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農業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4: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和農業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技和農業的關系

篇1

    (一)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的文獻研究

    市場導向(Marketorientation,MO)從20世紀中期成為了現代企業營銷管理的核心思想之一[1],現已經成為國際上比較熱門的學術研究領域[2]。Slater&Narver(1994)[3]和Kohli&Ja-worski(1990)[2]分別開發了市場導向的測量量表MKTOR、MARKOR。之后,AtuaheneGima(2005)[4]、AtuaheneGima,Slater,andOlson(2005)[5]、BakerandSinkula(2007)[6]、Kahn(2001)[7]、KyriakopoulosandMoorman(2004)[8],張婧和段艷玲[9][10]等學者對企業市場導向和營銷績效關系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發現市場導向對于企業產品的市場營銷績效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時市場導向的不同維度對于企業產品的市場營銷績效的效應會隨著研究環境、樣本差異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現出多種不同的結論。筆者認為,上述研究缺少農業科技企業方面的具體研究和樣本。說明企業市場導向能夠影響企業的內部活動和營銷策略,但是企業市場導向影響營銷策略的途徑和機理,即這種影響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通過何種方式加以影響等,需要進一步研究。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就是通過農業科技企業的組織文化和行為去引導企業的員工更好地理解顧客的需求、競爭活動以及市場趨勢等,從而幫助農業科技企業獲取競爭優勢以及更好地為農業科技企業的營銷活動服務。核心是反映了農業科技企業對于市場的態度,市場導向較好的農業科技企業會將消費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從消費者的角度指導企業的運營,故市場導向較好的農業科技企業,其品牌營銷也會較好。因此,市場導向是影響農業科技企業品牌營銷的重要因素,這種影響作用主要體現在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態度、市場理念等方面,并且是決定性的和深遠的。根據市場導向的研究,筆者認為,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主要體現在顧客導向、競爭者導向、市場信息處理以及職能協調等方面。顧客導向是農業科技企業需要不斷關注顧客需求的變化,并通過自身產品的改進與開發從而滿足顧客不斷變化的需求;競爭者導向是農業科技企業關注競爭者的動態,并基于顧客的需求提供差異化和多元化的產品,以避免與競爭者形成同質競爭;市場信息處理是根據顧客導向與競爭者導向需要搜集企業現有與未來的顧客需求與競爭者相關的市場信息并在各部門間進行傳播、轉移和擴散,并在企業層面上對市場需求信息作出反應和合理決策;職能協調即農業科技企業的各個相關職能部門基于市場導向的愿景和目標,為實現顧客導向、競爭者導向以及市場信息處理等的通力合作和協調。

    (二)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對品牌營銷策略組合的影響機理分析

    本文根據沈鵬熠和胡正明(2008)[11]的品牌營銷理論,結合我國農業科技企業發展的環境分析,筆者認為,適合農業科技企業品牌營銷的策略主要包括品牌形象策略、品牌定位策略、品牌延伸策略以及品牌關系策略。這四個品牌營銷策略組合從不同視角促進農業科技企業品牌營銷。根據經典市場營銷理論、整合營銷傳播理論(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的核心思想,可以探討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對品牌營銷策略組合的影響機理。消費者行為理論揭示消費者行為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這決定了農業科技企業的品牌營銷也是一個系統性與持續性過程,需要企業提供全方位、持續性的資源能力包括市場導向的保障。整合營銷傳播理論是關于營銷傳播計劃在營銷中進行營銷傳播渠道的戰略整合。它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需要整合營銷、戰略、財務、技術等方面的資源,即市場導向能影響農業科技企業品牌營銷的整合范圍和程度,從而影響農業科技企業品牌營銷策略的選擇和效果。品牌形象策略主要聚集于農業科技企業的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動態變化的形象和影響力。這要求企業不斷更新品牌形象。農業科技企業可以通過顧客導向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的同時,從消費者那里獲取有價值的市場信息,然后通過市場信息處理分析消費者對于企業品牌形象認知的變化,再通過企業內部不同部門的職能協調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從而基于市場導向提出企業品牌形象更新的解決方案。這說明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對于品牌形象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品牌定位策略的核心是企業的品牌定位與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相互匹配。農業科技企業通過顧客導向了解不同消費群體的具體需求,通過競爭者導向掌握競爭者在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需求方面所實行的戰略措施,在此基礎上,農業科技企業進行市場信息分析,全面掌握同類產品的市場細分、市場競爭、市場機遇等方面情況,然后通過職能部門的協調合作,分析出農業科技企業產品在市場細分中的產品定位,從而選定農業科技企業的目標市場,進行差異化品牌營銷。這說明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對于品牌定位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品牌延伸策略是收益與風險并存的行為。農業科技企業通過顧客導向服務消費者的同時,了解企業的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定位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的更多期望,未來發展方向等。然后,農業科技企業進行市場信息處理,分析出目標消費者對農業科技企業品牌的具體感知,以及適用的產品類型。最后,農業科技企業通過職能協調統一各部門對企業的品牌認知,從而有利于農業科技企業制定正確的品牌延伸策略,最大化品牌收益,最小化品牌風險。品牌關系策略是農業科技企業處理好品牌與品牌、消費者與品牌、產品與品牌、營銷者與品牌、其他利益相關者與品牌等關系。農業科技企業通過顧客導向和市場信息處理可以較好地處理消費者與品牌的關系,通過職能協調可以較好地處理品牌與品牌、產品與品牌、營銷者與品牌等相關的品牌關系,通過競爭者導向可以幫助企業處理好品牌與競爭品牌的關系。因此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對農業科技企業實行品牌關系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基于吸收能力的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與品牌營銷策略關系

    吸收能力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學術概念。Laneetal(2006)[12]認為,吸收能力與知識資源的獲取、消化以及應用等密切相關,是企業獲取和維持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之一。Cohen&Levinthal(1990)[13]認為,企業吸收能力就是企業識別、評價、消化和應用外部知識資源的能力,而且企業的吸收能力是企業員工個體吸收能力的集合,這個定義已被廣為接受。Laneetal(2006)[12]著眼于企業未來發展思考,進一步提出企業吸收能力是根據不同的情景而進行探索性學習識別評價并理解掌握企業外部有價值的新知識和應用性學習消化、應用、創造企業新知識的雙重能力。Cohen&Levinthal和Laneetal提出從識別評價、消化和應用三個維度對吸收能力進行測量,強調企業對獲取與消化知識的應用;Zahra&George(2002)[14]則提出了獲取、消化、轉化、應用四維度測量觀點。兩種測量方式各有千秋,在現有文獻中,大多數實證的文獻都傾向于使用三維度的測量方式,但是近年來也有一些學者采用四個維度的測量方式[15][16]。綜合企業吸收能力相關研究,本文認為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是企業識別、評價、消化和應用內外部知識資源的能力。根據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觀點,本文認為農業科技企業的吸收能力主要是農業科技企業員工的吸收能力的集合。因此,本文對于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企業員工的個體吸收能力,主要探討農業科技企業員工個體的吸收能力對于農業科技企業相關活動的影響。只有農業科技企業的員工具有識別、評價、消化和應用企業內外部資源的能力,農業科技企業才會具有這種能力。換言之,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如果不能被企業的員工識別、評價、消化和應用,那么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就不能體現在企業具體營銷策略選擇和實施過程中,從而不能發揮應有效用。這不僅是農業科技企業客觀情況的真實反映,同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四)假設的提出

    YuDingetal(2012)[17]的研究已經證實了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導向對品牌營銷的四個策略組合具有重要的影響。上文也分析了這種影響的機理。這種影響發揮作用的途徑是什么?本文引入研究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概念,闡述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對吸收能力的影響作用和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對品牌營銷策略的影響作用,并揭示吸收能力在這種影響中的作用。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涵義中的顧客導向、競爭者導向、市場信息處理、職能協調等都需要農業科技企業員工的參與,企業員工參與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習的過程。根據Laneetal(2006)[12]的觀點,吸收能力是企業員工根據不同的情景而進行探索性學習和應用性學習的雙重能力的體現。因此,本文認為農業科技企業動態能力對農業科技企業員工的吸收能力產生重要影響?;诖?可以提出以下假設:H1: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對吸收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根據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觀點,企業吸收能力即企業識別、評價、消化和應用知識資源的能力,并且企業吸收能力是員工個體吸收能力的集合。由此可見,農業科技企業的吸收能力是企業員工吸收能力的集合,企業員工通過識別、評價、消化和應用企業內外部知識資源參與農業科技企業制定并運用品牌營銷策略,從而讓農業科技企業的品牌營銷策略更適合農業科技企業的市場環境。因此,本文認為農業科技企業的吸收能力對品牌營銷策略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設:H2: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對品牌形象策略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H3: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對品牌定位策略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H4: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對品牌延伸策略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H5: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對品牌關系策略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通過回顧分析相關文獻,本文認為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先影響農業科技企業員工的吸收能力,然后企業員工通過已有的吸收能力對企業制定品牌營銷策略產生影響作用。也就是說,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在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和品牌營銷策略的關系間具有一定的橋梁作用?;诖?本文提出以下假設:H6: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在市場導向與品牌形象策略之間具有中介作用;H7: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在市場導向與品牌定位策略之間具有中介作用;H8: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在市場導向與品牌延伸策略之間具有中介作用;H9: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在市場導向與品牌關系策略之間具有中介作用。

    二、問卷設計與研究方法

    (一)引入吸收能力的農業科技企業動態能力與品牌營銷策略關系理論模型

    本文已闡述了農業科技企業吸收能力在市場導向中對品牌營銷的四個策略組合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構建引入吸收能力的農業科技企業市場導向與品牌營銷策略關系的理論模型。

篇2

1研究的方法介紹

本實驗主要對農業經濟與農業科技資源進行一定的關系論證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第一,運用ADF的方式來記錄分析科技人員、科研經費支出、機械總動力以及農業經濟增長.:農業經濟的衡量指標主要是農業總產值,通常情況下,農業、牧業,以及林業和漁業等方面的總產值構成了農業的總產值,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特定時期的農牧業的生產的總成果以及所達到的總規模,從而能夠代表農業發展的某方面領域。通過有效的檢驗這四個時間序列的穩定性,確定其單整階數;第二,在檢測結果過程中,若四個序列顯示出有相同的階數單整性時,那么就利用E——G兩步的方法對農業科技資源同經濟增長是否存在均衡關系進行檢驗;然后在二者協整關系之后,建立一個對誤差進行修正的有效模型,通過對二者短期的動態關系進行研究;最后,通過Grange的因果關系來對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檢驗,另外,因為對數的變換難以實現對原始變量之間相互的協整關系產生影響,因而對農牧總產值、科研經費的支出、機械總動力以及科技分析人員這4個變量分別進行自然對數的取舍,就能夠得到經過對數變換之后新的變量。

2二者分析的結果

如果對時間序列上的數據直接進行回歸,那么很可能會發生繆誤回歸的狀況,從而使得后續的推論不符合實際,而且只有當變量的序列都是同階單整的序列時訪客協整分析,因而在此之前,需要對驗LNH、LNM、LNRD和LNY這四個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經過單位根檢驗表明變量LNY、LNH、LNM、LNRD都是二階單整變量,所以可以進行協整分析以驗證LNY與LNH、LNM、LNRD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Granger和Sims提出的因果關系檢驗可確定一個變量能否有助于預測另一個變量。Granger和Sims提出的因果關系檢驗法的基本思想如下:如果變量x有助于預測變量Y,即根據Y的過去值對Y進行自回歸時,如果再加上x的過去值,能顯著地增強回歸的解釋能力,則稱x是Y的Grange原因;否則,稱為非Grange原因。同時,Granger指出,如果變量之間是協整的,則至少存在一個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在非協整情況下,任何原因的推斷將都是無效的,由此可見,農業研究與開發機構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的Grange原因并不是農業經濟發展,從而能夠從另一角度上反映出我國農業科研投入機制尚未完善,還需要對其進行探討分析。

篇3

本實驗主要對農業經濟與農業科技資源進行一定的關系論證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第一,運用ADF的方式來記錄分析科技人員、科研經費支出、機械總動力以及農業經濟增長.:農業經濟的衡量指標主要是農業總產值,通常情況下,農業、牧業,以及林業和漁業等方面的總產值構成了農業的總產值,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特定時期的農牧業的生產的總成果以及所達到的總規模,從而能夠代表農業發展的某方面領域。通過有效的檢驗這四個時間序列的穩定性,確定其單整階數;第二,在檢測結果過程中,若四個序列顯示出有相同的階數單整性時,那么就利用E——G兩步的方法對農業科技資源同經濟增長是否存在均衡關系進行檢驗;然后在二者協整關系之后,建立一個對誤差進行修正的有效模型,通過對二者短期的動態關系進行研究;最后,通過Grange的因果關系來對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檢驗,另外,因為對數的變換難以實現對原始變量之間相互的協整關系產生影響,因而對農牧總產值、科研經費的支出、機械總動力以及科技分析人員這4個變量分別進行自然對數的取舍,就能夠得到經過對數變換之后新的變量。

2二者分析的結果

如果對時間序列上的數據直接進行回歸,那么很可能會發生繆誤回歸的狀況,從而使得后續的推論不符合實際,而且只有當變量的序列都是同階單整的序列時訪客協整分析,因而在此之前,需要對驗LNH、LNM、LNRD和LNY這四個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經過單位根檢驗表明變量LNY、LNH、LNM、LNRD都是二階單整變量,所以可以進行協整分析以驗證LNY與LNH、LNM、LNRD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Granger和Sims提出的因果關系檢驗可確定一個變量能否有助于預測另一個變量。Granger和Sims提出的因果關系檢驗法的基本思想如下:如果變量x有助于預測變量Y,即根據Y的過去值對Y進行自回歸時,如果再加上x的過去值,能顯著地增強回歸的解釋能力,則稱x是Y的Grange原因;否則,稱為非Grange原因。同時,Granger指出,如果變量之間是協整的,則至少存在一個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在非協整情況下,任何原因的推斷將都是無效的,由此可見,農業研究與開發機構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的Grange原因并不是農業經濟發展,從而能夠從另一角度上反映出我國農業科研投入機制尚未完善,還需要對其進行探討分析。

篇4

關鍵詞:農村經濟;農業信貸;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4392(2009)08-0031-04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實證研究的方法對我國在1993-2007年中的相關變量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為使研究數據和研究過程能夠符合實證檢驗的要求,并對不同時間跨度內的相互影響進行研究,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具體采用了平穩性檢驗、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三種分析方法。

二、分析指標的選取與數據來源

(一)我國農業資金融通渠道研究與信貸分析指標確定

為了能夠同時分析農業信貸資金投入與農業儲蓄存款流出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本文采用了我國金融機構在農村市場上的農業貸款與農業存款的差額作為農業信貸凈投入,并以中國人民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其他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郵政儲蓄機構、外資金融機構在1993-2007年十五年的農業貸款和農業存款數據進行分析。

(二)其他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分析指標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為了避免研究模型主觀選擇對研究結論產生影響,從而影響研究過程的客觀性,本文總結了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理論的有關研究綜述所反映出的主要影響因素,選擇了資金投入、科技水平和勞動力三個要素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三個主要經濟影響因素,其分別對應了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所主張的在競爭均衡的假設下影響經濟增長的三個要素:資本積累(K)、技術變化(T)和勞動力增加(L)。

(三)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指標

本文認為將農業GDP(本文中以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反映)、農產品產量和農民收入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表現形式。既符合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要求,又符合國家加強農業基礎、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作為首要任務的農業工作目標,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三、實證分析

本文以《中國統計年鑒》、《中宏數據網》以及《中國金融年鑒》公布的我國農業年度數據和金融機構信貸資金來源與應用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分別選取我國1993-2007年十五年間的年度金融機構農業信貸凈投入(cre)、科技三項投入(tech)和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1abor)作為獨立自變量,而以在此期間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agr)、糧食產量(f00d)和農民收入(inc)作為分析因變量,并分別建立三個實證分析關系式,從而分析我國農業信貸差對上述農村經濟增長表現因素的影響與相關關系。

(一)糧食產量與農業信貸凈投入、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農業科技三項費用

1 單位根檢驗。采用Eviews5.0對上述每個變量的時間序列的原序列分別進行單位根(ADF)檢驗,以確定變量的平穩性。檢驗結果見表如下:

標準化協整方程為:

LN FOOD=0.017208LN CRE+3.080064LN LABOR+

(0.00023)

(0.00375)

0.0663 15LN_TECH

(9.6E-05)

通過協整檢驗,說明我國金融機構貸存差、農村居民實際人均純收入、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和農林牧漁業實際總產值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正相關關系。

2 協整檢查。見下表:

3 Granger因果檢驗。見下表: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在5%顯著水平上農業科技三項費用和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之間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農業科技三項費用是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的格蘭杰原因;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和農業信貸凈投入之間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是農業信貸凈投入的格蘭杰原因。

(二)農林牧漁實際總產值與農業信貸凈投入、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農業科技三項費用

1 單位根檢驗。見下表:

2 協整性檢驗。見下表:

標準化協整方程為:

LN AGR=1.025039LN CRE+7.762207LN LABOR-

(0.06187)

(0.49424)

0.480419LN TECH

(0.02141)

由協整關系式知。農業信貸凈投入和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與農林牧漁實際總產值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正相關關系。當農業信貸凈投入增加和農村居民就業人數增加時,農林牧漁實際總產值則相應提高。

3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見下表:

由上表可知:在5%顯著水平上,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和農林牧漁實際總產值之間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是農林牧漁實際總產值的格蘭杰原因;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和農業信貸凈投入之間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是農業信貸凈投入的格蘭杰原因。農業科技三項費用是農業信貸凈投入的格蘭杰原因。

(三)農村居民人均實際純收入與農業信貸凈投入、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農業科技三項費用

1 單位根檢驗。采用Eviews5.0對上述每個變量的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ADF)檢驗,以確定變量的平穩性。檢驗結果見表如下:

2 協整檢驗。見下表:Unrestricted Cointegration Rank Test(Trace)

標準化的協整關系式為:

LN INC=2.003208LN CRE+28.32107LN ABOR+

(0.21781)

(3.89682)

0.300763LN TECH

(0.15717)

協整性檢驗的結果表明,農業信貸、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和農業科技三項費用與農村居民人均實際純收入之間存在正向的協整關系,也就是說明它們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同時各變量的系數也反映了三個因素對農村居民人均實際收入的長期彈性。農業科技三項投入對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促進作用不大,而農民就業機會和農業信貸凈投入的增加對于改善農民收入水平具有十分顯著的影響。

3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見下表:

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表明,在5%顯著水平上,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的Granger原因。

四、研究結論

(一)相對于農業信貸資金的投入,在傳統糧食作物種植過程中農村勞動力和科技投入因素的

促進作用更為顯著

本文認為這種分析結果首先與分析指標的選取有關,在農業糧食產量中本文僅包含了谷物、小麥、玉米、豆類和薯類等傳統農業作物的年產量,而在以上研究結論中所采用的分析指標主要是采用農業GDP,即以價格形式所表現出的農業產值,隨著目前農業產出結構中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等高附加值作物的比重逐步上升,無法全面的衡量整個農業產出的實際水平;其次,從目前我國的糧食產量的影響因素分析,我國的農業生產模式仍然無法擺脫簡單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范疇,勞動力投入對于提高糧食產量的影響作用最大。但是,本文同時還認為資金和技術因素對于糧食生產也有關鍵性的影響,而且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投入要素的技術化程度不斷提高,國家及金融機構資金的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農業生產對于資金和技術因素的依存度也會不斷提高。

(二)農林牧漁業的發展迫切需要農業信貸資金和農村勞動力的支持

本文發現我國的農林牧漁總產值與金融機構與農業信貸凈投入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長期均衡關系,在三個獨立自變量中,農村勞動力和農業信貸投入兩個變量與農林牧漁總產值呈正相關關系,并且農村勞動力對于農林牧漁實際總產值的影響程度明顯高于農業信貸凈投入和農業科技三項投入,這也再次說明了我國農業生產對于勞動力因素的依存程度較高;農業科技三項投入與農林牧漁實際總產值之間呈現的負相關關系比較難以理解,本文在以上分析中認為這種負相關影響相對以上兩個因素是非常微弱的,同時如果能夠將其他代表科技水平的非資金因素考慮在內的話,這種關系應該會發生明顯變化。

(三)增加農業信貸資金投入是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提高農村居民實際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徑

由農村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和農業信貸投入、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農業科技投入的協整關系式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就業數量對農民實際收入水平的彈性高達28.321%,說明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關鍵因素就是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的解決。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規?;姆N植會空出大量的農民不再從事傳統的糧食作物耕種,轉而向具備高附加值的林、牧、漁業發展。通過對比傳統農業與高附加值的農業產業的農民收入水平可以發現,農民在傳統農業中所獲得的收入水平明顯低于高附加值農業產業的收入水平,這折射出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對于農民收入的切實影響。另外,優質、高效和低耗的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為農村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具備高附加值的原材料,從而會帶動整個農村的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同樣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為其服務,因而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實際收入水平。

篇5

關鍵詞:農業經濟;農業科技;發展關系

一、農業科技資源概述

農業科技資源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所聚集的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人力資源等,農業科技資源同時也受到不同的制約和影響。首先,農業科技資源受到技術人員影響,包括技術推廣人員、技術管理人員、技術研究人員等。雖然我國一直以來是農業大國,但是目前農業技術園區相對較少,與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相比相去甚遠,其中缺乏技術人員的專業指導也是重要因素。其次,農業科技資源的開發與引進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而目前我國在農業科技資源開發中所用資金全部由政府承擔。充足的研究資金是支持農業科研研究的基礎條件,如果在研發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其研究進度勢必有所延緩。那么在農業科技資源的研究經費方面,也需要加強重視。最后,農業機械設備也是農業科技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生產中機械設備是代替人工與減少人力的重要方式。全自動化的農業生產設備也是目前主要的發展方向。

二、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

在農業科技資源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農業經濟發展逐漸趨于穩定。而且在農業生產中大量投入機械設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相應的生產效率與生產量。但是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從而導致我國農村人口逐漸減少。而農業生產的主體依然是農民,那么在農業生產勞作中勞動力不足,也會影響農業經濟的后期發展。而且目前農業生產中所使用的相關技術都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但相應的技術人員不足,也會導致部分先進技術無法真正投入到實際生產環節,那么在科技資源支持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其落實情況并不理想。其次,我國市場經濟決定了部分農產品存在一定的價格波動,雖然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已經提高了一定的科技水平,但是在市場經營的過程中依然存在投資失衡入不敷出的情況。那么對我國整體的農業經濟發展而言,也相對存在一定的制約。簡而言之,由科技資源提高的生產效率未必能夠完全提升農民的個體收益。最后,農業市場本身的信息資源滯后,在信息傳遞過程中農民未必完全掌握農產品市場信息,那么在生產環節中也容易喪失風險控制力。在市場信息與生產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盲目生產或跟風生產都將與供應需求失之交臂,而最終影響到農業科技資源的作用無法完全發揮。

三、基于農業經濟和農業科技資源協調發展的策略探究

(一)健全完善的農業資金使用機制

在以往任何時期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真理不容質疑,而農業發展關系民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持續增加農業科技資源的投資比例,是完善農業生產的必要手段。但是政府相關部門也需要加強對農業資金的相應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強相關預算的合理性,以科學合理的資金預算實現資金使用的最大效率與優化配置。對農業科研項目進行資金估算,當發現相關研究超出預算后,一定要究其根本探討不足,并記錄詳細的資金使用報告。其次,需要進一步加強資金使用和申請方面的審核制度。以嚴格的審核機制規避農業科研資金浪費的情況,以便實現對農業科研資金的合理利用和使用效率。

(二)加強農業科技資源的技術創新

農業經濟發展需要農業科技資源的支持,而技術創新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要途徑。繼而在農業技術的創新中需要設立專業的技術研發團隊,并通過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實現技術對接和先進技術的研究探討。同時依據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技術改造,從而實現技術生產力的穩步提升。此外,基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考量,加大資金投入引進科研技術人員,是農業生產技術不斷創新的基礎條件。從農業經濟發展的長遠角度分析,也是最為可靠的穩定發展策略。

(三)加快培養農業生產的技術人才

農業科技資源的無論發展到任何時期,都離不開技術人員的支撐。加快培養農業生產的技術人才,始終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在以往農業科技人才不足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力與生產技術的革新速度過慢,已經嚴重影響的農業經濟的快速提升。因此加大技術人員的培養力度,完善相應的技術人才支撐力刻不容緩。首先,農業部與教育部需要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并將農業核心技術的先進理論與實踐技能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同時建立相應的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機構,并定期對產業農業生產的技術人員進行階段性的培訓,將更為先進的農業生產知識和實踐方法作為培訓側重點,從而不斷優化人才結構加速農業生產技術人才的知識體系完善。同時在培訓之后也要精心設計考核標準,以優質的技術能力支撐起農業科技資源的實際生產力。

參考文獻:

[1]陳祺琪,張俊飚.農業科技人力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關系分析——基于種植業科研機構的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3):90-96.

篇6

農技推廣機構是國家設立的公益組織,強化農技推廣機構,首先要明確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職能和任務,在新的經濟形勢發展下,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工作。但是,有的農業推廣機構沒有很好發揮職能作用,出現農技人員缺崗或服務職能不到位現象。農技人員是服務“三農”的中堅力量,如果農業科技技術水平不高,農產品競爭不強,將制約現代農業的發展。因此,要強化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和創新,依靠科技提高農業經濟增長。

二、完善項目經費的投入機制

完善項目經費投入機制,要體現政府投資的突出特點。為了確切保證項目經費的正確使用方向和投入效率,要建立系統的資金監督審計制度,使農技推廣項目經費務必做到專款專用。并且要在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內部實行項目管理制度,使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效率同利益分配密切掛鉤。

三、加強農業推廣人員管理

農業推廣人員是農業推廣工作的重要實施者和推動者,其綜合素質直接關系到推廣工作的效率。未來政府的推廣組織體系要想有活力和效率,關鍵在于其推廣人員是否勝任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加強農業推廣人員管理涉及人員編制、選用、培訓、考核、獎懲、員工關系與福利、工作條件改善等多個方面。行政型農業推廣組織管理的核心就是優化各類推廣人員的培訓、激勵和考核體系,提高推廣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也是科技興農的需要。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不只是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還包括對農民的知識教育和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和科技水平。發展高產、高效、優質農業,推廣和應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提高和應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生產能力,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民整體的科技文化素質。開展大規模的農業科技培訓,可以加快先進實用技術的普及速度。要發揮相關部門和單位的作用,建立以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主體,鄉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成人中心校為陣地,普及農業適用技術。把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手段運用到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更好地為農村社會與農業經濟發展服務。同時要積極發揮各類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和研究會的作用,鼓勵和支持他們發展組織,吸收更多的農民入會。根據各鄉鎮特點和需求,及時開展培訓,構建農技推廣網絡。形成政府推動,縣、鄉、村技術員、示范戶和農戶互動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網絡。

五、深化高??萍脊芾碇贫雀母?,探索高校與企業有效結合的機制

目前的科技與教育改革中,政策鼓勵加強高校改革與創新工作,鼓勵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教育投資的主體是國家。農業大學的定位,不只是培養大學生和研究生,更應當培養農民企業家、培養各級各類的農民干部、職業教育工作者、科技和推廣人員。我國擁有高等農業院校和中等農業技術學校數百所,高校師生在農業技術推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F階段,鄉鎮企業、龍頭企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農業大學需要通過整合各種現有資源,利用現有成果,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等多種企業運作和市場運作方式,強化自我發展和持續發展,構建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型農業推廣體系。

六、創新農技推廣方式、方法

要創新目前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方法,我們必須要積極引進人性化思維,要充分體現農民至上,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農業技術服務必須由之前的推廣什么農民接受什么逐步轉變為農民需要什么推廣什么。可以興辦農業科技示范場地,示范給農民看,帶著他們干,讓農民看到模板樣子;可以建立農業技術推廣信息數據庫,然后根據需要隨時提供需要的詳細信息;逐步把農業技術廣泛培訓、非常規農業教育作為今后農業技術推廣的主流方式。

篇7

1 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 

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二者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1 只有加強植物保護才能促進我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植物保護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我國農業不斷發展的進程當中,由于過度使用農藥等對我國的植物植被造成了很大的損傷。反過來,由于植物保護不到位,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直接影響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加強植物保護,使我國的土地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增加農業產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 

1.2 只有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才能夠促進植物保護 

在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我國不斷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通過對資源的合理科學利用,減少農業發展過程中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及破壞,從而有效地確保植物的安全性。所以,在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植物的保護,可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也促進了我國農業不斷增產增效,推動我國農業跨步向前發展[2]。 

2 實現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 

2.1 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踐行生態理念,加強植物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及植物保護,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必須主動踐行生態理念,主動采取新技術和新手段,推動農業增產增效。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要把保護生態環境及植物作為首要前提,通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出具體的植物保護方案,確保發展農業的同時不違規自然生態規律[3]。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能源和資源的供給變得越來越緊張,給能源、資源有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植物保護,合理利用資源和能源,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社會各界人士高度關注的話題,對于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2.2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為了真正落實我國植物保護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必須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植物保護意識,并且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改善我國農業發展方式,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轉變,有效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確保農業生產過程中不以損害植被為前提。所以,只有國家加大了宣傳力度,通過廣播、電視、媒體等方式有效宣傳植物保護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才能夠全面提高社會各界人士植物保護意識。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必須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在有效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采取最合適的植物保護措施,不斷提高農作物的抵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4]。 

2.3 加大科技投入,增強我國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 

為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加強對農業科技的研究,通過引進新技能、新技術,有效減少農藥、化肥等化學藥劑的使用量,減少對環境、土地和農產品帶來的污染,也能夠保護植物不被破壞。同時,要注重采用先進的生物技術、物理技術,引進綠色農產品,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注重生物技術、物理技術和綠色農作物、農產品的培養和應用,才能使有害生物侵入情況得到有效控制,從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3 結語 

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提升農業的科技含量,減少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對植被造成的破壞。同時,實現我國農業的轉型升級,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在保護植被的同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必須加強對生態環保理念的宣傳,提高全民的環保生態意識。 

參考文獻 

[1]尹傳坤.淺談植物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關系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7(1):151-152. 

[2]白富麗.植物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關系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6(6):48-49.

篇8

關鍵詞:現代農業技術;經濟增長;技術引進

農業發展越來越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實際應用,現代農業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關系更加緊密,而市場經濟體制的培育和發展為依靠技術進步促進農業發展提供了極具內在動力的運行機制,農業技術引進是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論證技術引進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的貢獻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當前農業技術引進存在的問題對其貢獻發揮的制約,指出應通過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系、加強技術“引進后”工作、拓寬信息渠道以及引進先進管理機制等途徑,增強技術引進對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的貢獻力。

一、現代農業技術

現代農業技術是指多種現代高新技術集成的農業系統。現代農業技術特點是:將現代化工程技術、衛星遙感遙測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進行集成化組裝。[1]農業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農業技術步入了科學化,預測和調控大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強,農業勞動生產率有較大的提高。這樣的農業,由工業提供和投入了大量的物質能量,如農業機械、農藥、塑料薄膜、燃油、電力等。因此,現代農業也叫工業化農業。

二、引進農業科技技術的帶來的利益

1、農業技術引進也是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業技術引進,是我們借簽先進國家和地區和科技成果、管理和發展農業的實踐經驗,利用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及設備,改造傳統農業,改變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增強農業自主開發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在較高起點上促進農業技術進步,發展農業經濟,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引進技術來加速農業技術改造,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節約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是之用于更有利的地方,得到更好的發揮。是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改造落后的農業面貌,促進農業發展的一條捷徑。

2、引進農業科學技術,可以快速提高農業生產率,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萍技夹g的進步在生產中起到重大的作用,隨著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將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入到農產品的深加工、運輸、銷售領域,必將大大延長農業產業鏈,實現農產晶深度開發和多次增殖,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

科學技術的引進使農業實現了產業化,高科技農業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運用,將收到四個方面的效果:一是提高了資源的邊際產量,降低了產品的邊際成本;二是提高技術效率,使得每個生產單位都能達到新技術應該達到的投入產出水平;三是提高資源的分配效益和產品結構效益;四是獲得規模效益

3、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科技是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農業經濟增長也直接取決于知識和科技的生產、傳輸和利用,擴大知識資本投入量,提高科技技術的進步貢獻率是農業發展的永恒主題。農業技術的引進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升級和知識化農業的發展。

4、引進科學技術可以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農業出現第三次革命,通過農業科學與生物科學的相結合,使更多學科融合在一起,從各個方面推動農業科學的更新和拓展,以新型的技術,促進新農業的形成與發展,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5、引進農業科學技術開辟了農業發展的新領域。農業科學的交融,農業技術的更新,拓展與創新,在資源利用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塑造了更多更有的新物種及新品種,給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6、農業技術的引進可以試環境得到一定的保護。利用新型的農業技術,可以合理開發和利用現有農業生物資源,還可以利用生物技術開辟新生物資源更好的為人類服務。

三、增強引進農業科技和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的認識

1、強化科技創新研究。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一個科研機構獲得持續競爭力的源泉,是科研院所永恒的主題,是科技事業發展的核心。要繼續扎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十大工程”,不斷提高科學研究的水平和質量,切實增強引領和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同時,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工作思路,進一步調整學科結構,明確主攻方向,找準自主創新的突破點,整合資源、集中力量,努力爭取在特色優勢領域取得突破,以點的突破帶動科技創新能力的增強,以科技創新能力的增強促進全院綜合實力的提升。加大科技攻關的力度,特別是在水稻、小麥、玉米新品種選育和枸杞研究領域,要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和科技優勢,全力以赴,重點攻關,盡快實現有效突破,爭取推出一批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成果。

2、強化人才隊伍和創新團隊建設。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科技的靈魂在于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人才在科研院所尤為重要。在人才工作中,要按照穩定現有人才、培養拔尖人才、吸引優秀人才的工作思路,認真研究制定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重點做好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鍛煉和造就一批領軍式的人才,為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提供智力支撐。以學科帶頭人的選拔為導向,努力培養一批年富力強、業務素質好、工作作風實、創新意識強的中青年科技骨干,為發揮人才的群體效應提供人力支撐。要積極探索內部分配制度改革等激勵措施,激活內部分配機制,在注重和諧公平的基礎上,努力改善工作生活條件,逐步提高拔尖人才、學科帶頭人的待遇,增強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使各類優秀人才能夠進得來、容得下、留得住,并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新才能。

3、強化學科建設。學科建設是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根本任務。學科建設要按照農業科技自身發展的規律,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確定的農業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不斷調整研究方向,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突出優勢,培育特色。

4、強化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萍汲晒D化是科學研究的關鍵環節,是第一生產力的直接體現。首先是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堅持研究與轉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決克服重成果、輕轉化,成果與轉化“兩張皮”的現象,將其作為科研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把成果轉化的指標與科研任務同下達、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通過切實有效的方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促進科技成果盡快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其次是要增強服務“三農”的意識。按照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把農業結構調“優”、把農業產業調“大”、把農業實力調“強”的要求,主動進入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積極尋求農業科技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支撐點、著力點和結合點,重點圍繞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加強科研攻關,努力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逐步實現在每一個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帶的核心區域建立一個綜合試驗站或綜合試驗基點,促進科技與產業發展、經濟建設的有機結合。第三是要加強科技示范和推廣工作。要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的現實需求,創新科技服務的形式和機制,研發一批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推廣一批優質高產高效的新品種,提高科技服務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顯示度。

5、強化科技開發。科技開發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蒲惺情_發之源,沒有科研的開發是無源之水;開發是科研的延伸,通過科技開發可以增強科研的活力。科技開發在我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的成效關系到轉制科技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關系到整體事業的成敗興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科研與開發的關系,堅持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并舉的工作原則,探索“研產”結合、“科企”聯動、公益研究與科技企業之間協作共贏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推進研究和開發的有機結合,帶動科技企業發展。積極組織和協調有關單位和科技企業進行開發,提高科技成果的物化水平,增強自身效益。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與院外企業及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和途徑,拓寬我院科技資源與企業聯姻的渠道,爭取使一些具有潛力的科技開發項目能夠盡早發揮效益。

四、引進現代農業技術采取的措施

引進技術也是有講究的,盲目的引進會出現很多問題,例如技術引進的管理體制不夠健全,宏觀控制體系尚未建立,技術引進項目與我們所需項目之間的結合不夠緊密,配合不夠協調等等。為了更好的發揮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加快農業技術擴散,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1、技術引進的重點和方式。要定向選擇能適應當地生存環境和市場需求的高產、優質、高效、抗逆性強的新品種。引進符合要求的新型技術建立起技術高密集的工廠化,自動化的生產體系。技術引進的方式、方法可靈活多樣??梢酝ㄟ^引資帶技、引人帶技、引種帶技、引物(設施)帶技以及技術合作等手段來實現。

2、建立市級引進農業技術的領導機構和高新技術服務中心,健全技術引進的管理體制。建立市級權威的統一領導機構,是健全農業技術引進管理體制,做好農業技術引進工作的保證。農業技術引進的組織與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涉及到多個部門的一項綜合性工作。因此,管理體制必須協調統一。

3、技術引進應突出重點,引進農業技術要看其進度,先進性并不是決定是否引進的唯一尺度,農業技術引進的決定因素是看其對農業生產有多大的應用價值,可以實現多大的生產力。因此,農業技術的引進要緊緊圍繞主其生產及可持續發展進行。

篇9

我國農業在人口增長和耕地面積減少的雙重壓力下,實現了從農產品嚴重短缺到供求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跨越。這一輝煌成就的取得,農業科技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但也不能盲目樂觀,若橫向比較,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份額(科技貢獻率)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平均推廣度)均不到4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這種低的農業科技進步水平,一方面說明,我國農業靠科技增長的空間還比較大,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還大有潛力可挖;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一定存在著一系列阻力因素,而且這種阻力對動力的抵制相當頑強。那么,競竟是什么因素阻礙著我國農業科技進步?本文試圖從農業科技成果的供給(農業科研)、需求(農戶生產)和推廣等方面對問題進行分析,以探討解決對策。

二、主要原因

影響我國農業科技進步的因素,除了人們公認的:(1)政府對農業科研和推廣的投入經費太少;(2)農業科研成果的研制周期和成果發揮效用的滯后性太長;(3)農業科技推廣機構不全、隊伍殘缺、推廣人員待遇偏低和服務意識偏差等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

(一)農業科研部門提供的科技成果科技含量低、欠成熟,真正具有推廣價值的成果少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之所以低,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業科研部門提供的農業科技成果本身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鑒定驗收合格的成果數量多,但真正具有推廣價值的先進、實用、能夠預期產生效益的成果少,大量成果均屬無效供給。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科研管理體制存在問題。

我國現階段農業科研管理體制基本上還是政府主導型,而非市場主導型,計劃經濟色彩仍然貫穿著農業科研從選題立項到推廣應用的整個過程。這首先表現在科研項目的選題和立項上,由于受農業科研管理體制的制約,選擇什么科研項目由政府官員和少數專家說了算,這勢必誘導課題申報者只注重從政府政策和專家個人偏好出發考慮選題,并采用拉關系走后門的辦法爭取課題。這樣做的結果是選題與生產實際需求脫節。另一種現象是,即使某些申請者申報的課題符合生產實際需要、對地區性經濟發展或領導決策有一定實際意義,但如果與政府官員或專家偏好不相吻合,或者由于關系不到位,課題并不能立項。其次,在課題的審批環節上缺乏嚴密的技術經濟論證程序。對項目不是嚴格按照“技術上先進,生產上可行,經濟上合算”等技術經濟指標進行嚴格把關,而是僅靠“長官意志”拍板定案審批課題。由此造成許多科研項目在研究過程中就被更為先進的技術成果所替代而失去推廣價值。第三,在課題的鑒定驗收環節流于形式而失去對課題真正評價的實際意義。通常參加課題鑒定會的專家多數是課題主持者的熟人、朋友或是同學關系,因此鑒定會常常開成“慶功會”“聚餐會”和“發紅包會”。“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等完美而模糊的鑒定評價一般是集體簽字,哪個人也不用負法律責任。由此造成相當部分成果不成熟,經受不住生產實踐的檢驗,無推廣價值。但不管成果有無價值,只要一通過鑒定,科研人員的功績就得到社會和單位的認可,接下來評獎評模、晉職加薪就有了資本。究竟成果是否具有實用性和可行性,能否真正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卻不與科研人員的業績、工資以及科研經費的再獲得掛鉤。

上述這種農業科研管理體制上的制度性弊端,在客觀上造成科研人員的行為取向普遍存在著“為科研而科研、為職稱而科研”,甚至存在“為科研經費回扣和為占有科研經費花錢方便而科研”等不良現象,致使大部分科技成果的質量和實用性不佳,偏離生產需求方向,形成大量無效供給。

(二)農民采納新技術的條件和能力有限,對農業科技的有效需求相對不足

現階段,我國農村農民已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具有完全獨立的生產經營自和采用農業新技術的選擇權。他們是農業技術的最終需求者。但要使農業技術順利地推廣到農民手中,就農民方面來講也存在許多制約因素:

1.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低,接納新技術的能力差。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89.04%,其中,文盲人數9.56%,小學文化程度人數34.4%。西部最貧困的甘肅、青海、寧夏、云南、貴州、等六省區文盲半文盲占30.77%,小學文化人數占33.74%。這說明我國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村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較低。這是在我國搞農業推廣不同于發達國家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一中國國情決定了農業科技成果很難直接通過農民之手順利地吸收轉化。同時,也說明農業科技推廣的著眼點應是農民,而不是科技成果。即應把農業科技推廣的重點放在用說服、教育、培訓的手段來引導和幫助農民自覺采納新技術、改進農事操作方法、提高生產效益和增加收入,而不是把科技成果強迫賣給農民。因此,必須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務與職能。而提高農民素質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這客觀上要求必須首先提高推廣人員的素質,走以高素質的推廣人員來彌補農民素質不高的推廣路子。為此建議各級政府應大力加強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工作,以促進農業推廣事業的全面發展。

2.農業比較效益低,客觀上造成農民采用新技術的機會成本高而消極對待技術革新。農民選擇和使用新技術的制約因素說到底是利益約束。對農民來說,是否采用某項農業新技術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農民學習和采用新技術的直接投資成本大??;二是因采用某項新技術而失去的投資于另外一項活動的機會收益大小;三是采用某項新技術的預期收益和風險大小。這三個因素決定了農民對某項農業新技術采用與否的均衡條件是“邊際成本=邊際報酬”。但是,由于農業產業的特性(初級產品產業)和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等因素所致的農業比較效益低,將導致農民增加對農業的科技投入不僅得不到社會平均利潤或報酬遞增,而且有可能會出現報酬遞減,這從根本上挫傷了農民采納新技術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3.農戶的經營規模制約著農業新技術的采用。我國人多地少,戶均經營規模小,而且每戶耕種的土地田塊分散,相鄰田塊間的品種“插花”經營。這種經營規模的超小型和分散經營,不僅不利于農作物的田間管理,而且不利于農戶采用新技術。尤其對“規模性技術”的采用會受到嚴重阻礙,如機械技術、生物技術、化學除草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和中低產田改造技術等現代農業技術,農戶根本無法單獨采用。此外,一些地方由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不穩定,農民對增加科技投入缺乏長期的獲益保障,也阻礙著農民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

(三)農業科技推廣運行機制與市場不適應

體制和機制是各種矛盾與問題的焦點和核心。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之所以業績不佳,除上述各種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一個科學合理、符合市場要求的農業推廣運行機制。

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五級一員一戶”推廣網絡體系?!拔寮墶敝笍闹醒氲洁l鎮五個行政級別;“一戶一員”就是在村級培訓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范戶。農業科技推廣方法實行的是“技術示范+行政推動+農資服務”的“技權物結合”的自上而下的運行機制。即在技術示范和農資營銷服務的基礎上,依靠各級行政組織的力量推動廣大農民采用農業新技術。這種運行機制的最大優點是將技術推廣與行政干預密切結合起來,可以保障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尤其是對一些重大技術項目如玉米、水稻雜交良種,地膜覆蓋栽培等技術的示范推廣,能夠動員各級政府和各方面的力量,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較好的推廣效果。但其缺點也很突出,這種以行政干預為主要推廣手段來向農民推廣技術,是注重做技術工作,是“以技術為中心”,而不是“以農民為中心”;是以政府的宏觀農業發展目標——增產為主要目的,以科研和推廣人員的個人目標——報獎和評定職稱為直接目的,而不是以提高農民素質和為農民增收致富為主要目的,這必然導致推廣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現象。如山西省絳縣在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業產業化工作過程中的好大喜功,大造聲勢,為追求轟動效應而出現的弄虛作假問題。這種推廣體制如不改變,長此下去必然會影響農業推廣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四)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三者之間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

從理論上講,我國的農業教育、農業科研和農業推廣三部門在促進我國農業科技進步方面各有優勢,相互之間客觀上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三位一體”關系。在實現我國農業科技進步的總目標中,三部門應建立起一種揚長避短、互利合作、協調發展的“農科教三結合”的運行機制。但由于歷史原因,迄今為止,我國“三農”之間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仍然是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難以形成整體優勢??平虇挝粚ψ约旱目萍汲晒绕涫侵卮罂萍汲晒?,為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寧可小打小鬧搞推廣進行有償轉讓,也不愿意靠推廣部門的網絡體系和力量推廣其成果而讓其分享利益。即使有合作也常常因為不能合理分享利益而弄得不歡而散。借此有必要站在農業推廣部門的立場上質問:為什么本來完全是國家財政撥款搞的科研活動,而科研成果的所有權卻被科教單位擁有并把持不放?這是影響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正確處理科教部門的科技成果與推廣部門的推廣工作二者之間的關系與合作機制,并且應當重新正確認識和看待農業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問題。

三、對策探討

徹底解決上述障礙因素的關鍵在于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業科研和推廣運行機制。

首先,要改革農業科研管理體制。在農業科研項目的選題、立項和審批環節,要堅持項目公開招標和必須經過技術經濟論證。在項目成果的鑒定驗收環節,要改現行的專家驗收制度為市場驗收制度,即以項目的增產或增效的效果是否顯著,農民是否滿意為主要驗收標準??蒲心J揭蓚鹘y的“立項——研究——成果——再立項”轉向“市場——立項——研究——成果——市場”的新模式,建立起充滿活力的新型農業科研管理體制,為農民提供更多的符合農業生產實際需求的實用農業新技術。

其次,要刺激農民對農業技術的需求。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增強農民采納新技術的積極性。并要切實想辦法改善農業貿易條件,增加農業比較利益,以提高農民使用農業新技術預期收益。此外要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促進農戶規模經營,以利于農業規模性技術的推廣應用。

第三,創建“三農”互利合作新模式。在當前管理體制未完全理順的條件下,可暫時設立相應的機構對“三農”部門進行統一管理,明確各自的職責范圍,同時加強彼此合作,將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共同為“科技興農”做貢獻。建立“三農”協作機制的關鍵是理順利益關系,在此基礎上,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例如,在種子產業方面,可通過組建種業集團,實現良種研究、繁育、推廣一條龍發展;在蔬菜、果樹、畜牧、水產和大田作物育種等科研機構改革方面,可通過把這類純研究機構改制為公司體制,走公司辦科研的體制來加速農業科技的開發與推廣工作。

第四,逐步建立一種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運行體系。具體地講就是:(1)在推廣組織上,建立“以縣為中心、鄉為樞紐、村為重點、戶為對象”的農業推廣網絡;(2)在推廣技術服務上,應變目前“以技術為中心”的推廣機制為“以農民為中心”的推廣機制。整個推廣工作應圍繞農民而進行,了解農民的需要,著眼于提高農民素質,引導農民自愿采納新技術。農業推廣的過程應是:“推廣員——農民——農業新技術”,而不是:“推廣員——農業新技術——農民”。(3)在推廣內容上,從單純根據高產要求來選擇推廣技術轉移到更多地考慮農民的需要和提高農業經營效益上來,大力推廣“優質、高產、高效、低成本”的綜合配套技術。

【參考文獻】

[1]科技戰略與科技管理.全國第三次科學學與科技政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83年。

[2]朱希剛等.技術經濟效益與農業發展.寧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

篇10

取得的成績

一、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推進農業技術進步。

近幾年的工作實踐證明,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運用,離不開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否則科技成果和適用技術就不能被廣大群眾所掌握,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轉化。現階段農業先進縣并不是缺少技術、缺少科技成果,而是有技術,缺乏推廣途徑和手段,技術干部大都停留在上面,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于是我們致力于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把科技成果送到千家萬戶和各個生產環節,使科技成果的研制者川播者、接受者能夠融為一體,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

二、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經營信心。

從***農業發展實踐看,科技在農業增產增收中所起作用表現得越來越大。據18個科技推廣較好的村調查,每工日的純收入由過去的**元提高到現在的**元,務農的純收入能高于從事二、三產業的收入,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的矛盾,穩定農戶科學種田、科學經營的積極性。

三、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規模經營。

為改革傳統農業提供示范。在家庭聯產承包形式不變的條件下,把科技網絡向村、組、戶延伸,這是生產力發展對生產關系提出的要求。我們以科技服務為橋梁,把以“戶為基礎”的生產單位同社會化生產聯系起來,大面積推廣科研試驗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實行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既改革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又為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

存在的問題:

一、體系紊亂,機構配置倒置。

主要是“兩個不順”:一是體制設置沒有理順??h一級成立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目前無法協調四站(糧油站、經作站、土肥站、植保站)、一所(農科所)、一校(農校)之間的關系。教育、科研、推廣、生產體系之間各網一面,缺乏配套性協作。二是人員配置沒有理順。全縣縣鄉兩級共有各類農業科技人員***人,其中縣一級農技人員占***,鄉鎮一級占**%。村沒有配備農技員,技術推廣工作則由村級班子負責傳遞。這種倒寶塔型人員配置結構,既與農技推廣相脫節,又與網絡延伸相抵觸。這“兩個不順”使科技傳遞出現“斷層”,網絡分布出現“斷面”,專業指導出現“斷線”等服務滯后現象。

二、運轉不調,措施配套脫節。

一是少數地方搞農技推廣,各自為陣,單項技術之間缺乏有機結合。有的科研人員熱衷于室內研究,不愿從事大田試驗??蒲谐晒婚e置的情況也很突出。二是技術與投入脫節。近幾年農技部門經費不足的困難比較突出,有的正常農技活動也被壓縮。

三、服務不周,層次囿于表面。

一是服務項目缺乏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系列化服務;二是服務質最缺乏高效、低耗、優質的規范化服務;三是服務方式缺乏技農貿一體化的多樣化服務;四是服務體系缺乏技術、資金、物資三配套的標準化服務。這種低層次的服務,往往形成星與點之間的輻射盲區,放棄了內圍死角;少數農技推廣單位甚至把主要力量放在不是搞技術推廣,而是搞經營上,即使搞了些科技推廣項目,也是高價收費,超出了農民的承受能力,給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工作帶來了一定消極作用。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們作出以下構思。

一、協調分配,提高服務執行力。

第一,調整縣級,重點是“減肥”。理順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站、所、校之間的關系,使掛帥的有實權,充分發揮其指揮協同職能;對功能相同,職能相近的重疊機構,可以作適當調整和合并,把富余的科技人員下派到鄉鎮去;采取“三不變”輪換制的辦法,鼓勵科技人員下基層搞示范、搞承包,對出類拔萃的農技人員可直接分配到鄉鎮擔任農技推廣的領導工作。第二,充實鄉一級,重點是補齊。鄉鎮農技服務要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技術人員的配備原則上要保持在50%以上,在科技力量調配上要注意向邊遠地區傾斜;農技服務內容可由生產過程中的服務逐步向產前、產后全過程方面發展。不能一步到位的可分階段按規劃實施。經濟實力不足的,宜走多渠道籌措資金的辦法,不宜向農民攤派抽薪。第三,強化村一級,重點是完善。組織上要健全村農技綜合服務隊,配齊農技員,也可根據本村特點,配置畜技員、魚技員等。為減輕群眾負擔,有技術的村干部可以交叉任職。在技術指導上以面對面、手把手的輔導為主,也可用示范戶的辦法,一戶帶十戶,十戶帶全村。

二、優化結構,增加科技轉化率。

縣一級農業職能機構有數十個,若加上鄉(鎮)一級,機構更多,如何搞好各部門分工,很值得研究。有計劃地分解,避免不必要的重復,防止無效勞動,很有必要。筆者設想科研機構的主戰場,就在引進科研成果、試驗科研成果、比較科研成果等方面做文章,研究課題可分解到人,完成時間也可一并落實。農技工作部門則把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上??筛鶕镜貐^的實際,抓住能啟動全縣農業生產大踏步發展的帶有全局性、關鍵性的重大科技項目進行重點突破、推廣;也可選擇投資少、見效快、周期短、效益高,并與現有重大科技成果相結合的項目進行推廣,促進科技推廣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三、提高素質,改進科技指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