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的常識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3: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代文化的常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古代文化的常識

篇1

 

一、六合與干支 

 

例:“視歷復開書,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古人結婚要選好日子,年、月、日的干支六個字都相適合,就叫“六合”,“六合”日就是良辰吉日。那么,何為干支呢? 

干支,又叫天干地支。天干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用天干地支相配以紀年、紀月、紀日,由來已久。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配合,天干地支全配到位,共60組,叫“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排列如下: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我國的農歷就是用上述六十甲子周而復始,循環紀年,以至無窮。有人把公元前2696年定為第一個甲子年,依此,公元4年的干支正好是農歷甲子年。如1966年是丙午年,2003年是癸未年,2004年是甲申年,2044年又是甲子年,這種紀年方法就叫“干支紀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推算任意一年的干支可用公式: 

(所求年數-3)/60=商……余數(余數就是年干支在六十甲子中的序數) 

如果余數等于0,則干支序數加上60。例如,求1983年的農歷干支紀年:(1983—3)/60=33……0,則0+60=60(干支序數),第六十是癸亥,則1983年就是農歷癸亥年。若求2003年則(2003—3)/60=33……20,六十甲子順序表第二十是癸未,則2003年就是癸未年。 

干支紀月、干支紀日較復雜,且用得不普遍,此就不贅述。 

遷移練習:算一算曾爆發中日海戰的1894年、的1898年的干支紀年是哪一年。 

 

二、雞鳴和時辰 

 

例:“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雞 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例句中的“雞鳴”“黃昏”“人定”是古人計時的時段名稱。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呋(或日昃)、哺時、日入、黃昏、人定。漢武帝時又以十二地支與之相配。每個時段相當于現在的兩個小時。詳細對照見。表一: 

襁褓:嬰兒。襁褓本是包裹嬰兒用的被子和帶子,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2~3歲的兒童?!睹献?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齒齔:7~8歲換牙期的兒童。《列子-愚公移山》:“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垂髫、總角:幼年兒童。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井}臺然自樂。”兒童頭發綁起來下垂著,故稱“垂髫”(黃發指老人。老年人發色轉黃,故以黃發指老人)。《詩經-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代少年男女把頭發扎成丫髻,叫“總角”。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袁枚《祭妹文》:“予弱冠粵行。” 

而立:30歲。源于《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不惑:40歲。源于《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知天命:50歲。源于《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耆(qi):60歲?;自从谔旄傻刂Я鬃印j仍从凇抖Y記·曲禮上》:“六十日耆。” 

古?。?0歲。源于杜甫《曲江二首·其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歲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遷移練習:想想以下例句帶點的詞現在指什么時候。袁枚《祭妹文》:“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毛遂自薦》:“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

三、結發與年齡稱謂 

 

例:“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古時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把頭發結起來,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結婚了。這個年齡一般是男子20歲,女子15歲。“結發”在句中指的就是一個年齡段的稱謂。古人對不同年齡段的稱謂如下: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女子15歲。“笄”,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女孩大了,用簪子把盤好的頭發別住,并行笄禮以示成年。猶男人的加冠。 

冠、加冠、弱冠:男子20歲。古時男子20歲行冠禮,結起頭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進入成年,叫“加冠”。又因20歲剛成年,故又稱“弱冠”。男子加冠、女子及笄都要把頭發結起來,所以“結發同枕席”中的“結發”就指這一階段的男女。《論語·先進·子路、曾 

耄耋:80、90歲。 

篇2

一、文化常識題考查回顧

高考對文化常識題的考查是社會選擇的結果。高考初創與探索時期(1952-1965年)以作家作品常識為主,文體知識(1956年)和表達方式(1957年)各出現一次。恢復高考后,自1981年始,文學常識題再次被納入高考考查內容,1983年改“文學常識”題為“語文常識”題,考查內容愈加豐富,包括默寫、文體常識、作家作品常識、古代文化常識、漢字構字知識和文體知識。

到2001年止,歷年高考都以文學常識的考查為主。其中有幾年涉及古代文化常識,如1992年考查對“太行山、江表、關西和百越”四個地理名詞解釋的正誤辨析,1993年要求考生判斷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這首詩的傳統節令,1994年考的是傳統禮貌稱謂“令和家”的正確使用,1995年又是考古代人物稱謂“名和字”的解說,這四年連續考查某一文化現象,而1998年則同時涉及古代的教育科舉、職官沿革和紀年紀時等文化現象,真題如下: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九品中正制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

B.國子監的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進國子監讀書的統稱為監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舉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環相配得60組,古代既可用來紀年,也可用來紀日。

此題考查的的文化常識較以前有很大變化,因沒有上下文可供參考,難度較大,但不能不說這是對古代文化常識考查的一大亮點。

遺憾的是,1998年后的幾年又只是考查文學常識而不見文化常識題了,而且2002年以后直到2013年全國卷乃至各省市高考試卷基本上都沒有出現對文學文化常識的直接考查。

二、古代文化常識命題特點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全國大綱卷終于有了古代文化常識的身影,2015年和2016年的新課標卷繼續出現。較以前不同的是此題放在了文言文中,需要結合具體語境解讀,而非像1998年的單獨命題,這就要求學生既要有相關的文化常識的積淀,又要能結合給定的文言文作出正確的判斷。綜觀這三年的命題,大致呈現以下特點:

1.考查形式固定不變

古代文化常識題都是放在文言文中考查,該文言文都選自《二十四史》,如《新唐書?韋湊傳》(2014全國卷)、《宋史?孫傅傳》(2015課標Ⅰ)、《北史?來護兒傳》(2015課標Ⅱ)、《宋史?曾公亮傳》(2016課標Ⅰ)、《明史?陳登云傳》(2016課標Ⅱ)、《明史?傅傳》(2016課標Ⅲ),所選材料都是正面歷史人物的傳記文章,篇幅在700字以內。四個選項的詞語都出自該文言文,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位于三道客觀題的第二題,要求判斷錯誤選項,分值三分,題干措辭沒有變化,是“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2.考查內容穩中有變如表

(1)三年的古代文化常識題都考了職官沿革這一內容。(2)對姓氏稱謂的考查頻率較高。

(3)古代典章制度多有涉及。(4)另外還考了文化典籍名詞。

3.考查范圍廣而有據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歷法樂律、典章制度、職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區劃、教育科舉、宮室建筑、禮儀習俗、姓氏稱謂、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名目繁多,而且由于年代久遠,社會變遷,很多歷史事物已難于理解,這對廣大考生來說的確是一道難于逾越的溝坎。不過高考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雖然很廣,但是還是有據可循的,@連續三年的六套真題的考查點基本上和教材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1)見于教材課文的

故事(2014年):“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六國論》);

名/字、謚號(2015年):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識?姓名字號”;

兩京(2016年):“衡乃擬班固《兩都賦》作《二京賦》”(《張衡傳》);

教坊(2016年):“名屬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有司(2016年):“召有司案圖”(《廉頗藺相如列傳》),“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

陛下(2016年):“且陛下春秋高,法令無?!保ā短K武傳》)。

(2)見于教材注釋的

春秋(2014年):《燭之武退秦師》注釋①,“《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它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的順序”;

嗣位(2015年):《虞美人》注釋①: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李Z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稱南唐后主;

兵部(2015年)/禮部(2016年)/吏部(2016年):《獄中雜記》中有“余在刑部獄”,注釋為:刑部,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國刑法、獄訟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機關;

太子(2015年):《陳情表》中有“當侍東宮”,注釋為:東宮,指太子,因太子居東宮。

(3)跟教材內容有聯系的

解褐(2014年):《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乃使其從者衣褐”句,注釋為:穿著粗布衣服,意思是化裝成百姓。按:“解褐”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

南面(2014年):《鴻門宴》中有“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按古代禮儀,賓主之間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為侍坐,故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又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帝王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面向南而坐,所以“南面”用以指居帝王或諸侯、卿大夫之位;

詣闕(2015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城闕輔三秦”,《水調歌頭》中有“不知天上宮闕”,《滿江紅》中有“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按:“闕”是宮門兩側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廟號(2015年):《過秦論》中有“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伶官傳序》中有“入于太廟,還矢先王”。注釋為:七廟,天子的宗廟;太廟,帝王的祖廟。按:“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莊宗;

登進士第(2015年):《師說》注釋①言韓愈“25歲中進士”,《書憤》注釋①言陸游在“宋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按: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

致仕(2016年)/移疾(2016年):《張衡傳》中有“上書乞骸骨”,注釋為:封建社會,大臣年老了請求辭職為“乞骸骨”。按:“致仕”指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定年齡而離職;“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

中宮(2016年):《長恨歌》中有“六宮粉黛無顏色”“后宮佳麗三千人”“西宮南苑多秋草”。按:“六宮”指古代皇后的寢宮,正寢一,燕寢五,合為六宮?!昂髮m”指天子或諸侯的宮室,此處當為“後宮”,指妃嬪所居的宮殿?!拔鲗m”指離宮,別宮。“中宮”指皇后居住之處,因以借指皇后;

契丹(2016年):高適《燕歌行》中有“漢家煙塵在東北”,注釋為:“東北”是指開元十年至天寶初,唐與東北奚、契丹的戰爭持續不斷。按:“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

首相(2106年):《論語?侍坐篇》中有“愿為小相焉”,注釋為:相,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時,替國君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小相是最低的士這一級?!稄埡鈧鳌分杏小俺鰹楹娱g相”,注釋為:相,漢朝王國的相,職權相當于郡的太守。《蜀相》中有“丞相祠堂何處尋”,丞相,古代輔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長官。按:首相,謂宰相中居首位者;

建儲(2016年):《陳情表》中有“當侍東宮”,注釋為:東宮,指太子,因太子居東宮。按: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的兒子中被預定繼承君位的人。周時天子及諸侯之嫡長子,或稱太子,或稱世子。秦因之。漢天子號皇帝,故其嫡子稱皇太子。金元時,皇帝之庶子亦稱太子,如金有四太子兀術。明以后皇帝之嫡子稱皇太子,親王之嫡子稱世子。因為太子是被皇帝封為儲君的兒子,所以建儲就是立皇太子。如宋蘇軾《范景仁墓志銘》:“公在仁宗朝,首開建儲之議?!?/p>

三、古代文化常識備考策略

由上文分析可知,近三年高考文化常識題的考查點基本來自所學文本,有的來源于課文,如“有司”;有的來源于注釋,如“太子”;有的跟教材某知識點密切相關,如“南面”??忌鷤內粢〉霉糯幕WR題質的飛躍,則需立足文本,夯實基礎,適當拓展,由點及面,聯系現實,深化認識。

首先,要精益求精,深挖內涵。例如,“陛下”一詞在必修一《荊軻刺秦王》中就已經出現,荊軻攜秦武陽來到秦國,“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書中注釋為:“陛,殿前臺階。”那么“陛下”則是帝王宮殿的臺階之下。漢蔡邕在《獨斷》中作如下解釋:“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陛下者,陛,階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于階側,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笨梢姟氨菹隆笔菍Φ弁醯淖鸱Q。此詞又見必修四《蘇武傳》,“且陛下春秋高,法令無常?!贝穗m為李陵的勸降之詞,對朝廷的不滿之意,但“陛下”的稱呼則流露出自己仍為大漢之臣,且對大漢帝王之忠誠,不言而喻。

其次,要勾連相關,比較歸納。某一文化常識的出現往往不是單一孤立的,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比較歸納,勾連相關知識點,形成一知識網絡。必修五的古代文化常識部分就天文地理、紀年紀時、姓名字號和禮儀制度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究梳理,給我們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但是中國古代文化浩如煙海,皓首窮經亦只能見其冰山一角。雖然如此,我們在梳理探究某一文化現象的時候,還是要盡量盡可能多的掌握,知其一一定要知其二。比如教材中拋出這樣的問題,“河內、河外、河東、河西、河南、河北,要分清楚是指黃河流域的那個地區”(見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識?天文地理”),我們就一定要明確:“河內”,古代指黃河以北的地區;“河外”,春秋晉人指河西與河南地區;“河東”,黃河流經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指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河西”,春秋、戰國時指今山西、陜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之西;“河南”,指黃河以南地區,具體所指范圍廣狹有異,秦漢時代稱今河套以南地區;“河北”,泛指黃河以北的地區。這樣“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必修一《鴻門宴》),以及“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中的相關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要溫故知新,聯系實際。必修二《游褒禪山記》中,有“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句,此處“華山之陽”是指華山的南面,因為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可是如此記憶,有些學生反而容易混淆,這時最好的做法就是喚起學生的回憶,以故記新。學生初中學過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中有“衡陽雁去無留意”,此處“衡陽”就是衡山之南。又《愚公移山》中,一開篇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此處“河陽之北”即黃河北岸的北邊;該文結尾處是“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此處的“漢之陰”,即漢水的南岸。水之陰陽就是水之南北,一目了然。其實今天我國很多地名都與此文化現象有關,如湖南的衡陽市(衡山之南),陜西的華陰市(華山之北),無錫的江陰市(長江之南),武漢的漢陽區(漢水之北)等。如果學生能夠將書本所學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則難者亦易矣。

參考文獻:

[1]劉漢軍 《高考文學文化常識命題特點及應試對策》 臨沂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 1993年第1期。

篇3

1、學好通論。古代漢語二十二個通論,從字典辭書、古今詞的異同、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一直到古代文化常識,除了古代文化常識和后面的平仄用韻稍微了解就好。

2、背誦。對每一課都要認真對待,尤其是《左傳》和《論語》的一些經典選文。首先課文重要的字詞句是要熟練掌握背誦的,然后每課的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詞匯本義和引申義的分析,重要語法現象都要弄懂。

3、每天都要做一定量題目。要多看些相關的書。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傳統醫學中包涵了豐富的天文、地紀、氣象知識,在強調人與自然統一的同時,又重視情志(心理)、社會活動對機體的正、負雙方面的影響。作為中醫院校入門課程之一的《醫古文》中包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常識。教師在講解字、詞、句的同時也應為學生簡單地介紹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為學生日后閱讀和學習醫學古籍奠定基礎。

如古人通過對日、月、星辰等天體運行的觀察,發現了其中的運行規律,形成我們現在所知的紀時、紀日、紀月、紀年的方法。傳統的記時方法提醒我們傳統文化是根植于中國大地,或者說是以中原地區為主的,其地理位置決定了中國古人記時方法的特點,也反映了古人生產、生活的活動規律。年齡稱謂則反映出古人對于人體生長發育規律的認知,及不同年齡階段人的主要社會活動規律。而這些知識又與醫學內容相交叉。

避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語言文化現象。在醫古文中對傳統醫學也是有相當的影響的,如《本草綱目•薯蕷》中記載:“薯蕷因唐代宗名預,避諱改為薯藥,又因宋英宗諱署,改為山藥?!北苤M制度雖然有它不利的一面,但是在文獻研究中,避諱往往也是幫助了解確定文獻的時代等的依據之一。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變化也是比較大的,了解歷代度量衡的標準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古籍時正確理解古代醫家所創方劑的真實用量情況。如秦漢時期,一兩相當于現代的15g左右,唐宋時期則相當于40克左右,而不是現代的一兩等于30g,若不知道其中的差別而誤照搬原方,就可能會造成臨床上的錯誤。另外中醫文獻中會出現大量中醫特有的計量單位,如“方寸匕”、“錢匕”、“刀圭”、“盅”、“盞”等,仔細揣摩其中的含義才能真正領會古人用藥的精髓。

《醫古文》選文中不乏大量的典故。恰當地引用典故可以增加文章的表現力,避免平鋪直敘,所以為古人所常用。如《類經•序》所載之“他山之石”、“斷流之水”、“壁影熒光”、“竹頭木屑”等。在講解這些內容時,要詳細地為學生介紹這些典故的出處、含義、引申義等,以便學生能準確理解。

教學育人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為學生指引門徑。有了正確的開端,才會有更好的發展。傳統文化常識的積累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減少日后閱讀古籍時的壁壘,也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完善其知識層面。

2《醫古文》中彰顯的傳統道德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兼同道家、佛家思想,并由此而衍生出相應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倫理道德觀等。傳統的道德觀在《醫古文》選文中無處不在。因為在許多大醫的眼中,醫德是首位的,有才無德是成不了大醫的。無論是朱震亨窮晝夜習《局方》,還是孫思邈要求用心精微的人定要“博極醫源,精勤不倦”,都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一種表現。而孫思邈在講述醫者的道德標準時,融合了佛家慈悲、萬物平等的觀點,但最后還是回歸到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朱丹溪等儒醫雖置身于醫學,其初衷也是因醫學能“推及物之仁”來實現其“厚德載物,仁者愛人”的追求。更將“格物致知”、“內省、慎獨、踐履”等作為道德實踐的要義。醫生的職業道德不會脫離作為個體本身的價值觀與道德觀而單獨存在。因此,將傳統文化道德中正向的能量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學生,促成其優秀品德的形成,是比宣講更有效的手段。

醫患關系自古就很敏感,所以有“六不治”的提出,有華佗的不幸遭遇,更有李中梓的“不失人情論”的感慨。因此在教學中強調“隨俗為便”的現實性意義,提示學生在臨床實踐中溝通技巧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有意識強化溝通能力和技巧的培養,利用在學期間依然有較高的可塑性的優勢,完善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格。

3結論

篇5

根據2012年8月1日《益壽文摘》報轉自《福建老年報》的《五花八門作何解》(作者:林堅)這篇文章:“現在‘五花八門’用來比喻花樣繁多或變化多端。在古時候,‘五花八門’最早指:金——比喻賣花的女人;木棉花——比喻上街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比喻酒樓的歌女;火棘花——比喻玩雜耍的人;土中花——比喻挑夫。一門巾——算命占卦的人;二門皮——賣草藥的人;三門彩——江湖賣藝人;四門掛——說書評彈的人;五門平——街頭賣唱的人;六門團——變戲法的人;七門調——搭篷扎紙的人;八門聊——高臺唱戲的人”。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的《新編成語小詞典》中的解釋:五花八門“原指古代戰術富于變化的兩種陣式‘五行陣’、‘八門陣’。后比喻花樣繁多或變化多端”。我又查了爸爸最近給我賣的一本新書——《青少年必備的中國文化常識》,這本書上說:“事情變化多、花樣多,是成語‘五花八門’的含義。其實‘五花八門’原是中國古代戰術中的陣式:‘五花’是五行陣,‘八門’則是八門陣……五行系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認為,構成各種物質的種種元素即是五行。加之五行又代表白、青、黑、紅、黃五種色素,它們混在一起還可變為多種顏色,能夠使人眼花繚亂”。

我問爸爸,這些資料上對五花八門的解釋咋就不同,究竟那哪種解釋法正確?爸爸說:“我們的國家富源遼闊,歷史悠久,由于受地域、歷史、文化和傳播因素的影響,古典文化傳承中出現差異也是正?,F象。報紙上林堅先生在‘金’、‘木棉花’、‘水仙花’、‘火棘花’、‘土中花’里隱藏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他用這五行和‘巾’、‘皮’、‘彩’、‘掛’、‘平’、‘團’、‘調’、‘聊’八門分別比喻和代表了從事不同職業的人,我們雖然沒法考證他這種說法的依據,但他這么說自然有他的道理,可以肯定地說,這種說法是豐富了中國文化。《新編成語小詞典》、《青少年必備的中國文化常識》和報紙中的作者的觀點有相同之處,他們都認為‘五花八門’現在比喻花樣繁多或變化多端,不過《新編成語小詞典》和《青少年必備的中國文化常識》中認為五花八門原指古代戰術富于變化的兩種陣式‘五行陣’、‘八門陣’,其實如果要說‘五行’、‘八卦’,應當把‘五行’、‘八卦’、‘洛書’、‘八門’、‘九星’這些概念(因子)綜合起來才能真正反映其變化無窮,更確切地理解‘五花八門’的含意。根據我們剛才查證的這些易學方面的書,把‘五行’、‘八卦’、‘洛書’、‘八門’、‘九星’這些概念配置在‘后天八卦圖’中,這就是北方:八卦——坎卦,八門——休門,五行——屬水,洛書及九星——1白;南方:八卦——離卦,八門——景門,五行——屬火,洛書及九星——9紫;東方:八卦——震卦,八門——傷門,五行——屬木,洛書及九星——3碧;西方:八卦——兌卦,八門——驚門,五行——屬金,洛書及九星——7赤;西南方:八卦——坤卦,八門——死門,五行——屬土,洛書及九星——2黑;東北方:八卦——艮卦,八門——生門,五行——屬土,洛書及九星——8白;東南方:八卦——巽卦,八門——杜門,五行——屬木,洛書及九星——4綠;西北方:八卦——乾卦,八門——開門,五行——屬金,洛書及九星——6白。中央:五行——屬土,洛書及九星——5黃(至尊位)。‘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不斷推演,變換無窮。古人為了揭示自然界萬事萬物相互聯系、相互依從和不斷變化的規律,把這些理論在具體實踐中運用的時候就是把‘五行’、‘八卦’、‘洛書’、‘八門’、‘九星’這些概念(因素)有機結合起來的,再說它們之間本來也是相互關聯和相互依存的,不能簡單地把‘五花八門’理解成‘五行陣’和‘八卦陣’。我們現在也只有把它們聯系起來才能更確切地理解五花八門在中國古代的真正含意”。

因為爸爸把這五六本書擺在桌子上指著圖給我講解,所以我覺得不難理解這其中的道理。不過我還真沒想到這“五花八門”中還有這么多的道理,“五花八門”含義的解釋更是五花八門。

甘肅隴南康縣康縣城關一小三(1)班三年級:姜致遠

篇6

一、學生應走近作家作品

理解題目的含義,明確文章的文體、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了解作家的自然情況和生平經歷。比如,我們在學習《荊軻刺秦王》時,應先了解燕太子丹派遣荊軻劫刺秦王這一歷史事件的背景及相關資料,然后明確《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及它的相關內容。

二、學生應積累文言知識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語文的學習離不開積累,學習文言文尤為如此。我們要對文章中的各種文言知識和文言現象作全面的歸納和總結,包括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重點實詞和虛詞、特殊句式幾個方面。如《荊軻刺秦王》中的“丹不忍以己之私”一句中的實詞“私”是名詞,翻譯為“私心”;而“乃遂私見樊於期”中的“私”是形容詞,翻譯為“私下”,其他文言知識也應注意歸納和積累。

三、學生應掌握文化常識

一個民族的文言文,包含著這個民族的文化,而這些文化常常因為時間的關系而成為我們閱讀的障礙,這就需要我們弄清相關的文化知識。在文言文《鴻門宴》中,我們要了解古代座次的常識,在古代,君臣議事于朝廷之上,以向南的座位為尊,但在賓主之間,一般以向東的座位為尊。按照當時的禮節,項羽應請劉邦“東向坐”以盡賓主之禮,可他卻一反常禮,自己“東向坐”,居于尊位之上,可見項羽狂傲自大。了解了這一座次上的常識,有助于我們準確判斷人物的性格。

四、學生應解讀寫作技法

篇7

語文教育改革之路已走過了50多個春秋,其間經歷過風風雨雨,在跨進21世紀的門檻后,素質教育的提出,又使它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梢哉f,素質教育的提出,是語文教改的一次質的飛躍,正如于漪在談及素質教育時所講的,“它(素質教育)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不是一個時髦口號,好像流行歌曲、時髦服飾那樣,流行一陣過時了,又換一個口號?!薄啊逃褪桥囵B人,提高人的素質。通過悉心的培養,使青少年獲得有益的良性發展,成長、成人、成才……”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怎樣在語文教學中體現、落實素質教育,成為了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的確,目睹現行教育方式帶來的負面效應,筆者汗顏不已,站了幾年講臺,突然發現自己不過是一個教書匠而已,一節課僅是一條時常干涸的小河,就因為一堂課只是徘徊于背景及作者簡介、正音釋詞、劃分結構、明晰寫作特點之間,學生則“靜坐”錄音。這就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抑制了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即使兢兢業業幾十年,也只不過是為這個世界付出了最基本的勞動。素質教育的提出、全面推進,把身陷囹圄的教師及時帶出了誤區;“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意義巨大,影響深遠,不僅為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同時也向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生澀、干枯的平鋪直敘,機械、空洞的思維訓練,只會造就出一臺臺任人擺布的機器,而靈機一動者(甚至標新立異者),便能帶動整個語文教育世界。更何況初中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的終端,培養學生掌握一種科學有效的閱讀方式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诖?本文僅就素質教育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初步探索,以與同行們商榷。

二、方法的指導

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要利用好主陣地:課堂。同樣是在課堂內,還要將講讀課與自讀課區別對待,不能搞一刀切。

對于講讀課,在時間的分配上,要做到在“三精”(講要抓住課文的精要,講出課文的精華,并講得精彩——北京市特級教師時雁行)的前提下,盡量把時間擠出來,讓學生多讀多練。一般來說,學生的時間每節應占1/3以上,至少應有15分鐘的時間(一節課按45分鐘記)供學生讀、練,教師僅對教學目標、重難點等加以提示,再輔之以釋疑、答難即可。而對于自讀課,學生閱讀理解的時間應占一節課的2/3以上,教師應致力于一個“導”字,蜻蜓點水式的點評便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教學效果。就單元教學的整體性看,從講讀到自讀實際上是一種知識遷移的認知過程。假設講讀課是“舉一”的話,那么,自讀課則是“反三”。自讀課既是為講讀課服務的,又是講讀課的重要補充和升華。在分清主次、明晰誰是教學主體的情況下,課堂閱讀教學可達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需要補充的是,如果學生在課內遇到的篇目不合自己的閱讀胃口,閱讀心理消極的話,教師可采用精彩的導入、掛圖、多媒體等手段調整學生心緒,改變學生消極閱讀的心態。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固然離不開教師在課堂內的系統講授,但由于課堂教學無論在時間支配還是涉獵寬泛方面皆受制約,故課堂閱讀教學只能起到示范引導作用。要實現從量變到質變,還離不了讓學生在課后充“電”,即課外的大量閱讀。林語堂先生在對大學國文教育頗有微詞時認為:中文系的學生可以摒棄教師的導讀,讀完古典四大名著就可以了。雖然他所說的“讀”與時下所談的“讀”程度迥異,但從中說明的問題卻是不容忽視的。著名作家王蒙指出:“……課外閱讀也是語文教育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否能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加強閱讀的份量,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在新修訂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就規定初中生每學年的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八十萬字。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由此可見一斑。

在課外閱讀中,我們需要“兩手抓”,既要讀文學史,又要讀文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隨遇而講古代、近代、現當代文學史、文化、文學常識。譬如,在講《范進中舉》一文時,可穿插講述古代的科舉制度;在講《故宮博物院》時,可穿插講些中國古代的亭臺軒榭等建筑風格、布局,歐洲建筑的“哥特式”等;在講《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可由金翠蓮向魯提轄唱喏、道萬福生發開去,講一些古代的禮節常識,亦可由魯提轄自稱“灑家”、金翠蓮自稱“奴家”引入,講些古代的稱謂知識,以免有些學生將古代所謂的“犬子”理解成“狗的兒子”而授人以柄,貽笑大方;講“通感”時,除了介紹“通感”的定義外,還可以告訴學生這一修辭手法是錢鐘書先生首先提出來的,其《通感》一文收在《七綴集》及《錢鐘書散文》等書中,“通感”最有名的例子是“紅杏枝頭春意鬧”等。講具體作品時,穿插相關的文學史等知識必然能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總之,只要教者有心,文學史或者文化常識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植根于學生的頭腦中。

當然,開設一些專題講座,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也不失為授業解惑的好方法。文學史的講授可在初中三年踐行,大致把握這樣一個體系即可:詩經—楚辭—先秦散文—六朝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鑒于初中生的接受能力,講授時不必過細或面面俱到,以點帶面或擇其精要來講,也是大有裨益的。有了文學史、古文化常識做基礎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拾級而上,選讀一些有代表性、經典性的作品。閱讀的作品在循時段(文學史體系)、循序而進的情況下,涉獵面宜廣博不宜狹窄,古今中外都應在選擇之列。大致說來,《詩經》、《楚辭》、《論語》、《老子》、《孟子》、《左傳》、《戰國策》、《史記》、《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唐宋家散文選》、《唐詩鑒賞辭典》、《唐宋詞鑒賞辭典》、《儒林外史》和四大名著當在首選之列。其他如魯迅、梁實秋、林語堂、周作人、錢鐘書、冰心、余秋雨、路遙、賈平凹等人的作品亦不可忘卻。中外文化寶庫典藏豐富,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首次增加了“課外閱讀推薦數目”,盡可將其作為指南來指導學生。

篇8

江西省豐城三中

古典詩詞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識寶庫.高考試卷離不開古典詩歌鑒賞題。如何鑒賞古詩詞、答好高考鑒賞題,這里從五個方面談點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階段掌握學習的范圍,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元稹、杜牧、李商隱,宋代的陸游、蘇軾、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選入了高中的課本。對于這些名家名作,我們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這些名作,掌握好寫作技巧。因為高考不是離開“教綱”去考學生??v觀近年來高考的古詩詞鑒賞題和我們課本中學過的古詩詞有著密切的聯系。2003年全國高考卷選了王維的《過香積寺》,設題是:“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币龊眠@道題,關鍵是你平時對課本中王維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沒有?選題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與課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有相似之處。讀懂了課本,何怨解不了此題?再看2004年全國考卷的古詩詞鑒賞題,入選的是張籍的《秋思》。設題為“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募毠??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這道題的設題也沒有離開我們的課本。有關詩歌中的細節描寫,我們在課本中接觸不少,像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詩書喜欲狂”細節,趙師秀《約客》中的“閑敲棋子落燈花”細節,等等。就思鄉之情的作品,我們接觸就更多,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等等。

二、要了解詩詞的文體特點和文化常識

中國古典詩歌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由詩到詞,由詞到曲,有它自身的特點。像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分為古詩和樂府,近體詩又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絕句有五絕和七絕;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曲分為小令和套數;詩的對仗與押韻、律詩的四聯名稱、詞的標題與詞牌、曲的宮調與曲牌等知識都應了解。如2003年全國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詩歌的體裁知識,兩卷分別考查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這一常識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詩四聯中的“頸聯”知識。

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內涵十分豐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識,特別是詩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義尤其重要。因為詩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意象的蘊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別離愁、“紅豆”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雙鯉”“鴻雁”代書信、“采薇”指隱居生活、“折桂”比喻科舉及第、“擊楫”指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等等。2002年全國高考卷考查了“折柳”這一文化常識、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這一文化常識,因此了解流派、風格、意象等文化常識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內容劃分詩歌種類

掌握詩歌題材,及時分辨“寫景抒情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懷古詠史詩”、“送贈思鄉詩”的類型,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鑒賞古典詩歌。

寫景抒情詩。古人作詩“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為師,從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內心深處引發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慶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梅堯臣的《東溪》,就是從這個方面來考查的。

詠物言志詩。詩人的志向和品質要表達出來,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為詠吟的對象。當然,所詠之物要和所表達的志向品質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詩人所詠之物有比較固定的象征義和比喻義。2004年高考北京卷詩歌鑒賞題選了蘇軾的《紅梅》。作這道題就應掌握托物言志詩的特點。

邊塞征戰詩。古詩人有軍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們往往把征戰生活、征戰的感慨融入詩中,我們也就稱這些詩人為“邊塞詩人”。他們的詩歌也是高考題入選的范圍。2004年高考江蘇卷詩歌鑒賞題選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這是一首邊塞詩,詩中的“馬”、“刀”與軍旅有關?!瓣P”、“黑山”與邊塞有關。掌握了這些知識,做這道題也就不難了。

懷古詠史詩。許多古詩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遷,多有憑吊,憑吊之時往往對古代的人或事,有緬懷,有感嘆。古赤壁、石頭城、故國等地,是無數風流人物叱咤風云之地,所以詩人往往把自己對歷史與現實的感觸,融入在他的詩歌之中。賞析這類詩歌,對歷史人物與事件、對詩人本身及所處時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杜癢的《赤壁》,鑒賞這首懷古詠史詩應該不成問題,因為“赤壁”這個題材是學生非常熟悉的。

送贈思鄉詩。詩人送別親朋好友不免要贈送詩歌,以表情意。詩人遠在他鄉,也難免有思鄉之情,這種情感也就用詩來表達,高考考這類題也是常見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賞析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兩首思鄉詩。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薩蠻》思鄉詞。

四、要掌握一些鑒賞用語

近年來的高考,古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題逐步轉向主觀題。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詩歌鑒賞題,除北京卷用了客觀題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觀題。要答好主觀題,不掌握一些鑒賞用語,答案就難以做到簡明扼要,用語貼切,恰到好處。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這兩首詩從體裁上看都屬于

。這兩首詩都是抒發

。要答好這類題,首先要掌握詩歌體裁方面的術語,如:詩、詞、曲、律詩、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五言絕句、小令、套數等;其次要掌握好表達詩歌思想內容及感情方面的術語,如: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懷古詠史、羈旅生活、愛國思鄉、傷春閨怨、孤獨傷感、惆悵寂寞、恬淡閑適、昂揚激憤、憂國憂民、迷戀思念等。

詩歌語言和表達技巧也是詞歌鑒賞的重要內容。詩歌語言鑒賞術語如:平淡、清新、絢麗、明快、含蓄、簡潔等。詩歌表達技巧方面的鑒賞術語如: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襯、反襯、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聯想、以動襯靜、以樂寫哀、欲抑先揚、欲揚先抑、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矗立云間,鄰青天,作用是

?;卮疬@個問題需要用到“烘托”等術語。2003年北京卷的詩歌鑒賞題(指出趙嘏《江樓感舊》與崔護《題都城南莊》在寫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處)要用到“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術語。

五、要掌握常見的鑒賞方法

詩的語言是經過詩人錘煉的?!盀槿诵云У⒓丫?,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因此,鑒賞詩歌就得感知妙語,從關鍵詞入手。高考題也多從關鍵詞設題。有一類題叫你找出詩中的關鍵詞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國卷設題: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設題:請從三、四句(“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另有一類是叫你賞析關鍵詞,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設題:古典詩詞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李白《菩薩蠻》)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設題: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王灣《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么?從以上設題看來,平時讀詩應對詩人錘煉的詞語多多品味。

篇9

    蘇教版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中的歷史元素主要分布在高年段,高年段4冊書中有4個單元相對集中地呈現了歷史內容,五上第四單元集中介紹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成就,五下第三、四單元集中介紹了近代中國遭受的屈辱和中華民族的不屈抗爭,六上第三單元集中介紹了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臘的文明成就。其余的歷史元素都是散在地分布于各個單元,總體上呈現出“散點式”分布的形態,歷史元素呈現的重點不在于讓學生掌握具體的歷史知識,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現實和生活需要出發,強調借助這些歷史元素加深學生對當今社會生活的認識。這些歷史元素往往以古典詩詞、格言警句、傳統節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歷史敘述、歷史照片、歷史圖畫、歷史圖表、歷史回憶等多種形式廣泛分布于各課之中。從年段上看,中年段多以古詩格言、節日來歷、歷史故事和歷史圖畫等形式呈現,往往借助一些有明顯教育意義的歷史元素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彰顯本門課程的本質特征,如借“一諾千金”、“曾子殺豬”的故事來強調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借《弟子規》來介紹尊敬長輩應有的禮節,借各類實物圖片來展示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高年段則多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配合歷史照片、圖畫、圖表等相對集中地反映歷史內容。大量生動翔實的文字材料和豐富直觀的圖片配合出現,使歷史顯得有血有肉,對于達成課程的培育目標有著較好的作用,也體現了品德與社會課程“不求知識的系統與全面,只求其與生活的連結”,強調歷史學習的感受和體會,注重借助歷史學習加深學生對社會生活認識的特點。

    歷史元素的呈現方式

    (一)圖文并茂教科書在以文字描述各種歷史現象時,不管是歷史傳說、神話故事、傳統習俗,還是考古資料、歷史遺跡、實證材料,都配備了大量相關聯的圖片,圖片是文字的一種形象化表達和佐證材料,文字則是對圖片的闡釋和進一步說明,圖文兩相對照,互為補充和印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

    (二)同一頁面中的文字往往使用不同字體、不同顏色和不同的背景圖案,視覺上較為活潑在表述方式上,有些文字材料直接以第一人稱敘述,以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如六下第三單元第10課《戰爭何時了》開頭,以一名伊拉克兒童對自己悲慘經歷的自述來控訴戰爭給兒童帶來的傷害,第11課《科學技術的喜與憂》以一名俄裔美國人在原子彈爆炸3周后到廣島的見聞來突出核武器的可怕。涉及到需要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的問題時,往往采用第二人稱,以學生和文本對話的形式展開,如五上第四單元第12、13課《我們為祖先而驕傲》(上、下),多處出現詢問的表述語氣:“你知道在沒有紙張的時候,人們書寫文字用的是什么材料?”“你知道我國古代有哪些名醫?”“你所知道的孔子的得意門生有哪幾位?”“咦,這么漂亮的藝術品你知道它們出自哪里嗎”等等。有時還以學生同齡人的親身經歷來導入歷史內容的學習,如六上第三單元第8課《金字塔下留個影》,從放暑假了,李小佳要去探望在埃及工作的父親,她對金字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引入古代埃及文明史的學習。

    (三)歷史圖片類型的多樣化教科書中的相關歷史圖片有實景照片、藝術作品、漫畫、卡通畫、歷史地圖、歷史示意圖、統計表格等多種樣式,照片使學生感到真實,藝術作品能讓學生獲得形象的感受,漫畫使學生印象深刻,卡通圖片讓學生感到有趣容易接受,歷史地圖、示意圖和統計表格則讓學生學習的思路更明了,條理更清晰。

    幾點思考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蘇教版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編寫以種種方式著力體現了諸多的歷史元素,充分顯示了歷史教育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培育未來公民素質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歷史元素應如何定位才能與課程理念實現更加密切的契合?如何呈現才能更加合理地實現課程的培育目標?歷史元素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結構中的形態分布、內容選擇和結構配比如何進一步改進和優化?這其中仍有不少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一)歷史知識的學習問題在蘇教版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中,歷史知識更多時候不是作為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而是作為學生的學習媒介和體驗材料而呈現的。歷史知識的這樣一種定位表明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歷史學習與系統的歷史學科課程學習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也體現了本門課程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特點。然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它卻可能會帶來師生認識上的困惑和實踐中的錯位。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老師僅僅將教科書中出現的歷史知識視為學生道德學習的媒介和情感體驗的材料的話,那么在課堂上就往往會將其處理為渲染課堂氣氛、完成道德塑造和達成體驗目標的工具,而忽略了歷史知識本身的價值及其應有的科學性。據筆者在小學聽課所見,日常教學中,即便是很優秀的老師,也常常會犯許多常識性的錯誤。這固然與老師的知識儲備和課前準備不充分有關,但與一些老師對于品德與社會課上知識學習價值的認識偏差恐怕也有著莫大的干系。在一些一線教師的眼中,歷史不僅是可以在課堂上被改造的,甚至講錯了也沒什么大不了的。而如果教師課堂上不能清楚準確地講解,則學生的理解也可能會出現偏差,甚至把道聽途說得來的知識或影視媒體的戲說和網絡的歪曲大量搬到課堂上來,從而把歷史變成了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任何學習都不可能離開正確的知識。沒有正確的知識,何來正確的道德認知和恰當的體驗感受?又如何能夠達成課程的理想目標?道德教育不應是無知的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須建立在豐厚的社會科學學習的基礎上。如果作為一個國民連起碼的歷史常識都不懂,何談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又何談各種能力的培養?實際上,歷史知識本身既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素材,又是培育學生歷史地、辯證地、發展地、多角度地進行思維的根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真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沒有歷史知識積淀,教學起來就會言之無物;而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則也很難空穴來風地進行課堂創造和意義生成。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中的歷史知識究竟應該以怎樣的一種面貌呈現在師生面前?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處理好歷史知識教學與課堂體驗創造生成的關系?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

篇10

自然,學生的學習效果就大打折扣。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手機、電腦的普及,當代大學生的閱讀方式、理解角度、價值判斷都呈現出明顯的社會化趨向,多數人是以“有用”或“無用”、能不能換取經濟價值來選擇學習對象,因此,對于距離現代較遠的古典文學存有隔閡,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和興趣。高校辦學理念的轉變和學生興趣的缺乏直接將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帶入了尷尬和無奈的境地。針對前者,我們高校古代文學課程從教者無力改變,但對于后者即提高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和效果方面,尚有努力的空間和方法。如本文論述的教師以問題創設為途徑來提升古代文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即是有益的嘗試。所謂問題創設,就是教師在課堂上既要傳授古代文學基本知識、講解古代文學重要作品,又要結合目前的社會環境、學生的心智特點和學習習慣,有目的地創設一些有針對性的、淺顯但有拓展空間的問題,通過拋出問題,引起學生對于問題的興趣,從而誘發和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創設所應掌握的技巧、原則和這一方法的實施步驟及注意事項,下面即以筆者在近年來古代文學教學中創設的部分問題和相關教學內容為例來加以論證。

第一,問題創設應打破常識的誤區———“唐詩三百首?”學生從小是從背誦《唐詩三百首》接觸、感知古代文學的,且常常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句子縈繞耳旁。因此,在學習宋代文學的第一堂課我提出的問題是:“唐詩有多少首?”絕大部分學生憑第一感覺地回答是:“唐詩三百首?!碑斎?,學生的回答是錯誤的。那接下來就要分析錯在哪里?老師和學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相應解決以下問題:唐詩現存到底多少首?依據是什么?為什么有“唐詩只有三百首”的說法?《唐詩三百首》是什么?同時結合馬上要學習的宋詩部分,還可以提出唐詩多還是宋詩多?宋詩現存有多少首?唐詩與宋詩孰優孰劣?等一系列問題。從常識入手提出問題,糾正學生以前在中小學階段形成的知識誤區,從而引導學生產生想要去探究問題正確答案的欲望,即探究知識的興趣。在這樣的興趣支配下,學生通過教師接下來的相關講授、分析,并結合以往所學,或許能對唐、宋詩概貌有一個直觀、清晰的認識。這是一例。類似問題還有:“蘇軾、辛棄疾是否創作婉約詞,李清照是否創作豪放詞?”學生以往中學階段學習形成的觀念是:蘇、辛是豪放詞代表人物,李清照是典型婉約詞人。因此,問題提出以后學生的回答仍然是一邊倒地的否定:“沒有,至少沒讀過?!睂τ趯W生的回答,教師不要馬上給予評判,而是引導學生來一起解讀兩首作品: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⒗钋逭铡稘O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研讀作品,學生既能體會到作家的人生況味,更能直接領悟到詞多樣化的風格和同一詞人對于不同詞風的駕馭。

第二,問題創設應以學生的體驗為本———“選林黛玉還是薛寶釵?”青年學子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期,對于個人情感和將來的對象充滿了好奇、憧憬和期待,在自我心目中都有一個“理想型”。因此,在講到《紅樓夢》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時,教師適時提出:如果你是男士,選擇將來的另一半,是喜歡多情的林妹妹,還是喜歡理性的寶姐姐?要回答這一看似簡單的選擇題,學生至少要明了一下幾點:1、通讀《紅樓夢》文本。2、細讀、精讀文本涉及林黛玉、薛寶釵的情節。3、理清林黛玉、薛寶釵與賈寶玉的關系。4、全面總結二人的性格特點。5、作出自我的選擇和說明理由。通過以上五個環節,學生對《紅樓夢》無論是整個故事還是局部細節都會有親身閱讀體會的經歷,并能從閱讀文本中感受經典名著的“經典”所在。同時,通過分析寶、黛、釵的性格特點和愛情糾葛,也有利于學生在崇尚“速食愛情”的當下形成正確、健康、積極的愛情觀念。如此通過創設問題、閱讀文本、自我認識再到思想提升,將古代文學的文學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對于糾正網絡和某些改編自古典名著的影視劇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三,問題創設應以小見大、貼近生活———“什么是炊餅?”古代文學作家、作品存在的時代距離學生生活的21世紀比較遠,如何能拉近古代與現代的時間差距、如何能消弭文學世界與現實生活環境之間的界限,這就要求教師創設的問題也應從現實生活入手,找到古今的相通處、相似點。因此,古代文學教師在講到明清章回小說這一最貼近世俗生活的文學類型時,不妨以某一點為突破口,鼓勵學生探求其從古代到現代的演變及富有的歷史、文化意義。如講《水滸傳》和《金瓶梅》時,提出:“武大郎賣的炊餅究竟是一種什么面食?”小小一張“炊餅”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以下內容:宋代北方的飲食習慣、面食在中國的流傳特點、炊餅和今日燒餅(或煎餅、饅頭、蒸餅)的比較、飲食變化蘊含的文化意義。通過這一問題的解決讓學生充分體會文學、文化、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并能跳出書本的桎梏找到思考的著力點。在章回小說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在講到《西游記》時,提問:“《西游記》中誰挑擔子?”多數學生從小對《西游記》改編的影視劇耳熟能詳,因此,給出的答案是一致的:“沙和尚?!边@個問題很小、很簡單,也是常識性的,對學生來說答案幾乎毋庸置疑,但卻不是真正的正確答案———豬八戒。為什么挑擔子的角色從小說中的豬八戒變成了影視劇中的沙和尚?這就要求學生去努力探求現代影視改編對于古典名著改編的原則、方法和觀眾審美需求的變化,了解古代文學所具有的現代屬性。同時,還能將文本跟改編劇作之間存有差異的問題舉一反三,看看其他幾部古典名著的現代改編情況。這樣,既能促使學生閱讀小說文本,又能與學生感興趣的影視劇相掛鉤,可謂一舉兩得。

第四,問題創設還應突出古代文學蘊含的優秀人文精神和對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積極作用———“屈原、司馬遷、蘇軾、辛棄疾、陸游、曹雪芹等教會了我什么?”

在2014年9月的新生開學典禮上,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不約而同地闡述了大學對于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楊玉良甚至說:“雖然專業知識是必須學習的,但是來到大學,更重要的是一個悟道的過程。如果學校的教育只重視專業的知識教育,而不重視德性的培養,那么很可能培養的人越有知識,越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2]兩位校長的觀點代表了當今高校及教育管理機構的擔憂,即身處科技發達、物質豐富、生活便捷環境下的現代人,其道德素質卻明顯缺失,傳統的“愛國”、“誠信”、“孝道”等優良品質正逐漸淡出人們的思想深處。面對這樣的形勢,凝聚了中國古代寶貴精神遺產的古典文學、古代文化理應擔當起再次喚醒大眾優秀人文精神的重任。因此,古代文學教師在與學生一起品味古代先賢的作品時,應當結合作家所處的時代,對作家、作品做全面、客觀、正確地解讀和分析,學習滲透在字里行間深重的人文關懷:研讀屈原的《離騷》、辛棄疾的詞作、陸游的詩篇,透過文字陶冶個人情操,領會個人對國家和社會,需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面對國家危難時刻的自我犧牲精神;研讀司馬遷的《史記》、蘇軾的詩詞、曹雪芹的《紅樓夢》等,深刻體會當個人深處逆境之時應當持有的正確、樂觀的心態———不怨天尤人,不氣餒、始終不放棄自我的人生和理想,百折不撓、積極向上。古人的人生經歷和文學表述,對當今大學生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健康的人生道德觀和提升自我的審美能力方面均能起到重要的積極、正面地示范和引導。為了完成古代文學在當代承擔的這一重大任務,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細化到具體的教學環節中,潛移默化地收到良好的效果。既要突出課程的人文性,還要避免枯燥、單調的說教,教師對于問題尺度的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必須是機動、靈活和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