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兒童的健康指導范文
時間:2023-11-15 17:57: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超重兒童的健康指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兒童;發育狀況;檢出率
[中圖分類號] R1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1(c)-090-02
為了解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我們對2005~2006年來我院就診過的吉林省輝南縣500名農村學齡前兒童進行了生長發育狀況調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對2005~2006年間來我院就診的吉林省輝南縣500名農村學齡前兒童進行分析。本組男264例,女236例。以WHO標準作為評價的參照人群標準值[1],以年齡別體質量、年齡別身高、身高別體質量為評價指標,用離差法進行六級評價。身高別體質量與WHO參照人群比較,計算公式:(實測體質量-標準體質量)/標準體質量×100%。超過10%~19%為超重,超過20%~29%為輕度肥胖,30%~49%為中度肥胖,超過50%為重度肥胖;年齡別體質量和年齡別身高評價中為下等者分別是體質量低下和發育遲緩,體質量低于同性別、同身高參照人群值的均值減2個標準差為消瘦。
視力評價:4歲以下使用圖形視力表,4歲以上使用對數視力表。正常視力:2歲≥0.5;3歲≥0.6;4歲≥0.8;5歲以上≥1.0;達不到此標準視為異常。
2 結果
2.1兒童年齡分布
兒童年齡分布共計500例,分5個年齡組,見表1。
2.2 男童體質量和身高發育評價
結果見表2,3。
2.3女童體質量和身高發育評價
結果見表4,5。
2.4體檢兒童的營養不良、超重及肥胖情況
此次檢出超重兒童共28名(5.6%);肥胖兒童15名 (3.0%);營養不良檢出率53名(10.6%)。
2.5兒童齲齒、視力情況
患齲齒人數107,患病率為21.4%,3歲左右患齲率上升較快。視力異常人數33名(6.6%)。齲齒和視力情況均不包括1歲組。
3討論
本資料中兒童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分別為5.6%和3.0%,高于1996年全國北方的超重與肥胖的檢出率4.2%和2.0%[2]。兒童肥胖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主要問題,兒童肥胖癥可引起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高血脂等。應加強肥胖兒童的營養管理與指導,在保證生長發育的同時控制熱量攝入,定期體檢,并有效的進行健康宣教,使家長認識到肥胖的危害,掌握正確科學的育兒方法,預防兒童肥胖癥的發生。
本資料中營養不良患病率為10.6%,主要是因農村兒童的營養狀況較市區兒童差,體質量低下和發育相對遲緩。兒童長期營養不良,不但影響體格發育,也影響智力發育,降低機體免疫力。因此,應加強膳食水平,改善營養狀況,同時指導家長,共同促進營養不良兒童的生長發育。
齲病是兒童最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兒童患齲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3歲左右患齲率上升較快[3]。應積極開展兒童口腔保健工作,培養兒童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及飲食習慣,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降低兒童齲齒患病率。
兒童視力不良檢出率為6.6%,對學齡前兒童應早期進行視力篩查,對兒童每年進行1次視力普查,發現問題及時就診,及時矯正和治療。同時,加強用眼衛生宣教。
[參考文獻]
[1]鄭惠連.兒童保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3-27.
[2]胡美亞,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52-556.
[3]胡惠珍,饒世萍,姜佩平,等.韶山市區1~6歲集體兒童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2):1660-1661.
篇2
【關鍵詞】營養狀況 肥胖癥 學生
中圖分類號:R17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376-02
學生營養狀況是評價學生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了解和掌握學生營養狀況,對制訂中小學生營養政策和學校衛生工作規劃 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將烏蘭察布市集寧區中小學生2010年秋季體檢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整群抽取集寧區2所中學、2所小學7~18歲12個年齡組的男女學生為調查對象,每個年齡組各60人,共1440人,經篩選共獲取有效卡片1162張。
1.2 方法 用“中國6~22歲漢族學生身高標準體重(根據 1985年標準)”作為評價標準,對參加2010年秋季學生體檢的集寧區中小學生的身高體重值進行評價:體重在標準體重的90%~110%為營養狀況正常;80%~89%為輕度營養不良;70%~79%為中度營養不良;60%~69%為重度營養不良;111%~119%為超重;高于120%為肥胖。
2 結果與分析
2.1 學生營養狀況 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為3.10%,超重率為16.52%,肥胖率為18.24%。營養不良以輕度為主,占83.23%,中、重度營養不良構成比分別為13.49%和2.60%。其中營養不良檢出率女生高于男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96,P>0.05),超重、肥胖檢出率則為男生高于女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25.24,P<0.01)(見表1)。
表1 2010年集寧區不同性別中小學生營養狀況(例,%)
2.2 不同學段學生的營養狀況比較 營養不良檢出率,中學生與小學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1.30,P>0.05);超重、肥胖檢出率以小學生為高,但中學生與小學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31,P>0.05)。(見表2)。
表2 2010年集寧區不同學段學生營養狀況(例,%)
3 討論
3.1 加強全民營養知識宣傳教育 近年來,由于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營養不良的檢出率明顯下降,但超重、肥胖率明顯上升。防控學生肥胖已成為學校衛生工作中的一個熱點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強全社會的營養知識宣教,指導居民合理膳食,否則就會導致肥胖。而肥胖對健康的危害是很明顯的,它與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等均有密切的關系。有報道指出,50%的高血壓兒童是肥胖兒,兒童期肥胖是成人期動脈硬化癥的高危因素[1]。
3.2 積極開展營養指導工作 營養不良檢出率女生高于男生,提示該市市區中小學往營養不良防治工作的重點是女生,造成女生營養不良檢出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有挑食、偏食或不適當的節食。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以及學校對學生應該經常開展營養知識宣傳教育,特別是對于健康檢查中發現的營養不良的學生,要加強營養指導,使其及早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保證合理營養供給,保護其身心正常生長發育[1]。
3.3 堅持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預防超重和肥胖 超重、肥胖的防治工作應以男生和小這生為重點。小學生營養知識較缺乏,沒有升學的壓力感,有些學生既貪吃又不愛運動,以致營養攝入過剩,這些都是造成超重、肥胖檢出率高的主要因素。預防超重和肥胖,除加強營養指導外,學校和家長還必須教育兒童少年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篇3
【中圖分類號】 R 589.25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6-0743-01
【關鍵詞】 超重;肥胖癥;人體質量指數;學生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迅速上升,不但增加了成年期肥胖的可能性,而且將導致心血管疾病、高血壓、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成為影響青少年及其成年期健康的主要問題。為此,筆者對重慶市九龍坡區1999-2008年中小學生超重、肥胖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旨在為改善該區學生營養狀況提供依據。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1999,2004和2008年重慶市九龍坡區學生體質監測資料。學生的性別與年齡分布見表1。
根據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肥胖組頒布“中國兒童超重和肥胖體重指數篩查分類標準”[1-2],計算體質量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2)],分析不同時期學生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及變化情況。
2 結果
與1999年相比,2008年重慶市九龍坡區7~15歲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檢出率都有上升。總的看來,男生高于女生,增加幅度不大。肥胖增加幅度最大的是男7~9歲組,從1.4%增加至3.7%;其次為男10~12歲組,從3.0%增加至5.0%,女7~9歲組從1.0%增加至2.7%。超重和肥胖總檢出率男女分別從1999年的10.1%和6.1%上升到2008年的11.6%和7.7%。見表2。
3 討論
自1999年起,重慶市九龍坡區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檢出率上升,總體增幅不大,與其他大城市[3]相近。但7~12歲年齡段超重、肥胖檢出率快速上升。提示低年齡組的肥胖問題已經不容忽視,這與現在洋快餐的增多、父母忽略對子女良好飲食觀念的培養以及學生學業負擔重、缺乏鍛煉密切相關。因此,應盡早從小學低年級開始,開展以生活技能為核心的綜合性干預活動,幫助兒童青少年建立健康飲食觀念和良好生活方式;舉辦家長培訓班,讓家長積極引導子女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學校要真正保證學生每天1 h的鍛煉時間,并給予肥胖學生膳食指導。
4 參考文獻
[1] 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值分類標準.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2):92-102.
[2] 季成葉.中國學生超重肥胖BMI篩查標準的應用.中國學校衛生,2004,25(1):125-128.
篇4
【關鍵詞】 肥胖癥;態度;健康教育;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589.25 G 4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2-0161-03
兒童少年超重肥胖不僅在發達國家廣泛流行,而且已波及到發展中國家[1],我國兒童少年超重/肥胖率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2]。肥胖的發生除了與遺傳因素有關外,社會環境尤其是社會文化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視。18世紀以前,日本、馬來半島居民及一些非洲國家的人們把肥胖看作是“健康和富足”的象征[3]。在發展中國家,人們認為體形豐滿是富裕、財富和健康的標志[1]。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胖”意味著“福氣”和“健康”,許多人都認為胖乎乎的孩子健康可愛[4]。近20 a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些人已經意識到正常體重的重要性,但大多數人由于營養知識缺乏,“胖有福”等一些錯誤的傳統觀念依然發揮著影響力。對超重肥胖的看法直接決定著兒童少年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會伴隨人的一生。為了解兒童少年對超重肥胖的看法,筆者于2005年在北京市東城區和崇文區小學生中開展了此項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從北京市8個城區中抽取2個城區(東城區和崇文區),在選中的2個城區中各抽取10所小學,以每所小學中所有的三、四年級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4 645份,回收有效問卷4 482份,占回收問卷的96.5%。其中男生2 335名,占52.1%;女生2 147名,占47.9%。三年級學生2 106名,占47.0%;四年級學生2 376名,占53.0%。
1.2 方法 利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在自習課上發放問卷,調查員講解后學生自己填寫問卷并當場交回。
問卷中有28個關于對肥胖兒童看法的問題,涉及人緣、勤奮、自信心、飯量、學習成績、身材、自尊心、運動能力、社交能力、外形、運動喜好、反應速度、健康狀況和個性等14個方面,每個方面有正反方向2個問題。從一個側面將14個問題一一列出,由調查對象填寫對該觀點認同的程度(從“不同意”、“不完全同意”到“不確定”、“有點同意”、“同意”5個程度中選取1項,依次賦值為0,1,2,3,4),為了減少調查對象對“認可”程度理解的不同或對不同概念理解的差異性,對14個問題打亂順序后,分別從相對的角度再詢問一次,如詢問對“肥胖兒童學習好”的認可程度后,再間隔一些問題(間距不定)后詢問對“肥胖兒童成績差”的認可程度。在問卷設計中,相對兩方面觀點的順序是完全打亂的,在數據分析時重新分組。
1.3 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使用EpiData 3.02錄入數據,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對14種問題中的負面問題的認可程度均乘以“-1”,然后與其對應的正面問題的認可程度相加即得到對某種觀點的總的認可程度得分。如果某人對某觀點的認可程度得分為負,說明持負面評價的態度;得分為零,說明持中立態度;如果某人對某觀點的認可程度得分為正,說明持正面評價的態度。不同性別對肥胖兒童看法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小學生對肥胖兒童的看法 小學生對肥胖兒童的人緣、自信心、飯量以及社交能力4個方面主要持正面態度,對學習成績、自尊心、外形以及個性4個方面主要持中立態度,而對勤奮、身材、運動能力、運動喜好、反應速度以及健康狀況6個方面主要持負面態度。見表1。
2.2 男生和女生對肥胖兒童的看法 見表2。對肥胖兒童的正面態度方面,有30%以上的人認為其飯量大(男70.6%,女70.1%)、喜歡交朋友(男52.2%,女54.1%)、自信心強(男43.6%,女42.5%)、人好(男39.9%,女42.2%)、學習好(男37.6%,女37.2%)、健康(男32.8%,女33.7%)、比較活躍(男31.3%,女32.5%)、反應快(男31.1%,女30.8%)、受人尊重(男30.7%,女31.5%)。
對肥胖兒童的負面態度方面,有30%以上的人認為其活動不靈活(男57.1%,女60.4%)、不愛運動(男52.3%,女57.7%)、身材差(男50.0%,女59.9%)、不勤快(男44.5%,女46.4%)、反應遲鈍(男43.4%,女40.5%)、易生病(男39.1%,女38.1%)、不注意衣著打扮(男30.5%,女32.1%)。
男生和女生對肥胖兒童的看法在人緣、自信心、身材、運動喜好、反應速度5個方面的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女生較男生更認為其人好(χ2=16.668,P
3 討論
肥胖是指由多種因素引起的,由于能量攝入超過能量消耗而導致體內脂肪積聚過多達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5]。2005年全世界有16億成人超重,4億成人肥胖。全球5~17歲的兒童少年每10人中有1個屬于超重肥胖;而這些超重肥胖兒童少年中,每13個里就有1個是中國兒童少年[4]。超重和肥胖少年代謝綜合征的患病危險性增加[6]。超重和肥胖已成為21世紀全球面臨的最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7],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導致疾病負擔的十大危險因素之一。
研究發現,近40%以上的小學生認為肥胖兒童人好、自信心強、飯量大、喜歡交朋友,女生更認可其人好,男生更認可其自信心強。肥胖兒童憨態可掬,給人感覺老實、易于接近,尤其是女生好靜,更注重心靈上的交流,所以認為肥胖兒童人好。肥胖兒童一般食欲較好,進食量較大。有研究認為肥胖兒童青少年經常表現為自尊心受損、情緒障礙和社交能力下降[8-9],不易交到朋友[10],與本研究結果不同。說明肥胖兒童在這幾方面自我評價較低,但是其他學生對他們較為寬容,只是這種信息可能并沒有傳達給肥胖兒童。
調查結果顯示,近40%以上的小學生認為肥胖兒童不勤快、身材差、活動不靈活、不愛運動、反應遲鈍和易生病。有關研究認為,超重肥胖兒童青少年易出現氣喘、疲勞、乏力、關節痛和睡眠障礙等軀體癥狀;運動能力、軀體外表和整體自我價值感知的社會認同度低;肥胖兒童不好運動。日本的一項調查還發現有60%的中學生認為肥胖的人不健康[11]。超重肥胖兒童由于體形臃腫、動作笨拙,在集體活動中不像其他同伴動作靈活,害怕被別的同學嘲笑,索性就不運動了,而這樣又加劇了他們的肥胖程度。
本次調查發現,女生更認可肥胖兒童身材差、不愛運動,男生更認可其反應遲鈍。有研究發現女生較男生更關注自己的體形[12-14],如日本有78.3%的女生對自己的體形不滿意想要減肥,有30%的女生嘗試過減肥,其中還包括2.8%的低體重學生[11]。社會上對于女性就業還存在一定的偏見,外形較好的女性往往會得到相對較好的職位,因此女生必然會對自己的外貌、體形更加關注[15]。而男生運動量大,更注重在玩耍過程中同伴間的配合情況,肥胖兒童由于動作緩慢,易顯得反應較正常兒童慢。
學生密切接觸的人群除了學校的老師和同學,最多的就是家長,因此家長對于肥胖的看法和態度會直接影響著孩子。國內有研究發現,不少家長認為孩子胖才能表示家庭富有、孩子健康,往往鼓勵孩子多吃[4]。還有研究表明,家長大多希望男孩長得壯,而希望女孩長得苗條。由于家長對體重的不同認識,在孩子膳食方面就會有所不同。
北京市城區小學生對肥胖兒童存在一定的偏見,但有些正性看法的信息沒有傳達給肥胖兒童。應該指導小學生及其家長正確看待肥胖,給予肥胖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支持。
4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中國學齡兒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預防與控制指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48.
[2] 陳春明.對兒童肥胖問題的防治不可坐失良機.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2):95-97.
[3] 馬冠生,李艷平,韓秀明,等.北京市匯文中學高中學生對肥胖少年的看法和態度.中國健康教育,2004,20(11):975-978.
[4] 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關注兒童肥胖,遠離慢性疾病.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9:5.
[5] 葛可佑,主編.中國營養科學全書: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 529.
[6] 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中國學齡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6:18.
[7] GRUNDY SM. Multifactorial causation of obesity: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m J Clin Nutr, 1998,67(3 Suppl):563-572.
[8] VILA G, ZIPPER E, DABBAS M, et al. Mental disorders in obesit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sychosom Med, 2004,66(3):387-394.
[9] JONIDES L, BUSCHBACHER V, BARLOW SE. Management of child adolescent obesity: Psychologic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Pediatrics, 2002,110(1):215-221.
[10]FONSECA H, GASPAR DE, MATOS M. Perception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Portuguese adolescents: An overview of associated factors. Eur J Public Health, 2005,15(3):323-328.
[11]SANO A, LE DS, TRAN MH, et al. Study on factors of body image in Japanese and Vietnamese adolescents. J Nutr Sci Vitaminol, 2008,54(2):169-175.
[12]ZABORSKIS A, PETRONYTE G, SUMSKAS L, et al. Body image and weight control among adolescents in Lithuania, Croat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obesity. Croat Med J, 2008,49(2):233-242.
[13]WILLIAMS KJ, TAYLOR CA, WOLF KN, et al. Cultural perceptions of healthy weight in rural appalachian youth. Rural Remote Health, 2008,8(2):932.
[14]SAKAMAKI R, TOYAMA K, AMAMOTO R, et al. Nutritional knowledge, food habits and health attitude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a cross sectional study. Nutr J, 2005(4):4.
篇5
【關鍵詞】 膳食調查;營養狀況;體格檢查;對比研究;兒童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4-0310-03
Comparison of Dietary and Nutrition Status in Preschool Children in Beijing and Xi'an/ZHANG Hua-ming, LIU Ai-ping, LIU Bao-hua, et al. Department of Social Medicine and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Science Center,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1001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Beijing and Xi'an,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children's adequate nutrition. Methods Children's food and nutrition were collected and surveyed by two-meal method in 24 hours, compared with the criter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food in China, and Z scores were calculated to evaluat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reschool children.Results The study showed that all the nutrients intake in 24 hours were more than 100% of the RNI except energy,calcium and zinc, and vitamin A intake of the children in Xi'an were less than 90% of the RNI.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lower weight, retardate development, emaciatio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between ages, regions and genders, and the prevalence rate was 0, 4.2%, 0, 3.3% and 10.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school children investigated in Beijing and Xi'an. Although there is fewer of malnutrition, overnutrition of the children are still serious. The nutritional dietary intake should be directed rationally for the children.
【Key words】 Diet surveys;Nutritional status;Physical examination;Comparative study;Child
【基金項目】 日本宮城教育大學合作項目。
【作者簡介】 張華明(1974- ),男,湖南邵陽人,在讀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醫學與健康教育。
【作者單位】 1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醫學與健康教育系,北京 100191;2 陜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 日本宮城教育大學。
【責任作者】 王培玉,男,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醫學與健康教育系,北京 100191。
學齡前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膳食營養充足與否不僅會影響其生長發育的速度,還會對其今后的健康狀況產生影響。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是其今后誘發某些疾病的重要的危險因素[1]。平衡膳食、合理營養是學齡前兒童預防疾病和促進其生長發育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為了解北京和西安2地幼兒園兒童的膳食營養現狀及存在的差異,為今后指導幼兒合理膳食提供依據,筆者分別于2004年和2005年底對北京和西安2地部分幼兒園兒童進行了膳食調查,并對其進行了營養狀況的評價。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法,在北京城區和西安城區分別抽取3所和2所一級幼兒園,在每所幼兒園隨機抽取20名兒童,共抽取120名兒童,男、女各占50%,年齡為(5.71±0.46)歲。
1.2 方法
1.2.1膳食調查方法 采用雙份飯菜法收集幼兒24 h內所有膳食(早中晚三餐、加餐、零食)和飲用水,再采用稱重法稱其質量,依照食物成分表累計算出各種營養素的總攝入量,與中國營養學會2007版《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標準》[2]進行比較。
1.2.2 體格檢查及評價標準 調查員經統一培訓合格后,使用經過校正的標準的體重和身高計測量兒童午睡后(脫去鞋、帽子和外衣)垂直站立的身高和體重。身高的讀數精確到0.1 cm,體重的讀數精確到0.1 kg(考慮到冬天及已經吃過午餐等因素,將體重減去1 kg后的修正值作為最終計算體重值)。根據《2002年中國居民體質與營養狀況調查報告》[3]以及世界衛生組織0~18歲兒童身高、體重參考標準[4]作為評價標準,分別計算每個兒童年齡別體重Z評分(WAZ)、年齡別身高Z評分(HAZ)以及身高別體重Z評分(WHZ)。Z評分=(測量值-參考標準的中位數)/參考標準的標準差。根據Z評分值將兒童生長發育分為5個不同的水平:Z評分<-2為下等;-2≤Z評分<-1為中下;-1≤Z評分≤1為中等;1<Z評分≤2為中上;Z>2評分為上等。營養不良及營養過剩的判定標準為:低體重,WAZ<-2;生長遲緩,HAZ<-2;消瘦,WHZ<-2;超重,WAZ>2;肥胖,WHZ>2。
1.2.3 數據處理與分析 對收集到的膳食調查、身高、體重等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核查其有效性后進行編碼。采用EpiData 3.0進行數據的錄入及邏輯檢錯等,用SPSS 13.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t檢驗和方差分析等,比較北京和西安2地幼兒各種營養素之間充足率及早中晚加餐中能量和三大產能營養素攝入水平的差異。同時,分別比較男、女童的年齡別體重、年齡別身高以及身高別體重的Z評分在生長發育水平分布上的差異。
2 結果與分析
2.1 兒童的身高和體重情況 平均身高為(115.38±4.90)cm,平均體重為(21.51±3.63)kg,2地兒童身高和體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男童平均身高為(116.50±5.30)cm,女童平均身高為(114.27±4.23)cm;男童平均體重為(22.35±3.67)kg,女童平均體重為(20.68±3.42)kg,男、女童在身高和體重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男童高于女童。
2.2 北京和西安幼兒園兒童每天膳食營養素攝入量比較 北京和西安幼兒園兒童攝入蛋白質和維生素B1基本上能滿足每日參考攝入量標準,能量、鈣和鋅的攝入略顯不足,維生素B2、尼克酸、維生素C、維生素E、磷、鉀、鈉、鎂、鐵、硒、銅等攝入量均超出每日參考攝入量標準的110%。北京幼兒園兒童攝入維生素A的量超出參考攝入量標準的110%,而西安幼兒園兒童攝入維生素A的量則沒有達到參考攝入量標準的90%;此外,北京和西安幼兒園兒童在脂肪(P<0.05)、膽固醇(P<0.01)、維生素A(P<0.01)、維生素B2(P<0.01)、維生素E(P<0.05)、鈉(P<0.01)、鐵(P<0.05)、硒(P<0.05)等營養素攝入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北京幼兒園兒童攝入了較多的脂肪、膽固醇、維生素A、維生素B2和微量元素硒,而西安幼兒園兒童則攝入了較多的維生素E、鈉和鐵。見表1。
2.3 三大供能營養素供能比2地間比較 由表2可見,北京和西安幼兒園兒童在蛋白質提供能量比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4 不同餐次能量及供能營養素攝入情況2地間比較 由表3可見,北京幼兒園與西安幼兒園兒童的能量在早中晚三餐及零食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三大供能營養素的早中晚三餐及零食的攝入量上存在差異,其中北京幼兒園兒童在早餐和中餐攝入了較多的蛋白質(P<0.01),且在早餐和晚餐上攝入了較多的脂肪(P<0.01);西安幼兒園兒童則在晚餐中攝入較多的碳水化合物(P<0.01),且在零食中攝入了較多的蛋白質(P<0.01)。
2.5 幼兒營養狀況評價2地間比較 男、女兒童中等以上發育水平WAZ分別為81.7%和86.7%,HAZ分別為71.7%和80.0%,WHZ分別為100%和93.3%,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由表4,5可見,5歲男童與6歲男童在年齡別體重和年齡別身高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10.904和10.706,P值均<0.05),而在身高別體重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75,P>0.05)。5歲組女童和6歲組女童在WAZ、HAZ以及WHZ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5.566,1.516和1.634,P值均>0.05)。表5還顯示,兒童低體重、生長遲緩、消瘦、超重和肥胖在年齡、地區和性別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3 討論
兒童的飲食會影響其生長發育及健康狀況,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平衡的膳食是影響其今后健康狀況的危險因素[1,5]。本次膳食調查結果表明,北京和西安學齡前兒童在能量、鈣和鋅的攝入方面未能或者勉強達到參考攝入量標準的90%,其余各營養素均超過參考攝入量標準的110%,說明所調查的學齡前兒童膳食結構依然存在問題,攝入過多與攝入不足并存。能量、鈣和鋅的缺乏與陳靜等[6-7]研究的結果一致,但北京幼兒園兒童維生素A攝入超出參考攝入量標準,這點與其他研究結果不一致,考慮可能與北京學齡前兒童攝入較多的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有關。由于學齡前兒童活動量大,能量攝入不足也是影響其生長發育的因素之一,因此學齡前兒童還應該適當補充能量。鈣和鋅依然是學齡前兒童容易缺乏的礦物質,提示應該正確引導家長對學齡前兒童補充鈣和鋅。三大產能營養素所占供能的比例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所占供能的比例與朱明元等[8-9]的調查結果及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的結果接近,而蛋白質所占比例高于朱明元等[8-9]的調查結果及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結果。說明近年來家長對學齡前兒童補充了更多的蛋白質,這對于處生長發育高峰期的學齡前兒童來說非常重要。比較24 h北京和西安學齡前兒童早中晚及加餐能量及產能營養素攝入情況,北京幼兒園兒童在早餐和中餐攝入了較多的蛋白質,且在早餐和晚餐上攝入了較多的脂肪;而西安幼兒園兒童則在晚餐中攝入了較多的碳水化合物,且在零食中攝入了較多的蛋白質??赡芘c2地學齡前兒童家庭環境以及當地飲食習慣存在較大差異有關。
Z評分法是近年來綜合評價兒童體格發育的常用的一種方法,可以用于不同地區和不同樣本之間的比較[10]。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和西安學齡前兒童的低體重、發育遲緩、消瘦、超重和肥胖在年齡、地區和性別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其中低體重、消瘦、生長遲緩和超重的檢出率低于王暉等[11-12]對北京市及全國學齡前兒童的調查結果,而肥胖的檢出率則明顯高于王暉等[11]對北京市及全國學齡前兒童的調查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所調查的北京和西安2地學齡前兒童在飲食結構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雖然2地學齡前兒童營養不良狀況有所好轉,但營養過剩狀況卻有上升的趨勢。提示應加強2地學齡前兒童合理營養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平衡膳食指導。同時,由于樣本量偏小,故研究結果的準確性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4 參考文獻
[1] 侯婷秀,楊洪霞,孫鳳芹.淺談兒童飲食與健康.中外健康文摘,2007,4(8):88-89.
[2] 中國營養學會,編著.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拉薩:人民出版社,2008:201-205.
[3] 翟鳳英,楊曉光,主編. 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三:2002居民體質與營養狀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7-74.
[4] 王如文,編著. 兒童體格發育指標的應用和營養狀況評定及世界衛生組織(WHO)0~18歲兒童身高、體重參考值、評價標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32-94.
[5] 何櫻.談平衡膳食與健康.實用全科醫學,2006,4(6):695.
[6] 陳靜,楊乃平.兩所鐵路幼兒園兒童體格發育及膳食營養狀況調查分析.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7,8(3):251-253.
[7] 姚濟浩,趙利軍,王向標.呼和浩特市區日托學齡前兒童膳食營養狀況調查分析.內蒙古醫學雜志,2005,37(3):265-266.
[8] 朱明元,林茜,周光宇,等.學齡前兒童377名膳食調查及營養狀況評價.中國學校衛生,2002,23(2):128-129.
[9] 翟鳳英,楊曉光,主編.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二:2002膳食與營養素攝入狀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5-64.
[10]鄭舉鵬,劉筱嫻.學齡前兒童生長發育與營養不良的評價方法.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3,20(2):65-69.
[11]王暉,蔭士安,趙顯峰,等.北京市郊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發育與營養狀況.衛生研究,2004,33(1):101-102.
篇6
高血壓是成人的常見病,近年來兒童的高血壓患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成人時期的高血壓與兒童期血壓密切相關,且發現兒童期血壓有“軌跡”現象,即兒童期的血壓隨年齡的增加呈升高變化,但血壓所處的百分位數值始終無變化,這為成人原發性高血壓源于兒童期提供了依據。我們對東營地區3783名1-6年級的兒童進行了高血壓的發病狀況調查,并對引起兒童原發性高血壓的高危因素進行調查和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方法,選取東營地區城、農兩個區域,按統計學方法確定樣本總量,并按比例從城區抽取1780例,農區2003例,然后在各區域按照不同年齡組, 以年級為單位進行抽樣,共計抽取3783例作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體格檢查的測量方法按《中國學生體質調查指導手冊》進行,由我科醫護人員統一使用經校驗的血壓計、體重計、身高計。學生在充分休息及精神放松后,坐位測量右臂動脈血壓,每人測量3次,取其中最接近的2次數值的平均值作為被測者的血壓值。對血壓較高者休息20 min后重復測定。高血壓評定標準依照美國心肺血液中心推薦的兒童高血壓定義:血壓值低于同性別同年齡兒童血壓值P90為正常;位于P95 為臨界高血壓;超過P95為血壓高于正常。
1.3 調查內容:采用問卷法進行回顧調查,由家長協助填寫,主要內容包括:家庭一般情況:姓名、年齡、性別、家庭飲食習慣、父母及祖父母是否有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史;兒童一般情況:飲食嗜好、性格、運動情況、睡眠情況、居住條件。
1.4 肥胖的判定標準 為準確表達身高和體重對血壓的影響,計算每位受測者體質指數(BMI),BMI= 體重(kg)/身高(m)2 。肥胖評價按《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2004年10月)中WHO推薦的兒童青少年男女各年齡BMI標準[4]將受測學生分為正常、超重、肥胖3組。
1.5 統計學處理:利用SPSS10.0軟件包上機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括X 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
2 結果
2.1一般情況: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指標,調查結果顯示,不同性別之間的血壓差異有顯著性(P
東營市小學生SBP平均水平為(97.77-11.25)mmHg.DBP平均水平為(61.22±9.26)mmHg。其中男生SBP[(96.65±1119)mmHg],DBP[(60.77±10.59)mmHg],女生SBP[(9906±l1.54)mmHg],DBPE(62.55±9.64)mmHg]。男、女間差異均有顯著性(P
2.2 不同居住區血壓正常上限兒童及高血壓兒童檢出:城區兒童收縮壓平均水平為(97.80±11.72)mmHg,舒張壓平均水平為(60.59±9.57)mmHg,農村兒童收縮壓平均水平為(99.11±11.52)mmHg,舒張壓平均水平為(61.27±10.39)mmHg。城區、農村高血壓兒童檢出率分別為3.59%,2.50%。城區檢出率高于農區 (表1)。高血壓兒童檢出率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x =3.90,P
2.3 不同體重兒童高血壓患病情況:超重組高血壓檢出率男2.18%,女7.21% ;肥胖組高血壓檢出率男6.33% ,女145%。肥胖組、超重組明顯高于正常組兒童。三組之間高血壓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 其他危險因素與高血壓患病率的相關性:對3783例兒童進行了一般情況的問卷調查,通過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法(Pin=0.05 Pout=0.01)結果顯示,高血壓兒童室外活動偏少,父母有高血壓,肥胖,在飲食習慣方面存在著偏愛食肉類食物。
3 討論
兒童高血壓作的定義是:兒童經過3次或3次以上按標準方法測量血壓[5],正常血壓(normotensive)為收縮壓和舒張壓小于同性別、年齡和身高兒童血壓的第9O百分位(
篇7
關鍵詞:肥胖癥; 代謝綜合征; 行為干預
以下就青少年單純性肥胖癥的成因及對心血管、代謝等方面的影響做一簡要綜述。
1 診斷
單純性肥胖癥是指除外由遺傳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外傷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繼發性、病理性肥胖,而單純由于營養過度所造成全身脂肪過度積累。實測體重超過身高標準體重20%以上可診斷為肥胖癥[1] 。 目前肥胖兒診斷標準有數種,提倡使用體重指數(BMI),即體重/身高 2 ,為兒童肥胖癥診斷指標[2] 。正常體重BMI為18.5~24.9;超重BMI25~29.9;肥胖BMI30~39.9。肥胖進一步分為Ⅰ級肥胖BMI30~34.9;Ⅱ級肥胖BMI35.0~39.9;Ⅲ級肥胖BMI>40[3] 。
2單純性肥胖的原因
2.1遺傳: 青少年兒童肥胖與遺傳因素關系密切,肥胖兒童常有家族史。據有關資料報道[4],雙親均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為肥胖者;雙親之一(尤其是母親)為肥胖者,子女中有40%為肥胖者;雙親均為非肥胖者 ,子女中只有10%~14%為肥胖者。雙生子研究表明,單卵雙生子無論是在同一家庭長大,或分開撫養,他們在體重方面的差異很?。欢央p生子成年后體重差異很大,有1/3二卵雙生子成年后其體重相差多達 6 kg。另有報道,張家港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對5312名中小學生調查中發現:單純肥胖率為8.1%,男女生肥胖檢出率差異無顯著性(P>0.05)。而父母親肥胖與青少年肥胖有顯著關聯(P=0.003),即父母親肥胖是青少年肥胖的危險因素,而以母親肥胖對青少年單純性肥胖的影響最大。但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舅舅和姑媽肥胖與青少年肥胖均無顯著關聯[5] 。
2.2出生時體重: 探討出生體重與兒童單純性肥胖的關系,為預防和減少兒童單純性肥胖提供科學依據。近年來,國外已有學者注意到出生體重與后天肥胖及代謝性疾病呈“U”形分布,即低出生體重與高出生體重可能均是后天肥胖及代謝性疾病的危險因素[6]。目前,國內研究表明,出生體重與兒童肥胖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但也有不同的研究結果,梁鳳英[7]等研究結果表明,兒童單純性肥胖與出生體重并無相關關系;徐秀[8]等研究認為,早產低體重兒肥胖發生率低于正常出生體重兒。有報道采用整群抽樣橫斷面調查與追蹤調查的流行病學方法,對北京市193名健康學齡兒童(7~11歲)與9年后同一觀察對象(16~20歲)進行出生情況調查、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測。結果 出生體重與兒童、青少年期體質指數呈U型相關,低出生體重組(5.6%)及高出生體重組(6.1%)青少年期超重-肥胖發生率較正常出生體重組(2.8%)有增高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是胎兒宮內生長與青少年期體格生長密切相關,加強孕期營養指導有利于預防青少年期單純性肥胖的發生。
篇8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53.2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3-0258-02
【關鍵詞】 營養狀況;營養不良;肥胖癥;學生
隨著人們對健康知識認知度的提高,兒童青少年營養不良、肥胖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為全面了解九江市中小學生營養狀況及發展趨勢,以便為指導合理營養、平衡膳食及健康干預提供科學依據,筆者對該市15所小學、12所中學學生的營養狀況進行了統計分析?,F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資料來自于2001-2005年九江市148 240名中小學生的健康體檢監測數據,均按衛生部《學校衛生情況年報表填報說明及技術規范》的統一要求,對學生進行身高、體重測量,并根據測量結果,采用《中國學生7~22歲身高標準體重值》[1]評價學生營養狀況。以同等身高標準體重值為100%,受試學生體重在標準體重的90%~110%為營養狀況良好;低于標準90%為輕度營養不良,低于80%為中度,低于70%為重度;超過標準體重110%為超重,超過標準120%為肥胖。數據處理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總體情況 148 240名中小學生營養不良率為26.91%,超重率為9.33%,肥胖率為7.25%,營養正常者僅占56.51%。
2.2 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中、小學生營養不良率分別為35.10%和12.33%,中學生高于小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 996.71,P<0.01)。中學生超重、肥胖率分別為7.81%
和6.72%,小學生超重、肥胖率分別為12.02%和8.18%
,小學生均高于中學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715.74
,107.01,
P值均<0.01)。見表1。
2.3 男女生營養狀況比較 男、女生營養不良率分別為23.89%
和30.31%,女生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3.09,P<0.01)。男生超重、肥胖率分別為10.59%和9.24%
,女生超重、肥胖率分別為7.90%和5.01%,男生均高于女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315.69,982.63,P值均<0.01)。
見表2。
2.4 不同年份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2001-2005年中小學生營養不良、超重和肥胖的檢出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371.89,81.03和15.77,P值均<0.01)。2005年與2001年比較,營養不良率增加了5.98個百分點,超重增加了1.65個百分點,肥胖增加了0.63個百分點。見表3。
2.5 學生營養不良構成情況 營養不良學生中,輕度占77.76%
,中度占20.41%,重度占1.83%。見表4。
3 討論
九江市中小學生5 a營養不良檢出率為26.9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2.60%),高于上饒市、丹陽市的調查結果[2-3];超重和肥胖檢出率為16.58%,與上饒市、廈門市的調查結果接近[2,4],但明顯高于1995年全國平均水平(7.73%)[5]。從學生營養狀況變化來看,營養不良與營養過剩檢出率均呈逐年增加趨勢,說明九江市中小學生營養問題較為突出,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同時并存,與相關報道一致[6-7],并呈現明顯的“雙峰現象”[8]。提示在控制營養不良的同時,重點應加強對營養過剩問題的防制,把此項工作納入學校衛生保健工作的重點,并引起學校、家長和全社會的關注。
中學生營養不良率高于小學生,超重率和肥胖率低于小學生,與青春期突增現象吻合。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高峰、新陳代謝旺盛時期,身體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求增加。此時若營養攝入不足,就不能滿足身體生長發育的需要,加上中學生學習負擔較重,睡眠不足,消耗增多,造成營養不良率高于小學生,而超重率和肥胖率則低于小學生。中國部分家庭膳食結構不夠合理,早、中餐過于簡單,晚餐較為豐富,加之學生晚間活動量較少,極易造成營養過剩,引起肥胖。女生營養不良率高于男生,與女性生理特點有關,加上女生愛吃零食,追求苗條,刻意節食、減肥,是造成女生營養不良高于男生的主要原因。
篇9
營養引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
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張輝介紹說,當前我國居民食物消費和營養水平呈現出三個轉變:一是食物消費的形態由“吃飽吃好”逐步向“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轉變;二是食物生產的目標由單純追求產量逐步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轉變;三是食物發展的方式由“生產什么吃什么”逐步向“需要什么生產什么”轉變。
因此,《綱要》充分考慮到這些變化,在發展理念上,更加突出生產、消費、營養、健康的協調發展?!毒V要》立足構建營養引導消費、消費指導生產的新型關系,明確提出要“促進營養均衡發展、統籌協調生產與消費”“以現代營養理念引導食物合理消費,逐步形成營養需求為導向的現代食物產業體系”,更加關注“舌尖上的健康”。
在主要任務上,更加突出食物質量安全。《綱要》按照食物數量與質量并重的原則,首次提出了“構建標準健全、體系完備、監管到位的食物質量保障體系”,并從標準化生產、質量安全監管、應急處置等方面進行了部署,更加關注“舌尖上的安全”。
在發展重點上,更加關注變化的需求。張輝表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家庭不愿意花太多時間“煮飯燒菜”,取而代之的是直接購買一些成品或半成品。因此,《綱要》首次把方便營養加工食品作為重點發展產品。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流動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鎮化地區食物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急劇變化,飲食不合理現象突出,營養性疾病發生幾率大。針對這一變化,《綱要》首次將流動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鎮化地區作為重點發展區域。
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
當前我國居民的營養健康狀況如何?農業部食物營養所副所長王東陽表示,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食物供需基本平衡,食品安全狀況總體穩定向好,居民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但是,我國食物生產還不能適應營養需求,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
王東陽解釋說,營養不足就是過去所說的“吃不飽”,溫飽未能穩定解決的狀況。按照新的國家扶貧標準,我國尚有1.28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最低營養需求為每人每日2100千卡熱量,與《綱要》推薦的目標值相比,該基準值偏低。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食物攝入量不足,熱量、蛋白質等營養素難以滿足人體需求,生長遲緩、低體重、貧血等營養不良發病率仍然較高。因此,貧困地區是我國居民營養不良的多發地區和營養改善的難點地區。
營養過剩則是“吃多了”,吃出毛病來了。據衛生部門監測統計,按照中國成人超重與肥胖判定標準,2010年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為30.6%,肥胖率12.0%,城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農村;全國有2.6億人口被確診為慢性病患者,約占總人口的19%。
專家表示,在營養過剩的人群中還有“營養不足”的問題,例如營養不平衡或者缺乏維生素及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同時又存在其他營養成分過度攝入,要警惕這種“隱性饑餓”。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馬冠生介紹說,我國居民維生素A、維生素B2和鈣的攝入量普遍不足;能量過剩、體重超重在城市人群中日漸突出;缺鐵性貧血廣泛存在。他說,我國營養性疾病主要關注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和全人群貧血率兩個指標。近年來,我國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明顯下降,2000年~2010年,城市兒童生長遲緩率維持在5%以內,但2010年農村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仍高達12.1%。
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需營養干預
《綱要》的一大亮點是明確了到2020年食物與營養發展目標,從食物生產、食品加工業發展、食物消費、營養素攝入、營養性疾病控制等5個方面,細化了21個具體的、可考核的指標。如全國糧食產量穩定在5.5億噸以上、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200千卡~2300千卡、全人群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等,這些目標能順利實現嗎?
張輝表示,確保食物生產量目標的順利實現,關鍵是落實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提升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其他食物供給有保障。
為了保證《綱要》的順利實施,我國確立了“三個三”的發展重點,優先發展優質食用農產品、方便營養加工食品、奶類與大豆食品;優先關注“三個重點區域”:貧困地區、農村地區、流動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鎮化地區;優先改善“三類重點人群”:孕產婦與嬰幼兒、兒童青少年、老年人。
篇10
關鍵詞:青春期女子;身體活動;社會認知;超重
1. 前言
肥胖率在中國過去的10年間呈現不斷攀升,并且這種勢頭還有不斷上升的趨向。過度體重增加成為中國今天危害青少年健康最嚴重的問題。來自《2009年國家青少年兒童營養健康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超重兒童達到120萬,占全世界超重兒童的1/13。
女性,在任何年齡段,都比男性更少活動,這種差別在青春期尤為突出。大量的實證說明缺乏身體活動和久坐的生活方式不僅引發肥胖,而且也是導致精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一項歷經十年的研究記錄了1213名鄉村和1166名城市青年女子的身體活動行為變化,在9-17歲間,鄉村青年女子在休閑時間身體活動下降了96%,城市青年女子為64%,56%的鄉村女子在學業結束后就沒有休閑性的身體活動。為了防止青春期女子因身體活動過度減少引發體重超重的危險的趨勢蔓延,或至少降低,必須采取一定的干預措施。而對影響身體活動因素和這些因素對于不同體重水平的關系的深入理解是設計有效干預措施的關鍵。
近來的一項研究紀錄了在澳大利亞體型苗條的孩子更喜愛耐力運動,而肥胖的兒童對柔韌和協調活動更感興趣。泰勒發現諸如家庭支持,朋友鼓勵和活動選擇與正常體重的青年有著顯著的關系,相反正在超重組別沒有顯示出這些因素與身體活動的關聯[1]。但在前期的研究中沒有考慮了體重與活動水平的相互作用。我們假設城鄉超重少女,與正常體重少女相比,在個性態度,社會特征,和家庭結構有著顯著差異,進一步設想少女的不同活動水平也改變了上述關系。本研究以期為設計更具目標指向的干預措施提供建議。
2. 研究方法與過程
2.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來自江西省3所446名女生,并在初三學期采集數據。盡管家庭收入沒有參與個體對象研究,這些受試者所在江西省的學校卻具有典型性??傮w而言,這些受試者平均年齡在15.8歲,54%為城市人口,42.65%歸為活躍組,體重正常占82%,危險組占12%。
2.2測量工具
人體測量:體重測量用高精電子稱,最小刻度為0.2公斤。身高用便攜式測距儀,最小刻度為1.0厘米。BMI計算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測試者身著輕便衣物測試。
身體活動:身體活動是通過一種自我報告式的工具,即《前一周身體活動記錄報告》來進行的?!肚耙恢苌眢w活動記錄報告》是在修改美國的《三天身體活動記錄報告》[2]而來,將每天從早上7點到午夜按30分鐘分為34個時間段,把每個時段的活動及強度記錄在案,在這份活動與強度的記錄基礎上計算每項活動的代謝當量值,數據以每天代謝當量達到中等(3 to 5.9 METs)或高等(6或6以上METs)的主體活動30分鐘時段數計量,在《前一周身體活動記錄報告》中看電視或視頻定義為基本活動。
身體活動相關因子:所有女生完成一份評價社會認知和青少年相關身體活動的環境調查,采用標準格式在教室里統一作答。
社會認知變量從社會認知理論相關研究文獻[3]中選擇出來的,包括自我效能、知覺行為控制、身體活動享受、影響體育享受因子、態度、和主管規范。自我效能評測是由8個五點李克特量尺的項目組成,從1(非常反對)到5(非常同意)的選項表明受試者的態度。評價知覺行為控制問題有4項五點李克特量尺,1(非常容易)至5(非常困難)評定不同程度。享受體育與享受身體活動都分別包含了12項李克特量尺,受試者對1(非常反感)至5(非常享受)作出答案。態度量尺評價了關于參與身體活動后果的信念和對每個信念的估計值。信念基于五點李克特量尺,從1(非常反對)到5(非常同意)的選項供受試者選擇,計算成分是通過五點李克特量尺,幅度從非常好到非常壞區別。態度得分是將每一項的信念陳述與對應的反映值相乘,取最后平均數。主觀規范包括了8項涉及規范信念和每項從動機到行為的反應陳述。規范信念是用五點李克特量尺從1(非常反對)到5(非常同意)的選項表明信念程度,從動機到行為的反應陳述五點李克特量尺從1(非常反對)到5(非常同意)表示程度,再將每一項規范信念與其對應的反應陳述相乘取平均值而得到主觀規范得分。
環境問題是從理性行為理論相關研究文獻中設計而來,包括了學校設施便利,去操場獲體育館的次數,安全的活動空間,對活動的社會服務,家庭支持,觀看電視。前三項為測定物質環境狀況,各項包括了5個五點李克特量尺的項目,通過1(非常反對)到5(非常同意)反應受試者不同觀點,該量具重測信度為0.89 和 0.95。社會服務包括了五點量具的12項,選擇跨度從非常好反對(1)到非常贊成(5),相加取平均值為其得分,量具穩定系數0.60 到 0.64。家庭支持包括了5個四點項目標示家庭成員支持頻數,0(沒有)到4(每天),其重測重測信度為0.86。 受試者在《前一周身體活動記錄報告》的作答用于評價觀看電視部分。
2.3 研究過程與數據分析
在BMI小于18.5的女生被認為是正常體重, BMI在25-30之間屬于危險超重組,大于30的為超重。如果在《前一周身體活動記錄報告》中平均每天有一個或更多30分鐘時段的達到活約標準(6 METs或更大)歸為活躍組。這種定義基于《青少年身體活動國際共識會議指南》。數據分析利用各組間的特征,體重和活躍水平采用二維混合模型的方差分析。在所有的方差分析中,學校包含隨機效應。統計顯著性以α水平0.05為標準。
3. 結果
3.1 社會認知變量
城市少女在任何社會認知變量中 體重和體重與活躍水平的相互作用沒有顯著差異。城市活躍組少女,在自我效能、態度、知覺行為控制、享受身體活動以及享受體育比低活躍組的得分高(見表1)。相似的是,在農村少女不同體重水平對社會認知并未產生差異,當將活躍水平考慮進來,活躍組的少女得分在知覺行為控制上出現了唯一的顯著性(p=0.01)高于低活躍組。體重與活躍水平顯著交互作用在自我效能得以體現,體重正常和超重的活躍組少女比低活躍組具有更顯著的高分。
表 1. 混合模型的方差分析比較不同體重與活躍水平的少女社會認知;
正常體重
危險體重
超重
體重
活躍度
體重*活躍度
成分
低活躍
活躍
低活躍
活躍
低活躍
活躍
自我效能
城市
3.8±0.1
4.1±0.1
3.7±0.1
4.2±0.1
3.8±0.1
4.0±0.1
0.12
0.001*
0.35
農村
3.4±0.2
3.8±0.1
3.6±0.1
3.5±0.2
3.5±0.1
3.8±0.1
0.67
0.02*
0.03?/span>
知覺行為控制
城市
4.0±0.1
4.2±0.1
4.1±0.1
4.4±0.1
4.0±0.1
4.2±0.1
0.4
0.002*
0.57
農村
3.8±0.2
3.9±0.1
3.7±0.1
3.6±0.2
3.8±0.1
3.7±0.1
0.38
0.01*
0.78
享受身體活動
城市
4.1±0.1
4.3±0.1
4.2±0.1
4.4±0.1
4.0±0.1
4.3±0.1
0.14
0.001*
0.92
農村
4.0±0.1
4.2±0.1
4.2±0.2
4.1±0.2
4.1±0.1
4.4±0.1
0.63
0.21
0.14
享受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