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的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08 17:51: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慢性胃炎的的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于收治的150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隨機的分為3組,分別為A組、B組和C組。A組中的50例患者30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在18~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2.3)歲。B組中的50例患者26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在19~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6±2.3)歲。C組中的50例患者2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在19~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2.3)歲。

1.2 方法

A組應用復方鋁酸鉍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3021337)和規范飲食指導進行治療,1片/次,3次/d;B組應用20 mg/次法莫替丁(批準文號:H10920079)和飲食指導進行治療,2次/d;C組應用150 mg/次雷尼替丁(批準文號:H44021231))和飲食指導進行治療,2次/d。2個月后對3組患者進行胃鏡復查。

1.3 療效評價

采取治愈、顯效以及無效3個指標進行評價;治愈:患者的胃痛以及其它癥狀逐漸消失,胃鏡檢查正常;顯效:胃痛得到有效緩解,癥狀緩解;無效:胃痛沒有任何緩解,胃鏡檢查沒有變化。

1.4 統計方法

該組資料所有數據的處理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用χ2檢驗計數資料。

2 結果

3組間的臨床療效見表1,A組治愈率為98%,B組治愈率為84%,C組治愈率為86%。3組進行比較,A組治愈率高,A組和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64,P<0.01);A組和C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31;P<0.01)。3組患者治療期間,均無不良反應的發生。見表1。

表1 3組間的臨床療效比較[n(%)]

注:B、C兩組比較,雖治愈率略有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9,P>0.05)。

3 討論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統的一種常見病,屬慢性胃炎中的一種。該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淺表性炎癥,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見的一種類型,在胃鏡檢查中約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發病高峰年齡為31~50歲,男性的發病率高于女性。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發病原因不一,可因嗜酒、喝濃咖啡、膽汁返流、生活不規律以及暴飲暴食或幽門螺桿菌感染[2]等引起。病程長,纏綿難愈、容易復發為其主要特點。該病應于早期及時治療,如若處理不當,或有癌變可能。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醫治療方法比較多,如馬春[3]在左金丸加減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42例的研究中表明,慢性淺表性胃炎不僅僅有著較長的病程,同時也是一種較容易復發的疾病,臨床表現呈現多樣化的狀態,疾病難以進行根治;易展等[4]研究表明在不同隔姜灸治時間對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虛寒證患者血清中SOD活性升高和MDA水平降低,和雷尼替丁有類似作用。宋瑩[5]針刺調神方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也有顯著效果。

從筆者所在醫院對該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來看,A組應用復方鋁酸鉍片比B組法莫替丁和C組雷尼替丁的治療效果要好的多。復方鋁酸鉍主要是一種多種藥物構成的復方片劑,口服之后,有較快的崩解速度,并在胃黏膜潰瘍的部分,一種保護層逐步形成,對于胃受損部位組織的修復有著積極促進作用。50例患者中,30例治愈,19例有明顯治愈效果,無效者僅1例,總有效率高達98%,這樣的數據充分證明了復方鋁酸鉍片在臨床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中的顯著效果。這一研究結果和趙小紅[6]、鄭傳香[7]、楊名詩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

篇2

【關鍵詞】半夏瀉心湯;慢性;胃炎;療效

慢性胃炎屬于慢性疾病,是由多種致病因素而引起的胃粘膜反復的慢性炎癥之一,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根據辨證施治的理論,認為慢性胃炎屬于胃脘痛的范疇,起因為飲食不潔、情志不遂,進而出現一些列的臨床癥狀[1]。臨床癥狀表現為持續性的上腹痛,具有病程遷延和反復發作的特點,在治療上效果欠佳。本文選取40例慢性胃炎患者,對觀察組20例患者,采用半瀉心湯加減的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20例患者,采用西醫對癥的方法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均給予30天的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而對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探討,具體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文選取的40例患者均于2006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且所有患者的診斷標準符合1989年11月南昌會議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斷標準。觀察組20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占50%,女性10例,占50%,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39±2.5)歲,病程3年-20年,平均病程(18.5±2.5)年,其中2例患者為淺表性胃炎,占10%,4例患者為萎縮性胃炎,占20%,8例患者為慢性糜爛性胃炎,占40%,4例為反流性胃炎,占20%,2例為肥厚性胃炎,占10%;對照組20例患者,其中男性12例,占60%,女性8例,占40%,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39±2.5)歲,病程2.5年-22年,平均病程(19.5±2.5)年,其中4例患者為淺表性胃炎,占20%,4例患者為萎縮性胃炎,占20%,8例患者為慢性糜爛性胃炎,占40%,2例為反流性胃炎,占10%,2例為肥厚性胃炎,占10%。

所有患者均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泛酸、惡心嘔吐、噯氣等癥狀。對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臨床癥狀、平均病程等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 觀察組20例患者,采用半瀉心湯加減的方法進行辯證治療,半夏瀉心湯具體的基本組方為半夏、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黃連和大棗。對于吐酸患者在上述組方中加煅海螵蛸、煅瓦楞、大貝;對于噯氣患者加旋復花和代赭石;對于胃脘脹痛患者加烏藥、半夏,人參用太子參替代,此外加石斛、麥冬、沙參。對照組20例患者,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多潘立酮、雷尼替丁的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一個療程30天的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同時通過胃鏡對患者胃粘膜的改善情況進行觀察。

1.4療效判定[2] 若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且經胃鏡檢查胃粘膜已經恢復正常視為顯效;若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經胃鏡檢查胃粘膜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視為有效;若患者較治療前無任何變化視為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的百分比之和。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以P

2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一個療程30天的治療后,觀察組20例患者,17例顯效,2例有效,1例無效,總有效率95%;對照組20例患者,11例顯效,6例有效,3例無效,總有效率85%,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種治療方法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

表一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組別 n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觀察組 20 17(85%) 2(10%) 1(5%) 95%

對照組 20 11(55%) 6(30%) 3(15%) 85%

3結論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于首位,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的主要病變部位在胃部,也時常涉及肝脾兩臟,具有虛實相間、寒熱錯雜、升降失司的特點[3]。目前,西醫對其治療以根除幽門螺桿菌方案為主,但隨著抗生素的大量或不規則應用,體內耐藥菌株的生長,常規對Hp的根除率較前明顯下降。半夏瀉心湯根據中藥配伍組方的原則,多味中藥共同入味,在根本上起到辛開苦降、攻補兼施的臨床效果。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開結降逆,和胃消痞為主藥;黃連、黃芩,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之功;干姜溫中散寒;黨參、甘草性味甘平,健脾益氣,益胃生津,以補“后天之本”來達到了治愈慢性胃炎的臨床功效。本文使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的觀察組20例患者取得了95%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優于使用常規療法治療的對照組的20例患者,兩種治療方法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

參考文獻

[1] 祝倩.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62例[J].四川中醫,2006,24(6):67.

篇3

關鍵詞:中藥;慢性胃炎;臨床觀察慢性胃炎于臨床上是一種病程長、易復發的慢性疾病[1],其主要病理變化有胃粘膜腺體及上皮發生萎縮,數目減少,粘膜基層增厚并且胃粘膜變薄,不同情況可伴有腸上皮及胃幽門部腺體化生。慢性胃炎是導致胃癌的危險因素之一[2],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腸上皮化生或異性增生的患者癌變率顯著升高。隨著社會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臨床上發現中藥的介入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逐漸被廣大社會人士及臨床醫師所接受及使用。如今,慢性胃炎的治療取得了較為重要的進展,發現中藥輔以西藥治療慢性胃炎其治療效果顯著。本次研究采取中藥方法治療慢性胃炎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12年8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患有慢性胃炎的100例患者,其中男39例,女61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1歲,患者病程在6個月~10年,平均病程3年。慢性胃炎患者臨床表現輕者有上腹部疼痛、腹脹、惡心、泛酸等癥,嚴重患者伴有貧血、食欲不振、消瘦等癥狀,其臨床體征較不明顯。進一步通過內鏡下檢查,有不同程度的胃部紅腫、糜爛、胃粘膜粗糙情況,消化道有明顯出血及膽汁反流等情況。其中32例內鏡下出現水腫及紅色片狀斑點,21例單純胃部糜爛,26例伴有膽汁反流和21例除胃部糜爛外并發膽汁反流。將所有患者按治療方法分成中藥組與西藥組,中藥組45例患者中,男19例,女26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40.5歲,患者病程在1~10年,平均病程4.7年。臨床內鏡下檢查出紅色片狀斑點18例,發生單純胃部糜爛9例,膽汁反流15例,胃部糜爛伴有膽汁反流7例;西藥組55例患者中,男20例,女35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2.5歲,患者病程在6個月~10年,平均病程2.6年。臨床內鏡下檢查出紅色片狀斑點14例,發生單純胃部糜爛12例,膽汁反流11例,胃部糜爛伴有膽汁反流14例。以上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病情嚴重程度及合并癥等臨床基本數據經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得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較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西醫"三聯"方法治療慢性胃炎,具體用藥克拉霉素500 mg、奧美拉唑20 mg和阿莫西林1 g,囑患者用水沖服,2次/d。中藥組在"三聯"法用藥基礎之上,根據患者不同的臨床病癥,結合中醫辨證論治法指定用藥方法,使用白花蛇舌草、黃芪和蜥蜴等治療慢性胃炎特效藥物配合驅寒、活血或散熱等對癥治療,若患者血瘀凝滯,則對癥以治療胃炎為主,活血治療為輔,組方有蜥蜴、蒲黃、當歸、五靈脂、伍丹參飲等;若患者脾胃寒虛,則采取驅寒為輔治療,組方采用六君子湯,人參、茯苓、陳皮、大棗、白術及黃芪。若患者體征為熱癥為主,則采取清熱為輔治療,組方采用舒肝散、蒲公英及半枝蓮等。以上組方1劑/d,1個月為1個療程。

1.3療效判定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于治療1個療程后分為痊愈、有效及無效3個等級,具體分級標準如下。痊愈:患者于治療1個療程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胃鏡檢查中腸道及胃壁均恢復正常,無潰爛及水腫出血等癥狀,于4~6個月來院復查,均無復發跡象;有效:患者于治療1個療程后臨床癥狀基本改善,胃鏡檢查中腸道及胃壁均有改善,潰爛及水腫出血等癥狀減輕;無效:患者于治療1個療程后臨床癥狀無改善,胃鏡檢查中胃壁及腸道無變化或潰爛及水腫出血等癥狀有加重趨勢。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采取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以上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所有資料采取χ2檢驗,以統計P值作為統計學指標,以P<0.05作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均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見表1。

根據上表中數據所示,中藥組45例患者中痊愈28例 ,有效14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3.33%;西藥組55例患者中痊愈30例,有效16例,無效9例,有效率為83.63%,以上數據經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得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中藥組與西藥組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差異顯著,中藥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西藥組的臨床治療效果。

3討論

慢性胃炎常見類型主要有3種,即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潰瘍性胃炎及慢性萎縮性胃炎。其臨床診斷方法多為纖維胃鏡或病理活檢,其病灶部位多發于胃幽門部。慢性胃炎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清楚,但有關數據顯示,其發病影響因素多與幽門螺桿菌導致感染有關[3]。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多為乏力、消瘦、隱痛、灼熱、納差及胃脘痞滿等,從中醫學角度上將,此種癥狀可概括為痞癥胃脘痛范圍,即寒濕氣滯、脾寒氣虛。從中醫辯證法角度上對各個癥狀進行調理,需養胃、益氣及健脾。血瘀凝滯癥狀為主患者需活血行氣,脾胃寒虛患者需寓補于消、標本兼治,熱癥患者需和胃止痛、疏肝解郁及清熱化濕。根據以上中醫辨證法指導的原則進行治療[6]。常規西醫治療方法多為抗生素治療,即口服阿莫西林與奧美拉唑將致病菌殺滅[4]。此種方法雖然短期見效快,但是其副作用較大,并且容易復發[5]。中醫則主要以提高機體免疫力,以調理為主,利用中醫辯證法指導進行治療,再輔以臨床西醫方法進行輔助治療,即可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數據表明,中藥治療慢性胃炎于臨床上治療效果顯著,并且中藥于患者臨床基本無副作用,綜合以上研究數據及結論,證實此種方法具有進一步臨床上推廣使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覃事東.論中藥治療慢性胃炎45例臨床觀察[J].醫學信息,2011,6(下):2537-2538.

[2]甘貽波.胃蘇顆粒聯合三聯療法治療慢性胃炎45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3,34(10):42-43.

[3]高翠萍.胃舒湯治療慢性胃炎45例的臨床觀察[J].求醫問藥,2012,10(11):837-838.

[4]余鴻.中藥治療慢性胃炎62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7):504-505.

篇4

【關鍵詞】雷貝拉唑鈉片;胃復春片;幽門螺旋桿菌;慢性胃炎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320-02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的胃黏膜慢性炎癥病變,幽門螺桿菌(Hp)是引起慢性胃炎感染的主要原因,根除Hp仍是臨床治療Hp感染慢性胃炎的一線方案。但是隨著抗生素濫用,Hp耐藥性越來越強,質子泵抑制劑聯合抗生素根除Hp的效力也愈見減弱。臨床研究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有效清除Hp,促進炎性病變胃粘膜的修復,有效緩解慢性胃炎及胃潰瘍臨床癥狀[1]。本文對67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雷貝拉唑鈉片聯合胃復春片治療,療效顯著,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6月――2013年6月間于我院治療的117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2]。其中治療組患者67例,男35例,女32例,平均(48.7±8.2)歲;對照組患者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49.2±8.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以及治療前的病情狀況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每日口服雷貝拉唑鈉片,(海南中化聯合制藥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27),20mg/次,1次/d;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合口服胃復春片,0.359g/片(杭州胡慶余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0003),4片/次,3次/d;連續服用4周后比較患者癥狀改善及有效率等指標。

1.3療效評價療效評定參照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對慢性胃炎療效判定標準[3]:①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胃鏡及活檢顯示腺體萎縮、異型增生消失,炎癥消失或好轉至輕度;②顯效:臨床癥狀、炎癥、腺體萎縮、異型增生明顯好轉;③有效:臨床主要癥狀、炎癥、腺體萎縮、異型增生有所減輕:④無效:癥狀、胃鏡及病理活檢顯示均無好轉。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1.4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使用SPSS18.0,采用x2檢驗,P

2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4%,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55%,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可比性(x2=4.8867,P

3討論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消化道炎癥,初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典型病癥表現為無規律性腹痛、腹脹、泛酸、噯氣等。慢性胃炎多由細菌感染、飲食不當、用藥刺激等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引發,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目前Hp已被WHO列為Ⅰ類致癌物質,治療Hp感染慢性胃炎的關鍵在于清除Hp、保護胃黏膜,質子泵抑制劑聯合抗生素則成為治療慢性胃炎的一線方案。雷貝拉唑作為一種可選擇性抑制Hp的新型質子泵抑制劑,可直接抑制胃壁細胞的H+/K+-ATP酶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其解離常數高、起效快[4];與其他藥物之間互作小、代謝安全,可長效維持胃內高PH,因而作用持久,能夠有效根除Hp。

但是隨著抗生素濫用,Hp耐藥性越來越強,質子泵抑制劑聯合抗生素根除Hp的效力也愈見減弱;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有效清除Hp、促進胃粘膜修復,有效緩解慢性胃炎。胃復春是以香茶菜、枳殼、紅參等多味中藥制成的中藥復方制劑;香茶菜可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其藥物活性成分還具有抗腫瘤、抑制革蘭陽性菌的作用,加上枳殼、紅參等活血固本的輔藥相配,胃復春可有效改善胃粘膜病變部位血液循環狀態,消除炎癥,促進粘膜再生修復;此外,胃復春對Hp有明顯的抑制作用[5]。文中主要探討將兩種藥物雷貝拉唑鈉片聯合胃復春片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數據結果顯示,經過4周的治療,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89.55%),顯著高于單獨使用雷貝拉唑鈉片的對照組(74%),差異具有可比性(x2=4.8867,P

綜上所述,雷貝拉唑鈉片聯合胃復春片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向俊.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性胃炎的療效分析[J].求醫問藥,2012,10(9):679.

[2]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10):832-837.

[3]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6):740.

篇5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選擇歲以上、病程1年以上、反復發作、反復不規范治療、或治療失敗的遷延難愈者為觀察對象。其中消化性潰瘍~5歲1例(%)51~6歲15例(5%)6歲以上例(1%)男5例女5例胃潰瘍16例十二指腸潰瘍1例。慢性胃炎~6歲1例(7%)61歲以上9例(%)男例女7例。

診斷方法:均經胃鏡確診Hp檢測為陽性的消化性潰瘍及重癥胃炎并排除胃癌、肝硬化、食道及胃底靜脈曲張、有明顯胃出血、血液病的患者。

臨床特點:起病緩慢病程遷延上消化道癥狀重、乏力、消瘦、上腹飽脹、食欲差伴有反酸噯氣惡心等消化不良的體癥上腹部壓痛、不規則隱痛或鈍痛者已嚴重影響生產和生活質量。

治療方法:采用西藥規范治療長期堅持加服中藥散劑的治療方案。因全部病例為Hp陽性患者首先用西藥根除Hp的治療。奧美拉唑mg1日次餐前服克拉霉素5mg1日次餐后服阿莫西林1g1日次餐后服。以上三聯療法連服周為1療程潰瘍和胃炎同方。服藥結束后采用中藥散劑維持治療方法:三七5g丹參15g厚樸15g連續服用6~9個月為1療程。對有并發癥患者的加減法:慢性乙肝、三七5g丹參15g人參15g厚樸1g服法同前1~個月為1療程。慢性膽囊炎:三七5g丹參15g黃連15g厚樸1g服法同前1個月為1療程。慢性胃炎:三七5g丹參1g黨參(或人參)15g厚樸1g研成粉末或水丸狀.5~g1日次餐前服連服個月后停1個月繼服。此外對消化性潰瘍.5~1年仍有上腹不適者加服1周以上西藥三聯方慢性胃炎有上腹痛或不適者加服奧美拉唑周同時中藥散劑繼續維持治療。對有心理障礙者進行健康心理治療適當給予鎮靜劑或抗抑郁劑治療調整胃腸道功能可適當給予解痙劑慢性胃炎、胃黏膜糜爛嚴重者給予止血劑或云南白藥膠囊胃黏膜萎縮嚴重者給予摩羅丹1日次1次1丸個月為1療程。

消化性潰瘍療效判定標準:①臨床治愈:1年后上腹部癥狀消失胃鏡復查潰瘍愈合或僅留有瘢痕檢測Hp根除。②有效:上腹癥狀消失或緩解胃鏡復查潰瘍面縮小檢測Hp根除。③無效:上腹部癥狀依舊胃鏡檢查無變化或加重檢測Hp未根除。

慢性胃炎療效判定標準:①臨床治愈:體重明顯增加反酸噯氣消失上腹脹痛及燒灼感消失胃鏡復查胃黏膜恢復糜爛消失腺體萎縮或腸化生逆轉檢測Hp根除。②有效:上消化道體征無明顯加重反酸噯氣消失上腹痛減輕或消失胃鏡復查胃黏膜糜爛減輕腺體萎縮或腸化生有明顯逆轉生活質量顯著提高Hp檢測為陰性。③無效:連續服藥~療程后臨床體征無變化或加重。

結 果

本組屬臨床遷延復治在治療上采用標準三聯療法并用中藥散劑維持繼續治療結合健康教育、心理治療等綜合措施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隨訪復查消化性潰瘍治愈例有效例無效1例轉外治療失訪例。慢性胃炎治愈8例有效1例無效例轉外院失訪8例。在治療過程中除1例有大便干結外余無1例不適及藥物不良反應出現。

討 論

篇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8)-9-0057-01

【摘 要】目的 觀察雷貝拉唑、阿莫西林、痢特靈聯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慢性胃炎的療效。方法 選取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152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76例,給予雷貝拉唑、阿莫西林、痢特靈三聯治療。對照組76例,給予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痢特靈三聯治療,對兩組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胃鏡檢查結果及幽門螺桿菌(HP)檢測進行比較,結果 治療組療效較好,患者的自覺癥狀減輕,胃鏡檢查病變明顯好轉,HP轉陰,遠期療效穩定。結論 雷貝拉唑、阿莫西林、痢特靈聯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慢性胃炎的療效確切,是一種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 慢性胃炎 三聯療法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多發病,醫學研究證明幽門螺桿菌是其病原菌,因以反復、難治為特性,現主張聯合用藥,我院采用雷貝拉唑、阿莫西林、痢特靈聯合治療慢性胃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52例均為我院2004年2月~2007年8月的門診病人,在我院診斷為慢性胃炎伴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男67例,女85例,年齡在20-75歲,其中慢性淺表性胃炎128例,慢性萎縮性胃炎24例,隨機分成雷貝拉唑、阿莫西林、痢特靈三聯治療組76例和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痢特靈對照組76例,治療前一周停服其他藥物。

1.2 診斷標準 主要表現為上腹隱痛,疼痛無明顯規律性,噯氣,返酸,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經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胃炎,并經組織學切片查HP,14C-尿素呼氣試驗陽性

1.3 治療方法 雷貝拉唑每次10mg每日一次,阿莫西林每次1g每日2次,痢特靈每次100mg每日3次,療程為2周。

1.4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癥狀在服藥后消失,胃鏡復查病變完全改善,HP轉陰。顯效:服藥后癥狀明顯好轉,胃鏡復查病變明顯改善,HP轉陰或由強到弱。無效:服藥后癥狀無變化,胃鏡復查無改變,HP仍為陽性。

1.5 統計學方法 Ridit檢驗p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雷貝拉唑、阿莫西林、痢特靈聯合治療的顯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對照組,且總顯效率和總治愈率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幽門螺桿菌粘附于胃、十二指腸黏膜細胞,分泌尿素酶、酯酶、蛋白水解酶和毒素等,損傷胃、十二指腸黏膜細胞,激發免疫反應,造成組織損傷,引起胃酸分泌增多,導致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出血,即十二指腸炎。因此,治療上除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外,重點在于根除幽門螺桿菌,降低疾病發生率。

雷貝拉唑為第二代質子泵抑制劑,通過特異性地抑制胃壁細胞H+-K+-ATP酶系統而阻斷胃酸分泌,且有殺滅幽門螺桿菌的作用。

阿莫西林能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而使細胞溶解,此藥耐酸,口服吸收好,使用過程中無不良反應發生。

痢特靈是一種廣譜抗生素,對幽門螺桿菌有殺滅作用,以上劑量,無明顯不良反應。雷貝拉唑、阿莫西林、痢特靈聯合應用,臨床癥狀消失快,HP轉陰率高,療程短,不良反應少,不易產生耐藥,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中醫辨證分型;慢性胃炎;療效;安全性

慢性胃炎是消化科的常見病與多發病,是指在各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現的以胃黏膜表明上皮細胞變性,小凹上皮增生,固有膜內炎性細胞浸潤,及腺體萎縮等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種胃黏膜慢性炎癥性病變[1]。目前西醫對本病尚無特效藥物及特效的治療方法,中醫藥在防治該病上顯示出明顯優勢。本文就我院近年來286例慢性胃炎患者實施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和常規西藥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進行回顧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2月-2012年3月門診收治的286例慢性胃炎患者,均經胃鏡和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排除肝、腎功能損害及其他消化道病變者。男155例,女131例;年齡17-65歲,平均(38.2±3.9)歲;病程2個月-24年,平均(14.5±3.7)年。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43例劃分,兩組在一般情況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兩組試驗前1-2周均停用任何對療效有影響的藥物。對照組:泛酸者予奧美拉唑20mg/d,每晚1次;有噯氣、腹脹者給予多潘立酮20mg/d,每日3次;根據患者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程度加用不同劑量的奧美拉唑/果膠鉍、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行三聯抗菌治療。15d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觀察組:采用中醫辯證分型治療。①肝胃不和型: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散郁。方用香蘇飲加減。藥用香附、蘇梗、砂仁、木香、陳皮、砂仁、厚樸各10g,柴胡、白芍各15g,黃連8g,吳茱萸5g,甘草3g。易餓、胃嘈雜、反酸嚴重加龍膽草;胃脘疼痛加川楝子、延胡索。②脾胃濕熱型:治宜健脾和胃,清利濕熱。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藥用半夏、茯苓各15g,厚樸12g,黃連、黃芩、蒼術、白蔻仁、滑石各10g,甘草3g。燒心感、嘈雜善饑加貝母;胃脘痞滿、惡心納呆加佩蘭、砂仁。③脾胃虛寒型:治宜健脾和胃,溫中補虛。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藥用炙黃芪30g,白芍、蒲公英、地丁草各20g,黨參15g,茯苓、陳皮、半夏、白術、烏藥、生姜各10g,木香、砂仁、桂枝各5g,大棗5枚,甘草6g。④脾虛氣滯型:宜健脾理氣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藥用黨參、半夏、砂仁、陳皮各10g,白術、茯苓各12g,山藥、木香、枳殼各15g,黃芪30g,甘草3g。燒心感、嘈雜善饑、明顯疼痛加五靈脂、煅瓦楞子;胃脘悶、納呆者加佩蘭、砂仁。水煎服,每日1劑,30劑為1療程。兩組治療期間均患者戒煙忌酒,保持清淡飲食及合理作息。

1.3療效評定標準[2-3]①癥狀療效標準:治愈,胃炎性反應癥狀基本或全部消失;顯效,2-3項主要癥狀消失;有效,癥狀明顯減少或減輕;無效,癥狀無變化或加重。②胃鏡療效標準:治愈,胃黏膜基本正常;顯效,胃黏膜糜爛及出血癥狀消失,充血明顯減輕,炎癥范圍明顯縮小;有效,炎癥范圍縮小或減輕;無效,無變化或加重。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χ±s)表示,結果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癥狀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癥狀總有效率96.50%明顯優于對照組78.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胃鏡療效比較觀察組胃鏡療總有效率91.61%明顯優于對照組69.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復發率比較治療后隨訪6個月-3年(平均1.8年),觀察組有5例(3.50%)復發,對照組有19例(13.29%)復發。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

3討論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慢性胃部疾病,典型癥狀為食欲減退、惡心、噯氣、上腹飽脹或劍突下壓痛,部分可有上消化道出血、納呆、消瘦、貧血、乏力等癥。其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但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和生活的節奏的加快,發病人群趨于年輕化。中醫將慢性胃炎歸屬于“痞滿”、“胃脘痛”、“嘈雜”等范疇,發病因素可為感受寒濕之邪、七情內傷或飲食不節等導致的脾胃功能受損,或氣血虧虛、氣虛血瘀、病久生虛所致的脾氣虧虛、胃陰不足及胃絡瘀血[3]。中醫治療本病主張益氣養陰活血,針對其發病機制進行多臟器調理。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臨床癥狀有效率、胃鏡有效及3年復發率(96.50%、91.61%、3.50%)均明顯優于對照組(78.32%、69.93%、13.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

綜上,采用中醫辨證施治治療慢性胃炎療效顯著,復發率低,且無明顯毒作用,優于常規西藥治療,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陳翔宇.中醫辯證分型治療慢性胃炎臨床探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2,04(5):25-27.

篇8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Method:70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 2010 to June 2014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were all based on the holistic nursing.The control group took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methods.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performed nursing care by conducting the planned,targeted and individualized nursing scheme. Treatment effect and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in the two groups.Result:After a period of nursing,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1%,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0%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 Nursing intervention

慢性胃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慢性胃炎的病因和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發病的可能因素有急性胃炎反復發作、刺激性食物和藥物、十二指腸液的反流、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等。患者大多臨床表現輕微或無癥狀,有癥狀者表現為上腹疼痛飽脹不適、噯氣、惡心等癥狀。本研究選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治療的70例慢性胃炎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治療,達到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70例患者均確診為慢性胃炎,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5例,其中觀察組男30例,女5例;年齡22~61歲;病程1個月~20年,平均3.5年;淺表性胃炎32例,萎縮性胃炎3例,慢性胃炎合并糜爛者18例,合并潰瘍者5例。對照組男27例,女8例;年齡27~65歲;病程2個月~18年,平均4.1年;淺表性胃炎34例,萎縮性胃炎1例,慢性胃炎合并糜爛者22例,合并潰瘍者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臨床表現為胃脘部脹滿隱痛,反復發作,乏力,伴有口干、納差、咽燥,并經過纖維胃鏡檢查及Hp檢查證實為慢性胃炎合并Hp桿菌感染。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三聯法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奧美拉唑口服,20 mg/次,2次/d;克拉霉素口服,500 mg/次,2次/d;甲硝唑口服,400 mg/次,2次/d。2周為1個療程。

1.4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基礎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整體護理干預的方法,護理工作由護士長監督,護士統一執行[1]。

1.4.1 心理護理 慢性胃炎實際上屬于心身疾病的范疇,心態的調整對于疾病的康復尤其重要[2-3]。患者由于病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往往出現緊張、焦慮、失眠、煩躁等心理異常情況,在接診后,應根據患者心理狀態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幫忙患者在短時間內減輕或消除不良情緒,從而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4]。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中的首要條件,臨床護理路徑中要求護理人員入院時進行自我介紹及對醫院的設施、相關制度進行介紹[5]。在患者住院時,護理人員要與患者家屬密切交談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以及講解一些關于疾病的知識、用藥方法、治療方法。由于患者及家屬的知識掌握多了,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也隨之增高[6]。

1.4.2 病情觀察 注意觀察患者腹痛的部位、性質、持續時間、緩解方式,慢性胃炎患者疼痛位置和持續時間等都各不相同,需要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情況,并定期進行體重測量,常規化驗重點是血常規、大便常規檢查。另外,需要密切觀察患者大便情況,從而能夠及時且準備的掌握患者病情發展,更好的進行對癥治療。

1.4.3 健康指導 很多患者出現慢性胃炎的原因多是日常飲食習慣不健康造成,如有些人喜歡食用過度辛辣的食物,或者有些人飲食不規律,飲食護理對于促進慢性胃炎患者更快痊愈顯得非常必要且重要。健康指導包括疾病知識的指導、用藥方面的指導以及后期生活指導以及復查指導等。通過口頭講解、圖片及文字宣傳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使患者了解慢性胃炎的常見病因和誘因。交代服藥的方法和日常注意事項。囑其生活要有規律,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進行適當的運動,尤其要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養成健康的飲食、作息習慣,并盡量少食用辛辣食物或者飲酒,在整個治療期間要嚴格按照這個飲食習慣進行[7]。嚴格按照醫生要求定期進行復查,根據患者臨床表現調整用藥量,確保真正康復后才能夠停止檢查[8-9]。健康指導增強了患者及家屬對患者病情的記憶也加強了患者自我的護理能力,以方便患者在無護理人員的幫助下實現自我護理[10]。

1.5 療效判定標準 病征全部消失,胃黏膜無炎癥為痊愈;主要病征基本消失、胃鏡檢查胃出血消失但胃黏膜仍糜爛者為顯效;主要病征有所改善,胃鏡檢查胃黏膜炎癥范圍縮小為有效;主要病征無改變,胃鏡檢查胃黏膜炎癥無好轉為無效。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資料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34例病情得到顯著改善,總有效率為97.1%,患者的滿意度為97.1%;對照組28例病情得到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為80%,患者的滿意度為85.7%。兩組的總有效率及滿意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多發病,在各個年齡段均可出現,但是中老年人群為主,具有隨著年齡增加而發病人數也隨著不斷增加的特點。它是一種慢性胃黏膜炎癥,無法通過手術治療的方式來達到治愈目的,只能夠通過藥物來進行治療[11]。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373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694-02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為內科常見疾病,大多數患者有進食后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疼痛呈陣發性或持續性[1]。復發率高,病程長,在短期內往往難以治愈。治療過程中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意義重大。本研究對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4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患者,給予對癥治療及綜合護理,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84例,為本院消化內科治療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均經胃鏡等確診,符合消化內科的相關診斷標準[2]。納入的觀察對象,均經患者及其家屬同意簽字,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男30例,女12例,慢性胃炎20例,消化性潰瘍22例,年齡27-69歲,平均年齡(46.2±11.7)歲;觀察組男28例,女14例,慢性胃炎19例,消化性潰瘍23例年齡29-71歲,平均年齡(45.8±10.3)歲。兩組患者的例數、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相同的治療方法。包括給予胃黏膜保護藥物、質子泵抑制劑、抑酸劑、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等。

1.2.1對照組護理對照組給予一般護理,即與患者講解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讓患者對疾病的治療樹立信心,并了解不良生活飲食習慣會影響疾病的恢復,必要時,給生活指導及護理。

1.2.2觀察組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通過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緩解疼痛方面進行護理。①健康教育:通過講解、科普宣傳等方法,向患者介紹疾病的誘因、包括長時間不良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都會導致產生疾病的復發和加重等。疾病的臨床癥狀,如胃里反酸、嘔吐、疼痛、甚至出血等;同時向患者介紹疾病的治療方法,讓患者能夠更好的配合我們的工作,積極接受治療,在病房內外放置一些宣傳冊、畫報,加強慢性胃炎、胃潰瘍的相關治療的科普。②心理護理:心理因素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的恢復都會造成影響,由于自身疾病治療時間長,各種壓力下容易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抑郁、害怕低落的情緒,同時也會影響到胃鏡的檢查及病情的恢復,因此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及時進行心理干預,首先通過患者平時的神態、語言、語氣等對患者進行心理分析,了解什么原因造成的心理上的不良情緒,如患者經常說“自己的病治療不好了”可能是患者對治療缺乏信心,因此通過以前治愈的成功例子,讓患者樹立心理,告訴患者治療療程的,是需要按計劃進行來,因此需要一個過程,讓患者不要著急,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不良的情緒,才能加快病情的恢復。醫護人員要多注意患者的情緒,當患者情緒低落時,應及時做心理疏導[3]。③生活指導:生活上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加強適度的鍛煉,增強體質,同時注意要勞逸結合。飲食上,三餐要定時定量,防止饑餓或過飽,食物應選擇溫、軟、營養的高維生素、高蛋白的食物,避免吃生、冷、硬、辛辣等刺激的食物。同時要戒煙戒酒,因為煙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會破壞腸胃功能,導致胃酸分泌物增加和胃黏膜液分泌減少。④緩解疼痛:當患者出現疼痛時,可以給予按摩、局部熱敷等處理,同時通過聊天、聽音樂等方式緩解疼痛。如患者感到非常疼痛時,應給予鎮痛藥物等,切勿濫用藥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咖啡因等[4]。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觀察兩組治療效果,通臨床癥狀消失,經胃鏡檢查潰瘍面愈合為顯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胃鏡檢查潰瘍面明顯縮小為有效,臨床癥狀與胃鏡檢查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為無效。采用SF-36量表對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患者的精神狀態、社交能力、睡眠狀態等方面進行全面的生活治療評估。

1.4統計學方法研究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兩組療效比較采用T值檢驗,兩組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以P

2結果

2.1對照組與觀察組療效比較對照組顯效14例,有效19例,無效9例,有效率為78.6%;觀察組顯效28例,有效12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5.2%。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對照組與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對照組治療前SF-36評分(505.6±80.5)分,治療后SF-36評分(530.5±86.5)分。觀察組治療前SF-36評分(504.2±80.4)分,治療后SF-36評分(589.1±95.1)分。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SF-36評分差異無顯著性,觀察組治療后SF-36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

3討論

篇10

【關鍵詞】 老年患者;潰瘍;腫瘤;慢性炎癥

人進入老年階段后生理功能減退,反應性差,疼痛不敏感,常常會導致疾病的臨床癥狀不典型,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容易造成誤診和漏診。本文旨在探討老年人的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經驗。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200例常見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其中男818例,女382例;年齡60-69歲856例,70-79歲312例,

80歲以上32例。所有患者均經胃鏡確診為消化系統疾病。

1.2 治療方法 由于老年人的合并癥較多,常見的伴發癥為心腦血管疾病,所以對于老年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在治療的同時需要兼顧其心腦血管的治療。

1.2.1 癌腫 對于胃鏡檢查發現有癌腫的患者,均常規取病理,根據腫瘤的分期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對于早期的癌腫,可行手術切除,術后進行放化療;對于有轉移的患者可行放化療后在選擇手術治療;對于廣泛轉移和合并癥較多,手術風險的患者行姑息治療。

1.2.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西醫以抗菌、制酸、保護胃黏膜為主;中醫以辨證論治,促進胃黏膜上皮細胞再生和改善局部血循環,提高防護因子的抗損傷能力。

1.2.3 潰瘍 去除誘發因素,解除癥狀,防止并發癥。抑酸、止痛、補充血容量,給予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阻滯劑及黏膜保護劑等,對幽門螺桿菌(Hp)陽性者常規行根除治療。經單純內科藥物治療6-8周,對出血不止或穿孔患者施行手術治療。

1.2. 息肉 對于老年人的息肉的治療主要以胃鏡下切除為主,定期胃鏡復查。

2 結果

所有患者中癌腫450例,慢性胃炎580例,潰瘍145例,息肉21例,其他4例。其中450例癌腫中418例患者行手術切除,術后行放化療輔助治療,其中32例因為腫瘤轉移和手術風險過大放棄手術;慢性胃炎的580例患者經中西結合治療,有效率達98%;潰瘍145例患者經內科治療控制者138例,其中7例患者行手術治療。

3 討論

3.1 老年消化道腫瘤的治療 消化道腫瘤是老年人非常常見的腫瘤,資料顯示[1],近年來消化道腫瘤的發病呈上升趨勢。但是很多消化道腫瘤因癥狀、體征不典型而失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會。胃癌是老年人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居消化道腫瘤首位,在我國,其發病率在40歲以后逐漸升高,65-75歲達高峰。消化道腫瘤患者的治療應根據患者病情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對于一般情況良好,合并癥少的,如Ⅰ、Ⅱ、Ⅲa期胃癌患者可以選擇根治性切除術;對晚期患者,如晚期胃癌,科選擇行全胃切除及擴大淋巴結清掃;因為年齡增加使器官的的正常功能退化,而在手術打擊下,老年患者器官功能得不到相應代償性的增加。所以,對已有遠處轉移的老年消化道腫瘤的患者可行姑息性切除原發病灶。

3.2 老年慢性胃炎的治療 老年慢性慢性胃炎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其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常見的癥狀為上腹部隱痛、脹滿、燒心、食欲不振、噯氣、消瘦等,其中胃黏膜活檢是診斷該病的重要診斷方法。老年慢性胃炎的基本病變是胃黏膜腺體的萎縮,治療上以加強胃黏膜保護因子和促進損傷黏膜的修復為主。現代[2]大量研究表明,Hp引起的慢性胃炎起到啟動作用,并因其感染程度的加重和持續作用加速了胃黏膜萎縮、腸化生的形成。對Hp陽性的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根除治療可阻止胃黏膜慢性炎癥程度進一步加重。

3.3 老年消化性潰瘍的治療 由于老年人年齡的增加造成多系統的退化,消化道黏膜萎縮,胃酸分泌功能降低,從而減輕了對潰瘍面的刺激,因此患者不易出現疼痛,或者疼痛無周期性和節律性,易誤診,臨床常以出血、穿孔等嚴重并發癥為首發癥狀;老年人潰瘍的出血、穿孔、梗阻等并發癥明顯增多,這與老年人體質差、伴發慢性疾病多、器官功能及免疫防御機制減弱等有關;此外,老年人的消化性潰瘍出血的量通常較大,不易自止,這與潰瘍面積大,血管壁硬化和凝血功能減弱有關[4]。

對于老年性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原則是消除癥狀、促進愈合和預防并發癥。內科保守治療主要是抑酸、止痛、補充血容量、根除Hp等。由于老年人患各種疾病,常見的有高血壓、腦血管病和冠心病等,消化性潰瘍的活動性出血可能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對于并發癥的治療:老年人消化性潰瘍并發出血需要嚴密監護,常規給氧,有效補充血容量。對于保守治療無效且出血量多者,主張早期手術治療。

綜上所述,老年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為消化道腫瘤、慢性炎癥和消化性潰瘍。對于老年消化道潰瘍的治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佳方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和治療合并癥是影響其預后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孫秀娣,牧人,周有尚等.中國胃癌死亡率20年變化情況分析及其發展趨勢預測.中華腫瘤雜志,2004,26:4-9.

[2] 熊漢華,藺 蓉,侯曉華.不同年齡人群幽門螺桿菌和胃黏膜炎癥胃內分部特點及其與年齡的關系[J].臨床內科雜志, 2005, 22(11): 738-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