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寄宿學校的管理經驗范文

時間:2023-11-10 17:39: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寄宿學校的管理經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村寄宿學校的管理經驗

篇1

關鍵詞:寄宿制學生;關愛;學習能力;自理能力

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不斷減少、學校布局調整的開展以及農村家長對孩子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山區孩子的家長將孩子送到公路沿線較大的農村優質資源學校就讀,“一鎮一校”的寄宿制辦學模式日趨成為農村中小學的主流。農村寄宿制小學不但解決了制約布局調整的一個瓶頸問題,而且在優化教育資源、保障教育公平、提高辦學效益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是促進農村小學素質教育的直效之舉。但是寄宿生由于原來就讀學校的辦學條件、辦學質量等方面的影響,一部分學生寄宿就讀以后,無論從心理還是學習上都落后于當地學生,同時由于離開父母羽翼的呵護,大部分寄宿生剛開始時并不能安心學習,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對寄宿生特別關注。

一、安全問題很重要

寄宿生剛到校時普遍有一種惶惑感,總感覺人生地不熟的不知道干什么好。為此,我們生活指導老師,24小時對他們進行指

導。防止外來人員進入學生住宿區,保證學生的生活不受外來因素干擾,亦不讓寄宿生脫離學校的管理。時刻守護著學生,做到每分鐘有老師值班,有問題隨時解決,學生稍有頭疼腦熱,馬上送往醫院。特別是學生的睡眠,生活指導老師輪班守夜,既讓學生睡得安穩,睡得踏實,也便于學生夜間遇到問題能及時找到老師。

同時,對寄宿生的管理中,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與自救的能力成了主要內容。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形式多樣的安全主題活

動,讓學生的安全觀念時時刻刻記在心中,并內化為自己的安全習慣。

二、關心愛護,讓他們以校為家

對于住校的留守兒童來說,在家里邊他們就是小皇帝,父母會盡可能讓他們吃好,穿好,休息好。但到了學校,一切都得自己動手,而且還可能會產生心理上的自卑感,教師就要特別關心班上的每一位寄宿生,平時多和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住校情況:睡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上課能不能聽懂?有沒有人欺負?像這些簡單的問題都要一一過問,用愛心去感化他們,消除他們生活上的不便和心理上的畏懼感,同時發動當地的學生和他們交朋

友,結對子,讓每一位寄宿生都能很快地融入新的學習環境當中去,這對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非常有作用的。

三、豐富他們的生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寄宿生24小時都在學校,課余時間難免枯燥無味,如果學校里學習生活單調,學生難說會孤獨寂寞,勢必情緒低落甚至厭學。學校應把開展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課堂上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提高“學習自主能力”,師生互動交流,人人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個個愿意參與討論交流。如:學校組建藝術、體育、書畫等興趣小組,配備好圖書、報刊、象棋、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文體活動器材,學校圖書閱覽室全天向學生開放,學生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好活動的時間、地點、形式等,切實有效地組織好開展好以上各種文體比賽等。學校教育成績再好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學生寄宿后對社會家庭接觸變少,為彌補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不足,學校應盡可能多地組織校外活動,如參觀、調查、公益活動等,為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學以致用打下堅實的基礎,把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杰出人才。

四、細處著手,培養學生生活自理能力

寄宿生年紀小,他們的自主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在管理上有很大難處,僅靠老師的跟班管理顯然不夠。我們采取的措施是引導學生管理自己,照顧自己。每學年,在新寄宿生入校后,我們都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內務培訓,教會學生疊被子、擺鞋子、洗衣服等,教育學生從嚴要求自己,為他人著想,使學生一進入學校,就懂得融入集體,成為集體的一員。我們還利用年齡稍大的五六年級學生幫助和帶動年紀小的學生,讓他們當宿舍的舍長,當各項活動的領頭人,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在管理中鍛煉成長。我們根據職能的需要,分別設置了“環保衛士”“節能衛士”“生活衛士”“紀律衛士”,讓學生輪流做小管理能手,采取每周一評議,對做得好的學生采取鼓勵,學生的管理才能得到展現。

五、精心輔導,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

這些寄宿學生離開了家來到學校寄宿就讀,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受到更好的教育,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因此我們應當全力幫助他們,引導他們。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班上寄宿生的學習水平,為他們設置一些簡單的問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習中同樣采用一幫一的小組合作模式,同時針對他們基礎較弱的問題,多利用一些課外時間去輔導,力爭讓他們以較快的速度趕上本地學生,寄宿生因為住校,所以每晚都有晚自習,教師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一對一地進行輔導。

篇2

海底撈“初長成”

1971年,張勇出生在距離成都80公里的四川簡陽。他在五家人共住的大雜院里長大。父親是農機廠的廚師,母親是小學教員,張勇還有兩個弟弟,家里還有一個奶奶。

當時鄰居中生活最好的一家,男人是縣城一家國營旅店的經理。這位經理喝酒的下酒菜經常是幾粒花生米,每一粒還要掰成四瓣吃。貧窮成了張勇與生俱來的敵人,物質貧乏幾乎構成張勇兒時記憶的主體。正因為如此,“雙手改變命運”才變成張勇的人生目標。

張勇從小就是個愛讀書看報的孩子,上個世紀80年代,簡陽有個免費圖書館,他經常一個人跑到縣城的圖書館躲起來讀書,每天在圖書館瀏覽各種報紙也成了他的必修課。張勇的知識使他成為孩子頭。

初中畢業后他進了簡陽一所保證分配工作的技工學校學電焊。這件事讓張勇感到很不爽。他把學校發的電焊材料都給了同學,上學期間除了看雜書就是玩。好在周圍總有一幫人,所有考試都是幾個同學幫他應付的,最后,甚至連畢業證書都是別人幫他拿回來的。

1988年,18歲的張勇技校畢業,分配到他爸爸當廚師的國營四川拖拉機廠。但在他眼里,父親辛苦了一輩子,也沒能改變貧窮的命運,工廠顯然不是他施展抱負的地方。

1994年,張勇在經歷了幾次“走捷徑”創業失敗后,就在街邊擺起了四張桌子,開始賣麻辣燙。這種狀態持續了兩年,張勇決定正正規規開家火鍋店,于是一家具有傳奇色彩的火鍋店誕生了……而海底撈這個名字的來歷也頗有戲劇性,張勇說:“之前我去過一次北京,看到一個叫大三元的酒店,從門口看上去很高檔,我看了很久,印象很深。回去之后我就想把火鍋店起名叫‘三元會’。結果我太太跟別人打麻將,和了一把‘海底撈’,很高興,她說你不要叫什么‘三元會’了,就叫‘海底撈’挺好的。所以,不得不坦率地說‘海底撈’沒有什么特別的,每一個四川人都看得懂,就是打麻將摸到最后一張和牌了,有點像現在的網絡詞匯。”

地球人已經無法阻止海底撈

“地球人已經無法阻止海底撈!”這本是一句網絡上的玩笑話,但每當海底撈有“重大動作”的時候,無數的網友都會選擇這句話來評價海底撈。

第一家海底撈開張時,生意十分冷清,張勇注意到海底撈的樓上住著一戶人家,每天他們都會下樓吃火鍋,卻從來只是路過海底撈,徑直去了另外一家火鍋店。張勇打聽到這家主人姓魏,于是,他在每次的“巧遇”里,對魏大哥笑臉相迎,熱情問好。三次“巧遇”后,魏大哥終于走進了海底撈。但吃完后,魏大哥認為火鍋的味道不好,但究竟哪里不好,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提到另外一家有一種香辣醬。得知原因后,張勇四處尋找這種香辣醬,買到后,他叫妻子將醬送上門,請魏大哥品嘗。不出意外,魏大哥一家人成為了海底撈第一批的鐵桿粉絲。張勇的這一舉動,也為海底撈日后“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打上了鮮明的標記。

海底撈剛開始營業的時候,張勇坦誠說:“那時我連炒料都不會,只好買本書,左手拿書,右手炒料,就這樣邊炒邊學,可想而知,這樣做出來的火鍋味道很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態度好點,客人要什么速度快點,有什么不滿意多陪笑臉。因為我們服務態度好、上菜速度快,客人都愿意來吃,做的不好客人會教我做。我發現優質的服務能夠彌補味道上的不足,從此更加賣力,幫客人帶孩子、拎包、擦鞋……無論客人有什么需要,我都二話不說,一一滿足。這樣做了幾年之后,海底撈在簡陽已經是家喻戶曉。”

1999年,海底撈走出簡陽的第一站,選在了西安。但事與愿違,海底撈剛到西安頭幾個月都接連虧損,危急關頭,張勇果斷要求合伙人撤資,委托自己的得力助手楊小麗全權負責,重拾海底撈的核心理念――服務高于一切!短短兩個月內,西安海底撈店居然奇跡般地扭虧為盈。

2004年2月,海底撈正式進京。起初,它像所有新店一樣根本沒有引起業界的注意,人們對不知死活的新進入者已經司空見慣。可沒過多久,同行們發現這家火鍋店的門外,三伏天竟然有食客排長隊!要知道,北京的三伏天,溫度經常高達30多度,這是火鍋生意最淡的季節,很多火鍋店這時要么提供別的菜式,要么讓部分員工回家歇著。可是這家店居然還要“翻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這里的服務很‘變態’。在這里等著,有人給擦皮鞋、修指甲,還提供水果拼盤和飲料,還能上網、打撲克、下象棋,全部免費啊!”

“這里跟別的餐廳不一樣:吃火鍋眼鏡容易有霧氣,他們給你絨布:頭發長的女生,就給你猴筋套,還是粉色的,手機放在桌上,吃火鍋容易臟,還給你專門包手機的塑料套。”

“我第二次去服務員就能叫我的名字,第三次去就知道我喜歡什么。服務員看出我感冒了,竟然悄悄跑去給我買藥。感覺像在家里一樣。”去過海底撈的顧客無一不稱贊其“變態”的服務。

而這些貼心的服務,通過互聯網的傳播后,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美麗“傳說”,海底撈由此獲得的“廣告效應”,遠遠超出了張勇所提供的那些服務成本。用大方、人性化的服務換取口碑,是張勇奉行的商業邏輯。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2006年,百勝中國公司將年會聚餐定在海底撈北京牡丹園店,并說這頓飯的目的是“參觀和學習”。百勝是世界餐飲巨頭,旗下的肯德基和必勝客開遍全球,而當時海底撈總共不到20家店,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說:“這簡直是大象向螞蟻學習。”次日,在百勝中國年會上,張勇應邀就“如何激發員工工作熱情”做演講時,被這些“大象學生”追問了整整三個小時。

員工比顧客重要

2011年,一本《海底撈你學不會》成為了當年企業管理類的暢銷書之一,海底撈由此被推上了“神壇”。事實上,對于競爭對手來說,海底撈的一切服務方法,學習模仿起來并沒有難度,真正學不來的,是其高質量服務背后所推高的人力成本。海底撈將“以人為本”推到了極致。海底撈員工的薪水待遇在同行業中絕對算高水平,海底撈的員工曾自豪地對外界介紹:“我們住的是正規住宅,有空調暖氣,還能上網,距離我們工作的地方也就步行20分鐘。公司還雇專人負責打掃衛生。”據悉,在兩三年前,海底撈平均一個門店,員工一年住宿費就達50萬元。在張勇的管理哲學里,“員工比顧客重要”。

張勇為了讓員工沒有后顧之憂,還在四川簡陽建立了海底撈寄宿學校,專門為員工解決子女的教育問題。除此之外,張勇還想到了員工的父母,每月公司會給干部、優秀員工在故鄉的父母寄一部分獎金。“他們大多數來自農村,父母都是農民,沒有養老保險,我這個錢就相當于給他們父母發保險了。如果他不好好上班,父母就拿不到這個錢了,所以不用我去罵他們,他們干不好,他們的父母就會罵他們了。”張勇的草根智慧讓人絕倒。

除了待遇,張勇更善于發掘員工自己的積極性。在海底撈的管理層考核中,標準只有兩個:顧客的滿意度和員工的滿意度,而被許多企業視為生命線的營業額和利潤都沒有列入考核范圍。張勇認為,利潤是客戶滿意和員工滿意的結果,客戶和員工滿意了,利潤自然就來了。單店的利潤更多同選址有關,不是店長能決定的。實際上,海底撈不僅不考核單店利潤,在整個公司也不把利潤列為考核指標,因為在張勇看來,考核利潤同把海底撈開到中國每一個角落的戰略目標是相沖突的。如果硬要考核利潤,不僅勞民傷財,還會分散管理層的注意力,那么海底撈就不會有現在這樣健康和從容的發展步伐。除此之外,張勇還盡量滿足所有員工對發展與升遷的期待。海底撈95%的員工來自農村,對于這些員工,張勇的激勵辦法很實在――只要努力,都有升遷的機會。而事實上,一個農村小伙子,從普通服務員做到大區經理這樣的例子,在海底撈中并不少見。

海底撈內部有這樣一個規定:做店長超過一年,不論什么原因離職,海底撈都要給8萬元的“嫁妝”;小區經理走給20萬;大區經理走,送一間火鍋店,差不多值800萬。即使是被對手挖角,海底撈也會遵守承諾。但時至今日,真正領取這份“嫁妝”的,僅有3人。張勇曾對這一行為做出解釋:“海底撈工作太繁重,能做到店長以上的,對海底撈都有相當貢獻。所以不論他們為何走,我們都應該把屬于他們的那份(財富)給他們。”

在海底撈,信任的標志就是授權。很多公司用上百萬年薪挖來職業經理人當總經理,但實際上,這個總經理連5萬元的簽單權都沒有。在海底撈,店長就有3萬元簽字權,大宗采購部長、工程部長和小區經理有30萬元簽字權,而需要張勇簽字的只需在100萬以上的大訂單,這著實看出張勇對員工的信任。

“在我們這里,所有人都是海底撈的經理。即使是一線普通員工,他也有給顧客先斬后奏的打折和免單權。只要我們的員工認為有充分理由就可以給客人免菜或加菜,甚至是免單。”這種放心大膽的授權在民營企業實屬少見,也許這就是海底撈成功的奧秘。

張勇說:“平等的意識將激發員工更大的工作熱情,把海底撈當做自己的事業來做。” “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這是張勇經常和員工講的一句話。有時,張勇也會親自洗盤子,他希望通過以身作則去感染每一個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