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29 09:32: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治療亞健康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亞急性濕疹;健脾利濕法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累及真皮淺層的炎癥性皮膚病[1]。亞急性濕疹由急性濕疹遷延而來,皮損的紅腫、水皰有所減輕,但仍然有紅斑丘疹脫屑,瘙癢依舊明顯,反復發作,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本課題組使用健脾利濕法中藥復方聯合抗組胺等藥物治療亞急性濕疹,顯示了比較好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課題病例來源于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門診治療的亞急性濕疹患者90例,均符合亞急性濕疹診斷標準[2],排除真菌、細菌等感染性疾病。患者隨機進入治療組或對照組:治療組45例中男20例,女25例;年齡21~59歲,平均39.5歲。對照組45例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23~61歲,平均41.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以抗組胺藥物治療為主。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1次/d;酮替芬片1 mg,每晚一次。治療組在服用西藥的基礎上,加用健脾利濕法中藥復方:人參、茯苓、砂仁、白術、白豆、山藥、蓮子、薏苡仁、甘草隨證加減,水煎服。服藥過程中定期查肝腎功能。兩組使用相同外用藥物,皮損滲出較多時給予3%硼酸濕敷;滲出較少者給予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治療3周后觀察療效。
1.3 療效標準
治愈:皮損數目消退≥90%;顯效:皮損數目減少60%~89%;有效:皮損數目減少30%~59%以上;無效:皮損數目減少30%以下或增多。總顯效率為治愈例數與顯效例數所占的比例。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兩組總顯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的總顯效率(%)高于對照組(P
2.2 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兩組之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亞急性濕疹,在中醫學屬于亞急性濕瘡范疇,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病變通常局限于表皮及真皮淺層,病理上表現為表皮海綿水腫、不同程度的增生肥厚等。常由急性濕疹處理不當,遷延發展而來;急性濕疹的紅腫、滲出等癥狀有所減輕,但仍有紅斑、丘疹、脫屑,以及苔蘚化等表現;自覺不同程度的瘙癢,一般無全身癥狀。中醫學認為,本病因稟賦不耐,飲食不節,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濕熱內生,或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合邪,兩相搏結,浸肌膚發病;或病程遷延,致使素體虛弱,脾為濕困,肌膚失養而發病[3]。故對于亞急性濕疹,治療上宜采用健脾利濕之法。本課題以亞急性濕疹為研究對象,使用健脾利濕中藥,并聯合常規抗組胺治療,觀察中西醫治療亞急性濕疹的臨床療效。
研究顯示,與單純西藥對照組相比,聯合使用中藥復方的治療組患者顯效率較高,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本課題使用中藥復方以健脾利濕為法,選用人參12 g、茯苓9 g、砂仁12 g、白術15 g、白豆9 g、山藥9 g、蓮子12 g、薏苡仁9 g,甘草12 g,隨證加減。此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為四君子湯之組分,平補脾胃之氣;白豆、薏苡仁、山藥之甘淡,蓮子之甘澀,助白術健脾利濕;以砂仁芳香醒脾,通上下之氣機;諸藥合用,產生健脾利濕之功效。根據本課題組的臨床觀察,此健脾利濕法中藥復方聯合抗組胺藥物治療亞急性濕疹,可以產生相互協同的功效,提高治療亞急性濕疹的臨床顯效率,有比較好的實用價值。
參 考 文 獻
[1] Bolognia.朱學駿,王寶璽,孫建方,項蕾紅主譯.皮膚病學.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
篇2
中醫對亞健康狀態的認識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亞健康狀態是許多種證候的綜合表現。亞健康在西醫學雖然缺乏診斷標準及有效調治,但中醫辨證卻取得了很大進展。在整體調節和辨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中藥調理和生活方式干預、體質篩檢、情志療法、針灸、推拿及食療等中醫手段對亞健康狀態的干預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 亞健康/中醫藥療法;食療;針灸推拿療法
按照2006年10月中華中醫藥學會的《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的規定,亞健康狀態指人體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狀態。亞健康的干預包括亞健康狀態的預防與康復治療兩層含義,中醫從病因病機到辨證施治,對亞健康狀態的認識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中醫藥干預亞健康狀態,總的原則是整體調節和辨證論治,在此原則指導下,采用中藥調理和非藥物手段等中醫方法對亞健康狀態的防治發揮了重要作用。
1 整體觀對亞健康干預的指導作用
中醫學重視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情志活動對人體臟腑的影響,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中醫藥擅長調節人體機能狀態以維護內外環境及身心的平衡,從而達到有效干預亞健康的目的。以往中醫證的許多研究都證實,中醫藥改善機體的功能狀態,可以通過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而起作用。
2 辨證論治對亞健康干預的指導作用
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中醫治病,既著眼于“病”的異同,更著眼于“證”的區別。“證”是一種狀態,有輕度心身失調的亞健康狀態、疾病前的潛臨床亞健康狀態,又有疾病恢復期的后臨床亞健康狀態[1]。亞健康狀態可以是許多種證候的表現,其在西醫學雖然缺乏診斷標準及有效調治,但中醫辨證卻取得了很大進展。《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將亞健康的中醫常見證型概括為肝氣郁結、肝郁脾虛、心脾兩虛、肝腎陰虛、肺脾氣虛、脾虛濕阻、肝郁化火及痰熱內擾8種。
3 中藥調理法
關于中藥調理亞健康的臨床報導很多,且療效都很明顯。如葉子[2]用補益湯治療亞健康人群386例,所有病例均有亞健康狀態的典型表現,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毒副反應,治療后理化檢查均有明顯改善。溫茂興[3]用補中益氣丸合六味地黃丸治療具有亞健康疲勞典型表現的66名患者。服藥平均40d后疲乏無力、精神不振、虛煩失眠、胃納不佳等典型癥狀明顯改善。
4 非藥物干預措施
4.1 病理性體質的篩檢 中醫體質學說認為病理性體質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不同體質的人對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樣,王琦[4]主持的“中醫痰濕(肥胖)體質的基礎研究”課題研究結果表明:肥胖人痰濕體質患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中風的機會遠大于非痰濕型體質。因此,積極改善特殊體質,阻止致病因子對人體的侵襲,就成為亞健康病因預防措施的核心。通過篩檢,可以從人群中找出病理性體質之人進行病因預防。
4.2 情志療法 中醫的情志療法在醫史上不乏記載。中醫認為情志不調能導致氣機紊亂,而“百病皆生于氣”,所以情志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黃帝內經》有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不但說明了保持良好心態對健康的重要性,還明確指出了心理調整的關鍵是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中醫治療亞健康的心理療法主要包括移情療法、易性療法、以情勝情療法和情境療法等[5]。 4.3 針灸療法 關于針灸調理亞健康行之有效的報導也較多。如安麗萍等[6]采用毫針、七星針及耳穴壓丸的組合針法應用于軀體性亞健康狀態的人群200例,并與自我保健按摩組102例和服用保健品組80例進行同期對比觀察。其患者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體力疲勞、虛弱、性功能下降和月經周期紊亂、頭暈、耳鳴、失眠等癥狀,其毫針針刺主穴為腹三針(中脘、天樞、氣海)、體三針(內關、足三里、三陰交)、頭三針(本神、百會、安眠穴),梅花針取華佗夾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兩側叩刺,耳穴取神門、交感、腎上腺、皮質下雙側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貼附按壓。結果在規定療程中,200例癥狀完全消失,總有效率達100%。趙?玨等[7]針刺治療亞健康42例,患者各表現為肝脾不調、脾胃氣虛、心脾兩虛、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5種證型之一,設立針刺組,耳壓組,針刺配合耳壓組。針刺組主穴:百會、四神聰、足三里(雙)、三陰交(雙)。耳壓組主穴:神門、交感、皮質下、內分泌;配穴:肝、脾、胃、心、腎等穴加減。結果表明:針刺及耳壓能調節亞健康人體的陰陽失衡狀態。周震等[8]應用賀氏“強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膽俞)治療亞健康狀態6例,以達祛瘀生新,補虛瀉實的作用,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4.4 推拿療法 推拿是療效確切的亞健康中醫干預方法 ,其在軀體性亞健康狀態的康復治療中效果尤為明顯。推拿可以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調整經絡系統和扶正祛邪、防病保健,從而消除亞健康患者的種種不適癥狀[9]。如黃鐵銀等[10]運用一指禪推法、揉、抹、按、捏、擦、滾、拿、搓等9種手法,分別在臥位、俯臥位、正坐位對以容易疲乏、食少、納呆和睡眠欠佳為主要表現的亞健康患者60例進行全身推拿調理,收到良好療效。謝慧君等[11]則提出了應該采用辨證論治的推拿方法和自我保健按摩來調治亞健康狀態。
4.5 其他 樹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預防亞健康的根本方法。中醫自古就強調食療對健康的重要作用。《千金要方》提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李爽姿等[12]認為中醫“寓治于食”的食療養生營養方法對保健強身、促進亞健康態向健康態轉化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此外,臨床報導的亞健康中醫干預措施還有五音療法、刮痧、走罐及導引等。綜上所述,中醫對亞健康狀態的干預措施形式多樣、療效顯著,且隨著實踐的深入,其療效標準將更加客觀化、其辨證體系將更加完整規范。可以預知,中醫在亞健康狀態的研究領域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王艷君,胡朝陽.從亞健康看中醫診療現代化發展趨向[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2,21(4):1-4.
[2]葉 子.補益湯治療亞健康人群386例[J].新中醫,2004,36(7):62.
[3]溫茂興.益氣丸合六味地黃丸治療亞健康疲勞[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6,13(1):31-32.
篇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12-2591-02
中醫治療八法中之“和法”,源于《內經》,發展于《傷寒雜病論》,至清?程鐘齡在《醫學心悟》中,明確將中醫的治法歸納為“八法”,和法即是其一。在臨床實踐中,和法應用非常廣泛,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環境與疾病譜的改變,和法在亞健康中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
1.亞健康概述
隨著時代的發展,競爭日益激烈,失業、工作不順利、家庭不和,以及自身先天不足、不良的生活習慣、性格偏激、環境污染等許多因素與現代文明相關狀況,使得身心疾病日益增多,亞健康即是其例。亞健康狀態的主要癥狀有:其一,軀體癥狀:頭昏不爽、兩目干澀、胸悶氣短、心慌陣作、身倦乏力、少氣懶言、腹部痞悶、脅肋脹滿、食欲減退等。其二,心理癥狀:精神不振、情緒低落、抑郁寡歡或急躁易怒、心中懊惱、焦慮緊張、睡眠不佳、記憶力減退、興趣及精力下降等。其三,社會表現:不能積極地承擔相應的角色,工作、學習困難,人際關系緊張,家庭關系不和諧,難以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處于不同程度的亞健康狀態中,有著亞健康的體驗。據統計,我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關于健康定義的人群只占總人口的15%,15%人處于疾病狀態中,70%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我國在上海、無錫、深圳等地針對中年人的一項調查表明,大約66%的人有失眠、多夢、不易入睡的現象,57%的人感到記憶力明顯減退,情緒不穩定的占48%,可見亞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祖國醫學認為人與環境、人體自身內部以及人的飲食起居情緒等活動都應是處于一種和諧協調的狀態,健康是人類、自然及社會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狀態,即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對少陽病、百合病、臟躁、虛勞等病的論述中,有關病因、病機乃至證候的述都有類似于亞健康,其主要病機特點是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所致。其病位大多在心、脾、肝、肺、腎五臟有關。癥狀表現五臟各有側重,治療時臟腑定位顯得尤為重要。肝氣失疏以情志癥狀為主,選用柴胡湯類方;心虛神怯而出現精神渙散,心神不寧,以睡眠障礙為主,選用養心安神的百合地黃湯、甘麥大棗湯;脾虛濕勝以身體倦怠、四肢困重、大便溏薄為主選用理中揚;極度虛弱者,面色蒼白、腰膝酸軟則選用金匱腎氣丸。
2.《金匱要略》中和法對亞健康的防治
“和”的觀念首先在中醫理論奠基之作《內經》中體現出來。《內經》認為人與環境、人自身系統以及人的飲食起居情緒等活動都應是和諧的,治療疾病也應達到這種和諧的狀態。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又說:“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明確提出了調和陰陽五行的治療法則。張仲景汲取了《內經》中“和”的精神用于臨床,并有發展、創新。仲景對桂枝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及小柴胡湯等均言“和”,對于“和”法,即所謂“和解”,領會仲景原意,當為調和正氣,解除病邪。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疾病譜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醫學模式也已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轉變,在臨床實踐中,致病因素也日趨復雜,機體抵抗能力有強有弱,疾病的發展變化更是復雜多樣,單靠一種方法是難以應付的,所以和法的臨床治療范圍也有了極大的拓展。應用和法防治亞健康成為目前的一大亮點。
2.1.《金匱要略》對亞健康的預防 未病先防,防患未然。中醫認為健康的生活、工作、行為方式是提高生命預防亞健康的根本方法。其主張飲食、起居正常、情志調暢、勞逸適度等既是對防治本病的高度概括。要消除亞健康狀態,必須防患于未然。《黃帝內經》就闡述過這樣的思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恢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且特別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未病”的概念即包含著亞健康狀態,并形成了“治未病”的理論。張仲景在《內經》預防思想的影響下,發展了《內經》的“治未病”預防醫學的思想,體現在“治未病”、早治療、防傳變、防治結合等方面。如《金匱要略》“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日:“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凡飲食滋味,以養于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勿令竭之,服食節其冷熱、酸苦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如此則”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等思想。
“治未病”對預防亞健康狀態的指導:亞健康狀態對人類的威脅越來越大,如不采取切實有效的預防措施,必將導致人們從健康一亞健康一疾病的最終轉化。因此,必須從預防人手,從導致亞健康的病因入手,從生活、工作、精神、心理、飲食、體育運動等方面,注意調節自身的精神狀態,使情志調和,就會大大減少亞健康狀態,“治未病”思想,就是強調調養精神,內保真氣,也即是社會心理干預,調整心態,適應社會,使人體內陰陽、氣血、臟腑的偏盛偏衰狀態達到一個動態平衡,即以人的健康為調和的目的,達到“以平為期”。
2.2《金匱要略》對亞健康的治療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出現“亞健康證”的根本原因是氣血不足及臟腑功能低下。亞健康及疾病的發生發展取決于正氣的強弱,故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說法,正勝則病退,正虛則病進。所以在治療時尤其強調顧護正氣,即使祛邪也要注意避免損傷正氣,這一精神始終貫穿《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的全書。
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等癥狀是亞健康的重要臨床表現,其歸屬于中醫的虛勞病范疇,勞傷既久,必然損及五臟,《金匱要略》中虛勞病諸方,恰恰對此作了很好的示范。損其心者調其營衛一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炙甘草湯。損其肝者緩其中一酸棗仁湯,泛而言之,凡治療虛勞肝病,能促使疏泄條達者,都符合“損其肝者緩其中”的原則。一般來說,失眠而見郁郁微煩,或焦躁不安,或常惡夢驚醒,都是火郁于中,屬于虛煩一類,并不一定有明顯內熱,只要脈弦,使用酸棗仁湯都有效。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一小建中湯,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和里緩急,治療虛勞里急證,及由
陰陽不和所致“心中悸而煩”、“腹中急痛”,這是燮理陰陽。
《金匱要略》:“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為治療本病提出了論證。甘麥大棗湯具有養心安神、健脾和中之效,從養心安神、健脾和中。調整陰陽出發,達到治療該病目的。劉承梅應用甘麥大棗湯加減治療亞健康60例并同時設立西藥(谷維素、安定)對照組30例,結果治療組治愈27例,顯效3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3%。對照組治愈6例,顯效9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51.2%。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
《金匱要略》中百合病的臨床表現以飲食、神志、感覺、行為等方面失常,并見陰虛內熱;臟躁以悲傷欲哭、精神失常、周身疲憊癥狀為主,常伴有心煩失眠、坐臥不安等。百合病極為符合亞健康的臨床表現,目前國內有人用百合地黃湯治療不寐、抑郁癥、臟燥等,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若見少陽不利,膽胃失和者,要和解少陽,用小柴胡湯加減。韋立蓮運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2例,效果較好。楊思華等應用補中益氣湯合小柴胡湯加治療,同時設立對照組給予三磷酸腺苷治療。結果:治療組38例中,總有效率為89.5%;對照組34例中總有效率26.5%,兩組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在病理狀態下,病之輕者,可調動人體自和本能使陰陽自和;病之重者,不得自和則予以治療使和。即以人的健康為調和的目的,達到“以平為期”。中醫所提倡的扶正祛邪,調節陰陽,疏理氣機,正是對付“亞健康”的有效方法。正如清代孟河醫家費伯雄在《醫醇脂義》中所云:“疾病雖多不越內傷外感,不足者補之,以復其正;有余者祛之,以歸于平,是即和法也”。
篇4
Abstract:Itanalysesthesubhealthstateintheearlystageofosteoporosis,explorestherecognition,preventionandtreatmenttothediseasefromTCMmethods,prospectingtomakeitnippedinthebud.
Keywords:osteoporosis;subhealth;treatpredisease
“治未病”的思想一直貫穿在祖國醫學中。本文通過分析骨質疏松癥發病前期的亞健康狀態,運用中醫方法探討對骨質疏松癥亞健康狀態的認識及防治,以期將骨質疏松防患于未然。
1骨質疏松亞健康狀態的含義與表現
亞健康狀態表現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以內分泌功能變化和機體各器官功能性變化為主,主要表現為精神、胃腸道、心血管及肌肉等多方面的癥狀。骨質疏松是漸進的過程,在早期階段沒有癥狀,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由于勞累,會出現腰酸、背痛、四肢酸軟、疲乏無力等癥狀,但休息后就會好轉,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上述癥狀經常出現,而且痛苦越來越明顯,患者同時出現了駝背,就可診斷為骨質疏松癥。
2骨質疏松亞健康狀態的中醫認識
2.1中醫對亞健康的治療來源于《內經》中“治未病”的學術思想,“治未病”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變。首先從預防入手,從導致亞健康的病因入手,強調“治未病”對防治亞健康狀態的意義。中醫學認為,亞健康狀態的主要病機是: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情志不遂、勞逸無度、年老體衰等導致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或正氣耗傷。這種認識和現代醫學對亞健康的認識是一致的。而中醫的虛證與亞健康有諸多相同之處。
2.2骨質疏松癥是以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骨礦成分和骨基質等比例地不斷減少,骨質變薄,骨小梁數量減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度升高的一種全身骨代謝障礙的疾病,主要是以腰背下肢酸痛、乏力、麻木為主要表現[1]。祖國醫學認為骨質疏松癥最基本的病機是本虛標實。腎虛是骨質疏松癥的發病關鍵。腎虛則腎精不足,骨髓失養,可出現腰背酸痛、腿膝酸軟等骨質疏松癥狀。中醫的腎涉及內分泌、神經、免疫、代謝等多種功能,對全身的生理功能起多種調節的作用。研究表明,腎虛患者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減退,性激素水平下降,進而引起成骨功能下降,使單位體積內骨組織含量減少,發生骨質疏松。肝失調達是女性發病的重要病機。若肝失調達,則肝郁耗血,可致腎精虧損,骨髓失養,肢體不用。中醫認為“女子以肝為本”,肝郁可引起月經失調,這是女性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發生的重要病機。脾主運化生肌,是氣血津液生化之源,為后天之本。脾旺則四肢強健,脾虛則無以生髓養骨,導致疾病的發生。
3亞健康與骨質疏松癥之關系
祖國醫學對亞健康與骨質疏松的最基本的病機認識是一致的,認為兩者都是以腎虛為本,肝郁脾虛為重要病機的病癥。因此,骨質疏松在沒有形成明顯的癥狀時,可視為是一種骨質疏松的亞健康狀態,當出現明顯持續的癥狀時,就是疾病狀態。亞健康狀態通常是指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診斷,卻以表現出自體生活能力降低,社會適應能力減退,并且顯現出了各種身體不適的癥狀。亞健康的基本特征是身體無明顯疾病,但骨量減少,體力下降,適應能力減退,精神狀態欠佳,各種身體的不適的癥狀可以間斷出現,也可持續存在。由于骨質疏松癥對人的危害嚴重,可導致骨折等多種疾病,所以應當認識和重視骨質疏松疾病形成之前的亞健康階段[2]。
4“治未病”理論在骨質疏松治療中運用
目前對骨質疏松前期亞健康狀態的治療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1)心理疏導;指導病人保持樂觀暢達的心情,榮辱不驚,使情感波動不過于激烈,保持氣血調暢,臟腑功能不受影響。(2)指導患者堅持運動是調治亞健康狀態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據個體差異,可選擇跑步、游泳、健身、武術、氣功等,適度的體育鍛煉能改善循環,增強呼吸,愉悅心情,促進新陳代謝,從而改善亞健康狀態。(3)食用含鈣豐富的食品如奶及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帶骨的小魚、蝦皮、堅果等。(4)針灸推拿通過手法激發和引導經絡、奇經八脈系統實現扶正祛邪,平衡陰陽,調節氣血功能,使體內正氣旺盛,免疫力增加。調適女性獨特的生理障礙,多從肝、脾、腎經著手。注重陰陽經的選擇,腧穴功能的陰陽搭配以及補瀉手法的有機配合。(5)根據病證的陰陽偏盛偏衰,結合藥物的陰陽屬性和作用,選擇使用相應的藥物。適宜的中藥治療既可以預防亞健康的發生又可以治療已發生的亞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篇5
1心理亞健康的界定
什么是心理亞健康?2008年以陶芳標為主編制了《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4,5],問卷中指出亞健康狀態包括軀體亞健康和心理亞健康兩部分,其中心理亞健康包括情緒問題、品行問題、社會適應困難3個維度,共有39個項目,每個項目分6個等級,分別將持續3個月以上賦值為1,持續2個月以上賦值為2,持續1個月以上賦值為3,持續2w以上賦值為4,持續1w以上賦值為5,沒有或持續不到1w賦值為6。將癥狀持續不到1個月的賦值為0,持續達1個月以上的賦值為1,分別計算每一個調查對象的得分,將總分≥1的界定為存在心理病理癥狀,界定標準為全國青少年學生癥狀數的P90,將心理病理癥狀總數≥8界定為心理亞健康狀態[6]。劉歡歡[7]也曾對心理亞健康做過研究,將其定義為:"是一種介于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這種狀態未達到CCMD-Ⅲ等精神病學診斷標準,但同樣會給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還可誘發軀體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機的狀態"。
2不同層次青少年心理亞健康的狀況
近年來,國內有關大中學生心理亞健康的研究有很多。梅松麗[8]在對長春市1271名初中生心理亞健康狀況調查研究中發現,有34.8%的學生存在輕度心理問題,其中感到學習壓力、情緒不平衡、人際關系緊張的檢出率較高,分別為18%、14.9%及11.6%,另外敵對癥狀、焦慮、抑郁的檢出率也相對較高。張衡[9]對呼和浩特市29中的學生進行了心理亞健康現狀的調查,結果發現,在被調查的407名學生中,與108名屬于心理亞健康狀況,占總調查人數的26.5%,主要表現在緊張、心理煩躁、人際關系敏感、學習適應困難等方面。調查發現,我國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檢出狀況也不容忽視。雷軍在山西高職院校學生心理亞健康現狀調查[10]中指出,在被調查的409名高職學生中,大約有76.7%的學生在學習、工作中都感覺到不同程度的勞累,且存在著自我感覺壓抑、信心不足等心理障礙的人數比例較高。李力生[11]等對天津中醫藥大學的學生進行了心理亞健康狀況的調查,發現心理亞健康的檢出率為61.8%,其中女生亞健康者的比例為56.%,男生則較高,為67.7%,作者認為可能與男女生處理事情的方式,應對情緒的方法及生活習性不同所致。
3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干預
目前國內對青少年心理亞健康的干預所采用的方法大多為集體(團體)輔導、開設相關心理健康課程、生物反饋療法、個體心理咨詢等等[12]。不同干預方法的使用,所達到的干預效果也會有所不同。肖艷紅[13]等對120名存在心理亞健康的在校大學生采用集體心理輔導、生物反饋治療、心理健康教育等綜合治療方法,結果發現,3個月后,SCL-90總均分、抑郁、焦慮等均有顯著性降低。陳瑜[14]對廣州某醫科院校168名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大學生進行了為期4w的干預實驗,共將其分為音樂組(34人)、健身組(33人)、健康課組(32人)、綜合組(32人)、對照組(37人),共五組。實驗結果顯示,音樂組、健康課組以及綜合組的MR總分、SCL-90總均分、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4因子得分,PSQI總分均低于同期對照組;建設組的MR總分,SCL-90總均分、抑郁、焦慮因子得分均低于同期對照組;以上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4研究意義與展望
當今社會處于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日益激烈,在這個人才激烈競爭的時代,心理素質的健康與否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是未來影響我國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不僅需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豐富的社會實踐,還必須具有過硬的心理素質,才能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收到了來自諸如學業、就業、感情等多方面的壓力,使得大學生成為了當今社會中心理亞健康的高發人群。
心理健康不僅是一切個人活動的基礎,同時也是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由于青少年處于青春發育期,性格上活潑好動,情緒波動比較大,易激動好怒,更容易出現諸如抑郁、焦慮、偏執等心理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能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就會出現學習困難、溝通及情感交流障礙等問題。青少年心理亞健康的研究目的在于減少心理亞健康的檢出率,對于有心理亞健康行為的青少年能夠做出及時地診斷,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干預,以求為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為今后順利踏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于勇.試議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成因與對策[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4,6(2):60.
[2]趙瑞芹,宋振峰.亞健康問題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2002,176: 23-56.
[3]Mikolaidis G.Indeterminacy of definitions and criteria in mental health:case study of emotional disorders[J].Eval Clin Pract,2013,19(3):531-536.
[4]陶芳標,胡傳來,孫業桓,等.我國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的編制與應用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8,12(4):309-314.
[5]邢超,陶芳標,袁長江,等.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信度和效度評價[J].中國公共衛生,2008,24(9):1031-1033.
[6]陶芳標,邢超,袁長江,等.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全國常模研制[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4):292-295.
[7]劉歡歡.廣東醫科院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的篩查及生物反饋干預研究[D].第一軍醫大學,2004.
[8]梅松麗,李晶華,馬曉黎,等.長春市初中生心理亞健康狀況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衛生研究,2007,02(36):215-216.
[9]張衡.呼和浩特中學生心理亞健康現狀調查分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10]雷軍.山西高職院校學生心理亞健康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5(94):18-19.
[11]李力生,井蕊,王泓午.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及心理癥狀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8(24):990-992.
[12]李愛葉.大學生心理亞健康調查研究及對策[J].心理健康教育, 2010,1:48-50.
篇6
[關鍵詞] 蒙醫學整體觀; 亞健康; 調節; 預防
[中圖分類號] R2-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2-215-01
亞健康,不同的醫學,從不同的理論觀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蒙醫學認為亞健康是疾病蓄積過程中的一種狀態、過程、階段,尚未形成疾病,不屬于疾病。疾病蓄積還可分為小、中、大蓄積等進一步量化研究。亞健康,用現代醫學各項輔助設備檢查均正常范圍或陰性,但癥狀可存在,尚未形成疾病的癥侯群。有些癥狀可能與臨床疾病癥狀合并、重疊出現,可通過蒙醫脈象、舌診、尿診與疾病鑒別。
從蒙醫學整體觀、陰陽平衡、疾病機理分析,健康、亞健康、疾病三者間是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的、相互間可轉換的關系。蒙醫學整體觀認為人與自然界(包括社會、思維)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有機整體。這種統一包括,人與自然的統一、人體本身的統一、人的心身統一、人與社會的統一。其中人體內部的統一是生命健康的關鍵因素,尤其是三根(赫依、希日、巴達干)與七素(食物之精華、血、肉、脂、骨、髓、)、三穢( 二便、汗液)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蒙醫學認為,整體功能(或各因素之間的關系處于平衡狀態)是人固有的、自發的運動趨勢,是生命的根本規律,是體內外各種關系的最佳狀態[1]。一旦由于致病四因素(飲食、起居、氣候、其它)的作用以及人體內部的平衡失衡,則疾病開始蓄積進入亞健康狀態。若未及時發現治療,便可發展成為疾病。疾病就是人體內部的相對平衡失衡的結果,是人與生存環境適應不良的表現。蒙醫學力主從各種關系的“平衡”、“不平衡”與“失衡”來認識健康、亞健康與疾病的根本機制。平衡則健,不平衡則亞健康,失衡則病。健康、亞健康、疾病三者間可轉換的、動態的、相對平衡有待進一步理論化和量化指標以及通過臨床實踐來檢驗。
現代醫學認為亞健康是非病非健康狀態,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是機體無器質性病變狀態。又稱“次健康”、“第三狀態”、“中間狀態”、“游移狀態”、“灰色狀態”等。則中醫學中亞健康稱為“未病”,“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疾病,是身體已經出現了陰陽、氣血、臟腑營衛的不平衡狀態。治“未病”,就是讓人不生病,在出現疾病先兆但未發生之前預先采取調理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與傳變。
預防:恢復“平衡關系”是蒙醫治療學的最高法度。利用、順應、激發人體的“自我平衡”機制,促使各種關系由“不平衡”向“平衡”轉化。蒙醫學認為,治療亞健康,樹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思想體系,以“求本”、“扶正祛邪”、“調理三根”以及三因(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總原則[2],從飲食、起居、蒙醫傳統療法(以炙法、放血療法、油劑、沐浴為主)、護理等儲多方面調整,使人體保持身心健康。在蒙醫三大經典著作之―《蒙醫甘露四部?甘露之泉》中記載:人體預防疾病要注意季節變化,生活起居規律,器官功能,飲食效能的過多、過少、過誤等,保持它們的平衡才能保證身體健康。當體力衰弱,器官功能減退,年老體弱時首先要用油劑治療,沐浴身體,同時用藥物清除體內疾病,并針對性的滋補身體,增強體能及改善器官功能,使其健康長壽[3]。說明早在19世紀就蒙醫學家們已經掌握了應用油劑、沐浴等自然療法調節機體的治療方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綜上所述,用蒙醫學整體觀分析,亞健康不屬于疾病范疇,是疾病蓄積過程中的一種狀態、過程、階段。亞健康的預防以“求本”、“扶正祛邪”、“調理三根”、三因為總則,人體內部、人的心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由“不平衡”向“平衡”轉化,亞健康是可防可治的。結合現代醫學的研究方法,不斷地繼承、發掘和完善蒙醫治療亞健康的理論,使診斷的預見性更加準確,治療上更加及時,疾病的傳變、轉化、合病、并病等發展規律更加明確,發揮蒙醫傳統療法優勢,從而使蒙醫蒙藥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寶龍,滿都拉等.怎樣認識蒙醫學的整體觀思想[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2,4(8):52-53.
篇7
在古代“疾”與“病”含義不同,不易察覺的小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會釀成大病,這種“疾”的狀態,現代醫學叫“亞健康”,在中醫學中稱“未病”;“病”則是有明顯表現的、程度較重的病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傷寒論》曰:“上工治未病”;孫思邈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等觀點都體現了未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防治思想。
“亞健康”可分為心理亞健康、軀體亞健康、社會交往亞健康等。“亞健康”是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過渡狀態,可以看做是對健康亮出的“黃牌”。在此階段,如能及時祛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并進行適當調養,人們就可以擺脫“亞健康”狀態,恢復健康。否則,疾病就會接踵而至。因此,對“亞健康”狀態應防患未然,及早診治。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56例均為我院門診病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最小年齡26歲,最大53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2年。
1.2 診斷標準
參考劉保延等2對亞健康的定義,確立診斷標準:有持續3個月以上的不適狀態或適應能力顯著減退而無明確疾病診斷,或有明確診斷但所患疾病與目前不適狀態沒有直接因果關系。
“不適癥狀或適應能力顯著減退”的指征參照文獻[],即軀體癥狀:頭暈不爽,兩目干澀,神倦乏力,脘腹痞悶,納谷不香,食欲減退,面色不華,便秘;心理癥狀:急躁易怒,心中懊惱,或情緒低落,時而郁郁寡歡,焦慮緊張,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興趣及精力下降;社會表現:不能較好地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工作學習困難,人際關系緊張,家庭關系不和睦,婦女可伴有月經不調、痛經、不孕等表現。
2 治療方法
2.1 背部走罐 令患者俯臥位,充分暴露背部。根據患者胖瘦選用不同型號的玻璃上罐,一般較胖的可選用4~5號罐,瘦弱者選用3~4號罐,用閃火法拔罐。火罐吸附力的強度以受試者能耐受為度,沿正中督脈及兩側膀胱經走罐,皮膚干燥者可用醫用甘油,一般不需要劑亦可直接走罐,以皮膚潮紅或皮下瘀血為度,隔日一次,5次為一療程。局部過敏、潰瘍及出血傾向者慎用。
2.2 刺絡拔罐 在患者背部陽性反應點及肺俞、心俞、隔俞、脾俞、腎俞等穴,用三棱針點刺后拔罐,留罐10分鐘,以拔出的血液凝成塊為準,隔日一次,5次為一療程。
3 治療效果
療效標準參照文獻[]。痊愈:疲勞及伴隨癥狀完全消失,舌脈恢復正常,計20例,占35.71%;顯效:疲勞及伴隨癥狀基本消失,舌脈恢復正常,計26例,占46.43%;好轉:疲勞及伴隨癥狀明顯緩解,計7例,占12.5%;無效:疲勞及伴隨癥狀無改善或加重,計3例,占5.36%。總有效率94.64%。
4 體會
中醫認為,“亞健康”是身體已經出現了陰陽、氣血、臟腑的不平衡狀態,根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辨證原則,運用針刺補瀉手法及拔罐,刺激體表穴位,通過經絡的傳導,調動自身生理機能,調整陰陽、氣血、臟腑的失衡狀態,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背俞穴為臟腑輸注于背部的穴位,《靈樞?衛氣》:“氣在腹者,止于背腧”,說明了背俞穴與臟腑之氣有密切的關系,《素問?長刺節論》:“治寒熱深專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腧也,刺之迫藏,藏會,腹中寒熱去而止”,說明取背俞穴可以治療臟腑的疾病。
臟腑有病,可以在相應的背俞穴上有壓痛點,或者發現結節條索樣變化,尤以心、膽、胃的的病變在相應背俞穴上反應最為明顯。《內經》曰:“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就是通過外在腧穴的反應來治療相應臟腑疾病,在臨床上,應用背俞穴治療臟腑疾病,是常用的方法。由于臟腑相互表里,經絡聯系密切,雖然臟腑之氣各自輸注于相應的背俞穴,但由于臟腑間經脈相互絡屬關系,使氣血相互溝通,故背俞穴不僅能治療相應本臟腑疾病,同時也治療相表里臟腑疾病。所以采用背俞穴刺絡拔罐能夠達到調整陰陽、氣血和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刺絡拔罐治療“亞健康”,是一種公認的最自然的極有效的“綠色療法”。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視。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亞健康;中醫養生;護士
【中圖分類號】R2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712-02
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intervention effects on sub-health nurse group
li ping
Liaoning shenyang city big east the area in the north sea street 11 110044
Shenyang thoracic hospital care
Pick to: the health of a phase between health and disease, not in time to giv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adjustment will lead to disease.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eping in good health knowledge, 356 in our hospital and health nurses nursing intervention, obtaining good results.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亞健康乃機體無明顯疾病診斷,卻出現適應性減退、反應能力減弱、活力降低等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類生理功能低下狀態[1]。機體長期緊張到一定程度即可誘發亞健康狀態。大量資料證實亞健康在護士群體中乃高發。現就我院采用中醫養生護理干預對356名護士亞健康狀態的調節結果總結如下:
1 護士亞健康狀態
1.1亞健康及表現
1.1.1亞健康特點不被社會承認,不被大眾重視,不被醫學確認的隱匿與潛在性; 可向健康與疾病發展的可逆性及雙向性,易被人忽略。它是疾病的起源與根基。
1.1.2亞健康主要體現在心理、軀體、社會適應性等方面。
1.1.3亞健康護士群體常見軀體癥狀:疲憊、腰酸腿痛、頭痛頭暈、眼睛疲勞、體力不支、精力不足等,見于疲勞人群;心理癥狀: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煩躁易怒等。
1.1.4亞健康年齡多在22―47歲之間,女性多見。醫院乃服務窗口單位,患者集中,醫療和護理工作繁重,且大多醫院床護比明顯不足,臨床護士長期承擔緊張繁重的護理工作并承受著很大的心理、社會、家庭、環境、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其工作特點和性質嚴重影響護士身心健康、生活及工作,據統計臨床護士的亞健康狀態占99.95%。
1.2 護士亞健康的現狀及發生原因
1.2.1護士亞健康的現狀
2013年10月-2014年3月對我院400名臨床護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臨床護士中
89%處于不同程度的亞健康狀態,明顯高于普通人群的亞健康發生率(35%一42%)。明顯高于衛生部對10個城市醫院人員的調查統計數據(48.0%)。調查顯示有1項以上亞健康陽性癥狀的護士占87.5%,有3項以上亞健康癥狀的占65.8%。提示臨床護士健康狀況不容忽視。
1.2.2護士亞健康的誘因
1.2.2.1工作量較大
社會對護理工作的要求逐年提升,護理工作節奏快,責任心要強,情緒壓抑,護理急重癥患者時精神需高度緊張,各類醫療事故及糾紛的報道,現階段不良的醫患關系,“醫托”“醫鬧”的干擾和“舉證倒置”及“侵權責任法”的出臺等,更加重了護士的心理壓力。
1.2.2.2心理壓力大
隨著科技的進步醫療技術的不斷更新,對護理人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護理人員除完成緊張的工作外,還需完成各種培訓與考核,使護士的壓力逐漸增加。為了更好地適應臨床工作,提高自身的知識層面,許多護士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夜大、自考、網絡教育等以提升自身的學歷,護理晉升還須參加全國職稱考試、職稱外語考試、職稱計算機考試等等,這些沉重的壓力促使護士心理壓力加大,導致身心疲憊。
1.2.2.3性別因素
女性生理導致排卵及經期會出現特定時期的亞健康狀態。另一方面女性長期超負荷工作引起的慢性應激期血漿GCS顯著高于慢性應激的男性。
1.2.2.4人際溝通因素
由于護理人員的嚴重缺編,人力的不足,致使護士除了應付瑣碎而繁重的護理工作外,很少有時間與患者進行溝通及交流,其次因溝通技巧欠缺,導致護理人員與醫患及家屬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因而使部分護士對周圍復雜的人際關系感到困惑,而增加了護士的心理壓力。
2.2.1.5 學習機會少,待遇低
很多地方性政策對全日制護理本科以上學歷的護理人員才有資格排隊入編,其它學歷或經繼教獲得本科以上學歷的護士入編的機會卻甚微;聘任、晉級及外出進修學習機會少、工資待遇低,發展空間小,競爭激烈等等。相反各種理論、技術考核比醫生還多、勞動強度比醫生還大,收入與付出嚴重失調,而導致相當一部分護士不安心本職工作,有的改行,或是到效益好、待遇好的醫院應聘,造成護士大量流失和短缺,無形中增加了護士的心理壓力。
1.2.2.6護士人力不足,超負荷工作
目前大部分醫院護士均缺編,床護比不足是一突出問題。一個護士要負責幾項工作,工作量大.經常延時下班, 不能按時就餐,甚至有些護士上班都沒有時間喝水、上廁所,造成高發膀胱炎、腎結石、腰脫、腰肌勞損、頸椎病、大隱靜脈曲張、胃炎、胃潰瘍、神經衰弱等疾病。
1.2.2.7 生活無規律
護士“ 三班倒”的工作將她們正常的生物鐘打亂,無法規律的生活和睡眠,大夜班18小時一個人,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工作量繁重等,導致護士睡眠質量下降。睡眠是恢復疲勞的重要保證。長期睡眠缺乏或睡眠質量差是護士高發亞健康的重要因素。
2.1中醫體質學說
以中醫理論為主導,研究人類各種體質特征、體質類型的生理、病理特點,并以此分析疾病的狀態、病變的性質及發展趨勢,從而指導疾病預防和治療的一門學說。早在《黃帝內經》時代體質理論就已確立,并已經有細致的觀察和較為豐富的記載。現代中醫體質學說認為中醫體質是由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所形成的個體體質的類型與性別、年齡、飲食、勞逸、地理、情志、疾病等諸多因素相關。
2.2中醫體質的分型
現代中醫對體質的分型,從臨床角度根據患病群體的體質變化、表現特征及與疾病的關系等方面對體質作出分類。較有代表性的為王琦的七分法:正常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虛質、瘀血質,近年來結合臨床觀察進行了不斷完善,將原來的七分法增補為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等九種基本類型,并編制了《中醫9種基本體質分類量表》,同時制定了中國人群體質分類的標準化工具―《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而且該標準經中華中醫藥學會批準,認定為學會標準(試行) ,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
2.3中醫體質可變性
2.3.1體質是可變的。
人的體質既具有穩定性,又具有可變性,通過干預可以使人的體質偏頗失衡狀態得到改善與調整,從而恢復健康,甚至從根本上改變治療的觀點。
2.3.2體質可相互轉化
正常體質的人因為社會、生活環境的變化、心理影響可能轉向不健康的中醫體質。不健康中醫體質的人可以根據本身中醫體質特點通過調攝精神、平衡心態 、生活調養、體育運動、藥物治療等向中醫正常體質轉化。
3 護士亞健康狀態與中醫體質養生的探究與展望
護理服務對象是身心失衡的病人,長期工作壓力大、負擔重、長期高度緊張,易造成護士心理和體力的嚴重透支,而出現亞健康狀態。身體不適,精神不振,將無法實施對患者優質的護理,甚至還易發生差錯。通過對我院356名護士實施的個性化中醫體質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由此可見,采用中醫體質理念治療亞健康護理人群具有可行性。以中醫體質學說理論為指導,辨別其中醫體質類型,制定出科學有效的治療、保健、康復等一系列個體化調養方案,包括起居、藥膳食療、情志調節、動靜養生等可收到滿意效果。
篇9
隨著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逐漸成熟,亞健康狀態已受到了醫學界和相關學科的重視,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學科,有的學者甚至提出亞健康是21世紀人類健康的最大敵人之一。為此,有許多學者開始關注亞健康狀態成因、危險因素、發生機制及檢測治療等方面的問題,但總體來說仍停留在科普宣傳、健康調查以及簡單心理評測水平,缺乏相對科學客觀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證據及科學的評價體系。為能夠對亞健康狀態的發生、發展有更深入的認識,該文從亞健康狀態發生機制的研究進展方面作一綜述。
1 亞健康狀態發生原因
國內有學者將亞健康狀態發生原因歸結為以下5個方面:①營養不全。造成很多人體重要的營養素缺乏和肥胖癥增多,機體的代謝功能紊亂。②心理失衡。影響人體的神經體液調節和內分泌調節,進而影響機體各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③缺乏運動。缺乏科學的運動方法指導,損壞人體的健康。④噪音干擾。對于人體的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會產生很多不良影響,使人煩躁、心情郁悶。⑤逆時而作。破壞生物鐘規律,影響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良的生活和工作習慣是導致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原因。
2 亞健康狀態發生的機制
2.1 神經內分泌功能的改變 研究表明各種不良因素作用于機體導致的亞健康狀態,最終都會引起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軸的功能改變而引發臨床癥狀。Blake等通過動物試驗證明抑制應激反應可引起腎上腺皮質激素依賴性蛋白HSP 70合成,這一生理反應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機體免受損傷,并且這種生理反應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降低。另外有研究發現抑郁癥可使神經細胞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表現為神經細胞樹突減少,影像學測定顯示大腦體積縮小,而應用抗抑郁藥物后可糾正上述變化。綜上所述,神經內分泌功能的改變在亞健康狀態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對這一過程的監控可能會有積極的作用。
2.2 免疫系統功能的改變 各種應激因素極易影響機體的免疫系統功能,從而導致各種免疫相關性疾病的發生。Bonneau等研究發現,應激后的小鼠模型對單純皰疹病毒的易感性明顯提高,這表明機體在應激狀態下可出現免疫功能低下;而親情、及食物等良性因素可有效的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這一研究結果也許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的道理。因此,通過對免疫功能的檢測(如T/B淋巴細胞功能)來評價亞健康狀態的程度可能較為科學客觀。另外,通過免疫學途徑來控制亞健康狀態的發生和發展也將成為可能,已有的研究表明應用應激蛋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可能是疫苗治療后的又一種新的提高免疫力方法。
篇10
經自覺癥狀及臨床理化檢查后確診為亞健康狀態“患者”198例,從男、女及各年齡段證型比較如下。男、女及各年齡段比較,見表1。
各證型發病例數比較,見表2。
診斷標準:參照2004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①通過系統檢查,無明顯的器質性病理損害證據和實驗室檢查指標的陽性改變。②無重要器官的器質性疾病,或原有疾病在康復過程中的病理損害和實驗檢查指標改變與現有的臨床表現無明顯內在聯系。③具有疲勞為主的各種軀體不適癥狀,且癥狀持續超過半年以上。④具有急躁、焦慮、抑郁、恐懼等心理不適癥狀,且癥狀持續超過半年以上。⑤具有人際交往頻率下降,人際關系緊張的社會適應能力下降,且癥狀持續超過半年以上。⑥在世界觀、價值觀上和社會道德方面存在著不利自己和社會的偏差,且癥狀持續超過半年以上。
判斷:必備①、②項,加上③、④、⑤、⑥任1項即可判斷為亞健康及其類別。對第③、④、⑤、⑥項,可依據量表進行量化評析,劃分為輕度、中度、重度。
治療方法:詳細采集與亞健康狀態“患者”198例相關資料,仔細觀察舌象、脈象,運用中醫理論辨證分為脾虛肝郁型,肝腎陰虛型,痰凝血瘀型,脾腎陽虛型四個證型,分別辨證施護如下:①脾虛肝郁型:處方:以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為治則,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5g,赤白芍各12g,茯苓15g,白術12g,陳皮10g,黃連10g,吳萸10g,枳殼12g,香附10g,玫瑰花12g。水煎服,2次/日;做好精神護理很重要,要經常安慰和勸導患者,避免各種精神刺激,保持樂觀情緒。宜食用山藥、蓮子、百合、山查、牛奶、佛手瓜等。半個月1個療程。②肝腎陰虛型:處方:滋補肝腎,六味地黃丸加減。生地15g,熟地15g,丹皮10g,澤瀉15g,山藥15g,茯苓15g,當歸15g,黃芪15g,酸棗仁10g,龍眼肉10g,木香10g,夜交藤10g。水煎服,2次/日;保持情緒平靜,防止精神刺激,患者宜安靜休息,適當參加文娛活動。宜食用龍眼肉、百合等。半個月1個療程。③痰凝血瘀型:處方:健脾化痰,祛瘀通絡,黃連溫膽湯加減。黃連10g,半夏10g,茯苓15g,竹茹10g,膽南星10g,菖蒲10g,郁金15g,枳殼15g,丹參15g,陳皮10g。水煎服,2次/日;加強心情疏導;注意生活起居。宜食用杏仁、木耳、紅棗、香菇、海帶等。半個月1個療程。④脾腎陽虛型:處方:溫脾健腎,金匱腎氣丸加減。肉桂6g,附子(先煎)10g,熟地15g,丹皮10g,澤瀉15g,山藥15g,山萸肉10g,川斷15g,杜仲15g,狗脊10g,甘草10g。水煎服,2次/日;注意休息;可配合氣功鍛煉。宜食用蓮子、羊肉、芝麻、豆類及豆制品,山查,飴糖等。半個月1個療程。臨床各證型均以1個療程為觀察期。轉貼于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2004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①顯效:臨床1個療程治療后,自覺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自我意識良好,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②有效:部分癥狀得到緩解,接受第2個療程治療;③無效:經過2個療程治療,自覺癥狀沒有改善,并發展為器質性病變,轉入下一階段治療。
結 果
治療情況,見表3。
討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