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旅游資源分析報告范文

時間:2023-11-21 18:14: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育旅游資源分析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體育旅游資源分析報告

篇1

關鍵詞:養生旅游;黑山谷;SWOT分析

一、引言

養生旅游是專項旅游,是指離開原住地前往具有養生資源的旅游地進行以健康為主題的養生旅游活動。它融合了傳統養生觀和現代休閑觀,旅游者通過旅游達到養護身體、預防疾病,放松心情,舒緩壓力,延年益壽的目的。

黑山谷景區位于東經106°58'26",北緯28°51'46",面積110平方公里, 整個景區集山、水、泉、林、洞于一谷,峽谷全長13公里,有“五峽、七區、十二峰、三十六橋、九十九瀑、一百零八潭”等景點,是“中國最美養生峽谷”,為國家5A級旅游區、國家地質公園、亞洲最具魅力風景名勝區和重慶市“新巴渝十二景”之一。

SWOT分析方法是哈佛商學院的K.R.安德魯斯于1971年在其《公司戰略概念》一書中首次提出,它是基于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SWOT是優勢 (Strengths)、劣勢 (Weaknesses)、機遇(Opportunities)、威脅 (Threats) 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這種分析方法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該方法問世后,被各種學派普遍接受,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并在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黑山谷養生旅游內外部條件進行分析,為制定黑山谷養生旅游戰略提供理論依據。

二、黑山谷養生旅游優勢

(一)自然養生旅游資源豐富

1、森林覆蓋率高

黑山谷景區常年綠海茫,有原始森林和次生林近10萬畝, 森林覆蓋率達97%,被評為國家森林公園。

2、負氧離子含量高

黑山谷景區內的負氧離子含量高達11萬個/立方厘米,能起到鎮靜、止喘、消除疲勞、調節神經,改善人體的心肺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是理想的“天然氧吧”。

3、珍稀動植物種類眾多

景區現有國家珍稀動植物,其中,有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紅豆杉、沙欏、銀杉株、珙桐;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鵝掌楸、香果樹、金佛山蘭、杜仲、福建柏、紅椿、楠木等。國家三級保護植物紅豆榪、穗花杉、天麻、黃檗等。觀賞植物有高山杜鵑、野櫻桃、釣魚竹等。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葉猴、云豹、黑鸛,還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腹錦雞、白冠長尾雉、穿山甲、野山羊等,此外,還有大量的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昆蟲類動物。這些動植物醫用價值高,如紅豆杉具有抗癌作用,黑葉猴母猴的”猴積”能治療諸多婦科疾病,是非常名貴的中藥。

4、綠色養生食品豐富

黑山谷盛產各種無污染的蔬菜水果和茶葉。黑山谷櫻桃、黑山谷草莓和黑山谷葡萄營養豐富。黑山方竹筍營養價值極高,據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竹筍方而厚,性硬、脆,專蓄此筍,常食之,有延年益壽之功能”。黑山種植茶葉歷史悠久,黑山谷景星碧綠茶成為四川三大優質名茶之一。

5、氣候條件優越

黑山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景區年平均氣溫18℃,夏季最高氣溫約23℃,是理想的避暑養生的勝地。

(二)人文養生旅游資源獨特

黑山谷位于重慶萬盛區。萬盛為古代巴國、夜郎國屬地,漢族、紅頭苗族和仡佬族等多個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交流融合,共同創造夜郎文化和紅苗文化。

紅苗又稱紅頭苗,是世居此地的一支苗族同胞,因其族人頭纏紅帕得名。紅苗在服飾、飲食、婚戀、喪葬等方面有著自己的傳統和習俗,形成了獨特的紅苗文化。苗族醫藥歷史悠久,苗族民間有“千年苗醫,萬年苗藥”之說,對感冒、痢疾、膿瘡等有療效藥方,跌打刀傷、蛇咬狗咬等藥方療效奇佳。

夜郎的主體先民是濮人、僚人,后發展為仡佬人。黑山谷糯玉米和米中珍品的“夜郎貢米”以其獨特的營養保健品質,深受人民喜愛。仡佬族人多好客,他們善長釀酒,以糯米、包谷、高梁、小米為原料,制成各種各樣的酒,其中咂酒含有較豐富的糖分、氨基酸、酯、甘油等物質,有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消除疲勞的作用。

(三)體育旅游資源眾多

黑山谷景區內設立了有氧運動測試區、負氧離子體驗區和全國定向運動賽訓基地。近兩年來,舉辦了第18屆全國定向錦標賽和“重慶黑山谷”杯世界定向排位賽、青少年羽毛球比賽等系列賽事,并成功地將重慶市男子籃球隊冠名為“重慶黑山谷藍球隊”。

(四)區位優勢突出

黑山谷位于重慶萬盛區景星鄉,萬盛區位于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大婁山北麓,地處兩省(市)三縣交界之地,東接重慶南川,西連重慶綦江,南臨貴州桐梓,北望重慶主城,是渝黔版圖上承東啟西、貫南穿北的交通樞紐中心。

(五)綜合接待能力較強

黑山谷景區投入10億元對索道、棧道、浮橋、游步道、服務區等硬件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提升了景區的景點設施、接待設施、安全設施,改選了景區內游步道、導覽圖、公共休息設施、公共信息圖形符號、危險地段安全警告標志、消防、防火設施和交通設施、公共電話等標識,完善了游客中心等一批功能性建筑,安裝了智能化弱電系統,實現了景區全程自動管理。景區現有響水村養生精品酒店、圣杰溫泉假日酒店、金科養生酒店、天籟谷溫泉酒店等星級酒店20余家,農家樂283家,床位23673張。

(六)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較高

景區管理團隊結合景區實際,引入了現代化企業管理理念,開展標準化、精細化的經營管理,理順管理流程,規范了管理制度,通過了ISO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管理團隊推行“十百千”人才發展戰略,引進了50名高級管理人才,培養了100名高級導游,培訓了1000名旅游從業人員;景區啟動了旅游服務標準化工作,服務質量大幅提高,顧客滿意度達到95%以上。

(七)景區知名度高

萬盛經開區在中央電視臺、重慶衛視、重慶日報等媒體,投放了“養生黑山谷、探秘古石林”的旅游形象宣傳,舉辦體育賽事,承辦全國旅行社年會,舉辦了第十四屆苗族踩山會、黑山谷首屆水龍狂歡節、“尋找果王”黑山獼猴桃采摘節等活動。開通了黑山谷旅游官方網站,游客可以通過網站了解旅游信息,進行景區虛擬游,預訂景區門票、住宿及特色服務,實現在線支付。2011年在海南舉行的國際旅游營銷博鰲峰會上萬盛黑山谷榮獲了“國家旅游名片”稱號,2012年10月重慶黑山谷景區被評為國5A級旅游景區。

三、黑山谷養生旅游發展劣勢

(一)產品養生內涵不突出

目前景區開發的具有養生功能的產品并不多,眾多的旅游項目如魚子港美食節、苗族踩山會、高山獼猴桃采摘節、文藝演出、攝影作品展、登山、茶文化節等可以舒緩心情,陶冶情操,但是沒有深入挖掘養生的內涵,沒有將“養生”主題貫穿于旅游產品的設計、開發、宣傳和銷售的各環節,仍然延續著觀光旅游產品的內容。

(二)養生旅游專業人才缺乏

養生旅游不僅是一種旅游活動,它還集療養、休閑、保健、度假等功能為一體,這對養生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景區的服務人員來自旅游專業或其他專業,缺乏養生保健知識,難以滿足游客對養生的需要。

(三)養生旅游服務設施不完善

景區總體上養生與保健服務設施還不完備,沒有匹配相應的醫療康復中心、療養院以及專業的按摩、足療、食療等附屬及專門養生設施與服務。雖然現已投資建設一些養生度假項目,但項目的開發遠遠滯后于養生旅游發展的需要。

(四)景區淡旺季較為明顯

春夏季節,黑山谷植被茂密,雨量充沛,氣候濕潤涼爽,宜于開展養生活動,是景區的旅游旺季。進入秋冬季節后,景區內的氣候變冷,河道內水量銳減,景觀減少,部分區域有積雪堆積,春夏季節的養生活動無法進行,加之,景區冬季養生產品缺乏,導致整個冬季景區經營比較清淡。

四、黑山谷養生旅游發展機會

(一)“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提供有力保障

重慶市積極實施“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根據旅游業發展規劃,政府增加對旅游業的引導性資金投入,加強在大型旅游活動中的組織與宣傳,加大對外的宣傳營銷力度,積極發揮政府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環境營造上的主導。

(二)區政府投入力度大

2001年萬盛旅業集團對黑山谷投資5000多萬元,按照5A級景區的標準建設。2009年區政府投入近10億元,推進5A創建的基礎設施和配套項目建設。在2014年―2016年區政府投入150億元提升黑山谷―龍鱗石海國家5A級景區建設。此外,萬盛區每年投入8000多萬元開展旅游營銷;鼓勵市民自駕車到萬盛黑山谷旅游,并享受35元的高速路補助。

(三)養生旅游市場潛力巨大

2007年3月24日,在塞浦路斯南部城市利馬索爾舉行的第二屆健康(養生)旅游大會指出健康(養生)旅游在世界范圍內有很大市場。從全球的旅游經濟發展趨勢來看,未來15年內,發達國家將相繼進入生態、旅游、養生“休閑時代”。據《2013-2017年養生旅游產品開發模式分析報告》調查顯示,我國白領中超過一半的人口都處于亞健康狀態,同時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2011年我國老齡化率達到了9.1%,而且這個比例還在繼續增大中。大量的亞健康人口及老年人形成龐大的國內市場,為養生旅游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交通便捷

萬盛區已有綦萬高速、南萬高速與成渝和成渝復線兩條高速公路互通,與渝黔、渝湘兩條出海大通道互聯。三萬南鐵路東接渝湘鐵路和渝長高鐵,西連渝黔鐵路和渝黔高鐵,建成了通達重慶、涪陵、遵義方向的對外綜合運輸大通道,完成了萬盛城區至景區的旅游環線公路標準化改造,開通了城區至景區、景區至景區間的旅游公交線,形成了“二射三環七支八聯”的城鄉公路網,景區的可進入性提高。

五、黑山谷養生旅游發展的威脅

(一)養生旅游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和重慶旅游業的發展,各地憑借自身旅游資源紛紛掀起養生旅游,綦江以“中國森林養生城”為目標,彭水推出“養生天堂摩圍山”,黔江立足發展“國家休閑養生旅游度假基地”,縉云山打造“山地養生旅游”,南山加快建設“重慶生態養生高地”等,養生旅游產品日益豐富,同質化競爭激烈。

(二)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矛盾突出

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環境的承載壓力也越來越大,原來良好的環境在開發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黑山谷景區的地質、氣象、水文特征是在幾億年的相互作用與發展演化過程中形成的,這些璀璨的、獨特的地質、地貌景觀和自然景觀在為人們欣賞的同時,應該成為重點保護對象,使其永續利用。但在開發過程中,忽視了對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出現了亂砍伐樹林,大興土木,旅游資源退化的現象。在旅游旺季和黃金周,由于過多追求旅游的經濟利益,景區游客數量過多,人滿為患,造成眾多的垃圾公害、水污染、噪音污染和空氣污染。

(三)專業養生機構對養生旅游的沖擊

隨著人們養生保健觀念的深入,各大城市出現了養生館、美容養生、中醫養生、足療保健等專業養生機構,由于這些養生機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交通也更加便捷。因此,一些市民更愿意在城市中的各種專業服務機構內享受各種養生保健服務,從而影響養生旅游的開展。

六、結論與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黑山谷發展養生旅游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見表1)。

黑山谷發展養生旅游的戰略選擇應立足于SWOT分析結果,發揮優勢,克服劣勢,利用機會,化解威脅。根據表1的分析,黑山谷發展養生旅游的優勢十分明顯,優勢大于劣勢,機會多于威脅。因此,可以采取 “發展型戰略”,利用內部優勢,抓住外部機遇,加快黑山谷養生旅游的開發。

參考文獻:

[1]鄧祖濤,李志鵬.湖北省養生與保健旅游開發現狀與對策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0,(7).

[2]黃曉利.亳州市養生旅游發展對策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2,(4).

[3]湯云云,陸林.黃山市養生旅游發展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3,(5).

[4]楊荀荀,楊曉霞,張云.重慶縉云山發展山地養生旅游的SWOT分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10(3).

篇2

一、“十一五”時期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概況

(一)產業發展概況

1.產業規模

2008年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單位為5471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為7524家。截止2010年底,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創意企業8000余家。文化創意產業創造的增加值由2005年的674.1億元增至2010年的1697.7億元,年均增速20.3%,超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5.1個百分點;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005年的9.7%提高到2010年的12.0%,共提高了2.3個百分點(見圖1)。

根據市統計局的統計,截止2010年底,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單位共實現收入7442.3億元,年均增長21.6%;資產合計達到1.1萬億元,年均增長16.8%;利潤總額429.8億元,年均增長31.3%;從業人員122.9萬人,年均增長8%(見表1)。

2.產業構成

在文化創意產業九大領域中,網絡及計算機服務業是最具優勢的行業,占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的49.9%。新聞出版,其他輔助服務,廣播電視電影、和廣告會展業也具相當規模,其占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10.1%、9.6%、8.2%和7.5%,五大領域合計比重達到85.3%(見表2、圖2)。

3.從業人員分布

“十一五”期間,我市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數量不斷增長,就業帶動效應逐漸顯現。截止2010年底,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22.9萬人,占全市從業人員的11.9%,年均增長8%。從九大行業來看,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業人員最多,從業人員達到 51.6萬人,占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數的42%;新聞出版業從業人員達到14.9萬人,占總數的12%,位居第二;藝術品交易業從業人員最少,僅為2.2萬人,占總數的1.8%(見圖3)。

4.所有制結構

根據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我市文化創意產業非公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比重從2006年的73.4%提高到2009年的78.4%,年均增長超過一個百分點。2010年1-11月,在規模以上文化創意企業中,非公有制及混合所有制單位實現收入4483.2億元,同比增長20.6%,超過公有制經濟增速4.5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比重80.5%,較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

5.產業分布

各區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各具特色,東、西、朝、海支撐作用明顯。據市統計局統計,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單位實現總收入6858.4億元。東城、西城、朝陽、海淀四城區文化創意收入分別為899.07億元、510.42億元、1625.51億元和2842.78億元,合計占全市文化創意產業總收入的85.7%,成為支撐全市文化創意產業的中堅力量(見圖4)。

(二)行業發展概況

本次分析的行業是我們所促進的行業:文藝演出、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動漫游戲、廣告會展、藝術品交易、設計服務和文化旅游。總體看來,文藝演出、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藝術品交易等優勢行業優勢仍優;動漫游戲、設計服務等新興行業成長迅速;廣告會展、文化旅游等融合行業持續發展。

1.優勢行業

文藝演出、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藝術品交易等發展比較成熟的優勢行業整體實力日益雄厚。文藝演出市場容量逐年增大,藝術演出觀眾人數居全國第一,演出市場更加繁榮活躍;新聞出版在全國依然處于領先地位,凈資產、利潤總額位居全國第一;廣播影視綜合實力全國領先,資產總額全國第一,2010年影視作品產量全國第一,電影票房在全國城市中排名位居第一;藝術品交易市場發展勢頭迅猛,交易額增長顯著,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不容忽視的是,文藝演出收入占文化創意產業收入的比重仍然偏小,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支撐力不足;新聞出版行業主要靠央企支撐,市屬出版機構實力不強,而且新聞出版行業增加值年均增速低于文化創意產業平均增速,在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中的占比逐年下降;廣播影視行業企業外流問題比較突出,影視衍生產品競爭力較弱,影視編創人才匱乏;藝術品交易一級市場薄弱,行業誠信有待加強。

同時需要關注的是,到2010年,上述四個行業的增加值在文化創意產業總增加值中的比重之和僅為24%,與這些行業的影響力顯然不相稱;四個行業發展速度不均衡,就增加值占比看,藝術品交易行業增長一倍多,新聞出版行業則下降1/3多(見表3)。

2.新興行業

“十一五”期間,動漫游戲、設計服務等新興行業迅速成長,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后起之秀”。動漫游戲原創和自主研發實力雄厚,位居全國前列,網絡游戲出口居全國第一;設計服務行業發展位次較高,推動力度較大,工業設計水平領跑全國,人才優勢明顯(見表4)。

但動漫游戲行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打造優秀民族動漫游戲作品等方面需要加強,人才培養機制和人才結構問題突出。設計服務行業發展規模化不夠,設計產品的產業轉化率有待提升,行業標準體系和統計體系尚不健全。

3.融合行業

“十一五”期間,文化創意與旅游、會展、體育休閑等產業融合發展,助推文化旅游、廣告會展等行業平穩增長(見表5)。

2010年廣告會展業發展態勢良好,廣告經營額位居全國第一,會議業國際化趨勢明顯,北京已成為全國會議之都;旅游業中文化元素日益增多,時代性和歷史性相結合成為北京文化旅游新亮點,北京旅游的推廣、營銷力度增大。

但是,廣告會展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人才結構不合理,高端人才匱乏,會議業大而不強;受場館條件的剛性制約,展覽業品牌項目外流不容忽視。旅游行業高端文化旅游產品偏少,旅游商品文化附加值較低,北京旅游需進一步彰顯首都文化魅力。

二、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行業發展簡析

(一)文藝演出

“十一五”期間,北京文藝演出行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演出場所數量、演出場次及演出收入逐年增長,行業整體發展迅速,觀眾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國有演出團體轉企改制初見成效,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業外資本加速進入演出市場,小劇場發展迅速,帶動演出平均票價逐年下降;院團聯合和院線聯盟進一步深化,產業資源整合加劇;奧運場館賽后利用增加了大型演出場館的供給;外地演藝機構進入北京市場分化演出競爭格局;票務規模顯著,業務模式多渠道發展;大型演藝機構進軍國際市場,“走出去”邁上新臺階;行業競爭優勢凸顯,全國演藝中心的地位正在形成(見表6)。

與國內其他省市相比,北京文藝演出行業歷史悠久、積淀深厚、人才薈萃,藝術演出觀眾人次位列全國第一,目前已成為全國最繁榮的藝術演出市場。但是,與上海等地相比,北京藝術表演團體的國內演出場次和觀眾人次差距較大,即使加上中央單位也差距不小,說明北京藝術表演團隊面向市場拓展力度仍需加強。

(二)新聞出版

新聞出版已成為我市文化創意產業中最成熟、最有實力的行業之一。圖書、期刊、報紙、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品種均居全國首位。據市統計局統計,2010年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單位實現增加值1697.7億元,其中新聞出版產業增加值171.8億元,占總增加值的10.1%,在全市文化創意產業九大行業中排名第二,僅低于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從業人員14.9萬余人。

從綜合經濟實力看,北京在全國新聞出版產業總體經濟綜合評價中處于領先地位。根據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產業司《2009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2009年新聞出版產業各地區總體經濟規模綜合評價中北京新聞出版排名第二,僅落后于廣東省(見表7)。(編者注:綜合評價得分系選取總產出、增加值、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和納稅總額七項指標,采用主成分分析中的回歸方法通過SPSS直接計算所得。)

從總產出、增加值、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和納稅總額七項指標來看,北京在全國均位居前列,其中凈資產、利潤總額排名第一(見表8)。

同時也要看到,2009年總體經濟規模綜合評價前十位的出版集團中,僅有中國出版集團一家位于北京地區,市屬出版集團未進入前十名;綜合評價前十位的報業集團中,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僅位居第八位;綜合評價前十位的發行集團中,北京榜上無名。新聞出版占整個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比重也由2006年的16.4%下降到2010年的10.1%(見圖5),反映出北京新聞出版業增速有放緩跡象。

(三)廣播影視

“十一五”期間,北京影視產業發展迅猛,綜合實力全國領先,資產總額全國第一,影視作品產量位居前列,創收總額達468.5億元,同比增長200%,整體上位于全國第一梯隊(見圖6)。

在電影方面,北京電影產業在“十一五”時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0年出品電影270部,占全國出品總數(526部)的51.3%;票房收入11.8億元,占全國電影票房總收入(101.72億元)的11.6%,比2005年(2.95億元)增長300%,全國排名第二,位居全國城市票房收入第一。目前北京擁有電影院線13條,電影院102家,銀幕510塊,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在全國領先,電影院少于紐約,與東京、巴黎、倫敦持平,人均擁有電影屏幕數接近巴黎和日本水平。

在電視方面,到2010年12月底,市廣電局批準設立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機構已經達到了1238家,其中持有《電視劇制作許可證(甲種)》的機構18家。2010年出品電視劇63部2204集,占全國總產量436部14685集的14.4%和15%,居全國首位。

“十一五”時期北京影視產業發展特點如下:扶持政策效果明顯,產業環境不斷改善。自2006年起我市已有128個廣播影視項目獲得4.714億元專項資金的扶持,占“十一五”期間專項資金總額的近20%;頒布了《北京市文化局支持新建改造多廳影院資金補助辦法(試行)》,有效地推動了本市電影院線的建設。空間布局科學,產業集聚效應初顯。在30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中,與影視相關的已達8個。影視產業專業人才培養不斷提升。北京是匯聚影視專業人才最多,高端人才(明星、名導演、名編劇)云集的城市。北電、中戲、傳媒大學、北大、清華都設置了影視專業,培養專業影視人才。產業門類齊全、結構趨于合理,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斷提升(見圖7)。

(四)動漫游戲

北京已成為全國動漫游戲產業的重要研發中心。根據北京動漫游戲產業聯盟對300余家相關企業的摸底調查,2010年北京動漫游戲行業的產值達105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網絡游戲的產值為87億元,動漫和新媒體為5.2億元,動漫教育近10億元(見圖8)。

在影視動畫方面,據國家廣電總局統計,2010年全國制作完成的國產電視動畫片共385部220 530分鐘,北京地區39部18 714分鐘,占全國動畫產量的8.5%,位居全國第五。

在網絡游戲方面,2010年我市備案登記的網絡游戲企業實現業務總收入87億元(見圖9)。目前在京各類游戲企業超過300家,億元規模以上企業15家,其中包括完美時空、搜狐暢游、金山三家上市企業。《2010年中國游戲產業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共有34家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82款網絡游戲作品進入海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收入2.3億美元,北京網絡游戲出口額1.2億美元,占全國54.5%,穩居第一。

“十一五”期間北京動漫游戲行業總量成倍增長,佳作不斷涌現;原創和自主研發實力雄厚,位居全國前列;網絡游戲“走出去”成效明顯;產業集聚效應顯現,產業布局較合理。但同時在管理與協調、政策支持力度、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培養與引進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五)設計服務

“十一五”期間,北京市設計服務業快速發展,形成了建筑設計、規劃設計、工業設計、集成電路設計、平面設計等優勢行業,涌現出一批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和一批高水平的專業設計機構。北京設計服務業2006 年實現增加值40.2億元,收入224.1億元,從業人員6.7萬人;2010年增加值達84.2億元,收入343.9億元,從業人員增加到10.9萬人。

北京的設計服務業發展處于領先地位,與上海、廣東等省市相比,有其獨特之處:政府大力推進,出臺專項政策推動北京成為全國設計核心引領區;設計服務產業布局日趨合理,展覽展示活動頻繁,聚集效應和國際化趨勢日益顯現;產業資源優勢明顯,企業發展健康有序,逐漸形成部分龍頭骨干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但同時,也存在企業發展規模化不夠,缺乏大型骨干企業,欠缺行業高端人才,行業標準體系亟待建立,統計體系仍不完善等影響產業快速發展的問題。

(六)廣告會展

廣告會展業已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05年以來增加值以年均20.1%的增速增長。

在廣告業方面,北京廣告經營額增長較快,年廣告經營額和廣告從業人員數都居全國首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廣告媒體市場,正逐步躋身國際廣告中心城市行列。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廣告經營額分別為259.0億,312.52億和386.72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4%;其中2009年營業額占全國營業總額的18.95%,并已連續三年占據著區域廣告經營總額第一的位置(見表9)。2010年,全市廣告經營額是494.06億,比2009年增長27.76%;全市廣告從業人員達120 154人,共有廣告經營單位15 450家,其中外資廣告經營單位268家。

同時,北京廣告產業也面臨著本土廣告公司實力不強,綜合業務水平亟待提升;市場競爭有待規范,市場成熟度需要提升;本土廣告公司發展面臨挑戰;廣告管理部門作用發揮不夠,政策支持需要加大,市場監管尚待改善等問題。

在會展業方面,北京作為全國最有影響力的三大會展城市之一,“十一五”期間,會展業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10年,據市統計局初步統計,北京會展業收入預計將超過140億元。展覽規模持續上升,大中型展覽會數量增加,展覽結構更趨合理,單個展覽會的效益上升。展覽會的總規模達到近700萬平米。在會展業構成中,會議業所占比重要大于展覽業,北京接待會議數量逐年增多,會議規模和檔次不斷提高,北京會議業的規模水平和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北京正日益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重要會議目的地城市(見表10)。

2009年,北京會展業總收入中國際會議和國際展覽收入達到29.16億元,占到總收入的23.4%。2009年北京各類展覽1 216個,其中國際展覽248個,國際展覽面積為325萬平方米。2009年舉辦國際會議5174個。無論是從國際會議展覽收入,還是從國際會議和展覽規模,北京會展業都表現出明顯的國際化趨勢(見表11)。

(七)藝術品交易

隨著近年來的迅猛發展,北京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傳統工藝品交易集散地、高端文物流通和藝術品交易中心。北京作為世界中國古玩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地位已經確立,正朝著世界古玩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地位邁進,將成為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后的“全球第四大藝術品市場”。2010年,藝術品交易實現增加值43.0億元,同比增長39.2%;實現收入354.0億元,同比增長169.8%,是文化創意產業九大行業中增長最快的領域,增加值增速超過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25.3個百分點。

北京地區目前有超過160家畫廊,其中外資畫廊所占比例較大。注冊文物商店62家,數量較為集中,經營規模與全國同行業商店相比規模較大。文物流通市場發展較為活躍,有十余家文物監管舊貨市場,并逐漸形成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影響力的古玩和藝術品交易園區。

2010年北京舉辦各類古玩藝術品拍賣會198場,上拍件數190450件(套),成交額360.43億元,占全國拍賣成交總額(573.52億元)的62.85%,較2009年125.94億元增長186.19%;2010年,全國共有文物拍賣企業204家,北京地區有80家。其中,具有一類文物拍賣資質企業31家,占全國的1/3。

北京地區的拍賣企業經過多年的經營和發展,形成了一批特點鮮明,實力雄厚的品牌企業,在全國乃至于世界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例如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0年以來,兩家拍賣企業成交額超過50億元。其中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0年成交額達到91.5億元,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成交額達到75.5億元。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更是憑借良好業績,2010年一舉成為全球五大拍賣公司,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個位居全球前五名的拍賣公司。

近年來,北京古玩和藝術品交易產業發展顯著,特別是藝術品拍賣行業增長迅猛,2010年北京藝術品拍賣呈現以下特點,一是量價齊升,各類高端藝術品成交單價連創記錄,(2010年全球成交的21件超過億元的中國古玩藝術品有14件出自北京,北京成為億元文物拍品的誕生地)。二是中國書畫與瓷器雜項占市場份額有所增加。三是拍賣市場逐漸細分,專場拍賣會迅速增加。四是品牌企業逐漸形成,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文物拍賣企業已成為中國古玩藝術品拍賣的領軍企業。

伴隨著發展,北京古玩藝術品交易行業也存在著一級市場基礎薄弱、行業誠信有待提高、行業管理統籌協調困難以及現行管理辦法滯后于市場的發展,相關政策與行業發展不匹配等諸多問題。

(八)文化旅游

“十一五”期間,北京文化旅游產業實現長足發展,已形成以國際旅游為中心、國內旅游為主體,二者并重發展格局,在全國文化旅游產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國內旅游方面,“十一五”期間基本處于增長態勢,2008年國內旅游人數略有下降,但旅游收入持續提升;2009年國內旅游人數及收入均處于最高峰(不含2010年數據),分別是16257萬人次和2144.5億元。

入境旅游方面,2007年入境旅游人數最多,435.5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458000萬美元;從2008年起入境旅游者人數稍有下降,同時,旅游外匯收入也呈現下降趨勢。2009年入境人數有所回升,但外匯收入總額卻持續下降。截至2010年1-5月,北京入境接待人數持續回升,達783.881萬人次,同比增長26.32%(見表12)。

就全國來看,各主要省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數均處于增長之中,2008年、2009年北京接待入境旅游人數始終落后于廣東、浙江、江蘇、上海,位居全國第五,北京作為首要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受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