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單位處罰條例范文

時間:2023-11-01 17:25: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施工單位處罰條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第一條  為維護城鎮房屋管理的正常秩序,防止和正確處理拆遷搶占房屋糾紛,保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特制定本暫行規定。

第二條  凡本市范圍內拆遷安置中的房屋糾紛和拆遷搶占居住、非居住房屋案件的處理,均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  本規定所稱拆遷搶占房屋,系指拆遷安置中未經辦理房屋租賃手續而擅自搬入各類房屋的違法行為。

第四條  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搶占各類房屋。對搶占者必須依法追究責任。

第五條  市房產管理局主管拆遷搶占房屋案件的調解、仲裁工作;區(縣)房產管理機關負責轄區內拆遷搶占房屋案件的調解、仲裁工作;跨區的拆遷搶占房屋案件,由被搶占房屋所在區的房產管理機關負責審理。

第六條  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及房產經營部門,在各自管理房屋期間為看管房屋的責任單位。

第七條  城鎮房屋拆遷安置必須按照本市拆遷安置標準執行,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依法簽訂的安置協議受法律保護。違反拆遷安置標準的協議應重新簽訂。

第二章  管理

第八條  拆遷安置的復建房必須按本市拆遷安置標準設計,其單體平面圖紙必須報市(縣)房產管理機關審核。經核準的圖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更改,確需更改的應按有關程序重新申報核準。經核準的復建房圖紙可作為房屋糾紛調解、仲裁的依據。

第九條  投資單位根據國務院規定的標準和企業自身的經濟能力,經其上級主管機關批準,可以建造一部分略高于復建房標準的住房。

第十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商談拆遷安置時,須出示復建房單體平面圖紙。雙方簽訂的安置協議,必須寫明建筑編號(幢)、層次、朝向、居住面積(因施工原因,實際居住面積與所簽協議面積允許有百分之五范圍內的誤差),變更圖紙經核準后,拆遷人應主動與被拆遷人重新簽訂拆遷安置協議。

第十一條  已簽訂拆遷安置協議但尚未安置的,按拆遷時確定的安置人口,人均居住面積低于本規定第十條所規定的標準的應予調整。

第十二條  建設單位必須按建筑規范及時檢查施工質量,并按基建程序及時申請供水、供電。有關部門應積極配合,保證所建房屋如期通水、通電。房屋竣工驗收合格后一個月內,房產經營單位應當進行驗收、接管,保障被拆遷人按期合法居住。

第十三條  對所建住房,施工單位在竣工驗收前,建設單位在竣工驗收后至房產經營單位、投資單位驗收接管前,房產經營單位、投資單位在驗收接管后至用戶承租前,應切實履行看管房屋的職責。

第十四條  在搶占房屋的行為發生時,公安派出所應協助看管房屋責任單位及時予以制止。

第十五條  對搶占房屋的案件,由房屋產權單位(或經營單位)、看管房屋的責任單位及其主管機關,會同公安派出所、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和搶房人的工作單位,共同做好勸退工作。對不聽勸退的,可申請市、區(縣)房產管理機關調解、仲裁。

第十六條  市、區(縣)房產管理機關按有關規定管理拆遷搶占房屋案件,并在一個月內作書調解結論或仲裁與行政裁決。不服仲裁的,按《南京市城鎮房產糾紛仲裁辦法》的有關規定辦理。不服市、區(縣)房產管理機關行政裁決的,可在接到行政裁決書十日內,向房屋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對既不執行又不起訴的,區(縣)房產管理機關或當事人一方可向房屋所在地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十七條  市、區(縣)房產管理機關在立案調解、仲裁時,參照法院立案收費標準收取費用。辦案所需經費由責任單位支付。

第三章  處罰

第十八條  對違反本規定搶占房屋者按下列辦法處罰:

(一)經教育后在限期內退出搶占房屋的,按同類房屋租金標準交納占用期間的房屋使用費。對拒不退出搶占房屋的,除追繳搶占期間的房屋使用費外,處以搶占期間房屋使用費三至十倍的罰款。

(二)煽動搶占房屋有較嚴重后果而又無悔改表現的,除按上款處罰外,另處五百元至一千元罰款。

(三)對符合上款情節并有毆打、傷害他人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給予處罰;對觸犯刑律的應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四)搶占房屋損毀公共和他人財物的,應由搶房人照價賠償。

第十九條  給搶占房屋者以罰款處罰,處罰機關應發出處罰書,寫明罰款內容、金額、交款期限。

第二十條  擅自修改經市(縣)房產管理機關核準的復建房圖紙造成搶房的,由區(縣)房產管理機關對設計部門和委托單位按改動部門的設計費金額,分別處以三至五倍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分別由其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理和取消設計資格。

第二十一條  建設單位未按市(縣)房產管理機關核準的圖紙施工,擅自降低標準而引起搶房的,由區(縣)房產管理機關對建設單位處以每套被搶占房屋三千至五千元的罰款。

第二十二條  對拒不執行罰款處罰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處罰機關可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第二十三條  建設單位、拆遷單位、房產管理部門、公安部門以及其他部門參與處理搶占房屋糾紛的工作人員,均應遵紀守法,秉公執法,嚴格執行本規定。對徇私舞弊者,其所在單位應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四章  附則

第二十四條  執行本規定收繳的罰款,除按規定留用辦案等經費外,均上繳財政。

第二十五條  本規定公布后,凡在建復建房項目,其單體平面圖紙未報市(縣)房產管理機關審核的,須補報審核。

第二十六條  在本規定公布前搶占房屋經多次教育仍拒不退出的,適用本規定的處罰原則。

篇2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建設工程質量的監督管理,明確建設工程質量責任,保護投資者、使用者和建設者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自治區內的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  本規定所稱建設工程質量是指勘察設計質量、建筑安裝施工質量和建筑構配件質量。

第四條  自治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自治區內的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實行統一管理。

盟市、旗縣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建設工程質量實施監督管理。

第二章  工程質量的監督管理

第五條  自治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總站,負責自治區內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盟市、旗縣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負責本行政區內的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業務上接受上一級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指導。盟行政公署與旗縣(市)人民政府同在一地的,可設一個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

第六條  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必須經自治區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資質審查。工程質量監督人員應具備相應的業務技術和法律知識,經考核合格后發給執法證書,憑證進入現場監督檢查,有關單位應當協助和配合。

第七條  自治區工業、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門設立的和國務院有關部門駐自治區的專業工程質量監督站,必須到自治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并接受業務指導。

第八條  專業工程質量監督站業務范圍劃分:

(一)工業、交通、郵電、通訊、水利、電力等專業工程質量監督站對本部門大中型建設項目生產區內的建設工程或專業建設工程質量實施監督;

(二)軍隊工程質量監督站對軍事設施及軍隊營區內的建設工程質量實施監督;

(三)人防工程質量監督站對單建式人防建設工程質量實施監督;

(四)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對城市規劃區以外的公路建設工程質量實施監督;

(五)鐵路工程質量監督站對鐵路沿線100公尺以內(不含城市規劃區內)的鐵路建設工程質量實施監督;

第九條  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專業工程質量監督站(以下統稱監督站)監督站范圍發生爭議時,由自治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協調解決。

第十條  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單位必須經自治區技術監督部門計量認證和自治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資質審查,方可接受委托對建設工程結構、材料、半成品、構配件和設備等進行檢測,并對出具的數據和報告負責。

第十一條  建設工程開工前,建設單位必須按照建設工程質量監督范圍到監督站辦理工程質量監督登記。未辦理工程質量監督登記的工程不得開工。

第十二條  監督站按照下列規定對建設工程質量進行監督檢查:

(一)開工前,檢查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單位和建筑構件生產單位的資質等級,是否與承接任務相符,審查設計圖紙簽字手續是否符合規定,審查施工企業或項目經理部的質量保證措施是否完善;

(二)施工中,監督檢查執行技術規范、質量標準、質量保證措施的落實情況和施工質量,重點監督檢查地基基礎、主體結構、隱蔽工程、特殊部位、重要設備(管道)安裝等影響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施工質量;

(三)核驗工程和建筑構件的質量等級。

第十三條  工程建設單位必須按照自治區有關規定向監督站交納監督管理費。委托監理的工程由建設監督單位交納監督管理費。監督管理費為行政事業性收費,列入工程概算或產品成本。監督管理費只能用于與監督工作有關的開支,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章  工程建設質量責任

第十四條  建設單位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配備與建設工程相適應的質量管理人員,或者委托有資格的建設監理單位對工程建設進行監理;

(二)按規定招標,擇優選擇相應資質等級的勘察設計、建筑安裝施工單位,簽訂合同,明確質量責任;

(三)按照合理造價、合理工期進行建設,實行優質優價;

(四)公用和民用建設的單體工程只能選擇一個施工企業為總承包單位;

(五)不得強行代施工單位購置工程用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及相關設備;

(六)開工前要做好設計審查和技術交底,施工中進行質量檢查,工程完工及時申請辦理竣工驗收。

第十五條  房屋開發企業除必須遵守本規定第十四條外,還應當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并對出售的房屋質量負責。未經監督站核驗或核驗達不到質量標準的房屋,不準出售。

第十六條  勘察設計單位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院(所)長是工程勘察設計質量的第一責任者,對編制的勘察設計文件質量負責;

(二)按照資質等級承攬業務,嚴禁超越資質等級勘察設計;

(三)按照設計任務書及合同進行勘察設計,并符合國家和自治區技術標準、規范、規定的要求;

(四)設計文件應滿足施工要求,設計中選用的材料、設備,應注明其規格、型號、性能、色澤等質量要求,但不得指定生產廠家。

第十七條  建設施工和建筑構件生產企業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經理(廠長)是工程質量和建筑構件質量的第一責任者,對本單位施工的工程質量和生產的建筑構件質量負責;

(二)按照資質等級承攬工程,嚴禁超越資質等級施工和生產;

(三)按照工程質量標準采購和使用建筑材料、配件和相關設備,不得使用無出廠合格證明和質量不合格的原材料、配件和相關設備;

(四)按照設計文件及合同進行施工、生產,并符合國家、自治區技術標準、規范、規定的要求;

(五)工程建設完工,必須經監督站核定質量等級,通過有關部門驗收后方可辦理交工手續;

(六)向使用單位提供有關工程使用和維修保養說明,提交工程保修證書,建立保修檔案。

第十八條  建設監理單位應與委托方簽訂監理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四章  損害賠償

第十九條  建設工程辦理交工驗收手續后,在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保修期限內,因設計、施工、監理造成的工程質量缺陷,先由施工單位組織保修,由責任方承擔保修費用和直接經濟損失。

第二十條  建設工程交付使用前,建設單位從建設工程款中預扣不超過施工凈產值5%的工程質量保修金,存入監督站帳戶。工程保修期滿未發生施工質量問題的,工程質量保修金和利息如數付給施工單位。

第二十一條  因建筑材料、設備和建筑構配件質量不合格引起的質量問題,施工單位采購的,由施工單位承擔責任;建設單位采購、施工單位不進行檢驗使用的,由施工單位承擔責任;建設單位采購、施工單位提出異議而建設單位堅持使用的,由建設單位承擔責任。

施工單位、建設單位承擔責任后,有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本規定向建筑材料、設備、建筑構配件的生產者、銷售者追償。

第二十二條  因使用不當造成的質量缺陷,由使用者承擔責任。

第二十三條  工程質量爭議,當事人可通過協商或調解解決。不愿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當事人可以根據仲栽協議向仲栽機構申請仲栽;沒有仲栽協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二十四條  因建設工程質量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限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第五章  罰則

第二十五條  建設單位違反本規定第十一條和第十四條規定的,限期改正,并可處以二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責任者和主要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六條  勘察設計單位違反本規定第十六條規定造成工程質量缺陷和事故的,給予通報批評,并可處以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降低資質等級,直至吊銷營業執照,對直接責任者和主要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七條  建設施工單位和建筑構件生產企業違反本規定第十七條規定造成工程質量缺陷和事故的,責令返工,返工費用由責任單位承擔,并可處以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降低資質等級,直至吊銷營業執照,對直接責任者和主要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八條  工程質量未達到國家規定標準或者未經監督站核定質量等級而交付使用、出售的,限期改正,并可對責任單位處以三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九條  建設監理單位因工作過錯造成工程質量事故,給予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可處以監理費一倍以下罰款。

第三十條  房屋開發公司違反本規定第十一條、第十四條和第十五條規定的,責令改正,并可處二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降低資質等級,直至吊銷營業執照。

第三十一條  無證和越級勘察設計、施工、生產建筑構件、監理工程以及出賣圖章(圖簽),非法轉包工程等擾亂建筑市場秩序的,依照國家和自治區建筑市場管理的有關規定處罰。

第三十二條  阻撓工程質量監督人員執行公務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

第三十三條  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單位偽造檢測結論的,責令改正,并可處以所收檢測費五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降低資質等級或取消資質證書,對直接責任者和主要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四條  監督站只收費不監督或核定質量等級弄虛作假的,由其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追繳質量監督費返還建設單位,并由其主管部門對直接責任者和主要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規定的行政處罰由旗縣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決定,吊銷營業執照的行政處罰由旗縣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根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建議決定。

第三十六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規定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篇3

第一條為保證食品衛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以下簡稱《食品衛生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適用于一切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洗滌劑、消毒劑以及食品的生產經營場所、設施和有關環境。

第三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食品衛生工作的領導。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各級工商、質量技術監督、經貿、鐵道、交通、民航、農林、水產、鹽業、藥品監督、出入境檢驗檢疫等有關部門和單位,在其職責范圍內做好食品衛生管理工作。

第四條鼓勵單位和個人對違反《食品衛生法》和本條例的行為進行檢舉、控告。

對被舉報的行為,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及時調查處理,將調查結果反饋舉報人,并為舉報人保密。舉報經查證屬實的,由有關部門給予舉報人適當獎勵。

第二章食品衛生的基本要求

第五條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容器、食品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的生產經營及其原材料等,應當符合國家和省衛生標準和衛生管理辦法的規定,符合食品衛生的基本要求。

第六條食品生產經營過程除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外,還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一)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應當有與產品品種、數量相適應的食品原料處理、加工、包裝、貯存等廠房或者場所;

(二)食品生產經營場所周圍二十五米內無可能對食品造成污染的非水沖式廁所、垃圾場(堆)等污染源,場地應當平整、堅實,便于清掃、沖洗;

(三)在生產經營場所內不得存放與食品生產經營無關的物品,不得生產、貯存或者兼營有毒有害產品;

(四)在烹飪后至食用前需要較長時間存放的食品,應當在10℃以下或者60℃以上的溫度條件下儲存;

(五)保健食品的生產必須達到保健食品良好生產規范的要求,生產片劑、膠囊、丸劑以及不能在最后容器中滅菌的口服液等產品應當采用十萬級潔凈廠房。

第七條餐飲業加工場所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廚房應當布局合理,使用面積應當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要求;

(二)有符合衛生和環保要求的給水、排水、排油煙系統,墻壁應當有一點五米以上的墻裙,地面應當有一定坡度,墻裙和地面應當用防水、防潮、可清洗的材料制成;

(三)涼菜間應當配有與加工量相適應的專用冷藏、洗滌、消毒設施和符合要求的更衣場所;必須配備降溫設施,室內溫度不得高于25℃;

(四)從事送餐經營活動的單位,應當設有專用配餐間、送餐車,并保證清潔衛生,防止食品污染。

第八條食品生產經營人員必須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后方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食品生產經營人員每年必須進行健康檢查。

第九條禁止生產經營下列食品:

(一)使用非食品用化學品處理的糧食、油料、水產品、肉類、蔬菜等食品;

(二)使用非食用酒精兌制的酒類;

(三)使用變質、超過保質期限的食品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

(四)注水、摻水、使用非食用色素的肉類等食品;

(五)混裝有可能影響食品衛生質量的非食用物品的食品;

(六)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加入藥物的食品;

(七)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不符合國家規定的食品原料及其制品;

(八)已經死亡的黃鱔、甲魚、烏龜、貝類、淡水蟹等水產品,可能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

(九)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獸等及其制品;

(十)未按照規定取得衛生許可證生產經營的食品或者未經檢驗檢疫以及檢驗檢疫不合格的食品;

(十一)未按照規定索取檢驗合格證或者化驗單的食品;

(十二)未經依法批準的新資源食品、保健食品;

(十三)《食品衛生法》禁止生產經營的其他食品。

第十條生產、經營和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容器、食品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生產經營的食品添加劑未經批準、受污染、變質或者超過保質期限的;

(二)以掩蓋食品腐敗或者以摻雜、摻假、偽造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劑,使用未經批準的食品添加劑,擴大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量的;

(三)原材料、助劑超出規定使用的品種、范圍和使用量的;

(四)使用有毒有害物質生產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洗滌劑、消毒劑造成食品污染的;

(五)其他不符合國家和省衛生標準和衛生管理辦法規定的。

第十一條食品不得與有毒、有害的物品混放或者與有毒、有害的物品用同一貨箱、貨柜裝運。

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工具容器和與食品直接接觸的包裝設備應當符合食品衛生要求。長途運輸的食品應當有外包裝。運輸易腐食品應當使用專用容器和運輸工具,并定期清潔消毒。

第十二條用于與食品直接接觸的紙張、塑料、橡膠、涂料、金屬材料等及其制品,必須符合國家和省衛生標準和衛生管理辦法的規定,其產品說明書或者產品標識應當標明食品用字樣。

嚴禁用廢舊塑料、酚醛樹脂以及國家規定不允許使用的其他原料生產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等。

第十三條定型包裝食品和食品添加劑,必須在包裝標識或者產品說明書上根據不同產品分別按照規定標出品名、產地、廠名、生產日期、批號或者代號、規格、配方或者主要成分、保質期限、食用或者使用方法等。食品、食品添加劑的產品說明書,不得有夸大或者虛假的宣傳內容。

食品包裝標識必須清楚,容易辨識。在國內市場銷售的食品,必須有中文標識。

第十四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加強動物產品檢疫的監督管理;制定加快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的規劃并組織實施,使蔬菜生產達到國家和省規定的無公害標準。

第三章食品攤販和城鄉集市貿易的食品衛生

第十五條城鄉集市貿易的一般性食品衛生管理,即對個人衛生、環境衛生和對食品進行感官檢查及查驗證照等,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食品衛生的監督檢驗和技術指導,由衛生行政部門負責。

第十六條食品攤販和城鄉集市貿易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相對固定的場所,并設置相應的亭、棚或者車;

(二)營業時必須在明顯位置張掛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健康證,人員與證、照應當相符;

(三)生產經營的食品應當新鮮、無毒無害,直接入口食品的感官性狀應當良好;

(四)從業人員工作時,必須按照食品衛生要求穿戴清潔的工作衣、帽,必須將手洗凈,不得留長指甲、涂指甲油或者戴戒指,不得在食品加工經營場所內吸煙;

(五)從事直接入口食品加工銷售的,應當設置防蠅、防塵、防雨、防曬等設施,并使用衛生工具銷售食品,錢款和食品應當分開放置;

(六)加工過程中應當將生、熟食品分開。

第十七條餐(飲)具應當符合食品衛生和環境保護要求。

非一次性使用的餐(飲)具必須經消毒合格后方可使用。有條件的集市貿易,應當設置消毒場所;對不具備自行消毒條件的餐(飲)具進行集中消毒。

一次性使用的餐(飲)具不得重復使用。禁止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飲)具。

第十八條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蔬菜農藥殘留量的監測工作,城鄉集市貿易市場的經營者應當配合有關部門進行初步檢測。工商、衛生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加強蔬菜銷售中農藥殘留量的管理和監督。

第十九條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城鄉集市貿易市場的經營者,負責市場內公用衛生設施的配備、日常維護以及對場(院)內食品攤販和其他食品生產經營者的布局、劃行歸市等衛生管理工作;負責對食品生產經營者進行食品衛生的宣傳培訓,組織從業人員進行健康檢查;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出售食品的感官檢查。

第二十條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城鄉集市貿易市場周圍環境應當整潔衛生,其選址和設計布局應當符合食品衛生要求:

(一)有完善的給水、排水設施,防鼠設施應當完好;

(二)應當配備數量足夠的公用垃圾箱(筒),并保持密閉;

(三)在場(院)內設置的廁所必須為水沖式并符合無害化要求;

(四)應當有足夠的人工照明和通風設施。

第二十一條對于不能集中設攤的食品攤販,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權部門指定地點、指定時間設攤,符合條件的發給設攤證明。衛生行政部門憑設攤證明,進行食品衛生審核,對符合條件和要求的核發衛生許可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已經領取衛生許可證的食品攤販按照規定核發營業執照。

對無照經營的食品攤販,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依法予以取締。

第四章食品衛生的管理與監督

第二十二條申請領取衛生許可證的食品生產經營者,必須符合《食品衛生法》和省有關食品衛生許可證發放管理辦法的規定。

食品衛生許可證發放管理辦法由省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制定。

第二十三條申請領取衛生許可證,應當向負責發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交相應的申報資料。衛生行政部門收到申請書及申報資料后,應當在五個工作日內進行形式審核,對不符合要求的通知其補正。

接受申請的衛生行政部門在申請人資料符合要求之日起一個月內完成審查。符合條件的,發給衛生許可證;對不符合條件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不予發給衛生許可證的原因。

第二十四條衛生許可證應當每年進行一次年度審核。

第二十五條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在衛生許可證核定的范圍內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不得擅自變更。需要變更生產經營范圍的,應當向發證的衛生行政部門重新申請;未申請辦理的,視為無證經營。

同一生產經營者在登記的場所以外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應當依法重新申領衛生許可證。

第二十六條食品、食品容器、食品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洗滌劑、消毒劑的生產企業,應當建立檢驗機構或者配備專職檢驗人員,并按照有關標準對其產品實施檢驗。

食品生產企業應當按照食品衛生規范和管理辦法等規定的要求組織生產,并有完整的生產和檢驗記錄,記錄保存時間與產品保質期相同。

第二十七條建筑工地的集體用餐必須依法接受食品衛生監督,食堂的基本衛生設施應當符合食品衛生要求。

工程施工單位負責施工工地食堂的食品衛生管理工作,對建筑用亞硝酸鹽等有害物品應當嚴格管理,防止誤食。

第二十八條食品廣告內容必須合法、真實、健康、科學,不得作夸大或者虛假的宣傳,不得使用醫療用語或者有涉及藥品的宣傳,非保健食品不得宣傳保健功能。

食品生產經營者保健食品廣告,應當以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說明書和標簽為準。

第二十九條舉辦食品博覽會、展示會、食品節等大型食品展銷活動的組織者,應當向參加食品展銷活動的單位索取衛生許可證、食品檢驗報告和其他有關證明,并接受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三十條發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單位和對食物中毒病人進行治療的醫療衛生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時間和程序,向所在地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食物中毒發生的單位、地址、時間、中毒人數、可疑食物等。

學校發生食物中毒的,學校、負責治療的醫療衛生單位除向所在地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外,還應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已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有證據證明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法采取臨時控制措施,責令食品生產經營者公告,收回已售出的食品。

第三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根據食品生產經營狀況,制定和組織實施年度食品衛生抽樣監測計劃,并將抽樣監測結果向社會公布。下級衛生行政部門的抽樣監測計劃不得與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計劃重復。對同一批次產品不得進行重復監測。

除出現或者可能出現食物中毒、重大疫情等特殊情況外,衛生行政部門不得在年度抽樣監測計劃外另行組織臨時抽樣監測。經監測合格的,自合格之日起三個月內,未經上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不得重復抽樣。

抽樣監測所需費用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三條境外進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容器、食品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洗滌劑、消毒劑等必須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和衛生管理辦法的規定;尚無國家衛生標準的,進口單位必須提供輸出國(地區)衛生部門或者組織出具的衛生評價資料,經口岸進口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機構審查檢驗并報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

進出口食品的衛生監督管理,按照國家規定執行。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違反本條例規定,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不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可以視情節輕重處以二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吊銷衛生許可證。

第三十五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生產經營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或者不符合營養、衛生標準的專供嬰幼兒的主、輔食品的,責令停止生產經營,公告收回已售出的食品,銷毀該食品,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衛生許可證。

第三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的第十條、第十二條規定的,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七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生產經營不符合衛生標準、衛生要求的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責令停止生產經營,銷毀導致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并按照下列規定處以罰款:

(一)造成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人數在十人以下的,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二)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人數在十一人至三十人之間的,處以違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三)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人數在三十一人至一百人之間的,處以違法所得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四)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人數在一百零一人以上或者人員死亡的,處以違法所得四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生產經營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在生產經營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有本條所列行為之一的,吊銷衛生許可證。

第三十八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定型包裝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的包裝標識或者產品說明書上不標明或者虛假標注生產日期、保質期限等規定事項的,或者違反規定不標注中文標識的,責令改正,可以處以五百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條例規定,食品生產經營人員未取得健康證明而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責令改正,可以對食品攤販處以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處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條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第十七條規定的,應當予以警告,責令改正,并處以二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一條本條例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決定;屬于其他行政機關職權范圍的,由其他行政機關依照本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決定。

本條例規定的違法行為,國家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衛生行政部門依法吊銷食品生產經營者衛生許可證的,應當同時告知為其發放營業執照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

第四十二條拒絕、阻礙食品衛生執法人員依法執行職務,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的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查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食品衛生監督管理人員違反《食品衛生法》及本條例的規定,、、收受賄賂、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當事人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