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經濟的基本特點范文
時間:2023-11-17 17:4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農經濟的基本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小農經濟;三農問題;小農制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9-0-02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人數己達8億,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隨著改革的深入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日益突出。三農問題不僅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也是我國經濟轉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正視并解決三農問題,不僅關系到中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關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它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以及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小農經濟問題再次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而從已有的關于小農經濟的研究和論述看,如何定義小農經濟?小農經濟對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是否需要對小農經濟進行改造?如何改造?這些疑問在學者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本文主要通過對這些爭論進行整理綜合,以期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小農經濟問題奠定理論基礎。
一、關于小農經濟定義的爭論
要研究小農經濟問題,就要清楚小農經濟的定義。而在對“小農經濟”含義的認識上,目前學術界存在很多的分歧。有的學者所說的“小農”只是指自耕農,而不包括依附農和佃農(劉昶,1981);有的學者則把經營地主也包括到“小農(經濟)”中去(黃宗智,1986);還有的學者把中國歷史上的“小農經濟”類同于現代的“家庭農場”,并對“小農經濟”這個概念的科學性提出質疑(趙岡,1994)。
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得到的小農經濟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馬克思從批判的角度對小農經濟進行研究。他認為小農經濟是歷史上小生產的一種,即農業領域中的小生產。馬克思指出:“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累,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社會對自然的統治和支配,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它只同生產和社會的狹隘的自然產生的界限相容,”’可見,馬克思強調了小農經濟在所有制基礎、組織形式、社會分工以及生產規模等方面的特點。這些特點為學者分析小農經濟提供了基本的理論框架。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也對小農經濟一詞進行解釋。該書指出:“小農是居住在鄉村并在土地上工作的人,在經濟學里,‘小農’一詞有時在較為狹窄的意義上用來指小農民(佃戶或小自耕農),而不是農業勞動者或很大的地主。小農經濟是這樣一種經濟,在這種經濟里,主要由佃戶和小自耕農來耕種”。
以前蘇聯學者恰亞諾夫為代表的勞動—消費均衡學派認為,小農家庭以滿足消費需要為首要生產目的,勞動供給與消費滿足之間的均衡是決定其生產投入和運行機制的重要因素。恰亞諾夫認為,在生產力沒有發生重大變革的條件下,農民家庭農場長期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西奧多·舒爾茨等經濟學家則從經濟人假設出發,提出了一種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追逐利潤的農民經濟模式。他們認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農業如同在特定資源和技術下的“資本主義企業”,追求最大利潤,對價格反應靈敏,其生產要素的配置行為也符合帕累托最優原則,小農經濟是“貧窮而有效率”的。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指出,為小農提供現代生產要素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而農民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則完全可以保留下來。
我國學者對小農經濟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以李根蟠為代表的部分學者認為:“小農經濟是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二重性經濟。其本質內涵,一是以個體家庭為生產和消費單位,即把物質再生產和人口再生產結合在個體家庭之中;二是以直接生產者的小私有制為基礎,這種小私有制包括對土地、農具、耕畜和其他生產資料不同程度的所有權?!?/p>
朱筱新認為:“小農經濟,是以家庭或家族為組成單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經營中,通過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形成的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和特定的生產與生活格局。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的產物,也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它的產生,有深刻的歷史和社會根源,更對中國的社會發展,乃至人們的觀念意識及文化傳統,有至關重要的影響?!?/p>
李伏明認為:“所謂小農,是一個與‘大農’相對的概念,指的是它的生產規模小—一般是以家庭為單位組織農業生產,與一個人或組織是否擁有土地及擁有土地的數量無關…這就是說,無論是地主、自耕農還是佃農,只要其生產規模小,以小家庭為單位組織生產,即是小農經濟。”
通過對小農經濟概念的綜述,可以發現:馬克思最早提出小農經濟的概念,其關注點集中于所有制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問題的探討,他較為準確的概括出那個歷史時期小農經濟的特征;恰亞諾夫的理論產生于當時蘇聯特定的社會環境。他迷戀農莊傳統,提出了勞動—消費均衡模式;舒爾茨的理論則建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他在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對小農經濟問題進行闡釋。恰亞諾夫與舒爾茨的觀點雖不相同,但他們從生產動機的視角來分析小農經濟的研究思路對后來學者的研究有所啟示。李根蟠、朱筱新等學者都強調小農經濟的內部結構,反映了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農戶家庭經營的二重性特點。李根蟠的概念對小農經濟的制度基礎也有所涉及。
綜合上邊的分析,由于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情或體制環境、不同的分析視角,對小農經濟的定義存在爭論是必然的,因此應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動態的、比較的分析才能得出合適的小農經濟的定義。
二、關于小農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的爭論
篇2
學和行本來是有機聯著的,學了必須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了手。否則讀書雖多,只是成為一座死書庫。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知識要點歷史,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發達的古代農業(一)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
1、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距今一萬年左右農業開始起源,距今七八千年時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
2、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但使用并不普遍,農業生產仍以石器、木器、骨器為主;
人們已懂得了開溝排水、漚制綠肥、除草培土和治蟲滅害等技術;西周時后世的主要農作物基本具備;家庭飼養業也得到發展;人們也由經常遷徙走向定居生活。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耕作方式的發展:
自春秋戰國至明清時期,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逐漸推廣;西漢趙過推廣兩人三牛的耦犁,并出現犁壁;東漢出現直轅犁;隋唐時期出現曲轅犁,并增加了犁箭、犁評。
2、耕作技術的進步:
①耕作方法:春秋戰國出現壟作法,西漢趙過推廣"代田法"。
②耕作技術: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術;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術。
③耕作制度:漢代基本上以一年一熟為主;宋代推廣水旱輪作的稻麥復種制;明清時期,北方黃河流域形成了兩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長江流域發展多種形式的一年兩熟制;閩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區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設施的完善: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漢朝的漕渠、白渠和龍首渠等;人們還創造和改進了灌溉工具,曹魏時馬鈞改制翻車用于灌溉;唐朝時創造了筒車;宋朝出現了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明清時出現風力水車。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商周時期,土地歸國家所有,勞動者在田間集體耕作。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漸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
2、小農經濟的特點:分散性;
封閉性;落后性;脆弱性。
3、小農經濟的地位: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始終占主導地位;
小農經濟又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它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徭役兵役的主要來源,它的興衰關系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它長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4、對小農經濟的評價:
小農經濟下的農業處境有了明顯的改善,擁有一定的土地、農具和牲畜等生產資料,勞動產品除繳納賦稅外可供自己支配,因此他們具有很高的生產積極性。他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精耕細作,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但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在生產、很難提高生產技術,這就日益阻礙了社會分工和社會交換,從而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的長期持續發展。到了近代小農經濟越來越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它成為了阻礙近代中國發展的重要因素。
2、古代手工業的進步(一)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
1、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
它憑借國家權力,征調優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美。
①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展示出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②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人工冶鐵屬于春秋時期,戰國時期掌握了鑄造生鐵技術,發明鑄鐵柔化技術和多管鼓風技術,東漢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北宋時普遍使用煤作冶鐵燃料,南宋開始使用焦炭冶鐵。③春秋晚期掌握了煉鋼的方法和淬火技術,西漢掌握了炒鋼技術,"百煉鋼"在西漢出現,南北朝有灌鋼法。
2、絲織業: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
商代室內養蠶很普遍,并出現了織機;西周絲織技術突飛猛進,出現斜紋提花織物;戰國時出現多種絲織品;西漢在長安設東西織室,發明了提花機;唐代絲織技術進一步提高,并吸收了波斯等國的技藝;宋代絲織品種類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明代中后期,絲織業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3、商代已燒紙出原始瓷器;
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代是我國制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元代燒出了著名的清華和釉里紅,我國進入彩瓷生產時期;明清時期,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斗艷;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
(二)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
1、元朝時,民間棉紡能手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棉紡織品產量增多,改變了絲、麻、棉的紡織品比例。
明中葉以后,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中,民營手工業甚至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全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
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2、西漢開始,中國絲綢遠銷亞洲、歐洲,為中國獲得"絲國"的譽稱。
唐朝起,中國瓷器大量輸出國外。
(三)資本主義萌芽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一些地區、一些生產部門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其標志就是手工業工場。除蘇州的絲織業外,在江南的棉布襪制造業、榨油業、礦冶業中也出現了類似的資本主義萌芽。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緩慢發展: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了,分工更細密了;出現的手工業部門和地區增多了。
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稀疏地出現在個別地區、個別生產部門,多為分散的手工工場,發展速度又相當緩慢。微弱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未能發展到工場手工業階段,其力量還遠遠不足以分解封建生產方式,在全國范圍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仍占據主要地位。
3、古代商業的發展(一)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
1、先秦時期:古代商業活動興起于商代,商朝的移民為了維持生計,進行商品交易,周人稱其職業為在"商人";
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城市商業繁榮,商人社會地位提高,各地出現了許多擁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
2、秦漢時期:商業初步發展。
國家的統一和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商業的發展,但由于重農抑商政策的推行,商業艱難發展。商人經商受到地點、時間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發展不高。
3、隋唐時期:商業進一步發展。
由于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特別是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商品流通的范圍擴大。都市和鄉村貿易發展起來;柜坊和飛錢相繼問世。
4、宋元時期:商業空前繁榮。
農業和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政府逐漸放松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水陸交通便利,促進了兩宋商業的繁榮,出現了紙幣"交子"。商稅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元代交通發達促使商業繼續繁榮。
5、明清時期:商業繼續繁榮。
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貨幣的作用越來越大,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二)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
1、宋朝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市四周有圍墻,與民居嚴格分開。
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
2、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3、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經濟中心的逐漸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城市的興起和繁榮。
揚州、成都 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
(三)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1、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發展概況
西漢: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主要商品是絲綢。
唐朝: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立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兩宋:為增加財政收入積極發展海外貿易,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的重要財源。
元朝:主要的港口有泉州、廣州和慶元(寧波),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
明清:對外貿易萎縮。明清兩朝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
2、中國古代官方貿易的特點及目的
官府控制下的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朝貢貿易即通過朝貢和賞賜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特點是"厚往薄來""倍償其價"。目的是在政治上宣揚國威,而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
4、古代的經濟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1、土地制度的演變歷程
(1)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公有制
(2)奴隸社會--井田制。夏、商、西周時期,一切土地屬于國家。國王把土地層層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轉讓與買賣;同時要向國王交納貢賦。那時的耕地,成方成塊,形同井字,被稱為"井田"這種土地國有制度被稱為"井田制"。實質上是一種名義上國有而實際上是各級奴隸主私有的土地制度。
(3)春秋時期--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后進行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封建社會--以私有制為主體多種土地制度所有制并存。封建社會有四種土地所有制;①土地國有制:國家政權直接掌握的土地,由國家經營,主要用于封賞和對農民授田。代表性的土地制度就是均田制,即封建國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給農民使用。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國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土地。③小農土地私有制:廣大農民占有很少土地。④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直接掌握的一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開支。
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體,它在封建社會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
2、土地兼并
①概念:指地主官僚貴族通過各種手段兼并農民土地甚至國有土地,使封建國家、農民控制的土地數量急劇減少,土地逐漸集中到地主手中。其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人所有,土地可以買賣和轉讓。土地兼并既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封建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②土地兼并產生的影響:在政治上導致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導致社會矛盾尖銳;豪強地主勢力的增強影響中央集權。
經濟上造成農民普遍貧困,使之無力購買手工業品,影響了手工業擴大再生產,抑制了手工業的發展,從長遠來看,它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③面對土地高度集中,歷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維護小農經濟,鞏固統治。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實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限制土地買賣。明朝政府丈量全國土地,按照人丁和田畝的多寡收取賦稅。
④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不能成功的原因: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規定土地私有,并可以自由買賣的轉讓;土地是封建社會的主要財富和各種財富的最終歸宿;封建政府是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不可能真正抑制土地兼并。
(二)"重農抑商"
1、目的:經濟目的是保障農業生產,維護封建政權的經濟基礎--自然經濟,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政治目的是加強對人們的控制、鞏固封建統治;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
2、演變過程:
①為保障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禁止農民棄農經商,商鞅首倡"重農抑商"。
影響:保障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有利于鞏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保證賦役的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統治。
②西漢初年,社會經過長期戰亂,經濟凋敝,富商大賈乘機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漢武帝推行一系列經濟政策,鹽鐵官營,加強對工商業的管理、對工商業征收重稅,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對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阻礙;打擊富商大賈也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
③明清時期,工商業空前興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農抑商政策。明清兩代繼續實行專賣制度,壟斷鹽、茶等重要商品的經營,而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破壞工商業的正當經營,以致影響到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1、明太祖時期,實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下海,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2、清初,為了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政府厲行"海禁"。
篇3
?眼中圖分類號?演G63 ?眼文獻標識碼?演B ?眼文章編號?演0457-6241(2014)03-0050-03
高中歷史必修2專題1的第一個學習主題是古代中國農業,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要求“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雖然各個版本的教科書對這個主題的敘述方式有較大差異,但是都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如古代農業、傳統農業,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等。由于教科書的敘述比較簡略,一些教師反映學生在學習時搞不清楚這些概念有什么區別。概念不清,要準確、全面地認識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就比較困難。本文對這幾個概念略作梳理,供教師們參考。
農業按照歷史發展進程可以劃分為原始農業、古代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個階段。①“由于古代農業主要通過傳承、應用生產活動中積累的經驗來發展生產,故又稱為傳統農業”。②原始農業階段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是使用木石農具,刀耕火種,撂荒耕作制;傳統農業是以用蓄力牽引或人工操作的金屬農具為標志,鐵犁牛耕為其典型形態,生產技術建立在直觀經驗基礎上;現代農業階段的生產技術和方法的特點則是建立在科學理論和科學實驗基礎上。中國農業在戰國時期進入傳統農業階段。③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把農業所處的狀態分為三種類型:傳統型的、現代型的和過渡型的。傳統型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技術狀態長期基本保持不變,農業要素的供給者和需求者多年前就達到了特殊的長期均衡狀態,繼續向農民世代使用的那種類型的農業要素投資收益率低?,F代型農業的基本特征是農民使用現代農業生產要素,而且任何一種新生產要素只要是有利的,它的出現與被采用之間的時延是很短的,國家的研究機構有責任去發現并發展這些新農業要素。向新農業要素投資的收益率高。過渡型農業則介于前兩者之間,處于由傳統向現代過渡階段。④舒爾茨所說的農業所處狀態,類似于農業歷史發展階段,只是在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之間加了一個過渡型農業。這種過渡型農業,相當于我國一些學者所說的近代農業??傊瑐鹘y農業是過去曾經存在過,或現在仍地方在一些存在的一種農業狀態,是與現代農業完全不同的一種農業狀態。
有學者認為,應該對古代農業和傳統農業在概念上加以區分:傳統農業是指在歷史上形成的、且又系統流傳下來影響至今的一種農業文化,它與古代農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傳統農業來源于古代農業,是對古代農業的繼承和發揚。古代農業是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它并不包含與現在的關系和影響,而傳統農業則包含了與現在的關系和影響。如“傳統耕犁”指的是現在農村還在使用的保留古代耕犁特征的農具,而絕不是唐代或宋代制造的耕犁。①
如果用現代化史觀來研究農業發展史,對古代農業與傳統農業做這樣的區分是有意義的。古代農業與現代農業相對應,主要是用來定位農業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對應,則主要是為了反映農業發展的延續性、繼承性。古代是已經過去的事情,而傳統則是延續到現代的事情。做了這樣的區分,我們就可以把現代化看做是“一個傳統性不斷削弱和現代性不斷增強的過程”。②這樣,傳統農業就可以作為我們考察農業現代化的出發點,有利于我們思考歷史與現實的關系。例如:面對近代以來的社會經濟文化變遷,傳統農業做出了哪些反應?傳統農業有哪些方面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需做出改進;有哪些方面可以繼承和發揚?等等。
小農經濟是“以戶為單位從事農業生產的個體經濟”。作為一種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它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不是唯一的,但卻是主要的。中國傳統農業自春秋戰國以來,存在過以下幾種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國家屯田經營、地主莊園經營、富農經營、自耕農經營、租佃農經營、寺院經營等。③其中富農經營、自耕農經營、租佃農經營在本質上是同一種經營形式:家庭農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農經濟。家庭農場以一家一戶為單位,主要靠自家勞動力來從事農業經營,但也不排除少量的雇傭勞動。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多種農業經營形式并存,但是家庭農場逐漸顯示出其優越性,成為中國傳統農業最基本的經營形式。這一發展趨勢是由中國傳統農業生產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中國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生產必須在耕地上平面展開,而不能像工業生產那樣在一個較小的空間集中作業。因此,農業生產工作的監督很難。而且,農業生產的周期長,很多作物的生長都需要大半年的時間。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工作的質量無法按照統一固定的標準來檢查。各個環節質量的好壞,都要積累到最后才能表現出來,即農業收成的好壞。解決監督難的辦法就是盡量利用生產者自發的工作意愿來代替從上而下的監督工作。在這里,家庭農場就發揮了特長,因為家庭農場靠家庭成員為勞動力骨干,具有最大最可靠的激勵機制,只需最低限度的監督工作。④因此,盡管中國古代農業多種經營形式并存,但是發展的結果是家庭農場占主導地位。無論是官府、地主還是寺院,都把大部分土地出租給佃戶耕種,而佃戶則以家庭為單位從事農業生產。在家庭農場中,家庭不僅是一個生產單位,而且還是一個消費單位,更是社會組織的基本細胞,承擔著各種社會經濟政治功能。這是以家庭農場為主導的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的基本特點。
自然經濟是與商品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馬克思說,在自然經濟中,“經濟條件的全部或絕大部分,還是在本經濟單位中生產的,并直接從本經濟單位的總產品中得到補償和再生產。此外,它還要以家庭手工業和農業相結合為前提”。⑤列寧也說:“在自然經濟下,社會是由許許多多同類的經濟單位(父權制的農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領地)組成的,每個這樣的單位從事各種經濟工作,從采掘各種原料開始,直到最后把這些原料制作得可供消費?!雹抟簿褪钦f,在自然經濟中,每個經濟單位都是自給自足的,而要做到自給自足,必須以家庭手工業和農業相結合為前提。對照馬克思和列寧描述,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并不完全是自然經濟。家庭農場的生產、生活并不是完全自給自足的,其農產品除了繳納租賦、自用外,還需要拿出一部分到市場上出售,換取貨幣,以便購買自家不能生產的鐵農具、食鹽等生產、生活資料。自唐朝兩稅法施行以后,還要用貨幣繳納賦稅。到了明清時期,還要用貨幣交地租。因此,古代農業中家庭農場的生產,雖然大多不以商品生產為目的,但是其產品中或多或少有一部分作為商品流向市場。另有一部分農場,則專門從事商品生產。可以說,古代農業中商品生產雖然不占主導地位,但是始終存在著商品生產和與之相應的商品市場。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農業中的商品生產就已經發展起來,尤其是在城郊園圃業、林、牧、漁業中,從事商品生產的程度較高。另外,小農家庭如果生產有余,也將剩余的糧、布出賣。那時的市場形態多種多樣,主要有市井、墟市、邑市、城市等等。他們遍布城鄉各地,形成不同層次的市場,共同構成商品交換經濟的內容。此后,農業領域內的商品生產,呈現出一種多元發展的趨勢,園圃種植業、林業、漁業和牧業,都廣泛從事商品生產。但是由于歷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和土貢政策的沖擊,使我國農業領域的商品生產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只能依附于小農經濟和地主田莊經濟,難以獨立發展。特別是唐代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及谷物種植區域的擴大,逐漸抹平了我國黃河、長江流域作物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區域界限,制約了農業領域商品生產的進一步分化與獨立發展。①宋元明清時期,為紡織業提供原料的棉花、麻類、蠶桑生產發展起來,形成各種經濟作物的專業區、專業戶。隨著各種非糧食生產專業戶、城市商旅人口的不斷增長,對商品糧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釀酒業的興盛也需要大批糧食。大量糧食進入市場流通,表明糧食商品化趨勢加強,越來越多的家庭農場被卷入市場經濟。
因此,有學者提出,我國古代經濟“是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結合”。②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自給性生產居于主導地位,商品性生產處于從屬地位。在另一個歷史時期,兩者的地位可能持平。在商品經濟發達地區,商品性生產則可能占主導地位。當然,從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整體來看,還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
【作者簡介】鄭林,男, 1966生,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課程與教學論,科學技術史、農業史。
篇4
【摘 要 題】農村改革與發展
【關 鍵 詞】小農經濟/公共產品供給/二元結構
【 正 文】
一、土地制度和小農經濟:“二元均衡”經濟結構的形成和變動趨勢
西方制度經濟理論指出,不同的產權安排會導致不同的制度績效。因此,以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農業經濟效率時,必須考察特定的產權安排背景。事實上,在經營方式和效率等方面,中國傳統農業所體現出來的特點,與其特有的土地產權制度有著極強的相關性。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里,在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合法的制度安排下,土地的兼并成為一種不可抑制和逆轉的必然趨勢。兼并者為了從土地資源中獲取更多的地租收益,有最大限度擴大土地規模的激勵。在一定的技術生產條件下,他會選擇能夠最大化其地租收益的人地結合比例,這與資本主義中企業家行為選擇存在著相似之處,就是以最佳的規模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大土地所有者會根據土地占有的多少,規模的大?。俣夹g條件是一定的),來決定租佃或雇傭勞動者的多寡,吸納或滲出農業勞動者,產生如傅筑夫將中國的土地兼并與英國的圈地運動比較研究后指出的,土地私有和兼并造就了大量的農業無產者,使中國的租佃關系中土地所有者一方能夠對租稅進行極端索取,對農民殘酷剝削,農民只有以此作為交換才能與土地相結合,從而“在形式上也形成了像鳥一樣無拘無束的無產者”。[1]
這些農業無產者失去生產資料又不能全部被大土地所有者吸納,就產生了極大的生存危機。由于當時生產力發展的限制,城市工商業不夠發達,農業中產生的相對過剩人口沒有渠道滲出,游離在生產領域邊緣,成為社會動蕩的根源和威脅統治者生存的一個群體。因此,國家就必須擔負起安置流民的責任。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將國有土地平均分割,給無地農民經營。這就是均田制,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一種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意義的土地制度安排。國家將國有土地平均分配給他的編戶齊民,一方面是為了保證穩定可靠和最大限度的租稅來源,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政局穩定和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當國家使土地承擔起這種農業失業人口“蓄水池”的功能時,對于人地結合的比例是否為一定技術前提下的最佳規模,可能考慮的就會比大土地所有者欠缺得多。
馬克思在論述這種小農經濟時說: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產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社會對自然的統治和支配,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它只同生產和社會的狹隘的自然產生的界限相容。[2]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說就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不斷擴大的應用。[3]據此,長期在我國史學界就有觀點認為,這是我國傳統農業社會經濟長期停滯不前、不能發展的根源,甚至造成了對現代化進程的阻礙。
近年來開始出現其他角度的分析,認為這樣的經營特點造成了高效的農業,對傳統農業社會的經濟繁榮作出了貢獻。趙岡就認為家庭農場是農業生產較合適的經營方式。一來是農業生產所要求的最佳規模不大,二來因農業生產的特性決定的:首先,農業生產工作的監督很難,因此監督費用會比其他產業部門高很多。其次,農業生產周期長,農業耕作的各個環節工作質量無法按規定的標準來逐一檢查,各環節步驟質量的好壞,只能從最后收成的好壞多寡體現。這樣一來,家庭農場因依靠家庭成員而具有可靠的激勵機制,比大規模農業生產要有較大的優勢。這種以家庭為經營單位的耕作方式,是在井田制私田經營中,以及土地私有后自發形成的經營方式。國家在為了安置個體家庭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的均田制度中,沿襲了這種經營方式。對于大土地所有者,多采用租佃制方式將土地租給佃農,尤其是土地規模大時,也同樣體現出大土地所有和小土地家庭經營的特點來。雖然在后期土地經營中出現了雇傭制,但是根據考證對于租佃制或雇傭制的選擇中,雇傭制的替代與土地所有者性質與其土地規模大小雖有一定的相關性,更重要的卻是來源于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
傅筑夫認為在中國,土地兼并導致的土地所有權的集中,伴隨的是經營規模的不斷縮小,經營方式的更加分散。有經濟學家稱之為中國農業經營的“過密化”。這種特色的小農經濟在中國歷史上能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是依靠國家的支持實現的,這種支持一方面體現在國家通過政策(如均田、摧抑兼并等)穩定保持土地產權結構和經營方式上,另一方面,在農業領域中國家主動承擔起了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技術創新和推廣、水利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職能,也成為小農經濟在中國歷史上長期興旺發達的重要原因。
二、公共物品的供給與小農經濟的保障
1.傳統農業中的技術創新和信息傳播
前文論及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的合法化對農業產生的影響,首先是產生出大量的與土地相脫離的“自由人”。這些人的存在會對政權的穩定帶來嚴重的威脅,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農業生產水平,也還難以提供如此多的剩余產品養活過剩人口。因此,一方面為了保證國家政權的穩定安全,“授田與民”來達到“人得耕種,不得買賣,以贍貧弱”的目的,另一方面為了能從產出中提取更多的租稅收入,統治者對于能夠提高授田農戶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產量的技術創新和推廣十分重視。為此,各朝統治者都不遺余力地鼓勵推廣使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新的工具,通過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的產量來增加總的產量。在土地授民的基礎上,推廣農業技術和指導農業生產成為了歷朝歷代統治者責無旁貸的職能。
反觀中國農業社會經濟史,農業技術的發明、使用和推廣都深深打上了國家行為的烙印。早在漢武帝的時候,就曾在全國范圍內由政府倡導新技術和新工具的采用,大力推廣犁耕和新的耕作方法(代田制和區田制),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政府出面在全國推動農業生產方法的轉變,從而在短期內普及了新的技術,并迅速提高了農業產量,使中國農業生產就此走上精耕細作的道路。
國家以完備的層級官僚體制為依托,承擔起技術創新和推廣的主要責任,在客觀上部分地替代了市場形成的自發力量。以至于有些學者認為,中國封建地主政權雖然不是由于管理水利灌溉而出現的東方專制國家,但在實行重農政策,保護小農經濟時,卻類似地采取了一系列直接促進農業生產的措施。在國家干預下的幾次重要的農業耕作工具的發展推廣使用,先進的耕作方法傳播普及速度之快,范圍之廣,足以證明這種方式對于市場自發形成的傳播機制有很好的替代性。
同以上分析相映證的是,在我國傳統農業技術創新和傳播中,最活躍的行為主體是統治者在各區域中對農業生產負責的人,某些朝代稱之為農官。據史料記載,很多當時先進的生產工具、耕作技術的創新也多是來源于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集農業生產者、技術使用者和租稅收入執行者于一身,既有農業生產的實踐經驗,又兼有國家賦予的提高生產率的職責,是當時最具有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傳播動力和傳播能力的行為主體。固然有提高國家收入的意圖,但這種模式對于傳統農業社會的經濟增長有很高的貢獻率。這也可以看作是國家為了換取收入而向在國有土地上勞動者提供的一種服務。
隨著國家經濟控制權力被削弱和侵蝕,均田制度的逐步瓦解,這種技術創新和傳播的信息體系也因之解體了。因此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后期,農業生產技術方面再沒有發生什么重大的突破,更多地是對原有技術體系的細化和完善。相較于國家主導型的技術創新和推廣機制而言,這一階段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值的提高,更多地體現了市場化導向的特征。
2.基本農田水利設施的供給
小農經濟細微的生產組織和廣泛的地理分布不僅帶來了農業生產上技術變革的麻煩,而且使得“公共物品”——水利工程灌溉設施及運輸倉儲等方面產生了先天供給不足的缺陷。對于自然條件不穩定、不平衡的農業大國,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保障穩定的農業產出和防止因天災引起的農業波動,統治者以其所獲取的租金中的一部分用于向社會提供必須的服務。這類服務的特征是必須有龐大的資金支持,有序的協作、計劃和組織,復雜的技術和相應的大規模的勞動投入,這是國家機器所擁有和擅長的能力,可以憑借整個國家掌握的資源和權力作為支撐。
固然小農個體都可以意識到這類物品的供給對其再生產的重要性,但由其能力和性質決定,組織一個系統工程所需要的交易成本(組織費用、談判、磨擦等等)足以破滅任何一個自發的小農組織下的雄心壯志。因此在初期,這類物品的供給是完全依賴國家意志來實現的。尤其是在各朝發展農業的初期,中央集權的力量最為強大時,往往伴隨著大規模、大投資的水利系統工程的進行。從漢武帝至三國期間,各政權都曾普遍興修水利。這有助于我們觀測國家在對經濟資源控制力比較,對其“編戶齊民”的授田者的經濟效率既承擔后果(獲取所有權收益租金與稅收)又負有責任(經濟增長和社會安定)時,大型的水利工程、灌溉設施等有穩定、周期性和地域性增長的現象。
由于水利工程的供給是以大規模、大系統、大協作、大投入的方式組織起來的,這樣的國家供給部分替代了農戶個體可能需要的投入。對于經濟能力弱小、缺乏應對危機和風險能力的小型家庭農場,提供了較高層次的生產保障,使他們比較容易在現實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下生存。這樣小規模、家庭經營、簡單協作、小投入的生產方式與大規模、系統組織、高度分工協作、大投入的公共物品的供給相配合,宏觀上減弱并消解了可能因缺乏此類供給而帶來的農業生產風險和經濟波動,提高了農業整體產出效率和生產水平;微觀上為小型家庭農業的存在和延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防止了小農階層的迅速分化,使小規模的家庭農場在兼并和自由買賣的威脅下,有可能維持最低限度的再生產,降低了自耕農階層瓦解的可能性。
一方面是國家機器上精密先進極具現代生產經營特點的系統工程,另一方面是大量分散細小的家庭農耕方式的簡單生產單位;不同于劉易斯二元經濟中兩部門的劃分和兩者間存在的巨大勢差和隔離,他們都統一在中央集權的農業經濟體系中。這兩個規模、形式全然相反的二元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中國傳統農業社會農業生產的高效率,維護了農業經濟的穩定性。
與技術擴散的特征相類似,我們可看到隨著國家所有的土地的削減,國家“授田于民”的能力喪失,以及由此產生的財政收入的銳減,在傳統農業社會后期(宋后),由政府規劃實施的大型的農田水利設施寥寥無幾。后期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主要致力于既有水利設施的修復與改善。這一時期可數的較大規模的工程多是在天災人禍的背景下被動實施的,而且往往因為對人力、物力和正常耕作的妨礙而受到相關利益階層、豪強貴族的阻撓,最終半途而廢。對原有水利設施的修修補補就成為這一階段水利建設的主流。
其次,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興起和水利環境的破壞相伴。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興起與國家權力向地方權力,主要是人口、土地和財力資源各方面的轉移和分化直接相關。同國家追求的經濟目標相似,地方政府和地方豪強對地方農業經濟發展的責任和自身利益極其關注,使區域性、小范圍的水利設施建設既成為必要又成為可能。但與此同時,由于私有權(大土地私有和小土地私有)的強化和國家控制力的減弱,使土地利用方面的短期行為大量滋生。太湖流域就曾因豪強任意兼并和圈圍,個體農民自筑騰岸止水旱,使得大圩田被分割為零亂的小圩,使塘埔圩田系統始終未得到有效的改變。
這種由于缺乏統一規劃、混亂無序導致的農業基礎設施的破壞,用現代經濟學觀點可以解釋為“個體理性導致的集體非理性”以及“公共物品提供中的市場失靈”。徐浩在解釋為何中國華北農業由先進變為落后,在清代農業勞動生產率呈現出停滯和下降趨勢時,認為農田水利失修是最根本的原因。農田水利失修造成水旱災害,使農民生命財產被破壞,是對農村宏觀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打擊,即使在一般年景也使農業水平下降,糧食單位產量普遍偏低。“河防不善,廬舍難保,水利未興,耕鑿何賴,試觀歷年以來土地之肥瘠,煙村之多寡,以及小民之貧富,大半均由河防水利之所致,合境大利大害無過于此?!保? ]但我們也不能小視在這一過程里中心工程中私人投資興起的意義,這是當國家財力有限卻又需要提供必需的公共物品時,逐漸發展出的一種公私合作的權宜之計。它以給予合作投資個體某種優惠政策為前提,同時投資個體往往也是當地土地所有大戶,當這種合作觸犯到其自身利益時,工程往往就會半途而廢。
由于國家勢力的變動和土地所有權結構的變動,這種“二元均衡”在中后期尤其是均田、屯田逐漸縮小的趨勢下,逐步失去了存在的基礎。隨著這種小農經濟中個體農業經營和國家保障的“二元結構”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體現并加劇了傳統農業經濟及其經營模式的逐步分化衰落,直至被現代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所替代。
參考文獻
[1]傅筑夫.中國古代經濟史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篇5
關鍵詞:農戶金融服務;非正式金融;減貧機制
中國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7)06-0010-06
貧困問題作為一項世界性研究難題,長期以來一直吸引著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人類學家及其他相關學科學者們的目光。小農家庭由于自身經濟基礎薄弱與高度脆弱性特征,往往長期處于貧困的邊緣m或者陷入貧困者行列之中。從貧困的形成原因來看,低收入、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缺乏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在家庭經濟中,三者往往又是相互聯系、彼此強化的。無論是貧困者緩解貧困,還是減少貧困的發生率,資金(或信貸)的可獲得性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因而,關注農戶的金融服務狀況是關注貧困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隨著對農戶金融服務實踐的變化,相關研究也日益增多,國內外許多學者從對農戶金融服務需求本質的理解、可供形式、減貧機制、正式與非正式金融的交互作用等多個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本文擬對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進行綜述。
一、對農戶(農民)經濟行為的解讀
英國學者弗蘭克?艾利思把農戶定義為“以農業生產活動為主、主要從農業中獲得生活資料、在農業生產中主要利用家庭成員勞動的一個基本生產、生活單位。他們部分地參與常常是不完全或不全面的投入與產出市場”。對農戶研究的本質目的是對農戶行為的解讀,其中爭論的焦點在于農戶是否經濟理性,這涉及到是否可以把農戶看作一個現代生產基本單位,以便選擇農戶金融服務的基本框架。張杰(2005)認為,中國的農戶如能被確認為富于理性的小農,那么,就沒有必要單獨為其設計一套農貸制度安排,而只需將現在已經存在并很好地服務于現代經濟的金融體系直接延伸到農村經濟,為農戶提供金融服務即可。
現代歐美學者研究農戶行為的經典文獻可以大致劃分為兩類:一類強調小農的理性動機,另一類則堅守小農的生存邏輯。舒爾茨把農戶看作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單位,認為農民比起任何資本主義企業家來毫不遜色,據此,改造傳統農業的出路在于激勵農民為追求利潤而創新的行為(1964)。波普金更進一步認為,農場完全可以視作資本主義的公司,小農無論是在市場領域還是政治社會活動中,都更傾向于按理性的投資者的原則行事(1979)。由于以上兩者的觀點十分接近,人們將其概括為“舒爾茨一波普金命題”。這一命題實際上強調,對于農戶或者小農,重要的是為其提供所謂的“現代市場要素”和創造外部市場條件,至于小農如何行事,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與“舒爾茨一波普金”命題的樂觀傾向相比,小農經濟的“生存命題”則顯得有些悲觀。他們從鄉村社會關系與倫理角度出發,分析農戶(農民)的生存方式與經濟行為邏輯。其中,以察亞諾夫(Chay-anov,1925)、波蘭尼(Polanyi,1957)為代表的“道義小農派”質疑古典經濟學的嚴格理性分析范式,認為小農的行為明顯偏離經濟計算的路徑,不同于資產擁有者,因為他不雇傭勞動,因此難以計算成本收益,其產品也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消費而不是追求利潤。后來,美國經擠學家J?斯科特(Scott,1976)通過細致的案例考察進一步闡發和擴展了上述邏輯,并明確提出著名的“道義經濟”命題。在斯科特看來,小農經濟堅守的是“安全第一”的原則,具有強烈生存取向的農民寧可選擇避免經濟災難,而不會冒險追求平均收益的最大化。實際上,斯科特所揭示的這一“生存倫理”構成前資本主義農業秩序中諸多技術、社會和道德安排的基礎,農村信貸安排自然也不例外。
對于中國農戶的解讀,華裔學者黃宗智教授的貢獻是難以逾越的。他基于華北小農經濟的史料研究提出了小農經濟“半無產化”以及著名的“拐杖邏輯”。在黃宗智之前,人們已經對中國小農經濟的特征做過大量描述和確認,黃宗智自然也認同對中國小農經濟的“過密化”刻畫,但他對“過密化”的討論旨在表明,由于“過密化”源自一個農戶家庭不能解雇多余的勞動力,因而中國的小農經濟不會產生大量原本可從小農家庭農場分離出來的“無產一雇傭”階層。但他同時指出,在當時情境下,若剩余勞動力從家庭農場分離出來,他必然成為家族的最后一代,即作為雇傭階層的收入不足以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只能是自我維生至消亡。如此,既然多余的農村勞動力無法獨立成為一個新的階層,那么,他們就必然會繼續附著在小農經濟之上,非農工作與收入只能成為生活的“拐杖”。這種狀況長期決定著中國農村經濟的制度結構、演進走向以及總體績效??杉幢闶歉挥啻髴?,也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這與中國長期封建歷史過程中的重農抑工的根本性制度安排有關。
綜合上述觀點,可以發現,農民表面的非理性恰恰是現實環境下的理性;解釋農戶行為特征與貧困的原因應從社會制度安排、農產品市場結構與生產要素市場的高度分割的原因結合出發;考察與安排農村金融服務時,要綜合考慮歷史與現實的各種制約因素,將之作為動態的變遷背景,才可能實現農村金融制度供給與需求的良性耦合。
二、農戶金融服務的需求與信貸特征
農戶的金融服務需求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提供儲蓄便利,積累資本以購買耐用消費品;第二,獲取信貸以平滑消費,包括產出與投入時間上的不匹配、生命周期需要、緊急事件需要;第三,利用信貸資金投資。
對窮人儲蓄能力的懷疑是補貼信貸與貧困者金融服務認識誤區產生的主要原因。事實上,窮人不僅可以從收入(工資或其他收入)扣出一部分,也可以從支出(日常開支)中省出一些用于儲蓄。即使是最窮的人也必須花錢購買如食物與衣服等最基本的物品,每一次他們的確存在儲蓄的機會而且他們也確實這樣做,無論金額多么微小。許多貧困家庭主婦在這樣努力,盡管他們的丈夫不能從他們的收入中提供任何儲蓄。她們的成功體現在她們每一次出借小額款項(也包括數量很少的米、煤油與鹽)的習慣上。為農戶提供儲蓄便利可以增進農戶儲蓄,從而提高農戶信貸能力。
在解決資金困境時,農戶資金需求遵循特殊的差序格局,即其融資順序依次為:增加非農收入進行的內源融資、利用親緣關系進行的友情借貸、利用本社區其他非正式信貸形式、國家信貸或帶有官方性質的正規信貸、其他商業性的信貸。在還貸特征上也與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契約信用相背離,帶有鄉土社會信用特征,有著明顯的圈層結構:其信用由家庭圈層、親緣圈層、社區圈層至社區之外依次減弱甚至完全喪失。根據郭曉鳴(2004)在四川4個不
同類型的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等隨機抽取243戶農戶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2001~2003年的三年間,農戶在信用社貸款的按時還本付息率僅為34.3%,私人借款的還款率則達到86.8%。農戶資金需求遵循特殊的差序格局,是對還款能力不確定的理性選擇,由于收入流的非穩定性特點導致的不確定性,當還款期來臨而無法歸還時,親緣關系與社區內的融資易于達成諒解并順延。事實上,貧困者對聲譽可能也是很珍惜的,因為若更缺乏聲譽資本,生存危機會更嚴重,對他們來說,一筆金額很小的融資可能是一筆救命錢。信用特征的圈層結構則與信息監控水平、重復博弈與違約懲罰力度有關。若是構建合理的制度安排,農戶圈層結構的信用特征也是可以改變的。
三、農戶金融服務的國際實踐與困境
早期,政策制訂者期望宣傳高利貸的罪惡,試圖通過發展正規金融來替代它(Adams and Fitchett,1992)。但是,以城鎮為基礎的信貸配置(Lipton,1976)與正式貸款人面臨的利率限制(Vega,1981)二者相輔而形成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抑制(Edward s,Shaw,1973);窮人缺乏合適的擔保(Pischke,1983;Rudra,1982;Binswanger and Sillers,1983),越是小額借款者,面臨的交易成本越高(Aron,1981;Tim-berg andAiyar,1984);最終保護、仲裁與腐敗情形(Ladman and Tinnermeir,1981;Adams and Vogel,1985,Ghatak,1977)等原因造成鄉村多數農戶很難獲得正常信貸。在工業化后期,許多國家提出工業反哺農業的理論,于是優惠信貸(補貼信貸)成為許多國家為農業發展提供的一項重要政策。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80年代,許多國家提供優惠信貸供給作為農村發展的中心策略。然而,由于優惠信貸通常遭遇極低的還款率與高漲的補貼成本,致使許多優惠信貸無法惠及真正的窮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拉美和南亞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陸續開展一系列以非政府組織為主導的試驗,設計和實施專門為窮人和小型經營活動提供貸款和儲蓄服務的項目。試驗成功的小額信貸機構主要有孟加拉國的Grameen銀行、玻利維亞的Banco Soi銀行和印度尼西亞的Unit Desa項目等。Global Resource Centrefor Microfinance 2004年的一份報告稱,已探明從事小額信貸的商業銀行和其他正規金融機構有225家(包括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等),其中已經獲得較高回報,甚至超出本國銀行業的平均水平(Isern,2005)。在控制信貸風險、提高償還率方面,小額信貸機構獨樹一幟,創造了不少為人熟知并廣為復制的技術,如整貸零還、小組連保貸款、動態激勵、靈活的抵押方式等,用來克服信息不對稱障礙,提高償還率。
然而,小額信貸在實踐中也面臨一些問題。首先,非市場化模式的小額信貸存在著可持續性與選擇性剝離。的問題。其次,市場化的小額信貸利率過高,根據Micmfinance Bulletin 2003年7月號的調查,在向最窮的人發放貸款的49家小額信貸機構中,平均運營成本為其發放貸款數額的59%,而人力成本接近50%。盡管較高的利率可以擴展小額信貸的延伸性,但利率過高也會導致金融風險和政治風險的增大,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Woller andWoodworth,2001)。
在低收入國家,政府大都把農業信貸的名義利率定得很低,而貸給農村貧民的貸款利率則更低。德爾?W?亞當斯駁斥了用于論證低息農業貸款合理性的主要的八種觀點:高利貸論、高收入國家的低利率政策、貸款者獲得了廉價的資金、貸款者的生存力、農民的行為、收入轉移機制、利率與通貨膨脹、次佳論點。認為低息貸款政策是低收入國家的金融市場經營不善的主要原因,它們挫傷了農戶進行儲蓄的積極性,并對貸款者分配貸款的方式極為不利。而且,與低息貸款相對應的低息攬儲極不利于動員農村儲蓄以擴大資金供給。
關于非正式金融與正式金融的利率差距,謝平、陸磊(2003)的研究認為,由于信貸配置中的腐敗行為,民間借貸與正規金融價格實際是均衡的,不能簡單定義民間借貸是高利貸,如果如此定義,則正規金融也同樣具備高利貸特征。巴甫洛(1979)指出低息借貸對一些借款者來講并不便宜,利率償還只是總借款費用的一部分,額外的費用包括表格填寫、賄賂、拜見放貸者所需交通費用以及進行協商和償還貸款所占用時間的機會成本,就一個新的小額借款者來說,他的貸款交易費用可能是應付利息的好幾倍;卡仁?辛格考察了一個印度村莊消費性貸款的利率結構,發現其年利息率平均為143%,從利息的構成來看,機會成本約占50%以上,風險成本25%,分配成本15%,壟斷利潤則只占6%。
四、農戶金融服務的減貧機制
關于農戶金融服務的減貧機制,已有研究主要是遵循如下圖所示思路進行的:
所謂可追加性研究是指農戶獲得貸款前后的境況改善與生活影響。在眾多小額信貸制度影響分析的文獻中,有關金融服務對家庭經濟生活的影響被集中在六個方面:平滑消費;減低對高利貸的依賴程度;對家庭開辦小型企業的影響;對家庭資產選擇的影響;對家庭成員職業選擇的影響;對家庭收入的改善。其中,平滑消費與家庭資產選擇是最明顯的,而對高利貸依賴的影響是最不確定的(Kacoski andTownsend,2002)。
郭沛(2001)通過對陜西、河南小額信貸的受惠農戶進行調查,并進行收入影響計量檢驗,認為小額信貸為貧困農戶的收入增長具有正面的影響力,有助于貧困農戶收入增加和財產積累。江曙霞、嚴玉華(2006)運用靜態灰關聯和前移動態關聯矩陣對中國農村民間信用緩解貧困的有效性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民間信用可以有效緩解中國農戶的貧困狀況。Binawnager和Rosenzweing(1990)發現一個相似的利潤最大化投資組合窮人比富人所得回報會低30%,而改善信貸可得性則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
由于農戶信貸資金可得性主要來自于農村非正規金融,國外學者就此進行了多樣性的相關研究。首先是非正式金融是否可以在村莊內實現收入互保、平滑消費的檢驗。Morduch(1991),Cater(1991)和Udry(1990)分別用印度南部、布基納法索(非洲國家)與北尼日利亞(非洲中西部國家)鄉村家庭面板數據對家庭收入特異風險在總風險中的重要性進行了實證檢驗,Mordueh發現家庭特異風險占家庭收入總風險的75%~96%,Cater和Udry也得到相近的結論。Alderman與Paxson(1992)以消費與保險理論為基礎,提出了一個計量模型用以檢驗村莊
內部的相互借貸對家庭間實現收入保險、平滑消費的可能性。Deaton(1992a)對村莊內部是否比跨村之間有著更多的收入共變進行了檢驗,其F檢驗表明結論是否定的,這實質上反映的是相鄰村莊之間的同質性。其次是對農村變異的金融形式的研究。Becker(1974)、Lueas and Stark(1985)、Cox(1987)對承受疾病災害的家庭接受親戚與鄰里的饋贈現象進行了考察,認為這是類似于信貸、相互提供收入保險的一種形式。姜旭朝、蔣貞燦(2005)則認為,農村婚嫁費用及其中的民間資金流動也反映著社會保障因素,亦即一種民間互保形式。
在非正式金融形式研究中,RoSCA(輪會)的作用機制得到最為廣泛與深入的研究。Rogier和Chavas(1997)提出了一個簡潔的模型,很好地說明了參加RoSCA比通過自己積累資金平均可以提前一半的時間獲得耐用品。Anderson與Baland則從男女主人在家庭資源配置偏好差異與決策權爭奪角度出發,通過博弈模型說明婦女參加RoSCA有利于促進低收人家庭儲蓄,提高家庭教育資本的積累與耐用消費品的投資能力。Besley和Levenson(1996)運用1977~1991年臺灣地區212 046戶家庭面板數據,對家庭是否參與輪會(RoSCA)與其消費耐用消費品金額的相關性進行了實證檢驗,證明非正式金融在家庭資本積累與耐用消費品購置中起著積極作用。
五、農戶金融服務中的正式與非正式金融的連接
政府優惠信貸容易產生指向偏誤,小額信貸的高監控與收貸成本會內生過高的利率,因而,非正式金融作為農戶信貸的補充形式是必要而且客觀存在的。正式金融與非正式金融分別采用不同的行為規則集合與激勵結構去處理監控與激勵問題,滿足了不同群體的借款者的需求。非正式金融在農村與城鎮充滿活力地運行,成為許多借款人主要的信貸資源。Tsai(2003)對中國江浙農村非正式金融的研究表明,在有的鄉村地區,正規金融發展較好,非正式金融也同樣或更加活躍。對其原因,他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出了解釋:正式金融供給不足而產生的制度外需求;地方治理與市場互動的產物;地方政治經濟因素導致的市場分割;非正式金融極低的交易成本與社區互保機制。
非正式金融的形式多樣,并且在各國有一定的差別,總結起來大致共有10種類型:專職但不受管制的金融機構,如信用合作社、土著銀行(aboriginalbank)、當鋪等;職業放貸者(money lenders);商人(traders);典當商;銀背;地主;親友;金錢護衛(mon-ey guards);小組儲蓄(group saving);輪流儲蓄與信貸協會(RoSCAs:rot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s)、聚會(ASCrAs:accumulating savings andcredit associations)等。
由于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二元金融結構與金融抑制,即使非正式金融市場廣泛存在,也可能存在資金供給不足。因此,如何構建農戶金融服務中的正式與非正式金融的連接是實踐中已然產生也是具有典型研究意義的問題。當前存在的主要連接形式有:小額信貸中的小組聯保貸款、放貸者與銀行機構的連接、農業相關產業與農戶的信貸。
不少學者對農戶金融服務中的正式與非正式金融的連接進行了研究。Tsai(2004)在比較中印非正式金融與小額信貸時指出,自組織的目的是幫助成員有規律地小額儲蓄,在成員間創立內部保險基金以便應付急需,通過集體決策增強成員權利,為集體成員擴展無擔保貸款。Seibel(1985)則以西非農村金融自組織為例,分別就儲貸協會與銀行機構實行連接的原則做了詳細闡述。以儲貸協會特別是以農戶小組、手工業小組、商人小組為基礎的聯保貸款可以有效地解決信息不對稱、監控與還款激勵問題,為儲貸協會設置的會計賬戶也有利于資金的安全與管理的便利。Floro和Ray(1997)以菲律賓的情形為例,考察了放貸者與銀行機構的連接在配置效率與小農福利的潛在影響。通過與農業密切相關的產業對難以獲得信貸的小規模農戶進行借款,增強了貧困農戶的信貸能力。事實上,一些非正式貸款者起著銀行資金的輸送管道作用,如谷物收購者對谷物種植者,奶制品公司對奶牛放養農戶,農用生產資料經營公司對農戶等。政策的制訂者們也會思考這個問題,即增加正式金融資金的供給是否能夠增加放貸者的競爭數量,從而降低小農獲取貸款的利率,改善貸款獲得者的福利呢?Floro和Ray通過建立博弈模型分析說明,由于一個地方很難會產生幾個同類的放貸者,而且由于壓低產出價格或抬高投入品價格因素的存在,使顯性利率無法顯示實際利率水平,重復博弈下放貸者的共謀可能只是增加放貸者從中獲取租金的能力。劉峰、許永輝、何田以黑龍江個案為例,對農戶聯保貸款制度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黃良赳對社會信用合作組織在農戶貸款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并提出分別以政府、民間、企業信用資源為平臺,以增加農戶貸款資金可得性。
篇6
一、構建合理而有效的農業生產組織模式是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現代農業是借鑒現代工業發展的經驗,運用當代產業制度與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產業化過程。農業生產組織是現代農業的制度基礎,生產組織及其規模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農業與工業起步階段的生產組織方式都是以家庭為基本生產組織單位,所以,農業發展的生產組織方式也應當借鑒工業發展的生產組織方式。早期的工業發展是以家庭手工業為主要特征,生產落后,勞動生產率低,但最終發展到生產高度發達、勞動生產率極高的現代大工業,其演變就是企業生產規模不斷壯大,企業內部高度組織化的發展過程。沒有規?;髽I就沒有規模經濟,無法擴大市場、降低成本、獲取高額利潤,也沒有足夠的資金推動技術進步;沒有組織化,企業的規模生產不能有效整合,同樣也無法實現規模經濟。所以,生產組織是規模化生產的基礎,而生產的組織化與規模化是工業由原始手工業發展成為現代大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樣,也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從世界發展的角度看,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開始對傳統農業進行現代化改造,以家庭農場為基礎實現土地的相對集中,通過各種各樣的一體化組織和合作社組織將分散的家庭農場納入到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的軌道,是發達國家農業生產組織制度變革的基本經驗。他們的經驗表明,合理而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在改造傳統農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日本通過農村合作社,代表分散的農戶與市場各主體進行博弈,以增加農民的市場話語權。以出口創匯為特色的荷蘭,成立各種專業合作社,從生產資料的采購,到農產品的銷售和農業支持貸款,均來自專業合作社??梢?,以農戶為基本經營單位構建合理而有效的農業生產組織模式,同樣是我國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
二、現有農業生產組織模式存在的問題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實施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實行了,極大地釋放了廣大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以家庭為主體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暴露出小農經濟固有的效率低下的特點。在小規模的生產組織約束下,資源不能在合理的產業半徑內得到優化配置,在生產組織上不能形成規模經濟,生產專業化程度低,技術服務不到位,農工商貿一體化產業鏈整合不夠,數量農業與品質農業的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不合理,城鄉信息不對稱,農業組織化程度低引致市場結構不對稱。
目前,我國農業還存在一種新的生產組織模式:農戶+生產基地+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可以給農戶的專業化生產以技術支持,農產品由龍頭企業收購,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形成一定規模的專業化的農工商一體化產業鏈,極大地推動農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但是,這種生產組織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1)農戶的產品銷售主要依賴于龍頭企業,分散的農戶在與龍頭企業的利益博弈中居于不利地位;(2)龍頭企業直接面對大量而分散的農戶,交易成本劇增;(3)龍頭企業經營的風險性給農產品銷售帶來不確定性;(4)農業具有地域廣闊性與產品多樣性的特點,現階段難以在各地都找到對應農產品的龍頭企業。因此,改造生產組織,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是當前農業工作的重點之一。
三、改造現有的農業生產組織模式,提高農業生產組織的專業化、標準化與規模化水平,逐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篇7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農業經濟也不斷地發展。為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建立現代化農業生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我國農業經濟必須突破傳統的經營模式,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形成,以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其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實現農業效益最大化,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農業生產為尋求生存,必須推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生產的國際競爭力,促進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農業產業化,力求將我國農業發展成為現代化產業,充分利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科學技術,采用標準化的生產,以大力發展農業,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1 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為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我國開始致力于推動農業產業化,以實現農業生產、產品加工和銷售一體化。在這種情況下,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資源優化配置。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能促進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的增長,從而使農民獲得更多的收入,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實現農村城鎮化。實現農業產業化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促進我國城市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不斷地探索和創新農業產業化道路,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視,為使我國農業的發展更具國際化,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轉變以往的農業經營模式,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形成。農業產業化的實現,能突破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將市場作為農業生產的導向,充分利用農業生產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基于,擴大農戶的經營規模,以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
2 農業產業化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2.1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農業產業化是發展新農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農業產業化的實現,能使農業的發展更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加快農業粗放型經營模式向集約型經營模式的轉變。實現農業產業化后,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優質產品數量增加,促使農業生產走向專業化,實現規?;洜I。在農業產業化的推動下,農業開始慢慢轉型,注重企業內部管理,形成產業鏈,以增加農業經濟效益,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2.2 農業產業化是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保障
農業產業化打破了傳統小農經濟模式,讓農民的生產更具有導向性,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以使其生產更具有針對性。農業產業化將農業與其他產業有效的結合,將小農戶團結在一起,減少風險指數。通過產業鏈的形式,讓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發展,進而保障農戶的收益不受到損害。農業產業化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以提高農業生產中的技術含量,減少農業生產勞動時間,提高農業生產勞動率,創造更多的利潤。其主要是通過企業和農戶或是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來進行農業生產,以使企業和農戶共同承擔生產過程中的風險,一同享受所獲得的利益,以實現產業經營一體化,擴大農業的收入來源,進而提高農民的收入,保障農民的生活質量。
2.3 農業產業化是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手段
農業產業化的實現,能加強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交流,將農業與市場相結合,以實現城鄉結合,推動城鎮化的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由于農業產業化是將農業與工商業融合在一起的新道路,其能促進農村工業化的形成,進而推動我國城市化的發展。
3 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形成的有效途徑
3.1 由龍頭企業帶動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
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最為重要的前提便是擁有專業的生產基地,以形成區域化生產。生產基地的建設要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特點和基本情況,要以當地的市場需求為依據,以此發展特色的農業產品,開拓產品市場,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實現農業生產的區域化。農業生產要重視龍頭企業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大力發展龍頭企業,以通過龍頭企業來帶動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3.2 不斷地創新科學技術,將先進的技術引入農業生產中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的發展中也不例外。為實現農業產業化,必須不斷地創新科學技術,尤其是精加工技術和降低耗能的技術。深入農業改革,創新農業生產模式,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以保障農業生產能與時俱進,具有現代特點。要做好農業技術示范工作,教會農民如何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來進行農業生產,大力宣傳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保障農業產品的高質量,促進農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
3.3 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
農業產業化的實現,要依靠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政府要做好指引工作,制定科學的相關政策并貫徹落實;要在各地區之間做好橋梁工作,加強協調作用,以保障各地間農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網絡服務體系,以為農業生產提供重要的技術指導,進而為農業產業化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4 結束語
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才能使我國農業在新時期下獲得發展機遇,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民帶來更好的生活。農業產業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其對農村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轉變陳舊的農業生產觀念,創新農業生產模式,以促進農業生產效益的提高。
篇8
它與刀耕火種的亞馬遜熱帶雨林農業不同。熱帶雨林農業燒毀了大量的森林,3~5年內便耗盡了地力,農民不得不再次遷移。其環境負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它與我國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農業也不同。水土流失、植被破壞以及區域的長期貧困,是黃土高原農業的主要特征。
它也不同于規模農業、集約化農業,依靠大量的農藥化肥的投入,造成土壤的板結、水環境的破壞。千年以來,江南水鄉一直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為富庶的農村地區,也是生態環境最為精致的地區,引發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贊嘆。
然而,在工業化、城市化浪潮沖擊下,江南水鄉農業迅速衰落。昔日創造、維護著優美的生態環境的農業,也變成了生態環境的主要污染源。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甚至已經忘記,江南水鄉的農業哺育了燦爛輝煌的江南水鄉文明。
農業生產方式與水源地保護
農業是社會經濟的基礎部門,也是最古老的人-水關系的載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劇烈的變革,從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進入到基于大量能源投入的現代農業。
它對水環境的影響也日益顯著??傮w而言,直接的影響包括:
大量的農業水消費。全球范圍內,農業用水比例超過70%;且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用水比例都很高。例如同樣屬于稻作文化的日本,農業灌溉用水占水資源占有量的70%;OECD成員國農業用水比例超過40%;在我國,超過70%的水資源是農業部門消耗的。
高強度的化肥和農藥使用,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我國2010年首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報告稱,農業源已經成為我國水環境主要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過量的農藥化肥施用,造成土壤板結、水土流失以及自然生境的破壞,導致了農田等生態要素的生態服務功能的萎縮和下降。
我國正處于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閘門打開以后,農村青壯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業生產經營的勞動力成本大幅度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青壯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農村基本上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不可能再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不可避免地,化肥、農藥等能源物質的投入開始了對勞動的大量替代。同時,受制于我國龐大的農村人口基數和非常有限的耕地,農業的生產經營依然停留在小農經濟階段。這就意味著有效的管理、監督或規制都面臨著非常高的成本。
而且,在城市化過程中,農村被“邊緣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也就是說,農村成為城市發展的“副產品”,其社會經濟的綜合價值被削減為提供建設用地的價值;無論農村內部還是外部,都存在強烈的貼現未來的傾向;傳統的社區集中瓦解,基層組織行政化的色彩日益濃厚,甚至演變成為鄉鎮政府的行政分支。
農村社會的劇烈變革,主要影響之一便是社區公共物品的供應機制被打破:村民失去自制機制,而政府的大包大攬覆蓋的范圍和效率都非常有限。由于環境物品基本都是公共物品,那么水環境狀況的惡化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在江南水鄉的發展歷史上,傳統農業的生產生活方式非但不存在當前的各種問題,反而孕育了光輝燦爛的江南水鄉文化,誕生了中國最為富庶的水鄉農村,又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相比而言,世界上其他著名的農業文明要遜色得多:兩河文明衰退,尼羅河和黃河三角洲已經面目全非。作為維系幾千年而不退化的農業系統,江南水鄉堪稱人類歷史的奇跡,是高度和諧而可持續的人類生態系統的楷模。
持續不斷的水利建設
大量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江南水鄉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進行了全面的剖析。
相關的研究發現,江南水鄉人與自然的和諧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首先是江南水鄉歷史上持續不斷的水利建設。
即使從春秋吳越時期算起,數千年的大區域網狀水利建設持續改造著江南水鄉農村社區的結構和組織方式。一般農業經濟,尤其是中國古代,小農意識是居于主導地位的,“各家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美國人明恩溥(阿瑟?史密斯)在其著作中曾指出,中國的農村居民缺乏公共意識,鄉村缺乏公共物品。小農經濟的主要特征就是自給自足、嚴重缺乏公共物品意識。于是在許多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成為了普遍的“公地的悲劇”。
但是,傳統的江南社會,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和維護,以及相應的利益分配,都要求協調、合作、互助和寬容。州縣河道、鄉村水網和各種堤壩,是人們生活、生產、出行、運輸、防災的依靠,也是決定一個地區盛衰存亡的公共系統。
這種重大的公共物品,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階段,其建設和維護必須有強有力的組織體系和社會發動機制,客觀上會不斷影響人們的公共物品思想。
因此,有學者認為,江南水鄉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強調公共意識的。長期對這一巨大系統的維護除了組織、協調和管理的要求之外,還對這一地區的個人的社會行為準則和道德評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修橋鋪路是鄉間鄰里最為認同的義舉善舉,雨天被行人踩壞的路面,天晴后總會有人加以修繕。這就充分保障了社區層面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
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發揮到極致
其次,江南水鄉將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發揮到極致。在江南這樣的自然環境中,傳統社會過低的人口密度是難以維持的。粗放的廣種薄收不會比精耕細作有效。本質上,這還是與水網體系有關。
水網非自然所賜,而是地區社會集防災、交通、灌溉和供排水為一體的基礎設施。既然是基礎設施,就要求供給的效率,要求人口的集中。而人口的集中則要求對土地相對于當時的集約經營。所以即使在古代,江南水鄉農作精細化的趨勢也比其他地區更為明顯。
這種對精細的追求成為一種傳統,并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過去,田埂不整、農具生銹、路面不平、穿戴不潔,都是不光彩的事情。即便是貧寒之家,干凈會受人尊重,邋遢會遭人恥笑。錦繡江南其實就是這種精耕細作的農耕文化的果實,而非大自然的恩賜。
水與綠是聚落的主旋律
與中國多數傳統農業地區不同,江南傳統農村,在個人、家庭、村落,都更為注意對個性的追求。人們之間的競爭往往是比賽誰更別出心裁,誰更不同凡響,織布、編織、竹木手藝、耕作、釀造,都是如此。沒有特色就是平庸,不會獲得鄰居的尊重。正因為如此,才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多樣性,村村有特點,鎮鎮有特點。
此外,江南地區是傳統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典范,水與綠是聚落的主旋律。無論宅院還是村落,都是一種近乎完美的人類生態系統。鄉間民居往往同時具有生產和生活雙重功能,對自然要素的利用和保護發揮到極致??购怠⒎罎场⒂⒈苁?,各種功能和諧地統一。
經典的農宅通常由一條宅溝環抱。為了抗臺防澇,故開掘宅溝的泥土用以填高宅基,具有避洪作用。理想的農家住房是白墻黑瓦。地上也許鋪以青磚,也許就是泥土地面,但都會被勤勞的主人打理得平滑如鏡。屋后則竹林環伺、林木蔥蘢,那既是主人的財富,又是抗風、防寒和避暑的屏障,還代表著主人的品位。
這樣的布局也許不被“現代”的規劃者看好,但實際上效益極高。溝中的魚蝦,樹蔭下雞舍豬圈,竹林的春筍、夏日的林蔭和主人工余飯后的竹制品,農宅中的一切都那么和諧,看不到絲毫浪費。能不能實現“零排放”的爭論,放在彼時的場景中,其實是沒有意義的,江南的農宅,本身就是一種零排放系統。
人與自然的關系被割裂
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國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浪潮中,江南水鄉的傳統文化受到了較徹底的破壞。
導致這種損失的思想根源,是認為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無論其形式和內涵,都有固有的正當性,可以肆無忌憚地割斷現在與過去的聯系;凡是現代的、城市的就是好的,傳統和保守被視為絕對意義上的落后;過度的物質主義使我們將所謂傳統文化局限于看得見、摸得著的范疇,限制在可以貨幣化的方面;對于城市化、現代化引發的各種問題,試圖以技術的進步和工程的建設,替代自然的生態服務功能。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的生產生活擺脫了水資源和水環境的約束,但是傳統生產生活中,人與水、人與土地乃至人與自然的依賴關系、情感認同等等關系都被割裂了。在這種情況下,包括水環境在內的自然被濫用的趨勢很難避免,各種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
復興的展望
江南水鄉的生產生活方式,歸根到底表現為人與水、人與土地乃至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上。
傳統模式下,人與水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人對水高度依賴。失去水的支撐,生產和生活都無法運轉。同時人的活動也在改變著水,使得相對有限的水資源能夠承載越來越密集的人口。然而,這種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正逐漸扭曲。
人對水的利用程度不斷加強,但人與水之間直接的關系反而越來越遠。當人們開始不再喝河里的水,當人們甚至不再種田、無需灌溉,更無需坐船出行時,人對水的密切關系就已經消失了。而人對水的利用就逐步變成對水資源的濫用。
曾經非常緊密的江南水鄉人水關系,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被不斷疏遠了。工業化和城市化改變了區域人民群眾整體落后的生活狀態,降低了老百姓對自然的依賴,同時也疏遠了人與水、人與自然的關系。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往往環境友好的方式出現在一些對生態環境依賴程度較高的、產城經濟發展相對協調的地方。以江蘇宿遷市為例,這個三湖三河環繞之城,依靠難以復制的濕地生態環境,醞釀出高度仰賴優質水源的白酒產業。如開創綿柔品質先河的洋河酒,必須依賴獨特的生態環境所造就的天然小分子水才能生產。人與水、人與環境的關系,在這里,成為支撐城市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未來環境友好的農業生產方式,需要研究人造資本(尤其是機械)對勞動的替代,即無臭化、省力化和無害化。這需要與之相配套的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日本在這方面做得較好,例如每個村都配備了簡易高效的堆肥設施;農業生產已經沒有十分繁重的勞動,即使老年人也能夠輕松勝任。實際上,日本和歐洲許多發達國家,由于老年化的影響,老年人仍然是農業生產的主力。
此外,還必須加強對農村的人力資本的投入。其核心是教導農民如何科學施肥。為此需要重建我們當前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建立深入田間地頭的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同樣以日本為例,在日本,每個村均配備了若干名營農指導員,為日本農業一村一品運動的成功推進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篇9
1.中國當代社會面臨的信用危機
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工人、農民還是知識分子、政府官員,都越來越多地走出了祖祖輩輩生活的空間,經商的人也日益增多。由此帶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際之間的豐富交往。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個人與組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乃至個人與政府、組織與政府、政府與政府之間的交易和交往都更為頻繁,交往范圍更大。隨著交通、通訊特別是網絡的發展,可以說,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無限”可能的交往時代,人類之間的聯系變得前所未有的“密切”——世界變成了“地球村”。
但是,表面上“無限”的交往頻度背后是人們非?!坝邢蕖钡慕煌疃?人們在交往日益“密切”的同時卻似乎永遠地喪失了交往的“親密”。人們發現,彼此之間越來越難以建立信任了,哪怕曾經是兩小無猜、親知近鄰?!皻⑹臁边@一名詞所昭示的,是人們不再珍視信用。地球“村”沒有鄉村里溫馨寧靜中的樸實與坦誠,沒有鄉村里人與人之間的默契和信任;相反,現在的鄉村卻日益沾染了城市之風,農民也開始用自己的信用換錢而最終在幾年間毀了幾千年積累下的美德。信用,真如當年魯迅所說的,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1]。
對此,許多人深感憂慮,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指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繁榮景象背后依然涌動著暗流:我們正在面臨著巨大的“信用危機”。[2]人們看到,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過渡的特定時期,……誠實信用的傳統道德受到沖擊,短期行為以及不講信用大行其道?!瓘漠a品信用到市場信用,以至于整個社會信用存在全面短缺”[3]。這導致“當下我們在建設市場經濟過程中陷入了一種怪圈:一方面各種市場法制規則不斷完善,市場運行有法可依;另一方面部分市場主體個人信用淪喪”[4]。人們在慨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同時,自己的行為卻又充滿了投機取巧、見利忘義的色彩。更有經濟學家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首要問題“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信用不足”。林毅夫教授指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在我國剛剛出現,處于起步階段,遠遠談不上成熟。企業信用制度沒有建立,個人信用更為落后,造成市場經濟秩序混亂,我國歷史上長期形成的‘童叟無欺、誠實守信’的商業信用傳統也大大削弱?!盵5]
更讓人們憂慮的是,信用危機帶來的現實影響嚴重制約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這表現為“假冒偽劣商品泛濫、虛假廣告遍地,企業之間三角債、銀行呆壞帳、信用卡詐騙、偷稅漏稅、走私騙匯等問題,造成全社會的信用危機感,影響經濟運行效率?!瑫r涉及信用的經濟糾紛、債權債務案件及各種詐騙活動也大量增加,失信泛濫進而降低社會道德水平”[5]。信用危機“反映在經濟領域就是,加大了交易風險和成本,阻礙了市場主體間的正常經濟交往,壓抑了資本的活躍程度。反映在社會層面就是扭曲了社會評價體系,品行信用惡劣者無論從社會評價上還是經濟上都不用付出相應的代價,反倒是只要有錢便成為人人景仰的英雄?!盵4]。信用的喪失也影響到了國際貿易,在西部大開發中這一點體現得尤其明顯。“西部各省、區政府引資的熱情不能說不高,出臺的引資文件不能說不優惠,但目前引資的效果卻并不是十分理想。……國內外資本沒有滾滾流入商機巨大的西部地區市場”,重要的原因是西部的政府和企業還缺少良好的信用。對于海外投資者而言,撤回投資“不是大陸沒有市場,很簡單的原因就是商業信用和商業道德太差,應收賬款收不回來”[6]。而我們知道,如果人們之間沒有信用,企業沒有信用,甚至政府也不講信用,那么交往、交易以及其他正常的社會生活都將難以進行。因而有人認為:“如果任這種信用淪喪的局面持續發展下去,不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目標將變得遙不可及,而且還會帶動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滑坡,從而使依法治國失去最根本的道德支持。”[4]
2.理解信用危機的社會科學方法
面對著日益嚴重的“信用危機”,人們在尋求著解救之道,如建立信用數據庫、信用中介、信用排行榜等等。但是,治病必須先診病,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對癥下藥。我們必須思考的是:為什么在市場經濟和現代化進程中會出現“信用危機”?根本性的問題究竟是什么?人們把解決這一問題的希望寄托在信用制度的建立、道德的約束、政府的管制和法律的規范之上,那么這些措施會對于解決這一問題有幫助嗎?如果不能,應對“信用危機”的基礎條件究竟何在?流星,
在有關“信用危機”成因和解決之道的理解上,大致說來有兩種基本的態度:一種是道德哲學的[7],一種是社會科學的。人們通常采取的是道德哲學的態度,得出的答案是,“守信”是一種美德,因此背信違約的人都是道德敗壞;或者換一種表達,是認識上的錯誤或者觀念上的落后。[8]但是,這樣的回答其實并沒有給出答案,因為為什么“缺德”和為什么“失信”在很多時候不過是表里之別,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側面。[9]我們常常把一些不守信用的行為稱為沒有道德。但把信用歸結為一個道德問題并不能使我們獲得更深入的認識,除了由此引發出的“道德義憤”和相應的意識形態批判以及借以展現的社會良心,我們無法從這一進路獲得更多的啟示,更不要說是解決的辦法。把問題歸結為道德敗壞也就意味著終結思考。要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必須選擇另外一條進路。流星,
我們或許都曾經向別人發誓諸如從今天早起床一個小時之類的事,但是我們似乎都在隨后的日子里背棄了自己的諾言,錚錚誓言總會被起床時的困倦之苦所壓倒。這個事實似乎表明,我們總是從衡量“當下”的、可以確知的快樂和痛苦——或者用經濟學的術語成本和收益——出發來選擇行動。如果我們向別人承諾早起床而沒有履行,而對方也很看重這個承諾,比如他是你的老板,那么即使是這樣輕微的“違約”行為也會被認為是“失信”。進一步講,即使是很少的人履行了諾言,那么他們也不是因為履行諾言本身是一種美德,而是因為看重了早起所帶來的長遠利益,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領導賞識,等等,這和不起床這一與之相反的行為選擇在邏輯上是一致的。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是因為履行諾言對人們有利而促使“應當守信”成為原則,而不是“應當守信”這個原則促使了人們履行諾言。這也就是為什么人人都希望別人守信而自己不愿意守信的原因,不然為什么要強調“信用”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是否有信用就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德問題,而是一個利弊權衡的問題。換言之,只有在守信是對自己有利的時候,人們才會守信;相反,如果背信比守信更有利可圖,那么人們就會背信。這就是經濟學和法學上所津津樂道的“有效違約”。而這樣一種理解也正是本文所采取的進路。
不過,這樣一條進路只是從方向上引導我們把握“信用危機”的一般原因。要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即為什么在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和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下,人們都很珍視“信用”,而當我們向市場經濟這個更為高級的經濟形態邁進的時候卻反而要面臨“信用危機”時,我們還要從不同經濟形態的歷史語境出發來具體分析。
二、市場經濟對傳統信用的摧毀
1.中國傳統經濟中的信用制度
中國古代是一個珍視信用的社會,我們歷代傳下來的古訓正表明了這一點:“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諾千金,一言九鼎”,等等。而這與當時的經濟基礎密切相關。
在傳統的小農經濟中,人們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從事的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都大體類似,都遵守相同的生產和生活的規律,春種秋收,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對此,先生有非常精辟的論述:“農業和游牧業和工業不同,它是直接取資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苯涌哭r業來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淮淮南氯?不太有變動?!赞r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盵10]7“鄉土社會是一個生活很安定的社會?!豹10]21
在這樣一個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一個固定的空間里的“社區”中,人們彼此都是熟人?!班l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的社會?!盵10]22,7而且,這種“熟悉”也是因為相似,“鄉土社會里是‘人怕出名,豬怕壯’。不為人先,不為人后,做人就得循規蹈矩。這種社會用不上常態曲線,而是一個模子里印出來的一套”[10]22。
深入的彼此了解是傳統信用的根本。以人口定居和熟人社區為特征的小農經濟,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坦誠無邪,造就了人們之間的親密、默契與知根知底。在這樣的情況下,信用是根本不用強調就通行的規矩:“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并非沒有根據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矩?!l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10]10。退一步講,在這樣的社會中,即使有人想要坑蒙拐騙也是很難實現的,因為日常的交往規則也全都是彼此默會的,稍有動作就會被察覺。人們之間太知根知底了,即使“一次兩次”騙倒這些憨厚樸實的人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在一個人口不怎么流動的地域,“再三再四”就幾乎不可能了。
更為重要的是,信用是一個人在熟人社區的生存之本。一旦喪失了信譽,生存本身就岌岌可危了。因為小農經濟的定居和熟人的特點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就是隔絕和束縛。在這樣的社區中,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就被完全隔離并監管了起來。因為人們既走不出這個圈子,又每天都在這個圈子的注視之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社區的依賴也是格外強烈的,因為即使在經濟上能夠自給自足,但在其他方面也仍然需要群體的幫助。[10]9如果失去了信用從而沒有人愿意與之交往,那么一旦遇到天災人禍、遇到諸如水利、安全保衛這類只有群體才能應付的事情,這些人就會遇到嚴峻的生存危機。我們知道,以上所說的那些需要群體應對的困難在古今都是經常發生的。顯然,在小農經濟下,信用成了生存最大的保證。
這樣的生存境地是給定的,因而守信用也就自然會成為人們的天性?!吧钌媳煌恋厮笞〉泥l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需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盵10]10以至于在傳統的小農經濟下,“信用”根本就不是個會被提出的問題。信用就是道德,就是習慣,就是天性。
在計劃經濟下,人口定居和熟人社區這兩個特點絲毫沒有改變。農民不允許進城的政策、城市戶籍管理制度、“單位”以及各級黨政組織的建立,反而強化了這一特點。計劃經濟時期,全國的思想高度統一,“忠誠可靠”的成為了人們行為的榜樣,“不老實”的“壞分子”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這就讓有賊心的也沒了賊膽。所以這一時期,信用甚至會比小農經濟下更好。
2.現代市場經濟對傳統信用制度的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推進,越來越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環境:人們活動的空間大大拓展,機會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成為最稀缺的資源,人口在大范圍流動起來;人們日益進入一個陌生的社會,彼此的觀念趨于多元,競爭激烈、風險加大、權威削弱,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社會急劇變化。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下,個體的行為方式也必然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逐利”越來越成為人們的首要目的,人們擺脫了地緣、血緣的束縛,生活自立、選擇自主和責任自負成為了現代人的特點,而這些因素對傳統信用的沖擊無疑是致命的。
首先,人口的流動和關系的陌生,就使得人們之間不可能有很深的了解,不可能建立起小農經濟下那樣無間的信用。“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凡事事先都)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盵10]10“在我們社會的激速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在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10]10-11費先生的剖析實在是鞭辟入里。傳統的信用是扎根在傳統的小農經濟、鄉土社會中的,有其存在的需求和現實條件;現在“時代不同了”,人口定居和熟人社區一去不復返,傳統的信用也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
現代的人口流動、機會增多、變革加劇和權威削弱以及個體的自立自主都使得現代人受到的束縛和控制變小了。換句話說,人們也具有了打破傳統信用的可能。
在今天激烈變革、追名逐利的社會之中,信用越來越不足以保障人們的生存,更別說發展了?!袄蠈嵢顺蕴潯薄ⅰ袄蠈嵕褪巧怠狈从沉爽F代社會的新標準,精明算計成了人們立足社會的根本。正如亞當?斯密所分析的,現代人的自私和理性是在現代市場經濟大潮的激蕩中不得不為的生存之道。[11]傳統的信用不但不能幫助人們適應時代,甚至往往成為了自設的樊籬。這時,打破傳統信用已經不僅是一種可能,而且會成為意愿。
現代的社會環境和個體特點使傳統的信用不再具有存在的基礎,也不再成為人們生存的保障和有利的行為選擇,因而也就不再為人們所珍視。我們可以看到,無疑是市場經濟與現代化一手促成了這一切的變化。
但問題也就出在這里。市場經濟在打破了傳統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秩序以及與之休戚與共的傳統信用之后,卻不可能在短期內建立起新的適用于現代社會的現代信用。于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一邊是傳統信用的瓦解,而另一邊卻是現代信用的缺失,出現了信用制度的“青黃不接”,信用危機就由此而來。
信用危機的出現是市場經濟建立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社會現象,不以我們的好惡和意志為轉移,而是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命運”。人們對于傳統信用的喪失是非常痛心的,甚至以此來批評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但是,這些批評的道德色彩過于濃重,對于理解問題本身并無補益。如果我們拋開感情因素而冷靜地加以分析,我們就會看到,既然打破傳統信用是市場經濟展開和推行的必然結果,那么我們選擇了市場經濟也就意味著我們選擇了放棄傳統信用,在選擇了市場經濟后又來批評市場經濟毀掉了傳統道德就沒有絲毫的道理。熊掌與魚不可得兼,我們要從小農經濟和計劃經濟進入到市場經濟就必須承擔傳統信用衰敗的后果。市場經濟帶來了繁榮多彩的現代社會,但也帶來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憚忌。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實,這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早已經入木三分、淋漓盡致地被刻畫了出來。
因此,我們只有在正視市場經濟進程中信用危機不可避免的前提下,才能找到解決之道。道德的批評和一時的意氣最終只能成為我們逃避現實和推卸責任的借口,而于事無補。我們要做的,不應是發牢騷和談感慨,而應是借助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所提供給我們的分析工具來進行心平氣和的思考,尋求應對的良方。
三、市場在克服信用危機中的基礎性作用
1.信用危機非市場解決機制的困境
面對傳統信用危機,呼聲最高的是引入政府干預、頒布相關法律和加強道德教育。許多人呼吁:“信用是市場經濟得以運行最起碼的基礎?!盵4]“市場經濟不僅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注:這一口號目前頗為流行。參見劉曉辰:《構建誠信責任對市場規范意義重大》,2002年7月15日《中國證券報》;梁庚水:《信用是財富》,2001年8月2日《茂永晚報》;李雯:《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的信用制度建設》,《理論與探索》2003年第3期;《呼喚信用經濟》,2001年12月17日《福建日報》;任保平、鈔小靜:《經濟轉型時期市場秩序建設的信用制度供給》,《思想戰線》2006年第1期。],并且開出了自己的藥方:“大力培育社會信用觀念和意識”,“大力倡導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13],以期“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使我國社會信用觀念淡薄和信用制度缺失的現象有一個根本的改觀,為建設市場經濟和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奠定堅實的社會信用基礎”[4];促進“信用管理系列的立法和執法,即使用信用的規范和失信懲罰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對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業的監督和管理”[5];“加強法制建設,要維護法律在防范和化解信用風險和危機中的權威性、嚴肅性,把社會信用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14]。
這些觀點顯然認為,由于市場經濟導致了信用危機,必須強化道德教育和由政府與法律加以有力的引導和干預。[15]林毅夫教授在接受采訪時明確提出了這一觀點:“市場自我規范也有缺陷,比如監理公司有可能對施工隊進行過分的干預或者收到施工隊的好處而不負責的進行監督管理,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防止這些情況的出現?!盵5]
2.市場對重建現代信用制度的基礎性作用
市場中有人會利用權力尋租,但是政府不會尋租么?難道政府的權力不是更大,不是更有尋租的動力?愿望良好的人們顯然虛構了一個公正無私的“理想政府”,并且忽略了市場自身的巨大影響。這個“理想政府”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如此強調政府管制的結果很可能是欲速則不達,反而會阻礙市場功能的發揮。實際上,林毅夫教授自己也承認,“市場有自我凈化功能,可以通過制度的選擇和安排來實現”。他舉的例子也很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在家居裝修市場,存在著偷工減料、不按標準施工、以次充好等不守信行為。針對這種現象,北京就自發地出現了‘居然家居市場’,進入這個市場的工程隊,必須遵守它所制定的規范,報價設計合理、操作規范等,這樣就把信用好的施工隊和街頭‘游擊隊’區分開,進入這個市場的施工隊信譽好,生意好,取得的回報也好,市場的這種安排使守信者得到收益。同時,家裝還需要專業信息和專門人才,市場上就出現了專業的監理公司,為業主提供服務,幫助他們考查施工隊的操作行為、用料情況等,杜絕了施工隊可能的失信行為。”[5]不僅中國的市場機制已經在逐步克服信用危機,西方國家的經驗也可供參考?!霸诿绹?每個人都有專門的信用號碼和由專業公司做出的信用報告,以供任何公司、銀行和業務對象有償查詢。若個人信用差就有可能被打入黑名冊,直接影響到經濟生活?!盵16]依靠市場自發建立的這些消費者信用報告,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消費信貸相當發達的國家之一,其信用制度已經相當成熟。[17]這些例證都說明了林教授強調的市場的“自我凈化”能力。
信用的建立需要也只能以市場為基礎。面對著這樣一個瞬息萬變和無限豐富的現代社會,政府往往會顯得力不從心。[18]同理,人們往往把責任歸結為政府,也是走錯了路:信用制度建立緩慢的原因不是政府的阻撓或者延誤,而是制度本身缺乏支撐的基礎,建立起來也是空中樓閣。而市場的完善,是一個公共選擇,需要量的積累。[19]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建立信用制度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目前個人信用消費已占全社會消費總量的10%以上,企業間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社會經營活動的80%以上,純粹的現金交易方式已越來越少。即使在個人支付活動中,信用付款方式也已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比如在奧地利,信用制度建成已久,奧地利國民對使用信用卡和信貸消費早已習以為常。[20]
要解決信用危機,必須首先認識到市場經濟是重塑信用的基本機制,認識到市場本身的基礎性作用。那些把信用危機看作市場的陰暗面從而過分強調通過規制和制度建設來解決問題的觀點是舍本逐末。這帶來的一個直接的后果是,許多人把解救之道放在了政府、法律和道德觀念之上,而市場在這個時候成了盲點。市場經濟摧毀了傳統信用,也必然要依靠市場經濟來重塑現代信用。[21]85-88法律只能成為輔助的工具,而道德說教已經根本起不到作用?!耙淖冃庞脺S喪的這一現狀,簡單的呼吁是蒼白的,畢竟不講信用,而輕松獲得利益的誘惑勝過任何諄諄教導”[4]。
四、市場機制下的信用特點及其建立條件
1.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信用制度特點
既然要從市場經濟本身來尋求信用危機的解決之道,我們就必須從把握和依照市場的經濟特點以及由此導致的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特點著手。前文的分析已經表明,人們是否珍視信用是一種在特定時空內的趨利避害的行為;而市場經濟是一種跨地域的大規模經濟,它在最大限度上拓展了現代人的生存空間,并使現代人的利害算計成為了生活的首要問題。由此我們可以引申出的結論是,現代信用的生命力必然不同于小農經濟下的傳統信用,它必須能夠在大的時空格局中成為人們利益的有效保障,否則就沒有意義。現代信用的基礎不是固定的居民、熟悉的人群、穩定的社區,而是流動的人口、陌生的個體、變動快速的社會?,F代信用對于現代個體(包括個人、企業以及某些時候的政府)的最大功用就在于它能夠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最大可能的促成這些不斷流動的、陌生的、自利的個體間的有效合作。
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表明,市場作為現代的合作機制,其運行的效果取決于“交易成本”的高低。[注:參見R?科斯、A?阿爾欽、D?諾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1年版;張五常:《經濟解釋》,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而與交易成本密切相關的首先是信息問題。市場經濟的跨地域性和交易雙方陌生性就使得交易所必需的信息很難獲得。現在為人們所樂道的國外“信用商品”、“信用消費”就是為了解決交易信息問題而產生的。[23]與信息問題密切相關的是交易安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交易不但跨越的范圍廣闊,而且標的也往往非常大,在缺少信息的情況下,信用本身就是一個安全的信號,可以成為規避風險的指示燈。[23]品牌和商譽正是作為一種現代信用,來標識和保證交易安全。
至少就傳遞信息和節省交易成本而言,一個有信用的現代個體更有利于促成交易,促進投資和資金流通。因此,實際上現代信用本身就成了非常有價值的無形資本。之所以出現假冒偽劣的行為,恰恰是假冒者要搭現代信用的無形資本這個便車而引發的。近年很多大企業紛紛推出“信息論壇”等類似的大型研討會,許多學者紛紛對信用問題發表看法,“信用危機”是一個直接原因,但是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了信用在市場經濟中的巨大價值。顯然,正是在這里,現代信用開始找到了自己的合適位置。我們也進一步發現了現代信用與傳統信用的一個不同:傳統信用,用先生的話來說,是一種“不假思索”的近乎天性的習慣,而現代信用是基于人們理性算計的功利選擇。一句話,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信用就是一件商品,雖然是比較特殊的商品。但是,市場經濟中哪一件商品不是特殊的呢?
因此,影響現代信用的首先不是所謂“信用制度”的建立以及法律的規制,而是參與交易的個體對信用價格的判斷;信用制度能夠起作用的前提也并不是因為這個制度本身如何的先進,而是因為這個制度能夠把每一個不同個體的信用價格充分和真實的標識出來。換句話說,現代信用的確立首先是人們認識到“信用有價”,它的建立則必須依賴對市場中每個個體的信用“實際定價”。這也就是張五常教授反復提及的弗里德曼的名言:“人的靈魂是可以出售的。……人各有價!”[24]
2.建立現代信用制度及信用定價的困難
既然信用定價可以解決信用危機,為什么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信用危機仍然無法得到有效的緩解呢?其困難在于,從意識到“信用有價”到能夠較為便利地對每個個體信用進行定價,這中間的距離仍然是非常大的。由此,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目前炒作得很熱的所謂“個人信用制度”、“社會信用制度”、“信用記錄與公布制度”以及相應的“信用消費”和現在大力推行的“學生信用貸款”等等,雖然都是很有針對性地提出的、解決當前信用危機的解決辦法,都表明了人們的熱切愿望,但是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對每個具體的個體信用進行實際定價的問題。人們期待的那些信用制度短期內都不能幫助定價,反而要以個體信用定價作為運轉的基礎。
一個耐人尋味的例子是,在以信用為基礎的分期付款購車、購房這類商業交易中,商家(銀行、保險公司以及經銷商)并不認可所謂信用記錄和那些信用中介,甚至不完全相信自己以往的信息記錄,而都要從頭“層層盤查,真可謂‘寧可少貸一千,不能錯貸一人’。購房貸款要清查一遍,汽車信貸要清查一遍,反正只要是與信用沾邊的事,都要從頭再來。”[26]對風險的恐懼是貸款方或擔保方設立層層關卡的重要原因。銀行、保險公司、經銷商都沒有錯,試想誰愿意將錢借給不知根知底的人?但問題是,這樣周而復始的信用“盤查”何時是個盡頭?對于一手托三方(廠家、經銷商、消費者)的信用消費,是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的:對小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到國家拉動內需來說,信用消費都是一把難得的“金鑰匙”。然而,這把在國外屢試不爽的“金鑰匙”緣何帶到國內就銹跡斑斑呢?難道中國人都是不講信用的?波斯納的目光很敏銳,他看到了“信用消費,是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的”,人們認識到了信用的價值,但是在具體定價過程中,“這把在國外屢試不爽的‘金鑰匙’……帶到國內就銹跡斑斑”?!爸饕獑栴}之一就出在政府有關部門上(對個人資料發掘權應該由政府享有)。在老百姓遭遇到信用消費的諸多麻煩手續后,盡快建立信用制度成了長期以來老百姓的一致呼聲,然而遺憾的是‘建立信用制度’一直‘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耐不住性子的一些金融機構紛紛推出信用評價體系,各自為政,信息不能共享,致使一些消費者往往在某金融單位信用良好,而在另一金融機構信用為零。購房貸款與汽車信貸也同樣遭遇著‘信用割據’的尷尬:購房時信用與購車時的信用依舊‘老死不相往來’。信用的一統已迫在眉睫。”[25]
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在如今頗為普遍但也頗為怪異的現象:人們一方面承認信用有價,另一方面,在實際定價中又不得不否定信用的價值。于是周而復始的信用“盤查”這種怪現象的出現就是必然的,因為“個人信用”這種商品剛剛投入市場,市場還要反復的加以估量。這時無論是民間組織、中介機構還是地方或中央政府都無法通過建立幾套制度或頒布幾部法律來解決這個問題。信用定價最終只能靠市場本身來實現,這同其他商品的定價并無差別。許多經濟學家的研究表明,在這個必定信息不完全、存在交易成本的世界里,市場是定價的最佳系統。
“信用定價”困難除了這個一般性的原因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即信用不但是一種商品,還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每個人自己對自己信用的估價很可能同市場對之的定價不等。西方國家常常會出現的信用卡透支欺詐的情況很能說明這一問題。次級貸危機是新近的例證。即使現代信用制度建立起來了,可以很便利地為每個個體定價,由于個體自己認為自己“不值那么多錢”,那么也還會出現信用欺詐的情況。問題的實質在于信用存在雙重估價:一是別人對一個人信用的估價;一是這個人自己對自己信用的估價。當代信用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信用商品的外在估價和內在估價不同這一特點。
中國社會當代的“信用危機”不應籠統地歸結為“中國人都是不講信用”甚至大而化之地指向民族素質,而是因為具體的信用定價機制沒能及時建立,人們在一時沒有辦法給每個個體信用進行簡便定價的情況下,只能把信用的價格壓低,甚至確定為“零”。3.克服現代信用危機和完善信用定價制度的長期性
由于信用定價的上述特點和實踐困境,現代信用危機的克服和信用制度的建立勢必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急功近利的政府干預只能導致欲速則不達,因為信用定價既不是政府所能解決的問題,同時,讓人們認識到“信用有價”、“人各有價”也并不全是政府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的功勞。我們必須一直堅持的思路是從市場經濟本身和現代社會以及現代人的特點來理解這個問題。[26]而按照這一思路,最終決定人們行動的只能是每個人權衡利弊后的理性選擇。新晨
當然,這并非是說政府和法律不該或者不能起作用。美國次級貸危機的發生的確在提醒我們注意政府監管和法律規制。我們不能把政府和法律的作用作為基礎性作用,市場才是基礎。[27]那么,政府和法律的作用是什么呢?其最重要的作用是抬高一個社會中信用的平均價格。而提高信用平均價格的方法可以有兩種:一個是懲罰背信行為,一個是獎勵守信行為,即分別提高背信的成本和守信的收益。一個人不守信付出多少代價,也就意味著這個被背棄的信用價值多少,同樣,一個人守信的收益也可以度量信用的價格。因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即使是對某一個特殊個體的懲罰或獎勵也都意味著在對每個社會成員的信用價格進行調節。每個人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提升和降低自己信用的價格。
信用制度的建立與市場經濟的成熟一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需要時間的鬼斧神工”[28]。時間可以把許多起初看似不利的因素化為促成轉變的最初條件?!靶畔⒏顡惫倘豢蓱n,但是這恰恰是最終建立統一制度的基礎,至少可以培養某些非正式制度的生成。人們也需要在時間的磨礪中不斷覺醒,不斷認識并且最終確定信用的價值。正如蘇力所說,“時間是超出任何個人或一些人的能力的,是‘上帝’的事業。事實上,時間本身并不可能有什么神力,而只是一種簡便化的標記,它標記的是各種資源的積累、傳統的承接或轉換、合法性的確立。我們的責任只是,在中國經濟改革的大背景下,注重研究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這就是在創造、積累資源。”[21]22[感謝匿名評審人和伏軍博士提出的修改意見,也感謝北大經濟學院曹和平老師的提醒與點評。感謝曹志勛同學出色的研究幫助。一如成例,文責自負。]
[參考文獻]
[1]魯迅.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130.
[2]陳明.信用危機的發生及其對策探析[J].經濟師,2006(1):84-85.
[3]周芬棉.應當盡快建立上市公司信用制度[N].檢察日報,2001-08-20(1).
[4]王鋒.信用制度建設不容忽視[N/OL].法制日報,2001-07-09.
[5]胡梅娟.專訪林毅夫:改善制度安排倡導信用文化[EB/OL].人民網,2001-08-11./GB/jinji/36/20010811/532993.html.
[6]劉曉辰.西部信用“缺失”嚇退資本[N].經濟日報,2001-10-09(7).
[7]郭建新.信用制度建設的道德思考[J].經濟經緯,2003(1):88-90.
[8]夏學鑾.信用制度是現代人成功的階梯[M]∥北京大學“信用中國”論壇文集,北京大學,2002.
[9]宋希仁.論信用和誠信[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5):130-133,144.[10].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1]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13.
[13]大力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范[N].人民日報,2001-10-30(1).
[14]崔礪,金秦杰.代表委員:用法制保證社會信用制度的建立[EB/OL].新華網,2001-03-09.http:∥/lianghui/20010309/419914D.htm.
[15]童中賢.政府信用狀況與建設思路[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3(1):25-28.
[16]美國的個人信用制度[EB/OL].新華網,2005-02-02:/banyt/2005-02/02/content_2539204.htm.
[17]邵祖華.美國的個人信用制度及其啟示[J].中國信用卡,2001(1):38-43.
[18]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17.
[19]鄭戈.法治的可能性及其限度:一個“公共選擇理論”的分析模型[EB/OL].北大法律信息網,2008-01-10./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8131.
[20]黎越.奧地利信用消費誠信為先[N].經濟日報,2001-08-27(8).
[21]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22]理查德?波斯納.法律理論的前沿[M].武欣,凌斌,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23]埃里克?波斯納.法律與社會秩序[M].沈明,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4]張五常.學術上的老人與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51.
[25]清建.信用的代價[EB/OL].精品網,2001-10-23./703/a/703a065.htm.
[26]陳善昂.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經濟學分析[J].福建金融,2003(3):7-10.
[27]周漢華.信用與法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3):18-24.
[28]蘇力.閱讀秩序[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12.
[責任編輯蔣萬勝]AttributiveCausesforCurrentCreditabilityCrisisinChineseSocietyandItsSolutionthroughMarket
LINGBin
(LawSchool,Beij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
Abstract:Acreditabilitycrisisoccursbecausemarketeconomyhasreplacedthetraditionalcreditabilitywhichdependedontheplannedandsmallscalefarmingeconomyforsustenance,butamoderncreditabilityishardtobeestablishedinashorttimetoadapttomarketeconomy.Theessenceofcreditabilitycrisisliesinthefactthatcreditabilityasaspecialpieceofmerchandiseunderthecircumstancesofmarketeconomyishardtobepreciselypricedbecauseofimmaturemarketmechanism,whichleadstoaconfusionincreditabilitymarket,hencethecreditabilitycrisis.Thiscreditabilitycanberemovedbylaworgovernmentalinterference,butcanonlydependupondevelopmentofmarketeconomyandthecourseofsteadyaccumulation.
KeyWords:moderncreditability;creditabilitycrisis;systemofcreditability;marketmechanism
摘要:市場經濟取代了傳統信用賴以建立和存續的小農經濟和計劃經濟,但是難以在短時間內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信用,由此帶來了信用危機。信用危機的實質在于,信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成為了一種特殊商品,但是這種信用商品由于市場機制尚不健全而難以得到準確的市場定價,導致了信用市場的混亂并最終引發了信用危機。這一危機很難依靠法律制度或者政府干預加以化解,而是只能依靠市場經濟的發展,在逐步積累過程中得到清除。
篇10
關鍵詞:農民流動、社會意識、社會變遷、農村研究、中國
社會意識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1長期以來,受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影響而形成的小農觀念,是農村社會意識的主要表現形態。改革開放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確立和發展,農民外出務工人數的日益增加,農村的社會意識是否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農村社會意識的變化與農民流動之間又是否存在何種關系?這些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十分關注的問題。本文通過對20個樣本村實證調查結果的綜合分析,從農村文化意識、經濟意識、政治意識等方面的變化狀況入手,來初步解析農民流動與農村傳統社會意識變化間的關系。
一、樣本村的基本概況
本課題研究的20個村,皆系非隨機抽樣選取的樣本。它們并不具有代表性、推論性,但具有一定的類型分析意義,即能對我國中部地區特別是江西農村幾種不同經濟社會狀況村的農民流動與農業生產關系進行探索性研究。這20個村都在江西農村,因此這些村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西農村目前的大概面貌和現實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