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展覽館設計范文

時間:2023-11-15 17:58: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科技展覽館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科技展覽館設計

篇1

關鍵詞:后現代農業;生態農業;農業園區;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X171.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22

Analysis of Eco-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Basing on Post Modern Agricultural Theory

CHEN Shou-yue, WANG Lia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stmodern agricultural, clearly and design relations between, and the conceptual planning Hebei Lyurun of Eco-agriculture park, target loc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design and functional zoning in four aspects, expounds theory of the post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gricultural park should be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future design research word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Key words: postmodern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1 研究理論

1.1 后現代農業

美國學者C.迪恩?弗羅伊登博格認為,后現代農業[1]是在現代農業基礎上的價值轉變與價值拓展[2]。國內許多學者認為,所謂的后現代農業與現代農業,兩者之間不僅是時間上的差異,還是內涵上的區別。后現代農業本質上是大農業的開發、利用及其產品生產前后活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實現農業超大產業化經營系統。后現代農業注重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重視農業的生態服務、社會支撐功能,注重農村的三生(生活、生態、生產)協調,重視城鄉一體化發展,重視農業的多元化功能拓展,如生產、娛樂、生態等[3]。

1.2 農業園區規劃設計

農業園區規劃設計一般包括總體規劃的項目設計。農業園區總體規劃,是依據園區立地條件,對給定農業園區的發展理念、功能定位、項目建設、區劃布局、基建完善、景觀設計、環境保護、組織管理體系、運營機制等進行策劃和總體安排,而項目設計指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對具體的項目進行構思,并給出詳細表達[3]。

1.3 后現代農業理論體系是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的理論來源

后現代農業以農業生態化作為農業轉型的主要方向和關鍵所在,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物質信息裝備輸入組織生產,要實現環境保護和資源的高效利用,協調生產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優化品種組合,建立良好的物流系統,實現三大效益高度統一[4]。農業園區規劃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把保護和優化環境放在首位,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的生產、生活、休閑環境景觀和空間,確保農業園區生態可持續發展。

1.4 后現代農業理論體系是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的哲學基礎

后現代農業要求推動“雙贏”的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優化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實現效益最大化和危害最小化,實現生產與環境保護的最佳平衡。農業園區規劃設計要求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的約束性壓力,嚴格保護生物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同時改善生產條件,確保園區農業的三大效益的高度統一。這與后現代農業中提倡的生態永續性理念不謀而合[5-7]。

1.5 后現代農業理論體系是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

后現代農業是以農產品生產、加工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運用農業科技設備,堅持生態保護原則,將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等范疇中各環節,實現產前、產中、產后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一種更高層次的農產品營銷體系。農業園區設計過程中要在資源環境條件及各產業發展態勢的基礎上,對各產業鏈做出有效延伸與合理串聯,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資源利用率[8-9]。

2 研究區概況

園區位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腹地,靠近全國政治中心,處于華北經濟中心雙巨城中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區以及京津城際交通線中心,是京津城際中心花園,華北和東北的經濟與文化交流的通道的咽喉。區位優勢明顯,距北京國際機場60 km,距天津濱海機場80 km,距天津港約80 km。園區的公路、鐵路、高速公路貫穿廊坊南北,四通八達,市郊鐵路,京山、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廊萬路,京津高速鐵路橫穿東西,104國道、光明線近在咫尺。位置得天獨厚,是成為園區進行招商引資的重要籌碼,為園區農業的成功開發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 農業開發理念與目標定位

3.1 農業開發理念

在京津冀一體化組團發展背景下,立足京津大都市區的先天優勢,以“服務首都、融入首都”為定位,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產業興園”為理念,加快培育主導產業;以“高效出產、享受生活、生態保護”為核心功能,推動園區多元化開發;園區的建設為建設“平原森林城市”任務,完善和優化廊坊市城市功能提供了一種現實途徑。創立一個工農有機結合的商業盈利新模式,實現綠潤集團的使命與戰略,打造“廊坊綠谷”和綠潤集團“農林綜合體”。

3.2 農業發展目標定位

綜合園區區位獨特性、水資源限制性、文化特殊性、環境約束性的特征,以及京津發展預測、區域內外農業現狀以及開發的目的與理念,借助區域發展優勢,將園區農業發展成為最具創新的城郊型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區、最安全的優質彩色苗木精品研發生產供應中心、世界首個城鄉一體循環型生態農業示范區和全國一流基于農業的綜合生態休閑服務區[10]。

4 產業組織結構設計

農業產業框架設計的關鍵在于準確判斷園區資源環境條件及各產業發展態勢的基礎上,對各產業鏈做出有效延伸與合理串聯,從而保證農業充分融入生態城總體產業發展大環境,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內外部分工合作體系,維護園區的生態平衡。

園區生態城生態環境良好,區位條件優越,農業資源比較豐富,結合前面幾個章節的分析,我們認為在園區發展以下產業較為較妥當:

(1)基礎產業:苗木馴化繁育、中藥材種植、綠色(有機)鮮果種植、林下經濟;

(2)主導產業:生態休閑旅游與農商服務、工廠化植物生產(花卉苗木);

(3)衍生產業:廢棄物CPU②(食用菌生產、有機肥生產、沼氣發酵池、污水處理廠與垃圾處理站等)。

堅持以“綠色、環保、低能耗”作為生產標準,逐步建立低污染、低能耗、高產出、競爭力強的園區。

5 農業產業功能區劃

5.1 總體功能分區

根據園區生態城市總體發展方向和建設目標,確定“一環、五區”。一環:彩色大道內環線;主體建設區:農林科技展示區、都市花木體驗區;配套建設區:高效生態農業種植區、觀光農業風情區、私家農莊休閑區、市民公共服務區。

5.2 重點項目建設

(1)彩色大道內環線圍繞園區內環路兩側設計,以花期果期相交錯的果樹和流光溢彩的苗木、林果為要素,既是良好的防護屏障,又構成優美的外向型景觀,也可沿環形道路,精心設計建筑、小品和休憩等設施,突出文化主題和內涵及多個景點的連續性,并結合植物造型布置,開展賞花、采摘、攝影和自行車騎游活動等。

(2)農林科技展示區規劃面積27.13 hm2。分為自然、農林、未來等三大主題板塊,是園區景觀、文化、服務、活動、高檔設施、贏利和公益項目精品的聚集區。包括光伏溫室、高檔花卉溫室、育苗溫室、現代農林展示中心、苗木科技研發中心、管理服務培訓中心、高檔彩色苗木展示區、停車場。規劃主題為展示高新農業科技,集錦現代繽紛園藝。

(3)都市花木體驗區規劃面積83 hm2。確保園區大規格苗木繁育主體地位,是園區景觀建設重要組成,也是美麗鄉村高檔社區的門前花園。精品大規格苗木區、珍稀苗木種植區、林下經濟示范區、苗木綠谷、都市花廊等。

(4)觀光農業風情區規劃面積23.4 hm2。依靠產業背景,以生態環境、生態文化體驗為核心吸引力,包括異域農業風情區(荷蘭農園、法國農園、日本農園、韓國農園)、房車營地、樹屋營地、拓展訓練基地、陽光草場、農耕展覽館、草地婚禮、珍稀動物世界、休閑主題莊園(薰衣草莊園、海棠莊園、郁金香莊園)等,規劃主題為匯聚歐亞精彩農園,展現海外鄉村風情。

(5)高效生態農業種植區規劃面積18.13 hm2。通過露地和設施相結合的栽培方式,采用灌溉微噴節水化、水肥一體化、生物防治等果樹栽培新技術進行設施管理,結合不同的季節,開展賞花和采摘項目。包括百草園、設施果樹園。規劃主題為展現果林繽紛精彩,品味城中果園風情。

(6)私家農莊休閑區規劃面積27.3 hm2。以生態環境、生態文化體驗為核心吸引力,形成家庭農場承租、文化體驗、休閑生活的魅力農場。包括人工湖、木屋別墅、水上餐廳、人工湖、大棚、菜園、停車場等。規劃主題為體驗家庭私有莊園、漫步低碳農林公園。

(7)市民公共服務區規劃面積21 hm2。通過生態環境的打造,為廊坊市民營造一處修身養性的農業公園性質的公共服務區,吸引人氣,擴大園區的社會效益。規劃包括都市彩色廣場、農耕雕塑、人工造林示范區等。規劃主題為鸞鳳筑巢吸人氣,和諧共建生態城。

6 結 論

后現代農業作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與現代農業高投入、高產出、高能耗的農業生產方式相比,更加注重農業發展的生態化、永續型和綜合性,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11]。農業園區作為現代農業展示的窗口,其規劃設計過程中融入后現代農業的理念與內涵,必將豐富完善區域性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的理論體系,提升我國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設計水平,以期為我國發展后現代農業提供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 周淑景.農業發展戰略轉變與后現代農業[J].財經問題研究,2004(11):73-75.

[2] 陳成斌.試論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7:53-55.

[3] 曹仁穩.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福建熱作科技,2003,28(3):110-117.

[4] 林祥金.世界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J].中國農村經濟,2003(7):76-80.

[5] 董慧.后現代農業是可能的[J].與現實,2008(5):124-127.

[6] 胡曉兵.現代農業技術異化的表現及其根源探析[J].學術交流,2007,159(6):96-99.

[7] 王凌香,孫金福.世界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及我國后現代農業發展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1(7):369-372.

[8] 吳人韋,楊建輝.農業園區規劃思路與方法研究[J].城市規劃期刊,2004(1):221-229.

[9] 潘潤澤,李春德,李俊峰,等.農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6(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