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方式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15 17:5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創新教育方式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職業教育 改革 創新
面對新的發展機遇,職業教育必須在突出培養高級技能人才辦學特色的前提下,改革原來的教學方式、方法及體制等,開創職業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培養出適合當今企業工作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抓好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1.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時代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經濟科技的迅速發展,企業急需具有關鍵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創新型性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經嚴重地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培養出適合當今企業工作崗位需要求的現代高技能工人才,職業教育必須改革原來的教學方式、方法及體制等,開創職業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2.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必要性
面對文化基礎薄弱、層次差別較大、素質較差、學習興趣又不大的這樣一個群體,如何讓他們成才,使之成為具有關鍵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創新型性高技能人才,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一現狀迫使職業技術院校必須進行教學改革,改革原來的教學方式、方法及體制等,開創職業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3.明確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深化教學改革
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是職業技術院校的某一專業的主課和重點課,在一定程度上,專業課的教學質量,決著職業院校專業水平的高低和培養技能人才的能力。職業院校培養的不是企業管理人員,而是一線的操作技術工人,針對這一培養目標的定位,教學過程要按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來組織教學,所以我們要緊緊圍繞教育培養目標深化教學改革。
4.科學規劃職業教育知識體系
要想讓學生通過3至5年的培養達到上述能力,就必須根據職業能力標準規劃好本專業的教學知識體系,技能型人才培養課程的規劃要把握高技術、高技能,做到理論性與專業性相結合,實踐型和知識型相結合。
4.1科學制定實施教學計劃
做好實施教學計劃的改革與創新,首先是認真做好專業課教學的調查研究,生源主要來自初中、高中、或職業高中的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并且自制能力較差,甚至有的職業學校為了強拉生源,只要報名不用考試就能錄取入學,這就給教師在研究制定教學計劃和組織教學時增加了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要摸清學生的底子,研究教材,根據專業特點要求,提煉教材內容,按照“必須、適度、夠用”的原則,刪減偏難的內容,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實施性計劃和教學大綱。
4.2合理設置教學模塊
教學模塊的設置要有科學性和實用性,可將專業基礎課與專業技術課關聯的內容組成一知識模塊,專業技能實訓模塊要以學生為中心,以現場教學或模擬現場教學為主,突出技能訓練這一主題。我們根據電氣維修職業標準要求,將教學內容分成若干模塊,根據知識能力相關性,按照控制技術和工藝要求規劃出大模塊,每個大模塊含有多個子模塊,子模塊再分解為若干課題單元。如:電力拖動控制模塊中,含有電力拖動技術子模塊、PLC改造繼電器控制電路子模塊,使PLC控制應用技術與繼電器控制技術緊密結合,便于學生理解掌握PLC控制應用技術與繼電器控制技術的關系,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再如:龍門刨床控制電路技術改造模塊中,將PLC控制技術、變頻器控制技術、文本顯示技術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模塊的技術含量,增強了綜合技能訓練能力。
5.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思路
5.1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
培養技能的目的,是豐富學生的生產實踐經驗和提高他們解決實際生產技術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不宜采用“你教什么我學什么”,這一被動式的教學方法。我們在技能操作教學上,實施了任務驅動教學法、項目教學法,開展互動式教學,形成了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意志力的教學方式方法。如我們在進行專業技能模塊教學時,以課題模塊為核心,由教師提出問題安排課題任務。在實施任務過程中,教師在傳授所涉及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引導學生手腦并用,運用創造性思維去獲得新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形成探究知識技能的良好態度和習慣。
5.2教學模式的創新
根據技能培養特點,我們將一些有設備條件的專業技術課程與專業實訓課程密切結合,實行“一體化”教學模式,使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協調統一,達到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目的。模塊確定后,教師就要以模塊為教學單元組織教學,實踐性、技能性模塊安排在一體化實訓室或實訓中心,由師生雙方共同在專業實訓室進行邊教、邊學、邊做來完成這一模塊的教學任務。
5.3實踐教學過程的創新
篇2
關鍵詞:少兒美術教育;啟發式;創新型;創造性思維
啟發式教學方式與重“教”的傳統美術教學方式在本質上有所不同,其重點在于“啟”———啟發創新。在運用啟發式教學法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根據教學過程中具體的教學任務和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從課程主題內容導入、具體課題設定和教學指導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這種依據學生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有效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是現代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因材施教,富有人性化教育思想和教學觀的追求。
一、啟發式教學方式順應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國家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傾向于創新型人才。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在2005年不顧身體病重奮力向國家總理進言:“我國現階段還沒有全面地發展起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家沒有任何一所大學能按照培養科學家、發明家的模式去辦學。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喪失了創新性與獨特性,因此很難出現杰出的人才,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最寶貴的資源是人才。”[1]當今世界,經濟以知識為基礎。人類對知識的掌握推動著一場新的產業革命的發生,它對經濟未來的走勢取著決定性的作用,人們的未來將面臨一個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標志即為知識創新。由此可見創新的重要性。創新型人才應具備非凡的創造力、創新力以及求異思維,同時還應具有廣博的胸懷。啟發式教學方式在美術教育中對培養創新型人才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恰當的啟發式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發學生智力,促使學生愉悅地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的品質與特征,提高創造才能,以順應國家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二、啟發式教學方式保證創新思維的導入
(一)教學設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設計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組成。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美術教育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方式應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重點,教學設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與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育方式的根本區別。啟發式教育方式的重點在于“啟”。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教師設計好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問題的切入點應貼近生活,并指導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和相互討論,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在美術教育過程中,學生經常會提出各種‘怪異’問題,教師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各抒己見,一個問題可以允許有多種看法、多個答案,給他們有充分發揮想象力的時間和空間,從兒童的視角去欣賞、去發現兒童的點滴創造,并與他們交流、分享,同時對兒童的獨特認識予以鼓勵與肯定,充分學會接受并尊重兒童異想天開的提問和怪異的想法。”[2]充分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尊重、肯定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在繪畫中表現自己,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與同學之間的互相觀摩與討論激發藝術潛能。藝術的創造來源于生活,貼近生活的問題能讓學生產生共鳴。課程中應利用一切因素并善加優化,充分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讓學生在繪畫過程中實現自我。例如:在一堂課的開始部分,教師巧妙地把本次繪畫課題帶入課堂討論,問:“孩子們今天晚上都吃了什么呀?”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說吃了米飯,有的說吃了清粥配饅頭,還有的說吃了熱氣騰騰的拉面。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問:“請小朋友告訴老師,吃過的面條長啥樣的?”孩子們的答案會有多種:面條是長長的,面條是扁扁的,還有的面條是黑乎乎的。接下來再讓幾位學生表演吃面條,讓其他學生總結吃面條的樣子,最后提出今天的繪畫課題:《吃面條咯》。結果是,學生所作之畫,畫面活潑靈動,神采各異(圖1、圖2)。圖1圖2堂課上,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只是在學習的關鍵點進行引導與啟發,在活潑互動的場景中,學生不僅體會到了圖形表達的樂趣,也鍛煉了邏輯思維與口頭表達能力。
(二)教學過程深化藝術感知
1.用大師繪畫感悟童心
教育不僅關心人是否有知識,而且關心人是否有體驗,關心體驗到什么,追求到什么樣的體驗,如何感覺自己的體驗。歷代美術大師提供了風格各異的繪畫形式,米勒、提香、畢加索、凡•高、馬蒂斯具有不同的繪畫特點。要讓學生在繪畫過程中有所體驗,教師需要在美術欣賞課程中將眾多樣式的繪畫作品提供給學生,通過作品拉近學生與大師的距離,進入藝術創造的最佳境界。兒童與大師在繪畫時有相似之處,落筆毫不猶豫,造型色彩搭配形式夸張,構圖視角獨特,他們以樸實稚拙的線條表達著內心的情感。有時,大師也會因兒童的大膽創新而驚嘆!畢加索曾經說過:“我花費了一生的時間,去學會像一個孩子一樣地作畫。”畫家學會像年幼的孩子一樣去作畫,利用創造性直覺去作畫,讓自己與世間萬物交流溝通,這種真情的流露,直覺的再現,是大師與兒童繪畫的不謀而合。經過對大師作品的欣賞,學生拓寬了美術視野,提高了感受美的能力。各類教學形式的注入,激發出學生的藝術潛能,使其美感拓展,創造才能迸發。例如對畢加索畫作———《有胡子的男人》(圖3)的欣賞,剛看到這幅畫時,學生們哄堂大笑,覺得畫中人物的胡子長得滿臉都是!這是孩子們的獨特視角,他們覺得這幅畫充滿了樂趣,甚至令他們捧腹。的確,畢加索的這幅畫,將人物的面部特征極簡化,但是只要你仔細觀察還是會發現畫中人物的頭發、鼻子、耳朵等是一應俱全的。又如《朵拉瑪爾肖像》(圖4),夸張的眼部造型,歪斜的鼻子,迷你版的耳朵,鮮艷的色彩,無一不吸引學生的目光。圖4學生在欣賞課后所畫的作品:大膽的人物臉部變形,鮮艷的色彩與面部切割,使整個畫面充滿想象力與無拘束感(圖5、圖6)。圖5圖6正所謂見多識廣,只有通過多見、多聞,才能廣闊天空。
2.姐妹藝術的啟迪
藝術有其共通性,語言、書法、音樂等都有其相互貫通之處。他們之間的聯系能使學生在繪畫時感受到無比的藝術魅力。美術課背景中恰當的音樂,可以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體驗音樂旋律與繪畫書法的微妙的聯覺。如《歌唱時的臉》課題,熟悉的音樂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教學過程中提醒學生觀察周圍同學的面部表情變化,注意尋找唱歌時的臉部特征。學生的畫畫面大膽、新穎(圖7、圖8),顯現出畫者內心的純真和創造才能。圖7圖83.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激發思考H•里德認為:“藝術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本能,如果人們過分刻意地對待這種本能,本能就會縮進無意識的貝殼之中。”[3]在繪畫的過程中,學生們沒有意識到這是在為未來打基礎,是在用繪畫這種形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在兒童的眼里,周圍的一切都充滿著新奇,他們把內心的感受變幻成美麗的圖畫。孩子們從來不會胡亂畫畫,有的畫面盡管在成人眼里是雜亂無章的,但這些畫恰是孩子們向你訴說的一個個美麗的故事。長得像洋蔥般的頭,他說這是我的爸爸;舞動著的波浪線,他說那是揮舞的手;一條筆直的線,他說那是飛駛而過的列車。有人認為年幼的孩子純粹以繪畫來作為娛樂動機。其實這種觀點過于片面。孩子們都熱衷于繪畫,并且在繪畫過程中得到了愉快的體驗,但他們并不僅僅以此為娛樂,他們繪畫的目的在于表現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明白了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征,為學生提供感興趣的繪畫課題,充分調動學生繪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人感興趣的繪畫作品往往能找到共鳴的繪畫題材。畫作要難易適度,難度較大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從而喪失繪畫興趣。在指導學生進行創作時,要盡量注重創作的連續性,必要時還要給他們一定的幫助。當孩子在繪畫疲憊、浮躁、缺乏耐心時,教師要適時進行鼓勵,以激發其繪畫直覺。激發思考是啟發式教學的關鍵環節。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4],體現了思考在學習中的地位。引導學生多思,逐步養成其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是課程目的之一。激發思考方式多樣,如課前導入,巧妙引出課題,激發學生熱情,繼而鼓勵其獨立、積極探索,并且適當留白,給予學生發揮的空間與余地,使學生以獨特的繪畫方式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
三、啟發式教學方式促進創新思維發展
啟發式教學法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更能體現人性化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在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模式中,要讓學生掌握各種美術技能往往靠臨摹范畫。臨摹雖然能積累許多素材,但長此以往會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學生的繪畫直覺得不到啟發而制約其創造力的發展。兒童的大膽下筆也許畫面凌亂,但兒童畫的靈動稚氣,以及在繪畫過程中對直覺美的抒發,啟發了創造意識。啟發式教學方式保證了課程中創新思維的導入,順應了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其教學設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開始,教師設置好貼近生活的問題,讓學生積極參與,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教學過程深化藝術感知,用大師的繪畫感悟童心,融匯各學科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其思考。注重過程評價勝于技能評價的教學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少兒美術教學計劃實施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使學生自覺地掌握繪畫知識與技能,使創造性思維得到有效開發。
作者:鄭健1,張棋 單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美術與設計系 福建市鼓樓區小火龍藝術培訓中心
參考文獻:
[1]靳曉燕,齊芳.“錢學森之問”引發的思考[EB/OL].(2015-07-10)www.gmw.cn/01gmrb/2009-12/05/content_1016095.htm.
[2]宋燁.兒童美術課的創新型教育方式探究[J].濱江學院學報,2010,26(2):121-124.
篇3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教育;學生
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創新精神、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個性品質三個方面。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從這三個方面著手。
一、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也稱創新精神,是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愿望與態度,是一種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徑解決問題的意愿。只有具有這種意愿,才能善于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也于向書本、向前人、向老師提出質疑,才能具有創新的沖動,才能激發創新意識。
1.運用語文教材的創新因素,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很多,廣泛分布于字、詞、句、段及每篇課文中。小語教材中的每篇課文幾乎都有創新性,它們從選材、立意到謀篇布局、遺詞造句,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都充滿了創新精神。甚至課文中某個漢字的識記,都很有學問,都有可能誘發創新意識。因此,教師應善于挖掘、研究和運用這些創新因素,進行創新教育。
2.通過優化教學過程,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因而必須優化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方法,使其內容豐富、方法靈活、形式多樣,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情緒和飽滿的狀態之中。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可廣泛開展情境教學,積極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寬松、融洽的教學氛圍。創設情境;運用圖畫、描繪情境;扮演角色、體會情境等。要讓學生充分動起來、活起來。使他們的創新意識在聽聽、讀讀、說說、畫畫、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強。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是一種主動性、獨特性的思維方式。在理解和表達問題時,要求有獨到的見解,不人云亦云,不說大話、空話、套話、假話,有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語言和自己的真實情感。在思考問題時,要求思路開闊,敢于突破傳統定勢,善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因此,我們要充分運用語文學科在發展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憑借課文、緊扣語言、展開想象、推動聯想,最終實現創新。
1.發揮語文學科的思維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文學科在發展學生思維中的特殊作用,有的地方體現的比較明顯,如《司馬光》中的逆向思維,《稱象》中的求異思維,《思忌賽馬》中的變異性思維等;有的地方則體現的不是很明顯,這就需要教師去挖掘。如《小山羊》一課,看似很平常,但教師在指導學生學完全文之后,可以通過啟迪:“小山羊還可以和誰交朋友?請大家都來當個小作家、小畫家,給課文和插圖續幾個片斷怎么樣?”再如,《比尾巴》一課,教師也可以啟迪學生,依據自己熟悉的動物尾巴的特點,對課文進行改編。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續編故事、改寫課文中得到訓練。
2.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具體方法有下述幾種:一是鼓勵觀察,促進聯想。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觀察能力是促使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高的始發因素,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要使學生勤于觀察、善于觀察,要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生活。通過觀察產生聯想,通過聯想實現創新。如《秋天》這一課,完全可以把學生帶到室外,去親身觀察、體驗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師再啟示:“同學們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會是怎樣的呢?”這時學生就會依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和經驗,積極聯想。二是增強直觀、展開想象。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是人類社會的希望,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就會失去推動社會發展的內動力。兒童時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維。因此,我們必須依據兒童的特點,結合課文中的一些神話、童話及科學幻想故事,充分運用幻燈、投影、圖片、音像設備、電子計算機等各種教學媒體,進行直觀形象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想象的基礎和豐富的想象素材,讓學生盡情地去想象。三是減少統一,鼓勵求異。古人云:學則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過去我們的語文教學,“統一”的東西太多,字詞理解,要以字典為準:提練中心,要以教參為準;回答問題,要以教師的教案為準等。實際上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獨立感受、獨立創新的自由,對學生有百害而無利。因此,我們要允許求異,鼓勵質疑。四是突破定勢,實現靈活。傳統教學方式是以講授式、問答式為主,老師牽著學生走,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完全局限在教師設計的瑣碎的問題之中,學生的靈活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為改變這種狀況,可大膽運用新的教學方式,如自讀提問方式、分組討論方式等,甚至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會中,去感悟、去尋找靈性。
四、塑造學生的創新性個性品質
創新能力與人的個性品質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能否擁有創新性的個性品質,對于能否自學增強、提高和有效地發揮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至關重要。一個人的創新性個性品質,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種追求創新的精神狀態及執著的信念和堅強的毅力。對小學生來講,雖然不必要求過高,但也應從小塑造與培養。
小學語文學科具有多維性、綜合性,其功能發揮的好,必將對學生創造性品質和創新能力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一是綜合運用課本中的創新素材,塑造創新性個性品質。教材中,關于對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伽俐略比薩斜實驗等創新性“事物”的描寫必將對學生的精神民辦產生強烈的震撼;關于對發明家愛迪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音樂家貝多芬、畫家達芬奇和中國古代科學家李時珍、畢升、張衡以及我國現代科學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鉆研、造福人類的“典型事跡”的描寫。必將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充分運用這些素材,不失時機地進行創新性教育,以促進學生創新性品質的發展與形成。二是通過教師榜樣的作用,塑造創新性個性品質。教師的一言一行必將對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最具感召力,教師是否具有創新性個性品質,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創新性個性品質的發展與形成。三是發揮家庭和社會的作用,塑造創新性個性品質。學生創新性個性品質的發展與形成還與一定的家庭及社會環境有關。因此,必須鼓勵學生走出教堂,參加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調動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因素,合力塑造學生的創新性個性品質。
參考文獻:
[1]史力范,劉美鳳,呂巾嬌.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程目標的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9年10期.
篇4
關鍵詞:高中化學;新課程;創新;科學方法;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4-120-01
新課程高中化學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
在新課程理念下,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教師的行為、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方法等都有待不斷創新和探索,現就此談一些看法。
一、改變化學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方法主要是講解式教學法。教師通過講解完成教學任務,學生通過聽、記、抄、背達到學習目的,不應否認這種方法在短時間內能幫助學生理清教材體系,掌握大量的書本知識,在“應試教育”中有時很見成效。然而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只注重呈現現成的結論,而不暴露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教師的思維過程,剝奪了學生的思維權利,削弱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地位,使學生在不自覺中放棄了思維習慣和創造勇氣。創新教育要求我們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采取教師啟發、引導和學生積極參與的方法,指導學生開動腦筋,尋找問題的可能性答案,幫助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養成對問題、對新知識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以及對問題的主動思考的質疑態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學會”又要“會學”。化學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實驗教學中,應給學生必要的設計、發現、發明和創造的方法訓練,使學生了解、掌握創新的規律和特點,以及創新主體必備的素質和條件,從而使學生自覺地培養創新意識和訓練創造能力,使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科學地思考,從而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二、努力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
學生建構任何知識,都必須從感性認識開始,因此,教學情境的創設必須十分注重學生自身實際和實踐活動。在化學教學中就可很好的借助于家庭小實驗。如講酸堿指示劑時,可讓學生自己動手從花瓣或果皮的天然色素中制作指示劑,觀察它們遇酸堿時的顏色變化并做好記錄。再如學習了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它們都可與醋酸反應,在做醋酸性質實驗時可叫學生帶些家里的水垢和雞蛋殼,叫他們自己設計實驗,證明它們的組成也有碳酸鈣。
在原電池教學中,根據原電池的組成、概念,可讓學生利用一些含酸性電解質的水果(如桔子),自己動手構建原電池。在這些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小實驗中,學生知道了知識來源于生活,并可被用來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明白了一些現象的化學本質,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興趣。這種提問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而且又是經過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的概念,其效果比直接告訴學生概念要好得多。
三、注重科學方法教育,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積極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科學探究,可以使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體驗探究的樂趣,形成和發展探究能力。
自主學習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尤為重要。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并通過積極的探究解決問題。如“將分別蘸有濃氨水和濃鹽酸的玻棒互相靠近,出現‘空中生煙'的奇景”,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感嘆這一實驗現象的同時,思考“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景象等問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欲望。”
要采用多種形式開展探究活動。化學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探究活動形式有兩種:一是進行適合學生的探究性實驗。例如“探究氯化鈉、硝酸銨、氫氧化鈉三種物質在水中溶解時的溫度變化”,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設計探究方案,學生通過討論篩選出合理的方案進行實驗,最后歸納出“物質溶解時伴隨有吸熱或放熱現象”的結論。二是調查、辯論等活動。如“調查當地水資源的利用和污染狀況,提出有關的問題辯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越來越多嗎?氧氣會耗盡嗎”等。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生活實際去獲得第一手的信息,借助已學的知識和各種教育資源(圖書館或互聯網)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建議。
四、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聯系社會實際
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展開探究以獲得有關的知識和經驗。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變化,增強學習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化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應用的認識。
對于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物質及其變化現象,要注意在教學中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使學生形成新的認識。例如,水是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質,在水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視角出發認識生活中的水,探究水的組成和性質,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源、水的凈化和純化等。
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著大量與化學有關的素材,如燃料和燃燒、溶液、酸、堿、鹽、有機物和各種材料等。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學需要收集和篩選素材,不斷充實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 楊劍春.論新課程化學課堂教學內容的整合,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5
篇5
一、創設民主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在創新的教學模式下,師生關系也發生了變化,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和學生的溝通交流,給他們提供平等活躍的課堂氛圍,讓他們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知識探究中,挖掘自己的潛力,高效掌握所學內容。在開展英語教學時,由于漢語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導致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時經常會用漢語思維思考,使他們不能有效掌握英語單詞和句型的使用方法。針對這個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盡量使用英Z和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英語思維方式,快速掌握教材中的內容。
二、結合多媒體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多媒體和小學英語課堂的結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聲音、圖像、動態視頻相結合的學習情境,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讓他們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發揮思維的創造性,深入分析和探究教材中的內容,通過積極思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多媒體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的特點給學生創設趣味性的對話場景,讓學生在多媒體的引導下積極完成對話,使他們掌握英語句型的使用方法,提高英語運用能力。
三、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1.采用比賽方式進行教學。小學生的好勝心較強,在教學中采用比賽的方式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讓他們為了取得比賽的勝利積極地探究知識。例如:在學習單詞時,教師可以進行比賽,看看哪個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記住的單詞最多。通過比賽,調動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利用有效的單詞記憶方法進行單詞學習,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
2.采用游戲進行教學。游戲是小學生十分喜歡的活動,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進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結合游戲進行教學,能使課堂教學在活躍的氛圍中進行,激發學生的活躍思維,讓他們加快學習進度,高效完成所學內容。
3.結合表演進行教學。在小學英語教材中包括很多對話場景,在教學這些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表演這些內容,在表演過程中,學生能把對話融入到場景中進行理解,掌握英語句型的使用方法,提高英語交流能力。
創新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教師要從教材內容出發,以學生的英語能力和興趣為依據進行教學設計,使他們對課堂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在主動思考過程中掌握英語知識,提高他們的英語探究能力,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四、設計新穎的作業形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作業環節是對教學環節的強化和鞏固。在設計作業題目時,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題海戰術的做法,結合教材內容精心設計,采用趣味性的作業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用英語來布置作業題目,在閱讀題目時,學生遇到生詞后,會運用查閱字典的方式解決,發揮了他們的學習主體性,讓他們積極地完成作業題目。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兩人一組互相出題,在出題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教材的主要內容進行設計。通過互相出題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他們通過認真分析教材內容,設計出了各種作業題目。在作業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使他們主動完成作業題目,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效提高他們的英語素質。
篇6
關鍵詞 高校體育教學 教學方法 創新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53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TANG Fengcheng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11)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has been a great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has been further deepening of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is reasonable or not has a positive meaning, teachers through effective guidance and help,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sports skills to fully develop their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o promote teaching,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thus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sports, and hope to have some guidance and help.
Key words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practice
對于高校體育教學而言,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合作,采取有效的活動方式以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或途徑。顯而易見,體育教師的指導與教學在教學方法中可視為外因,學生的學習與求知欲則為內因。教與學在教學方法中是雙向互動的關系:“教”需要通過“學”來實現,而“學”則是“教”的落實。作為體育教師的我們應重視學生對于體育技術技能以及基礎知識的掌握,關注學生德智體的發展,要想做到這一點,則必須依賴于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實現教學目標。由此可見,高校體育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極富現實意義的。
1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方法出現的問題
現階段,大部分高校體育教學方法仍然深陷競技教學思想的桎梏,而處于以傳授運動技術為主的教學層面,主要以課堂講解、教師示范、指導學生練習為具體的教學方法。在新課程教學要求下,不少高校體育教師對于教學目標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教學方法也出現了不少問題。首先表現為重教師,輕學生:國內體育教學長期以來偏重于教師說、學生練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學中心以教師、教材以及課堂為主,對于嚴密組織以及嚴格紀律強調過多;而學生則長期處于受壓制、消極以及被動的課堂地位,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極易出現消極情緒,導致教學效果受到影響。其次是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現階段仍有不少體育教師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出現教育方法過于單一的缺點,此類表現通常為照搬傳統的講解、示范以及練習方法。在新的教育形勢下,這種教學方法在已發生變化的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形式下顯然已經落后,更難以滿足高校教學要求,對于教學效果也難有保障。最后是重形式,輕實效:當前不少體育教師對于體育教學創新極為關注,并且也開創了不少新穎的教學手段與方法,發揮了積極的教學作用;但也有一部分教師過于強調創新,對課程形式強調過多,而忽視了授課實效,例如在示范課或者公開課教學中,教師將體育課上少見的高精尖技術道具引入課堂,僅僅是為了體現教學形式的創新性,這是不可取的。此外還有不少教師過于重視傳授技能,而忽視了培養學生觀察、創新以及自學的能力,導致教學目標出現偏差,教學效果不佳。
2 高校體育教學方法的創新
2.1 高校體育教學方法的制約因素
(1)學生因素的制約。對于高校體育教學方法創新而言,學生因素是最主要的影響與制約因素。高校體育教學效果直接受到學生課堂積極性、學習熱情、體育活動水平以及體育活動興趣、豐富想象力的充分發揮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表現不主動、不積極,即便擁有一流天賦,也難以有所表現。對于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也是其參與體育課堂教學的動力。當學生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激發后,其學習注意力則處于高度集中狀態,進而可鍛煉并增強意志力,為創新思維發展創造了有利前提。
(2)教師因素的制約。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因素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往往對學生能否充分發揮創造力產生直接影響。高校體育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性與積極性,以便于學生充分發揮個人創造能力。由此可見,高校體育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身心發展應有一個全面了解,為學生的體育學習創設一個良好的平臺和空間,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人喜好,科學合理地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體育活動,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想象力與創造能力,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創新思維并持之以恒。
(3)教學內容與教學原則及教學目標因素的制約。體育教學的內容因教學對象的不同而存在相應的差異,但在體育教學中任一部分教學內容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要素,為了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其中不乏要求嚴格且技術動作復雜的教學內容。此外。體育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部分的內容均需在遵循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開展,教學方法也不例外。不僅如此,由于教學方法的開展以教學目標為基礎,為此,在大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學方法應與教學目標的要求同步,一旦教學目標有所改變,那么教學方法也必須做出相應調整。
(4)教學設備、場地以及器材因素的制約。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體育教學必須有專屬的教學設備、教學場地以及教學器材,離開了這些必要因素,體育教學不可能獨自開展。其中教學器材設施數量對教學密度產生直接影響;而教學器材設施質量與狀況則直接影響教材難以程度以及教學強度。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引入現代教學設備(如多媒體技術等)則有利于強化直觀教學,營造活躍、熱情的課堂氣氛,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2.2 把握教學方法發展趨勢
隨著高校體育教學的不斷發展,未來體育教學方法將逐漸以創造性、啟發式教學為主,傳統的對學生限制過多、過死的教學模式將逐漸被淘汰。現代體育教學重心應以學和練為主,做到教學相長,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性與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自覺參與學習,做到自律、自編、自練,進而能夠創造性地實現各項練習目標,實現身心健康成長。此外,未來大部分大學生都是家庭獨生子女,備受長輩寵愛而缺乏吃苦精神,因此教師應適當安排挫折教育以及逆境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堅韌品質與頑強拼搏的毅力。
2.3 在新課改的指導下開展教學
新課程改革中關于體育教學的內容涉及不同學科,其重視各學科之間的綜合,這積極推動了學生的健康意識、體育意識以及健康行為的養成。高校體育專業應設置新的教學項目,以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此種情況下高校體育教師也應該轉變以往教學方法,重視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不斷學習新技能,始終跟隨高校體育教學發展需求。
3 高校體育教學方法的實踐
(1)運用自主性教學法。自主性教學法是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其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及主體意識,這種教學方法顛覆了教師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絕對主導的教學地位,而更加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更關注激發和增強學生的主動性與進取精神。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自主性教學法要求教師在講述體育技術動作時應側重要領,并對各動作的技術理論以及基礎知識予以詳細講解,盡量降低強制性干預,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以及創新能力,使學生思維得以開拓,信心得到鼓舞。
(2)運用探究性教學法。所謂探究性教學,即著眼于學生實際生活或者所學領域內容來,由學生自主選擇研討主題,進而利用調查、實驗等方法展開自主探索,最終掌握必要的實踐技能以及理論知識,其學習方法也更趨于科學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用探究性教學法,要求教師善于推陳出新,跳出常規,不受制于形式,針對學生自主學習行為予以積極引導,并與學生一同積極探索與當前學情相符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潛力得到最大化發揮;同時輔以理論知識教學,對體育技術動作的規范性予以強化,及時發現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加以糾正,確保正確的動作定型。
(3)運用合作教學法。合作教學法同屬于新型教學方法,其對于考核方法與內容做出了改良和創新,并以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為重要的考核標準。合作性教學法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團隊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不同觀點的差異性,善于取長補短,最終能夠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
4 結語
現代社會發展迅速,高校體育教學方法的創新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具有積極的意義。所以高校體育教師應基于素質教育背景,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以及教學實際情況,勇于創新,勤于實踐,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推動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高校人才。
參考文獻
[1] 徐澤民.試論民俗體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3):165-167.
[2] 林孝平.基于工作過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思路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4(14):127-128.
[3] 劉傳勤.市場經濟條件下北京市民辦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3.29(3):109-114.
[4] 陸世斌.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西部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的探析[J].學術論壇,2013.36(4):215-218.
[5] 周英.人文體育觀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構建探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4(9):144-145.
篇7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學方法;教學現狀;考核辦法
一、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1、傳統講授為主,不夠多元化和綜合化
目前在《制冷空調機器設備檢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使用最多的教學方法還是“講授法”,學生最常用的參與方法是“聽”。“提問法”、“演示法”和“分組教學法”在課程中有所應用,但“工作現場教學”、“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和“模擬教學”等相對職業教育性的教學方法則基本沒有用。教師還是習慣以自我為主體,教學方法的單一,使學生思路閉塞,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限制了學生智力發展。最終使學生失去聽課的興趣,導致教學效果差,教學質量下降。
2、教學對象研究不夠,學生參與程度不高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研究還不夠,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目前制冷與空調技術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是高考中的低分段學生,另外還有將近1/3的學生是文科生,這部分學生基礎更差,部分學生厭學情緒嚴重,對教育目標認識不清,對未來前途信心不足,失去了奮斗目標,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目的不明確,課堂上睡覺、課桌下玩手機,玩電子游戲,遲到早退,缺課現象時有發生,這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學生缺乏參與意識,處于被動的接收狀態,如果老師不點名提問,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寥寥無幾。
3、教學內容把握不透,缺乏教學方法改革的動力和熱情
目前我院制冷與空調技術專業的部分教師所從事專業與大學所學專業不一致,都是專業教學所需臨時學習后轉過來的,他們對現代制冷空調行業實際崗位的工作情形不熟悉,不知道實際工作崗位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有的老師對教學內容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沒有完全弄清,課堂教學只能讀書。
4、實踐教學條件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求
由于制冷與空調技術專業不是我院的重點專業,實訓設施投入少,目前只有企業捐贈的幾臺活塞式壓縮機、風機盤管等設備,而目前市場上使用廣泛的螺桿式壓縮機、離心式壓縮機均沒有,且現有的設備均不能運行,只能進行部分拆裝,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求。
二、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實施
1、設計教學項目,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它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支配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并規定教與學的方向。每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必須根據所教內容的特點,要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關系。教師在備課時,圍繞課程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所規定的教學目標,一定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不能僅考慮教材內容的先后順序,要使教學內容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力爭在有限的課教學時間內通過師生雙方的努力,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合理安排課堂教學過程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師授課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等,這些都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為此我們對《制冷空調機器設備檢測》課程中設計的五個項目進行了教學方法的設計,并設計與實施相配套的各種工作單。
教學方法設計:采取現場教學法、演示法、多媒體教學、師生互動教學法、項目驅動法
實施:
第一步:采用任務驅動法,以實訓室電冰箱、空調器為例,提問為什么夏季房間降溫、電冰箱給食物冷凍冷藏,通過師生之間就這個問題的互動交流導入主題;
第二步通過多媒體演示和實物教學,介紹冷凝器和蒸發器的結構、類型、工作原理;
第三步教師選取實訓室內冷凝器和蒸發器進行拆裝和測量示范;
第四步學生分組進行拆裝、測量練習,教師指導;
第五步對該項目學習情況進行抽查、點評;
第六步對該項目進行考核。
3、設計與項目實施相配套的考核內容和考核方法
針對五個項目教學內容和特點,分別設計與之配套的考核內容與考核辦法,并形成相應的考核指標。在各項目實施完成后分別進行考核,完成相應的過程考核。
4、項目實施效果評價及反饋
課堂教學反思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進行,教師在上完課后,根據各項目教學中所獲得的反饋信息及時改進和完善教案,明確課堂教學改進的方向和措施。教師結合學生課堂練習情況和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總結課堂教學得失,養成學習與反思的習慣,每一項目完成后均要進行反饋,通過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業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高職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1、轉變觀念,加強教師培訓和交流。要改革課堂教學,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師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作為教學管理部門,我們不僅要鼓勵教師多參加校內外的培訓和交流活動,同時也要努力創造各種培訓和交流活動的條件,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
2、要注重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好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不同的教學目標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高職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需要因材施教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具有吸引力,能激發好奇心,引起學生內在的興趣,覺得學習是一件有趣味又美妙的事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3、要注重教學評價過程化。改革考核評價方式,以學生為中心評價教學。高職課堂教學評價必須把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突出綜合性、過程性,以學生為中心。一是要建立綜合性的評價問題、解決能力的考核體系;二是注重過程性,以學生掌握的每一個技能作為考核對象,最終結合能力測試給出課程成績;三是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需要,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4、要加強制度建設,重在激勵。作為教學管理部門,要加強相關制度建設,現在很多學校制度往往傾向于約束,注重對教師的監控和考核,要把教師的工作重點轉移到課堂教學中來,努力激發教師教學方法改革的動力。
四、結束語
高職院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根據課程特點,課堂教學內容以及高職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要研究的方向還很多。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從根本上扭轉頭腦中陳舊的教學觀念,積極參與、努力實踐、辛勤勞動、不斷創新,去推動課堂教學的改革,使教學發揮應有的功效,使提高教育質量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許高厚.課堂教學技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03).
篇8
關鍵詞 數學教學 教學模式 思維方法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1)11-0015-02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新課改的核心。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不斷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引導學生自主地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提出一些新問題、新看法,對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這是新課改的重要理念,也是數學教學不斷追求的發展性目標。
一、課堂教學創新模式之探索
1.問題情境發現式教學模式
由于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重解題技巧輕科學計算、重模仿輕創造、重理論輕應用、重知識輕素質,使得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因此,探索“融數學基礎知識、數學建模與應用、數學實驗、數學文化教育于一體的創新教育課堂模式”極為迫切和必要。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問題是數學活動的靈魂,學生是問題的主宰者。問題情境發現式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創新模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模式。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地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積極地動手、動腦,提出一些新問題、新看法,使學生具有足夠的創造空間,發揮其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例如,請比較20082008、20082009、20092008、20092009這四個數的大小關系?由于數字特征突出,學生很有興致地動起手來。但在其大小關系中,卻遇到20082009與20092008誰大?無法確定。為此,有的學生借用計算器幫手,還是無果,原因是數字太大。此時老師點撥學生,可否在數的形式上作些改變?學生繼續探索,得到了如下一些設想:比較()2008與2008的大小;比較2008ln2009與2009ln2008的大小;比較與的大小;比較2008與2009的大小。通過計算器,得到結果:20092008<20082009,也有學生嘗試推理論證推出結果。對于這一有趣的結果,學生并不滿足。于是有學生提出猜想:(n+1)n>nn+1(n∈N*)。這時學生活躍起來了,有學生即刻指出,當n=1,2時,不成立;n=3,4,5,6時成立。因此學生指出需要添加條件,將猜想改為:(n+1)n>nn+1(n∈N*,n>2)。此時,學生基本無異議。
問題情境發現式教學要求學生圍繞問題,產生聯想,經過自主探究、比較學習的過程,分析數學事實本質,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猜想、探究適當的數學結論和規律,并給出解釋和證明。這樣,就能讓學生初步了解數學概念和結論產生的過程,初步理解直觀與嚴謹的關系,初步嘗試數學的研究過程,體驗創造的激情,能培養學生發現、提出、解決問題數學的能力。
2.數學建模探討式模式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比較注重知識背景、問題情境和一些現實生活的應用問題,以問題為龍頭并結合數學建模進行教學內容的重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分析實際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可能應用的數學思想方法,然后聯系高中數學課程相關知識內容,與學生一起重復知識的發現過程,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探討處理問題的方法。數學建模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創設好的問題環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上,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在對問題的探索、發現、解決的深度和方式應盡量由學生自主控制完成。通過數學建模教學活動,學生了解和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這樣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建模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 “想用、能用、會用”這種數學的意識,而不僅僅是解決問題本身。從而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中成功的喜悅感,提高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3.數學實驗體驗式模式
學生在數學學習的思維過程中,絕大多數是按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來認知數學的。數學實驗教學不是直接將現成的結論教給學生,而是根據數學思想發展的脈絡,創造問題情境,充分利用實驗手段,設計系列問題,增加輔助環節,從直觀想象到發現、猜想,然后給出驗證及理論證明,從而使學生親歷數學建構過程,逐步掌握認識事物、發現真理的方式、方法,培養創造能力,提高數學素養。
例如,在“簡單邏輯聯結詞‘或’‘與’‘非’和‘真值表’的理解”教學中,引入物理學中串聯、并聯電路的實驗:p:開關k1合上,燈L1亮;q:開關k2合上,燈L2亮。用并聯電路實驗來解釋“p∨q”中的“或”:“p∨q”表示燈L1亮(開關k1合上)或者燈L2亮(開關k2合上),或者燈L1和L2都亮(開關k1、k2同時合上)。用串聯電路解釋“p∧q”中的“且”:“p∧q”表示燈L1和L2同時都亮(開關k1、k2同時合上)。而且這樣用串聯、并聯電路實驗很自然地得出“真值表”。將這個實驗引入邏輯聯結詞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學得輕松,并能深刻理解概念。
二、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創新思維方法之探索
1.歸納與猜想思維方法
歸納是一種重要的推理方法,是根據具體事實和特殊現象,通過實驗、觀察、比較、概括出一般的原理和結論。猜想是一種直覺思維,它是通過對研究對象的實驗、觀察和歸納、猜想它的規律和結論的一種思維方法。猜想往往依據直覺來獲得,而恰當的歸納可以使猜想更準確。我們在進行歸納和猜想時,要善于從變化的特殊性中尋找出不變的本質和規律。數學中許多重要的概念和推理過程及結論都用到了歸納猜想思想。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歸納與猜想的思維方法,在引出重要的概念和結論之前,通過列舉大量的實際問題與事實,由學生一起歸納,抽象出相關的概念和結論,給出數學上嚴格的定義與推理論證。這對于學生正確理解這些概念,認識它的內涵與外延,理解掌握結論,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
2.聯想與類比思維方法
有些數學問題,初看起來似乎難以解答,但如果細心去觀察它的特征,聯想學過的知識,類比以前所掌握的解題方法,將所求問題轉化為熟知的問題,合理的解題方法還是不難找到的。例如,解不等式的知識與解方程的知識聯想類比,空間圖形的有關問題與平面幾何的有關問題聯想類比,復數的知識與實數的知識聯想類比,邏輯連接詞“或、與、非”的知識與集合中“并、交、補”知識的聯想類比等。不僅復習了原有的知識,而且教會學生運用聯想類比去發現新知識,同時強調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培養學生善于聯想與類比的思維能力和由此及彼的創新能力。
3.發散與求異思維方法
篇9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改革 素質教育 創新教育
創新,是人類、歷史、社會進步的階梯。創新精神的培養是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歷史教育將進入一個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創新精神、開發創新能力的新階段。筆者就如何進行高中歷史創新教育,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1教學的創新策略
1.1實現課堂教學的民主化
創新教育是面向全體師生的,教師應通過創新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要實施創新教育,首先就必須實現課堂教學的民主化,摒棄教師就是絕對權威的觀點,課堂教學不再以教師為“中心”。傳統的師生關系,老師總是高高在上,讓學生不敢親近,教師應放下所謂的架子,融入學生之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積極努力的創造一個讓學生覺得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其次,則應更新觀念。教師應當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把教學重心真正地轉移到“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上。教學時教師應有意識地給學生一些自主學習、練習的機會,這樣,不僅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也讓教師在課堂上細講的時間大大縮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之中融入創新精神,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摸索新的教學方法,接納史學研究的新成果。在課下,教師應嘗試多和學生溝通,盡量了解學生的想法,聽取他們對歷史教學的看法,進而改善教學方式。
1.2該變落后的教育教學觀念,營造開放的教學課堂
過去的歷史教學,只是一味的讓學生死記硬背,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自己的思路,滿腦子教條,而忽略了“歷史是一面鏡子”、“學史,可以通古今之變”的功能。現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我們不能單純地盲從過去,我們要面向今天和未來。學習歷史,首先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因為沒有基本知識的積累,學生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無源之水。其次,鼓勵學生勤于思考,不斷深入學習,只有反復的學習思考,才能提高閱讀、歸納概括和創新能力,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課堂上,老師應拋棄師道尊嚴等傳統教育觀念,要創造一個平等和諧的氛圍,引導啟發學生開動腦筋,發現、解決問題,在主動學習過程中享受獲得知識的喜悅,從而激發其更高的學習興趣,變師本教育模式為生本教育模式,把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座位歷史教育創新改革的奮斗目標。
1.3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新方法和新途徑
(1)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辨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一些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讓學生思考、討論,求得答案。這樣,可以留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明清以前,我國科學技術長期領先于世界,但明朝中后期以后,近代科學則暗淡無光,這是為什么?學生根據“一定時期的文化史一定時期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得出相應答案。明清以前,我國的政治經濟領先于世界,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及對外開放政策導致文化領先,明清時期是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君主制空前加強,八股取士、閉關鎖國導致近代科學暗淡無光。學生如此回答應該說比較滿意。但教師應讓其總結一下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看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學生翻閱課本討論,繼續組織答案,可以看到,這同中國古代文化本身具有的內在缺陷也有關系,中國人“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導致其重理論、重人文,而輕科技、輕自然,對中國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藝術家、民族英雄不可勝數,科學家、發明家卻少之又少,中國傳統科技有很強的實用性,但忽視理論的探討,且很少有在實驗室經過試驗才應用于生產的。在唐代以后,我國的農業生產工具再沒有多大改進,便是一個證明,由此題,學生在為我國古代光輝燦爛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時,進一步理解科學技術不僅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深切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
(2)要結合社會熱點、焦點,注意和現實問題相聯系。旨在引導學生關心國家,橫看世界,放眼未來,增強責任感,并且把歷史知識的傳授與能力培養轉化為綜合知識的能力與培養,把知識傳授課變為素質培養課。如講授,歷史教師應首先掌握臺灣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標、氣候類型、地形特點,我國對的基本國策、“兩國論”等,然后結合相應材料,組成專題,向學生講解,使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臺灣的過去和現在,通過政史地綜合,開發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可以假設學生“作為我們國家外交部發言人”,想對分子說些什么,引發討論,通過這個假設,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在講述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時,可聯想到我國的西部大開發,以及美國的西進運動,并聯系到今天人們日益關注的環保問題,人口問題等,讓學生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更好的推進西部大開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學習歷史的同時,也樹立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知識經濟的發展,高考模式的改革,給我們提出挑戰,我歷史教師只有不斷“充電”,熟練業務,活躍自身思維,才能把素質教育貫徹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從而培養出集獨立性、全面性、開放性、敏銳性為一體的創新型人才。
1.4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實施教學
歷史本身的生動性、趣味性、不可重復性及深刻啟迪性,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口是難以描述的。歷史學科只所以被學生認為是枯燥、乏味和最不喜歡的科目之一,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歷史本身,而是我們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網絡世界為我們復原了歷史、豐富了信息,多媒體技術彌補了我們無法完成的缺陷。因此實現歷史教學與多媒體手段的最佳整合,才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
2結語
面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多種多樣的創新教學模式,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發揮其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實現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主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思考問題,并學會通過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才會在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同時萌發標新立異的想法,獨立自主地去將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不斷地發展,從而達到培養創新能力及動手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高職院校;音樂;創新意識;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028-01
音樂是以聲音為表現手段的一種藝術形式,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最重要的是,音樂能夠促使人們在音符的流動和情感的表達中,激發人的創作欲望,增強人的創造能力。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表現形式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和規律,其創作和表現因人而異。針對音樂這種藝術的獨特性,教師應該將創新意識融入到音樂教學過程中,以靈活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進一步發展。那么,教師如何將創新意識和方法融入到教學中呢?
一、創新教學內容和形式
雖然音樂屬于一種藝術形式,其表現性和靈活性是其它藝術形式所不能比擬的,但是,在追求音樂的道路上,每一位學生都必須從基本的樂理知識,從名人創作特點等理論知識學起,從而為音樂的創作奠定基礎。在高職院校音樂教學中,部分教師不注重理論知識傳授的技巧性,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模式的單一,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對學生創作產生不良影響。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做呢?比如,教師在向學生講授關于西方音樂發展歷史的教學中,可以采取獨特的導入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舉例來說,如今的音樂學生對于流行音樂都比較熟悉,甚至成為追星族,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對流行音樂的熟悉開展自己的教學。事實上,流行音樂在發展的過程中充分借鑒了西方音樂中的某些元素,因此,教師可以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借鑒了西方音樂形式的流行歌曲,播放出來,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對比與借鑒中能夠進一步感知如何進行自我的創作。
二、創新教學評價體系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影響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音樂教師應該創新教學評價模式,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部分音樂教師在教學中,過于強調學生學會了多少樂器,掌握了多少曲譜,習得了多少技能,而忽視了學生在音樂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性和創新性,由此導致學生的自我創新意識被扼殺。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創新教學評價呢?首先,音樂教師的考核模式應該是創新的。比如說,在考核中,教師不能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表現上,而是應該將部分注意力分散在學生的進步、與前任創作的創新上,從而激勵學生不斷實現自我的創作。其次,教師的教學反饋信息應該是開放的,具有促進作用的信息。如,教師對學生的樂器演奏進行點評中,教師應該注意避免使用“毫無進步”“與他人演奏的不一樣”等字眼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師應該就學生創新之處進行發揮,從而引導學生穩中求新,新中求異,在審美感受得到滿足之下進行自我的創新與發揮,從而帶來優異的作品。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受教育體制的影響,我國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過于循規蹈矩,不敢打破教師規定的條條框框,缺乏突破的勇氣和膽識。音樂屬于藝術,藝術最需要的就是“特立獨行”,因此,教師應該在創新教學中加強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那么,學生的創新意識如何培養?首先,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具有創新性。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某一樂曲的理解與大多數的人產生了分歧,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對學生的認識進行積極的引導,但絕不是對新認識和新看法的扼制,以此讓學生能夠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為創新奠定基礎。其次,教師對作業的完成上,也需要進一步強調創新。比如,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心情或是某一主題進行自我的創作,那么,教師在制定作業要求的時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明確,讓學生自由發揮,通過對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的立即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從而創作出新穎的音樂作品。最后,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及時的反饋,尤其是對具有創新意識的同學的作品進行表揚,在班級中樹立敢于突破,勇于創新的學習氛圍,從而將創新意識融入到學生的創作理念中。
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8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