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與文學專業范文

時間:2023-11-08 17:52: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影視與文學專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影視與文學專業

篇1

[關鍵詞]視聽語言;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5 — 0183 — 02

“視聽語言”課是我國高等院校影視類專業的主干課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視聽語言是電視、電影的最基本的藝術手段,對于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無論是進行影視劇評論還是劇本創作,都要掌握視聽語言的相關理論與基本常識。因此,也可以說,視聽語言是相關專業學習的一個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生只有學好、學精這一課程,才能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和進行相關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視聽語言” 課的教學內容與目標

視聽語言就是電影的語言,是對影視藝術的表現方式所作的一種比喻。它是通過視聽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眾傳達信息的一種相對感性的語言。因此,視聽語言不同于其他的語言系統,它直接作用于受眾的視聽感官,以非常直觀的形象來傳遞信息,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性。將它稱之為語言,因為它有自己獨特的語法,“視聽語言講述影視作品的語言構成及一般語法規則,內容包括視聽語言的性質、結構規律、演變規則以及視聽語言與影視藝術的關系等方面,培養學生系統掌握分析影視作品視聽元素的理論和技術方法、應用相關概念與方法分析文本并進行創作的能力。”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首先要學最基礎的語言符號和元素,然后才能拼寫單詞,造句,撰文。視聽語言包括畫面、聲音和剪輯三個大的方面,而畫面又包括構圖、角度、光線、色彩、景別、運動等諸多元素,聲音包括音樂、音響和人聲。

“視聽語言”課是高等院校影視類相關專業的基礎課,也是一門專業理論課,內容涉及到影視創作中的各個重要概念,通過這門課程的講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影視語言運用的普遍規律,學習如何通過圖像和聲音進行敘事、表情達意。通過相關概念和理論的講解,向學生介紹影視創作的全過程,從而搭建起一個視聽分析和影視類作品創作的理論平臺,為學生今后的專業創作夯實基礎。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主要以培養具備戲劇、戲曲和影視文學基本理論及劇本創作能力的人才為目標,通過“視聽語言” 課程的設置,在使學生熟練掌握視聽表達的一般規律的同時, 讓學生在大學教育階段就建立起視覺思維的習慣,告別從小學到高中語文教育體系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字思維,從而寫出具有畫面感的劇本,而非“純文字”的劇本。這一點對于學生日后的專業發展尤為重要,同時也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重視并完善視聽語言課的教學,至少能做到將學生“領進門”,讓其了解視覺思維的基礎性和重要性。

二、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視聽語言” 課的教學現狀

在目前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教學中,視聽語言課程的教學情況并不樂觀。在一些院校,并沒有對它給予足夠的重視,有些學校僅將其列為專業選修課。在授課方式上,“視聽語言”課的教學仍以傳統的理論講授為主,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方面收效甚微,同時也不能適應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發展要求。因此,要想讓“視聽語言” 課發揮啟迪和引導的作用,教師就應在教學中找到理論和實踐的最佳結合點,讓學生勤動手,從而最大限度的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1.理論課教學過于僵化

“視聽語言”本身是一門很靈活的學科,教師講授理論時應以學生能夠“活學活用”為目標,而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往往忽略這一點。有些教師過于依賴教材,甚至課堂上所使用的影片實例均出自教科書,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照本宣科的講授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影片實例的選擇上,部分老師也缺少創造性,所選片段經常與其他課程重復,一個經典電影片段,有時學生可能已經看過十幾遍,這種規范式教學常常禁錮了學生的想象力,在新鮮度刺激不夠的情況下,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就很難被激發出來了。

2.忽視實踐教學

在我國,許多高校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都是從漢語言文學專業分離出來或者附屬于該專業,任課教師也常常是出自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教學方法和理念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因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病。在“視聽語言”課的教學中,不設置實踐環節、實踐課時嚴重不足、實踐課與理論講解相脫節是經常出現的現象。而忽視實踐教學的惡果就是學生對所學的理論一知半解,實際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3.影片分析“走過場”,不夠深入

很多老師在分析影片時往往時“就事論事”,只分析例子中與所講內容相關的部分,例如,講到景別,就忽視鏡頭的運動、場面調度、聲音、光線等因素,這樣做雖然能夠突出重點,但卻不利于建立起學生解讀影片的整體觀。電影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它的美體現在各個方面,所以教師在分析影片,就要做到全方位立體交叉的來解析。

三、“視聽語言”課教學方法探索

1.強化實踐教學

在大學期間,影視藝術理論知識的課堂學習是必要的,而創新知識的培養則是更重要的。知識是可以傳遞的,可以從書本上、課堂上獲得,而智慧和創新則需要學生在獲得了知識之后,通過創新實踐去親身領悟之后才能獲得。實踐教學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觀念是先理論后實踐,實踐的目的是為了驗證理論;但也可以先實踐后理論,先產生感性認識,再通過理論講解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遇到問題解決不了,會促使他們對理論產生興趣,主動回到理論學習中來。這樣可以很好的解決一味的強調理論的重要性,而學生則對理論學習提不起興趣的矛盾。

首先,合理分配理論課與實踐課學時。影視是用畫面和聲音來傳遞信息的一種視聽藝術,“視聽語言”課就是要向學生講清楚影視藝術的這一基本特征,教會他們怎樣使用畫面與聲音來表情達意的一門基礎課,基于此,在這門課上只進行單純的理論講授是不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的,而應在在課程開設上使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授課時間得到協調,比較合理的安排是“大致理論——實踐——詳細理論——實踐”,其中實踐課時往往應該是理論課時的1—2倍。〔1〕

其次,精心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實踐環節的設置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形式要靈活多樣,盡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選擇優秀作品組織觀摩與研討,所選作品不必太長,以 10-20分鐘左右為好,宜選擇具有類型意義的影視作品。設置作品評議環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所選作品可以是經典影片,也可以是學生習作。結合寫作課教學,指導學生進行短劇創作練習,鼓勵學生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在創作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個性是非常重要的。

2.改革課程考核辦法

以往的“視聽語言”課的考核都是使用書面筆試的方法,所考內容都選自教材,這種考核方式帶來許多弊病,例如無法檢驗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對所學理論運用的熟練程度等等。考試的目的從某個角度來說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只有把考核的方向確定正確,才能引導學生科學有效地學習。因此,在加大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可以將考核分為書面考核與實踐操作兩種形式。前者主要考查學生對“視聽語言”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論的理解程度,后者則要求學生組成小組,團結協作來完成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操作。

3.善于運用多種媒介組織教學

基于“視聽語言”課要調動學生感官接受的特性,在課堂上單憑文字講授恐怕效果不佳,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媒介手段來豐富教學。而這其中,一定不能忽視的就是課件的制作,不同于其它課程的課件以文字為主、只突出重點的特點,“視聽語言”的課件既要圖文并茂,又要聲畫結合,盡量做到每個概念和理論都有相關的圖片和視頻來配合講解。例如講到運動軸線,可以從《羅拉快跑》等影片中截取相應鏡頭的畫面進行闡釋,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直觀地理解相關概念。此外,在講到鏡頭以及場面調度等原理的時候,教師還可將攝像機、三腳架等設備帶到課堂上,親自向學生示范講解。〔2〕

4.加強拍攝實踐訓練

雖然目前很多院校已經開出了DV拍攝課。但是大多存在課時不飽滿以及教學方法、手段不完善的缺點。訓練學生拍攝短片,可以先從模仿一段優秀電影的片段開始,這個階段,要求學生把握電影中的鏡頭及其調度,揣測原片導演的拍攝意圖和影片所傳達出來的意境,這步完成之后,由老師提出拍攝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命題進行拍攝。“在教學中開展以任務為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利用啟發式、討論式、發現式和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3〕命題應該盡量是開放式的,例如讓學生拍攝“我生日那天”,以便給學生一定的表現與想象的空間。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最大限度地使用所學知識來達到指導教師所要求的效果。最后一個環節是學生自由發揮階段,學生可自擬題目,自由地進行拍攝,用影片盡情展示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上述訓練都應以拍攝小組的形式進行,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協調能力,也可在拍攝過程中相互交流對知識的理解,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5.利用新媒體建立課程教學互動學習平臺

所謂“新媒體”,正如上海戲劇學院陳永東副教授所表述的:“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媒體及各種應用形式,目前主要有電子菜譜媒體、互聯網媒體、掌上媒體、數字互動媒體、車載移動媒體、戶外媒體及新媒體藝術等。”在新媒體時代,受眾比以前有更強的參與意識,他們從被動變接受為主動出擊。與舊媒體時代相比,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的途徑更為豐富,這是個人人均能參與傳播的時代。〔4〕

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通過網絡,教師可以方便地搜集和及時更新相關資料。利用網絡,教師講解抽象理論的同時,學生可以隨時鏈接到教師所引用的影視片段,對于學生來說,具體的影視作品有助于他們理解比較抽象的理論,能夠較輕松地掌握教學內容,達到理論與實例的融會貫通。

綜上所述,通過不斷地完善“視聽語言”課的教學方法,不但有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視聽語言的基本理論,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訓練他們的視覺思維,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視聽語言進行劇本創作的能力。

〔參 考 文 獻〕

〔1〕張萍.從大學語文教育中尋求高師生從教能力培養的途徑〔J〕.中國人才,2010,(11).

〔2〕張萍,張曉紅.比較文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0).

篇2

一、日語表達和日本文化的聯系

要想真正的理解日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掌握基本的詞匯語法是遠遠不夠的,那僅僅是日語的字面意思。我們必須在立足于日語文化基礎之上,去理解日語所要傳遞的信息。把文化引入日語教學中,真正的用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去學習日語,而不是“中國式的日語”。下面我們詳細探討日語表達中體現的日本文化。

1、在敘述事實時,為了避免給人以武斷,不謙虛的印象,日?Z經常采用的是一種推測不肯定的表達方式。即使是自己持肯定的態度,在做出判斷,敘述事實時,也常常使用表示推量的句型,用助動詞だろう、でしょう、かもしれません、ようだ、みたいだ等表達方式。 例如:

あしたは晴れるでしょう。/明天是晴天吧

2、在敘述事實時,日語常常會根據交際的需要,采用一種避免主觀色彩,強調客觀的表達方式。經常使用表示傳聞的句型,用助動詞そうだ、ということだ、とのことだ、という等形式,表示所敘述的事實或判斷并非親眼所見,只是聽說或通過新聞媒介看到的。

例如:

?くところによると、彼は相當な怠け者だという。/據說他相當懶。

3、在日常交際中,當表達請求、邀請意愿時,日語常常使用委婉的否定式反問句。

例如:

映畫のチケットが2枚あるから、よかったら一緒に?に行かない? /我有兩張電影票,有空的話一塊兒去看好嗎?

以上這些例句都說明了日語較漢語而言是一種十分曖昧的語言,日本人在講話時通常顯得委婉含蓄,模棱兩可。我們在學習日語時,要注意到日語表達的曖昧性,并且要意識到這一特點背后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即島國根性和以和為貴的文化特點。

二、文化導入策略

1、使用文學作品進行日語教學

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以及戲劇,這些都可以用于日語專業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優秀的文學名著,其文字精練、語言優美、辭藻華麗,體現了文學大師超凡的文字駕馭能力。通過學習這些作品,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外,文學作品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所特有的產物,因而又包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內容,將這些文學作品引入課堂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異國文化,理解別國的生活習慣、道德規范。

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部分,分三個階段進行文學作品的剖析,即課前準備、課中講解、課外拓展。以夏目漱石的小說《哥兒》為例:

課前要求學生查閱夏目漱石的相關資料,了解作家生平、創作背景。通過了解作家生平,我們會發現這部作品是結合作家自身經歷創作完成的,因而,了解作家生平對于小說的解讀顯得至關重要。在課上講解時,以單獨一個重點篇章為例,首先通篇閱讀,從故事梗概上了解小說中的人物、事件、環境三要素。比如文章中哥兒進入學校之后,被校長陷害、排擠,其它人也盲目追隨,造就了哥兒的受害者心理,這種心理,其實也反映了日本大眾的一種普遍受害者心理,這也是日本受害文化成因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次,仔細分析段中的精彩描述,對于其文學表現的手法,從單詞用意、句型使用、修辭手法分別講解,結合教材中的語法知識點,廣泛聯系,達到日語語言表現手法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文中頻繁出現的被動句,在課堂講解這些被動句用法的同時,也需要讓學生了解到被動句表達中傳遞出的不情愿、受損害的意識。文章大量使用的受害被動句,充分反映了受害文化在日本文化中的主體地位,以及日本大眾一種普遍的受害心理。最后,通過重點篇章的學習,總結作者如何成功樹立小說的人物形象,傳達作者創造意圖。課后學生可以對文章進行反復誦讀,結合自己的理解,發表自己的感想,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進行一些日中翻譯等拓展性訓練,由此,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不斷加強,對日本國文化的了解也逐漸加深。

2、使用影視作品進行日語教學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教學手段也豐富多彩,相對于書本教材,影視作品突出的教學意義也與日俱增,彰顯出其它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帶有日文字幕的原聲影視作品在日語教學中作用突出。通過劇中角色扮演者的精彩表演,可以將學生帶入一種直觀的、真實的語言環境,完整的把日本社會的生活場景呈現在面前,讓學生充分理解作品中傳遞的信息,同時還可以學習到純正的日語口語,正確的日語表達方式、恰當的日本社會禮儀、風俗文化。

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也是分三個階段進行。在觀影前,老師要簡要的介紹故事梗概,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將精力浪費在故事情節脈絡的梳理上,減少不必要的學習障礙,同時也提出幾個和影片緊密聯系的話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帶著期盼和目的去欣賞影片。觀影過程中,在適當的情節推進中,教師可以暫停進行講解,梳理情節,剖析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情感表達,讓學生參與到劇中表演,實地模擬,再現情景,加深其對日語語境的理解,提高日語表達能力,加強日本文化的學習。觀影結束后,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或分組討論觀影之前的提出的話題,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互相學習,形成一種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通過影評、配音等多種方式進行練習,提高對日本文化的理解。

課堂教學中,觀看影視作品不僅可以吸收大量的語言信息,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主動的參與進來,進行互動,切身體驗真實的日本文化。通過觀影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誘導其自發的去閱讀文學原著。

篇3

關鍵詞: 背景文化知識 英語專業 聽力教學

根據美國教學法專家P.J.Cooper的研究,人在處于清醒狀態時。70%的時間用于各種形式的社交活動:其中寫占11%,讀占15%,說占32%,而聽則占了42%的時間。由此可見,聽在人類交際活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英語專業聽力課程是高校英語專業的一門主干課,同時也是英語專業教學的難點和薄弱環節之一。實踐證明,英語專業的學生進入高年級階段時,交際的主要障礙已經不在語言本身,而在于對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其文化和交際模式的適應性。因此,在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英語語言基本功的同時,必須引導學生自覺了解和適應英語國家的文化,從而切實提高其英語聽力水平。

一、文化與語言的關系

美國已故的語言學教授薩皮爾(Edward Sapir)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并且,語言不能離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語言與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要學習語言就必須了解其所屬的文化背景。反過來說,越深刻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就越能夠正確理解和準確使用這一語言。

從一定意義上說,語言就是某個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的一面鏡子。語言既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又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而文化則制約著語言形式,成為語言表現的基本內容。因此,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果忽視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只注重語言學習,則非常不利于語言學習的進步,從而在實際使用中引起誤解或矛盾。例如,中西方對“感謝”這一禮貌行為的態度和使用存在著極為明顯的差別,說一聲“Thank you”在美國生活中已成為一種公式化的習慣,而中國人只是在感到受恩或受惠之后才使用“Thank you”這一禮貌用語。[1]

由此可見,文化在交際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制約著人們的一切行為,包括人們的語言行為。離開對所學語言國家的社會和文化的了解,人們很難學到真正地道的英語。因此,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文化對聽力教學的影響

這里所說的聽力并非簡單地辨別聲音的能力,而是理解所聽內容的能力。盡管一個人有著大量的詞匯,很好地掌握了英語的語法結構,但不能就此斷定他的聽力很好,因為除了語言和聽覺本身,還有其它重要的因素決定聽力的優劣。

Piaget提出了認知理論,認為語言能力的習得過程停駛又是向周圍環境學習并與之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有四種機制在起作用,其中主要機制之一是“圖式”理論[2],它是人們向環境學習的結果,這一理論表明了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圖式”(schema)一詞用于描繪外界知識是如何在人的記憶中被組織起來并在理解過程中的。它所指的是在人的記憶中有一個囊括一個人全部知識的儲蓄庫。當遇到新情況時,它就會從中挑選出有關的信息并用以確定新情況的意義。有這樣的一個句子:“We had lunch at a drive-in.”許多學生在聽到“drive-in”時,大腦中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存,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事實上。“drive-in”是一種顧客們不必下車就可買到食物的“汽車飯店”。美國被稱作是車輪上的國家,自動化發展程度較高,人們生活的節奏也較快,因此許多便利的設施也應運而生了。[3]如果學生不了解這方面的文化,就很難結合上下文作出合理的猜測。

在我們平常的聽力教學中,常常碰到一些學生對聽力材料在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沒有任何困難,但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識而不能正確理解的例子。下面選自BBC的材料就是典型一例:As you know,the general election left no party able to command a majority in the House of Commons.這是前英國首相布朗在其辭職演講中提到的一句話,意為:“正如你們所知道的,在此次大選中沒有哪個政黨能夠在下議院中擁有多數席位。”一些學生聽到這里會有疑惑,即為什么下議院能夠直接影響首相選舉的結果呢?英國國會的首領為英國君主,它還包括上議院(The House of Lords)和下議院(The House of Commons)。上議院議員分為兩種:上議院神職議員(Lords Spiritual)[即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中的高級神職人員]和上議院世俗議員(Lords Temporal)(即貴族成員)。上議院議員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產生。下議院則恰恰相反,是由民主選舉產生。在一個民主國家,民主選舉出來的民意代表通常比指派的貴族權力大,因而對選舉結果有決定性的影響。

上述例子告訴我們,要想進一步提高聽力水平,單純地依靠擴大詞匯量、延長練習聽力的時間是不夠的。教師應該樹立新的語言觀,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把文化教學引入到聽力教學中去,引導學生了解英美文化,幫助學生克服文化障礙。

三、英語專業聽力課堂文化教學的幾點建議

人們常說:“To be bilingual,one must be bicultural.(要掌握兩種語言,必須掌握兩種文化。)”[4]學習一種語言,不單單是學會其語音、詞匯與語法知識,而且必須同時學習有關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風俗習慣,這樣才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的精髓,才能保證正確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7]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把文化教學引入到聽力課上,指導學生在聽的同時,有意識地學習英美文化。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注重詞語文化內涵的教學

英語詞匯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英語中許多詞匯除了概念意義外,還有它特定的文化內涵。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著民族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化藝術和風俗民情。如果我們望文生義或根據中國的文化傳統加以理解,要么迷惑不解,要么鬧出笑話。對那些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在聽教材之前,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其字面意義,而且還要了解它們的文化內涵。例如,在學到“part-time student”一詞時,教師不僅告訴學生這個詞的漢語意思是“半工半讀的學生”,而且還應該進一步指出這個詞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一邊讀書一邊工作是美國大學生的一個重要特征,用自己賺來的錢支付學費在美國大學生中十分普遍,這表達了美國青年不靠父母的愿望,體現著美國人“自立”(independence)的價值觀念。

對于那些在兩國語言中字面意思對等而含義不同的詞匯,教師也需要加以說明,引導學生從社會文化的角度正確理解這些詞匯的真正含義。如漢語中的“貓頭鷹”和英語中的“owl”直接意義是相同的,但附著在這個詞語中的民族文化、色彩卻是不同的。在英語國家,人們把貓頭鷹當作智慧的象征,因此,英語中有as wise as an owl(像貓頭鷹一樣聰明)這樣的說法;而在我國,不少人把貓頭鷹看作是一種不祥之兆,認為看見它就要倒霉。因此,如果你稱贊一個中國人像貓頭鷹一樣聰明,他肯定感到不舒服,進而引起誤解。

2.結合修飾手段強化背景知識

在語言修飾手段方面,不同民族對喻體的選擇受到文化各個層次的制約,而表現出各自的鮮明個性。例如:He is so hungry now.He is eating like a horse.由于喻體的差異,中國學生在聽懂這句話后,基本能推測出“他很餓,現在正在狼吞虎咽”,而對用“馬”來作喻體產生疑惑。在任何語言的修辭手段中,喻體的選擇時常與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物質生活息息相關,英語還有to drink like a fish(如牛飲水)。聽力理解與閱讀理解不同,聽到的話語轉瞬即逝。因此在聽力中要求聽者對一些習慣表達及修辭手段,作出迅速反應,特別是與文化習俗相關的句子。

3.結合影視欣賞強化文化認知

在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向學生推薦英語國家不同時期的影視作品,讓文化知識形象具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語言和文化,更好地體驗原汁原味的英語。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語感,培養他們對英語的感性認識,從而盡可能地避免語用失誤現象,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經常看美劇,學生可以發現,在美國,媳婦通常會對婆婆直呼其名;而在中國這樣一個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國家,這種現象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英語國家影視作品的耳濡目染,可以讓學生不斷積累文化知識,在潛意識中培養語言學習的文化氛圍。

4.營造輕松的語言學習環境

筆者在聽力教學中,經常從網上下載一些學生們喜歡的英文歌曲,向學生介紹相關的樂隊或歌手的背景及創作背景,并在課堂上利用小部分時間與他們一同欣賞學習。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品味到折射英語國家文化的音樂大餐,在進入聽力教學主題前進行“熱身”(warm-up)運動,還可以在聽力課堂上營造一個既輕松又非常英語化的文化氛圍。

每一門語言都深深植根于其所屬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文化以語言為外顯的載體,脫離了文化的語言或拋棄了語言的文化都會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總之,文化是語言中的文化,語言是文化中的語言。專業英語聽力教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了聽力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重語言教學,必須要加強文化教學。

參考文獻:

[1]趙玉敏.聽力教學中的文化延伸[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51.

[2]馬輝,岳成.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中的文化缺失[J].綏化學院學報,2009:162.

篇4

論文摘 要:國際間學術和技術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信息的全球化使得中國科技工作者用英文撰寫學術論文成為必要。本文分析了中國科技工作者英文學術論文中的中介語現象,并探討了其對專業英語教學的啟示,以期提高中國科技工作者用英文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以及專業英語教學效果。

1. 引言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心理學和語言學的發展,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內容發生了重要變化,研究者們將其研究重點從“教學方法”轉到了“學習過程”,逐漸認識到學習者是語言學習的中心。作為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學習者所使用的語言,中介語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但遺憾的是,國內對中介語的研究大多都以學習者對普通英語的使用情況為研究對象,而忽視了中國科技工作者所使用的專業英語中的中介語現象。

2. 中介語簡介

中介語理論是二語習得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它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紹到我國,對我國的外語教學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人們也逐步認識到中介語在外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Selinker在其論文Language Transfer(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詞,并于1972發表了題為Interlanguage的研究論文。Selinker認為,中介語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獨立的語言系統,在結構上處于母語和目的語的中間狀態(1972)。

Selinker還提出了制約第二語言習得的中介語所表征的五個心理因素:(1)語言遷移,指學習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已掌握的母語知識來幫助習得新的語言。學習者在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時,會試圖借助于母語中的語音、詞匯、句法等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種母語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積極的影響稱之為正遷移,它有利于第二語言的習得;消極的影響稱之為負遷移,它會阻礙學習者獲取目的語知識。(2)訓練遷移,指學習者由于教師的教學不當或采用錯誤的學習材料,或訓練方法不得當而產生的中介語。(3)第二語言學習策略,指語言學習者掌握、理解單詞、語法規則和其他語言項目的含義和用法時所采用的方法。(4)第二語言交際策略,指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知識有限的情況下采用的一種表達意思的方法。(5)目的語規則的泛化,指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把一些語言規則當成普遍性的規則套用,將目的語的語言結構系統簡單化,從而創造出了一些目的語中沒有的結構變體。

根據Selinker的定義,中國科技工作者在撰寫英文論文時所使用的語言也是一種中介語,帶有漢語的痕跡。筆者結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博士用英文所撰學術論文,從以上五個方面探討英文學術論文中的常見錯誤。

3. 中介語在英文學術論文中的體現

學術論文中的母語負遷移主要體現在詞匯和句法層面上。在詞匯層面,學習者會受到新項的干擾。例如,英語有冠詞(a、an、the)而漢語沒有,冠詞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即是新項。漢語中名詞即可表示一類事物,而在英語中,要通過正確使用冠詞或變名詞為復數形式來表達“類”這一概念。學習者經常因忽略漢英的這種差異而忽略對冠詞的使用。詞匯內涵的不對應也是產生中介語的原因之一。漢英詞匯中有眾多內涵不對應的現象,需在翻譯時作區別處理,如:“對”不僅可以表示對象,翻譯為“to”,還可以表示邏輯的動賓關系,需翻譯為“of”;“同時”不僅可以表示同一時間,翻譯為“at the same time”,還可表示“也”,需翻譯為“also”;“首先”并不是“剛開始的時候”,因此不應翻譯為“at first”;“最后”既可表示“終于”,翻譯為“at last”,也可表示最終的時間,需翻譯為“finally”等;“下”不僅可以表示位置低,翻譯為“under”或“below”,也可以和“溫度”、“頻率”等搭配使用,表示一個抽象的地點,需翻譯為“at”。詞性的干擾也會產生中介語。漢語的詞性劃分標準主要是詞的語法功能,而不是詞的形態變化或詞的語法意義。英語有比較豐富發達的形態變化,有構詞形態。譯者往往忽略漢英的這一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對詞性不加區分,例如:“with the flourish development of economy”。習慣用法的干擾也是中介語的來源之一。漢語中經常會出現像“情況”、“現象”、“問題”、“使”、“有”、“種”等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學習者往往按照漢語習慣,在寫作時把這些詞都翻譯出來,使得譯文冗長,也不符合英語習慣。如:“the phenomenon of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and the theoretical result”。句法層面上的母語負遷移主要體現在語態負遷移、時態負遷移和句型結構負遷移三方面。在漢語中,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在形式上并無嚴格差異,句子可以無主語,在主語位置出現的名詞也可能是動詞的邏輯賓語,或者句子以“據……”開始。學習者受漢語影響,往往將這類句子誤譯為無主語句子或主動語態。在時態方面,漢語的時態不具備具體形式,而英語中不同的時態有不同的形式,作者在寫作時要么忽略時態,要么錯誤使用時態。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技工作者似乎對過去時態有偏好。在句型結構方面,英語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應,要求結構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攝神,因而嚴密規范,采用的是焦點句法;漢語重意合,造句注重意念連貫,不求結構齊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統法,因而流瀉鋪排,采用的是散點句法(連淑能,2006:46)。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往往不從句子結構上作調整,而是按照漢語的習慣僅將各分句簡單堆砌,甚至在同一句話中出現多個動詞。

訓練遷移體現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將語法規則、語言技巧等按照章節孤立講解,使學習者進入了某些誤區。如:教師過分強調句子結構應靈活多變,以至于學生為此而忽略了連貫性;或者教師過分強調被動語態的重要性,以至于學生對主動語態望而生怯;更為嚴重的是,教師不能識別學生作文中的錯誤,甚或使用了錯誤的語言,從而誤導了學生。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不當體現為:很多學習者期望通過對詞匯和語法規則“死記硬背”來提高語言熟練程度。這種錯誤的學習策略導致了諸多問題的出現:記住了語法規則但不會使用,認識單詞但不知道其具體用法,如:“As a result, users could access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t anytime.”

在第二語言知識有限情況下,學習者不得不采取一些交際策略以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回避是一種比較常用的策略。在寫作過程中,若表達受挫,作者往往會折中地選用一種能表達自己大意的方式,從而回避了能夠確切表達自己意思的方式。求助權威是另一種常用的交際策略。目前市面上所出現的漢英科技字典,無論是電子類的還是傳統的,都極少介紹詞的具體用法。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往往過分依賴工具書,導致論文中詞的誤用現象時有出現,如:“This method remains to be perfected.”

目的語規則的泛化在學術論文中也很常出現,如:學習者根據動名詞的定義,簡單推斷出所有動詞均可通過加后綴“-ing”變為名詞,如:“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Internet”;學習者根據比較級的相關語法規則,簡單推斷出“越來越”均可翻譯為“more and more”,如:“People more and mor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olar energy.”;學習者根據定語從句的定義,簡單推斷出所有定語從句用關系代詞引導即可,而忽略了介詞的使用,如:“The temperature that the machine operates normally is 28℃.”

4. 對專業英語教學的啟示

根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課程設置,學生在碩士和博士階段均對專業英語進行系統學習,而碩士學術論文和博士學術論文中的中介語現象并無本質區別,這可以用石化現象解釋。Selinker對石化現象進行了闡釋:“語言的石化現象是指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的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則和系統性知識傾向于固定下來的狀態,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量的變化對改變這種固定狀態不起作用。”(轉引自趙萱,2006:18)既然到達某一特定學習階段后,學習者并不能通過自身的作用消除石化現象(defossilization),顯然外界因素至關重要,而教師這一外界因素因和學習者的學習過程緊密相關,其作用不言而喻。因受交際法的影響,有學者主張在專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應強調任務和話題本身內容,注重交流,不過多糾正錯誤,讓他們敢說、敢寫,鼓勵學生利用一切機會練習英語的應用能力,提高語言的流利程度。事實上,在學習者語言能力已經石化的階段,教師便有必要對學生糾錯。認知心理學及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輸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確起到決定性的作用(Ellis, 1994)。語言的輸入是學習任何一種語言的基礎(丁雙紅、張學輝,2005:115)。教師的糾錯過程也是一種語言的輸入。教師還應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提供目的語模式。中介語作為一種語言,在以自然進化的方式非常迅速地變化著。在這一過程中,可供學生模仿和對照的目的語模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目的語語言模式。這些模式不僅是學生模仿的對象,而且能夠對學生正確的語言運用給予鞏固和強化。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專業英語課原則上由專業教師承擔”,各校“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對穩定的專業英語課教師隊伍,成立由學校領導和專業英語教師組成的專業英語教學指導小組,統籌、協調、檢查專業英語教學方面的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事實上,目前我國的專業英語教學情況不容樂觀。據韓萍、朱萬忠等調查,由于ESP對教師有專業與語言的雙重要求,許多高校的專業教師由于自身語言底子不足又缺乏語言教學經驗,選擇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翻譯+閱讀”,很少涉及語言綜合技能的全面訓練(2003:24-33);同樣,由語言教師擔任ESP課程教學,若其不懂相應的專業知識也難以勝任。各專家、學者都曾就此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案,劉潤清建議給大學英語教師舉辦師資培訓班(1999:7-12);蔡基剛也提出鼓勵年輕的具有碩士學位的外語教師攻讀其他專業的博士學位(2004:22-28)。筆者認為,有必要培養穩定的ESP師資隊伍,培養對象最好是有理工科基礎的英語愛好者,他們有理工科學生的思維習慣,易于接受專業知識;同時,他們愛好英語,容易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此外,他們應該有機會進行專業英語翻譯或編輯工作,以便能將專業知識和語言能力有效結合起來。

5. 結語

中介語是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一個必然現象。研究中介語可以有效了解學習者出錯的類型及其成因,提煉出語言學習的一般性規律,最終達到縮短中介語與目的語的距離、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從中介語的角度研究學術論文中的常見錯誤能夠幫助學習者有效消除母語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影響,提高用英文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引出對專業英語教學的反思。教師在專業英語教學中的角色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Selinker, 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72.

蔡基剛. 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 外語界,2004(2):22-28.

丁雙紅、張學輝. 理工科專業英語教學特點及改革意見[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6):115.

韓萍、朱萬忠、魏紅. 轉變教學理念,建立新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J]. 外語界,2003(2):24-3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

篇5

關鍵詞:中國文化失語癥;中國文化意識;《閱讀中國》; 教學改革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awarenes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s

— a report of the cultural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using of read about china

guo jia

(changzhi college, changzhi 046011, china)

english learners often have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in their proces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we have conducted a cultural teaching reform, in which read about china, a book containing reading materials on chinese culture, is taught as a complementary material for english majors in their sophomore year, aiming at helping them to learn the language and to enrich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questionnaires, tests, and interviews. data were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ata of the questionnaire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is cultivated, especially their eagerness to learn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the reform. the results of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the pretest and the after test show that the reform is useful in helping to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of expressing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the interviews find that the students’ chinese cultural awareness is strengthened. through this reform, one realization is reache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elt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awarenes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hile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always one of our focuses, and that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should be conducted in a broader sense which covers cultures of the native speakers and those of non-native speakers.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aphasia; chinese cultural awareness; read about china; 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近年來,人們愈發重視消除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障礙。各種媒體對外國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介紹鋪天蓋地(王勇 楊晶 2009)。應該看到,在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今天,我們既要借鑒和吸收外國的先進技術和文化精華,又要向全世界介紹自己的優秀文化和科技成果。然而,在現實交際、在國際交往中屢屢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癥”(從叢 1997)。單向導入西方文化,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中國本土文化需要通過英語實現“全球化”,如果中國學者不能用英語向世界講述中國本土文化,文化對話可能成為自話自說,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聽不到來自中國的聲音。

2011年郭 佳 英語專業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意識培養第3期

那么,在英語教學融入中國文化的內容是否會對學生中國文化意識的培養及陳述中國文化的英語水平有幫助,在多大程度上產生積極作用?我們從2009年2月起在我校英語專業2年級學生中進行文化教學改革,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2 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

本次教改的對象為我校英語專業2年級本科學生,總人數為183人。教改內容為在閱讀課程中增加有關中國文化的閱讀材料,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閱讀中國》(read about china)為教材。《閱讀中國》是一本關于中國文化的英語學習讀物,括有關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習俗的各類英語文章,配有相應練習。閱讀課程總課時為144學時,開設4個學期,每學期36學時,周學時為2。在2年級閱讀課程中增加《閱讀中國》并未增加學時,而是在原有學時中隔周安排該教材的教學。目的是通過這些閱讀材料讓學生既能學習英語知識,又能掌握和了解中國文化。選擇在2年級進行教改的原因是我校在2年級開設英語國家概況課程,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對英語國家的文化已有所了解。選擇在閱讀課程中進行文化教學改革而不是專門開設一門中國文化課程的原因有:(1)學習一門外語就意味著學習跨文化交際,學習另外一種思維方式和習慣。因此,語言教學不能脫離文化教學,學習目標語國家文化知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學生只有通過具體語言實踐,才能不斷提高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2)本次教改的結果如果與假設中的預計相符,我們會將教改擴大到全校大學英語教學。

   3 研究過程

我們對學生在教改前后的中國文化意識和陳述中國文化的英語水平進行問卷調查、測試與訪談。問卷主要調查學生對文化與語言了解和認識的現狀,測試受測者用英語陳述具有中國文化特色事物的能力。訪談了解受試者更深層次的原因。問卷和測試隨堂進行,問卷不限時間,測試時間為20分鐘,要求學生不借助參考資料獨立完成。訪談是在答卷收取分析后,在答卷者中分別抽取具有代表性的12位和18位受測者進行,仍按教改前后分別進行。數據收集于2009年2月份和9月份完成。問卷題目參考王振亞(1994)和鐘華等(2001)的問卷題目設計。試題參照張為民等(2002)測試題目,分別為食物、民俗以及歷史名勝古跡。選題依據為《朗文漢英中華文化圖解詞典》(輿水優等 2000)與《實用漢英情景分類詞典》(黃關福等 1995)。這兩本詞典都將上述3道選題列為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事物分條目,同時它們提供的譯文也是本次測試的參考答案。

 

4 結果分析

4.1調查問卷

教改前的問卷調查中發放問卷183份,收回有效問卷175份;教改后問卷的問卷調查中發放問卷183份,收回有效問卷181份。教改前后的問卷內容大致相同。答案采用4級分級制。為方便統計,教改前后的問卷以下均稱問卷1和問卷2。兩次問卷的回答情況見下表:

在問卷2中增加1個問題:你認為英語學習中學習中國文化時的難點在哪里?該題為開放式問題,30.1%的學生認為他們對中國文化知識了解不夠,47.8%學生認為自己缺乏表達中國文化的相關英語知識,5.9%的學生表示他們對用英語學習中國文化知識不感興趣,16.2%的學生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或給出其他回答。從問卷調查結果看,大多數學生認為文化沒有優劣之分;已經認識到語言學習中文化學習和文化因素在交際中的重要性。另外,大多數學生認為應該在英語學習中涉及中國文化。相關數據差異表明,通過教改,學生對文化的認識有了提高,尤其對學習中國文化有了迫切要求。

4.2 測試

教改前后均發放測試卷183份,收回測試卷183份。為方便統計,教改前后的測試卷分別稱試卷1和試卷2。試卷1和試卷2的內容涉及方面大致相同,但調換了食物、民俗以及歷史名勝古跡的選題。根據上文中提到的兩部詞典中的答案,參考其他工具書,評判答案。

結果:第一道題,給出10種食品的英語表達式,試卷1可取的答案有34個,占18.6%;試卷2可取的答案有58個,占31.7%。受試對5種常見菜肴的處理多為解釋性意譯,試卷1可取的完整答案有27個,占14.8%;試卷2可取的完整答案有50個,占27.3%。介紹民俗,試卷1受試能用英語較完整地表達出所選節日慶祝活動的答卷有42份,占22.9%;試卷2有68份,占37.2%。在第三項介紹一處歷史名勝古跡的測試中,試卷1可取的敘述有28份,占15.3%,試卷2可取的敘述46,占25.1%。由于試卷1和試2的題目有所調整,可能造成在評判答案時的差別,但為自然差別,并非評判者主觀造成,因此分析結果時不予考慮。

4.3 訪談

分析答卷1后,筆者訪談12個具有代表性的受試,其中6位答題最佳、6位答題較差。在解釋答題困難時,6位測試效果不佳者認為主要是平時沒有接觸過有關英文版的中國文化介紹,平時沒有注意吸收有關中國文化的英文介紹。在談到成功答題的原因時,6位答題最佳者列舉的原因有:閱讀過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英語書籍;經常瀏覽一些國內出的英文雜志和報紙,如beijing review, china daily, 21st century等;平時游覽時注意看英文介紹,隨時隨地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注意補充有關中國文化的英文表達;等。

分析答卷2后,筆者訪談18位具有代表性的受試,其中6位答題最佳,6位答題成績進步較大,6位答題較差。6位答題最佳者中有4位也是答卷1表現最佳者,6位答題較差者中有3位也是答卷1表現較差者。在回答本次教改對他們的影響時,13位受試認為有幫助,其中5位最佳者、5位進步較大者、3位較差者認為本次教改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習語言能力,還有助于中國文化學習,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認識到弘揚中國文化的使命感。同時,1位最佳者和1位進步較大者認為教改意義不大,只是多學一些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法;2位較差者感覺這種學習給英語學習增加了負擔;1位較差者沒有明確表態。

5 討論

數據表明,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有助于培養學生中國文化意識和用英語表述中國文化的能力。

當今世界,一方面,相對于以英語作為本族語的強勢文化社團來說,漢語文化社團處于弱勢地位。然而,我們沒有必要一味認同和從屬于英語強勢文化,不需要完全依從文化中強勢社團的語用規約,而是要超越這種特定文化。另一方面,在傳承中國文化、加強跨文化交際時,應該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語言學習加強對中國文化意識的培養。但是,針對目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現狀,應當加強對學生中國文化意識和中國文化英語表述能力的培養。于是,應該注意跨文化交際的本質,潘洞庭說, “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起步不久,學科體系還有待發展……我們的精力應該較多地放在科學的教學模式的研究上,放在文化的思維模式建構上,放在兩語或多語文化對比上,并將我國優秀文化遺產向世界推介”(潘洞庭 2007:142)。

參考文獻

從 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 光明日報, 2000-10-19(1).

黃關福等. 實用漢英情景分類詞典[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1997.

李文中. 全球化及其在中國本土化的人文影響[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6(5)

潘洞庭. 文化意識與外語教學[j]. 外語學刊, 2007(6).

錢漢東. 語文教學要弘揚傳統文化[n]. 文匯報, 2006-06-19(3).

王 勇楊 晶. 數據驅動的研究路徑在英美文化教學中的應用[j]. 外語學刊,2009(5).

吳錫平. 拯救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n]. 中國教育報, 2006-04-13(7).

輿水優等. 朗文漢英中華文化圖解詞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張為民 朱紅梅.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02(1).

張祥龍. 中國傳統文化的危機[j]. 國學論壇文萃, 2004(2).

張 蘊. 在英語研究性學習中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j]. 教育探索, 2007(4).

byram, m. & morgan, c.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and culture[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4.

篇6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文化產業也隨著得到空前的發展。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文化產業就業人數達到了1274萬人,占就業人口的5%;創造增加值3577億元,占GOP的3.1%。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如深圳、上海、浙江、云南等地區文化產業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早在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戰略構想,“十一五”期間進一步加速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使得文化產業人才奇缺,這成為制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專業人才瓶頸。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開設與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相關的專業成為社會急需。2004年,教育部批準了山東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開辦與文化產業管理相關的專業,2005年又批準了中央財經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江西財經大學、華東政法學院、等高校開設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在這之前,上海交通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已在相關專業招收與文化產業管理有關的文化管理、文化藝術事業管理等本科。與之同時,高職高專層次的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也緊隨其后,已成為近年來高職院校新辦專業中發展最快的專業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開設文化經營與管理專業的院校已達到40多所,如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等學校。今后教育部門還會根據文化產業的發展適當擴大招生規模,適度增加開辦學校的數量,以滿足社會對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高職文管專業教學資料庫建設現狀

(一)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尚未初級階段

目前,國內的高職院校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基本還沒有開始。本課題組經過廣泛的市場調研,了解到很多開設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在本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還沒有去思考和規劃,更談不上建設和研究。從萬方數據網、中知網等網站也未檢索到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研究文章。而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部分示范專業如電子商務、計算機、會計等專業已經開展這方面的研究與建設工作。

(二)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重視硬件而忽視了人的能動性

很多高職院校把主要財力、精力都花費在建網、購買機器設備和成立管控組織上,對于實際應用和配套的師資方案的措施,關注很少。忽視了人的能動性和作為教和學為核心的資源建設,這正是當前許多高校資源庫不能發揮效益的主要原因所在。一個名師的效應所產生的環形影響,甚至強過最好的硬件設備。所以,做為項目建設的領導層必須認識到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如何合理的配置師資隊伍等問題以及資金的投人問題,從建設觀念上進行資源庫建設側重點的轉變。

(三)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團隊的現代化教學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文管專業的教師大多以實戰為基礎,對于電腦的教學很多還不在行,他們也不善于利用現代化教學資源與手段。加強教師培訓,積極聘請校外專家,并切實促使更多教師掌握多媒體、網絡教學應該具有的基礎知識和教學技能。

(四)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缺乏系統的設計與規劃

盡管各高職院校根據各自區域的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特點和教學優勢,開發了一些網絡課程、教學課件和基于網絡共享平臺的教學資源,但呈現出零散、重復、龐雜、形式不規范等問題,對學生自主學習、教學資源信息的共享、社會服務等還沒有形成太多的支持。顯然不能滿足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專業教學的需求。

(五)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管理系統之間的技術缺乏兼容性

根據文管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內容的設計開發要從原來的“以教為主”轉向“學教并重”。所以不僅要開發案例庫、素材庫、課件庫等教學資源,更要支持和強調自主研討、協作互動和共享平臺有關范例的推廣和宣傳。使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核心方向朝著既能鼓勵教,又能支持學的方向努力。在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中,技術標準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根據其他專業資源庫建設的經驗來看,“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資源將無法共享,各教學系統之間也難以實現互操作。”給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啟迪。所以,在建立本專業的資源庫開發中應注意打造一定的標準與規范來建立數據,采用通用的、先進的、成熟的技術系統進行維護與管理。

三、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應注意的核心問

(一)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要整體科學設計

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可以借鑒目前建的較早、較好高職同類專業的經驗,充分體現職業教育教學理論夠用,重在實踐為指導,遵照國家或省級信息化建設的有關規定,進行系統、整體、科學的設計與規劃。在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中,要堅持以點帶面、重點建設為原則,使建設資源庫不會成為大而無當的“雜貨鋪”,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目前的零散、重復、不規范等盲目性。

(二)重點學校牽頭、校企合作建設

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且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職院校自身進行建設,明顯得力不從心,其建設的內容可能缺乏崗位針對性。所以,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方式必須加強多方合作開發建設,通過“請進來拉出去”方式與社會相關部門建設互動平臺,及時收集、整理側重于文化市場社會性經營與管理的經典案例,對最新的文化經營和政策法規要有非常迅速的了解和運用。避免目前普遍存在教學信息落后、專業指導教師不足等問題。使其不僅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符合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要求,同時能夠為社會提供服務。“政府搭臺、重點學校牽頭、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是建設高職專業教學資源庫好模式。

(三)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管理和應用環境問題

一般基于校園網絡的管理模式所建設的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只能滿足局部或一部分用戶的使用,如果出現大量用戶同時訪問,就會產生資源訪問的瓶頸。因此,在文管專業的教學資源庫建設時,建議采用資源的分類化存儲、集中式管理的新模式,加強了高端管理模式的資源庫投人,既可以大量利用教學資源,實現大范圍的共享,又可使用戶方便、高效、自主的利用教學資源服務。“很多高校的教學資源建設已經開始了這種從資源管理為主向資源應用為主的轉變。在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過程中不能僅僅關注資源的數據管理,更應關注資源應用環境的建設。”許多學校的教學資源庫采用學科群網站形式作為資源用戶的前端應用環境,后臺則采用數據庫對資源存儲進行管理。事實上,文管專業是個實用性很強的專業,這種思路的實施將會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同,也為教學資源的管理與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團隊的建設

文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必須有軟、硬件環境作支撐。在強調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同時要與建設團隊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要同步進行。硬件和軟件以及教師員工、外聘專家、學生之間形成良哇的可持續的互動是資源庫建設的重中之重。

(五)教育資源庫建設的產業化和質量問題

篇7

關鍵詞:中職語文 實用性 專業性

在一般的課程實施中,有好多教師認為,只要做到了“傳道、授業、解惑”就盡到了自己的職責,至于學生是否學懂,是否掌握,是否會用,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于是存在照本宣科,采取永遠不變的“講――練――講”教學方法,用命令的或者居高臨下的語言說教等現狀,導致課堂沒有活力,學生學習是被壓迫的,是被動的,這怎么能學好呢?事實上,職業中學的學生多數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家庭情況普遍不好,語文素質不高,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更需要社會的關注。而中職階段是他們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為他們今后的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隨著職業教育走出低谷,國家大力扶持職業教育,這樣一來職校生就業形勢好轉,并且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支持以及單獨招生規模逐年擴大,職教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多,中職語文教學必須改革,這既是時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職業教育本身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內在規律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改革當前的語文教學呢?要立足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特點,全面改革中職語文課程,切實為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服務:

一、 教學觀念需要進一步改革,融入職教特點

目前在大多數職校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學過程中重知識輕能力,重傳授輕探究,重結論輕過程,重共性輕差異,重獨立輕合作,重認知輕情感,重課內輕課外,重智育輕德育等傳統課堂教學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甚至在一些公開教學活動上也有這種現象。因而教學改革,觀念先行,教學觀念的落后又決定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等。要適應時代進步,適應課程改革,適應職教事業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中職語文教師亟需轉變教學觀念。從傳統的觀念中走出,要有教育民主的理念、學生發展的理念、回歸生活的理念和創新教育的理念。

二、 加強聽說訓練,突出專業知識

中職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缺失,聽說能力普遍低下,主要表現是:(1)在公開場合不能也不敢大膽、有序、有理的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或看法;(2)不能認真、專注的傾聽別人的講話,不能準確領會說話人的主要意思;(3)方言濃重,普通話水平較低。

面對這種狀況,簡單介紹聽說的基本知識,介紹交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幾乎無法進一步提高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口語交際能力。中職語文教學必須對學生加強以專業知識為內容的聽說能力訓練:(1)開設普通話課程,全面推廣普通話,要求學生說準、說好普通話,平時用普通話交流;(2)認真傾聽是美德,培養學生認真、專注地傾聽別人講話的習慣,這不僅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更能夠使學生上課認真聽講,專心學習,全面提高學習成績;(3)以學生的專業知識為內容,結合專業設置情境,進行聽說訓練。學生用熟悉的材料練習聽說能力,會感到有話可說,有話會說,心理優勢增強,膽子增大,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又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有極大的幫助,可謂一舉兩得。

三、開設寫字課程,提高書寫能力

大多數中職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實在太差了,寫的字不僅不規范、美觀,還七扭八斜,令人無法辨識,而且寫字速度也很慢,錯字別字多。因此,中職語文課程應該開設寫字、書法等課程,讓每個學生都練成一手好字,既為他們走向工作崗位準備一張有分量的名片,又為他們在工作中能夠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四、強化應用寫作,培養從業技能

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要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個重要環節,創設情景,采取情趣教學法,把學生引導到相應的情景中去,就能讓學生產生興趣,就會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就更要求教師善于發掘蘊含于知識本身的情感,并善于藝術性的賦予知識以情感,有了情感,知識就具有了生命力,學生就會感覺到他的魅力和價值,對于自己感到有魅力和價值的東西,學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只要我們教師細心一點,不難發現,有許多應用文文種本身是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生命力的。

篇8

關鍵詞:應用能力;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在談到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時指出:“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這個規劃為本階段的高等教育教學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教學改革必須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而其中提到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實質上就是應用能力。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應用型人才培養已經越來越引起國內各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關注,并且將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辦學定位。2015年隨著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的出臺,不僅地方本科院校,部分重點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漸向應用型教育轉型。這說明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已在眾多高校中達成共識,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已經成為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

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相比,漢語國際教育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專業,它以語言、文化和教育為學科中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應用性、實踐性特征,因而在課程設置上往往傾向于語言文字表達的訓練。中國現當代文學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具有文化課的特征,在專業課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其他課程所無法取代的。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來說,開設這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語言能素養和講析文學作品的能力,了解中國文化與文學,進而承擔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在應用能力的培養上,其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應與漢語言文學專業有所不同。

一、調整教學內容,突出基礎性和實用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有著明確規定:掌握扎實的漢語基礎知識,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具備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內外各類學校從事漢語教學,在各職能部門、外貿機構、新聞出版單位及企事業單位從事與語言文化傳播交流相關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應用型專門人才。這說明基于基礎性、應用型、國際化的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在語言素養方面的要求遠高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而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和人文素養文學類課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教學內容上,不管是古代文學、外國文學,還是現當代文學都應根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特點進行相應調整,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就中國現當代文學這門課程來說,其內容一般包括1917到當下的文學史和作家作品,非常繁雜,時間跨度也非常大。從學時上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現當代文學的學時一般都少于漢語言文學專業。以百色學院為例,該校是一所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被設置為文學史和系列作品賞析課,其中文學史為基礎必修課,作品賞析為選修課。現當代文學史的學習時間為48學時,作品賞析分為現代和當代兩部分,按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分別設置36至16不同的學時,這是面向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開課情況,明顯是弱化了文學史,而加重了作品賞析。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只開設現當代文學史48學時,沒有系列作品賞析課。面對有限的學時和龐雜的教學內容,教學時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按基礎性和實用性原則進行篩選和調整。如現當代文學發展中出現眾多的文學社團和文學現象,不可能全部講解,只能精選精講,即在整體梳理現當代文學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弱化文學史知識,將教學目標重點放在中國文化的介紹和作家作品的閱讀與講析上,而一般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論爭和作家作品這些內容只能蜻蜓點水般介紹或布置學生課外自學和歸納。在作品選擇方面,也應堅持名家名篇原則,如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從文、張愛玲、趙樹理等作家的重要代表作品,而像老舍的《茶館》、莫言的《紅高粱》、王安憶的《小鮑莊》、韓少功的 《馬橋詞典》、阿城的《棋王》、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賈平凹的《秦腔》等這樣的當代文學作品也應該在入選之列。因為這些作品比較貼近當代生活,文化底蘊豐富,語言鮮活、實用,學生比較感興趣,容易接受。不管是選擇哪些教學內容,在保證現當代文學史課程性質不變的前提下,在教學過程中都應該重視語言和文化元素的融入,以突出學生的專業特點。

二、加強文本細讀引導,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

文本細讀是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文學作品的一種教學方式和閱讀文學作品的一種態度。從字面上看,文本細讀就是仔細地、認真地、深入地閱讀文本,真切地感知和理解文本。對于一部文學作品來說,只有深入細讀,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內涵,體味其魅力。正如霍松林所說:“文藝作品只有通過品鑒,才能使讀者沉浸于藝術享受之中。陶冶情操,開拓視野,提高精神境界,文學作品潛在的智育、德育、美育作用,才能得到實現和發揮”(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鑒前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然而隨著消費主義思潮和網絡時代的到來,部分學生的學習越來越功利化,他們寧愿把大把時間花在網絡游戲、刷朋友圈、兼職和考證上,而不肯花心思在作品閱讀上,在他們看來,與其花兩個小時閱讀,還不如做兩個小時的兼職來得實惠。就中國現當代文學來說,盡管其內容與當下社會生活最貼近,但真正對本門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并不多,作品閱讀量明顯不足,閱讀技能明顯薄弱。

從教材與教學上看,開設中現當代文學課程的院系使用的教材大多為文學史和作品選相配套。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此學時的限制,教師們在講授時往往偏重于有關文學史常識的講解,作品常常只是用來印證文學史的某個觀點而簡單地提及或泛讀。這就造成了文學史與具體作品的相互脫離,學生因缺乏對作品的深入閱讀和品鑒,也就體會不到作品的藝術魅力,學到的知識更多的時候也只是抽象的條條框框,難以轉化為能力。這種現象不只存在于現當代文學教學,其他如外國文學、古代文學等課程教學中也較為常見。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文學史的闡釋是建立在具體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之上的,離開對具體文學作品的細讀、研讀,而專注于對文學史知識的講授,無異于舍本逐末。所以,在教學時,應重視學生的作品閱讀,并在保證作品閱讀量的基礎上加強文本細讀引導,挖掘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精妙之處,以作品的魅力吸引學生,這是任何文學課程教學中都不可忽視的。

從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上看,細讀作品也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如果說寫作技能的提高有所謂秘訣的話,這個秘訣無非就是多讀多寫,讀寫結合。人們常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現當代文學教學中,除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外,可以嘗試著進行各種文體的模擬寫作練習,以寫作帶動閱讀,x寫結合,更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為了保證學生的閱讀作品的效果,激發學生的積極閱讀狀態。教師應該將學生的作品閱讀情況納入課程考核體系當中,以考核促進閱讀。當然,在這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是不能少的,如列出具體閱讀書目,提出明確要求,讓學生有方向、有計劃、有目的地閱讀和筆記。對于學生在閱讀和研討中碰到的難題,教師要給予及時幫助和解答,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如網站推薦、資料查詢渠道、工具書等,做學生閱讀和學習的引導者。

三、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是創新人才必備的一種重要能力,其本質就是一種應用能力。在現當代文學學習中,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提供真實可行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并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然而長期以來,高校文學課程教學基本上是采用作家介紹+作品評述的講授方式進行,具體內容大多為作家生平與創作,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或特色), 教學程序簡單僵化,教學方法單一乏味,實踐機會較少,學生學習被動,缺乏思考和活力,在經歷記筆記、背筆記、考筆記等流程后,對所學課程知識的記憶不多,甚至有的學生考完試后連自己是否上過這門課都說不上來,這是一種非常尷尬的局面。這樣的教學顯然不利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當然,講授法作為既傳統又現代的基本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還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對于較難的知識,教師不講授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文學史,還是作品賞析,教師必要的講解也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體會。但是教師講得太多,甚至從課程開始到結束,從課堂的第1分鐘到最后一分鐘都是滿堂灌,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和主動性的發揮。為改變這種現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明確指出:“要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根據這個要求,現當代文學教學應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革,并根據教學內容特點積極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構建知識學習與能力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一)討論式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是一種頭腦風暴式的教學,是國內外都比較盛行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有效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參與課堂的欲望,也是辯證處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關系,實現師生平等對話的有效方式。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中開展討論式教學,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創造機會。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將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也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分組研討。如講《妻妾成群》時,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與討論:小說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認為頌蓮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她是真瘋還是假瘋?小說中是如何描寫陳佐千這個形象的?他在小說中的作用是什么?講《紅高粱》時,可以讓學生討論:如何看待戴鳳蓮和余占鰲的愛情?紅高粱這個意象有什么象征意義?講《雷雨》可以提出問題:繁漪到底有沒有病?引導學生閱讀與討論。 講《棋王》,可以讓學生想象并描述王一生在九局連環車輪大戰中的場面。通過這樣的問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他們深入閱讀和思考作品,并在不斷思考中體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而且通過討論發言,也能有效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

(二)探究式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帶著任務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發現知識和建構知識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用于各類課程教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習需要學生深入閱讀具體作品或文學原典,以一個文學接受者的身份置身于閱讀活動之中,才能感受和體會文學的情感和美感。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相應的任務讓學生自主探究。如學習《茶館》,課前可以布置學生自主閱讀作品,小組研討,梳理其中的人物關系,并根據作品繪制一張茶館場景圖。由于此劇中人物眾多,關系復雜,學生要理清其中的人物關系,繪制茶館場景圖,必須細讀作品,發揮想象。課堂上,讓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成果,進行比對,大家互評;課外,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自主選擇劇中片斷進行閱讀和揣摩,然后角色表演。教學《妻妾成群》可以讓學生探究小說與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不同;講《金鎖記》,可以讓學生課后搜集、查閱關于該作品的研究成果,然后進行整理和歸納,總結該作品的研究現狀,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設想。這樣的探究式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教會了學生學習方法,對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更是一種促進。

(三)形式多樣的文學活動

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從來都不是僅靠課內時間就可以實現的,必須由課內到課外加強學習,現當代文學更是如此。為提高學生學習現當代文學的興趣,教師還應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形式多樣的文學活動,使學生在實踐鍛煉中提升自己的綜合應用能力。如舉行現當代文學讀書筆記交流會、讀書報告會,現當代經典詩文背誦與朗誦,現當代經典詩文書法展,現當代文學專題辯論賽,主題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現當代文學影視改編作品鑒賞,話劇排演,小說改編,微電影創作與演出,這樣的活動學生樂于參與、樂于學習。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現當代文學作品編寫流行歌詞,寫廣告語,激發學生閱讀現當代文學經典的熱情,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此外,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就業特點,開展教案寫作和教學演練,模仿經典作品寫作各種應用文、美文、學術文等,使學生將現當代文學的語言藝術化為己有,進而轉化為一種實用的技能。

以上教學改革是筆者在教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粗淺嘗試。常言道“教無定法”,“因材施教”。在課程教學中,不管是作何改革,以何種方法施教,都應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英語師范語音教學 存在問題 對策

1.引言

語言的形式有二,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目前,社會上存在著這樣一種聲音,認為英語只要說得出口,只要對方差不多能聽懂就行了。甚至有學者也認為英語語發音不用太標準。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認為,英語的發音、長短、快慢及輕重都無所謂。

然而,交際首先是通過口頭表達來實現的。要達到口頭交際的目的,語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寒暄交際,我們只要做到基本的信息傳達就行。但是,當英語交流進于深層次階段,需要討論、協商,表達意見之時,語音的標準之重要性還是不能忽視的,一些不標準的發音是很可能使交際產生誤解、造成信息誤傳,甚至鬧笑話的。漢語中的“啊”,不管用哪個音調,讀音輕重,張口大小,聽起來寫起來都是“啊”,但英語中beach/bitch,spot/sport,think/sink,nine/line等絕大多數單詞,都會由于張口,舌位的不同而導致發出不同的單詞讀音,稍不注意就會產生誤解,接受者就會感到困惑不解。

語音的標準對于英語師范專業的同學來說,具有更特別的意義。他們畢業后所面臨的對象是中小學生。正如語文老師需要說好漢語普通話一樣,英語老師用標準語音的英語進行教學也是必要的和必須的。同時,對于學生的考試(特別是聽力考試)、學生進入社會后正確流利交流,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學英語師范教學應該重視師范專業學生的語音教學,讓他們以更高的素質為人師表。

本文將從英語師范專業語音教學的問題與對策方面,討論這一話題。

2.存在的問題

英語和漢語分屬兩種不同的語音系統。在對本校大一英語師范專業學生進行語音測試中,我們發現,各地學生的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

2.1漢語拼音的干擾

對于有些漢語中沒有的音素如/?夼/、/?奩/、/?廾/、/?/音,長短音及清輔音,絕大部分來自全國各地學生均無法正確模仿。另外,即便努力進行了模仿,幾乎所有學生都主觀地認為自己過去的錯誤模仿是正確的,無法意識到自身和其他同學的發音問題。

2.2方言的干擾

另外,學生受方言的影響較為嚴重,具體表現為,西南地區的學生絕大部分分不清邊音/l/鼻音/n/;河北及其周圍地區有些學生不會發/z/音,容易發成中文拼音的zi(滋),不會正確地發zero;福建等沿海地區r音有很大的問題,把rose發成/l?藜?尬s/(婁斯)。有些學生在讀單個音標的時候,能夠基本正確發音,但在交際時卻常常出錯,因為他們的大腦里主要還是母語語音系統在起作用,從而產生干擾。和來自漢語拼音的干擾不同,學生們基本上都能意識到方言的干擾,但是由于學生們的日常交際都以方言為主,來自方言的干擾改正起來更加困難。

3.策略分析

交際就是通過聲音進行傳遞和接受信息的過程。那么信息只有正確傳達并接受,交際才是成功的。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遷移這一概念是不可忽視的。采用已知方法的過程稱之為transfer(遷移)。積極的影響稱為positive transfer(正遷移),反之,為negative transfer(負遷移)(2009)。人們在掌握第一語言后,再學習另一種新的語言,原先語言掌握得越鞏固,對新語言的干擾就越大(2002)。我認為,英語師范專業的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就應該更新教學觀念,讓自己將來的學生從源頭開始能得到正確標準的語音教學,希望英語師范生能重視語音學習,并能在以后的眾多教學活動中起到積極的示范引導作用。以下將試圖探討母語方言語音對學生英語語音干擾,指英語專業教學中的誤區進行分析,并試圖提出解決方法。

為了更好地引導英語師范生,首先,大學教師該讓學生意識到英語發音的技巧因素,而不僅僅是單純地模仿。和漢語的擲地有聲比起來,英語是講輕重,開口大小與形狀,有無摩擦的等細節的。我們可以借助小鏡子來幫助學生認識發音的幾要素。比如說,th的/?夼/音,如果用拼音來發thank,就會發生sand(三克),因為漢語拼音里的san是舌尖與下牙齦摩擦,而英語里的th/?夼/,是舌尖放在上下牙齒中間,與上下牙齒均有摩擦。我們在訓練學生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帶一小鏡子,比較用拼音發san時,和上下牙齒輕咬舌尖時舌頭是否能被自己看到。再比如說,長短音是學生們最不容易意識到自己的模仿出錯的幾個音。我們可以讓學生們對著鏡子比較,發/i:/的時候,嘴是往兩旁裂開的,而/i/的時候,裂開的嘴往回收,呈自然狀態,同時要求學生把舌頭往里收,不接觸牙齒。同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音的不同,我們可以讓學生在發/i:/時,把小指頭尖或者是筆頭放在牙齒中間,放松口型,心里想發/i:/,其實這時候發出來的已經是/i/了。同樣的辦法適用于/u:/和/u/,/?蘅:/和/?蘅/。讓學生意識到這些音并不是長短不同的區別,而是口型、舌位等因素均不相同的情況下發出的不同的音。當學生找到感覺之后,可以讓學生對著鏡子讀beat/bit,food/good,sport/spot,并互相聽,相互體會,互相糾錯,達到一定階段與程度之后,能夠根據對方同學的發音,找出幫助其糾正錯誤發音的辦法。

雖說方言通常對英語語音的學習造成很大的困擾,其實,教師也可以通過對各個方言的研究與學習,找出適用于英語發音學習的方言發音。比如說英語里比較難發的/?耷/這個音,當sing變成singer和singing之后,這個/?耷/和后面的音拼起來的[?si?耷?藜]和[?si?耷i?耷]底該怎么發呢?絕大部分學生不是發成/sing/就把/sin/和/?藜/這兩個音簡單地連在一起讀。當然,/?耷/和后面的?藜或i?耷拼在一起發,在漢語里是找不到特別對應發音的。但是,可以讓西南地區的學生學成都人說“我”,北方的學生說現在網絡上很流行的陜西人說“我”,“偶的神咧”的正宗陜西話,大家就能清楚地體會到singer和singing的正確讀音了。同樣的,香港藝人在接受采訪的時候,都喜歡有個停頓,喜歡說“e~”,意思相當于英語里的well,you know等用在句子中表停頓,思考的。他們的“e~”,就是比較正確的英語的元音/e/的讀音了。

另外,我在對本地偏遠山區一線英語教師進行培訓的時候發現,教師為了幫助初中的剛接觸英語音標的學生更好地記住音標的讀法,很認真地編了很多口訣,對于/?藜/這個音標的發音方法,教師們編的口訣是“兒子的兒”。但其實,英里里只是可以有“兒”化音的單詞才能發“兒”(而且英語里卷舌的方式和中文的“兒”其實也不一樣,在此不作詳論),導致目前在校生比較容易愛把idea,famous等單詞都帶兒化音,這是完全錯誤的。英語里的/?藜/音,更多的是像拼音里的a(阿)、o(喔)、e(呃)里的e,可以讓學生張嘴輕發拼音的e(呃),這才是更為正確的/?藜/的讀音。

4.結語

在對大學英語師范專業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保證語音正確的重要性是不能忽略的。教師不僅自己要堅持用正確的英語語音進行授課,而且要鼓勵學生用英語相互進行交際,不能忽略那些影響交際的語音錯誤。教師應通過多種教學輔助手段,讓學生邊聽,邊觀察,邊想,邊練習,使學生能逐漸自己意識和改正錯誤,在畢業之后可以在中學的教學工作中更正確的教授英語語音。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證明,當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處,掌握發音要領之后,對英語的使用更自信,語感更強,更能擺脫拼音或方言語音的干擾,并找到更適合的糾正發音的方式。

參考文獻:

[1]Kenworthy,Joanne.Teach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M].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7.

[2]曹寶龍.學習與遷移[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5-30.

[3]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43-325.

篇10

[關鍵詞]問題切入式 市場營銷專業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10-0249-01

一、改革背景

市場營銷專業通過實踐教學可以有效解決日益增長的企業對本專業畢業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社會對營銷人才的質量要求的問題。由于我校創辦市場營銷專業時間不長,人才培養方案存在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在堅持始終將培養創新性和實踐性的人才作為目標的前提下,結合學校教學改革的具體要求,依托現有實踐教學基礎、教學實驗基礎和近百家的實踐教學基地資源,圍繞問題切入和市場營銷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開展市場營銷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二、改革內容和目標

(一)改革目標

本方案改革目標是一個目標體系,總目標是構建和實施市場營銷專業問題切入式教學模式。子目標包括更新市場營銷專業教師的教學理念、提升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以及加強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的考核。

(二)改革內容

第一,對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的教學理念進行改革。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環節和時數進行結構配置上的改革,有效解決要么側重于純理論知識,要么側重于應用技術的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中的傳統問題。

第二,對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的教學手段進行改革。以問題切入來整合傳統上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手段中,主要基于模擬軟件的實驗教學和基于市場調研的營銷方案的各個環節,從而高效利用模擬軟件,得出具有一定價值的市場調研結論。

第三,對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的教學導向進行改革。提出“問題切入”的教學導向,通過問題的設置、分析和解決,來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應用能力、創新能力。

第四,對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的教學考核進行改革。改變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考核以考試或(和)調研報告為主的方式,通過對問題的解決程度來考核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應用能力。

三、實施方法與特色

(一)實施方法

首先,通過與各門課程任課教師就本門課程開展實驗實踐教學的情況進行調研,分析現有教學理念、手段及考核方式,探討問題切入式實踐教學方法在本門課開展的方式和內容,以及對后續課程產生的影響。以調研結果為依據綜合考慮,從人才培養全局的角度,系統制訂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指導大綱。

其次,根據各年級小學期安排的特點,制訂具體的實踐環節,強調以綜合實訓項目為主,設計特色課程。

最后,通過把學生放到實習基地企業的具體崗位上,將發現的問題分析和解決的過程整理為畢業論文,經過老師的一對一指導,在完成畢業論文的同時,也將學生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從而優化了學生畢業實習方案。

(二)特色體現

為市場營銷專業全程實踐教學提供創新的理論支持,通過問題切入來設計和實施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問題切入式實踐教學模式實施方案圖如下:

“問題”由實踐性教學環節產生,或者來自于教師的科研,或者來自于校企合作的企業,或者來自于學生的實習。“切入”強調的是“問題”的來源,即以實踐性教學環節為主,重點關注社會和企業對高質量市場營銷專業人才的需求。

四、結語

本方案通過解決如何從實踐環節發現問題、如何預先設置問題、如何在理論性環節明確問題、如何結合理論和實踐來分析問題、如何在實踐環節解決問題及如何對整個實踐教學進行設計、評估和考核等問題。按“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實現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姜文.國外大學創新人才培養基本經驗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