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方案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1: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地整理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土地整理方案

篇1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技術措施,對農用地利用現狀進行調整、整治和改造,提高農地質量,增加土地有效供給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活動。它是國家為了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 雖然土地整理涉及到的土地類型多,地形地貌復雜,氣候、土壤、植被等條件各不相同,但在土地整理過程中,我們都必須遵照國家的政策,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三效益”最優化。為此,在土地整理項目規劃時,必須進行規劃方案擇優。那么,在進行土地整理項目規劃時,如何對規劃方案進行擇優?

1. 土地整理項目規劃擇優的基本思路

土地整理項目規劃內容通常包括土地平整工程、農田水利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和農田防護工程等內容。在進行土地整理項目規劃時,首先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抓住項目區土地整理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二是要確保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新增加的耕地不低于國家批準的出地率);三是盡量利用項目區現有的基礎設施,如灌排系統、道路、電力等;四要注重經濟效益,尤其是在工程規劃中要估算項目的投資回報率,確保各項工程投資最經濟;五是整理后的田塊要能夠適宜多種經營,為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服務;六要考慮適宜機械化耕作,為農地的規模經營服務;七要防止片面地追求有效耕地面積的增加,提高出地率,或者單一追求“規模”成片,忽視生態環境,避免工程規劃方案中通常出現“毀林造林”現象(即將項目區小規模林地整理為耕地,而在異地再造林);八是“拆村并點”時,要考慮拆遷的勞動力安置補助費、拆遷補償費等費用,同時與農村城市化相結合;九要與當地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規劃、土地整理規劃相銜接,同時考慮道路、電力工程、防洪抗災等規劃內容要求。

其次,要確保土地整理工程規劃方案優化,在規劃前,規劃人員應做到“一踏、二核、三校、四請”,具體涵義是:“一踏”,即規劃人員與當地的農業、水利、土地管理部門、當地的領導一起,到項目區進行實地踏勘,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已有的基礎設施(道路、水利)等初步形成規劃草案;“二核”,即根據踏勘的結果,核查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對于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項目建設目標、項目區基本情況、現有基礎設施是否符合項目區的實際,同時核查國家、省、市等主管單位的審批意見。“三校”,即校核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報告與現狀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報告與現狀圖(尤其是土地的適宜性評價資料)、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報告與圖件的吻合情況。“四請”,即請教當地農業、水利、土地管理部門的專家以及當地有經驗的農民,了解項目區的土壤理化性質、作物種植制度、灌溉制度、水源、水質及水利設施、當地農民的耕作習慣、現有的機械化使用情況等,收集項目工程規劃所必需的基礎資料。

下面針對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中的土地平整工程、農田水利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和農田防護林工程等分項工程談一點思路,若《土地開發整理標準》中已明確的內容,在此不再重復。

一、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規劃其它工程的基礎,通常在進行土地平整工程規劃中,首先要考慮土地平整方案。在確定土地平整方案時,一要考慮項目區的地形地貌,二要考慮方便項目區的農田灌排等水利工程設施,三要考慮整理后的田塊適宜種植作物的特性。

在確定項目區土地平整方案時,最好能實現項目區土方挖填內部找平。若項目區需要客土回填時,應考慮到:一客土土源要“舍遠求近”,盡量接近項目區,減少運輸距離,節約運輸費用;二土壤質地較好,尤其是耕作田塊的表土應沒有污染、避免大的砂礫,能夠保墑保水保肥;三取土區的安全問題,即防止土源地接近鐵路、公路路基,大江大河及水庫湖泊的堤岸,避免事故發生;四應與當地的生產生活需要有機結合。即取土與當地的水塘清淤、河流清障等水利興修、道路修建、魚池開挖等結合起來,做到一舉兩得;如項目區需要挖方,外運土石方時,也應考慮到當地的生產和生活,就近運輸,降低外運成本。

二、農田水利工程

農田水利工程是土地整理項目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指在對洪、澇、旱、漬、鹽、堿等進行綜合治理和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原則下,對水土資源、灌排渠系及其建(構)筑物等進行的統籌安排。

在進行農田水利工程規劃時,不僅要考慮灌溉水源、灌溉渠系布置、排水溝系布置及容瀉區等灌排本身因素,還要避免溝渠之間的交叉,溝渠與道路的交叉以及水工建(構)筑物與道路等工程的交叉問題,做到既經濟,又合理。

三、道路工程規劃的選擇

項目區道路分干道、支道、田間道和生產路。在設計中,注意:一盡量利用已有的等級公路或鄉鎮公路;二設計的路面寬度滿足當地農業生產的機械作業和出行的要求;三保證項目區的機械設備的運輸和當地的防洪排澇工作順利開展;四要節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道路工程規劃時,盡量“路行田塊間,田在路兩邊”,節約道路用地。道路路基與路面,可“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的石材、土材,或者砂礫石作道路墊層或路面。

四、田塊規劃的選擇

1 、田塊的大小 符合生產習慣;滿足機械化耕作需要;滿足當地農民承包耕種的需要。

2、 田塊的方向 充分利用光照;減少風害與凍害;根據當地的地形情況,長邊一般與等高線方向一致。

五 、農田防護工程規劃的選擇

農田防護工程規劃包括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農田防護林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要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和其他條件因地制宜、綜合考慮。

篇2

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征用土地適用本辦法。

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本方法所稱征用土地。將集體所有土地(含農用地、農村建設用地、未利用土地)依法征為國家所有的行為。

第三條市、縣按分級管理的原則。依法進行彌補安頓。

第四條市土地主管部門負責鄉村規劃區內集體土地征用。

配合做好征用土地工作。市計劃、建設、房管、農業、林業、水利、財政、監察、審計、公安等部門依照各自職責。

第五條征用土地必需貫徹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維護耕地的基本國策。

第六條被征用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應當服從社會經濟發展對建設用地的需要。

第七條征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依法料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第八條土地主管部門應當擬定征用土地彌補、安排補助方案。被征地村委進行公告,與被征用土地的村委會簽訂征地協議書。

第九條征用土地的順序:

㈠受理申請、進行預審。

項目用地單位持上級行政主管部門批復、市計劃主管部門立項批復、市建設局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附紅線圖)向市國土資源局提出用地申請。

凡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鄉村總體規劃的建設用地,市土地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用地申請之日起十日內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復。不得受理。

㈡通知被征地單位。

征地的范圍、面積和建設用地單位名稱由市土地主管部門書面通知被征地的街道辦事處,預審通過后。由被征地街道辦事處通知涉及的村委、村小組和該土地使用(租賃)人。

㈢組織測量、調查登記。

由市土地主管部門組織征地丈量,征地通知發出后。并通知被征地的街道辦事處、村委、村小組及建設用地單位派人參加。確定土地權屬、地類、征地面積,放置征地界樁,做好征地范圍內的果樹、墳墓等地面附著物的調查、登記工作。

涉及林地的由用地申請人到林業部門辦理手續。建筑物、構筑物、水井的丈量、清點及彌補工作按有關規定執行。

㈣簽訂征地協議、逐級報批。

由建設用地單位一次性支付到市土地主管部門。資金到位后,市土地主管部門根據征地面積、地類和地面附著物的情況測算征地彌補費用并通知建設用地單位。市土地主管部門召集被征地的街道辦事處、村委、村小組及建設用地單位代表,商議征地彌補、安排方案,并張榜公告,簽訂征地協議書,征地協議書經各方簽字蓋章后生效。依法逐級報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

建設用地單位不得直接與土地所有者簽訂征用土地協議。

㈤支付征地費用。

被征地村委應全部支付到相關村民,土地主管部門于批準之日起五日內將征地彌補費用一次性支付到被征地村委。任何單位、部門不得分成。

㈥組織清嘗交付使用。

否則建設用地單位有權處置。對建筑物、構筑物及其附屬設施和即將進行收割的水稻,被征地單位和村民領到征地彌補費用后三日內必需自行處置被征地范圍內的青苗、果樹等附著物。可酌情延長處置時間。市土地主管部門監督清場工作的進行,清場完畢后,及時將被征用土地交付給建設用地單位。

第十條征用土地應當支付的征地彌補費用:

㈠征地彌補費。

征地彌補費包括土地彌補費、勞力安排費、青苗彌補費。征用耕地、宅基地的征地彌補費標準為3萬元/畝、征用果園的征地彌補費標準為1.5萬元/畝、征用林地及其它土地的征地彌補費標準為1萬元/畝。交通、能源、公共設施等重點工程建設征用土地彌補規范按國家、盛市政府有關規定執行。

㈡地面建筑物、附著物彌補費。

未結果果樹10元/株;零星果樹每畝超越70株的以70株計算。零星果樹:已結果果樹70元/株。

3年前的舊墳墓100元/個;墳墓:3年以內的新墳墓300元/個。

建筑物、構筑物、水井等按市政府拆遷彌補規范執行。

㈢精養魚塘的護坡等工程按漁塘面積3000元/畝標準補償。

㈣違章建筑物、構筑物和征地通知之日起所種果樹或所建設施一律不予彌補。

市人民政府可根據經濟發展的情況酌情調整彌補規范。

第十一條任何部門、單位不得克扣、挪用、截留農民的征地經費。

第十二條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計稅耕地被全部征用或人均耕地較少的可采取少量留地安置、鼓勵興辦第三產業等措施。建設用地單位應優先安排被征地農民用工。

第十三條土地被依法征用后。

按現行財政體制負擔;其他稅費由有關部門核減。被征耕地的農業稅由縣(區)財政部門核減調整。

第十四條土地被征用后。經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核準后,向公安部門料理農轉非手續。

第十五條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

第十六條侵占、挪用、截留、私分征地彌補費用的由當地人民政府及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退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篇3

被告: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

第三人:鄭憶。

原告與第三人系父子關系,原告鄭兆濟系普雄路某公有房屋受配人和承租人。1996年1月24日,第三人將戶口遷入系爭房屋。1995年2月16日,第三人鄭憶與被告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簽訂公有住房買賣合同購買系爭房屋,同年3月31日,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根據《城鎮房屋所有權登記暫行辦法》第8條和《上海市城鎮房屋產權登記暫行辦法》之規定,經審查,向第三人鄭憶頒發了滬房普字第116202號《房屋所有權證》,確認本市普雄路某公有房屋所有權人為第三人。本市普雄路某公有住房系原告所在單位按離休干部待遇分配給原告。1995年出售公有住房時,原告辦理了購房手續并支付了購房款。但第三人在受原告之托辦理購房手續時,擅自以自己名義辦理購房手續和產權登記手續,致使被告核發的房屋所有權證中的所有權人為第三人。

原告鄭兆濟訴稱:其是普雄路某公有房屋的承租人,曾委托第三人辦理購房手續,但第三人卻以自己名義購買了該房,被告發證違反了購買公有住房人應為具有該房本市常住戶口條件的規定,請求法院撤銷被告核發房屋所有權證的具體行政行為。

被告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未作答辯。

第三人鄭憶述稱:本市普雄路某公有房屋由第三人購買是得到原告同意的。“購買公有住房委托書”、“本戶人員情況表”系第三人本人填寫,其中原告的簽名系第三人代簽。第三人亦有系爭房屋的常住戶口。被告核發給第三人的《房屋所有權證》符合有關規定,請求維持。

篇4

根據京政發〔1992〕35號、〔1993〕50號、〔1994〕71號文件有關規定,現就我市城鎮居民住房困難戶購買安居住宅的產權等有關問題作如下規定:

一、住房困難戶從所在單位或開發公司購買安居住宅,其實付房價款高于按購房當年房改成本價售房公式計算的應付房價款,其所購住宅的產權執行房改成本價的產權規定;實付房價款低于按購房當年房改成本價售房公式計算的應付房價款,其所購住宅的產權執行房改標準價的產權規定。

二、住房困難戶按房改成本價或標準價購買安居住宅,其保價均須執行購房當年的成本價或標準價。

三、住房困難戶購買安居住宅,其實付房價款高于按購房當年房改成本價售房公式計算的應付房價款的,在權屬證件附記中,須注記當年出售公有住宅樓房每建筑平方米的成本價,所購住房的實付房價款及付款日期。

四、本規定自之日起施行。

篇5

第二條市土地儲備出讓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為市中心區土地儲備出讓工作的領導機構,市財政、國土資源、規劃、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和芝罘區、萊山區政府(以下簡稱區政府)依照各自職能做好相關工作。

第三條市中心區土地儲備出讓工作實行計劃管理。區政府和市政府獨資融資公司(以下簡稱融資公司)按照《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市中心區土地儲備供應計劃管理的意見》(政發〔〕10號)要求,于每年月底前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市場需求及自身土地熟化整理能力,擬定下年度土地熟化整理計劃,報送市國土資源部門。

市國土資源部門根據報送的土地熟化整理計劃,結合土地征收計劃等,篩選編制下年度市中心區土地熟化整理計劃、市中心區土地儲備出讓計劃,報領導小組研究同意后下發實施。

第四條土地熟化整理可采取融資公司自行籌資進行熟化整理和向社會征集熟化投資人由區政府進行熟化整理兩種方式。

區政府或融資公司可依據批準的熟化整理計劃,向市國土資源部門提出土地熟化申請。

第五條市國土資源部門收到土地熟化申請后3個工作日內,函告市規劃部門出具熟化整理和出讓宗地規劃用地紅線圖及規劃設計條件(或規劃設計方案)。

第六條市規劃部門將批準的宗地規劃用地紅線圖和規劃設計條件(或規劃設計方案)移交市國土資源部門。

第七條由融資公司籌資進行熟化整理的宗地,市國土資源部門將宗地規劃用地紅線圖和規劃設計條件(或規劃設計方案)移交融資公司,融資公司依據宗地規劃用地紅線圖,委托經市國土資源、財政等部門招標選定的中介評估機構,按照《市人民政府關于規范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工作的意見》(政發〔〕54號)要求及市住房城鄉建設、國土資源、財政等部門和融資公司確定的宗地評估意見進行評估。建立由市國土資源部門牽頭,市財政、住房城鄉建設、規劃等部門和融資公司參加的協調機制,研究解決評估過程中的相關問題。評估完成后,融資公司依據評估結果編制宗地熟化整理實施方案報送市國土資源部門,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宗地規劃用地紅線圖和規劃設計條件(或規劃設計方案);

(二)宗地征收實施意見;

(三)宗地評估報告和各項費用清單等。

以上材料齊全后,由市國土資源部門組織市住房城鄉建設、財政部門在10個工作日內審核完畢。

第八條融資公司依據土地熟化整理計劃、宗地規劃用地紅線圖、審定的宗地熟化整理實施方案組織開展宗地熟化整理工作。所需資金由其自行籌集,并向市國土資源部門出具同意按審定的宗地熟化整理費進行熟化整理的承諾函。

第九條融資公司完成宗地熟化整理后,編制宗地熟化整理費決算書報送市國土資源部門,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宗地熟化整理費決算和各項費用支出清單;

(二)宗地熟化整理實際實施范圍圖;

(三)宗地內原有土地和房屋產權注銷證明。

以上材料齊全后,由市國土資源部門組織市住房城鄉建設、財政部門在15個工作日內審核完畢。

無特殊情況的宗地,原則以審定的熟化整理費作為決算費用,如遇國家重大政策變化、規劃調整等特殊情況,由市國土資源部門牽頭,會同市財政、住房城鄉建設、規劃部門共同認定。

第十條融資公司完成宗地熟化整理及相關材料審核后,向市國土資源部門提出凈地交付驗收申請。市國土資源部門收到申請后5個工作日內會同市規劃、財政、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現場驗收,驗收合格后參驗各方現場簽字確認。

第十一條符合區片規劃、擬向社會征集熟化投資人由區政府進行熟化整理的宗地,市國土資源部門將宗地規劃用地紅線圖和規劃設計條件(或規劃設計方案)移交區政府,區政府委托經市國土資源、財政等部門招標選定的中介評估機構,按照《市人民政府關于規范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工作的意見》(政發〔〕54號)要求及市住房城鄉建設、國土資源、財政等部門和區政府確定的宗地評估意見進行評估。建立由市國土資源部門牽頭,市財政、住房城鄉建設、規劃等部門和區政府參加的協調機制,研究解決評估過程中的相關問題。評估完成后,區政府依據評估結果編制宗地熟化整理實施方案報送市國土資源部門,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宗地規劃用地紅線圖和規劃設計條件(或規劃設計方案);

(二)宗地征收實施意見;

(三)宗地評估報告和各項費用清單等。

以上材料齊全后,由市國土資源部門組織市住房城鄉建設、財政部門在10個工作日內審核完畢。

第十二條區政府依據審定的宗地熟化整理費和熟化整理實施方案,向市國土資源部門提出征集宗地熟化投資人建議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審定的評估報告意見書及各項費用清單;

(二)審定的宗地熟化整理實施方案;

(三)宗地熟化整理規劃用地范圍圖;

(四)符合規定的宗地勘測定界圖;

(五)區政府同意按審定的宗地熟化整理費進行熟化整理的承諾函。

第十三條市國土資源部門依據審定的評估報告意見書和宗地熟化整理實施方案,編制征集宗地熟化投資人公告及文件,報領導小組研究同意后。公告及文件應含以下內容:

(一)宗地規劃用地面積;

(二)宗地規劃建筑面積;

(三)宗地規劃用地性質;

(四)參加征集投資人條件;

(五)熟化整理費數額及熟化整理時限等。

第十四條擬參與征集熟化投資人的申請者,按照征集宗地熟化投資人公告及文件的規定要求,參加征集熟化投資人相關活動。

第十五條熟化整理費最高報價者將被確定為該宗地熟化投資人,須當場與市國土資源部門簽訂《熟化投資人資格確認書》,并按照征集宗地熟化投資人公告及文件的要求,與區政府簽訂熟化整理費支付協議(公告熟化整理費起始價)。熟化投資人資格不得轉讓。

最終成交熟化整理費高出公告熟化整理費起始價的部分,作為政府純收益,在宗地出讓時計入宗地出讓起始價。

熟化投資人出現未按約定繳納熟化整理費等違約行為的,依照《征集國有建設用地土地熟化投資人資格文件》規定處置。

第十六條區政府按計劃要求和審定的熟化整理費組織開展宗地熟化整理工作,并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宗地熟化整理。

第十七條區政府完成宗地熟化整理后,編制宗地熟化整理費決算書報送市國土資源部門,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宗地熟化整理費決算和各項費用清單;

(二)宗地熟化整理實際實施范圍圖;

(三)宗地內原有土地和房屋產權注銷證明。

以上材料齊全后,市國土資源部門組織市住房城鄉建設、財政部門在15個工作日內審核完畢。

無特殊情況的宗地,原則以審定的熟化整理費作為決算費用,如遇國家重大政策變化、規劃調整等特殊情況,由市國土資源部門牽頭,會同市財政、住房城鄉建設、規劃部門共同認定。

第十八條區政府完成宗地熟化整理及相關材料審核后,向市國土資源部門提出凈地交付驗收申請。市國土資源部門收到申請后5個工作日內會同市規劃、財政、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現場驗收,驗收合格后參驗各方現場簽字確認。

第十九條對新增建設用地或符合收儲條件的其他土地,由市國土資源部門委托經市政府招標選定的中介評估機構進行評估,評估報告由市財政部門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市國土資源部門依據市財政部門審核意見,報領導小組研究同意后,按程序收儲。

第二十條對符合出讓條件的宗地,由市國土資源部門依據宗地規劃設計條件和市財政部門意見,擬定宗地出讓實施意見,報領導小組審定。

第二十一條市國土資源部門依據領導小組審定的年度出讓計劃和出讓實施意見,編制宗地出讓實施方案報市政府批準后,按照《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范》規定的程序組織公開出讓。

篇6

關鍵詞:封場垃圾填埋場;土地整理;礦化垃圾

中圖分類號:TU824文獻標識碼: A

Land Arran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losed Waste Landfill Island

Lin Jie1,Cheng Fei2*,Zhang Xiangyang2,Wu Wei2,Gao Quanxi2

(1 Wenzhou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 Ltd. Wenzhou,Zhejiang,325000,China;

2 Zhejiang Bestwa EnviTech Co.,Ltd. Hangzhou,Zhejiang,310015,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land arrangement way of a closed waste landfill island as an example,it is expounded proposed that the plan of outside transportation & incineration and soil remediation is a new plan for the closed waste landfill site with higher land value.It not only has positiv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but also has good economic benefit.

Key words: closed waste landfill site; land arrangement; mineralized waste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可用土地資源的緊缺,封場垃圾填埋場的再開發和利用已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1-3]。筆者就某海島已封場的垃圾填埋場土地整理為例,探索一種更為積極的土地治理利用方式,即填埋物外運焚燒,原場地修復、回填成商業用地。

1某地垃圾填埋場現狀

該垃圾填埋場地處某海島山谷,瀕臨外海,附近海域有養殖場,該垃圾填埋場距最近的村僅隔一個高程為113.5 m的小山,村莊與垃圾堆放場直線距離約為200 m,位于垃圾場夏季主導風向下風向偏北,目前填埋場周圍有大片的居民住宅,其中最近的住宅小區距填埋場庫區不足百米。

該垃圾填埋場自2006年6月開工建設,2007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填埋場總占地面積4.279 hm2,填埋庫區占地2.655 hm2,至2011年5月填埋場庫容量飽和,不再接納垃圾填埋,累計填埋生活垃圾約14.8萬t。目前該垃圾填埋場已實行封場,進入封場后管理維護階段。

該庫區垃圾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陳、老生活垃圾。這部分垃圾是從原來的垃圾堆場一次性轉移過來的。陳、老垃圾產生于1996年至2006年間,現位于垃圾壩內側庫區部分,這部分垃圾還包含當時堆場底部被污染的土壤。這部分垃圾的填埋齡均在6年以上,其有機物已全部或大部分降解,垃圾礦化率較高。陳、老垃圾轉移過來后,還在其頂面做過封場措施,就地取土覆蓋、綠化。二是近年生活垃圾。填埋于2006年至2011年間,這部分垃圾是在垃圾填埋場建成以后逐年填埋進去的,其降解、礦化率隨填埋時間的不同而不同。目前這部分垃圾也已封場,基本上是就地取土覆蓋、綠化,部分邊坡有土工膜覆蓋。

2土地整理及利用方案

該地目前城區生活垃圾收集后運往某垃圾發電廠做焚燒處理,不再在島上做填埋處置。根據相關規劃,該垃圾填埋場區塊規劃為旅游服務配套用地。

根據國家規范,若要對該塊土地重新利用,則需要填埋場達到穩定安全期(3年)后方可進行土地使用,且不能建造永久性建筑物[4]。隨著該地的快速發展,其土地越來越緊缺,為了將該地塊的土地效益積極的發揮出來,可以對該地塊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整理,并進行土壤修復,使其盡快的恢復到可重新利用的狀態[5]。將該垃圾填埋場已封場的垃圾挖掘、外運至某垃圾發電廠內焚燒發電,同時將填埋場地塊進行土壤修復,使之達到HJ350-2007展覽會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暫行)中B級標準,讓該地塊恢復成商業用地,并從土地轉讓收益中抵扣掉土地整理的費用。

3方案實施的條件

3.1 交通運輸條件

填埋場所屬區塊路網成熟,運輸條件良好。填埋場距垃圾發電廠約90 km,運距稍遠,但道路情況良好,交通順暢,垃圾轉運條件已具備。

3.2 處理場地條件

目前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處理規模是800 t/d,可以提供給垃圾填埋場垃圾二次處理的量約為300 t/d。

4外運焚燒工藝

4.1 工藝設計

4.1.1 工藝流程簡介

將填埋場內的垃圾挖掘、篩分后,篩上物揀去大塊的磚頭、石塊等不可焚燒垃圾,余下的垃圾運至垃圾發電廠進行焚燒發電,篩下物做礦化垃圾重新利用。

4.1.2 設備及人員配置

垃圾焚燒廠一期設計處理規模為800 t/d,可以提供給垃圾填埋場二次處理垃圾量約300 t/d。人員及設備配備見表1。

表1垃圾焚燒廠一期人員及設備配備情況

4.2 處理周期分析

4.2.1 已填垃圾成分分析

根據國內對已填埋垃圾篩分測定的相關研究,填埋場內垃圾篩分物隨填埋年限各有不同,見表2。

表2已填埋垃圾篩分物分析結果

4.2.2 垃圾總量分析

根據表2,結合本垃圾填埋場填埋種類和填埋年限,預測垃圾填埋場中垃圾經20 mm滾筒篩篩分后,篩上物平均占78%,即11.54萬t;篩下物平均占22%,即3.26萬t。

4.2.3 垃圾處理周期分析

垃圾填埋場垃圾處理周期見表3。

表3篩上物垃圾處理周期分析

日處理量/t 處理周期/月 總處理量/萬t

300 13 11.54

4.3礦化垃圾的性質和用途

礦化垃圾是指在填埋場中填埋多年,基本達到穩定化的垃圾。垃圾填埋數年后,垃圾中易降解物質完全或接近完全降解,垃圾填埋場表面沉降非常小,垃圾本身已很少或不產生滲瀝液和填埋氣,垃圾中可生物降解含量較小,滲瀝液中COD濃度較低,垃圾填埋場達到穩定化狀態即無害化狀態。

根據礦化垃圾性質可知,礦化垃圾中有一定的有機質和營養元素,主要用途:①綠化用的營養土;②山地土壤改良劑;③建筑材料;④生物反應床的填料。

5場地修復及土地重新利用

5.1場地土壤檢測和修復目的

填埋場庫區按區塊搬空后,即可對搬空區塊進行土壤檢測,根據HJ 350-2007展覽會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暫行)中B級標準,按商業用地土壤污染物濃度控制要求取樣、分析、給出調查報告,并制定修復方案進行場地修復,使之達到該標準中商業用地的要求,實現地塊的重新利用。

5.2常用修復技術

根據《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常用的污染場地修復技術包括挖掘、穩定/固化、化學淋洗、氣提、電動、熱處理、生物修復等。

5.3土地重新利用

場址土方填筑完成并驗收合格后,即可進行地塊規劃設計,然后進行場地平整、路網建設、通水、通電等基礎建設,建設完成后即可進行土地的重新利用。

6投資收益分析

根據工藝各流程和設備配備,項目總投資約為3717.8萬元(含土壤修復費用),其中垃圾焚燒按110元/t計,場地調查和修復按480萬元計,礦化垃圾處理按20元/t計。

根據當地國土資源局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拍掛出讓成交公示和當地人民政府文件,目前垃圾填埋場所在地土地價格約975萬元/hm2,本項目完成后可整理出商業用地4.279 hm2,預計可以回收土地資金4171.7萬元,故按本方案,該垃圾填埋場地塊整理利用后,可以產生453.9萬元的凈收益。

7結論

1)垃圾填埋場封場后土地開發利用,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城市發展規劃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最合理的方案。

2)根據某地垃圾填埋場的實際情況,經過技術、經濟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外運焚燒+場地土壤修復方案是切實可行的。

3)本方案給土地價值較高地區已封場的垃圾填埋場的土地整理和利用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也為垃圾堆場存量治理提供了一個新途徑。

參考文獻

[1] 吳英博.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后的維護與利用[J].綠色科技,2011,(12):144-145.

[2] 李雄,徐迪民,趙由才,等.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后土地利用[J].環境工程,2006,24(6):64-67.

[3] 陸魯.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后資源化利用及發展規劃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8.

[4] 吳瑋,楊再興,馮猛.封場垃圾填埋場的土地整理及利用[J].環境衛生工程,2013,21(4):16-18.

[5] 李玲,王軍,唐躍剛,等.封場垃圾填埋場的治理與城市土地可持續利用[J].環境衛生工程,2013,21(3):20-22.

篇7

(一)指導思想: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總原則,以內涵挖潛為重點,以增加農用地特別是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為目的,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依靠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提高土地開發整理的水平,確保土地利用規劃目標的實觀。

(二)主要任務:對土地開發整理活動進行統籌規劃,確定土地開發整理的目標和方向,提出重點區域、工程和項目等,擬定實施規劃的保障措施,保障規劃目標的實現。

(三)主要內容:

1.分析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分析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的潛力;

3.確定土地開發整理的目標和任務;

4.確定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的規模、布局、項目等;

5.分析評價土地開發整理的預期投資和效益;

6.提出實施規劃的保障措施。

國家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重點是制定全國土地開發整理的方針和政策,提出土地開發整理的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省、地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重點是提出本行政區域內土地開發整理的重點區域、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提出本行政區域內補充耕地區域平衡的原則、方向和途徑,確定土地開發整理投資方向。縣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重點是劃分土地開發整理區,明確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項目的位置、范圍、規模,作為確立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項目的依據。

(四)編制原則:

1.保護、改善生態環境;

2.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3.內涵挖潛與外延開發相結合,以土地整理復墾為重點;

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因地制宜,統籌安排;

6.切實保護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五)各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跨行政區域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編制,由涉及區域的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一般應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期限一致,重點確定近期規劃。近期規劃的期限一般為五年。

(六)編制程序:

1.準備工作:根據需要成立規劃編制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落實編制經費,組織制定工作方案,開展技術培訓等;

2.調查分析:在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變更調查和耕地后備資源調查等現有資料,進行必要的核實與調查的基礎上,對現狀、潛力、投入和效益等進行全面分析和評價,明確存在的問題;

3.擬定規劃方案: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及保護生態環境需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和土地資源狀況,提出規劃目標和任務,并結合資金投入和有關政策,綜合平衡重點區域布局、重點工程和項目安排、相關規劃指標分解等,擬定兩個以上供選方案,經可行性論證和評價后,提出規劃推薦方案;

4.協調論證:通過規劃協調會、論證會等方式,主要就規劃目標、重點區域布局、開發整理分區、重點工程安排、實施政策和措施等進行協調論證,縣級規劃還應征求公眾意見;

5.規劃評審和報批:通過有關專家參加的規劃評審會,進一步修改完善規劃,提高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和實施的可操作性。根據規劃評審意見修改和完善規劃后,按照本意見要求報批。

規劃編制、評審應當遵守和執行國家制定的有關標準、規范和本意見。

(七)規劃成果:

1.規劃文件:包括規劃文本和規劃說明;

2.規劃圖件:省級和地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一般包括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潛力分布圖,重點區域、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分布等規劃圖;縣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一般包括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潛力分布圖,土地開發整理分區、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分布等規劃圖。圖件比例足一般與同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件一致。

3.規劃附件:包括規劃專題研究報告、基礎資料及工作報告等。

上述成果包括按照有關技術標準提交的文檔、圖件的電子數據。有條件的,應建立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數據庫。

二、規劃的審批

(八)審批權限:地方各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完成后,報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并備案。

(九)審批程序:申請報批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應當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1.評審: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完成后,應當由負責編制該規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由上一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對規劃進行評審,提出修改或補充意見。

2.申報:按照評審意見修改完善的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由負責編制規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向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上報審批。上報材料包括規劃文本及說明、專題報告、規劃圖件。

3.審查:負責審批規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本意見的要求,對規劃進行全面審查,并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

4.批復:負責審批規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審查結論,提出批準、原則批準的意見,并正式行文批復。

凡屬批準的規劃,負責審批規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同步做好規劃備案工作。凡屬原則批準,但需進一步修改、補充和完善的規劃,負責編制規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公布規劃前應認真組織修改,并將修改后的規劃報批準機關備案。

(十)審查標準:審查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應當遵循下列標準:

1.充分體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統一的要求;

2.土地開發整理目標、方向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切實可行;

3.土地開發整理部署和安排明確,指標分解和重點區域布局合理,工程、項目安排切合實際;

4.土地開發整理投資分析和預期效益評價依據充分;

5.上下級規劃之間以及相關規劃之間協調、銜接較好;

6.規劃文本、說明和專題研究的內容符合有關要求;

7.規劃圖件內容全面,編繪方法正確,圖面整潔清晰,符合制圖要求;

8.規劃采用的基礎資料翔實可靠。

(十一)縣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批準后,編制規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當地將規劃的主要內容向社會公布。

(十二)經批準的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不得擅自修改。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因特殊情況需作局部調整的,由編制該規劃的機關決定,并將調整方案報規劃原批準機關備案;涉及規劃主要目標、重點區域布局、重點工程和項目安排改變的,由編制該規劃的機關提出修改方案,報原批準規劃的機關批準。

三、規劃的實施

(十三)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一經批準,必須嚴格執行。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活動,都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

(十四)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立項審批、規劃設計、項目實施和檢查驗收,都必須依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

國家投資的重點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原則上應當安排在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確定的重點區域中,并有利于重大工程的實施。

(十五)各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規劃審查制度,嚴格按照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對土地開發整理活動進行審查。

篇8

為認真貫徹落實7月3日縣委關于制止耕地拋荒的會議精神,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高度重視,立即召開專題會議,部署落實此項工作,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和措施。

一、土地整理后存在的主要原因

項目土地整理后拋荒主要涉及4個村,造成拋荒的原因有:

1、土地整理工程質量差,覆土淺薄難以耕種,排灌系統工程質量差,無法進行排灌。

2、溪防洪堤壩由于時間久長,在遭受風洪水的襲擊,沖毀防洪堤壩1000多米,40多畝耕作層表土被沖走,使種植無法進行。

3、溪在建了一個發電站,由于攔水壩抬升了水位,30多畝土地多次種下農作物,都因積水造成霉根枯死。

4、在土地整理前,二輪土地未落實到戶,整理后農戶要求落實二輪土地到戶。

5、有些村級干部班子存在渙散軟弱現象,工作積極性不高,難以有效開展工作。

二、對拋荒耕地的整改方案和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針對4個村耕地拋荒的實際情況,街道立即成立了耕地拋荒整改領導小組,由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各工作片主任為成員,下設辦公室,分4個工作小組,由街道4位副主任擔任各組組長,并制訂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從7月4日開始,各組分別包干到村,組織人員逐村逐戶摸清情況,逐丘逐塊提出解決辦法,并要求他們不分晝夜和休息時間,集中力量抓突破。

(二)強化輿論宣傳。圍繞“制止拋荒”這個主題,通過各個層面干部會議和進村入戶的方式,大力宣傳保護耕地的法律、法規政策,進一步增強廣大村民群眾珍惜土地、保護耕地的意識。

(三)明確整改措施,確保責任落到實處。6月30日,街道召開所涉4個村的兩委干部和整改小組成員會議,明確責任、時間和要求。7月3日縣委關于制止耕地拋荒的會議后,街道于7月4日在鼻下鄭、鼻下市2個村召開村兩委和村民代表會議,研究制定二輪土地分配方案。7月11日,街道組織30多名機關干部到鼻下鄭、鼻下市村現場指導二輪土地承包工作,并幫助劃分到戶。截止目前,2個村已有50%以上土地劃分到戶,并要求2個村必須在7月25日前完成二輪土地承包工作。同時,清除雜草進行翻耕,并種上秋玉米、秋大豆等其他秋糧作物,街道同時對按時完成拋荒、整改、翻耕、種植的村,給予200元每畝的獎勵。要徹底解決區塊土地整理后無法耕種造成拋荒的現象,街道經充分調查研究決定采取下列配套措施:

1、溪防洪壩2處已毀壞,長度共計1000米左右,必須在今冬明春進行整治修復。

2、溪建有一個發電站,在筑有攔水壩,抬高水位,30多畝土地因長期積水造成種下作物霉根枯死,無法耕種,措施一:增加覆土30-50公分,使排水暢通;措施二:電站拆除攔水壩,降低水位。

篇9

【關鍵詞】土地整治,規劃編制,統籌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0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城鄉區域統籌發展的要求,以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為抓手,統籌規劃、綜合整治,不斷優化城鄉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努力挖掘耕地后備資源。提升耕地質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土地整治規劃編制指導原則。依法依規科學規劃。

二、指導思想分析

以《土地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市、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合理確定土地整治目標,明確規劃期間整治規模和范圍、補充耕地任務、土地整治工程和相關政策措施等,確保規劃的全面實施。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圍繞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以土地整治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相結合為平臺,整合資源,聚合資金。

統籌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發揮土地整治綜合效益。上下結合相互協調,堅持上下結合。充分考慮各鄉鎮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潛力,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等,統籌安排土地整治目標任務。加強部門協調,重點做好與城鄉規劃、基礎設施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生態建設規劃等的銜接。專家領銜公眾參與,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和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加強調查研究,認真聽取專家意見。加強規劃的咨詢論證。采取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規劃編制的公眾參與,增強規劃編制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實行科學、民主決策。

三、工作任務

土地整治規劃以2010年為規劃基期,以2011-2020年為規劃期。規劃編制的主要任務和內容是,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潛力,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等成果,結合規劃編制重點,做好調查。全面分析測算土地整治潛力。重點是土地整治補充耕地的規模、質量、條件和空間分布,農村建設用地規模和范圍等。明確土地整治的目標任務,研究提出規劃期間土地整治的基本方針、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確定土地整治的規模、結構、布局和時序。確定土地整治重點布局安排。以土地整治潛力為基礎,新農村建設建新區復墾區、科學劃定土地整治重點區域,確定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項目,提出實施計劃和資金使用安排方案。制定保障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包括經濟、科技、行政等措施和手段。重點加強耕地占補平衡、補充耕地、整治土地權屬調整和建立統籌推進土地整治等政策的研究加強制度創新。

四、技術路線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專項規劃工作采用建德市第二次土地調查所形成的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以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為基礎,結合DOM影像圖,調查鄉鎮土地開發整理復墾潛力,依據新農村建設發展要求,確定農村土地整治范圍及規模。組織準備和資料準備階段,成立規劃領導小組和規劃技術組等組織機構,對鄉鎮及國土所進行土地整治專題培訓,編制工作計劃制定技術方案,收集、整理土地利用現狀和規劃資料及其他基礎資料。調查匯總分析階段,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數據、耕地后備資源調查成果和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成果等資料,編制調查底圖,以圖表結合的方式,查清各類可供整治土地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和分布。分析評價土地整治潛力,摸清鄉鎮中心村建新區類型、數量及規模。編制規劃方案階段,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擬定規劃初選方案。

土地綜土地綜土地綜土地綜合整治專項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合整治專項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合整治專項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合整治專項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準備工作準備工作準備工作準備工作,成立領導協調機構,成立工作機構 ,制定工作方案和技術方案,開展工作動員和技術培訓。

召開座談會、資料收集、填報情況、問卷調查、實地踏勘、走訪農戶等。調點調點調點調點。耕地利用情況調查;村鎮用地調查;土地整治潛力調查。分析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潛力分析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潛力分析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潛力分析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潛力。

農用地整理潛力農用地整理潛力農用地整理潛力農用地整理潛力。理論生產潛力理論生產潛力理論生產潛力理論生產潛力。增加耕地潛力增加耕地潛力增加耕地潛力增加耕地潛力。

改善農業條件改善農業條件改善農業條件改善農業條件。提高耕地生產水平的潛力提高耕地生產水平的潛力提高耕地生產水平的潛力提高耕地生產水平的潛力。建設用地復墾潛力建設用地復墾潛力建設用地復墾潛力建設用地復墾潛力。

農村建設用地拆并理論潛力測算農村建設用地拆并理論潛力測算農村建設用地拆并理論潛力測算農村建設用地拆并理論潛力測算人均建設用地標準法;戶均宅基地標準法;農村建設用地閑置率法。

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理論潛力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理論潛力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理論潛力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理論潛力 根據地形坡度、土壤質地、水源條件、水利設施、交通等因素,分區片測算可復墾增加耕地系數,確定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理論潛力。

確定評價指標體系,確定農村建設用地拆并潛力級別。現實潛力測算現實潛力測算現實潛力測算現實潛力測算 現實潛力是指在目前的自然環境、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制度供給等約束條件下,在規劃期內可以實現的新增有效土地面積。可采取構建限制條件修正系數指標體系。

制約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潛力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經濟、社會、成本和效益等因素。未利用地開發潛力未利用地開發潛力未利用地開發潛力未利用地開發潛力。評價的對象評價的對象評價的對象評價的對象。

評價原則評價原則評價原則評價原則:經濟合理性原則;生態環境優化原則;技術可行性原則。評價體系評價體系評價體系評價體系: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從生態安全性、自然適宜性和經濟可行性三大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框架。

五、確定土地綜合整治目標確定土地綜合整治目標

1、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和整治的潛力

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

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4、農民對農用地整理和建設用地拆遷意愿

5、經濟投入和融資能力

6、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需求

確定土地綜合整治重大工程項目。根據土地整治潛力、整治分區和土地綜合整治目標,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農業生產規劃、水利規劃、城鎮發展規劃、縣鄉道路規劃和水土保持規劃等相銜接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土地綜合整治重大工程項目。 土地綜合整治重大工程項目土地綜合整治重大工程項目土地綜合整治重大工程項目土地綜合整治重大工程項目。農用地整理項目、建設用地整理復墾項目、未利用地開發項目單項重大項目和以上項目中兩項或兩項以上項目組成土地綜合整治重大項目。

六、結束語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首先涉及土地利用類別劃分及獲取土地利用現狀數據。 目前我國采用統一土地利用分類。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的獲取是一項復雜龐大且 重要的工作,需要集技術、專業人才、物力的配合進行全面調查。

參考文獻:

[1]嚴金明.中國土地利用規劃.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2

[2]吳次芳,潘文燦等.國土規劃的理論方法.科學出版社,,2003.9

[3]束克欣,葉燕妹等.土地管理基礎.地質出版社,2004.6

[4]江景波,華楠.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篇10

提出如下意見,農業部、國家檔案局下發了關于加強農村土地承包檔案管理工作的意見》農經發〔〕12號)以下簡稱《意見》現轉發給你并結合我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以下簡稱農村土地確權頒證)檔案管理工作實際。請一并貫徹執行。

一、規范農村土地確權頒證檔案整理工作,統一標準。

主要集中在各區縣(自治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各行政村(社區)各地要按照不同檔案門類進行準確區分,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材料。對農村土地確權頒證業務工作中形成的檔案材料,應當納入專門檔案管理;對各種會議材料、計劃總結、統計匯總等檔案材料,應當納入文書檔案管理;對電子聲像類檔案材料,應當納入電子檔案、聲像檔案管理。

一)文書檔案類文件材料

包括機構成立、意見、方案、指導性通知、計劃、總結、簡報、會議記錄、規劃、報告、檢查記錄、統計匯總等文件材料。1.歸檔范圍。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分為永久和定期,2.保管期限。按照《機關文件材料歸檔范圍和文書檔案保管期限規定》國家檔案局令第8號)要求。定期一般分為30年和10年。

以“件”為單位,3.整理要求。各區縣(自治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整理這部分文件材料時應納入機關文書檔案統一整理歸檔。按照《市機關歸檔文件整理實施細則》渝檔發〔〕34號)進行整理。

按《市村級檔案管理辦法》規定,各行政村(社區)整理這部分文件材料時。統一納入村級文書檔案的經濟發展類”按照《市文書立卷與案卷構成的一般要求》或《市機關歸檔文件整理實施細則》要求,以“卷”或“件”為單位進行整理。

二)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專門檔案類文件材料

1.歸檔范圍。農村土地確權頒證材料包括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入戶核實(匯總)表、國土“二調”面積核實表、田(土)面積丈量記錄表、現場勘界確認材料、承包土地空間位置圖、農戶委托書、承包土地確認面積公示表、農戶簽字確認的承包地塊及面積分攤表、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登記簿、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登記表、新證領取表、原證注銷登記表、公告材料;土地承包情況匯總清冊、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臺賬;農村土地確權頒證人員花名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討論形成的承包面積確認落實方案、村民代表會議決議、會議記錄;補充完善的土地承包(流轉)合同、依法調整承包土地方案、注銷(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申請、登記材料;其他方式承包申請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申請、登記等材料;其他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專門檔案材料。

2.保管期限。農村土地確權頒證檔案永久保管。

此次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結束后,3.整理要求。各區縣(自治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中形成的農村土地確權頒證檔案作為自身全宗內一種專門檔案保管。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登記簿一式二份。必須移交區縣國家綜合檔案館保存一份,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用作日常登記管理留存一份。

應以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為獨立全宗單位,鄉鎮(街道)級的農村土地確權頒證檔案。集中統一整理,參照《市機關歸檔文件整理實施細則》渝檔發〔〕34號)要求,以“件”為單位進行整理。一般以每戶形成的且能按戶分開的所有文件材料作一件,用線或不銹鋼釘裝訂,同一全宗內以行政村(社區)順序依次排列,同一行政村(社區)中按村民小組順序依次排列并從1開始編制順序號,加蓋歸檔章、編制歸檔文件目錄,裝入文書檔案盒保管。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形成及整理農村土地確權頒證檔案時,可根據需要一式數套。

村(社區)級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專門檔案參照上述方法整理。

三)電子檔案、聲像檔案類文件材料

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中形成的電子、聲像檔案的歸檔整理按照國家和市相關要求執行。其中電子檔案按照《市電子文件歸檔與管理細則》執行;照片檔案按照《市照片檔案收集整理實施細則》渝檔發〔〕36號)執行;聲像檔案按照《市檔案局關于進一步加強聲像檔案管理的通知》渝檔發〔〕43號)執行。

請按《意見》要求,原缺失二輪承包方案、合同、申請書、臺賬等補充完善材料。分類歸檔。

二、做好農村土地確權頒證檔案移交和利用工作,強化服務。

要按照農業部、國家檔案局《意見》要求,各區縣(自治縣)農業、檔案行政主管部門。切實加強對本轄區農村土地承包檔案管理工作的指導和服務,充分抓住本次開展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的有利時機,認真做好相關管理工作,全面規范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