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物醫學工程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1-20 17:54: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生物醫學工程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生物醫學工程;實踐實訓基地;雙師型教學團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0-0087-03

Abstract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bega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recruitment in 2012,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common problems we may meet with in the fostering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cluding primarily increasing publicit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and ultimately could be better for promoting our school’s characteristic school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e more talents for our society.

Key word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training bases;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1 前言

濰坊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自2012年開始招生,至今已有4個年頭,在借鑒國內其他院校本專業人才培養經驗基礎上,在學校專業委員會指導下,經反復論證,已修訂了完整的生物醫學工程培養方案(2014版)。由于目前尚無畢業生,培養方案中的很多方面依然在不斷探索中。近期,濰坊醫學院正在不斷推進特色名校建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應該以此為契機,結合學校資源優勢,對培養方案進一步完善,逐步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培養模式,同時以適應特色名校建設發展的需要。

本文在前期大量調研基礎上,對各高校專業培養方案進行認真分析和比較,結合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社會現狀,歸納總結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共性問題。最后,結合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特點、時代背景、社會需求及濰坊醫學院實際,提出幾點建議,以期更好地服務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培養模式改革。

2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建設存在的共性問題

社會認知模糊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盡管在國外從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發展,但在國內自20世紀70年代起才慢慢發展起來,與其他專業相比相對起步較晚。即便現在,社會對此專業依然普遍存在認識模糊、理解不深的現象。如學生報考志愿、用人單位招聘時,經常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與生物技術、生物工程或臨床相關專業混淆[1],對學校招生、學生就業造成很大影響。

課程體系差異較大 到目前為止,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開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校已達127所,其中綜合類和單科理工類占96所,單科醫學類院校為31所。學校層次包括高等專科學校、普通高等院校、國家重點院校不等。綜合分析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各高校課程設置大多依托本校現有的資源和師資,靈活性和隨意性較大,很難做到從專業長期發展、時代需求角度出發[2-4]。具體情況說明見表1。這種現象不僅在國內院校存在,本專業世界排名前五的國外院校也有不同程度的體現,見表2。

課程學時分配不統一(課時) 對不同院校課程設置比較分析發現,各高校課程設置除在課程體系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外,課程學時分配也有較大不同。結合王能河[5]等人的研究結果,舉例如表3所示。

復合型師資力量缺乏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培養學生具有利用工程技術的手段和方法解決醫學相關問題的能力,集中反映在生物醫學信號檢測和處理、醫學成像儀器、生物醫學新材料、康復工程、生物系統建模與仿真、遠程醫療等相關領域。工程技術本身對知識儲備、綜合素質、工程經驗的較高要求,加上新技術、新方法的不斷更新,對生醫學工程教師授課提出較高的要求。而分析發現,目前各高校授課教師大部分缺少工程背景和工程實踐經歷,雖然在單科領域具有很深的造詣,但是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比較薄弱,因此,授課過程中往往僅停留在對原理和技術講授的層面,很難從工程原理和技術的角度建立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聯系。又由于一些新技術往往最先在企業推廣,而授課教師若無參與企業工程研發等經歷,就很難及時掌握這些新技術,授課知識陳舊,所授技術甚至早已被淘汰。除此以外,授課教師若無一定的工程背景,在指導學生實驗實訓環節,往往會停留在對所學理論的驗證實驗層面,很難設計和指導學生開展綜合設計實驗,嚴重影響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3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建設改革的幾點建議

通過上面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分析,筆者認為,濰坊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培養模式改革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廣泛宣傳,提高認識 盡管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存在起步較晚的客觀事實,但造成目前該專業社會認知度模糊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1)與其他專業相比,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招生規模較小,大部分學校每學年只招收1~2個自然班,全國目前開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院校共計127所[2]。每年生物醫學工程畢業生除去繼續深造,選擇就業的不到5000人,他們畢業后又分布到全國各地,因此,人們接觸該專業的人相對較少。

2)生物醫學工程本身是一個交叉學科,加之各學校培養目標不同,即便都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不同院校的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差異很大,人們往往會根據自己接觸的生物醫學工程人員從事的職業,簡單地對生物醫學工程進行評價,造成認識偏頗。針對以上兩方面原因,建議學校和社會共同擔負起宣傳的責任。

首先,學校在招生前應充分做好專業介紹宣傳工作,使學生在報考志愿前對該專業課程設置、培養目標、社會需求有一定的把握,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報考。這樣一則可以避免入錯行的尷尬,二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報考入學后學習積極性高。

其次,入學后學校應盡早安排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更加詳細的專業介紹,應結合本校生物醫學工程培養方案,讓學生對四年學業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對部分課程設置進行簡單說明,主要從課程設置的意義、該課程與后續課程的聯系等角度展開。如此有利于學生從入學就開始對自己的學業建立很好的學習規劃,也不至于因課程設置問題造成誤解,避免后續學習對某些課程不重視的現象發生。

再次,通過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應建立學生學習本專業的自信心,增加學生自身對本專業的認知和認同感,消除學生因專業本身邊緣學科的特點而產生被邊緣化的想法,提高他們后期學習的積極性。

最后,社會和學校應共同承擔起對外宣傳的責任,提高用工單位對該專業的認知度,為學生就業提供保障。

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生物醫學工程學最初是期望基于工程技術的手段,即利用工程學原理和方法,探索、發現和解決醫學領域的問題,進而又發展到生物學的研究領域,所以它是醫學、生物學與工程學乃至材料學相交叉的系統工程學科,學科呈現知識面廣、創新性與實踐性強等特點。

基于上述特點,生物醫學工程課程設置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要想用工程的手段解決醫學相關領域問題,必然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醫學和生物學背景,同時具有扎實的工程基礎,因此,課程設置必須要涵蓋醫學、生物學和工程學多個方面,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豐富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課程設置應體現專業覆蓋知識面廣的特點,但絕不是各課程的簡單拼湊和堆疊,所設置的課程之間既應注意相互聯系,又要有側重。

3)由于生物醫學工程所研究領域新技術、新成果、新材料、新理念和新發現的不斷涌入,課程設置還應充分考慮對知識的補充和教材的更新,體現專業本身的“創新性”。

4)課程設置要充分依托學校資源優勢和師資力量以突出專業特色,但核心專業課開設必須遵循適應時展和社會需求的原則,決不能因學校師資和資源問題辦成純工學或純醫學專業。同時,核心專業課設置還必須做到與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保持一致,而所有課程設置均需在培養方案的指導下完成。

⑤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對工程能力的較高要求又決定了開設課程必須具備實踐性強的特點,因此,課程設置時應重視實踐、實訓環節所占的比重。

綜合看,課程設置總體原則把握可參考清華大學“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的培養模式,即既重視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又鼓勵不同院校專業課,同時注意加強實訓實踐環節。

優化課程設置分配 根據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質量工程評估體系的要求,和四年制本科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建議濰坊醫學院課程總學時應控制在2600~2800。結合學校教學型院校的特點,建議把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學時比例控制在1:0.35左右,其中專業課控制在1:0.45左右。

打造雙師型教學團隊 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要培養應用型的工程人才,首先要求教師自身是工程型人才[6-7]。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師自己進行職業規劃時,必須做到同時具有扎實的生物醫學工程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學校應通過鼓勵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進修學習,參與企業技術研發,探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積極拓寬實踐實訓基地等途徑,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8-9]。如此有利于:

1)將新的技術和方法帶到教學中更新知識結構,開拓學生視野;

2)通過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經歷,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建立聯系,解決理論授課枯燥難懂的尷尬;

3)將實際問題引入教學,鼓勵學生思考,有利于推動學校PBL等一系列教學方法的改革;

4)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驗,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5)深度參與企業研發,提高學校科研水平。

最后,學校應該針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特點,給予專業教師必要的政策扶持與保障。

4 結語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一個新興產業、朝陽產業,生物醫學工程的專業教育有利于為國家培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推動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因此,“十二五”規劃中國家對生物醫學工程涉及相關領域給予大力支持。濰坊醫學院應緊抓時代機遇,認真分析其他院校辦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借鑒其辦學成功經驗,同時結合學校實際,深化改革,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品牌專業。

參考文獻

[1]吳小明,羅二平,申廣浩,等.“可靠性工程”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體系[J].醫療衛生裝備,2013,34(1):131-132.

[2]教立營,趙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2(12):25-28.

[3]浙江大學工信部[EB/OL].[2012-06-26].http:///Chinese/redir.php?catalog.

[4]清華大學醫學院[EB/OL].[2012-06-28].http://.

[5]王能河,但漢久,張志德.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學影像工程)本科課程體系比較研究[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3,19(2):70-74.

[6]陳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新思路[J].中國大學教學,2010(1):72-74.

[7]馬春排,李天鋼,李白毅,等.生物醫學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4):103-122.

篇2

20世紀60年代,美國一些著名大學先后開啟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相繼啟動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美國的生物醫學工程教育特點是在技術產業化需求驅動建立起來的具有其自身特性,且反映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前沿特征。各個學校的本科教育課程雖然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在課程設置上大致可以分為科學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關注領域課程、設計課程、人文與社會科學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及其他選修課程等六類。不同學校本科課程的主要差異體現在專業選修課程及其他選修課程的設置上,各個學校根據自身的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特點開設一些相應的選修課程,并培養學生在相應方向上的研究探索實踐能力。這是美國生物醫學工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點。

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發源于著名工科院校的信息技術類專業和力學專業,進而逐漸形成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后來,一些醫學院校在醫學物理和醫用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相繼開展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于是在我國基本上形成了這樣兩種類型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上述兩類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設發展模式各具側重,遵循了共同的學科基礎,在培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應用層面上有顯著特點。相對來說,工科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培養模式注重工程技術的開發和功能拓展,醫科院校則注重醫學與工程結合、工程技術在醫學中的綜合應用。

1.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思路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種交叉學科,交叉的學科基礎及其融合的緊密程度決定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水平,交叉的學科發展推動著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并且使得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研究領域變得十分廣泛,而且處在不斷發展之中。

1.1 學科發展軌跡

在中國,基于電子信息工程發展而來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醫學儀器、生物醫學信號檢測與處理、生物醫學信息計算分析、生物醫學成像及圖像處理分析、生物醫學系統建模與仿真、臨床治療與康復的工程優化方法、手術規劃圖像仿真以及圖像導引手術及放療優化等;有基于力學發展而來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流體力學、生物固體力學、運動生物力學、計算生物力學和微觀尺度的細胞生物力學等;基于化學材料工程發展而來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學、組織工程與人工器官、物理因子的生物化學效應等。

1.2 學科發展特點

作為交叉學科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其發展的關鍵在于交叉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構建一種良好的交叉結構,對推動交叉學科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對于生物醫學工程這樣的交叉學科的描述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交叉學科如同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起連接橋梁,如果在河兩岸沒有堅實的基礎,橋是無法建立好的,對于生物醫學工程這樣一座建立在兩個不同學科之間的橋來說,它的發展要求具有堅實的交叉學科基礎和交叉學科緊密融合深度。那么在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構建良好的交叉結構,需要選取具有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撐的主干學科進行交叉,凝練學科方向,不能大而全,過于寬泛。

目前,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技術具有良好的應用和發展前景,應該成為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重點發展方向。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設備能有力推動醫療產業的發展。醫療儀器和醫學成像設備是現代醫療器械產業中的主流產品,在產業發展中起著主導和引領作用。其發展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經濟技術實力與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產業化驅動也是學科發展的一種動力,也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基于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的需求和生命科學發展的大趨勢,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應大力促進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方法的學科建設,從而提升整個學科的發展水平。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離不開一流的學術研究和學術成果的應用。一流的學術研究不但能提升學科的發展水平,而且能開拓學科縱深發展,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而增強學科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學術研究的前瞻性和創新性將確保學科建設的發展動力和趨勢以及學科發展的活力。

交叉學科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替代性。可替代性程度越高,交叉學科存在的必要性就越小。如何減小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可替代性的程度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需要提升學科的特異性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的學術研究主要包括應用理論研究和理論應用研究,應用理論研究主要涉及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所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開展新理論、新方法的研究。理論應用研究主要涉及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所需要解決的科學和技術問題,借助理工科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應用理論研究是理論驅動型的學術研究,理論應用研究是應用驅動型的學術研究。理論驅動型和應用驅動型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學術研究的兩種主要模式。理工科大學具有良好的理論創新基礎和強大的交叉的學科背景,開展理論驅動型研究具有自身優勢。醫學院校具有豐富的醫學資源,面臨著大量需要應用理工知識解決的醫學問題,開展應用驅動型研究,將很好地實現與醫學的應用融合,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有力推進醫學的進步與發展。各自的學術優勢將有利于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特色發展,從而增強其不可替代的程度,實現學科可持續創新發展。

1.3 學科體系

作為一級學科的生物醫學工程,包含學科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且該體系離不開所交叉的學科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的支撐,此外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既要有學科自身的特色,又要具有可持續發展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這樣學科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要面向醫療衛生、生物科學所涉及的重大、重要技術理論問題及基礎應用開展學術研究。實現良好的學術研究定位,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

2.大數據時代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

守正創新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的必由之路,人類已進入大數據時代,所謂大數據(bigdata),或稱海量數據,是指由于數據容量太龐大和數據來源過于復雜,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工具軟件對其內容進行獲取、管理、存儲、檢索、共享、傳輸、挖掘和分析處理的數據集。大數據具有“4V”特征:①數據容量(volume)大;②數據種類(variety)多,常常具有不同的數據類型和數據來源;③動態變化快,如各種動態數據,非平穩數據,時效性要求高;④科學價值(value)大,盡管目前利用率低,卻常常蘊藏著新知識和重要特征價值或具有重要預測價值。大數據是需要新的分析處理模式才能挖掘分析出其蘊藏的重要特征信息[6。

人體生老病死的生命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涌現的生物醫學大數據發生源,這種源源不斷的生物醫學大數據的檢測、處理與分析,將給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模式識別、人工智能、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的發展將帶動大數據處理技術的進步。生物醫學大數據廣泛涉及人類醫療衛生健康相關的各個領域:臨床醫療、基礎醫學、公共衛生、醫藥研發、臨床工程、心里、行為與情緒、人類遺傳學與組學、基因和蛋白質組學、遠程醫療、健康網絡信息等,可謂包羅萬象,紛繁復雜。生物醫學大數據中蘊藏了種種有科學價值的信息,研究有效的大數據挖掘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對生物醫學大數據進行關聯和融合計算分析,充分挖掘生物醫學大數據中的信息關聯和特征關聯和數據空間映射關聯,既能為疾病的預防、發生發展、診斷和治療康復提供系統化的全新的認識,有利于深入疾病機理研究分析,開展個性化診療。還可以通過整合系統生物學與臨床數據,更準確地預測個體患病風險和預后,有針對性地實施預防和治療。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所面臨的生物醫學大數據主要包括多模態醫學影像數據、多種類醫學信號數據以及基因和蛋白質組學的生物信息數據。生物醫學大數據在生物醫學工程學科領域內有著廣泛深遠的應用前景,從三個方面應用將推動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

(1)開展多模態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醫學影像學科的發展從早期看得到,到看得清,目前的看得準,未來的趨勢是看得早。只有看得準和看得早才有利于臨床早期干預,提高治療預期。醫學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在影像診斷、手術計劃、圖像導引、遠程醫療和病程跟蹤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建立新的醫學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模型和數值計算方法,挖掘多模態影像數據的特征數據和特征關聯,將會提供強有力的影像診斷分析手段,極大地推動影像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和科學價值。

(2)開展多種類醫學信號大數據計算分析。醫學信號大多直接產生于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信號,能在不同層面上表達生理和病理相關機制特征。融合多種醫學信號的大數據計算分析,能對生理病理過程進行更好更全面的闡釋,不僅能深入了解生理病理的狀態特征和過程特征,而且能實現個體健康監測和管理。可以很好地開展回顧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推進系統化的醫學應用研究。實現強大的多種醫學信號數據的特征挖掘及特征關聯計算分析。大數據挖掘能夠增加準確度和發現弱關聯的能力,能更好地認識生理病理現象和本質。

(3)開展基因和蛋白質組學的生物信息大數據計算分析。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系統生物學和比較基因組學的不斷發展涌現了海量的需要計算分析的生物信息數據,已進入計算系統生物學的時代。開展生物信息大數據計算分析,可以拓展組學研究及不同組學間的關聯研究。從環境交互、個體生活方式、心里行為等暴露組學,至細胞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組學、表觀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基因蛋白質調控網絡,再到人類健康和疾病狀態的表型組學等不同層面不同方向上實現大規模的關聯計算分析,可以全面闡述生命過程機制,挖掘生命過程特征及關聯特征。

3.結論

篇3

“當然不是什么自設專業。生物醫學工程是交叉學科,可是個大熱門,我也許會做個工程師吧。”我笑著應答。

“是不是也要和典型工科男一樣,整天對著電腦看數據,或是畫圖呢?”

“這會是工作的一部分,因為有不同的分支,就業也有很大的不同。”

很多人聽說我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都表現出驚詫的眼神,不知道會學些什么。當他們得知我在醫學院,眼里的驚訝就又升了一個等級。是的,我在醫學院讀工科博士學位,夢想著能成為一個為醫學事業效力的工程師。

下一個諾貝爾獎的產出地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是工程學、生物學和醫學的完美結合。通過研究人體系統的狀態變化,運用工程技術手段去控制這類變化,來解決醫學中的有關問題,保障人類健康,為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服務。如果說醫生是在臨床上給予病人直接的救助,那么生物醫學工程師就是通過研發的方式,為醫生提供技術支持。

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離不開高新設備的推動。手術室中高端器械,如高頻電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機、監護儀、X射線電視、超聲、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等,都是生物醫學工程高速發展的產物,生物醫學工程研究者就是這些醫用電子儀器的研發者。當你看扣人心弦的美國醫療劇時,醫生常常使用的挽救了無數生命的除顫儀,就得力于醫學工程師的研究和設計。

生物材料制作也是生物醫學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我國器官捐獻還較少,而很多終末期器官衰竭者又在等待新的器官來延續生命,于是人工器官應運而生。生物材料為各種人工器官提供物質基礎,器官制造直接關乎生命,是個大學問。制作人工器官的材料必須要充分考慮強度、硬度、撓度、韌性、耐磨性及表面特性等各種物理、機械等性能。由于這些人工器官大多數是植入體內的,所以要求具有耐腐蝕性、化學穩定性、無毒性,還要求與機體組織或血液有相容性。這些材料包括金屬、非金屬及復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其中輕合金材料的應用較為廣泛。所以,從事這一領域研究不僅要有豐富的醫學知識作為基礎,還要對物料、材料等方面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相信在未來隨著技術的成熟,我們會設計出質量高而又成本低的人工器官,為人類的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最有趣、最前沿的要數神經網絡的研究了。大腦是人體最復雜的器官,對腦神經的研究是目前世界各國科學家掀起的一個新熱潮。這是一個可能引起重大突破的新興邊緣學科,它研究人腦的思維機理,將其成果應用于研制智能計算機技術。運用智能原理去解決各類實際難題,是神經網絡研究的目的,現在這一領域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也許,下一個諾貝爾生物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就是研究該領域的生物醫學工程科學家。

除此之外,生物醫用陶瓷材料、納米醫學、微創醫學、生物力學、生物信息學、遠程醫學與健康信息學等,都是生物醫學工程的重要分支。

英語想不好都難

單看這個專業的名字,就能看出這個新興的交叉學科的三大板塊――生物、醫學、工程,缺一不可。

第一板塊:生物。在該領域,學生要修讀化學生物學、生物傳感與分析、生物信息學、生物電子學等相關課程。不僅要掌握這些理論基礎,還要有生物科學的基本實驗技術,能從事試驗工作。

第二板塊:醫學。在醫學方面,學生要修讀人體生理學、人體解剖與組織學、神經科學、醫學統計學等。同時要學習生物醫學儀器的基本原理、設計方法,并了解相關儀器的發展趨勢,掌握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基本原理、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此前我對醫學影像學一無所知,后來去醫院和一些廠家實際參觀,一張張生動立體的器官美圖、核磁共振檢查帶來的精確診斷,讓我領略了生物醫學工程的巨大魅力。

第三板塊:工程。盡管此專業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服務于醫學領域,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涉及工科的課程最多,也最復雜。生物力學是必修課,但是有其自身特點,這是一個應用力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體中的力學問題進行定量研究的學科。像生物流體力學、生物心血管系統、飛行等與水動力學、空氣動力學、邊界層理論和流變學等有關的力學問題,學習者了解了這些后可以對自己的身體有更深的認識。除此之外,納米科學技術引論、成像理論與技術、信息可視化技術、電路與電子技術、計算機硬件與軟件、信號處理與分析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也是必修課。

作為工科專業,它對實踐能力的要求很高,較強的動手能力也是畢業生將來就業的基礎。在研究生階段,我們要學習硬件電路設計與調試,要像“碼農”一樣,熟練掌握計算機編程。此外,如果你以為生物醫學工程學生外語是弱項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也許你入學的時候英語剛剛到國家線,甚至是自己的減分項,那么通過兩三年的研究生學習,你也能成為英語高手。因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在歐美國家發展強勁,我們用的一些教材都是英文原版,如《磁共振成像原理》《系統與計算神經科學》等。同時我們也要閱讀大量的外文文獻,了解國外前沿動態。一些專業課還要全英文教學,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英語想不好都是難事。

篇4

關鍵詞:生物醫學工程;考核;電子類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6-0239-02

廣東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于2003年開始第一屆本科招生,針對如何進行具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特點的教學改革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作為工科專業,電子類課程是專業的基礎課程,與電子信息專業要求不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以小信號、低頻率電路為主要研究對象。本專業側重培養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畢業生要能夠快速開展醫療儀器方向的研發、測試等工作。因此,我們從2008年開始著手進行了相關電路課程的改革和探測,下面針對專業特點和考核方式進行討論。

一、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特點分析

生物醫學工程是以技術與工程的手段研究和解決生物和醫學中的相關問題,并綜合了生物學、醫學和工程技術學的交叉學科[1-3]。它要求學生掌握物理學、數學、電子學、醫學等相關基礎知識,并能夠融會貫通[4-5]。其中電子技術的相關知識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的主要內容。與普通高校電子信息專業和自動化控制專業不同的是,本專業電子類課程內容局限在低頻、弱電范圍內,同時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操作和分析能力。因此,在課程教學和考核中應該更加注重與本專業特點相結合,發展具有專業特色的考核評價體系。作為課程發展的導向,考核方式是課程建設水平的集中體現,也是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和課程改革的參考依據。在本專業發展初期,電子類課程的考核主要體現在:(1)一考制,即將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學生的最終成績,方式比較單一,特點不突出,忽視了學生在實驗技能、創新設計方面的評價;同時在期末考試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來不及糾正。(2)與專業領域銜接不夠緊密。考核內容只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考核內容與普通電子工程專業內容一樣,忽視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特色;(3)考試題型單一。最初的考試題型也只有計算分析一種,覆蓋面較窄,考試評價主觀性較強,難以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考核方式的改變與實踐

從2008年開始,我們便針對電子類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專項研究,提出考核改革的目標,即把教學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將考核向過程考核轉移。課程組從2009級本科生開始推行一系列課程改革措施,目前已經進行了三屆改革試驗。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特色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改革具體內容是:(1)專業基礎課的考核由平時作業和階段測驗成績、實驗課成績和期末成績組成。①平時作業由主講教師根據教學計劃通過在線課程網站布置,學生在學習完一章內容后在一周以內提交作業。該項成績占總評成績的10%。②階段測驗包含兩種形式,一種是傳統的隨堂測驗,另一種是在線測驗,即由測驗系統給出成績。階段測驗根據學習內容,安排2~3次,占總評成績的5%。③我們特別加強了對實驗課程的考核力度,實驗課成績包括實驗完成情況和實驗報告的撰寫兩方面,占總評成績的15%。④期末成績則延續傳統閉卷考試形式,在統一閱卷的基礎上給出,占總評成績的70%。考試題型更加豐富,一般不少于四種類型題,客觀題占50%左右。考試難度適當降低,但是知識覆蓋面增加到了課程內容的80%以上。(2)電子類專業課程考核則注重課程設計、大作業(或課程論文)等更加自由的形式。①考核也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以綜合設計課程為例:教學和考核都是以分組方式進行,電路設計為主要教學內容,設計結果和課程論文則是考核依據。這里還強調了團隊合作,同一小組成員的考核成績是相同的。②通過計算機輔助進行。在電路設計軟件課程中,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除了要掌握軟件的基本知識外,綜合能力的提高也是主要的一個方面。考核也是通過計算機完成的,教學可以為每位學生設置不同的題目,內容更加靈活多變。我們進行考核方式改革的方針是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興趣和綜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也盡量增加小組討論和團隊項目。總之,考核方式的改變就是力求做到全面、有效,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促進。

三、網絡平臺的建設和作用

專業課程學習網站的建設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在電子類課程的改革中成為了重要的工具。截止到2011年,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已經陸續完成了網絡課程的組建工作并迅速投入到教學中。在線網絡課程建設為考核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已經逐漸成為改革成功的關鍵一環。我們在網絡課程建設中,特別強調了其參與考核的功能。因此,將題庫建設作為重要的一環。目前,已將完成了500道網絡習題的初等規模題庫,包括在線自測試題10套,為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撐。學生在線考試的形式反應積極,認為形式新穎、操作方便。目前,我們在過程測試中至少包含一次在線考試,平時的作業布置和提交也都通過在線網絡進行,也就是說約40%的平時成績是通過網絡考核獲得的。除此之外,網絡課程還為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平臺,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擴展了教學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以往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單一,枯燥的內容制約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在網絡課程中提供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包括文獻、新聞、圖片、視頻等,充分延伸了教材內容,滿足了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要;(2)提供了交流的平臺。我們同樣組建了學習小組,小組成員作為團隊活躍在網絡中。教師為各個小組布置了不同的討論題目,有的作為作業成為考核的一部分。在網絡環境中,學生擁有了充分的發揮空間和自由,能夠以更加放松的心態融入到學習中。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電子類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新時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培養創新性人才的指導思想下進行的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根據三年來的教學實踐,改革獲得了任課教師的支持,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我們所提出的綜合型的過程考核思想正在切實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繼續深化考核方式改革,使其不流于形式并帶動整個課程的建設,不斷地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超敏,周凌宏,龔劍,等.新時期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1):22-23.

[2]張守華,葉亞林,騰理知,劉志成.醫學院校培養生物醫學工程人才的特點[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5):59-60.

[3]陳其榮,殷南根.交叉學科研究與教育:21世紀一流大學的必然選擇[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1,(13):44-48.

[4]鄒慧玲,董秀珍.美國優秀生物醫學工程本科教育特點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5):6-9.

[5]董秀珍,鄒慧玲,楊國勝.對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幾點認識[J].醫療衛生裝備,2003,(3):3-5.

篇5

Key words:medical laboratory instruments;biomedical engineering;teaching mode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214-01

引言

《醫學檢驗儀器》課程在醫學檢驗專業普遍開設,但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卻較為少見。對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本科院校來說,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儀器維修能力。隨著檢驗醫學在臨床診斷中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功能復雜、智能化程度高的現代檢驗儀器進駐檢驗科室,這對相關專業人員如檢驗科技術人員、檢驗儀器維修工程師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醫學檢驗專業的學生進入檢驗科從事儀器操作的工作性質不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更擅長儀器維修與設備管理,所以更能進入有著廣闊市場的檢驗儀器公司或醫院設備科工作[1]。為了讓學生畢業后更好地從事檢驗儀器維修相關工作,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開設《醫學檢驗儀器》課程顯得十分重要。

一、檢驗醫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檢驗醫學是一門涉及范圍廣泛的多專業交叉學科,現代醫學檢驗儀器通常涉及光學、機械、電子、計算機、材料、傳感器、生物化學、放射等多技術領域[2]。多領域知識的交叉融合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種考驗,在檢驗儀器教學中偶有失衡,便會大大降低教學效果。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結合學生具體情況,對檢驗儀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作如下分析。

1.理論教學過于枯燥,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生在電子技術、數理統計和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功底頗為扎實,但對醫學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檢驗儀器的設計不但包含理工科知識,也依賴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用化學、醫用物理學、臨床疾病診斷、臨床醫學檢驗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而后者正是工科類專業學生的弱勢,因此,其對儀器原理的理解往往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喪失學習的興趣。

2.實驗室檢驗儀器設備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

實踐課程是檢驗儀器教學的重要一環,尤其對以培養維修工程師為主的生物醫學工程而言。部分實驗室在建設過程中,由于對醫學檢驗儀器課程的不夠重視,以及經費投入的限制,導致硬件設備跟不上教學的步伐,嚴重影響學生實踐訓練,進而影響教學效果[3]。

二、《醫學檢驗儀器》課程改革的措施

《醫學檢驗儀器》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通過四年的探索與實踐,在課程教學與改革方面總結出以下經驗。

1.注重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針對“培養檢驗儀器維修工程師”這一具體目的,在教材和內容上都要精挑細選,要聯系實際、重點突出、知識面廣、難易結合。目前醫學檢驗儀器教材多針對醫學檢驗專業編寫,而曾老師編寫的《臨床檢驗儀器學》內容涵蓋臨床常用檢驗儀器的基本原理、儀器結構、故障易發部位及質量控制等,關于檢驗標本及臨床檢驗方法介紹較為簡單,比較適合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生使用[2]。通過文獻調研和走訪廣州、中山、珠海、東莞等多家醫院發現,臨床檢驗常用,需要經常維修、維護的設備包括血細胞分析儀、血液凝固分析儀、半自動尿液分析儀、尿沉渣分析儀、生化分析儀、酶標儀、細菌鑒定儀、免疫發光分析儀等,因此教學內容選取此類儀器對應章節,而弱化PCR核酸擴增儀、DNA測序儀等內容;課程重點除了檢驗儀器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外,還包括各種儀器的基本電路、結構功能、操作方法、故障檢測與排除、維修維護步驟等,而對所涉及的血液學、免疫學、生物化學和微生物學的新理論、新方法也需要有所了解,以便學生對臨床檢驗實驗室有一個系統的認識。

課堂教學適當輔以科室儀器圖片、多媒體動畫、視頻等,形象地闡述儀器的操作、安裝、故障分析等過程,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也能補充實驗室設備不足、學生無法親自動手操作儀器的缺憾;亦可嘗試引導式教學,重點內容除了由教師主講外,針對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思考題,要求學生自行查閱資料、制作課件并演講,設置討論和教師點評環節,改變以往醫學檢驗儀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督促學生學習和掌握[4]。

2.重視實踐訓練,完善實驗室硬件設施

在實驗室已有設備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增加實驗內容,以實驗促進教學。針對實驗室只有分光光度計等少量檢驗儀器設備的缺陷,在實踐過程中,通過不斷積累發現,除了完成基本的操作內容外,還可以增開故障維修實踐內容,具體做法為:將學生分為A、B兩大組,分別進入兩個實驗室,在老師指導下對分光光度計進行拆機操作,并由學生在不過分損壞儀器設備的前提下設置電路故障,然后A、B兩組互換實驗室,維修對方組所設置的故障,順利完成維修任務的學生可獲得平時成績加分獎勵[5]。通過訓練,學生對儀器電路結構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然而,單一的儀器設備并不能完全適應教學安排。對于教學用檢驗設備偏少、實驗室無法投入足夠資金的情況,為了節約成本,建議酌情考慮購置一批價格較低、體積輕便的重要儀器,以滿足教學的基本要求;另外,還可向醫院低價購買計劃淘汰但仍可正常使用的二手檢驗儀器,以供教學之需,緩解理論教學“看不見”、“摸不著”的難題。

3.加強校企合作

建立醫學檢驗儀器實習基地,讓學生有機會深入企業觀摩和實踐,近距離走進“維修工程師的生活”,了解其工作環境、崗位職責,可進一步作為督促學生認真學習課堂理論知識的有效手段,是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行之有效的途徑,也為學生將來更好地從事相關行業的工作打下基礎。同時,可以邀請校外維修工程師舉辦講座,為學生帶來醫院科室儀器的維修實例與經驗,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檢驗儀器維修的要點。

4.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檢驗科由于儀器設備、檢驗標本等的特殊性,對實驗室溫度、濕度、電場、磁場、無菌環境都有嚴格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儀器維修的基本要點,還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保持嚴謹的態度,出入科室要言行得體,穿鞋套、戴手套,注意細節,將來才能更好地勝任維修工程師的工作。

篇6

關鍵詞:合作;研究生;科研能力

1 醫院合作的理念和必要性

長期以來,在高層次科學人才培養方面,研究型大學一直重視學術型研究人才的培養。然而隨著新科技革命不斷深化、經濟全球化日益普及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逐步實現,研究型大學的研究生教育也擔負了為工業發展和經濟進步培養高層次研發人才的重要使命。樹立合作教育理念,增加學校和企業合作培養研究生的機會,是我國研究型大學研究生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重要方向[1]。重點大學在基礎研究方面有很強的優勢,科研工作主要以學術成果和科技獎勵為導向,研究缺乏市場意識,研究生的學習研究比較容易脫離實際[2],而且,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也出現很多弊端,單一的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用師生比例擴大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交叉學科的研究生的培養[3]。因此,通過學校與醫院的合作交流,進行多樣化培養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把大學的培養目標同經濟發展的需要相結合,符合時代的要求和高校發展的趨勢,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類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多樣性要求[4]。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門理、工、醫相結合的交叉學科,它的發展依賴電子學、 材料學、工程力學、信息科學和電子計算機等多種學科的進步,而且生物醫學工程的眾多的新課題及其研究成果都有著極好的產業化前景。這對該學科研究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5]。因此,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應當注重結合社會實際,增加研究生在醫院等機構中的合作交流,彌補理工院校醫學教育等方面的不足,。這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也是非常有幫助的[6]。

2 醫院合作在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生培養中的應用

多年來,人工心臟小組一直重視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充分利用和醫院的合作交流機會,培養了許多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而且取得了大量的教學科研成果。生物仿真與力學實驗室人工心臟小組09級優秀研究生經過三年的認真學習與努力研究,取得了優秀的科研成果,她發表了十余篇重點期刊雜志論文,其中包含有著高水平含量的SCI 4篇,EI 2篇,并成功申請了兩個專利,一個軟件著作權,榮獲了本校科技新星,優秀畢業生等多個榮譽稱號。這只是眾多優秀研究生的一個代表, 該小組還培養了許多高水平人才,而這些成果與成功的研究生培養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例如人工心臟小組,在研究生入學之后,即根據學生各自的課題特點,聯系醫院進行合作交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安排與課題相關的實驗驗證,這豐富了研究生研究課題的內容,也提高了研究生對于所研究對象的深層次理解,同時還為研究結果提供了必要的實驗數據等。另外,該小組研究生和醫院合作進行了人工心臟應用于動物的臨床實驗,在老師的指導下,實驗室研究生根據自己的課題內容,團結合作,自行研發了人工心臟的控制系統,這整套系統涵蓋了電學,生物力學,醫學,材料學,計算機技術等大量綜合的學科,也體現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特點,即是眾多學科的交叉綜合。他們不但合作實現了系統的設計,制作;在該套系統被用于動物實驗中,他們還獨立設計了實驗流程,參與了動物實驗的術前準備和術后監護過程,對實驗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這為學生提供了一次學習機會,學習了解到臨床醫學的一些常識,同時為研究生階段的實驗設計等提供臨床驗證,確保了實驗結論的真實性,正確性,這也大大促進了研究生科研成果的獲得。在合作這個過程中,也增強了研究生的社會溝通能力,有利于研究生畢業后的職業發展。該小組還與醫院合作進行了粒子成像測速(PIV)實驗,該技術廣泛應用于測量流體的流動特性,利用醫院的設備,并且進行了相關的PIV實驗培訓,為心血管內血液的流動特性的仿真結果進行了驗證,增加了課題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并且,根據心衰課題,還安排研究生進行醫院手術室見習,通過學生在手術室的見習,他們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到輔助循環(人工心臟等設備)在改善心衰中的地位,也可以了解到輔助循環在整個過程中的工作原理,通過實際的觀察學習,學生能夠更扎實地理解輔助循環。同時,通過在手術室中的學習,學生還可以對生理知識有更多的了解,他們接觸到了很多參數,比如生化標記物BNP的濃度能夠表征心臟功能等,同時學生還了解了一些藥物的作用,補充了理工類學科醫學知識的不足,這對于學生之后的學習以及生活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該小組還給了學生很多其它的機會去與人合作,提供給每一個成員充分的機會去提升自己,在這樣的培養方式下,小組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受到了學院學校以及社會的高度認可,經過三年訓練,小組成員可以獨立的完成一些合作項目,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科研思維的嚴謹性也得到提高。研究生經過自己的努力,科研成果大大增加。截止2008到2011年,通過與醫院合作教育,小組研究生SCI類9篇,EI類13篇,核心期刊會議十余篇。該小組研究生畢業后均有良好的職業發展,就業范圍涉及醫院,軟硬件企業公司及研究機構,實踐證明,合作培養方式取得很大的成功。

3 醫院合作的重要意義

通過人工心臟小組的例子可以看到,合作這種培養方式,對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研究生能力的提升是很有效的。由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有著高度的學科交叉性,因此研究生的培養也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校和醫院等企業進行合作交流,彌補了工科院校醫學資源的不足,為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生提供實驗機會,為學生研究內容提供必要的數據和驗證,幫助研究生取得科研成果;同時,學生走出校門,提高了動手能力,鍛煉了社會交往能力;最后,學生在合作中,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專業在社會的發展情況,他們對職業有了更深的認識,有助于其畢業后的職業發展。我院根據研究生各自的課題特點,為研究生提供與醫院的合作機會,充分利用了校外資源,積極幫助學生進行,這種方式是適應教育的趨勢的,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及以及幫助學生取得科研成果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別敦榮,康宏. 合作教育:我國研究型大學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新方向.教育研究,2005(2):26-31

[2] 黃澤霞. 重點大學產學研合作現狀分析. 科教論叢,2007(8):134

[3]徐瑞,曾寶成,劉浩源. 產學研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模式探析. 集體經濟職教培訓,2011(36):184-185

[4]張晶,劉東明. 產學研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 科教論叢,2009(22):211

篇7

摘要:數字信號處理(DSP)系統由于受運算速度的限制,其實時性在相當的時間內遠不如模擬信號處理系統。從80年代至今的十多年中,DSP芯片在運算速度、運算精度、制造工藝、芯片成本、體積、工作電壓、重量和功耗方面取得了劃時代的發展,開發工具和手段不斷完善。DSP芯片有著非常快的運算速度,使許多基于DSP芯片的實時數字信號處理系統得以實現。目前,DSP芯片已應用在通信、自動控制、航天航空及醫療領域,取得了相當的成果。在載人航天領域,基于DSP芯片的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chip

Abstract: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operation speed,real time performance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 system is far from that of analog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in decades ago. Since early 80’s,DSP chip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operation speed,computation precision,fabrication technics,cost,chip volume,operational power supply voltage,weight and power consumption. Furthermore,development tools and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greatly. Modern DSP chips can be operated very fast,which m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y DSP based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possible. Now DSP chips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successfully in communication,automatic control,aerospace and medicine. DSP based technology has very promising future in manned space flight area.

Key words: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chip;development;application

數字信號處理作為信號和信息處理的一個分支學科,已滲透到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業生產、國防和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信號在時域及變換域的特性進行分析、處理,能使我們對信號的特性和本質有更清楚的認識和理解,得到我們需要的信號形式,提高信息的利用程度,進而在更廣和更深層次上獲取信息。數字信號處理系統的優越性表現為:1.靈活性好:當處理方法和參數發生變化時,處理系統只需通過改變軟件設計以適應相應的變化。2.精度高:信號處理系統可以通過A/D變換的位數、處理器的字長和適當的算法滿足精度要求。3.可靠性好:處理系統受環境溫度、濕度,噪聲及電磁場的干擾所造成的影響較小。4.可大規模集成:隨著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數字電路的集成度可以作得很高,具有體積小、功耗小、產品一致性好等優點。

然而,數字信號處理系統由于受到運算速度的限制,其實時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遠不如模擬信號處理系統,使得數字信號處理系統的應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和制約。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DSP(數字信號處理)芯片誕生以來,這種情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DSP芯片,也稱數字信號處理器,是一種特別適合進行數字信號處理運算的微處理器。DSP芯片的出現和發展,促進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的提高,許多新系統、新算法應運而生,其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目前,DSP芯片已廣泛應用于通信、自動控制、航天航空、軍事、醫療等領域。

DSP芯片的發展

70年代末80年代初,AMI公司的S2811芯片,Intel公司的2902芯片的誕生標志著DSP芯片的開端。隨著半導體集成電路的飛速發展,高速實時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的要求和數字信號處理應用領域的不斷延伸,在80年代初至今的十幾年中,DSP芯片取得了劃時代的發展。從運算速度看,MAC(乘法并累加)時間已從80年代的400 ns降低到40 ns以下,數據處理能力提高了幾十倍。MIPS(每秒執行百萬條指令)從80年代初的5MIPS增加到現在的40 MIPS以上。DSP芯片內部關鍵部件乘法器從80年代初的占模片區的40%左右下降到小于5%,片內RAM增加了一個數量級以上。從制造工藝看,80年代初采用4μm的NMOS工藝而現在則采用亞微米CMOS工藝,DSP芯片的引腳數目從80年代初最多64個增加到現在的200個以上,引腳數量的增多使得芯片應用的靈活性增加,使外部存儲器的擴展和各個處理器間的通信更為方便。和早期的DSP芯片相比,現在的DSP芯片有浮點和定點兩種數據格式,浮點DSP芯片能進行浮點運算,使運算精度極大提高。DSP芯片的成本、體積、工作電壓、重量和功耗較早期的DSP芯片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在DSP開發系統方面,軟件和硬件開發工具不斷完善。目前某些芯片具有相應的集成開發環境,它支持斷點的設置和程序存儲器、數據存儲器和DMA的訪問及程序的單部運行和跟蹤等,并可以采用高級語言編程,有些廠家和一些軟件開發商為DSP應用軟件的開發準備了通用的函數庫及各種算法子程序和各種接口程序,這使得應用軟件開發更為方便,開發時間大大縮短,因而提高了產品開發的效率。

目前各廠商生產的DSP芯片有:TI公司的TMS320系列、AD公司的ADSP系列、AT&T公司的DSPX系列、Motolora公司的MC系列、Zoran公司的ZR系列、Inmos公司的IMSA系列、NEC公司的PD系列等。

通用DSP芯片的特點

1. 在一個周期內可完成一次乘法和一次累加。

2. 采用哈佛結構,程序和數據空間分開,可以同時訪問指令和數據。

3. 片內有快速RAM,通常可以通過獨立的數據總線在兩塊中同時訪問。

4. 具有低開銷或無開銷循環及跳轉硬件支持。

5. 快速中斷處理和硬件I/O支持。

6. 具有在單周期內操作的多個硬件地址產生器。

7. 可以并行執行多個操作。

8. 支持流水線操作,取指、譯碼和執行等操作可以重疊進行。

DSP芯片的應用

隨著DSP芯片性能的不斷改善,用DSP芯片構造數字信號處理系統作信號的實時處理已成為當今和未來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發展的一個熱點。隨著各個DSP芯片生產廠家研制的投入,DSP芯片的生產技術不斷更新,產量增大,成本和售價大幅度下降,這使得DSP芯片應用的范圍不斷擴大,現在DSP芯片的應用遍及電子學及與其相關的各個領域。

典型應用 (1)通用信號處理:卷積,相關,FFT,Hilbert變換,自適應濾波,譜分析,波形生成等。(2)通信:高速調制/解調器,編/譯碼器,自適應均衡器,仿真,蜂房網移動電話,回聲/噪聲對消,傳真,電話會議,擴頻通信,數據加密和壓縮等。(3)語音信號處理:語音識別,語音合成,文字變聲音,語音矢量編碼等。(4)圖形圖像信號處理:二、三維圖形變換及處理,機器人視覺,電子地圖,圖像增強與識別,圖像壓縮和傳輸,動畫,桌面出版系統等。(5)自動控制:機器人控制,發動機控制,自動駕駛,聲控等。(6)儀器儀表:函數發生,數據采集,航空風洞測試等。(7)消費電子:數字電視,數字聲樂合成,玩具與游戲,數字應答機等。

在醫學電子學方面的應用  如同其它數字圖像處理一樣,DSP芯片已在醫學圖像處理,醫學圖像重構等領域,如CT、核磁成象技術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已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在助聽,電子耳渦等方面也取得了相當的進展(文獻[1,2])。國內、外也有關于腦電、心電、心音和肌電信號處理方面基于DSP芯片系統的報道(文獻[4~7]),我們對1996年以前國外生物醫學工程的部分核心期刊,如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Computers and Biomedical Research等核心期刊進行檢索,有關基于DSP芯片處理系統的報道很少。對國內生物醫學工程的核心期刊,如《中國醫療器械雜志》、《中國生物醫學工程雜志》、《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和《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等刊物進行檢索,未見有關基于DSP芯片系統方面的報道。對我所的光盤數據庫進行檢索,未見有關在航天醫學方面應用的報告。

我們認為在生理信號處理領域基于DSP芯片的技術可以解決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某些問題,如當生理信號數據量很大(如腦電,肌電等)且處理算法相對復雜時,現有的微機在實時采樣、處理、存儲和顯示方面往往不能滿足實際應用要求,而基于DSP芯片的高速處理單元和微機構成主從系統可以較好地解決這類問題。

載人航天領域中信號傳輸帶寬的限制需要對生理數據進行實時壓縮;大型實驗中對龐大的數據進行實時處理依賴于數字處理系統的構成;載人航天中對數據處理精度,可靠性要求以及功耗、工作電壓、體積、重量等方面的限制需要我們在構造處理系統中選擇性能優良的芯片。我們認為將DSP技術應用于載人航天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結束語

以DSP芯片為核心構造的數字信號處理系統,可集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和高速實時處理為一體,能充分體現數字信號處理系統的優越性,能很好地滿足載人航天領域設備測量精度、可靠性、信道帶寬、功耗、工作電壓和重量等方面的要求。目前,DSP芯片正在向高性能、高集成化及低成本的方向發展,各種各類通用及專用的新型DSP芯片在不斷推出,應用技術和開發手段在不斷完善。這樣為實時數字信號處理的應用——尤其是在載人航天領域中的應用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我們有理由相信,DSP芯片進一步的發展和應用將會對載人航天信號處理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李小華,李雪琳,徐俊榮.基于DSP的數字助聽器的研究.95年生物電子學[C],醫學傳感器等聯合學術會議文集,北京,1995:438~439

[2] 候 剛,徐俊榮.用于植入式多道電子耳渦的一種數字實時語音特征分析系統的研究[M].生物醫學工程前沿,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471~476

[3] 邱澄宇,何宏彬.用于心電信號數據壓縮的數字信號處理器[M].生物醫學工程前沿,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463~466

[4] Vijaya Krishna G,Prasad SS,Patil KM. A New DSP-Based Multichannel EMG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System[J].Computers And Biomedical Reserch,1996,29:395~406

篇8

作者:潘小梅 宋詠堂 單位:湖北省醫學會

轉化醫學時代的醫學科技進入了多視角、全方位研究的整體醫學的時代,醫學科技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多學科、跨領域的緊密協同、交叉、滲透融合。轉化醫學時代需要高度重視醫學模式的轉變,強化醫療服務模式的優化整合,加快推進數字化醫療、遠程醫療、移動醫療等技術發展,優化建立不同層級醫療機構間協同醫療、整合服務的新模式,實現醫療服務資源的系統高效利用。緊密圍繞醫學科技發展需求,加速轉變醫學模式,加強醫學研究資源的共享集成,推動不同學科和技術領域間的交叉融合,促進醫學前沿技術、基礎研究和臨床醫學的緊密銜接,在醫學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加快建立整體協同的轉化醫學研究模式正在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樹立醫學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實踐快速轉化的觀念醫學科技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和切實提高公眾健康水平。當前,基礎醫學、醫學前沿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臨床實際應用脫節的問題非常突出。通過繼續醫學教育牢固樹立研究成果向臨床實踐快速轉化的觀念,對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提高公眾健康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在繼續醫學教育過程中,有效解決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產業發展之間缺乏有效合作機制等問題,在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之間建立更直接的聯系,縮短從科學發現到技術應用的時間。轉化醫學的本質是盡快將醫學發展新成果快速轉化為可應用的技術、產品、方法、方案或指南并應用到臨床實踐[2-3]。因此,大力推進轉化醫學的發展已成為醫學科技自身發展的一個重大方向。傳播和掌握轉化醫學新技能轉化醫學要求臨床研究縱向深入、基礎研究橫向聯合,因此在開展繼續醫學教育過程中,把握科技前沿領域的發展趨勢,以生物、信息、材料、工程、納米等前沿技術發展為先導,加強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大力傳播醫學前沿技術向臨床醫學應用的理念,推進前沿技術向醫學應用的轉化,推動臨床診療、疾病預防的科學循證,將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服務大眾的碩果,高效擴展人類戰勝病患的知識并且完善、推進或開展新的研究,努力使我國在國際醫學科技前沿及轉化醫學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在搭建轉化醫學平臺過程中引領醫學科技的飛速向前發展,更好地為臨床和預防實踐服務[4]。目前在個體化醫療的臨床研究領域急需掌握的相關轉化醫學新技能有醫學前沿“組學”技術和相應的系統生物學技術,發展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組、代謝組等各類組學技術,加快新一代測序技術、高通量樣品分析技術、微量樣品提取和放大技術、海量數據分析技術等發展,促進基因組、表觀遺傳組、結構基因組等組學技術在疾病防控和臨床診治中的應用。發展醫學信息學、生物信息學和計算生物學技術,研發高通量生物醫學數據分析與文本挖掘技術,建設支持基因組結構變異與疾病致病相關性分析、表觀基因組和重大疾病分子分型等研究的大型生物醫學數據融合分析平臺。通過掌握上述新技能,才能夠迸發出轉化研究的火花,從而提升醫院臨床診療和科研品質,使醫學在深入和轉化的交替中不斷發展進步,更好地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

提高醫務工作者的轉化醫學綜合素質轉化醫學研究是多學科、多背景、多技能的交叉研究,不是一個隨時可以應用的孤立的主意或想法,而是一個需要每個研究者關注的理念,需要臨床和基礎研究人員的緊密交流和積極尋找合作機會,它應當成為健康供給(healthprovision)的現解的基礎,而“健康供給”則是涉及諸多與人類健康有關學科的大概念[4-5]。研究和闡明生命過程本質,探索疾病發生與發展規律,深入揭示醫學新科技對生命和疾病認識的理論基礎和科學內涵,在解決人體健康和疾病防治的關鍵科學問題中提高醫務工作者的轉化醫學綜合素質尤為重要。轉化醫學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收集足夠多的臨床樣本。規范、科學地建立臨床樣本庫是醫務工作者轉化醫學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開展轉化醫學研究非常重要的基礎準備。抓住歷史機遇,力爭在生命活動的生理與病理過程、疾病的發生發展機理及其防治的基礎理論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實現我國醫學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必須提高醫務工作者的轉化醫學綜合素質,不斷夯實我國醫學科技領域的人才基礎,打造一支規模龐大的人才隊伍。要通過培養醫務工作者的轉化醫學綜合素質,凝聚一批國際一流的醫學科技高層次人才,重點支持能夠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尤其注重對醫學交叉科學、醫學工程、醫學發展戰略研究等新型創新團隊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營造良好的醫務工作者成長環境,促進我國醫學研究隊伍轉化醫學綜合素質水平的整體提高,并盡可能為轉化醫學素質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篇9

根據國家《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2020年)》和《*省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結合*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趨勢及現狀

(一)世界生物產業發展趨勢。

生物產業是指將現代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應用于生產以及應用于經濟社會各相關領域,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總稱。當前,生命科學正在向揭示生命本質規律和控制生命過程方面發展,生物技術的重大突破正在農業、醫藥、能源、海洋等領域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環保等一批充滿活力的新興產業群正在形成,生物產業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及主導產業。據權威機構預測,到2010年全球僅生物制藥市場將達到1000億美元。生物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和對人類及社會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已引起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許多國家將生物產業作為戰略產業重點發展,紛紛制訂生物產業發展戰略規劃,促進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國生物產業發展態勢。

*國生物技術發展水平較高,基本上能跟蹤世界生物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趨勢,是高技術領域與世界技術水平差距較小且最可能實現突破的新興產業。近年*國在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基因測序、功能基因組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產業發展方面,基因治療、組織工程、診斷試劑和芯片等醫藥生物領域,已有20余種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上市;農業生物領域,抗蟲棉種植面積已占棉花種植面積的70%,轉基因水稻的研究和開發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生物制造領域,*國是化工、發酵、制藥等行業的原材料出口大國,農業廢棄物制備功能糖已實現工業化生產;以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為代表的生物能源、以聚乳酸為代表的生物材料及生物環保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目前,國家正著力打造產業基地,促進產業集聚,已在全國建立了20個生物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產業密集區。

(三)*生物產業基礎及發展狀況。

1.生物資源豐富。*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適中,光照時間長,平原、山地、丘陵、濕地分布各異,自然生態環境優越,適宜各類生物繁育生長,生物資源比較豐富。境內有各種植物3100多種;陸棲野生脊椎動物450種,占全國種數的21%;海岸線約占全國的1/6,海洋生物資源得天獨厚;黃河三角洲尚有大量未開發的土地,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是*國重要的農產區,是水果、蔬菜、海產品及蠶繭、藥材的主要產區之一,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較高,多年來糧、棉、油、蔬菜、水果和肉類、水產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工業較為發達,有利于推動工農業副產品及其有機廢棄物的系列開發,發展生物質經濟和循環經濟。

2.研發實力較強。全省現有省級以上生物技術研發機構46家,從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1.3萬人,兩院院士13人;有44個省級以上生物技術領域重點實驗室,其中涉及生物科學的國家實驗室(籌)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0個,食品發酵工程行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1個,省級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示范園(基地、縣)10個。特別是在*省*市集聚了大量海洋生物領域的頂級人才隊伍和科研機構,是國家海洋生物科技創新體系的中堅力量。

3.產業基礎良好。進入新世紀,*省在農林生物、生物醫藥、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等領域的一大批高技術成果實現了產業化,*省生物產業以超過20%的年均增長速度快速健康發展,規模迅速擴大。

農業生物:轉基因抗蟲棉的產業化開發居國內領先地位,脫毒甘薯、馬鈴薯等的產業化開發已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利用生物技術選育的小麥、玉米等作物新品種已大面積推廣;利用胚胎移植技術進行優質肉牛、波爾山羊等的良種繁育,形成了國內最大的牛胚胎移植群體。

林業生物:利用轉基因生物技術培育林木、花卉新品種取得較大進展。針對黃河三角洲地區鹽堿、干旱、瘠薄的地理環境,利用生物技術對四倍體刺槐、苜蓿、狗牙根草抗旱、耐鹽堿基因轉導成功,已進入田間推廣。利用無花果、薄荷等植物開發生物制劑產品,技術達到國內領先,現已研制出高效、低毒、低殘留的防治病蟲害新型生物制劑。

生物醫藥:目前全省近20個生物技術藥物已投入生產,擁有魯南制藥、齊魯制藥、新華制藥、先聲麥得津、東阿阿膠、威高、新華醫療等一批全國知名的生物制藥高新技術企業,醫藥制造業產值全國第一。

海洋生物:以海帶、對蝦、貝類、海參、名優魚類養殖和海洋藥物為特色的*國歷次海洋藍色浪潮均發端于*省。*省在水產良種引進、海水生態養殖、海洋生態修復、海洋精細化工生產、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及加工利用和深水網箱設計制造等領域的產業化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海洋天然產物的篩選提取、海洋藥物的研究和產業化也取得顯著成績。

生物制造:輕工食品生物技術和產業化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以玉米芯為原料制備功能糖已實現產業化,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酶工程技術具有較高水平,纖維素酶已應用于工業化生產,無污染(生物酶)制漿新工藝已在造紙行業推廣。

生物能源:以秸稈、玉米芯廢渣、木薯等非糧食作物為原料制備燃料乙醇取得重要進展,國內首條萬噸級纖維廢渣制備燃料乙醇生產線正在建設。以棉籽油、豆油、油腳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發展迅速,華驁植化公司8萬噸/年生物柴油、創世紀公司10萬噸/年生物柴油項目已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夏津三融集團20萬噸/年棉籽油轉化生物柴油項目正式立項。生物質能發電開始起步,單縣秸桿發電、禹城纖維廢渣發電等項目已投產。

生物環保:近年來,*省生物環保產業化取得重大進展。運用全封閉生物脫臭裝置治理污染走在全國前列。造紙方面,應用生物酶液預浸催化劑低溫無壓蒸解反應制漿法,使逆向回用水及中段過濾處理用水利用率達90%。

4.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生物產業發展的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一些地方和部門尚未真正認識到生物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沒有將生物產業放到戰略性產業的高度給予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產業規模較小,缺乏龍頭企業。20*年,全省重點調查的169家生物企業的總銷售收入為383.3億元,平均銷售收入僅為2.26億元。三是投融資體系不完善,融資渠道單一。由于缺乏政府資金引導,風險投資機制不健全,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許多生物企業難以得到金融機構支持。四是各類人才比較匱乏。科研人員、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技師數量遠不適應生物產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高技術產業化人才更為缺乏。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九次黨代會確定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總體要求,以自主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為重點,充分發揮*省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面向健康、農業、環保、能源和材料等領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實現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產業化的新突破,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骨干企業和名牌產品,盡快使生物產業成為綜合效益好、增長速度快、帶動效應強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基本原則。

1.自主創新,引領未來。加快建立以企業自主創新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產學研聯合,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積極促進自主創新的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化,推動生物產業做大做強。

2.整合資源,集成優勢。充分利用*省生物資源、技術、人才和產業優勢,促進教育、科研及技術、資金等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地區集中,構建完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鏈,培育生物產業區域增長極,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相對集中布局的產業基地。

3.市場主導,政府推動。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主體,又要充分發揮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導作用,在政策法規、體制機制等方面營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處理好技術開發與產業化、產業發展與生物安全的關系,為生物產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構建良好的支撐平臺。

(三)主要目標。

經過5年左右的努力,生物產業取得長足發展,初步形成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海洋生物、生物資源保護及開發利用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生物技術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產業規模實力、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得到明顯增強。逐步把*省生物產業建設成為技術先進、產業密集、特色明顯、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全國重要的生物產業集聚地。

———至2012年,生物產業產值達到3900億元,年均增長速度25%以上。其中,生物與新醫藥產值達到2300億元,生物農業產值達到600億元,生物制造達到600億元,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達到400億元;實現增加值達到90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2.5%,成為國民經濟和高技術領域的重要產業。

———實施一批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重大生物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項目。未來5年間,在努力爭取國家項目的同時,省級高技術產業專項資金向生物產業傾斜,力爭實施100項國家級和省級生物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能力強的生物產品。

———構建生物產業發展的公共技術創新平臺。以建設公共研發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為重點,在相關產業領域組建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并努力爭取生物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平臺落戶*,加快建設優勢集成、手段先進、機制靈活的全省生物產業發展的公共技術研發和工程化驗證平臺,提高生物產業技術的科技創新能力。

———建設一批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以加速產業集聚、培育局部強勢為目標,選擇生物產業發展優勢領域,在有條件的地區組織建設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生物能源、生物農業等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并使之成為全省生物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到2012年,爭取建設10個生物產業基地,其中再增加1個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

———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生物技術骨干企業。重點扶持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企業,同時扶持一批技術領先、研究開發實力強、機制靈活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推動全省生物產業的優化升級和跨越式發展。

在此基礎上,再經過大約8年的努力,力爭使*省生物產業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全國前列。到2020年,全省生物產業增加值突破3500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5%以上,成為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和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三、產業發展重點

發揮*省特有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面向健康、農業、環保、能源和材料等領域的重大需求,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成果產業化為工作重點,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海洋生物、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等產業,培植壯大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生物經濟。

(一)生物醫藥。

以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為目標,積極運用生物高技術改造醫藥工業,注重從源頭上進行創新,高度重視致病基因的發現和保護,搶占上游知識產權,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以創新藥物、生物醫學工程和現代中藥為重點,開發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容量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形成一批拳頭產品和骨干企業,促進*省醫藥工業由單純仿制跟蹤向技術創新和仿制并重的方向轉變,盡快形成*省生物醫藥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1.創新藥物。以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優勢的生物制藥企業為依托,以基因工程藥物、發酵工程藥物、生化藥物、新型診斷試劑和海洋藥物五大領域為重點,加強對治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傳染病等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的研制開發,提升藥物的原始創新能力;加大對處于研發階段和臨床試驗階段藥物的扶持力度,為產業化儲備一批新藥。重點支持一批市場前景廣闊、具備產業化條件的基因工程藥物、重組蛋白質藥物、核酸類藥物、天然藥物、抗感染藥物、老年病治療藥物、代謝綜合癥治療藥物、新型診斷試劑和新型疫苗、單克隆抗體加快實現產業化,盡快形成規模效益。以魯南制藥、齊魯制藥、新華制藥、東阿阿膠、福瑞達等企業為龍頭,在全省打造一批創新藥物示范基地。

2.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與制藥工業是構成現代醫療體系的兩大產業支柱。*省擁有威高、新華醫療、福瑞達醫療器械等一批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骨干企業,發展生物醫學工程具有一定基礎和有利條件。未來幾年,應以生物醫學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醫學影像和診斷設備、醫學電子儀器和監護裝置、現代醫學治療設備、醫學信息技術、康復工程技術和裝置、組織工程等領域為重點,依托骨干企業,加強產學研聯合,加快實施人工腎、人工關節、血管支架、人工皮膚、腫瘤放療一體化設備、血液分離凈化器等一批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加快形成和發展具有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產業。

3.現代中藥。積極開展野生與栽培藥材的資源調查、種質保藏、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技術的研究,利用細胞融合、克隆、組培脫毒、轉基因等技術加快改良和選育中藥材優良品種,加大中藥新品種、中藥制備技術和裝備的開發力度,加強中藥材種植、加工、制藥標準化及標準樣品制備技術研發,提高產品質量,盡快完善中藥種植GAP、生產過程GMP標準化體系建設,有重點地培植一批省級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示范園區(基地、縣)和中藥現代化科技示范企業,扶持一批市縣級中藥材種植基地,加快發展現代中藥產業。

(二)生物農業。

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眼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增加農民收入等目標,進一步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基因工程育種和疫苗、生物反應器和高效新型生物農藥、生物制劑等高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快推廣具有明顯增產和改善品質的農、林、牧、漁良種選育與快繁技術,以作物育種、畜牧胚胎工程、畜禽疫病診斷試劑和生物疫苗以及綠色高效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飼料和酶制劑等的產業化為重點,實施“四項工程”,重點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農業生物產品、企業和示范基地。

1.農作物生物工程。以推動具有明顯增產和改善品質的農林牧漁高效育種和快繁技術的研究及其產業化為目標,積極運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生物高技術,著力培育一批高產、優質、抗逆、廣適、有顯著經濟效益的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動現代種業發展。加快農產品高效、無公害、標準化設施種植技術工藝研制推廣,通過對農業生產各環節投入要素的優化控制,促進名、特、稀、優農產品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創造具有地域特色、資源優勢和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建設一批特色突出的農作物生產示范基地。

2.林業生物工程。加強抗逆、抗蟲、高產和優質基因工程主要林木新品種選育,推進林木優良品種產業化。加快林木生物質能源產品、生物質化工原料及適宜沙荒地、鹽堿地、山坡地等邊際性土地大面積栽植的生物質樹種品種改良與新品種選育和產業化開發,建立優質果樹、林木、中藥材、花卉快繁等特色生產示范基地。加強野生動植物基因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推進野生動植物馴養、繁育技術開發,加快建設一批野生動植物馴養繁育基地,不斷擴大野生種群,為野生動植物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奠定基礎。

3.畜牧和水產生物工程。運用生物技術改良和擴繁優良品種,加強主要畜禽品種品質改良,積極開展牛、羊、豬、雞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等技術的研究與集成,建立健全良種胚胎庫,改良和推廣優良畜禽品種。重點支持畜禽、漁業產品高效、無公害養殖技術產業化示范。建立主要畜禽及水產生物種質庫,加強珍稀地方種質資源保護。完善畜禽、漁業良種繁育體系,重點扶植一批良種繁育場,實現標準化、規模化和市場化養殖。重視研究開發生物反應器并加快產業化進程。

4.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及畜禽、淡水魚疫苗等產業化工程。加快各種生物殺蟲、殺菌、促生長制劑及新型農用抗生素、飼料添加劑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積極推動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微生物制劑實現產業化。加強新型畜禽、淡水魚疫苗與診斷試劑的開發應用,支持禽流感、鯉春病毒病等重大畜禽、淡水魚類疫病病原檢測快速診斷試劑、淡水魚高效多價多聯新型疫苗、分子檢測生物芯片、單克隆抗體和基因工程疫苗的開發和產業化,爭取在3年內發展新型畜禽、淡水魚藥物或診斷試劑3-5個,基因工程疫苗2-3個。支持一批高效、安全、綠色環保的肥料、農藥(含獸藥、疫苗)、生長調節劑、飼料(及其添加劑)等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示范,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動物生物制品效益。

(三)海洋生物。

進一步發揮*省在海洋生物技術產業領域的技術、人才優勢,加快生物高技術對海洋產業的改造和滲透,提高海洋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一是加快引進、培育和改良海水養殖動植物的種質,培育馴化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海水養殖新品種,重點開發魚類、甲殼類、貝類及海珍品的多倍體、性控及轉基因等新品種,推廣規模化苗種繁育、設施化養殖和清潔無害化養殖,發展一批育苗養殖示范場。加快漁業飼料、綠色漁藥和免疫制劑開發,建立并推廣優質高效、生態環保的養殖模式和技術標準體系,提高水產養殖綜合效益;加強集約化養殖設施開發和相關技術研究,提高設施漁業裝備的現代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加快養殖業產業化進程。

二是積極開展水產品深加工、綜合利用和高值化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建設。建立主要養殖對象及大宗、優勢水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體系,全面提高*省水產品加工率和質量安全水平,延長產業鏈;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原理與手段,建立水產生物產物資源研究和技術開發體系,推動*國水產生物產業發展。

三是加快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功能(保健)食品、海洋生化制品等領域深度開發和成果轉化。加強海洋生物活性物質提取技術開發,為海洋加工工業和生物功能材料產業的發展提供生物資源;加強對共軛亞油酸、巖藻聚糖硫酸脂、文蛤多糖等新型海洋藥物和腦營養物系列產品開發,為醫治腫瘤、肝炎、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愛滋病等重大疑難疾病提供新型藥物支持;加強對抗衰老、增強免疫力的保健型、功能型海洋食品和生態化妝品的開發,滿足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需求。

(四)生物制造。

以農副產品深加工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為重點,加快微生物發酵、催化劑、工業酶制劑、天然產物有效成分分離提取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開發生產一批功能性、保健性、綠色環保食品、新型高檔食品添加劑。重點加強高效工業用酶制劑、氨基酸、有機酸、木寡糖、木糖醇、低聚異麥芽糖、聚乳酸、赤蘚糖醇以及快速生物檢測裝置及其相關制劑、酶試劑盒等產品的開發,大力支持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顯著的新產品提高技術水平,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重點扶持禹城功能糖等一批生物制造產業基地。

(五)生物能源。

根據*省生物質資源特點和技術狀況,積極支持開發秸稈和纖維素制造酒精系統、降解生物質氣化機組焦油技術、生物質壓塊設備、生物質炭化專用爐、沼氣壓縮儲藏運輸系統等新型生物質利用設備,推進以甜高粱、秸稈、纖維廢渣等非糧食原料生產的燃料乙醇,以棉籽、油菜籽、廢棄油及其他木本油料植物為原料生產的生物柴油,以秸稈、農林業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生物質成型燃料,以及以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的農村戶用沼氣和大型工業化沼氣的產業化進程,提高生物能源在能源中的比例。

(六)生物環保。

開發各種污染治理、清潔生產和可再生資源利用技術,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品。引進、培育和規模化種植特色植物,用于防治輻射、有毒有害氣體、粉塵,并用于改良鹽堿地。積極開展以生物質為原料生產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產品的基礎化工材料的產業化。重點發展可降解塑料、高效分離純化介質、生物環保廁所等環境治理用的生物產品,開發生產生物技術浮選與提取稀有礦物質、工業“三廢”污染和海、陸面源污染的生物處理技術及成套設備,培育具有*省特色的環保產業。同時,重視生物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四、產業布局

加快培植一批特色產業鏈和產業基地,是加快產業規模膨脹、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今后5年,要優化*生物產業布局,在生物產業重點領域,選擇已初步形成產業優勢和具備一定基礎的地區,以特色產業鏈為基礎,以發展具有鮮明特色和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術產業密集區為目標,采取綜合的配套支持政策,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關配套產業,互動發展,培植一批特色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從*現有基礎和未來發展潛力出發,重點培植壯大10個生物產業基地。

(一)加快建設*、*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應完善基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制定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盡快形成以海洋藥物、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水種苗繁育為主體,以海洋新材料與活性物質提取、海水養殖病蟲害防治為輔的海洋生物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以禹城*生物產業基地為核心區,加快建設以農業生物制造為特色的國家級專業性生物產業基地,使之成為帶動黃河中下游地區發展現代農業、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示范區。

(二)規劃建設濟南、臨沂、淄博、濟寧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濟南、臨沂、淄博、濟寧等市是*省傳統醫藥企業集聚地,應在鞏固優勢的基礎上,延長產業鏈,促進產業規模的集聚式擴大,努力成為全國重要的醫藥產業基地。濟南應發揮各類醫學、醫藥科研院所、人才集中的優勢,重點強化醫藥技術創新平臺建設。依托重點企業,加強國際合作,發展高端生物醫藥產業。同時加快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的發展,建設成為以生物醫藥為主體、生物農業、生物制造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生物產業基地。濟寧的抗生素和生物制造已形成一定規模和特色,應明確發展思路和戰略,拓展新的發展領域,加快建設以生物發酵為特色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臨沂的生物與新醫藥、現代中藥都具有相當規模,應繼續加強與國內外研發力量的合作,提高創新能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淄博應繼續強化原料藥和生物醫學工程優勢,以新華制藥、新華醫療、山川藥業和中保康等骨干企業為龍頭,加快建設現代醫藥和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基地。

(三)規劃建設聊城、煙臺、威海、泰安等專業性生物產業基地。聊城的棉花、小麥、玉米等作物育種及牛羊胚胎工程基礎較好,應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擴大規模,建設特色鮮明的農業生物產業基地。煙臺、威海應發揮海洋水產育種與良種產業化、水產品深加工、海洋藥物的優勢,加強規劃引導,大力發展海洋產業,盡快建設成為專業性的海洋資源綜合開發生物產業基地。泰安應充分發揮*農業大學生物育種科研力量,推進產學研結合,培育骨干企業,強化產業發展的引導,盡快建設成為以生物育種為特色的生物產業基地。

五、保障措施

*省生物產業尚處于發展的初期,實現本規劃的目標和任務,需要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場環境。

(一)強化生物產業自主創新。

1.加強創新能力基礎設施建設。在繼續完善原有生物技術創新平臺的同時,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海洋國家實驗室、*農大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項目,同時在生物制藥、中藥質量控制、醫用植入器械、作物分子育種、酶工程等優勢領域爭取國家在*省設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國家工程實驗室,力爭使*省生物產業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爭取國家支持的同時,積極構建區域性生物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在重大關鍵技術領域,依托優勢企業,加強產學研聯合,組建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生物工程中心和工程實驗室,構建區域技術創新平臺,提高生物產業系統集成和工程化能力。

2.推動企業盡快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認真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的財稅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認定一批省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支持具備條件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積極申報國家級技術中心,引導企業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3.大力推進生物技術成果市場、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完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加強生物技術科研成果的登記和轉移工作,鼓勵跨國公司和國家級研究機構在*省設立技術轉移中心,完善生物技術成果的評價體系和轉移機制。

4.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企業、研究機構、高校和個人申請專利、植物新品種、商標等知識產權,加大對重大發明專利的保護和支持力度。積極創造條件,大力推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生物技術成果轉化,加速規模化生產和應用。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標準制定,搶占生物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二)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

1.加強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以高校和研究機構為依托,開展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生物產業高級人才基地建設,加強博士、碩士等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在大型企業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勵科研機構、企業與高校聯合建立生物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加強復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養,在中高等職業院校擴大生物產業發展急需的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培養的規模。

2.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來魯創辦生物企業或從事開發性研究,鼓勵重點大學和省屬以上生物科研機構公開向海內外招聘高層次生物技術人才。結合國家和省級自主創新戰略和重大專項,對引進人才在經費等方面給予支持。完善人才使用機制。擴大“泰山學者建設工程”中生物專業崗位數額,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向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力度,完善技術參股、入股等產權激勵機制。

(三)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

1.加大對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的投入。整合政府項目計劃,逐年加大在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方面的投入,支持生物技術及產業發展。各類省級科技計劃和結構調整等財政專項資金優先扶持生物企業產品研發、產業化示范、公共創新平臺等項目。

2.落實國家關于財政性資金優先采購自主創新生物產品制度。各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用財政性資金進行采購的,應優先購買列入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的生物產品。

3.落實國家對燃料乙醇、完全可降解生物材料、生物柴油、生物質發電等重要生物產品進行補貼的政策,鼓勵生物產業快速發展。

(四)積極拓展融資渠道。

1.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物產業。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生物產業發展。支持建立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對生物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扶持生物產業創業投資企業的設立和發展,加強對生物企業發展初期的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對符合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的生物企業,特別是具有自主專利技術、市場發展前景較好的生物企業給予積極的信貸支持,加大有效信貸投入。支持企業以專利技術為擔保向銀行貸款。

2.加大政策性金融對生物產業的投入。加強與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合作,引導國家政策性銀行對生物產業基地基礎設施、生物技術產業化和生物產品出口給予信貸支持,建立相應的貸款運作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有力支持中小型生物企業發展。

3.支持生物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對符合條件的生物企業,優先支持到深圳中小企業板和即將推出的創業板上市。鼓勵符合上市條件的生物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籌資。鼓勵未上市生物企業到全國及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交易。優先推薦符合條件的生物企業發行公司債券和企業融資券,支持省級以上生物產業基地內企業聯合發行企業債券。

(五)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1.積極培育生物產品市場。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農民使用農業良種、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完全可降解生物薄膜等產品給予適當補助。逐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計劃免疫覆蓋范圍,加快培育和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市場。逐步擴大車用燃料乙醇試點地區,積極推進生物柴油試點推廣。

2.完善生物產品市場準入政策。在規范審查、安全評價和安全監管等保障生物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加快推進轉基因農產品技術、胚胎干細胞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

3.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完善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加強生物技術知識產權執法工作,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的檢查和懲處力度,依法保障知識產權所有者的權益。

4.積極穩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大政府衛生投入,解決醫療機構收入補償問題,盡快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完善藥品定價管理,規范藥品采購行為,提高企業開發、生產和銷售國產生物新藥的積極性。

(六)加強生物資源保護和生物安全管理。

1.加強生物資源保護。開展生物資源調查和評價工作,收集、保護瀕危稀缺的重要生物資源。加強物種種質資源庫(圃)及保護場(區)、原生境保護點、試驗基地和信息與管理體系建設,加大鑒定評價特異生物資源的工作力度,加強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宣傳。

2.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按照國家關于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關規定,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信息交換機制和公眾參與機制,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信息采集、評價標準及評審、檢測、監測、監督與體系。開展轉基因生物的調查、環境監測和監督管理,完善引進轉基因動植物、生物產品的準入制度,加強轉基因生物檢疫檢測,提高轉基因生物監管能力。加強檢疫檢測,提高安全監控、監管能力。建立生物安全風險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加強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體系建設。

3.加強生物倫理審查和研究。遵循國際通行的生物倫理規范,建立健全醫學、農業等領域生命科學研究倫理審查制度,積極開展生物倫理方面的教育和研究。

篇10

【關鍵詞】 下鼻甲;鼻塞;外科手術

Analysis of the sensation of nasal obstuction without rhinostegnosis after nasal surgery

HU Tingbao. Department of ENT,Guangzhou Panyu Central Hospital,Guangdong,511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ason and treatment of the sensation of nasal obstuction without rhinostegnosis after nasal surgery. Methods The present history of 10 patients with sensation of nasal obstuction after nasal surgery.Examine the nasal condition under endoscope and analysed the results after dropping in 0.01% adrenaline,compound peppermint oil and 1% dicaine sequentially.Results 1 case mistaking nasal pressure for feeling of nasal obstruction with the fact of contaction of inferior and middle turbinates.6 cases with nasal disesthesia because of electric cautery both the front and back end of the inferior turbinates.2 cases with subjective nasal obstrusion becaus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 Conclusion The major factor of obstinate nasal obstrution after nasl surgery is electric cautery the inferior turbinates excessively, which shoud be advoided.

【Key words】

Inferior turbinate; Nasal obstruction;Surgery

作者單位:511400廣東省番禺中心醫院耳鼻咽喉科

鼻塞是鼻、鼻竇疾病的常見癥狀,手術解除鼻腔物理性阻塞對解決鼻塞可取得較好療效,但是有一部分患者術后檢查見鼻腔通暢,卻仍主訴頑固性鼻塞,處理起來比較棘手。現將筆者臨床中遇到的此類患者中癥狀較突出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1 一般資料

筆者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接診處理鼻腔、鼻竇術后3月以上,檢查見鼻腔通暢卻主訴顯著鼻塞的患者10例。使用視覺模擬評分(VAS),患者在一個10 cm 的量尺上對鼻塞癥狀進行自我評價,0代表沒有任何鼻塞癥狀感覺,10代表最大程度的鼻塞癥狀,即VAS評分,全部病例評分均在6~9分之間。男7例,女3例;年齡 23~45歲,中位年齡 32歲;病程8~25年不等;其中慢性鼻炎2例,鼻中隔偏曲4例、慢性鼻竇炎4例,均伴有下鼻甲肥大。全部有在外院行鼻部激光或微波、射頻等物理治療病史,下鼻甲前部見瘢痕。2例慢性鼻炎患者系下鼻甲后端肥大,后端予射頻消融治療;其他8例行鼻中隔矯正或鼻竇開放同時行下鼻甲骨折外移,其中6例為下鼻甲后端過度肥大,類息肉樣改變,手術中行雙極電凝凝固治療,凝固范圍為下鼻甲后端2~3 cm范圍,包括游離緣、內側面,直至接近下鼻甲根部。

2 方法與結果

2.1 檢查方法與結果

詳細詢問病史,復習病歷,明確患者曾接受過的治療方法;行前鼻鏡及鼻內窺鏡檢查,了解鼻腔情況;檢查顯示:所有患者總鼻道、嗅裂或中鼻道均通暢,無明顯狹窄,無鼻黏膜萎縮,無痂皮附著。記錄用藥前后鼻塞VAS評分,分數降低為減輕,增加為加重。首先鼻腔噴入0.01%腎上腺素溶液:鼻塞消失1例,減輕6例,無變化3例;其次對仍有鼻塞者滴入復方薄荷油滴鼻液,鼻塞消失3例,減輕4例,無變化2例。對仍鼻塞患者行1%丁卡因噴鼻,鼻塞輕度加重3例,減輕1例,無變化2例。

2.2 治療方法與結果

減充血劑應用后鼻塞消失的1例患者,檢查見下鼻甲根部突向鼻腔的弧形部分稍突出,與中部甲游離緣較接近,考慮系鼻黏膜充血腫脹時下鼻甲根部可與中鼻甲接觸,引起鼻部不適,感覺“鼻塞”。在鼻內鏡下將與下鼻甲接近處之中鼻甲骨質骨折、內移,隨訪6個月,患者訴治療后鼻塞消失,僅感冒時出現鼻塞,且不適感較處理前顯著減輕。

2例藥物治療無效病例,主觀癥狀嚴重,VAS評分分別為8分及9分,聲稱醫生手術“失敗”,強烈要求醫生“解釋”,后經鼻部CT及鼻內鏡檢查,將證實鼻腔通暢之圖片向患者展示,患者確認“鼻腔的確通暢”,并予心理疏導后鼻塞減輕,VAS評分為4分及5分。

2例復方薄荷油滴鼻液滴鼻后鼻塞癥狀減輕,且訴鼻塞引起頭昏、注意力不集中,影響生活,經應用維生素、糖皮質激素噴鼻、治療鼻炎中成藥應用后無緩解患者,反復復診,要求處理。于鼻內鏡下將中鼻甲垂直部骨折內移,擴大中鼻道,術后患者訴鼻塞稍減輕,VAS評分分別降低1分及2分,平日可耐受,疲勞、感冒時不適感明顯,1例術后2年,1例1年,目前約2~3個月復診1次。其余5例患者經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及反復解釋后,鼻塞逐漸耐受,對生活無顯著影響。

3 討論

鼻塞是主觀感覺鼻部氣流不暢的一個常見癥狀,下鼻甲肥大、鼻息肉、鼻腔腫瘤等引起鼻腔氣道狹窄是臨床最常見原因,萎縮性鼻炎、空鼻綜合征等鼻腔感覺降低也是鼻塞的重要原因[1]。鼻部對氣流的主觀感覺與實際鼻通氣度即鼻氣道阻力之間無明顯相關性,鼻部對氣流的主觀感覺不能完全反映實際的鼻通氣程度[2]。本組病例全部鼻腔物理通道通暢,但仍主訴嚴重鼻塞,與此相符,說明主要是鼻部對氣流感覺出現異常。鼻部氣流流速最快的區域是前后鼻孔附近區域,鼻腔中間部位容積的少量變化,不會引起鼻腔中部氣流流速的顯著改變[3,4],因此對鼻腔氣流變化比較敏感的區域應該在鼻腔前后端。由于感覺鼻通氣度的部位主要在鼻前庭,本組病例中全部接受過下鼻甲前、中部物理毀損性治療,導致瘢痕形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鼻部對氣流的感覺。其中6例因下鼻甲后端息肉樣變,雙極電凝治療時凝固范圍偏大,損傷鼻后下神經下鼻甲支。因為此神經一部分從于距下鼻甲附著處末端前方6~13 mm處進下鼻甲,神經位置較淺,且都在下鼻甲動脈前方,或與動脈伴行,另一部分鼻后下神經下鼻甲支由下鼻甲附著部末端進入下鼻甲[5]。該神經損傷,降低了后鼻孔區域對氣流的感覺,在鼻腔前段感覺降低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了鼻腔對氣流的感覺,可能是此幾例患者主觀鼻塞的重要原因。滴入改善鼻腔對氣流感覺的復方薄荷油滴鼻液后,“鼻塞”改善,也證實鼻腔黏膜感覺減退是部分患者鼻塞的重要原因。

鼻中隔偏曲、棘突、距狀突起觸及、壓迫各鼻甲,發生反射性神經痛的情況臨床比較多見[6],由于解剖異常比較容易被發現,大家認識比較充分,但其他部位互相接觸、壓迫也可能導致一些鼻部不適的癥狀。本組1例慢性鼻炎患者,雖然檢查見鼻腔通暢,但下鼻甲根部突向鼻腔的弧形部分稍突出,與中部甲游離緣較接近,鼻黏膜充血腫脹時下鼻甲根部與中鼻甲接觸,接觸點壓力增高,反射性引起鼻部不適,感覺“鼻塞”,再次手術將中鼻甲內移后癥狀消失。提示一部分患者將鼻部的“壓迫、腫脹感”誤以為是鼻塞。本組中另1例患者鼻腔噴入丁卡因后“鼻塞”消失,可能也是鼻腔某個部位接觸壓迫,導致鼻感覺異常,誤認為“鼻塞”[7],黏膜麻醉后癥狀消失。由于鼻腔結構復雜,某些狹窄區域的壓迫難以發現,建議對鼻塞患者進行更仔細的檢查進行鑒別。

本組病例中有2例對減充血劑、復方薄荷油滴鼻液、表面麻醉劑均無反應,且主訴鼻塞癥狀強烈,經圖片及影像學證實后平息,符合精神、心理因素為主的“鼻塞”。另2例行中鼻甲內移治療,術后訴鼻塞改善,但筆者認為雖然輕微擴大中鼻道可能會增加少許中鼻道氣流,改善鼻腔對氣流的感覺,但其作用微弱,心理暗示治療的作用遠大于客觀上鼻腔感覺的改善。因此對于主觀感覺過于強烈的患者,接診處理時要加以鑒別,必要時建議患者精神、或心理門診就診。

根據本組病例顯示:下鼻甲前后端同時接受黏膜毀損性治療,導致鼻腔感覺減退,是術后頑固性鼻塞的重要原因,術中應盡量避免。對于鼻腔隱匿性病變導致的鼻腔“腫脹、壓迫感”,而誤以為“鼻塞”的患者,應行更詳細的檢查進行鑒別。一些術后頑固性嚴重“鼻塞”患者,在排除器質性病變基礎上,非常有必要進行精神、心理治療。

參 考 文 獻

[1] Naclerio RM, Bachert C, Baraniuk JN.Pathophysiology of nasal congestion.Int J Gen Med,2010,8(3):4757.

[2] Krouse J, Lund V, Fokkens W, et al.Diagnostic strategies in nasal congestion.Int J Gen Med,2010,8(3):5967.

[3] 劉迎曦, 于申, 孫秀珍.數值模擬鼻甲的切除對鼻腔內氣體流場的影響.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 2008,25(06):13151318.

[4] 孫秀珍,于申,劉迎曦.鼻腔結構的三維重建與氣體流場數值模擬.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 2006,23(6): 11621165.

[5] 石崧,周水淼.鼻后下神經下鼻甲支的應用解剖學研究.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06,13(07): 49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