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習慣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1: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風俗習慣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風俗習慣的特點

篇1

關鍵詞:赤峰雅樂;雅樂民俗;雅樂曲體;雅樂藝術

中圖分類號:J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9-0239-04

赤峰雅樂,是在赤峰地區(qū)流傳演奏并得以保留、挖掘和整理出來的一種古典民族音樂。這一珍貴的民族古典音樂典雅古樸,它是一種詞、曲、舞三位一體形式的古典音樂藝術形式。元朝時,部分宮樂流入民間,但由于年代久遠,幾經輾轉流傳,這些雅樂僅存部分詞曲,而舞已脫離詞曲早已失傳,因而,雅樂是元朝時期從宮廷流入到民間的一種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1983年有關部門成立赤峰雅樂搶救小組,對流傳在赤峰地區(qū)的《慶壽》、《北正宮》、《水龍吟》、《春來》、《雁旋》、《龍陣》、《龍身》等24首雅樂進行挖掘整理,這些曲目都是工尺譜,分為正宮調、小宮調和尺宮調構成的赤峰雅樂樂曲的組合。

一、雅樂演藝的民俗界定

民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在自己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反復出現并代代相習的生活文化事項,它既包括物質文化生活,又包涵精神文化生活,生動的體現一個民族的民眾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倫理觀念以及心理結構等方面的傳統特點,是構成民眾生活文化史的主體與核心。

雅樂的民俗藝術是指在民間廣為流傳并相襲成俗的各式各樣的藝術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藝術形式的總稱之一。

雅樂音樂的民俗關系重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民俗里有音樂”;二是“音樂反映民俗。“民俗里有音樂”是在某些民俗的活動中包含了民俗事象,或者說音樂是某些民俗事象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無論是民眾迎神拜社的各種祭祀儀式,還是民間婚喪嫁娶的禮俗,音樂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輔助手段。此外,有些民風民俗的活動,如民間歌會、節(jié)日歌舞、宴慶儀式等都是圍繞著音樂活動進行的。

雅樂又是傳統民間音樂的范疇,音樂中反映了民俗,或者說某種民俗通過音樂而得以展示和體現。音樂是一種精神文化,因而,有什么樣的民俗心理和民俗行為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民間音樂。“民俗里有音樂”和“音樂反映民俗”,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樂、俗關系的,這兩個方面是相互交織,相互關聯。因此,我們在分析具體的民俗與雅樂的音樂時,不能孤立地看待這兩層關系,雅樂與民俗自古以來就親切地伴隨著人民的生活,無論在節(jié)日慶典、喜慶、風俗、宗教活動中,還是在歌唱、舞蹈、勞動、社交中,雅樂都起著顯著的作用,真實地反映著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

雅樂的傳承與民俗的變異關系。民俗具有變異性,民俗事項在流傳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會產生內容和形式上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得民俗文化內涵變得豐富多彩,也構成了民俗向前發(fā)展的驅動力,這表現在民俗是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文化現象,這種傳承方式,主要是靠記憶保存,而又靠記憶性傳給別人,很難保持原來的風貌不發(fā)生變化,同時傳承人在傳承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摻雜著帶有自身生活時代、環(huán)境、生活內容變化等等的感受。1983年,紅山區(qū)政協,成立了國樂搶救小組,整理赤峰雅樂,挖掘出的公尺譜無人看懂,方請張海峰老先生的記憶哼唱曲子,當時由紅山區(qū)文化館李守臣館員記錄,整理成現在的簡譜。后根據雅樂所使用的樂器組成民族樂隊,在演奏上張老先生還不斷的反復指點,盡量恢復其原有的韻味,不管怎樣,赤峰雅樂也是靠口傳心授留存下來,僅得其仿佛而已。

二、雅樂演藝的民俗音樂特點

雅樂最早起源于西周,以后歷代傳承。到了元代,由宮廷樂師傳入了民間。赤峰地區(qū)演奏雅樂始于清朝光緒年間,最先傳習雅樂者是赤峰元寶山煤礦主李林梓,后為清末舉人董俊先、秀才張朝清。雅樂是有曲、有詞、有舞的宮廷雅樂,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歌詞和舞蹈已經失傳,只有樂曲的留存。會演奏樂曲的藝人也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每逢重大祭日、廟會,均邀雅樂隊(時稱“國樂”隊)演奏,如:每年的正月十五為道教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為佛教鬼節(jié)、正月十三為關帝廟會,這一民俗的娛神祭祀活動,雅樂樂隊均參與演奏,為民俗的社會風俗活動增添了氣氛。赤峰雅樂演奏早期樂隊所使用的樂器分類列表如下:

(一)早期赤峰雅樂樂器的組成圖表

現今,雅樂隊已有30多人的龐大陣容,構成了一個中型的民族樂隊演奏形式。這些人大都是原市文藝團體退下來的老藝術家及學有專長的音樂愛好者。他們有的是國家二級以上的器樂演奏家,有的是某種樂器的專門家,有的是兼通幾種樂器的多面手,可以說是強強聯合,優(yōu)勢互補,在演奏中都能起到骨干作用。樂器配制分為四個組,演奏所使用的樂器分類列表如下:

(二)現代赤峰雅樂樂器的組成圖表

赤峰雅樂的演藝民俗音樂特點是:音樂講究旋律和節(jié)奏的形式美,格調高雅,速度由慢漸快,旋律多類型化,調門固定,有絕對音高。器樂演奏均為合奏形式,同時并以管樂器為主體,其弦樂、彈撥樂、打擊樂在演奏上增添了樂曲的民俗民間的音樂色彩,使雅樂的演奏形式表現出獨具一格、別有韻味的民俗藝術特色。

另外雅樂樂曲在演奏上,還保持著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的宮廷音樂魅力,又有節(jié)奏鮮明的舞蹈性,赤峰雅樂為24首樂曲,是國內最完整的器樂套曲,現已收入中國民族音樂資料東南亞版,并納入中國民族音樂(資料)精選錄音帶。該套曲已在法國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展出,是我國目前最完整的雅樂,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三、雅樂的民俗性及曲體結構風格

雅樂具有民族民間禮俗的音樂表現的個性風格,無論在曲體的結構、樂曲調式、旋律、節(jié)奏的律動、音程的起伏均已民族民間音樂元素有著密切聯系,表現了民俗音樂文化的藝術特點。如:開基大典的《慶壽》(正宮調)、《小妹子》(小宮調)、《北正宮》(正宮調)、《四季》、《雁旋》、《雁陣》、《龍頭》、《龍身》等樂曲,給以分析。

(一) 雅樂《大典》

通過開基大典的朝賀、宮廷宴慶儀典, 體現國家的氣度, 權力的象征,朝賀的威儀,顯示出中華古國高明威世四海生平的景象。

樂曲為B羽調式,變奏曲式結構,主題樂段的旋律跳躍不大,多在級進式的低音區(qū)進行,節(jié)奏多以順分式和附點的音型演奏,a3是一段變化性的旋律在高音區(qū)進行,表現了音樂情緒熱烈的氣氛,結束句a5是第一段變化性的主題音樂,情緒慢慢的平穩(wěn)結束全曲,樂曲充分的反映了民間民俗的那種生活中的場景。

《慶壽》曲調抑揚頓挫、中正平和,聽者眼前似乎能浮現出古時宮廷慶賀壽辰時宏大喜慶的場面。

這首變奏體結構G羽調式。以……為主題旋律在演奏時變奏了五次,其音樂特點是《小妹子》(小宮調)主題旋律在高音樂區(qū)變化重復了《慶壽》(正宮調)主題音樂其旋律、節(jié)奏的進行基本相同,雖然它們的調式不同,但樂曲更加表現了熱烈的音樂情緒和歡樂喜慶的氣氛。樂曲變奏后,結束句回到了主題音樂,情緒緩慢的平穩(wěn)結束全曲,樂曲充分的再現了民俗民間的那種生活中的場景。

這是首B羽調式,循環(huán)體的結構。它和《慶壽》、《小妹子》兩首樂曲旋律音程、節(jié)奏型基本相同,不同之處,開始主題音樂是以弱排起的特點,它與《慶壽》、《小妹子》音樂主題片段相近,如: 。樂隊在演奏了《慶壽》、《小妹子》、《北正宮》等曲目,在音樂中時而渾厚典雅,時而莊重熱烈,時而沉穩(wěn)寧靜,時而舒緩悠揚,樂曲的表現情緒體現了當地民俗的慶賀禮儀氣氛。

這首樂曲沿用了傳統的詞牌和曲牌名。為D宮調式,是一首單曲牌體的曲式結構,主題樂段變化的反復2次,后補充了六小節(jié)變化的主題旋律,構成了一首完整的樂曲。樂曲表現出了:熱烈高亢、莊重肅穆的氣氛。

以上雅樂的《慶壽》、《水龍吟》、《北正宮》等,充分的表現了民俗中的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及中正、平和、寬舒、雄渾、典雅的音樂特點。

(二)雅樂《四季》

通過勞動人民春播、夏鋤、秋收、冬藏的辛勤操勞的習俗。體現了“國以民為主”的主體思想,謳歌他們輩輩代代腳踏實地地在祖先的土地上灑下的辛勞、血汗和熱愛生活和建設生活的熱情。

這是一首A商調式,變奏體結構。主題多次出現的動機旋律在樂曲的變化中進行,旋律出現了 的六度大跳,節(jié)奏以順分式和符點式的結合產生了對比,樂曲顯歡快跳躍,a主題樂句與a3樂句的音區(qū)、調式產生對比,顯得樂曲音樂歡快抒情。演奏的樂曲充分表現了一年一季世代相傳的春播勞動習俗的場景,同時樂曲以歡快的節(jié)奏謳歌了人們對春天大自然的贊美、對生活的熱愛。

這是一首C商調式,變奏曲體結構,旋律多以順分式與附點式的節(jié)奏的進行,開始的演奏主題樂曲動機與《春來》相比較,主導動機基本相同,《秋來》的旋律音程是在低八度中進行,旋律中的樂句落音多次在 的(4)角音上,樂曲形成了變宮為角的進行,此后結束句落音與《春來》的結束句做了變化的從復, 落音在C商音上,這樣與前樂句形成了同宮系統的交替的進行,使樂曲的音樂情緒起伏跌宕,樂曲表現了豐收的喜悅心情。

(三)雅樂《雁頭》

大雁是喜歡在草原棲息的候鳥。他們合群守紀,知候而歸。它象征我們祖國大家庭各民族的和睦相處,是團結的群體,也象征著我們炎黃子孫的四方游子,雖然翱翔萬里,卻滿懷著知候而還的戀情。此集所用的原樂曲,融入了當地的蒙古族音樂元素,節(jié)奏有快有慢,表現了塞外邊睡的意境。

這是一首A角調式,變奏體曲式。樂曲以順分性與附點性的節(jié)奏進行,旋律主題多次在樂曲中變化性的反復,使樂段之間產生了音區(qū)、音高、節(jié)奏的上對比,樂曲在律的變化中此起彼伏,表現了大雁在天空中歡快翱翔的景象。

這是一首E羽調式,循環(huán)體結構。a主題旋律以順分式與符點式相結合的節(jié)奏進行,b對比旋律以切分式與均分式相結合的節(jié)奏進行。樂曲融入了蒙古族音樂元素,主題旋律與蒙古族民歌《白天鵝》的主題節(jié)奏型相同,旋律樂匯相近,具有蒙古族民間音樂的風格特點,體現了蒙古族的風俗對大雁的喜愛和贊美。

(四)雅樂《龍騰》

以民間節(jié)日盛會的龍燈舞的熱烈氣氛,表現了祖國繁榮昌盛萬民歡歌的歡騰景象,以龍的形象,象征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飛騰于世界的氣概。

這是一首E徵調式,循環(huán)體結構。主題樂句為均分式與切分式的節(jié)奏型結合,插部樂句為短時值的空拍與附點式的節(jié)奏型,旋律均以同音、級進式的進行,樂曲充分的表現了龍騰飛舞歡快有力的音樂形象,體現出了民俗性的喜慶節(jié)日。

這是一首F宮調式,循環(huán)兼變奏曲式結構。主題調式落音在羽音上(6),結束主題音調落音在宮音上(1)。旋律調式出現了同宮系的統交替性進行,使音樂的情緒產生了變化,樂曲以龍的形象及歡歌的龍燈舞,體現了民間民俗的節(jié)日盛會和歡騰熱烈的氣氛。用龍的形象象征中華民族凝聚力與恢弘的氣勢。

通過以上部分雅樂樂曲的分析,明顯的看出雅樂具備了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哲理關系。中國的哲學雖然不否認對立,但更為強調“統一”的方面,把個人、自然和社會都作為一個統一體來看待,所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由于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方式重綜合、重整體的的感覺,這種民族心里對“統一性”的高度重視必然會在音樂中體現。雅樂不同曲體的音樂風格特點:

1.旋律對比、段分性不明顯,沒有造成音樂情緒的強烈對比。

2.樂曲的速度、節(jié)奏有快有慢,連接自然和諧。

3.不同的曲牌融入了蒙古族音樂元素,主題音樂為民族調式貫穿全曲。

4.樂曲的曲體結構多以變奏曲體為主。

5.整體樂曲的主導動機,樂句、樂段均有一定的內在聯系。

因而,雅樂的曲體結構表現出較強的統一性,樂曲給人渾然一體之感,同時表現出了在統一的前提下,求得音樂段落的對比。雅樂的民俗性及曲體結構,具有很高的傳統音樂的藝術價值,赤峰雅樂充分的表現出了具有民俗、民間音樂藝術的風格特點。

四、結語

雅樂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在宮廷與民俗的基礎上得以傳承,也就是說雅樂吸取“俗樂”民族音樂的精華而形成的。中國民族音樂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雅”與“俗”總是互相融合、互相補充、互相提高的,絕對劃分涇渭“清濁”的界限是沒有的。雅樂的民俗音樂文化發(fā)展過程是一種歷史文化的積累,這種文化的積累是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逐步形成的,是靠人們代代相傳延續(xù)的。民俗文化的傳承性,主要表現為內容和形式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赤峰雅樂這種民俗的音樂文化,重新編排、整理演奏的《慶壽》、《水龍吟》、《北正宮》等,均以新的音樂演奏形式,再現了歌舞升平及中正、和平、寬舒、雄渾、典雅的盛世景象。

通過以上的雅樂民俗音樂文化的研究和樂曲的分析,我們更能清晰的看出赤峰雅樂體現的民俗性和民俗文化的藝術特點,其樂曲的表現風格特點是更加民俗化,雅樂的曲體結構、音樂的旋法和節(jié)奏的律動,它們之間均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在演奏上調式、音區(qū)、節(jié)奏做了巧妙的變化。雅樂這一民俗民間的音樂藝術形式和音樂功能的變化,是符合當今音樂藝術的審美現狀,也是符合民俗的傳播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我們民族文化的悠久璀燦,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振興騰飛的恢宏氣概。赤峰雅樂這一民俗音樂文化的產生,已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它具有重要的民俗音樂文化的藝術價值,是祖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藝術瑰寶。在赤峰雅樂民俗民間音樂的研究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讓雅樂在民俗民間的音樂舞臺上不斷的推廣,打造赤峰市的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1〕高云華.紅山文史(第二集)[M].赤峰:中國中國人民赤峰市紅山區(qū)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7.

〔2〕張占海.赤峰市紅山區(qū)文化志[M].呼和浩特: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任琪.英金風情錄[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4〕叢培軍,張百奇.赤峰古樂集[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5〕白音查干.內蒙古民俗概要[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

〔6〕馮驥才.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普查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李寶祥.尋覓、守望、放歌[M].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

〔8〕李文印,李守臣.《赤峰雅樂》曲譜[M].赤峰:政協赤峰市紅山區(qū)委員會,赤峰市紅山區(qū)文化局,赤峰市印刷廠,1983.

篇2

關鍵詞: 傳承 保護 風俗文化 價值 重要性

一、阿育邁村情況

(一)阿育邁村的來歷

阿育邁村是一個海波800米的阿卡族村寨,距離清萊市64公里,距離皇太后縣城18公里。該村坐落在山脊的斜坡處,周圍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有紅豆杉、柚木等天然林。土壤肥沃,可種植玉米、咖啡等。離阿育邁村4公里的地方,有中學、醫(yī)療站,村里通水電,有手機信號。

阿育邁村的阿卡族是屬于黝倮阿卡支系,大部分村民信奉萬物有靈,因此有許多風俗是源自于萬物有靈的。從村子里的長者那里得知:本村建于1972年,最初有19戶人家來到這里建寨,這里不僅交通便利,而且資源豐富。一開始來到這里,村里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最瑪”的人選,因為舉行各種風俗儀式都需要“最瑪”的領導,且以后對本村風俗習慣的管理需要“最瑪”完成。所以,他們推選出地位和學識很高的一位巫醫(yī)擔任村子里的“最瑪”。

之后,在1982年泰國政府進入村寨來普查時,正式將這個村子命名為阿育邁村,且屬于清萊府皇太后縣管理。第一任村長叫做阿惹?培米亞,從那時候開始這個村就有村長處理對外事務,現在的村長已經40多歲了。

阿卡族在建寨的時候,最瑪的家是建在寨子的中心,這也是最瑪的權利被村中的人認可的象征。在村子的中心還有個大操場,可以供小孩娛樂玩耍,也是商量各種大小事務的場所及老老少少聊天的好去處。

(二)社會生活

現在,阿育邁村已從最初的19戶人家發(fā)展到現在的59戶人家,共有289人。其中,男性131人,女性158人;21歲-50歲年齡段的男性有67人,女性有86人。一般家庭最多2個孩子,由于經濟上的原因,使他們控制著家庭成員數。

村民們主要種植旱稻、玉米及飼養(yǎng)家畜。種植旱稻不僅是大部分阿卡族的主要職業(yè),而且是與他們的風俗儀式息息相關的;至于種植玉米,主要是用來飼養(yǎng)雞、豬等家畜的,而這些家畜常常是用在各種風俗儀式和祭祖儀式中。除此之外,村民們也在離村子5、6公里的地方種些蔬菜供使用及飼養(yǎng)牲畜。因此,種植旱稻田是體現阿卡文化的一項事務,它與風俗儀式的產生相輔相成,豐富了阿卡社會內容。

自1989年政府實施引入電力、道路、水利、學校等公共事業(yè)的發(fā)展計劃,這些事業(yè)的引入是村民增加就業(yè)機會和阿卡族信仰改變的原因。雖然如此,村民的主要職業(yè)還是種植和養(yǎng)殖業(yè),上述的那些職業(yè)還不能成為村民們收入的主要來源,一些消費的費用快速增長,無論是送孩子上學也好,還是蓋房也好,費用都上漲;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如冰箱、錄像機、摩托等一些電器的使用使得費用也增加,這就需要村民們增加收入,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如:卷心菜、茄子和咖啡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促進了當地農業(yè)的發(fā)展及最早一批商販的產生,商販也介入當地的農業(yè)生產中,例如:曾經種植玉米的一季能獲得收入大約1萬多元,但后來商販們壓低經濟作物的買賣價格,不久之后村民們都不種地了,外出打工,村里的年輕人學業(yè)結束后就到曼谷、佛統府、清邁府等地方打工,只有少部分人還留在村子里種地。阿卡族的生活方式正遭到來自金錢和資本體系的挑戰(zhàn),村子里的很多家庭為了外出打工掙錢,都不能夠像以前一樣定期舉行風俗儀式,因為現在舉行儀式要花很多錢,為了支付日常生活費用和舉行儀式的開銷,年輕人都出去工作了,并把這項工作交給了老一輩。

綜上所述,種植旱稻和玉米不僅是阿育邁村民們的主要職業(yè),而且是產生各種風俗儀式的主要職業(yè)。雖然幾乎每家人都種地,但阿卡族的年輕人不愿意種地,因為僅種地的收入不足以支付日常生活開銷,他們更愿意去大城市打工掙錢。

(三)教育情況

阿育邁村沒有小學和中學,只有幼兒園和教成年人學習中小學知識的夜校,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就要去幾公里外的學校上課。家境好點的家庭可以騎車送孩子上學,而家庭困難的則只能走路去,在雨季來臨的時候,走路上學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現在,村里的孩子受過大學教育的只有2人,受過高中教育的有10人,受過初中教育的33人。可見,村里的年輕人受教育程度普遍都比較低。

(四)管理

在阿育邁村還存在傳統的社會風俗,親朋好友之間互相幫助扶持的體系,以及對最瑪的推崇。最瑪是村子里的各種風俗習慣得以實施的領導者,堅持本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并繼承阿卡先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

阿卡族遵照“阿卡章”的規(guī)定幸福地生活著,如果產生與村子格格不入的家庭,頭人就會讓他們搬出村去。現在,阿卡村寨的管理存在兩種形式:

第一種,通過選舉產生村長及村委會成員,還有一些自愿為村子事務找政府官員接洽的人員,這些人管理著村子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第二種,風俗儀式的管理者“最瑪”,以前的“最瑪”還管理村子里的行政事務,而現在他只負責風俗儀式等方面的事務,任期是一輩子。

二、阿育邁村阿卡族傳承和保護風俗文化的具體措施

阿卡族的每個支系通過學習傳承和保護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但是隨著阿卡社會漸漸融入泰國這個信仰佛教文化的國度,阿卡族知道的很多生活方式不能融入現代生活中,使得他們的一些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正在消失。因此,搶救消失的風俗文化,使之能一直延續(xù)到阿卡族的子孫后代成為現在生活在泰國的阿卡族的重要工作。阿育邁村的阿卡族也同樣意識到了保護風俗文化對后代的重要性,他們從阿卡青少年的觀念意識、生活方式著手,為風俗習慣得以延續(xù)引導他們實施以下措施:

第一,自學。讓年輕一代人認識大自然,總結自己的實際經驗,同時學習一些阿卡的治病方法、草藥知識等;學習辨別好與壞,并能夠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從家族成員那里學習老一輩具有的知識。例如:阿卡族少年可以從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及奶奶那里學到一些生活的經驗、生活方式與手藝等。阿卡族的主要職業(yè)是種植和養(yǎng)殖家畜,通過老一輩的經驗,他們可以不必走彎路,增產增收。另外,阿卡族的刺繡也是比較有特點的工藝品,這也是通過老一輩的教授。

第三,從各種風俗儀式中吸取知識。他們要參加每個月村寨里舉行的各種風俗儀式,例如:春耕節(jié)儀式、耶苦扎節(jié)儀式、建寨儀式、婚嫁習俗中的各種儀式,等等。通過參加各種儀式,他們可以了解阿卡族先民們的生活方式,并能夠學習到舉行儀式的時間、地點及物品,這樣有助于他們掌握整個風俗儀式的過程,為其得以延續(xù)提供保障。

為了使年輕一代能學以所用,老一輩對他們的所學都有檢驗辦法,讓他們背誦和反復地念。這樣有助于他們記憶,記住了就能更好地理解并應用。

由于阿卡族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與重要人士緊密相連,因此傳承和保護阿卡族文化需要加入一些科技手段。以前,阿卡族沒有文字可以用來記錄發(fā)生的事情,所以人就成了重要的記錄載體,各種風俗儀式都是通過人記住,一代傳一代。現在,傳承和保護出現的問題是阿卡青年一代不能夠真正明白和理解風俗文化的意義,就不能明白價值在哪里,他們不懂得風俗文化的價值,也就不能很好地踐行這些風俗文化儀式。老一輩們做了各種努力,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融入大都市的生活中,像耕種、養(yǎng)殖等傳統農業(yè)已從原來的重要地位變成了現在的副業(yè),而與這些農業(yè)生產活動相關的一些風俗習慣也隨之消失,這意味著風俗文化的消失。風俗文化的消失使阿卡族沒了本民族的特色,所以,了解阿卡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對青年一代有很大幫助。

三、阿卡族文化對阿卡青少年的價值和重要性

在阿育邁村,風俗文化對阿卡青少年的價值和重要性表現如下:

第一,在工作方面的價值的主要體現是,種植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是阿卡族的主要職業(yè),也是風俗習慣產生的根源,更是阿卡社會文化產生之源。有了這些職業(yè),隨之而產生的風俗也會一直存在,有助于本民族風俗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第二,語言方面,由于阿卡族先民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風俗習慣及儀式就成為記錄阿卡族歷史和傳承阿卡族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后來有了自己的文字,他們才通過歌曲、故事、諺語等記錄阿卡歷史和文化,且依舊根據風俗習慣舉行各式各樣的儀式。由此可見,風俗文化無論是在有文字時期還是沒文字時期都對阿卡族產生重要影響。

第三,社會關系方面,阿卡社會通過風俗習慣管理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例如:在耶苦扎節(jié)舉行的第一天,男人是不用去“圣泉”舀水的,因為這是女人們的專屬工作。一些風俗中的禁忌規(guī)定著在節(jié)日開始的時候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祖輩相傳下來,因此年輕一代也照著這樣做。由此可見,風俗習慣是人們日常生活與人際關系的紐帶,規(guī)范人民的日常行為,對阿卡族青年來說有重要價值。又如:人生禮儀中的一些風俗教會阿卡族尊重長輩,有孝心,有同情心,并要與自然界和諧相處。

總之,風俗文化要傳承,還需要眾人的保護,特別是年輕一代。如果年輕的阿卡人不知道風俗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那么不能很好地作為傳承者。

參考文獻:

[1]春潘?查穆尼第.青少年和現代藝術(泰語).曼谷:泰國商業(yè)發(fā)展出版社,1989.

[2]納塔柑?斯桑.文化媒介體系(泰語).曼谷:班納吉謝鼎出版社,1997.

篇3

一、歷史文化差異與習語翻譯

歷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體現為歷史典故。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它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最能體現不同歷史文化的特點。英漢兩種語言中含有大量在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習語,往往是不能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解釋的。例如,“東施效顰”這一漢語習語典故,對中國人來說,不難理解其文化內涵,但對于不甚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西方人來說,若僅僅直譯為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 就沒有準確、形象地表達原典故的含義。為了讓西方讀者能了解這一習語的內涵,應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英語當中的一些習語也含有歷史文化背景。如“Homer sometimes nods” 直譯為“荷馬有時也打瞌睡 ”,荷馬是古希臘著名詩人、智慧超人,可能許多人可能不太了解,所以漢語譯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樣利于理解、接受。再如“sour grapes”(酸葡萄則指可望而不可即,得不到就說不好的東西),“Hamlet”(優(yōu)柔寡斷的代名詞),“paint the lily ”(畫蛇添足;多此一舉),“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二、地理環(huán)境差異與習語翻譯

英漢習語在地理環(huán)境上存在著明顯差異。文化離不開一定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使得不同民族在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上也存在著差異。比如,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耕牛是勤勞的象征,人們常把那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人比喻為具有老黃牛精神。魯迅先生曾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以牛耕為主,耕牛與農民朝夕相處,且勤勞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國人對牛的熱愛和贊譽。與中國不同,英國古代主要靠馬耕,牛則很少干活,因此馬在英美文化中則是吃苦耐勞的象征。所以漢語說“力大如牛”,英語則說“as strong as a horse”。 再如”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 漢語翻譯過來是“雨后春筍般涌現”。此處英語借用mushroom(蘑菇), 因其生長快,產量高,而且英國不產竹子,所以英國人就不可能以竹筍作形象比喻。相反,中國人一直不斷地贊頌竹子,如畫家畫竹,詩人吟竹,而且竹筍是一種完全具備“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現”的植物。因此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英漢采用兩種不同的植物進行形象的比喻。

三、風俗習慣差異與習語翻譯

風俗習慣指的是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一個民族的語言作為其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該民族的風俗習慣,習語與民族的風俗習慣的聯系則更緊密。英漢風俗習慣的差異是多方面的,比較典型的是對某些動物的態(tài)度上。首先說一下“狗”,狗在兩種文化中的意義是相差甚遠的,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 ,在此句中,英語用dog(狗),是因為西方人對狗有好感,他們不僅把它當作看家護院的動物,而且還把它當作忠實可靠的朋友。再如“a clever dog”(聰明的小孩),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its(his) day”(人總有得意時),“topdog”(最重要的人物)。然而中國人雖有養(yǎng)狗的習慣,但中國人從心理上厭煩鄙視狗這種動物,狗在漢語習語中卻常常含有貶義,被用來比喻壞人壞事。如“狗仗人勢”“喪家之犬”“狗嘴吐不出象牙”等。同樣中國人非常喜歡貓,在中國文化里,“貓”的文化內涵一般指其可愛,精靈的特性;而在西方傳說中,“cat” 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紀巫婆的守護精靈。因而“She is a cat”若直譯成“她是只貓”可謂詞不達意,其實它的真正內涵是“她是位包藏禍心的女人”。再如英語說“as timid as a hare”,漢語則說“膽小如鼠”。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鼠是膽小的象征。

四、宗教文化差異與習語翻譯

宗教是人類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基本上與人類文化同步產生和發(fā)展。宗教文化在民族的歷史發(fā)展中均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不僅影響社會的經濟、政治、科學、哲學、文學、藝術,而且會潛在并長久地影響人們的思想、語言和行為。簡而言之,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習語則與文化關系密切,更能反映出宗教對語言的影響。英漢習語表現的宗教文化完全不同。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居住著多個民族,因而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國的三大宗教,這三大宗教在中國民眾中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在漢語習語中許多和宗教相關的詞匯。如“借花獻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相比之下,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對于他們來說,《圣經》是必讀的經典,《圣經》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廣泛地為人們所接受,由此產生了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不要對牛彈琴),“An idle brain is the devil's shop”(腦閑歹意生),“to give the devil his due”(平心而論)等。

綜上所述,習語折射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語言和文化都是不斷發(fā)展的,文化差異問題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和極其復雜的問題,我們要想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除了通曉兩國的語言文字外,還要深刻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不僅做到語言意義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義上的等值。

參考文獻:

[1]Samovar,Porter , Stefani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Thomson Learning Asia , 2005.

篇4

俄語諺語文化特點形象翻譯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還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俄語諺語在俄羅斯語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為諺語不僅是一種簡單的語言現象,更用它那簡短、通俗的語句濃縮了人類的思想,深刻地、多角度地展現人民大眾的聰明才智,記載了民族歷史、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及世界觀,等等。比如,俄語諺語ЯзыкдоКиевадоведет(有嘴就能到基輔)講的便是基輔羅斯最初接受基督教的一段歷史。再如,наседьмомнебе(如登七重天)表示幸福滿意之至;семьпядейволбу(七寸寬的額頭)表示絕頂聰明。這兩個諺語表明,數字“七”在俄羅斯人的心目中有特殊的形象和意義。

正因為俄語諺語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俄語諺語翻譯一直是翻譯問題中的一個難點。在翻譯俄語諺語時,只通曉中俄兩種語言是不夠的,還必須熟悉諺語背后兩個民族的文化特點,才能使譯文中保留原語文化的特色,讓讀者感到新鮮生動,同時充分傳播原語文化,擴大譯語讀者的知識視野。下面就簡單談一下俄語諺語的文化特點以及俄語諺語形象漢譯的方法。

一、俄語諺語的文化特點

俄語諺語是俄羅斯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作為一名翻譯和俄語研究者,希望通過諺語來了解俄羅斯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民族心理、、文學典故等文化因素。

1.諺語反映俄羅斯民族的歷史文化

俄語諺語共有3萬多條,許多諺語與俄羅斯民族歷史有關,用鮮明的語言反映了真實的歷史。如мамаевопобоище(一場混戰(zhàn));казанскаясирота(喀山孤兒,意指假裝可憐的人);незваныйгостьхужетатарина(不請自來的客人比韃靼人還壞)等,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每個諺語都能牽出一段歷史。比如,諺語мамаевопобоище記載的就是1380年俄羅斯軍隊擊潰韃靼將軍馬邁軍隊的激戰(zhàn)。諺語казанскаясирота描繪了1552年10月伊凡雷帝占領韃靼人喀山汗國的首府喀山城的歷史。再如,незваныйгостьхужетатарина反映了俄羅斯歷史上韃靼人入侵這一史實。1240年,成吉思汗之孫拔都遠征到伏爾加河流域,擊敗俄羅斯諸公國后,建立金帳汗國,開始了韃靼人對俄羅斯的統治。直到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才擺脫了韃靼人對俄羅斯的統治而獨立。俄羅斯人在韃靼人的統治下生活了240年之久,受盡壓迫和欺凌,所以十分痛恨韃靼人。不受歡迎的客人突然造訪,主人心里不高興,可又不得不接待,所以說незваныйгостьхужетатарина.

2.諺語反映俄羅斯獨特的風俗習慣

俄語諺語是俄羅斯語言的瑰寶,反映俄羅斯風俗習慣的諺語俯拾即是,這些諺語堪稱俄羅斯風俗習慣的化石。如садитьсяневсвоисани(沒有坐在自己的雪橇上,喻指“不稱職”)。這個諺語的來歷就和俄羅斯獨特的風俗習慣息息相關。俄羅斯地廣人稀,冬季漫長寒冷,сани是以前俄羅斯人冬天最常見的代步工具之一。諺語невсёкотумасленица,будетивеликийпост(好景不長,盛宴難再)。Масленица(謝肉節(jié))是送冬節(jié),是古斯拉夫的謝肉節(jié),一般是在大齋前的最后一個星期慶祝,其形式豐富多彩并伴有美味佳肴,但是大齋一到,教堂便禁止人們食用一切奶、肉制品,意思是別看目前大吃大喝,總有大齋的一天。再看諺語Кашамасломнеиспортишь(好東西不怕多,或者好東西多多益善),這里каша是俄羅斯民族日常生活中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人們用黃油拌粥吃營養(yǎng)豐富,而且認為黃油放的越多,粥就越好吃。

3.諺語反映俄羅斯的民族心理特征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俄羅斯民族形成了其特有的深層心理特征,許多俄語諺語反映了人民的世界觀和對生活的態(tài)度。волковбояться,влеснеходить(害怕狼就別走進森林),степьлесанелучше(草原不比森林好),вчужомместе,чтовлесу (在別人的地方如同在森林里一樣),ходитьвлесу–водитьсмертьнаносу(在森林里漫步,就是在玩死亡游戲)等諺語均表現出俄羅斯人對森林不友好、漫不經心的態(tài)度,同時也可以看出古代俄羅斯人對森林的畏懼心理。而богуугождай,ачертунеперечь(讓上帝滿意,可是也別和魔鬼頂嘴),богусвечку,ачертукочергу(給上帝獻蠟燭,為小鬼遞火鉤),ангелпомогает,абесподстрекает (天使助人為樂,魔鬼教唆犯罪)等諺語則可以看出俄羅斯民族性格的矛盾性,一方面,表達了人民對上帝的虔誠和堅定的信仰;另一方面,也可以發(fā)現對魔鬼的恐懼。

4.諺語反映俄羅斯的

對于俄羅斯的社會制度和人民生活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宗教一方面是俄羅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影響了俄羅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自基督教作為國教被引入之后,已經過去一千多年,基督教已經進入了俄羅斯人心靈和意識的深處,毫無疑問,這一切都會體現在民間諺語中。諺語начатьзаздоровье,акончитьзаупокой(開始得好,結束得糟)源自基督教禮儀;諺語доположенияризынапиться(酩酊大醉)中的риза是舉行祈禱儀式時神甫等所穿的法衣;諺語безблинанемасленица(不吃薄餅就不算過謝肉節(jié))中масленица是多神教宗教節(jié)日。這些諺語表明,俄羅斯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對俄語有著深刻的影響,相當數量的俄語諺語已經深深地刻上了宗教的烙印。

5.諺語反映俄羅斯的文學典故

俄羅斯文學作品中不僅大量運用了諺語這一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的精華,并且不斷地產生、創(chuàng)作著新的諺語,不斷地豐富著民間諺語的寶庫。雖然語言是個別作家創(chuàng)作的,但反映的卻是群體的經驗和智慧,由于它們得到普遍的認同,在民間廣為流傳,從而慢慢轉化為了諺語。普希金奠定了近代俄羅斯文學的基礎,建立了俄羅斯文學語言的規(guī)范,許多諺語均是出自其文學作品。比如:

безбожества,безвдохновения(沒有神的啟示,就沒有靈感);блажен,ктосмолодубылмолод;блажен,ктововремясозрел(年輕時就年輕,該成熟時就成熟);всефлагивгостибудуткнам(各國來賓將云集于此)。克雷洛夫的寓言中不少句子接近人民的生活、思想和語言,為人民喜聞樂見,成為人們表達思想的有效方式。比如,諺語аларчикпростооткрывался(問題本來及其簡單)和авозинынетам(毫無進展);而諺語аваськаслушаетдаест(貓兒瓦西卡一邊聽,一邊吃)出自寓言《貓和廚子》,常用以指某人對別人的勸誡置若罔聞,你說你的,他干他的。這樣的諺語比比皆是,對俄語諺語的深入學習也是通往俄羅斯文學寶庫的有效途徑。

二、俄語諺語的形象漢譯方法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俄語諺語和俄羅斯民族文化之間關系十分密切。俄語諺語是俄羅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俄羅斯民族文化保存、傳承、交流的載體。而俄羅斯文化則滲透在俄語諺語中,在諺語的發(fā)展中得到傳播。俄語諺語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是語言的核心與精華,因此諺語的翻譯要同時處理語言和文化的兩對矛盾。由此得出,處理文化差異成為俄語諺語翻譯成功與否的關鍵。下面從俄漢諺語文化差異的角度,簡單介紹俄語諺語的形象翻譯的幾種處理方法。

1.保留形象的直譯法,即保留俄文諺語的民族特色及比喻形象的翻譯方法。比如:

без огня нет и дыма(無火不生煙);Близ норы лиса на промысел не ходит(狐貍不吃窩邊雞);Выше лба ушинерастут(耳朵高不過額頭);шилавмешкенеутаишь(口袋藏不住錐子)等諺語。這樣的譯文既保留了俄語諺語的民族文化特色,又不失俄語諺語的語言結構特點,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特有的風貌和形象,中國讀者看了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這是一種十分成功的翻譯方法。

2.保留形象的直譯加注法

由于許多俄語諺語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如果直接翻譯,中國讀者會因為不了解相關的俄羅斯文化背景知識而無法理解諺語。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先直譯原文的字面意思,然后通過加注指出其隱含意義,包括在譯文后直接加上諺語中體現其含義而未出現的字,或者是在譯文后用括號加注的形式,指出文化內涵。比如,諺語вТулусосвоимсамоваромнеездят 直譯為“不要帶著茶炊去圖拉”。中國讀者不知道俄羅斯圖拉以制造茶炊著稱,很難理解該諺語的含義。如果翻譯為“帶著茶炊去圖拉—多此一舉”,即便譯文讀者不清楚俄羅斯國情,也能明白該俄語諺語的寓意。當然,在譯文“帶著茶炊去圖拉—多此一舉”后以括號的形式再加個注釋“圖拉是冶金工業(yè)城市,以盛產茶炊而聞名”,使讀者更加一目了然,既保留了原文的形象,體現了民族特色,又介紹了俄羅斯的國情文化。顯然,這是俄語諺語常用的一種翻譯方法,再現原語風貌的同時,充分傳達原語文化。

3.轉換形象的活譯法

中俄兩個民族文化差異很大,經常遇到用不同形象表達相同含義的諺語。但是,原文形象可能會讓譯文讀者產生非諺語原本想表達的感情聯想,在翻譯時就需要轉換形象。轉換形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局部轉換,比如:

трусливыйкакзаяц(膽小如鼠);какгрибыпоследождя(雨后春筍);однимвыстреломубитьдвухзаяц(一箭雙雕);另一種是全部轉換,如щукубросиливреку(放虎歸山);всякаялисицасвойхвостхвалит(王婆賣瓜,自賣自夸);словоневоробей–вылетит,непоймаеш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轉換形象譯法的好處在于,形象轉換之后,譯文語言仍然保留了諺語的生動性。

然而,在用轉換形象法翻譯俄語諺語之時,要避免在譯文中出現具有濃厚漢民族文化色彩的詞匯,翻譯時不能用漢語慣用的形象去生搬硬譯。比如,умхорошо,двалучше(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人多智廣);яйцакурицунеучат(班門弄斧;自不量力);нетхудабездобра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禍得福);непохорошумил,апомилухорош (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眼里出美人);усеминянекидетябезглазу(三個和尚沒水吃;人多瞎搗亂,雞多不下蛋)。前一種翻譯具有強烈的漢民族文化形象,不僅使俄語諺語失去了俄羅斯民族文化內涵,還會使俄語諺語失去表達效果,令中國讀者對原語的文化背景產生誤解。

4.保留原文的意譯法

由于文化因素的影響,許多俄語諺語和漢語諺語含義相同、比喻形象不同,但是在漢譯的過程中沒法保留原文的形象,如果直接使用原文的比喻形象,譯文讀起來生硬晦澀,中國讀者難以接受,甚至無法理解或者會產生錯誤的情感聯想。特別是遇到字面意義與實際含義相反的俄語諺語,要特別注意,稍不注意就會出錯。為了將原文的意思忠實、準確地傳達給讀者,需要翻譯明確俄語諺語內涵及情感聯想之后,用漢語再創(chuàng)造性地把原語含義表達出來。比如,俄羅斯人習慣對出門辦事或者考試的人說祝福語“нипуханипера”,諺語нипуханипера直譯為“祝你一根羽毛也打不著”,而實際意思卻是“祝你成功,祝你滿載而歸,祝你一帆風順”的意思。該諺語本是對獵者的祝詞,但是俄羅斯人迷信,擔心把好事說壞了,所以習慣用反語相祝。再看諺語вогородебузина,авКиеведядька。該諺語直譯為“菜園里生長接木骨,基輔城里有大叔”,譯文讀者看著直譯之后一定是“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而其引申意義是指“評價某人說話毫無道理”,明白其引申意義后就可以將其意譯為“滿嘴跑火車”“胡說八道”“驢唇不對馬嘴”。由此可見,在保留原文會造成錯誤理解的情況下,必須對原文進行意義翻譯。

綜上所述,俄語諺語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俄羅斯民族的文化特點,俄語諺語是俄羅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受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在俄語諺語的形象翻譯中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翻譯標準,必須考慮俄漢兩種文化、兩種語言的共性和個性,在具體的上下文中選擇上述各種翻譯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原文的語義內涵和文化形象。

參考文獻:

[1]賈淑芬.簡明俄漢諺語詞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6

[2]彭在義.俄語成語釋源[M].重慶出版社,1983

[3]劉重德.文化·語言·翻譯,文化與語言(論文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262-271

篇5

【論文摘要】民俗是最早影響兒童社會化的自然之師。物態(tài)化和觀念化的民俗規(guī)范著兒童的行為習慣。民俗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占據著決定性的地位,這主要表現在其強大而自然的教育功能上,即民俗具有知識教化功能、道德教化功能與審美娛樂功能。

民俗是民族(民俗)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學科研究的課題。不同的學科在研究民俗時的側重點與視野有所不同。

在民族學看來,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1〕具體地說,民俗是各民族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風尚、習俗,它表現在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喪葬、節(jié)慶、娛樂、禮儀等方面的活動之中,反映著民族的經濟生活、自然環(huán)境、歷史傳統、生產方式和心理感情。

社會學者把民俗看作是民族生活方式。民族生活方式是以民族為主體的生活方式,它涵蓋了民族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飲食生活、禮儀生活、宗教生活、娛樂生活等方面。〔2〕

文化學者認為,民俗是一種文化,即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域、民族或族群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傳播、汲取和改造后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方式或表達方式,能夠體現某種文化的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的所有內容,如飲食、節(jié)日、服飾、建筑、藝術、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和世界觀等。〔3〕

物態(tài)化和觀念化的民俗是一定個體民族文化的中堅,它參與和影響著社會的文化發(fā)展方向,制約著各民族人民的行為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說,民俗是最早影響兒童社會化的自然之師。

民俗的功能與民俗產生、傳承的歷史息息相關。民族習俗有著強烈的實用性、功利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點,也有群眾性、傳承性、變異性的特征。〔4〕就其功能而言,民俗既有規(guī)范集體成員行為與凝聚民族力量的功能,〔5〕也有可能阻礙整個民族的進步。〔6〕本文嘗試從兒童教育的角度談談民俗的功能。

一、知識教化功能

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民俗文化涵蓋了一個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喪葬、節(jié)慶、禮儀等方面的知識經驗,也包含了一個民族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宗教生活、娛樂生活等方面的知識經驗。這些知識經驗也就是民俗文化教育的內容。我們可以把民俗文化對兒童的影響看成是民俗文化與兒童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社會成員的教化與兒童自身的內化正是這一相互作用過程的兩個基本出發(fā)點。“社會正是通過外部化而成為人類的產品,社會正是通過客觀化而成為獨特的存在,人正是通過內部化而成為社會的產品。”〔7〕社會人就是“社會的產品”,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正是促使兒童成為“社會的產品”,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個人社會化過程中占據著決定性的地位。〔8〕民族習俗的知識教化功能具有生活化、情境化、活動化以及隨意性、自然性的特征,兒童往往在不經意之中就受到教化,在潛意識之中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一種習慣。

例如,藏族的節(jié)日娛樂活動多數以具有典型藏族風格的歌舞及民間游戲為主,這些娛樂活動大部分需要多人共同參與并協作才能完成,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為兒童提供了與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機會。年齡稍大的兒童可以直接參與活動,親自體驗和感受;年齡較小的兒童可以通過觀看、游玩的形式獲得間接的體驗。藏族在禮儀上的習俗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兒童學習交往技能,如藏族注重對客人的迎送禮儀,這些禮儀習俗能夠讓兒童學會熱情、禮貌、友愛等交往技能。藏族還特別注意從小教育子女尊老愛幼,到別人家作客要先向老人行禮,家里來客人時要主動打招呼、讓座等。這些民族習俗有利于藏族兒童學習社會規(guī)范,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正確扮演社會角色。

民族習俗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民俗對兒童的教化功能同樣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從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的火把節(jié)和密枝節(jié)來看民俗教化功能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火把節(jié)對彝族兒童的影響很大。奢侈的宰牛會餐可能不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節(jié)儉意識,但對兒童之間的接觸溝通十分有益;彝族男女點火把逛街、洗澡戲水、跳三弦舞,這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但對兒童的朦朧情愛觀可能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密枝節(jié)只許成年男性參加,禁止婦女去往密枝林方向,充滿了神秘色彩,不利于建立男女平等意識,對兒童科學觀的形成也有消極影響;男人們在村中邊走邊大聲喊話,一問一答,批評村中不守村規(guī)的人和事,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正義感,但此節(jié)日延續(xù)時間長,不許下地勞動,可能會對兒童的勞動觀產生消極影響。〔9〕

二、道德教化功能

民俗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習慣和行為模式,是廣大民眾共同創(chuàng)造和遵守的行為規(guī)則與規(guī)范。民俗對社會群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方式都具有約束作用,它是產生最早、約束面最廣的一種深層行為規(guī)范。這些行為模式、規(guī)則或規(guī)范對民眾的思想和生活有強大的制約性和約束力,并迫使人們按一定的道德和習慣規(guī)范行事。民俗學者把民俗的這一功能稱之為“規(guī)范性”,并認為規(guī)范性是民俗文化最核心、最根本、最本質的社會功能。

民族風俗習慣是人類最早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它最初源于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各種習慣風俗,如衣食、居住、婚喪、禮儀、禁忌等,這些習慣約定俗成,最終成為規(guī)范。民族規(guī)范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起著溝通、調整、制約和控制人們行為的作用。一般而言,民俗規(guī)范少有明文規(guī)定,但民族成員都能對此了然于胸,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在法律作用不到的地方,民俗規(guī)范有強大的規(guī)范作用。〔10〕民俗規(guī)范往往建立在民族成員自覺自愿遵守的基礎之上,盡管人們的言談舉止都受到了這類風俗習慣的約束,但人們并沒有受束縛的感覺,而是習慣成自然。當然,舊時的某些民俗文化,如家法、族規(guī)、宗法、鄉(xiāng)規(guī)民約,在傳統社會中也起著強硬的約束與制裁作用,比如彝族的“習慣法”、苗族的“理詞”、侗族的“款詞”、瑤族的“石碑話”等,往往還具有法律的威嚴與制裁功能。

民俗文化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隱藏不露的一種社會規(guī)范,是一種與兒童生活最貼近、感情最親近的特殊教育方式,體現了民俗的道德教化功能。民俗的道德教化功能是通過民俗的規(guī)范性來達成的,沒有民俗的規(guī)范性,也就談不上民俗的道德教化。由于各民族的民俗各異,民俗對兒童的規(guī)范性也就不同,其道德教化也會有不同表現。

藏族是講禮貌、講禮儀的民族。在藏族家庭中,子女必須孝順父母,對于父母的話要百依百順,即使父母有錯,也不得違抗、解釋,更不得反駁父母。父母和老人回到家時,子女要起身向父母、老人問好,主動幫他們卸下身上攜帶的東西,幫助脫下鞋、帽,熱情上茶斟酒,而且這些舉動要彬彬有禮、恭恭敬敬。在藏族家庭中,父母對兒童的影響是在交往中產生的,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將自己的行為習慣、自己掌握的社會規(guī)范、自己已有的觀念與意識潛移默化地傳承給兒童,兒童由此逐漸習得了各種行為準則和社會規(guī)范。我們通過大量的問卷調查和訪談發(fā)現,對于藏族在家庭教育及生活禁忌方面的許多習俗,大部分藏族兒童在平時都能嚴格遵守,這就為兒童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奠定了基礎。藏族的家庭教育往往沒有高深的道理,沒有具體的操作程序,但在兒童的生活中反復循環(huán)進行,不間斷地影響著兒童,久而久之,兒童自然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并逐步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熱情友好和尊老愛幼是苗族最基本的利益規(guī)范。苗族諺語說:“逢老要尊老,逢小要愛小,老愛小,小愛老,敬老得壽,愛小得福,處處講禮貌,才成好世道。”這一諺語深刻反映了苗族是一個很講禮節(jié)、很注重道德風尚的民族。和睦共處與平等相待是苗族處世待人的準則。苗族人民把幫助別人看作自己應盡的義務,也把接受別人的幫助看作是一種權利,把個人融入集體。比如建造房子,苗族人民往往你建我?guī)停医銕停踔脸霈F一家建房全村出動的現象。追求自由和勤勞勇敢是苗族最為突出的品質特征。苗族有勤勞勇敢、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光榮傳統,苗族人每到一處,重新開荒種地,自種棉麻,紡紗織布,熔蠟畫花,縫繡衣裙,飼養(yǎng)家禽,牧放牲畜,種稻養(yǎng)魚,等等。這些習俗對苗族兒童來說是必須遵守的,也是最起碼的行為準則。時間長了,這種行為準則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兒童的道德行為,并在兒童的頭腦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形成兒童內在的道德意識,從而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支配他們的行為。

由此可見,風俗習慣對兒童的道德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并促進了兒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道德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

三、審美娛樂功能

民俗文化的審美娛樂功能對生養(yǎng)其間的兒童產生潛在的影響,深深影響著兒童對色彩的喜好,對自然的謳歌,對性情的熏陶和對人格的塑造。

一個民族長期以來延續(xù)的風俗習慣,從兒童出生開始就伴隨著他們并影響和陶冶著他們的情操。比如藏族長期以來形成的最明顯的服飾和居住特色就是色彩鮮艷、裝飾奇特,對兒童來說,這些是能夠直接感知的,是周圍生活中美的象征。這種美的刺激長期伴隨著兒童的生活,并不需要成人刻意提醒和教育,兒童自然地感受著色彩、服飾、建筑中的藝術美,進而產生一種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促進審美能力的發(fā)展。通過調查發(fā)現,大部分藏族兒童都很喜歡本民族的服飾、住房、飲食。另外,藏族在節(jié)日、娛樂、禮儀和文化等方面的風俗習慣,特別是藏族的歌舞,在很大程度上也會使兒童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藏族素有“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之說,這其實也是對藏族兒童藝術能力的概括。藏族兒童從小受藏族節(jié)日、娛樂、禮儀和文化的熏陶,逐步鍛煉了歌舞技能。藏族風俗習慣對兒童氣質、性格和能力的發(fā)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藏族兒童長期受藏族風俗習慣和文化熏陶,因而在氣質和性格上明顯地帶有藏族特色,如粗獷豪放的性格、“雄鷹”一般的氣質,都是對藏族人性格的概括,這與藏族在服飾、娛樂、待人接物以及教育方面的習慣是密切相關的。

苗族歌舞更是一種精神的寫照,那悠揚的音樂仿佛天籟之音,空曠而悠遠,清新而幽雅,粗獷、奔放的動作給人以力量之美。民族藝術能為兒童提供一種發(fā)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機會和空間,不僅能陶冶兒童的情操,還能洗滌凈化兒童的靈魂。

民族風俗習慣對兒童的教化往往是在無形之中發(fā)生的,它對兒童的社會認知、道德發(fā)展與行為方式的選擇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對兒童獲得各種社會知識、道德規(guī)范及發(fā)展審美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說社會成員的教化是兒童社會化的外部動因,那么兒童個體內化則是社會教化得以實現的內在因素。兒童通過觀察學習、認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觀認同和自我強化,內化民族風俗習慣,將其規(guī)范并轉化為一種行為模式,這一過程體現了兒童社會化的主動性。

民俗是一個民族看得見摸得著的、鮮活的、能吸引人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演繹著多彩多姿的民間生活情景劇。但是,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后工業(yè)時代的來臨、知識經濟的出現,民俗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巨大的沖擊。民俗的產生與消失是一種正常現象,某些民俗的消亡也是不可阻擋的。對于民族傳統風俗習慣,愛之者視其為精神家園,恨之者視其為洪水猛獸。不管愛也好,恨也好,它總是無聲無息地影響著我們,熏陶著我們,制約著我們,而且它的影響、熏陶與制約作用還要繼續(xù)影響我們的后代。這就是民俗的生命力。但是,我們又不能不認識到: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可能是不變的;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也不可能都是好的,總是良莠不齊的。好的風俗,我們要保存并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提倡“良風美俗”,以達到“普科學,美風俗;廣教化,正人心”的目的;壞的風俗,我們要改變它,摒棄“陳規(guī)陋習”,以達到“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6〕〔8〕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27.

〔2〕鄭杭生.民族社會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61.

〔3〕王娟.民俗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

〔4〕王紅曼.民族風俗習慣三題〔J〕.青海社會科學,2000,(4).

〔5〕鐘敬文.民俗文化的性質與功能〔J〕.哲學動態(tài),1995,(1).

〔7〕R·沃斯諾爾,等.文化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4.

篇6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承;現代化

我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除人口基數最大的漢族外,其余的都是少數民族,各個民族在不同的地域中各自發(fā)展,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資源。由于少數民族的人口較少,所以不具備較強的文化調節(jié)功能,在現代化的發(fā)展過程中,與主流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使了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開始與現代社會融合,并且加速了少數民族文化的遷徙。在現代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傳承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成為現代人民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保護生存空間,提高生活水平

站在文化生態(tài)學角度進行分析,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文化風貌主要是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屬性的影響,因此不同的環(huán)境造就了不同民族的生產和生活的方式,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風俗習慣。我國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集中在邊疆地區(qū)、山區(qū)和沙漠等,受到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條件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形式。例如在草原上誕生的蒙古族,正是擁有遼闊的草原和牧場的環(huán)境基礎,才形成了蒙古族特色的蒙古包以及那達慕,才有了蒙古族嘹亮的歌聲。蒙古族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形成了包含自身特色的草原文化,若是改變了蒙古族的生活環(huán)境,那么如何能夠有效保護蒙古族的草原文化,若是失去了大草原,如何形成威武雄壯的蒙古人民,所以生存環(huán)境對文化的影響是深刻的。[1]

少數民族文化是在相對封閉的生存環(huán)境中形成的,擁有獨特性特點,同時也受到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較為落后,當地人民的人均收入普遍較低。大部分的少數民族人民生活在茅草房和危房當中,缺少基本的生存條件,人民的生活質量受到極大的影響,并且也阻礙了少數民族地區(qū)與外界的文化交流。

雖然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經濟條件落后,但是我國大部分的文化和自然資源都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內,形成了資源豐富、經濟落后的現狀。隨著全球現代化的發(fā)展,多數地區(qū)都開始大力發(fā)展工業(yè),希望通過現代化的工業(yè)來促進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卻破壞了當地人民的生存環(huán)境,對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沖擊較大。例如廣西政府針對南丹縣開展的扶貧行動,通過現代化的建設來促進少數民族的發(fā)展,雖然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卻產生了消極的作用。若是在展開扶貧計劃的過程中,充分了解民族的文化,熟悉扶貧群體的真實需求,那么項目的開展就是成功的,反之則會起到破壞。所以在現代化背景下,要想發(fā)展民族地區(qū)的經濟,就需要符合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傳承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通過文化背景來挖掘現代經濟建設。

二、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合理利用文化資源

雖然少數民族的經濟落后,但是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民族文化,有部分人群認為,少數民族的地區(qū)發(fā)展緩慢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導致的,將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認定為“落后習俗”,雖然少數民族文化當中存在有部分消極因素,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但是也存在有優(yōu)秀的方面,需要我們自己去分辨。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當中,蘊含著許多傳統的智慧,雖然現代化的發(fā)展促使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我們也應該關注民族傳統中的積極因素。例如在安順地區(qū)開設了一家作坊式的蠟染廠,其保留了傳統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方法,也有效的利用現代化設備改善了生產的條件,合理的擴大生產規(guī)模。又如云南白藥的生產以及四川刺梨酒等,都是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有效傳承。[2]

三、拓展文化傳播空間,增強民族自強意識

少數民族要想實現文化傳承和發(fā)展,就需要依托于良好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現階段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qū)在教育方面和娛樂方面的設施設備都比較落后,也沒有針對少數民族文化特定劃分文化類別,并且我國對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節(jié)目的反映也比較少。隨著社會的現代化發(fā)展,廣播電視已經深入到我國家家戶戶,但是對于人數較少的少數民族而言,還不能很好將自身的文化通過廣播電視來進行傳播,所以首先要為少數民族創(chuàng)造一個交流展示的平臺,真正的為民族文化擴展展示的空間。

受到傳播空間的限制,我國的少數人民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向往現代化的生活,認為自身的民族文化是落后的,盡可能的擺脫民族文化對自身的影響。所以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們需要重視民族意識的教育,讓少數民族人民感受到本民族文化在社會中的作用,感受大國家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從而增強少數民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推動少數民族文化與現代化相結合。[3]

四、結語

文章試論了現代化背景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傳承,我們不僅要從少數民族人民的民俗文化進行分析,還需要從具體的生活層面進行深入的探討,在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帶領少數民族實現自我發(fā)展,有效傳承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參考文獻:

[1] (美)畢加霖,畢潔蓮.瑤族社區(qū)扶貧與現代化建設[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7(2).

篇7

[關鍵詞]共生互補;散雜居民族關系;特點

[作者]岳雪蓮,中南民族大學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4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0)02-0055-005

“民族關系是社會交往關系中涉及民族性內容的社會關系,本質上是涉及民族這個社會人們共同體的地位和待遇、民族這個社會利益群體的權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員的民族意識和感情的社會關系問題。”民族關系是多民族國家最復雜、最重要的社會關系,而散雜居民族關系在我國的民族關系中又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關系中的一些問題,很大一部分發(fā)生在散雜居少數民族身上,“在我國民族關系中有70%~80%都是來自散雜居民族關系中的問題”。因此分析散雜居民族關系的特點對于我們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民族關系問題,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wěn)定,構建和諧社會尤為重要。

共生互補的理念是由中南民族大學許憲隆教授首先提出的,其基本內涵是指人類的活動及其結果要確保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的和睦共存、和諧共生、取長補短,互利雙贏、互助互動、協同進化和發(fā)展。它既包括人與自然的共生互補,又包括人類世界中的共生互補(個人與個人、集團與集團、民族與民族的關系等等)。它強調的是:共生單元間優(yōu)勢互補,互相借鑒,以收揚長避短之效;共生單元間互為依存,互利雙贏;共生單元間有競爭和沖突,要在競爭中產生新的、創(chuàng)造性的互補性合作關系;存在競爭的共生單元間的相互理解和積極態(tài)度;共生系統中的任何一方單個都不可能達到的一種高水平關系;共生單元在尊重其它參與方(包括文化習俗、等)基礎上,擴大各自的共享領域。在內容上它包括經濟系統的共生互補、文化系統的共生互補、政治系統的共生互補和社會系統的共生互補四個方面。本文在共生互補這一理念的視角下,從民族構成、居住地域、民族意識、社會交往、風俗習慣、民族競爭和民族發(fā)展幾方面來分析中國散雜居民族關系的特點,具體如下:

一、民族構成的多樣性與分布的廣泛性

首先,從民族構成上來看,民族成份的多樣性。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中,包括了我國55個少數民族成分的全部。其中,阿昌、基諾、德昂、門巴、珞巴、塔塔爾、俄羅斯、烏孜別克、赫哲、京、高山等11個民族,盡管人口總和只有16萬多,僅占散雜居人口的0.55%,但由于他們沒有建立自治地方,因而,在散雜居少數民族中,占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建立了自治地方的44個少數民族中,滿、回、朝鮮、瑤、傈僳、畬、東鄉(xiāng)、土等8個民族的散雜居人口接近或超過了50%。其中,滿族四分之三的人口、700多萬為散雜居人口,居各少數民族之首。回族的散雜居人口占三分之二,近600萬。其他各民族也都有部分人口散雜居于全國各地,壯、蒙古、朝鮮等民族的散雜居人口都超過了100萬。藏族有20多萬人散居在全國2000多個縣市。即使居住比較集中的維吾爾族,還有10萬多人散居在全國1100多個縣市。

其次,從地域分布來看,民族分布的廣泛性。我國散雜居少數民族,幾乎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每個角落。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遍及30個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臺、港、澳未統計)以及全國97%的縣、市,但相對集中在西南、東北以及中間的連接帶上。云南、遼寧各有420多萬,貴州380多萬,廣西120萬,湖南220萬,河南110萬,河北130萬,吉林140萬,黑龍江190萬,以上9省、區(qū)的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總和為2200多萬,占全國的四分之三。此外,新疆也是我國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集中的一個地區(qū),有230多萬,占當地總人口的15.3%,比例列全國首位。

二、居住地域的交叉性與生活的交融性

首先,我國散雜居少數民族分布廣泛,全國98%以上的縣市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成份。我國散雜居少數民族既分布在民族自治地方,又分布在非民族自治地方;既分布在城市,又分布在農村。我國散雜居少數民族在一定的地域內是幾個或者幾十個民族交錯居住的,比如有一大半的省份其民族成份在40-50個,中等以上的城市或地區(qū)也大部分有十幾個到幾十個民族成份。各民族交錯雜居,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布格局,即使在民族自治地方,也往往形成多個民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局面。比如,在四川省峨邊彝族自治縣內有十余個民族交錯而居。尤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散雜居少數民族的人口和分布仍有進一步發(fā)展和擴大的趨勢。在民族散、雜居地區(qū),少數民族成分與人口數量將日益增加,全國各地多民族共居的現象將會增加。

其次,散雜居少數民族的居住形式決定了各民族生活上的交融性。散雜居民族與其他民族交錯居住,各民族間交往頻繁,共同的地域使各民族之間互相了解和學習,加強了民族間的團結,促進了共同的經濟文化生活的發(fā)展,使各民族間共同的因素增多。同時,民族的獨特性也顯現出來又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散雜居民族關系中的互融性。比如,居住于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回族,其居住形式、衣飾等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都已經和當地的傣族不分彼此了;再比如,隨著民族之間交往程度的加深,散雜居民族間異族通婚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城市中,不同民族通婚尤其是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日益增多,據1990年統計,全國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的有6756042戶,通婚戶人口29798457人,這分別占全國少數民族戶數和人口的42.2%和41.9%。

三、民族意識的自覺性與行為的同步性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的心理素質,它不會隨著各民族散雜居而消失和淡薄。散雜居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相對于聚居區(qū)少數民族來說不斷增強,具有自覺性。散雜居少數民族進入漢族地區(qū),他們的民族認同感不斷加強,即使原來素不相識,只要是同一民族就會倍感親切,關系自然就會融洽,同一民族之間的親近感得到加強。散雜居的少數民族居民脫離了本民族的居住與文化環(huán)境,在與當地主流文化交往的過程中無意識的暗中比較,兩種民族文化的潛意識的較量使得散雜居的少數民族所保留的民族文化傳統、反映到心理上的暗示會更加強化,民族自我意識不斷增強。

在各民族自我意識不斷強化和明晰的過程中,維系著民族群體的思想感情、民族的自我意識使得散雜居少數民族對本民族的尊嚴和民族利益表現出心理的敏感性。一般來說,散雜居少數民族,無論是在人口數量上,還是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都處于絕對少數,是容易受到傷害的脆弱群

體。散雜居少數民族的弱勢性使得散雜居民族關系非常敏感。人口上的弱勢導致了他們心理的敏感以及對周圍事件、環(huán)境的敏感,在實際工作中,一點小的失誤或考慮不周到就會損害到散雜居少數民族的利益,有時甚至因為一句話,就會導致矛盾的激化。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少數民族,知識分子多,代表人物集中,他們的聯系廣,影響大,而且民族意識較強,對落實民族政策的要求較高,對不尊重和侮辱本民族的語言和行為以及各民族之間的關系都十分敏感,因而稍不注意就容易產生摩擦和矛盾。心理的敏感性,往往會表現為行為的同步性。散雜居少數民族對關系他們利益的問題十分敏感,他們要求得到理解和尊重,獲得平等權利,如果在某一件事情上觸犯了他們的共同利益和個人利益,往往會使他們產生為爭取社會生活的平等權利而采取一些失當或過激的行為。

四、社會交往的聯動性與流動的擴散性

首先,社會交往是社會個體成員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相關互動的形式和內容的總和。而民族之間的社會交往就是通過民族個體成員之間的相處和交往來表現的。散雜居少數民族關系的聯動性是由散雜居少數民族的形成過程所決定的。散雜居少數民族從聚居地或發(fā)源地向四面八方流動遷移,盡管遷移后的居住地域很分散,但散雜居地區(qū)和本民族聚居區(qū)同源同種,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有高度的民族認同。尤其因為散雜居人口的稀少,更使散雜居地區(qū)與本民族聚居區(q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既有散雜居地區(qū)主動加強和聚居區(qū)的聯系,更多的是聚居區(qū)在注視散雜居地區(qū)的發(fā)展,所以“發(fā)生在本民族聚居地的一些重大事情,很容易傳遞到各地的散雜居民族中,同樣,發(fā)生在散雜居民族中的一些事情,也很容易在其本民族的聚居地、邊疆地區(qū)甚至全國發(fā)生影響,引起連鎖反應。”前幾年的智力搶答賽答題風波、“奇異的性婚俗”出版風波的發(fā)生和處理,在全國少數民族同胞中產生的影響,就是很清楚的說明。另外,對于一些跨境民族而言,他們往往和國外的民族有著天然的、歷史的聯系,一旦發(fā)生矛盾和糾紛,很容易擴及到國外、境外,造成大范圍的影響。因此,散雜居民族關系這種聯動性的特點,使得個別民族成員、局限于散雜居地區(qū)的事件可能會被認為是針對整個民族群體的民族性事件,從而上升為全局性的民族問題,即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使散雜居民族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散雜居民族關系的擴散性是由社會經濟發(fā)展決定的,同時也與散雜居民族關系的聯動性相聯系。散雜居少數民族一般都是從相對封閉落后的地區(qū)流向較為開放發(fā)達的地區(qū)。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造成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流動,眾多的少數民族成員流向城市,流向內地,流向經濟發(fā)達的東南沿海地區(qū)。少數民族大量流入城市的原因除了畢業(yè)分配、部隊轉業(yè)、工作調動、通婚等途徑之外,主要還是務工經商。近年來,我國630多個城市都有少數民族流動,其中以大中城市為最多,并形成了一個個以少數民族經商人員為主的少數民族“聚落”。這些流動人口的增加,不僅使我國各民族散雜居程度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而且散雜居的地域范圍也得到了進一步擴大,散雜居地區(qū)民族關系的覆蓋面也向更廣的范圍發(fā)展。

五、風俗習慣的相容性與信仰的重疊性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具體反映,在不同程度上表現了該民族的生活方式,歷史傳統和心理情感。散雜居少數民族由于遠離了民族聚居區(qū),在風俗習慣上變化比較大,入鄉(xiāng)隨俗,與周圍民族在風俗習慣上同習共俗的較多。風俗習慣的彼此了解不但能夠加強民族之間的聯系和交往,也會增進民族之間的相互尊重與合作,對促進民族關系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同時,民族的風俗習慣與是交織在一起的,民族的風俗習慣、歷來都是民族問題最敏感的因素。在散雜居地區(qū),隨著各民族相互交往的頻次和深度的增加,不同宗教之間的容忍度也相應增加。宗教之間的客觀差異雖然使各民族在認同方面有一定的界限,但是并沒有因為的不同而導致或出現民族之間的隔閡。因為無論什么宗教、什么民族,作為社會的個體成員,必須在接受他人的過程中取得生存和發(fā)展的機會,這一點在散雜居地區(qū)又尤為明顯。所以說,在散雜居地區(qū),宗教差異不再是民族關系融洽和諧的障礙,也不是社會成員劃定交際圈、生活圈的參照。雖然散雜居民族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和有所變化,但仍具有本民族特點,因而,在民族交往中,仍然需要了解、尊重、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了解他們的吃、穿、住、用、婚儀、喪葬、信仰等,不觸犯少數民族的忌諱,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特別是占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多數的回族等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他們的特征比較明顯。

六、民族競爭的互惠性與利益的協同性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不同群體的利益沖突和矛盾變得更為直接和尖銳。發(fā)展差距和貧富差距在迅速擴大,同時也導致了民族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促進各民族聯系日益密切的同時,也大大激發(fā)了各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積極尋求發(fā)展、縮小與先進民族之間發(fā)展差距的愿望和要求。同時,由于市場經濟是以市場和公平競爭來調節(jié)經濟活動,這強烈刺激起了各民族成員發(fā)展的愿望,使得各民族之間的競爭意識普遍得到加強,受經濟利益的驅動,民族之間的關系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被動”為“主動”所取代。

散雜居地區(qū)不同民族之間既有競爭、又有互助,通過競爭和互惠,加深各民族間的交往程度,加強不同民族間文化的溝通、理解、認同,催化民族文化的更新與創(chuàng)造,進而達到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上的同步,形成新型的民族關系。各民族在獲得各自利益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民族團結互助的關系,隨著各民族關系的日漸加深,培養(yǎng)出各民族間深厚的情感,最終實現各民族共同進步、共同繁榮。因此,散雜居少數民族在市場經濟的競爭壓力下,互利互惠,共同發(fā)展,加深了民族之間的理解和交往,最終達到利益的一致和協同發(fā)展,實現共同富裕。

七、民族發(fā)展的層次性與目標的一致性

散雜居少數民族大多數居住在高寒山區(qū)、偏僻地區(qū)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地方,自然條件較差,經濟文化發(fā)展相對滯后。由于自然條件較差,目前散雜居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fā)展水平與漢族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即使是在散雜居少數民族內部,其經濟發(fā)展也是不平衡的,特別是在不同區(qū)域的這種不平衡表現的比較明顯。一般來說,城市少數民族的經濟狀況較好,平原地區(qū)的良族鄉(xiāng)和其他的農村相對次之,山區(qū)、丘陵地區(qū)的民族鄉(xiāng)和農村狀況較差。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后,由于底子薄、不適應等原因給散雜居少數民族帶來了諸多困難,地區(qū)之間的差距、同一行政區(qū)劃內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差距在不斷拉大。

一般來說,民族平等狀況主要是通過少數民族與漢族在經濟社會發(fā)展方面的接近程度反映出來的,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良好的民族關系也是建立在民族平等發(fā)展、共同繁榮的基礎之上。民族之間的經濟結構狀況及發(fā)展水映民族平等的實現程度,對民族關系產生重要的影響。不同民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開放性要求當中,不可避免的因歷史基礎、自身及客觀條件不同而出現差異性。在散雜居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上,少數民族和漢族是相互依賴的“誰也離不開誰”,所以少數民族與漢族要優(yōu)勢互補,漢族和少數民族必須把各自的優(yōu)勢、長處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加快民族間資本、技術、信息的交流,共同發(fā)展經濟,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因此,雖然目前散雜居各個民族之間的發(fā)展不平衡,經濟和文化發(fā)展存在差距,具有層次性,但我國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以及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政策指引下,最終會實現同一目標,即各個民族共同發(fā)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小結

散雜居少數民族的民族關系是全方位的,具有廣泛性,它既涉及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關系,也涉及少數民族之間和少數民族內部的關系;既涉及城市民族關系,也涉及廣大農村地區(qū)的民族關系;既涉及到十一個未建立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也涉及到建立了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中聚居人口與散雜居人口之間的關系;既涉及政治平等權利問題、風俗習慣和的自由權利問題,也涉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權利問題。總之,它涉及到所有少數民族、全國所有地區(qū)以及民族生活的所有領域,因而,散雜居地區(qū)的民族關系極其復雜。

篇8

    一、語言的文化背景

    語言與文化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要學好英語,母語是基礎。學生首先要熟知本國語言的文化內涵,同時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將兩種語言的文化滲透才能準確翻譯英語長句。中學階段,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相關的中西方文化知識,充分認識到彼此之間的共性與差異性。語言的共性在于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但是由于地理環(huán)境,價值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的不同,中西方文化也產生了很大的差異性。

    (一)地域性差異。英漢兩個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也獨具民族個性。中國西面依山,東臨大海,故有“東風送暖”,“西風凜冽”之說;英國則是一個島國,eastwind指的是從歐洲大陸北部刮來的寒冷的風,非指暖風,其西臨大西洋,春天從海上吹來的西風能讓萬物復蘇,可見兩種文化里所指的意義并不一樣。

    (二)價值觀差異。價值觀念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民族性格的基石。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體現于很多方面。如稱謂用語上,漢語習慣把所有的輩分都分得一清二楚,而英語只有籠統的稱呼,漢語說“爺爺,外公;奶奶,外婆”,英語的表達只有“grandfather;grandmother”兩種。

    (三)宗教信仰差異。宗教文化,是指由民族的宗教意識、宗教信仰所形成的文化。中國人信奉儒教、道教、佛教。這三大宗教在人們心中有著深遠影響。漢語與英語的很多習語都與宗教信仰有關。例如“,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等。西方人信奉的多是基督教,圣經被人們視為做人的指導原則,所以英語中很多說法來自圣經,例如,“sellone’sbirthrightforamessofpottage”(因小失大、見利忘義)。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才能不在英語翻譯中出錯。

    (四)風俗習慣差異。中西方風俗習慣的不同直接影響了語言的表達方式。比較突出的例子有很多,如,狗這種動物,中國人并不喜歡,與狗相關的成語總代表的是貶義,例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等。西方人卻將狗視為好朋友,沒有絲毫貶低之意,一些相關的表達方式,如:“l(fā)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Heworkslikeadog”(他十分賣力的工作)“;Youluckydog”(你這家伙真幸運)等。另兩個習語,“betheappleofsomeone’seye”,和“polishtheapple”,從字面上看,讓人不知所云,但如果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意思就很明了。前者習語出自舊約,古時西方把“apple”比作瞳孔,漢語譯來就是“掌上明珠”之意。后者習語則是出于一個典故,一個美國學生為了討好老師把一個擦得很亮的蘋果送給老師,漢語里即是“阿諛奉承”的意思。

    二、緊扣英語句型結構特點

    英語長句總體的特點是:結構錯綜復雜,邏輯性較強,層次及附加成分頗多。要分析好英語長句,首先學生對五種基本句型要牢牢地掌握。其次,學生要理解句中的成分是什么。再次,英語長句多是并列句尤其復合句居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深入理解句子分類,切不可混淆。以前兩點做基礎,再運用所學的其他語法知識,結合英漢語言文化內涵,才能將英語長句準確無誤的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翻譯出來。下面結合例句分析如何從結構入手翻譯英語長句。

    (一)Besides,televisionbenefitsveryoldpeoplewhocan’toftenleavethehouse,aswellaspatientsinhospitals.此句中,“Besides”是承上啟下的連詞,句子的主語是“tele-vision”,謂語動詞是“benefits”,后面的名詞就是賓語,而賓語之后是一個句子結構,很明顯是“who”引導的定語從句,而句子后半部出現了“aswellas”短語,是用來連接名詞短語的,都是謂語動詞的賓語。譯文:此外,電視還讓不能經常離開屋子的老人及醫(yī)院的病人受益。

    (二)Nowwegetsousedtolookingatthepic-turesonTVandsodependentonitthatitbeginstocontrolourlives.連詞“and”是分析此句的關鍵,它連接的前后內容是兩個并列的短語,句中還有一個“so…that…”句型引導結果狀語從句。譯文:現在我們變得如此的習慣于看電視且如此依賴它導致電視開始控制我們的生活。

    (三)Expertshavefoundoutthatpeoplewhoworkinmanagementpositionsaswellasstudentsaroundtheexam-weekaremorelikelytosuffersub-health.句子主干是“Expertshavefoundout”,之后是“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賓語從句里又有一個“who”引導的定語從句修飾名詞“people”,與“students”共同作從句中的主語,謂語部分就是“aremorelikelytosuffersub-health”。譯文:專家已經發(fā)現從事管理崗位的人和處于考試周的學生更可能患亞健康。

篇9

一 英文翻譯中語言多元化的表現

1.民族語言多樣性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語言,語言的形成和發(fā)展展示著這個民族進步的全過程。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人們,由于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發(fā)展程度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他們的語言文化也就各不相同。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等的發(fā)展,語言也在不斷地規(guī)范化,而且隨著全球化趨勢,各國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使英語成為了一種國際性語言,逐漸成為當今世界交流的主要用語。

2.多元化

不同民族地區(qū),他們所信奉的宗教是不同的。是人們精神上的一種寄托。它沒有語言的限制。正是由于語言的復雜多樣,使人們的思想和情感逐漸多樣,往往需要借助于來滿足自己理想化的要求,語言的這種特點促進了的形成和發(fā)展。而宗教也為語言的出現和發(fā)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最早的語言就是從宗教中發(fā)展而來的。當今世界上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由于它們處于不同的地區(qū),使得人們的觀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語言也就逐漸多元化。

3.地理位置不同

我們以赤道為分界,把地球劃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不同地理位置的國家,他們的溫度、地理環(huán)境、氣候等都有很大的差異。這也使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語言表達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人們所使用的語言也不相同,在英語翻譯時就會出現一定的問題,很難準確地反映出實際表達的意思。地理位置的不同,使語言文化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東風”(east wind)這個詞,在中國東風代表希望、溫暖,而在英國東風則是寒冷刺骨的意思,主要是由于英國是個島國,它東臨北海,西靠大西洋,東風是從歐洲大陸北部吹來的寒冷的風。

4.歷史文化各具特色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決定了中國語言文化的多樣性。由于中國的文化豐富多彩,許多詞語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合適的詞匯,這就使翻譯人員很難準確地翻譯出所講的內容。歷史文化的多樣性,也使得語言文化呈現多元化,給翻譯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二 英文翻譯中語言多元化文化的體現

1.在實際交往過程中語言文化的多元化

中國文化具有多樣性,在進行英語翻譯時,就要找到合適的詞語準確翻譯。正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多元化,外國人很難準確地理解,經常會曲解語言的意思,產生不必要的困擾。在語言表達上,中國人由于受傳統文化影響,通常比較委婉含蓄,而西方人相對比較直接。在英語表達時,要根據實際的文化語言背景,明確語言習慣進行翻譯,準確傳遞所講的內容。

例如:在實際的交談過程中,中國人與西方人打招呼的方式不同,中國人一般問“吃了嗎”,“去哪兒”,而西方人則認為這是在打探自己的隱私,他們在打招呼時只是用“Hello”或“Hi”等。在英文翻譯中,不同國家的人們對語句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在英文翻譯時,了解國家的文化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2.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世界上的國家處于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而我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相對于其他發(fā)達國家來說,國民的受教育程度還有一定的差異,我國國民的受教育程度要低于其他發(fā)達國家。而且由于每一個國家生活的環(huán)境不同,相應地對同一詞匯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說“知識分子”這個詞,在中國與外國的理解中,它們所涵蓋的范圍就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國,由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同,有些把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稱為知識分子,但是對于那些地處偏遠、經濟落后的地區(qū)來說,有一些知識的人都可以被稱為知識分子,而在外國的語言中,知識分子的范圍是很小的,是具有較高學術地位的人才被稱作知識分子。

3.風俗習慣的差異

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人們的思想觀念深受其影響,雖然現今社會發(fā)展迅速,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和觀點還是遵照傳統觀念。這種風俗習慣的差異也使在進行英語翻譯時,存在很大的不同。如中國人常用狗來比喻壞人壞事。但在英美文化中,“狗”經常用來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許多諺語。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時光,

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語言文化的多元化,要求我們在英文翻譯時,一定要明確當地的風俗民俗。

篇10

關鍵詞:歷史文化;風俗習慣;英漢習語;翻譯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3-0245-02

引言

語言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信息載體,同時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的形成、發(fā)展受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條件和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又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革而發(fā)展變化。語言的產生是不同地域的人群在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下自然產生和演化的結果,而作為語言精華的習語,每個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習語,它是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形成的固定表達,是任何一種語言在使用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固定表達方式,因此更能反映不同地域兩種語言的文化異同[1~2]。

翻譯研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把一種為載體的文化內涵轉換為另一種語言形式的狹義的字面翻譯;另一個是把以一種語言為載體的文化內涵轉換為另一種文化形式的廣義的文化翻譯[3]。簡單地說,翻譯即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所以特殊的文化內涵不可避免地影響著翻譯[4]。

兩種不同民族的語言交流實質上是兩種不同的民族文化的交流。由于中英兩種截然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造成了兩種語言的差異,同時兩種不同的文化差異所形成的不同風俗習慣也強烈地影響著語言的發(fā)展。在交際過程中,不同國家或民族的兩種人能否溝通,不僅取決于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和歷史底蘊的理解。本文旨在通過對基于歷史與風俗習慣所形成的文化差異的討論,以研究其對英漢習語翻譯的影響,從翻譯的準確性和內涵對所處文化進行分析,探討民族歷史和文化在英漢翻譯中的重要性。本文通過大量事例說明了不同歷史與文化習慣對翻譯的影響,以期通過此研究為英漢翻譯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基于歷史的英漢習語對比

翻譯既能體現譯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歷史性定位的過程,也能再現原文在新文化中得到認可的過程。只有在新的語境中有意識地為譯本確定一個適當的歷史性地位,才有可能使譯本帶給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當代讀者相似的閱讀和審美效果。

1.歷史語境。翻譯時“如果不和文本作者的歷史性聯系起來,文本就難以理解和解釋;如果不和解釋者本人的歷史性聯系起來,文本的理解也就失去了意義和目的”[5] 。在翻譯方面,僅懂得單詞、句子原意是不夠的。只有對語義等后面的文化含義和歷史背景給予充分的重視,才能真正達到音、形、意三方面的翻譯境界。而翻譯時一旦忽略了語義的歷史事實因素,翻譯出來的東西會使人不知所云,至少會讓人產生不必要的錯覺[6]。如日本人在南京建立的一座旅店,英文叫Grand Hotel。如果譯為“大旅館”,也不算錯,但沒有與其歷史相聯系,沒有任何感覺,南京地處江南,既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而現今譯為“古南都”,則結合了音、形、意三方面,是最佳的選擇。

2.歷史制度。因為歷史的原因,在漢語里變成了貶義詞。但很多譯者看到“bureaucracy”想當然翻譯為“”。其實,“bureaucracy” 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最大貢獻之一。這個詞主要指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從而實施任人唯賢的治國之道。西方直到資本主義制度形成后才打破了封建社會的世襲制度,開始任人唯賢的人事制度。所以在西方這個詞屬于中性詞,沒有任何貶義。

3.歷史事件。詞義的歷史變化給翻譯帶來了困難,尤其是一些經歷了特定歷史事件后產生的新義的詞,譯者在翻譯時一定要反復推敲上下文,把握其中具體語境的含義。例如:You are not Robinson Crusoe,you are not alone,so don’t be so damned selfish.(又不是流落孤島,與世隔絕的魯濱遜,不要事事只為自己打算。)這里的魯濱遜成了流落孤島,與世隔絕的代表,譯文順其所指,通過補充說明,譯出原文的風格。

另外,從基于歷史事件的英漢成語中也可以發(fā)現,二者是有區(qū)別的。如漢語成語:“焚書坑儒”,“圍魏救趙”,“完璧歸趙”,“三顧茅廬”,“名落孫山”,“張騫通西域”、“鄭和下西洋”、“過五關斬六將”等。英語成語:mask one’s batteries“掩蓋敵意”,stick to one’s gun“堅持立場”,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cook one’s goose“自毀前程”等。在諸如上述的翻譯過程中,譯者只有在了解了詞語的來龍去脈和本土文化,才能更加準確地將其翻譯,否則,即使翻譯成其他語言,也會使讀者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語成語多為四字結構,偶有三字或多字組成,且動賓式或連謂式較多,大多用對偶形式,而英語中的短語都用動賓結構,并且這些來自于歷史事實的短語都與人稱有關,也就是說英語中或者說西方文化中更注重個人的功績奉獻,所以在動詞和賓語之間都有表人的one’s。這也就是說我們在翻譯漢語詞匯時盡量運用人稱指代,而英語翻譯成漢語則更多用主動動詞。

4.歷史典故。基于歷史典故的英漢諺語也是不相同的。如漢語詞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三顧茅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等。英語詞語: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兩雄相爭,其斗必烈”,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有了好的開頭,才有好的結果”等。因此就諺語來看,兩種語言截然不同,漢語采用四字結構的對偶形式或押韻形式,字數很多或單獨成句的情況較為少見,而漢語典故絕大多數為名詞性詞組,因而常在句中充當一個句子成分。英語典故除上述漢語典故的句法功能外,常可單獨成句,往往都是獨立完整的句子。

二、源于風俗習慣的英漢對比

1.生存環(huán)境。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密切相關。中國長期以來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業(yè)人口占很大比例,因此,成語或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農諺,如:“斬草除根”、“順藤摸瓜”、“骨瘦如柴”、“草木皆兵”。再者,比喻花錢浪費,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英國是一個島國,英國人喜歡航海,英語中出現大量有關航海的習語,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而在漢語中沒有相對應的詞。如:plain sailing “一帆風順”、still water run deep“靜水流深”、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等。我們把“be left high and dry”翻譯成“陷入困境”,把“all at sea”翻譯成為“不知所措”等等。

中國農諺大多用四字成語,對仗工整,而英語中航海成語大多采用介詞短語,詞義也較淺顯。因此,對于此類詞語的翻譯,譯者應該充分了解習語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當地的自然、生活環(huán)境,以求翻譯更加準確。

2.風俗習慣。英漢風俗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是東西方國家對于狗這種動物的態(tài)度[7] 。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大多數情況下,在漢語習語中都含有貶義,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年來,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常被作為寵物養(yǎng)起來,但其貶義形象卻一直留存在漢文化中。而西方人把狗當做心愛的東西,對狗有著哀憐的情感。因為,狗既被他們視為人類的寵物、朋友或伴侶,同時也作狩獵之用,所以,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沒有貶義。如luckydog“幸運兒”、topdog“最重要的人物”,而且常用狗來比喻人的行為。如The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dog,“累極了”是dogtired。

另外在中國,親屬稱謂詞,諸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伯伯;叔叔;姨夫;姑父;大伯;舅舅”、“姨姨;姑姑”等十分具體且繁雜,這些都是因看重親屬關系的態(tài)度以及宗法制度和觀念在漢族社會長久存在的客觀現實。而這一套稱謂,真正與英語對應的只有六個,即父親―father、母親―mother、兒子―son、女兒―daughter、丈夫―husband和妻子―wife,其余的則都不對應,如:哥哥;弟弟―brother、姐姐;妹妹―sister、伯伯;叔叔;舅舅―uncle、姨姨;姑姑―aunt。

因此,對于此類詞語的翻譯,譯者應該充分認識風俗習慣在習語翻譯中所處的地位,否則,經翻譯后,詞意可能會大相徑庭,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3.。宗教對各民族的歷史發(fā)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英漢語言受的影響也較大。中國是以信仰佛教為主的國家,佛教對中國人的影響留傳深遠,人們相信有“佛主”保佑的一生。與此相關的習語有很多,如“借花獻佛”、“鬼使神差”、“大慈大悲”等。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道教的“玉皇大帝”、佛教的“閻王”,有“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而這些概念在西方國家均不存在。西方人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辦的。與此相關的習語也相繼出現,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d be with you“上帝與你同在”、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咒語。

結語

一種語言的形象語言,往往最為生動最有特色的部分,而最常見的形象語言就是成語,諺語,俗語或習語。由于語言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像英語和漢語這樣源遠流長,表現力豐富的語言往往是利用形象來取得生動的效果。但英漢民族所處的地域不同,英漢語言的表現形式、詞化程度及語義蘊涵度也有很大的差異。這樣在翻譯中,準確地翻譯概念有時比翻譯句子更難。所以,翻譯者在進行翻譯研究時,要追求“音、形、意”三方面的“信、達、雅”,必須深入了解詞義的歷史背景和風俗特點,只有充分研究兩種語言的風俗文化和歷史因素以及詞語的特定環(huán)境,才能使譯語忠于原義,被讀者所接受。

參考文獻:

[1]偉強.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安陽大學學報:綜合版,2004,(1):104-105.

[2]龍江華.文化比較及習語翻譯[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69-72.

[3]鄒白茹.從歷史的角度看文化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79-80.

[4]高玉蘭.歷史語境與翻譯選詞[J].山東外語教學,1999,(3):52-55.

[5]張今.文學翻譯理論[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