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信息的傳播特點范文

時間:2023-11-02 17:37: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信息的傳播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網絡信息的傳播特點

篇1

關鍵詞:微博信息傳播 微博理論 信息傳播模式

1 概述

近年來,微博客作為WEB2.0的核心應用之一,其對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方面的影響改變著人們的溝通與交往模式,也無疑是信息傳播研究的重要課題。考察微博客的信息傳播特點,了解決定微博客信息傳播機制的理論基礎及微博客信息傳播的未來趨勢有助于合理利用微博平臺,使微博平臺高效運轉,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現有文獻中少有專門針對微博客信息傳播機制的理論進行分析的,特別是微博客信息傳播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特點,大多數文獻都是以SNS網絡結構為對象提出信息傳播的路徑模型,再以微博為例來分析和研究。

本文首先總結了微博客信息傳播的特點,然后對微博客信息傳播機制的理論基礎和模型進行具體闡述,最后指出微博客信息傳播研究的發展方向。

2 微博客信息傳播的特點

2.1 微博客信息溝通平臺特點

微博溝通的平臺是微博迅速流行的基礎性條件。從微博服務平臺的角度對微博進行分類,早期微博一般是由獨立運營的服務提供商和門戶網站推出,如歐美市場的專業性微博Twitter,國內微博則是門戶網站占據主導地位,微博迅速流行后,各個網站都推出了微博。Riemer K和Richter A指出公司微博的使用主要是提供新信息和協調內部成員關系,個人微博則更側重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1]。國內微博客網站都有較強的實用性、娛樂性,李燕萍比較了新浪和騰訊微博網站的基本功能、娛樂功能等,認為兩大微博網站的界面整潔、功能多樣,操作簡單,且兩大網站的微博的信息溝通與網站自身的特點有關,人們在騰訊微博交流的多是情感、人生價值觀,而在新浪微博人們更多的是對熱點話題、娛樂八卦發表評論[2]。此外,微博客平臺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微博客的大量垃圾信息和虛假信息阻礙了信息溝通的有效程度,垃圾信息的增長,將人們淹沒在信息的中。梅澤勇和高舒認為微博的虛假信息使得微博淪為謠言的陣地,需不斷提高微博網站的監測和過濾技術[3]。

2.2 微博信息內容特點

微博的與眾不同在于一個“微”字,在140字數的限制內或者附帶圖片以精簡的風格展示用戶想要表達的內容來實現即時的信息分享。微博的即時性表明信息均是正在發生的。微博手機客戶端的開發,微博信息可以在任意地點分享,不為地域網絡所局限,可以使用戶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處于微博客構建的社交網絡中。微博實現了朋友間實時動態信息的共享。比較微博和其他媒體,可將微博定義為:一種博客形式的廣播媒體。網絡安全公司Purewire的調查報告顯示,發表大量信息的用戶占微博總體用戶數量的20%,表明多數用戶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非信息的產生者。因而,當今微博客更多的表現為從個體到群體的傳播媒介,微博信息的即時廣播性具有巨大應用前景。

2.3 微博用戶社會關系網絡特點

微博社會網絡關系特點是研究微博的信息傳播模式的出發點與核心,微博信息的傳播即是通過微博用戶社會關系網絡的傳播。微博的社會關系網絡,也稱為微博的人際關系網絡,指微博用戶、他的關注對象和他的粉絲。微博信息在轉發和評論的過程中,通過微博社會關系網絡傳播和擴散。王曉光、袁毅和滕思琪用核心-邊緣分析、中心性分析和聚類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微博社區用戶交流網絡的結構特點[4]。他們還研究了新浪微博的社會網絡中心性分析,分析了微博社區內信息傳播的特點。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可以發現騰訊微博社區的網絡關系具有小世界特征。一個關系網絡是由多個節點和各節點之間的連線組成的集合,處于每個節點的用戶在節點中信息,因此每個節點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者。由以上觀點,可以將微博社會網絡分為微博用戶自身的社會網絡(個人的社會關系)和用戶有關的節點網絡(關注對象和粉絲)。按米爾格倫的“六度分割”理論,任何節點之間都可能存在某個路徑,通過節點之間的路徑關系將節點之間的關系劃為“強關系”和“弱關系”。

2.4 微博信息傳播路徑特點

微博信息傳播路徑主要指微博信息的傳播模式或模型問題,微博信息的傳播路徑描述了信息傳播的方向與方式。現有文獻認為微博信息的傳播路徑是裂變式傳播和聚合式傳播的結合。裂變模式是一條微博信息通過用戶的社會關系網絡進行一對多的傳播(1-N-N),聚合式傳播是在微博網站的熱帖、熱詞的排名中形成聚焦模式。谷巖認為微博信息的裂變式傳播是在嵌套交錯的關系網絡中以多個維度傳播,以病毒方式裂變擴散。以微博為例,SNS網絡社區的信息傳播模式有多種,如“中心式”傳播、“關鍵點傳播”、“鏈式傳播”、“蒲公英”式傳播、“綜合式”傳播,微博信息的實際傳播路徑是隨時間動態變化的,且各個傳播模式會發生動態轉換。

3 微博信息傳播的理論基礎

3.1 經典的信息傳播模式

①拉斯韋爾的5W模式

圖1描述了拉斯韋爾的5W模式。該模式提出了信息傳播的5個基本要素:誰、說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以及取得什么效果;揭示了信息傳播的普遍規律。

但該模式也存在缺陷。郭慶光指出:“拉斯韋爾雖然考慮到了受眾者的反應(效果),卻沒有提供一條反饋渠道;因而這個模式沒有揭示人類社會傳播的雙向和互動性質”。或者說,該模式是一種單向的信息傳播過程,沒有體現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與關系。

②香農-韋弗的信息論模式

圖2描述了香農-韋弗的信息論模式。該模式提出信息傳播涉及的6個要素:信源、發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和噪音。相比5W模式,該模式引入了噪音這一要素。

圖2 香農-韋弗的信息論模式

與5W模式類似,該模式僅關注信息傳播的單向過程,而忽略了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反饋與互動作用。

③德弗勒的互動過程模式

在香農-韋弗的信息論模式的基礎上,德弗勒提出了一個傳播互動模式,如圖3所示。該模式的主要特點體現在:整個信息傳播過程有雙向互動性;勾勒出反饋的環路,在模式中融入了反饋機制;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認為噪音對信息、傳播和反饋整個過程都有影響。

圖3 德弗勒的互動過程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該模式把信息傳播過程看作是一個封閉的、循環的系統,卻忽略了系統之外的其他影響因素。

④馬萊茲克的系統模式

圖4描述了馬萊茲克的系統模式。馬萊茲克從社會心理學視角里研究信息傳播過程,認為信息傳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各種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該模式闡釋了“傳播者-媒介-接受者”這樣一種基本模式;涉及三種關系:傳播者與信息的關系,傳播者與自身的關系,以及傳播者與接受者的關系。

圖4 馬萊茲克的系統模式

3.2 網絡信息傳播模式

針對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不少學者以經典的信息傳播模式為基礎,結合網絡信息傳播的特性進行過有益探討,并提出了一些網絡信息傳播模式。例如,邵培仁的“陽光模式”;孟慶蘭的“六度傳播模式”;謝新洲的“網絡信息傳播模式”。

孟慶蘭的“六度傳播模式”以六度分隔理論為基礎。每個傳播主體都具有雙重身份:傳播者C和接受者R。在傳播過程中,每個傳播主體受到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并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網絡工具或應用來參與到與他人的信息交互中。

謝新洲提出的“網絡信息傳播模式”涉及的要素有傳播者、信息、網絡媒體(媒介)、受眾以及反饋。其中網絡媒體包括網絡環境下的多種技術或應用,同時傳播者和受眾也受不同因素的影響。

4 微博客信息傳播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

4.1 微博用戶關系網絡的演化動力影響微博信息傳播的研究

現有文獻關于微博用戶關系網絡和微博信息傳播模型的研究是分割開來的,尤其是微博用戶社會關系網絡的研究,集中在微博用戶社會關系網絡的研究區分了節點的“強關系”和節點的“弱關系”,“強關系”與“弱關系”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影響微博信息傳播的路徑。目前,已有學者開始關注從微博用戶關系和行為規律的角度研究微博信息傳播,由于每個微博用戶都是微博社會關系網絡中的節點,挖掘核心用戶和普通用戶的行為特征,從他們之間的轉發、評論等互動機制中發現信息的擴散流動路徑與動態趨勢已逐漸成為微博信息傳播研究的熱點。

4.2 微博信息的價值含量影響微博信息傳播能力的研究

微博信息的價值從狹義上可以理解為微博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廣義上的微博信息價值可定義為信息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等。由于微博信息的簡短、瑣碎使得微博信息呈“碎片化”的表現形式,因此信息的真偽難辨、信息的質量和價值無法保證,在大量信息涌入時,微博信息的傳播具有深刻的復雜性。現有文獻對微博信息的研究多數為微博熱點話題和微博關系網絡有影響力節點的挖掘研究,少有文獻對微博信息價值如何影響微博信息傳播的速度、強度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4.3 微博網絡社區關系的網絡結構特征及其信息傳播模型、交流模式的實證研究

微博社區實際上基于微博的網絡社群,關于微博社區的挖掘研究大多是從微博的商業應用展開的。微博社區的信息傳播理論模型和交流模式的實證分析將是未來輿情監控與信息安全的關注重點。根據現有文獻對微博社區的分類,微博社區主要有單一、主題和相同應用平臺微博社群三種,按相同應用平臺微博社區的定義與特點,它被認為是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影響力更廣的社區模式,但以上微博社區信息傳播的理論分析缺乏相應的實證依據,很多關于微博社區信息傳播的文獻都停留在模型分析的基礎上。實際上現有微博社區的挖掘研究是微博社會關系網絡研究的深入擴展,已有實證研究表明,復雜網絡的構成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由小的網絡社區構成,社區結構是復雜網絡都具有的普遍特性,微博社區是微博社會關系復雜網絡的一種表現形式?;谏鐓^結構發現的文獻提出了大量的算法,而基于微博社區的網絡結構特征的信息傳播模式或者基于微博社區定義分類的網絡結構特征的信息傳播模式的實證研究還并未展開。

5 結論

微博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的社會交往空間與溝通模式。微信息傳播時代的到來,正在廣泛深入地影響到每一位社會行動者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并對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現有微博環境下的信息溝通研究大都是以定性研究和理論分析為主,整體上看,微博信息傳播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特別國內的微博信息傳播研究,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框架,缺乏相應的理論和實證依據,當前微博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微博信息傳播的理論基礎性研究還需不斷更新。

參考文獻:

[1]Riemer K,Richter A.Tweet inside Microblogging in a Corporate Context 23rd Bled eConference eTrust:Implication for the individual,Enterprises and Society June 20-23,2010; Bled,Slovenia,2010.

[2]李燕萍.微博比較研究[J].情報雜志,2012,31(3):77-83.

[3]梅澤勇,高舒.基于微博的網絡社群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5):2-4.

[4]王曉光,袁毅,滕思琪.微博社區交流網絡結構的實證分析[J].情報雜志,2011,30(2):39-43.

篇2

網絡媒體的傳播全球化、傳者多元化、傳播互動化三大優勢是其成為跨文化傳播的“利器”的關鍵。但是,在網絡時代,中國的跨文化傳播也面臨著危機。

首先,網絡傳播的掌控難度較大,超過了任何傳統的傳播手段。網絡傳播的傳播類型非常復雜,它集中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與大眾傳播等幾乎所有的傳播類型。網絡傳播的傳播方式非常復雜。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傳播方式在網絡媒體上都可以實現,而且可以組合應用。網絡傳播的頻率非常復雜,可以即時信息,也可以滯后信息,即便是當時得到有效控制的信息,也可以在幾天甚至幾個月后隨機出現。網絡傳播的主體非常復雜,網絡人人可用,中國傳統的國家掌控大眾傳播工具的局面,已經在網絡上被完全打破。網絡傳播的內容非常復雜。傳播主體的復雜性導致了傳播的內容的復雜性,即便在得到有效掌握的網絡傳播機構,其傳播內容的來源也非常復雜。這些復雜性綜合在一起,就是一個網絡媒體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不可控性”。我國有關機構的管理經驗只在于管理可以簡單掌控的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還沒有處理如此復雜的傳播環境的經驗。

其次,網絡媒體的出現使網上的公眾意識逐步減弱。網絡傳播的不可控性,使我國傳播媒介上的主流的聲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削弱。網絡媒體的特點決定了它是張揚個性的地方,個人獲取信息大多獲取個性化的信息,個人傳播信息也大多傳播個性化的信息――網絡媒體成為個人意識自由擴張的空間。目前的網絡傳播缺乏有效的監管,個人在網絡傳播中幾乎不需要承擔具體的法律責任,這使得個人意識在網絡中得到了極大的放任。個人意識在網絡媒體中的放任,意味著公眾意識的淡薄。中國大量的有官方背景的網絡媒體影響力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傳播的主流聲音太多。我國有關機構的管理經驗主要在于管理“主流聲音”、培育“公眾意識”,對網絡媒體個性化的信息傳播和獲取,缺乏管理經驗,也沒有進行非常直接有效的掌控。

再次,西方文化借助網絡媒體大肆“入侵”,網絡傳播西強東弱。這是網絡傳播不可控性所帶來的最大后果,也是網絡媒體使我國跨文化傳播面臨危機的最具體的體現。在網絡媒體出現以前,世界傳播市場的不平衡狀態就非常明顯,可以說西方國家在跨文化國際傳播中,處于絕對的壟斷地位。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全球跨文化傳播中,我國處在一個相對被動的地位。我們有必要針對全球網絡傳播的特點、跨文化傳播的特點以及中國的實際,增強網絡媒體跨文化傳播能力,以贏得網絡傳播的主動權。

1.強化全球化傳播的觀念。我國的宣傳“內外有別”,分外宣和內宣。網絡媒體在中國出現后,有關部門將網絡媒體定義為外宣媒體。事實上,在全球化的網絡傳播中,“內”和“外”的界限已被打通。此外,利用網絡媒體進行傳播的對象,并不只是具體針對某個國家,而是面向全球。而就我國的網絡媒體而言,雖然其主要定位是外宣,但其主要內容來自于國內的各大傳統媒體,并不完全適合面向世界的宣傳的需要。

2.認識網絡媒體的重要性。網絡媒體已經將我們帶入全球傳播時代,文化意識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甚至超過經濟和軍事的“軟力量”。有關部門的確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建設了大量的網站??梢恍┑貐^和部門只是形式上重視,許多網站成了單純的形象工程,實際上是永不更新的死網。

3.做大做強主流網絡媒體。2000年,人民網、新華網和東方網等大型綜合性新聞網站相繼建立,中國真正意義的新聞網站(有官方背景的網絡媒體)開始出現。目前,我國各省市區幾乎都建成了綜合性的新聞網站。作為新興媒體,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全國性的戰略布局,并出現一批大型綜合性新聞網站,這種速度在中國傳媒史上絕無僅有。在欣喜的同時,我們還面對著這樣的現實,我國主要新聞網站的實際訪問量遠遠低于主要的商業網站,至于和境外的重要網絡媒體相比,影響力更低。作為多媒體,網絡媒體自身具有非常強烈的跨媒體需求。一個真正的大型綜合性網絡媒體,需要大量的文字、音頻、視頻資源。跨媒體整合新聞資源,是網絡媒體的特性所決定的,我們有必要以組建跨媒體的網絡媒體為切入口,來探索中國跨媒體新聞集團的建設之路。另外,還有必要充分利用市場杠桿發展網絡媒體。目前,中國主要的新聞網站大都是通過行政手段催生的,沒有市場的錘煉,這些網絡媒體將很難發展壯大。尤其是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合作,不能簡單地靠行政命令,而是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促進兩者的協同發展。

4.提高跨文化傳播的水平。目前,我國網絡媒體的從業人員整體新聞傳播水平不高。有關部門的統計表明,在我國主要新聞網站的編輯中,缺乏新聞經驗的編輯已超過80%。即便是有相關經驗的從業人員增加了,我們也需要改變從業人員傳統的新聞傳播思維定勢,使素質提高到適應全球性傳播的水平。

從業人員要充分研究傳播對象的特點。在國際性傳播中,受眾對象比較單一,在全球性傳播中,受眾對象比較廣泛。但目前的傳播,又出現“窄播”的特點。因此我們要從不同的傳播目的出發,來具體研究傳播對象的特點,進而提高網絡傳播的實效。

篇3

關鍵詞:網絡傳播;生態建設;倫理;核心價值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0-0052-02

一、引 言

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媒介傳播環境中,網絡的互動性真正賦予了每位信息介入者平等的大眾信息傳播參與權。受者和傳者身份可以隨時轉換,每一個網民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這也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時代的到來,網絡信息傳播是呈多向、發散式流動的,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網絡交流平善,海量信息,互動交流讓我們盡享網絡傳播之利的同時,也備受虛假信息、無價值資訊泛濫的困擾?,F有的網絡把關體系還不完善,網絡傳播中道德失范現象嚴重,梳理網絡傳播倫理的核心價值,明確網絡規范的方向,是保障網絡的傳播優勢和特色發展、綠色發展的重要環節。

二、真實性

真實性之所以應該成為網絡傳播倫理構建的首要要素,主要是基于信息傳播的特性和網絡的特點考慮。

(一)真實是傳播特性的必然要求

真實是信息傳播內容所應具有的一個最基本的特性,要求信息傳播者在收集、篩選、制作傳播信息時本著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態度。尤其在傳播新聞信息時不刻意夸大、渲染,借鑒別人勞動成果時尊重其權益,傳遞他人觀點言論時不歪曲,不摻假。這樣網絡受眾在解讀和接受信息時才能減少偏差,讓廣闊、豐富的網絡語境清新流暢。做到傳播真實可以有效減少因虛假信息和智力成果侵權引起的法律爭端和網絡負面影響事件的發生,凈化網絡環境,提高網絡的正能量。同時網絡媒介技術的發展也要有意識地為傳播內容保真創造較好的條件。

(二)真實是和諧傳播的需要

網絡傳播的特點也決定了真實性對建設和諧傳播的重要性。網絡信息傳播呈多向、發散式流動,把關體系不健全,現有的把關效能較弱。在網絡傳播信息海量背景下,如果匿名網民的恣意“放縱”虛假信息,網絡媒介公信度和使用效率無從談起,網絡傳播者把真實性作為自己信息傳播的職責,是提高網絡信息使用和流通效率,減少垃圾信息,提升網絡信息品質的需要,也是節約每一個網絡中人時間成本的需要。社會轉型和體制變革造成普遍的社會壓力和心理問題,如果把網絡建成一個疏導心理壓力、舒暢心境的便捷通道,就需要網絡還要具備容納各種真實情緒宣泄和意見表達的雅量,減壓泄壓,舒緩身心,構建和諧。

(三)真實是傳播責任的需要

網絡傳播的威力也決定了真實應該成為一種責任和品格。網絡傳播海量、即時、無國界、傳播成本低等優勢如果搭載的是捕風捉影,道聽途說的消息,其破壞性和殺傷力也會是驚人的,網絡傳播者應當擁有這種責任意識,強化自己的媒介素養和新聞價值判斷,在傳播過程中擔負起信息鑒別和篩選的責任,提升網絡平臺的公信度,人人都是自律自省的把關人。信息傳播具有環境監測、社會協調、文化傳承以及娛樂大眾等社會功能,真實是實現這些傳播責任的必然要求。負責任的傳播者會時刻提醒自己,每一次傳播行為和每一個傳播符號可能會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影響。

三、信息平衡性

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發展和變革的重要轉型期,各種思潮和價值觀的沖擊滌蕩下,一些社會矛盾凸顯,網上輿論呈現出多元多變的特點。信息平衡可以即時疏導輿情幫助網民客觀理性地處理矛盾,應對危機,全面提升對信息的綜合鑒別力。

(一)輿論疏導的需要

社會轉型、經濟發展、技術革新等,所帶來的各種各樣的社會心理問題,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不容回避的問題。互動性很強的論壇、貼吧,匿名聊天、討論成為很多網民生活休閑、日常交流的重要通道,這種即時性強,情緒化表達多的交流方式很容易使相互間的情緒感染,較容易出現非理性聲音和起哄的情緒,嚴重時這種非理性的網上交流會演變成網下現實行動和傷害[1]。近年來,網絡暴力事件頻發,網絡謾罵、名譽權和隱私權被肆意踐踏等表現尤為突出,加劇了一些社會矛盾,使一些人的人身權利受到極大傷害,不利于和諧社會建設和公民道德水準提升。諸如: “史上最毒后媽事件”、“舒淇刪博事件”等等。網站管理人員不要一味的追求點擊率和關注度,應當積極引導網絡熱點,疏導情緒,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網民不要一味追求個人的表達,適度調整情緒,不要讓意見和信息一邊倒,需要理性判斷和表達。

(二)客觀認知世界的需要

針對矛盾對立的復雜事件、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利益訴求多元的政策出臺,是信息傳播中平衡傳播的難點,為了使信息傳播公正準確全面,職業把關人必須兼顧矛盾各方,從不同的消息源和權益角度多渠道獲取信息,并將對立面、多側面的事實和觀點同時擺出來讓大家客觀認識,并及時糾正認識或解讀偏差。這是發揮網絡傳播容量大、即時性強優勢的必然要求。尤其在重大新聞事件傳播中,更需要媒體平臺中的傳播者具備對新聞、信息和知識進行整合貫通能力,滿足受眾對網絡傳播的廣度需求和深度期待。網絡傳播技術給不同的社會群體提供了互聯網上信息和表達意見的空間,也擴展了公民對國家、國際重大事務參與討論的輿論平臺。表達多元化的聲音,可以有效地維護各階層的利益,并集思廣益,提高社會的文明水平;網絡開放的議題空間可以在互動交流中客觀認知我們所居留的世界,認識就是理解包容的前提。

四、人文關懷

篇4

關鍵詞:網絡配音;網絡傳播;網絡文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culture, its modes of transmission from the text, images, and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the main image video and audio, dubbing art is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the network.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dubbing art,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status of network voice and network with industry,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voice network and its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network voice; network communication; network culture

中圖分類號:G623.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網絡配音

近年來,隨著信息發展的高速化、快捷化,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由以單一媒體為主,逐步轉向多媒體時代,網絡化、數字化的傳播方式為人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在這種發展模式下,人們在接受海量信息的同時還可以互動感想,網絡就像血管,數字化的信息就像血液,這些網絡資源已成為當代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

網絡配音,就是信息時代催生的一種傳播迅速、受眾廣泛的信息資源。具體的網絡配音作品其實質是通過配音公司或錄音棚與配音員的合作,為各類配音需求者提供配音,并以互聯網為交互平臺的一種配音服務。[1]

網絡配音的定義大約誕生于2010年,但是,網絡配音的實際操作可能要追溯到網絡誕生的年代,當時網絡配音是將配音搭載在網絡上的一種草根藝術。近年來,借助大眾對娛樂的需求,得到迅猛發展,當你在百度上敲入“網絡配音”時,映入眼簾的是1,700,000多個相關結果。如今,它已成為一種新興行業。

網絡配音的作業形式有多種,復雜的作品可以由多人組成的團隊配合完成,簡單的作品甚至可以一個人完成。當作品完成后,既可以上傳到互聯網,受眾的反應程度就是對作品成敗的一種評價方式,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網民的點擊率。

網絡傳播

網絡傳播是以計算機通信網絡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傳播形式,它具有高速度、大容量、多功能、可互動、跨文化等特點。網絡傳播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信息傳播特征,在總體上形成一種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在這種傳播結構中,任何一個網結都能夠生產、信息,傳播范圍廣泛。同時,因網絡傳播具有交互性,受眾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饋信息,發表意見。[2]而且,網絡傳播突破了人際傳播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局限,在總體上,是一種多對多的網狀傳播模式,它具有傳播快速、覆蓋面廣、涉題范圍寬泛、成本低廉,大眾化強(如門檻低、便于參與、草根藝術等)等優勢,尤其大眾化強、方便參與是傳統傳播所不具備的,而網絡配音以網絡傳播為媒介,利用網絡傳播的優勢,發揮著自身的獨特性。

網絡配音的特點

通過分析總結,網絡配音大致具有以下特點:

1、源自于一部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的搞笑配音動畫片《西游記:旅程的終點》,和中規中矩的專業配音相比,網絡配音更口語化,也更便于配音愛好者自由發揮創意。

2、最早參與網絡配音的團隊應該是全國各地的網絡廣播劇制作者們,參與網絡廣播劇配音的網友以年輕的學生群體為主,絕大多數沒有專業背景,僅僅憑著一股對用聲音講故事的熱情而參與配音。

3、好聲音有創意更好聽,此后一些專業或準專業配音人士開始進入網配圈子,同時原有的網配社團也吸納了很多新鮮血液。當網友對網配的接受度已經比較高的時候,網配作品中的創意成分就越來越受重視。

4、除了誕生大量流行語的“日和”系列動畫配音,以假亂真的原音創意短劇,有聲雜志這種全新的“集體作戰”形式也出現在網絡世界里。天涯社區的有聲雜志“龍顏大悅”每期都有百萬左右的點擊率,并通過微博、開心網、人人網、騰訊等網站廣泛傳播,吸引了大量粉絲,也不斷發掘網絡配音新秀。

當前網絡配音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網絡配音以自身獨特的吸引力、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為配音行業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同時也為網絡文化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網絡配音事業起步門檻低、發展不成熟,所以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說現在進入大眾視野的網配作品大多以娛樂、惡搞為主,藝術性不強,甚至一些低俗的作品會混雜在其中,會給受眾以不好的導向;一些配音人員的語言的不規范,方言,吐字歸音的不準確,用詞粗俗,這些都是影響網絡配音質量的重要因素。

研究網絡配音的意義

針對我國目前網絡配音市場混亂,作品藝術性不強,良莠參差不齊,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而配音藝術在網絡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針對網絡配音的基礎理論進行探索性研究。

在中國,配音是一門延續了幾十年的藝術,對配音演員的音質音色、情感節奏的把握以及對電影情節的理解都有很高要求。如今,許多人早已習慣了沒有中文配音只有字幕的外國大片,傳統配音藝術的精雕細琢難以追隨現代影視作品的更新速度[3],而網絡配音行業的興起讓普通網友也可以用自己的聲音塑造電影角色,并可以將作品傳到網上,與他人分享,這對于配音藝術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在一些網絡配音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網友的配音水平近乎專業,許多作品的配音效果令人贊嘆。草根民眾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證明著自己對配音藝術的熱愛,實現著配音藝術的復蘇。與此同時,由于網絡配音市場的不規范化,許多不健康的、低俗的作品也隨之流入市場,給受眾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若能從網絡配音的角度推動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系統研究網絡配音的傳播特點,可為規范化管理網絡配音市場提供理論依據,使大眾能夠在更好的文化氛圍中體會網絡配音的魅力。

結束語

網絡配音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上的藝術形式,隨著光纖的普及,網絡速度由1兆到100兆被大幅度提高,也使得網絡配音作品的傳播速度更快,從一個方面滿足了民眾日益提高的娛樂需求,由此一定會推動配音藝術聲聲不息,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中國配音聯盟網站,網上流傳網上配音與網絡配音定義,理論學習,2011.12.20

篇5

關鍵詞 網絡;危機傳播;綜述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0)21-0008-03

1 網絡危機傳播的理論范式和內涵界定研究

網絡危機傳播主要有個案研究、技巧研究和理論研究3種研究取向,最初的網絡危機傳播集中在個案研究上,技巧研究是在案例研究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理論研究相對較少[1]。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劉慧芬副教授在《從汶川地震的媒體報道看網絡時代的危機傳播過程》中指出,“危機傳播研究起源于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它最初用以預測假設的政治形勢,以防止類似危機的發生,并預測采取措施的價值”[2]。此后,西方學者開始了對危機傳播的研究”。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吳小冰博士指出,“早期的危機傳播研究多從管理學視角把危機傳播當做危機管理的一部分,研究專注于危機處理中的傳播模式及策略”[3]。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胡白精則認為“近年來西方兩大研究脈絡―危機管理與危機傳播形成了合流之勢,特別是‘管理的觀點’向‘傳播的觀點’靠攏”[4] 。

而隨著20世紀90年代網絡這一現代的新型傳媒技術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之后,學者們開始越來越關注網絡―危機傳播領域、并進行綜合分析研究。

1.1危機與網絡危機

對于網絡危機,學者們首先從危機的概念進行了引入。美國學者羅森豪爾特認為,“危機是指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決策的事件”。

還有美國學者多麗絲?格雷伯(Doris Graber)在《大眾傳媒與美國社會》將危機理解為:“很多人的生命財產或者心靈安寧帶來嚴重緊迫和嚴重威脅的自然的或者人為的事件”。

中國學者杜建剛則認為“涉及公共性財產、生命安全;形成區域性;突發性;高度威脅性―威脅到地域基本價值,如穩定和發展的”事件都可以歸結為危機。

總結學者們的觀點可以看出,從受危機影響的主體上區分,既包括組織、公司面臨的范圍有限的局部危機,也有社會民眾面臨的范圍廣大的公共危機。而對于網絡危機,多數學者認為網絡危機涵蓋在危機概念之下,是在網絡上醞釀產生的危機或通過網絡傳播使危機事件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加大的情況,是網絡媒介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1.2網絡危機傳播

在深具傳播學知識背景的學者看來,危機傳播不過是人類傳播過程中的一種特殊形式。運用傳播學方法重點研究危機傳播過程中的傳播效果、媒介、受眾等變量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學者費姆?邦茨 (Kathleen Feam―Banka),他將危機傳播定義為:“危機事件發生之前,之中、之后,介于組織和其公眾之間的傳播”。

吉林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石穎總結學者們的研究,在其2007年的學位論文《對網絡危機傳播的基本思考》中提出,“網絡危機傳播指的是利用網絡媒介對危機事件進行控制的傳播活動和采用的傳播方法”[5]。

由于網絡危機傳播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學者們目前對其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有待于對其進行比較權威的界定。

2 網絡危機傳播中的網絡媒介特點和功能研究

在網絡傳播特點的基礎上,近年來,學者們對網絡危機傳播的角色和功能進行了一系列分析研究。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金進與洪瑾在《網絡媒體在危機報道中的優勢與問題研究》中提出了網絡危機傳播的以下特點:面對災難或危機事件反應迅速,傳統媒體無法比擬;消息來源渠道多,草根報道發揮重要作用;互動性更強,信息更新速度更快;整合能力強、多形式全方位發揮影響力[6]。

學者汪曉霞在《傳媒觀察》刊發的論文《試析危機傳播中網絡媒體的功能》中,指出危機傳播中網絡媒體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他引用新聞傳播學中的“議程設置”理論,認為網絡媒體的開放和自由發展模式使得議程設置功能并沒有被弱化減弱,網絡媒體的“雙刃性”性決定了它既是化解危機的利器,也是引發、擴散和文化危機的發源地[7]。

還有山東經濟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的張光耀和高瀟在《淺談網絡危機傳播的特點和管理》中,從傳播形態方面出發,把網絡危機分為:核心要素、次級要素、邊際要素和干擾要素4種傳播要素,并且指出這四種要素引發的各種問題構成了網絡危機傳播研究的基本框架[8]。

綜合起來,可以把以上學者們提出的網絡危機傳播的特點概括為:匿名性、速度快、波及廣、破壞性強、不確定、難控制等特點。

在網絡危機傳播的優勢方面,西北大學公共傳播所的來向武和趙戰花在《利用網絡傳播進行危機預警的優勢與方式》從危機預警的角度對網絡危機傳播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網絡的層級傳播、多極多次的傳播形式為有效監測發現危機信息提供了時間和空間機會,也就是危機信息的傳播由原來的“信息源――傳統大眾媒體”發展為“信息源――網絡媒體――傳統大眾媒體”[9];按照危機傳播的基本規律,我們還可以把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結合起來,共同設置議題,形成輿論漩渦,更好的進行“社會預警”。

龔新瓊應用“環境守望” 理論研究了網絡媒介在危機傳播中的角色,指出,網絡媒介和大眾傳媒一樣也是“社會公器”,應堅持基本的職業操守,為民代言,強調危機信息的真實性、時效性和準確性[10]。

還有吉林大學的石穎在其碩士學問論文《對網絡危機傳播的基本思考中》認為網絡危機傳播具有:可以使權威信息快速傳達;能降低組織的危機管理成本;能激發群體的正面作用3種功能。

3 網絡危機傳播的缺陷以及規制策略研究

3.1網絡危機傳播缺陷研究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四川《自貢日報》的資深媒體人林琳在《金融經濟》上刊文提出,危機事件中的網絡傳播已經引起了網絡媒體信用危機,并認為這種缺陷是“市場失靈”現象:首先,網絡媒體報道危機事件時容易出現“網絡暴民”現象;其次,網絡媒體在危機事件中過度報道容易引起“二次傷害”;再次,網絡媒體的虛擬性化使危機傳播復雜性加大[11]。

此外,北京師范大學的林丹燕和任雯引用傳播學原理中香農―韋弗的“數學傳播模式”, 指出“危機傳播過程中內外的各種障礙因素會形成對訊息的干擾,這對于社會傳播過程來說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中國人民大學的胡白精教授在總結美國學者羅杰斯“大眾傳播理論” 的基礎上,提出的著名的“3F”假設(即危機傳播由信息流、影響流、噪音流構成),從“噪音流”的角度提出網絡危機傳播噪音流的四種呈現形式:1)虛假信息;2)錯誤信息;3)不良信息;4)偏激信息[12] 。

吉林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石穎則從傳播學的“把關人”角度進行分析網絡危機傳播的缺陷,并提出了一些較新穎的觀點:首先,網絡危機傳播中“把關人”作用的弱化;其次,網絡傳播減少了管理主體的反應時間;再次,危機的網絡傳播具有群體效應。

還有學者如黃明勝從企業管理的角度出發認識網絡危機傳播的缺陷,他在《網絡媒體的危機管理中》提出了網絡傳播制造危機的“十大殺手”:轉移潮、受氣包、英雄欲、泄私憤、惡搞風、攻擊傳播、反戈一擊、文化沖突、謠言惑眾以及民族情緒[13]。從消費者的對抗、企業競爭、國際品牌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網絡媒體傳播生發的企業危機。

從學者們以傳播學、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視角可以看出,危機事件中的網絡傳播具有雙面性,受危機影響的主體既包括社會公眾,也包括企業、組織等。

3.2網絡危機傳播應對策略研究

很多論文主要探討那營利性組織面臨危機時應該如何進行網絡危機傳播,一般采取案例研究方式,以描述性研究為主。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我國學者探討網絡危機傳播的應對策略時往往以政府和媒體研究為主,對另外一些組織的討論比較少。

學者張厚遠在《危機事件中網絡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中,從人文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研究:他以2008年“汶川”地震和2009年“H1N1”流感報道為例指出,由于網絡媒體更具有公共屬性,在災難面前,網絡媒介更應該關注普通人的現實生存狀態和價值尊嚴,更多的體現一種理性和責任,不要造成社會恐慌,體現人文關懷的大視野。[14]

四川《西貢日報》的媒體人林琳提出了規制網絡危機傳播的規制策略:1)完善網絡法制建設,提高網絡媒體的風險成本;2)網絡媒體監督部門加強監管力度和效率;3)公眾要提高自己的危機意識和對網絡媒體的監督意識;4)提高網絡網絡媒體在危機事件報道中的社會責任感以及人文關懷。

還有學者專門研究了在網絡媒體環境下危機傳播如何調整的問題。錢B2007年《新聞知識》上刊文《第二媒介時代下的危機傳播模式》指出,在網絡時代危機傳播具有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模式,這個模式的信息源更多的是政府、媒介與公眾的互動,是一個雙向的信息交流過程,傳者與受者的身份界限也變得模糊。還有的學者探討了手機等新媒體在危機傳播中的作用[15] 。

總之,可以看出學者們主要從媒介、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方面進行網絡危機傳播的應對策略研究,強調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4 網絡危機傳播中的政府形象研究

史安斌認為,危機公關同樣是也是一個國家樹立國家形象的良機。在網絡危機傳播過程中,政府盡管面臨治管方面的困境,但同時也獲得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公關時間段”,政府可以利用這種機會顯示其責任[16]。

電子科技大學的楊軍和張媛在《重慶工業學報》上刊發的論文《網絡環境下政府危機信息管理的新思路》中,認為政府可以利用網絡媒體進行信息實時更新,及時最新消息,使公眾盡早得到危機事件的最新進展;讓受眾把握一定的話語權,有助于政府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危機對策,防止危機擴大的同時樹立政府良好的外部形象[17]。

還有學者馬藝等從形象傳播的二維模型――認知度和美譽度對網絡危機情境下的政府形象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我國歷史上的政府形象傳播的認知度呈上升趨勢,而美譽度指標則因歷史情況不同表現出較大的不穩定性,可以通過二維矩陣模型進行調查,快速找到政府目前的傳播區間,分析原因,調整制定政府形象傳播措施[18]。

可見,學者們都是從危機管理的主題――政府本身,對政府形象進行分析研究。對于政府來說,危機事件既是其展示責任、樹立國家形象的良機,也是嚴重的挑戰。

5 研究現狀與結論

危機傳播是一個邊緣和交叉學科,網絡危機傳播同樣涉及新聞傳播學的很多議題。從學者們的論文當中,可以看出我國對于網絡危機傳播的研究基本上起源于2003年的“非典”之后 ,并且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問題:網絡危機傳播中的新媒體角色和功能研究;網絡危機傳播中新媒體、政府與公眾的關系研究;網絡危機傳播的新聞報道觀念和報道模式;網絡危機傳播中的政府形象研究;網絡危機傳播的應對和管理策略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中鮮見較為成熟的實證和中外對比分析研究,相關理論體系的的建立和方法研究都還處在基礎階段,尤其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已有理論時顯得有些生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并富于針對性的危機傳播理論以指導實踐。

同時,鑒于高風險社會的來臨,本領域以后研究的重點應有一部分放在對具體危機方法的研究上,為危機管理主體提供實用有效的網絡危機傳播范本。

參考文獻

[1]廖為建,李莉.美國現代危機傳播研究以及借鑒意義.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8).

[2]劉慧芬.從汶川地震的媒體報道看網絡時代的危機傳播過程[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9(3).

[3]阮樟瓊.危機傳播研究關注的主要議題―危機傳播研究綜述[J].東南傳播,2007(11).

[4]胡白精.危機傳播管理[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5]石穎.對網絡危機傳播的基本思考[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4.

[6]金進,洪瑾,郭抗抗.網絡媒體在危機報道中的優勢與問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9(3):104-108.

[7]汪曉霞.試析危機傳播中網絡媒體的功能[J].傳媒觀察,2008,9.

[8]張光耀,高瀟.淺談網絡中危機傳播的特點和傳播[J].科技信息,2009(1).

[9]來向武,趙戰花.利用網絡傳播進行危機預警的優勢與方式[J].今傳媒,2010,3.

[10]龔新瓊.環境守望――危機傳播中大眾傳媒的核心功能[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11]林琳.網絡媒體在危機報道中的缺陷和規制策略[J].金融經濟,2009(1).

[12]林丹燕,任雯.噪音流:網絡傳播時代危機演化的助推器――以2008年中國主要危機事件為例.百科學術沙龍[J],2008.

[13]黃明勝.網絡媒體的危機管理[J].國際公關,2008(1).

[14]張厚遠.危機事件中網絡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J].新聞 界,2009(5).

[15]錢B.第二媒介時代下的危機傳播模式[J].新聞知識, 2007.

[16]史安斌.危機傳播與新聞[M].南方日報出版社, 2004.

篇6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傳播特點;網絡輿論;影響

微信公眾平臺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而被廣大網民熟知的,現在,微信公眾平臺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我們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具有及時性是時效性的特點,由于在群眾中十分普及,微信公眾平臺也在很大程度上對于網絡輿論有著很大的影響,如何更好的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成為新時代下廣大網民不得不探討的一個話題,本文針對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特點及對網絡輿論場的影響進行研究和分析。

一、微信公眾平臺傳播特點

(一)以個人對個人的信息傳播為主

微信公眾平臺中信息的傳播具有個人對個人的小眾化特點,但是由于網絡傳播的及時性和快速性,即使是個人對個人的傳播,也使得微信公眾平臺具有著強大的信息傳輸和擴散效果?,F在由于微信的普及,微信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湖中交流的一種方式,親人好友之間無需日日相見,不必寫信或上門問候也能得到彼此的消息,也可以相互問候,更可以將自己的近期的狀況和心情等告訴親朋好友,這就是微信的巨大作用,微信可以傳輸照片、文字、視頻、聲音等多種形式的信息。

(二)傳播信息容易被信任

個人微信公眾平臺的建立我往往是個人小的交往圈為限制的,一般都是朋友、親人、同學、同事這些相互熟悉的人之間,彼此之間有著相互關注的特點,相互傳播的信息也很容易被信任,雙方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就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的,日常之間的溝通使得他們相互信任彼此,傳播的信息也很容易被信任,這也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三)微信的人性化服務很容易被接受

在這個科技泛濫的時代,只有真正人性化的科技才會被人類接受,手機軟件也是如此,微信之所以有著如此高的受歡迎程度,與它的人性化設計和服務密不可分。微信使用便捷,無需繁雜的操作,即可實現和朋友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可以擴大我們的社交圈,不在同一空間的人之間的溝通無需再借助于電話、電子郵件這種形式,一部小小的手機即可顯示彼此之間的溝通,且可以用文字、語音、視頻等多種形式,更可以多人同時聊天,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微信的功能遠不止這些,正是由于這種人性化的服務于設計,微信在眾多的類似軟件中有著很高的使用度。

二、微信公眾平臺對網絡輿論場的影響

(一)不良信息和虛假信息的傳播可能影響社會的穩定性

微信公眾平臺上分享的不僅與親朋好友的日常生活,往往有一些實時新聞或其他類型的信息穿插在其中,這些信息不一定完全有助于我們的生活,但是卻向我們傳遞著某種信息,這類信息就是謠言的存在形式。微信公眾平臺上這些虛假信息的傳播對于我們的社會有著很大的危害,可能會嚴重影響我們的社會治安。微信公眾平臺信息傳播具有小范圍的特點,其傳輸的內容僅限制在雙方的終端設備上,微信公眾平臺信息的傳播具有很強的隱秘性,信息的傳播不受到外界的限制,傳播的信息內容自由,不受到輿論監管的限制,同時也增加了輿論監管的難度。這種具有很強的隱私性的網絡環境給不良信息和謠言的傳播提供了寬松的生存環境。這種傳播途徑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或者心存歹念的人所利用,因為微信這種小的交流圈的傳播信息不被外界所知道,很可能會出現某種言論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早已大肆傳播但是外邊的人仍毫不知情的情況,給相關的管理部門帶來不良影響和較大的輿論壓力。

(二)演變成為網絡謠言傳播的新渠道

在微信上信息的傳播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由性,目前階段此類軟件尚未實現實名制,網名之間的交流在暢通、自由的條件之下,也為網絡謠言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微信公眾平臺信息的傳播具有快速性和廣泛性,使得一些網絡謠言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從而加大了網絡謠言的危害性。

(三)信息來源無法確定,加大信息傳播的不確定性

網民總會有自己喜愛的東西,都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關注一些微信公眾號,并且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轉發一些公眾賬號的內容到自己的微博中,使得微信公眾賬號的內容公開化,但是微信公眾賬號中的內容有時會帶有極端化或者惡性攻擊的性質,再加上網民的個人觀點,使得一些內容在傳播的過程中出現越來越惡化的現象。微信公眾平臺信息難以找尋根源,很難確定信息的真實性,無法追究制造謠言人的責任,使得一些人員的行為猖獗。

三、結語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網絡化的時代,網絡已經成為我們日程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去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正確利用網絡的積極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眉.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特點及趨勢分析[J].互聯網天地,2014(05).

篇7

關鍵詞:社交網絡;傳播機制;傳播主題

一、前言

社交網絡,即社交網絡服務(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2003年,美國興起一波以Friendster為代表的SNS浪潮,隨后,facebook在2004年創立,美國新聞集團收購myspace、微軟入股facebook等一系列經濟動作更是將美國的SNS熱潮推上新的高度。中國的社交網絡自1998年中國交友中心成立到如今開心網、51網等一系列社交網站的風行,也已經有15年左右的歷史,社交網絡的快速發展為網民展示自我、表達訴求、聯系社會提供了重要途徑,也為傳播信息及分享信息建立了良好的平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社交網絡的傳播要素

傳播者、受眾、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加上傳播反饋構成整個社交網絡傳播機制的五大要素。五大傳播要素是傳播的基礎,都影響著傳播效果,缺一不可。

(一)社交網絡的信息傳播者

社交網絡的傳播者與其他傳播機制的傳播者相比,更具個性化、平民化、均衡化,更追求自我的認同。

第一,社交網絡的傳播者有日益明顯的平民化特征。以人人網為例,它的傳播方式不再如傳統媒體一樣實行集中式信息及傳播,而是打破用戶的身份、地理位置、職業以及教育程度等因素限制,降低了人們提供信息的門檻,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源。

第二,社交網絡的傳播者具有強烈的個性及均衡性。在社交網絡中,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中心,而網絡社區就是由一個個中心組合起來的整體,這實際上也就沒有了真正的傳播中心,從而整個網絡傳播呈現均衡的特性。

第三,社交網絡的傳播者具有深刻的追求自我認同的意向。據調查顯示,社交網站中被用戶使用最多的功能為群組功能,其次為日志功能、相冊功能,并且日記和相冊功能也多數用來記錄用戶的經歷及心情感想。用戶使用這些功能主要為展現自己的獨特個性,即自我呈現。

(二)社交網絡的傳播受眾

社交網絡的受眾也與傳統媒體的受眾存在一定的差別:受眾與傳播者角色轉化十分頻繁,傳播者與受眾具有同質性。同樣以人人網為例,用戶的實名注冊制度保證了傳播信息的真實性和安全性,在其創建之初,它的主要用戶都是大學生,這樣的群體一般具有相同的愛好和興趣,在多數問題上擁有相同的看法,充分體現傳播者與受眾的同質性。再者,社交網絡的傳播者在對信息進行傳播時,一般極具針對性地尋找信息傳播的受眾,比如同鄉、朋友、同學、同事。

(三)社交網絡的傳播媒介

社交網站作為社交網絡傳播的主要媒介,它的特點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社交網絡傳播媒介的特點。社交網站不僅具備傳統的網絡媒體的全部功能,而且擁有多樣化的傳播方式,與傳統的網絡媒體比較,更具真實性、交互性以及個性化等特點。第一,一般的社交網絡都具備用戶認證功能,鼓勵實名注冊,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用戶的信息安全可靠,比其他交友類網站純凈簡單,避免了許多虛假信息。而且社交網絡實際上也是一種現實社會關系網的表現形式,可靠性極高。第二,社交網絡傳播的信息對時間和空間的要求極少,可以使更多的用戶參與互動交流。比如人人網的“狀態”功能,其自由評論及轉播模式充分體現了其交互性。第三,社交網站的設計極具個性化特點。與集中式傳播信息的門戶網站不一樣的是,不同身份、背景、偏好的用戶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差別必然使他們不可能傳播完全相同的信息,而是表達出個性化的觀點。第四,在社交網絡中,RSS、BBS、BLOG等網絡傳播形式相結合,形成了多樣化的社交網絡傳播形式以及具有濃烈特色的網絡文化系統,比傳統網絡擁有更大的優勢。另外,社交網絡開發的一系列應用程序也使得網絡傳播更具吸引力。

(四)社交網絡的傳播信息反饋

社交網絡涵蓋了各種各樣的傳播方式,更具有其自行開發的一系列附加應用程序,這使得社交網絡的信息反饋輕而易舉,且更具真實性和可靠性。如在校內網上,用戶能夠及時評論別人的信息,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看法,這即是對傳播信息的反饋。

Web2.0網絡時代其獨具優勢的信息傳播模式在為公眾提供全新的討論平臺的同時,也打破了傳統的新聞信息傳播格局,在這個平臺上,網絡用戶可以自由地參與到政治活動中,發表對公共事務的看法。隨著網絡傳播技術的日益成熟,以及媒介技術的日益進步和社會價值的多元化發展,信息受眾向小眾化、分眾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受眾小眾化又使傳播內容專門化,更貼近生活。

(一)以用戶為中心的信息傳播

社交網絡的出現動搖了“物理存在”和“虛擬存在”之間的不可共通性。在Web2.0的基礎上,社交網絡建立了一個龐大的人際關系圈子,每一個用戶都會有真實詳細的個人信息。這些個人信息形成一個人際關系鏈,使用戶能夠方便快速地找到他人信息。傳統的博客網絡服務主要是通過展示內容來展示用戶,而社交網絡服務卻是以用戶為中心,在展示用戶的同時傳播用戶的意識和觀點。從而使用戶成為其他人關注的焦點,滿足用戶的自我認知及價值體現。

(二)以個人作為網絡節點

社交網絡是建立在現實社會人際關系鏈的基礎上的,每一個用戶都是一個網絡節點,這個節點連接著自己的親朋好友,與他們組合成一個關系網。社交網絡的信息傳播范圍也是現實人際關系傳播的范圍,在這個范圍內存在許多形式的小團體,這些小團體通常來自人的社會非權力關系,使社交網絡的傳播方式具有多向性和非對稱性。

(三)傳播形式的多樣化整合

社交網絡在傳統博客網絡、電子郵件、即時聊天等功能的基礎上,又加入了許多實用又具有娛樂性質的應用程序,快速發展的傳播形式和技術促進了這些傳統功能與新功能的融合,使社交網絡溝通平臺更具多元化。

三、社交網絡的傳播過程

社交網絡的傳播機制與傳統新聞媒體的傳播機制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這種優勢在傳播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社交網絡中,可以將信息傳播的深度從分眾傳播的初級傳播擴大到大眾傳播甚至多級傳播,它所具備的強大信息凝聚力和整合力使傳播過程更加容易。[4]

首先,所謂的分眾傳播是指在一個細分化的受眾群中進行傳播,其傳播內容具有創新性,動態可調整。在社交網絡的分眾傳播中,信息傳播者擁有不定數量的受眾,如新浪微博,關注同一位名人的用戶組成一個小規模的受眾群,這個受眾群都是該明星的粉絲,實現了分眾傳播。

其次,傳播規模最大的傳播方式之一就是大眾傳播。它是一個由大規模的媒介組織將大批量的信息傳播給大范圍的受眾群體的過程。在社交網絡中,受眾可以通過轉發功能,對信息進行二次傳播,這樣,信息的受眾規模就大大增加,完成了從分眾傳播到大眾傳播的升級過程。

最后,以初級傳播為起點的多級傳播,是指傳播者的信息通過社交網絡用戶轉播、評論、反饋實現大眾傳播之后,再通過大眾傳播平臺深入探討信息,使信息的內容、廣度、傳播效果以及涉及范圍都呈幾何式增長,從而實現多級傳播。

四.結語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社交網絡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而社交網絡傳播機制作為社交網絡傳播的基礎,對人類未來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傊?,社交網絡不僅是熟人溝通聯系的媒介,也是一種全新的交往方式,逐漸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在未來的社交網絡發展中,隨著理論的深入研究,實踐的磨練,相信社交網絡傳播機制會越來越完善,更全面、更健康地為廣大網絡用戶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彥超.基于在線社交網絡的信息傳播模型[J].物理學報.2011(05):32

篇8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的廣泛普及,網絡言論越來越“自由化”了,使得全社會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然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為廣大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由于網絡準入機制尚未完善,使得網絡謠言盛行,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本文擬從憲法的角度,對網絡謠言的規制問題進行研究。

 

一、 網絡謠言

 

謠言,即沒有經過證據證實的信息,無法對其真實性置可否的信息,可以是民間傳唱的歌謠,也可以是民間傳播的閑言碎語。網絡謠言,即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借助網絡作為平臺或工具,進行傳播的謠言。網絡謠言是一種誤導性的信息,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傳播速度快、受眾廣泛等特點,使其社會影響日益顯著,甚至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威脅。

 

網絡謠言的本質是虛假。信息的傳播的過程中,經過不同的渠道,時有失真的現象發生。信息失真在積累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謠言,這在現實中是普遍的。這種現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信息傳遞者或轉達者缺乏自我約束意識。尤其是在網絡普及之后,信息的傳遞速度更快,受眾更多,傳播空間更為廣泛,因此造就了網絡謠言的滋生,網絡謠言主要具有以下幾種特征:一是傳播渠道豐富、速度快。網絡謠言的傳播渠道比一般謠言的傳播渠道更豐富,包括電子郵箱、社區論壇、QQ、微信、微博等,不僅實現一對一傳播,甚至是群發擴散,這對網絡謠言的散步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網絡謠言在極短的時間內廣泛發散傳播,影響全國甚至全球。二是變異性強。網絡謠言的傳播并不是單純的傳播,而是在傳播的過程中逐漸變異,使得不同的接受者收到的信息更不相同,甚至與網絡謠言始作俑者的版本大相徑庭。在互聯網的環境下,網絡準入機制尚未完善,人們對所接受的信息經常夾雜自己的主觀認識,逐漸形成新的網絡謠言并加以傳播,在這過程中往往改變了網絡謠言本身的內容,使其真實性無從考究。三是互動性強。在網絡的世界中,每個人都可以扮演不一樣的角色,可以是網絡謠言的者、編輯者,也可以是網絡謠言的傳播者、接受者。在網絡虛擬的世界中,人們的行為和言論更加自由化,不受束縛,大家暢所欲言,互動性極強,這就為網絡謠言的升級埋下了伏筆。

 

相對于一般的謠言來說,網絡遙遠由其傳播范圍廣泛、傳播速度快、變異性和互動性強等特點,使得其容易在極短的時間內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且覆水難收,不僅在一定的程度上擾亂社會的穩定,損害公民的名譽以及合法權益,甚至可能引起社會動蕩,造成嚴重的后果。

 

二、 網絡謠言的憲法規制現狀及問題

 

網絡謠言的規制涉及刑法、民法以及行政法等,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刑法、民法以及行政法等部門法的基礎,因此,對網絡謠言進行憲法規制勢在必行。網絡謠言的真實性有待考究,將網絡謠言納入憲法的規制范圍內,有助于網絡謠言的治療和規范。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謠言的蔓延,政府對網絡謠言的辟謠行動掌握著主動性,并采取了相應的行動。目前,我國在網絡謠言的憲法規制上采用的手段分為兩種,即結構規制和內容規制。

 

結構規制,是針對網絡謠言傳播渠道的憲法規制;內容規制,即針對網絡謠言傳播內容的憲法規制。謠言傳播的渠道有印刷出版傳播模式、廣播電視傳播模式以及網絡傳播模式三種。這三種不同的傳播渠道,分別對其進行結構憲法規制和內容憲法規制,其規制難度程度不一。相對于印刷出版、廣播電視等模式來說,對網絡傳播模式進行結構規制難度較低,對其進行內容規制難度較高。例如,新疆“七一五”事件爆發后,新疆全范圍內實行斷網,即對其網絡謠言的傳播實施結構規制。

 

憲法規制手段,先對其他規制手段來說,具有強制力的顯著優點。從網絡謠言的憲法內容規制上看,首先應該對網絡服務的提供者進行憲法規制,其次對其公布的信息掌握篩查和編輯的權利。同時,憲法規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其具有強制力,容易導致以偏概全的現象發生,在消滅有害網絡謠言的同時,也對網絡言論形成較強的震懾力,影響網絡真實言論的和傳播。

 

可見,我國在網絡謠言的憲法規制雖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與此同時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因此,本文對其在憲法規制中存在問題加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針對性弱,覆蓋范圍有限

 

我國在《憲法》中,對公民享有的言論自由權加以限定,例如《憲法》第37條:“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稇椃ā返?1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钡俏覈稇椃ā返囊幎ú]有完全覆蓋網絡謠言的各個方面,出臺的部分規定雖然具有強制執行力,但是針對性不高,覆蓋范圍有限,與網絡謠言日新月異的發展不相適應。盡管憲法規制對網絡謠言具有較強的震懾力,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也出現過公職人員濫用權力的現象發生,從而在很大的程度上減弱了憲法規制對網絡謠言的強度和力度。

 

(二)監管權力結構不合理

 

網絡謠言的監管權利,除了公安部及其下屬機構外,信息產業部、文化部等部門都有對網絡謠言進行規制的權利。但是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是各部門法的基礎,各部門之間在網絡謠言的規制方面存在監管權力結構不合理的現狀,憲法有關部門應該加以協調,并起到統籌兼顧的作用,避免各權利交叉,造成各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的現象發生,不利于憲法規制在網絡謠言治理中有效作用的發揮。此外,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對于網絡謠言的和傳播并沒有建立完善的追責體制,很多網絡謠言犯罪行為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導致網絡謠言的治理不夠徹底,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結果。例如,兩高的司法解釋中,第五條規定“涉及到的利用網絡信息辱罵、恐嚇別人并且造成惡劣影響的以尋釁滋事罪依法進行懲處”,但并沒有對其“惡劣影響”的界定做出解釋。這就使得網絡謠言的很多罪名在實踐中很難成立,不足以對網絡謠言犯罪分子形成震懾力。

 

(三)信息公開理念和公開機制建設滯后

 

隨著網絡的普及,QQ、微信、微博的用戶越來越多,公民對信息公開的意識越來越強烈。這與政府信息公開化較低的現狀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容易在社會中形成一種不良的社會輿論和風氣。公眾傳播或接受的消息范圍廣泛,傳播速度快,一個網絡謠言很容易在極短時間內形成社會輿論的焦點。我國政府在信息管理方面,一直處于傳統之后的狀態,尚未形成信息公開理念,相關的信息公開機制不夠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度。這也是網絡謠言制造和傳播的根本原因之一,由于公眾不發在第一時間獲取政府公開信息,導致公民的猜測,進而形成謠言、輿論,借助網絡平臺廣泛傳播。可見,我國政府這種低公開化、低透明化的信息公開機制,已經不適合社會發展趨勢,已經無法滿足公眾對政府公開信息的需求,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憲法規制的執行效果。

 

(四)網絡謠言責任主體規定不明確

 

憲法規制上對網絡謠言責任主體的規定不明確,是網絡謠言的憲法規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網絡謠言的、編輯、傳播,非常迅速,甚至可以再極短的時間內覆蓋全國乃至全球,這其中主要的環節在于網絡謠言講責任主體的缺失。網絡謠言的產生,往往是以迎合部分公眾的心理為基礎,他們往往不假思索,酒吧消息傳播出去,這就容易被造謠者所利用。我國法律體系中,對網絡謠言責任主體做出了兩種規定:一是一般主體,即一般犯罪主體的構成要件的自然人;二是特殊犯罪主體,即除一般犯罪主體的特征上還具有特殊的身份。一般情況下,公民對網絡言論的傳播,僅出于對家人、親人、朋友的關心,但是造謠者往往利用這一群體的心理特征,迎合其心理需求,借助其網絡謠言,以達到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等不法目的。但是我國憲法并沒有對造謠者和網絡謠言無意傳播者加以界定,責任主體不夠明確,相關的懲罰措施也沒有明確,很難對網絡造謠者起到震懾的作用,所取得的效果甚微。這是憲法規制在網絡謠言的治理上存在的一個真空地帶。

 

三、 憲法規制網絡謠言的完善

 

規范我國網絡平臺,治理好網絡謠言,不僅需要民法規制、行政規制、刑法規制等,更需要憲法規制。憲法規制對網絡謠言的治理刻不容緩、責無旁貸。本文通過對我國網絡謠言及其憲法規制現狀的分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進一步完善網絡謠言的憲法規制。

 

(一)結合網絡謠言自身特點實施憲法規制

 

網絡謠言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泛、變異性強、互動性強等特點,使得網絡在傳播的過程中具有分散性和匿名性。因此在憲法規制時,應該結合其自身的特點,維護網絡言論的合法性和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不能脫離憲法規制二發展,尤其是在網絡言論的和傳播方面,必須進行專門的憲法規制。近年來,我國網絡謠言事件盛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同時也引起了政府對網絡謠言治理的重視,逐漸加強網絡謠言憲法規制的強度和力度,逐漸實現規范化治理,使得網絡言論的憲法規制更具權威性。因此,國家在憲法規制的同時,應該讓廣大民眾清晰網絡言論自由的相對性,也就是說,網絡言論自由并不意味著暢所欲言無所顧忌,而是必須與憲法中所規定的言論自由相一致,不得妨礙社會公共秩序,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此外,憲法規制應該有針對性地對網絡言論自由做出明確的界定,進一步有效保障網絡言論的健康有序。

 

(二)完善網絡法律制度

 

相比我國網絡的迅速發展,網絡監管的法律制度卻相對滯后。尤其是相對比發達國家在網絡監管方面的法律制度,我們國家就愈顯得滯后,不利于我國網絡空間的發展。因此,完善網絡法律制度,為網絡空間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律保障勢在必行。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中,對網絡謠言、網絡言論自由以及網絡謠言責任主體的懲罰均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在很大的程度上縱容了造謠者的產生。因此,完善網絡法律制度,首先應該明確網絡謠言的認定標準,對其進行明確的法律界定;其次,實行網絡言論自由的同時,應該對網絡言論自由進行法律界定;最后,對網絡謠言的責任主體的懲罰規定應該明確,并并造謠者形成足夠多的震懾力,將網絡謠言的扼殺在搖籃里。

 

(三)強化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責任和義務

 

網絡謠言由于自身匿名性的特點,使得網絡謠言的始作俑者難以考究,導致憲法規制的現實中困難重重,難與獲得真實的證據。隨著實名制在網絡空間的發展,對網絡謠言的憲法規制有所改善。但由于網絡準入實名制的推廣程度并不高,造謠者往往以匿名的身份在網絡空間活動,很難被明確其身份。因此,憲法規制的實踐中,必須強化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責任和義務,對網絡謠言的進行監管,對不法信息的傳播加以甄別和管控,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制止網絡謠言的進一步擴散,并明確網絡謠言的始作俑者,對其違法行為做出懲罰。在這一方面,筆者建議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進一步強化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責任和義務,要求網絡服務提供商自己承擔免責的證據,有利于激勵網絡服務提供者舉證的積極性,并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共秩序,防止社會發生動蕩,這是網絡謠言憲法規制的有效保障。

 

網絡空間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網絡謠言的治理,網絡謠言的治理需要有效的規制手段,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規制手段對網絡謠言的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世界已經成為現實世界的延伸,網絡謠言對社會危害無窮,治理好網絡世界成為穩定現實社會的重要基礎。本文從網絡謠言的特點、危害出發,分析網絡謠言的憲法規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對完善我國網絡謠言憲法規制的建議,對營造和維護好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公民、網民,人人對網絡空間健康有序環境的維護,都有自己的一份責任和義務,我們每個人應該從自身做起,不造謠、不傳謠,對所接收的消息加以甄別分析,絕不為造謠者所利用。國家在憲法上規制網絡謠言,應該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前提,并在執法的過程中依法執法,不可濫用權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穩定??傊?,網絡謠言的憲法規制,需要個人、社會以及政府的全力配合,共同為維護好網絡空間作努力和貢獻。

篇9

論文關鍵詞:互聯網,信息傳播結構,輿論涌現過程,探討

1 互聯網信息傳播結構特點

1.1 信息傳播方向

不對稱性是虛擬網絡應用中最大的特點,在應用節度點函數對網絡用戶評價喜好進行了解的過程中,可以對信息傳播方向進行判斷。如,知名度較高的用戶很容易得到其他用戶的評價,而同等知名度用戶之間不會出現頻率較高的評價及交流。據有效數據顯示,網絡中經常發表內容及文章的用戶可以獲得更多的評價,需要有效提升自身的關注度,這一反映體現出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具有較強的異配性,網絡中混合連接是論壇信息傳播方向的主要特征。

1.2 集聚特性

無向網絡是進行集聚計算的基礎,在對全局特征在網絡中的體現進行展現的過程中,需要應用平均聚類系數,當提高節度點的過程中,如果節度點不大于二,說明該點處于網絡最邊緣,說明用戶在網絡中活動次數以及交流較少。當節度點出現在四的位置,那么網絡用戶同其他成員的交流及評價次數增多,已經可以成為社團的中心。由此可見,節度點是影響聚類系數的關鍵因素之一,運用這一變化可以對用戶評價習慣及方式等進行判斷,促使分層性在互聯網傳播結構中得以充分的體現。如果用戶在網絡運行中相對活躍,那么將會形成多個社團,不同社團之間還可以進行交流,并對聚類系數一節節度點進行分析[1]。

2 互聯網信息傳播結構下的輿論涌現過程

2.1 選擇性關注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來自多個領域的信息,如政治、軍事及生活等,然而實際上,人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對多種信息進行接收的過程中,通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并不足以對全體信息內容領域進行了解。與此同時,人們生活中還體現出了不同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同一信息會得到不同的理解,這一現象是社會中的普遍現象。由此可見,在日常生活中,盡管部分人們擁有相對堅定的立場,但是還是會受到信息的影響,這一觀點同社會心理學相關知識相符。

2.2 選擇性基礎上的信息傳播結構

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信息傳播結構同選擇性關注建立起緊密的聯系?,F階段,網絡使用者在網絡中進行信息交互的過程中,已經不再被動和隨機,而是能夠根據自身的喜好來選擇信息交互內容?,F階段,人們日常生活中被否定和束縛,但是在網絡信息交互過程中卻能夠在抒發自身觀點以后得到支持。醫學論文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應用網絡進行交流,從而產生信息傳播。這樣一來,也促使網絡信息傳播更加生動、頻繁,互聯網信息在使用過程中可以隨意擴散相關信息,這同人們日常真實生活中的信息傳播具有本質區別。

而選擇性基礎上的信息傳播結構,信息傳播的方向會在個體鄰居觀點發生變化時產生轉變[2]。例如,一個個體的動機相對強烈,不同人持有不同的觀點,如果不同個體彼此熟知,就會體現出相對強烈的信息交互動機,然而當觀點不斷發展變化時,某個個體會在周邊個體觀點變化過程中發生變化,必將導致信息傳播方向等因素發生轉變。

2.3 個體相關性建模

個體為i,那么個體相關性函數可以應用f(i)來表達,在計算過程中可以發現,話題同輿論客體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如果i的取值在0至1之間,那么u是f(i)的值,同時這一數值始終保持不變。此時,如果u值以0.5為界,u值越大時,將會導致不同個體之間的聯系變為緊密,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夠選擇正確的選項,因此從多個角度展開對同一問題的交流[3]。

如果函數整體取值大于0.5,那么此時說明事件和話題之間緊密性一般,此時會導致開放性出現于信息及不同個體持有的反面觀點當中,人們要想做出正確的選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開放度將不斷擴大,而當函數整體取值小于0.5時,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如果函數整體取值等于0.5,擁有兩種觀點的人概率平等。

3 結論

綜上所述,現階段人類文明已經進入到了信息時代,我國在積極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加強信息技術創新,從多個角度出發,加強對信息技術相關領域內容的探討勢在必行。本文在對輿論涌現過程進行探討的過程中,建立在互聯網信息傳播結構基礎之上,增加了對個體相關性建模的應用,希望能夠對我國相關領域的進步奠定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海峰.微博網絡中的信息傳播及觀點演化若干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5.

[2]張樂.危機信息傳播的社會網絡結構和傳播動力學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

篇10

on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media on youth’s politics socialization

sunguang-hu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media intensifies the political contest among strengths of different ideologies day by day, which not only weakens the controlling force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on its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s, but also causes competition and conflict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s. as youth’s politics socialization in the age of network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o comply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initiatives shall be made in the socializing process of youth’s politics, and the commanding point of network be seized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network media for the youth’s politics socialization.

key words: network media; youth; politics socialization

在現代社會中,網絡傳媒被視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傳媒,它是一種開放式跨文化的傳播,具有多媒體、互動式和同時性等特征,在各種媒體中獨樹一幟,受到人們更廣泛的關注。當前網絡傳媒的發展日新月異,其影響日益擴大,并成為重要的思想輿論陣地和國際輿論斗爭的新領域。網絡傳媒帶來的積極因素是革命性的,但的確也帶來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何應對網絡傳媒的挑戰,這是當前青年政治社會化研究值得關注的課題。

一、網絡時代青年政治社會化的特點

網絡傳媒的發展,不僅給青年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帶來沖擊,更重要的是對青年的認知、情感、思想和心理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使網絡時代的青年政治社會化出現了以下特點。

(一)網絡傳媒信息內容的多樣性與傳統青年政治社會化內容的一元性之間的沖突

當今網絡的最大優勢是為信息社會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自由,任何組織、任何個人,只要擁有一部電話、一臺電腦、一個調制調解器便可以成為網上一員,可以在網絡世界中自由自在地沖浪、翱翔,張揚個性,展現自我。伴隨著網絡世界的這種自由空間而產生的是信息內容的多樣性,因為社會經濟成分多樣性、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和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的社會環境,必然會帶來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情感評價,并以各種面目在網絡中出現。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的一元性的青年政治社會化必然受到多元性網絡信息的沖擊,原有的青年政治社會化主體的主導性地位受到挑戰,這是青年政治社會化的一個突出問題。

(二)網絡信息溝通的互動性與傳統青年政治社會化的單向性之間的沖突

在網絡媒體中,網絡信息的傳播者與傳播對象是不確定的,所有的上網媒體和其他上網者都可以匯集和傳輸各種信息,由網民們自由收看、下載。每個上網者既接受信息又制造信息,既相互溝通又相互感染,從而構成社會公眾中的每一個成員既可廣泛參與和積極投入,又可使每一個參與者在雙方溝通中處于平等地位。這種由信息提供者、信息服務者、信息接收者共同作用而構成的無限循環互動,必然會對每個信息接收者的主體意識造成極大地調動和刺激,并將使其認知方式與情感評價產生交互式的影響。而傳統的青年政治社會化是一種單向性的教育方法,思想教育者根據自己的工作意圖去采集、制作和傳播信息,受教育者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這與如今的網絡信息溝通是格格不入的。

(三)網絡信息傳播和接收的隨機性與傳統青年政治社會化的選擇性之間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