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安全護理的護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11-07 17:29: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神科安全護理的護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精神科安全護理的護理措施

篇1

[關鍵詞] 精神科護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醫療事故

護理工作中護理安全是重點內容,護理安全是指護士對醫囑進行準確無誤的執行,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以使患者身心在治療過程中均獲得安全保障[1]。醫療護理行業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加強護理安全是促進患者康復,減少醫療糾紛的關鍵[2]。精神科患者存在一定特殊性,護理安全便顯得更為重要。本次研究選擇我院精神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措施加強安全巡視,實行彈性排班制度等有針對性的整體安全護理,對兩組臨床結果進行回顧性比較分析,現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齡19-66歲,平均年齡(37.5±9.7)歲,病程1-29年,平均(11.6±7.7)年。根據CCMD-3診斷標準進行評定,患者均為器質性精神障礙及精神分裂癥急性發作期。入院時間1-12w,平均(4±4)w。護理人員護齡均>3年,共20名,其中無抽搐室7名;病區13名,包括護士長。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在一般資料上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40例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40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具體操作如下:

1.2.1不安全因素分析

1.2.1.1患者精神癥狀因素

1精神患者情緒多呈不穩定狀態,在妄想、幻覺等癥狀的支配下,易發生自殺、自傷等特殊的危險形成,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2精神患者自控能力差,無自知力,常有沖動性的攻擊行為突然發生。3患者不承認自己為疾病狀態,易反抗和激惹,拒絕治療,在精神科各項治療中均存在較大意外發生率。

1.2.1.2護理方面

1護理人員缺乏專業知識,操作技術未嫻熟掌握,未按護理規范嚴格執行,未按常規進行各項工作。2各規章制度未嚴格執行。在護理工作中憑感覺做事,未按規章制度執行,工作精神不集中,責任心不強,形成不安全因素。3未規范書寫護理記錄,記錄過于程式化和簡單化,流于形式,未聽從患者內心想法。同時醫生記錄缺乏一致性,精神科突發事件較多,工作相對煩瑣,意外事件易發生,如患者因情緒失控傷人,工作人員只顧及當時搶救,未及時在事后準確記錄,使護理的真實性受到影響,在護理糾紛發生時,無真實可靠的證據做參考,發生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4精神科患者病情變化快,加之常有不可預期的意外發生,護理人員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工作中出現疏忽,成為安全隱患。

1.2.2防范措施

1.2.2.1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并掌握

對患者的病情護理人員需詳細了解,并協助醫生做出明確診斷,對傷人、嚴重自傷、逃跑的特殊重點患者應重點看護。其活動范圍宜不應離開護理人員的視線范圍。為發現問題并及時處理,護理人員需加強巡視工作,善良對患者的軀體疾患和精神癥狀做鑒別,避免將患者的精神癥狀錯誤認為軀體癥狀處理,反之也不能將軀體癥狀錯誤認為精神癥狀而忽視。患者在有嚴重自殺、自傷傾向時,需盡量不讓其到相對隱蔽的場所活動或單獨活動,平時主動與之溝通,加強心理疏導工作,若有異常立即通知醫生出理。向護士長匯報,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防范。對有嚴重外包或自殺企圖的患者,護理人員需加強護理,提高警惕,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工作人員的工作規律不易讓患者覺察,防止其有機會逃跑或自殺。若有逃跑患者在追回后,不要過多責備,需對其進行良好的精神安慰,同時加強嚴密觀察,防止再次意外發生。

1.2.2.2加強巡視

精神病患者行為比較怪異,臨床癥狀相對復雜,由于缺乏自知力和受精神癥狀支配,可出現自傷、毀物、自殺、外走等意外行為,特別是在凌晨、夜間、午睡等工作人員相對較少時發生。故護理人員需對患者上述特點進行掌握,加強巡視,特別是注意過道和廁所的檢查,晚夜班為意外高發時段,就加強巡視力度。對于有保護約束和輸液的患者需有專人看護。同時實行彈性排班制度,減輕護士人員壓力。

1.2.2.3加強安全管理

在精神癥狀的支配下,精神患者會利用如床單、保護帶、玻璃、針頭、打火機等物品作為自殺、傷人、自傷的工具,故需認真做好安全檢查,在患者及家屬入院時,做好有無危險品的檢查,以及所帶食物是否有變質情況發生,同時開展安全宣教,護理人員每日對患者身邊有無危險品進行檢查[3]。護士長和保管護士每周對病區的玻離、門、鎖、窗有無損害進行觀察,及時維修出現的問題,在患者服藥時對其口腔認真檢查,防止積存藥品集中吞服或藏藥影響治療的情況發生。

1.2.2.4提高專業知識水平

提高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水平,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在醫療措施的落實過程中,護理工作的好壞對落實的效果有著直接影響,護理人員需進一步的學習,以使操作技術和知識理論水平提高。護理部需開展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對護理人員定其行技能和理論知識考核。在醫院有條件時可選優秀的護理人員進一步到上級醫院學習,使其知識面不斷拓展,綜合知識水平提高,進而提高護理質量。

1.2.2.5規范化書寫護理記錄

在醫療文件中,護理記錄是重要的內容,能及時的患者的病情和護理效果進行反映。護理記錄必須依據真實、及時、客觀、準確的原則,并和醫生病程記錄保持一致性。部分護士在記錄對病情未認真觀察,不與患者溝通,對患者的訴說未耐心聽取,憑主觀印象進行記錄,使主觀資料較多,客觀資料相對較少,對護理記錄的書寫質量造成較大的影響,形成安全隱患。護士長需加強檢查力度,對問題及時發現并給予糾正,保證護理文件書寫質量。

1.2.2.6落實規章制度

精神科規章制度較多,如安全檢查制度,患者帶開放制度,帶患者外出制度,交接班制度等,要嚴格執行各項制度,不因人而異,護士長需做到模范帶頭作用,高年資護士也需做出榜樣,對新護士嚴格要求,認真帶教,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對各項規章制度進行學習。

1.3評定方法

1.3.1護理質量考核標準

依據我市精神科臨床質控中心及護理質控中心的護理考核標準對護理文件書寫質量、基礎護理質量、消毒隔離質量、病區管理質量和技術操作質量進行考核評定,為百分制;并依據上述標準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定,為百度制。

1.3.2觀察暴力傾向和暴力行為的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行X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護理質量檢查情況比較

觀察組護理文件書寫、基礎護理、病區護理、消毒隔離、技術操作等護理缺陷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護理質量檢查情況(n)

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護理意外事件及護理差錯發生情況

觀察組意外事件和護理差錯發生1起,對照組發生5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暴力行為和暴力傾向發生情況

觀察組發生暴力傾向3次,對照組發生12次,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患者滿意率

觀察組滿意率為97.5%,對照組滿意率為7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臨床精神科收治的患者在疾病性質上存在一定特殊性,與醫院其它科室比較,對精神科患者的處理和護理操作各個環節中更物產生醫療糾紛和不安全事件,因精神病患者行為和情緒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臨床上較簡單的活動卻會造成較大風險的發生[4]。故找出精神科護理工作中的危險和不安全因素,對其發生原因進行分析,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范,是降低不安全事件發生率,提高患者就醫依從性及生命質量的關鍵[5]。

根據精神科護理中存的不安全因素發生原因,制定針對性的措施,是主要的降低精神科護理不安全事件方法,護理人員素質起著決定性作用,人為因素是很多不安全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通過對護理人員防風險意識的培訓,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加強溝通,可顯著降低不安全事件發生率。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文件書寫、基礎護理、病區護理、消毒隔離、技術操作等護理缺陷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王英華.護理差錯分析與防范對策[J].家庭護士,2007,5(9B):65.

[2]伍曉凡,劉立志,張偉紅.精神科開展人性化護理的實踐與體會[J].護理雜志,2006,3(4):73-74.

[3]王秀云,許叢芳,許麗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健康教育促進社會功能恢復的效果評價[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3):441-442.

篇2

【關鍵詞】 神經內科;安全隱患;解決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34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537-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本身很多權益越來越看重,其中醫療機構作為一個特殊的企業組織,其服務態度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健康。人們對健康醫療重視的程度日漸增加,對于護士的護理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神經內科患者接受治療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影響因素,如沒有注意則有可能引發安全事故出現,導致發生護患糾紛,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醫院均會產生消極影響[1]。為了深入了解神經內科護理工作當中常見的安全隱患并有針對性的制定解決措施,對本院2010年――2012年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先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自我院2010年――2012年神經內科門診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齡最大的為72歲,年齡最小的為18歲;神經功能缺損狀況具體如下:無出現缺損患者21例,不同程度出現缺損患者79例;生活自理能力具體如下:能夠生活自理的68例,生活不能自理的32例。以隨機的方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有患者5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各項臨床指標等無顯著差異(P

1.2 分析方法 將我院神經內科的管理人員還有所有護理人員集合起來進行探討,對于在近幾年來護理過程中所出現的風險事故進行全面的分析,從各個層次以及角度對于風險事故的誘因進行分析,從這些事故當中把內科所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系統的整理;在分析的時候還要對一些雖然沒有風險事故發生,但是在護理的過程當中依然有可能會發生風險可能性的事件也一并進行考慮。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方法進行護理,而觀察組患者則根據分析結果針對性的應用安全護理方法,具體如下:

1.3.1 制定相關護理風險因素管理方案 在梳理出本院內科所存在的安全隱患因素之后,就需要有針對性的制定一套完整的護理風險管理方案,經過反復的探討之后確定每一條方案的可行性。與此同時還要再制定內科護理的風險預案,而對于護理人員以及工作人員的風險管理為了檢測其掌握的程度,需要制定一套嚴謹的考核制度,在出現了風險之后如何進行有效的處理,這也是我們考慮的范圍之內。

1.3.2 風險管理措施的實施 首先是對內科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進行培養:通過講座或者是宣傳的手段,讓內科全部的護理人員能夠對醫療法律有所了解,掌握院內的規章制度,對于自己所擁有的權利以及對應的責任都有所明確,對于自身在護理的過程當中什么行為是違反法律法規以及這種行為可能引發出來的法律后果都要有全面的了解。護理人員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在其中吸收寶貴的經驗以及教訓,將自身的風險法律意識進行強化,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的防范護理風險能力。接著就是對于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訓練有所加強:在當前護理人員的相關專業知識并不足夠,而在臨床實踐對于突發問題的處理依然不夠熟練,這也是在內科護理當中比較容易出現風險事故的隱患。最后是加強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的溝通:內科疾病一般都是屬于慢性疾病而患者在這種疾病長期的折磨之下會出現暴躁、消極等情緒,所以在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當中對于護理人員的情緒他們有著敏銳的感受,如果護理人員的態度、語氣甚至是眼神,出現了一點的傲慢或者是輕視,都有可能會引發護患之間糾紛的發生。所以我院對于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以及溝通技巧一直都十分看重,以避免因為出現小的問題而導致醫患糾紛的出現。

1.4 考核指標[2] 此次研究的考核指標主要從護理質量以及患者滿意度兩個方面入手。對于護理質量的考核總共有56項不同的項目,所有項目分數加起來的總分為100分;而患者滿意度則是在患者出院之前的1天,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來收集患者滿意度。

1.5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χ ±s),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 果

神經內科潛在風險因素主要如下:墜床、跌倒、窒息、燙傷、舌咬傷以及法律意識缺失等,其中以跌倒發生概率最高,其次為墜床、再其次為舌咬傷。

在實施風險管理的前后,護理質量、護患糾紛以及患者的滿意度都有顯著差異(P

3 討 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自身的權益也更加的看重。如何提高自身的護理質量、讓患者的滿意度有所提高以及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已經成為了當前極為重要的課題[2]。風險管理管理模式能夠內科的護理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降低護患糾紛,患者的滿意度提高,不但改善了護患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能夠在社會以及經濟效益方面有所豐收,護理風險管理值得不斷的在醫院的內科護理當中不斷推廣。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精神護理;安全隱患;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380-02

前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維權意識不斷提高,但社會上包括精神病人家屬在內的大多數人對精神疾病的了解相當欠缺,易造成病人家屬對護理和治療的盲目干預。精神病人由于受到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的影響,常出現毀物、傷人行為,對其他病人和護理工作人員的安全帶來威脅。在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發現,護理安全隱患未經及時糾正往往會帶來不可挽回的后果,采取完善的預防措施,則可有效地防范事故,確保為患者提供安全、健康的護理環境。我們通過對精神科護理工作中常見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進而制定相應的措施,以期排除隱患,保障護患雙方的合法權益。

1精神科常見護理安全隱患分析

1.1患者方面

精神病患者在發病期受其癥狀影響,往往出現不可預料的沖動行為,如雙相障礙患者躁狂發作時常伴有易激惹、打人行為,抑郁發作時又會出現自傷、自殺行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則常伴有幻覺、妄想內容,并在幻覺和妄想支配下出現突發傷人、毀物。由于精神病人多數不具有自知力,在由家人強制住院時常與家屬和護理工作人員發生沖突,或者采用絕食、吞異物等極端手段抗拒治療。精神病患者在康復期癥狀基本消失,自知力恢復不全,患者能認識到自己發病時的行為給他人造成了傷害,但常由此產生負性情緒,擔心出院后不能被社會接納或會被人歧視,因此出現消極行為

1.2護理人員方面

護理人員敬業精神欠缺。精神病患者受其病情影響,不能正常溝通交流,且極易對護理人員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導致部分精神科護理工作人員產生厭倦情緒,進而消極應對本職工作,出現機械執行醫囑、不認真觀察病情、擅離職守等行為,或不嚴格執行安全規章制度,導致發生各種差錯事故。護理人員業務水平有待提高。精神科患者治療不僅僅是簡單的服藥、輸液等,要求工作人員掌握精神科常見癥狀及處理方法,尤其對沖動、自傷等突況能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處理。精神科臨床一線護理人員多為資歷較淺的年輕護士,對專科知識學習不足,對突況處理的臨床經驗較少,觀察能力及應急能力不足,導致在出現患者沖動傷人、外逃或自傷時,不能進行有效的處理。護理人員長期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

1.3醫護溝通方面

在精神病患者治療的過程中,護理工作人員在和患者24h不間斷接觸中,能更有效地發現患者病情變化情況,醫護之間密切配合方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主觀因素造成的錯誤。在實際工作中,有醫生對患者病情未進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不能對患者的潛在沖動行為進行及時有效的預防,護理工作人員在護理時不能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導致患者傷人毀物;有時醫生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及時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對護理人員反映的患者情況不重視,僅憑經驗進行治療,用藥過快過猛易導致患者出現惡性綜合征或猝死,用藥劑量過輕則導致病情遲遲不能控制,增加了科室的安全隱患。

2 精神科護理安全隱患防范措施

2.1提高業務水平,強化專業素質

作為精神專科護理工作人員,不僅要熟悉護理操作規范,掌握嫻熟的護理操作技術,還要學習精神科專業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敏銳的觀察力,遵守行為準則,加強對心理護理能力的培養;要加強對專業理論和技能的強化學習,拓寬知識面,提高與患者的溝通能力。精神專科護理對象為處于發病期的精神病患者,要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精神病患者攻擊對象主要為密切接觸的護理工作人員,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掌握嫻熟的護理能力和一定的專業知識,還要培養觀察能力、應變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敬業精神。

2.2規范護理流程,注重健康宣教

精神科護理工作除常規護理任務外,還包括每班對患者人數的清點、對患者出入院的接診和交班、24h值班等特殊工作內容。針對精神專科護理內容的每一個環節制定科學有效的工作流程規范,如交接班制度、查對制度、送接診制度,建立完善的護理管理體系,要求護理工作人員嚴格按照護理規范進行操作,如接診病人時針對不同病情的患者遵循不同的護理流程規范,可大大減少因業務不熟而導致的意外事故。精神科護理對象在發病期不能聽從護理人員指示,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必須嚴格執行技術操作規程,如發藥時三查七對,對患者服藥情況做好記錄及時反饋給主管醫生;交接班時必須清點人數、檢查搶救設備,對患者的治療做到心中有數;加強對病房的巡視,對有潛在沖動、自傷行為的患者重點關注,有意外情況及時聯系當班醫生進行處理,可有效預防意外事故。

2.3合理調配資源,改善護理環境

精神科護理工作繁重而風險大,且多以女護理人員為主,在工作中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情緒極易波動,從而給患者造成不良影響。院方應從減輕護理工作人員壓力源的角度考慮,首先要保證足夠的護理人員在崗,然后根據各科室的實際情況結合各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合理安排護理人員,靈活安排班次;在周末要適當增加排班,保證工作持續安全進行;對護理人員休息時間進行適當的調整,避免長時間工作帶來的身心壓力;針對精神病患者對醫務人員懷有畏懼心理的特點,強調醫護配合,要求醫務人員在工作中重視護理工作人員的反饋意見,并積極協助護理人員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可相對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并促進醫護人員交流,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結語:精神科護理工作貫穿于患者住院治療的全部過程,根據我院的實際情況分析相關安全隱患,找出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不僅能保障護理工作人員的安全,也能有效地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通過各部門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護理水平和護理質量,進而適應群眾對醫療服務的不斷增長的要求,為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精神科;護患關系;護理缺陷;防范技巧

精神科住院患者在法律上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他們都缺乏自知力,不愿意住院,再加上封閉式集中管理,精神癥狀和精神藥物的影響,發生自殺、自殘、攻擊他人、出走、摔傷、窒息、猝死等意外事件的幾率都比綜合科高得多。由于精神科病房的特殊性,長時間在精神科工作的護士上班時謹慎小心,精神壓力明顯比綜合科大。而隨著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公眾法律意識的極大提高,自己的合法權益一旦受損就會發生投訴或糾紛,因此防范精神科護理缺陷從而杜絕或減少護理糾紛是非常重要和有意義的,也是安全護理必段要做的。為了有效防范精神科護理糾紛提高精神科護理缺陷的防范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1 精神科護理工作中的主要護理缺陷

1.1 護理文書六面的因素

護理文書書寫不規范、不及時。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經常有突發事件如沖動、自傷、自殺發生,護理人員只顧搶救而未能及時記錄患者的生命體證,結果與醫療記錄不一致,一旦發生醫療糾紛就無法說明醫療行為是否存在過失。護理記錄應真實反映病情變化,由于患者住院時間長短差別大。有些護士從自身利益出發,為了提高病歷表面質量或應付檢查而把沒有實施的護理計劃,沒有觀察到的護理內容與沒有及時評價的治療。護理效果做了想象性的記錄。這樣與醫師的醫療記錄就可能產生不一致。

1.2 護理操作中潛在的不安全因素 不認真執行“三查七對”制度,不可避免地發錯藥而引起糾紛。精神科病房規定15 min巡視病房一次,有自殺自傷行為的患者必須時刻在護理人員視線之內,如果因為護理人員未盡到監護責任而造成患者自傷、自殺,就要承擔法律責任。

1.3 缺乏工作責任心,患者出現異常先兆不能及時發現,缺乏警惕性與預見性。有些護理人員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己在工作中從未出現過任何醫療差錯,憑經驗辦事,對精神病患者這個特殊群體隨時可能發生意外事件認識不足。

1.4 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偏低,對各種儀器使用方法不熟練或不能正確操作,經驗不足或協作能力不高,造成損傷或延誤搶救時機。

1.5 自我保護意識缺乏 在患者家屬法律意識普遍增強的情況下,部分護理人員卻沒有正視這種現實,自我保護意識缺乏,在護理工作中對患者的治療,護理措施沒有及時履行告知義務,忽視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同時護理人員言語、行為不當或過失給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結果。

2 防范護理缺陷的技巧

2.1 學習護理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

涉及精神科護理專業各種制度的內容非常多,包括國家的,單位的,行業的標準規范等等。例如護理規章制度中的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保護性約束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精神科探視制度等。所有這些制度對搞好專業工作,減少護理缺陷的發生及糾紛事故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所以一定要嚴格執行,不能疏忽懈怠。

有不少護理缺陷與制度的執行不嚴有密切關系。護理人員如果能嚴格遵守這些制度,按照規程操作,護理缺陷就有可能避免。如果從思想、不重視甚至有章不循,就極有可能導致差錯或不良事件的發生。如發藥時不認真執行查對制度就容易發錯藥。交接班制度或安全管理制度執行不嚴,就會給患者提供自傷、自殺或出走的機會。保護性約束制度執行不嚴,就有可能造成患者肢體腫脹、皮膚破損甚至神經損傷等而引起患者及家屬的不滿甚至糾紛。探視制度不嚴家屬就可能將刀、剪等危險物品帶入病區而容易造成意外發生。此外認真履行告知義務,注意患者隱私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們都能嚴格按照制度辦事工作,有效提高護理素質和護理缺陷的防范意識,出事的概率就明顯降低,又能夠保障護理工作的安全。

2.2 提高專業理論和技術水平

精神料護理是專業性很強的一門護理專業,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的護理內容是精神科護理實踐的需要。它一方面能使住院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復,另一方面也能減少護理缺陷的發生,也能夠滿足精神護理人性化的需要。我們應該通過不斷的工作實踐,為發展完善精神科護理專業作出貢獻。

2.2.2 掌握綜合科護理知識 隨著社會、經濟、醫院的發展精神科收治范圍在擴大,而精神科護士往往缺乏綜合科的知識和護理技能,觀察病情只注重精神癥狀忽視軀體癥狀。考慮問題常常局限在精神科方面,這樣就可能延誤合并軀體疾病患者的治療甚至錯過搶救的機會。如果精神科護士具備綜合科的護理專業知識技術就能夠正確應對精神病患者發生的各種情況,能夠迅速采取應急措施,減少意外發生。

2.2.2 密切觀察詳細記錄 密切觀察病情并詳細記錄對預防護理缺陷也是非常重要的,受精神癥狀的影響,精神病患者隨時會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在精神科觀察病情、行為等變化情況是不能忽視的。[2]除了對觀察到的重要內容做相應處理,還應及時、準確、真實、詳盡的做好護理記錄。

2.2.3 注重心理護理 長期以來,我國護理實質是處于一種以技術操作為主的技能服務工作狀態。[1]護理管理者在管理上熱衷于抓操作、抓培訓、抓演練。形成了護理專業過度操作化,但精神科患者的心理護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臨床工作中,護理人員往往忽視患者心理護理。由于缺乏與患者溝通的技巧而不知如何針對病情實施心理護理,在與患者接觸時不能很好與之交流而致患者病情突變,產生消極觀念而發生意外。

2.3 提高護理缺陷的防范技巧

在精神科護理中,因為職業維系生命,責任重于泰山,如果能把護理缺陷防范在萌芽狀態,即使發生糾紛也容易化解。同時牢固樹立良好的服務態度,加強工作責任心,關心患者生活,尊重患者人格,滿足患者合理愿望。維護患者的權利尤其是隱私權。醫護人員應采取種手段進行科學地宣傳和正確的解釋包括出現護理缺陷后,我們應該有禮貌地、客氣地、科學地、實事求理地向對方說明情況,正確對待、避免產生糾紛。

綜上所述,認真學習掌握精神科護理的相關規章制度,并在工作中嚴格執行,靈活應用,不斷完善;通過加強綜合科護理知識的學習;心理護理,生活護理并重,不斷提高理論和技術水平;改進服務態度,改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缺陷的防范技巧。必然能夠防范精神科護理缺陷的發生,即使出現護理缺陷也能夠正確對待,合理處理。

參 考 文 獻

[1] 陳紅,蔣玉琴.護士在預防抑郁癥患者自殺中的作用.護理雜志,2008,17(1):11-12.

篇5

關鍵詞:精神科病防;護理;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048-02

護理風險指護理工作人員從事護理工作所具有的風險,包括經濟風險、法律風險、人身風險以及政治風險等。在大眾醫療保健知識不斷增強的過程中,人們的法律掛念與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導致護理工作承擔的風險越來越大。精神科護理是一項高風險行業的工作,具有沖動性、突發性、不可預測性以及隱蔽性等特點。另外,封閉的住院環境以及抗精神藥物等不良反應,極容易增加自身與他人可能遭受的危險,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護理風險。在病房中,護理人員作為一線工作人員,每天與患者接觸的時間最長,如果護理措施中存在明顯的疏漏,將可能導致更高的風險發生率。實施護理質量風險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性意義。本文隨機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精神科護理人員60名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探討護理質量風險管理在精神科病房中的應用與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精神科護理人員60名。護理人員年齡為18-46歲,平均年齡為(31.0±2.5)歲。針對該組研究對象開展護理質量風險管理活動。在實施護理質量風險管理前后,該組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具有可對比性。

1.2方法

根據精神科護理人員的實際工作情況,建立完善的護理質量管理體系,以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為基本模式;通過制定完善的臨床護理工作考核標準。督促、檢查和評價全院基礎護理質量管理,保證基本質量指標達標;提出護理質量改進的長、短期目標。實施并指導護理質量改進項目落實;進行質量管理培訓和考核。比較研究實驗前后研究對象在精神科病房上護理質量風險指標的變化,真實記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護理的臨床效果、護理記錄書寫的規范、夜間查房的質量等數據信息。針對當前精神科護理工作中存在的臨床護理安全風險,探討分析護理質量風險產生的原因,并依據這些原因制定安全有效的護理質量風險管理措施。

1.3統計學分析

對實驗中的所有數據都采用了SPSS17.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比運用t的檢驗原理,計數資料主要采用x2進行檢驗,以P

2 結果

研究結果表明,實行臨床護理質量風險管理辦法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顯著提高,護理的質量明顯提高,效果顯著,護理人員的護理記錄書寫更規范,夜間查房質量提升,與實行風險管理之前對比,前后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精神科病房的護理工作相較于其他科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危險性。護理人員每天都在于精神科的患者打交道,稍有不慎都會引發自身安全事故的事件。在實施護理質量風險管理活動期間,針對護理中存在的風險實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助于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3.1精神科病房的存在的護理風險因素

首先,患者因素。患者因素是護理風險因素中一種常見因素。患者由于精神狀態,其思想、意志、情感以及行為等方面都會出現異常。精神狀態支配患者自殺、傷人、拒食以及自傷等現象。對于急性患者其大部分都處于無自知力的狀態,拒絕治療,出現較為激烈的防抗。這些都會給護理工作帶來風險。同時,精神科病房患者病程較長,以防復發作,患者住院期間家屬探視少,關心少,病情好轉也不接出院,患者就會出現較為激烈的行為。

其次,護理人員的因素。在精神科病房中,護理人員自身也會導致護理質量風險的出現。護理人員專業知識的缺乏,對患者的癥狀不了解,不能做到高質量的護理,導致護理人員不能及時發現和制止風險,給自身和患者帶來危險。同時,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不強,也會引發護理質量風險。護理人員不能及時的查房,患者出現異兆時不能及時發現,也是產生護理質量風險的主要原因。最后,患者家屬。患者家屬缺乏相關疾病的知識,對病區的安全管理不理解、不配合,導致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多種不配合治療的現象。另外,除了人為因素導致風險的出現外,環境因素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3.2精神科護理質量風險管理的措施

護理人員在對精神科患者實施護理的過程中,由于多種護理質量風險因素的存在,容易給患者與護理人員帶來安全隱患。針對此種情況,應當加強護理質量風險管理。

首先,建立風險管理組織。精神科病房依據醫院科室的設置特點,護理部主任負責護理工作。各病區的護士長為成員護理質量風險召開例會。對精神科病房的護理質量風險進行總結,并依據總結做出相應的風險預報。及時評估半年過去的現有以及潛在性的護理質量風險。護理質量管理督導崗位的設立,確保全院護理質量監控、改進和實施,護理質量和服務滿意度得到提高。加大管理力度,使護理質量管理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增強了護理人員的質量意識和競爭意識,促進了“以病人為中心”服務理念的落實,提高了護理綜合質量。

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制定護理質量標準,護理質量標準是護理質量管理的基礎,是護理實踐的依據,是衡量工作數量、質量的標尺和砝碼。護理質量標準應以工作項目或管理要求或管理對象而分別確定,是由各種不同項目、種類及一系列具體標準形成一個護理質量標準體系。依據精神科病房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并將管理制度落到實處。制定患者自殺、噎食、跌倒等護理質量風險應急預案。增設家屬告知簽字制度,探視物品簽字制度等。

最后,完善環境設施。逐漸改變病區的環境,使其更加符合安全、人性化的要求,加強安裝閉路監控系統,方便病區護理人員對整個病區的動態監控。

篇6

【關鍵詞】風險管理;精神科;護理干預;安全管理

精神疾病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在對此類患者開展臨床診療時,除了做好常規治療外,還要積極對患者開展良好的護理配合。本研究主要目的為分析風險管理在提高精神科護理安全中的積極作用,現對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方法選擇我院87例精神疾病患者,將其作為觀察對象,患者年齡14~69歲。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相關診療標準[1-3],且家屬對相關診療措施知情,并簽訂同意書。根據護理方法將87例患者分為對照組(43例)和觀察組(44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齡(51.23±2.47)歲。觀察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齡(50.97±2.51)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可進行詳細比較。

1.2排除標準

(1)年齡>70歲者;(2)無法配合相關診療措施者;(3)無家屬或法定監護人者。

1.3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方式,護理人員嚴格按照精神科相關護理流程對患者開展護理干預,并正確執行醫囑及相關規定。對觀察組患者按照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執行護理服務,風險管理模式如下。(1)強化護理人員風險識別能力:在實際工作中,護理人員要不斷樹立良好的風險管理意識,定期對精神科相關護理人員開展業務培訓,提高其風險識別能力。對精神疾病患者臨床護理工作各個環節可能存在主客觀風險因素進行積極識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和總結,分析導致精神科護理風險的主要原因,進而不提高護理風險的預見性。(2)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成立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由1~2名主治醫師擔任技術指導,護士長作為管理小組組長,護理人員作為小組成員。定期組織相關活動,對精神科護理風險因素進行總結,并對其進行科學評價,提出可行解決方案。同時,將科室內部易發生護理風險事件的環節繪制成流程圖,提醒理人員關注潛在風險。患者入院接受治療后,要及時向患者家屬了解病史、過敏史,最大程度消除將護理風險。(3)制定護理風險預案管理制度:明確精神科臨床護理主要流程,針對易出現風險的環節,要充分利用規章制度對其進行干預。例如,正確執行科室消毒滅菌流程,為患者創造良好的病房環境,使診療環境更加符合精神疾病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對精神科護理人員交接班程序進行規定,并要求所有人員嚴格按照相關規范執行護理服務。對重點患者(存在高危護理風險及具有不良傾向者)護理記錄單進行詳細記錄,強調相關單據書寫的規范性。護理人員要嚴格按照患者實際需要,做好急救物品準備。

1.4觀察指標

對兩組護理風險不良事件發生率及家屬投訴率進行比較,并做好詳細記錄和分析。

1.5數據統計方法

文中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卡方(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值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3例患者出現風險不良事件,安全風險發生率為6.98%。對照組11例患者發生風險不良事件,安全風險發生率為25.0%,兩組患者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僅有1名家屬投訴,護理投訴率為2.33%。對照組7名家屬投訴,護理投訴率為15.91%。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精神科開展護理風險管理,強調以預防風險事件為主,在實際護理工作中充分發揮護理人員的能動性,使護理干預工作更具全面性。本研究觀察組患者接受風險管理模式,并與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方式的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風險不良事件發生率及家屬投訴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研究結果與權威文獻研究結果基本相符[4-5],不僅說明本研究相關結果的真實性,同樣也表明風險管理模式能夠減少精神科臨床護理不良風險事件及家屬投訴率,對規范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作者:翟麗娜 高蕾 李瑩 單位:呼倫貝爾市精神衛生中心

參考文獻

[1]郭蓓,段波,鄭育紅.風險管理對提高精神科護理安全的作用與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10):2625.

[2]程俊,張瑜,李彥,等.精神科護理安全隱患分析及風險管理措施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5(4):80-81.

[3]于麗華,劉貴.風險管理對提高急診科護理安全的作用與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9):7164.

篇7

關鍵詞:分層管理;精神科護理;控制;效果分析

精神科重癥病房的患者,病情復雜多變,具有較高的護理風險,容易引起護患糾紛及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精神科護理人員的崗位設置需要從患者的安全度以及病房的護理質量的情況考慮,通過合理配比護理工作,讓每個護理人員都能勝任自己的工作[1]。我院選擇2013年3月~2015年3月間在精神科實施護理的152例患者,對其實施不同的護理控制管理方法,觀察其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我院選擇2013年3月~2015年3月間在精神科實施護理的152例患者,其中68例為男性,84例為女性;年齡在34~69歲之間,平均為(52.1±2.6)歲;患病時間為2~11年,平均為(5.6±1.4)年;將所選的患者均分為兩組,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信息,未見明顯差異,可以進行比較(P>0.05)。

1.2方法 我院將152例精神科疾病患者均分為兩組,對照組的76例患者實施常規的管理措施,觀察組的76例患者實施分層管理措施,通過比較兩組患者的精神疾病恢復效果以及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得出哪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更佳。(1)依據護士職業生涯規劃實施分層管理:依據自身科室的情況,整合現存的資源,同時按照國內外護士分級以及護理人員的具體情況,將科室護士分級[2]。(2)建立護理責任崗位制:整體護理的工作思路僅僅的圍繞責任制實施,建立崗位責任制,具體內容包括工作職責、工作概述、工作關系、工作質量、任職資格、工作權限等等標本,同時認真的實施相關標準制度。(3)建立適合護理人員發展的考核及培訓方案:依據《各層級護理人員考核及培訓方案》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4)考核要求:各個級別的護理人員考核前提示能夠完成自身崗位的工作,初級護理人員考核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中級護理人員每年參加護理部組織的實踐考試、理論考試以及科室組織的專科理論考試,擔任一定病房的查房及健康教育講座,參與科室質量控制,做好帶教工作[3]。

1.3評價標準 根據《浙江臨床護理質量評價及檢查標準》進行評價,具體包括專業護理人員對患者安全方面的護理、護理的態度、護理質量以及患者的滿意度以及康復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進行統計學分析時采用SPSS15.0系統軟件,用t檢驗進行計量資料比較,用卡方檢驗表示計數資料,P

2結果

通過比較,兩組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未見明顯差異,然而,觀察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也明顯比對照組高。因而,實施分層管理的精神科護理質量明顯優于實施常規管理的患者,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效果表

3討論

分層管理最初是應用于企業的一種管理方法,現今被應用到精神科的護理工作上,也稱為護理分層管理模式,依據護理的工作崗位、工作范圍、工作技術要求以及工作職責等,建立一種新型的護理方法,也就是說根據護士的層次不同實施級別不同的護理操作[4]。具體可將護理人員分為三個級別:(1)初級護理人員。主要針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生活實施護理,無需實施技術相關操作的基本護理措施。(2)中級護理人員。主要是針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各種處置和治療。(3)全面管理護理人員。主要工作是建立護理質量控制系統,對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進行跟蹤觀察,及時記錄存在不足之處,及時的制定改正措施,同時指導和監督初級人員完成護理工作,對精神疾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管理以及護理質量控制,這也是整個分級中最重要的一種。

護理質量是一個醫院管理的核心問題,具體包括護理的態度、護理的效果、護理的技術等等。而且,護理質量也是對醫院護理工作人員進行評價的一個標準,例如護理人員水平高低、素質情況以及技術掌握熟練度等等。醫院實施護理質量控制的最終目的是提升護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提升護理人員相互合作的精神[5]。因而,醫院對精神科工作的護理人員具有很高的要求,醫院要依據每個級別的護理人員實施相應的輔導措施,主要針對的對象為進入工作崗位不足1年的新近護士,由于其剛進崗位不久,缺少對精神科疾病護理的認知度,綜合能力不強,因而應將重點放在對精神科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的培養上,最終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確保精神科護理質量的提高。

本文通過比較,兩組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未見明顯差異,然而,觀察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也明顯比對照組高。因而,實施分層管理的精神科護理質量明顯優于實施常規管理的患者。這也是遵循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老話,每個級別的護理人員完成自己級別的操作,在自己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工作,不會因崗位出現改變而改變,因而,通過實施分級管理,不但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明顯提升,而且還促進了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提升能夠了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

綜上所述,精神科護理質量控制中實施分層管理的效果明顯優于常規管理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程艮,安鳳榮,武平平.精神科護士的規范化培訓與職業生涯規劃[J].中國護理管理.2012,24(04):548-549

[2]成巧梅.引入分層管理模式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J].中國護理管理.2010,23(01):148-149

[3]呂康晶.淺談分層管理在護理中的應用[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1,48(04):641-642

篇8

關鍵詞:入院;風險評估;精神科;護理管理

0引言

精神病人由于精神癥狀的影響存在認知,情感意志行為方面的障礙,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往往難以預料。因此對精神科入院患者進行護理評估,掌握其精神狀態、性格特征,社會支持等實施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對本院精神科新入院110例病人進行調查,分析影響病人發病的相關因素,從而提出改善對策。觀察應用入院風險評估在精神科風險管理中的作用效果,現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精神科住院患者不分性別、年齡、病種,隨機抽取11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實驗組55人,對照組55人。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在(48~70)歲之間,平均年齡在(61.3±4.2)歲,疾病類型包括:25例精神分裂癥患者,10例躁狂癥患者,12例抑郁癥患者,6例神經癥患者,其他2例;實驗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在(50~76)歲之間,平均年齡在(62.4±1.7)歲,疾病類型包括:2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11例躁狂癥患者,10例抑郁癥患者,8例神經癥患者,其他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5,存在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模式,遵醫囑,予以生活、飲食、用藥以及心理等常規護理評估。即安排專人負責患者的生活和飲食,叮囑患者要定時、定量的用藥,通過患者能夠接受的方式和語言予以患者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能夠積極接受治療;實驗組利用自行設計的精神科風險評估表進行評估。首先對新入院病人進行壓瘡、跌倒/墜床,日常生活功能進行首次評估,通過這三類比較常見的評估表,評出低中高分值,分類進行干預。低度風險:存在或潛在風險應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加強看護,做好心理護理,開展健康教育。中度風險:加強安全護理管理,給于保護性隔離,專人看護。高度風險:每天進行風險評估,給予24h看護,制定詳細周密計劃,安排重癥觀察室。再結合患者當前狀況,家屬的代訴以及醫生提供的病史分別給予暴力。出走、藏藥、自殺、自傷、噎食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建立評分等級。低度危險性患者要對其精神狀態和行為實施全面觀察,如發現新風險應提高危險等級,做好風險防范及應對措施。中度危險性患者應加強心理疏導,嚴格交接班制度,加強防范。高度危險性患者應該作為重點管理的對象,可以將其安置在觀察室,實施全面監控并給于患者相應的心理輔導,制定針對性心里輔導方案,在監視過程中如發現有異常行為,及時予以制止。

1.3觀察指標。

對患者住院期間發生暴力、自殺自傷、外走、藏藥、噎食等不良事件進行記錄,分析應用入院風險評估在精神科風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4數據處理。

使用SPSS10.0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²檢驗,組間比較,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用P<0.05表示。

2結果

實驗組在住院期間風險發生率為7.3%,對照組在住院期間風險發生率為21.8%,實驗組風險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安全管理是醫院的重要組成,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醫院的整體管理效果。良好的醫院管理是促進醫院穩定發展的前提,是保證醫院持續性發展的關鍵。尤其是精神科的護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其護理對象多為行為異常、精神混亂的患者,可能隨時存在自殺、他殺等意外,因此,有效的安全風險管理是至關重要的。精神障礙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精神病患者大腦活動異常,思維行為異常,自理能力下降,特別是在受幻覺妄想的支配下,往往出現危害自身和傷及他人的行為,護理風險的發生具有偶然性和突然性,護理安全存在極大挑戰。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對于精神科患者予以入院風險評估,可以有效的降低風險的發生率,本次研究結果與該報道結果一致。在此次調查中,在精神科實施入院風險評估,對患者實施風險評估取得滿意的護理效果。55例患者中,有4例出現風險事故,其風險發生率為7.3%,顯著低于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的21.8%。因此可以得出,利用精神科護理評估表、評估風險程度,在危險未發生前采用積極措施有效防范,可以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護士風險意識和護理風險識別能力,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安全管理辦法。

參考文獻

[1]陸沈艷.護理安全管理在精神科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中醫藥咨詢訊,2010,02(30):49-50

[2]李靜,樊海雷,等,精神科風險評估在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4,(18):236-237

[3]徐志欣.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與安全管理對策[J].精神醫學教育,2013,(11):102-103

[4]張瑞.加強精神病患者入院風險評估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的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2):296-297.

篇9

關鍵詞: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臨床路徑

精神科護理危險性較高,護理有一定風險,護理安全為工作重點,同時也是護理服務質量的主要判定指標。精神科護理較其他科室護理有一定特殊性,安全隱患較大,加強人員安全教育,排除隱患,有利于提高護理工作質量,提升整體服務水平。現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精神科180例,總結臨床路徑護理安全管理運用方法與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精神科180例,依照護理安全管理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平均年齡(32.23±5.44)歲,共90例,年齡范圍19~55歲,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41例。實驗組平均年齡(32.26±5.48)歲,共90例,年齡范圍19~56歲,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0例。組間資料有可比性,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管理,實驗組接受臨床路徑管理。

1.2.1成立小組

小組成員有護理部主任、病房護士長、護理人員等,其中護理部主任、病房護士長負責調整人員、統籌協調、監督評價及反饋,護理人員負責執行路徑。

1.2.2制定路徑

路徑表中橫軸為時間,縱軸為管理措施。根據科室實際情況及患者病情,確定路徑表內容有完善服務、合理排班、安全教育、建立防范機制、建立管理制度等。

1.2.3具體管理

(1)完善服務:結合我科特點對服務設施進行改進,力求設施安全、簡單。病房地面應保持干燥、平整、整潔,衛生間內設置扶手、呼叫鈴。對病房設施進行適當改進,開放式病房內可放置電視機、沙發等;(2)合理排班:對新老員工進行合理搭配排班,除早晚班之外,設置安全班,重點加強夜間、中午、節假日等重要時段管理。科室患者較多,基礎工作量比較大,可酌情加派護士,協助早晚班完成護理。針對重點操作、高難度操作、重點患者及特殊操作,應設置專人,避免意外;(3)安全教育:與患者友好的交流,介紹病情,使其對疾病有正確認識,講解醫護操作的配合方法,加強預防性干預,消除潛在不安全因素。經常組織衛生宣教和健康教育,每月開展工休座談會1次;(4)建立防范機制:入院后,立即對患者進行評估,制定針對性安全防范措施。對于有過走失、自殺及毀物的患者,設置四防標識,給予密切觀察,做到24h嚴密觀察,每天對病房內是否有危險品進行仔細檢查,嚴格交接班。對于四防患者,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患者姓名、癥狀、床號、治療要點、診斷、護理要點、體征及飲食等;(5)建立管理制度:制定可行、科學管理制度,管理內容包括預防跌倒、特殊用藥、預防自傷自殺、治療告知、保護性約束、入院、請假、探視等,每名護士及各班次均嚴格執行執行,全面落實。由護理部主任、病房護士長定期評估管理工作,加強監督和檢查。觀察兩組有無自傷自殺、傷人毀物、外逃、兩性、跌倒等意外事件,比較發生率。問卷調查兩組對護理管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并對比。

1.3效果標準

不滿意:問卷評分低于60分;基本滿意:問卷評分60~80分;非常滿意:問卷評分高于80分。基本滿意+非常滿意=滿意度。

1.4統計學分析

對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意外事件

對照組意外事件11例,發生率12.22%(11/90),4例自傷,2例毀物,他傷1例,跌倒4例。實驗組意外事件4例,發生率4.44%(4/90),1例自傷,跌倒3例。組間發生率比較,實驗組較低,有顯著性差異(χ2=1.0661,P<0.05)。

2.2組間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較高,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護理安全指護理實施過程中,患者不出現法定規章及法律允許范圍之外的不良事件,包括機體結構、功能及心理上的障礙、缺陷或損害,甚至死亡[1]。從現代護理及廣義角度考慮,護士執業安全也屬于護理安全,指護士在執業時不出現允許限度及范圍之外的不良因素損害和影響。護理安全管理涵蓋了醫護人員及患者安全管理,為護理質量管理重要組成,應引起重視[2]。臨床路徑為科學、有效管理辦法及服務,是為了提高質量服務、降低醫療成本而實施的新型方法。利用圖表形式展開有效、有序、有計劃管理,減少漏項,保證管理全面、系統,提高質量。報道顯示,臨床路徑集多個學科于一體,如醫技、醫療和護理等,明確工作方向,給予患者有效檢查、治療及護理,醫療護理更加標準化、程序化[3]。考慮到臨床路徑獨特運用優勢及特點,主張將此方法運用到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即給予患者臨床路徑式護理安全管理,實現管理工作標準化、有序化、程序化,從各個環節強化安全防范,減少意外事件及護理差錯。護理人員缺乏經驗及專業知識,加上科室缺乏監督,導致查對制度未切實執行,引起不良事件;較年輕的護士經驗不足,缺乏較強責任心,各項護理操作未按程序進行,導致不良事件;護患交流時缺乏有效溝通,或人員態度不友好,不尊重患者,致使不良后果[4];而在臨床路徑下,護理程序更嚴格,人員按照安全制度規范操作,加強巡視及檢查,嚴格交接班,發現排除潛在風險;護士根據路徑表,將病情穩定者有計劃、有針對性的組織在一起,實現組織管理,了解思想動態,解決疑難困惑,調動積極性,減少意外事件。本研究中,實驗組經臨床路徑安全管理后,意外事件4例,發生率4.44%;而對照組經常規管理,意外事件11例,發生率12.22%。這說明臨床路徑安全管理對降低意外事件率有顯著作用。在滿意度方面,實驗組96.67%,而對照組84.44%,前者明顯較高,提示運用臨床路徑對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意義較大,患者較為滿意。綜上可見,精神科采用臨床路徑護理安全管理,效果佳,自傷、毀物及跌倒等意外事件發生率降低,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應予以重視。

作者:武文先 單位:重慶建設醫院

參考文獻:

1李華.臨床路徑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探討.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1):47~49.

2袁媛.探討臨床路徑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280~281.

篇10

【關鍵詞】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間;不良情緒;護理干預措施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368-02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間,常常會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這種負性情緒對疾病的轉歸及其回歸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等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防范風險的能力是擺在護理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精神病患者是一個特殊群體,情緒不穩定時,他們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加之受精神癥狀的影響,容易出現沖動、自傷、傷人、毀物等行為[1]。本文從護理角度對 113 名精神科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及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 8月~2013年12月于我院精神科住院的出現情緒波動的1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79例( 52.7%),女71例( 47.3%) 。70例( 46.7% )精神分裂癥患者,53例( 35.5%)情感性精精神障礙患者,10例( 6.7%)神經癥患者,7例( 4.4 % )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5例( 3.3% )分裂樣精神病患者,3例(2.2%)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患者,3例( 2.2%)癔癥患者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所選150例出現情緒波動的精神科患者的臨床資料,并調查情緒波動病人的心理狀態及引發原因

2 病人住院期間常出現的心理問題

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間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即包括正常的心理反應,也包括病態的心理反應。本文對對150例住院患者進行了初步調查,結果發現患者存在的主要不良心理問題為:悲觀(79%)、自卑(55.16%)、缺乏自信心(50.12%)、擔心原有疾病復發(18%)、害怕出現藥物副反應(21%)。相關研究人員對104名精神病住院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70%的患者不喜歡統一印制的精神病樣住院病服,而喜歡顏色較淺的病服、談吐文雅及整潔大方的護士形象,他們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56%的住院患者感覺醫院生活寂寞、無聊、單調、不自由[2]

3 結果

3.1 患者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

(1) 疾病因素:精神病患者的自知力不全或者無自知力,受妄想、幻覺支配,過于抑郁、興奮,對疾病的認識不夠,導致活動、意志、行為、情感、認知等方面的障礙。經常出現拒絕治療、外走、毀物、傷人、沖動、自殺、自傷等諸多安全問題

(2) 環境因素:醫院精神科的病房主要是半封閉或者封閉式管理,會使患者產生無自由感,引發負性情緒,家屬在節假日期間的探視量會增加,無形中會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分散護士的注意力,不易發現患者的微妙心理變化,家屬探視會影響患者的心理變化,另外也增加了無人探視患者思念親人的感覺,這些應激因素會嚴重影響心態較差患者的情緒,直接導致負性情緒的產生[3]

(3)社會心理因素:部分患者覺得自己患有精神病很自卑,認為是一種恥辱,尤其是中年患者恰逢多事之秋,探秘需要面臨社會、家庭的雙重壓力和責任,恢復自知力后,要重新面對社會及家庭生活中的各項問題,例如經濟、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會影響患者的情緒。隨著社會發展,女性所處的社會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在逐漸變化,這也是影響患者情緒的主要因素[4]

3.2 心理護理干預措施

⑴開展心理誘導:普及健康教育知識,幫助患者正確對待和認識病態行為,正確認識和對待家庭、社會關系,采用移情法輔助治療悲觀患者,協助患者總結出產生不良心理的原因及規律,并啟發他們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

⑵加強鼓勵和心理支持:關心、尊重、支持患者,幫助他們正確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利用成功病例正確引導病人,并配合以音樂治療,使患者積極面對生活

⑶強化安全監護:特別注意抑郁癥患者,住院期間精神病患者容易出現自殺傾向,其癥狀主要表現為夜輕晝重,所以精神科的每一名護理人員均應加強病房巡視,重視心理護理,有針對性的制定監護方案,及時發現并消除患者的消極、悲觀等不良情緒[3]

⑷及時施行心理危機干預:通常情況下,心理危機主要指人們所處社會或者生活環境遇到突發危險,以及在實現生活中追求自己的目標時遇到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困難而出現的一種心理壓力。為了及早地消除患者的這種心理壓力,護理人員應該制定切實可行的心理危機干預措施,干預否認應付、退縮及適應性等行為,幫助患者提高認識,使他們接受自己的患者身份,避免受到刺激,尊重病人的個人人格,體諒他們的不良心理狀態,給予熱情幫助;引導遲鈍性應付行為患者正確認識自己存在的人生價值,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加強防范避免發生意外事故,真正幫助患者解決出現的不良心理問題,促進早日康復。

結語

精神科病人在住院期間極易出現不良情緒,發生出走、毀物、傷人、自傷、沖動等不良行為,重視病人的自我感受不能力,分析情緒不穩定原因,實施相應護理干預措施,明顯降低或減輕不良期許及不良心理行為發生的幾率,消除影響護理安全的隱患,使患者由懦弱轉變為堅強,由消沉轉變為積極向上,由盲目變為自覺,以積極的心態主動接受治療,進而保障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間的身心安全。

參考文獻:

[1]郭莉新. 恢復期精神病人的護理干預[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29:242.

[2]潘勝茂,周英,朱元福,林建葵,趙春陽,盧鳳華. 精神疾病病人首次住院的心理體驗[J]. 護理研究,2013,17:1692-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