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旅游資源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11-08 17:5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然旅游資源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旅游目的地開發 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 旅游營銷 陜西安康
一、引言
我國對旅游資源質量等級的評價依據是《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和“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通過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等項目進行評價,根據對旅游資源單體的評價,得出了該單體旅游資源共有綜合因子評價賦分值。目前學界研究的重點都是知名度高、評分賦值大的“特品”旅游資源及旅游目的地開發,對不屬于傳統觀念中“優質”旅游資源及目的地的開發與保護研究較少。然而,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我國眾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積極進行旅游開發。那些相對來說旅游資源價值較低、尚未被開發或只是“淺開發”的旅游目的地開發對緩解珍稀自然、文化遺產遭受的旅游壓力,豐富旅游產品品種,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保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研究現狀概述
隨著對旅游目的地開發和演變規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資源次優區研究也得到了學界的重視。國內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及其相關研究。許春曉在我國較早提出“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探討其演變規律和開發策略,指出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性質、突變概念和依附式開發理論,以期指導區域旅游業開發。羅艷菊對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的影響因素、非優區的優化機制及理論依據等進行研究,提出開發的盈利模式。唐文躍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主要特征和開發的優弱勢,探討了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提出了非優區旅游發展道路。隆學文討論了旅游非優區的概念和開發非優區旅游資源的意義,從資源區位、經濟區位、客源區位、交通區位、文化區位、認知區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區位特征。李東和以合肥市為例說明實施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是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彭華從需求驅動角度研究城市郊區與周邊小城鎮的旅游開發成功之道。……但現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資源次優區內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分布不均衡、豐欠程度不一、價值稟賦不等這些現象。
國外相關研究主要是對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現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研究旅游地演化過程、預測旅游地的發展和指導旅游地的市場營銷、規劃提供了理論框架。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理論,提出旅游地演化經過6個階段,即探索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Chris Ryan對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完善,指出發掘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對目的地復興的作用,以及在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熱衷尋求“新的”、“未開發的”旅游目的地的情況下,缺乏“名氣”也可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開發和促銷亮點。
本文認為旅游開發的重要基礎是擁有優質或較為優秀的旅游資源?!胺恰痹跐h語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漢語中則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參考經濟學,“次優”的含義是未達最佳標準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適宜的,不最滿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資源次優區”的提法是較為合適的。
三、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概念和特征
許春曉將旅游資源非優區定義為“在特定地區內,沒有國家級和世界級的知名風景名勝區,缺少骨干旅游景點,并且旅游景點的豐度和密度均不夠,難于形成優秀旅游產品的現象”。按旅游資源的成因及屬性,馬耀峰等將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型。自然旅游資源是構成自然環境的主體要素,是地貌、氣象、水體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從根本上說是屬于大自然的產物;而人文旅游資源是由人類活動所產生,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可能被利用來開展旅游活動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在特定地域內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優弱豐疏的差異。由于區位條件和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存在這樣一大批自然旅游資源稟賦優勢比較明顯而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如我國西部很多貧困地區,長期交通不便,區內工業發展緩慢,人文遺址遺跡較少,但自然生態資源保存良好,這是其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
根據旅游資源的特征和屬性,本文將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定義為,在特定的區域內,由于地理區位、經濟區位等條件所限和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軌跡不同,擁有較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而人文旅游資源特征不明顯、優勢不突出,暫時難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產品的現象。
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是一個相對概念,具有相對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變性的特征。隨著當地經濟、旅游業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在科學的旅游規劃導引下,憑借區內自然旅游資源優勢,整合、創新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經過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也可成為旅游資源優質區。
旅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人類對地理空間選擇、經歷和體驗的過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響旅游者的旅游決策和行為選擇。對于正待開發或已在開發中的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更需要以真實、獨特、充滿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驅動目的地旅游的發展。區域文脈、地脈是區域自然基礎、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積淀本質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鮮明地展現了區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會因區域文化差異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中普遍面臨的難題是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匱乏和特色不鮮明,難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內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產品。文化資源具有延續性、動態性、可創造性、非獨占性的特點。Mommaas Hans從增強地點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場地位,進行革新和創意,為文化多樣性和文化民族主義探討了文化產業集群策略,對文化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基于工業遺址改造利用而興起的北京798藝術區,現已成為京城令人矚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可通過對區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創新,結合當今旅游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汲取外來優秀文化元素,通過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將其融合進區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發展之中,進行卓有成效的旅游營銷,并逐步向旅游資源優質區演進。
四、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發展策略——以安康市為例
篇2
>> 古鎮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 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研究 名人故居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研究 遺產型旅游景區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山地旅游資源特征及景區開發研究 古村落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略論 談談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 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試論民族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試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論旅游資源開發與文物保護 中國長城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 漳州國家地質生態公園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研究與對策 基于公共選擇理論的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研究 無錫市水體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研究綜述 中國民俗風情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策略研究 青巖古鎮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研究 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 興城古城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策略研究 特色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旅游地質資源圖說明書[Z].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3]曹凱,江南,呂恒,等.面向對象的SPOT5影像城區水體信息提取研究[J].國土資源遙感,2007,(2):27-29.
[4] 余紹華,楊世瑜.澳大利亞旅游地質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經驗與啟示[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6(1):1-6.
[5]郭威,丁華.論地質旅游資源[J].西安工程學院學報,2001,23(3):60-63.
[6]馬銘嘉,張兵,趙晶晶.丘北普者黑巖溶地貌景觀特征[J].四川地質學報,2010,30(3).
[7]王錫魁,王德主編.現代地貌學[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126-127.
[8]高抒,張捷.現代地貌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6-277.
[9]馮天駟.中國地質旅游資源[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
篇3
關鍵詞:鄉村;休閑旅游;系統特征;濟南市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1-5361-04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 System:Taking Jinan Surroundings for Example
CAI Lei
(Department of Common Cours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nan 25003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areas around the cities in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 system were analyzed. Taking Jinan surroundings as an example,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resource system func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rural areas; leisure touris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Jinan city
隨著城市人群對鄉村休閑生活方式的體驗需求,以休閑、養生、健身為目的、以回歸自然為導向的鄉村休閑旅游逐步占據了旅游市場的重要地位,出現了民俗游、采摘游、登山游、垂釣游、農家樂等鄉村旅游方式,逐步構建了交通、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等全方位的旅游資源功能系統。依據美國學者Gunn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統理論(簡稱TFST[1],即系統要素之間存在強烈的相互依賴與相互作用),分析與研究了中國城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系統的結構特征、功能特征及優化措施等,對于完善與優化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布局,提高農村旅游業發展的競爭力及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鄉村休閑旅游相關研究綜述
近年來,有關鄉村旅游的研究較為活躍,與區域休閑旅游研究相關的主要有區域界定、資源含義、系統功能等。美國學者Gunn提出“都市旅游環帶模式”的模型,是劃分都市旅游區位功能的重要研究成果[2]。中國學者對于城市周邊功能區域劃分進行了很多相關研究。顧琛琛[3]提出城市邊緣區具有城市與鄉村兩方面的特征,即城鄉結合部說。在中國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卷》中對城鄉接合的地域稱之為“城市邊緣區”。2002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中將此地域確定為建設用地交錯帶。方修琦[4]提出城鄉過渡帶說,即此地域為城市的主城區核心地帶與農業用地中間的地域實體。對于旅游資源,國家旅游局定義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現象和因素,均稱為旅游資源[5]。學者楊振之則將旅游資源定義為一種單向吸引功能的系統。李華辰[6]借鑒TFST理論,發展性地把旅游系統細分為客源市場(需求)系統、目的地(供給)系統、出游系統和支持系統四要素。
2 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發展特點
2.1 鄉土性
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使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通過各種行為排解心理壓力,愉悅身心已成為現代人不斷自我完善的重要技能,鄉村休閑旅游的固有特征“鄉土性”正是迎合了城市人群的這種需求?!班l土性”既是與各種旅游相關聯的資源營造的氛圍,同時也是在鄉村形成發展的歷史中形成的,即具有歷史文化特征,能夠吸引城市人群到鄉村進行休閑娛樂的特有資源特征。
2.2 廣泛性與多樣性
鄉村旅游資源的廣泛性、多樣性是中國城市周邊鄉村地域的重要特征。從地理條件來看,中國地域特征表現為幅員遼闊,地形地貌特征較為復雜,各種自然地理條件都有所表現。同時,中國的鄉村旅游資源類型較為廣泛且種類繁多:以資源的傳統觀來看,有自然、民俗風情,人文,傳統飲食,工藝品,都市、田園風光等;以資源的現代觀來看,有觀光型、生態旅游型、休閑娛樂型、度假型、養生保健型等;以資源的基本屬性來看,有自然、社會、人文等;以資源級別分類,既有按照“A”來定性的旅游景點級別,也有按照“一、二、三、四”級別劃分的標準。
2.3 系統性
依據系統理論,中國目前的鄉村旅游資源無論從其資源的組成、種類以及各資源的功能來看,都具有顯著的系統性特征。鄉村旅游資源既是系統的因子,同時也是一個相互依托、相互制約、開放的有機整體;是一個由社會、經濟、文化以及自然等要素(或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系統,同時也是自然與人文條件構成的旅游系統整體[7]。系統資源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部分對于系統的運行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某一因子發生變化就會造成整個系統運行出現偏差甚至于出現運行障礙。
2.4 季節性
中國鄉村休閑旅游從其地域特征來看主要是在鄉村這個特定的環境進行。因此,眾多的旅游項目都要根據其季節性特點來進行,還要根據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以及氣候條件的發展變化來確定。中國的鄉村旅游資源主要以大自然風貌與農業生產規律相適應的旅游項目為主,而這些旅游項目要遵循季節變化的總體規律,要受到地域、地理緯度、氣候變化等條件影響,季節性特征是鄉村旅游資源的重要特征。
2.5 民族性
中國的鄉村生活方式一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廣大的農村地區是民族傳統得以傳承的重要根據地,其中各種民間的習俗、特定的節日、重要時刻的人的行為規范、各種生產與生活的活動等都可以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如泰山的東岳廟會、菏澤的牡丹花會、濰坊的風箏節、臨淄齊文化旅游節、平陰玫瑰節等多項具有豐富民族特色的旅游項目。
3 濟南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系統特征分析
3.1 濟南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概況
濟南市位于中緯度地帶,其位置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城市南部有長城嶺、跑馬嶺、梯子山、黑牛寨等山峰,地勢南高北低。氣候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較為清爽,冬季氣溫低,但無嚴寒。濟南周邊旅游資源豐富,既有歷史名勝古跡如龍山文化發祥地、齊長城遺址、四門塔、羅莊漢墓等眾多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又有五峰山、跑馬嶺、金象山、波羅峪、九如山、紅葉谷等山地旅游資源。同時還有眾多充滿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長清萬畝杏花園休閑觀賞項目;商河縣鼓鄉神韻生態農業觀光園項目;歷城區柳埠鎮大櫻桃采摘、鄉村體驗項目;民俗風情線項目(市區高家莊彩石三王峪山水風景園明水百脈泉錦屏山旅游度假區朱家峪)等。濟南城市周邊有黃河、小清河、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為鄉村休閑旅游項目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2 旅游資源系統結構分析
3.2.1 空間結構 不同地區的旅游資源具有不同的空間結構,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資源特色,同時也會引導旅游者的旅游行為,影響旅游資源的開發速度以及規模效益的時空安排[8]。濟南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在空間結構上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是地域分布特點。城市南部主要是依托以山地為主的特色旅游資源,也是主要的鄉村休閑旅游的重點發展區域,是集山地、瀑布、植被、園林、峽谷等為一體的風景休閑旅游地域。城市的北部主要是依托黃河、小清河等水系發達的自然資源而形成的垂釣、水上娛樂、溫泉等形式的旅游資源。城市的東部主要是依托歷史文物形成的輔旅游資源,如龍山文化發祥地、羅莊漢墓等。城市的西部主要是依托農作物種植、花卉養殖形成的主題旅游文化資源。從旅游資源開發的角度來分析,濟南市周邊旅游資源開發呈現出南高北低的空間結構態勢。南部山區旅游資源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可觀的經濟利益驅動下獲得了較大程度的發展,并已經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旅游經營聯合體形式。濟南的東部、西部、北部與南部相比,其旅游資源的開發與項目的規劃設計以及配套設施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沒有形成有規模的經營聯合體(表1)。
3.2.2 行業結構 旅游行業結構是指旅游產業相關部門提供并為滿足旅游消費者的各種需要而形成的綜合性產業,以及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依據旅游業的特點以及旅游資源系統的行業結構特征,可將鄉村休閑旅游資源行業結構劃分為餐飲、旅館、景點、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娛樂消費等行業。通過對濟南市周邊休閑旅游發展狀況的研究與分析,得出濟南市鄉村休閑旅游行業結構特征具有以下特點:濟南市周邊鄉村旅游更注重餐飲的鄉土化、景點的自然化以及旅游娛樂與消費的特色服務,并非追求現代化的旅游基礎設施與星級服務;旅游交通對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會對旅游項目的推廣與吸引眾多旅游消費者產生重大影響;旅行社作為旅游消費者與旅游景點或旅游項目的重要橋梁與媒介,在城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項目起到的旅游引導作用逐漸弱化(利益驅動),見表2。
3.2.3 市場結構 依據濟南市周邊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其旅游的市場結構可分為旅游客源市場結構和旅游目的地市場結構。旅游客源市場即旅游需求市場[9],其特點是距離對于旅游客源市場的市場結構存在相關關系,距離越近則游客出游概率越大,客流量越大;距離越遠則客流量越小,出游概率越低。濟南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的客源市場主體主要有當地的城市人群、附近地市的旅游消費人群、以濟南為旅游目的地的外地旅游消費人群。鄉村休閑旅游的主要消費人群以當地旅游消費人群與附近地市消費人群為主,旅游出行的方式以自駕、公交為主,旅游出行的時間多在2日以內,屬于短途短時間的休閑娛樂旅游模式。同時,旅游消費能力也是旅游客源市場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能力強的客源市場會促進產業的發展,反之則會產生副作用。旅游目的地市場結構主要依據史密斯提出的中心地標準距離公式:
AR=■
把每個客源地在目的地客源中所占的份額作為權重,公式中結果AR為濟南市的客源吸引半徑,Xi為第i個客源地的游客比重, di為第i個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的距離, n為客源地總數[10]。通過計算得出濟南市周邊客源目的地的吸引半徑為173.52 km,可以輻射到泰安、德州、聊城、萊蕪、濟寧、淄博等地市。
3.3 旅游資源系統功能分析
依據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的系統組成以及功能劃分,可以將系統分為需求、供給、出游、支持四個子系統。需求子系統主要包括客源市場與產品市場。濟南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客源市場主要有本地及周邊的近距離客源需求市場(主導)以及國內遠距離的旅游中轉客源市場,同時還包括部分國際客源市場,其旅游產品主要以休閑、娛樂、康體、健身、鄉村體驗為主。供給系統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務與勞務、基礎設施。其中包括大量的名勝古跡、民俗活動(地方節日)、收獲性主題活動(采摘等)、旅游服務、人造景觀與娛樂中心項目等,是吸引旅游消費者參與旅游活動的主要原動力。出游系統是指旅游交通設施及相關措施;需求與供給兩系統中間的交流媒介(市場營銷);與出游相關的各種服務等。支持系統包含與旅游相關的各種法律制度保障、行政管理監督、自然環境的保護等措施,其主要體現在政府管理者層面(圖1)。
4 城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系統優化
首先從宏觀層面上講,要優化外部管理體制。旅游資源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構成系統的諸多方面是互相聯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對于其復雜的系統性,監督與管理往往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同時也會出現某類問題需要多部門聯動才能解決的現象。要實現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的高效服務,就要從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進行優化,使地方政府與職能部門進行監督與管理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多方面協調統一。要優化旅游產品的結構,形成產品結構的合理化配置。旅游產品結構既有空間結構,同時也有行業結構,還存在產品結構。因此,要合理地配置資源結構,要使旅游資源產生“正近鄰效應”,使旅游資源的獨特性與共同性協調統一,增強旅游資源的吸引力。要以旅游項目為中心配套協調發展,實現布局合理。旅游的吸引力是以旅游項目來帶動并發展的,實現旅游資源的合理布局要始終堅持以項目為中心,以項目促進配套設施,以項目促進服務。
其次,從微觀上要建立適應產業發展的專門機構,提高管理的效率。要解決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各種瓶頸問題,就要處理好農民個人、農村集體以及地方政府等各自的利益問題。要建立適應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高效管理體制,提高鄉村旅游產業監督與管理的效率。要促進產業的內部重組,淘汰落后的發展方式。鄉村休閑旅游多以松散的家庭為基本單位,存在規模小、項目單一、資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夠規范、服務標準低等問題。要以現代企業制度為基本思路,促進小規模的家庭式經營模式轉變,使之走向聯合經營、股份制經營模式,將現有的鄉村旅游資源合理有效地優化整合,提高經營的效率,提高科學化管理水平,處理好發展與資源保護的協調統一。旅游資源是一個有機的、相互關聯的系統整體,在進行旅游開發、項目構建時,要時刻注意處理好發展與資源保護的關系。鄉村旅游資源反映的是大自然的規律,是不可逆的,一旦破壞就會對整個旅游資源系統產生災難性影響,因此處理好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楊新軍,竇文章.旅游功能系統:結構與要素分析[J].人文地理,1998,13(2):33-37.
[2] 魏 偉,周 婕. 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的概念辨析及其劃分[J].人文地理,2006,21(4):29-33.
[3] 顧琛琛.城市邊緣區旅游規劃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1.
[4] 方修琦.近百年來北京城市空間擴展與城鄉過渡帶演變[J].城市規劃,2002,26(4):56-60.
[5] GB/T 18971-2003,旅游規劃通則[S].
[6] 李華辰.邊緣旅游區理論體系構建研究[D].河南開封:河南大學,2008.
[7] 佟玉權. 區域旅游系統結構優化的理論研究[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8,15(2):28-30.
[8] 王愛忠,何玲姬.昆明市旅游資源空間結構分析[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36(4)21-23.
篇4
荒漠旅游資源資本化和特征和功能
1荒漠旅游資源的價值
風景園林規劃與計設目前對荒漠旅游資源的認識主要是從地理學、生態學的角度提出其特征,以定性評價為主,本文主要是從經濟、產業的角度認識荒漠旅游資源的特征和價值,提出荒漠旅游資源是以荒漠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為載體、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可以為旅游開發利用、并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自然和人文資源,包括具有典型性、觀賞性、探險性和科學考察價值的沙漠、戈壁、風蝕地貌等奇特地貌資源、特有的旱生動植物資源、湮沒于荒漠之中的古跡遺址資源、荒漠地區獨特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從旅游開發的角度揭示荒漠旅游資源的本質特征,建立荒漠旅游資源的價值觀,提出荒漠旅游資源具有經濟性、效用性、稀缺性,具有價值的本質屬性,并以旅游資源價值的定量化、貨幣化評價為導向,構建荒漠旅游資源的價值體系,認為荒漠旅游資源的價值包括其本體價值(存在價值、觀賞價值、游憩價值、康體價值、科考價值、教育價值)、利用價值(開發價值、產業價值)和附屬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選擇價值、遺產價值),從而變廢為寶,發揮荒漠資源在旅游開發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荒漠旅游資源資本化的含義
本文提出要建立一種以價值為導向的荒漠旅游資源開發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荒漠旅游資源資本化,在國家政策和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將荒漠旅游資源作為一種資本形態,與貨幣資本、實物資本、人力資本等一起投人到旅游開發活動中,進行市場化的開發、經營、運作和管理,從而帶來良好的經濟收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使荒漠旅游資源實現價值的增值,而資源的所有者也從中獲得經營收益。
荒漠旅游資源資本化是“自然資本論”思想的集中體現和實際應用,強調了旅游資源的價值性和收益性,提出荒漠旅游資源不僅具有價值,而且可以帶來價值的增值,主張荒漠旅游資源的“有償使用、合理收益”,反對忽視荒漠資源價值而導致的低效利用或過度開發,從而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開發管理水平,實現荒漠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荒漠旅游資源資本化的功能
3.1有利于荒摸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本文從對荒漠旅游資源本身的認識和深人研究人手,從“旅游資源資本化”的角度建立了荒漠旅游資源的價值體系,強調了荒漠旅游資源的價值性,有力地駁斥了以“旅游資源無價論”為借口對荒漠資源進行掠奪性、破壞性開發的行為;并通過明確荒漠旅游資源的所有權、經營權、管理監督權的權限和內容,明確了在荒漠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國家、政府、投資者、社區居民等各利益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建立了一種積極的、動態的、發展的保護機制,以實現荒漠旅游資源利用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利用。
3.2有利于解決荒溪旅游開發中的瓶頸問題
資源利用問題和資金投人問題是制約荒漠旅游開發的瓶頸,而究其根本都是由于對荒漠旅游資源的本質特征和開發價值缺少全面、系統的認識?!奥糜钨Y源資本化”建立了新的荒漠旅游資源的價值體系和利用機制,有利于實現荒漠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拓寬荒漠旅游發展的融資渠道。一方面,強調市場在荒漠旅游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求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出受消費者喜愛的旅游產品,提高荒漠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穩定高效的投資環境、靈活有序的經營制度,可以廣泛吸引最有效率的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投人到荒漠旅游資源的開發中來,充裕的資金可以使荒漠旅游資源得到及時、高水平的開發,而不會因為資金不足等問題貽誤了最佳的旅游開發時機,或是低水平開發、工程粗糙、造成對旅游資源的破壞,從而使荒漠旅游業發展進人充滿活力、公平競爭、不斷優化的良性發展軌道。
3.3有利于探索荒漠地區人居環境建設發展的新途徑
實踐證明,很多偏僻地區獲得奇跡般的發展正是得益于具有某種特殊的旅游資源。荒漠旅游資源資本化的理念和方法,突破了傳統意義上對荒漠旅游資源價值的認識,創新了荒漠旅游資源的利用體制和發展思路,將荒漠旅游資源的潛在價值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有利于緩解荒漠地區的經濟壓力,從人地關系角度探索荒漠地區人居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從而帶動荒漠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景觀生態的改善和人居環境的優化。
荒漠旅游資源資本化的動力機制
通過對荒漠旅游資源資本化的內部屬性和外部條件進行深人分析,提出荒漠旅游資源具有資本的本質特征—價值性、收益性和存量性,符合資本的內在規定J性,可以將荒漠旅游資源作為一種資本形態投人到旅游經濟活動中,而要實現其資本化,則需要以明晰的產權關系、廣泛的融資渠道、市場化的開發運營作為支撐條件。
提出荒漠旅游資源資本化的實現途徑,揭示荒漠旅游資本的循環機制(圖1),從旅游資源到旅游資本將帶來價值的增值,增值部分將再投人到旅游開發和生態保護中。
可以建立荒漠旅游資源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三權分離的體制,采取租賃經營、買斷經營、股份經營、上市經營、儀)T合營等模式,通過經營權的租賃、轉讓、人股等方式,創新荒漠旅游資源的開發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廣泛吸引各種社會資本投入,實現荒漠旅游資源的市場化開發和運營。
荒漠旅游資源資本化的模式
1荒漠旅游資源資本化的模式
根據荒漠旅游資源的特點和條件,提出荒漠旅游資源資本化的模式:荒漠原生態旅游模式、人造主題公園旅游模式、荒漠文化旅游模式、生態改造旅游模式等,對每種模式的特點、優勢、適用條件、開發要求等進行深人分析。
1.1荒漠原生態旅游模式
要求荒漠自然資源本身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獨特性,吸引力較強,如荒漠地貌資源雄渾壯麗、荒漠植物稀奇獨特,這種模式要求能夠深人挖掘荒漠資源的獨特魅力,打造具有差異性的旅游產品,對資金投人要求不高,主要是旅游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
1.2人適主題公園模式
利用荒漠獨特的資源環境,結合人造景觀的建設,打造獨具特色、與眾不同主題公園,如拉斯維加斯、鎮北堡影視城,這種模式要求對開發主題有明確的定位、有大量的開發資本投人、有完善的交通和基礎設施。
1.3荒漠文化旅游模式
利用荒漠原始、質樸的文化資源開展文化旅游,這種模式要求荒漠文化具有較高的品味和唯一性,能夠把內在文化優勢轉化外顯產品優勢,對產品開發方法和旅游從業人員要求較高。
1.4生態改造旅游模式
利用新型的科學技術進行荒漠生態改造,打造荒漠生態改造示范工程,形成一種特殊的荒漠旅游產品,如荒漠“集水造綠”,這種模式要求具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大量的資本投人,具有一定的長期性。
2建立荒漠旅游資本價值與利用模式的SEM模型
本文認為,荒漠旅游資本的價值與利用模式之間存在著多個原因、多個結果的對應關系,但荒漠旅游資本的價值和開發模式均不能準確、直接的量度〔潛變量),所以需要用多個指標(外顯量)去間接的測量這些潛變量。擬構建荒漠旅游資本價值評價因子與利用模式對應關系的結構方程模型(SEM),將二者之間多維的、模糊的關系定量化。
按照SEM建模的要求,針對荒漠旅游資本價值的本質特征和利用模式的具體條件,分析提煉出對荒漠旅游資源資本化具有重要意義的代表性指標,建立荒漠旅游資本價值評價的指標體系,體現荒漠旅游資源的特點及其開發利用的適宜性,理論模型路徑圖如圖2所示。構建理論模型后,可以選取基地進行實證研究,采用里克特量表設計調研問卷,進行大量的實地調研和專家意見征詢,運用SPSS15.。統計軟件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在AMOS6.0分析軟件中,按照“模型構建一一模型擬合—模型評價一一模型修正”的路徑建立SEM模型,并對模型進行參數估計、顯著性檢驗和修正,使模型具有較高的識別性、擬合度和適用性。從而可以根據荒漠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具備的條件選擇合理的利用模式,提高荒漠旅游資源規劃開發的科學性。
篇5
摘要武陵山^作為西部開發和中部崛起的交匯地帶,是我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著力點.運用GIS空間分析技術,從類型特征、等級特征、空間特征3方面對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空間結構進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較為豐富,旅游資源類型分布差異顯著;其等級規模結構以高等級旅游資源為主,中低級旅游資源相對偏少;其空間分布上具有交通指向性特征,主要沿縣級城市、交通干道及河流集聚分布,總體呈“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其分布密度的地域空間差異明顯,且呈負的空間自相關性,“高值”地域單元對周邊地區旅游發展的帶動性不強,擴散效應尚不明顯.湖北武陵山區可以通過構建南北旅游發展軸,打造兩條旅游發展帶,優化旅游交通網絡,確立四大旅游功能區等措施來開發旅游資源.
關鍵詞旅游資源;空間格局;開發;湖北武陵山區
中圖分類號F5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2537(2017)02001708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of Hubei
WU Qing1, LI Xigui 2, WU Li3*, CHEN Gang2
(1.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for Geographical Process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Hubei Provi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3. Depart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Abstract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i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part, which is an important focal poi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three levels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from the type characteristics, grade features and spatial features were analyzed for the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of Hubei. Our studies lead to the following four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of Hubei has abundant tourism resources, with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in categories. Secondly, the score of rating ranks higher in highlevel and lower in the lowlevel tourism resources. Thirdly,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ffic directivity characteristics, mainly along the countylevel cities, roads and rivers distribution, was overall the“north more than south” distribution pattern. Lastly,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is different, with a nega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he “high value” regionals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rrounding region is not strong, and the diffusion effect is not yet clear. To develop the tourism resource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of Hubei should be constructed along the north and south tourism development axis, making two ax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s, optimizing tourism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and establishing four functional areas of tourism resources.
Key wordstourism resources; spatial patterns; development;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of Hubei
旅游資源是旅游目的地形成的物質基礎,是區域旅游空間競爭的依托.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旅游資源空間結構的相關理論和案例不斷應用到旅游發展之中,對旅游資源開發合理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旅游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旅游資源空間結構作為旅游地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被地理學者所關注.國外學者對旅游資源空間結構的理論研究比較早,側重對旅游空間結構理論和模型的探討[1],如提出目的地地帶理論、目的地空間結構模式及其演化模式等[23];在實證方面,注重對旅游資源的空間布局與空間聯系的分析[45],以旅游開發的社會成本、地區利益以及區域容量等為出發點對旅游區劃與資源整合進行了相關研究[67].國內關于旅游資源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主要運用系統理論、旅游學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旅游資源的區域差異[810]、空間結構 [1114]和地域開發模式 [1516]等;通過采用GIS空間分析手段探究不同范圍內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格局,總結其地域分布規律[17].已有成果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多數研究注重于大尺度下旅游資源空間特性的探討,對微觀尺度下旅游資源空間結構及其優化的研究比較少,尤其是關于偏遠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相關研究較為鮮見.
2011年2月,湖北省政府在國務院提出的“武陵山經濟協作區”背景下啟動了“湖北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的建設,用以推動“老、少、邊、窮”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協作和功能互補.根據“試驗區”的發展規劃,湖北武陵山區包括恩施、利川、巴東、建始、咸豐、鶴峰、宣恩、來鳳、長陽和五峰共10縣市,國土面積達3.03萬km2.近年來,湖北武陵山區的旅游資源保護與景區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當前區域旅游協同發展程度較低、交通配置不夠合理、旅游開發同質化現象突出等問題的存在,對地區旅游資源整合與旅游發展效益的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本文運用GIS空間分析技術來探討旅游資源的空間結構特征并總結其空間分布規律,以期為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的進一步開發乃至鄂西地區旅游業的協調發展提供有益的理論參考和借鑒作用.
2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的空間格局
旅游資源空間結構是指區域內旅游資源的分布狀況及質量、數量組合關系,它不僅可以對外界產生吸引,引發旅游者的空間行為,而且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規模、速度、效益以及時空安排都有著重要影響[21].本文從類型特征、等級特征和空間特征等方面來分析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的空間格局,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問題診斷.
2.1類型特征分析
鄂西地區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且種類繁多,國內有學者將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旅游資源概括為“山、水、人、文”四個字[22].在大鄂西圈旅游資源分類的基礎上,湖北武陵山區的旅游資源也充分彰顯出“山、水、洞、城、情”五大主要旅游元素,其旅游資源的類型情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表1):
湖北武陵山區擁有開發潛力^大的旅游資源共80處,對照旅游資源國家分類標準(GB/T189722003),可將其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在自然旅游資源37處中,水域風光(14處)、地文景觀(13處)、生物景觀(9處)分布最多,合占自然旅游資源的45%,天氣與氣候景觀分布最少,僅1處;在人文旅游資源的43處中,人文活動(17處)、建筑設施(13處)分布最多,合占人文旅游資源的37.5%;遺址遺跡(8處)、旅游商品(5處)分布相對較少,占人文旅游資源的16.25%.具體到旅游景區,恩施大峽谷、梭布埡石林和騰龍洞構成其地文景觀旅游資源的主體;神農溪、清江畫廊、唐崖河和野三河等是水域風光的主導性資源;遺址遺跡旅游資源豐富,恩施土司城、魚木寨、大水井和仙佛寺成為其典型的代表;民間習俗和節慶活動也是該區人文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女兒會、擺手舞、龍船調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土、苗民族旅游資源的典型代表.總體上,湖北省武陵山區旅游資源類型豐富,景點特色鮮明,但旅游業起步較晚,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同質化現象突出,許多景區仍在走低層次的重復性開發道路,旅游資源的整合成為當前旅游資源開發最為關鍵的問題.
2.2等級特征分析
考慮到旅游資源類型中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動評選主觀性較大且在空間上不能精確定位,本文主要選取58處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資源進行空間分析.由圖1可知,湖北武陵山區共有 A級景區27個、國家森林公園3個、國家自然保護區5個、國家及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國家紅色旅游點2個.根據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管理部門的級別,將其劃分為國家級、省級和市級3個等級,其中國家級旅游資源34個,占資源總數的47%;省級旅游資源20個,占28%;市級旅游資源18個,占25%,這表明該區旅游資源的等級規模結構以高等級旅游資源為主,中低級旅游資源相對偏少.結合旅游資源的類型分析可知,當前湖北武陵山區的旅游開發仍然以傳統觀光型旅游產品為主,尚未開發出能夠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的個性化旅游產品,雖然區內高等級旅游資源豐富,但對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仍需加強,要進一步構建成體系、成規模的休閑養生、文化體驗等特色旅游產品,以滿足現代游客求新、求異的高層次旅游消費需求.
2.3空間分布特征分析
2.3.1總體特征通過圖1可以看出,湖北武陵山區的旅游資源在空間上具有明顯交通指向性特征,主要沿縣級城市和交通干道分布,總體呈現“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1)旅游資源沿縣級城市分布特征明顯,巴東、利川和恩施的縣城周邊地區最為密集,其中巴東和利川兩地國家級旅游資源集中化程度較高,恩施以非國家級旅游資源居多.(2)區域內G318國道、滬渝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是旅游資源的高度集聚區,國家級旅游資源以恩施至利川交通沿線居多.(3)清江流域沿線也是高等級旅游資源密集帶,從利川經恩施到長陽,清江沿線旅游資源占整個湖北武陵山區內一半以上,其中4A級旅游景區占3/5.(4)運用ArcGIS 10.1軟件進行空間分析得到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的最近鄰近點指數R為0.92,其值少于1但接近1,說明旅游資源空間分布呈典型的集聚態勢.進一步對湖北武陵山區與國內其他區域旅游資源的最鄰近指數比較發現,長三角城市群4A級旅游資源最鄰近點指數為0.950 9[23],武漢城市圈A級旅游資源最鄰近點指數為0.6741[24],全國資源型景區的最鄰近點指數為0.57[17],可以發現各區域旅游資源的空間格局都呈現出集中分布態勢,且與長三角城市群旅游資源分布特征相類似.
2.3.2密度分析利用ArcGIS 10.1中的Kernel Density工具對湖北武陵山區58處旅游資源進行核密度估計,生成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的核密度圖(圖2).由于受地域環境差異的影響,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的分布密度存在顯著的差異性.
從整體來看,西部集聚度最高,北部和中部次之,東部和南部最低.7個主要的高密度地區,主要沿鐵路線和兩條國道分布,其他相對較低等級的密度中心則沿省道分布,呈明顯“以點帶面”的空間格局.高密度地區集中分布于行政駐地周邊,并具有較為明顯的等級性,較為符合中心地理論所論述的特征,同時也是由于行政駐地往往為文化z產的集中地,通常由于政策因素而具有較強的交通可達性和旅游集散功能.從縣市來看,密集度最高的連片地區恩施市處于鐵路、高速公路和兩條國道的交匯處,交通導向性較為明顯;利川市的密度最高值分布在與重慶市交界處,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交界地區旅游發展的趨勢;在宣恩、利川和恩施的交界地區有一個明顯的高值區,形成跨界旅游區;巴東縣在與神農架林區相接的北部出現高值區,且旅游資源的主題如神農溪等也與神農架保持一致;鶴峰縣旅游資源分布較為分散但數量較多,高值區將全縣基本覆蓋;其他如五峰、長陽、建始和來鳳等縣的旅游資源分布較散,基本沿行政駐地呈斑塊狀分布.這種“北多南少”的旅游資源分布格局,制約著區域旅游資源整體效益的發揮.旅游功能區劃的完善及如何促進功能區間的協調發展,是湖北武陵山區旅游發展面臨的一大問題.
2.3.3空間自相關分析利用公式(2),結合GeoDA 9.5軟件計算得到全局Morans I指數為-0.458 3,Morans I值小于0,表明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空間分布呈負相關性,相鄰地域單元的旅游資源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間差異性及離散性,即旅游資源分布密集的“高值”地域單元對周邊地區旅游發展的帶動性不強,擴散效應不明顯.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種空間的自相關性,借助ArcGIS 10.1空間分析工具計算出湖北省武陵山區各縣的旅游資源空間關聯指數,按自然間斷點法(Jenks)將局部統計值從高到低分成4類(熱點區、次熱點區、次冷點區、冷點區),生成湖北省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熱點區圖(圖3).分析發現,利川和建始為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的熱點地區,恩施和宣恩為次熱點區,五峰、鶴峰及來鳳為次冷點區,熱點和冷點區數量相當,且分布相對分散,這表明區域旅游資源穩定性和連續性有所欠缺.值得指出的是,次冷點區和冷點區都分布在沒有鐵路線和高速公路經過的地區,加之山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本較高,缺乏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地區在通達性上遠遜于擁有這些交通樞紐的競爭者.一般而言,旅游資源的開發數量和規模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呈正相關,而當前湖北武陵山區交通建設相對滯后于旅游資源的開發速度,交通基礎設施薄弱,不同需求類型的旅客運輸方式有待改善,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這對于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的空間開發與優化有著重要的提示意義.
3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的開發策略
依據上述對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及特點的分析,通過借鑒長三角城市群旅游發展的先進經驗,從系統空間結構的角度出發,采用“點”、“線”、“面”相結合的旅游資源空間組織方式,打造“一軸、兩帶、三心、四片”的旅游產業空間組織形態,構建“一軸穿南北,兩帶連東西,三心帶四片,四片振全局”的空間意象(圖4).其中,三個旅游中心地構成空間中的“節點”,一軸和兩帶構成該區旅游發展的“主線”,四大旅游功能區構成空間中的“面域”.“點”服務“線”、“面”,“線”串聯“點”、“面”,“面”反作用于“點”、“線”.“點―線―面”各有分工,從而將分散的旅游資源整合到一個系統框架內,實現湖北武陵山區旅游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1構建南北旅游發展軸,加強南北旅游資源聯系
根據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的分布特征可知,區域南北交通聯系明顯弱于東西交通,即沿東西方向交通干線附近的旅游資源數量明顯多于沿南北交通干線,以滬渝高鐵和G209國道為例,該區滬渝高鐵沿線旅游資源多達20余個,而G209國道沿線旅游資源僅10余個,一定程度上影響旅游資源的開發.因此,有必要構建一條貫穿南北的旅游發展軸,縮小南北旅游資源開發的空間差異.此旅游發展軸主要依附G209國道,串聯巴東、恩施兩大旅游集散中心,沿途連接巴東神農溪5A級景區、恩施土司城4A級景區以及唐崖土司城世界文化遺產等重要旅游景區,推動沿線旅游資源的開發,特別是南部恩施至咸豐、宣恩、來鳳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將有助于完善該區域的旅游產品組合和旅游路線配置.
3.2打造兩條旅游發展帶,培育區域旅游資源特色
根據點軸系統理論,參照旅游交通路線及遠景規劃、各縣市旅游業發展水平和綜合經濟實力,著力打造清江山水旅游帶和民族風情旅游帶,串聯區域旅游資源的“點”、“面”,構成湖北武陵山區旅游發展的主體框架.其中,清江山水旅游帶以恩施和長陽為發展軸線的核心,在滬渝高速公路和清江水上交通的基礎上,構建以自然山水風光游覽、休閑養生和文化體驗為主,消暑療養、健身運動、探古訪幽、科普教育為輔的旅游發展帶;民族風情旅游帶主于湖北武陵山區的南部,以咸豐、鶴峰和五峰為核心,以來鳳和鶴峰為支柱,在宜利高速公路的基礎上,依托古村落山寨、吊腳樓民居、土司城遺址和紅色文化等人文旅游資源,形成以土家族苗族觀光、原生態村落體驗、土司城觀訪為主,購物、娛樂為輔的旅游帶,打造大武陵山區旅游發展中的精品線路.同時,根據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的特性,向游客展示以清江、大峽谷和神農溪為核心的山水風光,以土司城、民俗風情為代表的土苗文化,以坪壩營和柴埠溪為特色的生態環境,借助神農溪“纖夫文化”的影響力,積極培育生態優良、山清水秀、民歌優美、環境宜居的旅游特色.
3.3優化旅游交通網絡,增強區域旅游資源通達度
隨著滬渝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的通車,湖北武陵山區旅游業呈現快速增長.以“兩路”的開通為支撐條件,借助恩施大峽谷、巴東神農溪、長陽清江畫廊旅游資源的影響力,加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建設,把恩施、巴東和長陽打造成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三個重要的游客集散中心.在戰略規劃上,應將巴東和長陽兩大景區的游客引進區內的幾何中心恩施,再向其他次級集散中心擴散,增強區域內旅游資源之間的聯系.同時,針對湖北武陵山區旅游交通基礎薄弱的現狀,應全面加強公路、鐵路、民航、水運建設,擴大路網規模,優化路網結構.重點推行滬渝、滬蓉、恩黔、利萬、安吉和宜利6條高速公路,渝利、黔張常、安張、恩貴和神張 5 條鐵路,恩施和巴東2個機場及巴東港口的建設.最終形成“六高五鐵、兩航一港”的總體交通布局,以此發揮交通網絡對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支撐作用,增進與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內其他城市及重慶、湖南的聯系.
3.4確立四大旅游功能區,整合開發區域旅游資源
湖北武陵山區地形復雜,重要旅游資源分布零散,根據地域鄰近和資源分布的狀況進行合理配置,將其旅游資源整合為生態觀光、休閑養生、民族體驗和紅色文化四個旅游功能區:一是在國家5A景區神農溪和長陽清江畫廊基礎上,整合周邊國家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等重要資源,建設成生態觀光功能區;二是加大與重慶黔江區的合作,在周邊城市中培育休閑度假市場,打造成休閑度假為主、運動體驗為輔的休閑養生功能區;三是以多元化的民俗、古建筑和古遺址為依托,結合區域內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淳樸的民風,集中展示土、苗、羌人獨特的生活方式,以此建設成民族體驗功能^;四是以滿山紅烈士陵園、五里坪、走馬坪等景區為導向,以五峰土家茶鄉文化、葛仙米、鶴峰茶為特色,加強紅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產品開發,將區域發展成既具有紅色文化底蘊,又含有生態文化和土家文化氛圍的紅色文化功能區.
4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空間格局及其優化的探討,結論如下:(1)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豐富,景點特色鮮明,其類型以遺址遺跡、旅游商品類分布較多,水域風光、地文景觀、生物景觀類分布次之,遺址遺跡、旅游商品、氣候景觀類分布較少.(2)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的等級規模結構以高等級旅游資源為主,中低級旅游資源相對偏少,等級序列的數量差異較為明顯.(3)湖北武陵山區的旅游資源在空間上具有交通指向性特征,主要沿縣級城市、交通干道及河流集聚分布,總體呈現出“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其旅游資源的分布密度差異顯著,其中,西部集聚度最高,北部和中部次之,東部和南部最低;其旅游資源空間分布呈明顯的負的空間自相關性,旅游資源分布密集的“高值”地域單元對周邊地區旅游發展的帶動性不強,擴散效應不明顯.(4)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的開發,可以通過構建南北旅游發展軸,加強南北旅游資源聯系;打造兩條旅游發展帶,培育區域旅游資源特色;優化旅游交通網絡,增強區域旅游資源通達程度;確立四大旅游功能區,整合開發區域旅游資源等方面入手.
湖北武陵山區是集“老少邊窮”于一體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學界對其研究尚處初級階段,理論建設遠遠落后于實踐發展.本文將旅游空間規劃的思路和元素融入到旅游資源開發及優化的分析中,但受行政體制的影響,僅對湖北武陵山區旅游資源的空間格局及其優化問題進行了探討,尚未涉及大武陵山區的具體建設問題,若將視角延伸至整個大武陵山區,其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的策略可能均會發生變化,這些也是下一步繼續關注的方向.
參考文獻:
[1]CHRISTALLER W. 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J].Papers Reg Sci,1964,12 (1):95105.
[2]GUNN C A. Tourism Planning[M].New York: Crane Rusak, 1979.
[3]DREDGE D. Destination place planning and design[J].Ann Tour Res,1999,26(4):772791.
[4]BRITTON S. Tourism, capital, and place: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of tourism[J].Envir Plan D: Soc Space, 1991,9(4):451478.
[5]SMITH S L J. Regional analysis of tourism resources[J].Ann Tour Res,1987,14(2):254273.
[6]PIZAM A. Tourism impacts: The social costs to the destination community as perceived by its residents [J].J Travel Res,1978,16(4):812.
[7]COOKE K. Guidelines for socially appropriat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ritish Colurnbia[J].J Travel Res,1982,21(1):2228.
[8]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王凱.中國主要旅游資源賦存的省際差異分析[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15(3):6974.
[10]趙振斌,薛亮.陜西省旅游資源空間分異特征及區劃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20(4):117121.
[11]馬中華,劉繼斌.吉林省旅游空間結構構建[J].經濟地理,2008,28(1):163166.
[12]龔勝生,吳清,張濤.湖北武陵山區旅游系統空間結構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4,23(9):12221228.
[13]關中美,陳志超,顧羊羊.焦作市旅游景區空間結構及優化策略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3,36(4):8892.
[14]吳黎,李細歸,吳清,等.湖北省體育旅游資源空間分布格局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7,33(2):223227.
[15]王興中.中國旅游資源開發模式與旅游區域可持續發展理念[J].地理科學,1997,17(3):218222.
[16]程曉麗,胡文海.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文化旅游資源整合開發模式[J],地理研究,2012,31(1):170176.
[17]謝志華,吳必虎.中國資源型景區旅游空間結構研究[J].地理科學,2008,28(6):748752.
[18]吳清,李細歸,張明.中國不同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與成因[J].經濟地理,2015,35(6):175183.
[19]徐建華.地理建模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0]陳赤平,羅運輝,張紫琴.湖南省工業集聚的空間關聯性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 45(3):109117.
[21]沈正平,馬曉東,曾尊固.中國新亞歐大陸經濟帶旅游資源結構及開局研究[J].地理科學,2002, 22(2):176183.
[22]龔勝生.鄂西圈旅游業發展要著力打造“山水人文”四大品牌[J].參政議政,2009,(11):78.
篇6
關鍵詞:旅游資源;調查;分類;評價;祿勸
作者簡介:肖洪磊(1979-),男,云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及旅游地開發;(云南昆明 650031)陳永濤(1977-),男,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旅游規劃、旅游景區管理、民族藝術傳承與保護。(云南昆明 650201)
本文系縣校合作課題《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旅游發展規劃(2011-2030)》研究成果。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地處滇中北部,隸屬于云南省昆明市。位于東經102°14’-102°56’、北緯25°25’-26°22’之間。祿勸北接金沙江與四川省會理、會東兩縣相望,東北接東川區,東鄰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南連富民縣,西、西南與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毗鄰??h域總面積4249平方千米,現轄16個鄉、鎮。祿勸縣所在的滇中地區早在先秦時期便已成為云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通過絲綢之路西南道“馬援古道”、“茶馬古道”及“步頭路”等和東南亞、南亞、中亞乃至西亞地區有著廣泛的經濟文化聯系?,F今,祿勸位于云南省旅游業“一個中心五大旅游區”的中心區域,是昆明市北部五縣區的重要節點,對昆明乃至于云南省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一、調查區域與方法
(一)調查區域
調查區域為祿勸縣域下轄的屏山街道辦事處,撤營盤鎮、九龍鎮、茂山鎮、翠華鎮、團街鎮、中屏鎮、皎平渡鎮、烏東德鎮8個鎮,湯郎鄉、馬鹿塘鄉、云龍鄉、則黑鄉4個鄉,總面積3680平方公里。轉龍鎮、烏蒙鄉、雪山鄉因行政托管原因未列入此次調查范圍。
(二)調查方法
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03)》國家標準規定的內容和方法,課題組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過程采用“旅游資源詳查”和“旅游資源概查”兩種資源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強調整個運作過程的科學性、客觀性、準確性,并盡量做到內容簡潔和量化,以保證調查結果的質量。
1.旅游資源詳查。旅游資源詳查主要用于了解和掌握整個縣域旅游資源全面情況;完成全部旅游資源調查程序,包括調查準備、實地調查;對縣內的旅游資源單體進行調查,提交全部“旅游資源單體調查表”。
2.旅游資源概查。旅游資源概查主要用于了解和掌握縣內特定類型的旅游資源;對涉及到的旅游資源單體進行調查。
二、資源類型及分析
(一)資源類型
通過實地踏勘與分析,祿勸縣旅游資源在類型結構上包括8大主類、24個亞類和65個基本類型,376處典型資源。見表1。
(二)類型分析
從資源類型角度看,祿勸縣的旅游資源數量豐富,類型齊全,自然旅游資源以地文景觀、水域風光類為主體特色,人文旅游資源以建筑景觀類和旅游商品類為主體特征,是一個集溫泉、峽谷、河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態農業為一體的旅游資源富集區。見圖1。
(三)空間研究
1.整體分布。祿勸縣旅游資源整體空間分布較為均衡,13個鄉鎮均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分布,但集聚的類型、數量有所差別。其中:翠華、中屏、云龍、湯郎的單體資源較多;湯郎、翠華、茂山地文景觀旅游資源豐富,云龍、翠華水域風光旅游資源豐富,翠華、則黑、湯郎生物景觀旅游資源豐富,湯郎、云龍天氣與氣候景觀旅游資源較為集中,皎平渡、撒營盤、團街、屏山、九龍遺址遺跡旅游資源較為集中,翠華、屏山、中屏建筑與設施旅游資源豐富,翠華、湯郎、中屏、則黑旅游商品旅游資源豐富。詳見表2。
2.分布特征。根據行政區劃和地理區位,將祿勸劃分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旅游片區。見表3:
通過見表2、3和圖2的分析可見,祿勸旅游資源在空間上呈現以下特征:南部片區旅游資源數量最多,北部片區次之,中部片區最少;在北、中、南三個片區中,人文活動類、建筑與設施類、旅游商品類資源所占比例最高。從三個片區各自的特色看:北部以紅色文化、農業生態資源為典型代表;中部以羅婺民族風情、河湖旅游資源為典型代表;南部以溫泉、歷史文化、峽谷觀光旅游資源為典型代表。
3.資源區劃。通過對祿勸縣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的宏觀調查分析可得出:不僅北、中、南三大片區之間存在旅游資源數量、類型的明顯空間分異,在三大片區內部也形成了主題不同的資源聚集片區。詳見表4。
三、綜合評價
(一)定量評價
1.旅游資源單體質量等級評價
(1)評價依據與評價方法。在實地調研、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按照國標中所規定的分類評價體系,對旅游區的旅游資源進行賦分,然后根據所得的分值和等級指標給旅游資源單體確定其等級。
(2)旅游資源評價結果。依據上述評價方法,祿勸有旅游資源單體376個,其中五級旅游資源有2個,四級旅游資源有6個,三級旅游資源有28個,二級旅游資源有36個,一級旅游資源有49個,未獲等級旅游資源255個,分別占旅游資源總數的0.5%、1.6%、7.5%、9.6%、13%、67.8%。見表5:
(二)定性評價
1.總量豐富、類型齊全。祿勸縣旅游資源數量豐富、種類齊全。祿勸縣的旅游資源涵蓋了我國旅游資源的8個主類、24個亞類、65個基本類型。自然旅游資源4大主類齊全,基本類型有27種,資源單體達160個,具有雄、奇、險、秀等特點,景觀豐富,類型多樣,能給游客帶來多重感受;人文旅游資源數量眾多,4大主類齊全,基本類型有38種,資源單體達216個,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化、羅婺民族文化、土司文化、馬幫文化使祿勸成為絢爛的歷史文化匯聚區,能滿足旅游者的深層次的文化需求。
2.特色突出、品質較高。祿勸縣的旅游資源特色突出、品質較高。在自然資源方面,以“昆明的科羅拉多”普渡河大峽谷、“休閑養生溫泉”練甸溫泉為代表,資源特色突出,極具市場賣點;在人文資源方面,祿勸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古跡眾多,以“全國100個重點紅色旅游景點”和“云南省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皎平渡紅色旅游為典型代表,此外交融薈萃了彝苗文化、羅婺文化、土司文化、馬幫文化等人文資源,這類資源品位高、價值大,是今后旅游開發中的亮點。
3.組合良好、相對集中。祿勸縣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的三大片區、五大特色主題資源片區不但各有特色,且區域組合較好,體現出人文與自然資源的高度融合。北部集中了紅色文化資源、農業生態資源;中部以羅婺歷史文化資源為特色;南部匯集了峽谷溫泉、歷史文化資源。這種資源特色突出、主題明顯、空間相對集聚的特點,有利于資源的集合開發。
4.保存完整、適游期長。由于開發滯后、海拔跨度較大等因素,祿勸縣旅游資源普遍存在保護程度較好、開發潛力巨大的特征。自然資源保存完整、破壞不大,人文資源受外來文化侵蝕較小,原生態顯著,有利于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祿勸氣候狀況優越,全年宜游覽的日期超過300天,適宜游覽的時間較長,全年都可接待游客。因此如能按照梯次逐級分期開發的策略,將祿勸的旅游資源進行挖掘、整合、開發,祿勸旅游業的發展潛力巨大。
四、開發指向
(一)紅色體驗旅游
祿勸縣的紅色旅游資源在國內外都極具知名度,但至今仍是初步開發,鑒于其資源的獨特性與高品質性,應依托皎平渡口、洞、渡江紀念館、紀念碑、“毛公山”等特色資源,建成以紅色旅游資源為主體,集紅色教育、影視拍攝、紅色科考等為一體的高品質的紅色旅游小鎮;同時把翠華的鐵索橋、路居紀念館、鐵索橋,撒營盤的石板河狙擊戰遺址等紅色旅游資源加以整合,形成祿勸縣的核心產品與精品旅游路線。
(二)民族文化旅游
祿勸縣作為彝族苗族自治縣,擁有彝族、苗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數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位于云龍鄉內的火期山及易龍城更是雄踞南詔時期三十七部之首的羅婺部所在地,擁有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人文資源。祿勸可依托縣內眾多民族的節慶活動、風俗儀式、表演藝術、建筑、服飾、飲食等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主題旅游產品。
(三)溫泉養生旅游
祿勸縣最具特色的溫泉位于普渡河沿線的河灘上,在此分布的大小溫泉成百,翠華境內的達基溫泉更是遠近聞名,各地到此搭建帳篷野營及浸泡天然原生溫泉的自駕車游客絡繹不絕。位于屏山鎮的練甸溫泉因其品質較高、開發條件成熟已經著手建造溫泉度假區,云龍鄉羅婺民族文化區也具有眾多溫泉,可以打造成森林溫泉旅游區。建設開發成溫泉養生主題旅游產品。
(四)峽谷探險旅游
普渡河大峽谷、掌鳩河大峽谷以及金沙江大峽谷的旅游資源特色鮮明,是距昆明最近的高山峽谷區,也是最近的干熱河谷氣候區之一;位于湯郎鄉的安西拉大峽谷,因其險峻、神秘、秀美等特點正吸引著徒步探秘者。祿勸縣可在普渡河大峽谷、安西拉大峽谷、掌鳩河峽谷等原生態峽谷觀光游覽的基礎上,疊加峽谷周圍的溫泉資源和民族文化體驗產品的開發,重點打造峽谷探險、峽谷觀光、生態養生旅游產品。
篇7
【關鍵詞】旅游資源 層次分析法
一、武漢市旅游資源分析
以武漢市旅游資源為例,用層次分析法分析武漢市的旅游資源,進而分析湖北的旅游業發展。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對一些較為復雜、較為模糊的問題做出決策的簡易方法,它特別適用于那些難于完全定量分析的問題。它是美國運籌學家T.L.Santy 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運用AHP進行決策時,大體可分為四個步驟進行:一是分析系統中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建立系統的遞階層次結構;二是對同一層次的各元素關于上一層次中某一準則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并進行一致性檢驗;三是由判斷矩陣計算被比較元素對于該準則的相對權重;四是計算各層元素對系統目標的合成權重,并進行排序。
1、建立武漢市旅游資源質量評價遞階層次結構。武漢市旅游資源質量評價遞階層次結構的建立將采用《武漢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4―2020年)》中的武漢市旅游資源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選取黃鶴樓、漢口江灘、東湖風景區、歸元寺、古琴臺、武漢長江大橋、木蘭湖、漢正街、中山艦、植物園、木蘭山、長春觀、森林公園、動物園、道觀河等15個武漢市重點代表性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即:
目標層:旅游資源質量。
準則層: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
資源要素價值準則中的因子有:觀賞游憩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規模豐度與幾率,完整性。
資源影響力準則中的因子有:知名度和影響力,適游期或使用范圍。
方案層:黃鶴樓、漢口江灘、東湖風景區、歸元寺、古琴臺、武漢長江大橋、木蘭湖、漢正街、中山艦、植物園、木蘭山、長春觀、森林公園、動物園、道觀河。
2、構造旅游資源判斷矩陣并進行一致性檢驗。構建判斷旅游資源一般是通過問卷向專家調查得到。這里準則層對目標層的權重和因子層對準則層的權重由專家(見《武漢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4―2020年)》)直接給出。
準則層對目標層和因子層對準則層的綜合權重,即觀賞游憩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規模豐度與幾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響力、適游期或使用范圍對旅游資源質量的權重為:
W1,2=(0.30,0.25,0.15,0.10,0.05,0.10,0.05)T
而方案層對因子層的各判斷矩陣則由專家對各評價因子的評分進行轉換得到。下面以得到的判斷矩陣來說明轉換的步驟、一致性檢驗以及權重計算。為方便則用1,2,…,15分別代替以上所舉例的15個武漢市重點旅游資源。
對因子觀賞游憩使用價值,利用上述轉換方法,可得到判斷矩陣,對判斷矩陣檢驗其一致性,用MATLAB 7計算上述矩陣的特征根得到其最大特征根為:?姿max=15.4075,則CI=0.029,當n=15,查找相應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1.59, CR=CI/RI=
0.018
3、計算方案層對因子層的權重。方案層對因子層的權重也即每個旅游景點在不同因子下所占的比重,這里采取特征根?姿max=15.4075法計算。仍以觀賞游憩使用價值因子為例,對應于矩陣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為:
w=(0.313,0.530,0.530,0.358,0.086,0.166,0.244,0.195,0.029,
0.166,0.195,0.071,0.058,0.071,0.033)T
將上述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處理,就得到每個旅游景點在觀賞游憩使用價值因子下所占的比重為(用1,2,…,7代替觀賞游憩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規模豐度與幾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響力,適游期或使用范圍):
w3,1=(0.103,0.174,0.174,0.118,0.028,0.055,0.080,0.064,
0.010,0.055,0.064,0.023,0.019,0.023,0.011)T
按照上述方法,可分別得到旅游景點在其他因子下的判斷矩陣,檢驗其一致性,通過檢驗后就可以得到旅游景點在其他因子下所占的比重向量。
經過計算,旅游景點在其他六個因子下的判斷矩陣,均通過了一致性檢驗,求得旅游景點在這六個因子下所占的比重向量分別為:
w3,2=(0.168,0.028,0.034,0.108,0.192,0.108,0.028,0.028,
0.192,0.028,0.024,0.028,0.011,0.009,0.011)T
w3,3=(0.108,0.108,0.177,0.041,0.071,0.041,0.071,0.041,
0.177,0.041,0.041,0.041,0.016,0.016,0.007)T
w3,4=(0.130,0.193,0.193,0.053,0.053,0.014,0.130,0.085,
0.008,0.014,0.053,0.014,0.027,0.027,0.008)T
w3,5=(0.089,0.089,0.089,0.089,0.089,0.089,0.089,0.022,
0.022,0.089,0.022,0.022,0.089,0.089,0.022)T
w3,6=(0.218,0.139,0.054,0.086,0.027,0.139,0.027,0.086,
0.086,0.027,0.027,0.054,0.010,0.010,0.007)T
w3,7=(0.074,0.074,0.074,0.074,0.074,0.019,0.074,0.074,
0.074,0.074,0.074,0.074,0.074,0.074,0.019)T
4、計算各旅游景點對目標層旅游資源質量的合成權重。令W=(w3,1,w3,2,w3,3,w3,4,w3,5,w3,6,w3,7),則各旅游景點對旅游資源質量的合成權重w=W?w1,2,計算結果為:w=(0.132,0.117,
0.120,0.090,0.083,0.070,0.066,0.055,0.092,0.042,0.044,0.032,
0.023,0.023,0.011)T。將權重進行排序后并與原來專家評分相比較可得黃鶴樓、東湖風景區和漢口江灘分列武漢市旅游資源質量的前三位。
二、“1+8”城市圈旅游資源整合
武漢城市圈由武漢及其周邊100 km范圍內的鄂州、孝感、仙桃、潛江、黃石、咸寧、黃岡和天門九座城市構成,即所謂的“1+8”城市圈或經濟圈。
武漢自身作為主要市場,城市圈的其他城市作為二級開發市場,在城市圈旅游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后,旅游可達性將覆蓋整個城市圈,實現旅游資源一體化。市場立足于差異化的資源基礎,市場戰略的主要意義是研究和開發區域特色旅游產品和線路,努力開發以武漢為基點的經典旅游產品。如山水名勝游、自然生態游、三國古跡游、科教旅游、紅色旅游、溫泉康樂游等。以武漢為中心進行放射狀安排旅游活動行程。武漢城市旅游圈交通體系建成以后,九城市直接交通都約在兩小時公路行程范圍內。放射狀行程可突出武漢的中心地位,有效利用武漢高水準的旅游接待能力,充分利用交通環路。
要想提高武漢市乃至整個湖北省旅游產業的整體素質,并且加快旅游經濟快速發展,必須用創新的觀念去認識旅游業、開發旅游業和管理旅游業,打造“湖北―武漢市”旅游新概念。旅游產業化無疑是武漢市旅游業大發展的前提條件。那么,武漢市旅游產業化的首要任務就是根據自身條件和客觀實際,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總體發展思路。
1、 整體開發:確立大市場、大資源、綜合開發觀念,講求整體效益。任何一項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賴于對構成該產業形成和發展的諸多要素資源的整體開發。武漢市旅游業這十幾年來的發展,盡管在近年來具有一個較好的開端,但與全省和鄰省地區的旅游業發展形勢相比,與全省旅游業未來的發展對武漢市旅游資源的倚重程度相比,仍然有著太大的差距。傳統的資源觀、產業觀、市場觀,三位一體,緊緊束縛了武漢市發展旅游業的思路,從而阻礙了武漢市旅游業發展前進的步伐,這是武漢市旅游業的癥結所在。武漢市要把握機遇、發展旅游,要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發展思路,就必須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樹立全新的觀念。
首先,要樹立“大旅游資源觀”。不僅在宏觀層次要沖破傳統資源觀的束縛,確立旅游資源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的“大資源觀”;而且在中觀層次,要突破景觀資源才是旅游資源的觀念束縛,把旅游資源開發的觸角伸向旅游商品資源、服務資源、民俗風情資源、客源市場資源等更為廣泛的領域內;在微觀層次上,則要突破發展旅游只能靠寺、廟,只能靠文物古跡的觀念的束縛,切實把握東湖磨山山水風光資源這一武漢市旅游資源的真正優勢所在。
確立“大旅游資源觀”,還必須在開發山水、文物等有形資源的同時,大力開發無形資源,比如服務資源、民風民情資源等,一個地方的民風民情在旅游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必須研究、學習、借鑒國內外、省內外、地區內外的先進經驗。比如在美國的夏威夷,當初夏威夷旅游業的興起和發展,并不是靠其自然旅游資源,夏威夷也并不具有什么人文景觀資源,旅游業在夏威夷的崛起靠的是當地人民的純樸、好客。另外,武漢市旅游業還必須突破行政區域、自然疆域的概念,把域外資源比如宜昌(以三峽為主體的旅游)、十堰(神農架)、孝感(湯池溫泉)等,以及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和河南省的旅游資源納入自己的視野,當作本地旅游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開發武漢市旅游資源時充分地加以利用、加以考慮。
其次,要確立“大旅游市場觀念”。旅游業是天然的市場導向型產業,而且旅游產品也不像其他實物產品那樣可以拿到市面上去銷售,可以上門推銷,旅游產品只能就地銷售。所以旅游業的發展尤其需要增強市場觀念。
2、內引外聯、區域合作。首先,合作開發武漢市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共同經營武漢市生態旅游產品。旅游區域化合作是以產品為基礎的,沒有像樣的產品,合作只能是一句空話。但武漢市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程度低,現有的生態旅游產品基本上是以原始狀態面世,旅游接待服務條件差,大部分資源還沒有開發,許多尚且不具備進入條件。尤其是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技術要求非常高,稍不注意,就會造成資源的破壞。武漢市要迅速開發生態旅游產品,唯有走合資、合作開發徑途,引進所需要的人才、技術。國內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水平普遍較低,對此,武漢市尤其要做好與生態科研界的聯合,制定高層次、高水平、高標準的開發方案,然后付諸實施。在國際上,美國是生態旅游最為發達的國家,也是全球生態旅游的第一客源市場,武漢市若能與有關方面合作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共同經營產品,那么,就會取得一箭雙雕、一舉兩得的效果。其次,聯合宣傳促銷,共同開拓市場。以武漢市生態旅游的特色而言,其國際市場的重點應該是歐美市場,因為歐美是國際生態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場。在省內,對歐美游客吸引力較大的是宜昌三峽、神農架原始林區、東湖磨山等景點。所以武漢市要注意加強與上述幾個地區的聯合促銷,或者也可以借景引客,比如歐美游客在參觀了三峽大壩后,再做一次三峽自然生態之旅,應該是一條比較有魅力的旅游線路,既可以增強線路品味,又可以提高旅游質量。最后,開展跨地區合作。旅游區域化合作主要是以周邊鄰近地區合作為基礎的,但跨地區合作也是區域化合作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旅游產品組合和線路生成的一條重要渠道。不同產品的組合,往往能給人以落差感,產品與產品之間特色的不同、反差,應該是一種“距離”產生的美感效應。但相似的旅游產品的組合往往也會產生另一番美感。旅游資源的相似性往往造成客源市場的相互干擾。在國際市場上,“相似”資源正在成為相互促銷、彼此宣傳的熱門產品,游客往往樂于從兩處相似的資源、產品中,探尋其不同之處,從而體驗另一種發現的樂趣。以此而論,武漢市開展跨地區合作,組合旅游產品,開辟旅游線路的技術空間是非常之大的。
【參考文獻】
[1] 查晶晶:湖北省旅游經濟影響力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07(9).
[2] 王乃舉:武漢城市圈旅游產品系統策劃[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8(2).
[3] 劉春等:武漢城市圈空間競爭力比較分析[J].城市,2007(12).
篇8
關鍵詞:地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has a great development. A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dustry is important, i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domestic economic structure. Travel behavior has regional, which determines the tourism activities must depend on certain regional culture, reasonabl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wil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industry. A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shows a regional culture, distinctive regional culture is a major advantage of loc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how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region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 F592.7
旅游是一種潮流的文化現象,是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旅游產業也一派繁榮,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即旅游產業結構雷同,雷同的原因在于缺少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合理開發,文化旅游資源在旅游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旅游文化資源的科學內涵、旅游文化資源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旅游文化資源開發以及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資源開發策略四個方面展開探討,供大家學習交流。
1 旅游文化資源的科學內涵
旅游文化資源是指作為旅游客體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以及一切與旅游活動有關的文化現象。我國作為世界旅游大國,是各國人民探訪東方文明的一個最佳旅游去處。我國旅游文化資源,博大恢宏、舉世矚目,具體旅游文化資源包括: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宗教文化旅游資源、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服飾文化旅游資源、飲食文化旅游資源、文學旅游資源、戲曲藝術旅游資源、雕塑藝術旅游資源、繪畫藝術旅游資源、建筑文化旅游資源、書法藝術旅游資源、音樂藝術旅游資源、舞蹈藝術旅游資源等等,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旅游文化資源分成不同的類別,但是不管怎么分,現普遍認同將旅游文化資源分為旅游物質文化資源、旅游制度文化資源以及旅游精神文化資源三個類別。
2 旅游文化資源的地域文化
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圍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單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下面就旅游資源中地域文化的區分原則和區分類型兩個方面展開具體論述。
2.1 旅游資源中地域文化的區分原則
旅游文化資源的地域類型是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劃分的,具體的原則有:一、地理、景觀等物質旅游文化資源上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地域類型形成的自然基礎是地理環境,這反映了旅游文化資源的基本屬性以及地域一致性產生的自然原因。可以歸為一個地域類型的旅游文化資源在空間上大都毗鄰,而且以一定的自然資源相對應。旅游資源是旅游的客體,是游客觀賞的對象,歸屬于同一地域類型的旅游文化資源在景觀上相似性,一般差別不大;二、旅游文化資源具有相似性。一個地域旅游資源的眾多組成因素在自然條件以及人類活動的長期改造、影響下,最終具有了結構上的一些特征,旅游資源的地域類型應該完整反映出這種結構特征。現在很多地方通過建造人工旅游資源來發展當地旅游業,這種對旅游文化資源的創新活動是值得提倡的;三、旅游文化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的相似性。旅游活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為滿足自己的文化需求而進行的活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對旅游業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人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人們對旅游活動的認識也可能因社會經濟水平的不同而產生不同,最終影響到當地的旅游文化;四、旅游產業的綜合發展水平上的相似性。旅游產業是現代旅游文化系統的總要組成部分,是連接旅游資源和游客的紐帶,旅游產業由眾多部門有機組成,構成了旅游產業系統。
2.2 旅游資源中地域文化的區分類型
根據以上原則,旅游文化中地域文化的類型可以大致分為人文景觀型、自然景觀型、自然-人文景觀綜合型以及極限環境型。其中,人文景觀型又分為現代人文景觀型和傳統人文景觀型,現代人文景觀型比較典型的是一些比較著名的中心城市,這些城市以繁榮的經濟為依托,并且擁有豐富的人文景觀,這些地域大多在交通便利的位置,人流量大,發展旅游的條件也優越;傳統人文景觀型主要依托一些歷史文化的因素,代表有北京、南京等一些歷史悠久的城市,或者一些特色向明的農村地區等。自然景觀型主要依據地理、地質或者氣候等一些因素,自然景觀在當地的旅游景觀中占主導。自然-人文景觀綜合型,該種類型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協調發展的類型,這些地域在經濟發展中并不是非常突出但也不落后,這種地域在發揮旅游產業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極限環境型,這種類型主要依托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像青藏高原等這樣的極限的環境。
3 不同地域旅游文化資源開發
篇9
關鍵詞:資源理論;旅游經濟;競爭優勢;少數民族地區
中圖分類號:F590.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59(2007)07―0072―07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獨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這些資源獨具特色,分布相對集中。由于歷史等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普遍特點是比較落后,扭轉這一落后的局面,是促進民族地區和諧發展的關鍵。現階段,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往往成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帶動著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旅游業已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要產業,在當地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少數民族旅游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伴隨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資源的退化、破壞和逐步消亡的問題也變得日趨突出。而由資源退化、破壞甚至逐步消亡的狀況又嚴重威脅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的持續發展。
在經濟學意義上,構成少數民族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旅游資源是有價值的,它能夠產生租金,即能夠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然而,這種資源及其產生的租金是否可以持續地存在,是少數民族旅游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認為解決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的關鍵在于除了發展旅游資源優勢外,還要考慮如何讓這些資源可持續利用下去。因此,本文將深入分析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優勢的可持續問題,我們將Peteraf的資源創造經濟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模型拓展到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優勢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并引入了企業家型政府和支持系統、旅游資源保護及資源擁有者的積極性等因素,以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本文簡稱連南縣)為例,來探討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競爭優勢的機理,希望能夠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參考思路。
二、資源理論與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競爭優勢的獲取
資源理論的學者認為組織之間存在著資源和能力的差異,即資源是不同的,不同的資源造成企業的競爭差異。其中,資源的異質性和不可流動性是企業創造租金的基礎,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和成長的關鍵所在(Barney,1986,1991;Collis,1991;Dierickx & Cool,1989;Foss,1996;Mont-gomery & Wemerfelt,1988;Peteraf,1993;Rumelt,1984;Teece,1986;Wemeffelt,1984;)。巴尼(Barney,1991)總結了以往的研究,提出了一個資源理論模型,認為競爭優勢的關鍵在于組織的資源能力特征,如果資源具備了異質性和不可流動性特征,那么這樣的資源是有價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來自于歷史依賴、原因不明和社會的復雜性)、不可替代的,這樣的資源讓組織具有了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在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中,旅游資源的特性對旅游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中,也應該考慮對旅游資源發展和積累的路徑,以便使少數民族的旅游資源具有異質性和不可流動性的特征,為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競爭優勢。
Peteraf(1993)結合Wemerfelt(1984)和Barney(1986,1991)等人的觀點,更進一步提出了一個資源創造經濟競爭優勢的模型,認為異質性資源、不可流動的資源、事后的競爭限制和事前的競爭限制的共同作用產生了企業的競爭優勢。這是因為:(1)資源異質性(Barney,1991)在效率上“優于”另外一些資源,它們能夠更經濟或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能夠帶來競爭優勢。(2)事后為維持租金而對競爭的限制,其目的在于通過抵制模仿和替代等方式以確保資源的稀缺性,進而減少租金的耗散,這是保持資源異質性和維持競爭優勢持續性的前提條件。(3)不完備移動性,即由于這些資源的特異性而導致完全不可交易,或可以交易但交易行為將導致價值的降低。(4)事前限制競爭,即在其他組織建立一個優越的資源位勢就應該限制對該位勢的競爭,如果戰略要素市場是完備的和沒有受到限制,但戰略實施也是需要成本的,就只能期望獲得一般水平的回報(Barney,1986)。
在Peteraf(1993)模型的基礎上,我們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資源特征和經濟發展特點,加入了企業家型政府的作用、支持系統的作用和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與擁有者的積極性等要素,構建了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經濟競爭優勢的框架模型,如圖1所示。我們認為,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優勢的獲取和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旅游資源的特性,這種能夠取得旅游經濟競爭優勢的資源特性主要有:民族旅游資源的異質性,是旅游資源租金產生的關鍵;事后限制競爭、民族旅游資源不完全流動和事前限制競爭,是租金可持續的原因;企業家型政府的作用和支持系統,是租金有效實現的關鍵因素;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和使擁有者有積極性,是防止租金耗散的保證。本文以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為例,根據圖1模型來闡述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優勢的獲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1、民族旅游資源的異質性特性
民族旅游資源的異質性是指某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特點是獨特的,是與眾不同的,民族旅游資源的異質性是少數民族旅游經濟發展的關鍵。Barney(1991)認為異質性的資源是有價值的。這種有價值的資源才能創造租金(即創造利潤)。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資源大多有著獨特的異質性特征,這些資源主要包括少數民族濃郁的民族文化資源、原始的自然景觀、民族傳統手工藝、特色農業資源等。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是以瑤族文化旅游資源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有:反映瑤族生活原貌、瑤家人奇特生活方式的三排瑤寨,保持著古樸淳濃民族風情、神奇秀麗、獨一無二的南崗排瑤古寨;它們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祥和而古老的民族氣息。三排瑤寨、南崗排瑤古寨房屋建筑都比較傳統,寨里的村民穿著少數民族服裝,民族氣息濃郁,他們保持著獨特的、古樸淳濃又奇麗多彩的民族風情;同時,瑤家人生活方式奇特,服飾五彩繽紛,以真誠純樸熱情好客而聞名遠近;瑤家人獨具魅力神韻的民間藝術令觀者欲醉癡迷,如以慶祝豐收、表演傳統民間歌舞為主的瑤族《耍歌堂》、《盤王節》,獨特的文化資源成為連南重要的旅游熱點項目。自政府主管部門把連南瑤族風情游作為旅游熱線推出后,國外的游客慕名而來,港、澳、臺及內陸游客更是絡繹不絕。連南正是具備了這些有價值的異質性資源,才創造了資源的租金,為連南瑤族地區旅游經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2、擁有事后限制競爭的條件
資源理論認為,如果這些異質性資源容易被模仿,就難以維持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創 造事后限制競爭的條件,只有這樣,旅游資源租金才可能持續。事后限制競爭的條件主要是,民族旅游資源具有不可完全替代和不可完全模仿的特性,如由歷史原因形成、社會復雜性和原因不明等因素都可以造成事后限制競爭。所以要開發的旅游資源應該是難以模仿的資源,不被模仿的資源可能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的、具有獨特的歷史依賴性或這些資源造成成功的原因不明確。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恰恰是由于其歷史的原因、本民族長期生產和生活的積累而形成的,很難被其他地區所模仿。如連南是排瑤的世居地,國內外任何一個瑤族地區都沒有似連南排瑤在一個固定地域歷史如此悠久,積聚承傳民族優秀文化內涵如此深厚,創造出瑤文化的奇跡(姜永興,2002)。同時,連南瑤族的南崗排,建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它是全國乃至世界規模最大、最古老、獨具特色的瑤寨。在這樣的歷史中形成的古老的文化旅游資源是獨特的,是其他地區不能夠模仿和替代的。因此,這種資源有著獨特的價值,本身就具備了資源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由此產生的旅游經濟的優勢也不會被取代和被侵蝕。
3、民族旅游資源不完全流動性
除了具備資源異質性外,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還應同時具有不可流動性,才能獲得地區的旅游經濟優勢,保證旅游資源租金的可持續,否則這種旅游資源會被模仿和替代。有一些學者對資源的不可流動性特性進行了闡述,主要有:有些資源離開了特定的組織就成為沒有用途的資源(Dierickx,Cool,1989),有的是具有“轉換成本”的資源,這些資源留在目前的地區(比到其他地區)更能發揮其價值(Montgomery,Wemeffelt,1988);還有的是一種“共用專用性資產,即這些資產和其他資產結合在一起時,才能產生更高的經濟價值”(Teece,1986),或是專用性資產,即資源移動有非常高的交易成本時,也會形成資源的不可移動性(Williamson,1975;Rumelt,1984);因此,具備了上述某一種特征的資源,也就具有了資源的不可流動性。
同樣,如果少數民族旅游資源具有了上述特征,他們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也就是一種不完全流動的資源,這樣的資源特性,保證了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競爭優勢的存在。也就是說,民族地區的旅游經濟的發展在于他們存在特定的旅游資源,而它具有不可完全流動的特征,這樣,民族文化資源只能留在當地,離開了特定的民族地區,它們就失去原有的價值,而不是原來的民族文化的面貌。旅游者更愿意在少數民族地區來親身體會和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其原因是少數民族旅游資源的異質性和少數民族旅游資源的轉化成本太高;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特別是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是同文化資源的擁有者(當地群眾)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是一個共同體,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他們在一起,才能真正體現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內涵。如在連南瑤族的傳統文化中,有長鼓舞、燈籠舞及別具瑤族婚禮的“伴親”、“爭踩床”等活動,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如果缺少了瑤族群眾就無法進行;他們最具規模的傳統節日是“耍歌堂”,其目的在于慶祝豐收,預兆來年風調雨順,十分隆重。耍歌堂實質是排瑤的大演習,民族服飾大展覽,民間文藝大演展,民俗習慣的總體現,是民族文化綜合體。歌堂之日,瑤家男女老少全都穿上節日盛裝,珠光寶氣,五彩繽紛,傾巢出動,盡情娛樂。這些不僅僅是他們的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旅游節目?,幾逦幕糜钨Y源是一種異質性資源、轉換成本高、具有共用專用性資產和專用性資產的特征,它不僅獨特,而且具有不可完全流動特征,如果這些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開發、保護和傳承,它們就成為連南縣旅游經濟競爭優勢獲取的關鍵所在。
4、擁有事前限制競爭的條件
Barney(1986)認為在其他組織建立一個優越的資源位勢就應該限制對該位勢的競爭,如果戰略要素市場是完備的和沒有受到限制,戰略的實施也是需要成本的,就只能期望獲得一般水平的利潤回報,如果其戰略要素市場是不完備的和有限制因素的,組織就會擁有事前限制競爭的條件。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競爭優勢的獲取也需要有事前限制競爭的條件,這主要體現在充分了解本地區資源特性、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特征的基礎上,能夠制定出合理的戰略規劃,培養自己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實現戰略要素市場的不完備性。幾十年來,連南旅游業朝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方向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新建了一批賓館、酒店等旅游配套設施;加強對外宣傳,培訓導游人員,挑選一批能歌善舞的瑤族男女青年組成歌舞隊,隨時為游客表演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歌舞等節目。為提高該縣民族地區人員的文化素質,近年來,連南提出了“打實教育牌”的戰略決策,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自治縣民族教育發展的重要措施:加大民族教育的投入,大力發展基礎教育,擴建民族小學、新建民族高級中學的決定等。但是,應該看到,連南旅游業的戰略要素市場雖有了一定的不完備性特征,但這種不完備性還不是很顯著。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還有待加強,已開發成旅游景區的瑤寨中,村民們沒有得到過政府有關旅游方面的基本培訓,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提供讓游客滿意的旅游服務,這樣的狀況是不利于連南瑤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所以,連南還應該努力實現戰略要素市場的不完備性,如在旅游人才培養方面,考慮建立旅游學校,培養本民族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在旅游產品和服務方面,設計本民族的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精品等。
5、旅游資源得到保護和提高資源擁有者的積極性能夠防止旅游資源租金耗散
無論是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旅游資源還是文化旅游資源,如果不合理開發和保護,這種資源就會失去或流失。同時,資源擁有者的積極性不高,也會影響到資源的保護問題,所以,少數民族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熱情也十分重要。目前,在少數民族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是文化旅游資源的退化、破壞和逐步消亡的問題。許多學者提出了有建設性意義的開發和保護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策略,他們從保護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內部因素出發,認為當地政府和開發商要充分考慮這種文化旅游資源擁有者的利益,提高他們保護文化資源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保護文化資源(劉旺、張文中,2002;吳曉萍,2000;王希恩,2000;單緯東,2004,2006;楊曉霞,2004;)。因此,尋求已開發或未開發文化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和保護的有效途徑應該是什么樣的利益分配和制度安排,才能更好地解決合理開發和保護文化旅游資源的問題。合理的激勵制度安排能夠保證文化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和保護,應該成為文化旅游資源合理開發、保護的關鍵。從保護文化旅游資源的內因人手,來制定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保護的策略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文化旅游才能得到持續發展,獲得的經濟租金才不被耗散。
我們對連南縣的實際調查表明,連南瑤族地區的旅游開發給當地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利益,當地村民的收入也比以往有所提高,但是,與一些利益集團相比,村民的利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這主要體現在:他們不認為自己得到的好處比旅游開發商和主管部門的干部多,也沒有得到一定的股份,他 們沒有旅游開發的決策權,主管部門和旅游開發商在旅游開發中沒有征求當地群眾的建議。如在南崗千年瑤寨,當地群眾反映,旅游部門原先給村民做過許多承諾,但最終還是沒有實現,主管部門給景區內村民的補貼是一座房子一年20元/門,當地群眾大都認為開發了景點,帶給他們的也只是熱鬧了許多(單緯東等,2006)。同時調查還發現,在目前已開發成為旅游景點的瑤寨中,寨中大部分原住者都搬遷到山腳居住,寨上幾乎只剩下老人和一些旅游工作人員,這樣脫離了人的活動的建筑物更加快了其風化的程度,對游客來說,他們想看到的就是當地居民原原本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只見物不見人的場景。所以要保持瑤寨的可持續發展,還要考慮如何保持瑤寨的活力和生機的問題;同時,老一輩的村民都愿意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也向往城市的現代生活,而年輕一代一般愿意生活在城市,不愿意再過傳統的生活。一些村民不懂保護屬于自身的資源,村民為了讓住所變得更加高級,把原來幾百年的老房子給拆除,并在原地建立紅磚水泥樓,特色建筑受到破壞或拆建或殘舊破爛,失去了觀賞價值,破壞了原有的文化資源。同時,當地少數民族的一些特色的文化傳統、服飾、手工藝等也在逐漸失傳。
6、企業家型政府和支持系統的作用
我們認為,在經濟不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如果要取得旅游經濟上的競爭優勢,旅游資源的租金得以實現,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別是擁有企業家型的政府。所謂企業家型的政府是指政府具有企業家精神,即勇于創新、敢承擔風險和責任、追求責任、能夠自我激勵,愿意實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來實現組織的目標、創新意識和能力強,在解決各種問題時,有較高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了這樣的政府,對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就有了重要的保證。但是,目前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政府不完全具備這樣的企業家精神,尤其表現在勇于創新、敢承擔風險和責任、追求責任方面做得不夠,比較保守,意識、觀念、價值觀不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利益分配方面,沒有很好地考慮到當地少數民族的自身利益。有的少數民族地區的領導班子不務實,發展旅游的口號喊得比較多,最后根本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在工作中出現短視行為,只求立竿見影的利益而忽略長遠的利益,許多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保護,導致了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的破壞,更加限制了當地旅游經濟的開發,旅游主管部門沒有發揮應有的職能作用。
政府除了具備企業家精神,還要做好發展旅游經濟的支持系統工作。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局部的旅游開發問題,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能夠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同時也需要其他行業的支持,它們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政府的宏觀調控就非常重要,不能僅僅依靠開發商或幾個部門來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應該是加強整個地區的協調和規劃,否則每個利益集團僅僅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這樣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少數民族旅游資源的破壞和流失。政府的支持系統包括:交通道路的修建、金融機構的支持、政府提供服務系統、提供旅游服務型人才和旅游設施設備的建設,以及開發旅游市場。據我們在連南的調研,連南縣政府在旅游戰略規劃上,發揮了一定的企業家精神的作用,他們為了把資源優勢變成吸引游客的旅游拳頭品牌,成立了有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參加的旅游開發領導小組,加強對旅游工作的領導;同時,縣委、縣政府還組織班子成員對全縣的景點、景區和待開發的旅游資源進行調研,挖掘景點的文化內涵。為了全面提升民族旅游的品位,連南縣政府還組成考察團,攜同旅游專家、教授,先后到廣西、湖南和貴州等少數民族地區考察旅游發展情況,學習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進而對全縣的旅游進行科學的、更深層次的規劃、設計,形成了把三排瑤寨擴建成“中國瑤寨”的可行性報告,向上級申報南崗千年瑤寨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活動,以提升連南旅游產品的品牌??h旅游部門與省、市旅游部門緊密合作,積極組織港、澳、珠三角等地旅游團到瑤山旅游觀光,發展連南縣的旅游業。與此同時,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一些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如該縣的旅游服務設施設備的建設還不夠,特別是對當地旅游人才的培養還認識不足,措施不夠,不能滿足游客的需要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
旅游需求市場的開發是租金實現的關鍵所在,沒有市場,在好的旅游資源也不能成為獲取經濟優勢的源泉,資源也不能轉化為經濟財富。由于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區位條件較差,交通不便,再加上本身營銷力度不夠,旅游資源需求市場就很難擴展,從而影響了旅游經濟的發展。
三、結 論
資源理論說明,如果一個組織的資源具備了異質性和不可移動性,同時還具有事后為維持租金而對競爭的限制和事前限制競爭,這樣的資源就可以讓組織獲取競爭優勢。本文把資源理論拓展到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優勢的獲取上,并根據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引入了企業家型政府的作用和支持系統以及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與資源擁有者的積極性等要素。在對廣東連南縣具體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得出這樣的結論: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優勢獲取的關鍵在于它們的旅游資源的特性,如果這樣的資源具備了異質性和不可移動性,同時擁有事后為維持旅游資源租金而對競爭的限制和事前限制競爭,再加上企業家型政府和支持系統的作用,以及充分保護旅游資源和發揮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保護旅游資源的積極性.就會讓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租金可持續而不被耗散,因此,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就可以獲得旅游經濟的競爭優勢,可以進行持續的旅游經濟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完全可以以自身的旅游資源為基礎,獲取地區的經濟競爭優勢,本文的這一結論也為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參考。
篇10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文化旅游;價值體系
中圖分類號:F590.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7-0061-02
一、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資源是一地區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它具有更強更大的吸引功能和價值層次。特色旅游資源不僅具有一般大眾旅游資源的共性,而且還有其自己的獨特的性質。一般來說,其特色主要是依據旅游資源的稀有程度、悠久程度、歷史地位和其他地區文化環境的差異等因素。凡是壟斷性、典型性、特異性、區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成為旅游開發利用的各種因素和事物,都可視為特色旅游資源。
特色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就是以生態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效益為前提,保護旅游資源的旅游環境,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通過科學、合理地規劃、開發、利用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不斷提高當地特色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從而使人類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夠永續地進行,永續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二、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資源可持續開發基礎理論的構成分析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概念是在1978年由國際環境和發展委員會首次在文件中正式使用的。1987年,布倫特在他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做了闡述。他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p>
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也有了飛速的發展。在我國,不同的領域根據自己的特性對其有著不同的定義。在《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中,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有著十分詳盡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這是正確認識和理解可持續發展的關鍵。(2)可持續發展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系統,其目標是實現社會發展系統的可持續性,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實質,是要開創一種嶄新的發展模式,代替傳統落后的發展模式,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3)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是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4)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處理好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5)實施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6)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能力建設,要從國家戰略的層面上整體把握。
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就是保持和增進未來發展機會的同時,滿足旅游者和東道主地區當前的各種需要。具體地說,就是要求旅游發展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在保持和增進旅游業發展的同時,使當代人和后代人,以及外來旅游者和接待地區居民都能得到同等的滿足。其核心就是要求旅游的發展應該強調公平性,包括同代人之間的公平和不同代人之間的公平。
(二)區域經濟學理論
區域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在一定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中變化或運動規律及其作用、機制的科學。區域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空間系統,是經濟區域內部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關系或聯系的總和,是經濟區域的實質性內容。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的空間分布及發展規律,探索促進特定區域而不是某一企業經濟增長的途徑和措施,以及如何在發揮各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為政府的公共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
旅游區域合作就是打破地方區域性,強化區域合作聯系,優化區域系統合作組合,走集約化發展道路,謀求較大系統的整體效益。使旅游者以及諸多旅游要素實現自由流動適應經濟區域化與旅游區域合作發展的新形勢,積極打造無障礙旅游區,切實推動旅游區又快又好地發展。
(三)生態經濟學理論
生態經濟學是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復合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運動規律的學科,即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及其矛盾運動發展規律的學科,是生態學和經濟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內容除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外,還有環境污染、生態退化、資源浪費的產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環境治理的經濟評價;經濟活動的環境效應等等。它還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復合系統及其矛盾運動過程中發生的種種問題,從而揭示生態經濟發展和運動的規律,尋求人類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發展相互適應、保持平衡的對策和途徑。
生態旅游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其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主要解決的是如何使旅游業與環境保護協調起來,既能開發資源,又能持續利用,捋順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四)產業集群理論
產業集群理論的主旨是,在一個特定區域的一個特別領域,集聚著一組相互關聯的公司、供應商、關聯產業和專門化的制度和協會,通過這種區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構建出專業化生產要素優化集聚洼地,使企業共享區域公共設施,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區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外部效應和區域競爭力。
旅游產業集群是指圍繞著旅游活動,為了獲得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一些相關的企業及機構在某一特定的區域里集聚,主要是依據專業化分工和相互協作建立起來一種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聯合體系,從而形成一種更具有活力的新型產業組合形式。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旅游者的需求和滿足,相互之間主要是橫向聯系為主,具有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
三、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資源可持續發展開發的基本原則
(一)選擇特色
選擇特色旅游資源是旅游資源中富有特色的精華部分,是發展特色旅游的基礎,只有選擇具有壟斷性、典型性、特異性和區域性,能夠產生巨大的空間影響力的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才能具有發展的潛力,實行可持續發展。比如,西安是我國著名的古都,它便以帝王之都、唐風古韻作為自己開發的主題定位,以此資源來進行開發旅游。
(二)保持特色
在對特色旅游資源的開發中,應盡可能地保持自然和歷史的原始風貌。任何過分的裝飾和全面毀舊翻新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如果特色旅游資源失去了其自然和原始的狀態,那么將會失去了它的文化內涵,削弱它的特色的價值,從而失去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這也正是我們所提倡的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開發。
(三)突出特色
特色旅游開發必須突出資源的特異性和獨特性,著重圍繞著資源的主題特色進行開發,盡可能地凸顯它的典型性和特異性,強化它的壟斷性,加大和其他地區的資源特點和文化環境的差異性。比如云南的旅游開發,不但在景觀上凸顯地方民族特色,而且在文藝表演、民族風俗展現上都強化了民族文化的特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協調特色
在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必須因地制宜,注重景觀的開發和周圍的環境的整體特點要協調,從這種協調中來襯托特色、增強特色,形成以自然為本,以特色為根的文化提升,讓旅游人文更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最直接最徹底地讓資源特色融為旅游細節。比如杭州的整體旅游風格,整個城市的特點宛如一個大大的城市花園,完全體現了“休閑之都”的風貌。
四、特色文化旅游產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價值體系構建
特色旅游資源的價值體系構建主要包括有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是現實價值,而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是潛在價值。
(一)經濟價值
特色旅游資源開發,主要是建設旅游設施、提供旅游服務、開發旅游產品等這些具有經濟特性的活動,使特色旅游資源具有社會再生產的性質,因而產生經濟價值。這樣的經濟價值表現為資源的自然再生產的能力之上,主要有為開發、保護和恢復特色旅游資源再生產所付出的必要勞動時間,反映的是社會對此投入的價值。以及對特色旅游資源進行的調查、評價和依托特色旅游資源進行的交通建設、景點開發、宣傳促銷等投入的價值,這些都被稱為“現實價值”。
(二)生態價值
生態價值是特色旅游資源的“潛在價值”,體現的是間接使用價值。這種潛在的價值是由使用資源的效用性和稀缺性所決定的,同時稀缺性的特征也決定了特色旅游資源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的。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對特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在充分認識其稀有性的基礎上,明確其相應的價值。通過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基礎,提高產業標準,在維護和景觀設計上都要保持生態資源的完整性。結合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很好地體現景觀設計和主題文化協調的生態氛圍,提高生態環境的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