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與利率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1-01 17:25: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財政政策與利率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財政政策與利率的關系

篇1

關鍵詞:擠出效應;擠進效應;財政政策

當前,財政政策日益成為世界各國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杠杠之一。由于現行經濟學教材對IS-LM模型理論的大規模普及,人們對財政政策的副作用“擠出效應”似乎有著較為充分的認識,而相比之下,財政政策影響經濟的正面效應———“擠進效應”則往往容易被忽視。因此,本文對財政政策的兩大效應理論的含義及其形成機理重新作出分析和甄別,并結合當前我國財政政策的實踐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將是十分必要的。

一、財政政策擠進效應與擠出效應的含義

財政政策的擠進效應最早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在其所著的《經濟學》一書中提出來的。帕金先生提出的擠進效應的概念為現代財政理論提供了一個觀察問題的新視角。

根據帕金的闡述,所謂擠進效應是指政府采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時,能夠誘導民間消費和投資的增加,從而帶動產出總量或就業總量增加的效應。比如,政府對公共事業增加投資會改善當地的投資環境,引起私人投資成本的下降,產生企業的外在經濟效應,因此,有可能誘導私人投資的增加,進而導致產出增加;再如,政府用財政資金為居民建立養老和醫療保障,可以形成人們對未來的良好預期,打消謹慎消費的念頭,從而引起儲蓄減少、消費和投資增加等一系列擴張性經濟行為。

相比之下,擠出效應則有著迥然不同的形成機理。如果說擠進效應是由于政府支出行為的正的外部性導致的,那么,擠出效應則是政府支出行為形成對私人部門的負的外部性造成的,這種負的外部性是通過利率變量來傳導的。一般由于私人部門的投資對利率很敏感,因此,在利率提高的情況下,私人投資的機會成本將增加,導致私人部門的投資積極性降低,投資量會減少。在IS-LM模型中,表現為政府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引起IS曲線向右移動,在LM曲線位置相對不變時,均衡點會向右上方移動,于是整個社會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提高了,根據投資函數的定義,私人投資就會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財政政策的擠進效應不是通過以利率為中介變量來實現的。政府擴張性財政政策一般只在經濟蕭條的情況下采用,這時,利率水平往往已經很低,私人投資對利率的反應不敏感,在這種情況下,影響企業投資量的主要因素已經不僅僅是利率水平的高低,而更多的是來自總需求方面的因素,或者說,由于總需求不旺,形成企業部門的產品積壓,進而產生私人部門的悲觀性預期,此時,政府如若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增加總需求(包括內需和外需兩部分),雖然有可能伴隨著利率水平的提高產生潛在擠出效應的可能,但是隨著需求的增大,企業外部的隱成本下降了,外在經濟會使企業產生一定程度的利潤空間,這樣即使在利率提高或者說企業籌資成本提高時,企業也會增加自主性投資的,這是形成財政政策擠進效應的原因。

為了更好地發揮財政政策擠進效應的功能,政府的財政支出行為必須要有助于降低企業的營運成本,為企業的生存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這無疑對財政支出的方向定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來說,當財政政策在“瓶頸”產業上有所作為時,能夠較好地發揮擠進效應的功能。比如在電力銷售價格被限定時,電力供應可能會產生短缺,如果政府支出旨在改善電力能源的供給結構,那么,企業就有可能增加投資,否則,電力短缺將引起電價上漲,企業生產成本也因此上升,投資就會減少。

二、影響擠進效應和擠出效應的因素

1.影響擠進效應的因素

財政政策的擠進效應一般隨著市場發達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同樣數量的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的影響能力,在我國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會有很大差異,這與政府實際支出乘數的大小是有關系的。事實上,政府實際支出乘數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來衡量財政政策的擠進效應。我們知道,假定一個地區的邊際消費傾向為b,理論上政府支出乘數應為1 (1-b)。那么,實際支出乘數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顯然,與該地區的邊際消費傾向b有關系,一般我國東部地區邊際消費傾向比較大,故支出乘數就大;而西部地區邊際消費傾向小,或者說邊際儲蓄傾向較大,故支出乘數就比較小,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從支出乘數的產生過程來看。政府投資引起居民(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增加,而居民收入增加又引起消費的增加,形成第一輪擠進效應,消費的增加又引起另一部分生產或銷售者的收入的增加,進而又引起消費的第二輪增加,也就是形成了第二輪擠進效應,……這樣一直到第n輪。理論上,n應該是趨向于無窮大的,但實際上,如果市場容量不夠大,市場不發達,那么這個鏈條就不可能無限制地派生下去,于是總的擠進效應就遠遠達不到1 (1-b)這樣一個倍數關系所能反映的程度。故實際支出乘數就比較小,因而總的擠進效應是比較小的。

另外,財政政策的擠進效應還隨著財政資金的來源不同而不同。一般說來,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資金來源有兩個:一是稅收;二是公債。按照李嘉圖等價定理,政府的公債和稅收這兩種形式對經濟的影響是相同的。但實際上,理論界對李嘉圖等價定理是存有爭議的。比如在經濟蕭條的時候,來源于公債的支出政策就比較有效,而來源于稅收的支出政策可能會加劇經濟的蕭條。這說明資金來源在經濟周期中的不同階段對經濟有著不同的影響力。再比如,二者對于經濟效率的影響也不一樣。我們知道,在一般情況下,稅收會導致社會總體福利的凈損失,而公債在經濟蕭條時,只要不對金融市場利率水平有太大的影響,一般是不會導致經濟效率下降的。這是因為,在經濟蕭條時,私人投資(主要是直接投資)對利率變化反應不敏感,利率變化充其量只能影響到間接投資(證券投資)的規模,而對私人直接投資的影響不大。所以,在經濟蕭條時,公債資金的擠進效應比較大,稅收資金的擠進效應則相對比較小。 2.影響擠出效應的因素

根據IS-LM模型的理論,影響擠出效應的因素有:支出乘數的大小、投資需求對利率的敏感程度、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等。其中,支出乘數、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資需求時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與擠出效應成正比,而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則與擠出效應成反比。在這四因素中,支出乘數主要決定于邊際消費傾向,而邊際消費傾向一般較穩定,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決于支付習慣,也較穩定,因而,影響擠出效應的決定性因素是貨幣需求及投資需求對利率的敏感程度。

篇2

關鍵詞:積極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81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3-0016-02

對于積極財政政策有沒有擠出效應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到出臺穩健的財政政策后才有所緩和,筆者通過回顧,認為大概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具有一定的擠出效應,另一種觀點則否認我國的積極財政政策具有擠出效應。

一、積極財政政策有擠出效應

章晟(2003)認為,一方面政府作為投資主體,以大規模的財政貨幣資金投資于基礎建設,必然排擠經濟主體進入部分進入競爭性的基礎建設項目,抑制了投資需求的有效增長;另一方面,大規模的信貸資金與財政資金的配套,客觀上減少了商業銀行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信貸資金的供應量。總之,大規模建設項目主要由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承擔,銀行大量配套的貸款資金也主要用于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企業,銀行貸款向大城市、大客戶集中,中小城市、城鎮、中小企業的資金匱乏由此就不難理解了。

吳俊培(2004)認為,如果政府的支出是靠稅收增加的,那么表明私人部門的投資將會減少;如果政府不靠增加稅收來提高,那么意味著政府借款增加,這樣同樣會減少私人部門可借貸資金的減少,從而減少私人部門的投資。因此政府增加支出會擠出私人部門的投資,同時還分析了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私人部門市場失敗的情況;二是取決于政府支出資金的來源情況,如果是從國外借款的話,那么對私人部門的排擠會減少一些[1]。

莊龍濤(1999)和梁學平(2003)認為,積極財政政策的“排擠效應”是顯而易見的。其理由:(1)我國政府采用發行國債和增加稅收的手段來彌補財政赤字,擴大政府支出規模,其結果是將原來由企業和個人占有的社會資源集中到政府手中,增加了政府對資源的占有規模和控制程度,減少了企業和個人對資源的占有和控制,使企業和個人沒有能力參與市場投資的競爭。這實質上等于把企業和個人“排擠”出市場。(2)為了保證對資金的占有和控制,我們對企業和個人投資市場采取了諸多限制措施,如嚴格限制發行企業債券和直接融資,限制股份公司上市,對非公有制企業的金融歧視等等。這些限制阻礙了企業和個人進行投資市場,也使積極的財政政策吸引社會資金的能力大打折扣。(3)我國目前處于市場飽和,失業人員增多,資源未被充分利用的時期。此時的“排擠效應”雖有所顯現,但并未釋放出來,當經濟形勢好轉,市場啟動,資源充分利用時,這種“排擠”效應將快速釋放出來,并對未來經濟運行產生非常強烈的影響。

于天義(2002)則把積極財政政策的排擠效應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民間投資的排擠效應。政府投資增加,相應的把民間投資擠了出來,近年來,民間投資增長乏力和居民儲蓄存款的暴增,就是這種排擠效應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是對消費的排擠效應。政府用于建設的資金的增多,必然導致用于吃飯即消費的資金的減少,從而直接地減弱了消費對經濟增長所起的龐大作用。

孟祥仲(2006)認為,擠出效應可以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來考察,存在兩種形式的擠出效應:需求型與供給型兩種;一方面認為宏觀經濟學意義上的擠出效應并不明顯,第一,我國利率還沒有完全市場化,政府支出的增加并沒有引起利率的上升,民間投資的成本沒有增加,第二,由于我國每年的全社會固定投資中,個體和私人經濟投資所占的比重小,即使利率水平上升了,對總體的投資規模影響不大;另一個角度看,我國國民經濟運行中,又確定存在擠出效應。從1998年開始,政府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也實行了積極的貨幣政策,連續地降低銀行存款利率,不斷增加貨幣的供應量,但個體經濟的投資比重并沒有增加,說明政府的擴張財政政策又產生了一定的擠出效應。

二、積極財政政策不存在擠出效應

項懷誠(2001)認為,可以從增發國債對利率、借貸資金及居民消費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論證積極財政政策沒有產生擠出效應,第一,增發國債對利率的影響。由于我國尚未實行名義利率的市場化,積極財政政策不會影響名義利率的升降。實際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為物價水平的下降,而中央銀行沒有及時隨物價變動調整名義利率所致。第二,民間投資主要受到民間資本的邊際產出和公共投資的影響,民間資本邊際產出上升會提高民間投資,如果公共資本投向競爭領域,即與民間資本的生產相互代替,增加公共投資就會擠出民間投資,積極財政政策的投資領域主要是高速公路、供水和機場等基礎設施,屬于社會公共支出領域,對民間投資不會形成擠出效應。第三,我國財政支出與居民消費總體上是互補關系,擴大政府支出對需求總體具有擴張效應。

賈松明(2002)的觀點同項懷誠的觀點基本差不多,也是從三個方面來論述的。第一,從我國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幾年的情況來看,沒有出現利率的上升,而且按照我國目前的利率制度,也不應存在赤字抬高利率的因果關系。首先,我國利率沒有完全市場化,它主要由中央銀行制定和管理;其次,1995年以來我國其實際利率持續上升,但這主要是因為物價水平下降,中央銀行沒有及時隨物價調整名義利率所致。第二,我國資金供應是比較寬裕的,政府通過發行國債籌集資金來源于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并不會對資金供給產生壓力。第三,國債資金主要投向的是公共領域,這都是一些民間資金一般不愿意涉及的領域,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可以更好地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

徐明華(2003)依據我國經濟實際運動的規律和數據,運用計量的方法進行對擠出效應的定量研究,測算出我國的宏觀IS―LM模型,綜合起來得到我國的利率的一個模型:

計算出:凈效應=擠入效應-擠出效應。分析出來的結果是近幾年來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和擠入效應大體相當,凈效應趨于0,認為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對私人投資沒有抑制效果,我國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具有可持續性。

田杰棠(2002)從利率變動和資金擠占兩個方面進行實證分析,得到這樣一個方程式:

I=33.766+0.372(Yt-Tt)-62.814Rt[2]

13.9744 0.675

可以看出利率系數的顯著性不能通過,即實際利率的變化對民間投資并沒有明顯的影響;郭慶旺、趙志耘、何秉才(2003)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證分析。從經濟周期角度看政府與民間投資的關系,1998年以后,政府投資方才顯現出“逆經濟”周期的特征,說明政府開始有意識地將政府投資作為宏觀調控的工具加以運用,投資與經濟周期的關系分析,民間投資主要取決于經濟周期;經檢驗,政府投資增加率和民間投資增長率相關系數為0.13,這個系數非常的低,說明民間投資基本不受政府投資的影響;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角度看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沒有發現政府投資排擠私人投資的跡象。從資本收益率角度看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經實證分析,財政加大生產性支出有助于提高社會資本收益率水平,因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民間投資與資本收益率正相關,證明了財政投資不排擠私人投資[3]。

參考文獻:

[1] 吳俊培,等.積極財政政策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 田棠杰.近年來財政擴張擠出效應的實證分析[J].財貿研究,2002,(3)

[3] 郭慶旺,趙志耘,何秉才.積極財政政策及其與貨幣政策配合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Squeezes out the effect about the positive financial policy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to summarize

LU Zhi-guo

(Xinjiang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socialized economy and management institute, Wulu muqi 830012,China)

篇3

一、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成功實踐

財政政策一般分為“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和“自動(內在)穩定的財政政策”兩大類。前者根據宏觀經濟不同情況和對總需求的不同影響,又分為擴張性(又稱積極)、平衡性和緊縮性三種財政政策。其中平衡性(又稱中性)財政政策通常指維持財政收支大體平衡,不影響總的社會需求狀況,既不新增政府支出和增發國債或減稅,人為地進行擴張;也不降低政府支出或增稅,人為地制造緊縮。自動穩定器是指稅收(主要是所得稅等直接稅)和政府部分支出(如失業保障與社會救助等轉移支付)的自動穩定功能。中性財政政策與自動穩定器屬于不同政策類型。前者是當局的積極行為,可以在不影響總需求情況下,對財政收支進行內部結構調整和對沖性政策組合;而后者是當局真正的“不作為”,讓財稅制度自動發揮平抑經濟周期的作用。

在我國1993年和1998年兩輪宏觀調控措施中,“逆經濟風向而動”的相機抉擇財政政策在熨平經濟周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成功的經驗。1993年到1997年主要是治理通貨膨脹,實施適度從緊(即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宏觀經濟運行形成了“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局面。1998年以來主要是應對通貨緊縮,實施積極(即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增加財政赤字、擴大政府支出(特別是投資性支出)等來擴大需求,通過調整稅收政策來刺激需求,通過調整收入分配政策來改善居民消費心理預期。這對帶動投資、刺激消費和促進增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有力促進了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2003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開始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并呈現加速發展態勢。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等問題。一是部分行業和地區投資增長過快,煤電油運供求緊張,資源對經濟增長的制約越來越明顯,出現經濟局部過熱;同時,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連續多年減產,糧價逐步攀升,帶動居民消費品價格的明顯上升,通脹壓力逐漸加重。二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能源、交通、農業、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許多薄弱環節,經濟又并非全面過熱。盡管及時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避免了經濟出現大波動;但是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主要表現為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機制尚不穩固,固定資產投資反彈壓力很大,能源、運輸等瓶頸約束依然突出,物價上漲壓力明顯增加。

積極財政政策的實質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當通脹逐漸成為影響宏觀經濟發展的壓力時,繼續實施這一政策,不利于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甚至易于形成逆向調節;不利于減緩通脹趨勢,而且易于加劇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調程度,加大經濟健康運行的風險和阻力。再加上目前投資規模很大,稅收保持較快增長,也為調整財政政策取向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財政政策從2005年開始由“積極”轉向“穩健”。這符合當前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和宏觀調控的客觀需要,是又一次科學的相機抉擇。

二、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成功基礎

我國近幾年來擴張性財政政策在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穩定方面呈現出的顯著效應,與現行的固定匯率制度和非市場化的利率制度密切相關。

第一,現行的固定匯率制度安排是擴張性財政政策能夠發揮顯著增長效應的關鍵原因。實行增加政府購買或減稅(如多次提高出口退稅率)以擴大國內支出,促使匯率上升,形成人民幣升值壓力。央行為維持固定匯率,需買進外匯以干預外匯市場,自動引起貨幣擴張。可見,在固定匯率制下,財政擴張的增長效應明顯。相比之下,貨幣擴張的增長效應不太明顯。央行增加貨幣供應量,導致匯率下降,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央行為維持固定匯率,需在外匯市場上出售外匯,回籠本國通貨,自動引起貨幣供給減少,增長效應部分抵消。

第二,非市場化的利率制度確保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不因擠出效應的發生而受到削弱。所謂擠出效應,是指政府通過向企業、居民和商業銀行借款來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全社會對借貸資金的需求增加,從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對有限信貸資金的競爭,導致私人部門投資減少。這將使擴張性財政支出的效應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消。擠出效應的結論是基于充分就業假定狀態下得出的。根據我國近幾年的實踐來看,擠出效應不太明顯:

一是從增發國債對利率的影響來看。自1996年以來,我國名義利率多次下調,但實際利率是上升的,這并非財政擴張帶來的結果。由于尚未實行名義利率的市場化,積極財政政策不會影響名義利率的升降。實際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為物價下降,而央行出于種種考慮沒有及時隨物價變動調整名義利率所致。進一步看,物價下降也不是財政擴張的結果,相反,積極財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價下降。

二是從增發國債對借貸資金量的影響來看。增發國債沒有與民間競爭有限的資金。近幾年來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率較高,存在較大的存貸差額。資金過剩主要是風險意識增強、企業投資收益較低、預期不好及產業政策調整的緣故,而這種過剩是在滿足了政府借款需求之后的過剩。從實際經濟運行看,民間投資主要受到民間資本的邊際產出和公共投資影響,民間資本邊際產出上升會引起民間投資規模增加。國債投資領域主要是基礎設施等社會公共支出領域,對民間投資不會形成擠出效應。相反,基礎設施建設還可改善民間投資的外部環境,提高民間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推動民間投資。

三是從財政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來看。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具有替代關系,即財政增加政府支出可能擠出居民消費。但要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具體分析:某些財政支出(如招待費)的確是私人消費的替代品;公共設施支出則是私人消費的互補品。總體上看,我國財政支出與居民消費是互補關系,擴大政府支出對需求總體上具有擴張效應。

因此,在經濟景氣度較低、出現通貨緊縮趨勢,尤其是利率尚未市場化的前提下,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并不突出,政策的增長效應沒有受到明顯削弱,從而保證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三、 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穩定功能將日趨減弱

隨著匯率制度和利率制度的變遷,在經濟過熱現象出現的情況下,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將日益減弱。

第一,隨著我國現行的固定匯率制逐步轉向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將日益減弱。通過增加政府購買或減稅以擴大國內支出,將使匯率上升,貿易余額減少,從而抵消財政擴張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見,相對于固定匯率制度條件下,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將大大削弱。

第二,隨著我國利率的市場化推進,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問題將日益凸顯,勢必影響政策的有效性。這已在近幾年的實踐中表現出來。一方面,在財政擴張的中后期,隨著國債發行額和累積額的擴大,國債投資開始擠占部分民間貸款,使社會資金更多地儲存在短期經濟效益不明顯的公共項目上,造成民間投資資金的緊張。另一方面,非公有制在全社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中扮演著愈益重要的作用,其投資增長速度已經遠遠高于其他類型投資主體。在此背景下,市場利率的傳導與調節功能將進一步得到發揮。赤字財政所產生的擠出效應將日益明顯,相應地,其所產生的增長效應將受到進一步削弱。

顯然,鑒于目前宏觀經濟形勢變化,財政政策由擴張性向中性轉變是必需的;進一步看,在中性財政政策的基礎上,公共財政功能和自動穩定功能也應受到足夠重視,并通過財政政策的規則約束來實現,這也應體現在“穩健”含義之中。

四、財政政策的目標選擇和功能歸位

財政政策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履行政府職能的基本工具。在科學發展觀視角下,財政政策目標至少包括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兩個方面,既包括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等經濟發展目標,也應包括促進經濟公平(含收入分配、減少貧困、資源分布等)、社會公平(含公共服務、補償機制、生活質量、發展機會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等社會發展目標。經濟發展目標是首要目標,核心是通過經濟穩定促進經濟協調發展;社會發展目標要依托經濟協調發展,核心是明確財政的公共功能,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財政政策目標缺失是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我國財政政策基本上是“生產建設型財政”,對社會事業發展支持明顯不足。一方面表現為政府對社會事業財政投入不足,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的供需矛盾尤為突出;另一方面表現為社會事業內部分配不合理。資源分配不均是財政政策目標取向不合理和GDP過度崇拜引發的。

財政政策規則缺失也是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階段,由于缺乏規則約束,一方面表現為公共財政功能“缺位”,如上所述;另一方面表現為財政作用范圍“越位”,擔負經濟增長“發動機”的功能過大,而擔負經濟增長“自動穩定器”的功能過弱,在宏觀調控中直接用于經濟冷卻或經濟加熱的頻率過高,其負面效應影響經濟穩定。

顯然,在經濟發展的新時期,要通過健全財政政策的約束規則,“歸位”財政公共功能,發揮“自動穩定器”作用。也就是財政政策從原來直接刺激或抑制經濟增長的框架轉向運用適當政策工具維持經濟增長的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這是穩健財政政策的最終目標。

五、穩健財政政策是相機抉擇與規則約束的有機結合

如何理解穩健財政政策的主要內涵和政策取向。

第一,包含“適度、避險、公平”三重主要內涵,公共財政功能和自動穩定功能必須得到體現。其政策核心是松緊適度,著力協調,放眼長遠。具體是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

控制赤字,就是適當減少財政赤字,適當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同時繼續保持一定的赤字和國債規模,以促進發展和保持一定宏觀調控能力。

調整結構,就是要進一步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公共財政的要求,逐步完善公共財政框架,著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國債資金投向結構,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退出或減少直接用于一般競爭性領域的“越位”投入;加大公共財政范疇“缺位”領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如農業、就業和社會保障、環境和生態建設、公共衛生、教育、科技等薄弱環節,努力促進全面協調發展。

推進改革,就是轉變主要依靠國債項目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繼續安排部分國債項目投資、整合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保證一定規模中央財政投資的基礎上,適當調減國債項目投資規模,騰出一部分財力,用于大力推進體制和制度改革創新。包括完善稅制改革,推進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收入分配等改革。為市場主體和經濟發展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財稅環境,建立有利于經濟自主增長的長效機制。

增收節支,就是在總體稅負不增或略減的基礎上,嚴格依法征稅,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同時嚴格控制支出增長,切實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包含相機抉擇與規則約束有機結合的政策取向。

從理論上講,宏觀經濟政策取向無外乎相機抉擇和遵循規則兩種。國內外都曾傾向于相機抉擇的政策取向,由于政策的“時間不一致性”問題,導致當局政策不確定性和市場參與者行為與預期不確定性的相互強化,人為地制造和加劇了經濟波動,喪失了公眾對政策制定者的信任,嚴重影響了宏觀調控的效果。由此,又傾向于遵循規則優于相機抉擇的政策取向。但是,遵循規則需要成熟而穩定的市場體制和公眾對市場的理性參與。然而,在我國,經濟體制正處在變革之中,經濟結構變化異常劇烈,整個社會仍然缺乏廣泛達成妥協的能力,遵循規則的政策難以具備堅實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處于體制變革和市場建設時期的經濟政策取向可能更需要相機抉擇,以隨時適應經濟運行的變化而作出政策調整。因此,要把一定的政策規則與相機抉擇相結合,避免相機抉擇的任意性和政策的時間不一致性,增強決策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

篇4

作者簡介:楊 俊(1972―),男,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重慶,400030),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學與產業經濟學。王 燕(1981―),女,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重慶,400030)。研究方向:金融學。

一、引 言

自20世紀90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建立以來,我國根據各個時期的宏觀經濟運行的具體情況,分階段采取了“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特別是在1998年針對亞洲金融危機沖擊和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形勢做出的以增發國債、擴大政府支出為主的積極財政政策,有效地防止通貨緊縮,抑制經濟衰退,并保持經濟增長速度。但是積極財政政策對社會總需求和私人投資均要產生影響,具有擠出和擠入兩方面的效應。目前,國內學術界針對積極財政政策是否具有擠出或是擠入效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而關于積極財政政策對區域私人投資所產生的效應研究尚不多見。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區域經濟差異呈現出不斷增大的趨勢,加上我國財政制度采取的是分權制的形式,弄清積極財政政策對我國區域私人投資所產生的影響,不僅從中觀的角度給予積極財政政策以正確的評價,而且對于目前所實施的穩健的財政政策發揮其應有的效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理論模型與經驗結果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希克斯(Sir John Hicks,1937)提出IS-LM模型,其核心思想是:在產品市場上投資等于儲蓄,在貨幣市場上貨幣需求等于貨幣供給,兩個市場實現均衡。具體形式表示為:商品市場均衡時,Y =C +cY+I-bi+G,其中C,I,G分別表示自覺消費、自發投資和政府支出;c,b分別表示邊際消費傾向和投資的利率彈性;貨幣市場均衡時,M/P=kY-hi,其中M/P表示貨幣實際余額供應。當政府支出增加時,IS將向右移動到新的位置IS,若i不變,則收入由Y0移動到Y2(見圖1)。因此,在乘數作用下均衡收入的增量應為:Y=Y2-Y0=[1/(1-c)]。由于邊際消費傾向小于1,則乘數是大于1的,這就是說,增加政府支出不僅使均衡收入增加,而且收入增加量大于政府支出增量,即財政政策的擠入效應。但是這僅是產品市場的情形,當考慮到貨幣市場時,情況會發生變化。在同一利率水平上由Y0增加到Y2必將增加貨幣市場上對交易貨幣的需求。假定名義貨幣供給和實際貨幣余額不變,則將導致利率水平的上升。利率的上升則會在產品市場上引起均衡收入的下降,收入將隨利率的提高沿新的IS'向左上方移動,變化量為:Y=Y2-Y1=[-b/(1-c)] i(見圖1)。這就是財政政策所產生的擠出效應。

除以上的直接擠出、擠入效應外,財政政策還具有間接擠入效應。如政府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不僅會使投資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而且會增加與之相關聯行業的投資機會,從而刺激私人投資的積極性。[1]

國內學者也對中國的財政政策效果進行了分析,特別是針對1998年以來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是否對私人投資具有擠出效應以及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研究,從實證研究方法上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基于LS-LM模型。馬拴友(2001)[2]利用IS―LM模型測算了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其研究結果表明財政投資沒有擠出私人投資,購買支出和居民消費總體上是互補關系非不是替代關系,增加財政支出不會擠出私人消費。田杰棠(2002)[3]從利率變動和資金擠占兩方面對1998―2000年數據作了實證分析,得出擠出效應存在但是不嚴重的結論。李生祥,叢樹(2004)海[4]也是通過建立宏觀經濟模型分別測算了我國的理論財政政策乘數和實際財政政策乘數,得出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也不明顯。第二類是采用定量動態分析的研究方法。董秀良等(2006)[2]重新界定財政支出對私人投資效應的基礎上,利用季度數據,采取向量自回歸模型,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等動態計量經濟學方法分析了我國財政支出對私人投資的長短期效應,結果表明,短期內財政支出對私人投資具有一定擠出效應,而長期均衡關系上則表現為擠入效應。除實證研究外,還從純理論的角度來分析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如吳超林(2001)[5]在對積極財政政策增長效應嚴格細分和界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中國的積極財政政策沒有產生擠出效應的制度原因,以及形成擠入效應的制度條件,從理論角度證明了中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并未對民間資本產生擠出效應,

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從宏觀的角度來驗證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事實上我國在財政制度上實行的是分權制,且東、中、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財政政策的實施效果各地方存在較大差異性。本文正是從中觀的角度出發,研究各地方財政政策在國家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期間對東、中、西部的私人投資的影響,進而給予財政政策一個更為真實的評價,同時也對今后我國政府運用財政政策來拉動經濟增長,縮小區域經濟差異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

三、模型、數據與計量方法

(一)模型設定與數據選取

在研究財政政策效應與私人投資關系的文獻中,主要是采用IS-LM模型來進行實證分析。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本文采用面板數據,建立以下的實證模型:

(1)式是從財政政策的收入和支出兩個角度綜合地看其對私人投資所產生的影響。由于我國施行的積極財政政策主要是從擴大基礎設施投入,增發國債等方面入手的,因此我們再建立(2)式來進一步分析地方財政各項其他支出對私人投資的作用效果。

其中,所用的面板數據時間跨度較短而橫截面主體較多,因此主體間差異主要體現在橫截面之間,即表現在截距上,而斜率系數為常數。(1)、(2)式中PRI均代表私人部門投資, INC代表財政收入,SPE代表財政支出,反映政府行為。另外CCE、SRE、SAE、CWE和MWE分別表示基本設施支出、科學研究支出、支農支出、文教衛支出以及行政管理費用支出。i和t分別代表時間和省別。γ+λi(κ+μi)為截距項,其中λi(μi)度量了個體間的差異,如果λi(μi)為確定數則(1)或(2)式為固定影響模型;若λi(μi)為隨機擾動,則稱(1)或(2)式為隨機影響模型;若λi(μi)不隨個體而改變,則(1)或(2)式為混合回歸模型。εit為隨機干擾項。

為了對東、中、西部地區積極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進行有效地比較研究,本文選取1998――2003年我國31個省份、直轄市的地方財政決算本級收入、財政決算本級支出以及歸屬于國有和集體經濟性質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統計數據,對我國個體性質的固定資產投資形成效應進行分析。按照一般的分組方法,東部地區包括:北京、福建、廣東、海南、河北、江蘇、遼寧、山東、上海、天津、浙江11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安徽、河南、黑龍江、湖北、湖南、吉林、山西、江西8個省市;西部地區包括:甘肅、廣西、貴州、內蒙古、寧夏、青海、陜西、四川、、新疆、云南和重慶12個省市。由于缺乏自治區、廣東和海南的相關數據,暫且不包括這三個省市。以上的相關數據均來自諾色芬數據庫,其中各變量①是依據各省相應的價格指數折算為以1997年為基礎的實際值。

(二)計量方法

在使用模型(1)時,先要進行模型設定檢驗以決定采用哪種形式的回歸模型,具體檢驗方法是首先構造F統計量判斷是否所有固定影響為零,進行固定效應模型(LSDV)和混合模型(OLS)的篩選;然后基于OLS估計的殘差構造LM統計量,即BP拉格朗日乘數檢驗(Breusch and Pagan,1980)進行隨機模型(FGLS)和混合模型(OLS)檢驗;最后用Hausman檢驗進行LSDV與FGLS之間的篩選。各模型的具體設定檢驗結果見表1。表1 各模型的設定檢驗自變量/因變量私人投資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財政收入

注:F檢驗、BP檢驗和H檢驗后數字為相應的檢驗統計量,括號內的為p值,p<5%意味著拒絕原假設,拒絕F檢驗意味著固定效應模型顯著,拒絕BP檢驗意味著隨機效應模型顯著,拒絕H檢驗意味著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優于隨機效應模型。

從上表可見。研究主要涉及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兩類。在固定效應模型中,如果直接采用最小二乘啞元變量的回歸會造成估計結果的不一致性。因此可以先對模型進行變換,消除固定效應,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采用組內回歸(within regression)的方法進行估計,即從每個觀測值中減去其組內平均值,再對變換后的模型執行OLS估計即可;一是采用一階差分估計量,用以一階差分去除固定效應后,再用GLS估計差分后的模型。在隨機效應模型中, 利用模型各個隨機干擾項的方差-協方差矩陣,再采用廣義差分的方法對模型進行變形,將轉換后的數據執行OLS回歸即可。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根據中國東、中、西部的不同劃分,利用面板數據對式(1)進行回歸分析,其統計結果見表2。表2 財政政策對私人投資影響的回歸結果(1998―2003)解釋變量私人投資(invp)(1)東部

由表2可知,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期間,西部的地方財政預算本級收入對該地區的私人投資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力度較大(影響系數為0.0000968),而東、中部財政政策的影響都不具有統計顯著性。究其原因,一是積極財政政策在調節稅率,減輕稅負方面主要針對的是進出口退稅率、關稅等稅種,而這些稅種多半是由中央征收,與地方財政收入關系不大,那么地方財政政策的收入自然不會對私人投資產生影響;二是由于我國不斷的規劃收入制度,使宏觀稅率從1996年開始呈上升趨勢,稅收增長速度遠大于GDP的增長速度,這顯然和擴張的財政政策相背離,不過這種影響在東、中部的統計上是不顯著的;三是西部比中、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更依賴于政府的支持,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對其有重要的影響,而稅收政策在一定的征收范圍內具有激勵的作用,因此模型回歸所得的私人投資與地方財政收入之間的關系也是合乎情理的。同時表2的統計結果表明,東部和中部地區的財政預算支出對私人投資都有正向顯著的影響,回歸系數分別為0.0000713(0.000)和0.0000392(0.001),但是西部地區的財政預算支出對私人投資卻不具有統計顯著性。

綜合地方預算財政收入和支出對私人投資的影響,我們發現在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期間,西部、中部、東部地區地方財政政策對私人投資都是正向的,換句話說,財政政策對私人投資具有擠入效應,而無擠出效應。這和馬拴友(2001)、吳超林(2001)、田杰棠(2002)和李生祥,叢樹海(2004)的結論相同。但和董秀良等(2006)得出的短期內財政支出對私人投資具有一定擠出效應,而長期均衡關系上則表現為擠入效應的結論有一定的背離。

在對地方財政政策與私人投資之間的關系有了整體上的認識之后,為進一步了解地方財政政策對私人投資所產生的具體影響,并結合我國施行積極財政政策主要是從財政支出方面入手的具體情況,本文作了地方財政的其他各項支出對私人投資產生影響的回歸分析,其結果見表3。表3 財政的其他各項支出對私人投資的回歸結果

注:括符內的數值為顯著性水平的概率值(P-值)表示在5%的水平下顯著。

從表3的各組數據的擬合優度來看,這和方程(1)回歸所得到的結果是相對應的。

在基本建設這項財政支出方面,東部各省份的基本建設投資與私人投資存在著正向顯著的關系(影響系數為0.0001413),而中部地區也存在著正向影響,西部地區是反向影響,但這兩者都是統計不顯著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地區經濟飛猛發展,市場日趨多元化,加上東部地區的政府對基本建設的投入,為私人投資建立了一個更加完善的投資環境,因此投資主體在逐漸改變,“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投資比例不斷上升。而在中、西部地區,雖然每年政府投入了巨大的投資,但是由于西部在經濟增長方式、制度、管理上的落后使其難以帶動私人投資的增長,換句話說,中、西部仍然沒有走出政府投資拉動的傳統方式。這和郭慶旺(2005)[6]所得出的中、西部地區基本建設支出和人均產生增長無統計顯著性的結論有著一致性。

在科學研究支出方面,科學研究支出對東、中、西部地區的私人投資都具有正向影響,但是這些影響也都不具有統計顯著性。說明從科學研究成果到對私人投資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上還是任重道遠的。在支農支出方面,支農支出對東、中、西部地區的私人投資都具有正向的顯著影響,但是只對東部地區的影響具有統計顯著性,其回歸系數為0.0004026。這點和郭慶旺(2005)[6]得出的支農支出和東、中、西部地區人均產出增長的反向影響結論相背離,究其原因是郭慶旺所選擇的回歸模型時混合回歸模型,而我們主要采用的是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模型。

在文教衛支出方面,東部和西部的文教衛支出對私人投資都具有負向顯著的影響,影響系數分別為-0.0001753和-0.0000729,而中部地區的文教衛支出對私人投資是正向的顯著影響且力度較大(0.0004687)。這意味著,各地區在積極財政政策施行時,文教衛支出對東部和西部的私人投資影響出現明顯惡化,而對中部地區的影響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行政管理費是地方財政開支方面的重要項目,從表3可以看出,東部和西部地區的行政管理支出對私人投資產生正向顯著的影響,而中部地區卻是負向顯著影響,這說明行政管理支出對東部和西部地區私人投資的影響得到了改善,但是中部地區卻仍在惡化。眾所周知,由于地方財政中可供聚集的財力資源有限,而客觀上又要維持正常行政工作的開展,長期以來中部和西部在此方面的支出要高于東部地區,即東部地區在提高行政辦事效率方面更快。但從回歸結果可以可知,在積極財政政策施行期間,西部的行政管理支出對該地區的私人投資有正向的作用,即西部的行政管理水平對投資有了一定的改善,而中部仍然處于“吃飯財政”的情況。

注 釋:

①其中私人投資實際值是根據固定資產價格指數折算得到的。其他各變量是根據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折算得到的。

主要參考文獻:

[1]董秀良,薛豐慧,吳仁水.我國財政支出對私人投資影響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6(5).

[2]馬拴友.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評價[J].經濟評論,2001(6).

[3]田杰棠.近年來財政擴張擠出效應的實證分析[J].財貿研究,2002(3).

[4]李生祥,叢樹海.中國財政政策理論乘數和實際乘數效應研究[J].財經研究,2004(1).

[5] 吳超林.積極財政政策增長效應的制度條件分析[J].世界經濟,2001(12).

[6]郭慶旺,賈俊學.積極財政政策對區域經濟增長與差異的影響[J].中國軟科學,2005(7).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Fiscal Policy and Private Investment

Yang Jun1 Wang Yan2Abstrac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fiscal policy and private investment using the panel data in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 of China. The study 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positive fiscal policy, since the positive fiscal policy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private investment. The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each area should arrange the fisc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ba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ause the fiscal expenditure has effects on private investment.Key words: positive fiscal policy; fiscal expenditure; private investment

[ 收稿日期: 2007.3.12 責任編輯:鄧康林]

篇5

【關鍵詞】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財政支出 擴張 協調配合

一 問題的提出

財政支出的擴張在中國是一個長期趨勢,如何把握好擴張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面對歐債危機、世界實體經濟衰退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我國政府在2012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手段。面對如何把握財政支出擴張“度”的難題,有必要從全局著眼,從政府政策手段綜合平衡協調的角度去考慮財政支出擴張性。財政支出擴張到什么程度,必須充分考慮貨幣政策手段運用到什么程度,必須充分認識貨幣手段的主觀目標和客觀效應對財政支出擴張的影響程度,并基于此,來把握財政支出擴張度。

二 財政政策不是孤立的,應與貨幣政策相互協調配合

由于我國本輪經濟的收縮期與世界經濟的收縮期疊加在一起,又由于金融危機的作用導致了收縮的時間延長和幅度加大。使得當前我國面臨的經濟問題既有短期性的,又有中長期性的;既有總量方面的,又有結構方面的。面對現實問題的復雜性及政策傳導機制的局限性,很顯然,只采用一項經濟政策絕不可能實現目的,更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項經濟政策都難以獨立承擔起推進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重任。同時,不同的經濟政策,其目標和實施的措施、手段以及工具又是不同的,其政策效果也是不同的,甚至有可能存在著某些矛盾。在綜合運用各項經濟政策時,需要處理好這些可能存在的矛盾,使各項政策之間相互協調,才能夠治理中國經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達到既治標又治本,使中國經濟運行實現良性循環的目的。

1.在儲蓄動員方面,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

一個國家的財政支出擴張和貨幣供給擴張是有內在協調性的。財政支出擴張刺激需求,擴張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發債實現儲蓄動員;二是向中央銀行借款,轉而投入實體經濟,增加總需求。貨幣供給擴張刺激需求,擴張也有兩個途徑:一是增發基礎貨幣,二是通過降低利率實現儲蓄動員,增加派生貨幣。顯然,從結構角度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間有著此消彼長的關系。特別是在儲蓄動員方面,在儲蓄規模既定的條件下,兩者的效應不可能同步、同等程度實現。同時啟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者都在“爭奪”儲蓄資源,都有可能引起基礎貨幣供給擴張。在增發貨幣方面,理論上講,兩者可以同等程度放大,但問題是誰也無法承受由此引發的通貨膨脹。因此,貨幣供給的擴張會對財政支出擴張客觀上起到限制作用。貸款增長幅度反映的是間接融資的儲蓄動員效應的放大程度。現在我國的儲蓄動員由于股票市場低迷、嚴控企業債券發行,起主導作用且操作簡便的就是銀行信用擴張。對財政來說,貸款增長會壓縮國債發行空間。對高利潤追求的本性使得機構投資者不會過多持有國債,銀行當然也樂于放款。所以,不能認為財政擴張支出時發行國債沒有硬障礙。而且,貨幣供給擴張時,資本市場會被激活,大量資金會流入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另外,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資金來源結構已發生變化,消費信貸成為居民重大支出的資金來源。從今后趨勢看,房價如果下調,購房者會借低利率之機介入房市,此時,房貸規模自然膨脹。這些因素,實際上都是儲蓄動員,當然會壓縮國債發行的空間,也會抬高國債發行成本。

因此,在全面啟動增長上,貨幣政策顯然有作用空間。貨幣政策的切入點是直接刺激市場投資需求,而市場主體積極性的強化是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在貨幣供給擴張過程中,調低利率、放松貸款限制的直接效應是限制財政支出擴張。

2.財政政策具有結構特征,貨幣政策具有總量特征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都能對總量和結構進行調節,但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更強調資源配置的優化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有結構特征。而貨幣政策的重點是調節社會需求總量,具有總量特征。只有財政和貨幣兩種手段都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協調配合,才能把政府配置資源和市場配置資源結合起來,做到在有效刺激需求的同時兼顧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目標的實現。

財政政策通過變動收入和支出來調節經濟結構。由于稅負及支出規模的調整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財政分配關系,并受國家財力的限制。因此,財政赤字或結余都不能太大,這使得財政政策對需求總量調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反,財政政策對社會供求結構的調整作用要大得多。市場機制可實現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但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為了減少資源浪費,需要政府運用財政政策進行干預。財政政策對經濟結構的調節主要表現在:通過擴大或減少對某行業的財政投入,來“鼓勵”或“抑制”該行業的發展。即使在支出總量不變的條件下,政府也可通過差別稅率和收入政策,直接對某行業進行“扶持”或“限制”,從而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和調節經濟結構的效果。

貨幣政策擴張的優勢在于既可充分調動存量貨幣,又可直接增發基礎貨幣,這對投資和消費的擴張具有無可比擬的誘惑性。其本質上是把更多的儲蓄吸收過來注入到實體經濟,反過來又使貨幣供應量按乘數效應增加。從總需求擴張誘導的角度看,利率下調對投資主體和消費主體的吸引力最強。我國現行制度基本不允許實施財政貸款,財政對投資的支持,要么是無償撥款,要么是貼息,但這兩者資金額都比較小,而且不可能大幅擴張,因為財政支出主要是保公共產品供給。貨幣供給擴張恰好打消了人們對財政資金的期望。現在刺激總需求,從引導全社會投資和消費角度看,沖擊力最大的還是貨幣供給擴張。但貨幣政策調節社會供求結構和國民經濟比例關系方面的作用相對有限。中央銀行運用法定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利率、信貸規模、公開市場業務等各種工具來增加或減少貨幣供應量,從而達到調節社會總需求。可是,因為銀行信貸資金是追求盈利的,其在帶動資源配置方面要體現市場原則的基本要求,政府不能指望信貸資金能直接按照政府宏觀調控的目標投入預期收益率低的產業,特別是公共產品產業。如果真有銀行信貸資金做到了這一點,則其背后往往有財政的支持。

為了更好地解決社會經濟結構矛盾和總量矛盾,必須根據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目標的側重點不同,要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財政政策直接作用于經濟結構,間接作用于經濟總量;貨幣政策直接作用于經濟總量,間接作用于經濟結構。

從財政政策調節看,對總供給的調節首先反映為社會經濟結構的調節,如財政運用稅收、貼息和投資政策,引導貨幣流向新興產業和瓶頸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對總需求的調節主要通過擴大或縮小財政支出,以結構調節為前提,以刺激和抑制社會總需求。貨幣政策對社會總需求的調節主要是通過中央銀行投放貨幣和再貸款等手段控制基礎貨幣量,通過準備金率和再貼現率等控制基礎貨幣乘數,以有效控制社會總需求。同時,中央銀行在控制社會總需求的基礎上也會對社會經濟結構產生一定的調節作用。

一般來說,運用財政政策啟動經濟較為直接、迅速,對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較為明顯,往往起的立竿見影的效果,適用于公共性和難以取得直接回報的項目。貨幣政策需要通過商業銀行以及整個金融體系間接作用于社會,其效果的顯現通常存在著一定的時滯,適用于那些在比較短時間內能夠得到直接回報的項目。同時,為提高國際競爭力所需的技術改造和為解決就業所需的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的發展, 主要不能靠財政手段,而要更多地依靠信貸手段的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視其回報情況的不同,有的可用財政手段來啟動,有的也可吸收非財政性的資金,包括信貸資金來實施。正因為財政手段與貨幣手段各有長短,所以兩者必須緊密配合,在實現社會供需總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會供需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這樣才能相互揚長避短,共同促進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穩定發展。

三 結論

財政政策不是孤立的,我們應注意避免財政政策在作用的發揮上與貨幣政策發生沖突、相互抵銷。財政支出擴張究竟應該到什么程度,要受多種因素約束,可以把握的原則是讓財政政策在貨幣政策作用不足的領域內發揮獨特作用。當貨幣政策已發揮出刺激需求作用時,可考慮壓低財政支出擴張度。

參考文獻

[1]李超.財政與我國金融穩定關系初探[J].中國行政管理,2011(10)

[2]李.財政赤字觀和美國政府債務的分析[J].經濟學動態,2011(9)

篇6

從2005年開始,我國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從發展趨勢看,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我國國債發行規模仍將保持一個較高的水平。國債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對長期資本的形成及市場機制的完善均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如何看待國債的擠出效應,如何調整國債政策取向,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國債擠出效應的作用渠道

國債的擠出效應,主要是通過資金供給和資金需求兩個渠道發揮作用的。

1.資金供給。國債發行直接減少了民間的可用投資資金總額,民間購買國債的資金并非來源于消費基金。事實上,相當于進行了一次資產組合結構的調整,導致資金使用權從民間轉移到政府手中。國債規模急劇擴張的實質是政府與企業尤其是與民間企業爭奪資金,從而產生了對民間投資的強烈“擠出”,進而預算赤字直接減緩資本積累的速度,因為用于公共開支的赤字可以將私人投資擠出,它的可預見結果是造成資本形成的速度大大減緩。而用于支持預算赤字的公共借款規模的膨脹意味著對可借資金需求的增加,盡管利率的微小的提高可以引起儲蓄總額的增加,但作為可借資金使用的私人部門的需求的儲蓄余額將下降,而政府利用儲蓄支持赤字的做法將擠出私人投資對儲蓄的占用。

2.資金需求。國債發行會抬高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引起債券價格下跌,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相對地降低企業的投資收益率,而若資本邊際效率未能相應提高,企業的投資意愿必然受到抑制,導致投資規模的縮減,資本市場處于一種較低的均衡水平上。所以,政府發行國債會減少私人生產部門對資金的需求,相應地,資本市場也就處于一種低級的均衡狀態。而且,政府從征稅融資轉向債務融資對資本形成率也會產生不利影響。莫迪利安尼(modiglianli)在其生命周期理論中指出:政府舉債融資,居民以持有政府債券取代私人資本,而被政府所擠出的資金通過政府支出大多被直接或間接地用于當前消費,社會總體的生產能力降低,未來供給減少。在將來國債大規模償還之際,總供求的短缺性缺口將進一步加大,帶來通脹的壓力,而私人資本的縮減也將是持久性的。

二、我國國債擠出效應的階段性表現

我國國債擠出效應的產生與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緊密相聯,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經濟體制改革初期,擠出效應體現在國債發行對地方政府與非政府部門資源掌握與使用量的擠出。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始與逐漸深入,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非國有和非公有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對經濟增長貢獻度的加大,這時就出現了社會資源在國有與非國有部門之間如何配置的問題。由于整個80年代我國經濟仍然是相當程度的短缺型經濟,瓶頸部門的存在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這些問題的解決要求一定量的政府投資,但由于國家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所以國債發行量不斷增大是必然的;另一方面,通貨膨脹率較高,地方政府與非政府部門的投資需求相當強烈,資源約束強烈,不存在富余資源是當時的一種客觀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國債發行自然是對地方政府與非政府部門資源掌握與使用量的擠出。

1981年以來的絕大部分年份里,國債發行主要是通過行政攤派等非市場化的方式發行,國債的擠出渠道比較單一,即直接通過國債發行擠出了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國有企事業單位的預算外資金;擠走了銀行等國有金融機構對個人儲蓄安排的投資,擠出了一部分銀行信貸投放和居民個人消費。不容否認的是,當時發行國債的一個主要目的是通過抽走一部分“預算外資金”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閑散資金,以便控制通貨膨脹率和減少當時所謂重復性與盲目性投資,集中必要的財力加強能源交通等國民經濟瓶頸部門的投資力度與建設,實現調整與優化國民經濟結構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債的這種擠出是必要的。

(二)隨著金融體制改革取得較大進展,利率對市場主體的行為進而對資源配置的作用不斷加大,國債發行顯然有擠出其它有價證券發行的效應。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取得較大進展,利率對市場主體的行為進而對資源配置的作用不斷加大。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國債發行市場化的探索也有較大進展,國債市場的培育與發展也令人矚目,對金融市場乃至實體經濟的影響也在增強。隨著股票、企業債券、金融債券等有價證券發行量的不斷增加,國債發行的多少,直接涉及到社會資金在國債與非國債有價證券之間的分配,也開始影響市場利率水平,尤其在經濟運行和資金緊張的時期,這種影響更為突出。1992年至1993年,投資熱潮使社會出現了“集資熱”,企業債券與其它形式的集資影響到國債發行進度與年度額度的完成。所以,政府曾規定非國債有價證券的利率水平不僅不能高于國債,而且在發行時間安排上,也要以優先保證國債發行為宗旨。在這種情況下,國債發行顯然有擠出其它有價證券發行的效應,進而有擠出非中央財政投資的效應;這種擠出是通過金融市場顯現的,也開始通過利率機制起作用。

(三)“積極的財政政策”擠出效應不明顯。1997年下半年開始,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及其它原因,我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現象,設備和資源利用不足,經濟“過剩”。為刺激有效需求,啟動經濟增長,中央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債發行量劇增。但“積極財政政策”擠出效應不明顯:第一,增發國債對利率沒有影響。中國自1996年5月以來曾先后8次降息,但實際利率是上升的,這并不是財政擴張帶來的結果。由于中國尚未實行名義利率的市場化,積極財政政策不會影響名義利率的升降。實際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為物價水平下降,而中央銀行沒有及時隨物價變動調整名義利率所致。進一步看,價格水平下降也不是財政擴張的結果,相反,積極財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價水平的下降。第二,增發國債沒有與民間爭奪有限的資金。近年來,商業銀行存在較大存貸差額,商業銀行的資金過剩主要是風險意識增強、企業投資利潤較低及產業政策調整的緣故。如果公共資本投向競爭領域,即與民間資本的生產可以相互替代,增加公共投資就會擠出民間投資。積極財政政策的投資領域主要是高速公路、供水和機場等基礎設施,屬社會公共支出領域,對民間投資不會形成擠出效應。相反,基礎設施建設還可提高民間投資的外部效應,提高民間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推動民間投資。第三,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具有替代關系,即財政增加購買力支出可能擠出居民消費,但這要通過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具體分析來定。某些財政支出如招待費,的確是私人消費的替代品;公共設施支出則是私人消費的互補品;還有一些公共支出既是私人消費的替代品又是互補品。比如,國家用于食品和藥品檢驗的支出,既減少了私人的檢疫支出,又增加私人對食品和醫藥的支出。通過分析財政購買支出和居民消費關系的計量模型發現,中國財政購買支出與居民消費總體是互補關系,擴大政府支出對需求具有擴張效應。

三、結論與建議

1.我國國債的擠出效應與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相聯,在各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現階段我國財政赤字和國債的擠出效應不明顯。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經濟仍然處于轉型期,市場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民間投資對利率的反應還不十分敏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成熟,民間消費與投資的利率彈性將有所增強,并且,隨著經濟持續發展,資源得到較充分利用,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等逐漸變得稀缺,擠出效應也會相應加強,國債政策與財政政策作用將進一步削弱,而貨幣政策調控將發揮主導作用。

2.2005年中央決定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決定適當減少赤字,適當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的發行,但仍要繼續保持一定的赤字規模和長期建設國債規模。這樣做的必要性是:第一,政策需要保持相對的連續性,國債項目的投資建設有個周期,在建、未完工程尚需后續投入。在經濟高速增長和部分行業、項目對國債資金依賴較大時候,“收油過猛”會對經濟造成較大負面沖擊。第二,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確實有許多“短腿”的事情要做,保持一定的赤字規模,有利于集中一些資源,用于增加農業、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等公共領域的投入。第三,保持一定的調控能力,有利于主動地應對國際國內各種復雜的形勢。

篇7

一、主要國民經濟指標預測

2005年,我國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中央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的預期目標完全有把握實現。據我們預測,GDP增長率將達到8.9%左右,繼續保持在較高的增長水平上。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為5%左右;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為10.4%左右,增速較上年也有所減慢,其中重、輕工業的增加值增長率分別為10.9%和9.7%左右,重工業增長仍然快于輕工業增長。重工業增長繼續快于輕工業,說明宏觀經濟運行在2005年仍將處于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為7.6%左右,因為GDP增長速度較上年減緩,第三產業增速也略有減緩。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2005年將達到84400億元,實際增長率和名義增長率分別為14.9%和20.4%左右。2005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將比上年有所降低,但是仍將是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特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份額將進一步上升,按現價計算,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份額將達到 54%,這一份額多年持續明顯上升的勢頭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預計2005年各種價格水平將仍然呈上升趨勢。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和消費價格指數的年變動率將分別為2.4%和3.4%,投資品價格指數變動率為4.8%左右。雖然價格指數上漲率略低于上年,但是通貨膨脹壓力不容忽視。

2005年,居民收入增加的勢頭將會繼續保持下去。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5年將增長7%,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在2005年為5.5%左右。

2005年,消費仍將保持較穩定的增長,成為促進宏觀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將達到60790億元人民幣,實際增長率和名義增長率分別為10%和12.7%,基本與上年的增長水平持平。

2005年多數有關國際機構預測世界經濟增長和貿易量會略有提高,有利于我國保持對外貿易的較快增長。國內對進口初級產品的需求增長會低于上年,同時出口增長勢頭不減,對外貿易仍將是十分活躍的一年。預計2005年進口和出口的增長速度將分別為28.6%和29.4%,與前幾年相比,對外貿易順差的數量將呈繼續擴大的趨勢。

總的來看,我國國民經濟在2005年中將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但是我們需要審時度勢,認真應對國內外存在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繼續努力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化解消極因素,力爭在深化改革和加強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保持國民經濟的適度快速穩定協調健康增長。

二、政策措施建議

(一)注重為解決中長期的經濟結構問題創造條件

目前除了投資與消費、居民收入差距、二三產業的結構問題之外,還需要注意工業內部的結構問題。重工業成為目前工業增長的主導,也是造成煤電油運供求關系緊張,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的重要原因。重工業增長具有較強的自我循環特點,因而也具有較強的慣性。工業內部結構比例失調,會加深經濟波動對經濟平穩增長的負面影響。重工業增長一旦啟動,會在一定時期內成為經濟增長的帶動力量。但是一旦重工業增長陷入萎縮,又會形成螺旋式下降趨勢,啟動起來十分困難。工業內部的結構問題與投資與消費的結構問題交織起來,在中長期中會造成供給能力沒有足夠的有效需求支持,導致生產能力過剩,出現通貨緊縮問題。

(二)落實好穩健的財政政策

由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調整轉向為穩健的財政政策,是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一項新任務,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要舉措。穩健的財政政策的實行方式,不同于擴張性財政政策,也不同于緊縮性財政政策。它不是簡單地單純調控總量,而是要在總量調控的同時承擔和實現調整結構的任務。在實行過程中更要認真謹慎,密切注意執行效果,防止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保證政策實行收到實效。

第一,目前總的形勢是宏觀經濟運行處于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穩健的財政政策要防止經濟運行出現重新反彈或經濟“硬著陸”兩方面的問題,財政政策的基調應與宏觀調控的大方向一致。面對當前物價水平上漲壓力,宏觀調控更多的是要防止通貨膨脹。而繼續發行國債的措施仍具有一定的擴張性特點,因此,穩健的財政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政策轉向不能過猛,做好擴張性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財政政策的轉換銜接,實現較平穩的政策過渡;另一方面,更要把握好財政政策擴張性的度,根據形勢變化,及時進行進一步調整,繼續減少擴張性特點,弱化擴張性性質,以適應經濟周期上升階段的總趨勢。

第二,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基本上是為了解決宏觀經濟運行的短期波動問題,但是根據中國目前的實際特點,以及必須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長期任務的需要,我們應該注意在執行穩健的財政政策的過程中,將解決短期波動與長期結構調整問題結合起來,使宏觀調控能夠產生更大、更充分的效果。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投資率過高、投資增長速度偏快,以致投資與消費的結構失衡的問題日益嚴重。穩健的財政政策的實行應該有效發揮其宏觀經濟政策的導向作用,推動在宏觀調控中,積極解決或改善投資率長期過高、投資與消費的結構失衡的問題,使此輪宏觀調控能夠在解決當期宏觀經濟運行問題的同時,為經濟的長期持續穩定快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奠定較好的基礎。

第三,雖然穩健的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將繼續適當發行的國債資金用于“三農”、西部開發和發展社會事業,但是從長期看公共財政對“三農”、西部開發和發展社會事業的投入和支持,主要還是應該通過正常的規范的財政預算中的轉移支付來解決。總的來看,在未來的兩三年內,應該逐步繼續減少并停止發行此類建設國債,而把所需資金納入正常的財政預算中。

第四,解決“三農”問題、西部大開發、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是需要全社會增加投入的事情。我們應該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積極動員和爭取各方面的資金,包括政府的、社會的,國內的、國外的,而避免政府資金孤軍奮戰。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好“三農”和西部開發問題,發展好各項社會事業。

第五,自1998年開始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以來,累計發行的長期建設國債未來還本付息任務沉重,還本付息負擔主要集中在中央財政。因此防止出現財政狀況惡化,避免財政風險也應該是在今后實行財政政策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三)充分發揮貨幣政策作用

在控制投資需求膨脹、緩和價格上漲壓力方面,貨幣政策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在一年多的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的工作中,貨幣政策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宏觀調控實踐中,我國的貨幣政策的間接調控機制正在逐步形成。貨幣政策的導向作用日益明顯。

篇8

 

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制定依據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2008年美國金融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都受到沖擊,我國作為設界經濟主體之一,制造業加工業領域和出口行業遭受的沖擊最明顯,影響到我國國民經濟下行發展。在出口貿易額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我國急需要增加內部需求,防止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因此我國將穩健的財政政策調整為積極財政政策,擴大我國財政預算赤字,國家在社會分配中所占比重增加,國家利用財政支出調控國民經濟穩健增長,為國民經濟的運行注入新的活力。中央經濟會議決定實施以“增支減稅”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為國民經濟各基礎行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以國家財政支出作為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金融政策走向適度寬松的目的也是防止經濟下行,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金融政策的寬松主要表現在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中國人民銀行多次下調存款基準利率,將資本更多的引導向市場進行投資,充分激發資本的盈利能力,為國民經濟創造更多的效益和價值。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行業的制造業和重工業,國家都給予稅收政策照顧,作為行業度過暖冬期的保障。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金融政策的影響下,我國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穩步提高,通貨膨脹率逐漸下跌至2.53%,國民經濟運行在正常區間內,為我國政治獨立與民生發展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我國總體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就是依據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的現狀制定的,對國民經濟運行不穩定的因素進行調整,提高國民經濟抗風險的能力,在正常的經濟運行軌道中平穩發展。

 

2.增發長期建設國憤,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國債是國家強制力的象征,是收益最穩定的金融債券,國債高于同期定期儲蓄的收益率是吸引資本投資的重點,國家通過增發長期建設國僨,將社會的流動資金收回財政重新社會分配,建設國債用于建設國家基礎設施,例如建設橋梁,修建道路,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歷金融危機時,提出了以工代賑的財政計劃并取得巨大成功,我國借鑒美國的經驗,通過國債建設支出,振興我國的建筑行業,以鋼鐵冶煉建筑原料為行業開端,到建筑承包個體,提供社會勞動崗位,最終工人可以獲得勞動報酬,便利的交通能夠促進E域經濟協調發展,基礎建設獲得的經濟收益用來支付國僨的利息支出,社會資本在國家調控下創造經濟價值,提高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同時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事業,固定資產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交通建設、水利建設、電力建設都會在不同方面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引導國民經濟更好更快增長。社會資本投資固定資產,是穩定資本流動的金融措施,有效防止我國資本向外流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能夠起到穩定社會經濟資本的作用,在經濟蕭條時期,適當降低資本的流動性,增加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對經濟復蘇和穩定發展有重要意義。

 

3調整稅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長

 

稅收政策的調整重點放在降低中小企業所得稅方面。稅收是財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稅收是國家參與社會再分配的主要途徑,稅收稅率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但是國家社會流動資本減少,社會總需求降低,在出口貿易額持續走低的實際國情中,我國急需擴大內部需求,用國內的需求能力拉動經濟發展,因此要擴大社會總需求,可以通過降低稅率來實現增大社會總需求。社會需求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

 

中小企業所得稅稅率降低及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減少中小企業的納稅支出,這一部分資本就可以作為社會需求計入國內總需求,有需求才會有市場,企業對外招聘可以解決國民經濟中的就業問題,企業進行投資能夠直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國家通過對不同行業領域的稅收政策做出不同的調整,依據國民經濟發展的總要求,對存在經濟泡沫的行業提高稅收稅率,放緩行業發展,減少經濟泡沫釋放對國民經濟產生的影響,提高國民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我國現行的稅收政策的總體目標是增加社會剩余資本,擴大社會總需求,提高資本的流動性,創建寬松的經濟復蘇環境。

 

4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改善居民消費心理預期

 

居民收入的調控是加大內需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居民消費支出在社會總需求中所占比重較大,我國是世界上儲蓄率較高的國家,居民進行儲蓄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國現在貧富差距較大,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與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有一定差距,其二是我國居民的儲蓄心理,習慣為將來做準備儲蓄,而居民消費對國民經濟有重要的拉動作用,因此針對以上問題的兩個形成原因,國家調整收入分配政策,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差距縮小有利于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收入提高的同時改善居民的消費心理預期,很明顯可以增加消費需求,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意義重大。

 

居民消費心理預期由社會保障體制、消費習慣、生活觀念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國民經濟應當把社會保障計劃納入其中,醫療養老等社保水平提高,解決居民生活的后顧之憂,能夠刺激當下消費,國外先進完善的信用卡制度值得我國借鑒,要培養民眾適當的超前消費的觀念,生活觀念由溫飽向享受轉變,能夠增加享受型資料的消費。以收入政策調整為基礎和核心,輔助改善居民的消費心理預期,共同增加消費支出,拉動國民經濟發展。

 

5支持國民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利率市場化建設

 

利率政策是金融三大政策之一,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到關鍵階段,貸款利率上限放開,存款利率基于中國人民銀行的基準利奉在規定范圍內浮動,各大商業銀行利率定價自主權進一步擴大,銀行利率的變化緊隨市場利率的腳步。利率是經濟的基本組成因素之一,能夠影響經濟生活的每個細節,利率直接反映市場經濟中資本的供求關系,并通過自身的調整和運動反作用于資本供求關系,平衡資本供求矛盾。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之后,各大商業銀行擁有利率定價權利,資本的流動性增強,商業銀行的利率差收窄,儲蓄利率收益走高,貸款利率更加優惠,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

 

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國民經濟戰略調整的重要內容,調整利率這一基礎因素,能夠影響到國民經濟運行全局,利率市場化緊隨國家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做出步驟調整,國民經濟戰略根據運行的實際問題階段性做出調整,國家財政金融政策能夠有效調節和穩定國民經濟的發展。利率市場化改革僅僅是國民經濟戰略調整的開端,緊隨其后匯率政策、金融衍生產品都會進行創新性改革,以適應我國國民經濟發展。

 

6總結

篇9

關鍵詞:開放經濟;財政金融政策;米德沖突;挑戰

中圖分類號:F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7(06)-0010-07

開放經濟條件下,中國財政金融政策面對多方的挑戰,當前尤其要關注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條件在中國是否從完全不具備到逐步具備的問題,畢竟微觀經濟主體對政策變量的靈敏反應和傳導機制的通暢是財政金融政策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

本文的主要觀點或研究結論為:在多重宏觀政策目標下,米德沖突不可避免,內外平衡目標之間的沖突將成為中國財政金融政策面對的首要挑戰;開放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具有不同的效能和作用區域;時至今日,中國仍不完全具備采用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條件,利用傳統的分析方法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一、米德沖突:多重宏觀政策目標下

的國際政治經濟學

在國際社會對近年來全球經濟失衡及其調整尚未達成共識的情況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決定將更加復雜化。宏觀經濟政策的決定不僅要考慮內部平衡目標,而且要考慮外部平衡目標,但是這兩個目標常常會發生沖突。另一方面,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的發展使得針對本國國內的政策常常引起其他國家的連鎖反應,從而削弱政策效應的發揮。我們認為,內外平衡目標之間的沖突將成為中國財政金融政策面對的最大挑戰。

(一)在多重宏觀政策目標下,米德沖突不可避免

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J.Meade,1951)在其名著《國際收支》中,以凱恩斯和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論為基礎,研究了一國要同時實現內部均衡(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和外部均衡(國際收支平衡),需要什么樣的政策組合的問題。米德認為,一國如果只立足于本國的經濟利益,其經濟政策目標有兩個: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內部平衡是指通過控制總需求水平而使本國經濟處于充分就業、通貨穩定的狀態。外部平衡是指通過控制總需求水平而使本國的國際收支處于平衡狀態,既沒有逆差也沒有盈余。米德將所有的政策組合分為三種:(1)金融政策,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前者是指銀行體系通過提供額外的貨幣供給量以放松資本資金借款條件,或通過限制貨幣供給量以嚴格資本資金借款條件,而促成資本資金借貸條件的變化(米德將此變化稱為利率的變化),后者是指財政部門為了影響國內總支出,而促成稅率或政府支出額的變化;(2)價格調整政策,這里的價格調整是指貨幣工資率和匯率的調整;(3)直接控制,米德將直接控制分為金融控制、商業控制,對資本流動的控制,對進出口的控制等等。

米德認為,一國可以通過以上三種政策去調節國際收支平衡。金融政策的目的是影響總需求水平,從而影響進口商品需求和出口產品的供給。價格調整政策是通過國內貨幣成本的膨脹或緊縮或者通過匯率調整來影響一國相對于另一國的價格與成本。金融政策和價格調整政策的共同特點是:通過改變兩國間的一般經濟關系以實現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不直接觸及具體的國際收支項目。

為了便于討論,米德將直接控制劃分為金融控制和商業控制。金融控制包括貨幣控制和財政控制。貨幣控制是指外匯管制和多重匯率;財政控制包括國際收支定項目的稅收和補貼。商業控制主要包括數量控制、關稅限額和國家對貿易的壟斷。

假定一國(D國)出現赤字,另一國(s國)出現盈余。米德認為,D國和S國之間的資本流動所產生的影響,取決于兩國的特定經濟政策。資本控制是否有必要,需要考慮不同的政策組合。

在金本位制度下,如果D國的國際收支出現了赤字,在匯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D國的國內總支出將會下降,S國的國內總支出將會增加。當兩國需求彈性的總和大于1時,D國對勞動力的需求不足而s國對勞動力的需求過度將使D國的貨幣工資率、成本和價格的總水平下降,而s國的貨幣工資率、成本和價格總水平將會上升,此時,D國的貿易差額得到了改善。因此在金本位制和匯率不變的情況下,資本的流動通過國內總支出變化引起價格的變化,再引致貿易進出口的變化,從而促使國際收支自動恢復平衡。

如果D國和s國都采取謀求內部平衡的金融政策,那么它們以本國通貨表示的總需求將保持不變。在這種情況下,D國和S國之間的國際收支平衡只能通過匯率的調整來消除。在D國和s國的進口需求彈性大于1的條件下,D國的貨幣貶值會改善它的貿易差額。貿易差額的變化將使D國恢復外部平衡。

米德認為,上述兩種制度,通過價格和收入的調整能夠同時保持兩國的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因而是“完全的制度”。在“不完全的制度”下,如果沒有某些直接的干預,要同時實現兩國的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則是不可能的。

米德還特別討論了短期資本突然和大規模地從一種通貨轉變為另一種通貨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熱錢”(hot money)問題。在金本位制下,資本如果從D國流向S國,將引起D國的黃金儲備流失到S國。米德認為有三種可供選擇的政策,第一種是D國采取緊縮的政策,使D國的貨幣工資成本向下調整;第二種方法是建立外匯管制制度,以阻止資本從D國向S國流動;第三種方法是D國政府或者D國和S國合作將S國通貨售出,將D國通貨買進。使匯率保持在黃金輸出和輸入點之間。

這三種政策各有利弊。第一種政策需要D國經濟的緊縮,如果價格是剛性的,這種調整不一定有效。緊縮的政策會造成大量的失業。重要的是,D國價格的下降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這種政策的可能結果是既沒有影響到D國向S國的資本流動,又會導致D國的經濟衰退。第二種政策可以避免第一種政策的弊端,但是這種辦法的有效實施需要有龐大的官僚機構。第三種政策可以避免上述兩種政策的弊端,但它需要s國當局的充分合作。因為這涉及到S國能否提供給D國足夠的S國通貨。盡管這在技術上是可能的。因此,按照米德的解釋,如果遇到短期的,突發性的資本流動,最好的政策是資本流出國和流入國之間進行合作來消除它們之間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其次是應用外匯管制的方法。萬不得已,才采取犧牲國內經濟的方法,采取緊縮性的政策。

如果資本流出和流人的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D國和S國都采取穩定內部平衡的金融政策,并在兩國貨幣之間實行可變匯率,此時有什么辦法應付D國向S國的資本外流呢?米德認為有三種政策可以采用:(1)讓兩國之間的匯率自由浮動,即D國的

貨幣貶值,S國的貨幣升值;(2)D國實行外匯控制的方法阻止資本外流;(3)D國政府或者D國和s國合作將s國通貨售出,將B國通貨買進,以保持匯率在黃金輸出和輸入點之間。

米德認為,如果D國實行外匯管制來阻止D國到S國的資本流動,可以在貿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保持它的外部平衡。如果D國不對資本轉移加以限制,而是使用價格調整的方法來保持它的外部平衡,貿易條件發生不利于D國的變動是必然的。

米德指出,除了S國的名義收益高于D國的名義收益會導致資本從D國流向S國外,如果D國對資本或資本收益征收特別重的稅,而S國沒有這樣做,那么D國的居民可能會將他們的財產轉移到S國以避免D國的稅收。即使D國所產生的實際收益高于在S國得到的實際收益時,這種流動仍然也會發生。當存在上述情況時,如果使用外匯管制的方法去限制資本的交易或流動,而又不影響經常性的支付,那么外匯管制的范圍就要擴大到所有的對外支付,否則要想嚴格限制資本流動是不可能的。因此,外匯管制當局將面臨區分資本支付和經常支付的困難。

以上是對米德沖突的理論分析。對日益融入全球經濟的中國來說,宏觀經濟政策同樣會面臨“米德沖突”這樣的兩難選擇。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中國加入WTO組織時的承諾,資本項目下將會逐漸實現可自由兌換,屆時中央銀行要維持外匯市場上匯率的穩定,就難以根據國內市場的要求實施調控政策。研究表明,1994年以來,中國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出現了三次明顯沖突:1994年至1996年,外匯儲備快速增加和較高的通貨膨脹之間的沖突;1998年外匯儲備增幅快速下降和物價持續下降之間的沖突;1998年至1999年,匯率穩定和本外幣利差倒掛之間的沖突。例如當外匯儲備增幅較快時,貨幣供給量本該相應增加,但由于國內經濟又出現了通貨膨脹,中央銀行不可能繼續擴大貨幣供給助長通貨膨脹的壓力,必須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結果造成內外市場上需要實行兩種相反的貨幣政策,使中央銀行陷入兩難的境地。

(二)內外均衡沖突的形成機制

內外均衡沖突主要有三種形成機制。

1.外部經濟沖擊。包括實物沖擊和金融沖擊兩大類

(1)實物沖擊。由于某些因素造成商品市場的異常變化,導致國際商品貿易、貿易差額和貿易條件發生變化,從而對宏觀經濟運行形成沖擊。傳導的途徑有:首先,與國際市場有著直接聯系的對外經濟部門因受到沖擊而發生變化;其次,與國際市場沒有直接聯系的國內經濟部門,因貿易部門受到沖擊而發生變化;最后,對外經濟部門和國內經濟部門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均衡。在走向新的平衡的調整過程中,內外均衡之間可能會發生矛盾和沖突。實物沖擊的主要類型包括:國際貿易條件變化帶來的貿易條件沖擊;國外收入水平波動帶來的收入沖擊;國際商品市場價格劇烈變化帶來的供給沖擊。

(2)金融沖擊。金融市場的變化導致資產價格和資本流動發生變化,從而對有關國家的國際收支和國內經濟運行產生不利影響。國際資本流動常常把經濟波動從一國傳遞到另一國,其傳遞速度很快,影響范圍更廣。對內外均衡影響巨大的金融沖擊主要有利率沖擊、投機性資本流動沖擊以及自我實現的金融危機預期沖擊等。

2.經濟體內部的自我調整力量

包括:

(1)技術進步。技術進步能夠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本國生產能力及競爭能力的增強。技術進步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是經濟增長率提高和產出水平增加,但同時會產生通貨膨脹的壓力。技術進步對國外經濟部門的影響則是,通過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出口,從而產生本國國際收支順差。于是就會形成米德式的內外均衡沖突。

(2)轉軌過程中的結構性變動。市場取向的改革釋放了過去被壓制的物價上漲壓力,這種因體制改革而產生的結構性通貨膨脹換來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與此同時,外資因看好國內的市場機會和經濟增長的前景而大量流入,從而形成通貨膨脹、國際收支順差和本國匯率升值并存的局面,造成內外均衡的矛盾。

(3)自發性消費或投資的變動。如果經濟處于內部均衡而經常項目存在逆差的狀態,此時若自發性消費或投資減少,會造成總需求的減少,經濟可能會走向衰退,這就要求政府采取擴張性的財政金融政策刺激經濟恢復,而擴張性財政金融政策會進一步造成經常項目收支的惡化,形成內外均衡的沖突。

(4)消費者偏好的變化。如果經濟處于內部均衡而經常項目處于順差的狀態,這說明消費者的偏好從國外產品轉向了國內產品,于是國內產品的需求增加,進而引起總需求的膨脹,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此時要求政府采取緊縮性的財政金融政策進行調整。其結果只會進一步增加經常項目的順差,這顯然不是外部均衡目標所希望達到的目的,經濟又將產生內外均衡的矛盾。

3.國際經濟政策的不協調。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一國的經濟政策會對他國產生“溢出效應”和連鎖的“反饋效應”。各國的經濟政策均有其各自的特點,對不同的經濟政策目標存在著不同的效應。一些政策工具主要在國內經濟部門發揮作用,一些則主要在外部經濟部門發揮作用,更有不少工具對兩個部門同時發生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作用。因此,保持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非常重要。如果政策之間出現不一致、不協調,就會產生內外均衡目標的沖突。除了“米德沖突”之外,“費爾德斯坦定理”也對政策協調失敗有較好描述。費爾德斯坦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擴張性財政政策對經濟內外均衡影響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國內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刺激需求,財政赤字通過國債發行來彌補,造成國內利率水平上升;高利率吸引國外資本流入,造成本國貨幣匯率升值;匯率升值抑制了本國產品出口,導致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國際收支逆差壓制了國內需求,使得財政政策的努力失敗。因此,“費爾德斯坦定理”強調只有財政政策和匯率政策相互協調,才能實現預期的政策目標。

二、開放經濟條件下財政金融政策

的效能與作用區域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包括內部平衡與外部平衡兩部分,因而政府不能仍像封閉經濟條件下單純運用對社會總需求進行調控的政策。為避免內外平衡之間的沖突,開放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必須要有新的思路。

在運用政策搭配以實現內外均衡的方案中,蒙代爾提出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搭配和斯旺提出的支出政策與匯率政策的配合最有影響。蒙代爾認為由于財政政策在協調國內均衡上具有比較優勢,而貨幣政策在協調外部均衡上具有比較優勢,因此政府應當以財政政策調節內部均衡問題,以貨幣政策來調控外部均衡問題。斯旺以支出轉換型政策與支出增減型政策搭配來討論政府對內外均衡的政策協調。斯旺認為政府的支出增減政策可以明顯影響國內支出水平,本國貨幣實際匯率的變化可以明顯

地影響國際收支狀況。因此政府應采用支出增減型政策來解決國內均衡問題,而外部均衡的任務則交給支出轉換型的匯率政策。

與封閉經濟條件下的情況相比,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的作用機制、政策效果等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迄今,分析開放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力的主要工具仍然是蒙代爾一弗萊明模型。該理論認為,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利用貨幣政策增加國民收入較為有效,而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工具。從各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除了部分國家試行短期的浮動匯率外,許多國家還是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我國是實行有管制的浮動匯率,一般而言,追求充分就業的國家最好還是重視利用財政政策。

但是,一個國家除了要實現充分就業目標外,在穩定經濟政策上,還要取得國際收支平衡。這就涉及到為了實現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時財政一貨幣政策如何進一步配合的問題。

所謂內部平衡是指國內的總有效需求正好等于充分就業下的總供給,所謂外部平衡是指固定匯率制度下,資本凈流出等于貿易出超時的均衡狀態。

假定國民收入水平由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決定,也就是說,國民收入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函數。用g代表財政盈余的數量,用i代表利率,則:

y=y(g,i) (1)

在一般情況下,國民收入是財政盈余的減函數(aY/ag

如果用B代表國際收支余額;用E代表出口凈額;用F代表資本外流,則

B=E-F=E(y)-F(i) (2)

一般來說,出口凈額是國民收入的減函數(aE/aY

在圖1中,E點是YY'曲線和BB'曲線的交點.表示內部平衡與外部平衡同時達到平衡。YY'曲線和BB’曲線把該圖劃分為四個區域,表明四種經濟狀況。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如果實現了內部平衡而存在外部不平衡時,表示實際經濟情況在YY'曲線上。比如,日點就表示,在內部平衡的情況下,國際收支存在盈余。這時,政府首先應當采取能夠降低利率的貨幣政策,旨在引起資本外流以平衡國際收支,使H點向左移至H'點。在H'點上,外部平衡雖然達到了,但又有國內經濟出現膨脹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以采用提高財政盈余的財政政策,實現內部平衡。從上述簡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財政政策是解決內部失衡的有效工具,而貨幣政策則是對付外部失衡的有力武器。

在近年來全球經濟失衡與調整的大背景下,過去只側重于解決內部平衡問題的中國宏觀調控模式必然會受到外來的各種沖擊,如經濟條件的變化,國際間經濟波動的傳遞,國際游資的投機性沖擊等,從而產生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的矛盾。中國財政金融政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第一,隨著我國市場化程度的加深,人民幣匯率的市場調節逐步完善,國際收支的巨額順差必然造成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而升值對于拉動國內經濟增長具有重要貢獻的出口部門的發展極其不利,同時出口波動還會影響到國內有效需求,可能進一步加劇目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不利狀況。雖然順差增加了國際儲備的數量,并通過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放大而導致國內信貸量的擴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國內需求的增長,但在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順差必然惡化國內的經濟狀況,所以政府必須在順差和匯率等方面進行適當的政策調節。

第二,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信息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發展,使得信息傳輸的數量、質量和速度都大大提高。在此背景下,居民和企業等微觀經濟主體對信息的處理能力較過去大為增強。微觀經濟主體的預期行為趨于理性,必然對宏觀經濟政策的作用效果產生影響,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宏觀經濟政策可能因微觀經濟主體的理性反應而變得完全無效。為改變微觀經濟主體與政府之間的“動態不一致”狀況,關鍵在于政府應建立和維護執行宏觀經濟政策的信譽。政府承諾在政策制定方面遵循一定的規則,從而以其信譽的存在來改善微觀經濟主體的預期,由政府與微觀經濟主體之間動態不一致的非合作博弈轉向動態一致的合作博弈。因此,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在信譽方面受到了微觀經濟主體預期模式改變的沖擊,政府必須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模式加以選擇。

第三,中國加入WTO組織以后,其的多邊規則對中國實現內外均衡的方式和政策均有一定的約束。一方面,WTO組織對國際收支的調節存在著約束,一般不允許采取緊急限制進口等直接管制辦法。隨意提高關稅以限制進口的措施受到約束,直接補貼原則上被禁止,在運用匯率和外匯管制等措施調節國際收支時,也必須要符合WTO組織的規則。另一方面,WTO組織規則對國內財政,稅收、金融、科技、環保以及產業政策的實施方式也有一定的要求和規范。因此在加入了WTO組織以后,中國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都將受到WTO組織規則的直接或間接的約束,中國必須對宏觀經濟調整的模式加以改變,以適應這些規則與約束的要求。

第四,在全球經濟調整過程中,提高國際競爭力始終是各國努力的方向。發展中國家知識與技術的積累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是通過誘致性制度變遷的方式來實現的。遵循這種技術軌跡的國家的共同特征是,知識與技術的積累是漸進和緩慢的,國際競爭力也是在一次次的技術創新中經過漫長的積累而形成的。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全球知識存量迅速膨脹的今天,國際競爭已轉向以知識為基礎的國際競爭力的競爭,而中國要構造以知識為基礎的國際競爭力,不能通過漫長的誘致性變遷機制來實現,而必須通過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來實現,從要素投入型的增長方式轉向重視科技和教育的要素效率增長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因此,以知識為基礎的國際競爭力的競爭對全球經濟調整中的宏觀調控模式提出了挑戰,中國的財政金融政策應該具有促進知識積累和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

四、中國尚不完全具備采用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條件 --微觀基礎與傳導機制的缺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存在著如何進行宏觀經濟分析的問題或爭論,這種爭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一次。盡管每次大的爭論都能夠把人們對宏

觀經濟分析和宏觀經濟政策的認識引向深入,但是每次爭論的焦點問題并沒有解決。這個焦點就是,如何將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理論與中國的宏觀調控實踐結合起來。

經濟學是求真與致用之學。然而,西方現代主流經濟理論除了在少數概念(如稀缺、供給、需求等)和分析工具(如邊際分析、彈性分析、定量分析)上具有實用性外,在整體上是一種既不求真(即不能告訴我們經濟中的現實情況是什么),也不求用(即不能告訴我們在經濟生活中怎么去做),而只是求形式之美(即在以經濟人為核心的一系列假定下證明市場經濟可以達到完全競爭和一般均衡狀態)的學問。為了保證其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形式上的對稱性,同時為了堅持市場經濟理念的完美性和教育上的方便性,西方現代主流經濟學試圖將復雜而生動的社會經濟現實通過一系列嚴格的假定,建立起在市場交換行為基礎上的簡單總量均衡關系。問題的關鍵是,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理論試圖以這種簡單總量均衡關系來替代其他各種經濟關系對現實宏觀經濟問題的影響和解釋,并且試圖給出政策處方。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主要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有關宏觀經濟分析和宏觀經濟政策的觀點,即使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是倍受質疑和常常碰壁,對于像中國這樣的市場經濟關系更加復雜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運用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理論時必須更加謹慎。盡管從學術入門來看,了解這種高度抽象的簡單總量均衡關系及其模型十分必要,但是用基于這種關系的認識來直接指導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實踐,則有可能使人誤入歧途。

很長時間以來,在對中國宏觀經濟問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中,人們一般都會采用IS-LM模型及其擴展形式IS-LM-BP分析框架。然而,IS-LM-BP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定基礎之上的:需要有發達而完善的市場體系;微觀經濟主體行為市場化;利率能充分反映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生產、消費、投資和儲蓄等經濟變量對利率反映較為靈敏,等等。如果前提假設在中國的現實情況下并不存在或不完全具備,那么簡單地利用該框架來研究中國的經濟問題,就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雖然中國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制度基礎的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依然不完善。中國以增量促存量的漸進式改革方式形成了微觀經濟基礎的二元格局:一方面,改革后形成的增量部分--非國有企業--基本上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來的,它們具有產權明晰的特征,能對市場價格信號作出較為靈敏的反應,其行為由市場機制調節,是市場經濟意義上的微觀主體;另一方面,改革后仍然保存的存量部分一國有企業--雖然歷經不斷深入的改革也日益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但其積重已久的深層問題并非短期內能得到徹底解決,無論在產權結構還是在治理結構中,國有企業都存在著明顯的政企難分的特征,因而其行為具有對市場與政府的雙重依賴性,是不完全市場經濟意義上的微觀經濟主體。國內經濟學界對這種二元格局的另一種流行劃分法是所謂的體制內的國有企業與體制外的非國有企業。實際上,這是相對計劃經濟體制而言的,如果相對市場經濟體制而言,則體制內的就應該主要是非國有企業,而體制外的是傳統的國有企業。

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除了要有能對政策信號作出理性反應的微觀基礎外,還有賴于政策傳導機制的暢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率是解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最重要變量,它通過多種途徑傳導并影響到實體經濟。但利率的有效傳導須以利率市場化為前提、并以相對完善的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為基礎。嚴格地說,中國的利率基本上是由政府確定,并不能反映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利率傳導機制的市場化前提不存在,IS-LM-BP分析框架就失去了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意義。

即使政府確定的利率反映了市場供求,被認為是一種準市場化的利率,在資本市場受到嚴格的管制以及金融市場被分割的情況下,金融市場制度基礎的局限也極大地制約著利率機制的有效傳導。謝平和廖強(2000)明確地指出了利率傳導機制的資產結構調整效應與財富變動效應之所以不佳,原因正在于中國的非貨幣金融資產與貨幣金融資產、金融資產與實際資產之間的聯系不緊密、反饋不靈敏,金融體系與實際經濟體系各經濟主體和運行環節之間遠未銜接成一個聯動體。非市場化的利率使中國的貨幣政策在總體上成為一種外生于市場經濟的政府安排,實體經濟難以對其作出靈敏反應。

市場體系的不完善使得中國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是通過信貸機制來進行的。斯蒂格利茨認為,信貸的可得性是影響貨幣政策效力的關鍵因素,“影響經濟活動水平的是私人部門獲得信貸的條件以及信貸數量,而不是貨幣數量本身。”就中國的現實情況來說,體制內外不同的微觀主體的信用可得性是完全不同的。市場體制內的微觀主體(非國有企業)因金融市場的制度歧視被隔絕在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之外,貨幣政策相對于它們是一種外生的安排,效應當然無從談起。市場體制外的微觀主體(國有企業)的反應則可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對于那些效益和資信狀況均良好的主體,它們并非惟一地依賴銀行借貸渠道融資,即使這類主體不受市場的制度歧視,而且金融機構也愿意與它們發生借貸行為,但貨幣政策對它們的效力相當微弱;另一方面,對于那些效益和資信狀況均不良的主體,由于它們存在嚴重的道德風險和過大的監督成本,金融機構出于自身穩健經營的要求,又往往不愿與其發生借貸行為,所以形成銀行普遍的“惜貸”現象,貨幣政策對這類主體的投資引誘也不明顯(只是較大地減輕了它們的利息負擔)。由此可見,中國貨幣政策效果不顯著并不是貨幣政策本身的原因,而是政策背后的微觀基礎和制度條件問題。

與貨幣政策一樣,中國財政政策也缺乏一定的微觀基礎和傳導機制。1998年以后,面對國內通貨緊縮的狀況,中國政府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盡管以增發國債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在擴大基礎設施投資進而從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作為市場經濟意義上的一種宏觀調控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功能并不僅僅體現在擴大支出的直接效應方面,而在于通過政府支出的擴大去拉動民間投資的間接效應方面,否則,財政政策就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府投資沒有什么兩樣。

篇10

關鍵詞: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就業效應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搭配還是以宏觀調控為主,帶有顯著的計劃經濟烙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入改革,政府開始關注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搭配,并且根據不同階段宏觀經濟政策中存在的問題,對這兩項搭配進行了調整,分別推行了積極的貨幣政策和適度過緊的財政政策。這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搭配運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就業。但從近幾年的就業形勢看,我國的失業率明顯呈上升趨勢,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和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突出,同時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不可忽視。如果依靠市場的單一調節,很難在短期內解決這些問題,而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合理搭配是推進社會經濟發展和就業水平的有效途徑。

一、對財政貨幣政策就業效應的計量分析

拉動投資需求是我國財政政策的主要調控目標,國家預算之內的固定資產投資對總體投資需求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貨幣的發行量是貨幣政策中用于宏觀調控的方式。“菲利普斯曲線”理論對失業率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表述,我們可以通過對國家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貨幣發行量與就業之間關系的探究,來分析財政貨幣政策的就業效應。本文根據生產函數的形式建立了一個函數模型:

其中H為就業量,K為國家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M2為影響就業的其他因素,a、b表示就業彈性系數。對該公式兩邊求導得到:

建立回歸方程后通過相關軟件對以上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得到該模型的回歸結果:

運用T檢驗和F檢驗,表明該方程和變量具有較好的顯著性。通過對以上模型的回歸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每增長1%,就業量就會相應地增長0.00892%,貨幣供應量每增加1%,就業量就會相應地增長0.059601%。貨幣作為社會經濟中各種生產要素和商品的交易媒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分配和組合方式,因此貨幣政策能夠顯著促進社會經濟中各種潛在產出能力的增長。從量化的角度進行分析表明,宏觀財政調控政策能夠顯著推動就業。特別是近幾年貨幣政策在我國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宏觀調控政策下的就業效應還有一定的局限性。貨幣政策在推動經濟增長、拉動內需方面的效果還不是很理想。同時,由于現階段銀行信貸配給機制的自身抑制,以及銀行在風險控制中出現的資金短路等情況,導致大量資金在銀行體系內部滯留,不能有效拉動市場投資和消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就業。因此,政府應該進一步完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搭配,并且對兩者進行有效協調,發揮各自的優勢以改善我國的就業問題。

二、運用財政貨幣政策促進就業的建議

(一)改善短期市場供給和需求的策略

增加國債的發行規模。在現有的市場體制下優化國債的期限結構,并且增加國債的發行規模,增強對國債項目的資金配置管理,通過發行國債的方式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效結合在一起。通過利率調節和信貸進行國債融資來調節貨幣的供應量,達到財政和貨幣政策相互促進的目的以促進就業。優化財政支出方式。我國的財政資金應該在投資公益項目的基礎上,增加對基礎性項目的投資金額,特別是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產品的投資,同時適當增加間接投資例如財政補貼等。

(二)形成財政貨幣政策組合以促進就業

以財政和貨幣政策搭配來調整產業結構。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搭配的方式加大對第三方產業的支持力度,解決中小企業“借貸難”的問題,在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基礎上幫助第三方產業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并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問題。穩定貨幣升值預期和推進貨幣政策雙軌機制。維持銀行信貸市場中較高的利率,并且抑制投資總額的較快增長;維持貨幣市場較低的利率,以改善貨幣升值的壓力,即在我國貨幣政策和利率政策中實行雙軌機制。深化制度以保障在長期內調整貨幣的資金流動方向和流量,促進就業人數增長。通過稅收手段和匯率制度相結合的方式穩定貨幣值,促進商品的進出口并帶動相關貿易的發展,以此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加大對各級培訓機構職業培訓經費的投入力度,鼓勵職業教育和培訓并且優化教育培訓機構,有效提高職業培訓質量,保障勞動者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銀行的信貸機制也應該進一步向民辦學校傾斜,解決這些學校教育經費融資難的問題。

三、結束語

我國現有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還沒有達到有效協調,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政府應該改善短期內的市場供給和需求,并形成財政貨幣政策組合,以此產生長效機制來緩解就業壓力。

參考文獻:

[1]劉星,劉偉.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就業效應――基于1978~2008年的經驗數據[N].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