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護理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08 17:19: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年人的護理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393-02
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創造性的有效護理模式,它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心靈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降低不愉快的程度。隨著社會發展及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慢性支氣管炎的老年病人日益增多。由于老年病人生理機能老化,自理能力減弱,加上病痛的長期折磨等,使這部分病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生理及心理不適,影響治療效果。每個人要達到舒適過程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因此不能用任何儀器來測量,這就對護理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科2012年起將舒適護理運用到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病人的治療護理中,使病人在住院期間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減輕了不適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支氣管炎病人104例,男64例,女40例;年齡50歲~92歲,平均66歲;1年內反復住院2次以上者23例,反復住院3次者12例,反復感染住院4次以上者5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52例。對照組按照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治療組在常規護理模式的基礎上實施舒適護理。兩組在年齡、性別、疾病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E2]評估兩組病人焦慮度,
2舒適護理
2.1環境舒適護理
創造一個良好的診療環境,各類物品擺放整齊。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通風良好,光線柔和,地面干燥防滑。調節合適的溫度、濕度,濕度保持在50%~60%,以增加病人的舒適感。進行治療前完成晨間護理等工作,避免灰塵飛揚。另外可根據病人的需求,放輕音樂或調好適當的電視節目,并將遙控器置于病人便于取放的地方。為病人準備報紙、雜志及健康教育宣傳冊,使其了解相關健康教育的知識。
2.2 心理舒適護理
慢性支氣管炎的老年病人,由于長期受疾病的反復折磨和醫療費用的壓力,心理障礙發生率較高,其中抑郁和焦慮發生率較高。高齡病人由于生理功能的減退,治療時間較長,療效較差,更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每次巡視都應主動與病人交談,耐心傾聽并解答病人提出的問題。積極幫助病人解決身心問題。有學者調查表明,心理舒適需求中服務態度始終是病人的首選。護理人員微笑的服務、關切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能讓病人感到溫暖、親切,有利于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促進早日康復;另外,儀表、姿態也會直接影響病人的情緒。各項護理操作應做到穩、準、輕,盡量減少碰擊聲,避免一切不良刺激。發現意外保持冷靜,切忌驚惶失措,大聲呼叫,以免產生消極暗示,增加病人恐慌。
2.3 生理舒適
慢性支氣管炎的老年病人常因咳嗽、咳痰、胸悶、氣短產生極度不適,甚至難以忍受,此時可以給病人低流量持續吸氧,協助其采取舒適臥位,輕叩后背,幫助其排痰。慢性支氣管炎的老年病人一般自理能力下降,護士要注意病人的生命體征變化,親切詢問,主動幫助解決問題。協助病人進餐、飲水、方便等。在病人精神較好的情況下,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隨時提醒病人注意保暖,謹防感冒。
2.4飲食舒適護理
護士要關心病人在住院期間的飲食,了解病人對飲食的喜好,提供細軟、易消化等符合老年人特點的飲食。并加強與病人的溝通,講解有關的營養知識,告訴病人飲食多元化的方法。對合并其他慢性病的老年病人,在飲食上要結合病人的不同情況給予相應調整。如病人伴有糖尿病,則應避免攝入含糖量高的食物,主食以米、糖類為宜。
2.5健康教育 護士要針對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病史的特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將支氣管炎的病因、發病規律和防治知識告知患者,讓患者了解有關疾病知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從而促進和提高生活質量。提高他們對疾病的認識,如介紹該病相關知識、
用藥原則和預防措施, 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 讓患者明確治療的目的,爭取患者能配合醫護工作,以提高治療效果。
2.6輸液的舒適護理 因老人的心肺功能低下,因此對其輸液要求較為嚴格,特別是要控制輸液速度和輸液量,如輸液速度過快過多,因前負荷在短時間內驟然增加,會導致急性肺水腫,心衰發生,加重病情。所以護士要嚴格掌握用藥速度,宜以30 ~ 40 滴/ m i n 速度滴入。同時要加強巡視,有異常情況即停藥并通知醫生處理。為了避免多次穿剌,可給患者使用靜脈留置針。
2.8給予社會支持
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病人因長期受疾病的折磨,反復住院,昂貴的醫療開支,常常抱怨、自責。社會支持是對老年慢性病最有潛力的資源之一。因此,應定期召開工休會,讓病人及家屬之間互相認識、互相交流,營造一個互相鼓勵、支持、輕松的交流氛圍。同時,對家屬也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讓家屬能以堅強的毅力面對現實,為病人提供良好的心理、經濟支持,使病人感受到自己仍是一個整體的人、社會的人,滿足愛與歸屬的需求。
3結果
3.1 兩組病人焦慮程度比較
3.2 兩組病人滿意度比較
治療組滿意率達到 98.12%,對照組滿意率為82.16%。
篇2
【關鍵詞】 中老年;便秘;飲食
中老年人由于活動量減少,進食量少,質細,致便腸蠕動減慢而引起大便秘結。同時,由于腹直肌、膈肌、腸平滑肌及盆底肌肉收縮無力,致排便困難。同時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過長,經腸道細菌的作用,產生大量對人體有害物質,被腸壁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引起神經系統的一系列癥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臨床資料
在104例被調查者中,40—50歲者30人,便秘者17人,占57%,51—60者30人,便秘者32人,占80%,61—70者30人,便秘者27人,占90%,70歲以上者4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二飲食護理
(一)、中老年人的合理飲食
1.主食應提倡米、面和雜糧混食,這對利用蛋白質的互補作用,有益于提高主食中蛋白質的生理價值。
2.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保證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供給,其中纖維素和果膠有促進胃腸蠕動的作用,可防止糞便在腸內滯留。
3.食物加工應切碎煮爛,使其易于消化。應少吃油炸、過粘和過于油膩的食物。
4.吃飯應定時定量,每餐進食不宜過飽,尤其禁忌暴飲暴食,吃飯要細嚼慢咽。
5.為促進中老年人的排便能力,防止便秘,每日應適量飲水。但也不宜過多,以免增加哦心、腎負擔,尤其有大量飲茶習慣著應該注意。
6.中老年人的飲食要冷熱適當,不可過冷過熱,煙、酒、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應當少吃,也不可吃過咸的食物。
(二)、習慣性便秘病人應重點飲食食物纖維
食物纖維是指食物在人的腸道內不被吸收的植物性物質。如:谷類、雜糧及豆類的外皮,還有蔬菜的莖和葉。
食物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在結腸起滲透作用,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過程,減少場內致癌物質與腸壁的接觸時間。同時它還可以降低膽汁和血清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止動脈硬化和膽石癥。
(三)、習慣性便秘的預防
中老年人堅持合理的飲食習慣,適當增加食物纖維的攝入量,可以有效的預防習慣性便秘。一下介紹幾種簡單的預防方法。
1.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定時排便。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過長,由于直腸對水分的回吸收作用,而使糞便變硬,難以排出,即成為習慣性便秘。
2.針灸大腸腧、天樞、足三里、照海等穴位,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3.也可取蜂蜜20克左右,溫開水沖服,每晚一次。
4.腹部按摩:方法是自右髂窩向上,再沿肋弓下緣從右至左,然后沿左側腹部向下至小腹正中,輕輕按摩。
篇3
【關鍵詞】優質護理服務;骨科老年病人;安全隱患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8231(2011)04-0029-01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人們對醫療質量和服務有了越來越高的期望值,骨科高齡患者日漸增多,關注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滿足老年患者健康需求,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勢在必行。護理安全是護理質量的基石,是優質服務的關鍵,也是防范和減少醫療事故及糾紛的重要環節。我科自開展“優質護理示范病房”以來,共收治75歲以上的骨科患者100例,通過開展新的排班模式及責任護士分層次管理,對科室老年患者實行一對一的全程服務,責任護士對存在護理安全隱患的原因進行分析,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收到良好的效果。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齡最小75歲,最大93歲,平均80歲。其中股骨頸及股骨粗隆骨折的52例,骨盆骨折4例,脊椎骨折11例,并脊髓損傷5例,上肢骨折及其他骨折16例,關節置換的8例,帶入院內壓瘡2例,燙傷1例,肛周皮膚紅腫、破潰1例。
2主要護理安全隱患的原因及其對策
2.1壓瘡:肌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組織營養缺乏,致使皮膚和皮下組織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組織破損及壞死。
2.1.1原因:①患者長期臥床,翻身不及時。②高齡患者營養攝入不足,全身營養缺乏,皮下脂肪減少,肌肉萎縮,引起血液循環障礙。③皮膚經常受尿液、汗液各種滲出液的刺激而潮濕,皮膚組織破損。④護理不當。
2.1.2護理對策:①責任護士墊氣墊,設翻身卡,床頭交接班,每班對全身皮膚進行重新評估,調整護理措施。應勤翻身,1次/2h,告知患者預防壓瘡的重要性,讓患者配合我們的護理,本組16例脊髓損傷患者因翻身到位,定時翻身,均無壓瘡發生。②加強營養,遵醫囑經靜脈供給營養,指導患者進高蛋白、易消化飲食,促進創面愈合。對骨突處予50%紅花乙醇按摩,5~10min/次。本組患者中2例帶入院壓瘡,經及時通過靜脈供給營養,愈合迅速。③小便失禁者留置導尿管,定時開放,及時更換濕衣服、床單,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④加強基礎護理,做好晨晚間護理,為患者床上擦浴,避免用堿性肥皂,并用油性的潤膚霜涂抹全身。⑤如發現皮膚已破損,除加強翻身外,予以壓瘡貼外敷創面,深部潰瘍予換藥。⑥對帶有各種管道者,翻身一定要將各管道固定好,以免壓在身下及脫管,掛防管道脫落提示牌。
2.2墜床與跌倒:骨科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如合并有各種慢性基礎疾病,更容易使骨科老年患者發生跌倒。
2.2.1原因:①虛弱、暈眩致步態不紊,平衡功能失調,控制能力下降。②老年癡呆患者由于定向障礙,找不到自己的房間,給看護帶來很大的困難。③患者有不服老、不愿麻煩別人的心理,不愿意讓專人陪伴,不聽醫護人員勸解。④藥物因素服用一些鎮靜藥或降糖藥削弱其認識能力。
2.2.2護理對策:①勤巡視病房,設溫馨提示牌,盡量使用手杖、輪椅等助行器。②病房地面平整、干燥,不設臺階,病房內光線充足,設地燈,廁所應設扶手。③對需服用藥物治療患者護理人員應了解其不良反應,有針對性加強護理。④對固執、偏激的患者,護理人員應有耐心加強主動服務意識,加強觀察和護理力度,夜間休息加用床欄,呼吸器放在患者易于拿取的地方。本組患者中,合并高血壓40例,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骨關節病25例,護理得當,無1例發生跌倒。
2.3燙傷
2.3.1原因:老年患者感覺敏感性下降、熱水袋溫度過高或直接接觸皮膚、患者麻醉后局部感覺減弱。
2.3.2護理對策:①嚴格掌握熱水袋的溫度,不超過50℃,嚴禁熱水袋直接接觸皮膚,要用毛巾包裹,對使用熱水袋者,嚴格交接班,并觀察局部皮膚情況。②對于感覺麻木的患者,使用熱水袋及理療時尤應注意,使用特定電磁波(TTD)治療,燈頭距離與照射皮膚需>30cm,照射時間20min/次。加強護患溝通,履行告知義務,可以減少護理糾紛的發生。
2.4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2.4.1原因:長期臥床,活動減少,老年病人血液循環差。
2.4.2護理對策:①主管護士按時給病人活動雙下肢,按摩雙下肢的肌肉。②鼓勵患者在床上主動活動踝關節、膝關節,病情允許時早下床,進行行走練習。③密切觀查患肢遠端血液循環情況,即足背動脈是否可捫到、足部皮膚溫度、趾端甲床顏色及活動情況。出現肢體末端顏色蒼白或青紫,肢體并發冷、感覺減退及麻木、巨疼等,及時向醫生匯報。
篇4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均壽命不斷延長,人口老化明顯增多,給老齡人的健康問題帶來嚴重影響,而我國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尚未改善,給我國的老年護理事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研究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要,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老年護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已成為我國老年護理的首要任務。
1 我國老年護理現狀
1.1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人口老齡化是簡稱人口老化,它是指社會人口年齡結構中一定年齡(60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即老年人口系數)較高的一種發展趨勢[1]。目前,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已近1.3億,占總人口數的10.09%,據預測,2025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24.00%,2050年將達到25.50%,將成為世界上老年人絕對數最多、老年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我國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目前已接近70歲,其中男性為67歲,女性為71歲,女性老年人增長速度較快。
1.2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社會人口老齡化所帶老的問題,不僅是老年人自身的問題,它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諸方面,帶來一系列的問題[2]。如:社會負擔加重,據聯合國統計預測到2030年2個勞動人口就要供養1個老年人。社會文化福利事業的發展跟不上老年人的需要,家庭養老功能減弱,老年人將更多的依賴于社會等。
1.3 老齡化社會對護理需求大大超過其他人隨著老年人年紀的增大身體機能將逐漸下降,患病幾率將逐漸上漲。據調查60歲以上老年人中,有70%以上的人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而且因慢性疾病而影響活動能力的比例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根據我國城市老年人醫療服務調查,老年人2周就診率為23.75%遠遠高于其他年齡組14.66%的水平;老年人住院率為7.62%,比其他年齡組4.36%高得多。再加之老年人心理問題的增多,理解能力的下降將大大增加我國醫療和護理的需求量。
1.4 老年護理醫療保障制度不全、保健體系不明確 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針對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建立了相關的保障體系,而我國由于經濟不發達,針對老年人健康問題的社會福利及社會保障制度不全、體系不夠完善,遠遠滿足不了老齡化社會中老年人健康問題日益增長的需要。我國老年人口中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村老年人基本上不能享受退休金和公費醫療,其供養和醫療費用主要由家庭承擔。
2 我國老年護理展望
2.1 完善老年醫療保障制度,確保老有所醫 早在1965年美國在社會保障法中就建立了老年人醫療保障計劃:建立老年人醫療保險,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服務機構,如:護理之家、日間護理院、家庭保健、老人養老護院等[3]。日本在1975年就開始著手老年保健的立法,一系列老年保健措施,如老年人健康檢查制度,臥床老年人的功能康復,家庭護理和訪問知道基本形成一個體系,并于1982年建立老年保障法,1983年完善了老年保健對策的綜合體系[4]。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社會、社區和家庭等整個體系共同參與老年人的護理,建立老年人福利制度和老年醫療保障法,大力發展老年醫療保險事業,確保老有所醫。同時還要在社區建設上增加老年人社區護理服務。加大政府的專項資助和扶持,老年人家庭養老護理不再難,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便有了保證。
2.2 加強老年護理教育,培養專業老年護理人才老年護理學是研究、診斷和處理老年人對自身存在和潛在的健康問題反映的學科。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老年人健康問題也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我國醫學院校、中職護理院校中普及老年護理學和社區護理學,有條件的院校應開辦老年護理專業,讓學習護理的人員學會老年疾病的護理知識和技巧,掌握促進老年人健康的知識和方法,以維持老年人的最佳功能裝套,提高其生活質量。已從事老年護理和社區護理的護士,可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進修,補上老年護理的專業知識,實現向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的轉型[5]。
2.3 加大醫療投入,提高老年人醫療護理服務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是相對的,醫療保健系統立馬當先迎接了嚴峻的挑戰,為更好的服務老年人,醫療機構應引進先進的醫療護理器材和設施,如各種助行器、可推、坐、洗澡、排便的多功能輪椅等,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護理,確保老年人安全。
2.4 維護和增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做好老年人的心理護理護理是人對人的幫助,所以要用心去體會,注意互相間的心理活動及溝通。依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生活變化與發展的特點,應加強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保健。在對老年人進行心理護理時應勤快、細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煩,要充分考慮老年病人的特點與習慣,尊重、關心老年人。同時還應改善和加強社會的老年心理衛生服務,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做到既滿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又盡量讓其參與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滿足其精神需要。
2.5 通過社區宣教,幫助老年人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古人云“飲食有節、起居有節、不妄作勞”是很有道理的。為維護老年人自尊需要應進行適當的修飾,改善外貌形象;老年人退休后面臨一“空巢”期,應適當擴大社會交往,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觸大自然的良辰美景,或欣賞有沒的音樂藝術,獲得愛與歸屬感;搞好起居衛生,養成良好的休息、睡眠習慣,做到學習與運動相結合,這對發揮老年人的智力、增強老年人的體力、提高老年人的青春活力是很有效的。
總之,維護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質量,為老年人提供更為全面、系統、規范的護理服務是老年護理的最終目標。我國應建立完善的老年醫療保健福利體系,如;老年人護理院、老年人療養院、日間老人護理站、敬(養)老院、老年公寓等,運用老年學知識,開展老年病防治工作;知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健身鍛煉,延長老年人的健康預期壽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殷磊.老年護理學[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9):644-645.
[2] 張多來.人口老齡化及老年護理倫理思考.衡陽醫學院報,2000,4(1):47.
[3] KeisterK.J,BlixenC.E.Quality of life and aging.Journal ofGeron to logical Nursing,1998,24(5):23.
篇5
1 農村社區老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
1.1排泄問題:在機體老化的過程中,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可出現生理功能減退,老年人的排泄形態發生改變,如便秘、腹瀉、尿失禁、尿滁留等。
1.2睡眠問題:失眠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睡眠問題。失眠是指睡眠不足,導致正常睡眠受到擾亂,失眠不僅影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還會影響情緒,甚至使意外傷害的危險性增加。因此,老年人的失眠既涉及健康問題又涉及社會問題。
1.3安全問題:由于衰老,老年人可出現意識模糊、失去方向感、判斷力減弱、記憶力減退及應變能力降低,老年人自我防御能力明顯下降,對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顯得更為迫切。老年人常見的安全問題,主要包括跌倒和用藥問題。農村老人存在用藥較隨意,缺乏科學性。
1.4健康知識缺乏問題:農村老人普遍文化層次低,自我保健意識差,獲取信息途徑局限。所以他們往往缺少有利于健康這方面的知識。
1.5角色改變的適應問題:進入老年期,面臨離退休問題,這是人生的一大轉折點。離退休后,生活規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長期習慣的作息制度被打亂,許多老年人一時難以適應,常常會產生頹喪情緒和失落感。另外大多的農村老人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他們隨著逐步勞動能力的喪失。擔心在家庭中的地位發生變化而變得敏感,顯得羅嗦、嘮叨、固執,造成家庭氣氛緊張。
2 農村老人護理要點
2.1老年人因神經系統反應遲鈍,常缺乏典型的癥狀和體征,很容易延誤診治,因此護士不但要掌握老年人發病的一般規律,還要注意觀察細微的病情變化,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理,使老年人得到及時的救治和護理,降低死亡率和傷殘率。
2.2護士可通過一切與老人接觸的機會進行有效溝通,收集正確完整的資料,從而做出護理評估,為準確、及時、完整地實施良好的整體護理打下基礎。評估內容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能否有效呼吸;能否維持身體各部位組織的血液循環;營養狀況;大小便排泄是否正常;肢體活動能力及協調程度;休息與睡眠狀態;感覺器官的功能;記憶力、智力及人格類型;適應能力;病情變化及治療效果;自我照顧能力及安全情況;護理需要等。
2.3農村老人普遍健康知識缺乏,所以健康宣教就顯得猶為重要,可通過集體講座、利用傳播媒體講座和社區健康咨詢等形式來指導老年人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采取積極的健康行為。另外,在健康教育時護理人員要注意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醫學用語,態度謙和,尊重聽眾。
2.4重視社區家庭訪視護理,做好飲食、排泄、休息與睡眠、安全用藥等方面的指導,以滿足老年人基本的生理需要;改變老年人不良的生活習慣,提高健康管理能力;對日常生活技能進行指導,提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
篇6
老年社會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方法,充分協助老年人解決生活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使老年人度過一個安樂祥和的晚年,也泛指社會上一切有利于增進老年人適宜生活的社會服務活動。
護理本科學制為四年,根據現代醫學模式的要求,培養掌握護理學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從事臨床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根據就業領域的不同,可在醫療衛生保健、高級家政服務、養老服務等領域工作。本文所提的老年護理一般是指在養老機構中,專門為老年人進行護理的醫學人才。
在這種特定的服務領域下,護理人員不僅要掌握專業的醫學和護理常識,還有必要了解老年社會工作的相關知識,這也對護理專業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將老年社會工作的價值觀以及專業知識融入護理專業教學,可以拓寬護理專業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學生的業務能力,使學生在就業中更具有競爭力。
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
護理專業(老年護理方向)的服務對象是老年人,旨在服務老年的過程中,為老年人提供更專業、更系統、醫務水平更高的護理。以老年人的健康為中心、全心全意為老年人服務的觀念與老年社會工作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不謀而合。老年社會工作同樣以老年人為中心,不單圍繞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服務,更多地以解決老年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為目標。兩者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是統一且有一定的內在聯系。
三、助人自助的服務目的
“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的基本精神和重要目的,旨在表達幫助案主(服務對象)恢復生活和工作能力,并最終使其重新投入生活當中。老年社會工作的服務目的就是幫助老年人提高自身的“抗老”能力,學會自己調節自身心理及生理的變化。在老年護理過程中,不論是高超的醫術水平還是高質量的醫務護理,都只能解決老年人的生理問題,而在老年人面對自身患病的事實時,老人的心理變化及心理重建需要老年社會工作的相關知識及科學的操作方法。
四、科學規范的工作方法
在闡述老年社會工作方法之前,引入“文化養老”這個概念?!拔幕B老”是一種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人文關懷的養老方式。“文化養老”其核心是文化先行,養老應該以養心、養德為基礎,使老人獲得精神慰藉。在中國的傳統中,文化和養老關系十分密切。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文化總結出了“積谷防饑,養兒防老”的生活經驗。然而,在當代社會中,不管是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還是機構養老,老年人對服務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物質與精神的需求越來越大。以上三種傳統的養老模式,越來越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這時候文化養老就有其存在的意義。為了使文化養老模式順利展開,相應的服務方法必須隨之提升。老年社會工作在老年服務中,堅持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專業價值觀,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幫助有需要的老年人解決困難。這其中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是科學規范的工作方法,具體有老年個案工作方法、老年小組工作方法、老年社區工作方法等。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全面分析問題,合理整合社會資源,采取科學的方式為之服務。
五、老年社會工作與護理專業(老年護理方向)的關系
老年社會工作與護理專業(老年護理方向)是兩個不同門類的科學,也是獨立的兩個專業,在護理專業(老年護理方向)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引入老年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論知識及操作方法,更有效地輔助護理專業(老年護理方向)的教學,使其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快達到培養目標。
綜上所述,結合老年社會工作在價值觀念、服務目的、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優勢,本文建議將這些優勢結合到護理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在老年社會工作尚未普及與完善的今天,這種推廣和結合將會幫助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工作技能,適應全新的護理工作需求。
參考文獻:
[1]唐曉英.傳統文化視閾下我國社區文化養老方式探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5-47.
篇7
課程設計的思路是從學生今后面臨的老年護理職業崗位出發,選擇典型工作任務,從中確立相關的職業能力要求,培養實用型老年護理人才。課程整體設計以典型的老年護理工作任務為載體,以項目來構建課程,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實現“做中學、學中做”。針對每個教學單元按照“資訊(獲取信息)、決策(作出決定)、計劃(制訂方案)、實施(進行操作)、檢查(審視過程)及評價(總結反饋)”六步法進行教學設計。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創新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職業技能,符合高職教育的要求。
二、根據崗位職業能力要求,重構教學內容
項目化課程整體設計的關鍵步驟是將原來學科體系下的課程內容按照能力本位的導向和項目化的思路遴選項目,進行課程內容的重新整合、序化。德國職業教育家Paetzold指出“:課程似乎是建造了一個存放和重現經驗與知識的書架,書架不同隔層的劃分使得整理與重獲更加容易,它極大地減輕了記憶負擔?!北菊n程項目設計的依據是以老年人為主體,通過護理干預,延緩衰老和減少各種危險因素給老年人帶來的消極影響,消除或減少老年人自我照顧的限制,加強老年人自我護理,實現其最佳的功能狀態。鑒于此,通過與行業專家共同分析社區養老機構和家庭老年護理的典型工作任務后,提煉了以下9個能力訓練項目(見下表),能力訓練項目的設置體現了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和護理需求,以任務引領學習,并使老年人護理崗位工作程序化。在每個項目下分別設定若干工作任務,每個工作任務的完成都需要相應的技術支持模塊,而應用到的理論知識則穿插于整個任務的完成過程。如在完成“老年人飲食的護理”項目任務中,我們把“老年人的營養需求”“老年人常見疾病與飲食的關系”等理論知識融入“指導老年人制定合理的食譜”操作技能訓練中;在完成“老年人排泄的護理”項目任務中,把“排泄形態障礙的常見危險因素”“排泄形態障礙的護理”等理論知識內容融入“指導腹肌、膈肌、盆底肌的鍛煉”“排尿功能訓練”“自我間歇導尿”等技能訓練中,實現理論教學與基本操作技能訓練相結合。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也解決了工作導向課程重構的最大難點重實踐輕理論,整門課程內容從知識導向轉向了行動導向。
三、課程的目標設計
使學生掌握老化的特點,能應用護理程序評估老年時期這一特定階段存在和潛在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健康問題;并能應用專業知識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護理,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康復護理;能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指導以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從而維護和促進老年人的健康狀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四、教學過程的實施
在老年護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改變,教師作為社區醫院護士長,學生分4組(每組5~6人)作為社區護理工作小組,每組設有責任護理組長,負責每次工作的分配,安排工作進度,協調整個項目實施,組織人員完成具體項目。每個教學單元基本上就是為了解決一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四個不同的工作任務,每組護士完成一個工作任務。
五、課程考核設計
篇8
進入21世紀,我國老人數量不斷增加。預計2025年將達到2.8億,占總人口的19.3%,2040年進入老年化高峰期。老年人跌倒將日益嚴重。而老年人骨折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威脅了老人的生存質量。主要的原因是跌傷和骨質疏松二大類,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生命與生存質量,骨折后2年內的死亡率在我國高達30%。因此,老年人骨折的防治是當今全球關注的嚴重問題。針對這一社區老年問題實施了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社區護理干預方法,包括對社區老人的防跌倒干預、骨質疏松的知識行為性干預二大主要內容。具體實施的護理干預措施又可分為健康教育干預和社區行為知識干預。通過連續不斷的、多層面的社區護理干預降低了老年人骨折的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
一般資料
深圳某一花園小區總人口25539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611人。調查發現:曾經發生各種老年人骨折55例,占老年人口3.4%;其中腕部骨折23例,脊柱骨折15例,下肢骨折10例,鎖骨骨折5例,前臂骨折2例。
分析骨折發生原因
骨質疏松:骨質疏松性骨折是一種隨增齡而骨量減少,骨顯微結構異常,骨脆性增高,骨強度減小,骨正常抵抗外力作用減弱,即使輕微外力或扭傷或跌倒均易造成的骨折,是老年性骨折發生常見原因。有資料表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病率在50歲以后隨年齡的增加而按指數比例上升。據有關數據統計,廣東地區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率12.2%,其中脊柱骨折發生率7.8%,髖部骨折率0.4%。本文未對老人進行骨密度測定。
跌倒:資料顯示,長期生活在保健機構老人有近半數的人都跌倒過。每年約30%的老年人跌倒1次或多次,而且跌倒的概率隨著年齡遞增,80歲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年發生率高50%。其中5%~10%的跌倒會造成腦部的損傷、軟組織損傷、骨折和脫臼等傷害,時下跌倒已成為美國老年人死因的第6位[1],是英國75歲老年人受損害后主要死亡原因[2]。在世界各地,70歲以上老人跌倒死亡數占跌倒總病死數的40%。多數因為視力下降,神經系統疾病及其后遺癥、損害腿功能的關節炎、性低血壓、鎮靜劑和其他藥物的作用。另外,反射減慢、肌力減弱和協調動作能力下降均可降低老年人對跌倒沖擊的身軀保護能力,增加骨折的機會。本社區環境屬于山形,高低錯落,老年人因跌倒致發生骨折65%。
交通事故損傷:因機動車輛事故引起的骨折占35%,是老年創傷性骨折的主要因素之一。
針對常見發生原因,正確實施社區護理干預
所調查研究的該社區老年人,文化水平較低,健康狀況與精神狀況一般,經濟來源也相對不足,獲取知識的來源較窄導致預防骨折的相關知識不足。因此加強社區老年人對骨折發生的防范及保健知識的宣傳,顯得尤其重要。并敦促社區加強環境改善。
社區健康教育干預:①集中進行老年人骨折專題講座,耐心講解,每個月1次;②制定防跌倒、防意外損傷措施宣傳小冊子,定期把宣傳資料發放到每戶居民家中,以引起老人及家人的關注;③現場指導防跌倒及促進骨密度增加的有氧運動訓練;④家訪,電話詢問或咨詢有關問題。
社區行為知識干預:①積極預防骨質疏松:積極宣傳改善老人的生活方式,鼓勵老人參加各種適宜的鍛煉活動,如:散步、游泳、氣功、打門球等,加強戶外活動,增加光照時間,促進骨吸收;杜絕吸煙、高鹽飲食、大量飲用濃茶及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增加鈣的吸收及骨形成,適度增加膳食中的肉禽蛋奶等含鈣物質的攝入。做到合理膳食,科學膳食,尤其是老年女性骨質疏松的發生率較高,更應關注。②加強老年人個人防護及居住環境設施的建設: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生理機能減退,身患各種疾病,身體的反應能力及平衡能力減退,易跌倒、滑倒致傷。因此,老年人平時注意穿摩擦力大的鞋子,防止跌倒。對行走不方便者要借助拐杖等輔助設置;在房屋結構上盡量簡潔,房間光線明亮,地面磚要防滑防潮,在老年人居住區增加扶欄等設備;社區管理處及時將行人道的一些坎改成小斜坡。建議老人出門最好有人相伴,隨時提醒,注意交通安全,防止意外,確保出行安全。
討 論
經落實各項護理干預措施后,社區老年人普遍反映良好,受到社區居民好評。半年來未接到有老人因在社區跌倒或滑倒而受傷或骨折或發生交通意外。因此,預防比治療更重要。老年性骨折,尤其是創傷性骨折是可以避免的。通過積極的社區護理干預來預防老年人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及老年人跌倒發生,在降低老年人骨折發生率的同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減輕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高齡老年人;臥床不起;護理
臥床不起指臥床時間已大于1個月并不能恢復者。臥床不起的患病率隨年齡而升高,高齡老年人既是本病的易感人群,又是重點防治對象。導致高齡老年人臥床不起的特殊病因是跌倒綜合征和誤用綜合征,加上患者并存疾病多,褥瘡、攣縮多見等特點[1],也為護理患者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延長高齡老年人的壽命、提高生活質量、增強自理能力、減輕社會負擔,是每一位護理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1對象
我科近年收治25例80歲以上老人,其中男9例,女16例;跌倒綜合征致病7例,誤用綜合征致病5例,其他原因致病13例。全部患者并存疾病3種以上。
2方法
2.1健康教育知識傳授和行為訓練。
2.2指導包括日常生活指導、飲食護理、用藥護理、心理護理、活動與鍛煉。
3護理
3.1健康教育根據高齡老年人的經歷、社會經濟狀況、文化、職業、民族、生活習慣和風俗的不同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
3.1.1知識傳授因地制宜、深入淺出地選用專人講解,指導收聽、收看電臺、電視臺節目,發放宣傳手冊等教學方法,幫助老人認真學習醫學科普知識,如:人體解剖和生理功能,影響衰老的因素及延緩衰老的相關知識,營養學知識,藥學知識,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發作誘因、演變規律及識別、治療、護理和預防疾病的知識,以提高老年人自我保護意識。
3.1.2行為訓練選擇恰當的方法,選用適當的輔助工具,有針對性地進行自理行為的訓練。如:自我護理技能,自測血壓、脈搏、尿量、尿糖、痰量,注射胰島素,關節功能、協調運動訓練,膀胱功能訓練,語言矯治訓練等,促進康復。
通過健康教育,鼓勵高齡老人進行自我監測、自我診斷、自我康復、自我護理和自我預防。
3.2日常生活指導
3.2.1病室環境選擇安靜、整潔、舒適、陽光充足的房間,溫濕度適宜。定時通風、消毒。物品擺放得當、合理、安全,便于取用。創造一個良好的休養環境。
3.2.2皮膚護理定期清潔皮膚,及時更換衣服,選擇純棉、麻織品。穿寬松的衣服。床鋪平整無皺褶,避免對皮膚的機械性刺激,定時改換臥位,翻身、拍背,鼓勵咳嗽。按摩皮膚,促進血液循環。骨突處墊充氣皮墊,預防褥瘡、皮炎、肺炎等病的發生。及時修剪指、趾甲,以防自傷和護理中傷及皮膚,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經常清洗肛周、外陰皮褶處,防止皮膚糜爛。及時做好口腔護理,清洗活動假牙,使患者舒適,預防感染。
3.2.3大小便護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解除思想顧慮和心理壓力,并提供安全隱蔽的環境,及時排尿,定時排便。教會患者鍛煉腰、腹、盆腔肌肉和提肛收縮運動,預防便秘、腹瀉、尿潴留等并發癥的發生。
3.3用藥護理根據高齡老年人記憶力差,聽力、視力不好或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等情況,在用藥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據老人藥物代謝的特點,合理用藥。有針對性地選擇藥物和用藥方法,保證安全、正確、有效,避免藥源性疾病的發生。護理人員要給患者及家屬講清所用藥物知識和重要性,如:名稱、劑量、作用、服用方法、毒副作用、禁忌證等。督促老人按時用藥,并嚴格觀察療效及不良反應,訓練自我服藥,提高治療疾病的自主性。
3.4飲食護理依據高齡老年人臥床的生理代謝特點及并存疾病,制定相應的食譜。并盡可能照顧老人的生活習慣和口味,適當限制熱量,給予充足的優質蛋白、豐富的維生素、低鹽、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提供豐富的鈣鐵等微量元素,多食果蔬及粗纖維食物。并保證水分充足,食物加工細、軟且多樣化。還需要創造一個良好的進餐環境,以增進食欲,進餐時間充足,可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康復。有條件時,還可以介紹一些保健延齡的藥膳和食療方法[2],以延緩衰老,提高健康水平。
3.5心理護理及時了解高齡老人的心理狀態、個體特點、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溝通技巧來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給老人以經濟和其他方面的幫助,解決老人的后顧之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有老年期精神障礙的高齡老人,開展精神心理衛生教育,用安慰、啟發、解釋、誘導等方法,幫助老人正確認識疾病,采用宣泄、自我安慰、轉移注意力、遺忘等方式自我調節情緒,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克服不良情緒,提高其內在積極性,積極配合治療。堅持讀書、看報,與社會多接觸,與人多溝通,參與社會活動和工作,防止腦萎縮和老年癡呆等病的發生。
3.6活動與鍛煉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給予適度的主、被動活動。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教給老人關節肌肉活動方法,保持關節的功能位,維持關節的正?;顒臃秶?、肌肉的張力,防止關節攣縮和肌肉萎縮。增強器官的生理功能,防止多種并發癥的發生。有條件時,可用輪椅推到院內活動。配戴合適的視、聽輔助工具,改善老人視、聽功能。鼓勵老人自己處理日常生活,恰當予以補償的功能,保持殘存的功能。護理人員選擇適當的被動活動和適宜的物理治療方法,合適的輔助用具如助步器和手杖。幫助老人盡早下床活動,訓練平衡和協調能力,進行康復鍛煉。合理安排休息與睡眠時間,提高自我滿意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3],預防疾病的發生。
4結果
25例老人除死亡2例外,均有好轉,縮短了臥床時間,自理能力有了提高,無并發癥的發生。
5討論
促進高齡老年人臥床不起康復的最有效的方法:選擇合格護理人員,選用合理、全面、恰當的護理措施。
由于高齡老年人癥狀與體征不典型,多種疾病同時存在,自理能力弱,疑惑多,要求多以及高齡老年人預期壽命短,救治后生存期也較短的特點,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護理及時、耐心、冷靜、虛心、誠懇,了解增齡對各系統解剖和生理功能改變的影響[4],認真學習老年醫學知識及相關知識,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選擇恰當的護理措施。遵循關心、主動、平等、尊重的原則,運用敏銳、準確的觀察力和正確的判斷力,良好的溝通技巧和合作精神優先救治病人的生命,延緩病情惡化。在病情穩定的基礎上,盡早進行功能鍛煉,延緩功能減退,增強自我照顧能力,提高生命質量。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根據患者個體特征,患者、家屬、看護人員共同參與,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幫助老人保持現有功能,減輕依賴心理,最大限度達到自理基本的日常生活。對瀕死老人采用恰當的護理方法,緩解疼痛,盡量使其舒適,幫助老人正確看待死亡,安詳而有尊嚴地走完一生。
參考文獻
[1]歐陽敏,蹇在金,王蓉,等.高齡老年人臥床不起的臨床特點[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7(2):157-158.
[2]周汝翔,趙士仁,主編.常見慢性病療養康復指南(下)[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382-384.
[3]周昌菊,李樂之,主編.社區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53.
篇10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而老年人又是健康保健的主要群體,藥物治療則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的重要措施[1]。我科收治的療養員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且患有多種疾病,服藥種類多,加之老年人由于受文化水平、年齡以及用藥知識缺乏、自身功能衰退等因素的影響,存在著憑經驗用藥、濫用藥、不合理用藥、錯服漏服等問題,造成諸多不良后果,致使服藥的不安全風險增加。本文就如何加強對老年療養員臨床用藥的安全管理,認真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藥進行探討。
1危險因素
1.1老年人的自身特點老年人身體各系統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尤其記憶力減退,極易造成誤服、錯服或重復服藥。因老年人臟器功能的減退,對藥物的耐受能力降低,容易導致各種不良反應和藥源性疾病。
1.2用藥知識的缺乏老年人的用藥知識有些來源于廣告,一些虛假廣告導致了老年人服藥的不安全因素增加;老年人對藥物不良反應、用藥注意事項、配伍禁忌等知識缺乏,對出現的藥物副作用還以為是藥量不夠,又重復服藥;老年人缺乏藥物保管及變質鑒別知識,服用變質、失效藥物使不良反應增加;老年人因患病年久,自認為“久病成醫”,憑經驗自行服藥;一藥多名問題導致老年人重復服藥,使毒副反應增加。
1.3患病多,用藥多老年人由于同時患有多種疾病,需要用多種藥物合并治療,每日服藥幾種甚至十幾種,因使用藥物種類過多,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導致毒副作用增加。
1.4環境因素老年療養員入院后,因環境的改變,外出活動增加,出現漏服、自行停服藥物等現象,從而導致病情復發。
1.5人為因素醫生詢問病情不仔細,導致重復給藥;護士在操作過程中未嚴格執行“三查八對”制度,出現給藥錯誤、給藥途徑錯誤、給藥時間錯誤、給藥劑量錯誤、漏給藥等,個別護士責任心不強,對需服藥的療養
員未做到及時監督服藥等。
2對策
2.1健康教育安全服藥取決于對用藥知識的掌握,要通過加強健康教育,使老年療養員認識、掌握用藥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用藥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減少服藥風險。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藥物保管知識、變質鑒別、服用方法、服用時間、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形式上可根據老年療養員需求的共性集體授課,對患相同疾病的老年療養員可進行該種疾病用藥知識的專題輔導,對年齡大、文化水平低、反應遲鈍、記憶力差的老年療養員采取一對一個別指導的方式,對于老年人難以理解和過于復雜的用藥知識如不良反應、配伍禁忌等,則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總結要點制成卡片幫助掌握;對象不僅有療養員,還應包括療養員的家屬,以便親屬在家庭中指導其正確服藥。
2.2提高工作人員安全意識提高全體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是保證護理安全的基礎,定期開展安全講評會,圍繞如何有效保護療養員和工作人員的自身安全,分析服藥中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及其產生原因,調動全體人員的積極性,尋找有效的防范措施。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實例進行安全教育,使護理人員從被動接受安全管理的檢查轉變為自覺維護安全。護理工作中堅持“三查八對”制度是保證安全的一種有效的防范程序,對“三查八對”制度的內涵進行詳細分析講解,使每位護理人員都能理解并正確操作,從而保證了療養員的服藥安全。本著對患者負責的態度,對于有疑問的醫囑,應加以了解,防止差錯事故的發生。非緊急情況,嚴禁執行口頭醫囑[2]。
2.3實施個性管理口服給藥時要嚴格查對,督促服藥,并針對不同的療養員、不同的藥物,進行個性管理,做到正確的藥物、正確的劑量、正確的給藥途徑、正確的病人、正確的時間[3]。針對老年療養員反應遲鈍、記憶力差等生理情況,護理人員應將藥物按餐分放,定時發放,并用足夠的水(半杯水)協助督促其服用,囑其不可干吞;臥床者應先扶其坐起再服藥,并暫時保持坐姿幾分鐘之后再躺下[3]。外出活動時,由兩人提前檢查核對療養員需服用的藥物,并分別注明姓名、時間、藥名等,再由保健護士負責按時發放督促正確服用,保證了療養員外出服藥的安全。護士不僅是醫囑的忠實執行者,也是合理用藥的實施者和保護者。應定期檢查療養員自帶藥物的保管情況,并及時和醫生溝通,與醫生共同做好藥物管理事項。
3討論
加強用藥安全管理,是護理安全管理的重點之一,對保證醫療護理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護理差錯、醫療事故和護患糾紛的發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護理管理者也應清醒的看到,護士對藥學知識掌握程度與病人藥物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密切相關,而且目前新藥、特藥的迅速發展,護士原有的藥物知識難以滿足目前臨床需要,如何來學習和掌握臨床相關藥物知識不僅是護士日常工作之所需,也是提高整體護理水平之所需,更是保證病人安全之所需。
參考文獻
1盧彩霞,王詠梅.老年病人安全服用心血管藥物的護理指導.中華中西醫雜志,2004,5(2):28-30
2白月玲,馬雙蓮.護理臨床用藥中的安全管理.中國護理管理,2006,6(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