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的分論點范文
時間:2023-11-09 17:53: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創新的分論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軍民融合;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市場制度;產權
一、新舊制度學派對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二者關系的不同
理解
自從熊彼特( 1912) 提出“創新”理論為核心的動態發展理論以來,在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關系問題上,制度經濟理論界有著不同的理解。
以凡勃倫等為代表的舊制度學派堅持技術變遷決定制度變遷的觀點,將技術創新視為經濟增長的動態因素。凡勃倫指出:物質環境( 技術) 決定制度,因而制度必須隨著物質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為就其性質而言它就是對這類環境引起的刺激發生反應時的一種習慣方式。而這些制度的發展也就是社會的發展;物質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制度同過去的環境相適應,無論如何也趕不上天天都在變化的環境( 技術):制度具有保守的傾向,除非是出于環境的壓迫而不得不改變,一般總是無限期地堅持下去。凡勃倫強調技術創新決定制度創新,但他并不否認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他認為,制度的創新一般會促進技術的進步,商業制度導致新技術的引進,導致新技術在私人利益而非社會利益基礎上的
利用。
諾斯1973年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認為:“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術性因素。當然,有效率的組織的產生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確立產權以便對人的經濟活動造成一種激勵效應,根據對交易費用大小的權衡使私人收益接近社會收益。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實現經濟增長,那就是因為該社會沒有為經濟方面的創新活動提供激勵,也就是說沒有從制度方面去保證創新活動的行為主體應該得到的最低限度的報償和好處。”諾斯通過對經濟史中兩次經濟革命的重新解讀,對產業革命是技術進步的結果的論點提出質疑,認為只有制度變遷才是歷史演進的源泉,充分論證了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以及產業革命的決定性作用,他強調改進技術的持續努力只有通過建立一個能持續激勵人們創新的產權制度才能提高私人收益,產權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是任何國家的人們在從事經濟活動和進行技術創新時都離不開有效的產權制度。
同時,新制度經濟學并不否認技術創新對制度創新的影響,認為技術創新對改變制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都有較大的影響。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關系。技術和制度是由某些共同原因所決定的創新過程。
二、軍民融合技術創新的市場制度視角分析
就競爭性市場制度視角而言,市場制度在技術創新中具有重要作用。納爾遜十分強調市場制度在技術創新中的地位。他認為市場經濟的技術創新制度提供了強大的創新動力,它的多元化是對付技術創新內在不確定性的唯一有效辦法。
我國學者柳卸林也指出,市場制度最大的功能,在于自發地培育創新,使技術創新成為一種自組織過程。他認為市場本身便是一個創新過程,它能夠自動地使企業或個人甘冒創新風險,通過競爭迫使企業不斷創新,市場制度的最大功能在于形成了一種有利于企業創新的競爭環境,從而大大提高創新的效率。
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我國的國防科技工業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國防工業很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國防工業進行市場化改革,首要任務就是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規范,把國防科研生產單位轉變為具有獨立利益的市場競爭主體。實行軍民融合,就是要建立軍品與民品生產相結合的運行機制,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自成體系, 條塊分割”的局面, 實現市場功能和計劃功能的有機統一。軍民融合,要求非軍事專用的軍工科研生產單位把眼光轉向更為廣泛的市場,民用企業也可以更多地進入國防工業領域,與軍工科研生產單位展開公平競爭。這就要求在國防工業的市場化改革中,必須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國防工業科研生產領域,擴大軍品市場的競爭范圍和程度。競爭壓力的增強和追求利潤的動機會促使形成一個競爭性的環境, 大大提高創新的效率,從而推動軍民兩用技術創新,提升技術創新的整體水平。此外,軍工科研生產單位法人地位所帶來的追求利潤動機,還將促使其更多地將可以轉為民用的技術通過自我發展或技術轉讓的方式應用到民用領域,而民用高新技術企業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蓬勃興起,它們機制靈活、起點較高、重視高新技術的開發,可以將其比較先進的技術應用于國防工業領域,及時有效地為軍工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彌補軍事裝備技術出現的斷層從而加速技術創新擴散,使技術創新的潛在經濟效益得到充分發揮。因此,軍民融合有助于國防科技工業市場結構合理化,有利于國防科技工業乃至整個國內產業界的技術創新。
三、軍民融合技術創新的產權制度視角的分析
以激勵性產權制度視角而論,激勵機制的形成,依賴于產權制度的安排。技術創新通過重新組織生產要素和生產經營系統,推出新產品和新工藝、開辟新市場、獲得新的原材料供給或建立新的企業組織,這一過程的實現依賴于與創新有關的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從而離不開激勵。正如布羅姆利所說: “任何一個經濟體制的基本任務就是對個人行為形成一個激勵集,由此鼓勵發明、創新和勤奮以及對別人的信賴并與別人進行合作?!碑a權制度之所以最能夠給創新者以刺激,在于它直接規定了創新者與創新成果之間的所有關系。因此,有關創新主體與創新成果之間關系的產權制度就成為激勵創新主體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目前, 我國國防科技創新的主體資源總量不足且結構單一,沒有真正面向市場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由國家投資并所有, 軍工企業、軍工科研生產單位和個人僅僅是國防科技創新的直接生產者,軍工科研生產單位沒有成為真正獨立的市場利益主體。建立現代企業產權制度使產權結構由一元結構向多元結構演進,可以充分調動各級投資者與生產者的積極性,使國防科技創新資源植根于整個社會。成功實施軍民融合的關鍵就是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規范,不斷調整國防工業企事業單位的市場主體地位,逐步明晰責權問題,把軍工科研生產單位轉變為具有獨立利益的市場競爭主體,提高軍工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從而提高國防工業的總體效益。國家依靠國防科學技術提高整體競爭力的程度主要取決于國防科技的軍民融合程度,這需要促進國防科技成果在國防科技創新主體間的交易和應用。由于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排他成本較高,國防科技面臨較大的外部性??扑拐J為在交易成本為正的情況下,初始的產權界定就會影響交易效率,也就是說明晰的產權界定可以降低外部性和交易成本。因此,包括有形資產產權、知識產權和人力資本產權在內的產權制度的進一步確立和完善,將給我國軍工企業持續的技術創新提供根本而持久的激勵,從而促進我國技術創新水平的持續提升。
四、軍民融合技術創新的市場困境和制度障礙
軍民融合技術創新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進行的,需要相應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軍民融合不僅需要軍民技術、經濟兼容,也意味著體制兼容。然而,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軍事科技資源、軍事科研活動相關制度安排與民用科技資源、民用科研活動存在著明顯的反差,如產權制度、配置機制、價格機制、科研政策、管理體制等方面,因此,軍民融合技術創新的制度安排是一項涉及多因子、多目標、多層次的系統工程。
第一,背景的復雜性
軍民融合技術創新的制度安排首先面臨著制度層面的路徑依賴。軍事科技資源開發中的軍民融合涉及到軍隊科研單位、民間科研單位以及政府的方方面面,相關制度安排的路徑依賴成為構建軍民相容的制度安排的主要障礙。首先是軍事科研單位由于在科研設備、科研項目、科研人才等方面的沉積成本和互補效應,軍事科研活動更愿意在原有基礎上投入人力與物力,而不愿改變讓民用企業參與其中破壞原有的狀態與平衡。其次是民間科研單位在市場體制下以利潤最大化為導向的民用科研單位未必能夠迅速樹立起軍事科研的保密意識、質量意識、時間意識、服務意識。再次是政府在軍事科技資源的軍民融合上政府發揮著制度供給、決策規劃、組織、協調、激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軍民融合技術創新勢必要求改變原有的決策方式、管理模式,打破原有的資源配置格局和利益分配格局。
第二,主體的多元性
軍民融合不僅涉及微觀層面的軍民科研單位,還涉及到宏觀層面的政府與軍隊,利益主體的多元性導致在制度變遷的目標模式選擇上以及在制度的運行上難以協調一致,可能面臨著較高的制度尋找成本、設計成本以及實施運行成本。在一定意義上軍民制度相容的實質是彼此體制、管理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制度趨同,同時涉及軍隊和地方現行科研資源運行管理制度的改革與調適問題,即軍隊應借鑒、利用民間較為靈活高效的科技資源的開發、配置與使用制度,民用企業應能適應軍事科研對保密、質量、服務等方面的特殊要求。軍民融合不僅需要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科技資源配置方式的變革與調適,同時也需要相應的法律制度作為保障,需要修改或廢棄一些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及時制定一些新的法律法規。
總之,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講,軍民融合就是要打破軍民分割的技術創新體制,大力發展軍民兩用技術。軍民融合的狀況及其效率取決于促進技術創新的制度結構的效率。因此,軍民融合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范疇,更是一個制度范疇,它涉及一系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以及它們的實施機制耦合而成的制度體系的變革。軍民融合之所以能夠促進技術創新,從根本上說,就是與軍民有機聯結相適應的技術創新制度結構的變革能夠推動技術
創新。
參考文獻:
[1]拉坦.誘致性制度變遷理論. 載[美]R. 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J].上海:三聯書店,1991.
[2]袁慶明.技術創新的制度結構分析[M]. 北京: 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3]道格拉斯·諾斯. 西方世界的興起[M].北京: 華夏出版社,1999.
[4]龔國平.基于制度視角的我國軍民結合技術創新效應分析[J].軍事經濟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