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保護基本常識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1: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野生動物保護基本常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野生動物保護的問題,是這十年最頻繁的熱詞。
近些年來,我們提倡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其實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政府和民間之間的和諧、人倫關系的和諧,還包含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
要建設一個環境友好型社會,人與自然首先應當是不分離的。河南省三門峽市在白天鵝保護方面所經歷的變化和結果,這就屬于典型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立過程。
德國的動物保護
對于野生動植物資源怎么進行保護,從歷史上和各國來看,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國家的選擇是不一樣的,
對于野生動物,最早人們是把它當做無主物來看待的,認為它不從屬于任何人,就是大自然的恩賜。在古代社會,這等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時生存是第一位的,誰先獵捕到動物,誰就取得它的所有權,魚類、包括林木都是一樣的,這是最早認定為無主物的觀念和方式。
當社會進入市場經濟以后,現代化的社會以私有制為核心,這個時候沒有無主物,都是有主物,有主的怎么辦呢?
在這個問題上,近代的德國在野生動物保護上走得相對早一步。德國的《物權法》首先規定了關于“物權”的概念,通俗來說,這個條款認為物就是財產,是民法上的客體,可以任由主體權利人支配。這樣,對于自己的私有物,你可以任意宰割,不管是吃掉它,還是消費掉,都是不違法的。
但是在德國《物權法》物權編里,在對“物”進行定義的條款里專門有一個但書,即物但動物除外。這里的動物,不僅僅指野生動物,也包括家養動物。也就是說,這些都不能當成物來看待了,就是采用了“動物不是物”這個觀點。
“動物不是物”這個觀點其實對于許多學者來講,也引起來一個疑問,動物不是物那是什么?
德國學者后來給出一個解釋,認為動物不是物,意味著它沒有倫理上道德上的色彩,而只是記錄上的物。動物這種特殊的物,特別是野生動物,它不受《物權法》的調整。既然這樣,動物又是否應當接受法律調整呢?德國采取了專門的單行法的保護方式,設立了專門的特別法庭,也有專門對于野生動物保護的規則。
因此,德國成為在全世界范圍內最早提出野生動物保護的國家。而最早提出野生動物保護的人,其實也很奇怪,是一個很臭名昭著的人,是納粹戰犯,納粹黨的二把手格林。
格林很喜歡打獵,也修建了很多莊園。他喜歡小動物,并且作為一個熱愛自然、熱愛動物的人,他促成了全世界最早的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的制定。但是這么一個人卻對人沒有任何感情,格林殺了很多猶太人,這也是讓人很玩味的事。
現代動物權利理論與物格
在德國,采取了把動物排除在財產之外,不能作為私有財產的方式,那么動物不是物是什么?隨著二戰后生命倫理的發展,還有環境保護運動如火如荼,動物權利理論就開始浮出水面。
動物權利理論實際上就是動物不是物,那么是什么?動物不是物那就只能當做主體來看待了,就是把動物擬人化來進行保護。這個理論的理論基礎,就是動物權利理論。在中國,法學界很多學者是這種觀點。
人們傳統認為人是有權利的,動物不是主體,所以它不享有權利,它是權利的客體。但按照動物權利理論,動物不僅僅是客體,同時也是主體了,所以要作為人來保護,一些傳統法律學者認為這一點難以理解,這樣怎么設計我們的法律?
國外很多學者都提出過一些設想。譬如認為動物雖然沒有人的意志,沒有人的靈魂,就把它當成嬰兒,即無行為能力人。國外在實踐方面的探索也很前沿,已經有把動物當做無行為能力人來看待。認為一個人擁有他的寵物,但不是寵物的所有人,而是它的監護人。這個人沒有權利,只是一種義務,你是為了它的利益,去撫養它,喂養它,就像你的孩子一樣。
動物權利理論在國外的這種探索已經相當多,但在中國,僅僅是學者在這十年來在理論上提出來的一個前沿的設想,是野生動物保護的新的火花。
在這方面,我國著名的民法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立新,曾很有創造性地提出一個理論,就是物格理論,這種理論其實受到動物權利的影響非常大。楊立新認為,人有人格,人又分成完全行為能力人、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那么物怎么不能有物格呢?楊立新教授提出來物格理論,把物也分成三六九等,這個范圍比較大,動物只是其中之一,分成純粹的財產和有人格性的財產。包括有特殊重大人格意義,比方說尸體,比方說器官,但這些其實是物,但他的人格性跟人無法區分。但其中還包括動物,它雖然是一種客體,一種客觀存在,但從中折射出的人的一種感情,人的一種對自己的定位。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一種定位,所以按物格理論,動物不是一種統一的財產,不是任你支配的一種東西,要具體化,分成三六九等,這也是一種探索。
楊立新教授的這種物格理論,據作者所知,在學術界還是不太被廣泛接受,但我認為至少還是有創意的,從無主物到動物不是物,到動物是不是能作為人,到動物是不是能分為幾種不同的等級去進行不同的對待。這樣一個過程,從中可以看出學術界、知識界,對這個問題也是在不停地思索,不停地探索,來提供一些知識上的資源,去更好地保護野生動植物。
我國動物保護的立法基礎
當然我國目前的法律相對還是比較傳統的模式,從立法上來看,大概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權利的歸屬上,在民事法律領域,我國其實把動物還是當做財產來看,即傳統的所有權模式。比較特殊的是,我國的所有權模式是分開的,是二元的所有權模式,分成國家所有權模式和私人所有權模式。私人所有權就是我們私人養的寵物,農村養的家畜,作為私人財產,一般動產沒有特別規定,就按照財產規則。
而像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法律規定的珍稀動植物,根據《物權法》第四十九條,明確規定了這些動植物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不再是能夠被私人財產權所擁有的了。也就是如果你對它捕獵,進行銷售,販賣,消費,其實就侵犯了國有資產。
除了《物權法》確定歸屬之外,特別法上我國還專門頒行了《野生動物保護法》,而《刑法》中也對捕獵野生動物的行為苛以了比較嚴格的刑事責任,這是對于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
但現實中也有漏洞,衛生部正在起草的《動物保護條例》。目前在條例的制定中有一個爭議,就是禁止虐殺動物,不僅是珍稀野生動物,還包括非珍稀不受國家保護的像貓狗等。這里面主要涉及的是濫殺的問題。
“禁止虐殺動物”這個條款的出現與現實的刺激有關。眾所周知,前兩年網絡視頻上就有“虐貓門”,好多人把貓狗踩、燒,弄死了,令人發指,社會輿論很大。因此,衛生部的這個部門規章里在起草上就考慮加上禁止虐殺動物這一條,但還沒有出臺。
主張者認為這些一般的動物可以作為私有財產,也可以進行消費,但卻不能濫用權利。《論語》中孔子講“君子不忍殺”,但吃肉時吃得挺香。
反對者的疑問是,虐殺是不是就挑戰人類感情的底線了?這個爭議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市場經濟下,動物飼養業工業化條件下怎么去看待?特別是對于養了就是為了殺的動物,特別像現代化工業養殖出來的豬、雞、鴨,例如麥當勞、肯德基,對這個條款它可能就構成違法了。這些工業養殖者通過生長素,幾天就把動物催肥并且殺掉,養殖環境也是非常擁擠、暗無天日,這構不構成虐殺?所以虐待動物這個條款,到現在還沒有出臺。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動物保護的基本框架就是所有權加上刑事責任。但是,這個框架在現實中依然面臨著諸多爭議。
爭議一:國有化是否是最優的模式
前文提及的《物權法》第四十九條,確立野生動植物資源歸屬國家所有這個基本原則。其實《物權法》2007年公布之前的歷次論證中,大多數民法學者對這一條都是反對的。
反對者主要是認為規定野生動植物歸國家所有,只考慮了權利歸屬國家,卻沒有考慮承擔相應的責任,因為責任和權利是不可能只要一邊不要另一邊。
法理學上有一條基本常識,是有權利就有責任。假設一個人在野外一不小心被野生動物給咬傷了,按照《國家賠償法》,這就屬于國有資產致人損害,受害者可以向政府提出損害賠償。實踐中也有這樣的問題,東北虎咬傷人、熊把人弄傷的事件都很多,這時候國家是否應當賠償?
還有就是可能引起一個荒謬的后果。動物是流動的,例如白天鵝,屬于候鳥,它不停地飛來飛去。對于我國的一些棲息地來說,天鵝只是一個過客,它可能飛到西伯利亞,飛到外蒙古。如果按我國《物權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白天鵝屬于中國政府的國有資產,它飛到人家外蒙古,那構成外交糾紛,構成侵略了。中國政府的資產飛入外蒙古、飛到俄羅斯上空,法律上一只野鴨子和一只白天鵝以及一架軍事飛機是沒有區別的,都是外國政府的資產。所以這種流動性使得確定所有權在外交上、國際關系上就帶來了麻煩,所以很多學者是不太主張明確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
反對國有化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國家所有,需要國家保護,國家需要承擔責任。那么經費從哪兒來,充足不充足?現實中存在很多問題。當然一些經濟比較好、政府也重視的地方就有資金投入。像三門峽市關于白天鵝的保護就能投入幾十萬、幾百萬的經費。但很多地方,特別是一些偏遠山區,人的生存發展都有問題的情況下,要政府提供保護動物的經費會導致很多問題。
所以說國家所有權的保護模式是我們現在選擇的一個保護模式,但這個模式是不是最優的,是不是存在改進的必要?
爭議二:保護動物是不是需要犧牲人的價值
河南省陜縣檢察院在野生動物保護實踐中提到過一個問題:就是在輕刑情況下野生動物保護怎么進行?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
但是現代刑法的發展趨勢就是逐步輕刑化,能不定罪的盡量不定罪,不濫用刑事刑罰。獵殺白天鵝就判了十幾年,這在過去的司法環境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們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過于薄弱,通過殺一儆百的震懾效應,使大家樹立起來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但現在在一個常規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動物保護意識,就是一個綜合問題,是一個教育為主的問題。如果仍然科以很重的責任,就會忽視了另一面:人權保護與動物權利哪個重要?
《論語》中有一個故事,一個馬棚失火了,夫子跑過來,他不問馬燒得怎么樣,先問看馬的人怎么樣,受沒受傷。天底下人為貴,和諧社會最核心理念,就是人為本,不能空談。
如果要通過對人很嚴酷的制裁去保護動物,在利益考量上就有一個適當的問題。在輕刑化的趨勢之下,需要我們檢察實踐當中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保護動物是不是需要犧牲人的尊嚴、犧牲人的價值來保護,是不是能夠通過其他綜合性的方法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動物保護不只是政府的問題
應該說,目前動物保護法律領域的一些爭議,某些東西可能過度強調了,但某些東西還是不足,這是現實當中野生動物保護立法存在的需要完善的地方。
筆者認為,野生動物肯定不是個人財產,但也不能是國家政府的財產,國家政府的財產也是一種私有權的體現,只不過他不是個人所有而是國家所有。其實野生動植物這種寶貴資源屬于公共資源,是一種公共財富,跟空氣、陽光、干凈的水、自然風貌一樣。公共財產作為人類的自然遺產,確立了公共財物的觀念,公共財物不是無主物,不能任意去獲取,而是全人類的財富。把野生動植做這種定性可能更準確一些。
保護野生動物,單一靠政府是不夠的。
這時要發揮兩個積極性,一個是發揮民間組織和機構的積極性,可以放開權利給一些NGO組織和一些環境保護組織,通過自發的方式去給動物進行維權。特別是經費方面,不能光靠政府,通過稅收去保護動物。現在中國也開始進入了一個慈善逐步蓬勃發展的時代,那么在動物保護上,可以考慮通過利用慈善基金的方式使社會民間的財富更能夠吸納起來,再加上政府的財政撥款,共同來通過公益基金法人的方式進行運作。
除了民間組織和基金的積極性,還可以發揮個人的積極性。例如熊貓保護方面就有經驗,不是歸個人所有,而是實行個人領養制度。這樣就不是任意消費掉動物,類似于動物的監護人一樣,定期拿出一部分錢照顧它。這樣可以通過擬人化的方式激發個人對野生動物的愛心,來增加野生動物和個人的親和性,能夠更緊密地把個人的愛心、個人情趣和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大的命題連接在一起,發揮個人的積極性,來更好地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