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合成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2: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機合成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會計 核心課程 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課程體系的設置。開設會計專業的高職院校很多,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也取得了較大進展。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依托水運行業優勢,于2008年開設了會計專業水運方向。與其他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相比,起步晚、差距大,在教學過程中和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中發現現有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 畢業生問卷調查和用人單位反饋情況
由于2010級學生尚未就業,因此僅對2011屆(2008級)和2012屆(2009級)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所處行業以物流和航運相關企業為主,占到33%和26%,其他行業如貿易、藥品零售、建筑、服裝紡織、餐飲旅游等都有零星分布。從企業規模來看,以中小企業為主。從崗位來看,出納占46.8%,其次是會計(未細分具體會計崗位),占18.7%,除此以外,還有統計、庫管、行政、銷售、客服等。而且,在小企業就業,普遍存在兼任會計崗位和非會計崗位的情況。此外,未在會計崗位就業的學生,除了個別是興趣原因,都是由于未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
“在校學習期間掌握最好的課程”前三名是基礎會計、成本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感覺學習難度最大的課程”前三名是稅法、審計、中級財務會計;“工作后覺得對會計工作最有幫助的專業課(不一定是學過的)”依次是基礎會計、稅法、出納實務、成本會計、中級財務會計、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財務管理、經濟法、審計,其中出納實務和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是沒有開設過的。“對工作最有幫助的專業技能”依次是會計核算和報告、銀行結算與往來、會計電算化、成本核算與控制、稅費計算與申報、財務管理與分析。
而通過對相關行業、企業中的人力資源部門和會計部門的訪談,發現畢業生初次就業,對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等賬務處理工作比較熟悉,但是出納崗位的勝任能力不足, 涉稅的會計賬務處理和納稅申報更是適應能力薄弱。可以看出,學生和就業單位的反饋意見中,對于課程設置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2 優化前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分析
2.1 專業核心課程時間集中,學生學習壓力大 高職院校的學制通常為3年,以我院為例,學生從第一學期的第2周進校報到,接著進行3周軍訓,第6-19周上課。在校第1-2學期以公共基礎課為主,專業課每學期只有一門,2008級第2學期才有一門專業核心課,2009級是第1學期和第2學期各有一門專業核心課。這樣專業核心課主要集中在3-5學期,第5學期只有1-14周上課,期間還有雙選會,第15周開始實習。此時專業核心課程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學生想要落實理想的實習單位和就業單位的心情更為迫切,上課缺勤率高,學習效果很不理想。這樣學習專業課的時間都集中在了第3-4學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如果將會計專業主干課程完整系統地講授一遍,還要保證學生能懂會用,顯然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必要的。
2.2 理論課時占絕對優勢,實踐項目和課時偏少 每門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課時在70-80%,占絕對優勢。實踐項目和課時的安排有兩種:基礎會計和中級財務會計有購置的相應的實訓教學軟件,這兩門課的實踐課就是軟件練習,但是學生能操作的時間非常有限;其他的課程無配套軟件可用,實踐課時僅用于做習題或是案例分析。而單獨開設的整周實訓項目只有會計技能實訓和會計綜合實訓,前者是做手工賬,后者是會計綜合實訓軟件操作。由于平時學習的大多是理論,要想在短短1周的時間內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是不現實的,結果只是忙著趕作業填實訓報告。這樣既不能使學生得到應有的技能訓練,也模糊了學生對會計職業崗位的認識。
2.3 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上存在一些交叉重復 例如:①作為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科目之一的基礎會計,其內容逐年在增加,有些本來在中級財務會計中才會學到的內容,已經在會計基礎考證教材中出現,以江蘇為例,比如應收賬款減值(壞賬準備)的賬務處理,原材料的收發以計劃成本計價,帶息票據和不帶息票據的不同核算等等。②《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部分內容的交叉。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文章進行了探討,需要相關任課老師進行協調界定。
2.4 重職業技能培養,輕職業道德提升 培養高素質技能性人才是高職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但是高素質不能僅僅體現在高技能上,還要注重對會計人員遵守法律法規和堅持職業操守的培養。但是目前開設會計專業的院校中,單獨開設會計職業道德方面課程的很少,我院也沒有此類課程,與強化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現實要求是很不相稱的。同時,我院的人才培養計劃中明確規定了取得會計證是畢業條件之一,而《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是必考科目之一,從學生的職業發展角度也需要。
3 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優化的依據和主要表現
要準確把握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優化的方向,必須準確地界定人才培養目標,而明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必須依據專業所面向的工作崗位來進行。進行崗位定位時,首先要與高職教育層次相適應,不能抬高也不要降低;其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不僅僅是面向初次就業的崗位,還要考慮就業若干年后能達到的預期崗位;對于會計這樣成熟的專業,要考慮到依據學校特色與其他學校之間進行錯位競爭。然后對某一財務會計崗位需要完成的任務進行分解,可以掌握其具體的工作內容,真正選擇出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準確細致地定義職業能力提供基礎。經分析確定,我院會計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崗位定位是核算層崗位,預期崗位是中層管理崗。由于本項目立項是2010年8月,此時2010級的專業培養計劃已經確定,所以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是從2011級開始實施的,并在2012級進行動態調整,主要體現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核心課程課程標準的優化。
3.1 明確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采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符合高職會計專業目標特色的、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會計專業所需知識和技能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誠信、敬業的良好職業素質,具備會計、財務管理、金融、審計、國際貿易、海上貨物運輸的實務與法規知識,系統掌握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有著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社會需求,能從事會計及相關業務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3.2 專業核心課程學時分配和計劃進程的變化 ①增加了《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與《基礎會計》一起開設在第1學期,改善了專業核心課程過于集中在3-5學期的弊端。而且這兩門課是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科目,授課時就直接選用了考證教材,學生在第1學期學完,第2學期復習鞏固后期末就可以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取得會計證是畢業條件之一,盡早通過,學生就可以更為有序地安排后續學習,不至于一直被這個任務牽扯精力。2011級學生第一次參加會計證考試的通過率為45.5%,可以看出這種調整是有效果的。②將《中級財務會計》調整為第2-3學期授課,因為該課程內容多,難度相對較大,原先在一學期內學完,看似各個內容都學了,但是掌握情況不理想。③將《成本管理》和《管理會計》整合為《水運企業成本管理》,并與《水運企業財務管理》進行協調,劃分各自授課的內容界限和重點,避免重復授課。同時這兩門課的授課內容也不再以工業企業為主,而是增加了水運企業和物流企業的內容。這兩門課和《經濟法》一起,都安排在第3-4學期。④《稅法》則安排在第4-5學期。這樣調整以后,第5學期只有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同時安排一些與專業方向相關的專業選修課,比如海上貨物運輸、現代物流概論、水運法規概論等,幫助學生提前熟悉就業行業的主要業務,提高其綜合適應能力。⑤同時,在第3-5學期分別安排了兩周的實訓,既有會計手工技能實訓,也有會計電算化實訓,通過對預置的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多家實習企業,涉及到不同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和會計政策的運用。尤其是針對出納崗位技能的實訓,由于有關出納人員應具備的有關貨幣資金的控制、管理、結算、核算及職業道德等內容分別在基礎會計、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中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等相關課程中介紹,通過出納實務軟件的操作,可以將這些分散的知識點進行有機的整合。
3.3 專業核心課程課程標準的制定 課程標準是對某門課程的目標內容、組織及教材編寫與實施要求等要素的規定。與之前所用的教學大綱相比,兩者的立足點不同,課程標準的立足點是完整的課程本身,在課程標準中,需要明確各門專業核心課程的性質、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要求、教材選用、教學建議、教學條件、課程資源的開發和使用、教學評價等內容,而教學大綱的立足點是教學過程,只要明確課程性質、任務和基本要求,以及課時分配和課堂教學內容即可,研究的范圍相對與課程標準要小得多。目前,我院已安排專業教師對確定的專業核心課程編制了相應的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依據,接下來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教學資源庫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合作教材的編寫等等。
參考文獻:
[1]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指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2]陳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科教導刊2011年1月(上).
[3]劉斌,范洪軍.論會計專業航運方向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青島遠洋船員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4]王信平.對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理性思考,新課程研究,2010年1月(中).
[5]王海波,劉志宏.基于崗位分析構建高職課程體系的探索,職教論壇,2008年2月(下).
[6]周文根,何楊勇.論構建高職教育的職業技能核心課程體系,職教論壇,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