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發(fā)展現狀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3: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燃料發(fā)展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物燃料發(fā)展現狀

篇1

[關鍵詞] 生物燃料化工產業(yè)發(fā)展前景生物柴油產業(yè)燃料乙醇石油資源

一、前言

隨著全球油價的不斷飆升和環(huán)境污染的加劇,人們開始重新考慮化石燃料的應用問題。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而且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CO、SO及可吸入顆粒物等污染物。采用優(yōu)化燃燒的方式,盡管可以一定程度地緩解污染與資源消耗,但是人類終將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因此,世界各國都在致力于新能源的開發(fā)。其中,以乙醇、生物柴油為代表的生物燃料已經成為世界運輸工具的替代燃料。

二、我國生物燃料化工產業(yè)發(fā)展的現狀

在國際生物燃料產業(yè)化風潮的促進下,我國生物燃料產業(yè)近年發(fā)展很快,受糧食產量制約,我國近期不再擴大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為了擴大生物燃料來源,我國已自主開發(fā)了以甜高粱莖稈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技術(稱為甜高梁乙醇),并已在黑龍江、內蒙古、山東、新疆和天津等地開展了甜高梁的種植及燃料乙醇生產試點。另外,我國也在開展纖維素制取燃料乙醇的技術研究開發(fā),現已在安徽豐原等企業(yè)形成年產600噸的試驗生產能力。在2005年,由石元春院士主持的國家專項農林生物質工程開始啟動.規(guī)劃生物柴油在2010年的產量為200萬噸/年,2020年的產量為1200萬噸/年。據專家估算,我國的甜高梁、木薯、甘蔗等可滿足年產3000萬噸生物燃料乙醇的原料需要,麻瘋樹、黃連木等油料植物可滿足年產上干萬噸生物柴油的原料需要,廢棄動植物油回收可年產約500萬噸生物柴油。如果農林廢棄物纖維素制取燃料乙醇或合成柴油的技術實現突破,生物燃料年產量可達到上億噸。因此,從理論上講,我國生物燃料的發(fā)展?jié)摿艽蟆5捎谖覈锶剂习l(fā)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其發(fā)展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三、我國生物燃料化工產業(yè)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1.發(fā)展生物燃料的關鍵是原料的供應,但我國生物燃料的原料資源明顯不足,成本較高。我國糧食資源嚴重不足。目前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物燃料生產不具備再擴大規(guī)模的資源條件。影響生物柴油成本的最根本因素是原料。原料對生物柴油的生產的影響還有其需要大面積種植才行,雖然我國有大量的鹽堿地、荒地等劣質土地可種植甜高粱,有大量荒山、荒坡可以種植麻瘋樹和黃連木等油料植物,但目前缺乏對這些土地利用的合理評價和科學規(guī)劃。因此,生物燃料資源不落實是制約生物燃料規(guī)模化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2.我國發(fā)展生物燃料的政策和市場環(huán)境還不完善。2000年以來,國家組織了燃料乙醇的試點生產和銷售,建立了燃料乙醇的技術標準、生產基地、銷售渠道、財政補貼和稅收優(yōu)惠等政策體系,積累了生產和推廣燃料乙醇的初步經驗。但由于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發(fā)展?jié)摿τ邢蓿瑸楸苊鈱Z食安全造成負面影響,國家對燃料乙醇的生產和銷售采取了嚴格的管制。對于生物柴油的生產,國家還沒有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標準,更沒有正常的銷售渠道。

3.我國生物燃料技術產業(yè)化基礎較為薄弱。雖然我國已實現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產業(yè)化生產,但以油料植物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的技術尚處于研究試驗階段,還需要經過工業(yè)性試驗后才能開始大規(guī)模生產。對后備資源潛力大的纖維素生物質燃料乙醇和生物合成柴油技術還處于研究階段,離工業(yè)化生產還有較大差距。

四、我國生物燃料化工產業(yè)的發(fā)展對策

1.加強生物燃料相關的應用和導向性基礎研究、生物燃料技術研發(fā)和產業(yè)體系建設。雖然近年來生物燃料發(fā)展很快。但總體來看,生物燃料仍是發(fā)展中的新能源技術。加強生物燃料技術的研究開發(fā)是促進生物燃料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建議安排資金支持生物燃料技術的研究開發(fā)和產業(yè)化工作,包括生物資源品種選育、生產和加工工藝等,特別要加大對纖維素生物質制取液體燃料技術研究開發(fā)的支持力度。建議農業(yè)部和國家林業(yè)局建立能源作物和油料植物的育種和種植技術服務體系,做好能源作物和油料樹種的篩選、改良和種植技術改進工作,建立相應的良種繁育基地和樹苗撫育基地,為能源作物和油料植物的大面積種植提供種、苗支撐和技術指導。

2.開展可利用土地資源調查評估和能源作物種植規(guī)劃、建設可靠的原料供應渠道生物能源資源是發(fā)展生物燃料的前提條件。就目前來說,具有豐富且穩(wěn)定的油脂資源,是發(fā)展生物柴油產業(yè)的關鍵,僅靠零星的餐飲廢油難以支撐行業(yè)發(fā)展。我國農林業(yè)生物質資源總量巨大。僅作物秸稈年產量就達7億噸, 若利用微生物轉化技術,具有1億噸生物柴油的潛力。如果能源植物(如柳枝稷、芒草等)種植和微生物油脂發(fā)酵形成集成產業(yè)鏈。一些可粗放種植的高糖植物,如甘薯、木薯和菊芋等,也將成為微生物油脂的優(yōu)良原料。

3.切實解決生物柴油價格和原料供應問題,建設規(guī)模化非糧食生物燃料試點示范項目。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2004年,我國棉籽產量800萬噸。推算應產棉籽油180萬噸,而當年棉籽油的消費量只有88萬噸,每年棉籽油的消費量僅為推算量的一半。這就為生物柴油提供了一條重要原料來源。由于棉籽油品質不如大豆油和菜籽油,作為食用油消費的比例不斷下降,因此,將棉籽油作為生物柴油生產原料是合適的。

篇2

一、廣西木薯產業(yè)發(fā)展現狀

廣西丘陵坡地、山地多,種植其他農作物產量較低,種植木薯卻可獲得較高的產量。木薯富含淀粉,原料經過除雜、粉碎、液化和糖化,可被微生物發(fā)酵后產生乙醇。由于石油價格高和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國內外大力開展燃料乙醇的研究開發(fā)。近年來,國家對玉米淀粉等來源于糧食作物的淀粉發(fā)酵工業(yè)加強限制,按照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糧食燃料乙醇企業(yè)的產量要逐漸降低。木薯作為非糧作物,用于酒精發(fā)酵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木薯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畜爭料,不與農爭利,酒精生產率高,從經濟角度看,產1噸酒精消耗鮮木薯7噸,甘蔗17噸,馬鈴薯9噸,紅薯8.7噸,是一種理想的生物質能經濟作物。廣西的木薯淀粉加工企業(yè)有l(wèi)OO多家,木薯乙醇企業(yè)有20多家。2007年底中糧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燃料乙醇項目投產,成為國內首家定點生產非糧燃料乙醇企業(yè)。2008年,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木薯生物質能產業(yè)化關鍵技術和研究”在廣西開始實施,以促進廣西非糧作物生物質能產業(yè)的發(fā)展。目前,廣西木薯產業(yè)存在的問題有:缺乏高產、高粉、低纖維、低木質素品種,良種覆蓋率低,尤其是作為發(fā)展生物能源的專用品種缺乏。木薯品種老化嚴重,木薯容易發(fā)霉、黑心和長蟲,種植區(qū)與木薯加工企業(yè)不宜太遠。木薯產量無法滿足工業(yè)需求,2008年廣西木薯原料(鮮木薯)需求量超過1000萬噸,產量約為585萬噸,供求缺口達415萬噸。

二、廣西蔗糖產業(yè)發(fā)展現狀

蔗糖除可直接食用外,有相當部分用于加工食品、釀酒、飲料和醫(yī)藥產品等。甘蔗制糖后產生的蔗渣、糖蜜可作輕工、食品、紡織、化工、醫(yī)藥等主要原料。廣西蔗糖產量已經連續(xù)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年產糖近千萬噸,產糖量占全國的60%以上。廣西有53個縣市種植甘蔗,21個縣的財政收入的一半來自糖業(yè)稅收。蔗糖產業(yè)是廣西從業(yè)人數最多的大產業(yè),有約2000萬人人事甘蔗生產或與甘蔗相關的產業(yè),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由于部分農民轉向種植水果、蔬菜等作物,甘蔗種植逐漸向人口密度較少的地區(qū)轉移。經過幾年的調整,蔗糖產業(yè)初步克服了糖廠過于分散的狀況,形成了較明顯的區(qū)域經濟規(guī)模。廣西的甘蔗生產條件差,生產規(guī)模小,蔗農組織化程度低,甘蔗單產較低,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蔗糖加工規(guī)模小,糖廠抵御風險的能力差,缺乏綜合利用和生產能力,一旦遇到糖價下跌,就會出現嚴重虧損。由于近年糖價低迷,蔗農收入銳減、糖廠效益大幅度降低,廣西的蔗糖產業(yè)普遍面臨效益下滑的局面;此外,蔗糖需求也難保證增長,廣西的蔗糖生產能力還在不斷增加,造成供過于求。

三、產業(yè)發(fā)展前景與對策

燃料酒精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預測,到2020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將達到lOOO萬噸,非糧原料燃料年替代成品油約1000萬噸。木薯酒精產業(yè)前景極其廣闊,對于木薯酒精產業(yè),主要的問題是原料不足。燃料乙醇生產中,原料成本占到70~80%,當鮮木薯的收購價為600元/噸時,木薯酒精的生產將達到盈虧平衡點。從國外進口木薯原料,無法保障對酒精企業(yè)的穩(wěn)定供應,原料價格難以保持在合理水平。加快木薯原料基地的建設,大幅增加木薯產量是當務之急,木薯淀粉可用于微生物發(fā)酵,生產大宗化學品。由于乳酸的聚合物――聚乳酸可制成環(huán)境友好的可降解塑料,聚乳酸和乳酸的市場規(guī)模每年都在遞增。用于乳酸生產的乳酸菌一般沒有淀粉酶活力,在發(fā)酵前需要加入淀粉酶,把淀粉降解成可發(fā)酵糖后才可進行發(fā)酵。如果選育出具有淀粉酶活力的乳酸菌,直接利用木薯淀粉發(fā)酵,可避免淀粉酶的加入與淀粉的糖化工藝,可能大幅度降低乳酸發(fā)酵的成本。 蔗糖的市場波動較大,對糖廠的效益造成嚴重影響,要改變以蔗糖為單一產品的局面,可考慮改造傳統的制糖工藝,按不同比例混合稀釋廢糖蜜,用于乙醇發(fā)酵。蔗糖可用于制成甘露醇,這是一種市場上供不應求的化學品。廣西具有豐富的蔗糖資源,如果制成甘露醇,將價值提高了十幾倍,可避免糖價低迷帶來的嚴重虧損。國內制備甘露醇的方法是化學合成法,利用蔗糖為原料,酸解后催化加氫,得到甘露醇和山梨醇。由于化學合成法得到的是甘露醇和山梨醇的混合物,需要將它們分離,山梨醇的價值遠低于甘露醇,化學法的成本較高。因此,開發(fā)可利用蔗糖發(fā)酵合成甘露醇的乳酸菌是蔗糖深加工的一個有潛力的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新型煤化工;技術現狀;發(fā)展思路

0.前言

煤化工可分為傳統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傳統的煤化工主要用來發(fā)電、煉焦和作為工業(yè)燃料以及合成氨、尿素、甲醇、甲醛、乙酸、電石和乙炔衍生物(氯乙烯、醋酸乙烯、1,4-丁二醇)等。新型煤化工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氣和煤制二甲醚[1]。

1.新型煤化工的技術現狀

1.1煤制油的技術現狀

煤液化技術在科學上稱為煤基液體燃料合成技術,按合成工藝的不同,煤制油可以分為煤直接液化燃油和煤間接液化燃油2種。

(1)煤直接液化燃油:

煤直接液化燃油是指先將煤磨成煤粉,然后通過高溫(400℃以上)、高壓(10Mpa 以上),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加氫裂解,轉化成液體燃油[2]。目前,國際上已開發(fā)出的煤加氫液化工藝有10多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日本的NEDOL工藝、德國的IGOR工藝、美國的HTI 工藝。3 種工藝中,比較成熟可靠的是德國的IGOR工藝,其轉化率能達到97%[3]。神華集團在20世紀末開始開發(fā)煤直接液化工藝,該項目引進美國碳氫技術公司煤液化核心技術,并進一步進行了調整與改進,將儲量豐富的神華優(yōu)質煤按照國內的常規(guī)工藝直接轉化了柴油。

(2)煤間接液化燃油煤間接液化燃油是指先將煤轉化成合成氣(CO和H2),然后在一定溫度、壓力及催化劑的作用下合成生產出的煤油。目前,已經工業(yè)化的煤間接液化技術只有南非SASOL的F-T合成技術和荷蘭Shell公司的SMDS技術[4]。

1.2煤制烯烴的技術現狀

煤基制烯烴工藝路線為:粉煤在高溫、高壓條件下氣化成主要成分為CO和H2的粗合成氣,再經過變換及凈化工序合成粗甲醇,粗甲醇精制除去水、二甲醚、甲酸甲酯等輕于甲醇的低沸點物質得到精甲醇,最后將精甲醇轉化為低碳烯烴。當前,國外開發(fā)研究比較成功的甲醇制烯烴工藝主要有美國環(huán)球石油公司和挪威海德魯公司共同開發(fā)的甲醇制烯烴(MTO)技術以及德國Lurgi公司的甲醇制丙烯(MTP)技術,而國內主要有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簡稱大連化物所)的甲醇經二甲醚制低碳烯烴(DMTO)技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甲醇制烯烴(SMTO)技術以及清華大學循環(huán)流化床甲醇制丙(FMTP)技術。目前,國內已建成的煤制烯烴項目主要有神華包頭煤化工有限公司煤制聚烯烴項目、大唐國際發(fā)電股份有限公司煤制聚丙烯項目和神華寧夏煤業(yè)集團煤制聚丙烯項目[5]。

1.3煤制乙二醇的技術現狀

煤制乙二醇技術是將煤制成合成氣,再以合成氣中的一氧化碳(CO)和氫氣(H2)為原料制取乙二醇。目前,我國在世界上已率先實現了煤制乙二醇(CO氣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氫合成乙二醇)成套技術的工業(yè)化應用。而國外技術未能實現工業(yè)化,其原因在于沒能獲得核心催化劑的關鍵制備技術和工業(yè)一氧化碳深度脫氫凈化等系列關鍵工藝和技術,以及關鍵單元的技術集成[6]。

1.4煤制天然氣的技術現狀

煤制天然氣的主要工藝流程為:煤氣化生產合成氣,合成氣通過一氧化碳變換和凈化后,經過甲烷化反應生產天然氣。整個工藝在技術上是成熟的,現在國內外有關學者和公司將研發(fā)重心放到了氣化技術的革新上[7]。煤制天然氣的氣化工藝[8]可分為蒸汽- 純氧氣化,加氫氣化和催化蒸汽氣化三種工藝。煤制天然氣的另一核心技術是甲烷化工藝。目前國內還沒有掌握大型合成氣甲烷化工藝,主要技術要向國外公司購買。目前使用的甲烷化技術主要是托普索甲烷化循環(huán)工藝技術和DAVY 公司的甲烷化技術[9]。

1.5煤制二甲醚的技術現狀

二甲醚的生產工藝路線很多,目前工業(yè)上應用的主要是甲醇脫水工藝和合成氣直接合成二甲醚工藝。甲醇脫水法先由合成氣制得甲醇,然后甲醇在固體催化劑作用下脫水制得二甲醚,甲醇脫水法又分為甲醇氣相催化脫水法和液相催化脫水法;合成氣一步法以合成氣( CO+H2)為原料,合成甲醇和甲醇脫水反應在同一反應器中完成,同時伴隨CO的變換反應,一步法多采用雙功能催化劑[10]。

甲醇氣相催化脫水法是目前國內外使用最多的二甲醚工業(yè)生產方法。合成氣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工藝主要有日本NKK 公司的液相一步法新工藝、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固相新工藝、美國空氣化學品公司漿態(tài)床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工藝等。

2.新型煤化工產業(yè)發(fā)展思路

新一代煤化工技術是指以煤氣化為龍頭,以碳—化工技術為基礎,合成、制取各種化工產品(和燃料油)的煤炭潔凈利用技術。我國新型煤化工發(fā)展的總體思路與重點發(fā)展新型煤化工,應堅持與傳統煤化工結構調整相結合,堅持提高效益與節(jié)能減排相結合[11]。

2.1 以清潔能源為主要產品

新型煤化工以生產潔凈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產品為主,如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航空煤油、聚丙烯原料、乙烯原料、電力、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熱力等,以及煤化工獨具優(yōu)勢的特有化工產品,如芳香烴類產品。

2.2 推進煤-電-熱-化一體化發(fā)展

新型煤化工是未來中國能源技術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向,我們要切實扭轉煤化工項目生產單一產品的單純煤化工發(fā)展模式,著力發(fā)展煤-電-化-熱一體化,實現煤化工與電力、熱力聯產和負荷的雙向調節(jié)。緊密依托于煤炭資源的開發(fā),并與其它能源、化工技術結合,探索煤化工產品、副產物的綜合利用, 如二氧化碳制綠藻、煤渣制氧化鋁、合成油產品綜合利用等,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體化的新興產業(yè)。

2.3 建設大型企業(yè)和產業(yè)基地

新型煤化工發(fā)展將以建設大型企業(yè)為主,包括采用大型反應器和建設大型現代化單元工廠,如百萬噸級以上的煤直接液化、煤間接液化工廠以及大型聯產系統等。在建設大型企業(yè)的基礎上,形成新型煤化工產業(yè)基地及基地群。每個產業(yè)基地包括若干不同的大型工廠,相近的幾個基地組成基地群,成為國內新的重要能源產業(yè)[12]。 [科]

【參考文獻】

[1]楊衛(wèi)蘭.我國新型煤化工發(fā)展現狀及前景分析[J].石油化工技術與經濟,2012,28(5):22-26.

[2]郝劍虹,高海洋,張富興.煤制油技術在我國的發(fā)展現狀[J].北京汽車,2010(2): 43-46.

[3]錢伯章,朱建芳.對中國煤制油的冷靜思考[J].煉油技術與工程,2006(7):5-9.

[4]張玉卓.中國煤炭液化技術發(fā)展前景[J].煤炭科學技術,2006(1):19-22.

[5]李麗英,田廣華.煤基甲醇制烯烴技術及產業(yè)發(fā)展現狀[J].合成樹脂及塑料,2013,30(4):75-79.

[6]錢伯章.煤制乙二醇技術與應用[J].精細化工原料及中間體,2012(10 ):35-41.

[7]苗興旺,吳楓,張數義.煤制天然氣技術發(fā)展現狀[J].氮肥技術,2010,31(1):6-8.

[8]MunishChandel,EricWilliams.SyntheticNaturalGas(SNG):Technology,Environ

mental Implications,and EconomicsClimate Change Policy Partnership Duke University,January,2009.

[9]劉志光,龔華俊,余黎明.我國煤制天然氣發(fā)展的探討[J].煤化工,2009,14(2):1-5.

[10]田廣華,宋彩霞.煤化工產品工藝路線[J].現代化工,2012,32(2):6-8.

篇4

一、國內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國內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現狀

1、燃料乙醇開始規(guī)模化應用

“十五”期間,我國在黑龍江、吉林、河南、安徽4省,分別依托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責任公司、河南天冠集團、安徽豐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龍江華潤酒精有限公司四家企業(yè)建成了四個燃料乙醇生產試點項目進行定點生產,初步形成了現有國內燃料乙醇市場格局。到2007年,我國燃料乙醇產能達160萬噸,四家定點企業(yè)產能達144萬噸。值得注意的是,為不影響糧食安全并改善能源環(huán)境效益,我國已確定不擴大現有陳化糧玉米乙醇生產能力的政策,轉向以木薯和甜高粱等非糧作物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并開始商業(yè)化生產。目前,廣西木薯乙醇項目的生產能力超過20萬噸,2008年全國燃料乙醇總產量達172萬噸。此外,生物液體燃料也已開始在道路交通部門中初步得到規(guī)模化應用,我國燃料乙醇的消費量已占汽油消費量的20%左右,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安徽5省及湖北、河北、山東、江蘇部分地區(qū)已基本實現車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無鉛汽油。

2、生物柴油步入快速發(fā)展軌道

自2002年經國務院批示,國家發(fā)改委開始推進生物柴油產業(yè)發(fā)展以來,生物柴油年產量由最初的1萬噸發(fā)展到現在的近20萬噸,總設計產能約200萬噸/年,生物柴油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的管理范疇。2008年,為鼓勵和規(guī)范生物柴油產業(yè)發(fā)展,防止重復建設和投資浪費,根據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總體思路和基本原則,結合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及產業(yè)化工作部署與安排,國家發(fā)改委批準了中石油南充煉油化工總廠6萬噸/年、中石化貴州分公司5萬噸/年和中海油海南6萬噸/年3個小油桐生物柴油產業(yè)化示范項目。截止目前,我國生物柴油產業(yè)已初步形成以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和福建卓越新能源發(fā)展公司等民營公司、外資公司以及中糧集團、航天科工集團和三大石油集團共同參與的格局。

(二)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需突破的主要制約因素

目前,我國生物燃料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還面臨許到原料資源供應、產業(yè)發(fā)展的技術瓶頸、商業(yè)化應用市場和政策、市場環(huán)境不完善等制約因素。

1、原料資源供應嚴重不足

無論是燃料乙醇還是生物柴油都面臨著“無米下鍋”。

從燃料乙醇看,如果完全用玉米來生產,按照1∶3.3 比例計算,2020 年將達4950 萬噸,加上其他工業(yè)消費對玉米需求的增長,未來我國玉米生產將難以滿足燃料乙醇生產的工業(yè)化需求,而且隨著陳化糧食逐步消耗殆盡和玉米價格的不斷上漲,玉米燃料乙醇的發(fā)展可能威脅到我國糧食安全,因此完全使用玉米生產燃料乙醇在我國并不現實。

從生物柴油看,國內僅有的幾個項目都是以地溝油、植物油腳等廢棄油脂做原料,而全國一年的廢棄油脂也只有600―700萬噸,其中相當比例還要用于化工生產,每年可供生物柴油企業(yè)利用的廢棄油脂不足50 萬噸。按照1.2 噸廢棄油脂生產1 噸生物柴油計算,40 多萬噸廢棄油脂能滿足的產能只有30 多萬噸。目前,我國很多企業(yè)處于部分停產或完全停產狀態(tài),行業(yè)發(fā)展陷入了困境。

2、產業(yè)發(fā)展中的技術、標準瓶頸制約

目前,我國生物質能產業(yè)發(fā)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產業(yè)發(fā)展中的生產技術、產品標準、生產設備等問題已成為阻礙生物燃料產業(yè)快速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問題之一。

從燃料乙醇的發(fā)展看,一方面,我國的自主研發(fā)能力還比較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目前國內以玉米、木薯等淀粉類為原料的生產技術已經進入商業(yè)化初期階段,以甜高粱、甘蔗等糖質類為原料基礎的燃料乙醇生產技術大多處于試驗示范階段,還需在優(yōu)良品種選育、適應性種植、發(fā)酵菌種培育、關鍵工藝和配套設備優(yōu)化、廢渣廢水回收利用等方面作進一步研究。而國外以淀粉、糖質類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并進入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生產階段。此外,我國的纖維素乙醇還處在試驗階段,技術還有待完善,尤其是如何降低纖維預處理和纖維酶的成本,高效率的發(fā)酵技術等方面,總體而言與國外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另一方面,國內還缺乏以不同生物質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相關產品和技術標準。盡管我國于2001年頒布了變性生物燃料乙醇(GB18350-2001)和車用乙醇汽油(GB18351-2001)兩項強制性國家標準,在技術內容上等效采用了美國試驗與材料協會標準(ASTM);但上述標準主要是基于淀粉類原料而制定的,而制備燃料乙醇的原料種類較多且生產工藝也大不相同,在某些技術指標上也會有所差異,單一基于淀粉類原料制定的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燃料乙醇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從生物柴油的發(fā)展看,我國主要采用化學酯化法生產生物柴油,已形成較完備的技術體系和方法,但由于酯化過程要進行水洗、除渣、酯化、分離、蒸餾、洗滌、干燥、脫色等一系列過程,因此,轉化率低,成本較高,而且產品質量難以保障。此外,雖然我國在2007年頒布了《柴油機燃料調和用生物柴油(BD100)國家標準》(GB/T20828-2007),但由于生物柴油的酸度、灰分、殘?zhí)烤哂谑皖惒裼停訠5或B20等BX類生物柴油與石化柴油混用。而我國至今沒有B5或B20標準,更沒有對生物柴油企業(yè)的生產設計和運行進行技術規(guī)范,生物柴油質量難以保證,導致難以進入中石油、中石化的銷售終端,大量生物柴油賣給企業(yè)用作燒鍋爐等用途,極大地制約了我國生物柴油產業(yè)的快速健康發(fā)展。

3、生產成本過高,商業(yè)化應用缺乏市場前景

從燃料乙醇看,目前,除巴西以甘蔗為原料生產的燃料乙醇成本可以與汽油相競爭外,其他國家燃料乙醇的成本都比較高,而我國燃料乙醇由于受原料成本高、耗能大、轉化率低等因素影響,燃料乙醇的生產成本更高;從生物柴油看,在原料價格高峰時,生物柴油的生產成本是每噸接近7000元,而售價是6000元左右。因此,不依靠政府補貼,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化應用缺乏市場前景。

4、政策法規(guī)和市場環(huán)境尚需改進

雖然我國在2005年2月28日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7年8月出臺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但主要是以利用再生能源發(fā)電作為目標和重點的,缺乏對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開發(fā)利用的明確性規(guī)定。另外,在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方面缺乏利用稅收減免、投資補貼、價格補貼、政府收購等市場經濟杠桿和行政手段促進發(fā)展的政策性法規(guī);而且,部分出臺的優(yōu)惠政策行業(yè)內企業(yè)很難享受。此外,我國生物燃料產業(yè)的市場化競爭和運作環(huán)境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我國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的路線圖

(一)發(fā)展目標

按照因地制宜、綜合利用、清潔高效的原則,合理開發(fā)生物質資源,以產業(yè)發(fā)展帶動技術創(chuàng)新,通過加強生物質的資源評價和規(guī)劃,健全生物燃料產業(yè)的服務體系,包括完善科技支撐體系,加強標準化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建設,完善信息管理體系等途徑促進生物燃料產業(yè)的發(fā)展,實現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從追趕型到領先型的轉變。到2020年,燃料乙醇年利用量達100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200萬噸,年替代化石燃料1億噸標準煤。

(二)發(fā)展路線

近期(2011―2015年):在燃料乙醇方面,應維持玉米乙醇、小麥乙醇的現有發(fā)展規(guī)模,繼續(xù)提高玉米乙醇、小麥乙醇項目的生產效率;重點發(fā)展木薯乙醇、馬鈴薯乙醇等非糧淀粉類燃料乙醇;努力完善木薯乙醇、馬鈴薯乙醇等非糧燃料乙醇的生產工藝,提高生產經濟性;進行甜高粱乙醇、甘蔗乙醇等糖類原料的直接發(fā)酵技術的示范;同時,加大纖維素遺傳技術研發(fā)力度,爭取在纖維素酶水解技術上有所突破;開展抗逆性能源植物的種植示范。在生物柴油方面,仍將維持以廢棄油脂為主,以林木油果等為輔的原料供給結構;開展高產木本油料種植技術研究;開展先進酯化技術示范;制定生物柴油技術規(guī)范和B5或B20等BX類生物柴油與石化柴油混用的產品標準,并建立國家級的質量監(jiān)測系統。

中期(2016―2020年):在燃料乙醇方面,加大以甜高粱等糖類作物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產業(yè)化利用,應用耐高溫、高乙醇濃度、高滲透性微生物發(fā)酵技術,采用非相變分離乙醇技術;戊糖、己糖共發(fā)酵生產乙醇技術實現突破,纖維素乙醇進入生產領域;耐貧瘠能源作物在鹽堿地、沙荒地大面積種植,提高淀粉作物中淀粉含量、糖作物中的糖含量技術成功,燃料乙醇在運輸燃料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生物柴油方面,大力開發(fā)以黃連木、麻風樹等木本油料植物果實作為生物柴油主要原料的生物柴油,高產、耐風沙、干旱的灌木與草類規(guī)模化種植技術取得突破;高壓醇解、酶催化、固體催化等生物柴油技術廣泛應用。

遠期(2020年以后):在燃料乙醇方面,燃料乙醇逐步替代汽油并探索利用更高熱值產品(如丁醇等);植物代謝技術取得突破,減少木質素含量提高纖維素含量,大規(guī)模生產木質纖維類生物質燃料乙醇的工業(yè)技術開發(fā)成功并實現產業(yè)化。在生物柴油方面,以黃連木、麻風樹等木本油料植物果實作為生物柴油主要原料的生物柴油的生產工藝不斷成熟且生產經濟性不斷提高,規(guī)模不斷擴張;工程微藻法技術逐步完善并走向成熟且實現產業(yè)化。

三、促進我國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的保障措施

(一)統一思想,合理規(guī)劃,有序推進

向全社會廣泛宣傳發(fā)展生物燃料產業(yè)的重要意義,切實提高對發(fā)展生物燃料產業(yè)重要性的認識,把生物燃料產業(yè)的發(fā)展提高到國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予以考慮。同時,要借鑒先發(fā)國家在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仔細分析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此外,各地區(qū)也要按照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原則,做好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劃工作,根據生物質資源狀況、技術特點、市場需求等條件,研究制定本地區(qū)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切實可行的發(fā)展目標和要求,充分發(fā)揮好資源優(yōu)勢,實現生物質能的合理有序開發(f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路徑。

(二)開展資源評價,發(fā)展能源作物

必須通過生物質資源的調查和評價工作,搞清各種生物質資源總量、用途及其分布,為發(fā)展生物燃料產業(yè)奠定良好基礎。一是開展調查研究,做好資源評價。二是在生物質資源普查與科學評價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能源作物發(fā)展規(guī)劃,以確定在什么地方具有大規(guī)模種植何類能源作物的條件。在不毀壞林地、植被和濕地,不與糧爭地,不與民爭糧的原則下,調整種植業(yè)比例,優(yōu)化種植結構,根據主要能源作物品種的性能、適宜的邊際性土地等資源數量、區(qū)域分布現狀,科學制訂能源作物的種植規(guī)劃。在種植基礎好、資源潛力大的地區(qū),規(guī)劃建設一批能源作物種植基地,為生物燃料示范建設和規(guī)模化發(fā)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應基礎。

(三)加大生物燃料產業(yè)前沿技術研究和產業(yè)化示范工作

必須要堅持點面結合、整體推進的原則,將近、中遠期目標相結合,并結合我國生物質資源特點,加大對生物燃料產業(yè)前沿技術和技術產業(yè)化研究的支持力度。一是制定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的技術路線圖,通過政府、企業(yè)和研究機構的共同工作,提出中長期需要的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有利于幫助企業(yè)或研發(fā)機構識別、選擇和開發(fā)正確的技術,并幫助引導投資和配置資源。二是加強生物燃料產業(yè)技術的試點和產業(yè)化示范工作,設立生物燃料產業(yè)研究發(fā)展專項資金,增加研究開發(fā)投入,加大生物燃料產業(yè)技術的研發(fā)力度,加快推進生物燃料產業(yè)技術的科技進步與產業(yè)化發(fā)展。三是重視生物燃料產業(yè)技術和產品的標準體系建設,制定生物燃料產業(yè)技術和產品標準,發(fā)揮標準的技術基礎、技術準則、技術指南和技術保障作用,并建立國家級的質量監(jiān)測系統加強市場監(jiān)督工作,促進生物燃料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四)加強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的引導和扶持

一是可以給予適當的財政投資或補貼,包括建立風險基金制度實施彈性虧損補貼、對原料基地給予補助、具有重大意義的技術產業(yè)化示范補助和加大面對生產生物燃料產品企業(yè)的政府采購等措施,以保證投資主體合理的經濟利益,使投資主體具有發(fā)展生物燃料項目的動力。二是加大對投資生物燃料項目的稅收優(yōu)惠,包括對投資生物燃料項目的企業(yè)實行投資抵免和再投資退稅政策,對生產生物燃料產品的企業(yè)固定資產允許加速折舊,對科研單位和企業(yè)研制開發(fā)出的生物燃料新技術、新成果及新產品的轉讓銷售在一定時期可以給予減免營業(yè)稅和所得稅等措施,以鼓勵和引導更多的企業(yè)重視、參與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三是積極引導金融資本投向生物燃料產業(yè),包括對生物燃料龍頭企業(yè)實施貸款貼息,支持有條件的生物燃料企業(yè)發(fā)行企業(yè)債券和可轉換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生物燃料企業(yè)以現有資產做抵押到境外融資以獲得國際商業(yè)貸款和銀團貸款,鼓勵和引導創(chuàng)業(yè)投資增加對生物燃料企業(yè)的投資等措施,鼓勵以社會資本為主體按市場化運作方式建立面向生物燃料產業(yè)的融資擔保機構,以降低生物燃料企業(yè)的融資成本,擴充和疏通生物燃料企業(yè)的融資渠道。

(五)加強部門間合作,建立產業(yè)服務配套體系,完善市場體系建設

一是建設和完善服務保障體系。整合資源,建立和完善產業(yè)服務配套體系,針對生物質資源分布廣、收集運輸難等問題,建立生物質資源收集配送等產業(yè)服務體系;積極引導農民發(fā)展能源作物種植、農作物秸稈收集與預處理等專業(yè)合作組織,建立生物質原料生產與物流體系;盡快建立完善生物燃料產業(yè)技術的推廣服務體系、行業(yè)質量標準和產品檢測中心等配套服務體系,加強生物燃料產業(yè)技術、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二是必須盡快開發(f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燃料產業(yè)的國產設備,重點開發(fā)有利于生物燃料產業(yè)發(fā)展的裝備設計與制造技術,包括大型專用成套設備和成熟的生產工藝路線。三是完善市場體系建設。要通過市場帶動,積極發(fā)展上下游企業(yè)和相關配套產業(yè),整合資源,優(yōu)化結構,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applicable standard of ductile iron high integrity container.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are analyzed from the view of the environment and required function of the ductile iron high integrity container. This paper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sign of ductile iron high integrity container.

關鍵詞: 高完整性容器;球墨鑄鐵;低、中水平放射性廢物

Key words: high integrity container;ductile iron;low and medium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中圖分類號:TG1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6-0228-03

0 引言

當今世界,核科學技術發(fā)展已進入新階段,同位素和核技術的應用更加廣泛深入,核能已成為解決當前世界能源危機的重要途徑之一,很多國家已將其列為重點發(fā)展的能源。核能的開發(fā)和利用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放射性廢物。如何安全有效地包裝、運輸、處置放射性廢物,使其最大限度地與生物圈隔離,已成為核工業(yè)、核科學面臨的日益迫切的重要課題,也是影響核能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關鍵因素[1]。

早在20世紀七十年代,高完整性容器的概念已被美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報導。如德國NUKEM公司研究了一種將放射性廢物超濃縮(過飽和)后直接澆灌注入球墨鑄鐵容器的廢物容器[2],冷卻后即形成鹽餅,因不需要任何的固化、固定,其減容因子大大提高,也節(jié)省了相應的系統投資和運行費用。這種球墨鑄鐵容器可在近地表處置條件下保持300年以上的完整性,故稱為高完整性容器或高整體容器(High Integrity Container)[3]。

高完整性容器之所以要求安全使用壽命在300年以上,是由于核電廠低、中放廢物中含有需要考慮的、較長壽命放射性核素,主要是137Cs和90Sr。它們的半衰期(T1/2)都在30年左右,經過十個半衰期時間的衰變,所裝廢物的放射性活度便可降至原有活度的0.1%以下,在正常情況下,不再會對人類和生物環(huán)境造成明顯的影響。同樣,在美國的核電站,使用一種高分子聚合物容器,來盛裝低放的過濾器實心餅和散裝的離子交換樹脂粉末,他們不需要先行固化和固定作業(yè)。這種容器也能保證長期的完整性,也是一種高完整性容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法國也開發(fā)了一種鋼纖維混凝土容器,據報道也可以達到300年以上的壽命,并被法國核安全局授予了許可證。

采用高完整性容器盛放和處置放射性廢物,不僅可以大大減少最終放射性廢物的體積,而且明顯提高放射性廢物貯存和處置的安全性。因此,我國在核電廠放射性廢物管理中紛紛引進、開發(fā)能夠滿足貯存和處置放射性廢物需要的高完整性容器。

1 球墨鑄鐵高完整性容器發(fā)展現狀

1.1 球墨鑄鐵容器國內發(fā)展現狀

我國球墨鑄鐵容器的研究集中在乏燃料運輸容器方面,該工作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1986年,哈爾濱科技大學、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和核工業(yè)第二研究設計院(現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合作,著手進行球墨鑄鐵乏燃料運輸容器的研制工作。容器采用厚大斷面球墨鑄鐵為主體結構和屏蔽材料。這種以球墨鑄鐵為主要屏蔽和結構材料的乏燃料運輸容器的設計和研究在我國尚屬首次。

經過對球墨鑄鐵化學成分、鑄造工藝的實驗室摸索和生產條件下的大型模擬試驗,制定出容器用球墨鑄鐵合理的化學成分和鑄造工藝。試驗容器制造完成以后,進行了嚴格的檢查和試驗,如圖1所示。容器各項指標均符合器技術條件以及GB11806《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規(guī)定》[4]。

球墨鑄鐵乏燃料運輸容器屬于單一殼體材料的容器,容器整體性好,材料費用少,制造成本低,不需要其他屏蔽材料。其加工較容易,制造周期^短,有其他類型容器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容器的研制成功使我國乏燃料運輸容器設計和厚大截面、低溫韌性球墨鑄鐵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在技術上有重大突破,其成果和應用經驗可在球墨鑄鐵高完整性容器上推廣使用。

1.2 球墨鑄鐵高完整性容器國外發(fā)展現狀

目前,德國已成功開發(fā)出CASTOR、TN系列商用球鐵容器,除在本國使用外,還在西歐各國被廣泛接受和使用。日本、英國和法國也相繼開展了大量深入細致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美國對球鐵容器技術的研究相對較少,但NRC已經批準乏燃料貯存容器的使用。

德國的球墨鑄鐵高完整性容器(MOSAIK)研發(fā)工作始于1974年,1976年由GNS公司設計、SNT公司制造的MOSAIK廢物系列容器開發(fā)成功,至今生產的約6000多個容器已用于多個核電站[5]。MOSAIK容器由球墨鑄鐵制成,為了接受不同種類的廢物,容器有不同的型號,不同的容器、壁厚、蓋的系列產品,必要時也可增加不同厚度的鉛襯套和過濾器系統。

用MOSAIK球墨鑄鐵容器貯存和運輸放射性廢物,對于相同放射性水平的廢物用該容器包裝的體積比其他廢物容器小。部分型號MOSAIK容器結構如圖2所示。

在德國和日本,針對球墨鑄鐵容器進行了大量的跌落試驗,容器類型包括MOSAIK、CASTOR,POLLUX容器。在美國針對MOSAIK I和MOSAIK KfK球墨鑄鐵容器在環(huán)境溫度為-29℃下進行了11次跌落試驗。其中MOSAIK I型和MOSAIK KfK型空容器質量分別為2960kg和5402kg。MOSAIK容器在跌落試驗中保持了結構的完整性,保證容器在事故條件下的安全性。

2 球墨鑄鐵標準、準則或規(guī)范

2.1 國內球墨鑄鐵標準

我國球墨鑄鐵標準有GB/T 1348-2009《球墨鑄鐵件》。該標準修改1988版時,采用國際標準ISO 1083:2004《球墨鑄鐵 分類》,同時參照了美國ASTM A536-2004《球墨鑄鐵件標準規(guī)范》和日本JIS G5502-2001《球墨鑄鐵件》等國外先進標準的相關條款。標準中規(guī)定了球墨鑄鐵件的技術要求,例如球墨鑄鐵牌號、球墨鑄鐵的低溫沖擊性能指標、附鑄試塊和單鑄試塊、試樣規(guī)格、取樣批次的規(guī)定、球墨鑄鐵韌性、鑄件本體屈服強度值、硬度與抗拉強度關系曲線、球墨鑄鐵物理性能等。該標準適用于砂型或導熱性與砂型相當的鑄型中鑄造的普通和低合金球墨鑄鐵件。對于特種鑄造方法生產的球墨鑄鐵件可參照使用此標準。

2.2 國外球墨鑄鐵標準

國際上現行的球墨鑄鐵標準有:ISO 1083:2004《球墨鑄鐵 分類》、歐盟標準EN 1563《球墨鑄鐵》、歐盟EN 12680-3《球墨鑄鐵件超聲波檢驗》。

美國球墨鑄鐵相關標準有:ASTM A536-2004、ASTM A874/A874M-98(2009)、ASME Code Case N-670-1等。其中ASTM A874/A874M-98(2009):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Ferritic Ductile Iron Castings Suitable for Low-Temperature Service規(guī)定了適用于低溫-40℃的球墨鑄鐵件的技術要求。ASME Code Case N-670-1:“Use of ductile cast iron conforming to ASTM A874/874 or JIS G 5504-2005 for transport containments” Section III, Div. 3.適用于壁厚在300-530mm、設計壓力≤7MPa、設計溫度在-29℃~345℃之間的球墨鑄鐵件。

日本的球墨鑄鐵相關標準有:JIS G5502-2001《球墨鑄鐵件》和JIS G5504 2005 Heavy-walled Ferritic Spheroidal Graphite Iron Castings for Low Temperature Service。其中JIS G5502-2001《球墨鑄鐵件》中規(guī)定了壁厚小于等于200mm的球墨鑄鐵件的技術要求,包括化學成分、機械性能、取樣方法等。JIS G5504 2005規(guī)定了壁厚小于等于550mm適用于低溫-40℃的球墨鑄鐵件的技術要求,包括化學成分、機械性能、取樣方法等。

3 球墨鑄鐵高完整性容器材料性能要求

3.1 球墨鑄鐵高完整性容器耐腐蝕性能

高完整性體容器的內容物為中低放放射性廢物,其中銫-137半衰期為30年,考慮10個半衰期,高完整性容器的壽命要求為300年。高完整性容器作為處置容器,分為地面長期貯存和地下處置兩種。由于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不同,地面貯存需要考慮空氣介質影響,沿海地區(qū)還要考鹽霧因素;地下處置需要考慮SO3-、CO3-、Cl-、NO3-等離子及微生物的影響,同時容器還要承受106Gy放射性輻照。這些外部環(huán)境條件對于容器在300年壽命中的性能提出了嚴格要求,尤其是耐腐蝕和耐輻照性能。

球墨鑄鐵材料與高完整性容器的交聯高密度聚乙烯材料、混凝土材料兩種材料相比,具有自身的金屬特性,而且低、中放射性廢物輻射強度相對低,球墨鑄鐵本身性能不因為輻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金屬對處置環(huán)境的溫度、壓力、濕度的要求相對寬松,但溫度、壓力、濕度對金屬材料的長期腐蝕性能會產生影響,所以不再對材料本身提出進行耐熱性能、阻燃性能、耐γ輻照性能、生物降解性能、蠕變性能、抗?jié)B透性能、抗凍性能和化學穩(wěn)定性能等專門測試和試驗的要求,僅從耐腐蝕的角度對容器長期壽命提出性能要求。

為了研究球墨鑄鐵材料的耐腐蝕性能,北京科技大學于2013年進行了球墨鑄鐵腐蝕實驗,實驗條件分別為常溫、高溫及電化學腐蝕。通過對QT400和QT350兩種球墨鑄鐵樣品的宏觀腐蝕形貌分析、腐蝕產物膜XRD分析、腐蝕速率分析,總結形成了球墨鑄鐵耐腐蝕性能檢測方法,并得出結論:球墨鑄鐵材料在試驗條件和真實服役過程中的腐蝕類型均為均勻腐蝕。容器300年壽期內,球墨鑄鐵材料的最大腐蝕深度為22.5mm[6]。

3.2 球墨鑄鐵高完整性容器化學成分及力學性能

球墨鑄鐵材料的化學成分對于其力學性能有影響,例如控制硅含量對獲得合理的屈服和抗拉強度是必要的。當珠光體含量在20%以下時,球墨鑄鐵材料的抗拉和屈服強度取決于硅含量的多少;為保證球墨鑄鐵材料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斷裂韌性,最大珠光體含量應限制在20%以下,F素體含量控制在80%以上,球化率大于90%。國內球墨鑄鐵的生產工藝和原材料都有很大的提高,生產設備已經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影響球化、影響珠光體的12種微量雜質元素的總和可以控制在0.1%以內。

部分標準中規(guī)定的球墨鑄鐵化學成分及力學性能見表1、表2。

由于容器僅用于處置,不作為運輸容器使用,內容物放射性不超過中放廢物的限值,一般不屬于B型貨包,僅需要進行1.2m跌落試驗確定容器性能,可選擇GB1348-2009《球墨鑄鐵件》中QT400或者QT350系列200mm厚或150mm厚的球墨鑄鐵進行制造。容器橫截面可選擇方形或圓形形狀,具體設計需綜合考慮容器耐蝕、耐輻照、力學、操作、放置等多個方面。日本現有的球墨鑄鐵容器選用QT400-18材料,截面為1.5m×1.5m,壁厚為150mm的方形容器,設計壽命50年。

4 討論與建議

①球墨鑄鐵容器屬于單一殼體材料的容器,容器整體性好、強度高,材料費用少,制造成本低,其加工容易,制造周期較短,這些優(yōu)點使球墨鑄鐵容器成為高完整性容器研制的可選方案之一。

②國內研制成功的球墨鑄鐵乏燃料運輸容器為球墨鑄鐵高完整性容器的研制奠定了技術基礎。

③球墨鑄鐵容器在預期300年長期貯存期間的耐腐蝕性能尚需繼續(xù)研究。

④目前國內還沒有低溫用球墨鑄鐵容器材料標準,建議盡早開展低溫用球墨鑄鐵容器材料標準編制工作。

⑤建議適時開展球墨鑄鐵容器長期貯存的腐蝕性能研究,同時考慮抗腐蝕方案。

參考文獻:

[1]陳式.放射性廢物安全通論[M].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2006.

[2]Siempelkamp Nukleartechnik. Castor-Nuclear Waste Transport Production [EB]. Castor, 2007.

[3]GB12711-1991.低,中水平放射性固體廢物包裝安全標準[S].

[4]GB11806,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規(guī)程[S].

篇6

關鍵詞:生物質能源;生物質能

一、生物質能源定義

生物質是指利用大氣、水、土地等通過光合作用而產生的各種有機體,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長的有機物質通稱為生物質。它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質能(biomass energy),就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質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依據來源的不同,分為林業(yè)資源、農業(yè)資源、生活污水和工業(yè)有機廢水、城市固體廢物和畜禽糞便等五大類。

二、生物質能源的特點

(1)可再生性――生物質能源是從太陽能轉化而來,儲存在生物質內部,地球每年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有1730億噸,其中蘊含的能量相當于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10-20倍,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實現能源的永續(xù)利用。與風能、太陽能等同屬可再生能源。

(2)清潔、低碳――生物質能源屬于清潔能源,其生物質的硫、氮有害物質含量低,燃燒過程中生成的SOX、NOX較少;由于它在生長時需要的二氧化碳相當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對大氣的二氧化碳凈排放量近似于零。能夠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凈排放量,降低溫室效應。

(3)分布廣泛的可替代能源――目前我國生物質資源可轉換為能源的潛力約5 億噸標準煤,今后隨著擴大造林面積的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我國生物質資源轉換為能源的潛力可達10 億噸標準煤。在傳統能源日漸枯竭的情況下,生物質能源是理想的替代能源,被譽為繼煤炭、石油、天然氣之外的“第四大”能源。

三、我國目前生物質能源經濟發(fā)展現狀

目前以生物質能源開發(fā)帶動的經濟發(fā)展主要存在如下幾點問題

(1)認識不夠;

(2)國家扶持政策單一;

(3)規(guī)劃布局合理能性差;

(4)創(chuàng)新不足,發(fā)展粗放單一。

四、克服生物質能源經濟發(fā)展現狀實現循環(huán)、低碳經濟

(1)加強生物質能源經濟認知

我國未來生物資源潛能巨大,而石油、天然氣資源將在2050年前被罄盡的看法已被公認。煤的資源也只能再滿足100~200年的需求,但其低碳排放的清潔利用技術還需花力氣開發(fā)。但我國能源界卻有這樣的觀點――生物質能源成不了“大氣候”,理由之一是生物質原料來源有限、分散,且規(guī)模化生產存在技術和成本約束。究其主要原因是相對于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些傳統能源,中國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化產業(yè)起步較晚,規(guī)模較小,總體發(fā)展水平還很低。這些對生物質的誤解已影響了決策部門,極大阻礙了生物質能源經濟發(fā)展。而與此同時,全球致力于生物質能源的產業(yè)并未停止發(fā)展的步伐。2012年2月歐盟委員會通過了歐洲生物經濟戰(zhàn)略,2012年4月美國了《國家生物經濟藍圖》,2013年7月,德國了生物經濟戰(zhàn)略,這些國家分別就推動生物經濟,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等方面制定了新的戰(zhàn)略、布局,力圖在末來生物經濟競爭中占有有利地位。聯合國能源署也預計到2050年,生物質能源將占全球人類總能源消耗的50%以上。生物質能源將是未來能源的主戰(zhàn)場。打好生物質能源經濟這場硬杖,首先要從上層統一思想。從戰(zhàn)略、策略、經濟性、環(huán)保、法律及制度等方面,加強解決配套政策問題,提高對生物質能源經濟重要性的認識。

(2)國家扶持政策多元化

過去國家對生物質能多采取補貼手段。但補貼門檻高,手續(xù)繁瑣、先墊后補方式給企業(yè)帶來困擾。國家應學習國外成功經驗,加大扶持的力度和廣度,從稅收優(yōu)惠、融資擔保、技改貼息、租金補貼、技術研發(fā)等多方面入手。例如瑞典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稅和能源稅,但對于可再生燃料,免征二氧化碳稅,只征收能源稅,如果企業(yè)投資建設相關新項目,可申請國家或者歐盟的補助金。美國能源獨立與安全法案中要求化石燃料供應商每年達到一比例的生物燃料混配。

(3)項目建設初期合理布局

中國原料種植地域分散,種植數量有限,收集及運輸成本等問題,離支撐生物質能和生物化產業(yè)的發(fā)展還有很大差距,例如①生物發(fā)電方面:根據國家能源局規(guī)劃,我國生物質發(fā)電到2015年將達到1300萬千瓦,2020年生物質發(fā)電裝機3000萬千瓦的發(fā)展目標。而另一方面生物質發(fā)電卻是一個依賴政府補貼產業(yè),2010年7月,國家發(fā)改委《關于完善農林生物質發(fā)電價格政策的通知》,明確生物質發(fā)電統一執(zhí)行標桿上網電價為0.75元/千瓦時,而政府對企業(yè)的補貼則是0.3元/千瓦時。即便在如此高的補貼下,生物質能龍頭凱迪電力,其2010年的相關營收也只有9000余萬,不到其總營收的3%。②生物燃料方面:國際上比較成熟、且技術難度較小燃料乙醇是以糧食為原料工藝路線。巴西以甘蔗為原料,美國以玉米為原料,而中國人口眾多用大量糧食做燃料乙醇不可行,這些都說明,生物質能源發(fā)展整體要求生物質集中、數量足夠豐富、具備一定的規(guī)模與其原料分散、不足、季節(jié)性、運行成本居高不下相矛盾。所以在哪些生物質原料比較豐富且集中地區(qū)有序、規(guī)模的發(fā)展哪些生物質能源需要國家、省、市各部分規(guī)劃統籌。

(4)多樣化、多途徑發(fā)展生物質能源經濟

目前,我國生物質能源產業(yè)發(fā)展有的已具備一定規(guī)模,有的已經濟進入產業(yè)化階段,也積累了一些豐富的經驗,如戶用沼氣技術。但筆者認為我國生物質能源化發(fā)展多為直接燃燒途徑,在熱化學轉換和生物化學轉換方面較少,未來應多樣化、多途徑發(fā)展。如以下幾個產業(yè):

①微藻制油產業(yè):微藻是簡單的單細胞植物,這種原料屬于低等植物。光轉化油脂的轉化效率能夠達到12%。傳統生物柴油所需原料均為油料高等植物,其光轉化油脂的轉化效率最高僅1%,且由于油料植物的油脂面積產率不高,發(fā)展生物柴油必然要占用大量耕地,影響糧食生產。而微藻種類繁多、分布廣、繁殖快,可直接利用陽光、二氧化碳及氮磷等簡單營養(yǎng)物質快速生長,并在胞內合成大量油脂,為生物柴油生產提供新的油脂資源,有資料顯示,同樣一畝地,種植大豆和微藻,產油率的差距是50-100倍。”可見高品質的微藻油、高蛋白的微藻渣能擔綱固碳減排的角色。其實現商業(yè)化放大在經濟上是可行的。

②生物塑料產業(yè):生物塑料的研制都是從純植物中獲取,植物中含有大量淀粉和蛋白質,這也是生物塑料中丙烯酸、聚乳酸的主要來源,在植物中提取的丙烯酸、聚乳酸等再經過各種工藝生產制成生物可降解塑料材料,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傳統塑料在自然條件下不會降解,燃燒又會釋放出有害氣體等對環(huán)境的污染和破壞。

③有機廢物肥料產業(yè):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手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共同完成,有機廢物生物強化腐殖化及腐植酸高效提取循環(huán)利用技術,解決傳統堆肥效率低、產品質量差、過程二次污染難控三大技術難題。目前已在國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城市中建設了14個規(guī)模化處理廠。

④生物丁醇燃料產業(yè):生物丁醇作為生物燃料時其蒸汽壓力低,與汽油混合時對雜質水的寬容度大,而且腐蝕性較小。在燃料性能和經濟性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能以更高比例與汽油混合,而無需對車輛進行改造,單位體積儲存的能量也更高,目前日本開發(fā)出利用廢棄柑橘、蘋果、甜菜、甘薯、稻草、廢紙以及木材生產紙漿后的廢棄物,都可以用來生產生物丁醇。

篇7

關鍵詞:國際土地交易;土地爭奪;發(fā)展現狀;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K9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4.003

1 引言

土地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生存條件和生產資料,具有面積有限性、位置固定性、用途多樣性等基本特性[1]。許多國家都將租賃或購買他國土地作為應對經濟、糧食、能源、氣候危機的一種重要措施[2]。近年來,隨著國際糧食價格、原油價格攀升,世界經濟形勢低迷,國家之間的土地貿易數量及面積迅猛增加。各國之間的土地爭奪日益激烈,逐漸成為國際貿易與經濟發(fā)展中的關鍵問題之一,并在學術界獲得廣泛關注[3]。土地爭奪一詞由“l(fā)and grab”翻譯而來,學術界對于“土地爭奪”這一詞并未達成統一的、嚴格的標準化定義。從聯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的定義上看,土地爭奪是指在發(fā)展中國家為進行糧食生產而購買或租賃農業(yè)用地的行為,僅僅是投資的一種形式[4]。但是,在2011年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qū)17個國家的土地爭奪現狀和趨勢的研究中,Borras等人對于“土地爭奪”的標定則相對嚴格和狹窄,其概念要滿足以下三個方面:大規(guī)模的土地收購;外國政府的參與;投資國的目的是為保證國內糧食安全[5]。與之類似,Daniel等[6]認為這一術語指的是欠發(fā)達國家的多數量、大面積的土地被富裕、糧食安全不穩(wěn)定的國家購買或長期租賃,來進行用于出口的糧食生產。被廣泛接受的定義則是由Annelies Zoomers提出,他認為“土地爭奪”一般指的是由跨國公司或外國政府發(fā)起的大規(guī)模、跨境的土地交易或事務[7]。在此基礎上,本文對“土地爭奪”的概念界定為個人、企業(yè)或政府出于某種目的,長期租賃或直接購買他國土地的行為。

土地爭奪是國際土地市場中的重要現象,對參與各方尤其是被投資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在帶來資金收益、技術創(chuàng)新、就業(yè)機會的同時,跨國公司或外國政府參與的土地投資亦存在許多風險,投資者占用被投資者土地及其他資源(水資源、勞動力等)進行生產活動,相對剝奪了當地人民的土地權益,所得產品流入本地市場亦會對本地勞動者產生消極影響[8,9]。從2000年開始,國際學者及國際組織對于土地爭奪現象的研究逐漸增多。現有研究大多是針對國家、洲、或全球等宏觀尺度,對土地爭奪的現狀、驅動因素、及影響效應等進行論述,如德國技術合作署(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Technische Zusammenarbeit, GTZ)在2009年曾對馬里、馬達加斯加、老撾、柬埔寨的外商直接土地投資現狀進行介紹,且分別從經濟、社會及環(huán)境三方面對國際直接土地投資所帶來的機遇和風險進行了簡要評價[10-13];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qū)的土地爭奪的研究中,則著重于從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上對土地爭奪的關鍵參與者及驅動因素作深入分析[5]; Annelies Zoomers總結了國際土地爭奪的七大驅動過程[7];Carin Smaller將土地爭奪的驅動因素概括為糧食、水資源、能源安全三大類,著重分析了跨國公司或外國政府購買土地的合法性問題[14];Mark Harvey則分析了土地爭奪中糧食、能源及環(huán)境三方面的驅動作用,闡述了土地爭奪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并對全球范圍內的土地可持續(xù)利用和管理提出了建議[8]。

國內學者對國際土地爭奪的研究則較為少見。彭永清以“為未來囤糧——全球打響‘土地爭奪戰(zhàn)’”為題,介紹了在日本、馬里、加納、印度尼西亞等地的土地爭奪現象,將原因歸于對人炸和氣候變化將引發(fā)水資源和糧食不足的危機感[15]。周海川等從成因、投資者類型、土地用途、合同履行情況等方面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資發(fā)展中國家土地的行為,并分析了這種投資對接受國經濟、社會穩(wěn)定、環(huán)境等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投資國進行海外土地投資可能面臨的風險[16]。然而,僅有的相關研究并沒有對全球土地爭奪現狀及驅動因素作系統化的定量分析。本文基于國際交易數據,系統分析國際爭奪動態(tài)及其影響因素,以期豐富我國開展國際土地爭奪研究案例,為推進我國國際貿易投資提供可能的借鑒。

2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土地交易數據是直觀體現土地爭奪現象的量化指標,由于各國土地交易的透明度有限,所得土地交易數據精度有限,本文以全球為研究區(qū)域,以2000-2011年為時間尺度,對土地爭奪情況進行宏觀分析。所用世界地圖的底圖來自藍色大理石地理信息公司(http:///download.php)。所用大宗土地交易數據來自土地門戶網站(http://landportal.info/landmatrix),數據更新截止至2012年8月1日,共計1007例土地交易,54個目標國家。所得信息包括土地交易目標國家、投資方、交易時間、土地用途、種植作物等屬性。在分析土地爭奪的影響因素過程中,所用其他指標中農業(yè)用地面積、國內生產總值(GDP)、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陸地保護區(qū)面積、凈移民數據來自世界銀行集團數據庫(http://.cn/),農業(yè)增加值、作物生產指數、食品生產指數、谷物出口量數據來自FAO統計數據庫(http:///)。

本文利用大宗土地交易數據進行全球土地爭奪發(fā)展現狀分析,包括投資者與被投資者特征分析、時間變化分析及土地用途特征分析。選取國內生產總值(GDP)、農業(yè)用地面積、農業(yè)增加值、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作物生產指數、食品生產指數、谷物出口量、陸地保護區(qū)面積、凈移民共計9個指標,利用SPSS軟件中Bivariate過程進行相關性分析,探究土地爭奪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對土地爭奪研究的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總結現有學者和組織對土地爭奪影響因素的研究結果,作為數據分析的補充。

3 國際土地爭奪發(fā)展現狀分析

3.1 國際土地爭奪中投資者地理分布特點

利用全球大宗土地交易數據統計每個投資國所投資的土地總面積,按照投資土地總面積大小差異和各大洲投資土地總面積占全球土地交易總面積的百分比繪制成國際土地交易分布圖(投資者)(圖1),其中白色區(qū)域為土地投資數據缺失的區(qū)域。從全球來看,土地交易投資者在除南極洲外六大洲均有分布,但是投資面積差異較大。國際土地投資者主要來自于亞洲,所投資土地交易面積占全球土地交易面積的67.1%;其次是歐洲和北美洲,交易面積最小的是大洋洲,僅占全部土地交易面積的1.4%。從國家層面看,國際土地交易投資者主要有三類:一是人口眾多,密切關注國內糧食安全的亞洲國家,如印度、中國、馬來西亞;二是石油資源豐富但為水和土地所限制的糧食進口國,如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三是發(fā)展受地理空間制約的歐洲國家,如丹麥、芬蘭[6,14,17]。

圖1 國際土地交易分布圖及各洲所占比率(投資者)

3.2 國際土地爭奪中被投資者的地理分布特點

利用全球大宗土地交易數據統計每個被投資國所交易的土地總面積,按照被投資土地總面積大小差異和各洲被投資土地總面積占全球土地交易總面積的百分比繪制成國際土地交易分布圖(被投資者)(圖2),其中白色區(qū)域為土地被投資數據缺失的區(qū)域。雖然土地交易中的被投資國在除南極洲外六大洲均有分布,但是被投資土地面積差異極大,且范圍不像投資者那樣廣為分布。從洲際角度看,被投資土地總面積最大的為南美洲,達6015.21萬公頃;其次是非洲,為4831.37萬公頃;面積最小的為大洋洲,僅為48.77萬公頃。從國家角度看,國際土地交易的被投資國常是水熱條件較好,適宜發(fā)展農業(yè)且經濟欠發(fā)達的發(fā)展中國家。土地交易總面積最大的三個國家依次是秘魯、蘇丹和墨西哥,土地交易面積分別是:5430.69萬公頃、1712.95萬公頃、1086.18萬公頃。土地交易總面積前十個國家中,有三個在非洲,三個在亞洲,兩個在北美洲,兩個在南美洲。

圖2 國際土地交易分布及各洲所占比率(被投資者)

3.3 土地爭奪的時間變化

利用全球大宗土地交易數據統計2000年至2011年每年的全球土地交易面積,繪成的土地交易面積變化圖(圖3)顯示:2000年至2011年,全球土地交易面積雖有起伏,但總體有較大增幅,土地爭奪現象日益激烈。2005年土地交易面積達到一小峰值,其原因可能是由于2004年國際油價大幅攀升,許多國家開始鼓勵替代能源和生物燃料的生產,將投資他國土地進行生物質燃料原料種植作為長期能源安全政策之一[18,19]。而2008年土地交易面積出現小幅下跌的原因則可能是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投資土地資本有限。此外,2010年及2011年的土地交易總面積出現明顯的下降,這可能由于數據最近更新時間是2012年8月,2010年及2011年的數據可能有大部分未作收錄所致。結合全球資源環(huán)境日益緊缺,人口壓力持續(xù)增加的社會環(huán)境條件現狀,從2000年至2011年全球土地交易面積的總體變化趨勢可以得知,在不考慮限制因素(如投資接受國的政策限制等)的制約條件下,未來國際土地交易面積還將呈增加趨勢。

3.4 土地爭奪中的土地用途

投資國購買或長期租賃被投資國土地的用途涉及諸多方面,大致有農業(yè)、固碳林業(yè)、木材或纖維林業(yè)、畜牧業(yè)、礦產開采業(yè)(含石油)、旅游業(yè)六大類。由于土地交易數據只到國家尺度,對于一個被投資國家,其交易土地的用途往往同時有多種,圖4統計的是不同用途交易土地面積占全國土地交易總面積一半以上的用途分布,其中白色區(qū)域為土地投資數據缺失的區(qū)域。由圖4可知,絕大多數國際交易的土地用于農業(yè),其次是木材或纖維林業(yè),此外,還有一部分土地交易數據中的用途信息缺失。對于用途為農業(yè)的土地,其種植作物亦有多種類型,包括如大米、小麥等糧食作物,麻風樹等用于生物燃料生產的經濟作物,玉米等既可用于糧食生產又可用于生物燃料生產的彈性作物。統計土地用途為農業(yè)的每例交易中土地的具體作物類型,按照各類作物的種植面積占總體農業(yè)投資面積的百分比制成農業(yè)投資中的作物構成圖(圖5)。圖5表明,農業(yè)土地投資中有29.7%種植的是糧食作物,18.2%是非糧食作物(包括生物燃料和牲畜飼料),18.3%是彈性作物(生物燃料和食品用途均可)。國際土地交易中,農業(yè)投入占絕大部分,但對于非糧食作物的投入比例也不可忽視。

4 土地爭奪的影響因素

4.1 數據分析

全球性土地爭奪是土地市場自由化的結果[20],其直接原因為農業(yè)變化。人口、經濟、科技、政治和制度、文化以及氣候變暖,都是引起土地交易加速擴張的影響因素[21-23]。鑒于國際土地爭奪現象的影響因素廣泛,難以逐一選擇指標進行量化,根據數據的可獲取性,僅選擇了9個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

雖然數據的總體時間跨度是2000年至2011年,但實際上部分國家土地交易數據的具體時間跨度為2000年至2011年中的某個時間段,且各國數據的時間段并不一致,對各國與土地交易數據對應的時間段的九項指標數值進行平均,每項指標得到一個數值,得到了54組數據,每組10個變量。利用SPSS軟件對其進行相關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所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土地爭奪影響因素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

在α=0.05的置信水平下,只有谷物出口量和土地交易面積呈現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332,體現相關程度較弱。事實上,由于積差相關系數適用于線性相關,對于曲線相關或者更復雜的情形,積差相關系數的大小不能體現出其相關性的強弱,在此項分析中,谷物出口量與土地交易面積的相關情形可能不是單純的線性相關,相關系數為0.332不能完全說明其相關性差。不僅如此,土地爭奪現象本身就是社會、經濟、環(huán)境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8,19,22],因此,土地交易面積并不會對某單一項指標顯現出明顯的相關性。谷物出口量和土地交易面積的相關系數雖小,但依然可以體現糧食安全對土地爭奪的影響。對這些數據進行秩相關分析(Spearman相關分析),即利用10個變量的秩次大小做線性相關分析,所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土地爭奪影響因素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

秩相關分析結果與之前的分析結果存在不小差異,在α=0.01的置信水平下,農業(yè)用地面積、農業(yè)增加值(現價美元)、陸地保護區(qū)面積、谷物出口量、凈移民與土地交易面積均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其中,除凈移民數量與土地交易面積是負相關外,其余四個變量與土地交易面積均呈正相關,但相關系數絕對值均較小。

首先,土地交易對象常常是大面積的農業(yè)用地,因此農業(yè)用地面積大的國家發(fā)生大宗土地交易面積的機會要比農業(yè)用地少的國家大,投資方對土地進行經濟、技術等方面投入,對投資接受國家農業(yè)增加值會造成影響;同時,這類土地交易投資者出于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目的,將在被投資方土地上生產的糧食出口至本國,這是導致國際土地交易面積與谷物出口量存在正相關的重要原因。其次,許多國際組織機構開始在一些相對空曠的區(qū)域購置大面積土地來建設自然保護區(qū)或生態(tài)旅游地(或兩者皆有),這可以用于解釋陸地保護區(qū)面積與土地交易面積存在正相關關系。凈移民人口與土地交易面積呈現負相關,原因可能是凈移民人口的增加,導致國內對土地需求上升,對應供給外國政府或跨國公司的土地將減少。

雖然秩相關分析所得結果體現出了土地爭奪和農業(yè)用地面積、農業(yè)增加值(現價美元)、陸地保護區(qū)面積、谷物出口量、凈移民有較好的相關性。但是不能忽視的是,秩相關分析是利用變量的秩次大小做相關分析,掩飾了原有數據部分數值特征,其所得相關的結果具有一定局限性。從分析結果來看,雖然相關系數不高,但是結合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該分析結果還是可以體現糧食安全是土地爭奪的重要影響因素的。

4.2 文獻分析

由于數據資料的限制,上文定量分析的結果尚不能完全揭示土地爭奪的影響因素。為進一步識別和總結土地爭奪的影響因素,本文收集了50篇相關學者和組織所發(fā)表的土地爭奪相關研究成果,對其研究結論做統計分析,將土地爭奪影響因素歸納總結為糧食安全、能源安全、資金收益、發(fā)展空間缺乏、自然保護區(qū)發(fā)展和移民六大類,相關文獻土地爭奪影響因素的統計結果見表3。

表3 土地爭奪影響因素的文獻分析

從現有公開發(fā)表的國際文獻來看,分別有18、17篇文獻將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列為土地爭奪的影響因素,說明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是土地爭奪的兩大首要影響因素。從土地交易發(fā)生的地區(qū)看,絕大部分研究集中于非洲,分別有15、14篇文獻將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列為非洲土地爭奪的影響因素,說明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亦是非洲土地爭奪的兩大首要影響因素。對于南美洲而言,分別有4、3、3篇文獻將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資金收益列為土地爭奪的影響因素,說明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資金收益皆是南美洲土地爭奪重要影響因素,發(fā)展空間缺乏、自然保護區(qū)發(fā)展、移民三大因素對南美洲土地爭奪的影響程度相對較低。

5 結論與討論

5.1 結論

土地爭奪現象在全球均有發(fā)生,但不同區(qū)域土地爭奪激烈程度差異較大。土地投資國主要集中在人口眾多,糧食安全壓力較大的亞洲及經濟實力雄厚的歐洲,被投資國主要集中在農業(yè)條件較好的南美洲和非洲。2000年至2011年內,土地爭奪現象整體呈現加劇的趨勢。國際土地交易中,土地用途主要集中在農業(yè)和木材或纖維林業(yè);在農業(yè)用途中,除種植糧食作物外,生物燃料原料種植亦占重要地位。土地爭奪的影響因素很多,較為突出的是糧食安全的影響,除此之外,自然保護區(qū)發(fā)展、人口遷移是土地爭奪的潛在影響因素。從文獻分析的結果上看,土地爭奪的最主要影響因素是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其次依次是資金收益、發(fā)展空間缺乏、自然保護區(qū)發(fā)展和人口遷移。

5.2 討論

由于數據來源限制,本文所用數據完整性相對不足。論文中全球土地交易數據僅有1007例,涉及國家僅有54個,估計沒有涵蓋全球的所有土地交易案例。除此之外,各國土地交易面積數據的時間跨度并不完全一致,雖然整體數據的時間跨度為2000年至2011年,但部分國家數據在時間序列上并不完備。因此,所得關于土地爭奪現狀的分析結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土地爭奪影響因素分析過程中,影響因素指標難以量化是一個重要問題。土地爭奪是社會、經濟、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影響因素是較為宏觀、難以指標化的綜合因素,因此,將某單一指標與土地交易面積做相關分析的結果不夠理想。此外,數據的不完整也是影響土地爭奪影響因素分析的重要原因。例如,土地爭奪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能源安全[21],本應選取數據諸如生物質燃料產量或出口量進行分析,但是目前國際上還未有這方面的全球性數據。作為數據分析的補充,文獻分析總結歸納了50篇相關文獻,所得土地爭奪影響因素相對全面可靠。

本文基于可獲取的數據和文獻資料,對全球土地爭奪發(fā)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做了客觀分析,雖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本文所得結果對于我國土地管理工作仍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全球土地爭奪中,我國既是重要投資者亦是關鍵被投資者,國際土地交易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我國應加強對于土地爭奪的相關研究,對其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提前做好風險評估及預防措施。

參考文獻:

[1] 朱道林.土地管理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7:6-9.

[2] Tom Lavers. “Land grab” as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in Ethiopia[J].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12, 39(1): 105-132.

[3] Borras Jr S, Franco J C. Global Land Grabbing and Trajectories of Agrarian Change: A Preliminary Analysis [J]. 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 2012,12(1): 34-59.

[4] Kugelman M, Levenstein S L. Land grab? The race for the world's farmland[R].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Washington, 2009.

[5] Borras Jr S M, Franco J C, Kay C, et al. Land grabbing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viewed from broade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seminar:"Dinámicas en el mercado de la tierra en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R]. FAO Regional Office, Santiago, Chile. 2011.

[6] Daniel S, Mittal A. The great land grab. Rush for world's farmland threatens food security for the poor. Berkeley[M]. CA: Oakland Institute, 2009.

[7] Zoomers A. Globalisation and the foreignisation of space: seven processes driving the current global land grab[J].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10, 37(2):429-447.

[8] Harvey M, Pilgrim S. The new competition for land: Food,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J]. Food Policy, 2011(36):S40–S51.

[9] Azadi H, Houshyar E, Zarafshani K, et al. Agricultural outsourcing: A two-headed coin?[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12(100):20-27.

[10] Diallo A, Mushinzimana 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land in Mali. Eschborn[R]. Germany: German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2009.

[11] üllenberg 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land in Madagascar. Eschborn[R]. Germany: German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2009.

[12] Sch?觟nweger O, üllenberg 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land in the Lao PDR. Exchborn[R]. Germany: German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2009.

[13] üllenberg 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Land in Cambodia. Exchborn[R]. Germany: German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2009.

[14] Smaller C, Mann H L. A Thirst for Distant Lands: Foreign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land and water[R].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ISD), Winnipeg, Manitoba, Canada.2009.

[15] 彭永清.為未來囤糧—全球打響“土地爭奪戰(zhàn)”[J]. 世界文化,2012(7):4-6.

[16] 周海川,劉亞鵬,郭杰.外商投資發(fā)展中國家土地的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 中國軟科學,2011(9):41-54.

[17] G?觟rgen M, Rudloff B, Simons J, et 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lan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schborn[M]. Germany: German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 2009.

[18] Scheidel A, Sorman A H. Energy transitions and the global land rush: Ultimate drivers and persistent consequences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2,22(3): 588-595.

[19] Dufey A, Vermeulen S, Vorley B. Biofuels: strategic choices for commodity dependent developing countries[R]. Common Fund for Commodities, 2007.

[20] Heynen N, McCarthy J, Prudham S, et al. Neoliberal environments: false promises and unnatural consequences [M]. Oxon: Routledge, 2007.

[21] Friis C, Reenberg A. Land Grab in Africa: Emerging land system drivers in a teleconnected world[R]. GLP Report No.1, Copenhagen, 2010.

[22] Lambin E F, Geist,H.J., Lepers, E.,Dynamic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n tropical regions [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03,28(1): 205-241.

[23] Cotula, L., Land grab or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nd deals in Africa [M]. London: IIED, 2009.

A Study 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 of the Global Land Grabbing

HU Ying-jie1, 2, ZHAO Wen-wu1, XU Hai-liang1

(1. 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China)

篇8

關鍵詞: 非糧材料;燃料乙醇;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TQ223.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5-0322-02

0 引言

隨著乙醇汽油在全國各地的推廣,燃料乙醇的產量一路飆升,由此引發(fā)了糧食乙醇路線面臨和民眾爭食的問題。生物燃料的發(fā)展從之前的“糧源”轉變?yōu)椤胺羌Z”,這樣的轉變不僅是大勢所趨,而且也已經是迫在眉睫了。而進行非糧材料制備燃料乙醇主要的原料有秸稈、甘薯、落葉等作物和邊角余料。進行非糧材料制備燃料乙醇的研究對我國的能源安全、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等有著其重要發(fā)展意義。

1 非糧材料制備燃料乙醇的研究現狀

由于我國糧食供需仍然存在相對緊張的狀態(tài),所以國家重點支持薯類、秸稈纖維資源等作為非糧材料制備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可以制造乙醇的非糧材料主要有兩大種類:一類是木制纖維類,包括農業(yè)廢棄物、工業(yè)廢棄物、林業(yè)廢棄物、生活垃圾;另一類是薯類,包括馬鈴薯、甘薯等。比如木質纖維類當中的玉米秸稈作為潛力巨大的生物原料,其被使用的狀況還是相對較少的。如果直接將其進行燃燒,不僅使用率較低,而且會造成一些污染和浪費。如果將其轉化成氣體或者液體燃料,不僅可以大大提高使用率,而且可以優(yōu)化我國現有的能源結構,減少污染。所以玉米秸稈等纖維質的原料在非糧材料制備燃料乙醇當中具有巨大的發(fā)展前景。比如薯類制造乙醇,我國的紅薯種植面積廣泛,產量更是占全世界總產量的80%。紅薯容易種植抗旱性好,耐貧瘠。而且新鮮塊根當中的淀粉含量可高達20%,氮源豐富,非常適合作為燃料乙醇的生產原料。

2 燃料乙醇生產的技術和工藝

3 非糧材料制備乙醇燃料

3.1 秸稈類 近幾年以來在使用秸稈制造乙醇的預處理技術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對于乙醇的制取率也是越來越高。比如馮瑋主要分析了使用秸稈作為原料,在進行燃料乙醇制造的時候所存在的問題,以及面向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對于工藝流程他進行了十分系統的論述,并且針對各個工藝存在的優(yōu)缺點進行了分析。呂偉民選擇使用稀硫酸對秸稈進行了處理,在處理了兩分鐘之后,又選擇利用了綠色木霉纖維素酶進行水解。最后再通過畢赤酵母的作用,最終得到的乙醇生產率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大大提高,甚至高達86%,其濃度更是超過一般乙醇許多。

3.2 薯類制造乙醇 靳艷玲使用了新鮮的甘薯作為原材料制造乙醇,并且對影響乙醇發(fā)酵的一些因素做了相關探討,比如維生素、無機鹽、糖濃度等方面。通過探索最終得到了對于發(fā)酵培養(yǎng)基方面的最佳配方。她確認的最佳發(fā)酵促進劑是B,其濃度達到了每千克當中含有1.20g,使用這種促進劑就不再需要像傳統方式一樣添加其他東西,它的初糖濃度已經達到了每千克當中含有270g。在各方面的條件都保持在最好的狀態(tài)之時,經過二十八小時的時間,每千克當中可以生產出132.86g的乙醇,發(fā)酵率高達91.44%。李繼德選擇將木薯作為原材料,通過實驗他得出了以下結論:如果將風量控制到一定的程度,則粉塵的飛揚就會減少,相應的淀粉的損失也跟著減少;進行預煮之時溫度最好控制在五十五度左右,進行蒸煮的溫度則需要保持在一百三十五度左右。糊化時間要超過十八分鐘;糖化的溫度是58-60℃;使用酶的量是140-150U/g料,糖化時間需要40-50分鐘;對于干酵母的培養(yǎng)可以選擇使用兩級方式,將大小酒母進行分別培養(yǎng),其中芽生率保持在22%左右,細胞的數量是1.2億/mL左右;發(fā)酵的頂溫需要保持在36℃左右。經過了50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制造出來的乙醇質量上佳,已經達到了國際標準,原料的出酒率高達36.02%。

3.3 甘蔗渣 和玉米、木薯等淀粉質原料制造燃料乙醇不同,甘蔗渣的成本較低,綜合利用的潛力也非常巨大。其中藍艷華對于甘蔗渣的使用做了具體研究,研究當中主要針對甘蔗渣的特點以及組成方面的問題。并且也提出了甘蔗渣的預處理辦法。通過研究她認為甘蔗渣作為原材料進行乙醇制造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俞智明也對類似甘蔗渣的粗纖維進行燃料乙醇制造的方式,并且對于制造的四大工藝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他認為使用甘蔗渣一類的粗纖維進行乙醇制造,不僅原料相當豐富,而且成品的用途十分廣泛。他的研究也為之后制造非糧乙醇奠定了基礎,尤其是針對使用低成本的原料進行制造這個方面。

4 秸稈制乙醇的關鍵技術的突破

首先在預處理技術之上,2002年美國Rogers教授進行了離子液體的研究,他提出當離子液體達到了100攝氏度左右之時,其就具有了溶解纖維素的能力,之后又出現了常溫下溶解纖維素的研究成果。其次是在水解之上,以Arkenol公司為代表,選擇使用了濃硫酸進行水解。此種水解工藝主要是通過利用兩級濃硫酸對生物質原料進行水解,進行水解之后就會得到酸糖混合液,再將這種混合液通過離子排斥法最終分成凈化糖液以及酸液。并且排斥得到酸液還能夠繼續(xù)進行回收利用。然后是發(fā)酵工藝,Brooks通過對酵母的篩選,最終選定Saccharomyce cerevisiae R-8酵母。此種酵母乙醇生產率已經高達40%,而且耐受性也達到了10%左右。但由于此種酵母對于溫度較為敏感,所以在耐受力方面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5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面臨能源轉型這一個大的契機,我國的非糧材料制備燃料乙醇的發(fā)展前景將會十分的廣闊。但由于我國在這個方面的研究還并不是非常充分,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因此需要相關產業(yè)不斷的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非糧材料制備燃料乙醇的技術,優(yōu)化工藝,突破現有的弱點和缺陷。而國家方面也需要為其提供一些政策之上的便利,科研方面也需要幫助相關產業(yè)進行突破,保障我國的非糧材料制備燃料乙醇不斷的進步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杜敏娟,鄭立柱,劉智峰.非糧材料制備燃料乙醇的研究進展[J].杭州化工,2011,02:8-11.

篇9

關鍵詞:新能源 市場現狀 消費者調查

中圖分類號:F407.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a)-0066-04

1 研究背景及原因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國內汽車產量和保有量也迅速增加,到2009年汽車產銷量達1370萬輛占當年全球汽車銷量6500萬輛的22.8%,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隨之而來的是傳統型汽車工業(yè)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和能源緊張,我國已從原油輸出國變成原油凈進口國,且進口量逐年遞增。因此,發(fā)展新能源汽車是解決石油資源緊缺,緩減環(huán)境承受壓力,減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對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1-2]

該文將國內新能源汽車潛在消費者作為研究對象,試圖了解他們對于新能源汽車的了解程度和消費預期,從中分析得到各種結論,并以此為根據,通過SWOT-PEST模型對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現狀進行研究,并根據spss19.0統計軟件對消費者進行購買行為的驅動因素進行因子分析,力圖為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提供建議。

2 調查方法與信度檢驗

本次調查使用的調查問卷共19個問題,涉及三部分,即被調查者的背景研究,對于新能源汽車的了解情況和消費意愿調查,形式以單選和多選為主。

2.1 樣本分布

本次調查采取抽樣調查的方法,一共采集調查問卷322份,剔除問題答案存在矛盾的問卷后,有效問卷共308份,有效率達到95.6%。其中174份女性所填寫,134份為男性填寫,分別占比43.51%和56.49%。被調查者以23歲以下的年輕人居多,占46.34%,其次為23~40歲的中青年人,占41.83%,年齡結構合理,且主要集中在具有較高購買力的城鎮(zhèn)人口。被調查者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占了78.57%,具備較高教育層次,為這次調查問卷主要群體。被調查人群來自于各行各業(yè),月家庭可支配費用收入集中在3000~10000元,屬于擁有購車能力人群。

2.2 調查問卷信度檢驗。

如表所示,本調查應用SPSS19.0對所得的308份問卷進行了信度檢驗,其Cronback’s信度系數為0.740見表1、2,說明問卷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見表3,因此,基于該問卷得到的數據是可信的,基于數據得到的分析結果也是可靠的。

3 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現狀研究

3.1 主要新能源汽車類型

(1)氫燃料電池車:是指以氫為主要能量來移動的汽車。一般的內燃機,通常注入柴油或汽油,氫汽車則改為使用氣體氫。燃料電池盒電動機會取代一般的引擎,氫燃料電池的原理是把氫輸入燃料電池中,氫原子的電子被質子交換膜阻隔,通過外電路從負極傳導到正極,成為電能驅動電動機;質子卻可以通過質子交換膜與氧化合為純凈的水霧排出。

(2)混合動力車(油電新能源):混合動力汽車的燃油經濟性能高,而且行駛性能優(yōu)越,混合動力汽車的發(fā)動機要使用燃油,而且在起步、加速時,由于有電動馬達的輔助,所以可以降低油耗,簡單地說,就是與同樣大小的汽車相比,燃油費用更低。

(3)純電動汽車(車載電機):指以車載電源為動力,用電機驅動車輪行駛,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各項要求的車輛。由于對環(huán)境影響相對傳統汽車較小,其前景被廣泛看好,但當前技術尚不成熟。

(4)生物燃料車:是指使用乙醇、沼氣等生物燃料來使汽車發(fā)動。生物燃料技能降低石油消耗,也可減少灰霾天氣。

(5)燃氣汽車(天然氣):是指以天然氣為燃料的一種氣體燃料汽車。天然氣的甲烷含量一般在90%以上,是一種很好的汽車發(fā)動機燃料。天然氣被世界公認為是最為現實和技術上比較成熟的車用汽油、柴油的代用燃料。

(6)使用太陽能的新型能源汽車:太陽能汽車是一種靠太陽能來驅動的汽車。相比傳統熱機驅動的汽車,太陽能汽車是真正的零排放。

在本次調查最有發(fā)展前景的新能源汽車種類中,混合動力車(油電新能源)以37.99%的比例位于第一,其次為太陽能新型能源汽車,占21.75%。氫燃料電池車、生物燃料車,分別為13.64%和12.01%,而純電動汽車和燃氣汽車分別只有7.47%和7.14%。[3-4]

3.2 基于SWOT-PEST模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分析

3.2.1 政策方面

優(yōu)勢:作為世界大國,中國有著相當可觀的市場前景。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他的廣闊市場是新能源市場的有力保障,為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尋得很多的機會。近幾年,我國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給予支持和鼓勵,中央對純電動汽車最高補貼6萬元,插電式混合動力最高補貼3.5萬元,并投資在一些城市興建汽車充電站。[5]新能源汽車還可以享用有地方補貼和其他優(yōu)惠政策。在被調查者中,46.1%的人希望得到購車財政補貼,其次為免購置稅和免限號搖號,分別占22.73%和22.08%。

劣勢:調查顯示,扶持及優(yōu)惠政策是僅次于節(jié)能環(huán)保和油價太貴的一個影響人們購買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原因,選擇人數占到了總體比例的40%以上。然而在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初期,中國政府并不急于介入。而政府補貼來推廣新能源汽車是發(fā)達國家的通行做法,與國外相比,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改善不夠的。以美國為例,消費者購買一輛純電動汽車,聯邦政府補貼7500美元,州政府再視財力進行補貼,消費者拿到的補貼總額大約為1.25萬美元。[6]在這點上我國遠遠比不上發(fā)達國家。另外,我國對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法規(guī)的制定還不夠完善,消費者得不到政府的充分保障,故而不去購買新能源汽車。

機會:從提出《汽車產業(yè)調整和振興規(guī)劃》到出臺《電動汽車科技發(fā)展“十二五”專項規(guī)劃》,我國政府對發(fā)展新能源汽車的思路逐漸明確,對新能源汽車產業(yè)提供了巨大的政策傾斜和支持。[7]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排放標準不斷提高,也是支持新興產業(yè)的重大舉措。

威脅:產業(yè)發(fā)展初期,政府并不介入,增大了廠商的自由度,但是政策上可能出現斷點。同時,由于技術的不成熟,業(yè)內對產業(yè)的發(fā)展路徑存在分歧,將導致政策的不穩(wěn)定。因為政策上的變化將對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在構成威脅。

3.2.2 經濟方面

優(yōu)勢:由于目前傳統型汽車的大量增長,石油資源的價格也一路飆升,如果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進入平穩(wěn)期,從宏觀上來說,就可大量減少石油資源的使用,對石油的價格也可起到合理調控的作用,有利于物價穩(wěn)定和我國經濟的平穩(wěn)運行。其次,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可以有效緩減因傳統型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和全球變暖,可大大減少政府對環(huán)境治理的資金投入。從微觀上來說,相比于燃油,新能源的價格要便宜很多,可以減少消費者因傳統家用車而產生的開支。

劣勢:在開發(fā)研究新能源汽車的初期,所需的研發(fā)費用、基建費用、上游轉嫁的原材料成本和昂貴的電池成本(及其后期維護或更換費用)是巨額的,企業(yè)和政府都會慎重考慮各種費用的分配。而由于昂貴的成本所造就的較高的售價也將部分有心嘗試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拒之門外。67.53%的被調查者表示新能源汽車較同類型的傳統汽車,10%以內高出的價位是可以接受的,其余都集中在11%~30%,僅有4.22%的被調查者人為無所謂。

機會:隨著全球新能源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yè)也將吸引更多的資本注入,對新能源汽車的開發(fā)與銷售有很重要的作用。其次中小型電動汽車的市場潛力很大,政府的補貼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威脅:人民幣升值為廠商帶來出口壓力,不利于國際市場的開拓;歐債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受損,短期內資本流動性強,會給國內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造成壓力,對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的發(fā)展購成不小的威脅。

3.2.3 社會方面

優(yōu)勢:新能源汽車的開發(fā)與發(fā)展完全是為了緩減資源的壓力和改善現在的環(huán)境,從這點來看,社會性意識比較強,民眾接受力較強,有利于環(huán)境優(yōu)美型城市的推進,對營造和諧綠色無污染的社會有重大的意義。當前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加強,綠色出行的觀念深入人心,污染小成為人們購車時的一個重要選擇標準,而調查結果顯示,年輕的男性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了解普遍高于女性,且新聞報道被47.73%被調查者選擇為了解新能源汽車的主要渠道。

劣勢:由于新能源汽車是一種新型的產業(yè),而國內汽車的技術的欠缺導致汽車本身無法與國外品牌相比,各項銷售、售后服務還不夠到位,銷售人員不能準確的表達產品的性能,售后系統不能及時準確的為有問題的消費者處理,導致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失去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調查中只有5.52%的人是從車展或汽車賣場了解新能源汽車的最新信息,大眾媒體依然是主要渠道。

機會:新能源汽車研發(fā)的理念是緩減石油資源利用的壓力,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作用,他作為一種節(jié)能型產品很容易受到廣大群眾的關注,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隨著國民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必定越來越大。

威脅:產業(yè)發(fā)展的初期業(yè)內發(fā)展并不成熟,存在很多關于產業(yè)發(fā)展的分歧,造成產業(yè)發(fā)展不利或滯后。且社會輿論的導向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在對于新型能源汽車的前景調查中,73.38%的被調查者人為新能源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取代燃油型汽車

3.2.4 技術方面

優(yōu)勢: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國家。現以鋰資源為例,我國已探明的鋰資源儲量已超過380萬噸,居世界第二位。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我國開發(fā)發(fā)展各種新能源汽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次,“世界工廠”并不是虛有其名,我國眾多的高等人力資源已在近幾年積累了大量的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水平和研發(fā)實力,同時基本勞動力也很豐富,勞動力成本較小。

劣勢:在本次調查中,僅有22.08%的被調查者堅信國產品牌車的質量,其余均把目光投向了歐系、日系等其他車系。我國國內技術的欠缺使得合資企業(yè)一直主導著市場的發(fā)展,國內企業(yè)不惜大手筆引進國外成熟的技術來生產汽車,這種模式使得研發(fā)權、銷售權等完全受制于國外企業(yè)。中國汽車企業(yè)不懂得創(chuàng)新研發(fā),核心技術水平低下,以模仿為主,缺乏頂級研發(fā)人才,這使得消費者對國產品牌失去信心。[8]

機會: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起步尚早,雖然技術與國外有差距,但還不是很大,可以從多種途徑減小差距,以獲得更核心的技術。現有很多的國際廠商尋求在華合作,這也是很好的機會。

威脅:國際大廠憑借其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和過硬的技術支持遏制了國內廠商的發(fā)展。而我國的汽車產業(yè)戰(zhàn)略意識不強,只顧眼前利益,忽視技術含量、產品品質、售后服務,使得其競爭力遠遠落后于國外洋品牌。[9]

4 我國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購買驅動因素研究設計

4.1 購買驅動因素的變量選擇與特征分析

在調查表中,進行我國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購買驅動因素調研的樣本被要求按照影響因素的重要性程度依次打分,調查的變量統計特征如表4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車的節(jié)能環(huán)保(0.81)成為調查者認為的購買意愿的第一要素,排第2位的是現在的油價過高(0.43),排第3位的是新能源汽車有扶持、優(yōu)惠等政策(0.42),排第4位的是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日漸成熟(0.40),排第5位和第6位的分別是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和消費者愿意體驗新事物(均為0.26)。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日漸高漲的石油價格,消費者不再只關注價格,他們的眼光逐漸轉向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的低碳環(huán)保意義,消費者愿意在政府的幫助扶持下,體驗新潮、低價、環(huán)保的新能源汽車。

4.2 我國新能源汽車消費者驅動因子分析

KMO檢驗和Bartlett檢驗結果表明相關矩陣不是單位陣,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進行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計算結果表明,前5個因子集中了9個原始因子65.975%,效果比較明顯,可以充分反映出原始9個因子所包含的信息。通過旋轉因子后載荷結果如表6所示。

在第一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驅動因子載荷分別是技術成熟度(0.564),個人對汽車品牌的認知度與忠誠度(0.446),體驗新生事物(0.345),其中技術成熟度調查得分均值為0.40,個人對汽車品牌的認知度與忠誠度調查得分均值為0.09,體驗新生事物調查得分均值為0.26。所以第一因子可以定位技術成熟度因子,命名為“汽車安全因子”

在第二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驅動因子載荷分別是體驗新生事物(0.736),時尚新潮(0.550),傳統油價過高(0.106),其中體驗新生事物調查得分均值0.26,時尚新潮調查得分均值為0.13,傳統汽車油價過高調查得分均值為0.43,所以第二因子可以定位為傳統油價過高,命名為“燃料成本因子”

在第三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驅動因子載荷分別是節(jié)能環(huán)保(0.609),扶持、優(yōu)惠等政策(0.507),舒適性(0.416),其中節(jié)能環(huán)保調查得分均值為0.397,扶持、優(yōu)惠等政策調查得分均值為0.42,舒適性調查得分均值為0.08,所以第三因子可以定位為節(jié)能環(huán)保,命名為“清潔性能因子”。

在第四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驅動因子載荷分別是價格便宜(0.559),時尚新潮(0.263),扶持優(yōu)惠等政策(0.227),其中價格便宜調查得分均值為0.26,時尚新潮調查得分均值為0.13,扶持優(yōu)惠等政策調查得分均值為0.42,所以第四因子可以定位為新能源汽車價格,命名為“購買成本因子”。

在第五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驅動因子載荷分別是扶持優(yōu)惠等政策(0.390)時尚新潮(0.359),新年能源汽車價格(0.317),其中扶持優(yōu)惠等政策均值為0.42,時尚新潮得分均值為0.13,新能源汽車價格調查均值為0.26,所以第五因子可以定位為扶持優(yōu)惠等政策,命名為“政策補貼因子”。

綜合來看,影響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的五大驅動因子可以總結為“汽車安全”、“燃料成本”、“清潔性能”、“購買成本”以及“政策補貼”。

5 總結及意見

通過一系列的理論分析、調查研究,本文總結出了目前新能源汽車發(fā)展產業(yè)所面臨的各個方面的優(yōu)勢以及劣勢,機遇與挑戰(zhàn)。通過科學的統計計算將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期待以及憂慮進行了合理的分析。依此對政府和企業(yè)提出以下建議。

5.1 政府

政府本身應在戰(zhàn)略層面上樹立明確態(tài)度,及時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于企業(yè)在制造上的技術、安全標準有所指導規(guī)范,并讓消費者充分體會到優(yōu)惠政策,只有給予企業(yè)和市場充分的信心和支持才能將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真正穩(wěn)固壯大發(fā)展。在如今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成本過高的情況下,政府從財政拿出支持,政府采購在新能源汽車消費中仍是占較大比重,也給予企業(yè)指導、研發(fā)等不同層面上的政策的引導、重視和支持,可先重點扶持幾個示范工程,甚至利用獎勵機制讓更多企業(yè)嘗到甜頭從而加入到這一行列中。除了針對能源汽車本身產業(yè),政府更應大力發(fā)展與其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避免給消費者留下后顧之憂,充分體會到新能源汽車使用的便利性。而新能源汽車周邊零部件生產部門也應順帶得到優(yōu)惠和支持。要充分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大私人消費量是勢在必行的,我國政府現有的消費者引導手段過于單一,在這一點上完全可以向外國政府取經,結合多重扶持政策切實讓民眾充分享受到福利。[10]還應充分借助傳媒的作用將政策及時傳達給廣大民眾,新能源汽車的好處和優(yōu)惠宣傳也應加大力度。

5.2 企業(yè)

在現有環(huán)境下,尋求國際合作還是主要途徑,新能源汽車的生產一定要充分完善技術,使消費者盡可能避免技術不成熟帶來的使用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自主開發(fā)的意識,積極研發(fā)屬于自己的技術,早日掌握核心知識自,避免過于依賴國外技術,從而真正由源頭降低成本。對于產品的研發(fā)還應多頭并舉,齊頭并進,不局限單一種類,充分開拓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燃料電池等市場。每個品牌都應尋找自己的主打力量,結合自己品牌的形象,將新能源汽車的招牌做好做大。業(yè)內加強合作,整合資源,擴大整個產業(yè)的規(guī)模效益,發(fā)展完整的產業(yè)鏈條。[11]對于市場的定位需要明確,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制造相應的產品并策劃相應的營銷手段,而企業(yè)不光要負責研發(fā)生產,對于產品的后續(xù)跟進也不該放松,充分重視消費者的反饋意見及時改進,充分樹立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購買信心。

參考文獻

[1] 張文娜.新能源汽車發(fā)展現狀及應用分析[J].科技風,2010(1):210-211.

[2] 周瀅露,史樂峰,任玉瓏,等.基于個人消費行為的汽車購買決策模型及應用[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3(17):9-18.

[3] 吳醒蒼.汽車清潔能源技術淺談[J].廣東化工,2014(1):84-86.

[4] 張淑華.汽車能源前景淺析[J].汽車工藝與材料,2008(7):1-6.

[5] 薛玉潔.分析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前景[J].企業(yè)導報,2013(11):75,205.

[6]陳柳欽.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的政策支持[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版),2010(4):124-133.

[7] 張曉宇,趙海斌,周小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現狀及其問題分析――基于我國汽車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視角[J].理論與現代化,2011(2):60-66.

[8] 張曉宇,趙海斌,周小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現狀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0(12):75-76,82.

[9]張磊鑫.基于SWOT-PEST模型的鋰電池汽車發(fā)展戰(zhàn)略分析[D].天津大學,2012.

篇10

關鍵詞:低碳城市;低碳經濟;低碳技術

作者簡介:劉嘉迅(1985―),女,河北人,沈陽建筑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建設設計及其理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10016403

1 引言

當前全球面臨著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并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嚴重危機和挑戰(zhàn)。城市作為我國經濟社會活動的中心,城市能源消費量占全國消費總量的60%,城市人均能源消費為農村人均能源消費的3倍左右。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到達58%~60%,屆時中國的城市人口將到達8~9億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大量人口擁入城市,能源消費行為發(fā)生了改變,人均用能迅速增加,城市人口增長也將引起交通用能增加,這必將推動城市能源消費量的增長。

而當我們反思傳統的城市建設理念和發(fā)展模式,并嘗試探索一種符合中國國情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要求的城市科學發(fā)展道路的時候,一種低碳的、符合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城市發(fā)展模式正在興起。這種低碳城市發(fā)展模式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處于較低水平,其核心目標就是“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一種在資源、能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平衡制約下新的城市發(fā)展模式。

2 低碳城市的理論內涵

低碳城市就是通過在城市發(fā)展低碳經濟,創(chuàng)新低碳技術,改變生活方式,最大限度減少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徹底擺脫以往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社會經濟運行模式,形成結構優(yōu)化、循環(huán)利用、節(jié)能高效的經濟體系,形成健康、節(jié)約、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最終實現城市的清潔發(fā)展、高效發(fā)展、低碳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3 國內外低碳城市發(fā)展現狀

3.1 丹麥低碳城市發(fā)展現狀

低碳社區(qū)丹麥Beder的太陽風社區(qū),是由居民自發(fā)組織起來建設的公共住宅社區(qū),竣工于1980年,共有30戶。該社區(qū)最大的特點就是公共住宅的設計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公共住宅是指為了節(jié)約空間、能源、資源而建立的共用健身房、辦公區(qū)、車間、洗衣房和咖啡廳的私人住宅或公寓。該社區(qū)以太陽能、風能作為主要能源,側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在使用過程中強調節(jié)能降耗,最大限度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和保持社區(qū)的優(yōu)美環(huán)境。社區(qū)內約有600mz的太陽板,這些太陽板主要設置在公共用屋和住宅上。公共用屋的地下有兩個聚熱箱,被加熱的液體通過地下管道進入取熱箱,然后熱量再以熱水和輻射熱的形式通過地下管道進人居民住宅。太陽能滿足了該社區(qū)30%的能量需求。居民還在離社區(qū)2km左右的山坡上設置22m高度風塔獲取風能,風能占該社區(qū)能量總消耗的10%左右。在公共用屋的地下室還設置了一個固體廢棄物焚化爐,在室外溫度低于-5℃時集中為居民供熱。社區(qū)內一塊菜園加強了區(qū)內的物質循環(huán),減少對外界資源的依賴及運輸能耗。

3.2 英國貝丁頓零碳社區(qū)

英國的貝丁頓零能源社區(qū),是英國最大的環(huán)保生態(tài)小區(qū),是國際公認最重要的可持續(xù)能源建筑與居住的范例,整體規(guī)劃實現了居住的零能耗。建筑師通過各種措施減少建筑的熱損失,并盡可能使用太陽能獲得熱量。如各建筑物緊湊布局,以減少建筑的總散熱面積。建筑物的外墻采用30cm厚的空心墻,窗戶選用內充氬氣的三層玻璃窗,窗框采用木材以減少熱傳導。采用自然通風系統將通風能耗最小化。風帽可隨風向的改變而轉動,一邊排出室內的污濁空氣,一邊利用廢氣中的熱量來預熱室外的新鮮空氣,較少熱損失。屋頂采用太陽能板光伏發(fā)電,及種植綠色屋面蓄水隔熱。該住區(qū)以木材為燃料,根據供應量,系統每年的木材需求量是1 100t,其來源包括周邊地區(qū)的木材廢料和鄰近的生態(tài)公園中管理良好的速生林。整個社區(qū)需要一片3年生的70hm2速生林,每年砍伐其中的1/3,并補種上新的樹苗,以此循環(huán)。樹木成長過程中吸收的CO2,在燃燒過程中等量釋放出來,符合零溫室氣體排放原則。綠色交通,減少居民汽車出行的需要。住宅和辦公空間的聯合開發(fā),并附有商店、咖啡店、帶托兒功能的健身中心等設施滿足居民的多樣化生活需要,進一步減少了交通的需求,同時合理便捷的自行車和電動車的交通體系,減少了私家車的使用率(圖1)。

3.3 上海低碳發(fā)展現狀

低碳東灘上海崇明東灘生態(tài)城包括都市規(guī)劃、生態(tài)發(fā)展、可持續(xù)能源、廢棄物管理、綠建筑、交通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規(guī)劃面積為86km2,定于2040年竣工。東灘生態(tài)城主要由3大板塊組成。東灘生態(tài)城將有望成為世界上第1個碳中和(CO2零排放)區(qū)域。在這座新城中,熱能和電力通過風能、生物能、垃圾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陽能光伏板直接獲得。建立全國第一個氫能電網,以滿足對電池能源燃料的需求:最高建筑僅有8層,建筑物采用環(huán)保技術,屋頂草坪和植物成為城區(qū)的天然隔熱層,可儲存雨水用于灌溉。一期建設區(qū)域每年可減少35萬tCO2排放。步行、自行車、清潔能源公交車(燃料電池)、水上出租車將是人們的出行方式,市內建有不受機動車干擾的獨立的人行步道和自行車道網絡,任何地方到附近公交車站步行不超過7min,一期建設區(qū)域每年可減少40萬tCO2排放量。市區(qū)建立了集水、水處理與再利用系統,城區(qū)內80%的固體廢棄物實現了循環(huán)利用。東灘生態(tài)城區(qū)最大的特點在于它建立的將是一個低碳、節(jié)水、節(jié)能的生態(tài)系統。

4 低碳城市發(fā)展要素分析

4.1 能源低碳化

從基底上改變能源供給,加速從“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氫基能源”轉變,將徹底實現城市的低碳和零碳發(fā)展。

為了實現能源低碳化,在規(guī)劃構建清潔能源系統時須重視“開源節(jié)流”。開源是指以保障能源供需平衡為目標,積極使用清潔能源技術,除了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電池等可再生能源外,還包括天然氣、清潔煤和核能等能源開發(fā)利用新技術新工藝。節(jié)流指以強制性政策和激勵措施為基礎,鼓勵工業(yè)和居民用戶積極使用節(jié)能設備,強化節(jié)能意識,建立節(jié)能長效機制。

4.2 交通低碳化

實現交通低碳化的核心是構建由城市公交系統和步行、自行車系統組成的綠色交通系統,促進居民綠色出行方式的形成,主要包括如下兩個部分。

(1)貫徹公共交通系統,通過城市高效快捷的大運量公共交通系統建設降低交通出行量。另一方面通過實現公共交通引導下的城市緊湊集約發(fā)展模式來降低公眾的出行距離。通過優(yōu)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布局來引導綠色健康的交通出行方式,從而實現交通低碳化。

(2)以步行、自行車系統為主導,促進居民綠色出行。因此,規(guī)劃首先要考慮以人為本,打造舒適、宜人的步行系統和人車分離,構建便捷、安全的自行車廊道系統,并與公共交通系統相結合,以促成居民綠色出行習慣,同時起到控制小汽車膨脹的目標。

4.3 建筑低碳化

低碳城市離不開低碳建筑,規(guī)劃設計要嚴格按照《節(jié)約能源法》和《建筑節(jié)能條例》要求,從如下兩個方面來實現建筑低碳化:一是新技術與新材料并舉的建筑節(jié)能,二是節(jié)約與循環(huán)相結合的建筑節(jié)水系統。

在建筑節(jié)能設計上要引入低碳理念,通過新型節(jié)能技術和新型節(jié)能材料的融合運用,實現建筑低碳化。在規(guī)劃設計方面,應選用隔熱保溫的建筑材料,合理設計通風和采光系統,選用節(jié)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統,選用低碳裝飾材料,避免過度裝修,杜絕毛坯房。在建筑能源供應方面,應盡可能采用利用太陽能光伏技術,有條件的地區(qū)還可加裝風力發(fā)電設備,為建筑提供輔助電源。在建筑能源利用方面,應普及節(jié)能照明、空調等設備,對于大型公共建筑(如大型商住區(qū)),當負荷達到一定規(guī)模,用電習慣符合要求時,可采用蓄能設備,降低能源需求。

在建筑節(jié)水方面,在規(guī)劃設計時,嚴格遵循簡潔、實用原則,杜絕華而不實的設計,避免因設計不合理造成的水資源浪費,積極采用和推行節(jié)水節(jié)能的新技術、新工藝,堅決淘汰高耗水、高耗能、高耗材的落后技術和落后工藝,應確保節(jié)水器具使用率達到100%。在建筑用水中,要探索循環(huán)利用模式和技術,如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等技術,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4.4 環(huán)保低碳化

城市碳輸出環(huán)節(jié)主要集中在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系統,在這一階段,首先要保證其“輸出無害化”目標,即通過污水處理廠、垃圾無害化處理廠等環(huán)境基礎設施的合理規(guī)劃布局,保證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實現零碳或低碳排放。在碳輸出環(huán)節(jié)還應堅持以“減量化、資源化、循環(huán)化”原則,積極使用循環(huán)利用技術,實現廢棄物的循環(huán)再生利用,進一步實現環(huán)保低碳化。

在城市碳排放環(huán)節(jié),為了形成碳循環(huán),更高效的利用資源,應以“減量化、資源化、循環(huán)化”為原則,統籌考慮節(jié)水等措施,引入中水回用、雨洪利用、海水淡化等先進技術,建立水資源梯級利用、分質供水和循環(huán)利用相結合的調配體系,改善居民生活用水質量,并滿足經濟發(fā)展用水需求,率先建立雨污分流排水體制,鼓勵實行污水深度處理,充分利用污水資源,努力減少污染物排放量,采用集中與分散適度結合的模式建設污水處理廠,污水經處理后匯入中水管網,實現污水資源再利用;采用不同形式的雨水集蓄利用技術,充分集蓄和回用雨水資源,實現雨水資源再利用(圖2、圖3)。

5 結語

城市市政系統作為城市“生命線工程”,對城市的發(fā)展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同時也集中體現了碳排放的整個過程。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城鎮(zhèn)化和工業(yè)化的快速推進,城市市政系統將擔負起新的使命――構建“低碳化”城市基礎設施保障系統。為此須轉變傳統市政規(guī)劃中的“以需定供”的保障性思維,確立“以供定需”的新思維,并提出了城市市政規(guī)劃中具有引導性的規(guī)劃指標體系,并分別對涉及碳排放的能源、交通、建筑和環(huán)保4個環(huán)節(jié)提出了“低碳化”發(fā)展目標和相應的行動策略,以期實現從碳輸入到碳輸出的全流程低碳化,促進低碳城市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莊貴陽.低碳經濟: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的發(fā)展之路[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2] 夏壟堡.發(fā)展低碳經濟,實現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J].環(huán)境保護,2008(2):62~63.

[3] 付 允,馬永歡,劉怡君,等.低碳經濟的發(fā)展模式[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8(3):23~25.

[4] 付 允,汪云林,李 丁.低碳城市的發(fā)展路徑研究[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81~82.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w-carbon City

Liu Jiaxun,Yang Yunyu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