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作用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6: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物的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常見的雞、鴨、鵝,以及鳥類的尾巴可以用來保持平衡、控制方向。公雞的尾巴可以在求偶時顯示自己雄性的強大、健壯的作用,以獲得更多的機會。
魚類等水生動物的尾巴,可以用來定向,還可以通過上下擺動或者左右擺動,做推進器使用,以便控制身體游動。
孔雀的尾巴有保持平衡、控制飛行的作用,雄孔雀的尾巴在求偶時會開屏,以吸引雌孔雀的注意,且孔雀在遇到危險來不及逃避時,孔雀會突然開屏并抖動,嚇走敵人,具有自身保護的作用。
蝎子的尾巴有攻擊作用,蝎子尾巴尖端有鉤狀毒刺,且毒性強,對呼吸中樞有麻醉作用,敵人被它的尾刺刺中后可能會身亡。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飛行用的尾巴鳥的尾巴在飛行時起著舵的作用。在短短的鳥尾巴上,叢生著又長又寬的羽毛,展開時好像扇子,能夠靈活轉向。
平衡用的尾巴在澳洲,袋鼠種類很多,它們都有一條粗壯而有力的尾巴。平時,袋鼠的前肢不落地面,它常用肢和尾巴支撐身體。在跳躍時,尾巴就像“稱桿”,以維持身體的平衡。
襲擊用的尾巴生活在熱帶地區的非洲鱷,體長5米,重約1噸,尾巴又長又粗,這是相當危險的“重型武器”。當非洲鱷見到獵物在河邊飲水時,只須用尾巴一掃,就把獵物打落水中,然后張開大嘴,飽餐一頓。
篇3
多媒體課件應用誤區
1 應用目的應用多媒體課件的正確目的應該是相對增加授課內容,并使內容圖文并茂、動靜結合,提高其直觀性、立體性和動態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提高教學效果。但有個別教師削弱了這一教學理念和目的,把整個教案放進了多媒體課件中,幾乎把課件變成了電子教案,上課時照本宣科,把課件變成了不用備課的工具,對授課內容的熟練程度和靈活講解程度大大減弱。這就需要教師端正教學態度,理清應用課件的目的,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前提,合理正確的使用多媒體課件。
2 “文字敘述”太多講課和做報告不同,講課針對的是學生,多媒體課件應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動、便于理解和記憶的內容為主。因此,在制作課件時要減少“文字敘述”的內容,多制作圖表、動畫和影視的內容。“文字敘述”要以方便學生理解和記錄知識點為主。多媒體課件并不是內容越多越好。
3 “裝飾”太多多媒體課件以視聽感染為主,太多的裝飾會轉移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注意力。有的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裝飾有動物、花草和音樂等,看起來很華麗,使學生有意無意的去注意它們,分散了聽課的注意力,影響了聽課效果。這種畫蛇添足、嘩眾取寵的課件要認真做一修正。
4 多媒體課件表現形式部分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其內容字體和背景顏色搭配比較華麗或根本就沒有考慮,在電腦上觀看效果還可以,但在教室內播放時卻看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效果。這雖然是個小問題,但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多媒體課件優化及制作思路
研制和應用多媒體課件要根據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本著教材、板書、講授、示范和課件內容互補的原則,處理好它們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
1 課件內容與教材關系課件內容源于教材,但不同于教材,不能簡單的進行內容“搬家”。課件內容既要濃縮教材的精華,又要對教材進行補充和延伸。精華部分主要是課程內容的論點和知識點,需要學生記錄和記憶的內容,為了減少板書和節省時間,需要多媒體課件來顯示。補充和延伸部分主要是利用圖表、動畫和影視對教材內容進行修飾,使抽象內容變得生動和直觀,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2 課件與板書關系雖然多媒體課件有很多優勢,但它不能完全代替板書的作用和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一節課要用很多屏畫面、動畫和影視,其時效性很強。用一屏,放一屏,所有內容并不能在一節課中始終呈現,這樣就會對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和系統性產生影響,也不利于學生記筆記。因此,還要發揮板書的優勢來彌補這一缺陷,可利用板書把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框架書寫出來,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梳理,便于理解和記憶;也可以利用板書把那些易寫和易畫的內容現實板書,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增加互動效果,控制教學進程,給學生感知和思考的時間,提高教學效果。
3 課件與講授關系多媒體課件是教師在講授教學內容時的一種手段,課件應服務于講授,不能把講授變成“念課件”。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利用多媒體課件講解上下功夫。多媒體課件在設計時要有利于師生的互動,實現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反饋,不應簡單地以“人機對話”代替師生交流,要通過豐富的聲、文、圖和影視信息,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篇4
【摘要】
目的 探討大黃附子湯對實驗動物的鎮痛和對陽虛便秘動物腸運動的作用。方法 通過小鼠冰乙酸扭體試驗,觀察該方的鎮痛作用;應用山西白醋加活性炭冰水法制作陽虛便秘動物模型。觀察大黃附子湯對陽虛便秘小鼠的排便時間、排便量、小腸推進作用的影響和對大鼠在體回腸活動的影響。結果 大黃附子湯中、高劑量有顯著的鎮痛作用;陽虛便秘動物腸運動試驗中,大黃附子湯各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各組動物的首粒排便時間顯著縮短,3 h內排便粒數顯著增加,小腸推進率明顯提高;在給藥10~15 min后,在體回腸蠕動明顯增強。結論 大黃附子湯對實驗動物有明顯的通便和鎮痛作用,其通便作用可能與大黃附子湯促進動物腸肌運動有關。
【關鍵詞】 大黃附子湯 鎮痛 陽虛 便秘 回腸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hei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on bowel movement of animals with constipation due to yang asthenia and its analgesic effects.Methods To observe analgesic effects of Rhei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with abdominal constriction test induced by acetic acid in mice. And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Rhei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on the time and number of excreting stool,gastrointestinal movement,ileum peristalsis in rats in vivo.Results Rhei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at moderate and high doses had significant analgesic effects. Rhei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could remarkably increase stools number and small intestine movement,and shorten the time of the first defecation of granular fec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s. And within 10-15 min after administration,ileum peristalsis obviously increased in rats.Conclusion Rhei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had defecation and analgesic effects that could be linked to increased intestinal motility.
Key words:Rhei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yang asthenia ;constipation;ileum
大黃附子湯源自金匱要略,為傳統經方之一,有著悠久的臨床應用歷史,以大黃苦寒攻下,附子辛熱散寒,寒熱并用,相反相成,首創溫下先河[1,2],常用于寒濕內結、陽氣不運之便秘、腹痛患者,有較好的療效。鑒于附子大黃配伍臨床用于陽虛便秘療效較好,筆者在已建立的陽虛便秘動物模型基礎上對大黃附子湯的藥理作用進行了研究,觀察其鎮痛作用及對腸運動的影響,為大黃附子配伍的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奠定基礎,為新藥的開發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實驗材料
1.1 藥物與試劑
大黃(批號:20070113)、制附子(批號:20070118)、細辛(批號:20070118)藥材購自廣州致信藥業有限公司,按傳統方法制備成100%的水煎液,所用藥材經過鑒定為正品后入藥;造模藥物:山西白醋(批號:20070604E),總酸度>4.5 g/100 mL,由山西老陳醋廠生產;活性炭(批號:200512011),重慶東試化工有限公司生產;陽性藥物:通便靈膠囊,四川奇力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51020365;嗎啡注射液0.005 g(0.50 mL),沈陽第一制藥廠制造,批號940506。
1.2 動物
NIH小鼠,雌雄各半,體質量18~22 g,合格證號:SCXK(粵)20030001粵監證字2007A021;SPF級SD大鼠,雌雄各半,體質量(200±20) g,合格證號:SCXK(粵)20030001粵監證字2007A015;均由廣東省醫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3 儀器
JZ100型肌張力換能器,河北省高碑店市新航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生產。MS302多媒體化生物信號記錄分析系統,廣東藥學院研制。CS5013CL型超級恒溫器,重慶儀器廠生產。
2 方法與結果
2.1 小鼠醋酸扭體試驗
取NIH小鼠60只,隨機分成5組,每組12只。即空白對照組、模型組、嗎啡組(0.002 g/kg)、大黃附子湯低劑量組(1.75 g/kg)、大黃附子湯中劑量組(3.5 g/kg)、大黃附子湯高劑量組(7.0 g/kg)。 給藥組ig給藥3 d,每天1次,末次給藥為試驗前1 h,嗎啡為試驗前半小時注射給藥。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6%冰乙酸生理鹽水0.2 mL,記錄20 min內小鼠扭體的次數。 實驗數據均以(±s)表示,用SPSS13.0及簡明統計軟件,組間用t檢驗進行處理,以P
由表1可見,大黃附子湯高、中劑量組能顯著減少冰乙酸所致小鼠扭體次數,表明其有鎮痛作用。
2.2 對陽虛便秘小鼠排便和腸推進的影響
NIH小鼠72只,隨機分成6組,每組12只。即空白對照組、模型組、通便靈膠囊組(0.5 g/kg)、大黃附子湯低劑量組(1.75 g/kg)、大黃附子湯中劑量組(3.5 g/kg)、大黃附子湯高劑量組(7.0 g/kg)。參照文獻[2-4]復制陽虛便秘模型。除空白對照組外,其他各組動物按首劑量0.3 mL/只給醋,第2天起即按0.1 mL/10 g給醋,連續9 d。第7天起,動物給醋的同時按0.4 mL/10 g給10%(φ)的0 ℃活性炭冰水,連續3 d。除空白對照組、模型組外,其他各組動物造模的同時給予相應藥物ig給藥。第9天末次給藥后,所有動物均禁食24 h,把鼠分置于鋪有濾紙的鐘罩內進行觀察,記錄小鼠首粒排黑糞時間和3 h內排便量,結果見表2。表1 大黃附子湯對冰乙酸致小鼠因疼痛扭體次數的影響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
由表2可見,首粒排便時間模型組與空白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2.3 大黃附子湯對陽虛便秘大鼠在體回腸活動的影響[5,6] 取大鼠24只,稱重,分為3組:空白組、模型組、大黃附子湯組(3.5 g/kg),模型組和大黃附子湯組動物按首劑量5 mL/只給醋,第2天起即按3 mL/200 g給醋,連續9 d,按照上述方法造模,模型成功后,每組每只大鼠用水合氯醛麻醉。將大鼠背位固定在手術臺上,剪去腹中部的毛,沿腹中線做3~5 cm 長的切口,打開腹部,輕輕用手指將回腸提出,找到回盲部,在靠近回盲部選一段3~5 cm 長的回腸段,將腸段兩端用縫合線固定在腸管固定管兩端的小孔上。再用一條較長的縫合線一端縫在腸段中間的腸壁上,另一端由腸管固定管中央穿出連在肌張力換能器上。然后把回腸放回腹腔內,并用縫合線把腸管固定管縫合固定在腹腔切口的腹壁上,以防腸段滑脫。用止血鉗將腹腔切口封閉并用沾有生理鹽水的紗布蓋好切口。手術完畢后用MS302多媒體化信號記錄分析系統描記一段正常回腸蠕動曲線(5 min)。用溫生理鹽水(約25 ℃)灌胃2 mL/kg,繼續描記曲線,待回腸蠕動曲線穩定后,再用大黃附子湯(約25 ℃ )灌胃3.5 g/kg。繼續觀察回腸蠕動曲線的變化。結果表明在給藥10~15 min后,大黃附子湯組大鼠在體回腸蠕動明顯增強(見圖1)。
3 討 論
大黃附子湯主治寒積里實證,本方意在溫下,重用辛熱之附子,溫里散寒,止腹脅疼痛;以苦寒瀉下之大黃,瀉下通便,蕩滌積滯,共為君藥。二藥為典型的寒熱配伍,以大黃之苦寒佐制附子剛燥之性,一熱一寒,溫通并行,辛苦通降,相反相成[7,8]。可見,大黃附子湯產生的通便作用,從傳統的中醫理論觀點認為是大黃苦寒的藥性引起瀉下所致,從現代藥理來分析應該是其所含的番瀉苷、大黃酸苷等成分起作用。而組方中的附子、細辛,則因其溫熱之性起到中醫的溫中鎮痛作用,其中附子中的去甲豬毛菜堿,細辛中的細辛揮發油能起到一定的鎮痛作用。本實驗證明大黃附子湯對實驗動物有明顯的通便和鎮痛作用,此作用可能與大黃附子湯中各中草藥的藥理作用有關,至于其具體的作用機制或明確的物質基礎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仲景.金匱要略[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7:39.
[2] 李旋珠. 大黃附子湯作用機理與臨床運用析要[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7,20(2):145-146.
[3] 彭成,羅 亮.過食酸味所致脾虛機理的實驗研究[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9,13(6):13-15.
[4] 彭成,王嵐,趙小梅. SD大鼠陽虛便秘模型的建立及評價[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7,20(3): 407-409.
[5] 唐春萍,江濤,陳少儀,等. 高良姜總黃酮對兔離體回腸運動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6,22(5):23-25.
[6] 劉印忠,馬德祿,靳珠華,等.大承氣湯顆粒劑對正常豚鼠離體回腸運動的影響[J].天津藥學,2002,14(1):28-30.
篇5
【關鍵詞】
肝癌;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
Animal experiments of the role of sex hormones in the liver cancer
ZOU Jin-lin, TANG Cong, MO Xiang-qiong.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ongshan University,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 of sex hormon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a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hods 80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the first group was the control group, drank mineral water, ate normal feeding,the other 3 groups drank water containing DENA, liquid after was replaced, after 14 weeks DENA was stopped and drank mineral water, in the 3 group were added with diethylstilbestrol, testosterone and armor progesterone respectively, th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cidence in each group was observed. Results Estrogen, androgen and progesterone group the incidence of liver cancer are: 30%,85% and55% respectively, three groups of liver cancer incidence rat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P < 0.05).Most of estrogen group still were cirrhosis of the liver in the eighteenth week.However, part rats had appeared liver cancer in the 12th weeks, 16 to 18 weeks were cancerous in androgen group. Progesterone group wa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Estrogen in rat liver tumors have stronger inhibition is a protective factor; Progesterone in liver tumors inhibition plays, is a protective factor,Liver cancer is a androgen dependence tumor, androgen in liver tumors contribute in, is a risk factors. But the three types of hormones are not induce lier cancer independent factors or main factors.
【Key words】
Liver cancer; Estrogen; Androgen; Progesterone
原發性肝癌是世界范圍內發病率很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增病例超過100萬人,尤其以亞太地區居多,是高度惡性、預后差的腫瘤。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病毒學及遺傳學的進展,普遍認為原發性肝癌的發生是多因素、多途徑、多步驟長期作用的結果。臨床資料顯示:原發性肝癌在男性更為常見,男女發病比例4~7∶ 1,而且男性肝癌患者的預后較女性差,提示原發性肝癌與性激素之間有著密切關系。本研究主要通過DENA誘發癌過程中添加不同性激素,觀察雌激素/性激素和孕激素對誘發肝癌發生的影響。
篇6
【關鍵詞】 孔圣枕中丹;血管性癡呆;細胞凋亡;bcl-2;p5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antiapoptotic effect of Kongsheng Zhenzhong pill on hippocampus neuron of rats with vascular dementia. Methods:50 Wister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normal group,model group,Naofukang treatment group,Kongsheng Zhenzhong pill treatment group 1(low dosage),group 2(high dosage). The apoptosis rate of hippocampus neur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bcl-2 were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the expression of p53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the apoptosis rate of hippocampus neur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bcl-2 were decreased,the expression of p53 was increased in Naofukang group and Kongsheng Zhenzhong pill group,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aofukang group and Kongsheng Zhenzhong pill group. Conclusions:Kongsheng Zhenzhong pill can alleviate apoptosis rate of hippocampus neuron through up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p53 and decreasing the expression of bcl-2.
Key words Kongsheng Zhenzhong pill; apoptosis; bcl-2; p53; vascular dementia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缺血性或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腦血管疾病引起的認知障礙,以記憶減退、表情淡漠、呆滯或人格改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其發病與細胞凋亡有關[1~2]。本實驗對中藥干預后模型大鼠海馬神經細胞凋亡與bcl-2、p53蛋白表達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1.1.1 實驗動物 清潔級純系Wister雄性大鼠50只,體重(250±50)g,由山東醫科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合格證號:D20041021。將動物分籠飼養,自由飲水進食,標準飼料喂養, 飼料由山東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1.2 藥品與試劑 孔圣枕中丹的制備:以水為基本溶劑,將龜板、龍骨打碎先煎30 min,再加入其他各藥煮沸,濃縮制成100%濃度(相當于生藥1 g/mL),置于冰箱4 ℃儲存備用。西藥對照藥品為腦復康(Piracetar),由天津金世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030302,實驗前按0.28 g/kg體重配成混懸液備用。凋亡試劑盒Annexin V-FITC Cat.NO.51-6587,PI(Cat No 51-66211E);Bcl-2試劑盒Fluorescein(FITC)anti-mouse and rat Bcl-2,ebioscience,Cat No.11-6992;p53抗體,santa cruz,Cat No:sc-6243。
1.1.3 實驗儀器 FACSCaliber流式細胞儀,美國BD公司生產(Becton Dickinson),Image pro-plus醫學圖像處理系統,Olympus顯微鏡。
1.2 實驗方法
1.2.1 分組 將大鼠隨機分為正常組,模型組,腦復康組,孔圣枕中丹高劑量組、低劑量組,每組10只。
1.2.2 造模及給藥 除正常組外其余大鼠參照改良的四血管夾閉法制備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模型,10%水合氯醛3 mL/kg(體重)腹腔麻醉,取仰臥位,頸部正中切口,分離雙側頸總動脈,穿線備用,用微型動脈夾關閉雙側頸總動脈10 min,再通10 min,反復3次,撤線,縫合[3]。正常組與模型組用生理鹽水灌胃,每日1次;腦復康組灌胃西藥腦復康10 mL/kg,孔圣枕中丹高、低劑量組分別給孔圣枕中丹l3.5 g/kg、9.0 g/kg,灌胃給藥,每日1次,連續14 d。第15 d用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斷頭取腦備用。
1.2.3 指標觀察
1.2.3.1 神經元細胞凋亡率檢測 各組大鼠斷頭后迅速取腦組織海馬區,制備單細胞懸液,調整細胞數為1×106/mL。吸取100 μL細胞懸液,加5 μL Annexin V-FITC 和 5 μL PI,充分混勻細胞,避光25 ℃染色15 min,用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凋亡率。
1.2.3.2 bcl-2蛋白表達 細胞懸液的制備同1.2.3.1。按細胞內蛋白染色方法,加入20 μL FITC標記的 bcl-2抗體,避光染色30 min,用流式細胞儀檢測bcl-2蛋白表達的熒光值。
1.2.3.3 p53蛋白表達 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腦組織常規固定、包埋、切片,梯度脫蠟、脫水,過氧化氫室溫滅活內源性酶,檸檬酸鹽溶液微波修復抗原后,血清封閉抗原,滴加適當稀釋的一抗,4 ℃過夜。滴加生物素化二抗,37 ℃ 20 min,DAB顯色,脫水,透明,封片。選取海馬區G1區,圖像分析儀上檢測平均光密度值。
1.3 統計方法
數據統計以SAS軟件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2 結 果
2.1 孔圣枕中丹對癡呆大鼠神經元細胞凋亡率的影響 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給藥后腦復康組、孔圣枕中丹低劑量組、高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海馬神經細胞凋亡率明顯降低(P<0.05),但3組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2.2 孔圣枕中丹對癡呆大鼠神經元細胞bcl-2、p53表達的影響 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海馬神經細胞bcl-2表達明顯降低,p53表達明顯增高;與模型組比較,腦復康組、孔圣枕中丹低、高劑量組海馬神經bcl-2表達明顯增高,p53表達明顯降低。但3組之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3 討 論
細胞凋亡在機體生長發育和維持內環境穩定中起重要作用,凋亡涉及病理性細胞死亡并與多種疾病的發病機制有關[4]。以往人們認為腦缺血后神經細胞死亡形式是壞死,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缺血誘導的神經元死亡還包括神經元凋亡[5]。缺血性腦損傷后產生大量的自由基、興奮性氨基酸、NO聚集,并導致細胞內鈣超載、誘導細胞凋亡的發生,是癡呆發生的可能機制[6]。凋亡在梗塞灶形成、遲發性神經元壞死(DND)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對腦缺血后神經元凋亡的研究可進一步了解缺血性腦損傷發生機制,并對其治療開辟新的途徑。
近年的研究發現,細胞凋亡的發生與bcl-2基因表達有關,其在決定缺血后神經元的生存中起重要作用[7~8]。bcl-2基因家族是凋亡抑制者,腦缺血時抑制細胞死亡的可能機制與其參與磷酸化依賴性調節、自由基產物的局部抑制、線粒體滲透性轉運的調節等有關,提示bcl-2表達的增加可能對腦缺血后損傷具有保護作用。過量表達bcl-2的轉基因動物已證實了bcl-2的神經保護作用[9]。p53作為轉錄因子調節多種基因的轉錄,參與細胞周期調控,參與DNA復制與損傷修復,參與誘導細胞凋亡等。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缺血性腦血管病存在DNA損傷及細胞凋亡。因此,p53及其相關基因在腦缺血中的表達調控已成為目前缺血神經元死亡機制中的一個關鍵性環節。雖然不同的缺血模型中,不同時間不同部位可能存在不同的基因表達調控機制,但目前公認p53是最常見的促凋亡基因,通過激活一系列下游基因發揮促凋亡作用[10]。
孔圣枕中丹出自《備急千金要方》,方中龜板為血肉有情之品,善補精血,能滋陰潛陽、補腎健骨、補心安神;石菖蒲為開竅醒神豁痰之良藥,遠志寧心安神,袪痰開竅,龍骨甘澀收斂,能鎮驚安神。四藥合用,祛痰開竅,補腎安神,是臨床治療血管性癡呆的常用方藥[11]。本實驗結果表明,模型組大鼠腦神經細胞凋亡率明顯增強,而腦復康及孔圣枕中丹組大鼠神經細胞凋亡與模型組比較明顯減少,說明孔圣枕中丹有拮抗腦神經細胞凋亡的作用,對癡呆模型大鼠腦內與學習記憶密切相關的海馬區的神經元起到了保護作用。細胞凋亡調控基因p53、bcl-2的表達檢測結果表明,孔圣枕中丹能降低腦缺血再灌注所致癡呆大鼠海馬CA1區p53的表達,并增強bcl-2的表達,說明孔圣枕中丹通過降低p53、提高bcl-2在神經元細胞中的表達而達到抑制神經元細胞凋亡。所以,拮抗缺血性腦病所致癡呆病人神經元細胞的凋亡,可能是孔圣枕中丹改善癡呆癥狀的主要作用機理,抗凋亡結合其他手段的聯合治療將成為癡呆治療的主要內容。
【參考文獻】
[1]趙憲林,李東培. 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神經元超微結構的研究[J].解剖科學進展,2000,6(2):161.
[2]Rosenbanm D M,Damore J,Liena J,et al. Pretreatment with intra- vertricular aurintricarboxrylic acid desease infarct size by inhibiting apoptosis following tran sientsize by inhibiting apoptosis following transient global ischemia ingerbils[J]. Ann Neurol,1998(43):654.
[3]Tsutomu A,Norio T,Midori N. The effects of monobromobimane on neuronal cell death in the hippocampus after transient global cerebralischemia in rats[J]. Neuroscience Letters,2004,357(3):227-231.
[4]Yang E,Korsmeyer S. Molecular thanatopsis:a discourse on thebcl-2 family and cell death[J]. Blood,1996,88(2):386-401.
[5]Leqqio M G,Neri P,Graziano A,et al. Cerebellar contribution tospatial event processing:characterization of procedural learning[J]. Exp Brain Res,1999,127(1):1-11.
[6]Nakamura M, Raghupathi R,Merry D E,et al. Overexpression ofbcl-2 is neuroprotective after experimental brain injury in transgenic mice[J]. J Comp Neurology,1999,412(4):681.
[7]高云良,高英茂. 腦缺血再灌注后神經元和內皮細胞凋亡與bcl-2和Bax表達的時相關系[J]. 解剖學報,2003,33(2):151-155.
[8]高玉培,顧玲,唐太昆,等. 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對大腦皮質Bax、bcl-2基因表達的影響[J]. 昆明醫學院學報,2002(3):26-27.
[9]Chopp M,Li Y. Apoptosis in focal cerebral ischemia[J]. Acta Neu- rochir Suppl,1996(66):21-26.
篇7
(一)教材簡析。
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內容標準有10個一級主題,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章第一節《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雖然編排在第6個主題“動物的運動和行為”下,但是本節內容與第3個主題“生物與環境”和第8個主題“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本章節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對動物的作用進行概括,在整套教材中也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本章節的學習離不開第一單元中生態系統相關知識的鋪墊,同時又為第六單元中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奠定基礎。人教版生物學教材的編寫突出了人與生物圈的關系,本節課對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節內容看起來知識點很少,主要是動物能維持生態平衡,能促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能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三個作用,但是教學素材很多,何以取舍,給老師留有很多發揮的余地,能充分體現教師教學的獨特性。
(二)學情分析。
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以及保護生態平衡的意義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很多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具有較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此為基礎,聯系生活實際,精心設計資料分析、問題討論、圖表設計、角色扮演等活動,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愛護動物的情感共鳴,從而使學生對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形成理性和概括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能舉例說出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
2.能力方面
通過資料分析、圖表設計等活動促進學生主動開展探究性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比較、歸納的能力;通過問題討論、出謀劃策等活動,培養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通過音像、圖片資料的享用,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問題分析,辨證地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系;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激發學生關注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參與意識。
(四)教學的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三個作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物質循環,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確立的依據:教材條理清晰,對動物在自然界中的這三個作用進行了描述,版塊分明。第一部分“在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中,提供的資料和設計的討論題比較凌亂,缺乏邏輯性,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所以我對資料和問題進行了重新選擇或重新組合。在第二部分“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文字的表述顯得單調蒼白,我設計了一個活動,讓學生把文字轉變成圖表,使學習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加深理解。第三部分“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教材上提供了圖片,但是錄像資料更生動活潑,更能滿足學生的視覺享受,所以我選用了教材配套的錄像。
2.教學難點
理解動物在生態平衡中的作用;辯證地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系。確立的依據:這兩個難點在知識的分類中屬于概括性知識,“是把各種事實、現象以及觀念組織起來的知識,它集合了大量的具體事實,描述了這些具體事實之間的關系,經過一定的科學思維方式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抽象知識”。生態平衡是比較抽象和復雜的知識,在教學設計中我通過資料分析、問題討論、出謀劃策、整理歸納等幾個連續的步驟,引導學生逐步深入,自主得出結論;在怎樣正確對待動物的益害問題方面,在問題討論的基礎上,播放相關錄像《動物危害植物》,引發學生的矛盾心理,鼓勵學生展開進一步的質疑和思考,對動物對人類的益處與害處形成綜合的認識,并能進行理性的決策。
二、教法和學法
我認為,“教”和“學”是一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發展,幫助學生建構“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生物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三個理念:面對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我在本節內容教學設計中也有所體現:(1)引導并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動物能維持生態平衡”的教學中,給學生創設情境,提供資料,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鼓勵學生自己思考、推理,讓學生主動探究。(2)面對全體學生:資料分析、問題討論等活動可以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使每位學生都有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在“合作”中體會樂趣。但是小組討論往往會流于形式,空洞的說理只會形成膚淺的認識,我想采用學案的形式,對學習的內容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讓學生不僅可以說說,而且可以寫寫畫畫,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突出學習的“自主”性。(3)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人類對動物的認識過程也是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過程,選用的素材中有很多人類對麻雀、狼、害蟲等動物的態度轉變的例子,啟發學生辯證地看待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在學習中有效地落實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系(STS)的教育,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三、教學程序
(一)導入。
在導入部分列舉作家對春天的兩種描述,一種是熱鬧非凡、生機勃勃的,另一種是美國科普作家蕾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中的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利用文學的感染力激發學生關注生活、珍愛動物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選擇喜愛的春天,他們會選擇有動物活躍的春天,因為動物是人類的朋友,缺少了它們,人類的生活將變得單調、寂寞。但是動物的作用不僅僅是這些,那么動物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呢?這就提出了要探究的問題。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能說出一些,但是肯定不夠系統或者理解不夠深刻,教師在展開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的經歷,好好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
(二)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這是第一個知識點,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安排了四個連續的學生活動。
1.資料分析
資料一:麻雀啄食和糟蹋農作物,曾被列為主要的害鳥。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開展了“剿滅麻雀”的運動。可是現在專家發出了“保護麻雀”的呼吁,這是為什么?
資料二:呼倫貝爾草原是我國最大的牧業基地。過去那里有許多狼,對牧業的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為了保護人畜的安全,當地牧民組織了大規模的獵捕狼的活動。但隨后野兔卻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野兔和牛羊爭食牧草,加速了草場的退化。想一想,野兔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增加?為什么?
請你選擇其中一個資料,列舉該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用食物鏈或食物網表示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并根據你的圖解解釋上述問題。
此處選用的資料,是人類對所謂害鳥、害獸態度變化的經典事實,讓學生針對自己畫出來的具體的食物鏈,分析各種生物數量的消長關系,知道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處于動態變換之中,對生態平衡形成感性的認識。
2.問題討論
以往人們習慣把對人類有益的動物成為益鳥、益獸,加以保護,而把對侵犯人類利益的動物稱為害鳥、害獸,不斷地獵殺。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在資料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這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對人類錯誤的行為進行反思。此處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開展,利用學生的差異性,讓不同的觀點碰撞,從而形成比較統一的認識。小組討論不能流于形式,問題過于簡單,或者只有唯一答案的討論,就沒有意義,教師預設的討論題一定要能生成多樣的答案,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表達,學會傾聽,學會辨別,學會采納或否決。
3.整理歸納
通過前面的分析和討論,結合圖片“蹺蹺板”(生態平衡示意圖),你得到什么啟示?(你認為自然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動物有什么作用?)
在資料分析和問題討論的基礎上,給學生一個緩沖思維的過程,結合“蹺蹺板”的圖片,整理思路,自主歸納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4.出謀劃策
(1)2001年9月,重慶壁山古老城遭受了罕見的蝗蟲災害,鋪天蓋地的蝗蟲像收割機一樣把當地近千畝的農田和果樹林蠶食得面目全非。請你出謀劃策,幫助古老城和其他相鄰地區躲過蝗災。
(2)美國阿拉斯加的涅利欽自然保護區,保護著4000多頭鹿。為了使鹿的數量進一步增多,人們把鹿的天敵――狼消滅得一干二凈,鹿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10年以后,鹿群的總頭數猛增到42000余頭,鹿群吃掉了牧場上的草,破壞了整個鹿苑的植被,鹿因缺少食物開始大量死亡,出現瀕臨滅絕的危機。如果你是一名生態學家,你會給出什么建議?
此處模擬決策的活動,既是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又能激發學生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這連續的四個活動,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層層深入,同時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開展學習。
(三)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在生態平衡中我們強調的是植物和動物,即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但是生態系統中還有別的成分――分解者,即細菌和真菌,非生物因素如陽光、空氣、水等。那么在生態系統中它們是怎樣密切聯系的呢?學生回答。
請你用圖表的形式描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將文字轉化為圖表來學習,能使知識要點一目了然,形象、直觀,便于理解,易于記憶,能簡捷地展現完整的知識結構,有助于培養和發展想象、聯想、推理能力,開發智能。但是對學生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可以示以范例,給予鋪墊,鼓勵學生勇于創新。
選派兩位學生展示自己的圖解。
提問:如果沒有動物,這一過程會受到影響嗎?可見,動物有什么作用?
這個問題是承上啟下的,如果沒有動物,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在短時間內還能繼續,只不過植物的分解過程,物質循環的速度會減慢,所以說,動物能“促進”物質循環。但是時間長了,也會影響植物的生活,因為很多植物的繁殖離不開動物,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知識點。
(四)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本知識點不是難點,可先讓學生舉例,挖掘生活、經驗中的學習資源。然后播放錄像《動物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形象生動的影片可加深學生的體驗。補充渡渡鳥和大顱欖樹的故事(印度洋毛里求斯島上,渡渡鳥曾是當地的國鳥,由于肉質鮮美被人類獵殺,于300年前滅絕,后來島上的大顱欖樹的種子不再發芽,生物學家發現,原來只有渡渡鳥吃大顱欖樹的果實,大顱欖樹種子外堅硬的外殼在渡渡鳥胃中消化后才能發芽),讓學生介紹,如果學生不知道,就由老師介紹,同時鏈接相關網頁,讓學生了解網絡學習的快捷方便。
動物并不總是那么討人喜歡,比如下面錄像中的動物就讓人類很頭痛。播放錄像《動物危害植物》,以往遇到這樣的情況,人們是怎樣應對的?(使用殺蟲劑。)殺蟲劑的使用帶來什么后果?(寂靜的春天)慘痛的經驗教訓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啟示?怎樣尋求更合理的解決辦法?(生物防治)什么是生物防治?(P47科學?技術?社會)
本環節的設計旨在滲透STS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辯證地看待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系,尊重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
(五)課堂總結。
篇8
1.1先進性
WFB-18G型背負式機動噴霧器是一種高效背負式噴霧噴粉機,是用油作燃料的機動作業替代原始的手動作業的一種先進施藥器械,采用了氣流輸粉和氣壓輸液的工作原理。
1.2省時高效,節約勞動力
機動噴霧器用來應急爆發性、遷飛性、流行性病蟲害的防治,它能在較短時間內達到大面積控制和撲滅病蟲害的目的。隨著城市現代化發展的需要,農村大部分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出現了農村勞動力缺乏現象,就水稻生產來說,很多農戶只做到栽種,不進行病蟲害等田間管理,抱著靠天吃飯的態度,“豐產增收”計劃就成了問題。使用機動噴霧器防治水稻病蟲害,它的射程:即噴粉水平距離可達25米,垂直距離達15米;噴霧水平距離達9米,垂直距離7米,因此一個機防手一天可完成40~60畝的水稻噴施面積,節約了勞動力,填補了農村勞動力欠缺的難題,起到大面積、快速控制和迅速撲滅病蟲害的目的,實現了機動噴霧器對農作物病蟲害應防和聯防的作用。
1.3經濟環保性
據銅仁地區植保公司統計,農藥的銷量在600~700t/a,數據驚人,后果可怕。如此大的農藥施放量,如果施放時期不合理,會對作物造成污染,農藥殘留量超過規定的標準,對人體會造成危害,又會給土壤帶來長期有害的殘留成分,造成“二次污染”,既不利于土壤的可持續發展,又不利于無公害綠色食品的再次生產。然而對于爆發性蟲害和流行性病害必須要用農藥來快速控制,就形成了農藥和環境成正相關關系,農藥施放量越大,環境受到污染就越大,農藥在植物產品中的殘留量越嚴重,人民的身體受到的威脅性就越大。然而采用機動噴霧器施放農藥,大大的緩解了農藥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機動噴霧器產生的完美覆蓋和穿透效果,可以在確保噴施效果的條件下,節省90%的藥劑使用量。在田間施放藥液時,前進速度與器械擺動速度達到基本配合的前提下,1背壺藥液(約10公斤),噴施1.5~2畝地。噴霧時,霧液借助風力將作物葉子吹翻,葉子正反兩面都能著藥,這樣藥液可均勻分散于植株的葉面上,有利于植株的吸收,這就是高濃度小噴量,又省藥又省水;噴粉劑時,因風速風量大,可將粉劑充分揚開,噴撒均勻,這樣對害蟲不僅有胃毒和觸殺作用,而且還有較強的熏蒸作用;對流行性病害可達到及時有效的控制作用。
1.4適用范圍廣泛
機動噴霧器多利用在對大面積禾本科作物及成大規模生產的蔬菜病蟲害的防治。正因為機動噴霧器具有遠射程的特性,也可用于高樹作業,如:果樹、森林、街道綠化樹等病蟲害的防治有相當大的功效。
2.機動噴霧器的操作和安全使用
機動噴霧器是一種新型的殺蟲防病器械,是用汽、機油按20:1的比例混合作燃料的機動作業方式,在作業過程中必須注意正確操作和人身安全。
2.1操作速度和程序
在田間施放藥液時,前進速度與器械擺動速度要基本相配合,做到1背壺藥液(約10公斤),正規噴施1.5~2畝地。機器啟動前,一定要閉合藥液開關,防止機器啟動后,藥液沿噴管流出。作業完成時先將粉門或藥液開關閉合,再減小油門,最后關閉燃油閥,防治藥液重復噴射,造成藥害。
2.2人身安全
有農藥中毒和器械爆炸燒傷兩種可能性。
2.2.1農藥中毒,包括作業人員中毒和他人中毒,在田間施放藥液時,藥液噴放距離在7~25米之間。要求作業人員穿上防毒衣,帶上防毒面罩;順風作業,非作業人員不得進入施藥現場,在兩臺以上器械作業時,注意保持作業人員之間的距離,防止交叉中毒產生。
2.2.2器械爆炸燒傷,機動噴霧器作業是應用汽油和機油混合油作燃料,要遠離火種點加油,加油完后蓋緊油箱,擦凈外漏油,起動機器時遠離加油點和著火點,防止機器爆炸傷害他人和作業人員本身;禁止在汽油機工作狀態下添加或倒出燃油;操作本機時,雙手不要觸及消音器、氣缸體避免燙傷;手指不要伸入風機進風口,避免發生意外傷害事故。
篇9
【關鍵詞】藥物研發;藥物代謝動力學;意義
藥物代謝動力學主要是指利用數學處理的方法,對藥物或者其他外源性的物質在人體中的動態變化進行定量描述,進而研究人體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以及排泄所產生的毒理學和藥理學意義。目前藥物代謝動力學已經滲入到了藥物治療學、生物藥劑學、毒理學等多門學科中,貫穿于藥物的研發,成為了現今藥物深度研究的一個重要標志。
1、藥物代謝動力學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
1.1、藥物代謝動力學應用于新藥發現
藥物在具備低毒副作用以及良好藥效的同時應該具備較好的藥動學的性質,比如:生物利用度和吸收好;中度的蛋白結合率;良好的溶解度;在體內的代謝物毒性低或者無毒等等。因此在新藥研發的過程中,需要考慮藥物在體內的藥代動力學參數,并且對藥物結構可能會對參數產生哪些影響進行分析,找出代謝和結構之間的規律,進而為化合物的結構優化和設計提供指導性的意見。
1.2、藥物代謝動力學應用于藥理學的研究
藥物必須要到達靶部位,并且保持一定的濃度,和作用的部位結合產生藥物-受體相互作用才能夠產生應有的藥理效應。藥理作用的強弱和作用部位期藥物濃度密切相關,例如速尿利尿劑,其作用的強度和Na+排出量、尿流量、血藥濃度有著線性關系;水楊酸在體內達到50-100mg/L時具有鎮痛作用,濃度大于250mg/L時具有抗風濕的作用,濃度在350-450mg/L時具有消炎作用;當濃度大于500mg/L時會出現毒性副作用;當濃度在1600mg/L-1800mg/L時會導致患者中毒死亡。通過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可以對藥物的藥理作用進一步地研究,從而知道藥物在臨床上的用藥。
1.3、藥物代謝動力學應用于制劑學的研究
好的藥物劑型是安全、有效、均勻、穩定的,利用藥物代謝動力學能夠有效地篩選和評價藥物的急性,從而幫助臨床合理地用藥,確保臨床用藥的安全。靶向制劑、緩控釋制劑現在已經成為了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他們都具有維持藥物有效的濃度、減少用藥的次數、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將藥物靶向到作用部位的有點,利用制劑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我們可以對藥物的各種劑型進行評價,觀察其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1.4、藥物代謝動力學應用于中藥現代化的研究
中藥現代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便是中藥復方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其主要是對中藥的單方、組分、活性成分以及復方在人體內的排泄、代謝、分布、吸收等動態規律進行研究,通過代謝動力學的研究有利于對方劑的組成、某些中藥其作用機理進行闡明。中藥復方中的每一味藥其本身就是一個復方,通過多靶點、多環節、多途徑進行協同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藥物可能不一定是存在于單味藥或者中藥復方中的化合物,極有可能是其在人體內經過代謝后所轉化的新化學物質。因此通過動力學的研究能夠認識到真正起作用的化學物質,能夠闡明活性成分在人體內代謝、分布以及吸收全過程所發生的化學變化。
1.5、藥物代謝動力學應用于毒理學研究
與毒性試驗結合,利用藥物代謝動力學能夠對不良反應發生的規律以及藥物的毒性進行探討。藥物毒代動力學是臨床試驗于非臨床試驗之間的紐帶,主要是找出比較全身毒性、暴露和毒代動力學數據于時間的關系。利用毒代動力學可以闡明重復給藥對代謝過程的影響;闡述毒性試驗條件之下全身暴露和毒理發現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用于對在試驗中藥物毒理學發現或者改變的解釋,從而為臨床前的毒性試驗提供依據;通過對代謝產物的研究以及揭示出毒性的作用機制。
1.6、藥物代謝動力學應用于臨床用藥
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主要是為了對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規律進行闡述。因此其首先要研究的就是比較在動物體內和人體內的代謝物是不是一致;其次是對于在人體內產生的活性代謝產物也應該進行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利用藥物之間相互作用的動力學研究,闡述在相關適應癥治療的條件下,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對藥物在體內代謝動力學規律的影響。上述研究是為臨床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提供依據,同時也是為了能夠對藥物的毒性反應提供合理的預測。臨床給藥方案在設計的過程中,多劑量的給藥間隔時間以及藥物的劑量都需要在藥物代謝動力學的基礎上進行設計。若是給藥劑量太少,則藥物無效;若是給藥劑量太大,則可能會引起中毒;若是給藥間隔時間很短,則很容易造成藥物在體內蓄積;若是給藥時間間隔過長則體內藥物的有效血藥濃度不能維持。
2、展望
在藥物研發的過程中藥物代謝動力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藥物研發的各個階段都應該進行多學科間的綜合討論以及相關信息的反饋,通過研究深入地認識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過程,從而闡述藥物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幫助臨床合理用藥,預防不良反應,指導醫師正確用藥。
【參考文獻】
[1] 陳艷軍, 關勇彪. 毒物動力學在藥物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研究中的應用[J] . 毒理學雜志, 2005, 20( 2 ): 119-121.
[2] 包金鳳,劉國卿. 中藥血清藥理學的方法學研究概述[J]. 藥學進展,2000,24 (2):89-92.
篇10
關鍵詞:舞臺動作;音樂劇;表現力;音樂藝術;戲劇藝術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The Function of Stage Movement in Melodrama Performance:
Impression of "Flooded Jinshan Temple" Rehearsal
YAO Wei
鎮江市藝術劇院演出的音樂劇《水漫金山》在江蘇省第六屆音樂舞蹈節上獲得九項大獎,本人在劇中飾演法海。作為一名原本從事聲樂的演員,通過3年的排練、近100場的演出,對音樂劇的舞臺動作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音樂劇表演的過程中豐富了表演的方法和表達方式,提升了自身表演的綜合素質。本文將通過三個方面說明舞臺動作在音樂劇表演中的重要地位:一是舞臺動作在舞臺表現中的沖擊力,二是音樂劇對演員形體技巧的多種要求,三是形體動作與心理動作的融合。這三個方面的闡述,說明了作為一個音樂劇演員,應該加強舞臺動作肢體語言素質的提升,讓演員在體驗角色心理動作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豐富的外部手段表現出來,增強演員的表演魅力,從而整體提升音樂劇的觀賞性。
一、舞臺動作在舞臺表現中的沖擊力
舞臺動作是指用肢體動作及動作的節奏、動作的張力所體現的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感情生活,對于推動戲劇的發展和豐富舞臺表現的沖擊力有巨大作用。舞臺動作的運用不僅僅在話劇、戲曲、后現代戲劇的體現方式上,在音樂劇中的應用也不可小覷。以鎮江市藝術劇院演出的音樂劇《水漫金山》為例,講述的是在宋朝時的鎮江市,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報恩的故事。在這部音樂劇中,有一系列舞臺動作為主的表演段落,采用了一系列肢體語言以及現代舞的形式來解釋劇本,劇中的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在“盜仙草”的段落尤為突出,在表現路途艱險的過程中,路遇的一草一木全部是擬人化的,這些擬人化草木連綿起伏像大海、山川一樣阻擋著白娘子的前行。這一系列的關系全部通過肢體語言來展示,而且是通過對生活動作的編排,她們的摔倒、跳起、翻滾、撲跌……整個舞蹈隊形的節奏完全一致,這些高超的技巧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
這種以舞臺動作為表演主體的段落,在《水漫金山》中演繹最充分的還有戲劇部分。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并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三個主要演員分別率領的僧人和蝦兵蟹將在舞蹈的動作中相互追逐,法海用禪杖和法器制止青白二蛇,青白二蛇不斷掙脫反抗,法海運用揮舞禪杖等形體動作來阻擋白素貞和小青的作法,三個角色做出了很多優美的類似于戲曲的動作。演員們用肢體語言體現了劇中人物都有著的理念,為了達到自己的追求不惜展開殊死搏斗,結果兩敗俱傷,體現了該劇“因為愛,水漫金山”的悲劇主題。
二、音樂劇對演員形體技巧的多種要求
要把舞臺動作合理地運用在音樂劇的表演上,就必須對演員在肢體表現力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這種肢體語言是經過了訓練的、有熟練的技巧的、有控制、有美感、有節奏、有情感、有深度、有內涵的肢體體現方式。
音樂劇是一門綜合的表演藝術,是將演員的戲劇表演、歌唱、舞蹈綜合在一起的藝術。但是這三個元素并不是孤立的、分割的,戲劇表演、歌唱、舞蹈是通過劇中的角色緊密結合的。歌唱、舞蹈和戲劇表演對一個音樂劇的演員來說是基本的條件,但是全方位的綜合難度是非常高的。以聲音、表情、發聲技巧、形體動作的綜合運用來體現人物是音樂劇對于一個演員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演員要經過長時間的艱苦訓練來達到。 音樂劇對于演員的形體和聲音的要求近乎苛刻,他們必須多才多藝、能歌善舞。舞蹈作為音樂劇的舞臺表現形式是發揮了巨大作用的。舞蹈動作是經過提煉、組織、節奏化、美化了的人體動作。舞蹈以人體作為藝術體現的工具,憑借它做出各種有節奏的動作、姿態、表情來表達作品的內容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舞蹈人物的塑造,舞蹈情緒的表達,舞蹈意境的體現,始終貫穿在舞蹈動作中。音樂劇中舞蹈的創作以人體流動的美的動態為語言來塑造舞蹈形象、表現劇情。舞蹈可以通過舞臺上演員的肢體變化和動作幅度的收放來表現內心情感的變化。 根據百科全書上的說法,音樂劇舞臺上的舞蹈種類大體分為:芭蕾舞、踢踏舞、爵士舞、歐美民間舞蹈、流行舞等。舞蹈演員一般都是芭蕾舞演員出身,受過嚴格系統的技巧訓練,可以體現飄逸、輕靈的舞姿,在音樂劇的舞臺上經常用芭蕾舞來體現細膩的感情。踢踏舞是愛爾蘭、英格蘭民間踢踏舞蹈和非洲節奏結合起來而形成的。19世紀來自愛爾蘭的移民和黑人在街頭最先跳起了這種舞蹈,后來在電影的音樂舞蹈片中應用,隨之這種舞蹈發展成為舞臺表演形式,轟動世界的音樂劇《大河之舞》就是采用踢踏舞的這種舞蹈形式,集體場面表演起來聲勢浩大、光彩奪目、頗為壯觀。相比于歐美,中國的音樂劇還在起步階段,所以音樂劇的編導們特別青睞這些舞蹈,他們從中汲取藝術營養和靈感,最后融入自己的創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