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海洋資源的措施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0: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護海洋資源的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環境污染;可持續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X834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21世紀人類正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的嚴峻考驗,PRED問題越來越備受人類關注,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已經成為各國政府和科學家面臨的重大課題。鑒于陸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日趨極限及陸地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加上傳統的海洋資源豐富理念,人類社會逐漸從陸地回歸到海洋,目的是將解決人類社會生產生存發展的問題的希望寄托于海洋。海洋因此也將成為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海洋資源是自然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自然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中國海域縱跨3個溫度帶,分別為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具有海岸灘涂生態系統和河口、濕地、海島、紅樹林、珊瑚礁、上升流及大洋等各種生態系統。中國海洋生物物種、生態類型和群落結構表現為豐富的多樣性特性[1]。但海洋資源的地域組合存在很大差異,海洋的開發利用狀況不同,海區自然災害和人類開發所造成的污染程度也有很大差異,因此,要綜合分析不同海洋的海洋資源及其開發潛力,充分發揮我國海洋資源優勢,在開發中制定嚴謹的管理法律,加強對海洋資源的保護,以實現海洋資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我國海洋資源概況
人們對海洋資源的理解和定義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產生和發展的。狹義上講,海洋資源指的是能在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學元素和淡水、海水中所蘊藏的能量以及海底的礦產資源。廣義的海洋資源,除了上述能量和物質外,還把港灣、海洋航線、水產資源加工、海洋上空的風、海底地熱、海洋景觀、海洋里的空間乃至海洋的納污能力都視作海洋資源。因此,海洋資源指海洋所固有的或在海洋內外應力作用下形成并分布在海洋地理區域內的,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所有自然資源,范圍涵蓋海底礦產資源、海洋航運和港口資源、海洋能源、海水和海水化學資源以及海洋生物資源等[2]。
2.1 海洋資源種類劃分
海洋資源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研究需要,可以分成不同種類。根據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將其分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化學資源和能源資源;按照海洋資源性質、特點及存在形態,可分為6大類:①海洋生物資源:包括漁業資源、海洋藥物資源和珍稀物種資源等。②海底礦產資源:包括金屬礦物資源(金屬砂礦、基巖金屬礦、大洋多金屬結核等)、非金屬礦產資源(非金屬砂礦、海底煤炭磷灰石和海綠石、巖鹽等)、石油和天然氣資源。③海洋空間資源:包括海岸帶區域、港口和交通資源、環境空間資源。④海水資源:包括鹽業資源、溶存的化學資源、水資源等。⑤海洋新能源:包括潮汐能資源、波浪能資源、海流能資源、溫差和鹽能產資源、海上風能資源等。⑥海洋旅游資源:包括海洋自然景觀旅游資源、娛樂與運動旅游資源、人類海洋歷史遺跡旅游資源、海洋科學旅游資源、海洋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等。
2.2 我國海域概況
我國瀕臨黃海、東海和南海, 渤海是我國的內海,四海相通總面積為 473萬km2。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可劃歸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近 300 萬km2, 相當于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近 1/3。我國大陸岸線長約18000 km,島嶼岸線長約14000km; 我國大陸和島嶼岸線曲折,海區500m2以上的島嶼有 6536個, 面積在10km2以上的海灣有160多個, 宜建港的海灣和大河河口共有118個。
我國海域地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 有大量河流入海, 沿岸水域有機質和營養鹽極為豐富, 每平方公里海域年平均生物生產量達到 302 t。我國海域海洋生物物種高達 20278 種, 約占世界海洋生物物種的 1/4 以上; 灘涂淺海生物達 2950種,適合養殖開發的經濟生物多達238種。我國海域漁場面積為280萬km2, 適宜人工養殖的淺海和灘涂面積共 133 萬hm2。我國海底礦物資源比較豐富。估計我國海洋石油資源量約406億t, 其中近海246億t、深海160億t, 海洋天然氣資源量為8.4萬億m3。已探明海濱砂礦儲量約16.25億t,其中金屬礦為 0.25 億t、非金屬礦為 16 億t。我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論功率約為 4~5億kW, 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溫差能等。海水資源主要利用方向是制鹽,提取鉀、溴、鎂等化學元素,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等。此外, 我國濱海旅游資源亦很豐富,具有開發價值的旅游景點共有1500多處, 其中有規模較大的海邊沙灘 100 多處,重要景區 273 處[3]。
3 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現狀與海洋環境污
染分析3.1 海洋資源開發現狀
近年來,世界上海洋領域備受重視的開發主要集中在海洋油氣開采和海洋能源開發利用兩個方面。至于其他方面的開發利用程度,尚無商業性的實際進展[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迅速,年均增長速度近20%,國家海洋局公布的《2006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為20958億元,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10.01%。由此可見,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5]。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海洋產業發展迅速,海洋經濟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達20%以上。海洋水產業總值達1445.27億元,占海洋產業總產值的50.6%;海洋油氣業總產值212.74億元,占海洋產業總產值的7.5%;海洋鹽業總產值為45.5億元,占1.5%;沿海造船業總產值達193.84億元,占6.8%;海洋交通運輸業的總產值達540.6億元,占18.9%;濱海旅游業收入達419.75億元,占14.7%[6]。
但是我國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水平還比較落后,目前中國海洋開發的綜合指標僅為3.4%,這不僅低于海洋經濟發達國家 14%~17%的水平,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目前主要以礦產資源為主。
沿海省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前沿地區,而海洋資源又是這些省份的獨有資源。為了避免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以及海洋生態的破壞,就需要對我國沿海省份海洋資源承載力進行評估,而開展海域承載力的研究將有助于實施海洋可持續發展戰略[7]。根據評估的結果對各省份在未來階段的海洋資源開發提出對策,從而實現我國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選取19項具有代表性的指標,經過指標數據線性變化法的歸一化處理,利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將沿海省份海洋資源承載力分為供給功能、經濟功能和環境功能3類,對我國11個沿海省份2008年海洋資源承載力進行比較分析表明,海洋資源承載力最高的是廣東和山東,其次是天津、上海、福建、遼寧、江蘇、浙江和海南,海洋資源承載力最差的是河北和廣西[8]。
3.2 海洋環境污染現狀
海洋污染物種類眾多,從形態上分有廢水、廢渣和廢氣。根據污染物的性質和毒性,以及對海洋環境造成危害的方式,大致可以把污染物的種類分為以下幾類:油及其產品、重金屬和酸堿、農藥、放射性核素。
海洋中約 80% 的污染物質都來自于陸源。一系列數據與事實表明,近海區域正逐漸成為陸源污染的主要納污場。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許多國家或地區的 90% 以上的廢水和 70% 的工業廢物,在未經任何處理的情況下排入沿海水域。意大利環境聯盟在 20 世紀 90 年代末發表的調查報告中就指出:隨著工業發展及人口增加,每天陸地上產生的污水和污物也大量增加。這些污水污物進入海洋后,給海洋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危害[9]。
隨著人類的經濟活動不斷向海洋邁進,使近海污染狀況日益加劇。據全國海洋環境監測網監測,我國近海污染范圍不斷擴大,氮、磷、石油和有機物污染明顯,渤海沿岸有217個排污口,接納了我國沿海污水排放入海總量的32%和陸源污染物入海總量的47%。據統計,我國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業和生活污水約80億t,其中石油14.4萬t,鉛6131t,砷1萬t,汞78.5t,使海域污染范圍擴大,污染程度加劇。此外,海域污染事件發生頻率增加,對海洋環境造成了巨大威脅。據統計,1980~1997年,我國海域共發生赤潮380起,1998年珠江口發生的密氏裸甲藻赤潮,造成養殖業損失達35億元[10]。同時,由于過量捕撈,海洋中生物的生態平衡也已遭到嚴重破壞,許多魚類瀕臨或已經滅絕(圖1)。
目前,我國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正處于起步階段,海洋資源的開發程度較低,并且由于技術等原因開發利用效率不是很高造成了海洋環境的污染,這些污染大致由開發海洋過程的污染和陸源污染組成。海洋污染如不及時治理與維護將造成惡性循環,威脅海洋資源的質量,也將降低其本身的資源利用價值,因此,保護海洋資源迫在眉睫。
由圖1可見,我國東部沿海污染較重,同時渤海灣和浙江海域海水污染程度也較重,廣州附近海域海水污染程度較小,其中由于渤海是內海,海水的交換能力差,海水的自凈能力弱,污染較重。因此在工業布局和設置廢水排放點時,應考慮到水體的交換能力,同時分散分布污染物排放地點。
從圖2可以看出,徑流和點源排放和空氣污染在海洋環境污染中占有絕大部分比重,為77%;船舶和傾倒也占有約20%的比重,為了提高海洋環境質量,從源頭入手,截斷污染物的來源。因此,對海洋污染的保護要從污染源和傳播過程兩方面進行著手。
我國海洋資源豐富,但無序的開發會給海洋資源造成巨大損失和破壞,不但不能發揮海洋資源的巨大優勢以促進經濟增長,而且由于物質在自然界的循環流動會影響海洋甚至整個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為此,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時要考慮到海洋的承載力問題,此外,更要加強防治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時的環境污染問題,在開發海洋資源時避免盲目性,要增強開采的有序性。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海洋資源,為實現我國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做出長遠規劃。
4 對策與建議
我國海域面積遼闊,海洋資源豐富,但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合理開發,高效利用海洋資源對于我國國情來講顯得尤為重要。不同海域海區海洋資源承載力不同,在開發利用時應該對海洋資源做出客觀合理的評價,進而制定出不同開發利用方案,防止盲目開發。雖然我國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有相關的法律條文規定,但并不完善,還存在漏洞,因此,要加強政府的管理力度完善管理措施,加強對海洋資源利用的立法保護。針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提出的幾點建議。
(1)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讓人們在思想觀念中有保護海洋環境的感官認識,進而逐漸在實踐中加以實施對海洋資源的保護。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對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防止海洋污染有重要意義,對維護海洋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
(2)加強對海洋資源利用的立法保護。目前,我國在開發利用海洋方面的立法仍然有待完善。
(3)加強對海洋資源和海洋利用方面的知識普及。即加強對海洋環保知識的宣傳力度,向整個社會發出倡導,在教育中也要向學生滲透保護海洋資源的思想,整體上提高保護海洋資源,保護環境的觀念意識。用實際行動向整個國際社會做出呼吁。
(4)在提高工業廢水排放標準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生活污水的排放標準,此外還要減少農業中農藥的使用量,減少水體富營養化現象尤其是赤潮的發生,這樣能夠提高海洋的水質,進而提高海洋環境質量。
(5)加強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目前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時資源的利用率不高,發生嚴重的浪費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術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步伐不一致所導致,技術發展水平落后于現階段的經濟發展要求,因此,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資源減少浪費現象,首先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
(6)調整海洋經濟產業結構,綜合開發海洋資源,全力開展海洋文化,加強海洋文化軟實力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佚 名.中國海洋保護區分布[EB/OL].[2008-03-11].
[7]狄乾斌,韓增林,劉 鍇. 海域承載力研究的若干問題[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20(5):51-52.
[8]任光超,楊德利,管紅波.國沿海省份海洋資源承載力比較分析[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1(10):65-68.
篇2
關鍵詞:海洋漁業;資源管理;預警原則;應用
中圖分類號:F32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222
1 預警原則在我國海洋漁業資源管理中應用的必要性
海洋Y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組成,專屬經濟區海洋環境的保護和科學開發,是當前海洋事業發展中的首要任務。當前,我國海洋漁業資源的管理面臨著很大壓力,由于過度捕撈使得很多魚種瀕臨滅絕。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頒布后,全球海洋漁業資源管理進入了370.4km專屬經濟區,中國漁業作業范圍大大縮小,加大了中國海洋漁業資源養護的壓力。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頒布后,中國與日本,韓國分別簽訂了《中日漁業協定》和《中韓漁業協定》,來解決海洋的共同漁業問題。2000年又簽訂了《中越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規定雙方按照規定進行作業,并接受雙方互相監督和檢查。并要求在過渡性安排水域進行作業的漁船每年要減少1/4,4a以后全部退出對方水域。隨著3國協議的生效,中國漁民逐漸從傳統作業漁場退出,進行中國近海作業,大大減少了漁民作業場地,迫使部分漁民尋找新的出路。加強海洋漁業資源的養護,將預警原則納入到相關法規中,將有效防止海洋漁業資源的繼續惡化。
2 預警原則在我國專屬經濟區適用構想
2.1 加強監測力度
當前,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已經建立了《海洋生物資源法》和《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和管理法》,對海洋漁業資源管理和養護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視,而在我國未來制定的《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和管理法》,可以將預警原則作為一般性的規定納入到法律規定中,在《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和管理法》出臺之前,可以先將我國現行的《漁業法》進行修訂,明確規定預警的具體措施,如休漁制度,漁船報廢制度,預警參考點和捕撈許可制度等。
健全的海洋環境監測體系是保證海洋進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我國相關部門必須在現有海洋環境監測體系基礎上進行不斷的完善,提高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的整體水平和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加大對海洋監測體系的研究,獲得更加詳細、準確、科學的監測資料,對海洋生物的種類、數量也要更加詳盡地掌握。還需要拓寬檢測工作的領域,加強海洋生態保護、相關生物與赤潮以及海域功能區的監測,將我國專屬經濟區海洋漁業環境的監測更加細化,將海洋真實地描繪出來。要加大對專屬經濟區域海洋生物的監測頻率,增加監測站點的數量和密度,使獲得的信息更加準確。
2.2 建立完善的海洋漁業預警體系
專屬經濟區的海洋管理包括多個部門,如海洋局、交通部、環保部等。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預警監測和管理,可以在下屬部門設立專門的海洋環境預警體系,明確其職能,以便更好地進行工作。在建立獨立預警監測部門后,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保障海洋檢測預警體系工作的政策運轉。為了擴大預警原則的推廣范圍,可以在近海海洋漁業資源問題嚴重的地方進行試點使用。如在膠州灣或者福建沿海等污染較為嚴重的地方,結合當地海域漁業資源的實際情況,對預警措施使用的成本、收益和風險進行評估,并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預警措施。可以設立預警參考點和海洋自然保護區,實施禁漁制度和捕撈限額制度,加入預警原則,根據試點的實驗效果逐漸向中國各個海域擴展。
2.3 加大海洋環境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預警原則實施的重要條件之一。在海洋生物管理中,必須對海洋中存在的潛在風險進行評估和預測,對專屬經濟區中的生產開發等活動進行有效的風險評價,對這些開采活動可能造成的風險進行評估,防止這些開采活動對海洋漁業產生危害。對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和具體人類活動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根據實際情況對海洋漁業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防止海洋生物因為自然或者人為因素而受到威脅。
3 結束語
在當前全球海洋資源管理中,資源養護已經成為海洋生物資源管理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對于我國海洋資源不斷惡化的局面,大大增加了近海漁業資源開發的壓力。所以,我國有必要針對現在發展狀況將預警原則納入到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的基本原則中,并針對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對策,改變當前我國嚴峻的海洋狀況,促進海洋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篇3
關鍵詞:海洋新興產業;問題;可持續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0-01
一、海洋新興產業的基本內涵
海洋新興產業是以新型海洋資源開發為特征,以海洋科技創新發展為支撐,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增長潛力的戰略型海洋產業類群,代表著海洋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由于海洋新興產業附加值較高,核心技術優勢明顯,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大,屬于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因此,海洋新興產業對于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將會是引領海洋經濟發展方向的朝陽產業。
二、我國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尚未形成一定的規模
據有關資料統計顯示,目前為止,我國新興海洋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不足0.3%; 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占比更小,不足2%,新興海洋產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尚未形成一定的規模,發展空間巨大。
(二)面臨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壓力
當前,我國重化工工業項目大部分都向沿海轉移,而且這種轉移的是一種趨勢,一方面,沿海城市要擔負國家賦予的責任,另一方面可能海洋生態環境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臨海(港) 工業發展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就存在著矛盾,而且這種矛盾越來越加劇。因此,如何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科學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更好協調二者之間的矛盾成為發展海洋新興產業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
(三)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從目前來看,我國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取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就科技含量來說,還顯得較為薄弱,并且在一些關鍵領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國家的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更是差距明顯,產業自主發展能力比較弱。
(四)產業結構趨同
我國沿海產業結構趨同現象明顯,就臨海產業主要以石化、鋼鐵為主,沿海港口也把石油、鐵礦石碼頭等作為建設的重點。而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等明顯處于初級階段,顯得不足。產業結構趨同給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五)缺乏相關激勵政策
從當前來看,我國雖然在產業規劃上把海洋經濟和海洋新興產業作為一個發展重點,但是從國家的財政、貨幣、稅收政策等宏觀調控措施上還缺乏相應的配套政策,更沒有明確的激勵措施,在資本市場、等方面,海洋新興產業的優勢、影響力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此外,我國還缺乏海洋新興產業的領軍人才,在培育海洋產業領域高端人才方面還沒有很好的激勵政策。
三、我國海洋新興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加快實施“科教興海”戰略,構建海洋新興產業人才支撐體系
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整體落后與世界先進水平,主要原因是海洋產業的技術能力還沒有充分挖掘發揮,因此,我國應在海洋生物資源綜合開發、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等關鍵技術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和成果的推廣應用,為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此外,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量的專業人才,因此,要大力加強海洋專業人才的培養。首先,要優化高校專業的設置,增加海洋經濟相關專業;其次,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將海洋經濟融入教學過程。最后,應開展校企合作,為涉海專業人才提供實踐平臺。
(二)促進產業集聚和區域集聚,建設陸海一體的海洋新興產業體系
充分利用我國發展藍色經濟,打造藍色經濟區的戰略機遇,打破海陸分離的傳統理念,將海洋資源的利用納入整個城市的發展規劃,并根據海洋功能區劃來布局海岸產業,用陸域經濟來支撐海洋經濟,以此為契機來推動陸海協調發展,推進海洋產業優化升級。要注重三個轉變:一是從資源依賴型向技術帶動型轉變。二是從數量增長型向生態環境和產品質量安全型轉變。三是從分散自發型向區域統籌型轉變。
(三)加快海洋產業集群建設,實現海洋新興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海洋產業集群建設,合理配置海洋資源,走低耗能、高效益、無污染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海洋新興產業的結構調整和體系優化。
(四)加快海洋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增強產業競爭力
積極開發海洋高新技術,為海洋產業奠定資源儲備和技術基礎。
在海洋科技創新的基礎上,重點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海洋高端裝備、海洋保健產品的開發等高端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增強海洋產業的競爭力。
(五)轉變海洋經濟增長方式,加強藍色循環經濟的帶動作用
在實現藍色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改變高消耗、高污染的海洋經濟增長方式。政府應出臺發展藍色循環經濟的政策措施,制定發展藍色循環經濟的戰略規劃,規劃的內容應注重培育海洋新興產業、降低能源消耗、清潔生產、保護海洋環境等方面,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為核心,加工制造業和基礎產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海洋產業新格局,將海洋經濟與海洋資源與環境、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起來。
(六)加強政府對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的引導,建立海洋產業信息服務體系
政府應對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一是要不折不扣的落實中央出臺的財稅、金融等方面的支持鼓勵海洋產業發展的政策,保證政策落地,對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要重點扶持。二是規范財稅政策,促進海洋新興產業的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長。三是建立和發展風險投資措施。四是完善新興產業科技信貸措施。
參考文獻:
[1]朱堅真,吳壯.海洋產業經濟學導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伍業鋒.海洋經濟:概念、特征及發展路徑[J].廣州:產經評論,2010(3).
篇4
日前,國務院批準了《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和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主要負責同志共同接受了采訪。
有利于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問:請介紹一下《規劃》出臺的背景。
答:《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提出:“海洋既是目前我國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未來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鑒于海洋國土空間在全國主體功能區中的特殊性,國家有關部門將根據本規劃編制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作為本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另行實施”。
為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海洋局組織成立了跨部門和跨領域專家組成的規劃編制組,開展規劃編制,歷經多輪征求意見、修改完善,形成規劃送審稿并經國務院批準實施。這標志著我國主體功能區戰略和規劃實現了陸域國土空間和海洋國土空間的全覆蓋。
問:編制實施《規劃》有什么重大意義?
答:《規劃》是推進形成海洋主體功能區布局的基本依據,是海洋空間開發的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對于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和增強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編制實施《規劃》是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需要。海洋空間開發模式不合理是導致海洋過度開發和不可持續的重要原因。我國海洋開發還處于粗放型階段,海洋產業多以資源開發和初級產品生產為主,“重規模,輕質量”的海洋經濟發展方式,導致我國海洋產業結構低質化,海洋經濟布局趨同化。高消耗的能源重化工產業向濱海集聚的趨勢明顯,圍填海規模不斷增加,對海洋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因此,通過明確不同海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有利于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要求落實到具體海洋空間上。
其次,編制實施《規劃》是促進海洋空間協調發展、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國絕大部分海洋開發利用活動發生在近岸海域,可利用岸線、灘涂空間和淺海生物資源日趨減少,近岸過度開發問題突出,但深遠海開發不足問題也比較突出。這不僅關系到我國海洋空間的可持續開發利用,也關系到我國海洋發展的未來。因此,在優化調整近岸海域開發模式的同時,在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及其他管轄海域,培育發展若干資源條件優越、環境承載能力強的重點開發區域,促進深遠海海洋資源勘探開發和部分邊遠島礁及其周邊海域開發,有利于促進海洋空間協調發展、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
第三,編制實施《規劃》是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增強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國近岸海域污染總體形勢嚴峻,遼東灣、渤海灣、膠州灣、長江口、杭州灣、閩江口、珠江口及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海域污染嚴重。受全球氣候變化、不合理開發活動等影響,近岸海域生態功能退化,海洋生態災害頻發,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受損嚴重,部分島嶼特殊生境難以維系。在推進形成海洋主體功能區過程中,一方面引導海洋開發活動向發展條件好的區域適度集聚,使集聚程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另一方面,對我國傳統海洋漁場、海洋各類保護區等涉及海洋生態安全的敏感區域進行保護,限制或禁止進行大規模高強度集中開發活動和對海洋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的沿岸開發活動,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增強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科學的海洋空間開發導向
問:推進形成海洋主體功能區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推進海洋主體功能區的形成,必須立足我國海洋空間的自然狀況,堅持科學的海洋空間開發導向,遵循海洋經濟發展規律,與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依據的基本理念包括:
一是符合海洋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理念。不同海洋空間的自然狀況不同,其資源環境承載力也不同。開發不當或過度開發導致的海洋生態損害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甚至難以恢復。因此,要據不同海域的自然屬性和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力,科學確定不同海域的主體功能,控制海洋空間開發強度,合理安排開發內容、開發方式及開發時序,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
二是明確不同海域主體功能的理念。海洋開發具有多宜性,同一海域按照自然屬性會有多種功能,也可以有多種開發方向,但必有一種主體功能。明確不同海域的主體功能,并據以確定發展的主體內容和主要任務,避免因主次功能不分帶來的不良后果。符合主體功能定位或與主體功能相協調的功能可作為該主體功能區的次要或其他功能。同時,要根據主體功能定位配置公共資源,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引導開發主體根據不同海域的主體功能定位,進行控制或有序開發。
三是優化海洋空間布局的理念。海洋空間是濱海地區經濟發展的載體。海洋空間布局調整對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優化海洋資源配置、提高戰略資源儲備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近海開發強度和規模已經很大,但深遠海開發不足,不同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嚴重。要引導產業注重海洋生態效益,優化和規范近海開發活動,在堅持可持續開發理念的前提下,優先和重點支持深遠海開發活動。
四是調控海洋開發強度的理念。我國高強度開發主要集中在海岸帶城鎮區、工業區、港口及其周邊海域,大面積的海域利用包括海水養殖區、傳統漁場、海洋保護區等,要以保障水產品安全供給或提供生態服務功能為主,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和捕撈強度,必要時實施禁止性開發措施。即使適宜進行圍填海、港口建設等高強度集中開發的海域,也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嚴格的生態環境評估,控制和減少對周邊海域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五是強化海洋生態功能的理念。近年來我國濱海地區不合理的海洋開發活動,已經導致海洋生態功能出現退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作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把保障和增強海洋生態服務能力作為藍色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任務,為子孫后代保留更多的自然海洋美景。
我國海洋空間劃分為四類區域
問:如何理解“海洋主體功能區”中“主體”的含義?
答:“主體功能區”就是強調一定的國土空間單元具有多種功能,主體功能雖然并不排斥其他從屬功能,但必有一種主體功能。如,陸域國土空間的農產品主產區,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但也可以適當發展農產品加工等產業,重點生態功能區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但也可以適當從事資源開發和旅游開發等活動。
《規劃》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未來發展潛力,將海洋主體功能區按開發內容分為產業與城鎮建設、農漁業生產、生態環境服務三種“主體”功能。產業與城鎮建設功能主要是為產業和城鎮建設提供空間和資源;農漁業生產功能主要是提供海洋水產品;生態環境服務功能主要是提供生活娛樂休閑的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釋氧固碳等生態服務。
問:《規劃》是如何劃分海洋主體功能區的?以什么為依據?
答:《規劃》將我國海洋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四類區域是基于不同海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未來發展潛力,以是否適宜或如何進行高強度集中開發為基準劃分的。
優化開發區域,是指現有開發利用強度較高,資源環境約束較強,產業結構亟需調整和優化的海域。該區域主要集中在海岸帶地區,承載了絕大部分海洋開發活動,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海洋資源供給壓力較大,必須要優化海洋開發活動,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重點開發區域,是指在沿海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發展潛力較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可以進行高強度集中開發的海域。該區域包括國家批準的沿海區域規劃所確定的用于城鎮建設、港口和臨港產業發展、海洋資源勘探開發、海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海域。高強度集中開發活動大都會改變海域的自然屬性,或給海洋自然環境帶來難以恢復的影響,因此應嚴格控制其規模和面積。
限制開發區域,是指以提供海洋水產品為主要功能的海域,包括用于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功能的海域。在該區域必須限制高強度的集中開發活動,但允許開展有利于提高海洋漁業生產能力和生態服務功能的開發活動。
禁止開發區域,是指對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具有重要作用的海域,包括海洋自然保護區、領海基點所在島嶼等。在該區域除法律法規允許的活動外,禁止其他開發活動。
“一帶九區多點”海洋開發格局
問:未來海洋國土空間將形成什么樣的格局?
答:《規劃》提出,到2020年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之時,形成“一帶九區多點”海洋開發格局、“一帶一鏈多點”海洋生態安全格局、以傳統漁場和海水養殖區等為主體的海洋水產品保障格局、儲近用遠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格局。具體來看:
――構建“一帶九區多點”海洋開發格局。以海岸帶為主要載體,調整優化以遼東半島海域、渤海灣海域、山東半島海域、蘇北海域、長江口及其兩翼海域、海峽西部海域、珠江口及其兩翼海域、北部灣海域、海南島海域等九區組成的近岸海域空間布局,保障國家沿海發展戰略所確定的重點城市、重點產業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有效實施,形成我國海洋開發戰略格局。
――構建“一帶一鏈多點”海洋生態安全格局。努力保護北起鴨綠江口,南到北侖河口,縱貫我國內水和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全部海域的生態環境,形成藍色生態屏障;以遍布全海域的海島鏈和各類保護區為支撐,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以保護和修復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湖、入海河口、海灣、海島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為主要內容,構建海洋生態安全格局。
――構建以傳統漁場和海水養殖區等為主體的海洋水產品保障格局。以我國傳統漁場、近岸養殖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為基礎,控制近海捕撈強度,規范發展海水養殖,構建覆蓋我國管轄海域、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緊密結合的海洋水產品生產和供應保障格局。
――構建儲近用遠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格局。確保海洋生態環境安全和戰略資源儲備,合理控制近海油氣資源開發規模,支持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油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建設深遠海海洋戰略資源接續區,推進形成“儲近用遠”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格局。
推動各地優化調整海洋產業結構
問:圍繞《規劃》實施,國家將采取哪些舉措?
答:發展改革部門、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認真貫徹實施《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嚴格按《規劃》中推進形成海洋主體功能區布局的各項措施開展工作,制定相關政策,重點謀劃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開展《規劃》宣傳解讀工作。多層次、多渠道、有針對性地開展《規劃》宣傳培訓活動,使社會各界對《規劃》明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和主要內容有清晰的認識,對每一類海洋主體功能區的發展原則和發展方向有準確的把握,促進海洋經濟和海洋事業持續健康、合理有序發展。
篇5
引言
我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海洋資源極為豐富。科學、合理地開發海洋資源,是我國發展經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任務內容。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積極推動海洋資源開發建設,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效果,在搞活沿海地區經濟方面發揮出巨大的積極作用。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前提是要精準掌握海洋環境動態變化情況及相關內在規律。這正是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職責。我國海洋監測工作起步于建國初期,與共和國同步成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日臻成熟,已經成為我國環境監測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 當前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五十多年來,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實現了長足的進步,在國家經濟建設、環境資源開發與保護和抵御自然災害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但在實際工作中,在體制機制、技術措施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限制了海洋環境監測工作質量的提高。具體存在如下幾方面問題。
1.1 管理體制有待完善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是一項跨領域的綜合性學科,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技術性和綜合性。由于涉及范圍廣,影響因素多,運用資源巨大,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科學、完善、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當前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管理體制尚未完善,在具體工作中還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對高效順暢開展海洋監測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建立健全管理體制,是我國海洋監測事業面臨的一項關鍵性工作,對于海洋監測事業今后的健康發展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深遠影響。管理體制的建立,需要堅實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在職能明確、人員考核、監測網絡建設、海洋災害及海洋污染事故損害評估方面亟待完善和規范。
1.2 監測人員業務素質有待加強
海洋環境監測是一項技術性要求極高的工作。海洋環境監測主要是對海水、水文、地質、大氣等進行監測,收集、整理并分析相關信息,以供相關工作決策參考。具體工作中需要使用大量現代化高科技監測設備,對于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要求較高。此外,海洋監測工作費用較多,工作容錯率較低,進一步提高了對業務人員的技能水平要求。當前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環境惡劣,工作經費緊張,不僅影響了監測設備及時更新換代,更對培養技術人才,打造穩定的監測人員隊伍十分不利。許多監測工作人員沒有經歷過系統的專業培訓,業務水平不高,對于監測手段、設備不熟悉,影響了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高效開展。
1.3 技術手段有待加強
海洋環境監測屬于綜合性應用學科,各種監視、勘測工作都依賴于科學的技術方法和先進的監測設備才能得以順利進行。幾年來,我國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研發工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例如容量總量控制區監測技術、病蟲害檢測技術、難降解有機物分析技術、生理與遺傳學指標監測技術、赤潮毒素與貝毒監測技術等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總體而言,和不斷提升的工作需求相比,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海洋環境監測技術還存在很大差距。特別是我國海洋監測機構工作經費、研發經費缺乏,嚴重滯緩了我國海洋監測技術的發展。許多技術尚處于開發階段,短期內不能正視投入使用,發揮應有效用。
1.4 監測網絡需要進一步拓展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海洋經濟建設工作的深入推進,海洋監測工作需求日益增加,但海洋監測網絡建設工作相對滯后,整個海洋監測網絡發展水平甚至呈現出逐年下降勢頭。這和海洋資源開發建設事業大局正相違背。目前,我國沿海各大城市已經開始逐漸建立、完善海洋環境監測機構,重組全海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2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發展對策
2.1 堅持依法治國方針,推動海洋環境監測制度體系建設
各級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制度體系建設。國家海洋局、環境保護部等海洋管理職能部門要充分發揮管理部門的行政職能,牢固樹立依法治國理念,從源頭著手,通過立法的方式,完善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通過法律的手段為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順暢開展夯實制度保障。要依法明確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職能和地位,切實落實國家關于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辦法、措施。依法規范海洋環境監測行為,確保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和諧有序開展。要建立全國性的海洋環境監測管理體系,將各地區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納入國家的統一管理之下。管理部門要加大管理、監督、引導、協調力度,各地區的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和管理單位要在國家海洋管理部門的調度和管理下積極配合,協調運作,形成工作合力,以提高各地海洋環境監測工作效率,避免重復工作、浪費資源或監測缺位情況的出現,營造和諧的海洋環境監測秩序。在具體細節上,要不斷完善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執行細則和辦法等相關配套制度,比如海洋監測報告制度、海洋監測人員持證上崗制度、海洋環境監測有償服務制度等,以此不斷完善,形成科學完善、切實高效的海洋環境監測制度體系。
2.2 打造一支作風優良、技術過硬的海洋環境監測人才隊伍
針對我國目前海洋環境監測人員業務素質水平不高,隊伍穩定性差的情況,要下大力氣抓好監測人才隊伍建設。首先要對現有監測人員加大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力度,根據監測工作的具體需求,系統開展相關學科的培訓、教育工作。同時,通過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措施引進一些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形成梯隊建設,推動我國海洋環境監測隊伍的良性發展。要加強海洋環境監測隊伍間橫向的交流和學習,利用各自技術優勢實現互補,從而提高我國海洋環境監測隊伍的整體技術水平。
2.3 落實監測工作質量控制措施
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加強海洋環境監管工作質量管理。相關監測工作管理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意義,加強對海洋環境監測的重視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強化監測工作管理力度,提高監測工作質量。通過完善制度體系建設,把質量控制的理念貫徹到各地海洋環境監測中去,融入到監測工作的具體執行過程中去,形成監測工作質量控制常態化管理,實現持續提高監測工作質量的目的。
3 結束語
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任重道遠。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海洋資源開發與管理在國家建設體系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應充分認識到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大深層次原因的分析探究,制定、實施針對性解決措施,不斷完善監測工作制度體系建設,加大資源投入,推動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的升級換代,做好監測人員隊伍建設,從而推動我國海洋開發與利用工作的不斷前進。
篇6
【關鍵詞】江蘇省;海洋旅游;生態戰略
十以來,隨著“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目標的出臺,海洋經濟已成為拉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海洋旅游以海洋為旅游場所,集觀光、娛樂、探險、運動、療養于一體,是近年來備受旅游者喜愛的新型旅游活動形式,大力發展海洋旅游,不僅有助于開發海洋、利用海洋,而且有助于保護海洋、管控海洋,促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江蘇擁有比較殷實的海洋資源,大力開發海洋旅游,將有利于形成江蘇旅游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但在開展海洋旅游的過程中,如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保證海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是江蘇海洋旅游業發展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
1 .江蘇省海洋旅游開發SWOT分析
1.1 優勢分析
影響江蘇省海洋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江蘇海洋旅游開發的優勢進行分析,有利于集中優勢,提升海洋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形成市場競爭優勢。
(1)區位優勢。江蘇位于我國大陸東部,毗鄰上海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既沿海又沿江,是我國經濟開放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經濟發展活力最強,發展最快。江蘇境內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線,京杭大運河和長江從該地區穿越而過。優越的地理優勢造就了蘇南、蘇中、蘇北三地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海洋產業發展也非常迅猛。2015年最新數據顯示,江蘇海洋產業總產值和以往相比繼續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趨勢,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88億元、3037億元、3081億元,分別占海洋產業總值的 4.5%,47.4%和48.1%,海洋服務業占比首次超過海洋第二產業占比。
(2)資源優勢。江蘇省海洋資源豐富,海域遼闊,海洋動植物資源種類多樣,所屬海域內擁有各種蝦類、龜類、魚類、貝類等水生生物以及海帶、紫菜等水生植物,這些海洋動植物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給海洋旅游開發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條件。同時,江蘇擁有眾多優良漁場,海洋資源綜合指數高。現有的蘇馬灣、連島等海洋旅游勝地以及蘇州海洋館、南京海底世界、常州金鷹海洋世界和南通海底世界等多個知名海洋館也是江蘇海洋旅游開發的資源優勢所在。利用海洋資源的優勢,加大對海洋旅游基礎設施的投入,并結合當地歷史和文化背景,發展特色海洋文化產業,提升海洋發展的綜合實力,將是江蘇海洋旅游發展的未來方向。
1.2 劣勢分析
(1)生態環境脆弱。據《2013年中國海洋質量公報》和《2013年江蘇省海洋質量公報》數據顯示,近年來,隨著海洋旅游的興起,大量旅游者涌入沿海地區,甚至超過了當地環境能夠承受的容量,對當地的海洋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影響,海洋自然、人文資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這種破壞反過來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洋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導致海洋旅游產業競爭力的下降,影響了海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由于沿海漁民普遍缺乏生態保護意識,加之當地政府缺乏足夠的重視和引導,導致沿海養殖業和種植業缺乏規劃和監管,超出了當地環境承載力,日益加重了沿海海域的污染,使近海養殖業品種的種類大為減少,質量明顯下降,生態平衡面臨威脅。如果不積極尋求方法,治理海洋生態環境,海洋生態系統將形成惡性循環,海洋旅游資源的開發將難以持續。
(2)深遠海洋產業開發不足。江蘇省海洋產業開發尚停留在沿海階段,深遠海洋產業有待開發。深海開發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洋旅游的市場競爭力,對海洋產業形成規模性產業鏈產生了負面影響。新興海洋產業例如海洋裝備制造以及生物制藥業等起步時間落后于別的沿海地區,失去了發展優勢;海洋漁業企業中暫無能夠帶動區域海洋產業發展、起模范帶頭作用的龍頭企業,缺乏發展后勁。遠洋旅游、深海觀光等前景好,效益高,且對環境影響小的海洋旅游項目基本處于空白,以目前的旅游產品很難吸納到優質、穩定的觀光客源。
(3)基礎設施不完備。網絡化的、快捷方便的交通運輸體系是海洋旅游開發的基礎設施保障。近年來,隨著沿海開發戰略和“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的推進,江蘇雖加大了對沿海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由于沿海地區多處于蘇北地區,產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尤其是鐵路、航空等基礎設施極度落后于蘇南地區和其他經濟發達省份,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銜接程度相對較低,加之港口集中運輸體系不完善,導致沿海地區和其他區域之間的交通聯系特別不方便,給海洋旅游開發造成了極大障礙。
1.3 機遇分析
(1)江蘇沿海地區發展的契機。江蘇沿海地區開放度高,經濟發達,亦是政策效應的“富礦區”。為了進一步深化落實海洋強省的發展戰略,在“十二五”期間,針對海洋開發,江蘇省政府提出了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發揮海洋資源優勢的方針政策。此外,還建構了“十三五”海洋經濟發展目標,提出以六大示范區為平臺、六大工程為引擎、六大基地為載體,全面提升海洋強省重大戰略載體支撐和服務功能的戰略構想。江蘇省是我國海洋大省之一,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積極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既是江蘇自身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大力推進海洋旅游開發的難得契機。
(2) 國內海洋旅游熱的興起。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內居民收入逐年增長,國民的旅游消費出現了新熱點和新需求。“去國外看別樣大海”成為當前國內旅游的熱點,美國的夏威夷、馬紹爾群島,東南亞的普吉島、巴厘島等著名的海島每年接待的中國游客大為增長,為抓住這些新需求,國內各大旅行社應景推出了各類海島游旅游產品。江蘇海洋旅行開發前景廣闊,如能抓住這一良機,開發深海旅游市場,打造國際化的旅游產品,將極大激發海洋旅游產品的消費潛力。
1.4 挑戰分析
(1)開發成本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江蘇省海洋旅游開發的前提,而保障資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根本。雖然近年來江蘇正逐漸加大對沿海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投入力度距離建設海洋旅游大省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
(2)來自周邊市場的競爭。隨著海洋旅游的發展,海洋旅游產業規模日益擴大,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如新加坡、夏威夷、巴厘島等一批國外海洋旅游景點已建設多年,服務設施和服務水平日臻成熟,知名度較高且客源穩定。江蘇省與上海、浙江相鄰,海洋資源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如無法形成自身的特色,無法創新旅游活動,則很難吸納到充足的客源。此外,國內其他海洋旅游知名度較高的地區,如海南蜈支洲島,分界洲島等地,具有濃郁的熱帶風情,常年碧海藍天,且具有相對完善的旅游基礎設施,是江蘇省海洋旅游的強競對手。
2.江蘇省海洋旅游產品設計
綜合分析江蘇海洋旅游方面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設計適合本土情況且具有競爭力的獨特海洋旅游產品,是江蘇省海洋旅游發展的方向。為此,應將生態保護放在絕對性的戰略高度,深度挖掘海洋文化的亮點,打造特色的亞熱帶海洋休閑觀光主體,培育江蘇海洋旅游品牌,促進江蘇海洋旅游的縱深發展。具體而言,要著力打造以下海洋旅游產品。
2.1 海洋垂釣
江蘇省范圍內擁有我國重要的四個大型漁場,海洋漁業資源發展前景廣闊,可以將海洋旅游與鄉村旅游相結合,開發集傳統性與新穎性為一體的海洋垂釣休閑體驗項目,以此來進一步提高江蘇海洋旅游的吸引力。海洋垂釣活動具有一定的海洋競技性,具有眾多的潛在客源,可在充分考慮安全性和觀賞性的基礎上,選擇在風浪較小、海水肥美的區域開發海洋垂釣項目,定期舉辦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海釣比賽,豐富海洋旅游的內容,提高江蘇省海洋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2.2 海底觀光、潛水
江蘇海域近海岸平均深約2~3米,海水透明度較高,適合開發海底觀光和潛水項目。海底觀光項目可以讓顧客遠離喧囂,深入海底,近距離感受海洋,欣賞水下的美麗世界;潛水項目則可以讓游客體會新奇、刺激的感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國人對此類旅游產品的需求日益上漲,而我國目前此類旅游產品還相對稀缺,可以在近海岸安全性較高的海域發展潛水項目,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高端海洋旅游產品。
2.3 游艇、郵輪游
游艇和郵輪是當今時尚的旅游工具,定位高端。游艇具有體積小,速度快的特點,適合短距離觀光,還適合開展海上垂釣項目。和游艇相比,郵輪體積大,行駛緩慢,但可達性高,適合游客較長時間的休閑度假游。游艇和郵輪游的推廣,有助于提高當地海洋旅游產品的品質,吸納具有較高消費能力的消費群體,極大促進海洋經濟的綠色發展。江蘇省優良港灣眾多,全年氣候溫和,應利用現有條件,大力扶持造船業的發展,并修建現代化的碼頭等基礎設施,建立游艇會所,打造游艇、郵輪等海洋旅游品牌。
3.江蘇省海洋旅游開發的模式
江蘇省旅游資源豐富,環境優美,具備開發海洋旅游的基礎和潛力,但江蘇海洋旅游開發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在海洋旅游開發上,應學習世界各大海洋旅游地開發的經驗,密切結合本省海洋生態特色,制定出符合江蘇省省情的海洋旅游開發模式。
3.1 政府主導,規劃先行
江蘇省海洋旅游開發目前面臨兩方面的挑戰。第一,海洋資源的有限性導致海洋旅游開發新區旅游業在與原有產業的融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產業間的沖突和矛盾;第二,海洋旅游這種城市公共服務具有“正外部性”,這種“正外部性”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通過市場調節來予以實現。因此,為了促進江蘇海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借鑒先進經驗,聽取專家意見等方式,制定出事關海洋旅游開發的土地、財稅、海洋等方面的科學合理的政策,鼓勵和引導海洋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良性融合發展。應打破政府職能部門之間職權分割的現狀,設立跨部門的海洋旅游管理協調機構,并簡化流程,實現海洋旅游新區整體規劃與管理;通過對土地用途的限制,鼓勵、促進現有傳統產業和新型產業向海洋旅游及相關服務產業延伸;通過降低對海洋旅游產業的稅收、對海洋旅游開發海域的使用給予優惠或補貼等形式,鼓勵海洋旅游開發,完善海洋旅游產業鏈。
3.2 保護生態,適度開發
江蘇省海域生態環境敏感脆弱,海洋旅游開發應立足于生態保護,選擇性開發。首先,盡量維持海洋原有的地形地貌,保持海洋的自然風貌特征。其次,適度開發,對海洋游客容量加以限制。在開發的過程中,要按照立體開發理念,陸地、海洋、天空三方面聯動,拓展海洋旅游發展的新空間。要加大對游艇、郵輪產品的開發力度,發展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海上旅游項目,推動游艇、游輪發展成為海上飯店、海上賓館,將“海上游,海外住”打造成為游客向往的生活方式。同時,應充分利用好海域領空,開發空中旅游項目,讓游客能夠乘坐直升機、小型飛機、熱氣球等工具從高空領略大海的遼闊和美麗。立體開發既有助于拓寬海洋旅游活動的空間,增加游客的體驗,同時也有助于充分保護海洋的生態環境。
3.3 挖掘特色,差異發展
江蘇省具有的亞熱帶和溫帶海洋旅游資源是吸引游客的根基。此外,隨著文化旅游的興起,沿海地區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獨特的海洋文化也成為了吸引廣大游客的獨特優勢。在海洋旅游開發前期,應做好調研工作,應在深入發現和挖掘歷史、文化特色和人文底蘊的基礎上,借鑒世界知名海洋開發的成功經驗,協調海洋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促進各海洋產業間的優勢互補,因地制宜,重點培育具有江蘇特色的海洋旅游項目,開發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提高海洋旅游品牌的美譽度,促進海洋旅游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4.江蘇省海洋旅游開發的保障措施
4.1 游客人身安全方面
在海洋旅游過程中,游客可能面臨溺水,暴雨,臺風,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安全事故不僅會使人身和財產受到損失,更會影響當地旅游的聲譽,對所在地旅游業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為此,在海洋旅游的開發過程中,應設立完善的氣象觀測和災害預警設施,提高信息準確性,在惡劣天氣采取強制措施禁止游客出海,確保游客人身安全;同時,應建立起完善的救生防御基礎硬件設施,通過多種途徑向游客宣傳自救措施,提高游客的自我安全保護意識,降低發生突發自然災害時造成的損失。此外,應完善相關的交流機制,在處理突發事件時,能及時公開信息,保障游客及公眾的知情權,樹立海洋旅游開發區域正面、良好的公關形象。
4.2 基礎設施方面
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基礎設施更新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相關旅游活動的開展,影響了旅游產品品質,導致吸納高端度假游客的能力難以提高。因此,要根據不同海洋旅游開發區的具體情況,創新模式,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當地政府應通過信貸、與社資本合作多種途徑,籌集資金,給予景區必要的資金支持,促進景區和旅游產品的升級換代。
4.3人才保障方面
海洋旅游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著海洋旅游產品的品質。江蘇省海洋旅游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高層次旅游專業人才緊缺。為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可與全國知名高校聯合培養海洋旅游相關專業的人才,并建立培訓機制,提高海洋旅游相關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同時,應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以吸納優秀的海洋旅游管理者和服務者。
參考文獻:
[1] 張揚,任懷鋒.海南特色離島游SWOT分析與對策[J].新東方,2014(6):47-50.
[2] 王躍偉.舟山市海洋旅游發展戰略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4.
[3] 張瑞霞,江海旭.國內外海洋旅游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3(14):215-217.
[4] 陳素文,鄭耀星.發展海洋旅游業的戰略構想及對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5.
[5] 黃丹,李悅錚,楊新宇.遼寧省海洋旅游地空間竟爭與合作[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25(11):1054-1056.
[6] 丁寧,李悅錚.遼寧海洋旅游產品轉型升級研究.海洋開發與管理[J].2015,27(5):85-89.
[7] 陳烈,王山河,丁煥峰等.無居民海島生態旅游發展戰略研究―以廣東省茂名市放雞島為例[J].經濟地理,2014(5):416-429.
作者簡介:
易愛軍(1973-),女,湖南湘潭人,淮海工學院商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資源與環境核算方面的研究。
篇7
海洋經濟總產值低,海洋經濟水平低下建國以來,廣西的海洋經濟總產值一直偏低,落后于其他大多數沿海省份。盡管我區海洋經濟近年來出現了較快的發展勢頭和速度,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區海洋經濟尚處在起步階段,我區海洋經濟總量和產業規模還很弱小。2010年廣西區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為570億元,遠遠落后于廣東省海洋經濟的生產總值8291億元;廣西區海洋生產總值僅占廣西區國民生產總值的6%,也遠落后于廣東省的18.2%。總體而言廣西海洋經濟仍處于低度發展,經濟總產值較低,海洋經濟水平低下。從經濟發展模式上來看,廣西沿海地區海洋經濟仍處于粗放型開發階段,海洋經濟產業結構比例仍不合理,海洋產業門類仍不太齊全而且仍以低技術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傳統的海洋漁業占據了海洋經濟總值超過一半的比重,海洋科技附加值偏低。因而,廣西沿海地區要轉變海洋經濟增長方式,力推海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海洋航路。
2廣西海洋經濟發展方向
要真正促進廣西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和諧快速發展,充分利用我區的海洋資源優勢,發展好海洋經濟及其依托海洋資源優勢的臨港產業至關重要。不僅如此,我區海洋經濟的發展對擴大我區的對外開放和促進整個廣西的經濟發展也可以起到很強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2.1加強港口基建,服務海洋經濟發展
充分整合利用我區各港口資源,加強港口泊位建設,疏浚深水航道,拓展港口作業區。加快建設和完善港口保安、視頻、通訊、雷達、船舶識別系統和基站,加快電子口岸海運物流平臺向三個沿海港口的移植工作。完善港區鐵路輸運系統,完善從貨物裝船、離岸、航行、進港到裝運送達物主的一條龍物流體系,加快把沿海三大港口建成功能齊全、分類明確、吞吐量大、班期航線多、集疏運快捷大中小泊位相匹配的現代化大港,發揮港口對海洋經濟的引領作用。
2.2加強環境監測,重視海洋環境保護
強化重要海洋生態功能區保護與生態修復,做好海洋污染防治工作,嚴格控制近海環境污染,開展局部受污海域治理。加強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海洋環境監測體系,積極開展海洋環境監測能力的標準化建設,加強對各種海洋開發活動的環境跟蹤監測。加強對海洋產業規劃一票否決機制建設。
2.3實施人才戰略,堅持科技興海戰略
篇8
關鍵詞:藍色經濟;結構調整;著力點;切入點;對策
藍色經濟,又稱海洋經濟。現代藍色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等。藍色經濟是以藍色理念為基礎的一套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經濟理論。它以海洋經濟的發展為主線,主要包括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工業、海洋生態產業等。
一、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較快,總量持續上升。但總的來看,我國海洋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呈粗放型發展,高能耗產業所占比重較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海洋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差異十分明顯。海洋經濟最發達的廣東、山東和上海,2008年三地區總計占到全國海洋產值的53%以上。其次,海洋開發仍以利用自然資源為主,海洋產業發展的結構不合理。2009年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海洋漁業等傳統海洋產業占全部海洋產業增加值的77%。海洋生物制藥、海洋電力、海洋化工業、海水綜合利用等具有發展潛力的海洋新興產業產值只占5%。最后,不同區域海洋產業結構不均衡,區域海洋經濟的空間分布呈現較顯著的兩極分化態勢。
二、加速發展藍色經濟的必要性
藍色經濟事關國計民生。海洋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環境和重要資源。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依賴海洋。21世紀是海洋世紀,逐鹿海洋,競爭海洋,深度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是大勢所趨。海洋是維護經濟發展的“藍色大動脈”,上升到國家層面,是一個國家海洋發展的“藍色戰略”。發展海洋經濟,是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人口劇增、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矛盾的重要途徑。
第一,我國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十五”期間,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為13.6%(按可比價計算),2006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2095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廣東、山東等省市的海洋生產總值均超過3000億元,天津、海南等沿海省市的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已超過1/3。海洋經濟已躍升為沿海地區經濟的重要支柱,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近年來,在海洋經濟總量取得飛躍的同時,海洋經濟的結構和質量等方面也發生了可喜的轉變。據國家海洋局2008年2月15日的《2007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介紹,2007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24929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5.1%,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11%。全國涉海就業人員3151萬人,比上年新增加就業崗位191萬個。2月22日,國務院批準并印發《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這是我國首次的海洋領域總體規劃。將目光轉向海洋經濟,大力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把海洋作為陸地資源開發的后備戰略基地,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第二,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著力點。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核心,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術產業,幾乎都與海洋產業相關。海洋產業,尤其是海洋高科技產業,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日益凸顯。
第三,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切入點。海洋工程技術、海洋醫藥與生物技術、海洋化工技術、海水產品精深加工等領域都是國際技術創新的前沿,海洋產業的每一次發展總是伴隨著現代科技進步和創新。當前,在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帶領下,船舶科技發展不斷取得突破。通過海洋科技創新,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拓展,海洋新興產業不斷涌現,以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綜合利用、海洋能利用和其他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一批新興海洋產業迅速崛起,部分新興海洋產業逐步形成規模,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同時,海洋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如海水增養殖業、海洋水產品深加工業、海鹽精細加工業等。
第四,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是改善民主、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立足點。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的不斷開發和利用,海洋環境保護與人類生產實踐活動協調發展日益重要。培育以海洋新興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和生態環保產業,有利于推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的發展,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三、加速發展海洋經濟的具體思路和對策
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發展藍色經濟。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島、海洋帶和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重大。
第一,以更寬的視野調整發展思路。近年來,我們深刻領悟改革開放重大戰略決策,緊緊抓住國際產業大轉移、長三角率先發展的重大機遇,放眼長三角、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以“更寬的視野”審視各地海洋。堅持“跳出海洋看海洋,立足海洋求發展”,借鑒國內外沿海城市發展的成功經驗,辯證分析各地的區位、資源、環境優勢和現實劣勢,提出建設“海洋經濟強市、海洋文化名城和海上花園城市”的發展目標。在經歷漁業經濟為主、旅游經濟為特色、工業化起步等發展階段以后,逐步把工作重點從“漁、港、景”調整為“港、景、漁”。
第二,明確產業重點,實施精品戰略,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根據國務院相關文件,我國海洋經濟主要包括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海洋石油天然氣、濱海旅游、海洋船舶、海鹽及海洋化工、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和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產業。根據我國的海洋資源和環境優勢、現實開發能力,可以將海洋產業劃分為先行性產業、主導性產業、骨干性產業、發展性產業和服務性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就是要依據各地區海洋的實際情況,突出各個時期的海洋產業開發重點和開發時序。海洋油氣綜合開發業是海洋主導性產業。我國各海域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儲藏量巨大,開發潛力很大,可以發展成為配套的工業體系,建設大型的油氣綜合開發產業化基地。市場前景看好的油氣綜合開發業具有產業鏈長的特點,上下游產業的聯動發展,不僅可以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能夠帶動配套項目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推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提升區域經濟實力。要鼓勵地方企業開發和國內外聯合開發,做大做強油氣綜合開發業,這是海洋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大舉措。與此同時,還要加快發展先行性產業――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大力推動骨干產業――濱海砂礦業、海鹽及海洋化工業、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業和海洋生物醫藥業等發展。
要創立我國海洋產業的品牌,打造我國海洋產業的“航空母艦”,將特色鮮明、潛力巨大的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海洋油氣綜合開發的系列產品很多,應重點突破創精品。我國海洋旅游資源和環境獨具特色,要建立有品位的綜合性強的能吸引大量國內外客源的旅游項目。各地海洋漁業要重點規劃、重點建設暖水性水產苗種產業帶和對蝦、羅非魚、鮑魚、石斑魚、珍珠等五大精品水產品生產基地,著重在質量安全和環境監控整治、金融信貸業、信息網絡業、科技教育業和經營管理業等產業環節加大開發研究力度,創新特色鮮明的名牌水產品,以開拓和占領國內外市場。
第三,加快轉型升級和產業化進程,構建新的產業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著眼重點產業加快發展、重點區域率先發展,切實加強對產業發展重大問題的研究,經過不斷調整完善,提出了“二、三、一”產業發展思路。在具體的產業發展方向上,要堅持“轉型、發展、培育”,大力發展臨港工業、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和現代漁業等產業,加快促進產業轉型優化升級。第二產業方面應重點培育產業鏈,加快產業集聚,促進臨港工業快速擴張提升,促進船舶修造、水產品精深加工等重點行業快速發展,大力提高船舶工業的核心競爭力。第三產業方面應大力發展海洋旅游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努力探索發展樓宇經濟、總部經濟。第一產業方面應努力推進漁民轉產轉業,做精做優傳統特色漁農業,積極發展休閑漁農業。
從我國海洋資源分布狀況和海洋經濟發展態勢分析,我國各地海洋可以建設四大海洋開發基地,即漁業開發基地、熱帶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基地、油氣綜合開發基地、材料和醫藥等海洋綜合開發基地。建立綜合性的開發基地,就是要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戰略,走產業化道路,充分發揮大企業、大項目的帶動作用,培植一批市場優勢明顯、品質特征突出的產品,狠抓產品的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和市場開拓,從市場、流通、原料、加工、包裝、運銷、信息、金融、服務等全過程實行產業化經營和管理,加快產業化進程,構建新的產業體系。并通過大企業的帶動作用,把分散的個體生產活動拉入產業化的產業鏈之內,促進產業升級,形成產業群,不斷拓寬國際國內市場,著力提高產業化水平和產業經濟效益。
第四,科學規劃,嚴格監管,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開發海水養殖業和增殖業時,首先應根據環境容量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加強管理,嚴格控制養殖污染。通過漁業資源增殖保護、以熱帶水產品及環境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為核心形成監測網絡的漁業環境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等三大體系的建設,促進漁業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油氣綜合開發業、海洋旅游業、濱海砂礦業、海水綜合利用業和海洋藥物加工業等海洋產業的開發和發展都應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強監測、嚴格管理、以法治海等措施,求得海洋產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第五,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提高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加強海洋環境監測預報能力和減災防災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重大海洋污損事故的預警預報、應急處理和防災減災工作,進一步加強海洋環境監測站點布設和預報能力建設,加大監視監測力度,有效監控海洋環境污染狀況。同時,加大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和海洋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力度,積極推進海洋自然保護區和特別保護區建設。加強陸海聯動治理海洋污染,全面推進入海水系流域污染整治,進一步加大對沿海重點行業、企業污染的整治力度。
第六,加強領導,建立省海洋經濟發展協調組織。做大做強海洋優勢產業,構建海洋產業化體系,創立海洋產業的品牌,實現海洋產業與環境保護的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海洋經濟各產業部門的組織協調。海洋產業協調發展涉及到全省國土環境資源、建設、交通、科技、旅游、工業經濟信息、地質礦產、食品醫藥、能源、水務、氣象、安全生產等多個相關部門。為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加速海洋經濟協調有序發展,應成立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協調組織。
第七,深化海洋體制改革,創新海洋經濟發展機制。從我國情況看,目前我國海洋管理部門的綜合定位、編制機構、職能設置等多個方面已明顯不能適應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綜合管理的需求,因此應當著手研究海洋管理部門的機構設置問題,使我國海洋經濟和綜合管理工作有較大的發展。
第八,進一步關注漁區民生訴求,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海洋公共資源配置要更多地考慮到多數群體的利益訴求,促進和諧漁區建設。要認真解決涉及漁民切身利益的問題,扎實推進征用海域灘涂補償和困難漁民社會保障;加快建立養殖污染損失補償機制,明確事故認定、損失核定等責任及有關補償標準與辦法,使漁民損失得到合理的補償。參照被征地農民的有關安置政策,將被征用、占用水域的漁民納入失地農民安置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加快海洋經濟發展和沿海地區綜合開發[DB/OL].news.省略,2011-04-01.
2.晏維龍.啟動藍色經濟引擎[N].人民日報,2011-01-10.
3.張傳勝.立足打造億噸大港促進海洋經濟發展[N].南方日報,2011-07-31.
篇9
由于2006年前后中國海洋統計年鑒公布的指標范圍和內涵不同,所以數據分析從2006年開始。浙江省海洋生產總值從2006年的1856.5億元增長到2010年3883.5億元,經濟總量的逐年增長反映了浙江省海洋經濟的不斷擴大;GOP占全國GOP比例從2006年的8.73%,增長到2010年的9.81%,表明浙江省海洋經濟在全國海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且作用越來越顯著;從GOP占全省GDP的比重中可以看出,由2006年的11.8%上升到2010年的14%,對全省的生產總值貢獻越來越突出;在GOP三產比例中,從2006年的7.4∶39.7∶52.9到2010年7.4∶45.4∶47.2,一產保持穩定不變,二產逐步壯大,三產略微下降,但仍高于二產,海洋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發展。2004年是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歷程上的一個突破點。2003年8月第三次浙江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戰略目標。浙江依托海洋經濟強省、八八戰略、港航強省等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推進陸海聯動、港口開發開放、產業結構調整、海洋資源綜合開發、海洋綜合管理和區域海洋創新,浙江海洋經濟在發展方式、規模、質量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4]。
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是多元統計分析中處理降維的一種統計方法,它是將錯綜復雜的變量或樣品綜合為數量較少的幾個因子,再現原始變量和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這幾個因子能有效地代表數據的基本結構,并反映所需信息的主要特征[5]。本研究運用SPSS軟件對選取的經濟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具體步驟是:選取所需變量,計算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提取因子,進行旋轉,得出因子得分,計算各地區綜合得分并排序,最后利用因子分析結果分析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對建設浙江省海洋經濟強省提出相關建議。結合前人研究成果,選取海洋經濟發展21項指標,構成評價指標體系,分別是:X1—海洋生產總值(億元),X2—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GDP比重(%),X3—人均海洋生產總值(元/人),X4—海洋第一產業比重(%),X5—海洋第二產業比重(%),X6—海洋第三產業比重(%),X7—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全國GDP比重(%),X8—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地區GDP比重(%),X9—沿海地區財政收支比(%),X10—沿海地區城鎮居民年均收入(元),X11—海洋就業人員占地區就業人員比重(%),X12—海洋就業人員占全國海洋就業人員比重(%),X13—沿海地區工業廢水排放總量(萬)t,X14—沿海地區城市工業廢水達標率(%),X15—沿海地區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量(萬)t,X16—沿海地區治理廢水竣工項目數(個),X17—沿海地區治理固體廢棄物竣工項目數(個),X18—確權海域面積(hm2),X19—海域使用金(萬元),X20—沿海地區海洋站(個),X21—海洋執法檢查次數(次)。
結果分析
第一主成分特征值6.549,方差百分比31.184%;第二個特征值5.703,方差百分比為27.157%;第三個特征值3.129,方差百分比14.902%;第四個特征值2.606,方差百分比12.412%;第五個特征值1.179,方差百分比5.616%。5個特征值都大于1,方差累積百分比為91.270%,已經對大多數數據給出了充分的概括,所以提取前3個主成分,如表2所示。第一主成分與8個變量有較大相關,第二主成分與7個變量有較大相關,第三主成分與3個變量有較大相關,第四主成分與2個變量有較大相關,第五主成分與1個變量有較大相關,如表3所示,每個因子與原始變量相關系數沒有明顯差別,需要進行旋轉。
使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使用Quartimax法旋轉,經5次迭代收斂。主成分1與海洋就業人員占全國海洋就業人員比重(%)關系達到0.924,因子關系較大,海洋生產總值(億元)、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全國GDP比重(%)、沿海地區治理固體廢棄物竣工項目數(個)關系度大于0.85,反映了海洋經濟對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表現為沿海地區帶來的經濟效益,命名為海洋經濟效益因子。主成分2與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GDP比重(%)和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地區GDP比重(%)都達到0.97,海洋就業人員占地區就業人員比重(%)達到0.961,與人均海洋生產總值(元/人)、沿海地區工業廢水排放總量(萬)t關系度密切,反映了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海洋經濟發展的影響,命名為海洋經濟規模因子。主成分3與海洋第一產業比重(%)關系度達到0.895,沿海地區財政收支比(%)和沿海地區城鎮居民年均收入(元)關系度在0.85左右,海洋第二產業比重(%)關系度較大,反映海洋經濟的產業結構狀況,命名為海洋產業結構因子。主成分4與海域使用金(萬元)關系密切達到0.861,與海洋執法檢查次數(次)達到0.621,與海洋第三產業比重(%)、確權海域面積(hm2)、沿海地區海洋站(個)關系度較大,命名為海洋管理能力因子。主成分5與沿海地區城市工業廢水達標率(%)關系達到0.888,沿海地區工業廢水排放總量(萬)t、沿海地區治理廢水竣工項目數(個)、沿海地區治理固體廢棄物竣工項目數(個)關系密切,命名為海洋生態保護因子。根據各個沿海地區因子得分和公因子權重加權求和,得到沿海地區海洋經濟強省(市、區)發展強弱得分,綜合得分值按降序排列。
浙江省總得分排名第六。可見,浙江省海洋經濟總體水平在全國沿海地區中屬于中間水平,并不具有較強的海洋經濟發展狀況。從海洋經濟效益排名來看,浙江省位于第四位,比總排名提前兩位,說明海洋經濟給浙江省帶來經濟效益樂觀,海洋經濟已成為浙江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對推動全省特別是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6];從海洋經濟規模排名看,浙江省的海洋經濟規模處于第八位,說明浙江省海洋經濟的規模還達不到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所需規模,也還不適應浙江海洋經濟的未來發展;在產業結構排名中,浙江省位于第三位,表明浙江省的海洋產業結構較為科學合理,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海洋管理能力排名浙江省位于第九位,說明浙江省海洋經濟管理還存在疏漏,不夠系統完善;在生態保護排名上仍是第九位,趨于劣勢,表現出沿海的廢水污染、垃圾傾倒缺乏治理措施或管理保護力度欠佳,海洋生物生存環境受到威脅,富營養化趨勢仍未緩解,海洋赤潮頻發[7]。
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建議
浙江省海洋經濟持續較快的增長態勢,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較大提高,但從總體上來看,浙江省海洋經濟總量較小,比重較低,海洋資源優勢還沒有很好地轉化為海洋產業優勢,海洋經濟的產業鏈較短,深加工產品不夠,產品附加值不高。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給沿海地區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由于一定程度的無序開發和局部過度利用,也出現了嚴重的海洋環境問題。陸域污染物入海總量控制難度大,沿海開發活動增多和涉海工程建設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增大。海洋科技人才缺乏,創新能力不足是造成浙江省在海洋管理與海洋經濟發展方面不適應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前,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根據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統籌陸海區域協調,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陸海統籌是在陸地與海洋兩個不同的地理單元之間建立一種協調的關系和發展模式,要求更注重區域比較優勢和資源特色,圍繞沿海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建立統一、協調的規劃體系和政策體系。統籌海洋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臨港產業和園區建設布局、近海開發與遠海空間拓展、海洋資源的時序利用以及海洋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
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充分開發和利用“漁、港、景、油、涂”等優勢資源,促進海洋產業協調發展,提升浙江省海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優先發展新型環保海洋產業、積極發展生態精品漁業、加快發展濱海旅游休閑業;培育壯大海洋工程裝備業、海水利用業、海洋生物醫藥業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
完善創新和人才培養機制,實施“科技興海”戰略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使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首先,構建海洋科技創新研發體系,加強產學研合作。其次,構建海洋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推進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第三,構建海洋科技創新人才體系,提供智力支撐。引導涉海高校整合教育資源,不斷提高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水平。
篇10
Concerned people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overnments of many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laws to protect the air, forests and sea resources and to stop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till mo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eople should be further educated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來自:WwW.CssYq.com 書業 網) of the problems, to use modern methods of birth control, to conserve(保存) our natural resources and recycle(再循環) our products. We are sure that we can have a better and cleaner place in the future.
今天的質量保證我們的自然環境已成為一個重要議題。世界人口增長如此之快以至于世界已經變得太擁擠了。我們正在用盡自然資源,同時,用化學危險品污染環境。如果我們繼續這樣做,地球上的生命將無法繼續存活。
有關人員有了一些進展在環境保護。許多國家的政府都制定了法律以保護空氣,森林和海洋資源并停止環境污染。
更多措施應該被采取解決環境問題。受過教育的人應該是進一步認識問題的重要性,要運用現代控制生育的方法來保存(保存)我們的自然資源和循環(再循環)我們的產品。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有更好的和比較干凈的地方,在未來的。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1. 目前環保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2. 為了保護環境,3. 各國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4. 我的看法。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recent year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s is the serious pollution of air, water and soil. the polluted air does great harm to people’s health. The polluted water causes diseases and death. What is more, vegetation had been greatly reduced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modern citie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governments of many countries have done a lot. Legislative step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control air pollution, to protect the forest and sea resources and to stop an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governments are playing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day.
In my opinion, to protect environment, the government must take even more concrete measures. Fi
rst, it should let people fu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education. Second, much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ut the population planning policy into practice, because more people means more people means more pollution. Finally, those who destroy the environment intentionally should be severely punished. We should let them know that destroying environment means destroying mankind themselves.
保護環境
目前環保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空氣、水和土壤的嚴重污染。污染的空氣對人類的健康十分有害。污染的水引起疼病,造成死亡。更有甚者,隨著現代社會的迅速擴建,植被大大的減少。
為了保護環境,各國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采用了立法措施控制大氣污染,保護森林資源和海洋資源,制止任何環境污染。因此,在當今的環保中政府起著最重要的作用。
我的看法是,為了保護環境,政府應當采取更具體的措施。首先,應當通過教育的方法使人們充分謒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第二,應更加努力把計劃生育政策付諸實施,因為人口多就意味著污染嚴重。最后,要嚴懲那些故意破壞環境者。使他們破壞環境就是毀滅人類自己。
today the quality of our natur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e world population is rising so quickly that the world has become too crowded. We are using up our natural resources and at the same time polluting our environment with dangerous chemicals. If we continue to do this, life on earth cannot survive.
Concerned people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overnments of many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laws to protect the air, forests and sea resources and to stop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till mo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eople should be further educated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blems, touse modern methods of birth control, to conserve(保存) our natural resources and recycle(再循環) our products. We are sure that we can have a better and cleaner place in the future.
自然環境質量已成為一個重要議題。世界人口增長如此之快以至于世界已經變得太擁擠了。我們正在用盡自然資源,同時,用化學危險品污染環境。如果我們繼續這樣做,地球上的生命將無法繼續存活。
有關人員有了一些進展在環境保護。許多國家的政府都制定了法律以保護空氣,森林和海洋資源并停止環境污染。
更多措施應該被采取解決環境問題。受過教育的人應該是進一步認識問題的重要性,要運用現代控制生育的方法來保存(保存)我們的自然資源和循環(再循環)我們的產品。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有更好的和比較干凈的地方,在未來的。
1. 世界人口越來越多,環境污染也隨之嚴重。
2.污染治理情況。
3.需進一步采取措施。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ith the explos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more and more poisonous waste is produced. As a resuit, a lot of rivers and lakes are polluted. In some areas, the air also becomes dirty and harmful. Consequently, animals and plants are endangered. And peopie's health is greatly affected.
Fortunately,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realized the serious situation. Many countries have passed laws to prevent the environment from being further polluted. People are working hard to find ways to keep the earth clean: they treat waste gases, protect water sources and purify waste water. Definitely, controlling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ways.