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案范文
時間:2023-03-24 07:00: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治療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胰島素;聯合治療;方案觀察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828-02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糖尿病分為四大類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類型的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損害,使胰島β細胞破壞,導致胰島索絕對缺乏所致。約占糖尿病總數的5%。2型糖尿病是由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糖尿病患者以2型糖尿病為主,約占糖尿病總數的90%以上。2012年4月――2012年4月,我院對部分糖尿病患者根據其病癥的不同進行胰島素聯合治療,取得較為理想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院共接糖尿病患者72例,其中治療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齡34-70歲,平均年齡50.2歲;對照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齡35-71歲,平均年齡53.4歲。對照組和治療組的所有患者都符合世界健康組織在1999年制定出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含量均不小于11mmol/L,沒有接受胰島素相關治療或者口服降糖藥的治療。患者均無嚴重的腎功能損傷,血清肌酐也沒有超過178μmol/L,沒有嚴重的肝功能損害,轉氨酶也沒有超過正常值的2.5倍,沒有嚴重的全身性疾病以及并發癥。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臨床資料都完整,患者一般醫療也沒有顯著的差異。
1.2 治療方法 空腹抽患者的靜脈血,檢查FBG(空腹血糖)情況、餐后兩小時的血糖情況、糖化血紅蛋白情況、腎功能情況、肝功能情況。由醫院的同一位醫師來進行藥物使用,進行相關治療教育。治療組:口服降糖藥+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NPH)的治療: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中效胰島素的起始量為0.2單位,千克體重?天,根據空腹血糖水平,每3-4天調整睡前胰島素的用量,每次調整幅度為2-4單位。口服降糖藥+每日2次注射中效胰島素的治療。對照組:早、晚餐前注射預混胰島素的治療方案:臨床上,如患者以餐后血糖增高為主,多選用50R制劑;如空腹和餐后血糖均高,多選用30R制劑。通常將全天胰島素用量的2/3用于早餐前,1/3用于晚餐前。每日3次注射胰島素的治療方案:即短效胰島素+中效胰島索(R-R-R+NPH)分別于三餐前皮下注射。每日4次注射胰島素的治療方案:即短效胰島素+中效胰島素(R-R-R-NPH)分別于三餐前和睡前注射。
1.3 統計學方法 以上的所有數據都是借助于SPSS17.0版本的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與處理,定量資料用均值的正負浮動值來進行表示,組間的對比以及組內的對比以方差分析法以及t檢驗,分類資料借助于X2來檢驗。當P
2 結 果
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在治療結束后的血糖與HbAlc(糖化血紅蛋白)數值均有所下降,同治療前的狀況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間的差異很小,沒有統計學意義。
3 討 論
預混胰島素常用的有30R和50R兩種,前者含30%的短效胰島素和70%的中效胰島素;后者短效和中效胰島索各占50%。早、晚餐前注射預混胰島素的方案優點是注射次數少;缺點是預混胰島素中的短效與中效比例是同定的(30:70或50:50),劑量調節相對困難,對血糖的控制有時會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但可通過加餐或配合口服藥物(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或二甲雙胍)得到解決。每日3次注射胰島素的治療方案比一日兩次注射方案更接近于生理狀態下的胰島素分泌,控制全天血糖效果較好。但由于是中效胰島素與短效胰島素聯合在晚餐前注射,劑量過大可引起前半夜低血糖,劑量過小則空腹血糖控制不佳。每日4次注射胰島素的治療方案適用于胰島功能損害嚴重,胰島素基礎分泌及餐后分泌均很差者。這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強化治療方案之一。優點:餐后血糖及空腹血糖均能滿意控制,便于調整胰島索用量,低血糖發生率低,該方案也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但對某些胰島功能極差的患者而言,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不能覆蓋24小時,晚餐前血中外源性胰島素的水平較低,血糖可能升高,此時,可考慮用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如來得時)代替方案中的中效胰島素。
替代療法適用于1型糖尿病和胰島功能嚴重衰竭的2型糖尿病。由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存在明顯的胰島素抵抗,即使給予生理劑量(大約40單位/天)的胰島素仍不足以控制高血糖,為減少胰島素用量,避免高胰島素血癥,往往需要聯合使用胰島素增敏劑(如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二甲雙胍能改善胰島素抵抗,減少腸道葡萄糖吸收,抑制肝糖原異生,改善糖耐量,降低體重和血壓,一定程度改善脂代謝等,不良反應少。其他可試用的藥物還有減肥藥物如西布曲明和賽尼可(選擇性抑制胃腸道脂肪酶)等,可預防或延緩肥胖病人IGT或2型糖尿病的發生。本次研究顯示,在治療糖尿病時,要密切觀察病人的情況,結合各種檢查結果,合理制定胰島素的治療方案,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篇2
1、治療配方:蒼術20克、香附15克、甘草15克、陳皮30克、厚樸20克、公英50克、地丁50克、雙花40克、連翹40克、郁金20克、枳殼25克、胡鹽50克。
2、強心補液、糾酸解毒,根據機體脫水及酸中毒程度決定補充液體量。一般每日補充液體量為1000毫升~5000毫升。補液同時可配合應用抗生素,必要時可以采取瓣胃注射鏈霉素、環丙沙星等。
3、預防奶牛真胃炎是奶牛胃腸疾病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所以對該病應以預防為主,加強奶牛的飼養管理,飼料搭配要合理,防止飼喂霉變或質量不佳的飼料,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奶牛在發生前胃、子宮炎等疾病時,要注意真胃炎的繼發,一旦發現應及時治療。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晚期鼻咽癌;治療方案;近期療效
鼻咽癌是好發于我國南方地區的一種惡性腫瘤,特別是廣東省。臨床上主要以鼻塞、頭痛、鼻涕帶血、鼻蛆、無痛性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為主要臨床癥狀,部分患者還會伴發耳鳴、聽力下降以及顱神經功能障礙的情況[1]。本文就我院收治的晚期鼻咽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治療方案的近期臨床療效。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晚期鼻咽癌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病理學診斷證實,且確定其病理類型為非角化性癌或未分化癌,按照國際抗癌聯盟(UICC)制定的臨床分期標準,患者的臨床分期在Ⅲ~Ⅳb期之間。
患者經血常規檢查和心腎功能檢查,可見,其血紅蛋白Hb≥100g/L,血小板計數PLT≥100×109/L,外周白細胞計數WBC≥4.0×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NEUT≥2.0×109/L,均無骨髓造血功能損傷,且心腎功能正常。經全身功能狀態評分,患者ECOG得分在0-2分之間,卡式評分KPS≥70分,其預計生存期在半年以上,且均不合并放化療禁忌癥。
本次治療方案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本人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將其隨機分為三組,每組40例,分別記為A組、B組、C組。
A組患者中,男29例,女11例,患者的年齡在22歲到70歲之間,平均(47.9±3.5)歲。B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患者的年齡在23歲到68歲之間,平均(46.1±3.7)歲。C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患者的年齡在22歲到69歲之間,平均(46.7±3.4)歲。
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理類型、臨床分期等方面的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組患者采用TP方案誘導治療。先再化療前1d給予地塞米松口服(劑量為7.5mg)進行預處理;第1d,給予多西他賽75mg/m2靜脈滴注以及順鉑80mg/m2靜脈滴注,化療后1d,同樣給予地塞米松口服處理,以4周為1個治療周期。
B組患者采用PF方案誘導治療。第1d,給予順鉑80 mg/m2靜脈滴注,第1-5d,給予5-氟尿嘧啶800mg/m2靜脈滴注處理,以4周為1個治療周期。
C組患者采用TPF方案誘導化療。第1d,給予多西紫杉醇60mg/m2靜脈滴注和順鉑80mg/m2靜脈滴注,同時給予5-氟尿嘧啶持續96小時靜滴,給藥劑量為3200mg/m2。4周為1個治療周期。
注意,患者治療期間發生3度以上骨髓抑制的情況,要求在下個治療療程中,要對給藥劑量進行調整,減至原來的80%。經2個療程的誘導化療后,休息2周,可以開始實施同期放化療,順鉑給藥量為30mg,每周化療,共6-7次。
治療期間,每周進行一次血常規檢查,每兩周進行一次心腎功能檢查。
1.3 評價標準[2]
分別在治療前后對患者的鼻咽部與頸部病灶進行綜合檢查,并治療結束后,參照RECIST 標準對實體瘤療效進行評價,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及進展(PD)四個等級。
毒副反應則根據 WHO 抗癌藥物反應表現與分級標準(0-Ⅳ級)進行評價。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
2結果
A、B、C三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7.5%、97.5%和95.0%,比較并無顯著差異(P>0.05)。在毒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上,三組患者3級以上急毒性反應發生率分別為62.5%、30.0%和52.5%,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的比較
3討論
鼻咽癌在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中都可能發生,在男性發病率一般在女性的兩倍左右。由于鼻咽的解剖部位特殊,患病早期容易被忽視,患者到醫院就醫并確診時多已屬于病變晚期(Ⅲ-Ⅳ期)。傳統治療方法以放療為首選,但實踐研究數據認為,單純放療的5年生存率不到50%[3],而合并遠處轉移的患者比例也可以達到40%。而在三維適形調強放射治療(IMRT)技術不斷推廣應用的情況下,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控制率可以達到90%以上,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主要問題集中在患者的遠期轉移方面。目前,臨床標準治療方案是聯合應用誘導化療加含鉑方案與同期放化療。本文比較了三種治療方案下的臨床效果,近期有效率的比較差別不大,但3級以上急毒性反應的比較,則以PF方案最低發生率最低,耐受性更好,是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案。但本文樣本量較小,結論需經更為嚴謹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慶宏,林連興,許鴻鷂.多西他賽聯合順鉑誘導化療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J].吉林醫學,2014,35(10):2157-2159.
篇4
運動訓練
有氧訓練 常用方式為步行、踏車、游泳、慢節奏的交誼舞等。強度為50%~70%最大心率或40%~60%最大吸氧量,自感勞累記分為11~13。停止活動后心率應在3~5 min內恢復正常。步行速度一般不超過110次/min,一般為50~80 m/min,每次鍛煉30~40 min,其間可穿插休息或醫療體操、太極拳等中國民族形式的拳操。50歲以上者活動時的心率一般不超過120次/min。活動強度越大,越要注重準備活動和結束活動。訓練效應的產生需要至少1周的時間,達到較顯著降壓效應需要4~6周,一階段時間訓練后,收縮壓一般可降低10 mm Hg,舒張壓一般降低8 mmHg左右。
循環抗阻運動 近年來的研究提示,在一定范圍內,中小強度的抗阻運動可產生良好的降壓作用,而并不引起血壓的過分升高。一般采用循環抗阻訓練,即采用相當于40%最大一次收縮力作為運動強度,作大肌群(如肱二頭肌、腰背肌、胸大肌、股四頭肌等)的抗阻收縮,每節在10~30 s內重復8~15次收縮,各節運動間休息15~30 s,10~15節為一循環,每次訓練1~2個循環,每周3~5次,8~1 2周為1療程。逐步適應后按每周5%的增量逐漸增加運動量。
太極拳 太極拳有利于高血壓患者放松和降壓。一般可選擇簡化太極拳,或者選擇個別動作(如云手、野馬分鬃等)練習。不宜過分強調高難度和高強度。
注意事項 ①鍛煉要持之以恒,如果停止鍛煉,訓練效果可以在2周內完全消失。②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時活動強度應偏小。③不要輕易撤除藥物治療。運動往往是原發性高血壓治療的輔助方法,特別是Ⅱ期以上的病人。④不排斥藥物治療,但在運動時應該考慮藥物對血管反應的影響。
氣功及放松訓練
氣 功 氣功包括動功和靜功兩大類,主要通過調心(意念集中)、調身(姿勢或動作)、調息(呼吸)來改善全身功能。動功和靜功應用于高血壓病的治療均已見報道。較多采用的放松功法,包括松靜功、站樁等。練功時強調排除雜念、松靜自然、呼吸勻稱、意守丹田(臍下)或涌泉(腳心)。每次30 min左右,每天1~4次。注意衣著要舒適,練功前解除大小便。
拳 操 常用的有降壓舒心操、太極拳和其他民族形式的拳操。要求鍛煉時動作柔和、舒展、有節律、注意力集中、肌肉放松、思緒寧靜。動作與呼吸相結合。頭低位時不宜低于心臟水平位置。
生物反饋 生物反饋包括心率反饋、皮膚電位反饋、血壓反饋等。生物反饋即將患者的心率、血壓以及植物神經功能狀態通過聲、光、顏色或數字的方式反饋給患者,促使病人能理解和控制自己的血壓反應,生物反饋和氣功一樣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壓。
糾正危險因素
改善行為方式 主要是糾正過分激動的性格,逐步學會適當的應激處理技術和心態,避免過分的情緒激動。吸煙可以增加血管緊張度,增高血壓,因此戒煙也是行為糾正的內容。運動訓練和心理應激治療均可以顯著提高患者承受外界應激的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質量。
降低體重 主要通過減低熱量攝入和增加活動消耗來實現,實施時應注意循序漸進。
限制酒精攝入 每天酒精攝入量應該少于20~30 g。
減少鈉鹽攝入 降低飲食鈉鹽可以使收縮壓降低5~10 mm Hg。建議飲食中的鈉的含量每天少于l 00 mmol或2.3 g,或氯化鈉攝入少于6 g。
維持電解質平衡 高鉀飲食有助于防止高血壓發生,鉀不足可以誘發高血壓,并導致心室異位節律。鉀缺乏時最好通過食物補充,進食困難時可以用口服鉀的方式補充或采用保鉀利尿劑。飲食中的鈣與血壓呈負相關。有證據提示,低鎂與高血壓有關,但尚無研究補鎂的方式及效果。
篇5
【關鍵詞】2型糖尿病;聯合治療【Abstract】Now,the prevalence rate of diabetes is increasing in China,it can lead to multi-organ,multi-system damage and serious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life of patients,to increas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s's burden,so how to smoothly control the blood glucose is essential.In this article,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the diabetes well be summarized.
【Key words】type 2 diabetes mellitus;combination therapy
【中圖分類號】R4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2-0084-02
糖尿病是一種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疾病群,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島素作用缺陷而引起。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數正在人類中快速增長。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簡稱IDF)統計,全球目前有糖尿病患者2.33億,而且正以每年新發700萬患者的速度猛漲,按目前速度增長的話,估計到2025年全球將有3.8億人患糖尿病。目前,全球糖尿病增長最快的國家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我國在80年代糖尿病患病率僅為1%,2002增到2.6%[1]。
糖尿病目前仍不能根治,雖然提出進行胰島移植來根治糖尿病,但是目前仍面臨很多難題,且效果不肯定[2],只能終身接受治療,給社會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病程久后可引起各種并發癥,給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成為21世紀影響人類健康的全球性衛生問題。如何有效得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緩各種并發癥是目前糖尿病治療的首要問題。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除了一些血糖只是輕度升高的患者外,一般多主張聯合治療。聯合治療可以改善糖代謝、長期良好的控制血糖,保護 細胞功能、延緩其衰退,減輕胰島素抵抗,延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和死亡。本文對各種糖尿病聯合治療方案進行綜述,以期在臨床工作中能有所幫助。
1 格列美脲聯合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
格列美脲是第三代磺酰脲類藥物,是一個血糖依賴性的胰島素促泌劑,它促進B細胞分泌胰島素依賴于餐后能量釋放所形成的血糖高峰。二甲雙胍通過增加周圍胰島素及胰島素受體的結合,改善患者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明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兩者的聯合既刺激胰島素分泌,又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王茜等將單純用胰島素、甘精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和格列美脲聯合二甲雙胍對初診2型糖尿病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得出在強化治療后患者B細胞功能和血脂的改善上均無明顯差異[3]。格列美脲聯合二甲雙胍適用于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此時B細胞功能的損害是可逆的,胰島細胞尚存在一定的功能,且能同時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但是此研究也顯示低血糖的發生率較高。且不適用于嚴重腎臟損害或肝功損害的病人,應改為胰島素治療。
2 α-糖苷酶抑制劑聯合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減少單糖和雙糖的分解速度,使葡萄糖的吸收延遲,從而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而餐后高血糖的降低可減少葡萄糖毒性。α-糖苷酶抑制劑阿卡波糖,是一種假四糖,通過抑制小腸上段的α-糖苷酶,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從而降低血糖。由于僅1%~2%吸收入血,不良反應輕微,對肝腎影響小,可與其它降糖藥聯合應用。二甲雙胍降糖效果肯定,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且其可顯著降低C-RP水平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謝[4]。王衛東等研究的結果證明與單用二甲雙胍組比較,此兩者聯合用藥可使HbA1c顯著地降低0. 75%。兩者的聯合使HbA1c保持在較低的水平,減少或防止糖尿病的各種慢性并發癥[5]。不過其主要副反應為在服用初期有脹氣、鼓腸和輕瀉,堅持服用或減量可減輕。
3 瑞格列奈聯合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
瑞格列奈為非磺脲類的胰島素促泌劑,又稱餐時血糖調節劑,刺激胰島素釋放快速而短暫,有助于胰島素的早相分泌,因此能快速降低餐后血糖,進而達到良好的整體血糖控制。其起效快,作用時間短,清除快,餐前用藥,餐時胰島素釋放,在餐后形成一個胰島素分泌的高峰,通過“進餐服藥、不進餐不服藥”的方式以達到模仿生理性胰島素分泌的目的,誘導2型糖尿病患者恢復正常的糖代謝。二甲雙胍主要通過抑制肝臟糖異生、增加周圍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而降低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有研究顯示用瑞格列奈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各項指標均有顯著下降[6]。兩藥聯合治療糖尿病可呈現協同作用,不僅能降低空腹血糖還能很好得降低餐后血糖,還能改善胰島素抵抗。
4 磺脲類口服降糖藥與中效胰島素睡前皮下注射聯合治療糖尿病
磺脲類口服降糖藥是胰島素促泌劑中的一種,通過作用于胰島β細胞表面的受體而關閉ATP敏感的K+通道,從而導致細胞膜去極化, Ca2+內流,刺激胰島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是目前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薦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藥。其作用前提需要有一定的β細胞功能,但是如果病人的病程長久,β細胞的功能隨著病程的延長逐年減退,會導致磺脲類藥物的降糖作用減弱,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有研究用預混胰島素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和磺脲類藥物與中效胰島素睡前皮下注射聯合治療和單純用磺脲類藥物治療進行療效比較,結果在血糖達標時磺脲類藥物與中效胰島素睡前皮下注射聯合治療所需的胰島素量少于預混胰島素治療組,且此方案低血糖發生率低[7]。當單純用磺脲類藥物降血糖失效時,此方案是較好的選擇。且其能在β細胞功能不足時,替代胰島素促泌劑,調節夜間的肝糖輸出,克服“黎明現象”,從而降低空腹血糖。
5 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
雙胍類藥物主要藥理作用是通過減少肝臟葡萄糖的輸出而降低血糖,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薦二甲雙胍作為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線用藥[1]。其可與多種降糖藥物聯合使用,也可與胰島素聯合應用,通過增加周圍胰島素及胰島素受體的結合,改善患者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可以減少胰島素的用量,明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但其有胃腸道不適及乳酸性中毒等不良反應。因此,禁用于腎功能不全、嚴重感染、嚴重缺氧等患者。有資料顯示,采用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取得很好療效,治療有效率為95.2%,且治療后三酰甘油、總膽固醇、24h尿微量白蛋白量有明顯降低[8]。
6 羅格列酮與胰島素聯合治療糖尿病
羅格列酮屬于胰島素增敏劑,是直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通過促進靶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而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有資料顯示羅格列酮可降低C反應蛋白,除可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糖外還能減輕2型糖尿病發生發展中的炎癥反應,從而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9]。因其有體重增加和水腫等副作用,已經有潛在心衰危險的患者應該慎用。當患者已經使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同時也存在一些人用胰島素治療時不能長期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而不斷得增加胰島素的量,由于2型糖尿病存在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的衰退,一味得增加胰島素的量反而可增加胰島素的抵抗,因此與羅格列酮等胰島素增敏劑聯合應用可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少胰島素的使用量。有臨床研究示用胰島素聯合羅格列酮治療糖尿病12W后比單純使用胰島素治療12W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下降更為明顯,胰島素用量也明顯減少,HDL-C及舒張壓也有所改善[10]。因此,此聯合療法可以在臨床中推廣。但是其由于可增加水鈉潴留的危險性,因此老年人患有心功能不全及腎功能不全的病人應慎用。
7 二甲雙胍、胰島素增敏劑、胰高糖素樣多肽-1(GLP-1)類似物聯合治療糖尿病
2008年Benting紀念獎得主Dr.DeFrango在其獲獎演講中提出更貼近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變化的治療措施,從糖尿病診斷后就立即進行聯合治療,采用胰島素增敏劑和二甲雙胍來減輕胰島素抵抗和采用胰島素增敏劑和GLP-1類似物來保護和加強β細胞功能的三聯療法。其研究顯示當糖尿病病人診斷時其β細胞功能已喪失80%,即使IGT患者的β細胞功能也喪失50%以上,因此他強調要盡早干預,盡早治療才有可能防止β細胞功能進行性下降[11],盡早和直接聯合治療是未來2型糖尿病治療的新趨勢。
Patrick E等研究了胰腺B細胞線粒體之間信號的互相傳遞和互相作用、胰腺?細胞處理葡萄糖的機理,希望能更好的找出糖尿病的治療方法[12]。
綜上所述,目前臨床上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多種多樣,包括胰島素促泌劑、雙胍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各種長中短效及預混胰島素,還有一些糖尿病新靶點藥物,如葡萄糖激酶激動劑、胰高糖素樣抑制劑、二肽基肽酶抑制劑、蛋白絡氨酸磷酸酶-IB抑制劑等[13],各種聯合治療方案也較多,因此,如何根據患者的糖尿病患病情況及臟器功能情況來合理選擇用藥,既能有效降低血糖、延緩各種并發癥,又能為患者依從性及經濟狀況考慮是我們每位臨床醫師所要考慮到的,且糖尿病患者的個體差異性也需要我們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注重個性化。
參考文獻
[1] 項坤三.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2007:4
[2] Calne R. Celltransplantationfordiabetes[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2009,360:1769~1774
[3] 王茜,徐寬楓,劉翠萍,等.不同強化方案對初診2型糖尿病治療效果的比較[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8,28(11):930~933
[4] 陳錦鳳,陳諾琦,楊紅英,等.二甲雙胍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聯素、白介素18和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8,16(10):617~618
[5] 王衛東,徐婷娟,徐維平. α-糖苷酶抑制劑和二甲雙胍聯用對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效果的M eta-分析[J]. 中國臨床保健雜志,11(6):572~573
[6] 顧鳴.二甲雙胍與瑞格列奈(諾和龍)聯合應用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08,5(8):45~463
[7] 秦利,刑惠莉.2型糖尿病不同降糖藥物聯合治療方案療效比較[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8,27(7):508~511
[8] 姜新國.2型糖尿病的臨床分析與治療經驗總結[J].中國實用醫藥,2008,3(24):119~120
[9] 葉夏云,鐘健庭,劉麗,等.羅格列酮對2型糖尿病患者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8,16(8):487~488
[10] 李素霞,張曉凡.羅格列酮與胰島素聯合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08,3(25):132~133
[11] 錢榮立.挑戰和機遇[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8,16(9):513~514
[12] Patrick E,MacDonald,Jamie W,et al.Glucose-sensing mechanisms in pancreatic ?-cells[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2005,360:2211~2225
篇6
【關鍵詞】 膀胱腫瘤;早期診斷和治療方案
膀朧腫瘤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而且因為大半為惡性,極大危害著病人的生命安全,探討如何早期診斷和治療膀胱腫瘤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采集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11年4月經腹部超聲和膀胱內鏡檢查診斷膀胱腫瘤的病人共80例,均有手術及病理結果證實確認為膀胱腫瘤,現在對其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0例患者中,男56例,女24例,年齡介乎于:男24~72歲,女30~70歲,其中40歲以內者有25例,占總人數的31.2%。80例患者均經腹部B超診斷與膀胱鏡檢查并和術后病灶病理活檢而明確診斷為膀胱腫瘤,其臨床表現為間歇性全程無痛性血尿,其中,80例患者有中有近70例(87.5%)的病人出現血尿,其中55例(72.5%)為肉眼血尿,3例(3.7%)為鏡下血尿。在肉眼血尿中,40例(60%)為全程血尿,23例(25.7%)為終末血尿。
另外,在80例患者中,B超檢出的約78例(97.5%),膀胱內鏡檢出約80例(100%);80例膀胱腫瘤中,經B超診斷確認并測其腫瘤大小的最大徑為7.2cm、最小徑為1.1cm;經膀胱鏡檢查確認并測其腫瘤最大徑為8.4cm,最小徑為0.6cm,手術所見顯示腫瘤最大徑為8.5cm、最小徑為0.5cm,膀胱鏡檢查所見結果與手術所見基本一致,B超檢查所見較手術所見稍微偏小,約0.6cm左右。
1.2 治療方法 在膀胱腫瘤的治療原則上,因為膀胱腺癌對放療和化療都很不敏感,選擇手術處理仍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治療手段。在手術方式大部分都采取積極徹底的根治性膀胱全切,并常規的將距腫瘤3cm范圍左右的正常組織一并切除。
基于以上的認識,80例的患者中,60例(75%)行根治性膀胱切除術者,15例(18.5%)行保留膀胱的手術治療:10例(12.5%)分別行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URBT)和膀胱部分切除術。5例(6%)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URBT)加活檢,并借助首次TUR-BT后的病理結果獲取膀胱腫瘤的確切病理分級和分期,并可以同時進行經肉眼可見的全部腫瘤切除和經切除組織進行病理分級和分期;經尿道激光手術2例(2.5%):應用于膀胱原位癌、控制膀胱腫瘤出血和腫瘤多次復發及非耐受手術治療等患者;單純腫塊活檢1例(1.25%),行單純腫瘤切除術1例(1.25%)。所有術后的病人如果保留膀胱的,應對患者采取絲裂霉素或阿霉素和卡介苗膀胱灌注化療處理,每3個月后復查膀胱內鏡和B超,并進行胸片檢查;如果是行全膀胱根治式切除的患者,則需每3個月行胸片和腹部B超檢查一次,6個月后再行盆腔CT檢查,以明確其治療效果和復發與否的情況。 轉貼于
2 結果
在80例膀胱腫瘤中,經統計,惡性者占了65例(81.2%),良性者占了15例(18.7%)。65例惡性腫瘤中以腺癌為多,約40例(50%),鱗癌次之,約5例(6.25%),其他各類諸如非平滑肌肉瘤等約1例(12.5%);2例(2.5%)為良性平滑肌瘤。
B超診斷顯示腫瘤的最大長徑為7.2cm、最小長徑為1.1cm;膀胱鏡檢查腫瘤最大徑為8.4cm,最小徑為0.6cm,手術所見顯示腫瘤最大徑為8.5cm、最小徑為0.5cm,膀胱鏡檢查所見結果與手術所見基本一致,B型超聲檢查所見較手術所見的約小0.6cm左右。
篇7
【關鍵詞】婦產科;宮頸糜爛;不同治療方案
宮頸糜爛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婦產科疾病,好發于育齡婦女,患者多見白帶異常增加、下腹部及腰部疼痛、外陰瘙癢等,嚴重者可能誘發宮頸癌或不孕等疾病發生,對婦女的生存質量造成較大影響[1]。目前的治療方案較為多樣,本次研究中以臨床常用的三種治療方案比較其治療宮頸糜爛的效果差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抽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婦產科宮頸糜爛患者150例,所選患者均已知情同意并符合以下標準:①患者經婦科檢查可見不同程度的宮頸糜爛;②患者出現白帶增多、發黃或有血,伴有腰背酸痛、盆腔墜痛等癥狀;③宮頸刮片排除宮頸癌前病變;④排除嚴重心肺腎臟等疾病或嚴重慢性疾病。所選患者中,按糜爛面積分型:輕度41例,中度65例,重度44例;按糜爛表型分型:單純性43例,顆粒型59例,型48例;雙盲且隨機分為三組,分別為實驗組、對照一組及對照二組,各50例。三組患者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1.2方法:患者接受治療的時間為月經結束后的5~7d,治療前接受常規檢查,排除其他疾病或病變,其中實驗組實施射頻自凝刀治療,對照一組實施微波治療,對照二組實施藥物治療。所有患者均于術后應及時予以常規抗感染治療,保持外陰清潔,禁止性生活和盆浴45d。實驗組:實施射頻自凝刀治療,常規消毒,暴露患者病灶面,根據病情在40~60W、20~40W的范圍內調整電刀和電凝的功率,選用不同的環形電極對糜爛面進行環性切割,切除的范圍應該超出病灶面3~5cm,深度靈活掌握,直至創面變成乳白色的凝固狀為宜,術后用球形電極止血。對照一組:實施微波治療,常規消毒,微波功率為20~40W,靈活掌握治療時間,使微波探頭逐漸接近糜爛創面,于子宮頸內口0.5cm處開始,依次向外治療,其治療邊緣應超過糜爛范圍2mm作用,以點灼的方式使糜爛表面呈焦黃色。對照二組:實施藥物治療,予以患者聚甲酚磺醛陰道栓(愛寶療)進行治療,將愛寶療濃縮液與無菌生理鹽水按1∶4混勻配成混合液,擦洗患者陰道及宮頸,將無菌棉簽浸透愛寶療濃縮液用力壓迫宮頸口2.5min左右,將與宮頸糜爛面積相等的3塊浸透愛寶療濃縮液的無菌紗貼在糜爛面上,隔日用藥1次,12d為1個療程,共需3個療程。
1.3觀察指標:比較三組患者中不同程度宮頸糜爛患者實施不同治療方案后的臨床效果,比較療效差異,其中痊愈:治療前后子宮頸糜爛、腺囊腫等癥狀完全恢復或大致恢復,宮頸糜爛創面完全消失或少于原創面的10%;有效:宮頸糜爛創面及腺囊腫少于原創面的50%,其他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無效:宮頸糜爛、腺囊腫等癥依然存在,其他臨床癥狀均沒有好轉。
1.4數據處理:研究中所得到的數據采用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
2結果
實驗組患者實施射頻自凝刀治療,其中輕度13例,全部痊愈,中度23例,其中痊愈21例,顯效2例,重度14例,痊愈12例,顯效2例;對照一組患者實施微波治療,其中輕度14例,全部痊愈,中度22例,其中痊愈21例,顯效1例,重度14例,痊愈9例,顯效3例,無效2例;對照二組實施藥物治療,其中輕度14例,全部痊愈,中度20例,其中痊愈20例,重度16例,痊愈11例,顯效2例,無效3例;即就輕中度宮頸糜爛而言,實施射頻自凝刀治療、微波治療或藥物治療的治療方案差異對其療效并不存在差異(P>0.05),但就結果可顯示,重癥宮頸糜爛患者實施射頻自凝刀的治療有效率達到100%,而對照一組、對照二組的治療有效率僅為85.71%、81.25%,實驗組與對照一組、對照二組組間存在較大差異(P<0.05)。
3討論
宮頸糜爛是慢性宮頸炎的一種常見病理改變[2],其發病機制與宮頸解剖以及滴蟲、細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等感染有關,為女性生殖系統中一種較為高發的炎性病變,其臨床反應多為白帶異常增加、下腹部及腰部疼痛、外陰瘙癢等,對患者的生存質量及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影響[3],該病癥的治療方案較多,臨床上以射頻自凝刀治療、微波治療及藥物治療最為常見[4]。本次研究中,實驗組包括輕度痊愈13例;中度痊愈21例,顯效2例;重度痊愈12例,顯效2例。對照一組包括輕度痊愈14例;中度痊愈21例,顯效1例;重度痊愈9例,顯效3例,無效2例。對照二組包括輕度痊愈14例,中度痊愈20例;重度痊愈11例,顯效2例,無效3例。即就輕中度宮頸糜爛患者而言,三組治療方案間療效差異并明顯,重癥患者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達到100%,對比對照一組、對照二組的治療有效率85.71%、81.25%存在較大差異(P<0.05)。綜上,對于輕中度的婦產科宮頸糜爛患者而言,三組間治療方案差異并不明顯,而對于重度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為射頻自凝刀治療。
參考文獻
[1]鄧芳.3種不同方法治療中重度宮頸糜爛的療效比較[J].實用臨床醫學,2013,14(8):53-55.
[2]周慧卓.西醫不同治療方法治療宮頸糜爛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大家健康,2014,8(15):292-293.
[3]李健偉,鄭勇平,王定玉,等.比較不同的治療方案治療婦產科宮頸糜爛的臨床效果[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2):132-133.
篇8
始于去年9月的“三鹿”事件對中國廣大消費者特別是嬰幼兒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損害。據官方統計,事件共導致29萬余名嬰幼兒出現泌尿系統異常,其中6人死亡。那么,“腎結石寶寶”將面對怎樣的未來呢?腎結石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應該怎樣預防和治療呢?醫療專家對此做出了解答――
去年突發大批嬰幼兒罹患腎結石的事件引起全社會對小兒腎結石的關注,不少人覺得小兒的結石似乎都是吃了有問題的奶粉引起,得了腎結石的小孩的病根就是吃過的奶粉。
其實這批吃過問題奶粉患腎結石的寶寶是小兒腎結石中的特例。小兒腎結石發病率雖然很低,但近年來確實有增長的趨勢,其病因也相當復雜。腎結石并不是單一病因引起,尿過飽和及抑制失調是含鈣腎結石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含鈣的結石如胱氨酸、尿酸、感染性結石多為物理化學的過飽和引起。尿石病的發病率估計在2%~3%,其中2%~3%為兒童患者。
致病原因
小兒腎結石的病因,一般可簡單分為1.代謝性疾病:如腎小管性酸中毒、胱氨酸尿、黃嘌呤尿和原發生高草酸尿癥。2.感染因素:感染和結石可互為因果關系。3.先天性畸形: 小兒因先天性畸形導致尿路梗阻,尿流動力學發生變化形成結石。4.生活環境因素: 飲食習慣及食物結構、居住環境及飲用水質等因素。一些微量元素甚至維生素A、B6、C、D、K在一定條件下也和結石形成有關聯。5.某些藥物也影響著結石的形成,如磺胺、乙酰唑胺、英地那韋,過量攝入牛奶及堿性藥物還可能引起乳堿綜合征。
【提示板】
以下生活習慣將導致形成腎結石的機會增大――
飲水過少。成年人若每天均勻飲水,保持2-3升尿量,結石發生率將下降80%以上。嬰幼兒也要保證水的攝入量,有的孩子不愿意喝水,無形中增大了罹患腎結石的危險。
暴飲暴食,攝入的高蛋白、高糖和高脂肪飲食,會增加結石形成的危險性。
喜食咖啡、可可、紅茶、巧克力者形成草酸和尿酸結石幾率均增加。含草酸較高的食物還有菠菜、葡萄、青椒、香菜、豆類、芹菜、柿子、香菇、栗子等;含尿酸較高的食物還有動物內臟、海產品和花生等。
攝入過多高鈣食物,睡前喝牛奶,特別是高鈣牛奶者。
大量服用某些藥物,如高鈣含量的制酸劑、維生素C和D、阿斯匹林、磺胺類藥物。
纖維素攝入過少者。常食用粗糧如米糠,可以防止結石發生。
高鹽飲食者易加速鈣結石形成。
不愛活動的人,鈣質淤積在血液中,形成結石的風險也增大。
治療方案
人類對泌尿系結石的外科治療干預一直采取特別謹慎的態度。雖然目前泌尿外科的腔鏡技術、碎石溶石技術突飛猛進,但對小兒腎結石的外科干預目前還是主張在內科保守治療無效的前提下謹慎進行。
近幾十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地滲透進入祖國醫學的領域,中醫中藥治療尿路結石的基礎研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一大批長期應用于治療尿路結石的中草藥的藥理、藥性得到了廣泛的研究。現在已經知道,具有促進排石過程的不少中藥還能夠提高尿液中結石成分結晶形成、晶體生長和聚集的抑制活性,從而降低腎組織內鈣和草酸的含量,起到防止腎內結晶體形成的作用。
【提示板】
不妨試試中藥排石
通常用的排石沖劑,包括連錢草、車前子、關木通、徐長卿、石韋、瞿麥、忍冬藤、滑石、苘麻子、甘草十味中藥。主要功效為清熱利水,通淋排石,用于下焦濕熱證的泌尿系結石。多數直徑小于0.4cm的泌尿系統結石患者服藥4周后,70%較小的輸尿管結石可能排出。
目前小兒泌尿外科對腎結石的治療原則的共識:
(一)保守治療
1.適應證: ①單發腎結石且直徑小于0.5cm者;②位于腎盞的單發結石;③繼發于代謝性疾病的腎結石。
2.治療方法: ①治療原發病變如代謝性疾病;②鼓勵多飲水,服用排石利尿的中藥;③依據病情必要時運用堿化尿液的藥物,利于結石溶解排出。
(二)手術治療
1.適應證: ①多發腎結石引起梗阻者;②反復泌尿系感染者;③巨大腎結石無法自行排出者;④合并先天性畸形者;⑤體外震波碎石失敗者。
2.手術方法: ①腎盂切開取石術;②腎竇切開取石術;③腎實質切開取石術;④腎部分切除術。
3.腔鏡技術運用:經皮腎鏡取石、輸尿管鏡下鈥激光等碎石技術
篇9
【關鍵詞】 真菌性鼻-鼻竇炎; 治療方案; 臨床療效
真菌性鼻-鼻竇炎(FRS)是常見的一種特異性感染性疾病,傳統觀點認為,FRS在機體長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或接受放射治療等情況下發生,也可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燒傷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時發生[1],根據病理學其可分為兩大類,非侵襲型真菌性鼻-鼻竇炎和侵襲型真菌性鼻-鼻竇炎,臨床治療非侵襲性和慢襲性FRS可采用鼻內鏡手術清除病灶和病變組織[2],經過多年臨床應用,該術式安全、可靠、有效,在術中多采用生理鹽水沖洗病變鼻竇腔至沖洗液清亮,此舉可以預防病變組織殘留,對感染鼻竇腔進行徹底清洗[3],對于避免術后復發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此基礎上改用抗真菌藥物沖洗鼻竇腔,通過觀察臨床療效,探討抗真菌藥物沖洗鼻竇腔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9年3月-2012年5月共收治78例FRS患者,年齡25~70歲,男52例,女26例,所有患者行CT檢查可見不規則密度增高影,鼻腔可見干酪樣或膿性分泌物,病理學檢查見真菌絲,臨床診斷所有患者可確診為真菌性鼻-鼻竇炎,78例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3例,男21例,女12例,平均年齡(37.5±2.6)歲,病程3個月~5年,CT掃描單側感染23例,雙側感染10例,病變部位黏膜增厚27例,出現鈣化灶29例,21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鼻腔異味,9例患者出現面頰麻木不適,24例患者出血嗅覺減退;觀察組45例,男31例,女14例,平均年齡(39.2±1.7)歲,病程2個月~6年,CT掃描單側感染37例,雙側感染8例,病變部位黏膜增厚38例,出現鈣化灶30例,29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鼻腔異味,18例患者出現面頰麻木不適,40例患者出血嗅覺減退;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兩組均在局部麻醉下行鼻內鏡清除術,擴大病側部位鼻竇開口,在保留正常黏膜的前提下,清除病變的鼻腔和鼻竇腔內黏膜[4],并將鼻竇腔內干酪樣和膿性分泌物徹底清除,病灶清除結束后要求對病變鼻腔進行沖洗;對照組術中沖洗鼻竇腔采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至沖洗液清亮為止,觀察組采用低濃度氟康唑溶液沖洗,沖洗結束后用用膨脹材料填塞鼻竇腔,術后48 h可抽出鼻竇腔填塞物,兩組患者均于術后3 d繼續用不同沖洗液沖洗鼻竇腔,2次/1周,共沖洗10周以上[5],且于術后2周在行鼻內鏡換藥,將鼻竇腔內干痂和分泌物清理干凈,整個治療期間均給予全身抗真菌藥物治療,并于術后4、8個月隨訪。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斷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分別于術后4、8個月觀察鼻塞、涕血、頭痛等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采用《鼻內鏡Lund-Kennedy積分法(2008版)》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價,同時采用VAS視覺模擬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價,通過以上指標對兩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6],臨床療效共分為四期:Ⅰ期治愈即指術后6周內鼻竇腔黏膜上皮化,頭痛、涕血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延期治愈即指術后12周鼻竇腔內黏膜上皮化,臨床癥狀獲得明顯改善;遷延治愈即指術后4個月感染復發,鼻塞、頭痛等臨床癥狀又開始出現,需再次行手術治療[7],臨床將Ⅰ期治愈和延期治愈視為臨床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 字2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8個月后VAS評分為(0.68±0.07)分,Lund-Kennedy評分為(0.57±0.16)分,對照組VAS評分為(1.72±0.09)分,Lund-Kennedy評分為(1.25±0.39)分,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478,P=0.036);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1.1% (41/45),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69.7%(23/33),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552,P=0.030)。見表1、表2。
3 討論
近年來,真菌性鼻-鼻竇炎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這與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環境污染有關,也可能與體檢工作普遍開展、影像學進步使真菌性鼻-鼻竇炎發現率提高有關,但真菌性鼻竇炎致病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為機體免疫力下降相關[8],如該病常見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器官移植術后、放療及HIV患者,常見致病菌主要為曲霉菌和毛霉菌,真菌在FRS發病過程中只是一種條件致病菌[9],具體的發病機制要復雜的多,目前尚無一個完全的定論,臨床發病多為先單側鼻竇起病,以上頜竇發病率最高,其次為蝶竇、篩竇,額竇罕見,進一步發展累及多竇,其臨床癥狀表現視嚴重程度不同,但常見的臨床癥狀為頭痛、涕血、鼻塞、嗅覺減退等,這些臨床癥狀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治療多采用手術聯合藥物治療,并以早期手術清除病灶為佳[10],傳統采用的鼻內鏡手術就能完全清除病灶部位,是臨床癥狀得到及時緩解,但術后復發率高,為此本文在術中采用抗真菌藥物沖洗鼻竇腔,通過觀察臨床療效發現,該治療方案能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鼻腔微環境,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臨床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沈永忠.手術治療真菌性鼻竇炎35例臨床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24(15):708-709.
[2]鞠宏霜,李心沁,蔡曉嵐.鼻腔鼻竇沖洗在真菌性鼻-鼻竇炎鼻內鏡治療中的臨床觀察[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9(6):158-161.
[3]王剛,李娜.兩性霉素 B 鼻腔沖洗在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術后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9,17(1):26-28.
[4]周靜,陳崇喜,曹隆和,等.鼻內鏡下兩種術式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上頜竇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7):145-146.
[5]李鋒,劉克.真菌性鼻竇炎的CT表現及應用價值[J].廣東醫學,2010,31(16):2102-2103.
[6]張健梅,李潔,文姝,等.鼻內鏡手術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1,18(5):254-256.
[7]張大弓,王玲,高藝玲,等.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手術治療的探討[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25(20):950-951.
[8]董洪松,盧永田,聶國輝,等.鼻內鏡手術治療變應性真菌性鼻竇炎療效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0,16(6):650-652.
[9]李小敏,樊韻平,陳舒琳.慢性鼻竇炎手術前后分泌物細菌學對比研究及臨床意義[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4):390-392.
篇10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 根除治療
近年來,大量研究資料表明,幽門螺旋桿菌(Hp)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密切相關,對這些疾病中Hp陽性者根除Hp在國內已達成共識,在臨床實踐中探索療效高、副作用少、費用低、依從性好的Hp根除治療方案顯得十分重要。現將我院根據《2003年全國Hp共識意見》及《2007年第三次全國Hp感染若干問題共識報告》(以下稱“共識”)的要求,對Hp根除治療方案的治療情況及費用-效果作一回顧性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資料 患者共 185例,女95例,男90例;平均年齡(48.07±13.67)歲。其中經胃鏡檢查證實為慢性胃炎101例,胃潰瘍24例,十二指腸潰瘍50例,胃癌3例,反流性食管炎7例。
1.2 方法 (1)經胃鏡胃竇黏膜活檢病理組織學及14C-尿素呼氣試驗(14C-UBT)均呈陽性者定為Hp感染,治療停藥4周后復查14C-UBT,Hp陰性則定為Hp根除。(2)將上述患者分為A、B、C、D、E、F六個治療方案組,A組(n=49,奧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甲硝唑400mg,bid,療程7天),B組(n=31,奧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500mg,bid,療程7天),C組(n=61,奧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甲硝唑400mg+果膠鉍300mg,bid,療程7天),D組(n=14,奧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呋喃唑酮100mg+果膠鉍300mg,bid,療程7天),E組(n=20,阿莫西林1000mg+甲硝唑400mg+果膠鉍300mg,bid,療程14天),F組(n=10,前5天奧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后5天奧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mg+甲硝唑400mg,bid,療程共10天)。(3)將上述A組、B組合并為一組稱之為PPI+二個抗生素組,C組、D組、E組合并為一組稱之為含鉍劑組,再將含鉍劑組分為含PPI 7天療程組(C組+D組)與不含PPI 14天療程(E組)。(4)分別將各組的療效以及費用-效果進行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各組Hp根除治療方案的療效與毒副反應比較 各組Hp根除治療方案均有很好的Hp根除療效,但各組間Hp根除率不全相同(P0.05)。在本研究期間無嚴重的毒副反應出現,主要副作用有上腹不適、惡心、口苦、食欲不振、頭暈、皮疹等,療程結束停藥后緩解。
2.2 PPI+二個抗生素組與含鉍劑組的Hp根除率比較 經對比觀察發現,含鉍劑組根除率好于PPI+二個抗生素組,差異有顯著性(P
2.3 含鉍劑組中含PPI 7天療程組(四聯)與不含PPI 14天療程組(三聯)的根除率比較 經比較兩者根除率令人滿意,二者差異無顯著性(P>0.05)。
3 討論
目前,國內Hp根除治療方案一般均參照“共識”要求執行,但究竟使用哪個方案最經濟有效,毒副反應少,病人的依從性好可能眾說紛紜,各地區也存在差異。
本研究中各組Hp根除治療方案均有較好的療效,但各組間Hp根除率不全相同(P
以A組為標準,費用雖少,但Hp根除率也較低; C組、D組和E組費用適中,Hp根除率高;A組Hp根除率與B組、F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CEA分析法無意義,但其幾乎相同的療效每一療程費用B組、F組分別高于A組,也遠遠高于C組、D組和E組,且根除率低。筆者的結論是含果膠鉍的Hp根除方案根除率高,D組為Hp根除治療的最佳方案,E組、C組與D組療效相仿,其次為A組、F組和B組,本研究為臨床選擇最佳的Hp根除治療方案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