話、休息,那么則會將叉子交叉放在餐盤上。在西方人看來,在用餐的時候揮動刀叉,是非常沒有禮貌的。
二、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
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文化是人們共同生活所產生的經驗積累,同時也是人們通過對比,選出的一種非常合理的東西。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屬于時代的產物,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非常多。主要被分為這幾個方面:
(一)受到不同學派思想的影響
我國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儒家思想提倡忠孝悌禮義信廉恥,要求人們注重倫理關系,以禮行事。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響,中國人的處事方式非常含蓄,委婉。而西方國家則不同,16世紀的時候,西方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工人階層因為對資產階級和統治階層不滿,所以掀起了這場精神、知識、文化的解放運動。這場運動提倡讓人們解放思想和天性,追求幸福,因此對西方人的文化、性格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得他們的處事非常直接。
(二)受到不同價值觀念的影響
我國的文化核心講究的是萬事和諧,力求人和物,人和人之間的和諧。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強調人不能太過于高調,要做中庸之人,不能對和諧產生破壞。這就是中國的價值觀念。而西方的價值觀念卻相反,西方提倡解放天性,思想開放,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中西方的價值觀念存在很大的差別。
(三)受到不同思想的影響
中國人的故鄉情節很重,不管去往哪里,都會對故鄉產生懷念,甚至有落葉歸根的思想。這是因為我國屬于農耕文化,而且地大物博,地理環境差異非常大。在一個地方內,只要有水、土地和耕地,就能夠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因此中國人安土重遷。同時,中國人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不會過分對他人的產品產生依賴。正是這樣的因素,使得中國人性格保守、沉穩,不愿意高調擴張。
而在西方國家,因為海岸線很長,國土面積很小。西方的農耕所占的比例低于我國的農耕,在資源方面顯得有些缺乏,所以必須對外擴張來滿足自身的需求。也因此,西方國家的人性格大膽、喜歡冒險,會以海洋為中心,去擴張新的領土,獲得新的資源。
三、在商務談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禮儀
(一)尊重習俗
在談判涉外貿易的時候,必須尊重對方的習俗。同時也要了解對方的禁忌、忌諱等,比如對于伊斯蘭教徒,在談判的時候不能對其宗教背景進行議論和指點。同時在宴會上,也不能出現豬肉等。只有尊重對方的習俗,才能在談判中獲得成功。
(二)尊重隱私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容易在談判過程中問及對方的家庭、年齡以及工作等,從而開始下一步的談話。但是和西方國家的人進行商務談判時,不能對這些問題進行詢問。因為他們認為詢問這些是侵犯隱私權。此外,對于女士的年齡,也不能隨便問及,因為在西方人看來詢問女士年齡也是不禮貌的。
(三)不必過分謙卑
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謙遜是良好的品質。但是如果在國際商務談判中,過分謙虛,那么就會促使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對方認為這是在貶低自己,放低身價。同時,也不能進行自我吹捧,過分夸大??傊?,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必須適度,不能過分夸大,也不能過分謙卑。
四、總結與體會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禮儀方面的差異也很大。在進行國際商務談判的時候,必須尊重對方的禮儀和文化背景,避免產生禮儀方面的錯誤,真誠的和對方進行溝通,這樣才能使貿易合作的可能性增加。
參考文獻:
[1]王敏.論中西禮儀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J].才智,2008,(22).
[2]田曉冰.淺析中西方商務會議禮儀的差異[J].科技視界,2015,(31).
[3]王雷華.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禁忌的對比――入席離席[J].大觀周刊,2013,(04).
篇2
【關鍵詞】中西方 面子文化 差異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003-02
面子觀是禮貌原則中的重要理論之一,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人們十分重視面子的問題。由于中西方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且歷史文化和思維習慣也不同,所以中西方的面子文化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作為中國人,從西方的面子觀中取長補短,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加強對西方面子觀的了解,認識到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異,可以幫助人們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更加順利。
一 中西方的面子觀
1.西方的面子觀
國外學者對于禮貌做了諸多的研究,提出許多理論模式及研究方法。高夫曼對面子做出的解釋為:一個人積極、正面的社會價值。他認為人們追求面子,是為了獲取更正面的社會價值,是為了展示自身的優越。布朗和列文森在1978年提出面子理論,并且在1987年對這一理論做出修改和進一步的闡述,認為面子有消極和積極之分,并對禮貌現象與面子問題做出系統的論述。具體表現為,當掌握話語權的一方認為自己的行為對對方產生威脅時,那么他就會考慮這個行為的實施程度以及對對方的實際威脅效果;人在說話時會考慮雙方的親密程度、社會地位以及考慮自己的行為給對方帶來的強求感。說話人最終決定采取的禮貌方式、交際策略都是由此產生。
2.中國的面子觀
中國人類學家胡先縉用語義分析的方法對面子做出研究,她認為面子代表的是人們的聲譽,是通過人的成功和不斷進步獲得的良好評價,也是人們用努力和聰明才智構建起來的聲譽。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十分看重面子,甚至有人愛面子勝于生命,很多中國人認為面子是榮譽、聲望,也是自尊和尊嚴,為了維持和保護面子,人們有時可以付出任何代價。面子就好比中國社會的道德戒律,面子表示著一個人的道德完整性。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對于面子有關的行為相當重視,譬如“賞臉”“丟臉”“給面子”“照顧面子”。此外,中國人在人際交流中習慣貶己揚人,而對于別人的不當之處,在批評時又習慣先揚后抑,先給予肯定再指出不足,充分顧全和維護他人的面子。這種面子很大程度上標識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群體認可度。
3.中西方面子觀的差異
綜上,可以看出中西方首先在對面子的定義上存在差異,中方強調個人在群體中的形象和個人的社會地位體現,而西方則更加傾向于個人為中心的社會價值觀,看重個人的行動自由和個人的愿望滿足,不受約束。前者以社會為中心,后者以個人為中心,存在明顯的不同。中國人的面子多賴于外界所給予的認同和肯定,沒有布朗和列文森所講述的消極面子這一點。比如中國人習慣在宴客時勸酒、勸吃,相互夾菜,雖然是熱情好客之舉,實際卻又有妨礙他人自由之嫌,也就是布朗和列文森所講述的消極面子。西方更加看重個人的自由發展,解放天性,重視個人隱私。
二 中西方面子觀存在差異的原因
由于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歷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不同的價值觀,中西方禮貌也就存在差異,中西方對于面子的不同看法也源于此。
1.中西方歷史文化的差異
受中國古代長期存在的小農經濟影響,中國人強調集體合作,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很高。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影響下,對集體的重視顯得尤為突出,由此產生的集體主義價值觀也就順理成章。突出集體能動性,強調人的社會屬性,人的利益與社會利益是統一的,人應該受集體約束。與此同時,儒家禮教應運而生,強調人與集體、社會的和諧統一。儒家禮教倡導個人應最大限度地服從集體、社會。中國人的面子主要是建立在社會群體的意識上,是與社會群體對個人的認可程度、認同程度相掛鉤的。
西方國家的歷史主要是以民族遷徙為主,在不斷的遷徙中開拓領域,融合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歷史。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顯得獨立、立體,逐漸看重人的自我價值。在這樣的歷史大環境下,強調和突出個人的能力體現,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價值主義。同時,西方社會產生與其環境相適應的基督教,基督教推崇自我實現,重視個人的思想,這些都對西方人有著深遠的影響。西方以資本主義經濟為主,更是加深了對個人主義和自我意識的重視。西方人的面子是建立在個人的行為自由,權利、隱私、愿望得到尊重和滿足的基礎上。
2.中西方人們性格和思維模式的差異
西方人經常對中國人的某些行為處事,表示不理解。中國人的性格與西方人相比較為內向、含蓄,不像西方人那樣直接、張揚。中國人在利益受到威脅時,不會直接點明,而是會謙讓,比如孔融讓梨。中國人有時習慣犧牲自己的利益,而使別人的利益得到滿足,習慣顧全大局,重視集體利益。然而,西方人不一樣,他們習慣主動爭取自己的利益,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和威脅,努力捍衛自己的消極面子。
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從整體到部分的考慮,講求圓滿,追求和諧和辯證,思維上會比較籠統、模糊,做事喜歡“留一線”,這一點從中國人平常的說話習慣上便可發現。而西方人的思維屬于線性思維,習慣先有部分再到整體,擅長邏輯思考,條理分明地進行分析,可以很好地解決具體問題。在合作有沖突時,一般是更加看重實際利益,盡量傳遞給對方足夠的信息,讓別人尊重自己,保全自己的積極面子。
3.中西方人們價值觀念的差異
中國文化的一大來源是儒家文化,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是十分久遠的,一直延續到今天。儒家文化十分倡導群體之間的相互協作,即強調團體的作用,無論是誰都要盡自己所能去服從團體,為團體服務,最終形成團體之間的共識。中國人十分崇尚集體的力量,追求集體榮譽感也正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甚至有的時候,寧可用個人利益來換取集體的利益。西方國家由于其地理環境以及受到基督教影響較為深刻的因素,人們所向往的是個人的自由、民主以及獨立,其體現出的是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這具體體現在西方人特別講究個人的隱私和權利。從這個層面來講,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異正是其不同價值觀念所作用的結果,中國注重集體的面子,而西方注重的是個人的面子。
總而言之,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異只是其文化差異中的一個方面,受到各自歷史發展的進程、人們的思維模式以及價值觀念不同的影響。隨著世界開放程度的加深,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深化,不同的文化之間也呈現出相互包容的現象。對于面子文化的中西方差異,只有深入到雙方的文化內涵中才能挖掘出其本質,了解各自的言語策略,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因不理解而造成的交流障礙,最終促進中西方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三 面子觀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啟示
每種文化的存在都是經歷長久的歷史演變聚積而成的,不能因為差異化的存在,就做一味的排斥或抵觸。作為中國人,從西方的面子觀中取長補短,并對自身的面子觀做適當的揚棄是必要的。世界經濟發展全球化、一體化、多樣化,是大勢所趨。中國要更好地發展自己,就要與西方積極地合作與交流,通過合作與交流發展彼此。而前提是尊重對方的文化、習俗和信仰。在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含蓄委婉的,但西方的面子觀與中國不同,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應該充分考慮西方人的面子,盡量做到客隨主便,或者主隨客意,這樣才能更好地合作交流。
四 結束語
面子觀是一種文化現象,因文化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面子觀,它反映了不同地域范圍內不同的行為規范以及語言表達方式。中西方的面子文化呈現出很大的差異,雙方之間的文化背景不同,在其對人們的思維模式以及價值觀念的不斷影響下,繼而形成了不同的面子觀。作為中國人,要在充分了解西方面子文化形成過程的基礎上,給予對方充分的尊重,促進中西方文化的和諧交流。
參考文獻
[1]劉亞茹.跨文化交際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異探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23)
[2]黃金德.試論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異[J].瓊州學院學報,2009(6)
篇3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 差異 閱讀理解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英語成為了世界官方語言,大部分國家都要求學習英語,而閱讀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的重要途徑。中西方國家由于所處自然條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等的不同,經長時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特點和風俗習慣,反映在文化理解上,則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大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的影響是很巨大的,尤其反映在背景知識上。另外,外語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習者能夠正確運用目的語進行交流,這不僅是語言、語法、詞匯的交流,而且還包含著目的語的文化交流,也就是跨文化交際。背景語言的理解就必須了解其文化,因為學生對作者意圖理解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取決于學生語言水平的高低,還取決于學生對文章所涉及的社會文化知識掌握的多少,只有當學生將自己的背景知識與語篇負載的語言文字聯系起來以后,意義才產生,理解才實現,閱讀的交際功能才得以完成。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把語言知識與文化背景知識相結合,導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多了解一些中西方文化的異同是非常必要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大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的影響,大致有三個方面:詞匯、表達方式和背景知識,具體分析如下:
1詞匯方面
詞匯,又稱語匯,是一種語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圍的)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和。英漢詞匯的語義和文化內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現在其概念意義、內涵意義和搭配意義上。
1.1概念意義
概念意義是指一個詞的基本意義,是抽象的,與客觀事物不發生直接的關系。概念意義是交際的核心因素,不正確理解詞的概念意義,就會引起交際沖突。如:漢語中的“叔叔”是指父親的弟弟或比父親年輕的長輩,而英語中“uncle”一詞的意義范圍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親的兄弟,也可以指母親的兄弟。類似的稱謂用詞還有很多。再如,英語的“drugstore”與漢語中的“藥店”不同,drugstore在美國除了出售藥物之外,還可以賣食物、飲料等等。所以大學生在閱讀時必須弄清楚一些詞匯的概念意義,否則會誤導自己的判斷力,可能引起交際沖突。
1.2內涵意義
內涵意義是指超出概念意義以外的意義,往往與客觀事物的本性和特點有聯系。如“idealism”在英語中有兩個意義:一是作為哲學術語,意思是唯心主義,不包含任何褒貶之意;而漢語中的唯心主義則具有貶義。另一個意義是理想主義,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漢語中的理想主義往往含有脫離實際的意思,含有貶義。類似的還有intellectual和“知識分子”,peasant和“農民”等等,其內涵意義都不能完全等同。再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表示慶祝活動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英語中的“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
英語中有些動物詞的文化內涵是漢語中沒有的或與漢語有很大不同。英語中swan﹙天鵝﹚用來指才華橫溢的詩人。根據希臘傳說,音樂之神阿波羅的靈魂進入了一只天鵝,由此產生畢達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詩人的靈魂都進入天鵝體內。Sheep在英文中是愚蠢的代表,而在漢語中說笨得像豬。
還有些詞在漢語里有對應的詞,而在另一種文化中找不到對應詞。這種現象叫“詞匯空缺”。例如英語中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等等。
在閱讀理解中,詞匯的內涵意義是十分重要的,詞匯的內涵意義要靠平時的積累,如果不清楚中文和英文詞匯內涵的區別,在閱讀理解上面經常會造成很大的誤區。
1.3搭配意義
搭配意義主要是指詞與詞之間的橫向組合關系。搭配往往是約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語的搭配規律套用到英語學習中。如:漢語中的“紅茶”在英語中應用“black-tea”表示,英語中的“black coffee”在漢語則是“濃咖啡”,漢語中的“濃茶”在英語中則是“strong tea”。再如:漢語中的“雨后春筍”“多如牛毛”在英語中應用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詞匯的搭配意義也是很重要的,學生一定要掌握好常見的詞匯搭配意義,運用到閱讀理解中,準確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 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是表達特定內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語言方法、手段,是文章構成的一種形式要素。表達方式隨語言表達的產生發展而逐步形成。例如各種節假日及假期在英文中的表達:
泛指不用工作的休假時間用time off work或者time away from work. Holiday和vacation在英語中意思接近,Holiday是holy和day的合寫,最初的意思是特殊的宗教節日,后來日常語言用來指特別的休息日,以區別于周末的正常休息。Vacation的本意是‘空缺’的意思,在英國原指法院或者大學的休假,它們包括三種情況:一是為了休息或者娛樂而離開當前所做的經常性的工作;二是為了娛樂或者旅游的一次具體行程;三是進行文化、宗教、國家或者其他情況下的慶?;顒?,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不是法定的。
不同的表達方式理解不同,所以大學生應好好學習中英文的表達方式,區分開來。平時在閱讀中注意根據上下文理解這些表達方式,今后才能在正確的語境中去運用。
3背景知識
語言的存在和發展受社會的影響,一些詞匯反映了社會歷史的客觀現實,這樣的詞匯往往會讓中國學生產生迷惑。例如:The United States has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其中,loneliness industry是指美國福利事業的一部分,由于越來越多的子女不與父母住在一起,美國社會出現了大量的孤獨老人,他們既無人照顧又生活困難,成為社會問題。因此,美國政府開辦了一種為孤獨老人服務的社會項目,名字叫loneliness industry.
學生對西方國家的地理環境的熟悉程度也會對英語閱讀產生影響。例如,英國是一個島國,由于受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英國常年吹溫暖潮濕的西風,所以,英語中西風給人的感覺總是溫暖的、歡樂的。如《西風頌》中:It's a warm wind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and Aprils' in west wind and daffodils.讀到這首詩就會想到鶯歌燕啼的春天,而不是有的學生印象中寒冷的、刺骨的西風概念。
宗教也是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由于宗教背景不同,中國學生會發現下面的話很難理解: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 to breath.意思是一名教師意味著創造的見證人,他目睹人體開始呼吸,開始了生命。要深刻了解這句話的內涵就應當了解《圣經》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圣經》上說,人是由上帝創造的,上帝用黏土捏成一個泥人,然后從其鼻孔中吹入“生命之氣”,于是泥人開始呼吸,至此,上帝完成了造人的偉大工作。在此句中,作者借上帝賦予了人類生命之氣來說明教師工作的神圣。
時代的變化,要求我們不僅要學習語言知識,還要努力學習西方國家的社會和文化方面的知識,擴大視野。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以便消除文化理解和交流障礙,提高外語閱讀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向大學生傳授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將有助于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綜上所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閱讀水平,更重要的是能讓他們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包慧南. 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高一虹. 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跨越[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劉君濤. 語言與文化關系的重新認識[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篇4
關鍵詞:中西方婚禮;對比;差異;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婚禮是一種宗教儀式或法律公證儀式,其意義在于獲取社會的承認和祝福,防止重婚,幫助新婚夫婦適應新的社會角色和要求,準備承擔社會責任。所有的民族和國家都有其傳統的婚禮儀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繼承途徑,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儀式?;槎Y也是一個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屬于生命禮儀的一種。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導致婚禮也會有所差異,本文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比中西方婚禮的差異。
一、結婚儀式
中國的傳統婚俗有“三書六禮”“三拜九叩”這些繁俗禮節。所謂“三書”,就是指聘書、禮書、迎親書。而“六禮”是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而在這之間更有換庚譜、過文定、過大禮、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也有著大量的禁忌和禮俗,比如新娘嫁妝中要有剪刀(蝴蝶雙飛)、痰盂(子孫桶)、尺(良田萬頃)、片糖(甜甜蜜蜜)、銀包皮帶(腰纏萬貫)、花瓶(花開富貴)、銅盆及鞋(同偕到老)、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兩雙用紅繩捆著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蓮子、龍眼及利是伴著(豐衣足食)等物,每樣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義。而現代中國婚禮一般和婚宴結合在一起,通常新郎家會租用車隊,迎娶新娘。
在西方國家中,婚禮時有舊、新、借、藍等習俗。舊是指母親傳下來之婚紗,頭飾或首飾,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禮物如裙子,飾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東西回來,據說從富裕親友借來金或銀放在鞋內,象征帶來財運;藍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飾物或花束用藍色,意味著新娘的純潔及貞潔。而在進行婚禮時,西方亦有大量的習俗。比如,在結婚時新娘總要帶著一方手帕,西方人認為白手帕象征好運。根據民俗說法,農夫認為新娘在磨擦婚當天所流下的淚能使天降甘露,滋潤家作物。后來,新娘在新婚漢天流淚,就變成她將有幸福婚姻的好兆頭。而在婚禮典禮時,新娘總是站在新郎的左邊,據說,古時候,盎格魯撒克遜的新郎必須保護新娘子免得被別人搶走。在結婚典禮時,新郎讓新娘站在自己左邊,一旦情敵出現,就可以立即揮出配帶于右邊的劍,嚇退敵人。在進行結婚晚宴時,要特別定制結婚蛋糕,根據歷史記載,自羅馬時代開始,婚禮結束時,人們會在新娘頭上折斷一條面包的材料――小麥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則代表著幸運。新人必須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結婚蛋糕了。西方傳統婚禮一般新娘挽著父親手臂進入教堂,父親將新娘交給新郎,牧師致詞,新人宣誓,交換戒指,祈禱,詠唱詩歌等。
二、婚禮服裝
20世紀初,傳統的中式婚禮服還是長跑馬褂和鳳冠霞帔。鳳冠霞帔屬于清代誥命夫人的規定著裝,是權勢和地位的象征。因為其上布滿了珠寶錦繡,雍容華貴,因而逐漸演變成好夢閨秀的婚禮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事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紅襖裙。中國傳統婚禮進行時新郎和新娘都穿紅色的禮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預示在結婚后日子紅紅火火。龍鳳在中國的神話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龍主陽鳳主陰,而陽則代表男子,陰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鳳表示。所以在紅色的禮服上繡著鳳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而西方的新娘則穿白色的禮服。自羅馬時代開始,白色象征歡慶。1850年到1900年之間,白色亦是富貴的象征。到了本世紀初,白色所代表的純潔意義更遠超其他。西方認為白色與童貞有關。古羅馬的新娘穿著白色的婚紗,蒙著鮮橙黃色的面紗,象征著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傳統里,白色代表著快樂;其他一些地區,白色在他們的婚禮和葬禮里指示各種各樣的通路典禮和意義。例如,在安達曼群島,白色代表一種地位的變化。“傳統”的白色結婚禮服,在早期是貴族的特權。在多利亞女王時代,大多數的新娘只能穿傳統的國家服裝,只有上層階級才能穿代表權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紗。一直到近代,貴族階級的特權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紗才成為普通新娘的禮服。而相對于西方白色婚紗的歷史,
三、婚禮地點不同
在中國,結婚是一件大事,其氛圍要喜氣洋洋,熱鬧非凡,在以前,人們會選擇大型空曠的場地來舉辦婚禮,鞭炮聲聲,震耳欲聾,無論是新人還是雙方的父母,還是前來祝賀的賓客。現在,風俗仍然沒有改變,人們會選擇比較高檔的酒店舉辦婚禮,氣氛同樣熱鬧。
在西方,人們一般會選擇教堂這個安靜而神圣的地方,在牧師的主持下,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下,隆重而神圣的完成婚禮儀式。
四、總結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種種的差異,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維的差異有直接的聯系。中國人比較保守,喜歡熱鬧,思維較古板,所以在中國歷史幾千年的時間里整個婚禮的習俗并沒有多大的變化。西方人的思想則比較開放,對于婚禮的要求也比較低,他們婚禮的則是在教堂中:隨著神圣的《婚禮進行曲》步入鮮紅的地毯,嬌美的新娘手挽著父親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親將女兒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將女兒的一生托付給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視著這對新人,幸福洋溢在他們的臉上。另一個造成中西方差異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國是以佛教為主,而西方則是基督教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禮是在教堂中舉行而主婚人則是神甫。中方的傳統婚俗中的最重要環節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禮成了。
中西方婚禮差異的深層誘因是因為中西方文化不同,中西方文化差異是中西方婚禮差異的根本原因,所以了解中西方婚禮的差異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跟有助于加強中西方的交流與溝通。
參考文獻
[1] 倪麗珠,淺談中西方婚禮差異[J],文化園地,2008(2)
[2] 吳國華,蒲軍,中西方婚禮服飾文化研究[J],美與時代,2006(2)
篇5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婚姻;差異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48-0221-02
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了跨文化交際的活動中,因此,關于文化差異的研究受到了廣泛關注。文化差異研究的目的是增強人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適應,從而更好的進行交際活動的能力。本文對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差異以及產生差異的原因作了簡單的說明和比較。
1 結婚目的的差異
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的差異,首先表現在婚姻目的的差異。
1.1 中國人的婚姻目的
中國傳統的婚姻目的是為了家庭而不是愛情?!抖Y記昏義》說:“合兩性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笨鬃诱f:“大昏,萬世之嗣也。”有夫婦而后有子嗣,由合法婚姻所生之長子才是嫡子,在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社會,傳宗接代關系到家族的延續,“繼后世”自然成為娶妻的首要目的。
1.2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恰恰是因為愛情而不是家庭。在西方人的觀念中,結婚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兩個個體的結合。追求真愛是絕大多數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所以,我們總是說西方人的婚姻是個人權利的象征,而中國人的婚姻更像是對家庭的一種義務。
2 擇偶標準的差異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導致在擇偶的標準上也存在著一些差異。
2.1 中國人的擇偶標準
從中國傳統的擇偶標準來看,最要緊的是門當戶對,也就是男女雙方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相當。雖然這一標準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慢慢發生變化,但是,當今社會男女青年的擇偶標準仍然受到這一原則的影響,兩個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習慣,對現實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才會有共同的快樂,才會保持更長久的彼此欣賞,也才會讓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2.2 西方人的擇偶標準
西方人的擇偶標準與中國人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的擇偶標準,最主要是兩個人的互相契合,其余的條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則可以不在考慮之列。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新聞報道中出現歐洲王室的王子娶了一位平民做王妃的現象。
3 婚姻禮儀的差異
(1)自古以來,婚禮嫁娶在我國都被認為是人生中最大的禮儀,我國傳統的婚姻禮儀一直遵循著周代確立的“六禮”,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六種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儀式和禮節。
(2)西方的婚禮是屬于浪漫型的,整個婚禮從開始到結束都充滿了浪漫氣息。首先,隨著婚禮進行曲的節奏,新娘挽著父親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親將她親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師會要求新郎新娘對對方作出一輩子的承諾,這也是整個婚禮的,然后他們會在牧師和眾人的祝福下,交換結婚戒指并親吻對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裝飾用品,在婚禮結束時,新娘就會拋給到場的女賓客,如果誰接到花球,誰就是下一個結婚的人,這就使整個婚禮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
4 中西婚姻文化差異的原因
4.1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中國的地理環境是封閉的大陸型環境,這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也造就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注重對大自然的頂禮膜拜以及對自然規律的嚴格遵守和順從。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中,工商業和航海業比較發達,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4.2 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所以中國人比較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也比較外向。
4.3 文化傳承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國的文化并沒有消失在朝代的變化中,而是逐漸發展成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傳統文化。民族的融合與發展,不僅將促進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也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團結,所以說中國的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西方則有所不同。西方國家的歷史,歷朝歷代每一更替都伴隨著外國的入侵,從而使古老文化和新文化相互斗爭。因此,我們可以說,西方文化沒有主體性而是具有多樣性。
4.4
雖然在中國存在著多種宗教形式,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等,但我們仍然要說中國是一個沒有的國家。大多數人信仰宗教只是因為現實的需要,他們需要用宗教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而不去努力在現實世界中做出改變。中國的注重的是順從。由于這個原因,中國人缺乏反抗和奮斗精神。
然而在西方國家,所有的西方人都幾乎是有的。宗教對西方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具有濃厚的宗教氛圍的西方文化里,崇尚人人平等,重視斗爭和反抗壓迫,著重強調信仰,希望,愛和信任。
5 結 論
總而言之,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婚姻,作為人類生活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受到了越來越多專家和學者的廣泛關注。但是由于文化的差異,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婚姻的諸多方面存在著很多的差異。在結婚的目的,選擇配偶的標準,以及婚姻禮儀方面存在著分歧。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是由于每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不同造成的,這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雖然中國和西方國家在婚姻文化上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樣的,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不同地區、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社會習俗所帶來的差異。了解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可以幫助我們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參考文獻:
[1]Jia Yu Xi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2]Karl Jaspers.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M].Zurich:Article Gomez Press,2009.
[3]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段淑平.中英婚俗文化及差異[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
篇6
關鍵詞:文化差異;日常交際;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 薄澳銈冞M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節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Year’s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fool’sDay(愚人節),ThanksGivingDay(感恩節),Christmas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生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保↖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傊形鞣街g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WTO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與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
篇7
【關鍵詞】宴會飲食文化;差異;交流
由于中西方在社會歷史、地理位置、體制網絡、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不盡相同,所以在此背景下的飲食文化也各有千秋。而中西飲食文化的不同又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對飲食文化研究在文化研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著重論述中西方國家在宴會禮儀中的差異,剖析中西方飲食文化中宴會禮儀的具體表現及形成的原因。
一、產生差異的原因
(一)歷史原因。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大部分人生活在農村,這就使得鄰里鄉親生活聯系更加的密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同時他們喜歡就餐時有熱鬧的氛圍,所以在飲食宴會上他們喜歡聚食制,這種用餐的方式就慢慢地流傳下來,也是中華民族重視親屬血緣關系和家族觀念在飲食中的體現。西方人是以肉為主的民族,是同各種野獸打交道,所以必須具備強悍的體魄和進攻性的性格,必須與自然相抗衡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他們喜歡冒險、開拓、沖突;而中華民族是以谷類為主的農業民族,其對象是土地和農作物,他們需要的不是進攻和兇猛,而是在耕作時的精心照料和耕作后的耐心等待,因而他們的性格必須傾向于平和閑靜,他們必須與自然和平相處,所以他們安土重遷,固本守己。
(二)社會體制網絡的原因。我們都知道,在一個國家政府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同時政府下的各種不同的制度也會對一個民族的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如中華民族是社會主義國家,他們看重集體的力量,所以在飲食上就形成了“飲食所以合歡也”的集體主義思想;而西方是資本主義國家,他們看重的是個人主義的力量,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競爭。這也為中西方不同的聚餐方式打下基礎。
(三)價值觀信仰的原因。在中國,自古流行以左為尊,古籍《易經》中就有“男為陽,女為陰;背為陽,腹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而且加上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即以君、父、夫、長為尊、為先,以臣、子、妻、幼為卑、為后,進而形成了貴賤有等、夫妻有別、長幼有序的行為標準??傊?,在中國將長幼有序,尊重長者,以左為尊作為安排座位的標準。在西方的基督教傳統里,右具有積極主動的含義,左則是被動消極的:右意味著未來、善,左意味著過去、惡。所以在西方左邊為偏座,按照男左女右之說,男士一般做女士的左邊,而且人們通常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作為宴會排座位的標準,同時也是宴會上其他行為的標準。
二、宴會差異的具體表現形式
(一)飲食內容的差異。西方人在飲食上多是肉類和乳制品,如牛肉、雞肉、豬肉、羊肉、魚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蔬菜和水果等則作為輔食或配料。而中國自古以農業文明占主導地位,在飲食內容上,以糧食作物為主,輔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類,植物類菜品在飲食結構中占著主導地位.據植物學家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種, 比西方多6倍(萬建中1995)。
(二)餐具的差異。由于中國長期受農耕文化的影響,喜歡和平與安定的生活,反對侵略,而且喜歡使用熱騰騰的食物,由此中國人采用聚餐制,所以只能使用筷子導熱慢的餐具,而且使用筷子溫文爾雅,極少出現一些不雅動作,對待食物是相當溫柔。相反,西方國家由于受狩獵文化的影響,喜歡爭強好勝和樂于冒險,喜歡實用肉類,所以必須使用刀叉等比較鋒利的餐具。
(三)座次安排的差異。傳統的中式正式宴會采用圓桌,因為中餐的上菜方式,圓桌可以更好的照顧到每個人夾到菜。座次方面,一般主人會坐在正對門的地方,為的是看到客人及時作出迎接的準備。通常最重要的客人會安排到主人的左手邊,第二重要的客人則被安排到主人的右手邊,以此類推。相反,在西方因為菜品不是很多樣,多采用長桌,而且每人面前是同一份菜式。在座次方面,通常男女主人會分別落座在長桌的兩頭,男主人在正對大門或是包房入口的一頭,女主人則在背對門的那頭。男主人的右手邊第一個位子為女性第一主賓客,而左手邊為第一個位子為男性第二主賓客;女主人右手邊的第一個位子為男性第一主賓客,左手第一個位子為女性第二主賓客,以此類推,男女穿插而坐,可以保證就餐時對面一定是異性,左右兩邊也是異性。
(四)出席時間的差異。準時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一個普遍適用的概念,然而文化背景的差異會導致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在參加宴會時,由于中西方文化模式存在較大差異,中西方人在出席時間上的差異也表現得較為突出。在中國宴會中,時間的多樣化模式使客人更傾向于“遲到”,往往在規定時間的半小時之后到達。對于這種“遲到”現象主客雙方都習以為常,并不將之視為對主人邀請的一種輕視或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而在西方國家中,各種活動都會按照預定的時間的時間開始,宴會要求參會者準時到達,否則將被視為沒有禮貌,是對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極大不尊重。
(五)進餐禮儀的差異。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一個“讓”“和合”的精神。由于在中國人們喜歡坐在一起進餐,共同夾一個盤子里的菜,所以當宴會開始時,所有的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嘴時,才表示宴會開始,即客隨主便。而主人一般先給主賓夾菜,請其先用。當有新菜上來, 請主人、主賓和年長者先用以示尊敬。主人還要招待好客人,時不時要給客人夾菜,詢問客人的需要還要勸酒勸菜,一定要使客人吃好喝好。
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是一種“美”的精神。西方人們習慣各點各的菜,即使是大家吃同一道菜,人們也會使用公共餐具把菜盛到自己碗中實用。在飯店聚餐時候人們認為是公共場合,所以整個進餐過程中人們相互之間交談要輕言細語,不高聲喧嘩。而且在宴會上不但要衣著整齊,往往還要求穿禮服,并要求坐姿要端莊。其次,進餐時不能發出不悅耳的聲音。
總之,研究中西飲食文化中宴會禮儀的差異,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西方的宴會飲食特點,同時也總結我們自己的宴會飲食特征,以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汲取一切先進的觀念,摒棄我們文化中的糟粕,改善和提高我們的飲食品質。中國飲食應積極吸取西方飲食中合理一面,做到飲食結構合理,營養搭配均衡,同時在參加宴會時應該做到準時。
【參考文獻】
[1] Chang K C.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 USA: The Vail Ballou Press Inc., Binghamton, N.Y.,1977.
[2]卞浩宇,高永展.論中西飲食丈化的差異[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
篇8
關鍵詞: 中職英語 文化差異 滲透 策略
伴隨語言教學研究的深入,人們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有了更深的認識。英語課程的實施、學生英語素質的提高,離不開文化的教學,這已成為英語教學界的共識?,F行中職英語教材根據“結構―功能”大綱編寫,每個單元都分為三部分:會話、語法和閱讀,會話部分和語法部分各體現一個話題和一個交際功能項目,反映英語國家的交際文化,而閱讀部分則集中反映著中西方的知識文化。教材逐步介紹中西方社會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具有鮮明的“文化滲入”特點。
一、現行中職英語教材中的中西文化差異
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家庭結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方面與中國有顯著差異。這些差異也體現在現行中職英語教材內容中,涵蓋了西方社會的歷史、地理、文化、風情、民俗等方面。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社會文化、生活習慣的差異。中國人打招呼會明知故問,如:“你在看書呀?”見面愛問:“你吃了嗎?”聊天時喜歡探聽對方的私事。西方人一般以天氣開啟話題,而年齡、收入、住房、婚姻狀況等屬于尊重的隱私,聊天時一般不觸及;致謝語與答謝語的差異。中國人較少使用“謝謝”,對別人的感謝往往使用“否認”的方式。而在西方國家,“Thank you”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恭維語與應答語的差異。中國人有時會違心地恭維他人,對別人的贊美和祝賀也往往使用自謙或自貶的方式;西方人則會欣然接受他人的贊揚或祝賀,并向對方表示謝意。此外,還有中西方的禁忌語與體態語的差異。
二、西方文化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要
中職英語與普高英語相比,更加淡化語法,強調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教學中注重學生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的培養。語言是交際工具。中西文化內涵的差異反映到語言中必然會造成詞義、句義、聯想意義、比喻意義等語言現象的差異。不了解文化差異,很容易引起交際中的文化沖突。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可有效突破語言交際障礙。
(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需要
中職學生正處于青少年階段,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西方文化,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歷史背景,領略異域風情,感受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豐富文化視域,可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利用自身的內驅力,引發學習英語的遐思,達到自然啟發式英語教學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西方文化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滲透的策略
(一)滲透的原則
教學大綱強調要遵循英語教學規律,處理好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西方文化的滲透應與語言教學同步、互補,循序漸進,在語言教學中逐步滲透。要以交際文化教學為主,知識文化教學為輔;以西方國家的文化教學為主,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滲透的對策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著自身特有的文化模式,作為載體的語言內含著文化差異。教師應采取策略活化教材,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文化內涵,在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文化滲透。
1.課前文化氛圍融入
備課時,教師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選擇涉及相關主題的圖片、電影、錄像等并制作課件。如在講授浙江省中等職業學校課本(浙人版)Book 2 Unit 8 Lesson 30“The History of Country Music”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美國的音樂文化及其價值觀,我制作并播放了美國鄉村歌手John Denver的視頻。生動的故事、有趣的畫面,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學生很快便融入了西方文化氛圍。
2.課中文化講解吸收
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情景,讓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較,通過對比兩種文化的差異,有效滲透相關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正確理解所學內容。
(1)對話教學中的文化滲透。得體的交際需要懂得相關的交際文化。不了解西方文化特征,必然會導致交際障礙。在對話課中,若學生有不解之處,教師應及時補充文化背景知識。既可從交際功能項目方面進行交際文化比較,又可進行非語言交際的對比。教材及配套的練習冊中就有不少涉及非語言交際的內容。如在談話中,英國人不習慣彼此靠得太近,而阿拉伯人為了表示禮貌,同朋友談話時卻相互站得很近。
(2)閱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中職英語教材中閱讀文章取材廣泛,蘊含著豐富的西方文化。教師應挖掘課文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結合西方文化深入理解課文,以切實達到閱讀教學目的。浙江省中等職業學校課本(浙人版)Book 3 Unit 1 Lesson 2“Table Mann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涉及到餐桌禮儀:東方人用筷子,西方人使刀叉;英美人請客,最好準時赴約,決不可早去,以免主人因準備不充分而感到尷尬;請客吃飯,中國人總喜歡向客人敬酒、布菜。西方人通常只敬一次,主人希望客人自己動手。都反映了中西文化差異。
(3)詞匯教學中的文化滲透。詞匯是語言中最活潑、最有生命力且能體現社會文化的部分,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時應注意挖掘詞匯的文化內涵,了解詞匯字面意義之外的文化涵義,加深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記憶。如dog,中西方的文化蘊意相差甚遠,漢語中貶義居多,如“狗腿子”、“走狗”、“狗急跳墻”、“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英語的俚語俗語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如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愛烏及屋);A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又如dragon,中國人把它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西方人卻認為dragon是邪惡的象征,所以亞洲“四小龍”譯為Four Tigers。
3.課后文化體驗
不同的文學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課后,教師可播放學生喜歡的英美歌曲、小故事或進行原版電影、錄像的欣賞,鼓勵學生閱讀各類具有時代氣息、反映英美社會文化的各種刊物,如《英語沙龍》、《開心英語》、《中國日報》等,讓學生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驗中感受西方文化。
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及時、恰當地滲透西方文化,分析、揭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避免交際中的誤解與沖突,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可以真正提高中職學生的英語素質,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鄧炎呂,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陳申.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篇9
【關鍵詞】差異;中國;西方;酒文化
1.引言
酒是人類生活中的重要飲品之一,它為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東方亞洲的中國和西方歐洲的希臘幾乎同時產生了酒這種的飲品。只是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酒,而不同的酒又滲透出不同的酒文化。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中國人與西方人品酒的角度有所不同,也就延伸出中西方酒文化的種種不同。
2.酒文化的起源不同
關于中國酒文化的起源有著各種的傳說,大致有以下幾種: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上天造酒說。但明間更多的是是傾向于“杜康造酒說”,相傳杜康是個放牧人,于放牧時不小心丟失裝有小米粥的竹筒,半月后失而復得,他意外發現小米粥發酵而成為醇香撲鼻的瓊漿。于是杜康停止放牧,創酒坊,釀美酒,開酒肆,名揚天下,從此,杜康也成為酒的代名詞。
西方關于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種說法,古埃及認為酒是由死者的庇護神奧里西斯發明的,希臘則認為酒是由酒神狄奧尼索斯帶到人間來的。在這些傳說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是“酒神造酒”說。酒神狄奧尼索斯是希臘神話中的神,相傳是眾神之父宙斯與底比斯公主塞密莉所生,由女神伊諾及山林眾仙女們撫養長大,流浪于小亞細亞色雷斯和希臘,到處傳授種植葡萄和釀酒技術,酒便逐漸在歐洲大陸盛行起來。
3.酒的種類不同
在中國的諸多酒種中,白酒歷史悠久、工藝成熟、至今為止仍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蒸餾酒。雖然歷史最長的當屬黃酒,但最能代表中國酒的莫過于白酒了,從某種角度可以說中國的酒文化就是白酒文化。中國五谷類糧食產量大、品種多,糧食在滿足了人們食用的功能,還有剩余,這為糧食釀酒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中國的酒大多都是由糧食制成。
在西方,稱為西方文明搖籃的希臘,地處巴爾干半島,三面環海,境內遍布群山和島嶼,土壤相對貧瘠,屬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不利于糧食作物生長,谷類作物產量低,僅能滿足食用,很難有富余的用來釀酒。而更喜歡沙礫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對地中海式氣候的適應性而在希臘廣泛種植,因此西方人們用葡萄制酒,葡萄酒滿足了西方人對酒類的需求。西方的酒種主要是主要指的是以葡萄為原料釀造的香檳、白蘭地等酒。
4.飲酒器具不同
中國酒器以青銅器、漆器和瓷器文明。中國酒器以外形優美,裝飾華麗著稱。而且中國酒器大多都是成套出現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青銅器中的煮酒器、盛酒器、飲酒器、貯酒器、禮器一應俱全,就像現在的茶具一樣。后來的漆器、瓷器上面的花紋也是十分美麗動人。另外還有一些很奇特的酒器,如:夜光杯、倒流壺、鴛鴦轉香壺、九龍公道壺、瀆山大玉海等等。在現代,中國大多數家庭使用的酒具都是瓷器或者是西洋酒器。
西方的酒器大多數是玻璃制品,講究透明,這樣才能觀察出酒的檔次高低。西方酒器輕巧方便,現在已被大多數國家的家庭所使用。西方人注重喝什么酒用什么酒具。在歐洲,尤其是以美酒和浪漫著稱的法國,飲用什么樣品類的美酒,配用什么樣相應的酒杯。一般一套完整的酒具應包括一直酒樽,一套水杯,一套香檳杯,一套白葡萄酒杯,一套烈性酒酒杯。至今最受歐洲人歡迎的酒杯還是純凈剔透的水晶杯。每一只不同杯口及杯身形狀,不同杯壁厚度,不同花飾及不同設計家族的水晶杯,似乎都代表一份美麗的心情。
5.飲酒禮儀不同
從飲酒禮儀上來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很大差異。仔細琢磨,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規律,中國人飲酒重視的是人,要看和誰喝,要的是飲酒的氣氛;西方人飲酒重視的是酒,要看喝什么酒,享受的是酒的美味。
中國的飲酒禮儀體現了對飲酒人的尊重。誰是主人,誰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時要從主人開始敬,主人不敬完,別人是沒有資格敬的,如果亂了次序是要受罰的。而敬酒一定是從最尊貴的客人開始敬起,敬酒時酒杯要滿,表示的也是對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敬酒要主動敬酒,而且講究的是先干為敬。而行酒令、劃拳等飲酒禮儀,也是為了讓飲酒人喝的更盡興而應運而生的。顯然,中國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國尊卑長幼傳統文化的影響,在飲酒過程中把對飲酒人的尊重擺在首要位置。
而西方人飲用葡萄酒的禮儀,則反應出對酒的尊重。品鑒葡萄酒要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調動各種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飲順序上,講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紅葡萄酒、先品較淡的酒再品濃郁的酒、先飲年輕的酒再飲較長年份的酒,按照味覺規律的變化,逐漸深入地享受酒中風味的變化。而對葡萄酒器的選擇上,也是圍繞著如何讓品飲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來選擇的。讓香氣匯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腳杯、讓酒體充分舒展開的潷酒器、乃至為掌握葡萄酒溫度而為品飲專門設計的溫度計,無不體現出西方人對酒的尊重,他們的飲酒禮儀、飲酒文化都是為更好的欣賞美味而制定的。
6.飲酒習俗不同
中國人通常在節日里呼朋喚友,開懷暢飲,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F在幾乎每天都有慶祝的節日,如春節、中秋節、重陽節、除夕、婚嫁酒俗、喪葬酒俗、生育酒俗、壽辰酒俗等等飲酒習俗。還有好多少數民族的飲酒習慣,如女真族酒宴,幺佬族重陽酒,毛南族,傈僳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
在西方,不同的國家又有不同的酒俗。在澳大地亞,只有在下午6時后,才準喝酒。如果在冬天,則要向后延遲一小時,至于新年及節日,飲酒的時間要到11時才能開始。在加拿大,則因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定,如魁北克進餐時飲酒是被允許的,但在多倫多,則除卻在雞尾酒會之外,其它場合一律禁止進餐時飲酒。在美國的奧克拉荷馬州與密西西比州,只準人們喝無甜味的酒。在瑞典,男子每月只準喝3公斤。保加利亞、匈牙利與羅馬尼亞,于選舉時間,會有個短暫的酒禁,其所以有如此措施,乃為防止選民因酒醉而滋事。在法國,飲酒通常不受限制,所以在周末到深夜,你可以見到許多醉鬼,歪七倒八地躺在路邊。飲酒的時間,每天長達19小時。阿拉伯國家在3000年前,就已獲得釀酒之道,但是他們現在如要喝酒,除了到地下酒吧之外,別無它法可以過過酒癮。在印度,喝酒只能在酒市時,始準一嘗“杯中物”。在德國,有許多地方,只許居民喝啤酒,其它烈酒均在禁止之列。
7.小結
中國酒文化與西方酒文化各有特色。只有遵守中西方酒文化的異同,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在與西方民族交往時充分發揮酒在交往中應起的作用,以更好、更快的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爭平.中國酒文化[M].時事出版社,2007.
[2]吳克祥.酒文化與酒水管理[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3]江麗容.中西飲酒文化差異探析[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篇10
關鍵詞:中西文化;思維模式;英語議論文;寫作構思;文化差異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對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除了口語間的交流,書面表達也成為了中國和西方國家交流的重要方式。而英文寫作,又是我國教學中的一個弱項。對中國學生而言,對英文議論文的寫作常常感覺無從下筆。中國的論文構思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學生也受東方文化的影響,在寫作英語議論文的時候也常用漢語的習慣來對整篇文章進行構思,相當于將漢語的議論文翻譯成中國的議論文。雖然在語法方面沒有很大的錯誤,但是卻和西方文化相差較大,使西方對論文的內容感到匪夷所思,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而了解雙方思維模式的差異,有益于思維模式的轉變,以西方思維模式來進行英文議論文的寫作構思,達到中西方不同思維模式的靈活運用。
二、中西方思維模式差異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上的表現
(一)中西方思維模式差異在地域文化方面的表現
中西方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不同,在彼此地域中生活的民族不同,對同一個事物和事件的看法和態度也不同。中國氣候四季分明,大陸性氣候中夏天是最為炎熱難熬的季節。而西方的英國夏天卻是溫和舒適的季節。所以,面對“夏天”一詞,中國人馬上會想象到酷暑難耐的樣子。而西方面對“夏天”一詞,就反應出一種舒適宜人的感覺。雖然這僅僅是地域差異中一個小小的例子,卻折射出兩種地域的差異性。地域的差異,帶動思維模式的差異,就如同樣是“夏天”,對其的感受卻大相徑庭。因此在英文的寫作構思時,要充分考慮到雙方地域文化的差異。
(二)中西方思維模式差異在風俗習慣文化方面的表現
中國和西方國家有著相差較遠的風俗習慣。就如同“春節”和“圣誕節”,一個是屬于中國的最重要的節日,一個是源于西方的重要節日。中國飲食習慣用匙和筷,西方則是刀和叉。中國崇尚禮儀,認為“左尊右次”,這一點對西方而言,是難以理解的。對各國而言,風俗習慣都是復雜的。不同的風俗習慣,影響不同的思維模式。在英文寫作時,要尊重西方獨有的風俗習慣。
(三)中西方思維模式差異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表現
人類文化博大精深,宗教文化是其總重要的一部分。不同民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崇尚的、忌諱的文化也不同。中國的以佛教和道教為主。而這并不存在于西方文化。西方崇尚的多以基督教為主。信奉上帝是最高的神。在文章寫作中,對詞匯的理解從方面來講也不相同。龍是中國崇尚的圖騰,象征著“高貴,吉祥和神圣”。而西方英語詞匯中“龍(dragon)”僅僅是一種低等的爬行動物。由此看來,在英文議論文寫作中,思維模式同樣要注意西方的信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三、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在英語議論文寫作過程中的表現
(一)寫作中漢語和英語在詞匯上的差異
漢語和英語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上有著不同的偏重。也因此,漢語中動詞在句子中應用較多,而英語和漢語比較起來,用名詞多于動詞,比較靜態化。所以我們在寫作中,要想接近西方風格,就盡量用名詞來表達漢語里用動詞要表達的意思。漢語追求一種語言的韻律,內容結構間的協調。又包含很多修辭方法,一些意義重復的詞語被多長使用。而英語強調的是簡潔,流暢,具有邏輯性。西方國家的用詞要求簡明扼要,避免復雜冗長。這點在英語議論文的寫作中要有足夠的重視。
(二)寫作中漢語和英語在句子結構上的差異
英語的句子中必須使用連接詞,以體現句子的完整性。而漢語則著重于句子本身的意義。漢語句子本身不以主語為中心,而是以句子表達的意義為主題。而英語則是要求突出主語,不能將其省略。漢語中多采用主體的思維方式,常用人稱來作為主語,運用主動語態。英語則對主體和客體有嚴格的區分,常用物稱來表達事情,被動語態使用較多。因此,在英語議論文的寫作中要注意句子結構的差別,避免漢語主題的思維模式對英語的句子完整性造成影響。
(三)寫作中漢語和英語在文章篇幅章節上的差異
漢語的寫作思維方式常采用引言慢慢引出主題,很少直接進入主題。中間內容逐點述說,最后結尾呼應引出結論。受傳統中庸文化的影響,文章也常用辯證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來敘述主題。而西方文化則更習慣于直奔主題,表明態度,突出論點。內容呈直線型展開,與中心思想緊扣,講究因果思維。在章節段落中,漢語習慣含蓄的連接,沒有主題句。而英語則習慣在每個段首都有一句提綱類的語言,其余語言都為之服務。所以在寫作中要注意思維模式合乎英語國家的邏輯方式,闡明觀點。
四、在英語議論文寫作中減少中式思維模式的方法。
如何減少中式思維模式對英語議論文寫作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我國西方語言寫作中長期探索的問題。針對中西思維模式的差異性,提出以下減少負面影響的方法。
首先,應該加強英語語言的文化背景的學習,融入西方各方面文化的認知。除學習英語語言本身之外,對西方的自然地理,風俗習慣,人文風情加以了解。熟悉英語本身的語言背景。尤其重視英語的思維方式的鍛煉,明確英漢兩種思維的差異性,在寫作中摒棄漢語的思維模式。其次,在寫作中重視英文論文的結構和風格,做到論點鮮明,論證有力。不冗長,不繁雜,注重結構的緊湊。再次,充分利用范本來進行模仿寫作,研究英語論文范本的結構,句型和詞匯的運用,培養對議論文寫作的興趣,拓寬寫作思路,鍛煉英文的思維模式。同時多閱讀英文資料,強化英文的思維模式,發現和學會英語議論文的寫作技巧。平時注重英語思維的模仿練習,培養英語議論文的寫作能力。對漢語進行準確的翻譯,也可以為論文的寫作積累更多的詞匯和句子,滿足對寫作在實踐中的需要。
五、結語
寫作對語言方面涉及很廣泛,不僅包括語言的表達,還有思維方式等多種方面的能力。英漢之間的各種文化差異,決定了中心思維模式的差異,極大影響了英語議論文的構思。在今后的英語議論文寫作中,要增強文化間跨越的意識,減少漢語思維模式對英語思維模式的影響,寫出讓西方人民理解和認可的英語議論文。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