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知識化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2: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知識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知識經濟影響社會的各行各業,也必然影響政治思想工作。面對知識經濟,思想政治工作不改自身的發展規律,但更要適應社會的節奏,應該從兩方面來開展:一方面從政治思想工作的社會職能來看,要為發展知識經濟服務;另一方面從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發展來看,要主動接受知識經濟,探索政治思想工作的新特點、新規律和新方法,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環境。
一、政治思想工作隊伍面臨知識經濟的挑戰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關鍵在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關鍵也在人。面對知識經濟的沖擊,思想政治工作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穩定性的挑戰,思想政治工作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有著特殊的要求,不僅要求工作能力強,而且要求有堅定的信念,有豐富的經驗。從人才成長規律來說,培養一個成熟的優秀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至少要在思想政治工作崗位工作10~15年,這樣就要求政治思想工作人員必須長期從事這一工作,積累經驗,經受磨練,培養職業觀念,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總體上保持穩定。
第二、政治思想工作隊伍受到學歷結構和知識結構的挑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要求運用多種學科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對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員,一方面有政治思想教育的專業訓練,另一方面應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素養和較寬的其他知識面。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受到先進技術的挑戰。知識經濟的重要特征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先進技術群及其網絡化發揮巨大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可阻擋地成功進入社會各個領域。與某些領域相比,思想政治工作領域不僅裝備落后,而且應用先進技術的意識淡,應用能力弱。
二、知識經濟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有的素質
知識經濟時代呼喚高素質的人才,對此,許多學者做了多方面的闡述,澳大利亞未來委員會主席曾經指出:一個人想在未來取得成功,必須掌握三張“通行證”:一是學術通行證,它體現教育的傳統作用,強調談寫和運算能力,強調要獲得能使自己在社會上有意義的滿足自我作用的知識。二是職業性能通行證,它指的是集中進行的在一個技術快速變化的世界進行勞動所需要的教育。三是事業心和開拓技能的通行證,它指的是一個人對于變化持積極的靈活的和適應的態度,視變化為正常機會而不視為問題。這三張通行證對于思想政治工作也有意義。從知識經濟背景來說,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識化。
總起來說,思想政治工作者所要求的素質有兩類,一類是以原有要素為基礎,要求達到更高的水平,人們稱這一類為“高素質”;另一類是知識經濟時代特需的新的素質,要求學習和掌握,人們稱這一類為“新素質”。
新素質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知識經濟社會的知識、觀念和價值觀。應當具有必備的技能,如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研究方法:應當具有思想政治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知識。這就要求在社會日新月異、知識爆炸的今天,善于學習,做到不斷的知識更新。
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hinking on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關鍵詞:知識經濟時代;會計電算化;人員培訓
Key words: knowledge economy era;computerized accounting;staff training
中圖分類號:F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9-0036-01
0引言
會計電算化的實施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不僅包括前期的軟硬件選用、會計人員上崗培訓、財務制度重新設計,還包括實施初期的手工與電算化會計系統并行運行、方案修正和實施后期的功能擴展、二次開發等。每一階段實施的效果都和會計人員的素質緊密相連。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要求更新財務管理模式及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會計人員面臨新的考驗。結合對知識經濟時代會計電算化發展趨勢的預測,認為改進會計電算化人員培訓工作,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勢在必行。
1會計電算化人員培訓的現狀
1.1 在培訓內容上重視財務軟件的使用方法,忽視會計電算化基礎理論和相關內容在實際會計電算化培訓中,由于時間、場地和會計人員素質所限,培訓內容往往注重財務軟件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理論不作講解;忽略了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應用知識的介紹,如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辦公軟件和計算機網絡等。造成會計人員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認識模糊,不能了解系統的全貌,自然更談不上軟件功能的全面深入應用;有的會計人員僅能操作財務軟件,對其他應用軟件一無所知,不能充分發揮計算機在提高會計工作效率和質量方面的作用。
1.2 培訓時間上,重視實施會計電算化前的培訓,輕視后續培訓
許多人錯誤地將會計電算化培訓理解成一次完成,勿需反復的過程,因此許多單位在實施會計電算化前組織會計人員集中培訓一次,取得會計電算化上崗證后就不再培訓。但在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新的應用軟件不斷涌現,操作系統也不過一兩年就升級,所使用的財務軟件即使未更換,但也存在升級、追加新功能等一系列問題。這都要求不斷地適應形勢變化需要,對會計人員進行會計電算化及相關知識的再培訓。
1.3 培訓方式單一,效果欠佳目前會計電算化培訓一般基本上采用授課和上機相結合的方式,但由于缺乏足夠的授課時間和良好的上機實習環境,使得會計人員接受正規會計電算化教育的機會往往流于形式。
2知識經濟對會計電算化人員的挑戰
2.1 知識經濟對會計管理思想的影響要求會計人員樹立會計信息化的觀念知識經濟對現有財務管理模式的沖擊導致會計管理思想從事后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轉變,進而影響會計信息系統的構建,從而使會計電算化向管理決策型發展。
新的財務管理模式和與之相適應的會計電算化理論和實務要求會計人員充分理解會計作為管理信息系統子系統的含義,樹立會計信息化的觀念。
2.2 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要求會計人員掌握更豐富的會計電算化及相關知識化、管理型發展。掌握必要的網絡和應用軟件知識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對會計人員的必然要求。
2.3 知識經濟時代計算機及網絡的飛速發展要求會計人員知識更新更加及時有效知識經濟時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不僅為人力資源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等的實施提供了技術支持,電子商務的出現還大大改變了現有會計信息處理模式。一方面要求會計人員知識更新速度更快;另一方面也為會計人員多渠道地獲取新知識提供了途徑。
知識經濟以先進的網絡技術為特征,尤其是電子商務的出現直接影響了會計信息的處理和披露,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辦公方式。財務軟件向網絡化、管理型發展。掌握必要的網絡和應用軟件知識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對會計人員的必然要求。
3對會計電算化人員培訓的幾點建議
3.1 更新培訓內容,完善會計人員會計電算化知識結構體系,豐富相關計算機知識具體地說,一方面是要加大會計信息系統和會計電算化的理論知識比重,要求會計人員掌握會計核算軟件功能結構,數據處理流程,具備計算機基礎知識,懂得簡單操作與維護,能運用office等辦公軟件,熟悉Internet的知識;另一方面要能適應知識經濟環境下新的會計分支如人力資源會計,或新的商務模式(如電子商務)等對傳統會計電算化內容擴充的要求。
3.2 充分利用計算機與互聯網資源,豐富會計電算化培訓的方式知識經濟時代計算機網絡發展迅速。以網絡為媒介,采用遠程教育或興辦教育網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時更新會計人員的電算化及相關知識,又可以解決培訓時間、場地不足的問題,官方網站與軟件供應商網站還可以優勢互補,從政策與實務兩方面提供會計電算化培訓所需材料。
3.3 建立良好培訓機制,完善培訓制度,落實培訓效果從宏觀來看,可改革現有的會計電算化人員培訓上崗證制度,使會計電算化培訓成為會計人員從業資格教育及后續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微觀來看,可制定內部培訓制度,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內部培訓工作,并明確獎懲以激勵會計人員,形成良好的組織培訓和自我學習的環境。
篇3
論文關鍵詞:經濟知識化;國際貿易;素質培養
2012年,我國入世已經進入了第十一個年頭,我國經濟全面較快發展,已經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對外貿易人才的短缺是我國遇到的一個較大瓶頸,這是決定我國經濟未來發展速度的關鍵問題之一。有數據顯示,入世1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人才的缺口至少在100萬以上。此外,現有的國內對外貿易人才的素質也遠遠低于經濟知識化和全球化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如何培養時代需要的高素質對外貿易人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對外貿易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從根本上說,市場經濟專業人才的素質取決于市場的需求。目前,對外貿易人才的就業渠道較寬,包括國有外貿企業、生產自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三條渠道。同時對對外貿易人才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對對外貿易人才的素質要求也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國有外貿公司在鞏固傳統的進出口貿易的同時,還積極擴大經營范圍,尋求新的業務和經濟增長點。一大批跨行業跨地區的集團式公司紛紛崛起,業務范圍涉及金融、保險、鋼鐵、化工、紡織、機械、運輸、餐飲、電子、信息等諸多領域,甚至組建了上市公司。雖然,其對外名稱還是原來的進出口公司或集團,但經營范圍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進出口貿易了。隨著經營范圍和經營方式的轉變,企業對對外貿易人才的知識結構的要求也有了很大提高,僅僅懂得進出口貿易的一般程序和一門外語是遠遠不夠的,它更需要大批掌握多門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這為對外貿易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但跨國公司的門檻是很不容易跨的。據許多外企老板反映,應聘的高學歷人才中符合他們要求的很少。調查顯示,外資企業希望應聘人才具有的特征是:較好的專業知識與外語能力結合;必要的經驗和眼光;無偏向觀察問題和貫徹到底的能力;對本土市場的把握和較廣的社會關系;合作精神、職業道德水準、守時高效的工作作風。
現代的經濟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反過來,要適應競爭,一個人也應有相應的健全素質。一個合格的對外貿易人才應具備以下三種最根本的素質:應具有創新精神,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即創新型人才;具有較強的國際交往能力和跨文化的溝通能力,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對不同國家的文化、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背景有較深入的了解,即“國際人”或國際型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善于與人共處。即通常所說的,不僅有很高的智商,還有很高的情商;既有創新能力,還有與人共處的能力,即團隊型人才。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具有以上素質的人,這也是對外貿易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
二、對外貿易專業學生素質培養的途徑
國際性和開放性是體現大學一流化的基本特征。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大學的這種本質更加凸現出來。因此,從增強專業教育的國際性和開放性入手,提出對外貿易專業學生素質培養的新思路。
(一)采取多種形式改進辦學方式
高等院校應該開展多種形式的中外合作辦學,與國外一些大學全面開展合作。例如,互換教師,互換學生,互換教學計劃和圖書資料,互相承認學分,聯合進行教學、科研和聯合召開學術研討會,實行聯合培養、授予學位,開展學生暑期課程和文化之旅等活動。也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把外貿專業的學生送到國外去,做短期交換生,也可以搞聯合辦學、聯合授予學位。通過這些形式的合作,使教學、科研、學生培養和內部管理能盡快與國際規范接軌。同時還可聘任國內外專家任教或講學,通過各種途徑從國內外積極引進優秀人才。
(二)要大力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學生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素質。以人為本,建立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再好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方案,都必須通過教師來付諸實施。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要造就千百萬高素質的人才,只有借助具有較高素質,特別是具有現代教育思想和質量觀念的教師的創造性活動,才能得以實現。因此,如何盡快提高教師的素質已成為當務之急。 轉貼于
可采取將本校內部教師定期輪訓,派他們到國內外重點學校和科研機構深造,以掌握更多的高科技新知識。特別是應該把青年教師分期分批地送出去,幫助他們提高,既要留住他們又要培養他們;鼓勵他們通過在職自學、考取博士或者出國進修,來更新知識結構,了解世界學術前沿動態,提高現有師資隊伍素質。打破過去那種教師備一次課講好多年,知識陳舊的現象,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汲取國內外新知識,不斷進行知識更新,只有讓學生學到并掌握世界上先進的知識,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才能與國際接軌,同國外同行競爭。
(三)要對學科建設具有全面性的了解和把握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隨著信息時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在經濟、管理和信息技術等方面出現了許多新興應用學科,又不斷淘汰了一些陳舊學科。因此,應對學科建設有一個全面性的了解和把握,對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的更新有一個前瞻性的把握。哪些是要發展的,哪些是要壓縮的,哪些是要淘汰的,研究清楚與之相關的動態,不要把別人要壓縮或者要淘汰的東西當成寶貝拿過來加以學習,要看到別人的不足和空白,想辦法去彌補和趕超,這樣才能站在前沿位置。在課程設置上要體現“厚”,即基礎理論寬厚;“精”,即精選少開;“實”即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學生就業需要;“新”,即緊緊追趕學科的發展。各院校還可以根據辦學特色和所屬地域背景,開設一二門專業特色課程,以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第三,為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應選擇部分課程開設雙語教學,并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四)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經濟全球化使我們和世界各國交往的范圍不斷擴大,活動不斷增多,各種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不同道德規范的人群匯集在一起共同工作,很容易導致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沖突。因此,應加強綜合素質的培養,重點應包括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專業和身心素質。思想素質中應突出職業道德;文化素質中應突出博學多才、視野開拓;專業素質中應突出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身心素質應突出靈活的反應力、良好的控制力、較強的適應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得失,維護國家利益,增強國家安全意識。把學生培養成既是國際人才又是愛國者的優秀人才。
篇4
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計劃經濟體制的含義有:
1、計劃經濟相對于市場經濟,是指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高度集中的,實踐中低效率的社會經濟體系,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
2、由于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于指令性計劃,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
3、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這種觀點的邏輯推理是社會化大生產把國民經濟各部門連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客觀上要求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老師,本來就是兒媳婦暗自在低聲哭泣!”有學生站起來很堅決地說。
“不對,不應該是兒媳婦的‘泣幽咽’呀!”馬上就有另一學生站起來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老師,我覺得是老翁在低聲哭泣。”
“為什么說是老翁呢?”我微笑著鼓勵他能否說說理由。這個學生接著轉向其他同學,自信地發表著自己的理解:“為什么說是老翁呢?要知道老頭子的哭聲,只能是低微的,不敢大聲,生怕引來官兵又要被抓。否則的話,那他老婆子的付出不就前功盡棄了?”
“老師,我也來補充一下,為什么不是兒媳婦在低聲哭泣?”又一學生站起來大聲地補充著剛才那位同學的理解,“若是她要哭,肯定會是號啕大哭了。因為文中提到‘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對于自知丈夫已戰死沙場的來說,該會是怎樣的悲傷――肯定是情不自禁甚至會釋懷盡情地哭出聲音的!”
這位學生頓了一頓,看到我正微笑著注視著他,就又繼續補充說道:“何況,這時候最悲痛欲絕的人,并不是兒媳婦,而是剛剛失去老伴的老翁呀!”
“我可不同意你的說法!”是一位平時很善于思考的女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來反駁,隨即似乎發現自己的冒失后又朝向我說,“老師,我覺得應該是詩人在側耳細聽著兒媳婦‘泣幽咽’。前句‘夜久’一詞,暗示了在這漫長的深夜里,婆婆被抓公公避難,只留下了這位可憐的‘兒媳婦’;還有‘語聲絕’這個詞語顯然說明當時根本沒有可訴說的對象呀,因此只會是她一個人暗暗低聲哭泣!”
“也不是你所說的那樣!”另一女生又不等我示意她就倏地站起來反駁道,“我認為是老翁在‘泣幽咽’,因為末句提到詩人第二天凌晨‘獨與老翁別’,這不就說明老翁在深夜里就已潛逃歸來了嗎?當他發現老婆子已被官兵‘捉’去時,頓時就泣不成聲了!這完全符合詩人當晚隱約‘如聞泣幽咽’的情境啊!”
很多同學都還舉著手,盼望的眼神眼巴巴地注視著我――渴望得到一個發表個人見解的機會。這時我捕捉到一個平時就喜歡標新立異、又不乏有獨到見解的小男生渴望的眼神。當我把贊許的目光投向他時,這位小男生自豪地從座位上蹦了起來,面帶微笑地述說著:
“你們的說法都不無道理。但,我還是以為很有可能是兒媳婦的‘泣幽咽’,文中不是有一句話――‘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嘛,‘無完裙’意思是衣不蔽體吧。那她當然不敢大聲地號啕大哭了,怕引來別人的注意――”
說到這里,他故意拖著那特有的逗人的腔調,抬眼瞄了瞄我,又迅速朝向同學做了個鬼臉,假裝難為情地壓低了聲音,“看到自己光著身子,多不好意思!”
“哈哈哈,哈……”班級里頓時就像炸開了鍋,肆意爽朗的笑聲中,夾雜著唏噓聲、嘆氣聲和質疑聲。
我知道,這些是學生們并無惡意、自然流露的心聲。我也知道,只要是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課堂上難免會有解讀時的“個性”差異與爭論時的“價值”取向!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造活動。此刻,忍俊不禁的我也在忘乎所以地享受著這場因學生自由爭論而智慧飛揚的價值對話。
“在剛才同學們的笑聲里,似乎并非完全是取笑吧?”我以一種低沉的口吻啟發著,“同學們能從‘出入無完裙’這句話里讀出除有‘衣不蔽體’的含義外,還能解讀出其中的隱喻內容嗎?”
班里學生都沉默了。但,很快就有學生舉手了。
“說明她家生活的貧窮!”
“也透露出他們一家人飽受戰亂之苦。”
“我似乎能看到當時那些兇橫殘暴的差吏的丑陋嘴臉。”
“我很同情文中的她!”是女生有點嘶啞的聲音,而且似乎帶著哽咽。我發現這是一位非常內向又沉默寡語的高個子女生,她那有所顧慮的眼神在我的鼓勵下終于拋卻了靦腆,勇敢地站起來說道,“同學們,剛才我們似乎不應該笑!如果對于這樣一位曾遭遇悲慘命運的人僅僅報之一笑的話,那我們是不是都有點麻木不仁了呢?”
篇6
【關鍵詞】景觀綠;質量控制;措施
一、施工組織與實施
( 1) 根據施工任務量、施工要求、預算項目的具體定額等組織施工技術力量、安排施工計劃。
(2) 熟悉圖紙、熟記規范、準備好施工機械、工具以及花草樹木、肥料等材料,做好施工的前期工作。
( 3) 按工程主管單位的要求、施工期限、合同規定、設計圖紙和園林規范組織具體施工。
二、具體施工及標準
2.1 綠化地平整、清理
種植地表應按預算定額規定在30cm 高差以內進行平整,同時清除礫石雜草雜物; 坡度可定為2.5%-3.0%之間以利排水。還應考慮將地面水最終集至市政管網或其它渠道排走。
2.2 綠地種植土質要求
(1) 土壤PH 值為55 ~ 7.5, 疏松,不含建筑和生活垃圾。種植土深要求:草地大于30 cm; 花灌木要求大于50cm;喬木則要求在種植土球周邊有大于80cm合格土層,若受現場地物條件限制, 可依實與質監單位商定。
(2) 種植層須與地下層連接,無水泥板、瀝青、石層等隔斷,以保持土壤毛細管,讓液體、氣體的上下貫通。在耕翻中,若發現土質不符合要求,必須換合格土。換土后應壓實,使密實度達80%以上,以免因沉降產生洼陷。
2.3 苗木規格指標
2 3 1 高 度
為苗木種植時自然或人工修剪后的高度,要求喬木盡量保留頂端生長點。并結合植物造景進行高低錯落搭配。路樹高差不大于50 cm,且枝下分枝高度高差小于50 cm。
2 3 2 胸 徑
為所種植喬木離地面1.3 m 處的平均直徑。
2 3 3 冠 幅
為種植時花樹木經常規處理后,相互垂直二個方向的平均樹冠直徑。在保證花樹木能移植成活和滿通運輸的前提下,應盡量保留花樹木原有冠幅,利于綠化盡快見效。棕櫚科植物等特形景觀樹應留自然生長狀態下之完整冠幅。按生長頂點以下留葉片數計量確定種植苗冠規格。
2.4 花草樹木質量
(1) 草坪覆蓋率達90%以上,純度98%以上,以成塊草皮( 31 cm @ 31 cm) 形式鋪植。
(2) 所有花草樹木必須健康、新鮮、無病蟲害、無缺乏礦物質癥狀, 生長旺盛而不老化, 樹皮無人為損傷或蟲眼。
(3) 所有苗木的冠型應生長茂盛,分枝均衡,整冠飽滿,能充分體現個體的自然景觀美。
(4) 嚴格按設計規格選苗,花灌木盡量選用容器苗,地苗盡量用假植苗,應保證移植根系完好,帶好土球,包裝結實牢靠。
2.6 花、樹木、苗木規格的確定
要求施工單位認真選苗,對苗木進行前期技術處理, 以保證苗木符合設計要求。
2.7 定點放線
未標明尺寸的種植,按圖比例依實放線定點。要求定點放線準確,符合設計要求。
2.8 挖 穴
按設計的土球規格,以園林建筑綠化工程預結算定額所定挖穴規格標準施工驗收。
2.9 種 植
(1) 種植時首先檢查各種植點的土質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有無足夠的基肥,基肥是否與泥土充分拌勻等。值得注意的是,種植時在底肥與土球底接觸間應鋪放一層約10 cm厚沒有拌肥的干凈種植土。
(2) 花樹木種植: 按園林綠化常規方法施工,要求基肥應與碎土充分拌勻;成列的喬木應成一直線,并按種植苗木的自然高依次排列;自然點種植的花草樹木應自然種植,高低錯落有致。種植花樹木的種植土應擊碎分層搗實,使根系與土充分接觸,最后用木棍插實起土圈、淋足定根水,扶固樹木。大喬木移植應注意新種植點樹木的東西南北朝向最好能與原苗木培植點的朝向相同,并講究大喬木移植的其它方法,以保證大苗移植成活率。
(3) 草坪設計種植的綠地地面土質必須符合要求,清凈雜物,平整至所需坡度,均勻撒施基肥,與土拌勻。然后將塊狀草皮連續鋪種,草塊間縫小于2 cm。鋪種之后澆足水,待半干后打實,使草與土壤充分接觸。隔天連續拍打3 次以上,使草地拍實、平整。
(4) 其它植物按常規種植方法種植, 要求種植后修整冠型,體現設計效果; 種植土深度應依所種品種確定挖深深度,并混入基肥種植。
(5) 特別強調一點是: 因大道等景觀工程可能分多個專業單位施工,在分段銜接處注意相互間的種植銜接,以使整個大道綠化連成一體,顧全大局,成就初期效果。
2.10 修剪整形
花草樹木種植前修剪主要是為方便運輸和減少水分損失等而進行的。種植后, 應考慮植物造景以及植物基本形態重新進行修剪造型,去掉陰枝、病殘枝等,并對剪口作處理。
使花草樹木種植后的初始冠型既能體現初期效果,以有利于將來形成優美冠形,達到設計目的和最終效果。
2.11 施工場地清理
種植施工完成后, 應立即清理施工現場四周的施工雜物, 維護施工中因不慎破壞的道路設施, 保證道路及施工現場整潔, 體現文明施工。
三、綠化養護
綠化養護期內,應及時更新復壯受損苗木,并能按設計意圖和按植物生態特性: 喜陽、喜陰、耐旱、耐濕等分別養護。
還要根據植物生長不同階段及時調整, 保持豐富的層次群落結構, 在養護期內負責清雜物、澆水保持土壤濕潤、追肥、修剪整形、抹不定芽、防風、防治病蟲害( 應選用無公害農藥) 、除雜草、排漬除澇等。
3.1 追 肥
主要追施氮肥和復合肥。草地追肥多為氮肥, 在養護一年內, 按面積計算約每月每平方米50 g( 分2~ 3 次) 尿素做追肥,可撒施或水施; 花木和喬木最好施用復合肥, 花木每月每平方米100 g( 分2~ 3 次) 左右, 灌木每株每月25 g 左右, 喬木每月每株150 g 左右。施工時的具體用量可由施工方案依實確定。
3.2 抹不定芽及保主枝
對路樹, 如為截干喬木, 成活后萌芽很不規則, 這應該在設計枝下高以下將全部不定芽抹掉, 在枝下高以上選3~ 5個生長健壯、長勢良好、有利于形成均勻冠幅的新芽保留, 將其余的抹掉。其余喬灌木依造景需要去新芽, 以利用形成優美樹型為準。
四、施工管理
施工順序: 地形處理埋設地下管網( 包綠化給水網)定點放線綠化施基肥綠化施工施工管養。
其他相關專業相應組織施工, 每道工序必須經施工管理單位統一標準驗收, 遂項過關, 依次施工。
五、綠化施工注意事項及施工圖與實不符處的施工處理
(1) 綠化施工要求施工單位在挖穴時注意地下管線走向, 遇地下異物時做到 一探、二試、三挖, 保證不挖壞地下管線和構筑物。遇有問題應及時向工程監理單位、設計單位及工程主管單位反映, 以使綠化施工符合現場實際。
(2) 種植高大喬木, 遇空中有高壓線時應及時反映。高壓線下必須有足夠的凈空安全高度, 一般不宜種植高大喬木。具體參照有關規范標準。
篇7
關鍵詞:金融經濟力;包容性城市化;均衡型城市化;城市化模式
Abstract:Inclusive and equilibrium urbanization are the new modes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ns in China’s deeply urbanization processing. As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y, financial economic power is the power to coordinate all kinds of new urbanization modes to express combination benefit:it committed to equilibrium type of urbanization to highlight its efficiency attribute,appealed to inclusive mode to reflect its fair attribute,merged inclusive and equilibrium and took into account efficiency and fair. By discussing financial economic power,inclusive and equilibrium urbanization,to explore new perspective of using modern finances to solve urbanization issues.
Key Words:financial economic power,inclusive urbanization,equilibrium type 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mode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2)10-0019-07
一、引言
隨著經濟、金融在宏觀、中觀、微觀層次日新月異的發展,二者互動關系日益凸顯且不斷強化與動態擬合,并逐步呈現出隨場域差別而時空演變、發展的格局。在國家層面,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映射出宏觀金融與貨幣金融政策發揮效力的身影;在區域層面,由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組成的發育程度不同的金融體系正優化或阻滯各地理及行政單元的資源配置;具體到城市,作為“市經濟”要素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市場正通過支援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來振興“城經濟”,這是推進城市化經濟運行的動力因素。除場域層次外,金融還從時間、體制等維度作用于國民經濟巨系統、區域經濟和城市經濟子系統,其作用力在金融體系發育形成金融產業集群、中介以及完備市場的過程中,呈現出金融集聚力、中介力、輻射力等空間形態并通過發揮其正、負內部或外部效應以推動或阻礙處于各運行階段的城市經濟運行。誠然,金融與經濟關系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棟,它們主要基于虛實經濟、經濟學對金融問題的發現、金融發展理論、區域金融、金融地理以及空間金融等理論視角,爭論于金融與經濟究竟是需求拉動還是供給推動亦或交互作用關系,通過研究金融運行階段、功能以及空間形態等對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具體影響,深入詮釋這種作用的大小和正負方向。毋庸置疑,上述成果從不同視野探討了金融與經濟運行的關系,涉及面之廣、具體問題之多、研究方法之復雜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二者關系的復雜性。但縱觀始終,金融對經濟任意一種形式的作用方向與強度都能夠概括地用具備大小和方向的金融經濟力來詮釋,它是對以往研究的高度抽象與概括、深入與細化。相似的,在城市化領域中用金融經濟力能夠描述金融對城市化的作用,其間接成果主要涉及金融支持與城市化發展、城市化的投融資困境與投融資體制,而尚未出現直接論及因城市化轉型而產生的激勵城市化選擇新模式、調和并促成新模式實現的金融經濟力的文獻,這不僅為論文提供間接借鑒,更提出其研究方向與現實要求。
二、金融經濟力:概念及形態
(一)金融經濟力的概念及其內涵、外延
金融經濟力是一個嶄新的概念,現鑒于研究范圍而作出如下定義:金融經濟力泛指能夠作用于并能夠使經濟蛋糕增大的、有效率的成長性金融活動對經濟運行所產生的正向作用。觀其內涵,金融經濟力為虛擬性金融對經濟運行有效的正向的作用。解其外延,首先依不同評價標準劃分的有效率和無效率兩種類型的金融活動分別作用于經濟會產生不同效果。其次金融活動是金融經濟力的主體,其外延包括金融要素、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發展水平、金融企業或產業的空間形態與布局。經濟運行是受體,在不同劃分標準下不僅包括本地與異地經濟、國民經濟、城市化經濟、區域經濟,還包括城市化、城市系統、社會體系等。再次,在效率層次上金融經濟力是有效推動經濟運行的金融活動。在空間維度上,有效的金融活動既能夠對本地經濟增長發揮乘數效應與輻射效應,也能夠隨虛擬經濟的靈活流動而向區外擴散與輻射,這種區外輻射將產生溢出效應。因此,金融經濟力具有體制和效應兩種作用形式,前者囊括市場和政府作用渠道而后者則包含內部性和外部性。進一步的,金融經濟力因起效領域和協調對象不同而兼具效率屬性和公平屬性。這一概念外延固然廣闊,但論文研究范圍卻是金融對城市化及城市化經濟運行的正向作用,即有益于協調城市與城市化關系、促進二者可持續發展、調和包容性和均衡型城市化新模式的金融經濟力。
(二)金融經濟力的形態
1. 金融運行曲線。如果說金融經濟力的主體是具有正向效應的有效率的金融活動,那么要真正理解這一概念就必須厘清哪些金融活動有效率、哪些無效率,然而金融虛擬性為這一判別過程籠罩了神秘的面紗。誠然從現實角度識別相比于從理論視角劃分更加困難,但從理論上認知即便過于理論化也能夠貢獻于現實研究,故而借助于發展經濟學對經濟運行過程的理性描述,將(廣義)金融由產生到強大的過程分為金融增長(量性)、發展(質性)、成長、包容性成長四個階段,依照各運行階段金融活動質性發展比例多寡將有效率的金融活動在理論上劃分出來。具體來講,金融在每個運行階段都體現出質性發展與量性增長不同比例的組合:在從無到有的量性增長階段,金融活動大規模擴張,由金融增長速度帶來的邊際收益大于質量提高帶來的邊際收益,質性發展需要建立在量性增長基礎上;在質性發展階段,源于上一階段對社會資源的快速虹吸引致資源剛性瓶頸凸顯,在不影響其他領域發展的條件下無力繼續支撐金融量性增長,故增長比例縮減、速度放緩,應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確保質性發展;成長階段的金融“量”在完善的金融結構與功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環境中迅速擴張,這種擴張相比于上一階段粗放型增長更突出集約性,金融活動在規模和質量上均有所突破;在包容性成長階段,質與量按照協調的比例協同發展。在金融市場進一步完善的同時,包容性普惠型金融服務和機構的誕生調節了金融運行中的非包容因素。如果說非包容金融是一種不公平的金融運行模式,那么包容性成長型金融突破這一瓶頸的過程也是“金融力”在初次調節重效率的基礎上,通過再次調節實現公平的過程。由此可見,金融結構優化、市場完善的質性發展是金融效率提高的重要條件與表現。因此一般來講,金融運行在量性增長階段、質性發展階段、質與量協調成長階段和包容性成長階段的效率依次提高。
如圖1:縱軸G表示金融增長,是金融量性成長的方向。橫軸D表示金融發展,是金融質性成長的方向。具體來講,A為坐標直角平分線上的點。以A為界,在曲線1上的點向曲線6運動形成軌跡的縱坐標高于橫坐標,反映金融量性增長快于質性增長。連接原點與A點所呈現的斜率較大的凸弧,揭示了金融運行過程的量性增長階段。金融在量性增長階段的量性成長快于質性成長,金融活動、要素、市場及資源規模迅速擴張但結構簡單或發展緩慢。這一增長如果超過金融體系所能吸納范疇(假設為曲線6),就會激發對以金融結構調整為表征的質性金融運行需求,因為建立在非質性成長基礎上的量性增長將導致資源配置失調。金融向高水平推進,表現為曲線2的下半弧較曲線1的下半弧向更高水平發展,在曲線4上用AB弧表示質性成長快于量性成長的金融發展階段。隨著金融結構與金融量進一步匹配、協調,金融成長體現為建立在更高發展水平上的量的積累與擴張(表現為曲線3),在曲線4上以弧BC表示。可見,BC階段即金融成長階段的量性增長較質性發展階段的量性增長速度更快。在曲線3的下半弧,質性成長與發展將引發新一輪的量性需求,金融資源、金融工具、制度、市場、組織等有待于擴容。假設曲線5是一條臨界線,曲線4上C點以右的半弧為質與量高速成長階段,稱為金融包容性成長階段。可見,曲線4刻畫了包含四個階段的金融運動軌跡,而曲線1、2、3則描述金融在各運行階段的質性、量替成長形態即金融運行軌跡的本質。
2. 金融經濟力曲線。金融的社會根植性決定其不可能脫離受體而獨立運行,當金融作用于且受制于經濟而產生金融作用力時,它的效率以及這種作用力能否被稱為金融經濟力將被重新考慮與定位。經濟與金融既獨立按照各自的軌跡運動又因一方需求而結合發展,在經濟第一性條件下金融不斷滿足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過程也是其自身由增長經歷發展最終至包容性成長的過程。金融運行的過程根植于何種經濟環境之中呢?或者說金融經濟力的形成機理如何呢?首先,經濟運行描述以產值為表征的實物要素創造過程,而金融則更多表現為無實物依托的未經物質創造過程的虛擬性突發成長。如果這種成長與經濟運行保持適度的協調性,即在經濟能夠承受的范圍內進行,則能夠發揮金融正向作用成為金融經濟力;倘若超出或滯后以致超越一定限度,就會激發經濟泡沫造成資源浪費。這說明經濟在為金融運行提供基礎的同時也為其設置準繩以自主規避金融風險。其次,經濟發展包括兩重含義,一是經濟領域的發展導致其他領域成長的結構變化,二是真實收入的增加擴散到所有經濟領域的體制變化。從經濟發展導致金融成長相融合的角度來講,金融成長是經濟發展結構變化的表現與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發展藏富于民的背景下,財產性收入增加引致的金融成長反映收入分配機制,是經濟發展體制變化的內容之一。再次,經濟發展從各方面演繹了金融時空演變的背景,只有把金融放在一個分成部分與階段而不是整塊不分階段的經濟環境中研究(包括各層次經濟構成、不同場域),才能充分體現“分立”這一貨幣金融理論的本質,從而將金融經濟力剖析得更加透徹。
假設圖2描述的是金融作用于城市化經濟運行形成的金融經濟力曲線。縱軸G表示金融與經濟量性成長的方向,橫軸D表示金融與經濟質性成長的方向。從同一頂點出發的三條斜線是發展程度不同的經濟運行約束線,從左到右依次為城市化經濟量性增長、質性發展和包容性均衡運行三階段,分別與三條金融線切于A、B、C三點。倘若金融與城市化經濟量性增長的時期大致相同,在經濟與金融總量的供求基本相等時就會出現切點A這一均衡點,在除此之外的初期曲線1上的其他點中:代表金融量性增長快于經濟量性增長的點(曲線1上半弧),揭示了由于非包容性制度、準入限制使資金或資源游離于城市化經濟運行之外的城市化非包容現象;代表金融質性成長快于經濟量性增長的點(曲線1下半弧),則呈現為金融深化進而對經濟提出結構重組、產業升級、對城市提出擴張規模等需求。這種現象多發生于發達國家。如果沒有金融深化帶動經濟質性發展這一過程,金融與城市化的發展將在這一階段停滯。反之,當其發展到與金融水平相當的B點時將再次出現均衡。倘若達到非B點之外曲線2上的其他點,則將重復上述過程;最后,在C點同時實現金融與城市化經濟的包容性發展,金融經濟力引導并支持城市化突破非包容瓶頸。如果金融運動軌跡在經濟運行任一階段超過曲線5或6即經濟所能承載、制衡與充分享用金融的量性增長與質性發展的界限,都將出現金融過度深化,從而完全脫離實體經濟、并最終產生泡沫經濟的隱患。不同的是前者由量性激增引起,而后者由質性演變而生。這里的曲線4反應了金融作用于城市化經濟由非均衡態到均衡態再到更高水平的非均衡態、均衡態的過程,稱為金融經濟力曲線,它既是狹義上驅動城市化經濟實現均衡、高效運行的新動力,也是廣義上描述金融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運動軌跡。
三、金融經濟力作用于均衡型城市化模式:側重效率
前文述及金融經濟力作用并受制于城市化經濟運行,驅動城市化經濟突破原有低效率運行階段向效率更高的成長階段演進。在理論上,城市化經濟運行由非均衡到均衡的運行軌跡由金融經濟力牽動得以實現,而城市化經濟運行均衡態是城市化均衡的具體體現,可以說金融經濟力推進城市化模式由非均衡向均衡實時轉換,這也體現出金融經濟力具有提高城市化模式效率的功能,反映其效率屬性。
(一)金融經濟力對城均衡的影響
城均衡是實現城市化均衡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城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內核所在。了解城均衡的形成機理,有助于深刻理解城均衡型城市化模式。
1. 城均衡的形成機理。在經濟學上“城”是負載有水源、交通、建筑、通訊、能源供給、廢物處理、公共服務等基本功能的非農業生產用及其非農人口生活用的資本化了的特殊土地。城均衡態是城的供給與需求相協調的狀態,城的非均衡態則是二者不相協調的狀態。了解城的供給和需求首先要從經濟學而不是社會學視角考查:“城”的經濟運行的基本內容包括城市土地經濟的運行活動和市政經濟的運行活動。其中,城市土地經濟以城市地租為主要內容,城市土地的絕對、級差和壟斷地租是指自然、經濟和社會稟賦各不相同的城市土地隨區位變化而呈現出類型和多寡各異的土地價格,它隨城市利益主體對不同區位和類型城市土地利用的競爭性程度來影響城的經濟運行效率。市政經濟活動是由城市政府承擔的、以滿足城市居民生產和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按照經濟學對需求和供給的定義,城需求是指企業或居民在某一特定時期,在每一個城市地租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城市土地數量,購買力來自于收入。城供給是城市不同利益主體對城市土地及其負載物的供給,供給土地的貨幣價值用地租衡量,在不同地租水平上相同收入的購買力不同。可見地租是影響城供求狀態的重要變量,是土地市場上調節各種需求欲望,使之與需求相匹配的核心要素。此外,城市地租也被看成是利息的特殊形態。在非農產業具有較高有機構成的城市,利息是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資本化了的城市土地所有者出讓使用權所獲得的流動性貨幣報酬。深層次理解城供求形成機理,有益于深刻探析城均衡結構。理解城需求形成機理的重點在于厘清生產性、生活性和投機性需求。其中,生產性需求是城市地租和城市產出的增函數,生活性需求是城市人均收入和城市地租的增函數,投機性需求是城市地租的減函數。
2. 金融經濟力對城均衡的作用機理。城市土地是資產化了的土地,核心定價變量是利率。利率是城的經濟運行與金融的結合點,也是金融經濟力對于城均衡的調節點。城供求與金融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關系:首先,房地產市場既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的投機性需求的重要領域。投機需求激增、價格虛高引發的房地產泡沫本質上是金融資產價格超出價值而形成的金融泡沫的一種。其次,通常城市居民收入多用于消費、儲蓄和投資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場發達的條件下,投資渠道便利一方面將引發投資熱潮、提高個人的投機性需求,另一方面將降低貸款利率、拓寬融資渠道、提高企業的生產性需求。再次,加大金融支持尤其是拓寬金融服務覆蓋面,不僅有利于改善市政服務供給,還有助于順暢城市土地流轉市場、理順城市土地的供求。金融通過上述機制影響城供求結構,因此城的均衡分析理應加入與城的供給和需求都緊密相聯的金融經濟力。
如圖3,R軸表示城市地租,U軸表示城市土地量,Us表示城市土地供給,Ud表示城市土地需求。在短期內,城市土地供給具有剛性,城均衡僅表現為城市地租絕對上升,這里的城市地租主要是區位型城市級差地租。在長期內,土地供給量隨城市化進程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而增加,Us曲線右移至Us1。在更長的時期內,金融經濟力帶動城市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和城市規模擴張產生巨大的資金需求,而城市規模擴張又產生新一輪城市土地生產和生活需求,需求曲線由Ud1移動到Ud*。倘若該城市為大城市,城市發展水平已經很高且資源、服務承載漸滿,無法提供與需求量相當的城市土地與公共服務,致使城供給曲線由只能由Us1移至Us*而不是更遠,金融經濟力引導“城”在更高的地租水平上實現均衡。這時城市地租上漲至白熱化程度,高地租型城均衡模式實現。金融經濟力具有推進城市化經濟質性成長的能力,居高不下的城市地租縮減了城市發展空間,伴隨金融包容性成長、市場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制度進一步完善,金融參與經濟運行轉移了各方主體對城市土地白熱化的壟斷競爭性投資取向,使土地得以與同樣以利率定價的金融資產競爭發展,導致新一輪供求作用下城市土地的需求降低,城供給空間相對增大。如中圖,當城供給空間增幅大于城需求空間增幅時,城市發展空間擴容,可持續發展有望實現,此時出現略低地租水平的城均衡。高地租水平和低地租水平城均衡模式都是金融經濟力調節的對象。由于金融經濟力獨立運行以及與經濟結合運行都存在由量性增長到包容性成長的效率提高過程,這一效率提高過程也是實現高效城均衡模式的調節過程。因此,倘若高地租與低地租型城均衡是在金融經濟力量性增長階段或者說其自身效率尚低的階段產生,那么這兩種水平的城均衡都是不穩定、不可持續的,城均衡也就未必有效率,圖3右圖中U才是穩定的高效率城均衡軌跡,它是城均衡的理想模式和長期運行趨向。隨金融經濟力效率提高而調節的不可持續的高地租型城均衡U1和低地租型城均衡U2必將向其收斂,因此金融經濟力是實現可持續型城均衡模式的內驅力。
(二)金融經濟力對市均衡的影響
“市”是由經濟流量和方向、經濟主體行為和交易結構以及相應的經濟制度、組織和經濟政策所表現的、反映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的、處于一定空間方位的買賣場所或市場交易中心。市的經濟運行由三方面基本內容組成:涵蓋國民財產和資源的國民財富再生產與再配置、國民收入運動、社會資金循環周轉的經濟流量方面;城市各利益主體的行為方面,包括生產者的生產與投資行為,消費者的儲蓄、消費與個人投資行為,城市政府的消費、投資與轉移支付行為;囊括以農產品為主的消費品市場、服務市場、以金融市場為主的要素市場、房地產市場以及產權交易市場等城市市場的結構方面。市的經濟運行的均衡點即為市均衡,也就是說市均衡是對市的供求相等時市的經濟運行所表現出來的均衡狀態。其中,市需求是指對城市“非城”產出具有需求欲望并能夠對其支付的貨幣量,包括消費者、生產者和政府對城市產品的消費、投資;市供給則指在城市市場上打算售出的非“城”的商品價格量,包括中間投入品的轉化價值和要素投入的增加價值兩部分內容,以利潤、儲蓄、收入等貨幣形式表示。當市供求相等時出現市均衡,能夠實現市均衡的城市化模式稱為市均衡模式,按效率不同細分為可持續的市均衡模式與不可持續的市均衡模式。金融經濟力參與市的經濟運行,改變市均衡結構。
金融經濟力對短期市均衡的影響機制按照其作用形式中的效應形式分為內部和外部機制,不同作用類型產生于城市不同的開放程度。在內部機制方面,假設城市是封閉的,市均衡軌跡取決于初始狀態下的市供求和金融經濟力作用于城市內部所引致的市供求曲線的移動。如圖4,縱軸I、S分別表示投資與市需求、儲蓄與市供給,橫軸表示貨幣形態的市產品。在城市化快速成長初期,較低的利率水映在金融市場上就是金融資產價格較高,反映在信貸市場上就是企業貸款利率較低。隨著城市化優勢的發揮,市的需求激增表現為左圖中需求曲線由上一階段的I2平移至I*。與此同時,較低利率帶來較低的儲蓄水平,投資市場中投資主體高預期的待價而沽行為導致利潤積累不多,因此主要由儲蓄和利潤構成的市供給由初始水平S1經S2增至S*,市供給增幅小于市需求增幅,這一時期在金融經濟力內部作用機制下形成的市均衡軌跡為C1。當金融處于包容性成長階段、在金融集聚形成正向輻射力時,借助于城市間金融市場整合使得儲蓄投資轉化更為順暢,市場區域內城市之間相互影響產生市需求空間大于市供給空間的市均衡類型C1。伴隨金融經濟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和外來人口移入,下一時期市供給增長空間大于需求增長空間從而實現C2型市均衡軌跡(如中圖)。金融經濟力隨發育程度不同對城市化進程作用的大小也不同,調節C1、C2向可持續型市均衡軌跡C收斂(如右圖),可完成短期市均衡模式由不可持續向可持續的轉化,可見金融經濟力也是實現可持續型市均衡模式的內驅力。
(三)金融經濟力對城市化均衡的影響
城與市同時均衡才是實現城市化均衡并且達到城市化經濟運行的均衡點,形成城市化均衡模式。城市化均衡模式是最穩定的可持續型城市化運行模式,金融經濟力驅動不可持續型城均衡和市均衡向可持續型城與市均衡收斂,最終達到城市化均衡態。在城市化均衡點上,表示城供求的變量如城市土地供求、城市地租價格、市政服務供求以及衡量市供求的變量如投資、儲蓄均實現均衡,即各方利益主體對城與市的供給和需求行為均達到制衡而無改變意愿的狀態。城市化均衡的實現意味著以此為內核的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形成,它是指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化速度始終保持在邊際聚集效益等于邊際聚集成本的動態均衡點上。金融經濟力是推進城市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協調并修正不可持續的市均衡模式、城均衡模式以達成可持續的高效、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內驅力。
四、金融經濟力作用于包容性城市化模式:兼顧公平
金融經濟力作用于城均衡與市均衡,協調二者同時均衡達成城市化均衡態,體現了金融經濟力屬性的效率層次。然而均衡型城市化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行為均衡而非數量均衡,這就存在金融經濟力調節不到的城市化領域與社會問題。
(一)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政策盲點
高效的均衡型城市化模式固然是我國未來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現階段城市化進程中由“非包容”引發的城市化矛盾卻是政策無法觸及的盲點。這些城市化矛盾包括:農業生產中存在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如城市基礎部門雖然緊缺低水平勞動者卻排斥農民工進城的“市民行為”之間的矛盾、低效率城市國有成分經濟部門融資順暢與高效率非國有成分部門缺乏融資平臺之間的矛盾等等。上述矛盾阻礙了城市化可持續進程,推進城市化亟待訴求于包容思想。
(二)包容性城市化與均衡型城市化——互為補充
踐行包容思想的包容性城市化模式是人口、環境資源、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高度協調的城市化。均衡型城市化訴求于包容思想,與包容性城市化在對立中尋統一。例如,城市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供給滿足戶籍居民需要而未覆蓋外來弱勢群體,就是非包容性城均衡狀態,因此包容思想是實現質性城市化一般均衡的重要條件。在非均衡向均衡型城市化轉型的進程中,存在諸多非包容現象與對包容性的需求,同樣在實現包容性城市化的過程中存在諸多非均衡因素與對均衡高效發展的訴求。可見,均衡也是實現質性包容發展的必要條件。融合均衡與包容城市化模式的優點、擬合二者作用領域需要訴求于金融經濟力這一與兩種模式都相關的作用機制。
(三)金融與包容性城市化契合點——非均衡金融
金融運行非均衡狀態是金融成長過程中的特有階段,非均衡金融是指金融市場、金融制度與政策供求不相等,或金融資源分布不平衡等所有非均衡發展的多元系統組合體。從包容的角度來講,非均衡金融未必是高效率的金融類型,它作用于城市化經濟產生的作用力,它是非包容性城市化在非平等金融服務享用權利方面的體現,是包容性城市化模式對現代城市金融大力修正的領域。包容性城市化模式是非均衡金融實現包容發展的必然選擇,金融經濟力也是實現包容性城市化的驅動力。
(四)包容性成長型金融經濟力——兩模式的協調機制
從金融運行效率角度而言包容成長型金融運行效率最高,附加城市化經濟運行條件后的包容性成長型金融經濟力是最有效率的金融經濟力。實踐證明,均衡型城市化模式效益的發揮需融入包容思想,但二者無法簡單統一。金融由非包容到包容的轉變是驅動包容性城市化實現的關鍵動力,那么包容性成長型金融經濟力能否協調兩種城市化模式以最大化政策組合收益呢?理論上按照起效領域及效果,金融經濟力的屬性分為效率屬性和公平屬性:推動城市化均衡注重效率所實現的包容性均衡就是兼顧公平,金融經濟力在反映自身屬性的同時協調了包容性與均衡型城市化模式,是實現二者高效組合的策動力。在金融經濟力作用下,傳統城市化模式轉變為具有包容性和均衡型內核的城市化新模式,城市化曲線也因外來金融沖擊而變得更加富有彈性、效率和公平特質。
如圖5,S代表傳統城市化路線,S*代表加入新內核的城市化曲線,橫軸表示時間和城市化發展質量,縱軸表示城市化率和城市化數量,城市化轉型始于初期對質性城市化的渴求階段。向兩軸做垂線可知:在傳統路線下,初期城市化的質與量成長均不明顯,中期數量增長嚴重偏離于質量發展,后期數量減緩、質量稍微提高,實現城市化量質轉換耗時較長;新型城市化模式下,雖然中期城市化增長速度慢于傳統模式,但是質性成長比例卻更高,為后期質與量協調發展、進而為城市高效發展提供較大空間,實現高質量城市化用時較短,包容與均衡模式的組合政策收益得以實現。
總之,與其說金融經濟力是實現包容性與均衡型城市化的驅動力,倒不如說金融經濟力是超越簡單“力”的概念的一種金融作用于城市的高復合抽象機制。包容性與均衡型城市化是我國實現深度城市化的新模式。因此注重在相應城市化經濟運行階段,適時發揮城市金融經濟力的調節效應是實現我國城市化高效、可持續運行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Wang E C. 2000.A dynamic two sector model for analyzing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growth[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9:223.
[2]彭衛民,任嘯.虛擬經濟在我國的發展及影響[J].經濟體制改革,2002,(1).
[3]李曉西,楊琳.虛擬經濟、泡沫經濟與實體經濟[J].財貿經濟,2000,(6).
[4]周瑩瑩,劉傳哲.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國內外研究進展與展望[J].金融發展研究,2011,(4).
[5]王廣謙.現代經濟發展中的金融因素及金融貢獻度[J].經濟研究,1996,(5).
[6]李漢東.一個金融和經濟增長的兩部門計量模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6).
[7] 熊鵬,王飛.中國金融深化對經濟增長內生傳導渠道研究——基于內生增長理論的實證比較[J].金融研究,2008,(2).
篇8
一、強化龍頭企業與科技的結合
科學技術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第一生產力。龍頭企業應依靠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的科技產業,并著力使之融為一體。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作為創造和傳播知識的殿堂,與產業相結合,可以為企業提供知識資源和人才資源。與企業聯合、從事研究開發工作也是世界一流科研教育機構的重要業務內容之一。
經過10多年的科技、教育體制改革,研究院所、高等學校走過從80年代的為企業提供服務、提供技術而適當得到回報開始,繼而從事產品經營,到最后開發自己的產品、直接創辦科技產業的歷程。這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大創舉,尤其是目前的一些知識密集、高技術產業已引導行業進步的潮流。農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雖無方正、聯想這樣的大企業、高技術企業,但依然也有眾多的科技產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的產業之所以得以存在和發展,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技術上有優勢,掩蓋了市場能力的不足;二是產品具有高知識含量,競爭對象相對較少;三是長期的知識積累和人才積累,實際也是國家科研投資的后續效應。但長期下去,就會出現很多問題。一是資金投入不足,難以形成規模生產;二是不能真正形成產業化。于是就會出現既不象企業,又不象研究機構的局面。因此,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的科技產業應面向龍頭企業,并著力使之融為一體。
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要以農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作為技術依托,努力建成集農業科技生產經營于一體、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營銷靈活的現代農業科技企業;依靠科技進步,高起點、高水平地發展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依靠科技力量,內延外引開發新產品,提高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實力;依靠科學管理和科技素質的提高,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二、強化產業化生產與市場的結合
產業化生產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生產商品率高、附加值高的農產品為重點。以市場為導向就是生產必須面向市場,進入市場,因此一方面要深改革,打破條塊分割、部門分割,建立平等競爭的多元流通主體,加強對農民和農民聯合體(專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培育和扶植。另一方面要建立與生產布局相適應的初級農產品市場網絡,并通過初級網絡的開拓連接國內外市場。再一方面就是要加強市場預測,逐步建立市場信息網絡,指導農民有序生產。
三、強化社會化服務與信息的結合
全方位系列化、綜合化服務體系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保證。農業產業化使農業由原來傳統的單純的生產擴展到加工、銷售、貿易等領域,交叉增加,綜合性強,要求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以保證農業產業化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實踐來看,比較有效的社會化服務方式是強化市場信息服務和信息咨詢服務,為農民提供市場變化信息,幫助農民掌握市場、了解市場,提高農民駕馭市場的能力,減小市場波動對農戶的影響,保護農業生產和農民利益。其次,要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信息紐帶作用,總結農村專業協會等成功經驗,調整充實、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把信息社會化服務納入農業產業化體系。
四、強化產業結構與創新的結合
知識經濟條件下,高技術產業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成為產業結構的主體。農業產業化也應適應這一變化。從農業經濟整體看,要優化鄉鎮企業與農業的結合。要改變目前鄉鎮企業與農業脫節的狀況,加大農業關聯產業群的培育和建設,加強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的連續,為提高農業產品競爭力及附加值而服務。這也是改變鄉鎮企業低水平重復、產品積壓、效益低下的有效出路之一。農業內部在保證完成糧食生產任務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多樣、優質的非糧食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生產,從中選擇和培育有資源優勢、規模基礎和市場前景的主導產業,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五、強化產業化經營與人才的結合版權所有
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企業、供銷社和基地作為龍頭,通過“公司+農戶”、“基地+農戶”的聯合,形成貿工一體化,進而發展為貿工農、經科教一體化的產業鏈,逐步形成農業企業群。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上,發展現代化的農業綜合經營,使農業技術經濟合作的經營部門、產品、生產環節互補,使產業間、主體間互促互利,形成新的農業產業鏈。
然而,在農業產業化中,龍頭企業最缺乏的是技術和專業人才,科技企業中最缺乏的是市場開拓和管理人才,二者的結合使得農業產業化在人才的培訓上必須要有大的突破。通過在職教育和崗位培訓,培養一批有深厚知識基礎和掌握農業先進技術的科學家、跨世紀農業科技研究人員以及一大批精通業務的科研推廣、開發的專業技術人才;同時還要培養善于宏觀決策的政府科技領導干部及有遠見、善管理、懂經營的專業管理人員;此外,要著重抓好農村普及九年制的義務教育,建立健全農村技術培訓體系,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教育,為切實推進農業產業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強化產業化建設與開放的結合
實施外向牽動是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的有效途徑,也是知識經濟條件下經濟一體化的要求。通過擴大對外開放,一方面可以引進資金,引進技術,引進人才,為龍頭企業的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注入生機和活力;另一方面還能發展外向型經濟,推廣農副產品的交換空間,參與國內國際大循環,增加出口創匯。
篇9
關鍵詞:模塊化模塊化組織
Abstract:Along with the modular method in the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utilization,the enterprise organized the form also to appear the modular organization to favor.The modular organizations appearance,has its technology,the economical background.The production globalization,the knowledge took between the important element of production display more and more vital role as well as the enterprise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cooperation establishment is the economical background which the modular organization forms.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auses the enterprise pattern and the commercial pattern has the fundamental change;Has custommade the manufacturing way the use to cause the enterprise massively to produce has the flexibility characteristic,also requests the enterprise the production during guarantee standardization,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ersonalization;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se and the risk increase request enterprise has the technical conformity ability,above also urges the modular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technical stratification plane factor the appearance.
Keywords:Modular Modulation organization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和計算機制造技術的發展,模塊化的方法和理念被引入到企業的生產和管理中,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革命性力量。模塊化戰略從本質上改變了現有的產業組織結構,重塑了社會經濟的微觀基礎。當今產業已經進入模塊化設計、模塊化生產、模塊化消費的模塊化大發展時期(Baldwin & Clark,1997)。隨著產品設計的模塊化和生產過程的模塊化,企業組織形式也出現了模塊化傾向,產生了模塊化組織(Sanchez & Mahoney,1996)。以大量中小企業組成的專業化生產網絡為代表的模塊化組織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崛起,以創新作為持續發展的動力,對創造和維持企業與地區的競爭優勢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那些從屬于大企業的制造體系的零部件生產企業,通過深化生產加工和推行標準化生產,實現了模塊化的生產制造和網絡化生產。同時,一些原來的整合企業,也將自制的零部組件標準化,接受其他企業的訂貨、參與其他產品制造網絡。
1.模塊化組織的內涵
Sanchez & Mahoney(1996)認為,模塊化組織是實現模塊化產品生產過程的松散耦合的組織形式。一旦組織模塊化后,原來的科層組織就很可能被松散耦合的組織角色取代,經過對組織各種要素柔性的重整,這種松散耦合的組織形態就成為一種新變種,即模塊化組織(Schilling & Steensma,2001)。Daft & Lewin(1993)認為,模塊化組織是“通過內部相互聯系的協調和自組織的過程,以達到滿足組織柔性和學習曲線效應的一種新型的組織范式”。
在模塊化組織中,生產不再僅僅由一個企業來獨立完成,而是由網絡組織中的成員企業跨越各自邊界來共同完成一項生產職能。這種松散的組織形式允許組織中的各個組成部分(成員企業)根據需要彈性地組合成各種結構形式,就如一個模塊化的產品系統允許其子系統(產品部件)按照一定的規則集成各種形式的產品結構一樣。模塊化組織拆分成各個組成單元(或成員企業)或將各個組成單元集合成一個共同組織的行為稱之為“企業組織的模塊化”(Sanchez & Mahoney,1996)。
模塊化組織由模塊整合企業(Modular Integrated Enterprise)和子模塊制造商(Modular Manufacturer)構成。前者是指制造可以模塊化的復雜性產品的企業,它具有制定模塊化設計規則的能力,通過對不同供應商的產品模塊進行集成來制造最終復雜性產品。后者是指制造模塊的企業,它具有獨特的核心能力、良好的協同能力,致力于研發或生產某類模塊化單元,并處于相關產業鏈中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因此,模塊化組織內部就是各個高度自律性的分部,就相當于一個個“內部市場”,在不違反界面規則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創新,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完全依附于總部的科層單位(李海艦、聶輝華,2004)。模塊化組織通過突破企業的組織和空間的有形邊界來延伸組織的無形邊界,通過充分利用外部資源來減少單一企業的投資風險,保證和加速實現整體的市場目標,使組織成為高度柔性的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體系。
模塊化組織以復雜性產品的模塊化分解為前提,以設計規則為整合紐帶,以成員企業的核心能力為依托,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成員組成的一種“市場機遇驅動型”或者“產品分工驅動型”的互惠互利的合作組織。它優化了各種生產要素,以最小的投資對環境的變化做出快速協同反應。
模塊化組織是具有動態協同演化特征的復雜系統。模塊化組織由不同的子模塊構成,每一個子模塊均是一個活性結點,活性結點具有自主決策權,對于流經結點的任何信息都具有加工處理能力。子模塊是系統中具有某種智能的組成部分。作為動詞理解的組織,本身就具有事物朝向空間、時間或功能上有序結構的演化過程。作為復雜系統的模塊化組織,因其復雜性隨著組成要素可能發生變化,所以系統的邊界也要發生變化。因此,模塊化組織可以看作是一個動態演化系統,它的有序性是動態的。但這種演化不是盲目的,有一定的路徑選擇,是一種協同演化的過程。
2.模塊化組織產生的經濟背景
經濟環境的變化對模塊化組織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中比較突出的有這樣幾個方面: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網絡經濟的發展、消費市場的變化等。
2.1全球經濟呈現整體性網絡狀格局。冷戰結束后,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關系演變成經濟和科技實力的競賽,而以經濟、科技為核心內容的國與國之間的較量成為世界事務的主題。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表現出新的特點:一方面,分工更加細密,從產品專業化到零部件專業化,再到工藝流程的專業化;另一方面,分工的范圍和領域更加廣泛,各個生產工序已經擴展到幾個、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分工發展越來越深入,國與國之間生產和流通相互依賴與協作的關系就越發密切。盡管各國(地區)之間的經濟獨立性和差別依然存在,但是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通過商品、勞務、技術、資金等方面的聯系,再加上跨國公司在此過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世界經濟已經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全球化的經濟格局正在逐漸形成,企業經營的環境不再是地區性的、單一性的,而是全球性的。由于企業自愿全球化、不斷演化的新市場、全球運輸成本的下降、通訊及信息技術的發展等因素,促使經濟全球化導致市場競爭的全球化。企業自愿全球化表現為,企業在利潤最大化目標的驅動下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原材料、零部件和人力資源;不斷演化的新市場表現為,企業通過將在本國已達到生產周期的成熟階段,其銷售增長率減緩的產品開拓到國外市場,從而增加企業的利潤;全球運輸成本的下降表現為,一方面運輸技術的發展降低了單位重量或體積的運輸成本;另一方面,電子產品的重量價格比或體積價格比不斷下降,其運輸成本在產品價格中的比例相應減少,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距離顯得不再重要;通訊技術的發展也成為市場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因素。在這樣的外界環境下,由于不可控的因素的增加,單個企業在制定戰略時變得力不從心,因此許多企業采用結盟的形式,共同面對環境的挑戰。
2.2知識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統計表明,20世紀60年代以前,在影響生產力發展的因素中,有形資產的投入占60%以上,到70~80年代,比重下降到40%以下,而知識的作用占到60%以上(吳光宗,1991)。據聯合國經合組織統計,20世紀90年代,該組織成員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在制造業中的份額翻了一番,達20%至25%。知識密集型服務部門,如教育、通信、信息等行業的發展更為迅速。經合組織主要成員國GDP的50%以上是以知識為基礎的(高讓新,1997)。專家估計,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從20世紀初的5%~20%提高到70年代到90年代的70%~80%。
知識經濟的出現導致了企業模式出現如下變化:產品的知識含量和新產品的快速、開發能力成為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科技先導型企業成為經濟活動中最具有活力的經濟組織形式;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使企業在產品、服務、生產、交易等概念和運作方面面臨深刻的變革,企業投資重點從有形資產轉向無形資產,競爭的重心從有形競爭轉向無形競爭。
2.3速度成為企業贏得競爭優勢的戰略重點。錢德勒(1987)曾提出“速度經濟”,以顯示信息經濟的速度特征。企業能否具有駕馭變化的能力成為能否贏得競爭的關鍵。誰能在技術開發、產品制造和新產品上市等環節中領先對手,誰就能搶占先機,“贏者通吃”,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中,速度就意味著優勢。理論和實踐表明,企業贏得競爭優勢的戰略重點已從20世紀60年代的規模轉變為90年代及之后的速度與服務①。
2.4合作成為企業贏得競爭優勢的戰略選擇。傳統的企業理論建立在企業生存的外部環境具有確定性和可預測性的基礎上。現在這種假設基礎已不存在。市場環境變得動態而多變。在這樣的環境下,沒有哪個企業能同過去一樣長期獨占某個市場,也不可能龐大到可以獨自擁有變化市場所需求的各種新產品、技術,以及獨立開發與生產這些新產品的人才、資本和設施。自80年代以來,企業之間在設計與開發、生產、營銷等各環節出現了廣泛的合作關系。據經濟學家情報社、安達信咨詢公司和IBM公司(2000)共同研究,“依靠其他公司來加強新的競爭力和開發現有競爭力的吸引力,隨著公司信任的強化和現代商業中復雜性與迅速的變革而一同產生”。參與《展望2010年》調查的被調查者中,約1/4的人預測,到2010年,他們的公司將成“由一套共有的商業價值觀聯系在一起的一個大的網絡組織”的成員。
2.5消費需求多樣化和個性化。工業時代是“標準化基礎上的規模經濟”,而知識經濟時代則是“個性化服務上的范圍經濟”(Golgman,Nagel & Preiss,1995)。由于人們收入的提高,同時也由于市場上商品和服務的供應能力相對大于市場需求,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余地,消費層次不斷提高,對產品和服務的多樣性需求不斷增加,消費者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個性特點和偏好購買和消費商品。消費者不再是被動的產品和服務的接受者,而是產品生產的真正決定者,個性化的消費已經成為主要的消費特征。企業面對的是一個被消費者分化、產品壽命周期縮短、更新換代加快、動態多變而難以預測的市場。這必然導致企業從以生產為中心轉向以市場需求為中心,從企業主導轉向以客戶為主導。
3.模塊化組織產生的技術背景
信息技術或信息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在造就了一個巨大的產業——信息產業的同時,也使企業組織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企業組織出現了扁平化、網絡化的趨勢,業務流程重組(BRP)、企業資源計劃(ERP)、供應鏈管理(SCM)、計算機集成制造(CIMS)、敏捷制造(AP)、精益生產(LP)、準時制生產(JIT)、客戶關系管理(CRM)等管理技術和組織技術應運而生,極大地推動了組織模塊化的進程。
3.1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使企業模式和商務模式發生根本性改變。信息溝通高成本和低效率是阻礙企業之間密切合作的主要障礙。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企業成為一個個網絡結點,在世界范圍內實現信息的高效傳遞和資源共享。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從成本和效率兩方面大大改善了企業之間的溝通,企業之間可以通過發達的信息通信技術進行知識、信息、資料、情報的溝通,將這一障礙降低到非常低甚至接近于零的程度,從而使得成本變得非常低廉,效率非常高。這種溝通的改善,使得企業能夠非常容易地與其他企業建立聯絡乃至聯盟,也使得企業相互合作(比如聯合研發或者靈捷生產)變得低成本和高效率。
3.2企業生產制造技術由大規模生產轉向大規模定制。福特的汽車裝配流水線標志著大規模生產技術的成熟,但大規模生產也不可避免存在如產品品種單一,對復雜多變的市場適應能力較低,無法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等局限性。大規模定制把大規模生產和定制結合起來,用標準化的零部件實現規模經濟,零部件按多種方式組合,形成多種最終產品,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現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柔性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在大規模定制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的產品技術的應用增強了產品的適應能力,促進了產品多樣化,縮短了開發周期。計算機數控、工業機器人等控制零部件制造,大大增加了制造的柔性。柔性制造系統在預先確定的多品種范圍內,不增加制造零部件的額外費用,建立起可以按需要快速響應變化的制造系統。計算機集成制造將所有的計算機控制中心變成一個快速、敏捷、靈活且產量高、成本低的集成系統。這些制造技術可以同時產生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約瑟夫·派恩,2000)。
3.3研發費用和風險的增加要求企業具備技術整合的能力。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和競爭的加劇,導致了創新產品商業化的不確定性增加以及技術開發與生產成本的加大。如開發一種新型飛機發動機的成本至少需要15億美元,涉及和制造4兆位隨機存儲器要花20億美元(全世界市場對于所有種類的隨機存儲器的需求每年還不到100億美元)。因此那些相關公司不得不增加它們的投資,尤其是在研發方面的投資,以便迅速搶占市場。然而即使是大公司也很難籌集到這樣龐大的研發費用,而且這樣高投入的研發還有巨大的風險,包括技術風險、需求風險和競爭風險。
同時,技術之間表現出很強的滲透性,一方面,技術創新日益依賴眾多學科發展積累的結合;另一方面,新的核心技術往往比它取代的技術更具通用性②。這樣的技術特征,迫使企業在研發方面不得不聯合起來,共同支付龐大的研發費用。如,波音公司與富士、三菱及川崎重工結成聯盟,共同投資40億美元聯合開發波音777噴氣客機;富士通和高級微型設備公司共同開發用于替代個人計算機的盤型驅動器的“閃光”記憶芯片。通過這種合作研發的形式,不僅分擔了企業高投入帶來的高風險,而且通過企業網絡組織,網絡成員之間可以相互學習,進行技術優勢的互補,提高技術的核心優勢和產品的競爭能力。
顧客地位的提高,使得企業開始和購買商、銷售商乃至消費者結成新型的密切的伙伴關系,以便充分考慮他們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便于企業了解多樣化的需求變化趨勢,而這樣一種趨勢往往是單個企業難以獨自滿足的,因此企業要聯合其他相關企業,形成網絡組織,開發出多樣化的產品或服務,滿足多樣化的需求。而快速的市場變化,更是要求企業必須以網絡組織的形式來進行產品的研發、生產和供應,否則根本跟不上這種變化。聯合開發不但降低了成本和風險,而且由于整合了各方的知識和技術,大大縮短了研發周期,諸如戴爾公司那樣的虛擬組織形式,無論在生產還是供應方面都非常迅速,滿足了市場的快速變化。而對服務的重視,一方面要求企業提高服務的范圍和質量,另一方面也要求企業必須擁有強大的服務網絡。而這一點是需要時間和資金投入的,特別是營建跨地區、跨國家的大型營銷服務網絡,難度相當大。所有這些變化都使傳統的組織模式感到難以應付,企業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不約而同地轉向了具有網絡組織特征的模塊化組織這種新的組織形式。
4.啟示
外部經濟環境和技術的變化超越了原有企業組織時空的穩定性,在模塊化時代,企業不再是自我封閉的利潤實體,而是全球生產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是全球分工體系和全球生產體系的一部分。因此,企業不僅要對付競爭者擴大銷售額,也不僅要順應消費者增加總利潤,而更重要的是通過創新提高利用外部資源的能力,挖掘和培育模塊化的競爭優勢。
模塊化生產方式依賴于主導企業對標準的控制能力,主導企業對標準的可控性越強,則模塊化程度越高。由于產業標準與網絡的外部性的存在,那些成為標準制造商的企業能獲得超額的利潤。因此,對于那些有技術和人力資本優勢的企業應該爭當標準制造商。對于有社會資本優勢、整合優勢的企業應該力爭成為系統集成商,系統集成商是產業利潤流向的另一端。中小企業要定位于自己有競爭優勢的專業化模塊,避免小而全的傾向,并積極進入全球產業鏈條,成為系統集成商的合作伙伴。注釋
①20世紀60年代——規模;70年代——成本;80年代——質量;90年代及之后——速度與服務
②比如光盤技術的出現,一方面需要光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等綜合知識作為基礎,另一方面可以應用于百科全書、郵件訂貨廣告、圖書目錄、影視等各種領域
參考文獻
[1]Baldwin,C.Y.& Clark,K.B.,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Sep.-Oct.:pp.84~93
[2]Daft,R.L.& Lewin,A.Y.,Where are the Theories of the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 An Editorial Essay.Organization Science,1993,4 (4):pp.i-iv
[3]Golgman,S.L.,Nagel,R.N.& Preiss,K.Agile Competitors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Strategic for Enriching the Customer.Van Nostrand Reinhold,A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Inc,1995
[4]Sanchez,R.,Strategic Product Creation:Managing New Interactions of Technology,Markets and Organizations.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6,14(2):pp.121~138
[5]Schilling,M.A.& Steensma,H.K.,The Use of Modular Organizational Forms: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pp.1149~1168
[6]高讓新.知識經濟:當今世界一種富有生命力的經濟.信息世界,1997(11)
[7]經濟學家情報社、安達信公司、IBM公司.未來組織設計.新華出版社,2000:51
[8]李海艦、聶輝華.論企業與市場的相互融合.中國工業經濟,2004(8)
[9]吳光宗.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當代社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1:99~102
篇10
一、要吃透學校精細化管理的精髓
“精細”從字面上解讀即精密細致之意。在古代,宋朝大理學家朱熹說“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提倡凡事都要盡量做到“精益求精”。而現代意義上“精細化管理”則是來源于日本企業,它對企業最大的貢獻在于質量管理和成本控制,成為風靡全球的管理策略。從實踐上看,精細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規管理基礎上的一種科學高效的管理。它既是管理理念,又是管理方法和過程。世界上許多企業就是借此理念,將企業做精做強,如中國著名企業海爾集團提出“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不小,把每一件易事做好就不易”就是始于這一理念,由此給企業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成就了企業帝國。但是企業生產對象是產品,是“物”;而我們教育的對象則是“人”。按照國家教育“十二五”規劃提出“把育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到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從以服務學生、服務家長、服務教師為導向,改進學校各項管理制度”的要求出發,我們從辯證的角度以尋求并攫取適用于教育的精華。實際上“精細”的“精”就是要求學校在目標確定、計劃制定、工作分解等突出重點,要時刻把握“人”的教育本質,有所為有所不為。“細”就是要求學校的管理覆蓋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要從小處著眼,從小事抓起,樹立“校園無小事,處處都育人”的教育觀,實際上就是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引入一種更加細致的管理,追求更加精致的管理效果,實現一種更加規范的工作過程,達到一種新的校園文化高度,以求得“管而不管”的奇效。筆者所在的學校在管理上提出“注重人文,管理精細”的管理理念,倡導管理要以人為核心,把日常中看似簡單的“瑣事”、“凡事”,列為重要事件,細心、嚴謹、精致地把它們做好。久而久之,形成精細管理的新常態。這,必然推動學校管理邁上科學、規范與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二、要夯實實施精細化管理的基礎
1.從管理層面建立完整而規范的工作流程。學校建設規范的制度和精細管理辦法,這是讓廣大師生積極參與推行精細化管理的重要前提。這就要求學校管理層要用智慧做好學校的“頂層設計”,全面建立和完善管理層級,分清工作責任,細定工作流程,形成學校可依可行的精細規定和工作流程。2.要培養推行精細化的執行者。從實施的過程來看,同樣的工作目標和工作流程,不同的人由于學識、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容易造成執行力不到位,效果存在較大差異的現象。從學校實踐的過程上看,雖然已建立了《黨政管理方案》、《德育管理方案》、《教學教研管理方案》,甚至對應地初步建立《精細化管理方案》,各類規章制度已比較完備,覆蓋了學校黨政、德育、教學、后勤、安全等,但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隊伍。如在執行過程中,少數人由于受到主觀思維的阻礙,對精細化管理的深刻內涵理解不透,在事務處理上還只是處于簡單的經驗管理范疇,導致管理過程不夠細致、不夠流暢,成效不夠突出,甚至出現虎頭蛇尾的情況,“米飯一邊熟一邊不熟”的現象,部門之間、同事之間就容易出現溝通不暢、信息不靈,彼此協調配合不夠的問題,精細化管理效果也就打了折扣。所以在推行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要注重長期培訓好執行隊伍,尤其是學校中層領導干部隊伍,要下工夫培養他們,提高他們的執行能力,使其成為實施精細化管理的精英骨干。3.要虛心引入他山之石,營造自己的山水世界。在實施過程中,不能“盲人摸象”,更不能閉門造車,要結合學校實際,借鑒成功經驗,減少管理盲區。在實施初始,我校組織中層干部、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干先后到上海、天津、江蘇等地學習和交流經驗,組織全校教師學習洋思中學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實踐,學習杜郞口中學管理經驗、臨川二中的辦學經驗,等等。2014年上海援教專家來校進行長達一個學期的指導性建設,推動學校精細化管理。以上所列學校在管理上都有相似之處,他們“在細字上做文章,在實字上下工夫”,大到衛生區的管理,小到教室教學文具的擺放都有明確的規定,處處都從小處著眼,處處抓精細,處處顯精細,使全校教職工感受到精細化管理對學校管理的深遠影響,產生管理共鳴,從而把精細化的理念內化為自己的行動準則,樹立起“精心、精細、精品”的工作觀念和品牌意識,創設精細化管理的校園文化環境。
三、要緊扣學校工作建立完整的精細化管理體系
1.要建立目標管理體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從精細化管理的實際操作上,要求先設定總目標,然后分階段目標,爾后再分解為小目標。在辦學過程,我們要根據辦學的總目標來設定階段目標,并逐項分解責任明確的工作小目標,建立精細化的目標體系。在實施前,對目標的制定要廣泛征求學校各方意見,對其進行充分的論證,確保管理總目標的指導性和子目標的可操作性,并將目標簡明扼要地分解到部門和個人。細到每個教育教學環節,落實到每一個崗位,明確到每一個人。在管理中,校長必須授權于中層管理者,放手讓他們管理好自己所分管的每一塊工作,唯有這樣,才能釋放管理人員的能量,提高學校整體工作的效率,獲得學校工作的最佳成績。當然,工作中嚴格執行“誰分管誰負責”、“誰的崗位誰負責”、“誰的班級誰負責”、“誰的課堂誰負責”、“誰的活動誰負責”的崗位責任制,提高教職工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變一人操心為大家操心,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要求每一個人都要到位、盡職,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對工作負責,對崗位負責,人人都管理,處處有管理,事事見管理。2.要做好執行的跟蹤管理。執行過程中,信息溝通是避免理解不一致導致執行結果偏差的需要。跟蹤執行管理要根據制度規定的類別特征、重要程度、獨立完成性質等因素,按照一定的權重比例劃分跟蹤信息的層級,對制度執行實施全過程監督控制。要把握各部門及個人目標達成的趨勢,及時調整措施。同時,對各類工作性質還要建立精細的業績考核體系。考核制度是所有制度執行的保障,不但要重視考核工作的結果,而且要重視考核工作的過程,還要建立目標達成的問責制。只有將考核激勵與精細化接軌,才能使精細化落到實處。
四、要把管理單元網絡化,實現精細化管理的全覆蓋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運行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