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護理路徑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2: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臨床護理路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醫臨床護理路徑

篇1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臨床護理路徑; 產婦

臨床護理路徑是針對某種疾病(或手術),以時間為橫軸,以入院指導、診斷、檢查、用藥、治療、護理、飲食指導、教育、出院計劃等理想護理手段為縱軸,制定標準化治療護理流程的整體醫療護理工作模式。2011年筆者所在醫院借鑒國內外的模式在各臨床科室開展中西醫結合臨床路徑的研究,本科結合醫院實際情況在產科常見病中開展了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5月,抽取筆者所在醫院產科計劃性剖宮產80例產婦,隨機分為兩組,兩組產婦年齡22~35歲,孕周38~40周,產前、產時、產后均無并發癥。產婦年齡、孕周、胎次、手術方式、麻醉方式以及文化層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實施產科常規整體護理,試驗組實施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

1.2 病例選擇標準 診斷為足月妊娠行剖宮產術,除外子宮肌瘤剔除、卵囊剔除及結扎術;未曾試產,選擇日期行第一次子宮下段剖宮產術,除外疤痕子宮。

1.3 方法

1.3.1 成立臨床路徑小組 由科室主任、護士長、科室骨干組成,決定病種,確定臨床路徑表的框架與格式,參與實施臨床路徑的評估與評價,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3.2 護理人員培訓 組織全科護理人員分層次培訓,培訓臨床護理路徑相關知識,路徑內容、路徑流程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1.3.3 路徑內容及表格制定 運用護理程序評估設計、計劃并分析和運用收集的資料制定出適合本科的護理路徑[1],查閱相關的產科中醫護理常規及西醫護理常規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1)護理版:以時間為橫軸,以術前指導、檢查、手術治療、中西醫治療、監測和評估、母乳喂養指導、新生兒護理指導、中醫辨證調護、中醫特色護理、膳食指導、養生康復指導等理想護理手段為核心內容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2)患者版:詳細制定每天的醫療護理內容及需要產婦配合的事項,保證產婦的知情權與參與權[2]。

1.3.4 路徑實施 孕婦入院宣教時詳細介紹臨床護理路徑表的內容,并發放患者版路徑表,讓其了解她入院后所得到的護理與指導,讓她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配合各項治療和護理。管床護士根據路徑表的時間進行相應的護理與宣教,并每天與夜班護士交接,交待需要繼續完成的工作。路徑表上有四種標示:(1)已執行:產婦完全了解,達到預期結果;不了解,需要重新指導及追蹤;部分了解,待追蹤。(2)無此需要。(3)未執行,變異。(4)需要進一步處理及記錄。護士根據產婦情況在相應欄目上打鉤,每班簽名。護理組長每天檢查路徑表,指導護理及反饋產婦意見,護士長不定期檢查,定期組織討論修訂整改,解決遇到的問題。

1.3.5 效果評價 評價每個產婦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護理質量、產婦滿意度。健康知識掌握評分為自制調查問卷,內容有:術后活動、疼痛的護理、會的護理、產后飲食調護、母乳喂養知識及技巧、新生兒護理知識、新生撫觸技巧、穴位按摩相關知識、產后情志調適、產后養生康復指導等10個指標,每個指標有3個答案(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分別計分為3分、2分、1分,總分為30分,在產婦出院前給予調查問卷,得分愈高,說明對健康知識掌握得愈好。25~30分為優,20~24分為良,15~20分為中,15分以下為差[3];護理質量包括基礎護理、患者安全護理等,按醫院質控標準打分,總分100分,其中生活基礎護理40分,病人安全護理60分。根據產婦是否符合病情和治療要求,舒適、安全,各管道是否清潔、通暢,按要求更換、護理等各項生活基礎護理是否落實,以及病情觀察、治療是否及時、到位、準確,采取的護理措施是否正確、及時滿足產婦的需要等安全護理進行評分,每項指標分符合、不符合1~2處,3~4處,5處以上等標準,總分90~100分為優,80~90分為良,60~80分為中,60分以下為差;滿意度調查采用本院自制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在產婦出院前發放。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檢驗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因兩組護理路徑不同,使產婦在產后飲食調護、護理、母乳喂養知識、新生兒護理技巧、產后養生康復護理等方面知識掌握存在明顯差異,試驗組健康知識掌握優良率明顯優于對照組。試驗組產婦對宣教內容理解透徹,并能滲入到自我康復護理及新生兒護理當中。見表1。

2.2 兩組產婦護理質量比較 試驗組產婦生活基礎護理、患者安全護理等按照護理路徑圖表提供有時間、有效的照顧,使治療、護理有序的進行,減少漏項,護理質量評分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2。

2.3 兩組產婦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產婦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3。

表1 兩組產婦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n,n(%)]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sup>6.2745,*>/sup>P

表2 兩組產婦護理質量比較[n,n(%)]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sup>8.5375,*>/sup>P

表3 兩組產婦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n,n(%)]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sup>11.1137,*>/sup>P

3 討論

3.1 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是要求每班護士按照當日護理路徑的內容監測、評估分析病情變化,辨證施護,并將情志調護與健康教育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對產婦的生活基礎護理、安全護理能做到定時、定量、定質、定人護理,有效地保障了環節質量,使護理計劃有效落實,真正為產婦提供及時、高質量的護理[3]。

3.2 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以人為中心、整體的、辨證的護理模式[4],本院研究的中醫院產科中西醫結合護理路徑是把中醫護理加入到臨床路徑中,充分體現中醫特色護理、辨證施護在產科護理服務中的優勢。

3.3 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有嚴格的時間性,可使護理人員有序地、有計劃地、有預見性地進行治療護理,把被動服務變成主動服務,可大大培養了護士的自主性、自律性,增強了成就感。

3.4 臨床護理路徑充分體現產婦的知情權,使產婦預知每天的治療與護理,主動配合,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3.5 中西醫結合護理路徑按照護理程序系統、有序的進行健康教育,使產婦系統掌握母乳喂養相關知識、新生兒護理知識、產后養生康復調護知識。而且在護士與產婦教與學的實踐過程中,使產婦感受到了護士對她的關懷和愛護,大大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產婦的滿意度。

本研究發現,在中醫院產科開展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整體護理的基礎上把中醫特色護理加入到臨床護理路徑中,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可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改進護患關系,可提高護理質量,提高健康教育達標率,提高產婦滿意度。筆者結合本地具體情況,借鑒國內外經驗,找出適合本地的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各級中醫醫院推廣實施,創自己的品牌、發揮中醫特色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袁劍云.臨床路徑:醫院的生存與發展策略.中國衛生政策,2002,21(8):13-17.

[2] 莊翠芳,方芳,張國妹,等.臨床護理路徑在產科的應用.上海護理,2008,8(4):54-55.

篇2

[摘要] 目的 探討應用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在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 選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杭州市蕭山區中醫院收治住院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90例,按住院號末位數單雙號分為對照組45例和治療組45例,對照組按常規實施護理,治療組采用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實施護理,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平均住院日、住院費用、患者的滿意度及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 結果 ①治療組痊愈率[77.8%(35/45)]及總有效率[100.0%(45/45)]較對照組明顯提高[44.4%(20/45)、86.7%(39/4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②治療組平均住院日[(12.1±1.5)d]、住院費用[(4523.0±185.0)元]較對照組明顯降低[(15.3±2.5)d、(6450.8±267.4)元],患者總滿意度[100.0%(45/45)]及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95.6%(43/45)]較對照組提高[48.9%(22/45)、44.4%(20/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 結論 中醫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能提高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的療效、患者滿意度及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縮短其平均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

[關鍵詞] 中醫護理;臨床路徑;特發性面神經麻痹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3(b)-0124-04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facial palsy

YAN Qiong CAO Limin PEI Jingb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Xiaoshan District in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12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idiopathic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facial paralysis from April 2011 to April 2013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Xiaoshan District in Hangzhou City were randomly equal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days,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patient satisfaction, mastery of health knowledge were observed after a course of treatment. Results ①Recovery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77.8% (35/45), 100.0% (45/45)]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44.4% (20/45), 86.7% (39/45)],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②Average length of stay,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in treatment group [(12.1±1.5) d, (4523.0±185.0) yuan]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15.3±2.5) d, (6450.8±267.4) yuan]; the total satisfaction, mastery of health knowledge of observation group [100.0% (45/45), 95.6% (43/45)]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48.9% (22/45), 44.4% (20/45)],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or P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 Idiopathic facial paralysis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又稱口僻,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癥的病證[1]。本病起病急驟,癥狀可于數小時或1~3 d內達到高峰,如治療不當或未掌握好治療時機或護理不當會導致疾病遷延難愈,從而給患者增加痛苦及經濟負擔。按照中醫臨床護理路徑表制定的標準化治療護理流程,能確保治療和護理的連續性,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服務[2]。杭州市蕭山區中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自2011年4月起根據醫院的要求對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實施中醫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90例,將90例患者根據住院號末位數單雙號分為兩組,治療組45例,男34例,女11例,年齡18~65歲,平均(41.5±8.9)歲,發病就診時間12 h~14 d,平均(7.5±4.9)d,對照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齡21~66歲,平均(43.5±9.5)歲,發病就診時間1~15 d,平均(8.1±5.2)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發病就診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臨床第一診斷必須符合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診斷標準[3]。②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但在本次住院治療期間既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實施,也不需特殊治療。排除標準:①排除因格林巴利綜合癥、耳源性疾病、后顱窩腫瘤或腦膜炎等導致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或各種原因導致的中樞性特發性面神經麻痹。②有嚴重的其他疾病從而影響治療方案的實施。③拒絕或不配合按照本診療方案實施及評估者。

1.3 治療方法及分組

兩組患者均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以10 d為1個療程,治療1~2個療程。

1.3.1 對照組

采用傳統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疾病護理方法進行常規護理及健康宣教。包括:面部局部及眼部護理、生活護理等,介紹特發性面神經相關知識、康復訓練、預防指導等。

1.3.2 治療組

1.3.2.1 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制訂 由我院相關科主任、主治醫師、護士長、責任組長等5人組成特發性面神經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制定小組,通過進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應用循證醫學方法,根據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施護設計中醫臨床護理路徑計劃表。具體內容包括:入院介紹、入院評估、檢查、用藥護理、中醫療法護理、情志護理、飲食調護、生活起居護理、中醫康復護理、健康教育、病情觀察、出院指導等,制定成標準化的治療護理流程,編制統一的路徑記錄表格。

1.3.2.2 護理人員培訓 邀請我院醫教科科長授課,培訓全體護理人員,熟悉路徑的概念、流程、特點,了解實施路徑的目的、意義及方法,使每位護士積極配合中醫臨床護理路徑的開展。

1.3.2.3 護理路徑實施方法 分管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后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護理路徑的內容及程序,以取得支持,然后根據科室制定的標準化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執行。責任組長每日檢查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向護士長反饋,護士長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討論、制定改進措施。

1.3.2.4 中醫情志護理 有調查顯示,心理因素是引發特發性面神經重要因素之一[4]。因此該病的情志護理尤為重要。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大多因起病突然,外觀形象受損,同時伴有飲食、語言的障礙,又擔心預后,容易出現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需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情況,結合中醫辨證分型,配以神門、皮質下穴耳穴埋豆以利氣血平和,同時分別進行說理開導、節制郁怒或疏泄法等情志調護[5],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1.3.2.5 生活起居護理 急性期注意充分休息,盡量減少外出,避免受風寒再次加重病情。注意氣候變化,外出戴口罩,禁止用冷水洗臉,避免吹對流風。保持口腔清潔,飯后及時漱口,防止患側食物殘留。眼瞼閉合不全者,平時外出或睡眠時應戴眼罩,睡前涂紅霉素軟膏,防止角膜炎或暴露性結膜炎發生。

1.3.2.6 飲食調護 注意飲食清淡但營養豐富,多食瘦肉﹑豆類﹑骨肉湯等,主食盡量以半流質或軟食為主。有味覺障礙的患者應注意食物的冷熱度。食療方可選防風白芷粥或選川穹白芷燉魚頭。風寒襲絡證者宜熱飲食,忌吃生冷食物及瓜果,如苦瓜、綠豆等;風熱犯絡證者宜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蘿卜、綠豆湯、茶、新鮮蔬菜和水果,忌辛辣油膩厚味食物[6]。

1.3.2.7 用藥護理 風邪入絡證選大秦艽湯加減以祛散風邪;風寒襲絡證選桂枝加葛根湯合牽正散加減,以祛風散寒;風熱犯絡證選銀翹合牽正散加減以疏風散熱;風痰阻絡證選牽正散合導痰湯加減以祛風散邪;氣虛血瘀證可選補陽還五湯加減方以益氣活血,通絡止痙。囑患者飯后1~2 h服用,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厚味食物,服用中藥后應避免受風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同時注意觀察服藥后患者病情的逆順變化。

1.3.2.8 中醫療法的護理 ①耳穴埋豆法取穴:神門、皮質下、三焦、面頰、口、目、肝。采用王不留行籽按壓穴位,以0.5 cm×0.5 cm膠布固定,每周貼2次,每天自行按壓3~4次,每次按壓100下,刺激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刺激至局部或耳朵充血發熱發脹。10次為1個療程。注意交待患者勿揉搓耳穴處皮膚,以免皮膚破損。②穴位貼敷:取白附子粉0.3~0.6 mg,撒于膠布上貼于患側翳風穴,隔日更換。貼藥后如出現紅疹、瘙癢、水泡等現象,應暫停使用,報告醫師配合處理。③艾條溫和灸治療取穴:患側攢竹、陽白、翳風、瞳子髎、合谷穴,每個穴位灸10 min,每日1次,1周為1個療程,以灸后局部皮膚潮紅為度,療程之間間隔1 d或2 d。注意防止燙傷。

1.3.2.9 中醫康復護理 ①入院第1天,每個患者發放一本本科室自行制作的面癱操手冊,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做患側面部穴位(上關、下關、翳風、大迎、陽白、迎香穴)環形順時針按摩,取揉法或摩法,指力由輕到重,以微酸為度[7]。②入院第2天,指導患者進行被動面肌運動訓練:四指并攏,雙手掌緊貼面部用力由下往上推,至額部后兩手分開,再從耳前輕輕滑下。雙手大拇指指腹分別按在分別按在左右太陽穴,食指彎曲刮上下眼瞼肌肉。四指并攏,用力從下頜沿嘴角往耳前方推。食指、無名指在鼻翼兩旁按揉迎香穴。每天做2次,5~15 min/次,以面部微熱為度。③入院第3天,指導患者做抬額閉眼﹑皺眉﹑鼓腮﹑撅嘴、示齒等主動面肌運動訓練。④入院第4天起,每日讓患者主動做以上訓練,責任護士隨時指導糾正患者不規范動作,直到患者掌握。

1.4 評價指標

①臨床療效標準 按照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學確立的House-Braehmmm面神經癱瘓分極標準[8]。結合臨床癥狀進行評定分級。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H-B分級Ⅰ級。顯效:靜止時雙側對稱,運動時輕微運動功能障礙,H-B分級Ⅱ級。有效:靜止時基本對稱,運動時不對稱和(或)輕度病理性聯合運動,面肌痙攣,抽動,H-B分級Ⅲ級。無效:無明顯變化和(或)明顯的面肌痙攣、病理性聯合運動,外形不對稱,H-B分級Ⅳ~Ⅵ級。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②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費用。③患者滿意度:采用我院護理部制訂的患者對優質護理服務病房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調查設5個等級:非常滿意、滿意、較滿意、一般、不滿意,總滿意=非常滿意+滿意+較滿意。④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采用本科室自行制定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測試卷對兩組患者進行調查,75分及以上為掌握,75分以下為不掌握。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20.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獨立樣本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1個療程后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痊愈率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1個療程后臨床療效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P < 0.05

2.2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費用、患者滿意度及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治療組平均住院日[(12.1±1.5)d]、住院費用[(4523.0±185.0)元]較對照組明顯降低[(15.3±2.5)d、(6450.8±267.4)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患者總滿意度[100.0%(45/45)]及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95.6%(43/45)]較對照組提高[48.9%(22/45)、44.4%(20/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提示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可以縮短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費用及提高患者滿意度、健康教育程度。

表2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費用、滿意度

及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3 討論

3.1 中醫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能提高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的臨床療效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多因風、寒、熱、痰、瘀等邪侵犯陽明、太陽、少陽等經絡以致經氣失常、肌肉縱緩不收而發病。本研究根據特發性面神經發病特點,路徑中規定入院當天即予耳穴埋豆及穴位貼敷、艾條溫和灸治療,通過耳穴刺激后對經絡的調整,達到疏通經絡氣血,祛風散寒清熱,豁痰化瘀行滯之功效[9];翳風穴深層為面神經干從莖乳突穿出處,采用白附子粉敷貼在翳風穴,通過經絡穴位刺激,改善面部微循環,緩解了面神經在莖乳孔內的受壓情況;艾灸則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的作用。通過以上中醫特色護理項目,明顯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療效及患者治病的信心。而常規護理中沒有中醫特色護理項目與規范化流程,從而影響了治療效果。

3.2 中醫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能減少住院時間、節省住院費用

中醫臨床護理路徑注重整體觀念,根據辨證分型從情志、生活起居、飲食調護、用藥、康復鍛煉等多方面對患者進行辨證施護,充分發揮中醫特色,注重暢情志、飲食調護、保健等方面指導,使患者在精神、生理上達到平衡,保持良好狀態并配合治療、護理[10]。通過中醫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臨床路徑的具體要求執行,使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所有醫療護理活動都按路徑進行,減少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并使患者得到最佳照顧,在最短的時間內病情達到康復,從而減少住院時間、節省住院費用。

3.3 中醫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能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及健康教育程度

臨床路徑的實施,培養了護士的自律性[11],使護士由被動服務變為主動服務,統一的路徑記錄表,減少了護理書寫,增加護患溝通時間,從而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由于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疾病的特殊性,面肌功能鍛煉較難準確掌握,從而影響疾病的痊愈,因此,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制作了患者版健康教育手冊,圖文并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教育內容,放在病房方便患者閱覽。同時根據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疾病特點制作面癱操手冊,入院當天發給患者,讓其按照手冊在護士指導下進行面肌功能鍛煉,使患者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宣教內容。責任護士按照路徑表對患者實施有計劃、針對性地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依從性,從而使患者能主動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承擔對自身疾病的管理和控制[12]。而常規健康教育則缺乏標準化的流程,也沒有及時了解患者對健康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3.4 實施中醫臨床護理路徑的注意事項

護士在實施中醫臨床護理路徑管理的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整體情況,如患者合并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要注意血壓、血糖的監測,發現異常要及時通知醫生處理;同時由于本科室低年資護士較多,要充分發揮高年資護士的督導作用,以提高整個團隊的護理質量。

實施中醫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的護理管理模式。在我國當前醫療形勢下,中醫護理臨床路徑的開展,可以緩解患者看病貴問題,減少醫患矛盾,同時隨著患者的健康需求提高,也促使護士主動地去學習相關中醫專科護理疾病知識,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19-220.

[2] 郎黎薇,葛嘯天,楊希琴,等.顱內動脈瘤患者治療中實施臨床路徑的效果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684-686.

[3] 吳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18-120.

[4] 呂小霞.面神經護理新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9):128-129.

[5] 吳勝菊,楊海燕,童彩玲,等.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在乳腺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0,17(7):61-63.

[6] 殷黎,趙靜.特發性面神經中醫治療及護理[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4):79-81.

[7] 彭程.早期康復訓練治療特發性面神經療效觀察[J].當代護士,2012,(10):98-99.

[8] 付冰梅,張文浩.綜合治療面神經麻痹160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3,29(6):455.

[9] 李伯群.針刺配合耳穴壓豆法治療周圍性面癱[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5):58-59.

[10] 姜淑貞,陳金娥,張鳳華. 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在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中的應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1, 17(14):1746-1748.

[11] 王佳薇,覃競燕,張艷,等.臨床路徑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2,11(6):594-595.

篇3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兒科于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患兒60例為本次觀察對象,其中男性患兒37例,女性患兒23例,年齡在0.5~8歲,平均(4.65±2.50)歲。本組患兒中包括腹瀉27例,支氣管肺炎18例,以及衣/支原體肺炎15例,全部患兒均接受藥物治療,均排除各類心腦血管、肝臟腎臟疾病。采用隨機法將其以觀察組和對照組進行劃分,每組各30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兒藥物治療,做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生命體征監測、加強飲食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同時采用中醫臨床路徑護理干預,主要包括:(1)醫護人員針對不同患兒病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診療方案,包括加強宣傳教育、做好治療方案規劃、每日膳食計劃以及出院計劃等全方位的治療護理方案;(2)患兒入院后及時實施中醫臨床路徑管理,準確無誤完成各項治療措施及護理,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于每天晚上對當天所實施的臨床路徑的效果及異常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3)在患兒出院前夕,護理人員要做好行為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確保患兒出院后身心均得到全面康復。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在住院治療期間關于并發癥,以及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方面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處理分析相關數據。通過(x-±s)表示計量資料,用t進行檢驗;使用χ2檢驗計數資料。以P<0.05時則視為差異存在著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并發癥情況

觀察組患兒在住院治療期間出現有3例肺部感染病例,經對癥處理后均恢復,并發癥發生率為10.0%(3/30),對照組患兒則有5例出現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23.3%(7/30),兩組比較差異存在一定統計學意義(P<0.05)。

2.2平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情況

觀察組患兒住院治療期間的平均費用及平均住院治療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患兒,兩組比較差異存在一定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篇4

【關鍵詞】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臨床路徑護理;應用評價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217-02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醫學技術不斷發展,人們的健康知識以及法律意識也在提高,同時對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類風濕疾病[1]。中醫臨床路徑護理主要是指由醫生與護理以及其他專業人員針對某種疾病或者手術,制定最合適且具有順序性的臨床服務計劃,促進患者康復,減少患者疼痛,使得患者獲得最佳且持續改進的照顧。中醫臨床路徑屬于跨學科、綜合性的醫療護理工作模式[2]。我院對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8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實施中醫臨床路徑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8例類風濕患者,均分為使用中醫臨床路徑護理的觀察組,以及常規性護理的對照組,且都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類風濕關節炎疾病的臨床分類診斷標準[3]。其中治療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31-64歲,平均年齡為(43±21)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3±2.1)年,且伴隨骨關節炎18例,銀屑病關節炎16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6例,年齡28-66歲,平均年齡為(38±25)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9±1.6)年,且伴隨骨關節炎20例,銀屑病關節炎1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原發疾病等一般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實施常規性的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使用中醫臨床路徑護理方案,責任護士進行系統的中醫臨床路徑護理知識培訓,按照統一的護理標準,對于納入路徑的患者,制定一張中醫臨床路徑護理工作表,按照路徑內容進行實施,并簽字確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戒煙,禁止飽腹,在病情允許的情況進行適當運動。護理人員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傾聽患者心聲,排除煩惱。中藥薰蒸護理,實施溫經散寒、活血化癖以及通絡止痛的中藥進行熱薰患處。由于熏蒸中會打開患者的毛孔,極易受風寒,因此室內應注意保溫。在熏蒸時溫度不宜過高,以免燙傷患者皮膚。

1.3療效評價標準按照美國1987年風濕病學會制定的類風濕關節炎分類診斷標準得出,顯效:患者患處疼痛已消失,關節功能完整,可以自由運動;有效:患處存在隱痛,關節功能未完全恢復,可以進行適當運動;無效:達不到上述的指標或者無變化[4]。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l5.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使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使用t檢驗各組之間的比較;運用百分比對計數資料進行表示,使用X2對數據進行校驗,P>0.05,差異屬于無統計學的意義,P

2結果

2.1兩組數據比較通過對比分析兩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見表1。在治療期間對患者檢測的肝功能以及胃功能等均未出現異常狀況。實施中醫臨床路徑護理的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滿意度為92%,與實施常規性護理的對照組76%相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

3討論

類風濕關節炎主要特征為慢性、對稱性多關節炎,并且以慢性關節滑膜炎為突出特征。該疾病會反復發作,屬于全身性的自身免疫學疾病,嚴重時會導致患者的軟骨破壞,發生功能障礙,甚至造成殘廢[5]。類風濕關節炎臨床治療效果不佳,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致殘率上升[6]。在中醫學理論中,類風濕關節炎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自身衛陽不固,營衛失調,從而導致外受風寒濕邪侵襲,阻滯患者經絡,注流關節,最終導致患者的關節肌肉麻木、疼痛、腫脹以及功能[7]。

中醫臨床路徑護理中明確規定了各項護理任務,使得整個護理過程條例清晰,保障護理人員在護理中的準確性,提高護理質量[8]。中醫臨床路徑護理根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特征,制定相適應的護理措施,護理內容豐富且具有針對性,積極疏通患者情緒,向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讓患者參與到臨床路徑的護理過程中,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中醫臨床路徑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住院滿意度[9]。在中醫臨床路徑的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配合密切,嚴格遵守醫囑,督促患者切實按照臨床路徑完成任務,從被動變成主動服務,護理工作得到了患者認可,緩解了醫護矛盾與護患糾紛,獲得患者較高的住院滿意度[10]。本次調查實驗中,實施中醫臨床路徑護理的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滿意度為92%,與實施常規性護理的對照組76%相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

綜上所述,中醫臨床路徑護理在類風濕疾病中應用,取得了良好的臨床護理效果,有效緩解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疼痛,減輕炎癥,提高患者的住院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使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林雪巖.陳玉輝.類風濕關節炎研究新進展[J].中國民康醫學,2010,11(01):45-84.

[2]王楠楠.王愛武.郝清雪.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藥治療研究新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07(18):346-389.

[3]王秀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理療康復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1(09):56-81.

[4]王燕萍.王桂蓮.張萍.類風濕關節炎的中醫護理體會慢性病學雜志[J].2010,06(20):112-134.

[5]李玲.胡玉芬.杜靜.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01(15):61-102.

[6]韓杰.護理人員在臨床路徑實施中的角色與作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1,01(07):21-53.

[7]李麗娜.護理路徑應用于臨床實際工作中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05(23):34-57.

[8]王秀芹.中西醫結合護理對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康復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04(22):71-013.

篇5

關鍵詞:腦出血;功能制護理;優質護理

腦出血為神經外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腦出血是指原發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發病率為每年60~80/10萬,在我國占全部腦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為30%~40%,多發于老年人群體。嚴重的腦出血患者必須住院接受治療,醫生需要對因對癥治療,才能取得臨床效果,再臨床治療的同時,還必須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以此提高臨床療效。對此,本文選取我院神經外科從2012年10月到2015年10月見收治60例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神經外科從2012年10月到2015年10月見收治的60例腦出血患者,按照1:1的比例,將這60明患者分明劃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這60名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患者年齡在56~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歲,平均病程在6~12月。以上兩組患者在臨床基本資料沒有顯著差異,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采取功能制護理措施,護理項目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互不干涉。實驗組采取優質護理服務,“優質護理服務”是指以病人為中心,強化基礎護理,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深化護理專業內涵,整體提升護理服務水平。優質護理是責任包干的整體護理,就是患者從入院到出院均由責任護士負責,結合患者病情及個人需求,制定系統完整的整體護理措施。具體措施如下,(1)認識以人為本的護理文化實質,營造溫馨護理文化內涵,落實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2)加大患者臨床癥狀檢查,加強護士查房力度,查房期間觀察患者病情,意識狀態,監測患者脈搏、呼吸、血壓及心理狀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班班交接,準確記錄。(3)根據患者病情和個體化需求,為患者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護理計劃,依照計劃內容認真落實,及時評估。(4)注重健康宣教,及時和醫生溝通患者的病情,告知患者及家屬,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護理工作。(5)飲食護理。針對腦出血患者的病情及患者飲食上的喜好,制定一套個性化飲食方案,力求營養豐富、梯樣多元化,滿足患者身體營養的需求[1]。

2結果

以上兩組在我院神經外科全體醫護人員的細心照顧下,均取得良好效果,在患者平均住院時間上,實驗組為(15±3.2)天,對照組為(19±3.5)天,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在平均住院費用上,實驗組為(12063.2±610.7)元,對照組為(16087.4±710.8)元,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實驗組為96.5%,對照組為85%,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具體數據參照:見表1。

3討論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數量的加劇,腦出血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臨床發現,腦出血與患者生活壓力、工作強度及飲食結構密切相關,腦出血對人們的危害性極大,如不能加大力度采取有效護理措施,將會對患者留下嚴重殘疾,甚至死亡[2]。為此,應當引起神經外科醫護人員廣泛關注,同時應采取有效護理方式,提高臨床護理效果。本文結果顯示,在對腦出血患者采取優質護理措施之后,在平均住院時間、平均住院費用明顯縮短,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這說明優質護理措施切實可行,值得臨床推薦。

參考文獻

[1]吳媛媛,殷冬嬌,金貽悅.急性腦出血病人應激狀態的臨床護理[C],2012年安徽省科協年會省護理學會分會場安徽省護理學會護理專業化發展暨學術年會論文匯編,.2012:353-354.

篇6

【關鍵詞】 中醫臨床路徑;護理;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頸椎鉤椎關節或關節突關節增生、肥大的骨刺向側方突出等對單側或雙側脊神經根形成刺激或壓迫所致的一種常見疾病, 臨床癥狀以頸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無力為主。為探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最佳護理方法, 本院選取9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中醫護理臨床路徑與骨科常規護理進行比較,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3月于本院接受住院治療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98例, 其中男46例, 女52例;年齡19~65歲, 平均年齡(43.2±7.8)歲。入選標準[1]:①頸痛而且上肢呈放射性痛;②椎間孔擠壓試驗或者臂叢牽拉試驗呈現陽性結果;③受損神經根皮膚節段等區域出現感覺減退、肌力減退、腱反射異常等情況;④對患者行頸椎X線片檢查, 可觀察到椎體增生, 鉤椎關節增生, 椎間隙或椎間孔變小;⑤CT可見椎體后贅生物及神經根管變窄。排除標準:排除頸椎骨骼出現腫瘤或結核等實質性病變患者、胸腔出口綜合征、肩關節周圍炎患者, 尺神經、正中神經及橈神經出現損傷患者。根據入院先后順序, 將符合上述標準的98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49例, 兩組患者在性別、疾病診斷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骨科常規護理, 主要有觀察病情、安裝、提供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等。試驗組患者采用中醫護理臨床路徑進行護理。由主治醫生、科主任、護士長、責任護士組成臨床路徑研究小組, 制定中醫護理臨床路徑流程表, 主要包括:①完成患者中醫護理入院評估, 向患者介紹床位醫生及護士、醫院環境、作息及窺探時間等;②根據中醫護理辨證分型, 對不同分型患者制定相應的健康飲食方案;③情志護理效果評估, 消除患者煩躁、緊張等不良情緒;④根據病情, 對頸部、肩關節等進行功能鍛煉;⑤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 如糾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勢及枕頭高度等。

1. 3 觀察指標 對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患者滿意度、療效評價4個方面進行觀察。療效評價標準依據《 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2] , 具體如下: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沒有改善;好轉 :以前的一些癥狀有所緩解, 但頸肩背仍然感到疼痛、經活動運動后疼痛有所加重;顯效:原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 疼痛感減輕, 一些肢體功能得到改善;治愈:原有癥狀完全消失, 肌力回到正常水平, 頸、上肢等肢體功能也恢復正常, 可以正常工作及生活。總有效率=(治愈+顯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試驗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 頸椎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神經根型頸椎病作為勁椎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 約占頸椎病的50%~70%。通過牽引及手術治療, 患者的痛苦能夠顯著減少, 但如何能夠鞏固療效, 護理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中醫護理臨床路徑使得護理人員能夠按照臨床路徑表的具體要求準確地執行護理工作, 并將入院評估、辨證飲食、情志護理、功能鍛煉、康復指導等多個方面相結合, 能夠確保患者整療活動的規范性和一致性, 也能夠保證醫療護理在既定時間內實施并達到預期效果。通過本研究發現, 中醫護理臨床路徑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最佳護理方法, 它不僅能夠增加治療有效率, 減少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 還能提高患者滿意度, 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傅秀珍, 陳夢麗, 陳少華, 等.中醫護理臨床路徑在神經根型頸椎病住院患者中的應用.實用醫學雜志, 2013, 29(13):2222-2224.

篇7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2.077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Methods A total of 61 inpatients as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3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Effect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infection rate as 16.13%,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as 96.77%, which were all better than 46.67% and 66.67%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Satisfaction degree; Infection rate

近年?恚?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 其對醫療服務的整體質量也有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但由于常規的護理方法存在著較多的缺陷, 致使醫療服務水平明顯下降[1, 2]。為此, 為了促使這一現狀得到顯著的改善, 醫院必須采取一切可行性措施, 從而降低醫院感染率, 并提高患者的療效。故本文對住院患者給予臨床護理路徑進行有效干預, 現作以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院進行治療的61例住院患者作為此次探究分析的對象, 并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31例)和對照組(30例)。實驗組男15例, 女16例, 平均年齡(41.27±1.23)歲;學歷:大專及以上學歷18例, 小學至中專學歷13例。對照組男16例, 女14例, 平均年齡(41.81±1.62)歲;學歷:大專及以上學歷18例, 小學至中專學歷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如運動指導、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等。實驗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干預, 具體方法如下。

1. 2. 1 加強相關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 由于臨床護理路徑的開展需要護理人員具備較強的安全責任意識, 尤其是在醫院感染的控制方面, 更需要護理人員有意識地進行控制, 因此, 醫院應定期組織相關科室人員參加專題講座, 并由經驗豐富的專家詳細地為護理人員講解該路徑實施的流程、相關注意事項、內容、期望的效果等;同時, 還需強化醫院防控感染事件的管理, 或可結合各個科室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合適的護理路徑計劃, 從而促使護理服務全程性及全面性的提高, 并促使相關護理人員在防控感染方面的意識與知識得到不斷優化。

1. 2. 2 加強健康宣教 護理人員有責任、有義務為患者講解醫院感染的相關知識、預防的方法以及相關護理措施等, 并在住院期間主動規范患者與家屬的相關行為操作, 嚴格禁止可能引發感染的活動與行為;同時, 還需督促患者逐漸養成并長期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并定期協助患者擦洗身體;對存在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膚等疾病的患者, 其醫院感染率相對較高, 因此, 護理人員應重點強化對該類患者的護理, 尤其是重要部位的護理。

1. 2. 3 嚴格實行無菌操作 護理人員在對住院患者進行各項護理的操作時, 必須預先對相關操作設備或儀器進行全面的清潔與消毒, 同時患者病房的環境衛生還需安排專業人員進行打理, 從而提高病房的清潔度, 并減少細菌的滋生[3]。對于容易感染的患者, 護理人員應對其尿液、血液以及分泌物進行集中處理, 避免相關人員接觸而引發感染。

1. 2. 4 嚴格控制相關免疫抑制劑的使用 在治療期間, 如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劑或使用操作不規范, 則會對患者的治療效果與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為此, 護理人員應嚴格規范該制劑的使用操作及使用量, 盡量在使用前給予患者病原學的檢測或者藥敏試驗, 并根據患者的病情適當調整相關抗菌藥物的劑量等, 從而避免因過度使用而導致患者耐藥性增強的情況發生[4]。另外, 醫院還需對護理人員的相關藥物知識、護理水平知識與技能等的掌握程度給予充分的重視, 并采取可行性措施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 其中, 培訓的內容應包括相關藥物的適用范圍、使用規范、專業技能知識等, 從而促使護理人員的整體護理水平得到顯著的提高[5, 6]。另外, 在給予患者相關藥物后, 護理人員還需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進行密切的監測, 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并分析兩組于護理后的感染發生情況及滿意度情況。采用本院自制問卷調查患者滿意度, 分為滿意和不滿意。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護理后, 實驗組感染率為16.13%, 護理滿意度為96.77%, 均優于對照組的46.67%、66.6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篇8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the application of manic depression patient care effect.Methods: February 2016 - June 2017,our hospital patients with manic depression 84 cases as the research sample,with the draw method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 = 42)and control group(n = 42)and control group adopted routine nursing care,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And then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nursing quality ratings and dependence.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after nursing care quality ratings and dependency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namely,P < 0.05.Conclusion: clinical nursing path in the application of manic depression patient care effect is significant,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Manic depression.Application effect

【中圖分類號】R47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01

躁狂抑郁癥是一類常見的精神疾病,它同時具有躁狂癥和抑郁癥的特點,發病具有間歇性、交替性、反復性、周期性,患者清醒時精神活動完全正常,不存在人格缺損狀況,發病時意識會存在嚴重障礙,給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因此,本文就臨床護理路徑在躁狂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展開深入探討。具體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選取時間:2016年2月-2017年6月,研究樣本:84例我院收治的躁狂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1:21,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51.5±1.7)歲,病程0.5-4年,平均病程(2.25±0.5)年;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9:23,年齡27-76歲,平均年齡(51.5±1.6)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5±0.3)年。兩組患者在上述基線資料比較中差異不顯著(P>0.05),一致性較佳。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主要內容包括:基礎護理、用藥護理以及病情觀察等。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配合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內容為(1)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計劃:患者入院后對疾病知識、心理狀況、藥物護理、飲食護理、運動護理等方面內容展開詳細的指導;(2)實施臨床護理路徑:①病情評估:首先對患者的用藥史、既往史、過敏史展開評定,其次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自殺、自殘、攻擊他人等情況,以及患者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情況;②心理護理:患者容易出現諸多不良心理因素,甚至會出現自殺、自殘、攻擊他人等惡性事件,護理人員要及時展開疏導,使患者可以維持平和的心態積極應對治療,通過心理疏導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充足的睡眠;③生活以及飲食護理:鼓勵患者要多溝通、多交流,以免造成孤獨,其次要注意病室內的氛圍要以溫馨、和諧為主,飲食以“少量所餐、營養均衡”為原則;(3)評價臨床護理路徑:每天要對護理計劃進行評估,看是否達到了預定目標,對于存在的問題要及時更正,對臨床護理路徑計劃隨時調整。

1.3 觀察指標以及評價標準

觀察指標:護理質量評分以及依存性。

評價標準:

(1)護理質量評分包括:護理態度、護理技巧、護理方法以及護理效果,分值越高,表明越好;

(2)依存性:完全依存表示患者可按?r服藥,并且無不良情緒;部分依存表示患者在醫生監督下可以按時服藥,存在的出走、自殘等情況少;不依存為患者無法按時服藥,甚至存在出走、自殘、攻擊他人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統計軟件版本為SPSS20.0,用(±s)表示計量資料,計量資料:護理質量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計數資料:依存性,進行 檢驗,將P

2.結果

2.1 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態度、護理技巧、護理方法以及護理效果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

2.2 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依從率95.24%(40/42)顯著高于對照組80.95%(34/42),差異顯著(P

3.討論

躁狂抑郁癥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但是據臨床經驗顯示,該疾病的發生與高強度刺激、過大壓力等因素具有一定相關性,患者發病時很容易出現出走、自殘、自殺以及攻擊他人等情況,不僅會對他人安全構成威脅,還會影響個人健康。

篇9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 卒中后抑郁癥 效果

腦卒中是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病死率和致殘率較高。該病不僅能造成患者生理上的殘疾,亦能使患者出現各種情感障礙,包括抑郁、焦慮、淡漠、易怒等,其中以抑郁最為常見。腦卒中后抑郁狀態是腦血管病的常見并發癥。它不僅使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時間延長,而且降低了生存質量,增加病死率。為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減輕社會負擔,讓腦卒中后抑郁的患者得到更好的康復。我們應用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nursingpathway,CNP)對80例卒中后抑郁癥患者進行了研究,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擇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 在我科入住的80例符合第4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制訂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腦CT或MRI證實,排除卒中后失語、耳聾、老年期抑郁障礙、血管性癡呆、意識障礙及其他精神疾病史的患者。抑郁嚴重程度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評分(HAMD)[1]評定>17 分。 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 例二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抑郁嚴重程度、自知力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臨床路徑組,路徑的制訂和實施 A人員組成 臨床路徑專家組由臨床經驗豐富的神經科主任、主治醫師、營養師、藥劑師、工作能力強的護士、康復師和后勤人員組成。B制訂計劃,由專家組人員制訂診斷治療標準和每天的工作計劃、項目[2],臨床監控指標和評估指標采取流程圖形式,以時間為橫軸,以入院宣教、抑郁程度、診斷、檢查、治療、護理、飲食、出院指導等為縱軸,如患者入院第一時間進行漢密頓抑郁量表評分、自知力評定盡快安排相關檢查和康復訓練。C實施 每一項目要認真執行并要有嚴格記錄。未完成的項目要找原因。D評價 對每天的工作量進行總結,對未完成的項目由專家組組織討論修正力求找到最適合患者的臨床護理路徑。非臨床路徑組主要實行功能制和責任制護理。

1.3 評價標準

采用 HAMD 對患者入院時、出院時進行評定。 臨床療效根據 HAMD 減分率確定:≥75%為臨床痊愈;≥50%為顯著好轉;≥25%為好轉;

1.4 統計分析

采用 SPSS13.0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P

2 結果

2.1 二組患者在住院天數、住院費用、臨床療效的比較,二組患者滿意度的比較.

3 討論有研究發現,個體在高應激狀態下,如果缺乏社會支持和良好的應對方式,則心理損害的危險程度可達43.3%,為普通人群危險度的2倍[3]。腦卒中抑郁患者由于認知和行為能力的改變容易受生理、心理、社會等不良因素的侵襲,在遇到壓力時產生消極的應對方式。

3.1 臨床護理路徑的概念和原理

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nursing pathway)是醫療衛生機構的一組成員制定的一種照顧模式,它使患者從入院到出院按一定模式接受治療和護理,其功能是運用流程圖的形式來提供有時間的、有序的、有效的照顧以控制質量和經費。由路徑專家組共同研究討論制定的臨床護理路徑,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能夠使患者從住院到出院都按路徑程序接受治療和護理,降低了醫療費用,提高了醫療與護理工作質量[4]同時為廣大護理人員提供了一條規范化、程序化的工作方式,使護理工作得到快捷、方便、高質量的完成,在臨床收到滿意效果。

3.2 減少患者平均住院天數和住院費用 

經研究結果表明,臨床路徑組患者住院天數明顯比非臨床路徑組短,費用也比非臨床路徑組低。住院天數的延長嚴重影響了醫院病床的周轉,同時也增加了患者住院費用,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也不利于腦卒中抑郁患者的康復。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明確了每天每一時間段的工作項目,護士只需對照路徑圖實施治療和護理,避免了盲目機械地執行醫囑或等待醫生指示后才為患者實施治療護理,讓患者得到快捷、高質量的護理, ,護理工作變被動為主動,同時患者及家屬的共同參與也使患者從心理上感到自己得到重視從而更配合治療,調動了患者的積極性。提高了患者的自知力。從而加快了疾病的恢復。

3.2 杜絕了對患者護理質量的差異發生率 

由于臨床護理路徑是臨床護理路徑專家共同制定、評定的程序化的工作方式,并且有患者和家屬的共同參與,患者或家屬清楚整個治療計劃,知道每天什么時間應該有哪些治療和護理工作,從而杜絕了由于個人護理水平的差異而導致護理缺陷,進一步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

3.3 簡化了工作程序,充分體現了患者的個體性差異

臨床護理路徑工作程序化,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每一項目執行后有嚴格記錄對未完成的項目由專家組組織討論修正,找到最適合患者的臨床護理路徑考慮了患者個性化差異。流程圖簡單易懂易行簡化了工作程序使護士有更多時間留給了患者增進了護患關系。

3.4 即時糾偏 

臨床護理路徑工作程序中工作組成員每天評價、總結,發現問題能及時有效的解決,面對不同患者針對不同問題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3.6 患者滿意度大大提高 

臨床路徑組40例患者中滿意達標39例,非臨床路組40例患者中滿意達標30例兩者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作為患者他需要的是身心康復,熱心、周到地服務和合理的費用,而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從患者入院到出院進行了全方位的綜合評估和有力照顧,滿足了患者這一需求,促進了醫患關系的融洽,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得到患者充分的認可。

4 小結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新的護理工作模式,在護理工作中值得推廣到其它病種中,并不斷改進路徑,使之日趨更加完善。同時我科卒中單元病房的建立為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實行臨床護理路徑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后盾。

參考文獻

[1]張明園. 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1-129.

[2]貝政年 .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36

[3]Ray C,Lindop J.The concept of coping[J]. Psychological Medicine,1982,1:385-395.

篇10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躁狂抑郁癥;應用;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024-01

狂躁抑郁癥又稱情感性精神障礙,是情感活動極度低落以及極度高漲交替間歇出現或其中一種情緒反復性出現的一種精神類疾病,即單相或雙相情感障礙。狂躁情緒一般表現為心情極度興奮,情緒過度高漲,思維敏捷但往往不著邊際;抑郁情緒主要表現為情緒極度低落,精神乏力,或思想反應遲鈍,極度缺乏自信等。由于單種或雙種情緒在反復性發作期間,患者會存在間歇性的正常狀態[1],因此,患者往往在用藥期間懷疑出現無病就醫的錯覺,而停止用藥或者不遵醫囑,給病情的連續性控制起到了不利影響。如能在患者治療期間通過科學有效的護理,幫助患者認真配合治療,對于提升治療效果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1]。我院對躁狂抑郁癥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方式進行護理,效果明顯,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08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躁狂抑郁癥患者中的140例,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70例,分別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方式和常規護理方式進行護理。觀察組男38例,女32例;年齡在32-60之間,平均43.7歲。觀察組男37例,女33例;年齡在32-59之間,平均43.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程度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第3版精神障礙疾病分類及診斷標準中的條件;排除肝腎等重要臟器存在嚴重功能障礙的患者,具有糖尿病家族史及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伴有其他類精神障礙的患者。

1.3護理方法

1.3.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即在治療的基礎上,密切關注患者的狀態變化,并為患者提供必要的躁狂抑郁病癥相關知識的講座。

1.3.2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方式進行護理。

1.3.2.1確定護理研究小組:從本院精神疾病科室的醫務人員及護理人員中,抽取臨床治療和護理經驗豐富的骨干型人員組成研究小組,負責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并負責對整體護理效果進行觀察和評價,定期匯總護理體會和經驗。

1.3.2.2護理路徑表的具體內容:將患者的住院時間和具體護理內容分別作為護理路徑表的橫軸欄和縱軸欄內容,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路徑表。時間從患者住院開始,依次每天連續性記錄,直至患者出院;護理內容具體包括:患者入院指導、入院相關檢查、疾病知識宣傳、健康教育、用藥指導和心理健康指導以及出院指導等。

1.3.2.3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責任護士負責按照每個患者個性化的護理路徑表護理內容嚴格進行護理,對已達要求的護理措施與未采取或未達要求的護理措施,分別使用不同的符號予以標注;同時,針對不同的護理項目和內容,對患者的反應情況密切觀察,適時根據患者情況作出相應調整。

1.4評價方法

(1)分別對兩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按照優、良、差三個等級進行評定,優:對躁狂抑郁病癥及相關知識、治療注意事項等全面掌握;良:對疾病知識基本掌握,對相關知識及治療注意事項等有一定了解;差:僅對疾病知識具有一定了解。(2)分別采用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和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的抑郁和躁狂情況進行評定,并在此基礎上,將兩項評定項目治療前后的分值相減,按照減分率進行整體治療效果評價。治愈:>75%;顯效:50%-75%之前;有效25%-50%;無效:

1.5統計學方法處理: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