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海洋生物的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17 17:46: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關海洋生物的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有關海洋生物的知識

篇1

關鍵詞: 海洋管理專業 《海洋調查實習》 具體措施

海洋管理專業是淮海工學院2003年新辦本科專業,是在切實貫徹落實江蘇省省委、省政府加快蘇北區域發展戰略,建設“海上”,發展海洋經濟,培養高質量的專門人才,特別是海洋管理人才的大背景下興辦的。《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指出,把淮海工學院列為江蘇海洋人才的培養基地,要求我院重點加強相關專業和學科的建設,擴大辦學規模,為江蘇海洋經濟培養更多的人才。

《海洋調查實習》是淮海工學院海洋學院海洋管理專業的專業實踐課,是專業培養計劃的重要環節。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我們采取了各種具體措施,現總結如下,供同行參考。

一、制訂定海洋調查實綱,安排切實可行的實習計劃

根據海洋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系統掌握海洋科學、海洋管理基本理論和規律,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能在海洋管理和相關管理部門從事海洋管理、教學和科研的應用性、復合型專門人才的要求制訂實綱與實習指導書。海洋調查實習的主體實踐內容是海洋生物學、海洋化學及物理海洋學,重點結合海洋監測有關內容進行實習。海洋生物以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生物和潮間帶生物為主。通過實習,為學生從事海洋管理工作打下基礎,貫徹理論和實踐并重,體現上手快后勁足的辦學理念。

二、召開實習動員大會,明確實習目的

在實習前召開實習動員大會,讓學生認識實習目的,充分了解實習內容,為什么要實習,如何在實習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把書本知識和野外實際有機結合,如何加強動手實踐能力。海洋調查實習要到海船上去,安全工作非常重要,來不得半點馬虎,一旦出事就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所以在實習動員會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復重點強調,同時準備好足夠的安全救生用品,人手一件救生衣。現在許多大學生體質很一般,按照以往的經驗,肯定有部分同學要暈船,所以上船前通知大家做好防暈工作,出海前一晚要早休息,因為疲勞也容易導致暈船;帶上一些小塑料袋應付嘔吐。衣著穿戴要便于在船上調查實習,鞋子要注意防滑,不穿短袖、不穿裙子;帶些創口貼、碘汞等醫療防護用品。帶上筆記本和海洋調查專業記錄表格,如浮游生物樣品登記表、大型底棲生物海上采樣記錄表等,隨時做好實習的有關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等的現象記錄。

三、做好調查所用專業儀器設備的準備工作

海洋調查實習所需儀器設備較多,是一筆很大的投資,由于海洋管理專業是一個新專業,缺乏這些儀器設備,因此我們充分挖掘共享資源,向兄弟學院借用,如向測繪學院借用海洋物理方面的海流計、風速儀、救生衣、絞車、鉛魚、GPS等;向實習基地的協作單位借用,如向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連云港海洋環境監測站借用海洋浮游生物網、阿氏拖網、采泥器、水色計、采水計、透明度盤等。

四、精選實習指導老師

船上現場海洋調查實習任務非常艱巨,要求指導老師具有極強的組織管理能力與身體素質。首先,無論風浪如何,指導老師也不能暈船,同時對調查儀器設備的使用要非常精通和內行;還要在特定的情況下完成海洋調查實習任務。在實習中指導老師既要負責學生紀律和安全,又要實施實習調查的技術性工作,而本專業的教師略顯不足,所以我們就聘請了實習基地幾位海洋環境監測站的工程師輔助我們,同時給學生進一步現場講解,由此很好地保證了實習效果。

五、提高海洋調查實習教學質量的技術保障

為了提高海洋調查實習教學質量,在上船實習前,首先,我們對實習的調查儀器設備進行室內講解和演示操作,使學生掌握使用方法、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提高了上船調查操作的成功率,降低了儀器設備的損壞率。其次,把學生分組,編排好各組調查內容的次序,在船上各組同時開展調查。如,船到了第一個采樣站點,一組做海流、風速等物流海洋方面的調查,二組做海洋化學方面的調查采樣,三組做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采樣;到了第二個采樣站點時,一組做海洋化學方面的調查采樣,二組做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采樣,三組做物流海洋方面的調查。依次調換完成全部海洋調查實習內容,這樣就使得學生的海洋調查技術方法得到了全面鞏固。再次,預先準備好現場處理浮游生物樣品和底棲生物樣品的固定劑,如甲醛、魯哥氏碘液等;盛放浮游生物水樣和底棲生物樣品的瓶子也事先貼好標簽,避免實習現場手忙腳亂。最后精選調查采樣站點,我們選擇海濱浴場、海水養殖區、河道入海口等進行調查采樣,以使調查采樣站點有一定的代表性。

六、加強實驗室內的工作,完善實驗數據的處理

各組對海水及沉積物進行處理,測定各項化學因子,記錄數據;對海洋浮游生物樣品及底棲生物進行鑒定和計數,按照《海洋調查規范》有關要求完成室內工作,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在浮游生物的室內工作中,通過顯微鏡、解剖鏡對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的觀察鑒定,學生鞏固了海洋浮游生物學課程的理論知識,提高了海洋浮游生物分類鑒定的技能;通過對海洋底棲生物底拖網樣品的分類鑒定,學生熟悉了海洋生物學課程中有關海洋生物各大類的進化分類體系。通過數據分析,學生熟悉了Excel軟件的數據統計方法在海洋生態學`中的應用,學會了物種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優勢度指數及豐富度指數的計算方法和涵義。

七、嚴格海洋調查實習考核管理

海洋實習調查要求學生每天寫出實習日記,記錄每天的實習情況和收獲。另外,實習結束后要上交完整的實習報告,對實習內容海洋化學、海洋物理及海洋生物等方面作全面總結。包括海洋化學因子:鹽度、pH值、DO、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活性磷酸鹽、葉綠素a、氨氮等;海洋物理因子:海流、水色、透明度、潮汐、波浪、水溫等:海洋浮游植物種類、數量、海洋底棲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等。實習成績按照實習日記、實習報告、出勤情況和紀律表現等綜合因素給出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等第。

參考文獻:

[1]鮑獻文,高郭平,郭佩芳等.關于《海洋調查方法》課程的建設[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Z1).

[2]李玉,李谷祺,吳建新.《海洋調查》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考試周刊,2008(21).

[3]侍茂崇,高郭平,鮑獻文.《海洋調查方法》[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

篇2

《海底兩萬里》的作者儒勒。凡爾納是法國十九世紀一個想象力驚人的科幻作家,他的驚人之處不但只是他寫的夸張,動人而富有科學意義的小說,更驚人的是他在書中所寫的故事,盡管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不足為奇,但是在凡爾納的時代,人們還沒有發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潛水艇,甚至連電燈都還沒有出現,在這樣的背景下,凡爾納在《海底兩萬里》中成功的塑造出鸚鵡螺號潛水艇,并在小說發表25年后,人們制造出的真實的潛水艇,與小說描寫的大同小異,這是怎樣的預見力,怎樣豐富的知識底蘊啊!

就這樣,我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開始和書中的主人翁探險者博物學家阿尤那斯,乘坐鸚鵡螺號潛水艇,開始他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鸚鵡螺號的主人尼摩船長是個性格陰郁,知識淵博的人,他們一道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極和北冰洋,遇見了許多罕見海底動植物,還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遺址,其中包括著名的沉沒城市亞特蘭蒂斯,這個擁有與希臘相當的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書中都包容了大量的科學,文化和地理,地質學。阿尤那斯在航行中流露出他對尼摩船長出類拔萃的才華與學識的欽佩。但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還同時告誡人們在看到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重視防止被壞人利用、危害人類自身危機的行為;提出要愛護海豹、鯨等海洋生物,譴責濫殺濫捕的觀念。這些至今仍然熱門的環保話題,早已在兩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吁,可見留下有關人類正義更深層次的思考,才是此書讓讀者感受豐富多采的歷險和涉取傳神知識后,啟發我們以心靈更大的收獲。

這本書的精妙之處還在于完全自然的知識啟迪,雖然書中講述了不少有關海洋的知識,例如紅海一名是源于海中的一種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分泌的黏液造成海水顏色像血一樣紅。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在讀者接受起來十分刻意或困難的,只是一次旅行中的所見所聞罷了,這使人們對因景而生的各種想法和收獲都得以牢固的保存。

并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說都像《海底兩萬里》一樣富有強烈的可讀性,它作為一本不是憑空捏造而是遠見加博學累積成的小說,不但為對海底知識了解不詳盡的讀者解讀了他們的旅程,更讓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與文明

篇3

【摘要】在新世紀新階段,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21世紀是海洋經濟”的口號下。青島提出了加快向“藍色經濟”、“智慧城市”邁進的發展目標,21世紀也是海洋文化彰顯和海洋文化產業躍進的世紀,文化的意義是社會價值和功利價值的統一,文化的發展需要堅實的土地,經濟增長需要文化含量,文化與經濟的互動不僅是我們期望的目標,而且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海洋文化產業是代表先進海洋文化理念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式,它具有資源投入少、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小、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海洋開發的砥柱產業和朝陽產業。

【關鍵詞】青島;藍色經濟;海洋文化;產業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海洋文化產業,是與海洋文化密切相關的文化產業,可以為社會提供海洋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需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全國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先導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和諧進步的示范區,海陸一體開發和城鄉一體發展的先行區。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規劃》的批復實施是我國區域發展從陸域經濟延伸到海洋經濟、積極推進陸海統籌的重大戰略舉措,有利于加快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建設,加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山東半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海洋經濟持續的增長。

(二)海洋文化產業的內涵

海洋文化產業,是與海洋文化密切相關的文化產業,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產業的基礎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論》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加強海洋文化的研究與開發,是海洋文化產業高速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青島市海洋文化產業提升的障礙性因素

(一)對海洋文化產業缺乏戰略性思考與規劃

山東作為“孔孟之鄉”,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發源地,與中國其他較發達的沿海開放地區相比,山東半島受中國幾千年來傳統農耕文化的影響較深,在經濟發展上求穩而不求變,缺乏創新性和進取性,這與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不相契合。同時,由于山東半島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人們對海洋文化的認識存在著較大的偏差,從而制約了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海洋文化資源沒有轉化為現實競爭力

青島的海洋科研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青島是海洋科研強市,但在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轉化以及產業發展方面,島城還算不上強市,主要在于“缺乏強大的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與產業化平臺,缺少發揮引領作用的重點項目和龍頭企業。且傳統產業對海洋經濟貢獻率遠遠大于海洋新興產值,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達到了瓶頸。”

(三)海洋科技應用人才和科研發展相對滯后

海洋人才的培養與產業脫節的現象非常嚴重,往往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要求,更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海洋經濟人才供應不足的關鍵原因在于培養模式存在結構性矛盾。據了解,山東在海洋經濟人才培養上走在全國前列,單在青島工作的院士就有十多位,基本涵蓋海洋科研的全部領域。然而,據青島市政府調研顯示,雖然青島的海洋科技人才很多,但結構不盡合理,基礎研究占絕大多數,應用人才、經營人才、復合型人才還很匱乏,比如在海洋生物科研方面,青島的人才和項目聚集在水產養殖上,海洋生物制藥、海洋生物材料等海洋高端產業環節的研發,還處于起步階段。

(四)缺乏科研力雄厚,創新力較強的龍頭企業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從事海洋文化產品開發的企業多為中小企業,對海洋文化資源的開發程度不足,缺乏市場競爭力和創新力,尚未形成一個龍頭企業帶動多個中小企業的完善的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造成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缺乏活力和海洋文化資源的閑置及浪費。

三、藍色經濟區背景下青島文化產業提升策略

(一)注重海洋傳統產業的發展方式轉變

1.注重區域合作,轉變發展方式

山東今后在產業布局的分工方面,必須要注意到周邊經濟區的發展走向,盡量與其錯位或者配套發展,加強與周邊經濟區的合作,避免重復建設的競爭,從“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發展方式轉變。

2.協調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力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在對濱海旅游業開發比較充分的基礎上,應加強對其它相關海洋文化產業的開發,打造屬于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研發能力的海洋文化企業,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合理開發利用海洋文化資源,實現海洋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青島市沿海城市應按照與制造業相匹配的要求,突出發展與生產密切關聯的以金融保險、科技信息、服務外包、工業設計、創意產業、濱海旅游等為重點的新興服務業,提高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經濟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突出港口在藍色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要充分發掘青島區位優勢、港口資源等有利條件,突出發揮港口大進大出的樞紐作用,引導船舶、鋼鐵、石化、海化等產業資源重組,以大型企業集團為龍頭,向港口、沿海園區和產業帶集聚,打造以臨港工業為支柱、港口物流為特色的港口經濟集群,形成帶動青島市經濟蓬勃發展的龍頭力量。

(三)要堅持科技興海,人才戰略,增強推動力

經濟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實施經濟國際化的關鍵,實施人才帶動戰略,就是要努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較高、與經濟國際化要求相適應的人才隊伍,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全面提高人口的綜合素質。

將進一步完善對引進人才的鼓勵政策,在科研開發、知識產權保護、戶籍、住房、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為其創造優良環境,加強人才引進工作,做到高級人才高級待遇,一流人才一流工作。

參考文獻:

[1]沈鐳.保障綜合資源安全[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02)

[2]楊鳳華.陸海統籌與中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基于循環經濟發展視角[J].科學經濟社會,2013(01)

[3]杜軍,任景波.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資源約束的成因與特征分析[J].開發研究,2013(01)

篇4

【關鍵詞】動畫片;教育因素;愛的教育;環保意識;意志品質

調查表明,外國一些經典優秀動畫片似乎更受孩子的歡迎,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鴨》、《獅子王》、《貓和老鼠》等。動畫片電影則每年都有好片大片推出,不僅畫面精美,配音、音樂令人陶醉,情節也很正面,充滿人文氣息,有好的價值觀的體現。比如《獅子王》、《天空之城》、《美女與野獸》、《泰山》、《海底總動員》、《熊的傳說》等等,都是充滿親情、贊揚善良的作品。

對孩子來說,動畫片的功能與游戲類似,都具有象征性的自我教育意義,同時也是孩子人生的一種經驗,是對孩子學習、想象力等的一種激發。下面我就以《海底總動員》為課例,進一步講解我是如何挖掘動畫片中潛藏的教育因素的。

一、利用動畫片對幼兒進行親情培養

1.“愛”的教育——教育孩子愛父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在社會方面提出了明確的目標——“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影片中小丑魚爸爸不顧生死去救兒子,動力源自于偉大的父愛。魚類如此,人類更是這樣。這個過程中也體現了他與周圍不認識的魚的交往合作,也體現了周圍魚的同情心和樂于助人的精神。當今的家長,為了孩子能夠付出一切,卻從沒考慮過要孩子回報,而孩子則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父母的愛,卻沒想到要去愛父母……

由此,我們開展了“我愛爸爸媽媽”的教育活動,在班內開辟“我的爸爸媽媽”專欄,幼兒畫出自己爸爸媽媽的形象貼在專欄內,向同伴講述父母的職業、特點、愛好,激起為自己父母感到自豪的情感。并且在課堂中請家長與孩子一起觀看影片,請家長談自己為孩子付出了什么,孩子談父母是怎樣愛自己的。通過談點滴小事,激發孩子愛父母的情感。

2.施愛的教育——引導家長怎樣贏得幼兒的愛

動畫片向我們傳遞了兩種不同的愛子方式,一種是以小丑魚的爸爸為代表的因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傷害而過多保護的方式,另一種是以海龜、“吉哥”為代表的相信幼兒的能力,放手讓孩子嘗試的方式。這兩種不同的愛子方式對幼兒的家長、對我們教師都是一個深刻的啟示。

我們請家長進課堂共同探討,由動畫片中的內容聯系到生活中家長的做法,聽聽孩子對家長平日做法的感受,與孩子一同給動畫片配音,使家長清醒地認識到:過多地保護、限制不僅不利于孩子成長,還會引起孩子的誤解甚至產生怨恨,只有適度的放手教育,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才能贏得幼兒的愛。

通過親情培養的活動,孩子體會到愛與被愛的快樂,幼小的心中播下了愛的種子。同時通過請家長進課堂的方式,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形成了家園共育的合力。

二、利用動畫片對幼兒進行勇敢、堅強、克服困難等意志品質的培養

片中小丑魚爸爸經過了鯊魚的追殺,又跳過海蟄群,被鯨魚吞入口中,橫跨大海,又險些被鵜鶘當早餐,遇到了眾多的危險而沒有退縮,仍然堅定信念尋找兒子;而魚缸內的小“尼莫”為了與爸爸重逢,不顧危險,一次次努力,失敗了再來,表現出了勇敢、堅強的精神,這些都成為孩子效仿的楷模。教師們在引導孩子理解的基礎上開展了多種體育活動。

1.體育游戲“救救小尼莫”

教師在場地上設置各種障礙物,讓幼兒在鉆、爬、跳、滑、沖的過程中體驗小丑魚父子的勇敢、堅強的品質,鍛煉動作協調能力,磨練意志。

2.軍訓活動

教師帶領孩子去武警支隊參觀警察叔叔練兵,然后與警察叔叔們一起訓練,使孩子由欽佩產生動力、由參觀化為行動,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受到只有勇敢、堅強、不怕困難才能成功,才會感到愉快。

三、利用動畫片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增進保護海洋的意識

《海底總動員》向人們展示了豐富多采的海底世界,孩子觀看時不時地問:那是什么魚?怎么長得怪怪的?那些會發光的是什么?像星星一樣的又是什么?鯊魚發誓不吃魚可為什么還要吃魚?我們及時把握孩子的好奇心,組織一系列活動以滿足其求知欲。

1.廣泛搜集資料,豐富知識,開闊視野

教師鼓勵孩子通過不同渠道搜集各種有關海洋動植物及環境知識的圖片、書籍,同時提供了系列的《新動物世界》、《海底奇觀》、《人類與環境》等音像資料,讓孩子在交流、看片中增長海洋知識。

2.組織專門的科學活動,認識海洋,培養環保意識

之前的“海嘯”、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無不提醒著我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而由此動畫片使我們意識到“海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的意義所在。針對這些出發點,我們利用動畫片開展了六個專門的集中活動,使孩子掌握了許多海底動物(如海鰻、海馬、小丑魚、海膽等)的名稱、習性;知道了深海里有會發光的魚,了解了動物保護自己的特殊本領;感知到海洋生物間的“食物鏈”……孩子深深地體會到海洋與人類的關系。

在這些探索活動中,孩子一直有著飽滿的熱情,旺盛的求知欲,特別是在“海洋知識大比拼”活動中,他們儼然是小小的海洋生物學家,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電影活動的魅力。

篇5

《《海底兩萬里》從1870年到現在,整整150年了,一直是享譽世界的暢銷小說,更是我國小學生必讀的世界名著。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2021海底兩萬里告訴人的道理五篇,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海底兩萬里告訴人的道理1《海底兩萬里》這本書十分神奇,剛開始我還對這本書沒有興趣,慢慢的便喜歡上了這本書。光說你們可能不了解,下面就由我來給你們講一講這本書的具體內容。這本書講了阿龍納斯先生和一些學者發現了海洋上有一個不明物體,甚至還破壞了一艘性能高的艦,他們便派林肯號去捜逐。沒想到,在一次意外中,阿龍納斯先生和他的隨從還有魚叉手尼德·蘭發現了那個不明物體竟然是一個巨大的潛水艇,而且設備個個都十分先進,先進的連我們想都無法想到,即使想到也是不可能的。擁有那個潛水艇的正是尼摩船長。尼摩船長發明了許多高科技的東西,還運用自己的智慧在海里發掘寶藏,成為了百萬富翁。在尼摩船長的船上,阿龍斯納先生看到了自己沒有機會見到的各種海里的珍奇標本,體驗過自己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在海里做的事,他自己甚至都想賴在那里不走了。他們在那里進行海下打獵、尼摩船長在海下養育價值千萬法郎的珍珠、帶領阿龍斯納先生他們一起參觀海底煤礦···他們一直在海洋上行走了兩萬里,最后以“鸚鵡螺號”的失蹤為結局。

這本書里尤其使我佩服的是尼摩船長在剛剛創建這個潛水船的時候那種敢于創新、敢于做的精神。他絞盡腦汁的盡力想出能夠讓自己的潛水艇能夠更方便,讓自己在海上的生活能夠適應。讓我崇拜的是尼摩船長竟然能夠在海下創建小金庫,收集那么多的珍稀植物標本,真是一個奇跡。看到描述那些標本的地方,我甚至都想進到潛水艇了一睹風采呢!同時,我發現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尼摩船長還告誡我們: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也要重視防止被利用。大自然中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都要進行愛護,別讓自己的祖先后代看不到我們大千世界的動物植物。其實作者還是在告訴我們: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有一定的根據,才可能有高于現實的想象,否則這只是空想;而如果連想象都沒有,沒有目的,那就更不可能有進步。

海底兩萬里告訴人的道理2《海底兩萬里》是“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的一部巨著。書中故事曲折離奇,驚險萬分,扣人心弦。海底森林、珊瑚王國、去南極點、殺章魚群……

故事的起因是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出現了一個怪物,比鯨魚還要大,有人認為它是一個“獨角鯨”。于是,美國的“林肯號”逐洋艦特地去追捕這個“獨角鯨”。并邀請海洋學界知名人土阿龍納斯先生一起參加。同行的還有阿龍納斯的仆人康納爾和加拿大人捕鯨能手尼德蘭。

在追捕過程中,阿龍納斯、康納爾、尼德蘭不幸落入水中,被“獨角鯨”救起,這時他們才發現,原來海洋中出現的怪物“獨角鯨”是一艘構造精密的潛水艇。“鸚鵡螺號”(潛水艇的名子)的船長尼摩邀請他們一起再做一次海底旅行。他們沖破了重重困難,多次化險為夷,但是,最終還是落入漩渦里,生死為卜,下落不明。而阿龍納斯、康納爾、尼德蘭乘坐準備逃走的小艇而幸免落難,將所知道的海底世界公布于世。

書中人物的刻畫是成功的。阿龍納斯,是一位對知識勇于探索,永不滿足的人;當尼德勸他逃走,他猶豫不決,他不想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把在海底千奇百怪的發現仔細觀察,并做了筆記。康納爾,一位對主人忠實的小伙子,對動物分類了若之掌。任何動物只要知道名字。就能分出它屬什么類,哪一科……十分詳細。尼德蘭,他是一位脾氣爆躁的人,但他也很善良。他曾救過尼摩船長的命,非常勇敢。尼摩船長,這是一位帶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脾氣反常不定,難以捉摸,時好時壞,不知對陸地有什么仇恨,這完全是個迷。就連他本人也是個迷。

書中想象合理、大膽。許多書中的事物現在我們早已實現。如潛水艇、電、潛水衣、探照燈等。許多設想非常成功。

我讀完這本書后,對里面的故事情節,人物及海底世界,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是吹的,這本書的確不錯,有時間希望大家也讀一讀這本書。它那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定會深深的吸引你的。

海底兩萬里告訴人的道理3《海底兩萬里》講述的是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在海洋旅行的所見所聞。故事的起因是1866年所發生的一件怪事。當時不少航行船只在海上發現了一頭大“海怪”,并有船只遭到“海怪”的襲擊。出于對航海安全的考慮,也是在公眾的呼吁下,由美國政府出資派出了一艘戰艦對“海怪”進行追逐。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教授受邀參加了這次追逐。結果,追逐怪物的戰艦反被怪物追逐,并遭到“海怪”的兇猛襲擊。阿龍納斯教授和他的兩位同伴落水,被“海怪”所救,此后便跟隨“海怪”周游四海,探盡海底秘密,歷經千辛萬苦。最后,因不堪海底世界過于沉悶的生活,他們設法逃走,重回陸地,并將“鸚鵡螺”號的秘密公諸于世。

全書情節曲折,懸念迭出,引人入勝。文章想像力豐富,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所展現的海底世界的神奇和美麗更是令人趣意盎然,而且還可以使讀者從中學習到有關海洋生物、氣象、地理等方面的豐富知識。可見作者文筆細膩,構思奇巧,其作品既引人入勝,又很有教育意義,適合各種年齡的讀者。而且,作者的幻想并不是異想天開,都是以科學為根據的。書中很多在當時沒有的器材,都變成了現實生活中實有之物。

《海底兩萬里》中,一些句子運用的非常好,比如:“最下層的深淵里是怎樣的情形呢?海底二萬二千海里或一萬五千海里的地方有些什么生物和可能有些什么生物呢?這些動物的身體構造是怎樣的呢?”這三句話運用了排比式連續發問,引起我們的興趣,并跟隨阿龍納斯教授直到揭開怪物的真實面目。還有比如:“尼摩船長的手抖起來,幾滴眼淚從他的眼中流出來了。”這句話對尼莫船長的動作、行為的妙寫盡管簡潔,但有力地凸顯了他的內心世界。尼莫船長表面冷漠,但面對離開的同伴時,他再也無法抑制內心的痛苦了。這樣精彩的句子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再說了。

讀完《海里兩萬里》后,我了解了很多關于海洋里的知識,也知道了隨著科技的不斷更新,很多新事物會層出不窮,但也不要異想天開,不要被一些子虛烏有的東西所迷惑,正如尼莫船長的名字一樣,在拉丁文中的意思就是“子虛烏有的”。

海底兩萬里告訴人的道理4《海底兩萬里》描述的是人們在大海里的種種驚險奇遇。潛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時而險象叢生、千鈞一發,時而景色優美、令人陶醉。美妙壯觀的海底世界充滿了異國情調和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體現了人類自古以來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夢想。說了這么多也該進去看看了。

打開《海底兩萬里》,我懷著好奇心,和書中的主人公探險者博物學家阿尤那斯一起乘坐著鸚鵡螺號潛水艇開始了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底之旅。一起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極和北冰洋,遇見了許多罕見海底動植物,還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遺址等等。讓我知道了大量的科學文化和地理地質知識,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類、采集、潛水艇的構造……這些東西如今都已變成了現實,我感嘆作者儒勒。凡爾納的想象力,竟能在還未發明電燈的社會中預料到未來世界,把科學與故事結合,創造出一個神奇的海底世界。

最令我記憶由深的海底的那些植物和動物,物這些形形的植蟲動物和軟體動物分類,不停地分類。滿地都是腔腸動物和棘皮動物。變化不一的叉形蟲,孤獨生活的角形蟲,純潔的眼球蟲,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聳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蟲,肌肉盤貼在地上的白頭翁……布置成一片花地;再鑲上結了天藍絲絳領子的紅花石疣,散在沙間像星宿一般的海星,滿是小蟲的海盤車,這一切真像水中仙女手繡的精美花邊。

朵朵的花彩因我們走路時所引起的最輕微的波動而擺動起來。把成千成萬散布在地上的軟體動物的美麗品種,環紋海扇,海槌魚,當那貝——真正會跳躍的貝,洼形貝,朱紅胄,像天使翅膀一般的袖形貝,葉紋貝,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無窮無盡的海洋生物,踐踏在我的腳底下,我心中實在難受,實在惋惜。

但是我們不得不走,我們繼續前進,在我們頭上是成群結隊的管狀水母,它們伸出它們的天藍色觸須,一連串的飄在水中。還有月形水母,它那帶乳白色或淡玫瑰紅的傘,套了天藍色框子,給我們遮住了陽光。在黑暗中,更有發亮的半球形水母,為我們發出磷光,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

我多么希望我也能駕駛著“黑鷹旋”號也去到海底永遠的去旅行那么我認為這樣一個人獲得才有意義,不是只仰望別人發現的成果,而是自己去發現你在實在,讓別人把你仰望。

海底兩萬里告訴人的道理5假期里,我最喜歡讀的書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寫的《海底兩萬里》。這是一部科幻冒險小說,讀這本書不僅能同主人公一起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極和北冰洋,遇見許多的海底動植物,還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遺址等,還讓我學到了很多的科學知識和地理地質知識。

書里面講了在1866年在美國的某片海域出現了一只海怪,于是,美國政府派了戰艦“林肯”號、捕鯨大王尼德·蘭、生物學家阿龍納斯、阿龍納斯的仆人康塞爾以及“林肯”號的所有船員一起去捉海怪。但是,他們在海面上一直行駛著,連海怪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就在一天早上他們準備打道回府的時候,尼德·蘭發現了那只海怪!

于是機械師丟下機器,伙夫丟下鍋爐,廚師丟下湯勺,大家全部都聚集到甲板上去觀看。隨后,艦長下令全速追擊,必須追上海怪!可最后,他們被海怪掀起的兩股巨浪打翻了,“林肯”號隨著海浪漂到了別的地方。阿龍納斯、尼德·蘭、康塞爾落到了潛艇“鸚鵡螺”號的甲板上。被六個蒙面大漢拖進了艙里。

在“鸚鵡螺”號上,他們認識了艇長尼摩,參觀了“鸚鵡螺”號和奇妙的海底世界,還參加了海底葬禮,與章魚、鯊魚、土著人展開了搏斗、在此期間,尼德·蘭一直在籌劃怎樣逃跑。更瘋狂的是,尼摩艇長竟然還駕駛潛艇撞向一艘戰艦!最后,尼德·蘭一行人成功逃出了鸚鵡螺號,回到了陸地上。

在這本書里,我讀到了康塞爾的忠誠、沉穩、執著、隨從,讀到了尼德·蘭崇尚自由的愿望,還讀到了尼摩艇長的才華過人、機智勇敢,以及阿龍納斯的勇于探索和知識淵博。我很佩服尼摩艇長,但是在他身上有值得我學習的優點,也有我應該掘棄的缺點。優點是他學識淵博,才智過人,能在危急情況下做出正確而機智的措施,并且用自己的知識打造了“鸚鵡螺”號,能和船員們平起平坐,以身作則,勇敢果斷。缺點是他內心充滿了仇恨,有些冷酷和固執,不過在故事中,也展現了他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一面,所以我很敬佩他。

篇6

關鍵詞:英語人才;水產貿易領域;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1-0062-03

一、海洋經濟發展與高層次英語人才培養

隨著國際經濟迅速發展,國際海洋水產貿易市場競爭越來越緊張,國內有很多海洋水產領域大企業向外擴大規模,迅速發展,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國際貿易的發展,市場的擴大,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培養涉海經濟貿易的外語人才。據有關研究報告得知:目前國內能夠熟練運用外語和涉海專業知識進行商貿談判以及簽訂合同等商務活動的高級外語復合型應用人才供不應求。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更是缺少,外語專業的復合型主要涉及的專業領域有信息技術、信息通訊、現代農業與水產、海洋科技和漁業資源等方面。就國際貿易的成交率而言,對企業的貿易額來說,貿易談判人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高層次、復合型的外語談判人才,更是供不應求。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國際海洋經濟發展迅速,我國水產品的總產量十幾年來一直居世界前列,尤其水產品出口貿易占較大比例。依托我省“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加快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升海洋經濟競爭力,促進海洋經濟發展,是21世紀發達國家近年來的一條重要經驗,更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省委在九屆五次全會上提出了遼寧省到2020年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沈陽、大連等發達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成為科技更加進步的沿海發達省份。海洋領域是一個具有巨大資源潛力和可開發潛力的領域。遼寧位于我國沿海最北部,橫跨黃、渤兩海,近海水域面積6.4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陸域面積43%,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有著天然的漁業經濟發展條件,區域經濟發展空間顯赫,更加促使大企業與國外企業合作,不斷進行貿易往來,建立友好的、頻繁的貿易關系。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是能夠保證國際貿易正常化的根本保證,如何研究外語專業復合型以及人才培養規格就顯得尤為重要。就復合型外語人才而言,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學科之間的交融和滲透尤為重要。綜合素質不僅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心理素質好,人文社科知識面寬廣,而且具有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知識結構具有復合性,除精通外語外,系統地掌握英語語言的同時,了解海洋經濟、貿易、涉外法律等發展迫切需要的專業知識。在我國沿海城市中,我省水產品出口增長速度并不快,主要問題之一是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我省水產出口增長的嚴重障礙。不同的語言能力、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專業知識深度對貿易的最終結果和效益產生迥異的作用。在國際水產領域商務交流中,不僅具有扎實的聽、說、讀、寫、譯的語言運用能力,還通曉魚類、蝦類、貝類、藻類等水產貿易的高層次外語能力的人才在我省較為缺乏。高層次復合型外語人才不足是制約遼寧對外開放的“瓶頸”。目前,我國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特別是基于海洋經濟領域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研究,建樹不多,研究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策略至關重要。

二、培養目標與培養模式的吻合性

海洋水產品貿易外語人才是具有區域經濟特色的高級人才,人才的知識結構具有復合性,不僅要熟練掌握英語語言知識,還要具備相關貿易、法律業務知識和技能。我們秉承“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理念,進一步完善了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通過省內多家大企業的實際貿易發展狀況,甚至包括貿易存在的壁壘,我們不斷分析和研究,結合多年的人才培養經驗,進一步改革了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和培養規格,更加明確了目標定位,培養適合地方經濟、行業的領域,特別是適應海洋經濟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化英語人才。改革后的培養目標更加具體,明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扎實、熟練的聽說讀寫譯專業技能,同時兼顧掌握相關經濟和貿易等基本知識以及涉海、涉魚學科專業的相關知識,掌握英語發達國家的經濟和文化,擁有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網絡信息技術,并能達到較高水平,能夠應用第二外語,能適應國家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尤其勝任海洋經濟領域所需要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堅持“政產學研用”結合,加強與政府及企事業單位長期合作,構建“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專題研究”三位一體,專職和兼職教師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的培養模式。目前,國內涉海院校開始考慮水產品、重點漁業對外貿易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問題。2000年以來我國高校逐漸增設商務英語和商務日語,水產貿易英語等本科專業,培養目標也都相繼進行了調整和改革,但復合的知識內容、融合度以及知識交叉的幅度一直是不斷研究和探索的問題。就水產貿易英語專業而言,要求學生掌握英語、日語(二外)、相關經濟和水產貿易等知識。我們在前兩個學年主要是語言類知識的培養,后兩個學年注重海洋經濟學、國際商法、水產經濟動植物學、海洋與水產概論以及漁政管理學等相關海洋類知識的培養。該專業是一個知識交叉幅度比較廣泛又較為邊緣的專業,具有鮮明的海洋水產特色,更加突出區域經濟特色的英語專業。我們對新興的水產貿易專業培養模式進一步研究,探索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尋找行之有效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在培養中注重政、產、學、研結合,強調實踐環節,人才培養模式時刻以行業需求為主導的原則,實時跟蹤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結果的反饋意見,再依據社會實時需求及時調整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該專業的知識模塊包括外語知識、水產貿易業務知識,能力培養模塊包括溝通能力、語言能力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等,構成課程體系中兩大主體:知識和能力。它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有著密切的關聯。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四年不斷線,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使得學生能夠順利地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如果兩大模塊處理得合適,培養模塊之間就會具有一種和諧互動的吻合性。然而,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要達到吻合這一點,同時還需要以課程、教材等多方面建設為依據。例如,在前兩個學年的英語能力訓練中,課程學習內容一定要系統地融入大量的有關海洋、水產、經濟貿易等行業詞匯和語言材料,促使語言類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有機結合。

三、突出實踐教學模塊

為了適應社會需求,抓好人才培養質量,要堅持校企合作,實行教學、實習、就業一體化工程。我們已與多家涉海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了實習基地,并定期派學生到這些集團和企業實習,不但強化了外語應用能力,而且也熟悉了海洋水產知識,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重要的實戰基地,同時結合現代教學手段,不斷完善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式和企業專家請進來的教學體系。通過課堂教學改革,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語言能力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使外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發展,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主動式學習的方向發展。通過采用錄像、多媒體課件、網絡課件等手段,將英語教學的實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緊密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實踐教學模式。我們在人才培養中,結合理論研究,突出英語(水產貿易英語)和日語(水產貿易日語)專業建設成績,及時調整新專業的培養方案,不斷加強培養復合性應用型外語人才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在調查研究和實踐論證的基礎上,沉淀教學經驗,逐步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對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具有學科的系統性和穩定性,重視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以滿足社會發展對相關人才的需求。

四、高層次人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校高層次外語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涉及到企業、高校、政府和人才個體等諸多方面,是多系統參與的完整體系。高層次、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更加關注各學科間的交融和滲透,注重綜合素質培養。

1.從思想觀念方面:明確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定位。培養模式服務于培養目標。“英語+水產貿易”專業是一個新型的復合型英語專業,與漁業經濟管理和水產養殖,與國際貿易和市場營銷等專業而言,更具有綜合性的專業。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是尋找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2.從培養方向角度:要著眼社會急需人才在專業課程設置上的新調整。本學科依托我校的辦學特色,秉承水產貿易英語復合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經驗,研究在海洋經濟背景下的語言文化翻譯,特別對海洋科技專門用途英語的翻譯理論、翻譯實踐和翻譯技巧進行分析和研究,把文體翻譯學與海洋科技英語相結合,學科建設與我校相關水產、海洋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形成交叉和互補,突顯海洋經貿行業英語的翻譯特色。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適應海洋經濟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化英語筆譯人才,為區域經濟服務,為行業服務。

3.從人才素質方面:闡明高層次外語人才的內涵要求。社會需求是導向,知識應用是基礎,能力培養是本位,創新能力是目標。高層次外語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洞察市場發展趨勢,了解各國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懂得心理學和行為科學;有較強的綜合應用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4.從教育方式方面:自主與開放合作辦學相結合。改變教育方式,積極引進和消化成功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積極拓寬各種形式合作辦學渠道并注重建立“3+1”、“2+2”、“3+2”等能與國際接軌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機制;充分挖掘國內先進的辦學模式潛力,建立和完善地區性教育交流與合作平臺,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本研究主要在應用語言學、語用學、比較語言文學和第二語言習得等方面開展研究,研究英美日文學發展歷史,了解文學批評理論的發展與文化和社會的關系;以海洋經濟和水產貿易為背景,對外語教學模式和策略及翻譯理論等方面進行實踐研究;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海洋水產類高校的研究合作,開展不同文化的語言差異研究和教學實踐。我國海洋開發歷史悠久,海洋產業的繁榮,促進了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21世紀,人類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時期,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海洋開發將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水產品貿易是推動海洋經濟開發的重要動力之一,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增強我國海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涉海領域高級外語人才的培養已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Mark Ellis,Christine Johnson.貿易英語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Fraida Dubin,Elite Olshtain.課程設計[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按學科分類,可分為熱帶綜合類、熱帶地理類、熱帶生態類、熱帶生物類、熱帶農業類、熱帶林業類、熱帶氣象類、熱帶海洋類等8大類27種(表1)。

熱帶綜合類期刊

國際上熱帶綜合類期刊主要有來自荷蘭、美國的ActaTropica(《熱帶學報》)和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熱帶保護科學》)2種期刊。ActaTropica④由荷蘭主辦,Elsevier出版,1944年創刊,是世界上創刊最早的熱帶研究期刊。月刊,SCI收錄,2016年影響因子為2.218,是一本有關傳染病研究的國際雜志,內容涵蓋公共衛生科學與生物醫學等研究,特別強調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人類和動物健康有關的主題;主要刊登熱帶亞熱帶的人畜健康、疾病生態、數學建模、社會科學、氣候變化等方面的論文。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⑤由美國MongabayCorporation主辦和出版,2008年創刊,季刊,為SCIE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1.238,為開放存取電子雜志;主要出版有關歐洲、北美地區熱帶森林和其他熱帶生態系統保護領域的原始性論文和最新評論,接收研究論文、評論文章、通信、觀點文章和短訊。

熱帶地理類期刊

熱帶地理類期刊主要有來自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的《熱帶地理》、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新加坡熱帶地理》)、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馬來西亞熱帶地理雜志》)、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加拿大熱帶地理雜志》)4種期刊。《熱帶地理》⑥由廣州地理研究所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中文雙月刊。主要報道國際上熱帶亞熱帶地區地理研究方面的成果,報道內容涵蓋地理學及其各分支學科、相鄰或交叉學科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論文、前沿動態、研究進展、社會熱點等。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⑦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主辦,Wiley出版,1953年創刊,季刊,為S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1.277;影響分區為地理類Q3;主要刊登熱帶地區自然、人文環境方面的理論研究、實證研究、評論,以及與地理相交叉學科的發展問題。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⑧由馬來亞大學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半年刊,為EI收錄期刊,主要刊登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熱帶亞熱帶地區地理與環境等方面的論文。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⑨由加拿大勞倫森大學(LaurentianUniversity)主辦和出版,2013年創刊,半年刊,英-法雙語出版;暫無影響因子;專注于熱帶環境,重視開放討論;其報道內容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地理、制圖、遙感、環境、文化地理、經濟地理、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城市地理、地緣政治等。

熱帶生態類期刊

熱帶生態類期刊主要包括來自英國、德國、印度的JournalofTropicalEcology(《熱帶生態學雜志》)、Ecotropica(《生態熱帶》)、TropicalEcology(《熱帶生態》)。JournalofTropicalEcology⑩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出版,1985年創刊,為SCI收錄期刊,雙月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0.904,影響分區為生態學Q4;主要報道熱帶生態學領域的原創性研究或評論,重視通過實證研究來調查陸地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對種群進化和生理生態方面的思考,對熱帶地區生態科學在定量和統計方面的提升是其重要目標之一。Ecotropica⑪由德國熱帶生態學會(German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主辦和出版,1995年創刊,半年刊。TropicalEcology⑫由國際熱帶生態學會(International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ISTE)、印度BenerasHindu大學植物系主辦和出版,1961年創刊,季刊,主要刊登熱帶、亞熱帶生態學各專業論文,包括植物生態、生態系統、土壤生態、生態壓力、生態保護、生態恢復、生態演化、國際上生態變化、可持續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人文生態等方面的內容。

熱帶生物類期刊

熱帶生物類期刊主要包括來自美國、哥斯達黎加、中國、澳大利亞等國的5種期刊:Biotropica(《生物熱帶》)、TropicalPlantBiology(《熱帶植物生物學》)、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熱帶生物學雜志》葡萄牙文版)、《熱帶生物學報》和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熱帶草地》)。Biotropica⑬由美國熱帶生物與保護學會(AssociationforTropicalBiologyandConservation,ATBC)主辦⑭,Wiley出版,1997年創刊,雙月刊,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1.730,影響分區為生態科學Q3;主要報道關于熱帶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以及熱帶生物的進化、行為和種群生物學方面的原創性研究。TropicalPlantBiology⑮由美國于2008年創辦,Springer出版,為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1.400,影響分區為植物學Q4,季刊,該刊報道內容涵蓋快速發展的熱帶植物生物學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理學、進化、發育、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基因組學、基因組生態學和分子育種,多發表原創性研究和評論文章,偶以專題的形式聚焦單一熱帶物種或某種大的突破。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⑯由哥斯達黎加大學(UniversidaddeCostaRica)主辦,SciELO出版,1969年創刊,季刊,葡萄牙文刊,為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0.495,影響分區為生物學Q4,主要報道內容:熱帶生物學和保護熱帶生物領域的文章。選擇標準是具有新的信息,論文具有相應實驗設計、長時段實地工作和完整體系的分類學系統研究。《熱帶生物學報》⑰由海南大學主辦和出版,2009年創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報道熱帶生物學領域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專題評述、學術問題討論、研究簡報(或快報)、成果摘要等。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⑱由澳大利亞熱帶草原協會(TropicalGrasslandSocietyofAustralia)主辦,熱帶農業研究中心CentroInternacionaldeAgriculturaTropical(CIAT)出版,1967年創刊,英-西雙語刊,在線期刊,3期/年,主要報道內容:熱帶農業、林業、牧業的研究成果,包括奶業和牲畜研究。

熱帶農業類期刊

熱帶農業類期刊主要包括源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墨西哥、牙買加等國的8種期刊: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熱帶農業雜志》)、TropicalAgriculture(《熱帶農業》)、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波坦尼卡熱帶農業科學雜志》)、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熱帶與亞熱帶農業生態系統》)、《熱帶農業工程》《熱帶農業科技》《熱帶農業科學》《熱帶作物學報》。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⑲由印度科技部科學與工業研究局(DepartmentofScientificandIndustrialResearch)主辦和出版,1961年創刊,原名AgriculturalResearchJournalofKerala(1961―1992年),半年刊;為Scopus收錄期刊,主要報道范圍:關于作物科學、農業生態系統管理和保護等各方面的文章,特別是將生物、工程、生態和社會知識應用于熱帶地區農作物、種植園和園藝作物的管理。TropicalAgriculture⑳,由牙買加西印度大學(UniversityoftheWestIndies,Jamaica)主辦,1921年創刊,英文刊,季刊,為Scopus收錄期刊,主要報道范圍:綜合性熱帶農業科學及其相關領域。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21由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UniversityPutraMalaysia)主辦,Putra大學出版社(UPMPress)出版,1978年創刊,季刊,OA期刊,為Scopus收錄期刊,主要報道內容:熱帶農業研究、農業生物技術、生物化學、生物學、生態學、昆蟲學、漁業、林業、食品科學、遺傳學、微生物學、病理學和管理學、生理學、植物和動物科學、植物生產、獸醫學。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22由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學獸醫和動物科學學院(FacultyofVeterinaryMedicineandAnimalScience,UniversityofYucatan,México)主辦和出版,2001年創刊,在線期刊,季刊,為Scopus收錄期刊,該刊致力于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農業生態系統的認識和發展,鼓勵與該領域相關或交叉學科的成果來稿。《熱帶農業工程》23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1976年創刊,中文刊,雙月刊,主要報道內容為農業機械工程、水土保持、生物環境與能源工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仿生科學與工程、農畜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生物工程(生物資源)、信息與電子工程、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農產品轉化增值工程、經濟與管理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等領域的內容。《熱帶農業科技》24由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與云南省熱帶作物學會主辦,1977年創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以天然橡膠、咖啡、熱帶水果、南藥、熱帶花卉等為主的熱帶亞熱帶經濟植物、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科技論文和快訊,內容涉及熱帶農業資源與開發、遺傳育種、生理生化、土壤農化、植物保護、農業生態、熱作氣象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試驗簡報、綜述述評等。《熱帶農業科學》25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中文刊,月刊,報道范圍是:國內外熱帶農業科學研究與生產技術動態;有關熱帶可持續農業理論和實踐研究論文,動植物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現代集約化種養技術、農業生物災害防治、農產品儲運保鮮加工等科學試驗報告;農業經濟管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研究,新技術開發、應用和推廣等。《熱帶作物學報》26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中文刊,月刊,主要刊登國內外熱帶作物特別是巴西橡膠樹、胡椒、咖啡、劍麻、香草蘭、椰子、木薯、甘蔗、熱帶果樹、南藥等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術和新方法,以創新性學術論文為主,兼顧有一定理論水平和應用價值的研究報告、試驗總結、專題評述和學術問題討論等稿件。

熱帶林業類期刊

熱帶林業類期刊主要包括來自馬來西亞和中國的2種期刊。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熱帶林業科學雜志》)27由馬來西亞林業研究所(ForestResearchInstMalaysia)主辦和出版,1988年創刊,英文刊,季刊,為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0.466,影響分區為林業科學Q4,主要報道關于熱帶森林生物學、生態學、化學、管理學、造林學、保護、利用和產品開發和發展方面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熱帶林業》28由海南省林學會主辦,1973年創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林業方面的研究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綜述與述評、科技信息等。

熱帶氣象類期刊

熱帶氣象類期刊主要有《熱帶氣象學報》29的中、英文版,由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主辦,中國氣象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創刊于1984年,現為雙月刊;主要刊登海―氣相互作用、中低緯相互作用、低頻振蕩及遙相關、低緯大氣環流異常及其機制、熱帶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季風動力學、熱帶氣旋動力學與運動學、熱帶應用氣象、熱帶大氣探測、熱帶大氣物理、熱帶大氣環境與化學、熱帶氣候變化及其與國際上變化的聯系、熱帶大氣科學試驗、以及相關方面等的學術成果。英文版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30于1995年創刊,季刊,為SCIE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0.600,影響分區為氣象與大氣科學Q4,集中刊登熱帶大氣動力學、天氣學、氣候學、大氣物理、大氣環境及數值天氣預報等方面的學術成果,報道新的預報方法和成功的經驗,綜述本領域科研進展及動態。

熱帶海洋類期刊

熱帶海洋類期刊有《熱帶海洋學報》31(JournalofTropicalOceanography),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1982年創刊,中文刊,現為雙月刊,這是國際上唯一的一份專門研究熱帶海洋的期刊。該刊主要刊載南海及鄰近熱帶海洋學研究中有關海洋水文、海洋氣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海洋沉積、河口海岸、海洋生物、海洋污染與防治、海洋儀器與技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學術論文以及反映最新學科前沿動態的綜述性文章。

2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分布特征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區域分布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主辦國分布在五大洲的12個國家。其中,亞洲國家的熱帶研究期刊種類最多。包括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4個國家;其次為拉丁美洲,有墨西哥、牙買加、哥斯達黎加等3國;北美洲有美國、加拿大兩國;歐洲有德國和荷蘭兩國;大洋洲僅有澳大利亞。在熱帶研究期刊的主辦國中,中國主辦的熱帶研究期刊數量最多、學科最全。包括《熱帶地理》《熱帶氣象學報》(中、英文版)、《熱帶海洋學報》《熱帶作物學報》《熱帶農業工程》《熱帶農業科學》《熱帶農業科技》《熱帶林業》等,涉及熱帶地理、氣象、農業、海洋等多學科領域。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語言文字分布

國際熱帶研究期刊從語種上看,包括英文、中文、葡文、西文、法文等5種語言期刊。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中,英文刊的數量最多,共15種,占總刊數的一半以上。包括:ActaTropica、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TropicalEcology、JournalofTropicalEcology、Ecotropica、Biotropica、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TropicalPlantBiology、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TropicalAgriculture、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2.2.2熱帶研究期刊的中文刊熱帶研究的中文期刊數量僅次于英文刊,為9種。占熱帶研究期刊數量的1/3,即《熱帶地理》《熱帶生物學報》《熱帶林業》《熱帶農業工程》《熱帶農業科技》《熱帶農業科學》《熱帶作物學報》《熱帶氣象學報》《熱帶海洋學報》。葡萄牙文刊1種,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英-西雙語刊1種,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英-法雙語刊1種,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檢索機構分布

篇8

【關鍵詞】信息技術;個性化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信息技術與各學科領域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二者既有其相對獨立性,又存在緊密聯系。本文擬就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整合下學生個性化學習語文課的學習模式作一些探討。

一、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個性化識字學習模式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融合,特別是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識字教學軟件(課件),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軟件(課件)自主選擇學習生字,通過人機交互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檢查和自我提高。為此我們構建了“媒體激趣―自主識字―鞏固運用―拓展延伸”識字學習模式。以《四季》的識字學習為例:

(1)媒體激趣: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秋天美麗的圖片,地里的莊稼就是禾,而成熟高粱的顏色紅紅火火合起來,就是秋字,學生欣賞著美麗的圖片,在這種情景中記住了生字,學生識字的欲望被極大地調動起來。

(2)自主識字:為了使學生更好掌握漢字的結構,制作課件時要充分顯示漢字的構字規律。如為了能更好地體現形聲字偏旁表義的特點,制作課件時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紅色。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很快就能找出這些字的異同點,自己總結出記住的方法。這樣,學生很容易地記住這些字,對識字就會越來越感興趣,并逐漸學會運用這一規律自己去識字。

(3)鞏固運用:學生識字以后,為加深學生的記憶,借助于多媒體把識字與學課文融為一體,在學課文中識字,在語境中進一步鞏固、理解、運用所學的字詞。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學習效率,信息技術輔助漢字教學,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學生多種識字方法,提高了識字能力。

(4)拓展延伸:學生認識了生字后,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去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知識。利用有趣的兒童故事和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學生聽一聽,讀一讀,在聽讀中拓展了學習內容,識記了更多課外的漢字。

二、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個性化閱讀學習模式

信息技術環境下,我們構建了“媒體展示―情境教學―自主學習―拓展延伸”的信息技術環境下閱讀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是:創設情景―呈現目標―啟發指導―激勵求新;學生是:進入情景―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交流反饋。以《富饒的西沙群島》學習為例:

(1)媒體展示:在課堂上創設“西沙群島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這樣一個情境,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搜集有關西沙群島的圖片,“游覽海底世界”,美麗的海水加之豐富的海域物產,喚起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產生撞擊,產生移情效應,情不自禁地關注、向往和投入。

(2)情境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提出的問題:為什么說西沙群島美麗富饒?西沙群島一半是水,一半是魚,為什么這樣說?打開“質疑問難”窗口,再請學生說說你對這篇課文還有什么疑問?對疑問進行歸納整理,以學生的疑問為突破口組織教學。使學生目標明確,學有所向,學有所法。

(3)自主學習:教師運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以問題引導探究,以小組合作探究問題,引導學生利用BBS和其他同學、老師進行網上交流,最后再以個人和小組口頭匯報加以補充。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將從網絡資料庫中了解到西沙群島優美的風景圖片和豐富的物產進行交流,既實現了第二次資源共享,又突破了三年級學生把話說具體的作文教學難點,使學生的學習實現“源于書本―跳出書本―回歸書本”的理想境界。

(4)拓展延伸:設計“拓展延伸”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延伸探究,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一些問題:你想更多地了解西沙群島嗎?課后讓學生讀讀有關海洋生物的資料。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未來西沙群島是什么樣?在“我的留言”平臺與同學、老師一起探討,進行評價。

在這種模式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情境中學習,以“目標”推動學習,以“目標”貫穿學習,這樣更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個性化作文習作模式

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開發和應用,教師創設的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極大地提高了作文習作效率,優化了作文教學結構,促進了師生創新精神的發揚。為此,我們構建了“信息導說―自主習作―媒體評改―存盤上傳”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個性化習作模式。以《找春天》教學為例:

(1)信息導說:用多媒體展示春天的優美,讓學生討論春天的特征,準備寫哪些景物,繼而構思自己的習作。

(2)自主習作:課堂中老師播放優美的輕音樂,讓學生在優美的意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用靈巧的小手敲擊著鍵盤,記錄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3)媒體評改:學生完成習作后,老師指導學生欣賞體會、討論修改等。并通過以不同顏色的修改,讓學生進行改前改后的比較,體會將習作寫具體的方法。

(4)存盤上傳:學生根據例文評改,對照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定稿后讓學生存盤并上傳給教師,形成班級“習作集錦”。

在濃厚興趣的指引下學習,學生學得輕松、自由,學生個性化學習得到充分發揮,學習效率得到極大提高。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整合給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

篇9

關鍵詞:海洋人類學;漁業社區;海洋社會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8-0460(2014)01-0026-09

海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對于海洋的探索和開發亙古久遠。作為與大陸文明相對應的一種文明類型,海洋文明是人類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與海洋緊密互動而形成的。因為海洋環境存在差異性,世界各地的不同族群對于海洋的開發、利用和適應也不盡相同,由此也就形成了多樣性的海洋文化。作為一門尊重和倡導文化多樣性的學科,人類學對于海洋族群與海洋社會文化的關注和研究由來已久,并最終發展出海洋人類學(Maritime Anthropolo-gy)這一獨立分支學科。可以說,作為一門兼跨人類學與海洋學的重要分支學科,海洋人類學在推動人們對于海洋的認識、開發和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尤其是對于當下中國的海洋發展戰略更是不可或缺。本文擬從追述人類學的海洋研究人手,介紹海洋人類學的概念發展,界定海洋人類學的研究范疇,并對這一重要分支學科的學科意義略加闡釋,從而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人類學學科提供借鑒。

一、海洋人類學的由來及概念界定

所謂海洋人類學(Maritime Ant}1ropology),就是運用人類學的理論、視角和方法對海洋類型社會的人群行為及文化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學科,它主要探討包括漁業社區的人口、家庭、風俗、、生計方式、組織規范、技術工具、藝術以及海洋適應、海洋移民和海洋污染與海洋生態保護、漁業資源管理、全球化對于地域漁業社區發展、海洋資源共享、海洋利用協作的影響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這一分支學科的產生與人類學發展息息相關。西方人類學界很早就關注到海洋和漁業社會,在人類學這門學科誕生之初,英國劍橋大學的哈登(A.c.Haddon)教授就曾組織開展了著名的托雷斯海峽(Torres Strait)調查,對海岸帶土著人的體質、心理、語言、、藝術和工藝等方面進行初步研究,并出版了六卷本的《劍橋托雷斯海峽人類學探險報告》。此外,由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及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所撰寫的人類學經典名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安達曼島人》《薩摩亞人的成年》,也是專門針對海島土著部族的人類學研究。應當指出的是,上述早期人類學經典以海島土著作為研究對象,與西方早期海外殖民統治格局是密切相關的,更多的是一種無心插柳之作,其探究重點是“土著”而非“海洋”。人類學真正意義上以漁村、漁業為主題開展的一項重要調查研究,是由被譽為英國社會人類學之父的雷蒙德?弗斯(Raymond Firth)所完成的。1939-1940年間,弗斯與其妻子在萊弗爾梅(Leverhulme)獎學金的資助之下,前往馬來半島東海岸調查和研究當地的海洋漁業,并寫成了《馬來漁民的小農經濟》(Malay Fishermen:Their Peasant Economy)一書。該書于1946年出版,書中包含了大量關于當地漁業經濟的細節描述,如漁獲量、商品價格和市場組織、漁民收入、資本投入及借貸等;除此之外,作者也對影響當地漁業經濟的社會文化因素――如不同人群之間的關系、等進行了深度分析。該書的重要意義在于突破了以往人類學主要集中針對農耕社會和采集狩獵社會進行調查和研究的局限,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認識海洋及漁業社會文化。可以說,弗斯的《馬來漁民的小農經濟》是第一本從人類學視角專門針對一個漁業社會及其經濟關系所完成的海洋民族志。自弗斯之后,人類學關于海洋漁業社區的研究日漸增多。伴隨著大量相關論著得以出版,海洋人類學的概念也日趨明晰。從現有資料可見,20世紀50年代早期,西方學術界已開始正式提出“海洋人類學”這一名稱,其最初定義主要是用來指涉那些生活在海上和海岸帶人群的民俗文化和物質文化。而隨著人類學日漸介入海洋社會研究,其研究內容也漸趨豐富,海洋人類學的概念也從最初集中關注海洋民俗文化,發展為有關海洋社會文化類型的整體性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海洋人類學這一概念及其相關研究成果逐漸為學術界所熟悉和認可,其研究也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了一個,而海洋人類學作為人類學與海洋學共有的一個分支學科也就應運而生,其標志性成果主要是1977年美國人類學家史密斯(M,Estellie Smith)所編著的《海上人家:一項海洋人類學研究》一書。

在海洋人類學的發展過程中,漁業社區與海洋社會是兩個爭議較多的核心概念。從西方已有的海洋人類學研究成果來看,其所考察的對象基本集中在以漁業經濟為主要生計的漁業社區和群體。究其原因,可能是這類漁業社區和群體呈現出比較明顯的文化特殊性,如社會結構、生活方式、人際關系、技術工具以及思想觀念等。然而,在既有的研究中,有關什么樣的社區才屬于漁業社區,漁業社區應該具有哪些特征,以及漁業社區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脫離漁業而存在等一系列問題,卻一直都頗有爭論。概而言之,這些爭論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派別:一派主要是從社區的文化或文化建構(culturally constructed)的角度來考慮,如Marian Binkley、Gerald Sider和Anthony Davis等人主要是從女性在生產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家庭關系的復雜性和親屬關系在漁業生產中的重要性來定義漁業社區;而Steve Jacob和Michael Jepson等人則認為,既然是漁業社區,那么漁業在人們心目中和認識觀上必須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Richard Apostle等人在對加拿大和挪威的漁業考察之后則發現,漁業是一個“文化的容器”(cultural containers),它容納了很多特別的技術、組織形式、制度、知識和身份認同等內容。另一派則是從地理位置等方面來定義漁業社區,如Bonnie H.Mc-Cay認為可以依據地理學上所說的距離海岸線的遠近來定義漁業社區;Patricia M.Clay和JohnJ.Poggie Jr.等人則強調漁業社區應該是享有共同的海岸聚落,同時又在同一片海域作業的存在各種聯系的人群共同體,這一定義特別強調人們的生產生活在地域上的聯系。雖然以上定義強調的內容各有側重,但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漁民有別于其他群體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其突出的流動性,漁民在陸岸可能是共同生活在一個漁業聚落,但是在海上作業時,卻通常是隨波逐流,分散行動的;另外,隨著現代漁業的發展,船主與船員之間關系也發生了較大改變,船主已不再經常雇傭自己的親屬當船員,所以說從文化建構以及地理位置等單一層面來判斷和定義漁業社區顯然是存在不足的。

與西方學術界不同,目前國內從事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多強調使用“海洋社會”作為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范圍,但是對于何為“海洋社會”,不同學者之間同樣也存在較多分歧,大體上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海洋社會,指在直接或間接的各種海洋活動中,人與海洋之間、人與人之間形成的各種關系的組合,包括海洋社會群體、海洋區域社會、海洋國家等不同層次的社會組織及其結構系統。”第二種觀點認為,“海洋社會是人類緣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體,這一群體以其獨特的涉海行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個具有特殊結構的地域共同體。”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海洋社會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于海洋、海岸帶、島礁形成的區域性人群共同體。海洋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中包括人海關系和人海互動、涉海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人際關系和人際互動。以這種關系和互動為基礎形成的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思想文化結構在內的有機整體,就是海洋社會。”正是因為意識到一門學科在誕生之初總是會遇到概念界定等問題,著名海洋史學者楊國楨教授很早就提出了要加強海洋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概念磨合,他認為概念磨合是任何學科創立之初都會存在的問題,概念磨合是一個交叉、滲透和融合的研究過程,它不僅不會貶低多樣性和多角度的研究,相反還會刺激更高層次的多樣性研究。

其實,對于“漁業社區”和“海洋社會”等概念的界定固然重要,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任何概念都并非固定不變。自20世紀以來,整個世界進入到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海洋社會也同樣經歷了一個急劇變遷的過程。隨著海洋漁業資源的急劇減少,如今沿海地區采用傳統的出海捕魚方式來經營生計的漁民越來越少,相當多數的漁民轉而從事海產養殖;與此同時,一些相關產業也因為沿海地區所具有的便利交通優勢,紛紛將企業和工廠轉移到沿海漁村,由此吸納了大量漁村勞動力,導致從事傳統捕撈業者越來越少,漁村人員外流嚴重,出現巨大變化;此外,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移民流動等因素也使得傳統漁業社區與外界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在逐漸影響和改變著人們對于傳統漁業社區和海洋社會的理解。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所從事的職業發生了變化,漁村呈現較大變遷,生長于海洋社會的人群,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終都滲透著海洋的因子和色彩。從研究的角度來看,海洋社會的這些變遷也恰好正是海洋人類學的研究范疇之一。由此觀之,我們對于漁業社區和海洋社會的研究不必過度拘泥于概念的嚴格區分,只要我們立足于從多維視角來思考、把握、分析和研究其文化內涵,不同學科和學者對于漁業社區和海洋社會相關概念的理解就必然會愈加透徹和清晰。

二、海洋人類學的研究范疇與方法

目前關于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研究,由于切入學科性質的不同,其研究對象也有所區別,例如海洋史學主要研究歷史上的海洋活動,尤其是海洋貿易、海洋移民、海疆治理等,海洋民俗學主要關注各種與海洋有關的習俗、神話、傳說、故事和民間信仰等,海洋考古學則側重對于史前海洋文化、海洋民族的起源與分布以及歷史上的海洋沉船等器物的考古發掘之類問題的探究。近期興起的海洋社會學則注重考查社會條件變量與海洋開發利用之間的互動關系。而海洋人類學的研究范疇,從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主要是針對以漁業經濟為主要生計的社區和人群的探索,如著名的海洋人類學家James R.McGoodwin、John J.Poggie Jr.、Richard B.Pollnac和Rob van Ginkel等人的一系列論著,幾乎都是從海洋民族志視角考察漁業社區問題。以研究海洋漁業著稱的人類學家艾奇遜(James M.Acheson)曾經將海洋人類學的主要研究范疇歸納為三個方面,即現代漁業(modernfisheries)、船上生活(shipboard life)和史前海洋適應(prehistoric marine adaptations),但這一歸納顯然還是比較狹窄的,并未能涵蓋海洋人類學的豐富研究內涵。從海洋人類學兼具理論發展和實踐應用的獨特學科特點出發,同時結合對西方已有的海洋人類學研究成果分析,我們認為海洋人類學的研究范疇至少應該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漁業社區的整體性研究。漁業社區是海洋和漁業文化保存和傳承的重要載體,我們不僅可以從中看到作為整體經濟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漁業經濟,而且還可以窺探具有多樣性文化特征的漁民生活。具體來說,漁業社區研究應該包括社區的社會結構、組織制度、文化規范、生產方式、技術工具、經濟模式、行為方式、家庭結構、親屬關系、心理性格、、音樂藝術以及船員的水上生活和漁業社區的變遷等諸多方面。二是有關海洋生態保護、漁業資源管理和海洋政策制定等內容的應用性研究。眾所周知,隨著人類開發海洋的強度日漸加大,海洋漁業資源面臨枯竭,海洋生態岌岌可危。此外,海岸帶的過度開發、污染加重以及政府政策與漁業社區文化之間矛盾頻生,這些都是海洋人類學必須直面的問題,因為海洋人類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推動人類與海洋之間的和諧共存。這一點,從西方海洋人類學的發展歷程也可以看出,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學者們的關注焦點已開始從海洋文化轉移到海洋生態保護、海洋公共財產資源管理、海洋使用權和海洋政策等具有很強應用對策性的問題探究上。三是海洋社會文化其他問題的研究,包括海港文化、海島旅游、海洋移民、史前海洋適應以及沿海不同人群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等。當然,海洋人類學在對上述問題開展研究的同時,也不排除對于其他學科研究成果的借鑒和吸收,包括海洋自然科學。

在實際研究過程中,一些研究者可能會疑慮上述海洋人類學研究范疇中的學科重疊問題。這里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海洋人類學與人類學其他分支學科的重疊。在海洋人類學的學科發展過程中,海洋人類學與經濟人類學、應用人類學等分支學科之間經常會出現研究對象重疊、研究區域相近等問題。對此,我們認為不同分支學科之間存在研究重疊屬于正常現象,尤其是對于人類學這樣一門“學科之中的學科”來說更是如此。其實,人類學的不同分支學科之間的差異只是關注點和研究內容上的不同,其研究視角皆是社會文化視域內的深度觀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海洋人類學與經濟人類學、應用人類學互有交叉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對于海洋社會的研究,既可以是針對漁民的經濟行為和生計模式,也可以是關于海洋生態的保護和漁業資源的管理,同時還可以是海上或涉海人群的文化模式和等等。但此處需要強調的是,與人類學對于農耕及采集狩獵等社會的研究不同,海洋人類學注重“以海洋為本位”來思考和研究海洋社會的社會結構、行為模式和文化規范等。其二,海洋人類學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交叉重疊。如同樣對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態開展研究的海洋社會學,以及對海洋社會和人群的民俗、信仰開展研究的海洋民俗學等。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海洋人類學與上述海洋社會學、海洋民俗學在一些研究范疇上確實存在交叉重疊,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二者之間在視角、方法方面并非完全一致。首先,從研究視角上來看,海洋人類學注重從海洋主體性來思考和研究海洋社會文化。眾所周知,在傳統學術研究中,相當長時期內存在著西方與東方、現代與原始、先進與落后,以及中心與邊緣、華夏與蠻夷這樣一種二元對立的視角和思維。以人類學對于華南社會和東南亞華人社會的研究為例,學者們基本都是站在一種“從中心看周邊”的視角來開展研究,將這些非中原漢人社會的族群和文化視為邊緣,從而忽視了這些社會的獨立性和他們對于文化進行再建構的能力。又如在關于環中國海海洋族群的研究中,以往很多歷史學者、考古學者和民族學家的研究都是“在以漢文史籍為依托、王朝史學為主體的傳統史學框架中,從中原看四方、陸地看海洋、華夏看島夷”,從而使歷代海洋族群的社會歷史和價值不能得到真實的再現。因此,如欲將海洋人類學研究與傳統的人類學和其他學科對于海洋的研究區別開來,就必須要轉換視角,強調一種海洋主體性即以“海洋的思維”作為開展研究的主導思想,突出海洋社會這一文化類型的獨特性。其次,從研究方法上來說,田野調查方法,尤其是參與觀察法是人類學研究的基石和學科優勢所在。自馬林諾夫斯基開創科學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來,長時間(通常為一年)地參與到被調查對象的社會生活中,與被調查對象建立和保持良好關系,通過田野筆記等各種方式來記錄和獲取資料就一直被奉為人類學家開展調查研究的圭臬。人類學的這種長時間的參與觀察式的田野調查方法具有兩個優勢:一是為期一年左右的田野調查可以讓研究者觀察到被調查社區和人群的一份完整的生產和生活圖景;二是參與式的觀察可以讓研究者同時擁有一種主位和客位的雙重研究視角,進而獲得更多真實、有效的第一手資料。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為主,但也不排除定量研究,具體到海洋人類學的調查研究中,兩者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前述雷蒙德?弗斯的研究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在弗斯的研究發表之前,很多學者批評人類學家對于傳統非西方社會的經濟研究缺乏定量的數據支撐,因而不具有科學性。然而,弗斯的著作《馬來漁民的小農經濟》一經發表,就對很多關于人類學研究方法和科學性的質疑及批評給予了有力的回擊。在這本書中,除了大量描述性的文字之外,弗斯還使用了很多統計性的數據,包括漁民的漁獲量、出海時間以及漁市中的資本、利息、利潤、工資等,從而很好地向讀者展示了他在實際調查中對于定性和定量兩種方法的有效運用,此外,弗斯在全書的附錄部分還增添了許多其在調查過程中所搜集到的有關船只、技術、資本、魚產量等的統計數據和圖表。像弗斯這樣精細的海洋民族志,只能依靠人類學的深度參與觀察才能完成。所以說,在海洋社會研究方面,無論是從研究視角亦或是從研究方法而言,海洋人類學都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優勢。

海洋文明是與農耕文明、游牧文明并存的三大人類文明形態之一,它是人類與海洋長久互動和實踐的結果,也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一種存在和表現形式。弗斯在《人文類型》一書中,曾深入探討了歷史和地理因素對于一個民族生活的重要影響作用,并指出了文化作為自然環境的產物,是如何在不同社會中解決各種問題的。由此出發,我們可以將海洋文明定義為一種海洋人文類型。那些生活于島嶼、海岸帶、沿海村落等海洋社會的人群,“走洋如適市”,海洋對于他們來說無疑是主要的生存空間。但是,相對于陸地而言,大海是一個危險的異域環境,生活在海洋上的人群經常要面對各種不確定性的因素,必須借助于很多外在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如天氣、風向、潮汐、設備、技術等,才能夠在海上作業,否則任何氣候狀況變化或操作失誤都可能招致生命危險。也正是因為長期生活在海洋這樣一個特殊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海洋族群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類型,在物質、制度、精神等層面上都產生了與其他兩個文明類型有所不同的內容。對于海洋族群來說,海洋作為一個“自然家園”已經滲透到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成為了他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海洋人類學的研究意義

作為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海洋人類學的誕生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時間,但是其研究卻吸引了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眾多學科研究者以及政府部門的關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人類學對于海洋及海洋社會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海洋人類學的誕生緣于對現實的關懷。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線以內60千米的地方,由海岸帶、海域、島嶼組合而成的海洋社會系統是人類社會區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也大多分布在沿海一帶。在中國,海洋同樣已成為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空間,甚至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動力,這一點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沿海一帶的經濟發展和海洋進出口貿易的不斷增加可以看出。進入2l世紀,世界各國對于海洋的開發、利用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包括遠洋運輸業的發展、海洋漁業資源的捕撈、海底能源的勘探與開采以及海洋和島嶼旅游業的開發等,海洋已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然而,與此同時,由于缺乏對海洋及海洋社會的深度認識,一段時期內,人們陷入了一種盲目和過度開發利用海洋的境地,進而使海洋生態變得脆弱不堪。此外,又因為長期以來世界各國對于領海、公海等概念缺乏一個明確界定和共識,所以在海洋開發、利用過程中,相鄰各國之間經常會出現諸如爭奪海域捕撈權、漁民越境跨國捕魚、海洋污染和海洋資源管理混亂等問題。正是鑒于上述問題的存在,1982年,世界各國在牙買加召開的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上一致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但是,從現實來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頒布對于海洋發展和海洋保護并沒有產生太大的實質效應,相反,由于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的明確劃分,使得一些沿海國家對于海洋的開發呈現出紛雜多樣的局面。其實,海洋問題的出現,反映的并不僅僅是國與國之間有關海洋利益的爭奪,從更深層次來看,它透視出的是人類如何與海洋和諧共處的問題。作為一門研究人與文化多樣性的學科,人類學開展對于海洋及海洋社會的研究不僅是學科發展的必然,而且也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從西方學者開展的海洋人類學研究來看,其研究內容涵蓋漁民之間的協作、漁業資源的管理、海岸帶的管護、海洋生態的保護、沿海灘涂的開發、海島旅游業的發展、海洋政策的制定、漁業社區的變遷和港口文化的建設等諸多方面,這些研究不僅為人們重新認識海洋和處理人海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新視角,同時也為國家開發海洋、保護海洋和制定海洋政策提供了可供參考的依據。例如在美國,漁業保護管理局(MSA)在定義“漁業社區”的概念以及制定漁業政策的時候就充分參考了人類學家的研究和意見,美國的國家海洋局顧問委員會中也總是固定會有幾名人類學家參與其中。又如在挪威,國家在發展海洋旅游業以及石油公司在勘探海底石油和建造海上鉆井平臺之前,通常都會先雇請一個包括人類學家在內的研究團隊對相關海域的海洋生態、漁業資源、社區文化和開發之后可能會造成的相關影響進行調研和評估。此外,在加拿大、英國、冰島、荷蘭、日本等海洋國家,政府部門對于海洋人類學家的研究同樣也十分重視,并適時將他們的相關研究成果吸納到了本國海洋政策的制定中。

在對于海洋的傳統認識中,人們一直抱有一種以陸地為本位的視角,將海洋看做是陸地的附屬、邊緣和終結,海洋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積極意義,也僅在于海洋是溝通各大洲文明的大通道,使瀕海的各民族成為鄰居。然而,海洋對于人類文明發展的意義遠非如此。海洋人類學的研究就是要試圖改變人們對于海洋的這種傳統認識觀,從而以一種嶄新的視角來看待海洋和處理與海洋之間的關系,以及重新認識海洋社會及其文化的獨特性。要達到這一目標,其關鍵點就是要樹立海洋主體性思維,充分認識到海洋社會是與陸地社會相對應的一種獨特的人文類型。正是由于文化和環境的不同,那些長期以來靠海為生的海洋族群在認識和處理與海洋之間關系時也就會表現出與其他社會的族群不同的一面,而這種差異性正是海洋人類學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正確認識到這種差異性也是有效處理當前海洋危機和人海矛盾的關鍵。擺脫來自陸地視野下的傳統海洋認識和海洋研究,回歸到以海洋為本位的學術視野下來認識和研究海洋,是海洋人類學研究可以作出的一大貢獻。除此之外,海洋人類學在定性與定量有機結合的研究方法上的創新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和興趣。在傳統的人類學研究著作中,主觀描述常常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數據統計和分析則顯得不足,而這種所謂缺乏科學性的調查、研究的寫作方式,正是造成20世紀80年代以《寫文化》為代表的對于人類學寫作模式展開批評的原因之一。而在海洋人類學的研究著作中,定性與定量常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大量有關漁業經濟、船只、設備、資本、收入、價格等數據的定量統計和分析被廣泛使用,甚至經濟學模型等研究工具也不鮮見。更為重要的是,海洋人類學家通過長時間的參與觀察,不僅可以從漁業社區獲得上述真實有效的定量統計數據,而且也可對海洋族群的日常行為、儀式過程和生活方式等加以細致“深描”,從而為今人了解海洋提供深度的民族志資料。因此,從學術層面來說,海洋人類學的研究和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四、結語

毋庸置疑,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對于海洋的依賴越來越明顯,海洋開發和利用也愈加立體、多樣和全面,然而,就在人類大力開發海洋的同時,海洋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漁業資源急劇減少,人海之間的矛盾也表現得越來越突出。此外,海洋爭端的增加也使海洋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海洋發展已成為一個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的問題。

緣于對海洋與人類發展的現實關懷,海洋人類學作為人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于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以正式誕生,并在此后得到了較好發展和應用。在研究和分析方法層面,海洋人類學有著一種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對于海洋社會文化的整體性理解。其研究強調一種海洋主體性的視角,突出海洋社會自身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特殊性,尤其認為海洋社會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類型,有其不同于陸地社會的運作邏輯和文化規范。而獲得這些對于海洋及海洋社會的環境和文化獨特性的了解和認識,不僅是人類良性開發和利用海洋的前提,也是處理與海洋之間關系的基礎。所以說,海洋人類學作為人類學與海洋學的一個重要交叉研究領域,它在推動和改變人們對于海洋的認識、開發和利用等方面影響深遠。

篇10

然而,當記者深入了解第一號罪犯王易健的家庭時,竟意外發現:這名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卻有著令人欷的兩面人生――面對年邁的雙親,他絕對是十足的仁義孝子;在年幼的兒子心中,他又一直是一名形象高大的嚴父。這樣一個好兒子、好父親,為何罔顧法律、劍走偏鋒,一手策劃、操縱了這件震驚全國的“海底盜油”大案?當他率領著一幫同伙握著手搖鉆鉆穿海底輸油管道的時候,他是否想到,同時被毀掉的還有他在愛子心目中完美的父親形象……

生意失敗求暴富:兒子眼中的偶像老爸欲以身試法

2003年冬天,王易健遭遇了自己生命中最冷的嚴冬:辛辛苦苦做了幾年水果生意,也算有了些積蓄,卻被一場意外的凍災凍爛了好幾車皮的水果,一下子前功盡棄、血本無歸;緊接著,妻子李玉鳳又提出離婚,這更讓王易健一時英雄氣短、欲哭無淚。

王易健的運氣似乎一直不好。1974年出生在滄州市黃驊市呂橋鎮劉場村的他稟性聰明,初中畢業時本來考上了滄州市一所中專學校,父親卻恰在這時得了一場重病,他不得不輟學回家務農。好不容易為家里還清了近兩萬元債務,不甘清貧的王易健借錢做起了生意:先是買了輛大卡車跑運輸,1994年結婚后又賣起了水果。家庭條件總算日益改善。可是到了2000年秋天,他再次遭遇不幸:一位相識多年的生意伙伴騙走了他30萬元貨款,其中有12萬元是他借來的!

意外之災讓王易健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不僅一貧如洗,且負債累累。換成一般人也許就此一蹶不振,王易健卻沒有。天性好強的他一面給父母妻兒寬心,一面四處借了幾萬元,打算從頭再來。誰想得到,三四年下來,生意剛剛有了點起色,命運竟又一次和他開了個無情的玩笑……

這一次,王易健有點挺不過去了:時年29歲的他,短短幾天好像老了10多歲;心情也灰暗到極點,以至于面對李玉鳳的離婚要求,他只有聽天由命。

讓王易健重新振作起來的,是他當時只有7歲的兒子王軍。

聞聽媽媽要跟爸爸離婚,王軍抱著媽媽的腿痛哭著說:“您就再給爸爸一次機會吧!爸爸這么能干,他會重新賺到錢的!將來我長大了,也會像爸爸一樣能干、也會賺很多錢給您花,媽媽您不要走!”

兒子稚嫩的話語讓王易健心酸不已。在兒子身上,他投入了太多的心血:由于妻子文化知識有限,他主動承擔了教育、輔導兒子的責任。盡管做生意很辛苦,但他每天都要給兒子補習功課,一有時間就與老師溝通,及時掌握兒子的學習情況。他的苦心沒有白費,兒子學習成績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父子間感情也格外深厚。

就算為了兒子,自己也絕不能倒下!王易健暗暗發狠。“離婚可以,”他跟李玉鳳說,“兒子必須跟我。”

兒子聰明、懂事,李玉鳳當然希望他能和自己一起生活。為此,她和王易健鬧上了法庭。法官征求王軍的意見,結果兒子的回答讓王易健當場灑淚:“我跟我爸一起過。我爸對我很好,生活上能照顧我,還能輔導我學習。”

從法院出來,王易健拉著兒子的小手回家,一路上合不得放開,越攥越緊,直到兒子喊疼。“爸,快把我的手松開吧,您放心,您就是攆我我也不會跑的,我還要等著您賺大錢給我買好吃的呢!我知道您行!”

蹲下身來,王易健鼻子一酸,直視著兒子的眼睛,用男人對男人的方式鄭重發誓:“兒子,今天咱倆都在這兒,爸就算是答應你了:你媽走了,那是她沒眼光;你肯留下來陪老爸,老爸絕不讓你失望。從今往后,你給爸把學習弄好,爸給你闖出一番大事業,咱倆都要好好干,到時候讓你媽后悔!”

但是,“大事業”談何容易。已經沒什么人敢再借錢給他了,求爺爺告奶奶七拼八湊籌了些,只夠他做點小生意。欠下的十幾萬元債務,只能由年邁的父母靠種地和養殖幫他還。好幾次,他在父母面前長跪不起,哭罵自己是“不孝之子”,父親每次都把他拉起來說:“健兒,你是孝子,這十里八鄉的人都清楚!你別急,什么事都要慢慢來。我和你娘再熬幾年,給你把債都還上,到時就啥也不干了,專心享你的福……”

然而,王易健已無法讓自己“慢慢來”了:兌現曾對兒子許下的誓言,只是其中一個理由;更重要的是他必須盡快擺脫負債累累的經濟困境,帶著父母和兒子重新過上富裕生活。王易健終日如坐針氈,焦灼地不放過任何致富信息,四處打聽發財的門道。2004年春天,在一份別人用來包早餐的過期報紙上,王易健看到這樣一則消息:“2003年12月19日,途經四川省廣元市赤化鎮的蘭成渝輸油管道破裂,造成90號汽油泄漏,油柱噴射高達40余米,方圓幾公里內油氣彌漫,發案現場成為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巨大汽油彈……后經偵查,泄漏源于犯罪分子打孔盜油……造成蘭成渝輸油公司損失400余萬元。”

400多萬!這個數字,讓整天想發財的王易健頭腦一熱:能讓國家損失400萬,干這事的人自己賺了多少呢?回想自己這么多年循規蹈矩做生意,結果落得如此下場,他的心理越發失衡:“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小打小鬧何時才能賺到大錢?要想一夜暴富,只能鋌而走險!而且,他覺得,所謂風險大小,也要看誰來干。自己一向聰明過人,只要智商夠高,什么風險不可以規避?

這個瘋狂的念頭突然讓王易健有點害怕,四顧無人,他把那份報紙小心疊好藏在貼身的口袋里,帶回家。

父子倆挑燈夜讀:兒子作業簿旁滿是老爸的犯罪“功課”

2004年6月的一天,王易健來到海邊,對著渤海海面上的很多油井發起了呆。廣元那件盜油案事發,是因為“火車司機看到一股高約50米的液柱在火車左前方的路基下沖天而起,同時一股強烈的汽油味撲面而來,快速通過后司機緊急報了警”。那么,如果沒有被司機看見,是否就可以瞞天過海?眼前這些油井下面也有輸油管線,里面也有油,海底總不可能有人經過看到吧?加上一般的防盜監測手段都是針對陸地盜油的,海底是監測的盲區,如果打那里的主意,絕對是個保險系數很高的發財之道!

王易健突然有了種預感:眼前這片浪濤陣陣的海域,會給他和他的家人一個徹底翻身的機會。

離開海邊,他直接去了書店,購買了大量有關海洋石油開發、海洋大陸架石油開采及輸送等方面的書籍資料,隨后還特意去省城石家莊買來一套石油大學的相關教材。

“爸,您買這么多書干啥?”王軍平時就喜歡看書,看爸爸桌上堆了一大摞新書,上前拿了一本就想翻。王易健一驚,趕緊奪過來說:“你看不懂的,這是爸爸學習用的書!”“您都是大人了,又不用考試,為什么還

要這樣刻苦學習呀?”兒子很好奇。王易健強作鎮定,摸摸兒子的小腦袋,像往常一樣跟他講起了人生道理:“兒子,你給我記住:人要是不學習,腦袋就會出問題。爸的腦袋夠好使吧?可爸爸也得學習,不然就得一輩子賣水果。所以,從今天起,我們都要努力學習,你爭取考上一個好初中,要重點的;我爭取在幾年內博覽群書,將來成為一個不讓你丟臉的好爸爸。你答應不?”“我答應!”兒子用力地點點頭。

從此,每天晚上兒子做作業的時候,王易健總在一邊陪著,就像大學生考研一樣,廢寢忘食地刻苦鉆研。父子倆挑燈夜戰的情景,讓這個小家充滿了更濃的學習氣氛。一個月、兩個月……整整四個月過去了,王易健啃下的相關書籍有十幾本,漸漸掌握了不少海洋大陸架石油開采方面的知識。

畢竟心里有鬼,為了自己的“宏偉計劃”更隱蔽,每次學習完后,王易健都要將這些書籍藏起來。一次,一個親戚來家里做客,意外發現王易健在啃這些“高深知識”,非常不解。王易健有些不自在地解釋:“是這樣的,咱們做父母的,天天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可是自己卻不愛學習,那算什么稱職的父母呢?所以我沒事就瞎看看。說不定哪天認識個朋友在油田的,還能給咱找個技術活兒,以后不就不用再賣水果掙辛苦錢了嗎?”親戚連說有道理。

理論掌握了,王易健開始進入實質性的準備階段。他知道,這項大工程絕非一人能完成,必須有一班相應的技術人馬作后盾。因此,他開始物色“合作伙伴”。多次接觸后,2004年年底,他首先選中了“做事牢靠”的劉林彬。因為他了解到,盜油最關鍵的技術工具,就是被不法分子視為“發財鑰匙”的“盜油卡子”;而劉林彬深諳電焊技術,絕對搞得清楚“盜油卡子”的制作訣竅。

聽了王易健的構想,劉林彬滿臉驚詫,問道:“海底盜油?這怎么可能?”王易健胸有成竹地告訴他,自己已研究大半年了,絕對可行。“無非就是把‘油卡子’挪到海底的管道上去,這沒啥!關鍵在于要找到各種‘能人’,比如會潛水的、會水下焊接的、能找來海底石油管道分布地圖的、會用GPS定位儀找到管道具體地點的……”

王易健把整個策劃思路講得頭頭是道,劉林彬最終被說服了。很快,他悄悄做好了一個“盜油卡子”。王易健反復研究并提出一些微觀的改進建議,使“卡子”更加適合海底盜油。接下來兩人共同考查,又網羅了七名“能人”。

為免家人起疑心,離開滄州前,他跟父母和兒子說在山東省東營市找了份工作。“我要去東營一家工廠做監工,”王易健對父親說,“老板對我不錯,年底還會發給我一大筆獎金,咱家的日子會越過越好的……”父母以為他真的在外面上班,非常高興。王軍雖有點合不得,但想著爸爸要去干大事業,也只好百般不愿意地放他走了。

2005年4月,王易健、劉林彬決定來一次“演習”。同伙李秀河是勝利油田淺海工程某公司職員,負責提供油田井位、管纜軌跡及水深圖;劉明中等兩員“干將”由楊振杰開著自家的船到海上轉了一番,根據圖紙的經緯度坐標指數,用OPS定位儀找到了海底輸油管道的位置和走勢;“潛水能人”時國勇則負責潛入水下看個究竟。不到20分鐘,時國勇便從海水中鉆了出來:“弟兄們,管道就在這下面,圖紙標得一點也不錯!高科技就是高科技,不服不行!”

為了親身感受海底管道的情形,王易健要時國勇陪他再次潛入近10米深的海底。海下的世界光怪陸離,多種海洋生物擦身而過。當直徑半米粗的石油管線出現在王易健視線時,他有了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石油管線輻射出一種熱波般的暖暖射線,金燦燦的,就像一塊堆滿了巨額財富的黃金寶地……

“演習”歸來,王易健回了趟家。家里跟他走的時候沒什么變化,變的是王易健。跟同伙在一起的日子,王易健每日統籌安排、精心策劃,看起來指揮若定,其實難免提心吊膽:畢竟他們干的是殺頭的買賣!現在離開了同伙,回到慈愛的父母和懂事的兒子身邊,他繃緊的神經一下子松弛下來,有一刻甚至想:要不就算了!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家里老老小小的怎么辦呢?

可是看到日漸蒼老的父母還得堅持勞作,看到已經開始長高的兒子還湊合穿著去年的衣褲,他的心腸又硬了起來:這個家要翻身就靠他了,他必須賭這一把!

臨走前,他語重心長地跟兒子談了一次話:“爸在東營那邊工作,一切很好,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的學習。孩子,你是爸唯一的希望。爸答應你的事正在做,你答應爸的也別忘了,一定要給爸爭光!”

其實,他也知道,這些敦促并沒有什么必要:王軍一直很刻苦,是班上的尖子生,這令王易健非常欣慰。但是他還是忍不住要講,因為只有在教導兒子、跟兒子談心的時候,在描述他們一家三代幸福未來的時候,他的內心才能暫時擺脫恐懼,得以有片刻的喘息之機。

潛入海底盜原油:許諾兒子未來的老爸沒了未來

家里再好,終須離開。想到自己的“大計”,王易健沒待幾天就“歸隊”了。又經過了半個月的準備,2005年5月的一天,他們正式動手了。

一切都跟上次“演習”時一樣,不同的是,這次,時國勇他們下水帶上了“盜油卡子”。半小時后,“盜油卡子”等裝置安裝完畢。劉林彬等兩人帶著特制的手搖鉆潛入了水下。很快,管道上的貝殼等依附物被剝去,露出光滑的金屬管壁。在堅硬的金剛石鉆頭的作用力下,金屬管壁的碎末沉入海底……伴隨著三個“水鬼”“咕咕”的氣泡,管壁很快被鉆穿了!

然而,讓他們失望的是,并沒有石油噴射出來――這條管道已改為運輸天然氣了。

上船離開時,每個人的臉色都不好看。王易健有點擔心:大家一旦動搖,憑他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這個計劃的。自己已經跟家人夸下了海口,一旦事情黃了,他怎么讓父母和兒子的生活越過越好?他怎么兌現自己曾經許下的承諾?想到這里,王易健拼命為他們打氣:“雖然這次沒有成功,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咱們的海底搞油技術上是成熟的,方法是得當的。下一次,一定能成功。咱們都是爺們兒,就算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家里人想想吧?數不清的錢就在腳下,只要再堅持堅持,家里人就不用跟著咱們受窮了!”

王易健一番話推心置腹,眾人被說服了。

在靜待下一次機會期間,王易健也打過幾次電話回家。電話里他若無其事地問候父母身體、詢問兒子學習,同時再次描述美好的未來:他在公司干得越來越好了,年底一定會有一大筆獎金的,說不定足夠一次把債務都還清。到時候,他們一家子就可以好好過個年了。

2005年8月初,負責監測天氣狀況的李秀河明確發出了“可以出海作業”的信號。王易健一聲令下,整個團伙行動起來。這一回,隨著手搖鉆再次鉆穿原油管道,黑黑的原油帶著巨大的壓力和高溫涌進了他們的輸送管,接著被注入接應漁船上的油罐里……

這些原油被王易健他們賣到了河北保定等地的個體石油加工廠,換成了不義之財。終于又有錢了!這個“喜訊”,王易健第一時間想要跟兒子分享。他迫不及待

地往家趕,提著大包小包的食物、衣服,當然,最多的還是各種高檔學習用品。

“孩子,老板又給爸加工資了,還升了爸當經理呢!咱家的窮日子結束了,你和爺爺奶奶再也不用跟著爸受苦了!以后想買啥只管跟爸說,爸一定滿足你!”他將兒子緊緊摟在懷里,興奮地說個不停。

王軍也很興奮。爸爸生意失敗后,因為家境變得不好,他在學校里沒少遭同學的奚落。只是因為怕爸爸難受,懂事的他從來不說。現在,爸爸終于成了“大經理”,某種程度上,這比考試得高分更讓他驕傲。“我明天就回去跟他們說,我爸現在有錢了!以前他們成績比不過我,就老是跟我比爸,現在看他們還拿什么和我比!”王軍興致勃勃地說。

王易健一愣,摟著兒子的手下意識地放開了。他是有錢了,可他也很清楚這錢是怎么來的。兒子回去到處說,萬一有人起了疑心呢?以前沒錢盼有錢,現在錢到手了,卻又不敢讓人知道。王易健心里很不是滋味,定定神,勸兒子說:“那可不行。你還是學生,學生比的就是成績。大人有錢是大人的事,不要到處亂說,你們小孩子把學習弄好就行!至于爸掙的錢,你要花也要花到正道上,爸知道現在很多學生都上各種補習班,要不爸爸出高價給你請個老師補課吧!”

“補課?哼,我是誰的兒子?我還用補課?”兒子故意擺出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王易健又被逗樂了。 跟兒子在一起的感覺真好。可是這并不能阻止王易健回到他的團伙中去。短短半年多時間,王易健打頭的海底盜油團伙總共盜竊石油10噸,這些“黑油”都被他們賣到了河北甚至陜西等地。

2006年初,勝利油田所在地部分海面出現了大量漂浮的原油,導致多戶水產養殖戶養殖的海參等海洋生物死亡。國家海洋局的監測衛星清楚地捕捉到了這片奇怪的海污現象。這引起了勝利油田的高度重視。油田組成了200多人的潛水員隊伍,深入海底對管線詳細排查,最后終于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有人在海底石油管道上盜油,由于“盜油卡子”的封閉性能無法持久,導致石油外泄,大面積海面被嚴重污染!

這是渤海海面有史以來的最大污染,受污面積達200多平方海里,給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破壞。王易健、劉林彬等人通過盜油獲得不法收入不過3.5萬多元,但勝利油田為此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了為期半年的清污工作,僅此項費用就高達近億元,加上各項損失,直接經濟損失近4億元!

當地警方抽調得力人手進行偵破,很快查出王易健、劉林彬等人的犯罪行為。2006年3月27日,王易健、劉林彬以涉嫌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被正式批捕。不久,劉曉克、楊振杰、張慶民、李秀河、劉明中、時國勇、韓先民等團伙成員也相繼落網。

由于案情新而且復雜,涉及面廣,對這起大案,司法部門進行了較長時間的調查。2007年7月27日,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判處王易健、劉林彬死刑,其他犯罪成員根據情節輕重,也被判處各種有期徒刑。

12月25日,王易健、劉林彬被執行注射死刑。臨刑前,王易健與親屬最后見面。得知兒子已經考上初中,還多次考得全鎮中學第一名的好成績,他的表情很古怪,不知是哭還是在笑:“這小子,好樣的!回去跟他說,他答應我的做到了,我謝謝他;我答應他的,這輩子是沒戲了,等下輩子吧!還有,這句話一定記得跟他說,就說他比他爸聰明多了,有出息多了,將來一定能考個好大學!到時候,你們可一定別忘了告訴我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