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文化素養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2: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品質文化素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品質文化素養

篇1

關鍵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品德素質

G621

十六大報告把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黨在今后階段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并加以強調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從大小兩個環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1]。大的環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優秀文化,使國民具備這種素質,并使其變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說,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學生作為我們未來發展的接班人,更應該努力學習并繼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質,做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培育學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于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時代而不斷發展;不囿于陳規而勇于創新;不敢于驕傲而奮發向上。從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實現祖國的繁榮昌盛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一、在學生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決定了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的努力方向[2]。正所謂“斫梓染絲,功在初化”,這說明一個人的成長與其少年時代有密切聯系,歷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偉人在前去廣州革命根據地,途經長沙寫下的《沁園春?長沙》,其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俊北憩F出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并為之奮斗終身。十九歲的所作“大江歌罷掉頭東”也體現了他改造舊中國的遠大志向,正可謂少年壯志凌云。而縱看當今時代的學生,因為從小生長在和平的環境下,缺少了對歷史濃厚的認同感,甚至還有不少養成了驕橫跋扈的性格,漠視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這種大環境下,在學生群體中倡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變得尤為重要。正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學生即使樹立了遠大的理想,也要從小處著手,從自我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在人生途中不斷地砥礪操行,奮勇前進,完成大志。

二、學生應具備的品德素質

中華民族雖遭受過外族的入侵和列強的蹂躪,但她卻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敗之地的偉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與中華民族跟隨時代潮流、勇于改革創新的傳統美德是分不開的。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后有井岡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品德素質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3]。

勤儉、廉正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皻v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漢唐時期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勤政、勤儉帶來了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與前朝秦隋的窮奢極欲導致覆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古人云:“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表明中華民族對勤儉與奢侈鮮明的善惡態度。不為金錢或物質所惑,不為權勢所動,終身保持廉潔、清正的節操,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衛戰中的于謙,“要留清白在人間”。他為人間留下了兩種清白,其一是為民族為國家不計個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時嚴于操守,廉正不茍的“清白”之風。由于北京保衛戰有功,他受到賞賜還加官進爵,但都被他堅決推辭,后遭讒陷抄家時卻是家徒四壁。于謙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不僅贏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啟迪[4]?,F階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學生都是家里的“香餑餑”,他們雖然不缺少物質上的滿足,但也仍應該繼續弘揚勤儉、廉政的傳統作風,不鋪張、不浪費,從行動上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勤儉節約的人。

敬長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敬長即尊敬長輩,曾說過:“我不主張兒子對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愛自己的老人,因為他撫養了我,教育了我,為我付出過很大的心血,疼愛自己的老人這是人之常情”。而今天敬長傳統美德更應提倡和發揚,這是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風范,更是現代學生所應該學習和繼承的優秀文化。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又是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系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沖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 ,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所在[5]。

三、如何踐行偉大使命

現階段的學生比起為祖國獻身的偉大前輩,有更多更好的機會和便利條件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我們應該明白的是,今天的一切都是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而得來的,且來之不易。因此,我們更應該從學好基礎知識做起,提高自己做人的基本修養,用心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用實際行動來傳承這種文化[6]。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心感染周圍的每一個人,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楊瑞森.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題――學習同志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的幾點體會[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2

[2] 郝佳彤,崔月英,朱t. 中小學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15,01

[3] 秦新然. 中小學要加強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07

[4] 曹道靜. 語文教師應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傳者[J]. 中學語文,2014,27

篇2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核心素養

在2014年啟動的新一輪高中課程標準修訂中,將核心素養作為學科教學的根本指針,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目的,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化課程改革和加強培養學生各學科的核心素養,成為當前教育界關注的兩大熱點話題。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指核心素養在英語學科中的具體化,是學生在學習了英語后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英語學科育人價值的具體體現。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以及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指的是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的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活動中,具有的感知語言和領悟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指的是人的思維個性特點,能夠反映出個人在思維方面的輯性、批判性以及創造性等特點和水平。思維能力是認知因素,包括分析、評價和創造等方面的技能。文化品格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知,包括文化意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兩方面。通過中外文化的比較,學生能夠樹立世界眼光,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學習能力指的是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主動拓寬學習渠道,逐步形成的提高學習效率的意識潛能和品質。

二、英語閱讀教學環節的設計

閱讀課是高中英語教學中極為重要的課型,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尤為重要。在發展核心素養的閱讀課上,教師應注意以下四個環節的設計。

1.閱讀環節

讀是語言輸入的過程,分為默讀、誦讀和朗讀等形式。閱讀課教學應重視深層閱讀,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知并領悟文本語言的結構美、節奏美和意境美。學生在閱讀中可以積累文化知識,有助于理解異國文化。閱讀課堂活動的設計應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默讀文章,以讀的方式理解社會情境中的語言表達意義。

例如,在學習外研版第一冊Module 3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這篇閱讀文章時,教師可設計以下閱讀活動:學生閱讀第二段并回答問題:What did Alice Thompson see? What did Alice Thompson do?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作者所看到的景色和所做的事情,感受作者語言描述的美。

2.探究環節

探究有助于語言的內化。學生在閱讀基礎上可以借助工具書和網絡資源等,查詢生詞的詞義,分解長難句。通過探究,學生可以理解跨文化差異的表達方式。學生通過探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究可以訓練思維技能,發展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外研版第一冊Module 4 A Lively City這篇閱讀文章時,教師可設計以下閱讀探究活動:學生閱讀并探究以下問題:Should we put up a lot of high-rise buildings in all cities? 探究環節可引導學生主動分析和解決問題,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分享環節

分享可以促進語言的內化和強化。在探究環節,教師通過設計對話和小組活動,讓學生了解語言意義和語法知識。在探究活動中,學生可以提高學習能力,增強交際經驗。

例如,在學習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這篇閱讀文章時,教師可將全班學生分組,設計以下閱讀小組分享活動:設計小組活動,合作討論問題:What can we do to reduce the damage of an earthquake? What can we do before an earthquake? What can we do during an earthquake?

4.表達環節

表達是語言學習的輸出環節。表達活動包括梳理故事情節、勾勒文章脈絡等。人物表演和文本改寫也是表達的方式。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在活動中提出觀點,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表達力和解釋力。

例如,在學習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這篇閱讀文章時,教師可設計以下閱讀表達活動:Is Yuanmingyuan worth rebuilding in Beijing? Give your reasons.

總之,在英語閱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除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外,還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和文化品格。教師也應該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設計系統化的教學活動,建立并完善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陳琳.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J].英語學習(教師版),2016(1).

篇3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新課標要求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面對可塑性強的初中學生,如何在課堂上加強人文素養的培養,使他們在這個關鍵時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成為各科老師在教學中探索的重要課題。而歷史學科對于人文素養的培養,有著豐厚的土壤。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利用以下途徑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學習教材中人物的優秀品質,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如學習七年級上冊《華夏之祖》一課,通過引導學生了解黃帝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貢獻和堯、舜、禹的品質,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特別是引導學生了解禹的品質時,讓學生講“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并從故事中體會到,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那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從大禹帶領人們成功制服洪水的事跡中,領悟他勤勞勇敢的品質;從大禹因為過度勞累客死他鄉中體會他為國家和百姓勇于獻身的精神。讓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學習歷史人物的精神。這樣在內化學生的人格方面收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二、結合傳統節日、風俗習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雖然已是初中階段學生,但學生對傳統節日了解不多。大部分學生在節日里,除了吃,就是玩。其實中國的傳統節日精彩紛呈,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是歷代人民共同創造的精神文明。作為歷史教師要善于利用傳統節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如學習七年級上冊第8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中的屈原時,我借機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記住端午節的具體日期,了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讓學生通過調查、閱讀、上網查找等方式挖掘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學習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并由此開展歷史活動——讓學生課余時間了解除了端午節以外,我國還有哪些富有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學生興趣盎然的回去搜集了蘊含著中國多種傳統文化的的節日如春節,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等,并了解了這些節日彰顯的飲食文化,民間藝術文化,詩詞文化,娛樂文化等等。這樣學生更深層次地領略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豐富了學習生活,拓寬了知識面,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三、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如學習七年級上冊《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一課,讓學生了解了何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開通有何意義后,引導學生小組探究今天的絲綢之路有沒有發揮它原有的作用?它還有存在的價值嗎?想一想西部大開發,絲綢之路應該開發什么?應注意哪些問題?這樣將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學生通過小組學習討論,分別說出了自己對開發絲綢之路的想法和值得注意的問題。如有的學生建議在絲綢之路沿線建旅游景點,一定要保護好原有的遺跡;有的學生說采用新科技將沙漠綠化……這樣不僅加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還增強了學生的社會主人翁意識。

四、再現當時歷史現象,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篇4

一、優雅美術欣賞課堂的內涵

美術欣賞是一種特殊的復雜的精神活動,是人們在接受美術作品過程中經過品味、領略,產生喜悅、愛好的過程。它對提高人的藝術素養,陶冶人的思想情操,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領域,具有重要作用。

課堂文化是教師在比較長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一份氣息、一種課堂品質。美術欣賞課堂文化應體現教師教學的思想內核,它包括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根本理念、價值訴求、展開教學活動的基本方式、教學的思維傾向,以及維系師生交往活動的人際氛圍和精神狀況,還包括教師對學生、對知識、對教學、對目標等問題獨到的個性理解,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根本理念、思想意識乃至教學的目標深度。

二、優雅美術欣賞課堂文化包含的外顯性和內隱性元素

(一)外顯性元素

1. 情境美。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感氛圍。教師作為美的策劃者、引導者,要精思巧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到課堂中去,使學生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并享受著藝術的美。如《奇妙的水墨世界》一課,筆者采用周敦頤的《愛蓮說》導入。伴隨著悠揚的古箏曲,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聯想品味,此時朱耷的《安晚帖?荷花》在慢鏡頭中出現,讓學生感悟畫家借“荷花”抒情的情懷,品味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美感意境。

2. 節奏美。課堂上,優雅的教師會特別注意把握節奏美。課堂教學是藝術,節奏亦是課堂的靈魂。課堂依靠動靜、起伏、錯落、收放、疏密、留白等體現節奏。比如在課堂教學的進行中,教師可以巧設“留白”美,在課堂上善于、敢于、樂于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提供學生獨立體驗與思考的機會,促進思維的發展。

3. 語言美。教師的語言是教師思想的表露和心靈的窗戶,學生可以通過它洞察教師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文化素養和為人處世的修養。當然,學生也可以從教師的課堂語言中洞察美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內在規律。在美術欣賞課堂教師的言行舉止,無論是溫文爾雅的談吐、起伏變化的語速,還是幽默風趣的語調,都源于教師內在厚重的文化底蘊,沉淀而成的美術學科素養。

4. 細節美。在欣賞課堂關注細節的處理,凸顯教師的教學智慧。通過細節引導學生自己拿著一把金鑰匙去開啟藝術寶庫的大門,進入樂學、愿學、會學的境界。如:某次梅州美術欣賞課教學研討會上,平遠一位教師執教鄉土美術課程《臍橙韻》時,關注細節,自帶臍橙,以實物為載體,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直觀引領學生感觸藝術,培養感受美的能力;另一位教師執教《泥塑》,同樣也提供實物讓學生觸摸。在多媒體技術充斥課堂的環境下,這樣實實在在的教學帶來純樸清雅之氣息,學生不用說學習情緒高漲、興致盎然,聽課教師也宛若呼吸著大自然的空氣,通體舒暢。

(二)內隱性元素

優雅的欣賞課堂文化對學生在學習中形成的思維品質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內在修養是提升課堂品質的核心所在,因此優雅美術欣賞課堂的內隱性元素包括:教師豐富的美術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以及教師課堂品質意識、挖掘教材深層內涵的能力、科研能力、學習能力、語言能力、反思能力等。

三、形成優雅美術課堂,教師需要提高綜合素養

1. 博覽群書,廣習知識。教師不讀書,容易思想滯后,蘇軾詩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币馑际?,知識能夠讓生命進入更深刻的內層,使心靈發放出奕奕神采,使人的氣質與風度顯現出來,優雅氣質自然外溢。

2. 研讀教科書,挖掘教材內涵。只有挖根究底,才可跳出文本的局限,才不會照本宣科,追逐本質;才會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篩選,去除糟粕,提取精華。

3. 錘煉課堂語言。全面精深的教學素養,唯有千錘百煉才能達到置身于“情動而辭發”的境界。

篇5

【關鍵詞】鋼琴演奏;人文素養;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4-0105-01

一、人文素養的本質含義

人文素養是一個涵蓋面很廣的概念,它主要指一個人的知識水平、道德水平、藝術修養等方面的綜合素質。人文素養,一般都是靠后天培養而成的,因此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人文素養。在鋼琴演奏中,優秀的演奏者應該具有高水平的知識、高尚的品質、高貴的藝術修養、獨特的審美觀、正確的價值觀、豐富的閱歷等。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演奏者,最重要的并不是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而是應該培養自己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因為人文素養才是最首要的。我們可以試想,如果沒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又如何去分析一部音樂作品的風格和特征呢?又如何去了解其作品所要傳達的情感呢?又如何更好地演奏該作品呢?

二、人文素養在鋼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鋼琴演奏是一門復雜的藝術,人文素養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包含的方面很多,最基本的就是知識水平,其次就是道德修養,此外還有氣質修養、人生閱歷、審美情趣、價值觀等等。因此,通過人文素質的培養,可以逐漸提高鋼琴演奏者的綜合素養,演奏者的知識面會不斷拓寬、道德品質和氣質修養都會得到提高、人生態度也會越來越樂觀和積極。當鋼琴演奏者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在演奏上就會更有靈感和悟性,也會更加熱愛鋼琴、熱愛音樂、熱愛人生。

音樂是一種精神的藝術,而不是物質藝術,精神藝術是需要不斷積累的,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藝術,才能夠在創作和演奏上更加有靈感,才能將自己的思想通過音樂的形式更好地展現出來。否則,他演奏的只是別人的音樂,而不是自己的音樂,更算不上真正的演奏家了。

縱觀世界的優秀鋼琴家,他們都是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的,如俄羅斯鋼琴家葉夫蓋尼?基辛,他從小就接觸音樂,三歲的時候已經能夠即興演奏出他所喜歡的音樂。他的確有著很好的天賦和藝術感,但是他后天也是很努力的,他求知欲強烈,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庫,每次演奏都會給聽眾帶來新鮮感。這也說明了他能夠贏得聽眾的“心”,不僅僅是具有天賦和技巧,更多的是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藝術修養。

三、提高鋼琴演奏者人文素養的措施

(一)豐富文化知識

提高人文素養,首先要做的就是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我們可以以一些優秀的鋼琴演奏者為例進行分析,如舒伯特,他的抒情歌曲是很出名的?!赌酢愤@一部音樂作品的創作,是受到了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家歌德與海涅的作品的影響。此外,他的音樂也與民間歌曲和民間舞蹈有著很大的聯系,追求真實的情感。舒伯特的作品之所以有這些特點,與當時的浪漫主義文學有著息息相關的關系。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文化知識與人文修養的關系。在鋼琴演奏中,它對演奏者的能力要求是比較高的,而這種能力并不是簡單的演奏能力,更多的是其他一些特殊能力,平時在演奏中所要求的想象力、注意力、思維力、觀察力、創造力等都是屬于一般能力,這些一般能力為特殊能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提高道德品質

之所以一直強調高尚的道德品質是人文素養培養中的重要部分,是因為我們可以試想,如果一個道德惡劣、興趣低俗、氣質猥瑣的人彈奏鋼琴,這樣的琴聲想必也是不堪入耳的。我們再試想,一個沒有藝術感的人彈奏鋼琴,那么就更加天方夜譚了。所以,要想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必須要提高道德品質,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遠離世俗、遠離浮躁,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演奏家。

(三)開闊眼界、豐富閱歷

最后,開闊眼界、豐富閱歷,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沒有閱歷的鋼琴演奏家,那只算是愚昧自大的人,并不算是音樂家。真正優秀的鋼琴演奏者,是具有豐富的閱歷的,而且他能夠通過音樂演奏將自己的閱歷表現出來,以音樂的形式打動聽眾。井底之蛙是不能夠得到聽眾的認可的。

四、總結

綜上所述,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鋼琴演奏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從豐富自身知識開始,然后培養自己的道德情操,此外還要豐富自己的閱歷、拓寬眼界。當我們的人文素養提高了,人生態度、審美觀、價值觀等等就會發生改變,人生也會變得更加積極樂觀。因此,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這樣才能更好地以情打動聽眾。

參考文獻:

[1]馮毅.論鋼琴演奏中的人文素養、樂感與演奏技巧[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2]周政帆.論鋼琴演奏中的人文素養、樂感與演奏技巧[J].音樂時空,2014(12).

篇6

一、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

當前的高中詞匯教學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學理念層面

目前,在詞匯課堂教學處理上存在脫離語境講單詞的情況,學生缺少能自己體會和感悟詞匯的的語言環境, 使學生獲得的知識呈“碎片化”狀態,也沒有把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結合起來,體現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

2. 教材處理方面

現行教材詞匯量大,部分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教學設計關注進度,忽視效度,詞匯教學面面俱到,泛泛而談,詞匯復現率低,造成學生詞匯學習的困難。在教學中也存在教師沒有吃透教材,對考點詞匯教學的重難點和拓展程度把握不準確的現象。

3. 在教學對象的處理方面

部分教師的詞匯教學設計忽視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詞匯教學,使用一刀切; 教學方法單調,講解方式單一,教學效果欠佳。此外,也存在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詞匯能力的培養的問題。

二、英語核心素養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克拉申(Krashen)認為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共生共存,互為基礎與前提,相互促進。實現英語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注重語境創設和理解,將知識學習與技能發展融入主題、語境、語篇和語用之中,促進文化理解和思維品質形成,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指向核心素養培養。

1.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一個含義很廣的概念。它既包括過去常說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也包括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還包括語言意識、交際身份意識等。詞匯學習是讓學生達到識記,理解,應用和交際的目標,要經過理解、復現、模仿、識記、運用的過程。

2. 文化品格

在課程改革中,教學目標已經從純知識的教學轉向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在引導學生在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方面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挖掘語言載體背后的意義,理解語言知識所承載的文化價值。

3. 思維品質

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語言技能,提升思維品質,運用學習策略,實現創新遷移。詞匯課堂上足量的語言材料給學生呈現出的文化意義能夠幫助其進行新知識的自我建構,拓寬思路,形成一種結果導向的觀念和多元的思維。

4. 學習能力

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包括風格差異、內部動機差、認知方式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要懂得因材施教,教學方式體現個體差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不僅需要在英語詞匯的學習和使用的過程中使用學習策略,而且要形成學習英語的能力。詞匯教學應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為自主學習和可持續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三、 實現英語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策略

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實現核心素養其實是一個促進新知識增長、優化認識結構的過程。在教師鋪墊語言知識的過程中,每一個詞匯的內涵不僅包括單純的詞匯意義或者發音,還反映或體現一種概念,要把每一個詞背后的概念與篇章的內容結合起來,注重挖掘詞匯的意義和內涵,引導學生在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方面進行探究,這樣學生對文本信息的處理就不會停留在語言知識層面

1. 提倡語塊輸入,在實踐中實現語言能力

語塊集語法、語義和語境于一體,具有固定的語法結構,穩定的搭配和具體的語篇環境。克拉申把語塊看做半固化的短語(semifixed, patterns)。語塊在結構上具有整體性特點,,在意義上有一定的約定俗成性,其形式相對穩定,可以作為儲存和輸出的理想單位。新西蘭語言學家Nation認為,要想讓學生說得像英語為本族語的人一樣流利,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記住大量固定的搭配,即語塊。(Nation, 2003)要有效的掌握詞匯,就應該將詞匯與句子、語篇結合起來,語塊輸入,語境協助。

2. 提倡語境創設,在體驗中實現文化品格

波蘭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olinowski)提出:“話語和環境相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語言環境對于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保?923)詞匯學習和操練基本不能脫離文本語境,詞匯主要在閱讀篇章中呈現(in context),從意義出發,對學生進行大量的目標語輸入。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通過一個詞或者一段語句來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并討論和理解文化的多元和差異性,獲得文化體驗,汲取文化精華。有效的詞匯教學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它應該和閱讀教學、語法教學、聽說教學及寫作教學等相聯系,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詞匯學習變得生動、關聯,容易掌握。

3. 倡導學生探究合作,在發現中實現自主學習能力

語言輸入必須通過情感過濾才有可能變成語言“吸收”( intake )。克拉申(Krashen)認為動力是影響語言習得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學生的學習目的是否明確,直接影響學習效果。要培養學生自主詞匯學習能力就要讓其在有良好體驗的語言環境中獲得學習動力。實現英語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遵循語言結構的感知、理解、發現、歸納、運用的教學原則,以“體驗學習”的途徑設定教學思路,在于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探究、親身體驗,自主發現學習的能力即:fact finding(發現事實), acceptance finding(發現接受事實的方式), problem finding(發現問題),solution finding (發現解決問題方法)和 idea finding (獲取新知)。

篇7

關鍵詞:職業素養;職商;培養途徑

一、職業素養的界定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習慣、職業作風、職業意識和職業技能等。前四項是職業素養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職業技能是支撐職業人生的表象內容。在衡量一個人的時候,企業通常將二者的比例以6.5—3.5進行劃分。前四項屬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范疇的產物。從出生到退休或至死亡逐步形成,逐漸完善。而后一項,是通過學習、培訓比較容易獲得。例如,計算機、英語、會計做賬等屬職業技能范疇的技能,可以通過三年左右的時間掌握入門技術,在實踐運用中日漸成熟而成專家??善髽I更認同的道理是,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職業素養都不夠,比如說忠誠度不夠,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隱含的危險越大??梢哉f,良好的個人職業素養不僅是專業技能得以應用的基礎,更是職業生涯穩健發展的保障。

二、高職生職業素養內涵探析

很多企業的老總都這樣說:“我們不指望畢業生在學校學到的東西能夠用上多少,來到企業就得一切從頭學起。我們最指望、最希望的,就是來到企業的學生能具有很好的精神品質。在企業里面,只要愿意學習,加上良好的職業態度、職業作風,發展空間是很大的”。但現實情況卻是在能力本位體制下,一些職業院校片面強調動手能力,自然就忽視了人的發展當中很多重要的元素,文化素養、人文精神、審美情趣,特別是作為職業核心素養的職業精神,基本就成了個搭頭。吳甘霖,《一生成就看職商》的作者,他回首了自己從職場慘敗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過程,再總結比爾•蓋茨、李嘉誠、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歷史,并進一步分析所看到的眾多職場人士的成功與失敗,得到了一個寶貴的理念:一個人,能力和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在職場要成功,最關鍵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與專業知識,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職業素養。對于高職生而言,既要注重專業技能學習掌握,更要注重整體素質的培養鍛煉,注重自身職業素養的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提出勝任力模型,是指個體為完成某項工作、達成某一績效目標所應具備的系列不同素質要素的組合,分為內在動機、知識技能、自我形象與社會角色特征等幾個方面。其經典模型具體包括冰山模型和洋蔥模型,可利用這兩項勝任力模型分析高職生職業素養。

(一)冰山模型。個體的素質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識、技能僅僅代表表層的特征,不能區分績效優劣:水下部分的動機、特質、態度、責任心才是決定人的行為的關鍵因素,鑒別績效優秀者和一般者。高職生的職業素養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代表大學生的形象、資質、知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等方面,是人們看得見的、顯性的職業素養,這些可以通過各種學歷證書、職業證書來證明,或者通過專業考試來驗證。而冰山隱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體的絕大部分,它代表高職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態度等方面,是人們看不見的、隱性的職業素養。高職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應該著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養顯性職業素養為基礎,重點培養隱性職業素養。

(二)洋蔥模型。把個體素養由內到外概括為層層包裹的洋蔥結構,最核心的是動機,然后向外依次展開為個性、自我形象與價值觀、社會角色、態度、知識、技能。越向外層,越易于培養和評價;越向內層,越難以評價和習得。高職生的職業素養也可以看做是一個洋蔥,“洋蔥”最外層的是高職生的知識和技能;“洋蔥”中間的是高職生的自我形象與角色等;“洋蔥”最里層的是高職生動機和個性。洋蔥模型同冰山模型強調的都是核心素養基本素,對于高職生而言,職業素養的培養應著眼于整座“冰山”和整個“洋蔥”,并以顯性的、外層的職業素養為基礎,重點培養隱形的、核心層的職業素養。

三、高職生職業素養培養途徑

(一)加強高職生職業素養教育的研究,建立職業素養培育課程體系。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思政部、高教研究所、教務處等機構的職能和作用,針對高職生職業素養缺失的現狀,研究制定出具有針對和操作性的培養體系。高職院校在將職業素養的培養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時,要以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為愿景,以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職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為出發點,積極探索適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背景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途徑。

(二)加強高職生的價值體系研究,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在網絡文化下成長起來的90后、00后,其思想價值體系是多元化的,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政理論課這一主陣地,將職業素養培養作為德育的主要目標,引導和重塑高職生的價值體系。在德育教育中引入“勵志教育”,制定“激勵、自信”的勵志教育原則,充分挖掘學生的成功潛質,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塑造一個職業人應當具有的敬業奉獻、合作意識、積極心態、職業操守、堅忍不拔的精神、逆商、情商、感恩與責任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等品質。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拓展高職生職業素養。高職教育要樹立“管理育人、教學育人、文化育人”的育人理念,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對高職生進行思想引導和情感熏陶,從而磨練高職生的意志、塑造高職生的人格,使其確立“職業技能好、職業道德好、職業態度好、職業精神好、職業行為好”的職業素養目標。在校園物質文明建設上,要盡可能體現職業和人文的特定;在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上,要開展好校園文化建設、社團活動、第二課堂、主題班會、社會實踐等活動,將職業素養教育貫穿活動始終。愛因斯坦曾說:“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以一個和諧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著教育得到對事物及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受,人必須對從屬于道德性質的美和譽有親切的感覺,對于人類的各種動機、各種期望、各種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別的個人和社會有合適的關系?!痹趯Ω呗毶穆殬I素養的培養中,高職院校要將制度文化和校園文化建設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在學生管理、學生活動等各環節都營造出職業素養的氛圍,并充分借助社會資源,才能有效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升高職教育的社會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朱曉紅.高職生職業素養的確是與提升策略[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7月第4期

篇8

關鍵詞:核心素養;閱讀教學;思維品質;語言文化;綜合語用

《初中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我國已經明確提出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程曉堂、趙思奇,2016)。它是對原有的英語課程五維目標的進一步提煉和升華,因此,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圍繞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能適應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德和關鍵能力。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科學精神、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和審美情緒等幾大方面是深入課程建設的一個重點。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文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顯性抓手。在核心素養時代,探討課文教學離不開核心素養;探討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對課文教學的探討。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強化閱讀過程,優化閱讀設計。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文本圖片,開發資源,關注語篇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及其文化內涵,閱讀要between the lines(閱讀課教學基于文本,落實語言知識),beyond the lines(閱讀課教學走出文本,提升思維品質。)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科知識的拓展和延伸,重視學生閱讀策略和技能培養;基于不同閱讀文本,教師應研究不同教學設計。本文結合新目標英語7年級下冊第5單元Section B的閱讀來談談英語閱讀教學如何從教學設計的視角做一點拓寬閱讀文本知識,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探討。學生通過本語篇的學習,了解了大象在泰國人心中的地位和保護大象采取的措施;本單元情感、態度、價值觀凸顯主題,培養了學生的動物保護意識和人文素養。泰國的歷史、宗教、文化、經濟都與大象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可以從大象在泰國的重要性入手,激活學生的文本背景知識。

一、圖片和視頻――輔課程資源開發,激活學生元認知

在本課開始熱身階段,教師可以設計讓學生觀看快閃PPT有關動物圖片后,追問:What animals can you remember? Can you describe one of them?學生描述他們熟悉的動物,其他同學猜。在本課導入環節讓學生觀看一段游客在泰國觀看大象表演的視頻,學生看后回答問題:What’s the video about? What can elephants do in the video? What do you know about elephants? 視頻為本課的閱讀文本做了鋪墊:Elephants can play soccer or music, they can also draw well. They are very smart. They are useful in our life. They can help people do many things. It’s important in Thailand. 然后在語境中呈現詞匯,處理新詞。接著教師指著課文插圖又問:“What the passage may about? Can you predic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通過視頻和圖片及T-S互動,之后導入閱讀文本。(This helps Ss have a vivid impression about Thai elephants to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article better.)學生進行快速閱讀后,選出文章的最佳標題,同時教師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出支撐這個標題信息的句子。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英語課前的圖片和視頻是教學的有利助手,是教材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傳遞著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豐富信息,為課文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知識。It can recall students’ memory of animals and motivate their emotions。

二、Between the lines――閱讀課教學基于文本,落實語言知識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通過瀏覽,理解文章的話題,并找出故事的What/Who/When/Where/Why 直接或間接地獲取文本信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和閱x策略。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Read quickly and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指導的策略和方法: You can often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or the la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每段的首句或末句在復述課文時可以設計下面思維導圖,然后根據思維導圖復述2b(With so much input before, it’s a necessary step before the activity “Retell”, which will help Ss output the target language better.)。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理清課文線索,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如本課文本框架清楚,句型優美,又以一位泰國學生的倡議書形式展開,話題接近學生生活。每段中心句明顯,分別為:(1) The elephant is one of the Thailand’s symbols,it’s smart. (2) But elephants are in danger. (Reasons and solutions)(3)We must save the trees and not buy things made of ivory.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把閱讀內容和語言處理結合起來,設計開放性的問題:Why is it one of the Thailand’s symbols? How can we say they are in danger? How to save them?創設互動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用英語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三、Beyond the lines――閱讀課教學走出文本,提升思維品質

Beyond the lines要求學生對閱讀中的信息進行邏輯推理和判斷,以求了解文章背后的深層含義,并推斷作者的情感和傾向,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探究作者蘊藏的弦外之音。學生根據材料中的相關事實,從材料的四個方面:主題或標題,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情感傾向或態度,做出符合邏輯的推斷預測,并能結合個人的生活體驗對材料中涉及的事實引發討論并進行適當的評析。教師應充分利用它們來培養學生的推斷能力,憑借已有語言文化原有的背景知識,生活經驗并通過聯想重建的創造性思維活動。閱讀理解的程度可由淺入深,分為表層理解、深層理解和批判性理解三個喲巍K要求學生根據文章,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對文中的觀點進行題外發揮,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深層地理解和推理問題,達到閱讀的回歸(Read back)。在精讀、細讀后,從上下文揣摩文章的隱含意義。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關注知識的拓展面,拓深思維度,教會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和重組。

在文本復述完并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框架后,教師讓學生討論讀后感和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以讀促寫,訓練語言有效輸出。教師呈現幾張熊貓的圖片讓學生描述熊貓在中國的重要性,目前環境的影響和人為對自然的破壞導致熊貓的生存危機,倡導大家保護熊貓,這大大降低了難度。尤其對于七年級學生,適當地仿寫是非常需要的。如單元的寫作任務是描寫一種動物,教師可以由泰國的大象聯想到中國的熊貓,因此不妨在本課教學輸出中做如下設計:讓學生仿寫一份倡議書――Let’s save the pandas. (After reading and discussion, it promotes writing naturally. Besides, pandas are familiar to the Ss. It’s much easier to understand so as to write effectively.) Let’s save the pandas!

Hello. We are students from China, and we want to save the ____. Pandas are to Chinese people. They are one of China’s ______(象征). People like pandas very much. Because they are cute and ________(友好的).

Pandas eat ______(竹子) every day. They likes running over and _____(climb) trees. Usually they live in the places ______ food and water. Most of them in China are Sichuan.

Today Pandas _______(處在極大的危險中), because people_______(砍下) much bamboo. And there are only a few pandas left in China. So we need ________(save) them. We should be _____(友好) to pandas.

上面這種仿寫方式既給學生寫作框架做了搭建,又提升了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為本課核心詞匯的運用和落實打下基礎。

另外,在本單元拓展設計可以讓學生上網查詢有關動物諺語,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Play a harp before a cow. (對牛彈琴) A crane standing amidst a flock of chickens. (鶴立雞群) Never offer to teach a fish to swim. (不要班門弄斧) It rains cats and dogs. (傾盆大雨)等。

四、文化視角――閱讀教學關注語言文化,培養全球意識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是核心文化的表現,語言與文化有密切的聯系?!队⒄Z課程標準》定義了語言學習的過程是“提高跨文化意識的過程”,確定了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是“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同時,《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劉道義(2000)指出“要加強語言與文化的聯系,加強語言的時代感,增加信息量”。教師要善于利用教輔和教材中的背景知識進行文化背景滲透,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加深對本國文化的了解與傳承,發展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提高其對英美文化的感悟。課標在課程性質中提到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因此要體現課程的人文性性質,提升學科素養。本課由學習泰國文化(引入時補充泰國地理位置、泰國國旗,大象在泰國人心中的地位等)到中泰文化對比。這幾年中國游客到泰國旅游日益增多,大象在泰國的地位)跨界到我們中國國寶――熊貓,熊貓的重要性、象征性及國人對熊貓的情結及呼吁大家保護熊貓,整個教學思路由日常生活導入――深度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回歸生活。

通過拓展英語閱讀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大量閱讀難度適當的各類英語材料,可以增加學生詞匯量、豐富文化背景知識、增強學生對英美文化的了解,能有效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增強語感并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五、立德樹人――閱讀教學注意德育滲透,跨界融合

赫爾巴特曾經說過:“教學中如果沒有德育滲透,那它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闭n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和心智的啟發。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德育教育應注意全科性、全員性。教師應善用教材,靈活、機智地將價值觀滲透到課堂教學環節中。如本單元文本就有極好的素材用來拓展德育教育,在拓展作業設計時可以讓學生閱讀有關動物的經典寓言故事,如螞蟻和蚱蜢、螞蟻和鴿子、老虎和狐貍等,讓學生交流這些故事中動物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師平時要求學生每周至少讀2~3篇英語課外讀物,并寫出故事的中心思想和讀后感,使學生在閱讀故事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意識。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五分鐘的“Morning report”環節中讓學生演繹這些故事,這種作業不僅是課堂的延伸,還是學生素養培養的有效載體和途徑,效果也好于那些機械、重復地抄寫?;谡n文話題拓展,大量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使課堂訓練由me chanical training 到 meaningful practice 到communication。通過對本課文的學習,學生會情不自禁地的感慨:Animals are our friends! / Be friendly to the animals??! / Let’s save them together?。?! (圖二)

總之,閱讀是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課堂教學是主陣地,是學生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教師要研究文本,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學在課堂上可以將知識拓寬、延伸或者增加知識的輸入量和輸出環節。閱讀是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學生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優化教學模式,注重閱讀過程,激活元認知,基于文本,超越文本,提升思維品質。此外,還要關注語篇的德育功能及文化視角,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寬厚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要想真正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教學工作中去,必須做好兩部分準備:一是深度理解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二是教師自己要具備對這種素養的認知框架(如圖2)。教師要提高自身對不同文體的鑒賞力,要有教材重組整合意識及課程開發能力,拓寬教學思路,與時俱進,提升自身的語言功底和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教育部,2011.

2.李冬梅.英語課堂教學設計與活動案例.7年級.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龔亞夫.構建英語教育的核心素養體系.2015.5

4.王春輝.《文學性文本閱讀的思考》講座.省90學時培訓,2015.7.

5.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2015.3.

6.王薔.當前英語課程改革的新動向.北師大,2016.9.

篇9

【關鍵詞】行為文化;人文素養;關系;協調發展

"行為"是一個生物學術語和心理學術語。在生物學意義上,"行為"是生物適應環境變化的一種主要的手段,主要表現為生存行為。與"行為"相關的學科有行為生物學、行為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人文素養包括人的道德品質、心理素質和情感力量等,是一個人經過人文學科訓練之后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氣質,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密切相連,其核心是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是一種愛護人、關心人的精神。

行為文化與人文素養的關系是整體與局部、集體與個體的關系的反映,是管理與人文關懷的投射,行為文化著眼點在于人是工具,是從生物學意義上理解人,而人文素養的著眼點在于人是目的,是從人類本體主義立場理解人。

一、行為文化的概念溯源

行為文化源于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認知和社會行為關系的心理學流派,認知心理學把人當成生物的人,分析人的認知和社會行為的關系及心理發生機制。文化的定義有各種各樣,泰勒對文化的定義最為經典,他認為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這個定義是狹義的文化的定義,而廣義的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主要指的是社會意識形態。文化包括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而狹義的文化定義偏重于精神領域。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或"civilization","culture"有"陶冶、休養、栽培、培養"的意思,而"civilization"的詞根是"civilian",本是"市民"的意思,是農村相對的一個概念。行為文化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行為文化通過規范一個人的行為,使個人的行為符合組織和團體的要求,是對人身體的規訓和懲罰。行為文化的目的在于增強個人對組織的認同,由于長期的規訓,人的行為漸漸失去自主性,人的個性變弱或不復存在,人只表現出符合組織需要的某種行為模式。行為文化的優點在于,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組織可以以自己的獨特的行為文化,使本組織與其他組織區別開來,從而增加自身的認同感(identification),從而表明自己組織是獨一無二的。行為文化是一個組織整體發展的結果,是組織發展一定程度的產物??梢?,行為文化具有兩面性,其優點和缺點都是明顯的。由于行為文化的實施對象是人,是一種邏輯實證的形式,要求每個人符合組織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人的創造性。行為文化是對人的身體的一種行為規訓,可以說是重理性,輕感性的,是對人的身體的壓抑,不利于人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的發揮。其優點在于,可以增強組織的身份認同,凝聚人心,提高工作效率。

二、"人文素養"概念溯源

"素養"是一個人所具備的素質和修養,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的表現。一個人的素養是在長期的教育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人的素養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是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是平素的修養。然而,人的素養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人的素養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人文素養是一個人受到人文學科的熏陶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素養,這種素養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組成的。人文素養的提高是可以通過音樂、美術等藝術的發展來提高的,但藝術教育并不等于人文素質教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文素養的提高需要長期的培養,同時也是歷史長期積淀的過程。人文素養通過后天的培養可以提高,并非一成不變。人文素養的提高是不斷進步的,同時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需要文學藝術教育來發展,是后天可以習得的,從而內化為人的一種血液,終身受用。

人具有個性,每一個人是一個宇宙。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樣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而存在主義認為"他人即地獄"。人的存在是一種荒誕的存在,人的在世狀態是"煩",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人會畏懼將來可能出現的某種情況,從而產生焦慮。為了實現天、地、神、人的和諧運動,使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就需要培養人的人文素養,從而對抗技術統治和工具理性的統治。雨果說:"比天平更高的還有七弦琴。你的共和國把人量一量,稱一稱,隨后加以調整;我的共和國把人帶到蔚藍的天空里。這就是定理和雄鷹之間的區別。"人文素養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良好的人文素養可以使人獲益無窮。

三、行為文化與人文素養的關系

行為文化是對人身體的規訓,通過制度等懲罰性的措施加以實現,良好的行為文化有利于組織的健康發展,可以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可以使人產生一種歸宿感,其缺點在于忽視人的個性,壓抑人的主觀能動性,這不符合人本身的自然規律的發展,這樣的人是一種單向度的人,如同工廠里生產出來的零件,是一種標準化的生產,是大機器生產的產物。就像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所說:"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可見,對于梅花的違背規律的做法,結果使梅花都病了。而人文素養恰恰可以彌補行為文化的這種缺憾。因此,行文文化和人文素養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關系。人文素養過于強調自己的個人利益,強調人的特殊性,這容易形成個人主義,危害他人的存在,不利于組織的正常發展,而行為文化正好可以矯正人文素養的不足之處。

人文素養的培養需要外在機制的干預,正確的行為文化可以抑制人的不良習慣的發展,使個人的發展同集體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協調統一起來,從而使個人的能量發揮到最大化。行為文化和人文素養的關系如同水和火的關系,可以彼此取長補短。行為文化如果實施得當,將會促進人文素養的提高。

人性中有許多惡的東西、惰性的東西和不良的東西,這就需要人們自己加以克服。有時候,自我監督機制失靈,就需要外在的力量加以干預。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傾向,這就需要發揮人的理性的力量。人的理性,從廣義上說,屬于人文素養,是人自身的免疫系統。而外在的干預機制如同藥物,主要在于喚起人的內在免疫系統的機能,從而進行治病,祛除心魔,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如果外在機制過于強大,違背人自身的發展規律,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文素養將是扭曲的,平面的,沒有生氣的,是生病的梅花。而行為文化如果不符合人文素養的發展規律,必然會對人文素養起到反作用。如同藥物過量,就必然會危及人體健康。因此,行為文化是一把雙刃劍,能否提高人文素養,就看能否將這把劍運用得當。當人文素養和行為文化協調發展時,組織和個人都會得益,這樣的人將是全面發展的人,這樣的組織將是健康的組織。個人會以歸屬這個組織而感到自豪,組織會因為有這樣高素質的成員而取得巨大業績。

人文素養和行為文化的內在機制在于個人和組織的關系,這是人文主義和集體主義張力的表現。人文主義重視人,尊重人,在管理中以人為本,作風民主、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顧及各方利益,從而有利于管理工作的推進。行為文化重在強調組織的集體利益,是組織對個人的要求,是一種符號化的形式。行為文化的發展與整個組織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是長期積淀的過程。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要培養成員良好的人文素養,要發展組織健康的行為文化,需要以寬廣的眼界來看待這個問題,要明白人文素養和行為文化的各自職能及其利弊,從而克服其消極方面,發揮其積極方面,使二者協調發展。要認識到行為文化和人文素養發展的長期性、艱巨性、曲折性和復雜性,循序漸進,從而取得巨大成績。希望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是一盤散沙的局面,也不是單向度的人,而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人是目的,而并非手段,人是組織中鮮活的個體,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將會伴隨著組織的發展而發展。

四、結語

行為文化是行為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人文素養是文藝復興后對人自身價值的發現,是對人的內在自然的認可。行為文化是一種手段和工具,只是以文化符號的形式展示出來,是工業社會的產物。人文素養是內在的,是人的重要品質,是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統一。行為文化是對人體的壓抑和割裂,人文素養是對人體的解放。行為文化是理性的,人文素養是感性的,二者協調發展才能構成完整的個人,才能形成健康的組織。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3]泰勒.人類學[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篇10

一、專業素養與學校管理

校長的專業素養決定了他對教育本質的認識與理解,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我國教育家陶行知作過精辟的的陳述。他說:“教育對教育者來說是無名無利且沒有尊榮的事,它給教育者提供的唯一機會就是服務,即為了人的全面發展服務?!毙iL要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積累,才有可能對教育本質的認識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他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措施、目標和方法,才有可能依循教育本身的內在邏輯性和科學性?!敖逃褪欠铡钡淖谥疾艜優楝F實。

學校的管理制度與措施,浸染著校長的辦學思想和智慧。辦學思想和智慧只能從教育實踐中來,將“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落實到師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便是盡可能地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機會,讓管理的客體更多地體驗到被人愛護的溫暖與幸福,更多地體驗到自由探索與成功的快樂和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與和煦。

學校的管理目標和方法的確立,必須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從這外層面上講,要求校長是教育實踐的行家理手:一個精業務的校長對教育現象不僅能敏銳洞察,而且會有深刻的認識,這樣使得他的管理方略更能切合教育教學實際;一個精業務的校長,更容易深入教學第一線,認識和認可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使管理決策容易做到科學化和合理化;一個精業務的校長,容易把教師的需求納入自己的成長經驗中思考,并構建教師更容易成才的平臺。

二、文化素養與學校管理

學校是文化中各要素的集合,一所真正意義上的特色學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都有強而有力的校園文化,未來學校的競爭,說到底就是文化內涵、文化品位和文化輻射的競爭,打造、烘托校園文化,校長應是首席。學校的管理除用制度約束人、規范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用語言激勵人,用行動引領、感染人,情感管理比行政管理更為重要。

1.一個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校長,。使他具有強烈的文化追求的基礎,在追求的過程中,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課程式結構、質量保障體系等體現事事、處處育人的校園環境。

2.一個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校長,使他對教育學史認識得更清晰,對教育心理學領悟的更透辟。這樣能使得學校的制度決策,更容易符合教育規律,把握學校發展的方向,哪怕匡范制度也能折射出人性,滲透出人文關懷,否則就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對上惟惟是諾,對下飛揚跋扈;或者違背教育規律,以摧殘師生心智來保全校長地位;或者安于現狀,按部就班,毫無進取之志。

3.一個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校長,秉有淵深的學識、澄明的頭腦、通達的性情、寬廣的胸襟。這樣使得學校的制度、決策科學、合理并浸潤著人文精神成為可能。學校是心靈接觸最微妙的地方,要塑造學生的人格,使之健壯挺拔,要強化教師精神、心性修養,校長必須具有以上的文化和精神品質。一個知識寬泛、文化深厚、心胸寬廣的校長容易接納時代前沿的信息,容易全方位聽取意見,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行為準則,使之謙聽則明、不致固執己見,偏聽則暗,決策失準,意志失效;也不致于心胸狹隘,隨心所欲,信馬由僵,混淆視聽,人心思散,失去重心,制約學校的發展。

三、能力素養與學校管理

學校并不是獨立的,是社會組成的基本單元,是聯系家庭與社會的橋梁和紐帶,管理好一所學校,校長要面對紛繁的社會,復雜的人心,除了要有非凡的智慧外,還有超凡的能力。

校長要實現領導功能成為學校管理中的有效影響者。

1.首先要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礈实娜舜竽懙呐囵B,看準的事大膽的去做,剛毅果斷是一個校長應有的優良品質,但決不能剛愎自用,獨斷專行。

2.要有負“重”能力,一方面要有忍辱負重的良好心態,校長涉及面廣,與人之間產生摩擦的機會多,被冤枉、受委屈是常有的事,校長應以寬容的心態待人,決不能以權壓人,以事整人;另一方面,要有敢于為班子成員和教師扛“擔子”的品質,為班子成員和教師搭建一個寬松的工作空間,但決不是袒護、姑息和慫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