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學在育種中的應用范文
時間:2023-11-20 17:29: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遺傳學在育種中的應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傳統文化禮儀;英語教學;重要性;運用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012-01
1我國傳統文化禮儀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來源于我們的中華文化,對于傳統文化,我們應進行客觀、全面的認識,不斷去其糟糠,取其精華,使其具有時代體現性、民族性和協調性。傳統文化禮儀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受經濟社會因素的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金錢觀念產生了一定的改變,但是在國人的思想意識中傳統文化禮儀仍舊存在,并沒有因社會環境和價值觀念的改變而消失,由此可見,在國人的潛意識中,中國傳統文化禮儀的存在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在世俗性因素的持續影響下,也有部分國人難免會迷失方向,因而,在人們的行為觀念中,傳統文化禮儀正逐漸消逝。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指導者,學校教師不但肩負著傳道授惑的責任,同時還具有正確培養學生倫理道德和基本人格的重任。作為外語教學的組成部分,英語教學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到宣講資本主義,傳授國外文化的層面,這一過程很容易讓學生盲目跟風,進而對自身文化禮儀產生理解偏差,甚至是誤解。我國的傳統文化禮儀,注重道德、道義,強調以人為本,重視對勤勉、誠實、公平、正義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的培養。教學中傳統文化禮儀的應用,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文化的交流需求,輔助學生正確樹立價值觀念,提升他們不同文化間的溝通能力。所以,在英語教學實際過程中,英語教師要注重我國傳統文化禮儀的宣講和應用,讓我國的傳統文化禮儀發揮其真正的作用,有助于我國本土文化同英語教學的良好結合。
2我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2.1注重學生實踐,在英語教學中有意的進行傳統文化禮儀滲透
教學是一個學生和教學老師互相促進的過程,特別是作為語言教學的英語教學,需要學生和老師的不斷磨合和相互配合,以實現最大化的教學效益。有限的教學課時設置,使課堂教學很難滿足學生的知識求知欲望,也無法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完全實現傳統文化禮儀滲透,因此,教師要根據客觀情況,及時向學校職能部門進行建議申請,以便讓學生在課后能更好的組織和參與實踐教學活動。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和教師建議,積極的進行教學文化渠道拓展,讓學生更好的拓展自身的知識,力求實現課堂知識與實踐活動的最大程度結合。學校可以聘請一些中外文化研究的知名學者,讓他們對學生講授自身對中外文化的認識和學習情況,以便讓學生對中外文化有更多的接觸機會。同時學校還可以讓漢語和英語老師共同教學,課后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講述我國傳統文化的英文雜志和小說,為英語教學中我國傳統文化的運用創造基礎。
2.2正確對待我國傳統文化和英語教育
意識上的糾正和改觀是解決英語教學中我國傳統文化應用不科學的前提和基礎。行為的來源在于意識,意識是行為的核心因素,因此,如果對傳統文化禮儀在意識上具有很好的認識和足夠的認識,那么在英語教學中實踐貫徹的難度就會大幅降低。英語教師應對我國古老文化心存熱愛之情,對我國傳統文化禮儀具有敬佩和崇拜之意,對我國傳統文化禮儀精神具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這樣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素養。教師在教學中要以科學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并在教學中進行充分的滲透,切莫將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進行割裂。
2.3要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如上所述,老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渠道,要想讓學生獲取更好、更多的知識,教師就需要更好、更強的教學能力。英語教學中,要想更好、更有效的進行傳統文化禮儀知識運用,英語教師就需要更多、更豐富的禮儀文化知識,并將其變換為自身的思想,通過自身的語言組織將其教授給學生,教師可以通過書籍查閱、文獻資料閱讀、影片錄像觀看等各種方式來實現自身知識儲備增長。同時,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在教案制作中,在教學反思和總結中等,都必須持續堅持傳統文化禮儀在教育教學中運用原則,正確把握教學方式和方向,注重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
2.4強化英語教材革新
了解和認識我國的傳統文化禮儀,不僅需要學生和教師的積極努力,還需要英語教材有所改觀。當前,我國的英語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英語知識的梳理,或者是對國外文化的相關陳述,我國傳統文化禮儀在英語教材中的篇幅比較有限。割裂世界文化和我國文化,不但無法滿足教學和學生長期發展的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原始教學目標的完成。因而,需要適當的革新現在的英語教材內容,以符合英語教學的社會需求。在編撰英語教材時,教材編寫人可以適當的添加一些我國經典故事語言的翻譯內容,或者加入一些同我國傳統文化禮儀相關的英語詞匯,例如,加入一些我國仁義禮智信、尊師重道的詞匯,甚至是表述我國傳統節日的詞匯等,將我國文化禮儀同世界文化的教學進行有機結合,使其互相彌補、相得益彰。
3結語
我國是世界古老文明發源地之一,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文化禮儀一直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我國傳統文化禮儀是華夏文明的孕育之根,孕育了千千萬萬代華夏子孫,即便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趨強勁的當下,學習傳統文化仍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霞.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外語教學中的思考[J].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11(01).
[2]姜薇.讓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同行[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04).
篇2
【關鍵詞】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中醫學 【中國分類號】R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4-0582-01 伴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的在中醫教學中應用,通過教學實踐比較:教學中,單一使用傳統教學或多媒體教學都存在有不足之處,不能滿足現代中醫學教學活動的需求,只有將兩者有機的結合,才能更好的提高中醫學教學質量,體現與時俱進精神。
1 中醫傳統教學法的利弊
中醫學是一門內容豐富的學科,既有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等比較抽象的哲學思想,也有具體形象的臨床辨證用藥知識。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只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用粉筆板書和掛圖方式,教學效果不佳。學生覺得抽象的東西聽不懂,具體形象的東西由于教學資源的有限而無法學好,因此傳統的教學手段需要做出必要的改革。
1.1 傳統教學法的優點:(1)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體:傳統教學中,基本的關系就是教師和學生。教學的中心是學生,教學的主體是教師,教師根據所教學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認真講授;學生根據老師講課特點專心聽講,認真筆記。這種教學方法外在干擾小,學生注意力較為集中。教師通過生動的語言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引導和促進學生思維,促進師生的交流,并能充分展現教師的教學語言風格。教師的肢體語言加上體現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極大地影響著學生,提高了學生對課堂內容學習的興趣。 (2)重點突出,邏輯性強:教師采用傳統板書教學,更能在黑板上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進行提示,更能體現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板書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思考和記筆記的時間,,學生能夠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展開思維,通過記筆記能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記憶。教師還可以針對教學大綱指出每堂課的重點難點。 (3)師生互動,現場答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聽課情況可適時加入一些互動教學法,如:提問,閱讀等。針對學生掌握內容的情況,反映出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進度,進行現場答疑、輔導,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提問多采用啟發式教學,能使學生注意力更為集中,幫助學生思考。
1.2 中醫傳統教學的缺點 :(1)教學手段單一:中醫傳統教學采用的是講解―接受式教學模式,由于教學手段教為單一,在對中醫基礎理論的講解時,由于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經絡學說等教學內容比較抽象,無論教師的語言藝術多么高超,也很難把這些抽象的內容講的清楚,避免不了枯燥乏味。而對中醫臨床疾病和中藥知識的教學,由于教學內容比較具體、形象,僅用掛圖、幻燈這種輔助手段教學,感覺內容不夠,很難完全展現疾病的臨床表現和中藥具體圖譜,傳統教學顯示出一定局限性。 (2)不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法,基本上學生圍繞教師為中心學習,時間久了,學生容易出現聽覺或視覺疲勞,從而導致厭學,學習成績下降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容易根據自己的思路采取“滿堂灌”的講解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中心地位,學生緊跟教師的思維,很難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缺乏創造性。(3)教學資源不足:教師在傳統教學中主要的教學資源是教材,其次就是教師自己的學習知識,畢竟一個人的學習知識,能夠在大腦里儲存的還是很有限的,所以只得借助教材,但由于教材內容的局限性和編寫時間性,不利于知識的發散和擴展,也不利于知識的及時更新。
2 中醫多媒體教學優勢
教學過程就是信息傳遞和反饋的過程, 多媒體教學是利用計算機把圖、聲、文集成一體,充分調動人體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 達到提高興趣、傳遞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提高學習質量的目的。
2.1 多感官參與,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法應用于中醫教學,它的聲、圖、文并茂功能,可以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尤其是圖形演示功能,可以使許多抽象的中醫學概念變得具體直觀,提高知識的可接受性。如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視頻放給學生看,學生看完視頻后,有了非常深刻的映像而理解透徹。視頻中講解員的聲音也調節了學生只聽教師一人講解的疲倦感。學生看到這些有趣的動畫,在愉悅地學習知識的同時,也降低了學習難度,達到深入淺出的目的,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2 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課堂內容:
篇3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建構主義教學理念 應用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現代文化的根源,教育者不管經歷多少時事的變遷,都應該始終將其精華傳授給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但是隨著教育走向市場,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使得教師、學生及家長注重的往往是學生的成績和就業前景,而忽視了文化底蘊的熏陶和學生素質的培養。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基于真實環境下的積極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念提倡以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追求教師與學生的合作與互動,使學生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并主張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的作用,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通過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完成學習任務。
建構主義是目前教育界的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學界有很多基于建構主義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的論文,然而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卻鮮有論述。建構主義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理論,具有共性,是對普遍學習主體在學習認知過程中一種規律的揭示。因此,它也同樣適用于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
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調研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過去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以自己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表達形式所創造的寶貴財富,具有超越時代和國界的巨大魅力”①。傳統文化的主流是積極和先進的,其內容大部分是健康和優秀的,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是,當代青年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加強對青年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傳統文化知識的缺乏導致他們對我國古代文明的不了解,而不了解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就直接導致大學生缺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愛國心。
青年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缺乏,究其教育根源,問題有以下幾個。
(一)教育目標缺失
當今中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要想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學生就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符合時展需要的各項工作技能。因此,教育在培養人才的目標上越來越體現出發展經濟的強烈愿望,而忽視了在發展人的個性和心理潛力方面的作用。學校教育大多強調傳播文化知識的功能而忽視其教化育人功能,特別是在傳播傳統文化上的重要功能。
(二)內容設置不全
目前我國學校教育中幾乎沒有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教材,很多院校根本不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甚至連選修課也沒有設置相關內容。這就切斷了學生吸收傳統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
(三)教育方法過時
傳統文化的教育通常都是注重教師的講解,不重視學生的參與和互動過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過時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能動作用,忽略學生的接受心理,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厭惡這種灌輸式的教育方法,不管多么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提不起他們的興趣,我們引以驕傲自豪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淪為了“無聊”、“枯燥”的代名詞。
二、建構主義教學模式解析
與傳統教學法不同,當今先進的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承認“學生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互動式教學模式是當今教學法追求的理想狀態,即實施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之間雙邊“互動”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多邊“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互動模式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背景下,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情境”與“交流”是重中之重。仔細分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學習環境的“四要素”,它們都是以互動為先決條件的。“情境”的創設是為互動提供背景條件;“協作”的必要條件就是互動,沒有互動,便談不上“協作”;而“交流”則是互動的一個具體表現形式。因此,交流、互動是達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終極目標――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框架,何克抗對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在理論上做了如下描述:“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一一構建的目的。”②
(二)建構主義教學方法
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而言,建構主義教學方法主張教師傳授知識的最好方法不是填鴨式或講授式,而是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讓學生掌握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成為一個自主的學習者和知識的創造者。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倡導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學、發現和探索式教學、協作和互動式教學。
支架式教學是指教師作為文化的代表引導學生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引導他們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這些技能一旦被學生所掌握,學生便可以進行更多的自我調節,對新知識和技能進行“同化”和“順應”。
布魯納主張發現和探索式教學,認為教學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我發現和探索的過程,學生利用教師或教材提供的資料,主動地進行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建構意義的過程中采用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合作和互動式教學以Lantolf提出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為主要依據,該理論認為意義是通過兩個或多個人的協同努力而獲得的,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或對話過程被看做是教育的核心,是達成社會建構的最好形式。
從上述建構主義理論所倡導的教學模式來看,它們都強調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建構,強調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教學目標是傳統教學理論和方法所未涉及的。從實踐角度看,就是要打破單一、單向、封閉的教學模式。
三、應用途徑探索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中華民族的“老文化”,但是在學習時我們也要用“新方法”來使學生自覺自愿地主動學習探索我們五千年的文化瑰寶。這不僅僅需要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同時也需要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一)情感融通
建立良好的課堂情感是互動模式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其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過程有著啟迪和調節作用。如果能建立寬松、和諧的情感環境,則有益于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在互動模式中,學生的自主性會得到張揚和肯定。雖然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師角色有退居二線的趨勢,但在情緒營造方面,教師卻依然扮演著主要角色。
每一個青年學生對本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獨特的文化藝術等,都有一種認同意識和喜愛之情。教師若能以風土人情或是審美情趣作為導入新課的話題,便能收到醞釀情緒、深化主題、帶動學生參與互動的效果。面對一位教學得法、親善友好、感情真摯的老師,再加上耳熟能詳的討論話題,學生的學習情緒自然高漲,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欲自然膨脹,愛國主義思想自然升華。
(二)講授方式
我國自古就重視德教,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的理論與方法,其中最主要的道德教化方法就是正面灌輸。灌輸是教化的基礎,儒家將灌輸演繹到了極致。盡管傳統的灌輸教法是為古代社會服務的,但是我國歷史上講道德、重修身的傳統美德在當代仍是需要繼承和發揚的。“但是,灌輸方法比較片面地強調以整體或社會為價值取向,比較忽視作為歷史主體的個人的價值,忽視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缺乏調動受教育主體積極參與的機制”③,完全沒有給學生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間。因此,當今的講授方式應該是傳承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優秀部分,同時充分利用情境、協作等學習環境要素,使教與學朝著自主學習方向發展。這樣的新方式與傳統灌輸講授方式相結合,提高了教師講授方式的開放性,既可以在傳統的教室里用正面灌輸的方式講授,又可以利用教學課件在多媒體教室里來演示,更可以在教室里組織各種任務式、互動式和參與式的小組討論。
課堂中的問答形式也是教師引導課堂互動氣氛的一個很有效的手段。實踐證明,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的有機結合最利于講授時的互動。前者的答案簡單明確,有利于學生整體互動和自信心的建立。后者的答案關聯而開放,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應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融入情境,積極引導,真正讓學生參與互動。同時,教師應注意問題的啟發性,設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將手中的問題接力棒交給學生,讓學生提出問題。“問”與“答”將教與學聯結起來,既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及時反饋教學效果。這也是對課堂互動模式的一種深化。
(三)興趣切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抓住學生課堂注意力的一個法寶。興趣是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學生情緒高漲、思維高度活躍,往往更愿意融入課堂,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參與課堂討論,形成良好的互動氣氛。
教師在傳統文化教學中可利用的切入點非常多,例如熱播的歷史劇,名家教授主講的《百家講壇》系列節目,具有濃郁中國風的流行歌曲,時尚服裝品牌推崇的中國元素,實木家具反映的中國文化,等等。這些導入的話題都是學生熟悉、喜歡的,從興趣開始進入傳統文化的學習無疑是教學雙邊積極互動的一個良好開端。這種在學習過程中得來的知識點更有利于學生自己對知識的建構,有利于知識的內化。
總之,以興趣為切入點,讓情感融通轉化為情感互動,這樣互動便能自然而然地在課堂中展開。而學生的興趣濃厚、學習情緒高漲往往也為知識自覺深化和內化提供了根本條件。
(四)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教學目標設計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要從創設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開始,整個教學設計過程緊緊圍繞“意義建構”這個中心而展開。其次,要考慮學習者這一主體。教學目標不是設計者或教學者施加給學習過程的,而是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提取出來的。
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知識載體,教學目標要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內容才能體現出來,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要解決真實環境下的任務,在解決真實任務中達到學習的目的。在實踐中,要使學生在解決真實任務的過程中有步驟地解決任務并體現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師就需要對教學內容做深入分析,明確所需學習的知識內容、知識內容的結構關系、知識內容的類型,這樣,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才能很好地涵蓋教學目標所定義的知識體系,才能根據不同的知識類型,將學習內容嵌入建構主義環境中的不同要素中。
四、結語
總之,教師必須樹立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熟悉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實際,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需求,全面兼顧“四要素”,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教學內容的編寫在實踐中符合實際情況,在理論上能與教學規律相吻合,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時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完成掌握好傳統文化精髓的學習任務。
注釋:
①曾長秋.中國傳統文化[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9).
②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三)[J].科學課,2004,(2).
③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3.
參考文獻:
[1]曾長秋.中國傳統文化[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9).
[2]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三)[J].科學課,2004,(2).
[3]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3).
篇4
關鍵詞:傳統裝飾元素;公共空間;教學實踐;方法
引言
中國傳統裝飾元素形式多樣,題材獨特廣泛,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特點所展現出來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本身就蘊含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審美,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替代的。傳統裝飾元素是人類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的產物,包含著從古到今的人類的勞動創造、文化積淀和精神理念,濃縮了宗教、思想、道德、藝術、審美、價值、社會現實、習俗等,成為時代的縮影,具有強烈的裝飾性和適用性,由于文化元素的地域性差異,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裝飾藝術體系。
1.中國傳統裝飾元素概述
中國傳統裝飾元素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附著于中國歷史文化產生的特定行為。它不僅具有特定的傳統裝飾特征,還具備了不同區域文化、不同環境因素的藝術風格。中國傳統裝飾元素的不同時代文化、特征與審美主要以表達手法、題材展現、技藝功能的復雜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它不但承載了設計的本身要求,同時還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期望。中國傳統裝飾元素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多彩、廣泛流傳,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取代與超越的,同時是東方文化的瑰寶與獨特景逸,彰顯世界藝術之林的特有氣質。
2.公共空間設計現狀
公共空間時一個建筑的核心,是人們生活流動的一個樞紐。從使用功能方面來說它又是一個集散地,對于空間布局而言它是表達建筑特性的方式。公共空間時現代人經常使用的較為頻繁的場所,對于空間裝飾,需要表達一定的文化層次內涵。公共空間的美的表達與成功的展現,需要合理規范的計劃,將高尚的審美元素,內涵層次豐富的中式元素涵蓋到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中,是當代藝術設計的潮流。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古代的空間及建筑設計影響深遠,也為我們的現代公共空間設計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資源。它使我們充分意識到在商業競爭激烈的現代經濟社會需要寧靜淡雅、天然淳樸的簡約設計,同時還弘揚了“美善相樂”的造物文化,追求功能與形式的和諧統一。
3.中國傳統裝飾元素在公共空間的應用實踐與方法
中國傳統裝飾元素代表著傳統文化的精髓。現代公共空間設計融入中國裝飾元素,是提煉中國文化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及特點,傳達文化的核心價值內容,并對其優秀的內容進行挖掘與再創作,通過融合將中國傳統裝飾元素與公共空間設計思想相合并,增強歷史文化的博大與精深。同時,也有助于設計師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光大的設計理念,增強公共空間的視覺感染力。
3.1 中國傳統裝飾元素與公共空間設計的關聯
公共空間設計是社會文化內涵的體現,從文化思想來看,無論采用什么設計風格,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心理結構和精神內涵,是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加以產生并完成。同時,反映不相同的審美意識和價值觀念,體現當時的文化層次特征。從歷史學角度來看,任何時期的公共空間設計都與當時的生產力結構和文化意識緊密結合。設計形式來自歷史文化傳承,人們按照經驗總結歷史文化,傳統與現代、進行著加工相關聯的一切印象。
公共空間采用中國傳統裝飾元素手法,進行空間的布置、環境的造詣來烘托具有特定的關聯性,傳統裝飾元素不是簡單的組合體的堆砌,是針對空間的多功能性的特點進行設計定位的。因此,傳統裝飾元素在公共空間設計的風格運用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不僅融合著莊重和優雅的氣質,更是公共空間中的重要組成元素。
3.2 中國傳統裝飾元素在公共空間設計的應用方法
公共空間設計中采用中國傳統元素,對于環境意境、空間規劃來說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元素主要是針對空間布局、功能復合型設計采用傳統裝飾手法。同時,傳統裝飾元素對室內空間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一定的影響。對于公共空間設計的影響因素主要是中式傳統裝飾,因其不同的審美意識、對事物結構的認識形式的不同等因素考慮,這對于是否能創造出室內文化氣息和舒適寧靜的藝術氛圍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另外,傳統裝飾元素對于公共空間設計的影響可分為顯性及隱形兩種。從顯性方面來看,可以從形態語言、媒介、表現技法等方面去作用于公共空間設計。從隱形方面來說,傳統裝飾元素中的歷史文化內涵、設計意境和情感表達等內容都會影響公共空間的室內環境設計。
一般情況下中國傳統裝飾元素都蘊含著一定的文化寓意及情感,運用中國傳統裝飾元素中的借喻、象征、比擬、雙關及諧音等傳統文化理念進行創造和借鑒,如背景墻的圓形設計看似簡單但可以讓人聯想到節日的團圓和詩的意境。所以說公共空間設計的裝飾形式和表現方式都有可能打造出富有濃烈的民族色彩和具有獨特格調的空間。
3.3 中國傳統裝飾元素應用實踐對空間設計的影響
傳統文化一直影響著公共空間設計。盡管部分思想前衛的設計師經常說要摒棄傳統思想的束縛,認為設計作用應該是“無傳承、無傳統”的具有特色的理念。但是在實際設計中卻不會如此。即使設計師“反傳統”,也必須以“繼承傳統”為參照物來設計與規劃自己的理念。設計不是個人行為,是從媒介傳播、語言形式、表現技法等顯性傳統對設計認識的審美意識、思維方法、文化內涵等隱性的傳統,都在無形的影響著每位設計師。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室內空間裝飾設計廣為運用。翻開古代建筑典籍,皇宮建造形制、廟宇搭建規格、名宅裝飾紋樣等運用廣泛。保留完整的故宮——皇家寢殿、喬家大院——民居特色住宅等,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集中展現的處所。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傳統文化元素已經被人們逐漸淡忘。而傳統裝飾元素在公共空間設計中起到了點綴、豐富的作用。
4.結論
現代的社交活動場所以公共空間為主體,公共空間所服務的對象會涉及到不同階層、不同工作背景、不同種族、性別等。可以說,公共空間時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公共空間的設計理念也受到人們的重視。過去單一的教條式的以西方文明產物為基礎元素的公共空間設計正向多元化空間設計轉型與發展。中國的日益強大與東方文明的博大精深,使具有傳統裝飾元素的東方情調的公共空間被大眾接受,并受到歡迎。現代公共空間的設計運用中式元素,使空間布局合理、協調、共生,并可提高公共空間設計的文化層次及內涵。讓東方文明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創新,形成適合社會發展,和諧統一、風格獨特的中式現代公共空間設計及公共空間文化層次的表達,并在實踐中加以充實。(作者單位: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東北電力大學2012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232)項目名稱,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計教學研究與改革。
參考文獻:
[1]回顧.傳統圖案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M] .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07
篇5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吉林農業科技學院2016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項目編號:110092016019)
中圖分類號:S68-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0.041
應用型本科是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的本科教育,面向區域經濟社會,以學科為依托,以應用型專業教育為基礎, 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時下正處于本科教育應用轉型的大背景下,如何高效高質量地完成轉型,實現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成為各高等院校研究探索的首要任務。借鑒德國和瑞士先進的經驗,不難發現課程的改革是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核心和切入點,構建應用型課程是實現本科院校快速轉型的有效路徑。
《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是園林專業本科生的一門重要專業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園林植物遺傳和變異的基本規律,懂得如何對園林觀賞植物進行品種培育和品種研究,從而為今后從事園林專業工作打下基礎。隨著遺傳學研究的深入、植物育種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園林植物新品種的不斷涌現,《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的知識體系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該課程的教學難度增加,給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本課程組結合該校實際情況從教材、教學內容與方法、實踐教學、課程考核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初步探索,以期更好地實現教學及人才培養目標。
1精選教材
《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發展迅速,課程內容大大增加,需選用配套的、合適的新版教材,以避免知識內容的陳舊。選取的教材應該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在教學中還應把教材中沒有的、最新國內外研究進展講授給學生,以補充和完善教學內容。此外再以經典教材為參考,如程金水主編的《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戴思蘭主編的《園林植物遺傳學》和《園林植物育種學》等,這些優秀的教材可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必要的參考,滿足專業需要。
2優化調整教學內容
《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實質是由《園林植物遺傳學》和《園林植物育種學》兩門課程合并而來。兩門課程分開來講授,通常先開設遺傳學再開設育種學,這種模式易于造成課程整體的知識點不連貫,從而造成學生學習脫節。在育種學的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學生不能很好的應用所涉及的遺傳學規律,必然造成一些知識的重復性學習。合并后的課程知識連貫性好,但存在內容多學時少的問題,因此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與背景、授課學時,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適應轉型發展的需要,由課題組進行教學內容論證,逐章逐節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與組織,更好地整合課程內容使教學內容精簡優化。如該課程的遺傳學部分知識內容與高中生物學存在交叉和重復,為避免學生的重復學習,可減少相關內容的學時分配,教學中要以高中生物學為基礎,并改變教學側重點。孟德爾遺傳規律在大學階段的教授需要讓學生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試驗驗證”這種嚴謹的科研方法與態度,而規律本身內容可通過實驗實踐來讓學生掌握。另外,遺傳學與育種學的部分知識內容也要有機地結合,如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與誘變育種相結合,染色體數目變異與倍性育種相結合,既避免重復學習,又防止知識脫節現象的發生。
3改良教學方法
教學中需從傳統教學方法的應用中總結經驗和不足,根據《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的特點,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手段與方法的選擇。如將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在使用多媒體的同時使用黑板輔助教學。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采用適宜的教學方式,不同的教學內容選取不同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針對一些未能設置實驗課的內容,若要學生掌握其相關技能,教學方法應用得當尤為重要,如在課堂講解的同時,結合啟發式教學、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等方法,或使用多媒體視頻、動畫直接展示,都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雖然《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的教學需要多種教學手段與方法共同使用,但仍需要以多媒體教學為主導,因此多媒體課件的質量十分重要。課件制作既要避免電子書式課件,又要防止課件太過花哨,缺少主題。
4注重培養實踐應用能力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將該課程的實驗部分設置為獨立實驗,與之前相比,實驗課程的學時和學分增加了,相對重要性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課題組合理分配了實驗學時,如遺傳實驗和育種實驗比例合理,驗證實驗、設計實驗和綜合性實驗比例合理,并針對開課學期的不同合理設計實驗內容。實驗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有限的實驗課使學生掌握相關實踐技能,提高學生動手與創新能力,因此要從提高學生學習和動手的興趣出發,改革實驗教學。讓學生從實驗課的準備階段就開始動手參與,如實驗材料的采取,藥品配制等;打破學時限制,除完成課上的操作部分,還應讓學生完成后期效果的觀察與記錄,如雜交、選種等。除上述改革外還應注意該課程為“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這是一門以園林植物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因此,無論是理論課堂的舉例還是實驗課堂的實驗材料都要盡量以園林植物為主,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5改進課程考核的方式
通過考核方式的優化,達到綜合考核學生知識、能力及素質的目的。以往教學中對學生的考核主要是將平時表現、實驗報告、小考、作業和期末考試等項目綜合得出的成績,以此反映學生對課程知識掌握情況,這種方式不能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要進行重要實踐技能的操作考核,特別是獨立實驗課的考評更要包括實驗原理與實際操作兩個方面的考評,從而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改進課程考核的方式,亦可促使學生對實踐的重視,從而實現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
綜上所述,《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終極目的是為我國園林事業的發展培養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是本科教育應用轉型的需要,是專業發展的需要,需要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逐步提升和完善。學生的綜合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間,這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和總結,以充分開發學生的綜合能力。相信《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的教學改革對園林花卉事業的發展,必定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孟凡娟,王愛芝.高校《遺傳學》和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沖突和調和[J].高教論壇,2015,(11):86-88.
[2]劉志文,王英.提高遺傳學教學效果的措施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1,(23):141-142.
[3]秦紅玫.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綠色科技,2011,(07):243-244.
[4]顧翠花,王守先.關于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教學改革的幾點探索[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1,(09):133-135.
[5]吳建慧,王占斌.在“園林植物育種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探討[J].中國林業教育,2005,(03):64-65.
篇6
關鍵詞:藥用植物遺傳育種;課程設計;教學法
藥用植物遺傳育種學是中草藥栽培與鑒定專業的必修課程,是一門研究選育藥用植物新品種和繁育優良品種的原理和技術的課程,是藥用植物學、遺傳學、育種學以及生物技術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課程[1]。本門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也注重學生的實踐技能。為適應我校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制定出適宜的授課方式與內容尤為重要。我校于2014開設新專業中草藥栽培與鑒定專業,該專業培養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通過系統學習,掌握中藥材應用、鑒定、栽培、育種、病蟲害防治以及植物生理等基本知識,從而使學生具有專業的特色的知識背景:藥用植物的農藝性狀與藥用植物的藥材性狀的綜合知識。
1重視理論基礎與時俱進突出實踐
1.1理論教學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的學科,是生命科學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它對農業科學以及現代中醫起著指導的作用,是動植物及微生物育種的理論基礎[2]。遺傳學內容的部分要做為本門課程的理論基礎,在該部分教學過程中,以我校教學特色為依托,結合中醫中藥院校的特點,并聯系學生實際情況以及當今遺傳學發展和研究的重點確定教學內容、選擇適合的輔助教學材料進行適當拓展,理論聯系實踐。我校本門課程選用書籍為任躍英主編的《藥用植物遺傳育種學》,其中第一、二、三章以及第十三、十四、十六章主要講述的為遺傳學內容[1],其中前三章為育種學最基本理論,后三章主要講述基因以及染色體變異,為誘變育種和倍性育種的基礎。本門課程理論課為30學時,所以前三章為重點掌握內容,后三章為熟悉內容,共10學時。育種部分的內容在遺傳學部分講授的基礎之上,重點講述育種技術,其中選擇育種以及雜育種做為最基礎的育種知識,需要學生重點掌握,其他在育種方面的先進技術做為熟練掌握內容,適當拓展當前的研究實例,結合目前藥用植物育種的發展現狀來進行講述,使教學內容不局限于課本內容并且使課堂內容更為生動直觀。此外,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注意避免與其他課程內容重復,重復的內容可以簡單講述,節省課堂時間對其他內容進行適當拓展。
1.2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本門課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于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訓練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有著重要作用,也是決定和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3]主要要求學生在實驗課中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術,這些技術也是學生今后學習工作的基礎,同時也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進一步鞏固與實踐。本門課程設置4次實驗,每次驗6學時,實驗內容包括2次基本遺傳育種的操作技術和2次實踐的田間操作技術,實驗主要采取教師演示為輔,學生自己動手為主。首先通過理論講述讓學生掌握實驗內容的基本步驟,在經過實驗過程中的實際操作環節來加深印象,并發現問題,進而鍛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方法
2.1注重理論課課堂效率
良好的授課方法是提高學生興趣與學習效率的關鍵。在教學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采用遞進引導的方式,使學生逐步加深學習,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一些常見的與本課程相關的現象,先激發出學生們學習本節內容的興趣,進而引入課程內容,通過學習了理論知識,可以請學生們根據學習過的內解釋或者思考聯系生活中的實踐,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也可以根據授課內容提出開放性問題,同學們分組進行收集資料,查閱文獻等解決問題。對于一些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要點,在課堂上要重點解釋,并當堂練習,督促學生課后復習,下次課上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復習。定期采取測試的方式對學生們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解,對學生比較薄弱的方面及時進行加強,在課程最后進行總結,學生們在整體上把握所學內容,明確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進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識框架,便于學習和記憶[4]。
2.2理論知識回到實踐
實驗課是學生經過理論學習之后,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實際操作,解釋實驗中的現象的重要經歷。通過實驗課,學生不僅可以掌握基本的方法技術,也可以通過實驗過程中驗證理論知識,進而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是學生們今后進行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礎。本門課程的實驗課程為24學時,4個實驗,目前均設計為驗證性實驗,在以后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實驗創新性,提高學生的發現實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也可以讓學生參與相關的科研活動,創造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參與藥草園藥用植物種植栽培活動,學生可種植自己感興趣的藥用植物,進行相應的科研實踐活動。
2.3多樣化的授課方式
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增加生動的圖片、動畫制作課件,以講述與展示的方式講授,力求通過不同的溝通媒介,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分析能力,[5]借助發達的網絡,增加相應知識的視頻播放,通過視頻演繹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還可以通過老師自己錄制視頻來演示實驗步驟,使全體學生都可以觀看到實踐操作,進而完成實驗內容。此外,對于一些目前研究比較前沿的相關領域,可以布置學生查閱該領域的國內外文獻,在課堂上以報告的形式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其他學生進行文獻講解,通過此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利用數據庫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知識轉化的能力,能夠把自己的對文獻的理解講述出來,增加對文獻內容的深入理解。
2.4考核方式多元化
本門課程屬于我校中草藥栽培與鑒定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門知識,我們采用考試的方式進行考核,主要包括三部分其中筆試成績70%、平時成績占10%、實驗成績占20%。其中筆試試卷除了包括基本的理論知識內容,還包括實踐問題,通過基本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設計方案等,這類問題主要看學生設計方案的合理性,不設唯一的標準答案;此外,還包括開放類型的問題,此類沒有統一的答案,主要看學生們對的問題的看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確保每年的考試內容與時俱進,及時增加前沿理論知識。平時成績主要通過課后復習情況以及課堂參與積極性來評價,通過積分制來督促學生盡可能多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實驗考試主要考察實踐操作,在學過的實驗中,學生隨機抽取考試內容進行操作,由于考試內容的不固定性,所以學生可以全面進行復習,以免出現死記硬背的情況。
3網絡自主學習交流平臺建設構想
通過學校校園網絡,開設本門課程的討論平臺,教師上傳教學課件,供學生瀏覽。學生可以通過原有的學號密碼登陸,進入頁面,可以就不同章節的內容提出疑問,或者是需要老師解答的內容進行留言,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提問的問題來了解學生們對知識掌握的情況。此外可以過此平臺來給學生布置作業,學生上交作業,增加學生對平臺的瀏覽,充分利用學習學資源。總之,做為一門新專業新開課,有許多內容和方式需要進行探索,需要在長期的實踐中來總結,不斷的完善,才能找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且適合學生學習、發展的一套教學的方案。做為授課老師,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態度與想法,適時調整方式方法,同時也要不斷的進行學習教育以及專業相關的知識。
參考文獻
[1]任躍英.藥用植物遺傳育種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
[2]劉慶昌.遺傳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3]周向睿,趙桂琴.對草類植物育種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草原與草坪,2015,35(5):109-112.
[4]李珍.遺傳學理論教學過程中的幾點體會[J].陰山學刊.2013,27(2):83-85.
篇7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in Faisalabad,
Pakistan.
P.J.C Harris, School of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Coventry University,
UK(Eds.)
Abiotic Stresses
Plant Resistance Through Breeding
and Molecular Approaches
2005, 725pp.
Softcover $ 89.95
ISBN 1-56022-965-9
Food Products Press
M. 艾什勒弗,P.J.C哈里斯編
預測到202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80億。隨之產生的食物匱乏將更加嚴重,尤其在發展中國家,需要增加的糧食2/3將來自于提高糧食產量;其他將通過擴大可耕種面積或通過增加作物的密度來獲得。
目前,一些基于土壤的非生物脅迫的問題(如:干旱、洪澇、鹽堿、礦物質缺乏以及不利的Ph等)可以通過灌溉、排水等物理、化學方法得到改善。然而,物理的方法非常昂貴,且無法持久。有些脅迫(特別是過高或過低的溫度)物理方法更難解決。與物理和化學方法不同,通過植物育種可以改變作物的特性,能夠解決非生物脅迫問題,這是一種經濟有效的增加農作物產量的好方法。這種方法既可以通過延長作物的生長季節,使作物能夠在貧瘠土地上耕種,又可以使更多高產的作物能夠適應艱苦的環境等方式來提高作物的總產量。
本書探討了培育抗非生物脅迫的作物新品種的基本原理和技術,介紹了現代農業生物技術應用于非生物抗性育種中的創新方法,同時也闡述了非生物脅迫下的作物的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特性。
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培育抗脅迫作物的基本原則,著重介紹了遺傳工程和分子生物學方法在抗性育種中的應用,并且對抗鹽、抗旱、抗澇、抗金屬以及抗低營養、抗高溫、抗低溫等抗各種非生物脅迫的育種方法進行了分述(含第1~11章):第1章環境脅迫和對作物產量的影響;第2章作物抗脅迫育種的一半原則;第3章用遺傳工程和分子生物學方法提高作物對環境脅迫的抗性;第4章遺傳圖譜及其在植物抗脅迫上的應用;第5章抗鹽性育種;第6章抗旱性育種;第7章分子遺傳學和抗澇性育種;第8章抗金屬性育種;第9章培育作物適應低營養環境;第10章抗熱性遺傳育種;第11章抗冷性育種。第二部分介紹了一些世界公認的專家在小麥、大麥、水稻、玉米、油菜、棉花和番茄等作物的非生物脅迫育種中的研究成果。書中在每一章的結尾都有詳細的參考書目、圖表、數據等。
本書可供從事植物學、農學、園藝學、植物育種學和植物的環境脅迫研究的科學家閱讀參考。
周秋菊,館員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篇8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生物學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作為生物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合理設計每個環節和教學活動來達成課標中的要求。下面,我以生物學中的遺傳現象為例,談一談我在教學中是如何培養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的。
探究典型遺傳現象,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課前,我通過微信,推薦學生閱讀“融合遺傳”“孟德爾,孤獨的天才”“豌豆”等文章,讓學生了解孟德爾不盲從當時普遍流行的學說,敢于大膽質疑的科學精神。又如,我給學生提供摩爾根果蠅實驗的遺傳現象,并讓學生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通過這種探究性學習,學生有目的、有步驟地自主學習,逐漸形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即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學會了用假說演繹法去解釋發現的遺傳現象,并應用遺傳圖解的形式說明遺傳現象的本質。
分析多彩遺傳現象,幫助學生形成生命觀念。自然界的遺傳現象多種多樣,如黑色小老鼠能穩定遺傳,而黃色小老鼠卻不能;香豌豆有紫花品系和白花品系,然而雜交的F1都是紫花,自交后F2中只有紫花和白花兩種表現型。通^分析這些多彩的遺傳現象,學生建立了遺傳學概念,并以此來建構合理的知識框架,為學生能夠在新情境下解決復雜的相關問題奠定了基礎。自然界的生命多種多樣,每一種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尊重生命的意識,培養了用生命觀念看待、解釋復雜生命現象的能力。
調查人類遺傳病因,樹立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是指學生應能夠以造福人類的態度和價值觀,基于遺傳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動植物育種等社會議題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辨別迷信和偽科學,嘗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遺傳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通過具體事例幫助學生認識生物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我先向學生提供道爾頓的家系遺傳圖譜、達爾文和摩爾根子女的遺傳病案例,讓他們研究我國紅綠色盲的發病率、預防及治療情況,遺傳咨詢案例等。學生用遺傳學概念、假說演繹和遺傳圖譜分析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用所學知識說明遺傳病是可以監控和預防的。例如,現在可以用DNA分子雜交的技術診斷基因,成功治療色盲猴。此外,還有色盲矯正眼鏡的研發、紅綠燈形狀的改變等措施,給色盲患者帶來了福音。
培養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是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制訂每個單元、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計劃時,要全面考慮核心素養任務的針對性落實和有效完成。同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在落實核心素養時其側重點也應該有所不同。
篇9
[關鍵詞]高中生物 遺傳學史 情感教學
情感是人們內心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觀點而產生的感覺和反應。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此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1]。情感態度價值觀一般包括對已、對人、對社會、以及對自然及其相互關系的情感、態度、價值判斷,做事情應具有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人文精神[2]。在高中生物遺傳學教學中引入遺傳學發展史的介紹,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動機、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素質、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為今后促進我國遺傳學的進步提供生力軍。
一、 情感教育的意義
1.調節課堂氣氛,是新課導入的有效手段
在高中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學習壓力大,因此課堂教學相對比較沉悶,如果沒有一個適當有效的新課導入方法,會導致整個堂課顯得沉悶,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情感教育能夠調節課堂氣氛,在課堂教學中常常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通過遺傳學史的學習,不僅在遺傳學教學上主題明了,生動有趣,而且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遺傳學的興趣,引導學生輕松愉快的融入到新課中,讓他們積極地投身到我國遺傳學事業的發展中去[3]。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情感教學還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導致認知優化和促進對知識認知深化。積極的認知也會反過來引發積極的情感;消極的認知會導致消極的情感。所以如果能在課堂教學中恰當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學生的認知能力。
2.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素養
科學態度是指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尊重實證,思路開闊,積極主動地去考慮不同的、有沖突的實證。批判性地思考,權衡、觀察和對觀察到的事實進行評價。靈活性,積極主動地接受經證實的結論和重新考慮自己的認識。科學精神則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總稱。科學精神是貫穿于科學活動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是科學家在科學領域內取得成功的保證;另一方面,又逐漸地滲入大眾的意識深層,影響人類發展進步。科學素養為三個組成部分,即對于科學知識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對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對于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積極的情感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從而促進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健康發展。
3.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情感教育,需要教師自身具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對知識點的靈活運用,情感教育的實施,不僅能引起教師對自身專業情感的關注,還能以積極的情感促進自身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發展。因此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僅僅注重專業知識和能力的發展已經不能滿足時展和新課標對教師要求,還必須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二、 遺傳學在高中生物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模塊的內容包括遺傳的細胞基礎、遺傳的分子基礎、遺傳的基本規律、生物的變異、人類遺傳病、生物的進化六部分。必修2教學時間長,內容的抽象和繁瑣,重難點相對集中,題目中對知識點的運用靈活多變,造成了學生學習難度大。縱觀必修2,遺傳學部分是教學的核心內容,新課標對本冊教學的要求主要有:第一,要求學生理解生命的延續和發展,認識生物界及生物多樣性,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第二、讓學生理解有關原理在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增進人類健康等方面的價值。第三、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發現和提出問題,讓學生參與調查、觀察、實驗和制作等相關活動,體驗科學家探索生物生殖、遺傳和進化奧秘的過程,學習有關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應用有關知識分析和解決實踐中問題的能力。
三、遺傳學的產生和發展史
遺傳學(Genetics)―是自然科學領域中探究生物遺傳和變異規律、遺傳信息和表達規律、了解基因本質的科學。遺傳學的產生和發展主要包括了以下兩個時期:
1.遺傳學的誕生時期
1865年孟德爾研究表明生物遺傳性狀的傳遞和表達上具有相對獨立的遺傳單位,首次把生物的性狀和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即基因聯系起來,并發現了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奠定了經典遺傳學的基礎;1900年劍橋大學的遺傳學教授貝特森(Bateson)等人重新發現孟德爾法則并創立了遺傳學、等位基因、純合子、雜合子等概念;1909年丹麥的科學家約翰遜(Johannsen)創用了基因、基因型、表現型等遺傳學概念,這一時期稱為遺傳學的誕生時期。
2.遺傳學的發展時期
遺傳學的發展時期有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細胞遺傳學時期(1900-1940),1910年摩爾根及其學生創立連鎖定律,1927年Muller X-射線誘發突變,說明了基因是一個抽象的遺傳因子,既是功能單位,又是重組單位和突變單位。第二階段:微生物遺傳和生化遺傳時期(1941―1960年),1941年Beadle和Totum提出一個基因一個酶學說;1944年Avery確定遺傳物質為DNA;1951年McClintock B.發現跳躍基因或稱轉座子;1953年Watson和Crick建立雙螺旋模型;1958年Kornberg發現DNA合成酶;在此期遺傳的基本單位是順反子(Cis―trons)。第三階段:分子遺傳時期(1961~1985年),1961年Jacob和Monod建立乳糖操縱子模型;1962、1968年Arber,1978 Smith發現限制性酶;1964-1965年Nirenberg,Khorana破譯遺傳密碼;1972年Berg建立重組技術;1975年Temin發現反轉錄酶;1977年Sanger&Gilbert 建立測序方法;1977年Sharp 和Roberts發現內含子;1980年Shapiro發現轉座子;1981 Cech和Altman 發現核酶;1985 Mullis K. 建立了PCR體外擴增技術,此期基因的概念是一段可以轉錄為具有功能性RNA的DNA,它可以重迭、斷裂的形式存在,并可轉座。第四階段:基因組和蛋白質組時期(1986~至今),90年代,隨著全球性基因組計劃尤其是人類基因組計劃規模空前、速度驚人的推進,人類對生命世界的理性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但是,人們在歡呼基因組計劃輝煌業績之時,亦愈來愈清醒地意識到一項更艱巨、更宏大的任務即基因組功能的闡明已經擺在面前,生命科學幾乎在轉瞬之間開始了新的征程―蛋白質組研究,進入了新的紀元―后基因組時代(postgenomeera)[4]。
四、遺傳學發展史具有的情感教育價值
1.遺傳學史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具有積極的意義
邏輯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習每門功課的基礎,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高中生物遺傳學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演繹推斷能力要求極高,尤其是在解答遺傳學相關計算的試題中。因此,遺傳學史的介紹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夠讓學生有很好的認知體驗,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以及抽象思維和概括能力,以此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科學態度。除此之外,對整個遺傳學發展歷史的認識還能夠增加學生對遺傳學的認識,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科學精神和對科學發展進步的正確認識,讓學生更加尊重科學和熱愛科學;重溫先人的不畏艱辛、勇于探索的過程,這對于學生深刻理解科學理論,學習科學家鍥而不舍 的求索和創新精神是有益的[5]。思想的改變推動了科學的進步,科學的進步反過來又促進思想的進一步升華,這不僅指生物學,其他任何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思想意識的更新。遺傳學史揭示了人們思考和解決生物學問題的思想歷程,這些科學事實客觀存在,但由于受當時文化背景和科學技術水平制約,很大程度地阻礙了科學真理的揭示,這要求研究者打破傳統的思想方法。因此,對遺傳學史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態度,對社會進步的正確認識、領悟科學精神和認識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學習遺傳學史對于學生認識生命科學各個學科的形成具有積極的意義
學習遺傳學史能讓學生建立起宏觀與微觀的聯系,比如基因與表型的聯系;遺傳在育種中的應用,能讓學生理解科學發展與人類社會之間的聯系,培養他們對科學研究價值的正確態度,促使他們將來去追求真理,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遺傳學的產生和發展衍生出了分支學科,比如發育、進化、分子等,這對于學生從整體上認識生物學有促進作用。
3.遺傳學史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遺傳學知識是科學家對前人的結論不斷質疑,不斷證實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更正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通過了解遺傳學核心概念的發展歷程,對培養教師和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有積極意義的,同時也能加深學習者正確認識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從事實中提高哲學素養[6]。另外,在遺傳學在育種和生物制藥方面的發展還能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道德觀;在對世界各國科學研究者的科學事件的了解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世界觀;遺傳學發展對人類生產生活的貢獻還能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五、全文總結
遺傳學史是科學史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史,它是研究遺傳變異的客觀規律及利用規律改變生物性狀的歷史,其過程充滿了艱辛與曲折,凝聚了幾代科學研究者的智慧和汗水,其科研成果舉世矚目,取得了輝煌成就,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帶動和催生了其他學科的產生和發展。因此,在遺傳學教學過程中以歷史為線索,使學生遵循歷史發展的跡來學習遺傳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特別是科學世界觀,科學道德觀和科學價值觀方面有著重要的價值。人類的每一項科學成果和科技進步過程的過程中,都包括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互作用。因此,遺傳學教學過程中加強遺傳學史的教育,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思維方法,而且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上都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董曉星,陳家麟.情感教育對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5,6(1):32
[2]劉長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分類及表述[J].大連教育學院報,2009,25(3):15
[3]吳雪芳.遺傳學史與遺傳學教[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NO.07:166-177
[4]賀福初.蛋白質組(proteome)研究―后基因組時代的生力軍[J].生物學通報,1999,44(2):113-120
[5]李明暉.遺傳學史在遺傳學教學中的作用[J].遺傳學教學,2006,28(8):989-992
篇10
關鍵詞相象組配;玉米;選系;組合配制;應用
1987年在大連召開的全國大豆學術會議上,山西省農科院的李廷泉研究員提出在大豆育種上,利用“相象組配”原則見效快。“相象組配”就是利用親源關系遠、但形態相似的材料進行雜交,由于穩定快,可以快速選育新品種。根據筆者20多年的育種實踐,“相象組配”原則不僅在大豆、水稻育種上成效顯著,在改良某一性狀或多個性狀上更是如此,在遺傳上主要是利用多基因控制的超親遺傳現象。自交作物的育種過程,就是玉米自交系的選育過程(資源擴增除外)。通過對玉米生產上主要推廣品種的選育過程的研究,以及筆者的玉米育種經歷,鎖定目標組合,根據“相象組配”原則,尋找能彌補父母本缺點的、親源關系遠的、形態類似的材料與其雜交改良,目標明確,快速穩定,然后根據原有的雜交模式或類似模式進行組配,是快速選育玉米新品種的一種方法。
1根據“相象組配”原則改良目標品種的母本
玉米品種中單2、鐵單4、丹玉15曾在吉林省玉米生產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丹玉26、丹2108也曾是生產上的主推品種。吉林省農科院及丹東農科院的玉米專家非常快捷地對其母本進行改良,迅速育成了吉單156、吉單159和丹科2123,推動了玉米生產的進步。吉單209、吉單257、銀河2和平育2都是通過改良母本而快速育成的品種(見表1)。
2根據“相象組配”原則改良目標品種的父本
玉米品種煙單14、戶單1、中單2在我國玉米生產上曾發揮過巨大推動作用,而通過改良它們的父本,育成的新系,更是卓有成效,如吉853,曾組配成幾十個品種;育成的品種如吉單180,十多年來一直是吉林省中晚熟的對照品種(見表2)。
3“相象組配”原則在通育號玉米品種上的應用
目前,我們所用的骨干自交系基本上來自對Lancaster、Reid Yellow Dent 、旅大紅骨、塘四平頭和P系統(先鋒)自交系的改良,并兼顧部分散系的利用。品種改良模式要針對生產上最新推廣的幾個目標組合,根據“相象組配”原則,有目的地將兩類目標組合形態相近、親源關系較遠、能相互彌補缺點的系雜交,選育成能克服原有系缺點的新系,與原有另一親本系或親源關系遠系統系雜交組配類似組合是比較成功的做法。許多專家學者指出,利用Lancaster×Reid Yellow Dent; Lancaster×塘四平頭;Lancaster×旅大紅骨;Reid Yellow Dent×塘四平頭;Reid Yellow Dent×旅大紅骨等模式,這只是給了一個概括性的指導,具體的要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生產情況和掌握資源的程度,鎖定目標組合,依據“相象組配”原則進行改良,以提升育成系的綜合抗性和配合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標組合的水平越高,改良的效果就越好(見表3)。
表3中的通育98于2001年審定,通育99于2006年審定,通育105于2007年審定。通育112、通育114、通育110均在省區域試驗中待審。
4利用“相象組配”原則在選系中應注意的問題
(1)改變傳統的為品種審定而育種的思路,要圍繞著效益而育種,即效益育種。依據“相象組配”原則改良自交系,能在很大程度上繼承目標品種的適應性。在改系過程中,要不斷變換試驗地,以提高對不同地力的適應性。播種時間也要有意提前或延后,以提高耐低溫、抗旱的能力。
(2)近幾十年,玉米增產主要靠增加密度,單穗產量沒有多大提高。在選系過程中,要增加密度,需保苗6.5~7萬株/hm2,以鑒定抗倒伏、抗倒折、穗禿尖、空稈現象。在選穗過程中,要選擇二條技術路線,用做母本的穗要長,要達到20~24cm,行數以14行左右為好,沒有禿尖,籽粒成熟度要好,商品品質要好;籽粒要大、長,穗軸要細,出籽率要高;用做父本的,行數最好為18~24行,最好沒有禿尖,籽粒成熟度要好,出籽率要高。
(3)要強化高產是永恒的主題意識,遺傳學研究和育種實踐表明,玉米高產育種的基礎是種質創新,只有培育出高配合力的自交系,并通過組合選配,才能提高雜種優勢水平。利用“相象組配”原則,一定要鎖定高產、新育成的優良組合進行改良,以使新育成系有一個更加廣泛的遺傳基礎和一個良好的組配平臺。
(4)在選系過程中,要加強株型育種概念,成系要株形緊湊,株高適中,活稈成熟,根系發達,抓地力強,母本雄穗要小,雌穗苞葉要適中;父本雄穗分枝多,小穗密度大,花粉量大,散粉時間長。
(5)在選系4~5代,要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與另一目標親本組配,測定其配合力,按照高配合力的測配組合,在以后2~3a的系選中,按照父母本二條線分別延開組配,進行細化組配,這樣新系穩定了,組合也就定局了,大大縮短了育種時間,節省了育種財力、物力,提高了育種效果。
(6)要堅持對新系發苗性的篩選,在正常播種條件下,對苗勢弱的堅決予以淘汰;針對一般配合力較好的系在5℃的恒溫箱內選擇芽勢好的姊妹系,具體方法:5℃條件下發芽7d,然后放在15℃條件下發芽10d。這樣選育的組合在不良的氣候下不易壞種缺苗,抗冷能力強。
5利用“相象組配”原則,對新組合評價應注意的問題
(1)增產幅度要大。新組合比目標組合增產要達到10%以上,比同熟期對照品種要增產15%以上。只有這樣才能在省預備試驗中被選中,在吉林省的中熟、中晚熟玉米預備試驗中,參試材料達130~147種之多,競爭非常激烈。所以,新組合一定要在自家試驗地連續2a的靠前組合,產量應在12t/m2以上,這樣創新的成分就多一些,生產上利用的時間就長一些,推廣的面積就大一些。
(2)要多抗廣適。新組合首先要抗多種病害,特別是一票否決的病害,還要抗倒伏,抗倒折;廣適要對多種土壤類型都適應;密點、稀點產量都高,旱點、澇點苗都茁壯成長,播種早一點晚一點出苗率都高,播種深一些淺一些都不影響出苗,全年有效積溫高一些低一些都能生長發育正常。
(3)收獲時籽粒水分要低,容重要高,商品品質要好。新組合熟期要比目標品種或對照品種早1~2d,而且果穗苞葉片數要少,苞葉不緊不松,穗軸要細,籽粒要大、飽滿、有亮度。
(4)株形要緊湊,活稈成熟,株高要盡可能矮一些,葉片上舉,雄穗大小要適中,群體發育生長要均勻,生長勢要強,根系要好(最好有3~4層氣根,抓地力強)。
(5)種子拱土能力要強,芽勢要高,苗勢要壯。
(6)果穗應為中大型穗,出籽率要達到85%以上,百粒重要達到45g以上,穗要均勻,在保苗4.5萬株/hm2條件下,單株產量要達到300g;在保苗6萬株/hm2條件下,單株產量要達到225g以上。
6參考文獻
[1] 吳景鋒.我國主要玉米雜交種種質基礎評述[J].中國農業科學,1983(2):1-8.
[2] 高之仁 .數量遺傳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6.
[3] 莫惠棟 .雙列資料的遺傳模型分析[J].江蘇農學院學報,1987,8(1):59-64.
[4] 彭澤斌,劉建安,張福鎖,等.我國玉米種質的改良創新與應用[J].玉米科學,1997,5(2):5-8.
[5] A.R 咯洛威 .玉米輪回選擇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
[6] 陳剛,孫義,吳紀昌,等.玉米雜交種丹玉26選育技術報告[J].玉米科學,2001,9(4):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