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就業前景范文

時間:2023-11-22 18:02: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歷史學就業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歷史學就業前景

篇1

在我國,心理學畢業生的就業面逐年遞增,況且這是一門朝陽學科。隨著人們對它了解的加深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量將日益擴大,就業前景樂觀。究其原因,一是社會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需要心理輔導與幫助,二是心理咨詢逐漸受到各個行業、各類企業的認可,正在引進與延伸中。在未來幾年中,心理咨詢工作將成為心理學專業學生就業的獨特風景,而到城市從事心理咨詢仍然會是一個重要的就業途徑。

一、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引發的各種心理疾患,心理障礙有待心理學專業人士的解決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社會壓力、生活壓力日益增大,由此引發的各種心理疾患,心理障礙有待心理學專業人士的解決,而由此引發的社會治安問題也相當嚴峻。

馬加爵、楊佳、邱興華、熊振林,他們身上多少都存在心理障礙。依據相關心理學理論,個人遭遇造成心理問題,因得不到及時疏導、救治而出現嚴重心理變態后,就會產生破壞性心理。

由于全球經濟衰退,股市暴跌引起的各種心理恐慌,有跳樓自殺的,有上街游行的。2008年頻繁發生的,如貴州甕安事件、甘肅隴南事件等,固然有、濫用警力的原因,但如果有正確的心理疏導,就可起到避免矛盾激化的作用。

據報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另有研究數據顯示,我國重性精神病患人數已超過1600萬。

不僅成人群體,兒童一樣面對嚴峻的形勢。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北京一千八百多名家長近三年的跟蹤調查得出的結論是: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不當,造成孩子存在各種心理問題。

我國高校學生的心理障礙發生率已由1989年的占總生病率的20.23%上升為1998年的27.03%;天津市對5萬名大學生所作的調查中,有心理障礙的占16%以上。北京大學近十年來因心理疾病休、退學人數占總休學、退學人數的1/3左右。杭州市科委從7所不同類型的學校抽取2961名大學生進行為期3年的跟蹤研究,發現有心理障礙的占25.39%。

2010年我國首次開展的大規模自殺調查結果公布,我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在15至34歲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殺更是第一原因。中國也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總的自殺率為23/10萬,而國際平均自殺率僅為10/10萬,中國自殺率是國際平均數的2.3倍。

按照國際上衡量健康狀況的傷殘調整生命指標評價各類疾病的總負擔,精神疾患在我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過了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及惡性腫瘤等疾患。各類精神問題約占疾病總負擔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傷所致殘疾及勞動力喪失的1/5,預計到2020年,這一比率將升至1/4。

據有關專家分析,我國當前精神疾病防治體系薄弱,專業機構及人員嚴重匱乏。

二、心理學就業前景樂觀,城市社會需求供不應求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學習、工作、生活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人會出現煩躁不安、失眠、頭暈等癥狀,這些現象不都是由生理上的疾病造成的,而是心理因素作怪。而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現今越來越多的人們對于心理學的存在和作用,已經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認可,目前,心理學家和心理咨詢人員供不應求。

心理學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類情感世界的每個角落,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在實踐中更充分地發揮人的因素,提高勞動、學習效率,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像汶川、玉樹地震時的心理干預,讓災民能夠迅速從災后心理陰影中走出;富士康跳樓事件,促使企業開始注重對員工的心理培訓;大中小學建立并逐漸完善的心理輔導室,希望能夠及時發現并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訓練良好的心理素質。

根據近年國家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普通高校規模以上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狀況來看,心理學專業的就業率基本保持在75%以上,而211院校的就業率則在85%。麥可2007年中德心理治療大會上公布了一組來自我國衛生部的統計數據:我國患有各類精神疾病的總人口已超過1600萬,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礙需要專業人員干預的人數則更多,估計達到1.9億人,也就是說,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問題,需要心理輔導。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有3.4億人,約3000萬人深受心理障礙困擾。而處于高壓狀態的白領等人群對心理咨詢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而我國經過專業培訓的心理咨詢專業人員非常匱乏,每百萬人只有2.4個心理咨詢工作者,而在美國是550個。如果依據聯合國頒布的標準:每1000人配備1名心理咨詢專業人員,那么,僅以5億的城鎮人口基數來計算,中國的心理咨詢師尚有47.6萬的缺口。目前全國各類大學紛紛招收心理測量與咨詢方向的研究生。在《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心理學排在第七位。

通過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前景有所改善。但是,畢竟我國能夠進行心理消費的人群還沒有達到普及的地步。在國外,心理學行業具有完備的體系并且能夠細化各種門類。而在我國,心理學專業的實際應用正處于起步階段。

未來,我國的心理學行業也將如同國外一樣,分門別類細化職業,成為一個高層次、高薪資、高發展空間的行業。

篇2

一、 新經濟形勢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與分析

2008年世界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上半年,國際能源資源價格攀升帶來全球石油危機,全球通貨膨脹壓力持續加大,下半年,全球經濟金融形勢加劇惡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受到拖累,出口大幅下降。進入2009年以來,實體經濟受到的負面影響進一步顯現和加深,工業產出和貿易萎縮的速度加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再度下調經濟增長預期,成為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我國在中央快速而強有力的政府投資拉動和寬松貨幣政策等主要措施下,刺激和擴大了內需,推動和增加了就業,以保證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收到明顯的成效,但外部經濟對我們的影響還在持續,中小企業實體經濟經營困難還在延續,社會投資增長乏力,經濟內生的增長動力非常脆弱,經濟實現持續增長的困難相當大。這樣的經濟形勢給就業帶來很嚴重的打擊,不談大批外出打工的農民工退城返鄉,也不說多少企業因實體經濟衰退而倒閉,就拿大學生這一就業高端的群體來說,2009年有610萬人需就業,這是歷史的新高,其就業的難度和就業預期收入的下降都達到了最不景氣的狀態。我們從政府出手加強政策、資金支持努力挽救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強大舉措也能感受到大學生就業形勢可以說進入了寒冬。

就業是與經濟有著緊密聯系的重要指標,經濟發展歷史證明,經濟增長能夠促進就業的增加,經濟增長率與就業增長率呈正相關關系。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早在1962年就根據美國的經濟發展經驗數據提出著名的“奧肯定律”:勞動力需求的水平在動態意義上主要取決于經濟增長。經濟增長速度快,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大,就業崗位增加,就業水平就高,失業率低;經濟增長速度慢,就帶來相反的結果。并且給出經濟增長和就業的量的關系:GDP每增加2%,失業率大約下降1%。就我國而言,有專家預測,我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大約可帶動100萬人就業,這也是政府將充分就業納為經濟目標的重要原因。

大學生是新就業人群中的最高層次,按理說每年國家有1000多萬就業崗位,簡單來看,就業是不成問題的,但盡管國家政府、企業和學校甚至學生可以說都做了最大努力,國家公布的一次就業率仍只有70%,應該說如果沒有政府的宏觀調控指標會更低。大學生就業矛盾主要由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大學生的素質能力與企業要求的匹配度問題兩個方面造成的。如果大學生肯放下架子和面子,向下尋求些崗位,至少眼前的就業問題也就解決。如果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多注意一些自身就業能力的強化和提升,基本達到企業對新人的要求,這樣既滿足了自身的價值預期,也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渴求。我們也注意到,畢業生中有一批學生能進入比較好的企業就業的,就拿薪水來說,本科畢業能達每月三四千元甚至五千元的水平,而就業困難的學生只一千元左右,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這些就業效果好的學生一般具有這么四個特點:良好的知識和技能水平、與職業匹配的職業形象、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這些特點與企業的要求具有很高的吻合度。

二、重視和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關鍵和根本

關于就業能力的研究國外早于國內,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的英國,到目前在就業能力內涵和結構方面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看法,然而國內外研究基于的認識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提高勞動者的就業技能水平,減少失業率。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比較有代表性:一種觀點認為就業能力是一種適應能力,是對工作任務和環境變化的預料和反應,如國際勞工組織(ILO)指出,就業能力是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生活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另一種觀點認為就業能力是個體在一個既定的勞動力市場上成功從事某種工作的潛力(Jssen ,1998)。它強調的是個體能成功完成未來工作的潛能,是雇主們所期望的在將來的崗位中有效工作的行為特征。國內學者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學習和培養所獲取的核心素質群,而不單純指某一項技能、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集合。核心素質群代表的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是一種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素質的開發而形成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能夠在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的素質群。

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有很多方法,可以是增加就業崗位,給予獎勵和補貼等等,這些也是政府今年上半年所做的,但我們認為這些都不是根本性辦法,最關鍵和根本的是要在主體的培養上花功夫。目前,在學生培養上還是有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從客觀上講,很多企業都非常需要人才,因為時代的發展賦予人才更大的價值,它是一個企業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每年高校培養出的大學生也不在少數,卻并不能真正滿足企業發展之所需。我們認為造成這一就業矛盾的根本因素是我們的人才培養上出現了脫節,高校人才培養似乎趕不上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有很多學生到了將近畢業時對自己就業的崗位和自己所能從事的工作一無所知,有很多企業所需的技能都沒去學,因為我們的教學計劃沒有安排,甚至很多學生都沒到企業實習過。

大學生的培養是社會問題,也是系統工程,不是僅靠高校就能勝任和做好的。現在大學已不是象牙塔,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使對大學生成才的影響因素多元化和無所不在,這是社會的作用;從縱向看,人的教育從小就開始,家庭以及中小學對大學生在做人方面的影響是非常重要和無可替代的,在片面強調升學率,追求高考率的時候,我們已將一些重要的方面丟失,而這些方面完全由高校來承擔似乎有些困難,也不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當然,大學也有做得更好的地方,如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加強對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素質的教育和培養,教學計劃中多一些實踐分量、少一些理論課時,教學方式上多一些探究式、少一些灌輸式等等。

當前的經濟形勢給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盡管國家改革開放30年,我們的經濟實力有了非常大的增強,年均經濟增長接近10%,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經濟還存在著許多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城鄉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三大產業間發展不平衡、經濟增長的動力發展不平衡、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平衡、發展與資源合理利用不平衡、發展總量與質量效益不平衡、當前發展與持續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不平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不平衡。這些是企業在持續發展中要努力改善的方面,也是我們人才培養所要積極關注的。

三、新經濟形勢下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首先,社會各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努力抓好環境和意識形態領域對大學生的影響。充分利用先進的網絡手段,建立健全反映健康正面內容的網站和信息,將網絡這一大學生樂于接受且不可或缺的手段轉化為我們政治思想工作的有力武器。加強學校周邊的環境整治,重視環境對大學生的潛移默化影響,使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安全健康文明。要強化社會功德意識,教育引導社會成員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使社會精神文化的發展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使好的風氣對大學生產生正面的影響。

其次,作為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方面承擔著主要角色。全校上下要更新觀念,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職責,要把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作為全體教職員工的使命牢記在心,從而才能在行動中主動積極地通過每件事每次機會教育引導和感染學生。要制定符合企業社會需要的適時更新的培養方案和計劃,加強應用型削減理論性,開辟和挖掘資源為學生提供實驗實習的條件,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要加強教學質量監控,對教師提出要求,促使教師加強與社會與企業的聯系,傳授給學生更多最新的知識,給學生提供接觸了解企業的機會。要尊重和培養大學生的獨立和自主意識,對他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要重視和認真對待,給予他們更多的選擇權。邀請企業和社會人士來學校作報告,讓學生更多了解企業和社會,引導他們盡早思考自己的發展規劃,對照企業的要求進行針對性準備,第三,作為企業也要主動承擔起其未來員工的培養責任。企業希望招有經驗和技能的員工,然而,其代價必然比招大學生高,而剛入職的大學生的培養也是一項必然性工作,如果企業能將入職后的培養提前到大學階段將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考慮,它不需要專門的經費,可能會影響一些企業的效益,但它不但能使你選到合適的人選,而且通過實習鍛煉,使學生一畢業就能上手,可能還節省了開支。而企業的培養功能是高校所無法完成和替代的。即使可能有一些學生畢業后另有選擇,就把它作為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貢獻,其社會價值也是非常巨大的。

第四,作為主體的大學生的表現在其就業能力提升方面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以上的都只是外因,沒有內在的轉化是不起作用的。當然,要使大學生有積極良好的表現也還要靠教育,這些都不是其所固有的。我們認為,大學生要完成就業能力提升所要具備的素質和能力主要有:主體意識,積極進取的思想,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力,樂觀開朗的性格。在學校的專門教育引導和學生自身的積極努力下,首先逐步形成這樣一種基礎素質,這是關鍵和前提,在此基礎上通過社會、企業、學校給學生提供和創造的條件,就能夠使之轉變為學生自身的就業能力,從而適應就業崗位的需要,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最后,建議國家改革初等教育培養模式,強化學生的素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在最適宜培養的時間段使學生的品德和素質得以優化和提高,為大學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其就業能力的自覺培養。

篇3

關鍵詞:經濟形勢、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模式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經濟持續波動震蕩,雖有復蘇跡象,但增速十分緩慢。目前處于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復蘇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各種壓力,這是目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外部形勢。而在國內,我國的經濟運行雖然總體良好,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但是仍存在著嚴峻的挑戰,我國市場經濟固有的體制性問題、結構性矛盾仍然凸顯;通脹壓力巨大、金融市場波動震蕩、物價過快上漲等問題仍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當前經濟形勢的特征與中國大學生的就業現狀

(一)當前經濟形勢特征下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判斷

隨著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到來,全球生產和貿易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影響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變化,也將對中國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帶來機遇與挑戰。   第一、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結構的變化將催生新的就業類型。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我國政府著力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將不斷優化調整,新興制造業不斷優化,企業技術加強創新能力,服務業將大力發展,這些都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必然依靠新的科學技術創新,而中國的就業進入一個通過技術革命尋找新增長點與低碳經濟發展階段。第二、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波動震蕩可能催生新一輪的周期性失業現象。食品短缺與價格上漲,以及由此帶動的工資上漲將是這個階段經濟的突出特點。而這一階段的經濟波動震蕩和周期性失業特征成為也必然成為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第三、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將逐漸由出口- 投資驅動型向內需消費- 投資驅動型發展方式轉變。這就意味著知識型和服務型的就業崗位對于大學生而言是一個優勢。第四、結構化矛盾存在和失業集群現象仍是后經濟危機時代的突出的特征。大學生、農民工和困難群體就業矛盾更加突出。

(二)當前經濟形勢下中國大學生的就業現狀

第一、大學生就業難仍是當前經濟形勢下存在的最突出的就業問題。僅2007-2010年未就業的大學生畢業生就有860萬人,而2011年,這個數字將不斷飆升。根據以往大學生畢業生的二次就業率的統計比例,有約30%-35%的人能找到工作,也就是意味著至少有500萬的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的困難。第二、部分大學生未能適應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就業形勢,存在著較高的就業期望值。大學生由于對市場缺乏足夠認識,容易“眼高手低”。在求職的過程中,常常喪失理性,盲目就業。同時大學生的就業穩定性呈現了持續下降的態勢。“跳槽”是司空見慣之事同時也是用人單位的無奈。第三、大學生就業類型的多樣性。近年來,國內的就業方式呈多樣化發展趨勢,靈活就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出現了短期就業、季節性就業、家庭就業、派遣就業、遠程就業等多種形式。這也使大學生的就業選擇上有了更多的選項。第四、大學生創業成為新的增長點,但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不高卻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大學生創業是緩解就業困難的有效方法,然而,實際的情況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率非常低。究其原因:一是大學生創業有激情沒信心。二是,大學生創業有氛圍缺教育,多數大學生是沒有創業經歷的。這些都使大學生創業成了高校中的“雞肋”。

   二、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提升在校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模式探索

     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就業形勢,當前各高校應該深入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探索就業競爭力培養模式,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抓學風建設,深入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鍛造,培養學生個性化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責任感,進而培養素質全面發展的當代大學生。

(一)以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為核心,強化專業思想,形成多層次的專業技能培養模式。第一、發揮學校黨政對學生專業教育的領導作用,加強學風建設督促工作。學校黨政領導應從學校整體工作就學風教風問題、專業課程設置、專業課程教學、專業實習等進行專門的討論,針對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召開主題班會,為學生指明方向。第二、以專業技能拓展為目標,舉辦專業技能競賽、專業論壇、專業科技創新等活動。邀請企業家、學者等專業領域的權威蒞校講學,形成著眼社會需求,教學主導,學生組織搭臺,學生唱戲的工作機制,促進學生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學生專業素質拓展體系。第三、抓好專業思想教育,樹立專業先進典型,堅定學生專業信心。舉行專門的學風建設推進會、學習經驗交流會等,從強化專業素質培養,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等方面強化學風建設。在學校網站和報紙等各種媒體上做好優秀學生的宣傳介紹。選派優秀的高年級學生對新生進行大學生活教育,樹立典型和榜樣。

   (二)以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為重點,積極開展各類學生實踐活動,形成全方位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模式。第一、積極開展寒暑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重在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全面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立項活動,建立“高年級團隊幫低年級團隊、有經驗團隊帶無經驗團隊”的傳幫帶制度。把社會實踐能力作為每位大學生的必修技能,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第二、深入開拓實踐基地,從職業發展的角度豐富學生們的實踐內容。重視將實踐活動與學生成長更好的結合起來,與社會上的單位進行合作,實行社會實踐基地化培養模式。推進學生的職業見習制度的方式增強學生的社會和職業的理解,明確自我發展方向。第三、著眼社會需求,開展“千人百企”、“三進三同”等活動,提升學生的職業化素養。結合專業特點,開展有專業特色的“千人百企”、“尋找職業貴人”職業見習活動,讓每位學生都要走進企業,走進職業,認識自己,鍛煉自己。

(三)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抓手,點面結合科學規劃大學生活,形成一體化的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模式。第一、合理規劃大學生職業生 涯規劃教育模式,為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導航。形成一年級做好學生的大學生活規劃、學習養成教育,二年級做好學生的學業規劃、生涯規劃教育,三年級做好職業探索、專業發展活動,四年級做好就業技巧輔導和職業素養輔導。將就業指導課、創業教育課、職業規劃課納入教學范疇,作為必修或選修的學分。第二、實施“大學生生活導論”。邀請企業家、知名學者,畢業校友,高年級學生等不同層面的“學長”針對不同年級積極開展大學生活導論、“學長”計劃系列活動。通過舉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邀請了職業生涯規劃專家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加強對學生的目標規劃的引導,激發同學們追求成長、完善自我的內驅力。第三、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工作是關鍵。積極地做好就業形勢分析,就業準備指導;做好就業技巧,就業信息的收集等指導和分析;做好就業心理輔導,就業和個人發展指導和分析等工作。最終實現時時有指導,處處有服務。

(四)以開展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為載體,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形成個性化的學生核心品質培養模式。第一、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大學生協調的身心素質。積極開展各項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舉辦各種球賽、歌詠比賽、文藝晚會等文體活動,形成獨具校園特色的文化氛圍,培養大學生走向社會應具備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第二、通過對學生干部隊伍培養,造就學生對工作的責任感和職業態度。在大一階段注重“苗子”的選拔和任用,通過組織活動、協助老師、聯系班級、服務同學等方式,準確分析學生干部能力的類型,有所針對地教育培養,同時開展學生干部素質培訓班,進而培養學生干部對于工作的責任感,進而轉化為對職業的認真態度。第三、通過開展各種拓展性的訓練比賽,培養大學生的職業能力。通過舉辦主題演講比賽、主題辯論賽等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開展素質拓展訓練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干部隊伍交流培訓,提升學生干部的人際交往能力;成立文體興趣小組、科技創新興趣小組等,通過各種社團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新聞中心-中國網2010-3-2.

[2]國家統計局報告。新華社北京2010年3月23日電(記者劉錚)。

[3]曾燕波,楊健楠 外來務工青年城市融入與發展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0,(12)

[4]鄭秋,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發展研究,2008年,第5期

[5]劉長平,以拓展素質為核心 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9

[6]羅蘭芬,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消費導刊,2007,6

篇4

下附一表以明晰專業門類:

法學類

目前,我國法治化進程穩步推進,依法治國已成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法制意識逐步提高,社會對法學類專業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法學教育欣欣向榮。2008年5月4日,總理來到中國政法大學,和同學們暢談法治,體現了國家對法治的日益重視。

我國目前本科的法學類專業設置根據學校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人才培養特點也各具特色,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專門的法學院校,著名的有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第二種是綜合性大學里的法律系或法學院,著名的有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吉林大學法學院、山東政法學院等。兩種培養方式各有優點,一般來說,專門的法學院學科劃分較細,專業化程度高,可使學生接受系統的教育;而綜合性大學的特色在于可以發揮多學科優勢,學生可以跨系選課,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近年來,各院校法學類專業的開設使該專業畢業生隊伍不斷壯大,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390多所院校開設了法學本科專業。法學類的就業前景比較廣泛,到律師事務所做律師,到公檢法系統做檢察官、法官,到行政機關做公務員,到企事業單位負責法律事務,到高校做法學教師,到研究所做法學研究者等都是很不錯的選擇。從目前的社會需求來看,我國加入WTO后,懂得國際法和國際經濟法的法律人才日益成為社會急需人才。

然而,隨著法學類專業人數的劇增,法學類專業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不容樂觀。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公布的2010年高校本專科專業就業狀況,法學專業就業情況“211工程”高校處于80%至85%之間,非“211工程”的高校就業率不足80%。

政治學類

近年來,我國政治文明建設不斷取得進步,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獲得了迅速發展,高層次政治人才和管理人才成為社會建設亟須的重要力量。隨著我國公務員制度的推行,社會上更是掀起了一股“公務員熱”,政治學專業學子的用武之地更顯廣闊。

政治學類專業主要包括政治學與行政學、國際政治和思想政治等專業。政治學類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培養非常注重理論基礎,注重學生的政治理論修養,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管理、組織協調能力和領導決策能力。政治學類專業和法學類不同,很少有專門的政治學院校,一般是在綜合性大學里設置的院系。

目前,國內政治學類專業實力較強的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等。

從其就業方向來看,“從政”將是這些畢業生未來職業發展的最好選擇。政治學類畢業生可在中央和地方各級黨政機關做公務員,到企事業單位和公司從事管理工作,到學校、科研機構、軍隊系統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根據2010年高校本專科專業就業狀況的統計數據顯示,政治學類專業就業情況“211工程”高校在85%以上,非“211工程”高校就業率維持在80%左右。

社會學類

自1979年中國社會學恢復建設以來,目前全國已經有近200所高校開辦該專業。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國社會學類專業的發展前景日益廣闊。

從專業設置來看,社會學類主要設置了社會學、社會工作、人類學專業。其中,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專業成為社會學學科中兩大主要的二級學科。社會學類專業要求學生學習理論社會學和應用社會學的基本知識,掌握社會學調查和社會統計方法,從而具有理論分析、實證調查研究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其中,“社會調查方法”“問卷設計與分析”“spss統計分析”是對社會學學生最實用,也是找工作最有用的三門課程。但是,這些課程要求學生對數學有一些敏感性,對于數學薄弱的文科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

根據2011大學本科專業排行榜顯示,社會學類專業綜合實力位居前列的高校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等。

眼下,社會學類專業的認知度還有待提高,但從就業來說,社會學類專業的就業方向比較寬泛,對理論感興趣的可以選擇繼續深造,進入高校、研究所進行理論研究;調查方法學得好的,可以去調查咨詢公司,同時還可以進傳媒行業,而報考公務員也是不錯的選擇。

根據2010年高校本專科專業就業狀況統計數據顯示,社會學專業就業情況“211工程”高校在85%以上,非“211工程”高校就業率為80%左右。

民族學類

民族學專業是研究民族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專業。主要通過實地調查、分析文獻資料和比較研究,弄清各民族的社會經濟結構、政治制度、社會生活、家庭婚姻、風俗習慣、、語言文字、文學藝術、道德規范、思想意識等。

民族學類此前不屬于法學學科,是歸在歷史學科下的,學生畢業時領取歷史學學位證書。最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一稿)》把民族學劃分到了法學學科下,所以本文將其歸納至法學門類下一并作介紹。民族學類主要設有民族學專業。

自中山大學于1981年成立人類學系,包括民族學和考古學兩個專業;中央民族學院于1983年成立民族學系,專事培養民族學人才,民族學研究逐漸繁榮起來。

民族學專業是國家控制布點的專業,所謂控制布點專業是由于這些專業一般專業性很強,社會需求比較狹隘,需要控制學生數量。因此,民族學就業前景并不樂觀,屬于冷門專業。

篇5

很多針對人文科學留學生的就業指導文章中,第一條就是——“修一門有助于就業的第二專業,比如商科或者計算機科學”。

學習人文學科,確實更不容易找到飯碗。打開與經濟、商業相關的美國網站,指導畢業生找工作的文章看上去比中國網站的還多。拿美國就業最差的歷史專業來說,在搜索框打入“歷史專業畢業生如何找工作”,出來的結果相關性非常高,而且足以讓任何看到這些信息的人遠離這個專業。不僅是歷史學,很多針對人文學科學生的就業指導文章中,第一條就是——“修一門有助于就業的第二專業,比如商科或者計算機科學”。

多少文科學生看到這里會有罵人的沖動?不過還是有不少人帶著理想選專業,對于這些文科生,美國《福布斯》雜志的建議是,越早準備越好。

在《福布斯》網站上介紹的幾個成功案例中,一位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文科畢業生Jenna,為了能進入廣告業,足足堅持了16個月,最終被一家網絡公司錄取。這期間,Jenna和她的父母想盡了一切辦法,“我媽媽連觀看我妹妹的籃球比賽時,都會和周圍人談論我在找工作的事兒。”

不論你留學哪里,文科生就業就是難

出國學文科,因為對語言的要求更高,所以不僅申到好學校難,想留下找份好工作更難。不過,文科生就業的窘境不僅僅是針對外國學生,而是普遍現象。看看美國應屆畢業生的抓狂和失落,也許就不會再埋怨自己接到了拒信。

Jackie馬上就要從大學畢業了,這個社會學學士曾計劃一畢業就在巴爾的摩市找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靠自己的工資還助學貸款,租一套公寓,再買一個新手機。不過她現在還只是一個沒有固定新手的實習生,并且和父母住在一起。

“要是有人在我大一選專業的時候告訴我畢業時是這個境況,打死我也不信。”但現在,Jackie不信不行了,她發出了20封求職信,希望能在政府當差;卻只接到一個錄取,該職位后來還被取消了。“我從去年春天就在找工作,以為可以順利就業,現在卻陷入了僵局。”

盡管經濟復蘇讓美國的就業市場顯得景氣了點,但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仍然是艱難時期。尤其聯邦政府削減了支出,不僅導致政府崗位縮水,一些私人雇主也減少了福利。待遇不高的公務員職位也緊俏起來。

一些學生為了不待業,甚至開始接受無薪崗位。當然,對于中國學生來說,這并不少見。

Samantha也是今年的應屆畢業生,心理學專業,她也曾計劃盡快進入職場,好還清助學貸款。不過一次次的面試失敗,讓她不再抱有最初的期待,只希望能找到一份帶薪實習。然后她想再做一份兼職,攢了錢明年讀碩士。

“我發現沒有碩士或者博士學位,很難有什么大發展。”Samantha和同學們都發現自己高不成低不就,處境非常尷尬。“現在只要能有一份工作我就謝天謝地了。但我還是希望能夠和我的專業相關。”

美國并不是所有行業都如此低迷,比如健康科學和商業,這些行業不僅就業強勢,而且提高了應屆生的起薪。美國大學與雇主協會調查發現,2013年,美國的平均起薪將達到4萬5千美元,比去年平均水平高5%。

隨著金融業的復蘇,金融專業畢業生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光是在美國的里士滿一個城市,金融部門的雇員就比2009年時增加了12%,那里的第一資本金融公司提供了近1萬1千個崗位。

高學歷回國不敵“土鱉”

不管是什么專業,綜合看來,美國的失業率在今年5月還是小有攀升。但這些新聞都不足以和中國699萬應聘大軍拼頭條。而這699萬高校畢業生中,有一部分就是拿了外國學歷的海歸。今年,他們一部分壓力來自自己搭了大把時間、金錢換來的“高學歷”。

“你太優秀了,我們無法提供相符的崗位。而且,即使留下了,你也做不長。”求職時聽到這句話,有可能是客氣的謊言,也有可能是發自真心,無論怎樣,這都意味著游戲結束。所以,從劍橋大學讀研回國的小林,找工作時只肯說自己是南京大學的本科生,對留學經歷避而不談。

還有的時候,“海歸”意味著不合群,即便找到了工作,在與同事的相處和競爭中也備受煎熬。同樣從英國回來的Yan,在回國一年半以后,才跟公司簽了正式合同。從國內名校畢業后,Yan申請到了英國卡迪夫大學的國際新聞學碩士,紀錄片方向。在英國拍了一年的片子,Yan畢業后回到家鄉珠海,一心想找個專業對口的工作大展拳腳。

“我做夢也沒想到,我一個海歸的就業市場,還比不上珠海本地普通院校的畢業生,”堅持理想的Yan花了大半年才找到了一份無薪實習,在這之前,投了若干簡歷的她已經準備憑借自己英語和日語優勢,找個薪水高一點的餐廳端盤子了。

更考驗意志的是,這份實習似乎無休無止,遲遲沒有人通知她轉正。期間還有另一個海歸實習生,做了一段時間后果斷退出了。“我在部門里的學歷最高,這反而成了一個劣勢,成為被孤立的理由。”周圍的同事們學歷相當,經歷類似,不少還是校友,更合得來。而Yan則被認定是“曲高和寡”或是“勁敵”,只有在需要語言上的幫助時,才會被想到。

為什么不主動示好呢?喜歡逛街、喜歡星座,Yan和同齡的女同事們本應有許多共同語言。“試過啊,但是很容易被誤解成是在‘曬’啊。”比如酷愛星座的Yan不喜歡看翻譯過來的星象預測,都是直接登陸英文網站,分享的信息自然會不同。主動提供語言幫助,也有了炫耀之嫌。

漸漸地,除了努力工作、爭取轉正之外,Yan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做英文家教。“掙錢唄,真沒想到要靠副業養活自己。”終于在堅持了10個月之后,東家遞來了合同,至于工資嘛,“副業還是不能丟。”

扭轉就業頹勢要靠高校

一邊是中國應聘者像“隱婚”一樣隱瞞學歷,另一邊BBC則多次肯定了英國高學歷人才的就業機會。英國一家調查公司倫敦收入資料局(IDS)預測,今年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將比去年多8% ;尤其是零售業,招聘崗位可能多出30%;不過各行業的起薪并不會增加。

更讓應聘者雀躍的是,不少工作機會來自大公司的高技術含量崗位,但這些崗位對于學生們的社會經驗要求也更高。聽起來太諷刺了。對應屆生要求工作經驗,向來是讓人咬牙的事兒。

還好,一些大學提前為學生們做了準備,比如蘇格蘭大學就和中小企業聯盟建立了合作。這個合作不是提供實習機會,而是工作崗位。

蘇格蘭的經濟主力是中小企業,他們提供了就業市場一半的機會,招聘時卻因為名不見經傳而招不夠人才。另一方面,應屆畢業生們卻因為缺乏實踐經驗而找不到工作,或在爭奪相對少數的大公司的名額時落敗。

蘇格蘭大學的這個合作項目,就是通過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讓學生對中小企業有更多的了解,也讓這些企業能夠在和大公司的競爭中搶占先機。

太平洋的另一端,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也在驕傲地為應屆生就業代言。眾所周知,美國的本科沒有法學專業,所以從法學院畢業的至少是碩士,不折不扣的高學歷。這個學院去年的就業率還只有50%,今年則達到了99%,打敗了哈佛、耶魯、斯坦福、哥倫比亞這些法學名校。

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的院長助理Kevin將這歸功于“早作打算,在入學的第一年就準備就業。”這和之前提到的《福布斯》雜志的就業建議是一個聲音。

Kevin介紹道,“很多人剛進法學院的時候,根本不了解法學各個分支間的不同。我們會坐下來,幫助他們認識、分析各個領域需要的技能,以及它們的就業方向。”

也許正因如此,《大西洋月刊》在評價弗吉尼亞法學院的就業情況時,專門在工作機會之前加上了“有意義”三個字。《普林斯頓評論》則將弗吉尼亞法學院的排名升至第一,因為該院的學生獲得了“更高質量的學習生活和就業前景”。不過弗吉尼亞法學院表示,無論排名高低,“我們都不在乎。”

圖表1美國《福布斯》雜志2012年11月評選的美國十大最差專業

第1名:人類學與考古學

應屆畢業生失業率:10.5%

有工作經驗的員工失業率:6.2%

第2名:攝像與攝影藝術

應屆畢業生失業率:12.9%

有工作經驗的員工失業率:6.7%

第3名:美術

應屆畢業生失業率:12.6%

有工作經驗的員工失業率:7.3%

第4名:哲學與宗教研究

應屆畢業生失業率:10.8%

有工作經驗的員工失業率:6.8%

第5名:人文科學

應屆畢業生失業率:9.2%

有工作經驗的員工失業率:6.2%

第6名:音樂

應屆畢業生失業率:9.2%

有工作經驗的員工失業率:4.5%

第7名:健身與公園娛樂休閑研究

應屆畢業生失業率:8.3%

有工作經驗的員工失業率:4.5%

第8名:商業藝術與平面設計

應屆畢業生失業率:11.8%

有工作經驗的員工失業率:7.5%

第9名:歷史學

應屆畢業生失業率:10.2%

有工作經驗的員工失業率:5.8%

第10名:英語語言與文學

應屆畢業生失業率:9.2%

有工作經驗的員工失業率:6.2%

(應屆畢業生年齡范圍是22~26歲,有經驗的員工年齡范圍是30~54歲。2013年5月,美國失業率升至7.6%)

圖表2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HESA)2012年 的調查

英國就業率最高專業 Top 10

排名 專業名稱 就業率(包括繼續深造)

1 牙科和獸醫學 99.4%。

2 教育 94.8%

3 醫學相關專業 94%

4 法律 91.9%

5 農學及相關專業 91.3%

6 生物科學 90.9%

7 語言(第二外語) 90.3%

8 歷史與哲學研究 90.1%

9 數學科學專業 89.9%

10 物理科學專業 89.9%

篇6

關鍵詞: 高職學生 學業規劃 知識體系

大學生活是人生和自身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無論從身心發展的角度,還是從思想、心理發展及學業和事業的角度來說,它都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大學生活規劃是一種假定在一定程度上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通過對未來大學生活道路的預期設計,并采取相應的措施,謀求在大學生活中取得更大成功的一種新型的大學生活管理活動。科學的生活規劃,可以幫助學生確立在大學期間的發展目標、發展前景、發展道路,可以幫助管理時間和精力,使之用于最具回報率的事情上去,獲得更大的成功。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為今后職業生涯發展做準備是大學階段的重要任務,而且對于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說,大學也是職業準備的最后階段。它關系到每一位大學生將來進入什么行業,選擇什么職業,如何發展,等等。

和以往人生階段相比,大學的人際、學習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需要每位大學新生從入大學就開始增強自我管理意識,增強自我管理能力,對大學生涯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為將來的職業確立基本定位和必要的知識、能力準備。學業是大學生的立身之本,是大學生應當集中精力努力掌握的知識、能力、素質體系。具備和擁有好的學業規則,才會有好的就業前景與好的職業。

一、學有所長的專業知識體系

在現實社會中,用人單位往往將專業課程成績作為考查畢業生能否適應某種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崗位的依據。高職學生既要精通本專業的知識,包括國內外本學科、本專業最新的知識、內在規律、發展動態等綜合知識,又要掌握與專業相關的綜合知識。專業知識體系是指從事某種具體的職業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的構成總量與結合方式。客觀世界存在著無限可分的層次性,因而反映世界的知識也存在著無限可分的層次性,這就決定了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系可以概括為: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學科知識――學科前沿知識。它是一個相互密切結合、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輕視任何―個層次都會影響整體效應的發揮。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高職學生還應把專業知識同我國的“就業準入”與資格認證制度聯系在一起,考取與本專業相關的執業資格證書。

二、融會貫通的基礎知識體系

基礎知識體系包括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高職學生既要精通和運用本專業的知識,又要具有寬厚而牢固的自然科學的有關知識,也要具有廣泛而扎實的社會科學知識。基礎知識體系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理論支柱,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例如高職院校為學生開設的高等數學、物流數學、應用文寫作、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健康教育等課程。只有具備寬厚而堅實的基礎知識才能適應各種復雜的新情況,也才能使知識結構“根深葉茂后勁大”。

三、得心應手的工具知識體系

工具知識體系包括文獻檢索知識、英語、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等。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文獻檢索知識、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是高職學生收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的主要工具知識。高職學生往往在校期間需要考取計算機等級證書,熟練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是社會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一項基本要求。同時,大部分高職院校將能否通過英語AB級考試與能否拿到畢業證書相掛鉤,從實用的角度思考,我們要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要與國際上的先進學術思想進行交流,英語是必不可少的知識工具。

四、高效學習的方法知識體系

在大學生的合理知識結構中,有關方法論的知識應該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它主要包括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兩個方面。達爾文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學會學習是大學生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因此,思維方法也是方法知識體系的重要內容。

篇7

關鍵詞:人文教育專業;學習壓力;綜合性;交叉性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5-0090-02

人文教育專業是基于基礎課程改革的需要而產生的、為初高中培養綜合文科教師的一門綜合化的教育專業。2005年,教育部首次批準高師院校設立人文教育專業,第一個人文教育專業是由湖南省懷化學院設立,自此之后云南師范大學、長春師范大學、安慶師范學院等普通高等師范院校也相繼開設此專業。

一、人文教育專業學科特點

人文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塑造和培養適應新世紀我國社會發展需要,本科人文教育專業需要,基礎扎實、知識結構合理,具有一定理論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人才。基于人文教育專業上述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科發展的要求,決定了其具有獨特的學科特點,即綜合性和交叉性。

1.綜合性。人文教育專業是人文社會科學相關學科的綜合,對于此專業的學生而言,僅僅在學科專業方面,就必須學習社會學、歷史學、地理學等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人文和社會方面綜合性問題的能力。人文教育專業學科之間的綜合既是縱向的知識的深化也是橫向的學科間的融合。一方面加強對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指導,如對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整理、提煉,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摸索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也重視講究創設探究和發現的情境,培養學生自學研究的能力。

2.交叉性。對于人文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不僅僅要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課程,還需要構建全方位、高層次、耦合性的知識結構,多學科之間進行交流與滲透,將所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真正打通社會學、史地政等學科之間的融合。因此,人文教育專業又具有學科交叉性的特點。

二、人文教育專業學生學習壓力分析

1.課程設置內容多、范圍廣。高校人文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大致包括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課等,從具有代表性的長春師范學院(見表1)、大慶師范學院(見表2)和湖南懷化學院三所高校的課程時數和課程結構來看,學生所修的科目較多、知識所包含的范圍較廣,所設置課程更像是各個學科的大拼盤,主要是按照歷史類、地理類和政治類分門別類的設置課程。這三所高校的人文教育專業均包括廣闊的知識體系,表格背后隱藏著該專業存在分科教學的現象,大學資源的有限性,且由于受教師資源的局限,各科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學科本位觀”,長期的分科教學模式,導致教師教育思想的禁錮,難以突破學科的界限。

2.學生缺乏合理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人文教育專業的過程中不能單純去復制其他專業的學習模式。人文教育專業在我國起步晚、發展速度較慢,是師范院校的一門探索中的學科。從研究者到學習者,還未真正探索出一條較為科學合理的教與學的模式。學生缺乏合理的學習方法,從對于老師和學生的訪談可以看出。

訪談者一,F老師說:學生課堂注意力不集中,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與思考;知識點多,需要反復理解和記憶,學生不愿意投入精力;師生和生生缺乏溝通與交流。

訪談者二,W學生說:沒有根據自身自定一個合理的學習計劃,盲目學習,效率低下。沒有及時與老師溝通,不能確定專業學習的重點,影響學習效率;學生在學習中不能結合實際,僅僅拘泥課本,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就業前景缺乏信心。

訪談者三,Z學生說:學生往往機械式的、零散的記憶知識點,無法形成對綜合性知識的融會貫通。

從訪談中可以看出學生普遍存在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高,不愿意投入精力努力學習;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知識的交流少而淺薄;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關注度不高;學生無法結合自身實際學習,不能正確地自我評價等等。通常,人文教育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較其他專業的內容多、范圍廣,綜合性和實踐性要求都較高,所以機械學習模式就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造成的學習壓力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習方法不合理,導致學生學習能力下降、效率低,學習變得枯燥乏味,以至于喪失學習的信心,心理負擔加重。

3.學生對教育實習的重視程度不夠。高校的教育實習考慮到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有繼續深造者、有就業者,采取分散實習與集中實習相結合,這是由學生的實習與就業、實習與考研之間存在矛盾所開設的彈性實習模式,但是這種實習模式在體現靈活自如和人性化的同時,使得實習無法管理和指導,也使得實習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最主要的是學生意識不到實習的重要性,不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導致學生缺乏實際的教學能力,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缺乏興趣,對于今后的教學實踐缺乏信心,以至于學生對未來產生擔憂以及意識到自身缺乏基本教學技能,逐漸對該專業的學習缺乏興趣和期望。

三、減輕學習壓力的對策

1.增強課程的綜合性,注重課程之間的層次化。綜合化的課程設置有利于拓展學生學習的視域,增強思考的連貫性;有層次的課程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各科知識時形成知識之間的梯度,由難到易,由淺入深,這樣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緩解學生的身體和心理上的壓力。綜合文科教學工作所需要的是綜合性強的教師,這需要人文教育專業在各方面培養綜合能力強的學生,因此,突破分科課程所帶來的學生知識面狹窄的問題,加強學科之間、專業之間的融合與交叉,就成了此專業的必然選擇。課程設置應該根據各地區對學科師資的要求,適當的對課程做出調整。在確保教學質量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合理設置課程,適當調整人文專業主干課程和綜合課程的比例。

2.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培養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基于人文教育專業的學生受個體經驗和知識水平的限制,自我整合知識的能力較弱,其自身能力提高的前提就是教師的正確引導,培養學生的研究型學習的能力更成為重中之重。作為人文專業的教師,應該放寬視野,同時鼓勵學生對各種問題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分析與思考,做好書本外知識的適當延伸,多關注現實的社會問題,豐富學生的眼界。知識學習具有社會互動性,學習者之間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交流和溝通,分享學習資源,從而達到彼此之間的提升與發展。

3.提高學生對教育實習的認識能力,調和就業與考研矛盾。人文專業學生的學習壓力主要是由于學生對教育實習的認識程度不高以及就業與考研之間的矛盾所造成的,需要從提高學生實習的認識程度和兼顧就業與考研兩方面來入手緩解學生的壓力。首先,針對學生的實習認識程度不高,可以從學校和學生自身加以解決。學校或者該學院應該加大對教育實習的課堂和課外的滲透力度,并且學校要提供多種實習環境,使得學生針對自身學習經歷和興趣能夠有多種選擇的權利。其次,教育實習中更加難解決的是學生的就業與考研間的矛盾,針對這個較為棘手的問題,學校應該確立教育實習保障機制和靈活的實習渠道。學校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并非強制性地要求考研的學生也必須上交教育實結之類的證明材料。

人文教育專業作為我國一個新興的教師教育專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挑戰,學生的學習壓力是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突破該專業學生學習困境,減輕學生學習壓力,需要從改善課程設置、突破傳統學習方式和提高學生實習的認識程度等方面加以突破。以此期待人文教育專業未來更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高職學生;就業現狀;教育問題;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1 ― 0148 ― 03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面向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崗位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歷史使命。當前就業問題已成為影響我國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1〕如何調整戰略應對挑戰,主動適應人才市場變化的新格局, 是當前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與存在問題

1.高職畢業生就業率逐年提高,但高層次就業難度增大

據統計,普通本科院校2013屆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為91.8%,與2012屆(91.5%)基本持平,而高職院校2013屆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為90.9%,比2012屆上升了0.5個百分點,超過了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率的增速。高職院校畢業生與本科生的就業率差距持續縮小,就業前景持續樂觀,甚至一些地區還出現了高職畢業生就業率高于本科生的情況。盡管如此,高職學生的就業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在光鮮的就業率數據背后,是高職學生對工作環境和薪酬待遇的低要求。調查顯示,東部沿海地區的本科畢業生的初始待遇要求多為月工資2000元以上,而高職畢業生則為1500元,相差1/3。〔2〕待遇要求的差距帶動了就業的上升,這其實是就業難的一種變相表現。目前來看,高職就業的領域主要集中于“藍領”甚至“灰領”的低層技術和底層服務崗位,而本科生多集中在“白領”的管理崗位。這是因為高職的教育層次還比較低,技能單一、“粗笨重”的工作還是主要的就業方向。在更高層次的崗位就業,對高職學生來說還有著很大難度。

2.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差異明顯

進入21世紀面產業結構和市場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變化,而我國的高職教育結構沒能及時的捕捉市場就業信息,致使某些傳統的專業就業非常困難,畢業的學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即使是同一個院校的學生,因專業的不同就業情況也出現明顯差異。我國的高職院校大體分為綜合類院校、文科類院校和理工科類院校,專業包括法學類、歷史學類、工科類、醫學類、理科類和社會學類,甚至還有軍事類高職院校。工科類的畢業生就業前景普遍較好。麥可斯研究院《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道路橋梁工程技術、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應用化工技術、焊接技術及自動化、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等屬于就業中的綠牌專業,即薪資、就業率持續走高,失業量較低,需求不斷增長型專業,而“臨床醫學、法律文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務、漢語言文學教育、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等偏文科專業則為紅牌專業,即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薪資較低,失業風險高的專業。〔3〕

3.高職就業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

區域經濟的發展是教育發展的基礎,教育又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要求,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一批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人才。從人才的地域需求層次上看,按一般就業理論來說市場經濟越發達的地方,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量越大,對于低層次人才的需求量越少;而經濟落后的區域,對較低人才的需求量相對較大。但在現實中,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發達地區城市對較低人才的需求量反倒比較大,高職院校在這些地區的就業率普遍較高。有統計,自2004年以來,市場經濟發達的南方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明顯上升,甚至超過了本科生,而市場經濟相對落后的北方各省的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率非常低,遠遠低于本科生。可見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是造成地區間高職學生就業差距的主要原因。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率在我國地區之間存在著一個階梯型的就業遞減趨勢,東南沿海就業率最高、中部地區就業率較低,西部地區就業率更低,處于不同地區的高職院校總體就業率出現不同的差距。在我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率與市場經濟發達程度反向匹配,是因為部分企業出于人力資本考慮,不愿意招收本科、研究生等較高學歷層次的人才,更愿意招收薪資要求低又能使用的低層次人才。

4.個體、私營企業成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多的本科畢業生或通過競聘等方式進入行政事業單位,或選擇考研繼續深造,而到生產企業就業的人數不多,而且大多數畢業生考慮到待遇和工作穩定等問題尤其不愿意到個體、私營企業里去工作。高職畢業生在考研和公務員考試時受到學歷和專業的限制,非公有制企業成為了他們就業的主要渠道。2013年全國高職畢業生中有66%在民營或個體企業就業,只有15%在國有企業就業,在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的則更少〔4〕。有學者對浙江省高職生就業去向進行回溯式統計發現,2011年畢業的高職生與2001年以前的相比,高職生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比例竟下降了28.3個百分點,而在民營企業工作的比例則提高了29.8個百分點〔5〕。從總體上來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之路還是非公有企業,就業渠道顯得狹窄。

二、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

1.高職院校的定位不準確

高職院校的定位是否準確直接影響著高職人才的培養以及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定位問題應該是高職院校首要考慮的問題。我國的高職院校在發展定位上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一些高職院校雖然是以高職院校的身份存在,但在專業的設置上完全照搬本科專業的教學模式設置專業,專業設置沒有特色,教學中過多的強調理論教學,很少有實踐教學,把本科教學的方法引進過來,這樣就形成了高職的專業設置、本科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對專業知識點理解不透,掌握不全,這與學校的發展定位有很大的關系;二是高職院校夢想成為普通本科院校,盲目追求“專升本”來提高學校的社會地位和聲譽。在全國高校中存在著一些中職學校升格為高職院校再升格為本科院校的現象,甚至有些升格為普通本科的院校開始聯合培養研究生。好多公辦職業技術學院不安心在高職院校上辦學。我國的高職教育出現的這種現象導致了高職院校的發展定位飄忽不定,學校以本科生的教學方式辦學,忽略了學生的技能訓練,人才培養質量嚴重受到影響。由于學校的定位不準確,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辦學模式與市場脫離,不了解市場和行業需求的人才種類,也導致高職畢業生走向社會沒有適合的崗位而無法就業。

2.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不合理

許多高職院校都是從原來的中等職業學校升格過來的,在專業設置上都一直沿用以前的專業設置,專業的設置已經與市場經濟發展下的專業人才需求不相適應。部分專業老化,新設置的專業沒有充分考慮職業崗位的需求;有些專業是本科專業的縮版,沒能體現高職教育的功能和特點,以至于所培養的畢業生無法滿足就業市場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求。由于這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缺乏明確的職業和崗位的針對性,因而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環境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明顯不足。高職院校的好多專業設置不理想,冷門專業或就業面太窄的專業是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之一。總體來看,目前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專業設置盲目性和粗放性,與各個高校設置的專業具有重復性;二是某些專業設置過于狹窄,學生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不強,過渡的細分專業反而造成就業難的問題;三是專業設置缺乏科學性,某些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對市場沒有準確的分析和調研。

3.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陳舊

高職院校的教學與本科院校的教學課程設置不同點在于堅持教育的職業性、實用性和實踐性,以培養高技能的應用性人才為主線來構建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著課程設置中偏重理論基礎教學,輕視實踐技能培訓的現象,具體表現在:一是受以往的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學中過于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在專業課程的教學計劃中依然沿用本科教學的模式,把高職課程劃分為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踐課三個階段的學習,高職的三年學習期內,前兩年學習基礎知識,第三年進行野外實踐學習和訓練,這樣的培養模式與本科生的培養模式沒有差別,也沒有高職培養學生的特色。二是教學改革不能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對市場人才的需求趨勢不能及時的做出預測,反應也往往滯后于市場的人才需求變化。因此,高職院校在學生的培養上不能依照市場的要求而是按照學校的教學實力和本科生的教學模式去做,這樣必然會給學生帶來一個嚴重的后果,即畢業等于失業。培養的學生無業可就,高職院校的存在就毫無意義。

4.師資建設存在嚴重問題

師資力量是影響學校發展的關鍵因素。近年來,高職院校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提倡“雙師型”人才建設,即不但要有教師資格,還要有職業資格,這樣的教師才能在教學中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但是我國的“雙師型”教師人才數量嚴重不足,質量不高,嚴重威脅著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計劃。目前高職院校師資建設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師生比例失調。高職院校大規模的招生,而教師急缺,特別是具有高級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數量嚴重不足,“雙師型”人才更是稀缺。二是教師的年齡結構普遍不合理(要么偏大,要么偏小),學歷總體偏低,社會實踐經驗不足;三是學校的專職老師和兼職老師的比例不合理,專職教師占比過高,而兼職教師數量太少。兼職教師是學校從社會上聘請的技有專長的從事實踐工作的能工巧匠,他們的實踐能力強,技能高;而我們的專職教師往往理論水平高,而實踐能力相對較差。不合理的專兼職教師比例,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升和實用技能的培養。

5.實訓基地建設無保障

高職院校是培養技師人才的地方,技師人才的培養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要有設備齊全的實訓基地。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不可缺少的教學設備。但是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條件十分落后,設備陳舊,數量不足,影響了學生的實訓計劃和教學效果。高職院校的特色關鍵在于實踐教學的質量,這是區別于本科理論教學的重要標志。現在我國大多數的高職院校的經濟實力有限,無法購置高成本的實訓設備,因此出現了教學中的模擬和假象教學模式,以模具的演示或幻燈片的演示代替實踐教學,使學生缺少實踐經驗和動手操作能力。〔6〕 校外實訓也是培養學生崗位技能的關鍵,可是許多企業出于自身設備成本的考慮一般不會讓學生去實地操作,怕損壞設備,使學生的實地訓練不能有效地進行。總的來說,學生的實訓基地建設成為學校的一個負擔,資金的不足使實地培訓無法順利的開展,不能保證學生的實踐教學。

三、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解決對策

1.科學定位,形成鮮明辦學特色

要提高高職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就業率及就業質量,必須考慮學校的辦學方向,對學校的發展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應該是立足地方,依托行業,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有一技之長的、應用能力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學生的就業問題理應放在發展的主要位置。面對高職教育的新形勢,高職院校應當有科學合理的定位:一是學校的培養目標定位。學校應該按照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標準,在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和理論教育的同時,尤其要加強對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以適應各行業第一線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二是辦學層次定位。按照我國現行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政策,將學校的辦學層次定格在三年制大專水平上。高職人才的培養上不需要大而全,要小而精;專業要向精品化、高技能方向發展,培養一批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2.按照市場需求調整和設置專業

專業的設置是人才培養的前提和方向,也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專業設置,專業設置必須結合市場需求的職業崗位。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應著眼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以就業為導向,要深入研究市場的需求變化和就業形式,及時掌握人才需求信息,要根據人才需求狀況及時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專業設置,積極發展邊緣學科和專業。專業的設置必須注重以下兩點:一是專業設置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二是專業設置要有特色,專業設置以行業發展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的需求設置專業。高職院校可以與企業建立聯系,共同開設企業需要的專業。

3.重視師資隊伍建設

人才培養教師是關鍵,針對目前高職院校中師資存在的問題,可以采取加大培訓力度和高薪聘請等方式進行解決。首先,對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從學校領導角度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在職稱評聘、教學獎項設置等方面對這樣的教師進行照顧,以起到導向的作用。其次,要進行資金投入,對教師進行大力培訓,為他們成為雙師型教師助力。再次,對校外兼職教師的聘用上,要不拘一格招攬人才,只要他們真有能力,那么學校大可以對他們進行工資及人事關系上的特殊照顧,使他們更愿意到學校來。這樣既可培養出類拔萃的學生,又能成就自己的事業,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

4.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強化學生職業技能訓練

實訓基地是實踐教學過程實施的實踐訓練場所,其基本功能為完成實踐教學與職業素質訓導、職業技能訓練與鑒定的任務,并逐步發展為培養高職教育人才的實踐教學、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和高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重要基地。〔7〕 可以將實訓基地分為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兩種。校內實訓基地和實驗室等“硬件”設施是高職院校實施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場所,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各院校應當重視實踐教學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建立一批設備先進、管理規范的,集教學、科研、生產、培訓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校內實訓基地,更新或升級改造原有基地設備,為加強實踐教學、開展實習實訓提供強有力的硬件保障。同時要與社會上的相關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系,利用他們的場地設備建立實訓基地。可以采用租借、共建等多種形式,讓企業和學校都獲益。

5. 加強就業指導

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天起,學校就應該通過始業教育等方式讓學生明確職業目標,幫助學生制定職業規劃,以便學生能圍繞自己的職業目標展開學習活動,并參加與職業相關的各種實踐活動,從而實現學業和就業的緊密結合。通過明確職業目標和制定職業規劃,不僅可以提高與職業相關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避免產生不切合實際的心理預期〔8〕。在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就業形勢,不斷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意識,幫助他們克服等待觀念和依賴思想,樹立就業信心,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和能力,鼓勵他們到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競爭拼搏。

〔參 考 文 獻〕

〔1〕紀杰.教育公平視角下的我國“部屬高校”政策審視〔J〕.理論導刊,2014,(03).

〔2〕〔3〕〔4〕2013屆半年后就業率達91.4%〔N〕.南方日報,2014-06-10(A2).

〔5〕朱兆平.高職學生就業情況調查與對策研究―D以浙江省為例〔J〕.職業教育研究,2013,(03).

〔6〕程桂花,等.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化工職業技術教育,2009,(01).

篇9

馬來西亞有著美麗的自然風景,還有著極其舒適的學習環境,是個很有魅力很吸引人的國家,所以吸引了很多留學生。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1馬來西亞博士留學申請書寫法范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21馬來西亞博士留學申請書Dear _,

I am applying for acceptance into your graduate program for a Doctor’sdegree in statistics.I plan to begin my studies in the fall of 1998.Nature isfull of mysteries, one of which seems to be its apparent readiness to conformwith mathematical principles.Such mysteries have fascinated me since mychildhood, prompting me to avidly read scientific writings by Hua Lougeng,China’s most celebrated mathematician in the modern era, even while I was stillin primary school.Unable to fully understand Hua’s books as I must have been, Ilearned that mathematics was itself wrapped with mysteries.

My intense interest, coupled with my hard work, in mathematics paid off.During my third year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I took part in the NationalMathematics Contest for students in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succeeded inwinning the tenth spot in a lineup of some two hundred thousand selectedparticipants.It was at that time that I made up my mind to pursue a career inmathematics.In 1985, I entered into th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o majorin mathematics.The mandatory courses ware concentrated mainly in two areas: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ies.There were also many elective courses.In addition to courses of statistics and mathematics, I spent a lot of time andenergy learning such practical skills as computer programming and theapplication of some new software systems in statistics.After graduation in1990, I taught statistics for four years at another university until I decidedthat I had to satisfy my curiosity further and learn more.In 1994, I joined agraduate program at the Beiji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here I concentrated mystudies in the are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ver a bookworm, I presided over a sampling survey of the middle schoolsin Shanghai, and published my findings in the ECNU journal.The topic for mygraduation paper, the problem of slow server, was actually culled from anarticle published in pursuing more advanced studies in a technologically moreadvanced country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These journals provided me thenecessary quality and amount of reference materials t keep me informed of thecutting edge of the field.The new method that I used in my research and mysmooth answers at my defense of the paper could all trace their origin back tothe journals that I had read.On the basis of my strong defense, the supervisingcommittee decided unanimously t grant me an unequivocal A for my graduationpaper.During the period of my graduate studies, I learned more about therealization technology (not sure what you are trying to say) by using computerprogramming.In image processing, I used the multianalysis and category theoryin statistics, and I helped to institute a recognition system for majorfingerprint characteristics.I have been working as a lecturer at the BeijingPolytechnic University since I obtained my Master’s degree.Besides teaching, Ihave been conducting market analysis as part of several research teams.

I have basically two main reasons to wish for further studies abroad.Firs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tatistical science fascinates me, and Iwould like to stand firmly on the cutting edge of the field by having myselfgrounded in more advanced theories.Second, the market research that I am nowinvolved in is pushing me to master newer and better methodologies, I believethat graduate studies with your department is one of the best ways for me toattain both purposes.

I am convinced that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I have laid in both theoreticalframeworks and practical skills will help me make a competent student in myproposed studies.I am looking forward to the day when I shall return to Chinawith a Doctor’s degree to make mor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science of statistics in this country.

Yours sincerely,

/shenqing/

馬來西亞留學申請四大誤區一、語言必須達標

申請大馬的高校,只有學術要求是一定要達到的,指學生需要有申請的資格,才可以提交申請,例如申請本科需要完成高中基礎學習,申請碩士需要完成本科基礎學習。

而語言則不是必須要滿足的要求,大家的IELTS或者TOEFL的分數沒有達標的話,可以先選擇去這里接受專業的語言培訓,或者申請雙錄取,先去學校上語言班,合格后直接升學。

二、預科=語言班

預科是提供個學術基礎沒有那么牢固的國際學生的,里面的課程安排既包括了專業的基礎課程,也包括了語言的提升學習,是綜合性比較強的內容,對學生會有一定的能力要求。

而語言班,則針對的是英語水平沒有達標的學生設置的,只為學生提供英語的基礎的提升課程,在這里的學習時長可以自由把控,三個月半年一年都是可以申請的。

三、公立比私立好

由于受到國內的教學體系的影響,大家會更傾向于申請公立的院校一些,其實學校的水平,還是要看提供的教學,事實上進入公立大學的門檻很高,同級別的私立大學要簡單得多。

而且目前馬來西亞的高校排在全球排名前列的,私立的比例要比公立高得多,主要也是私立學校的數量要多一些,大家可以選擇的面也葉會更廣,還是比較適合國際學生的。

四、熱門就是優勢

在確認專業的時候,大家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的話,不要一味的將眼光放在熱門上,雖然現在看上去就也很不錯,但是未來可能會因為人才飽和造成競爭激烈,不是特別優秀也沒有優勢。

所以大家在確認目標的時候,一定要高 瞻遠矚,考慮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并且能夠參考有經驗的人的意見,再進行確認。

留學馬來西亞專業參考1、旅游及酒店管理專業

目前,旅游業是世界上影響力的產業之一,行業收入總計大約占了世界GDP的11%,能提供兩億個工作崗位。

馬來西亞的旅游業作為國家經濟支柱之一,在各個方面都被政府格外關照,所以馬來西亞的酒店管理專業就贏得很多國家學生的支持。

眾多國家知名大學的酒店管理學院,都紛紛和馬來西亞的大學、學院合作辦學,并且各大學校的酒店管理學院都坐落在各大酒店周圍,方便學生進行實習。

比如泰萊大學與法國合辦的酒店管理專業,可謂是亞洲專業,作為課程設置的一部分學生更能前往法國實習。

2、經濟金融專業

伴隨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入世后對外開放的深入,我國包括金融保險、會計審計、稅務中介等在內的第三產業將加速發展,特別是隨著外資銀行、保險、會計師事務所進入我國,中外企業對有關金融專業人員的需求將大量增加。

此外,目前我國金融類人才的結構性矛盾突出,缺乏能夠充當“領軍人物”的高級管理人才,精通外語、法律及計算機的復合型人才,法律、咨詢、中介和會計等方面的高級專業人才,有國際金融經營理念和從業經驗的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務人才。

3、計算機軟件專業

如今,IT職業教育伴隨著中國IT產業的飛速發展,已被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納入“十一五”、“十二五”規劃中,越來越受到社會、國家和全體國民的關注與重視。

隨著電子商務的日益擴大,伴隨計算機的普及與在不同領域內的廣泛應用,其全球就業前景非常樂觀,其工作的收入也一直穩居「全球各類人才薪金榜前列,同時選擇一個合適的留學國度一個適應的大學對留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馬來西亞計算機行業,通過發展“多媒體超級走廊”,馬來西亞已經走上了向知識型經濟轉變的發展道路,并以此推動經濟增長。有676家本地多媒體企業和50家世界一流網絡計算機方面的企業,投資當地IT技術產業。

4、音樂文學士

音樂榮譽學士學位課程,是為那些希望能學習音樂并達到高級水平的學生所設定的,該課程有著非常扎實和均衡的課程知識,杜絕了某個領域上知識不足給學生帶來影響的可能性。

音樂學在不同時期的研究對象和側重點是不同的,音樂學除了基本的研究對象外,還研究歷史和現在的一切個人和民族的音樂行為,即音樂的生理行為、創造行為、表演行為、審美行為、接受行為、和學習行為。

音樂學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音樂史論、音樂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接受音樂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音樂研究、教學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演奏學科和與演奏有關的學科在這個專業里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這個專業也包括了:歷史學、分析學和風格寫作等科目。

5、生物科技醫藥品專業

馬來西亞是藥劑高度發展的地區,包括藥劑生物,制藥技術,藥劑化學和診所藥劑。

藥劑科學學院制定了優秀的教學計劃,來面對國家和世界藥劑快速改變的需求。課程初期關注學生在藥劑初期的基礎知識上,這將給學生帶來堅固的基礎和制藥的實踐。

本專業的學生將通過不同類型的學習,來加強他們在藥劑的知識和能力。這些額外的附加將訓練創造性思維和額外的職業需要的調查方法。

生物科技類專業的留學畢業生,有機會進入大型的制藥公司。

6、傳媒設計類專業

由于網絡技術的興起,各類多媒體企業紛紛涌現,而大量國際外資企業也紛紛進駐,多媒體人才也因此一將難求。

我國尚處在多媒體產業的起步階段,人才培養還未跟上;其次,由于多媒體行業本身技術更新快,對人才的要求也較高。不僅要掌握很先進的科技,又要有藝術功底。

篇10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摘要:當前,媒介融合的趨勢愈演愈烈,跨媒介傳播成為未來媒介發展的主要方向。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傳統的編輯出版學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學科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為了打破僵局,當下的編輯出版學教育應順應媒介發展趨勢,及時更新觀念,積極探索,從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師資建設、實踐平臺搭建等多個方面進行優化與改革,找到一條真正適合媒介融合趨勢的編輯出版學教育發展路徑,培養出高素質、復合型的優秀編輯出版人才。

關鍵詞:媒介融合;跨媒介傳播;編輯出版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9-0037-02

收稿日期:2015-01-28

作者簡介:于準(1980—),女,吉林吉林人,黑龍江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新媒體出版研究。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科技的進步以及市場競爭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媒介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跨媒介傳播成為未來媒介發展的主要方向。媒介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態格局,傳統媒體之間的界限逐步消失,隨之而來的是媒介內容的生產、媒介信息的傳播、媒介產品的管理乃至媒介受眾的信息獲取方式都將發生巨變。而處在整個信息傳播流程起點的媒介編輯,其思維方式、能力要求、知識儲備、技術水平等都應適應新的媒介環境而進行變革。以培養媒介編輯人才為己任的編輯出版教育,在媒介融合趨勢下,更應樹立起培養新型媒介人才的目標,順應媒介發展趨勢,更新觀念,積極探索,應時而變。

一、明確培養目標: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專業

編輯出版專業定位不僅要合乎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緊跟時代步伐,更為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雖然目前全國高校的編輯出版專業辦學點已經超過了百余個,碩士、博士層次的教育也在一步步加深。然而,從目前的就業市場來看,編輯出版專業的畢業生仍然面臨著找工作難,找對口工作更難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學校的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專業缺乏核心競爭力而致使學生在競爭中缺乏優勢造成的。因此,編輯出版專業的專業定位雖然要緊跟形勢,但卻不能盲目,不能一味地追新求熱,什么熱門就開什么,什么熱門就學什么,而忽視了自身的客觀條件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各高校應該結合自己學校的特點和生源的水平,科學地、合理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定位,從而打造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專業。比如在綜合性大學里開設的編輯出版學專業,完全可以整合其他相關院系的資源,比如計算機學院、文學院、管理學院等,共同制定培養方案,打造特色專業,并進一步實現教師共享、資源共享。再如在一些專科院校開辦的編輯出版專業,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點,為對口的出版單位輸送專門人才。比如河南中醫學院開設的醫學編輯專業,主要為醫學圖書、報刊出版單位、醫藥健康網站及衛生宣傳部門培養專業編輯人才,學生既有醫藥衛生知識,又具備編輯出版知識,頗受用人單位肯定[1]。再如北京大學文化底蘊深厚,出版史和出版管理方面的實踐是其優勢與特色所在,該校本科生在出版管理實踐基礎上策劃了《書香漫處顯風云——北大周邊的書店》一書;中國人民大學重視實踐教學和訓練,近30種校園刊物為編輯出版專業的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2]。這些高校的特色專業為其他高校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二、創新培養模式:構建多層次、多元化、跨學科的人才培養體系

目前我國高校編輯出版專業的學歷教育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已粗具規模,形成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等多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員,應制定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專科層次要定位于前端,側重培養技術型的精英,面向資源加工技術崗位;本科層次培養重點應放在文化產品策劃、文字表達、項目執行等方面;而碩士、博士層次的教育則著重培養研究型、創新型和管理型的人才。除了正規的學歷教育之外,還應大力發展短期教育和非學歷層次的編輯出版教育,比如開辦暑期班、進修班等,聘請一些業界的專家和資深編輯授課,講解一些前沿的課題和熱門的案例,使得一些出版從業人員和有志于進入出版行業的人員甚至高校教師都能夠在工作之余繼續“充電”,拓寬視野。

目前我國高校編輯出版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不樂觀、不受用人單位歡迎很重要的原因是編輯出版專業學生的專業性不強、學科背景不豐富。編輯工作者如果缺少其他專業作為支撐,將很難勝任深層次信息整合的需要。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看重的也往往不是應聘者具有多少編輯出版知識,而是其所學的相關專業知識背景。比如北京大學出版社在招聘中要求應聘畢業生是韓語、德語、計算機、生物、電子學等專業的學生;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要求是文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或其他社科專業,二者都沒有對編輯出版專業有所要求[3]。針對這一現狀,編輯出版學在學歷教育中要大力提倡雙學位或第二專業的學習。這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有條件的院校尤其是綜合性大學應積極鼓勵學生在主修編輯出版學位的同時,輔修第二學位或第二專業,比如經濟、法律、計算機、電子商務、信息管理等,進一步拓寬自己的視野,使知識結構更加合理,更能適應媒介融合趨勢下對專業出版人才的需求,也使自己在未來的就業競爭中更具優勢。碩士、博士層面在招生時也應多考慮招收具有其他學科背景的學生,以形成多學科融合的優勢。

三、完善課程體系:創設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的課程結構

媒介融合時代的編輯出版業務體現出文化性、技術性和商業性相結合的特征,因此,高校的編輯出版專業在課程設置時要緊緊圍繞這三個特性,創立起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的課程結構。在課程設置上,應采取“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即以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為培養教育的基礎平臺,文理科相互交叉,以出版內容、數字技術、媒介經營管理等為基本模塊,每個模塊由充足的必修與選修課程集群組成。出版內容集群主要培養學生對信息內容的篩選、策劃、整合、編創等能力,其核心課程包括信息檢索、市場信息收集與預測、新媒體藝術、出版選題策劃、信息內容創意表達等;數字技術集群主要培養學生對數字出版技術工具的使用,數字出版平臺研發維護,數字作品制作,數字出版流程管理等能力,其核心課程包括排版軟件、版面設計軟件、數據庫技術、網頁制作、多媒體技術、交互式網站技術、網絡出版、手機出版、網絡編輯等;媒介經營管理集群主要培養學生對數字信息資源的管理監控與交流、數字出版市場推廣營銷、數字出版經營管理等能力,其核心課程包括媒介經營管理、媒介經濟學、電子商務、數字營銷、公共關系等。三個模塊并非截然分開,而是根據需要互通有無,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以構成方向明確、重點突出、結構合理、立體完整的編輯出版專業課程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絕不是簡單地增加技術類的課程而縮減理論課程,絕不能泯滅編輯出版專業的內容優勢定位,使得文化基礎教學被技術教學所取代,而是要統籌全局,合理調整理論和技術類課程的比例設置,內容為王仍然是編輯出版教育培養人才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四、優化師資結構:組建高水平、高素質、復合型的教師隊伍

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優秀編輯出版人才的重要保障。融媒時代,高校與出版媒介一樣面臨著一個全新的領域,因此吸收和培養優秀人才是當務之急。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高校的人才準入門檻過高,對于學歷、職稱等限制過于嚴格,因此導致了目前高校編輯出版專業的教師大多是只有高學歷而實踐經驗極其缺乏的教書匠。為此,高校應在人才引進方面拓寬渠道、完善體制,積極引進特需人才,摒棄學歷、職稱等限制,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質、既懂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復合型教師隊伍。具體來說,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有三種途徑:一是積極引入業內精英。歐美發達國家的編輯出版專業教師絕大部分都是由業內資深的編輯、管理者構成,通常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靈活的頭腦。我們也應借鑒這種做法,積極引進這些經驗豐富的行業精英,具體的引入辦法可以是外聘任課、客座教授、不定期講座、培訓等多種形式。二是鼓勵一線教師外出進修和親身參與實踐。派遣教師到國內外有著優秀辦學經驗的高校考察進修、進行學術交流,吸取外部優秀的教學經驗和成果。除此之外,還要積極鼓勵并為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創造親身參與實踐的機會,派遣他們到出版社、各類媒體進行學習和鍛煉,擴充視野,增長經驗。三是積極推進校企合作,由高校和企業聯合舉辦師資進修班和培訓班,由業內資深編輯、管理者等對一線教師進行培訓,組織交流討論等。同時,還要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行業技能考試,獲取數字出版相關資質證書;支持教師以數字出版實訓基地為依托,參與企業出版項目和開展課題研究等。

五、加強實踐教學:推進校企合作,加強實驗室與實習基地建設

編輯出版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因此,重視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經意識到了這點,積極推進由傳統的理論教學向實踐教學轉化。然而,由于觀念、定位、師資、經費等諸多方面的限制,其教學效果還不盡如人意。加強實踐教學的途徑除了上文提到的在課程設置中要加大實踐類課程的比例,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業內精英任課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搭建起先進的實驗平臺和實習基地。媒介融合時代,編輯人員所面對的不再只是一臺電腦、一部打印機,而是紛繁復雜的非線性編輯軟件和各種硬件設備,因此,需要搭建的不是簡單的模擬實驗室而是真正的融媒實驗室,將分散的傳統實驗室升級為涵蓋平面媒體、電子媒體、數字媒體的編輯出版整體實驗室,使學生有機會對媒介融合狀態中的資源共享、流程銜接進行體驗。例如汕頭大學成立的融媒實驗室,開設了“媒體技術基礎”、“多媒體出版技術”、“媒體融合管理系統”等課程,同時增加網絡出版、手機出版、電紙書、網絡出版營銷等新內容,增加學生校內外實習機會,對編輯出版專業學生的就業幫助很大[4]。此外,還可以通過創辦校園媒體、組建工作坊等途徑參與實踐。

當前,媒介融合的趨勢愈演愈烈,新媒體層出不窮,競爭也日漸激烈。編輯出版專業教育改革是順應時展要求的,也是必需的。我們必須及時轉變觀念,積極探索,從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師資建設、實踐平臺搭建等多個方面進行優化和改革,找到一條真正適合當下媒介融合趨勢的編輯出版教育發展路徑,才能創造性地推動編輯出版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培養出高素質、復合型的優秀編輯出版人才。

參考文獻:

[1]牛正攀.編輯出版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破解之策[J].新聞世界,2013,(5).

[2]王武林.數字化進程中的編輯出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出版發行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